一、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后发障的临床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戴艳红,潘栋平[1](2021)在《探讨后发性白内障不同临床形态对YAG激光后囊切开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后发性白内障不同临床形态对YAG激光后囊切开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6~11月间符合入选标准并在我院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的95例(114只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后囊混浊形态将患者分为珍珠样小体型后发障组和纤维型后发障组,观察并记录术前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眼压(NCT)及人工晶状体偏移度(Tilt of IOLs),采用十字形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并记录激光所用能量及术后1 h、术后1周的患者BCVA(log MAR)、眼压(NCT)及人工晶状体偏移度(Tilt of IOLs)。结果在YAG激光后囊切开术中纤维型后发障组所用能量大于珍珠样小体型后发障组,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 <0.01);两组患者BCVA、眼压及Tilt of IOLs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096、0.232、1.798,P>0.05),但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P <0.001);后发性白内障患者术后BCVA与Tilt of IOLs的变化存在相关性(r=-0.215,P <0.05)。结论 YAG激光后囊切开术能够有效改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但同时也会导致眼压暂时性升高和晶状体偏位;后发性白内障不同的临床形态会影响手术中所用的能量,但对视力、眼压及晶状体偏位的影响并不明显;晶状体偏位与视力存在相关性。
刘希才[2](2021)在《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掺钕钇铝石榴石(neodymium-doped yttrium aluminium garnet,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Nd:YAG激光仪对51例(60只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后囊膜切开术,术后随访时间1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后囊膜一次性切开成功率100.00%,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并发症为人工晶体损伤11只眼(18.33%),眼内压升高2只眼(3.33%)。结论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葛俊洋[3](2021)在《两种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对后囊膜混浊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PCO)导致而成,是致使患者术后视力(VA)再次下降的主要原因。白内障手术如今已发展到的先进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但是术后PCO的发生仍然常见,关于PCO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对于PCO的发展,每个人的发病时间和混浊程度各不相同,早期发生的可能在术后数月至1年,更多的患者是在术后2年左右比较明显,PCO造成的VA急速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手术体验和术后生活质量。本研究是为了比较疏水性丙烯酸酯IOL与亲水性丙烯酸酯IOL植入术后1年和2年时间内发生PCO的差异,为临床实践中针对PCO高发的人群选择IOL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从建库后至2020年12月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维普数据库VIP、CBM、Medline、Pub Med、Embase、Clinical Key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上可搜索的所有相关文献,收集所有研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IOL与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IOL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情况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标准化均值差(SMD)与95%置信区间(CI)衡量计量资料的效应量,对术后PCO程度(后囊膜混浊评分)进行合并分析。以比值比(OR)衡量计数资料的效应量,对术后出现Nd:YAG激光囊膜切开率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总共743只眼(Hydrophobic组369只眼,Hydrophilic组374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1年随访中,疏水性丙烯酸酯IOL相比于亲水性丙烯酸酯IOL具有较低的后囊膜混浊评分(SMD=0.43,95%CI=0.23~0.64,Z=4.09,P<0.00001);2年随访中,疏水性丙烯酸酯IOL相比于亲水性丙烯酸酯IOL具有较低的后囊膜混浊评分,且差异更显着(SMD=0.67,95%CI=0.49~0.86,Z=7.12,P<0.00001);疏水性丙烯酸酯IOL的Nd:YAG激光囊膜切开率低于亲水性丙烯酸酯IOL(OR=8.95,95%CI=4.70~17.04,Z=6.67,P<0.00001)。结论:疏水性丙烯酸酯IOL在降低后囊膜混浊和Nd:YAG激光囊膜切开率方面总体上优于亲水性丙烯酸酯IOL。
余孟婷[4](2021)在《后囊膜环形撕除术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眼中应用的安全性及临床结果》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后囊膜环形撕除术(primary pos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PPCCC)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眼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就诊的30例玻璃体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后行后囊膜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手术,其中14例合并玻璃体腔硅油珠残留的患者,通过后囊口吸出残留硅油珠。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3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患者矫正远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orneal endothelium cell counts,CECC)、中央区黄斑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后发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眼前段及眼底情况。对于取出残留硅油珠患者,观察术后硅油珠残留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14.13±8.03月(3~32月),男18眼,女12眼。年龄56.77±9.96岁(31~69岁)。CDVA由术前1.51±0.56(log MAR)提升到术后0.64±0.30(log MAR)(P<0.001)。CECC术前2598.3±407.6个/mm2,术后2534.6±417.0个/mm2(P<0.05)。IOP术前15.73±2.21mm Hg,术后15.77±2.11mm Hg(P=0.91),CMT术前251.34±46.49um,术后267.23±64.81um(P=0.59)。1眼(3.3%)发生术中后囊膜撕裂扩张,但在囊膜剪辅助下仍可以完成PPCCC,未明显影响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及患者视力。在随访期内,4眼(13.3%)发生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但仅局限于周边晶状体囊膜。在30眼中未发现视网膜脱离、眼内炎、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均稳定。术后所有患者与残留硅油珠相关的视觉干扰症状均改善,术后仅1例患者仍有少许硅油珠残留(7.1%)。结论采用经角膜切口行后囊膜环形切除术预防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PCO的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方法。晶状体后囊膜环形切除取残留硅油珠方法简便、安全、有效。
廉飞玥[5](2021)在《阿司匹林浸润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迁移、上皮间质转化是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共同细胞学基础。目前后发性白内障主要依赖于激光和二次手术进行治疗。但由于近年来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增高,激光或手术治疗带来的人工晶状体损伤或移位等并发症逐渐得到重视,应用人工晶状体及药物干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是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重要方法。阿司匹林是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常用药物,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过程,而其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人工晶状体载药是白内障术后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方法之一,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已有的研究表明,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能更有效地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后囊膜的迁移,但临床的长期证据显示,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的人工晶状体,其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存在差异。本研究拟进行阿司匹林人工晶状体载药的体外释放实验,探究阿司匹林浸润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抑制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HLE-B3),使用0m M,1.25m M,2.5m M,5m M,10m M,20m M浓度的阿司匹林细胞培养液处理细胞,应用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SRA01/04、HLE-B3细胞系中阿司匹林的半数细胞抑制浓度。应用Hoechst活细胞染色及Transwell法分别检测阿司匹林处理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使用Transwell小室、细胞爬片、Ⅳ型胶原、人工晶状体、TGF-β2建立后发性白内障体外囊袋模型,并设置一个空白处理的Transwell小室作为模型对照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HLE-B3培养于体外囊袋模型及空白Transwell小室中,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体外囊袋模型中后发性白内障早期病理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体外囊袋模型中细胞形态改变。将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分为平台板式袢Hydro Smart组、C型袢Hydro 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并设置一各处理相同但不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空白对照组,应用通透处理后的人工晶状体浸润阿司匹林为人工晶状体载药组,并设置同样浓度的DMSO浸润人工晶状体作为对照组。应用紫外光学分光光度计检测阿司匹林释放浓度。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培养于各组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体外囊袋模型;应用细胞排斥区分析法检测各组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区细胞迁移抑制率。所有实验数据使用Graphpadprim8.0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CK8细胞活力检测阿司匹林分别处理SRA01/04、HLE-B3细胞系24小时后的IC50值分别是(7.31±0.94)m M、(11.10±0.89)m M;处理48小时后的IC50值分别是(7.79±0.89)m M、(8.54±0.86)m M。阿司匹林处理48h后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HLE-B3的增殖率分别是(71.67±4.64)%、(48.79±9.87)%;迁移率分别是(62.89±6.74)%、(64.97±1.26)%。48h后体外囊袋模型后囊膜区见到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形成类似早期Sommering环和小型Elschning珍珠样小体等后发性白内障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后人工晶状体组可见迁移的SRA01/04细胞呈纤维状。模型对照组未见类似细胞分布及形态改变。HLE-B3细胞体外囊袋模型组细胞形态变化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7°C阿司匹林浸润通透性处理后的Hydrosmart人工晶状体14天,可以检测到7天内持续的药物释放,37°C阿司匹林浸润通透性处理后的Hydrophobic人工晶状体,仅可以检测到3天内药物释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平台板式袢Hydro Smart组、C型袢Hydro 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区计数区域单位面积细胞迁移率结果分别为(19.42±2.10)%、(27.12±4.35)%、(32.96±4.6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组阿司匹林浸润人工晶状体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8.91±2.46)%、(13.54±1.47)%、(13.36±2.10)%。结论:阿司匹林组在体外降低SRA01/04、HLE-B3细胞系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率,提高SRA01/04、HLE-B3细胞系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抑制率。阿司匹林浸润Hydrosmart人工晶状体相对于阿司匹林浸润Hydrophobic人工晶状体增加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抑制率。相比于其他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阿司匹林浸润360°连续直角边缘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人工晶状体细胞迁移抑制率更高。关于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载药阿司匹林的研究结果将为非手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提供新的可行性方法。
殷俊涛,许科峰[6](2020)在《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文中认为目的:分析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80例后发性白内障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在治疗中行角膜表面麻醉,安置Nd:YAG激光专用的接触镜)与观察组(40例,在治疗中不进行角膜表面麻醉,不安置Nd:YAG激光专用接触镜)。并对两组方式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视力有明显的改善,观察组在进行Nd:YAG激光治疗中对患者不进行角膜表面麻醉,不使用激光专用接触镜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使用角膜表面麻醉,安置激光专用镜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严格控制能量,熟练治疗前提下,不表麻、不放置Nd:YAG激光治疗后对后发性白内障患者减少了治疗时间,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冠平[7](2020)在《单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单通道玻璃体切割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该手术对患者视力、屈光状态、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PCO的患者55例60眼,其中男27例29眼,女28例31眼,年龄为52岁至76岁,平均年龄64.6±9.2岁。距白内障手术间隔9-84个月,平均14.37±3.56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玻璃体手术组和激光手术组。其中玻璃体手术30眼,激光手术30眼。纳入标准:(1)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发生PCO的患者;(2)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低于0.3的患者;(3)根据囊膜混浊程度分级为Ⅱ级(38眼)、Ⅲ级(22眼)的患者[7]。排除标准:(1)合并眼部急性炎症、青光眼、视网膜及黄斑区病变;(2)合并角膜斑翳、角膜溃疡等任何引起屈光介质混浊的疾病;(3)术中IOL未植入囊袋内、IOL脱位于囊袋外的患者,或IOL严重偏心倾斜的患者(行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OCT)确定IOL的位置);(4)不能配合检查及随访或全身状态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完善眼部常规检查,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间点BCVA(Log MAR)、等效球镜度数、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压,应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玻璃体手术组:30只术眼行单通道23G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均一次切开后囊、吸出混浊囊膜碎屑。术后各时间点BCVA(Log MAR)均值与术前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等效球镜度数均值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小时监测眼压未见低眼压发生,监测眼压至术后6个月,均正常(10-21mm Hg);术后各时间点CMT均值与术前均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手术组:30只术眼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其中5例因晶状体囊膜混浊致密,激光分2次完成。术后各时间点BCVA(Log MAR)均值与术前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等效球镜度数均值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监测眼压,高眼压发生12眼(21-26mm Hg 7眼;26-34mm Hg 5眼),其中6只术眼术后1天内眼压恢复正常;5只术眼1周内恢复正常;1只术眼经药物治疗(予卡替洛尔眼液点术眼),1个月才控制眼压,随访至术后6个月,眼压均正常;术后1周、1个月CMT均值与术前均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CMT与术前均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相同时间点BCVA(Log M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小时、1天、1周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个月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通道23G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治疗PCO安全、有效,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屈光状态明显改善,且对眼压、黄斑区视网膜无明显影响,是对Nd:YAG激光治疗PCO的有利补充。
王语嫣[8](2020)在《不同亲疏水性人工晶状体术后前囊收缩和居中性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植入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IOL)MI60和509M以及疏水性丙烯酸IOL i Sert250和ZCB00的术后前囊收缩和居中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连续性对比队列设计,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由同一术者进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植入亲水性和疏水性IOL两组,再分为MI60、509M、i Sert250和ZCB00四个亚组。分别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裸眼远视力和矫正远视力的测量、裂隙灯显微镜的眼前节拍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和itrace视功能分析检查。使用auto CAD2014软件计算前囊口面积和周长,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345例患者345只眼,纳入资料完整者320例患者320只眼(MI60组75例患者75只眼,509M组89例患者89只眼,i Sert250组85例患者85只眼,ZCB00组71例患者71只眼)。所有入组患者的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没有发生不良事件,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1)亲水IOL组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1年的前囊口面积缩小(mm2)和周长缩短(mm)均较疏水IOL组明显(1.27±1.55 vs 0.61±0.59,p<0.001;2.62±2.19 vs 1.44±0.94,p<0.001;3.21±2.20 vs 1.86±1.05,p<0.001),(0.54±0.65vs 0.30±0.25,p<0.001;1.09±0.98 vs 0.64±0.39,p<0.001;1.40±1.04 vs 0.84±0.45,p<0.001)。(2)亲水性IOL MI60组术后所有随访时间段相比其他IOL的前囊口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最明显;疏水性IOL i Sert250和ZCB00组患者术后所有随访时间段的前囊口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最少,且这两种疏水性IOL之间没有差异;亲水性IOL 509M组患者术后所有随访时间段的前囊口面积缩小比MI60组少(1.07±1.30 vs 1.50±1.78,p=0.018;2.01±1.43 vs 3.35±2.67,p<0.001;2.51±1.50 vs4.04±2.59,p<0.001),但比i Sert250和ZCB00组多(p<0.05)。(3)前囊口的收缩呈时间依赖性,在术后3月内收缩速度最快,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更明显,之后收缩速度逐渐减慢,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逐渐减少。术后1月至3月的前囊口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最多,术后3月至1年的前囊口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最少。(4)术后1年,两种亲水性IOL MI60和509M组的前囊口变形未完全遮盖人工晶状体边缘率高于两种疏水性IOL i Sert250和ZCB00组的患者(10.7%vs10.1%vs 2.4%vs 2.8%,p=0.047)。(5)术后1年,4亚组IOL的水平偏心距离、垂直偏心距离和总偏心距离之间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96;p=0.199;p=0.301),植入4种不同人工晶状体的患者的矫正视力无显着性差异(p=0.488),4亚组中对囊袋收缩综合征进行YAG激光截开术治疗率分别为2.7%(MI60)、1.1%(509M)、0(i Sert250)和0(ZCB00),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270);亲水性IOL MI60和509M组已进行YAG激光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率高于疏水性IOL i Sert250和ZCB00组(8.0%vs 12.4%vs 2.4%vs 2.8%,p<0.001)。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中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的囊袋生物相容性比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好,亲水性丙烯酸IOL组(MI60和509M)术后前囊口收缩大于疏水性丙烯酸IOL组(i Sert250和ZCB00),亲水性IOL MI60亚组的术后前囊口收缩大于亲水性IOL 509M亚组,提示表面疏水改性可能减少前囊口的收缩,疏水性IOL i Sert250亚组和疏水性IOL ZCB00亚组之间无差异。前囊口的收缩呈时间依赖性,术后3个月内收缩速度更快。亲水组的前囊口对人工晶状体的未完全遮盖率更高,进行后发性白内障的激光治疗率更高。人工晶状体材料的亲疏水性对其偏心影响不大。
刘琳[9](2019)在《基于时序红反影像的后发性白内障预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简称后发障。后发障的出现会直接影响白内障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目前Nd:YAG激光是治疗后发障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一旦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就只能通过手术方式切除后囊膜,因此后发障的及时发现和治疗对于白内障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白内障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拍摄的眼部红反光源影像是诊断和分析后发障的有效介质,连续多次复查的影像可形成时序影像,通过分析时序红反光源影像可以发现后发障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实现后发障的预测。然而,医生很难科学地挖掘到这其中的规律,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olu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ConvLSTM)的后发障预测方法,可以生成下一时刻的眼部红反影像,并预测和评估其严重性,以决定患者在未来半年内是否需要接受Nd:YAG激光治疗。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晶状体区域自动检测方法研究。后发障的临床表现为晶状体后囊膜浑浊,晶状体周围的睫毛、眼睑等噪声对后发障的特征提取和预测会产生极大的干扰,因此,本文首先研究了红反光源影像的预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轻量级SSD网络模型,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晶状体区域,其IOU定位指标达到了96%以上,并且每秒钟可以检测57张影像,满足了临床上实时性的要求。(2)自动生成下一时刻红反影像的时空序列预测方法研究。本文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和ConvLSTM建立了一种端到端的模型,通过学习和分析患者术后连续多次复查的时序红反影像,提取影像的高层特征和挖掘时序特征之间的内在规律,生成患者下一时刻的红反光源影像,帮助医生科学形象的预测后发障在下一时刻的面积及位置变化状态。(3)基于生成影像的后发障严重程度预测。本文基于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搭建了一种红反光源影像分级模型,可以自动评估生成影像的后发障严重程度,进而预测患者在未来半年内是否需要接受Nd:YAG激光治疗,其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2.35%。本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提前规划治疗方案,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秦章鹏[10](2019)在《后囊膜混浊机制及对比不同激光方式治疗早期后囊膜混浊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混浊发生率相关性;对比不同激光方式治疗早期后囊膜混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587例(603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患者随访1年,其中植入非亲水性丙烯酸树酯人工晶体296例(301眼)、植入聚甲基丙烯酸酯人工晶体291例(302眼)。观察记录两种人工晶体后囊膜混浊发生率。I级后囊膜混浊46眼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3眼。II级后囊膜混浊40眼随机分为C、D两组,每组20眼。分别对A、C组患者行ND:YAG激光十字形后囊切开治疗,B、D组患者行ND:YAG激光环形后囊切开治疗。将A、B组,C、D组分别对比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1、587例(603眼)中,296例(301眼)植入非亲水性丙烯酸树酯人工晶体1年后囊膜混浊发生32例(33眼),发生率为11.0%,其中I级后囊膜混浊18例(18眼),发生率为6.0%,II级后囊膜混浊14例(15眼),发生率为5.0%,III级后囊膜混浊发生0例,发生率为0%。291例(302眼)植入聚甲基丙烯酸酯人工晶体1年后囊膜混浊发生50例(53眼),发生率为17.5%,其中I级后囊膜混浊28例28眼,发生率为9.3%,II级后囊膜混浊22例25眼,发生率为8.3%,III级后囊膜混浊发生0例,发生率为0%。植入两种人工晶体一年后后囊膜混浊发病率比较:非亲水性丙烯酸树酯人工晶体33眼少于聚甲基丙烯酸酯人工晶体53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A、B、C、D四组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治疗,术中激光参数结果。(1)脉冲数:A组,50.3±2.8(个);B组,54.6±4.3(个);C组,47.8±3.3(个);D组,54.2±5.1(个)。A、B组对比,C、D组对比P值(27)0.05,有统计学意义。(2)激光总能量:A组,40.30±4.75(mJ);B组,45.63±9.24(mJ);C组,41.80±4.85(mJ);D组,49.09±8.72(mJ)。A、B组对比,C、D组对比P值(27)0.05,有统计学意义。3、A、B、C、D四组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治疗后,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发生并发症1眼(前葡萄膜炎),发生率(4.35%);B组发生并发症8眼(人工晶体损伤1眼,一过性高眼压2眼,玻璃体前界膜破裂1眼,前葡萄膜炎4眼),发生率(34.78%);C组发生并发症2眼(人工晶体损伤1眼,前葡萄膜炎1眼),发生率(10.0%);D组发生并发症8眼(人工晶体损伤1眼,一过性高眼压2眼,玻璃体前界膜破裂1眼,前葡萄膜炎4眼),发生率(40.0%);术后并发症方面,A、B组对比,C、D组对比,P值(27)0.05,有统计学意义。4、A、B、C、D四组患者接受激光后,术后都能形成约4mm大小类圆形的后囊膜孔,有效性100%,P>0.05。A组患者术前视力0.32±0.15,术后视力0.56±0.12;B组患者术前视力0.31±0.14,术后视力0.55±0.12;C组患者术前视力0.21±0.12;术后视力0.55±0.14;D组患者术前视力0.22±0.13,术后视力0.54±0.15。四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27)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年,植入非亲水性丙烯酸树酯人工晶体较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体生物相容性更好,后囊膜混浊发生率更低。2、ND:YAG激光后囊切开治疗早期后发性白内障操作简单,安全性与成功率高。患者激光后,眩光症状不同程度改善,视力明显提高。采用十字形后囊切开方式较环形后囊切开方式,激光脉冲数更少,总能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十字形后囊切开法安全、实用性优于环形后囊膜切开法。
二、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后发障的临床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后发障的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后发性白内障不同临床形态对YAG激光后囊切开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一、治疗前后两组BCVA的比较 |
二、治疗前后两组眼压的比较 |
三、治疗前后两组Tilt of IOLs的比较 |
四、PCO患者BCVA的变化与Tilt of IOLs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2)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Nd:YAG激光行后囊膜切开术术前术后视力情况 |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 讨论 |
(3)两种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对后囊膜混浊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2.4 质量评价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术后PCO评分结果分析 |
3.4.2 术后后囊膜Nd:YAG切开率结果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从白内障手术出发预防后囊膜混浊 |
参考文献 |
(4)后囊膜环形撕除术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眼中应用的安全性及临床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入选和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发障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阿司匹林浸润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主要实验方法 |
2.2.1 CCK8法检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HLE-B3细胞活力及IC50值 |
2.2.2 Hoechst活细胞染色法检测SRA01/04、HLE-B3细胞增殖 |
2.2.3 Transwell法检测SRA01/04细胞迁移 |
2.2.4 体外囊袋模型细胞培养 |
2.2.5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SRA01/04、HLE-B3细胞分布及形态 |
2.2.6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阿司匹林浸润人工晶状体药物释放 |
2.2.7 细胞排斥区分析法检测人工晶状体细胞迁移抑制作用 |
2.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阿司匹林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HLE-B3中IC50值 |
3.2 阿司匹林对SRA01/04、HLE-B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
3.3 阿司匹林对SRA01/04、HLE-B3细胞迁移抑制作用 |
3.4 体外囊袋模型中SRA01/04、HLE-B3 细胞分布及形态 |
3.5 SRA01/04体外囊袋模型中阿司匹林的药物释放浓度测定 |
3.6 不同类型阿司匹林浸润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对SRA01/04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发性白内障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患者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及治疗时间对比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
3 讨论 |
(7)单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发性白内障预防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8)不同亲疏水性人工晶状体术后前囊收缩和居中性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检查 |
2.5 前囊撕囊口大小评估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随访情况 |
3.2 基本资料 |
3.3 疏水性和亲水性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面积 |
3.4 疏水性和亲水性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周长 |
3.5 疏水性和亲水性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面积和周长变化 |
3.6 四种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面积 |
3.7 四种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周长 |
3.8 四种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面积和周长变化 |
3.9 四种人工晶状体的前囊口遮盖 |
3.10 四种人工晶状体的偏心距离 |
3.11 四种人工晶状体患者的视力 |
3.12 四种人工晶状体患者的前房闪辉值 |
3.13 四种人工晶状体患者术后囊袋并发症的激光治疗率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点与临床意义 |
7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内障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的评价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基于时序红反影像的后发性白内障预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深度学习相关基础 |
2.1.1 卷积神经网络 |
2.1.2 目标检测算法 |
2.1.3 循环神经网络 |
2.2 后发性白内障与时序红反影像 |
2.2.1 后发性白内障 |
2.2.2 时序红反影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时序红反影像的下一时刻影像生成方法 |
3.1 晶状体区域自动检测方法 |
3.1.1 晶状体区域自动检测问题描述 |
3.1.2 基于传统图像方法的晶状体区域自动检测方法 |
3.1.3 基于轻量级SSD网络模型的晶状体区域自动检测方法 |
3.2 自动生成下一时刻红反影像的时空序列预测方法 |
3.2.1 下一时刻影像生成网络模型搭建 |
3.2.2 下一时刻影像生成网络模型具体实现 |
3.2.3 优化方法的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生成影像的后发障严重程度预测方法 |
4.1 后发障严重程度预测网络模型搭建 |
4.2 后发障严重程度预测网络模型具体实现 |
4.2.1 卷积和池化 |
4.2.2 激活函数 |
4.2.3 残差块 |
4.2.4 批量归一化 |
4.2.5 迁移学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数据说明 |
5.1.1 实验数据 |
5.1.2 交叉验证 |
5.2 晶状体区域自动检测方法实验分析 |
5.2.1 实验环境及算法参数设置 |
5.2.2 实验结果统计及分析 |
5.3 自动生成下一时刻红反影像的时空序列预测方法实验分析 |
5.3.1 实验环境及算法参数设置 |
5.3.2 实验结果统计及分析 |
5.4 基于生成影像的后发障严重程度预测方法实验分析 |
5.4.1 实验环境及算法参数设置 |
5.4.2 实验结果统计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后囊膜混浊机制及对比不同激光方式治疗早期后囊膜混浊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研究现状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药品 |
2.1.3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手术方法 |
2.2.2 分组情况 |
2.2.3 治疗方法 |
2.3 术后观察指标 |
2.3.1 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 |
2.3.2 两种术式ND:YAG激光治疗早期后发性白内障的成功率,激光参数,术后并发症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 |
3.2 两种术式ND:YAG激光治疗早期后发性白内障的激光参数,术后并发症,成功率 |
3.2.1 术中激光参数 |
3.2.2 术后并发症 |
3.2.3 手术操作难度及成功率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后发障的临床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后发性白内障不同临床形态对YAG激光后囊切开术的影响[J]. 戴艳红,潘栋平. 临床眼科杂志, 2021(05)
- [2]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 刘希才. 慢性病学杂志, 2021(09)
- [3]两种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对后囊膜混浊影响的Meta分析[D]. 葛俊洋. 南昌大学, 2021(01)
- [4]后囊膜环形撕除术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眼中应用的安全性及临床结果[D]. 余孟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阿司匹林浸润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研究[D]. 廉飞玥.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6]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患者的效果[J]. 殷俊涛,许科峰. 名医, 2020(11)
- [7]单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D]. 王冠平.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不同亲疏水性人工晶状体术后前囊收缩和居中性的对比研究[D]. 王语嫣. 浙江大学, 2020(01)
- [9]基于时序红反影像的后发性白内障预测问题研究[D]. 刘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3)
- [10]后囊膜混浊机制及对比不同激光方式治疗早期后囊膜混浊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D]. 秦章鹏. 南昌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