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

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

一、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论文文献综述)

史建超[1](2021)在《面向电力物联网信息感知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物联网技术对保障电网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配用电网络拓扑结构复杂,配用电设备种类多且数量大、覆盖范围广,配用电设备安装场所电磁环境复杂,任何单一通信方式都难以胜任智能配用电网信息感知的需求。为了提高配用电网信息感知通信的可靠性,论文研究了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关键技术,使两种通信方式优势互补,提高了配用电网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及通信覆盖率,并通过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资源分配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网络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线信道传输特性识别方法,通过构建基准样本、训练识别模型、构建噪声样本、自编码去噪处理和去噪样本识别的过程,完成对电力线信道传输特性的识别,以便于后续深入研究计及OFDM资源分配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方法。(2)针对启发式算法易于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特点,提出迭代激励机制和迭代激励因子的概念,增强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及收敛速度,仿真结果验证了迭代激励机制能增强启发式算法的寻优性能。结合迭代激励因子动态控制系统参数和Levy飞行双蚁群竞争择优,提出了改进蚁群服务质量参数感知路由算法。通过与其他算法的仿真对比,验证了所提算法收敛速度较快且不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使通信节点快速寻找到最优通信路径。(3)以改进蚁群算法为基础,设计相应的通信协议、组网方法和路由重构策略,构成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电力线通信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约束组网方法。采用直接路由重构方式与间接路由重构方式相结合的路由重构策略,对电力线通信网络进行动态维护以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组网方法能针对不同的电力线通信服务类型选择相应的最优通信路径,保障数据的高效可靠传输。(4)提出一种低压电力线与微功率无线通信融合方法,通过在电力线与无线混合通信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层建立统一的通信协议、网络层实现最优通信路径组网、业务层基于误码率需求因子的子业务流分配,实现低压电力线通信与微功率无线通信的跨层融合。仿真结果表明,混合通信网络的性能优于其他对比网络。提出多跳中继电力线通信网络中的OFDM跨层资源分配算法和计及OFDM资源分配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资源分配算法具有较高的系统吞吐量和较好的时延特性,所提通信融合方法能满足电力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对通信接入的需求。(5)结合理论研究,提出基于PLC-LoRa(Long Range)的多模通信融合技术和基于低压PLC-中压PLC-4G/2G桥接中继多模通信融合技术。研制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并应用于企业能效及安全用电监控系统和农村偏远地区集中抄表的实际工程项目中,服务企业数千家,安装各类终端数万套。

于振武[2](2021)在《基于ZigBee的蓝莓种植信息采集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通讯技术、嵌入式技术、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的发展方向带来了新的思路,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传统农业,是发展现代化农业,解决传统农业发展瓶颈的必经之路。本文以安徽省怀宁县的蓝莓数字化种植需求为切入点,研制了一款适用于野外百亩级种植园区的基于ZigBee的蓝莓种植信息采集系统。在对当地地貌与蓝莓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采集节点、采集网关、以及与蓝莓种植信息大数据平台的对接协议,为数字化蓝莓种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怀宁县当地地貌与蓝莓种植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数字化蓝莓种植的需求,综合分析了当今国内外农业物联网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将这些先进技术和设计原则引入到蓝莓种植信息采集系统方案的设计中。(2)根据蓝莓种植信息采集系统需求分析,确定了控制系统的结构框架,依据设计需求对系统进行技术选型,系统采用ZigBee的MESH组网方式,构建了感知层的无线传感网络,采集网关使用4G Cat.1对接大数据平台。(3)对采集网关与采集节点的核心板进行了硬件设计,包括对采集节点数据感知相关模块与网关通信模块相关的硬件设计,完成主控单元架构选型、功耗控制、RS485接口等电路原理图、PCB图设计,通过多次修改和反复调试,达到了系统硬件功能要求。(4)完成了采集节点与采集网关的软件设计,软件设计参考了Linux内核代码风格,将程序设计分为了驱动层与应用层的设计。驱动层包括设备驱动、Modbus主机驱动、网络驱动等,应用层包括了传感器轮询线程、MQTT线程、OTA等模块。做到了模块内高内聚,模块间低耦合,保障了代码的可维护性,易于升级。(5)针对现有传统Z-Stack协议栈在数字化种植应用场景下存在的发射功率固定、路由效率低下等功耗问题,提出了发射功率自适应改进算法,对系统进行了实际测试、验证与实地部署。通过一系列功能性测试与种植园区内的实际运行结果来看,本次设计的基于ZigBee的蓝莓种植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完全满足系统的功能要求。该系统贴合于蓝莓粗放式种植、种植地分散以及兼有低山丘陵和平原沙洲的复杂地貌特点下的应用,为当地蓝莓种植日常数据采集和数据追溯提供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撑。图67表9参73

叶兴[3](2020)在《基于MQTT协议的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光伏发电过程功率输出不稳定、易对电网造成冲击,影响电网安全。因此,对光伏储能离并网系统实时状态进行监控以及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实现光伏储能系统数据可视化,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基于光伏储能离并网系统,重点研究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硬件系统、光伏发电智能监控软件系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技术与能量管理策略。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1)基于MQTT网络通信协议,构建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系统总体方案。在分析监控系统需求的基础上,确定监控系统工作整体框架,细化系统各组成之间的工作机制。重点分析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系统中Lo Ra无线通信技术、云端服务器技术、改进型LSTM网络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技术。(2)设计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硬件系统,分析智能监控系统数据采集模块和网关模块。测试Lo Ra无线通信技术性能与GPRS模块通信,实验结果表明:通信距离0.8km时,宽带为500k Hz,扩频因子为7,前向纠错码为4/5,所设计的Lo Ra无线网络通信速率为21.205kpbs,GPRS通信模块基于AT指令能够实现MQTT网络通信。(3)完成了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系统软件系统,部署MQTT代理服务器,设计云端监控软件与云端数据库,开发基于Android系统的远程监控APP。测试了MQTT代理服务器、云端监控软件、云端数据库以及远程监控APP,实验结果表明:MQTT代理服务器可实现主题消息转发,云端服务能够提供远程APP数据历史查询等服务,My SQL与Redis数据库实现数据同步,远程监控APP基于MQTT协议实现通信功能。(4)研究改进型LSTM网络,建立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均方误差收敛于0.078,单一输入序列均方误差为0.1,所设计模型在天气多变时预测效果优于DBN网络模型。(5)基于光伏储能离并网平台,完成智能监控系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监控系统能够实现远程监控,所提出光伏发电预测技术与能量管理策略能够平滑调节光储系统能量流动。

马剑[4](2019)在《面向工业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链路资源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由于布设成本低、使用灵活、部署广泛等优势获得工业测控领域的高度重视。根据对网络性能要求从低到高,国际自动化协会将工业应用分为监视、控制和生产安全三个等级。市场调研公司 ON World 关于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Industri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IWSNs)的最新报告,以及IEEE旗舰期刊Proceedings在2016年对IWSNs技术的专题综述论文指出:目前IWSNs主要应用于对网络性能要求较低的监视级应用,在实时监控、生产安全等高级应用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急需开展深入研究,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本文重点研究面向实时监控、生产安全和移动场景等高级工业应用的新型IWSNs网络架构和链路资源调度,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为了支持高级工业应用对网络性能的苛刻要求,本文借鉴智慧协同网络的架构思想,提出基于资源适配的IWSNs网络架构,通过对网络组件资源的精细划分,设计了资源适配协议以及控制与数据传输通道分离机制,实现工业应用与网络资源的适配,满足高级工业应用的网络性能需求。同时,本文在实际工业应用中搭建原型系统,为后续章节研究内容的部署和验证奠定基础。2.为了提高IWSNs多跳传输的可靠性,提出基于退让时隙的单路径重传资源调度算法。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共享时隙竞争机制的低可靠性,然后采用空闲信道评估和信道占用机制,设计了退让时隙组件,避免共享时隙竞争。其次,考虑数据包在多跳路径中重传的连续性和所需的空闲时隙,提出了基于数据流的连续时隙分配算法,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理论分析了不同资源调度策略的可靠性,并且在不同链路环境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链路丢包率的升高,本文提出的资源调度算法在足够共享时隙数量的情况下数据包接收率也能够达到99%以上,同时能够获得较高的时隙利用率和较低的节点能量消耗。3.多路径重传可有效提高IWSNs的可靠性,然而工业应用的实时性要求导致其调度成功率非常低。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约束条件的多路径干扰避免资源调度算法。本文首先在数据传输周期多样化和信道受限的情况下,分析了时隙和信道资源调度的约束条件。其次,考虑到资源分配时所需遵循的路由顺序,提出了链路传输生成算法,并且通过分析多样化周期和多路径带来的资源调度干扰,采用速率单调策略、多接入点和重用共享时隙,提出了多路径干扰避免资源调度算法。最后通过仿真表明,本文提出的调度算法能够扩大网络规模,提升调度成功率,同时通过实验证明,本文算法能够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并且降低数据传输的平均时延。4.工业生产安全应用要求网络能以最高的优先级处理突发紧急数据,需要IWSNs支持不同优先级的数据处理,然而现有IWSNs研究缺乏QoS支持。为此,本文提出基于紧急事件触发的优先接入控制机制。面向生产安全应用,本文首先建立了 IWSNs事件触发故障保护模型。通过设计周期数据传输、紧急告警和紧急信息传输的时隙组件,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先接入控制机制,分别实现事件触发、资源抢占和数据实时传输,从本质上解决了网络中周期数据与突发紧急数据并存的资源调度问题。本文理论分析了该机制的实时性能,在实际焊接工厂中搭建故障保护系统进行对比实验,证明了本文机制对突发紧急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能优势,并且在故障探测设备汇报周期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带宽的使用。5.目前IWSNs主要应用于固定场景,但移动性支持是未来高级工业应用的发展趋势。因此,针对节点移动导致的数据失效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无缝移动切换策略。本文通过实际测试分析易获取的数据链路层参数,分别组建了三种移动切换触发评估参数,提出了基于模糊逻辑控制器的移动切换触发判决机制,减少了误切换和迟切换。为了降低移动节点的数据失效率以及减少链路注册次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段时隙资源调度方案的无缝移动切换算法,该算法使得移动节点能够动态调度共享通信资源,实现移动过程中的数据传输,并在移动过程中进行移动状态评估,避免频繁链路注册。实验表明,相比于传统移动切换机制,本文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移动节点的数据包丢失率和失效率以及能量消耗。

黄丽娜[5](2018)在《传感网络中基于雾计算的软件定义QoS配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传感器成本的降低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已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不同的应用对于源于传感器的数据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保障有不同的要求,同时无线传感网络底层网络能源资源、计算处理能力、网络资源受限且分布不均,因此无线传感网络对Qo S保障提出了非常高的需求。由于可以弹性得提供计算、存储、网络服务,雾计算(Fog Computing)被认为是下一代无线传感网络的趋势。虽然雾计算的应用解决了很多Qo S保障的问题,但是由于网络中数据是通过内容感知的控制器转发的,数据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分类,而基于内容分类的数据对于Qo S的需求都是不同的。静态的Qo S配置不能很好的用于由内容感知而分类的数据类型,因此需要对Qo S进行动态的配置。因此,传统的Qo S配置技术不能直接应用于基于雾计算的无线传感网络架构中。虽然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关注基于雾计算的无线传感网络,但是仍没有能够很好结合雾计算和无线传感网络本身特点的架构被提出。另外,应用于这一架构中的动态的Qo S配置机制依然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研究点。基于以上所提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雾计算的分层的无线传感网络架构。同时基于此架构,设计了软件定义的动态的Qo S配置机制。主要工作如下:1)在无线传感网络架构中,在基站节点层和汇聚节点层配置雾计算节点,通过分层的雾计算架构,实现数据处理的本地化,降低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时延,以及网络数据中心的负载。2)设计了基于雾计算的软件定义(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控制器节点、雾计算节点的具体细节。通过SDN控制器、基站雾节点、汇聚雾节点的协同合作,保障不同类型数据的Qo S。3)基于网络演算(Network Calculus,NC)设计了Qo S异常预测机制。通过NC模型,提前对网络异常状态进行感知,从而主动进行Qo S的请求,对网络资源和计算资源进行按需动态分配。4)设计了软件定义的Qo S动态配置机制。对无线传感网络软件定义架构关于Qo S配置的流表进行设计,包含了Qo S请求、响应、配置等。因为所有的Qo S配置都是通过流表进行传输的,所以不需要对整个网络进行改动。5)通过搭建网络仿真测试环境,评估了网络的时延和带宽利用率,从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传感网络中基于雾计算的软件定义Qo S配置机制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细粒度控制能力。

张妮[6](2012)在《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持续发展,空管业务日益体现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务规模的与日俱增带来了各类空管业务信息的传输需求,并逐步呈现多样化、差异化、高复杂性、高安全性、高保密性等特点,为空管专用传输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空管系统安全生产,民航华东空管局对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实施了新一轮建设,运用了基于软交换(Softswitch)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论文主要研究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为民航华东空管局各类业务信息建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传输专网,突出层次化、模型化、高可靠性的原则,确保网络在具有高性能、高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持续发展性。论文首先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网络设计方案,构建了网络拓扑。其次,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一是介绍了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包括NGN核心控制设备、中继信令网关、边界网关、坐席系统、综合网管、接入网关等,二是介绍了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随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分析了全网用户互联互通的流程。之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阐述了网络管理系统、认证和计费系统、综合业务平台、坐席系统等四个主要的配套系统的设计,使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全网设计更全面。论文着重分析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研究和QoS设计方案,一是研究了NGN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二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三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并重点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QoS设计,得出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QoS指标,并设计了软交换系统和承载网的QoS策略。最后,论文对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包括核心设备功能及性能测试、业务功能测试、承载网络性能,并总结了测试结论。

孟霞[7](2012)在《异构MPLS通信网络QoS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结合某课题,对异构MPLS网络的端到端IPQoS保障技术进行研究,目的是在保持异构MPLS网各自的QoS支持能力不变的前提下,在全网统一的宏观的策略管理控制下,通过在异构MPLS网间引入自研的用户网关设备,提升异构MPLS网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为异构MPLS网之间实现互连提供了可能性。论文首先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然后对IP QoS的基本概念、实现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对基于策略的QoS管理的起源、基本概念和管理架构进行了研究。然后,在深入研究课题提出的组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策略的异构MPLS网间端到端IP QoS实现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户网关设备的设计方案,设计实现了基于BCM5645芯片的用户网关设备。最后,在异构MPLS网互连的实验室环境下,对端到端业务的QoS能力进行了测试和验证。

张武,王劲林,倪宏,张春华[8](2006)在《基于Lexra网络处理器的家庭网关QoS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庭网络多媒体正成为网络主要推动力,而家庭网关成为家庭网络的核心设备。该文完成了基于Lexra网络处理器家庭网关设计,并讨论了网关QoS设计原则,在路由和队列调度层面上实现了QoS保证,并在实际项目中验证了QoS性能。

易桂生,黄程波[9](2004)在《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处理器 (NetworkProcessor,简称NP)可以满足新的业务与协议带来的网络处理高速度与灵活性的要求 .改造核心网络以适应新的协议与提供新的服务如服务质量 (QualityofService ,简称QoS)、控制安全 (Security)等 ,并实施新的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 (Policy -BasedNetworkManagement,简称PBNM)是非常困难的 ,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可以作为一种从边缘到全网的过渡方案 ,在QoS与PBNM广泛实施之前 ,可以实现对现有的网络实施QoS策略管理 ,优化网络性能 ,提高网络应用效率

曾文英[10](2011)在《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移动环境下的各种业务应用已经日趋广泛。伴随而来的是移动应用环境下产生的数据信息呈指数式的增长,它带来了对移动环境下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存储管理的新技术需求,因此,有关面向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现有的有线网络中的分布式存储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带宽稳定、可持续服务、可扩展和高性能节点等都比较稳定的应用环境;但它在面对移动环境的异构性、分布性、高维性、动态性带来的移动数据管理的复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因此,不能直接应用于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由于移动环境的多源性、多宿性、自治性、上下文感知性和环境依存性,且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具有集中与分布的特点,因此,可以考虑借助移动Agent技术、移动数据库、分布式网络、跨层协作、网格计算及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来构建移动环境存储管理与服务系统。另外,随着各种网络互通和融合技术的日益成熟,在移动环境下设备与网格和云计算系统协作可以构建海量、持久、无限可扩展的存储资源与服务系统的市场前景巨大,并且良好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将会为移动应用的运行服务提供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基础。因此,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对移动环境下的移动网格体系结构与资源选择方法、移动分布式数据存储服务结构模型、移动数据库技术、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化存储系统和移动环境下的存储服务QoS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创新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移动网格结构模型(MGAM,Mobile Grid Architecture Model)和移动网格资源管理算法(MGRMA,Mobile Grid Resource Management Algorithms)。首先提出了一种结合移动计算和网格计算、支持移动环境存储服务的移动网格结构模型,其次,对移动网格的逻辑构成和形式化模型进行分析,给出了移动网格资源选择与分配方法和相关的移动网格资源协作算法,最后给出了移动网格的原型和应用实例,并进行了模拟测试和性能分析。2.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环境的自适应分布式存储服务的系统结构模型(SDSSAM,Self-Adaptive Distributed Storage Service Architecture Model),SDSSAM是一种结合移动计算的跨层协作式存储结构模型。首先描述了SDSSAM的各层次的功能;其次提出了SDSSAM结构中的跨层协作方式;最后给出了SDSSAM的分布式存储协作服务和自适应存储等算法。研究表明SDSSAM具有自适应、移动计算、分布式计算和自组织的特点,是一种具备了灵活性、自主性、协作性和群体智能的移动存储系统结构。3.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数据库的移动数据管理结构(MDMA,Mobile Data Management Architecture)和存储管理方法(SMS,Storage Management Solution)。移动数据库是移动分布式环境数据组织和存储的最有效的方式,为移动业务运行提供了数据支撑,移动应用一般基于移动数据库而实现。针对移动环境的特点,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数据库的移动数据管理结构和存储管理方法;其次研究了移动数据库中数据的预取与复制、缓存同步、事务处理、并发控制、广播机制等多种关键技术,为移动环境下数据存储与管理相结合提供可行的管理方法。4.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化存储系统(HSSWMN,Hierarchical Storage System over Wireless Mesh Network)模型。首先提出了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存储系统(HSSWMN)模型,并对其存储模型、存取算法、性能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次研究了HSSWMN的名字空间与元数据服务、搜索与查找服务、注册与注销,可扩展性、负载均衡、容错机制、数据安全、复制与缓存机制和拓扑重构等关键问题;最后通过仿真分析,对时延、吞吐量、误码率等进行了模拟测试,并对HSSWMN存储系统的可行性、可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性能分析。5.提出了一种面向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跨层模型(QCLMSS,QoS Cross Layer Model of Storage Services)和移动环境存储服务QoS确保算法(QASS,QoS Guarantee Algorithms of Storage Service)。首先对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层次QoS的特征及关系;其次提出了QoS实施算法及性能模型,并对移动环境下存储QoS保证算法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全局优化、局部优化、多阶段优化、自适应优化等算法,并分析了移动存储系统的QoS实例,对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接入方式下磁盘I/O性能进行了模拟测试和分析研究。

二、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电力物联网信息感知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电力物联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力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1 电力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及现状
        1.2.2 电力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发展及现状
        1.2.3 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理论研究现状
    1.3 电力线通信路由及组网算法研究现状
        1.3.1 PLC网络信道接入协议研究现状
        1.3.2 PLC网络路由算法研究现状
    1.4 电力线通信与无线通信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2章 电力线与无线信道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电力线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
    2.3 电力线信道衰减模型与噪声模型
        2.3.1 电力线信道衰减模型
        2.3.2 电力线信道噪声分类及模型
    2.4 无线信道衰落特性
    2.5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线信道传输特性识别
        2.5.1 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及流程图
        2.5.2 构建样本及模型识别训练
        2.5.3 去噪自编码器网络搭建过程
        2.5.4 去噪效果仿真
        2.5.5 去噪样本识别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进蚁群路由算法及电力线通信组网方法
    3.1 引言
    3.2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及组网模型
        3.2.1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3.2.2 电力线通信路径的QoS参数
        3.2.3 电力线通信组网的数学模型
    3.3 基于迭代激励因子控制的Lévy飞行双蚁群算法
        3.3.1 迭代激励机制原理
        3.3.2 Lévy飞行随机过程
        3.3.3 基于迭代激励因子的改进蚁群路由算法原理
        3.3.4 I-LDAQ算法性能分析与参数选取
    3.4 基于I-LDAQ算法的电力线通信组网方法
        3.4.1 通信协议设计
        3.4.2 自动组网步骤
        3.4.3 基于I-LDAQ的组网方法仿真实验与分析
    3.5 PLC网络路由重构及网络维护实现动态组网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信息感知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方法
    4.1 引言
    4.2 低压电力线与微功率无线通信跨层融合方法
        4.2.1 低压电力线与微功率无线混合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4.2.2 低压电力线与微功率无线通信跨层融合原理
        4.2.3 CPW网络跨层融合实现过程
        4.2.4 混合通信网络仿真实验和性能分析
    4.3 多跳中继宽带电力线通信网络中的OFDM跨层资源分配
        4.3.1 电力线通信网络OFDM跨层资源分配原理
        4.3.2 多跳中继PLC网络的OFDM跨层资源分配过程
        4.3.3 跨层资源分配算法仿真与分析
    4.4 计及OFDM资源分配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方法
        4.4.1 计及OFDM资源分配的混合通信网络工作模式
        4.4.2 参数选取与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力线无线通信融合技术的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及应用
    5.1 引言
    5.2 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总体方案
        5.2.1 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的功能
        5.2.2 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设计原则
    5.3 配用电网多信息融合感知单元
        5.3.1 ARM微处理器系统
        5.3.2 电量采集单元
        5.3.3 非电量采集单元
    5.4 智能感知终端中的PLC-LoRA多模通信融合技术
        5.4.1 PLC-LoRa多模通信融合技术原理
        5.4.2 PLC-LoRa双通道通信的工作模式
    5.5 智能感知终端的MVPLC-4G/2G桥接中继多模通信融合技术
        5.5.1 MVPLC-4G/2G桥接中继多模通信融合技术原理
        5.5.2 MVPLC-4G/2G桥接中继多模通信融合技术的通信协议与组网问题
    5.6 配用电网智能感知终端的应用实践
        5.6.1 在企业能效及安全用电监控系统现场信息感知中的应用实践
        5.6.2 农村偏远地区集中抄表全覆盖中的应用实践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ZigBee的蓝莓种植信息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1.2.1 国外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1.2.2 国内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1.3 怀宁县蓝莓种植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蓝莓种植信息采集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蓝莓生长因子
        2.1.2 智慧蓝莓系统总体需求
    2.2 系统设计原则及相关技术
        2.2.1 系统设计原则
        2.2.2 系统设计中应用的相关技术
    2.3 信息采集系统的总体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蓝莓种植信息采集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1 采集节点硬件结构设计
        3.1.1 采集节点硬件结构类型
        3.1.2 采集节点电路原理总图
        3.1.3 微处理器的选型与电路设计
        3.1.4 电源管理模块的设计
        3.1.5 RS485 接口电路的设计
        3.1.6 ZigBee通信模块的设计
    3.2 网关的硬件结构设计
        3.2.1 网关硬件结构总体设计
        3.2.2 采集网关电路原理总图
        3.2.3 微处理器的选型与电路设计
        3.2.4 电源管理模块的设计
        3.2.5 无线广域网通信模块的选型与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莓种植信息采集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4.1 操作系统与开发环境的概述
    4.2 采集节点软件结构设计
        4.2.1 串口设备驱动层
        4.2.2 Modbus主机驱动层
        4.2.3 传感器轮询线程的设计
        4.2.4 采集节点的电源管理
    4.3 采集网关软件结构设计
        4.3.1 采集网关软件结构设计需求
        4.3.2 套接字抽象层功能的实现
        4.3.3 MQTT-Client的实现
        4.3.4 OTA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igBee的改进算法及系统测试
    5.1 ZIGBEE发射功率自适应改进算法
        5.1.1 Z-Stack现有问题描述
        5.1.2 算法流程
        5.1.3 算法测试
    5.2 核心板的调试
        5.2.1 硬件调试
        5.2.2 联网调试
    5.3 数据采集与上传的功能测试
        5.3.1 传感器模块的测试
        5.3.2 数据采集上传的功能测试
    5.4 种植信息采集系统的现场部署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网关嵌入式系统部分程序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基于MQTT协议的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论文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
        1.2.1 光伏储能发电监控技术
        1.2.2 MQTT协议应用
        1.2.3 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技术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MQTT协议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光储离并网系统工作机制与智能监控框架
        2.2.1 监控系统工作需求分析
        2.2.2 监控系统工作整体框架
        2.2.3 监控系统工作机制
    2.3 基于MQTT协议的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2.3.1 MQTT网络通信技术
        2.3.2 LoRa无线通信技术
        2.3.3 基于云端的监控系统软件平台技术
        2.3.4 基于改进型LSTM网络的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硬件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智能监控系统数据采集模块硬件整体结构
        3.2.1 气象传感网络数据采集模块
        3.2.2 光伏储能系统数据采集模块
    3.3 数据采集模块硬件电路
        3.3.1 气象传感网络数据采集模块电路
        3.3.2 光伏储能离并网系统数据采集模块
    3.4 MQTT智能网关模块硬件电路
        3.4.1 网关模块功能分析
        3.4.2 MQTT网关模块硬件电路
    3.5 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系统通信模块试验
        3.5.1 LoRa通信性能测试
        3.5.2 GPRS模块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伏发电智能监控软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云端MQTT代理服务器
        4.2.1 MQTT代理服务器
        4.2.2 MQTT代理服务器测试
    4.3 光伏阿里云端服务系统
        4.3.1 云端服务系统分析
        4.3.2 云端数据库系统
    4.4 基于MQTT协议的远程监控APP设计
    4.5 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系统软件平台测试
        4.5.1 云端服务测试
        4.5.2 数据库测试
        4.5.3 远程监控平台MQTT协议通信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型LSTM网络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技术
    5.1 引言
    5.2 光伏发电电池模型与影响因素分析
    5.3 改进型LSTM网络
        5.3.1 RNN神经网络与正则化分析
        5.3.2 标准LSTM模型
        5.3.3 LSTM模型改进算法
    5.4 改进型LSTM网络的光伏发电功率预测仿真分析
        5.4.1 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
        5.4.2 数据预处理及模型评价指标
        5.4.3 预测模型建立与仿真结果分析
    5.5 光伏储能离并网系统能量管理技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QTT协议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系统测试
    6.1 引言
    6.2 基于MQTT协议的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硬件系统测试
        6.2.1 光伏储能离并网系统
        6.2.2 气象数据采集测试
        6.2.3 MQTT智能网关测试
    6.3 光伏发电智能软件系统测试
        6.3.1 远程监控APP登陆功能
        6.3.2 远程监控APP主界面
        6.3.3 远程监控APP状态监控界面
    6.4 改进型LSTM网络光伏发电与能量管理策略测试
        6.4.1 改进型LSTM网络光伏预测
        6.4.2 能量管理策略测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面向工业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链路资源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简略符号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IWSNs概述
        1.2.2 IWSNs基本结构
        1.2.3 IWSNs特点
    1.3 研究现状
        1.3.1 IWSNs相关标准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基于资源适配的IWSNs网络架构
    2.1 引言
    2.2 基于资源适配的IWSNs网络架构描述
        2.2.1 工业应用服务层
        2.2.2 资源适配层
        2.2.3 网络组件层
    2.3 系统设计与实现
        2.3.1 系统概述
        2.3.2 网络通信流程
        2.3.3 资源适配协议
        2.3.4 控制与数据传输通道分离机制
    2.4 系统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退让时隙的单路径重传资源调度算法
    3.1 引言
    3.2 共享时隙竞争成功率分析
    3.3 单路径重传资源调度算法
        3.3.1 系统模型
        3.3.2 退让时隙(CTS)设计
        3.3.3 基于数据流的连续时隙调度算法
    3.4 性能分析与实验评估
        3.4.1 传输可靠性分析
        3.4.2 实验设置
        3.4.3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约束条件的多路径重传资源调度算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4.3 多路径重传链路传输生成算法
    4.4 干扰避免资源调度算法
        4.4.1 基于RM的链路资源调度策略
        4.4.2 多接入点和多信道方法
        4.4.3 重用共享时隙方法
    4.5 实验与性能评估
        4.5.1 仿真实验评估
        4.5.2 系统实验评估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紧急事件触发的优先接入控制机制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2.1 IWSNs系统描述
        5.2.2 功能安全模型
    5.3 事件触发优先接入控制机制
        5.3.1 周期数据传输时隙
        5.3.2 紧急告警时隙
        5.3.3 紧急信息传输时隙
        5.3.4 紧急事件处理和命令下发过程
    5.4 实时性能指标分析
        5.4.1 安全功能响应时间(SFRT)评估
        5.4.2 最短安全功能响应时间(mSFRT)评估
        5.4.3 正常状态中断时间(NSIT)评估
    5.5 实验与性能评估
        5.5.1 实验调度说明
        5.5.2 故障保护时延评估
        5.5.3 正常状态中断时间(NSIT)评估
        5.5.4 数据传输带宽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无缝移动切换策略
    6.1 引言
    6.2 移动切换触发参数
        6.2.1 移动状态评估参数
        6.2.2 链路质量评估参数
        6.2.3 数据包传输状态评估参数
    6.3 移动切换触发判决机制
        6.3.1 隶属函数构造过程
        6.3.2 模糊消除器
    6.4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无缝移动切换策略
        6.4.1 系统模型
        6.4.2 无缝移动切换算法
    6.5 实验与性能评估
        6.5.1 参数评估
        6.5.2 性能评估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传感网络中基于雾计算的软件定义QoS配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无线传感网络的研究现状
    2.2 无线传感网络中QoS的研究现状
    2.3 雾计算的研究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层雾计算的无线传感网络架构
    3.1 整体架构
    3.2 无线传感网络中软件定义控制器
    3.3 无线传感网络中基站雾计算节点
    3.4 无线传感网络中汇聚雾节点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网络演算的QoS异常检测
    4.1 网络演算模型
    4.2 数据整形机制
    4.3 到达曲线、服务曲线配置
    4.4 无线传感网络中计算资源配置建模
    4.5 QoS异常检测机制
    4.6 小结
第五章 软件定义的动态QoS配置机制
    5.1 动态QoS配置总体流程
    5.2 面向QoS的流表
    5.3 动态QoS配置时序
    5.4 小结
第六章 仿真与评估
    6.1 仿真环境搭建
    6.2 可扩展性评估
    6.3 细粒度控制评估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7.2 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设计
    2.1 下一代网络概述
        2.1.1 下一代网络概述
        2.1.2 软交换网络架构
        2.1.3 支持软交换的主要协议
    2.2 研究目标与需求
        2.2.1 建设目标
        2.2.2 总体要求
    2.3 主要建设内容
        2.3.1 主要建设内容
        2.3.2 提供的业务需求
        2.3.3 模型选择
    2.4 网络拓扑架构
    2.5 组网设计方案
        2.5.1 软交换系统设计方案
        2.5.2 承载网络设计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3.1 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3.1.1 NGN 核心控制设备
        3.1.2 中继信令网关
        3.1.3 边界网关
        3.1.4 接入网关
        3.1.5 综合网管系统
        3.1.6 坐席系统
        3.1.7 NGN 系统各设备 IP 地址需求和配置
    3.2 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3.2.1 流量分析
        3.2.2 核心侧流量分析及设备选型
        3.2.3 接入侧流量分析和设备选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
    4.1 现网程控交换机用户的融合方案
        4.1.1 融合组网方案
        4.1.2 用户号码编制
        4.1.3 信令路由组织
        4.1.4 用户业务实现和继承
    4.2 全网用户的互联互通
        4.2.1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NGN 用户
        4.2.2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PSTN 用户
        4.2.3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市话
        4.2.4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内长途
        4.2.5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际长途
        4.2.6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市话
        4.2.7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内长途
        4.2.8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际长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
    5.1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5.1.1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体系结构
        5.1.2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分布式处理结构
        5.1.3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的集中管理模式
        5.1.4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管理功能
    5.2 认证和计费系统设计方案
        5.2.1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认证机制
        5.2.2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计费方案
        5.2.3 宽带用户的认证和计费方案
    5.3 综合业务平台的设计方案
        5.3.1 主要业务描述
        5.3.2 业务平台的组网方案
        5.3.3 ZXUP10 综合业务平台
    5.4 坐席系统设计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安全策略及 QoS 设计方案
    6.1 NGN 系统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6.1.1 设备安全
        6.1.2 系统安全
        6.1.3 管理安全
        6.1.4 软交换的容灾组网方案
        6.1.5 拥塞与负荷控制技术
        6.1.6 AG 自交换功能
    6.2 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
        6.2.1 链路可靠性保证
        6.2.2 设备可靠性保证
    6.3 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6.3.1 网络安全整体规划
        6.3.2 防火墙安全系统
        6.3.3 防病毒安全系统
        6.3.4 网络设备本身提供安全保障
    6.4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
        6.4.1 影响软交换系统的 QoS 因素
        6.4.2 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 QoS 指标
        6.4.3 软交换系统 QoS 策略
        6.4.4 承载网 QoS 策略
        6.4.5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方案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功能及性能测试
    7.1 核心设备功能测试
        7.1.1 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 SS
        7.1.2 中继信令网关 TG/SG
        7.1.3 核心路由器 T1200
    7.2 业务功能测试
        7.2.1 基本语音业务测试
        7.2.2 业务平台功能测试
    7.3 软交换系统性能测试
        7.3.1 软交换话务量模型分析
        7.3.2 测试环境及流程
        7.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7.4 承载网络性能测试
        7.4.1 测试项目及方法
        7.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7.4.3 承载网络性能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7)异构MPLS通信网络QoS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3 异构网间 QoS 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IP QoS 基础知识和异构 MPLS 通信网络研究
    2.1 IP QoS 基础知识
        2.1.1 IP QoS 的概念
        2.1.2 IP QoS 的实现
        2.1.3 IP QoS 模型研究
        2.1.4 IP QoS 控制机制
        2.1.5 基于策略的 QoS 管理
        2.1.6 基于策略的 QoS 管理架构
    2.2 异构 MPLS 网络互连系统分析
        2.2.1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分析
        2.2.2 异构 MPLS 通信网络的异构性分析
        2.2.3 异构 MPLS 通信网络 QoS 关键技术研究
        2.2.4 用户网关设备在异构 MPLS 网络互连系统中的作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网关设备 QoS 设计方案
    3.1 芯片选型
    3.2 三层控制交换芯片 BCM5645 简介
        3.2.1 芯片体系结构
        3.2.2 芯片数据处理流程
        3.2.3 快速过滤处理器(FFP)的原理
    3.3 过滤器(FILTER)设计
        3.3.1 FILTER 功能概述
        3.3.2 FILTER 创建步骤及函数设计
        3.3.3 FILTER 实例
    3.4 IP 隧道设计
        3.4.1 IP 隧道技术原理
        3.4.2 IP 隧道设计方案
        3.4.3 IP 隧道实现方法
    3.5 FILTER 类型与异构 MPLS 网络 QoS 关键技术的对应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户网关设备具体实现
    4.1 用户网关设备系统设计框架
    4.2 开发环境
    4.3 用户网关软件模块组成与接口设计
        4.3.1 模块组成
        4.3.2 外部接口设计
        4.3.3 内部接口设计
    4.4 业务流程
        4.4.1 用户通过维护终端管理用户网关的业务流程
        4.4.2 用户通过传送控制服务进行网关策略配置的业务流程
        4.4.3 IP 业务处理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验证
    5.1 验证环境
    5.2 验证内容及步骤
        5.2.1 用户网关包过滤功能验证
        5.2.2 用户网关基于流的流量控制功能验证
        5.2.3 用户网关优先级调度功能验证
        5.2.4 端到端跨网抗毁自愈功能验证
    5.3 验证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处理器技术
2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和IP QoS
    2.1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
    2.2 IP服务质量 (IP QoS) 和QoS策略管理
3 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
    3.1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和QoS应用环境分析
    3.2 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
4 结束语

(10)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技术及现状
        1.2.1 无线网络
        1.2.2 移动计算
        1.2.3 移动网格
        1.2.4 网络存储相关技术
        1.2.5 面向服务架构
        1.2.6 云计算与云服务
        1.2.7 移动环境数据管理
        1.2.8 存储服务与QoS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网格体系结构及其资源选择方法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3 移动网格架构设计
        2.3.1 移动网格体系结构
        2.3.2 无线网格部分的体系结构
        2.3.3 静态网格部分的体系结构
        2.3.4 移动网格主要组件的功能
    2.4 移动网格的逻辑构成
    2.5 移动网格的形式化模型
    2.6 移动网格资源选择与分配方法
    2.7 基于移动网格的存储资源协作算法
    2.8 移动网格的应用实例
    2.9 移动网格的原型设计
    2.10 模拟实验
        2.10.1 移动网格的可用性模拟分析
        2.10.2 移动网格的服务性能模拟分析
        2.10.3 移动网格的传输性能测试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服务架构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3 基于移动环境的自适应的分布式存储服务架构
    3.4 集中式存储服务算法
    3.5 分布式存储服务算法
        3.5.1 分布式存储服务管理算法
        3.5.2 基于层次化分区域的多主节点协作算法
        3.5.3 性能分析
    3.6 自适应式存储服务算法
        3.6.1 自适应算法概述
        3.6.2 基于Agent的自适应协作算法
        3.6.3 基于博弈的分布式协作算法
    3.7 自主存储服务
        3.7.1 自主存储
        3.7.2 自主存储服务
        3.7.3 数值分析
    3.8 模拟实验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移动数据管理架构及存储管理方法
    4.3 移动性数据管理
        4.3.1 移动性支持
        4.3.2 位置数据管理
    4.4 数据副本与缓存管理
        4.4.1 预取与复制
        4.4.2 缓存同步管理
    4.5 事务与并发控制
        4.5.1 事务处理
        4.5.2 并发控制
    4.6 广播机制
    4.7 数据容错与安全
        4.7.1 恢复与容错
        4.7.2 移动数据安全
    4.8 复制算法设计
    4.9 模拟实验
        4.9.1 移动数据库系统性能分析
        4.9.2 实验结果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存储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2.1 存储技术
        5.2.2 无线Mesh网
    5.3 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存储系统架构
        5.3.1 无线Mesh网的结构
        5.3.2 基于无线Mesh网的存储定义
        5.3.3 HSSWMN层次存储系统组成
    5.4 HSSWMN关键技术算法
        5.4.1 名字空间与元数据服务
        5.4.2 搜索与查找服务
        5.4.3 注册与注销
        5.4.4 存储服务系统架构及可扩展性
        5.4.5 存储负载平衡
        5.4.6 存储容错机制
        5.4.7 存储数据安全
        5.4.8 复制与缓存机制
        5.4.9 拓扑重构
    5.5 性能分析
    5.6 模拟实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研究
    6.1 引言
    6.2 相关研究
        6.2.1 网络QoS
        6.2.2 移动计算QoS
        6.2.3 存储QoS
    6.3 存储服务QoS定义与描述
    6.4 移动环境存储服务QoS层次模型分析
        6.4.1 存储服务QoS层次模型的建立
        6.4.2 基于异构通信基础设施的QoS
        6.4.3 基于代理的移动网络存储服务QoS
    6.5 移动环境存储服务QoS确保算法
        6.5.1 存储服务QoS保障机制
        6.5.2 全局优化的存储服务QoS保证算法
        6.5.3 局部优化的存储服务QoS保证算法
        6.5.4 自适应优化的存储服务QoS保证算法
    6.6 存储系统QoS实例
        6.6.1 对象存储系统QoS框架
        6.6.2 基于无线接入的对象存储系统QoS
        6.6.3 一种实用的存储服务QoS保证方法
    6.7 QoS性能模型设计
    6.8 模拟实验
        6.8.1 测试拓扑结构
        6.8.2 测试系统参数定义
        6.8.3 有线网络接入方式读写测试分析
        6.8.4 PC磁盘本地及网络映射盘I/O性能测试系统参数
        6.8.5 本地磁盘I/O性能
        6.8.6 有线网络下磁盘I/O性能
        6.8.7 无线网络下磁盘I/O性能
        6.8.8 无线多跳接入下磁盘I/O性能
        6.8.9 有线与无线双连接方式I/O读写性能
        6.8.10 系统I/O预测分析
    6.9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论文工作总结
    二、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电力物联网信息感知的电力线与无线通信融合关键技术研究[D]. 史建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基于ZigBee的蓝莓种植信息采集系统[D]. 于振武.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基于MQTT协议的光伏发电智能监控系统研究[D]. 叶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面向工业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链路资源调度研究[D]. 马剑.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传感网络中基于雾计算的软件定义QoS配置技术研究[D]. 黄丽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6]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D]. 张妮.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3)
  • [7]异构MPLS通信网络QoS技术研究与应用[D]. 孟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8]基于Lexra网络处理器的家庭网关QoS研究[J]. 张武,王劲林,倪宏,张春华.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6(02)
  • [9]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J]. 易桂生,黄程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
  • [10]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D]. 曾文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基于网络处理器的QoS策略应用网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