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LC在高炉上料电气系统改造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顾维平[1](2020)在《基于AB-PLC的大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国内新建高炉主要以大容量高炉为主。高炉喷煤作为高炉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更多的关注。为保证高炉喷煤系统喷吹的连续稳定性,提高喷吹煤比,高炉喷煤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受到钢铁行业更多的重视。目前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如宝钢、鞍钢等大高炉喷煤的喷吹系统均由国外引进,凭借其较高的设备质量及较先进的自动化水平,平均煤比达到180-200kg/tFe左右,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高炉喷煤系统现有的控制方式基础上,对大高炉喷煤系统的电、仪、自(简称三电系统)设计阶段、调试阶段以及试运行阶段中存在的难点和要点进行分析和论证,特别是对高炉喷煤的喷吹系统提出更加新颖的控制思路和调节手段,攻克传统控制系统中的难点,以实现高炉喷煤的全自动喷吹。针对高炉喷煤的全自动喷吹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连续稳定喷吹,本文在传统的人工计算、调节喷煤相关参数进行喷煤的基础上,充分运用PLC强大的顺序控制、运动控制、传动及过程控制等处理能力对喷煤系统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计算及分析,自动调节与喷煤量有关的系统参数,得到稳定的喷吹流量,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操作工人工干预喷煤量对系统连续稳定性的影响。以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简称A-B)公司生产的ControlLogix系列PLC为例,PLC系统采用logix5000编程软件及FTVIEW SE监控软件;采用设备网现场总线DeviceNet、以太网总线EtherNET以及控制网总线ControlNet无缝结合的网络架构。提高了三电系统的自动化水平。通过此新颖的自动控制系统在大高炉喷煤中的实践证明,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煤粉粒度均匀、煤粉喷吹流量稳定、风口煤粉分配均匀、系统运行安全可靠,为高炉提高煤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该大高炉的平均煤比达到并超过了200kg/tFe,达到了国外引进设备的水平。
张家东[2](2017)在《高炉上料先进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钢铁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使用范围广泛,其产量和质量关系国家的命脉。某钢厂11#高炉由于设备落后,现对其全面技术改造升级。在高炉对产能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原高炉控制系统设计不完善,控制网络安全级别低,生产事故频发,严重制约了高炉的产量与质量。从而在改造过程中以安全稳定为第一指导思想,设计一个稳定、快速、实用的高炉上料先进控制系统。查阅了大量关于高炉上料工艺的国内外文献,根据工艺要求和功能对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完成了高炉上料系统的总体设计。这次改造以公司提出的技术要求为指导,采用施耐德昆腾系列的PLC和组态软件生成的操作画面组成以工业以太网为基础的二级监控网络。主要完成了对高炉矿槽、炉顶上料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控制器采用双机热备形式,远程I/O站采用双缆连接,控制网络采用AB双网冗余结构,从而使控制系统达到最高安全级别,保证控制系统在生产状态下不停机。利用UNITY编程软件完成程序的编写。调试后满足对工艺流程的控制。使用iFIX工控组态软件进行人机画面设计,完成了系统监控画面设计,包括数据显示画面、过程控制画面、报警画面、历史趋势画面等。HMI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符合现场操作人员的使用习惯。本文以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工控组态软件为基础进行设计,系统灵活方便,维护简单。整个控制系统上线以来,PLC安全连续稳定运行,HMI界面操作良好。有效了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保证了高炉铁水的产量和质量,为高炉的稳定长寿创造条件。
刘丙君[3](2017)在《施耐德昆腾PLC在高炉上料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高炉是炼铁生产的核心设备,是一种规模大、要素多、要求严格的冶炼过程,其良好的运行能为后续的生产过程提供充足而优质的原料保证,本文对施耐德昆腾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于高炉上料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作了介绍,实现了布料(槽上)和槽下卷扬的实时控制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目的。
马新荣[4](2016)在《C2000变频器在上料机改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结合青海西钢公司的高炉情况,设计出了上料机改造方案。介绍了台达C2000变频器在高炉卷扬调速系统中的应用情况,给出了电气原理图、装置对应说明表和部分软件程序。实际应用的良好效果验证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刘浩宇[5](2015)在《高炉上料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钢铁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对钢铁的质量和效益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其中配料作为炼铁生产的一道工序,既复杂有很关键。以前,高炉炼铁采用的是人工配料,即操作人员将各种原料依次放到磅秤上称量,然后依次加入到搅拌机中进行搅拌,这样使得各种原料进行充分的混合。因此,各种原料的重量和配比关系是否符合预先设定值就基本取决于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责任心了。这就不仅仅直接影响炼铁的质量,还影响烧结矿的成本,而且效率极其低,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炼钢需求。所以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拥有专业的自动配料控制系统就显得尤为的迫切。本文介绍一种高炉上料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某钢场的高炉作为依托背景,在设计该系统时,主要以企业的工程实际和生产要求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现代化高炉的控制先进技术,获得比较优化的控制系统方案。本文的高炉自动控制系统主要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DCS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显示和控制等4C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以及组态方便。它以计算机为核心,将计算机、工控器、数据系统和通信系统、显示装置和操作装置、输入输出通道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实现地理上和功能上分散的控制,又能够通过高速数据通道把各个分散点的信息集中监视和操作,并实现高级复杂规律的控制。控制系统中采用的基本控制器根据控制任务我们选择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并使用组态软件来实现生产监控。本文中高炉控制系统采用德国Simens公司的S7-300系列的PLC,运用Step7编程软件来进行编程,从而实现高炉上料系统按照生产工艺自动完成配料,称重,上料,布料的全过程,并满足生产要求。同时,使用Simens公司的工控组态软件WinCC对上料控制系统进行组态,设计了具有Windows风格的操作画面,可进行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动态模拟,数据统计,记录查询等操作。该控制系统克服了传统的继电控制系统的不足之处,使控制更精确,工作效率更高,可靠性更好,故障率更低,从而使高炉生产的技术层次和经济指标大幅提高。
龚美华[6](2013)在《新钢11#高炉炉顶布料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高炉炼铁的上料系统中,以齿轮箱驱动旋转溜槽进行布料的无钟炉顶系统以其布料控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并已取代钟阀炉顶而成为高炉布料的主流设备。如何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充分发挥无钟炉顶的优越性,强化高炉的上部调剂功能,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就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高炉布料采用重量法是一种理想的控制方法。新钢各个高炉主要采取环形布料方式,由于上料方式不尽相同,有料车上料的,有皮带上料的;炉顶料罐称重系统准确度存在差异;料流阀有的带比例阀,有的不带比例阀;以及工人操作习惯的不同,新钢公司高炉炉顶布料控制方式目前仍以传统的时间法为丰,炉顶设备的故障率较高,布料控制稳定性和精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本文以新钢11#高炉无钟炉顶布料系统为背景,在对炉顶布料系统的工艺特点、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原有时间法布料存在的控制稳定性和精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辅以时间法的重量法布料控制模式,采用带压力补偿的炉顶料罐称重装置和料流比例控制调节阀,对11#高炉炉顶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实现了系统装料控制、均压控制、称量控制、均匀布料控制、探尺控制系统、液压控制和通讯控制等功能。采用具有自我修正功能的可读可写的矿、焦曲线表,使料流阀布料开度设定可根据实际重量自动计算,实现了高炉均匀布料:通过对料流阀、倾动角速度控制,实现了依据实际角度与理论角度偏差大小完成比例调节,实现了料流阀开度、倾动角角度快速精确定位;对炉顶的关键设备倾动角、旋转角、料流阀等采用了一用一备的设计方式,确保在关键设备出现故障时也不影响高炉的生产进度,使高炉的稳定生产等到保障。相关工程应用表明,基于重量法布料系统能够实现高炉的高产、优质、低耗、并延长高炉寿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能力,减少工人劳动强度。
李华[7](2013)在《高炉槽下供料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本文在某钢铁联合企业2#1080m3高炉的改造背景下完成。在改造前由于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工因素参与较多,所以影响了整个高炉系统的生产质量与产量。在2#高炉控制系统的改造过程中以操作安全稳定、维护简单方便为设计思想,采用了三电一体化(EIC)的改造方式,即电气控制、仪表控制以及计算机通过两层通信网络进行连接,在操作员站的HMI上实现对生产现场的监督与控制。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对该2#高炉槽下供料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及实现。在对其工艺流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基础自动化级采用Siemens公司的S7-400PLC与ET200M构成分布式测控系统,并使用STEP7V5.4编程软件为控制器编制程序。监控管理级采用Siemens公司的监控组态软件WinCC V6.2进行组态,实现数据实时记录与现场监控,设计了称量补偿设定表、矿槽主画面等动态操作画面。监控站的工业级计算机系统与各PLC系统之间,通过光纤工业以太环网进行连接;PLC与现场设备通过基于Profibus-DP的现场总线连接。通过这两层通信网络,使得PLC与工业级计算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设计槽下的物料称量程序时,由于采用了误差补偿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称量误差补偿的自学习。在现场的调试阶段所获取的数据表明,采用这种方法称量所造成的误差很小,反映了这种设计是准确的、稳定可靠的。通过这次改造,不仅提高了2#高炉槽下供料的生产效率,同时也节约了人力成本,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李斌[8](2013)在《高炉自动上料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在高炉冶炼过程中,各种原料如烧结矿、球团矿、焦碳等以一定比例经过准确称量后,经皮带运输到炉顶中间斗,再由各种阀门分别打开倒入高炉内。在钢铁企业高炉炼铁上料系统中,上料方式、如何配料和自动化程度是上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上料自动化系统直接面向生产过程,完成生产过程的程序控制和连锁控制,并直接监视各个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是生产的基本环节,它将对正常生产过程及生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基于PLC对自动上料系统进行的全自动控制,提出了用组态仿真的方法实现对自动上料系统的监控。用PLC编程实现自动配料、自动上料系统的基本功能,完成工艺设备的自动连锁顺序控制。再画出组态仿真画面,定义组态变量,对组态中的一些基本量如阀门的开关,皮带的启停等进行仿真。实现高炉设备的运转和状态控制以及过程参数的检测、调节和报警等。根据HMI的操作指令、操作数据和现场各检测器的信号完成各个工艺设备或者工艺过程的顺序控制和PID调节控制。通过对运行PLC程序及组态仿真程序,实现组态对整个系统的实时监控。
高兴辉[9](2012)在《高炉上料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冶金企业中,高炉上料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复杂设备系统,为了确保其能够稳定、安全、高效的工作,设计并实现高炉上料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在提高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高炉上料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为高炉的提产提供了可靠保障。论文结合实际科研项目——高炉上料系统的自动化改造,开发设计了一套高炉上料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课题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采用当今先进的无料钟炉项设备,增加设备可靠性并减少备件消耗量,节约成本。在综合国内外生产过程控制的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发设计了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PLC作为核心部件,对整个生产线起着监测和控制的作用,对各类电磁阀等机械部件发出控制指令,并结合组态软件能完成论文的要求。根据输入、输出点对PLC进行了硬件配置;按照PLC程序编制的特点,应用最接近工厂电路图的编制方法——梯形图进行软件编制,并将软件划分为多个模块,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实现了具体的功能;制作了组态软件实现操作界面、数据显示、设备状态、布料设定、历史趋势及打印管理,用户可进行各种数据的修改操作。在原有的常规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采用PID控制对料流阀进行调节和控制。通过精确的结构模型对高炉布料系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有效的解决了料流阀相对误差较大和实现快速调节的问题,为高炉的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薛理政[10](2012)在《基于工业以太网的高炉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3#高炉建设为背景,结合现有高炉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查阅了高炉自动化最新的技术装备资料,对高炉自动化系统进行了设计。根据迁钢3#高炉过程控制的要求和炼铁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了3#高炉工业以太网的环网结构以及生产过程的监控方案。在该方案中各个系统PLC之间以及PLC与工控机之间的通讯采用工业以太网。重要系统的PLC采用冗余设计,实现CPU热备。生产过程控制采用现场、过程、管理三级控制方式。文章论述了3#高炉炼铁生产过程各子系统的电气及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网络结构及通讯协议,重点给出了系统功能的实现方法和控制软件的设计。整个高炉自动化控制系统由PLC控制站、INTOUCH监控站和工业以太网组成,各子系统PLC通过工业以太网相连,构成一个分布式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高炉生产的工艺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采用施耐德昆腾140系列高端的PLC和惠普商用控制计算机(IPC)构成了高炉监控系统。主要完成高炉本体和热风炉参数采集、热风炉的燃烧和换炉控制、炉顶上料控制,制粉喷煤控制和炉前出铁设备控制。上位机监控软件以INTOUCH组态软件为开发工具,设计了系统的监控画面,并编制了相应的监控程序,实现了对现场过程数据的动态监视功能、历史数据的存储功能、异常信号的报警功能、现场操作的指导功能和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功能等,界面友好,易于操作。本文还解决了高炉炼铁流程的全程监控问题,以工业以太网为平台实现管控一体化。借助工业以太网平台,把高炉主体系统与外围公辅系统集成到一个网络内,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与存储,整个高炉炼铁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实现了全流程的监控。自系统投运以来,运行安全可靠,操作和维护简单,控制效果良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工人劳动强度。
二、PLC在高炉上料电气系统改造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LC在高炉上料电气系统改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B-PLC的大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高炉喷煤的意义 |
1.2 全自动喷吹的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高炉喷煤喷吹系统控制技术的现状 |
1.3.1 国内喷煤现状 |
1.3.2 国外喷煤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1 大高炉喷煤的电气、仪表及自动化的设计 |
1.4.2 大高炉喷煤的全自动喷吹系统 |
第二章 大高炉喷煤系统 |
2.1 大高炉参数 |
2.2 大高炉喷煤系统的工艺 |
2.2.1 上料系统工艺及流程图 |
2.2.2 制粉系统工艺及流程图 |
2.2.3 喷吹系统工艺流程图 |
2.3 喷煤系统的主要设备及参数 |
2.3.1 上料系统主要电气设备及参数 |
2.3.2 烟气系统主要电气设备及参数 |
2.3.3 制粉系统主要电气设备及参数 |
2.3.4 喷吹系统主要电气设备及参数 |
2.3.5 其它主要电气设备及参数 |
2.4 高炉喷煤系统的控制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高炉喷煤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的三电设备选型与节能设计 |
3.1.1 三电设备选型 |
3.1.2 三电系统节能设计 |
3.2 系统的电气设计 |
3.2.1 高炉喷煤系统电气设备控制方式 |
3.2.2 高炉喷煤系统高压配电设计 |
3.2.3 高炉喷煤系统低压配电设计 |
3.3 系统的仪表设计 |
3.3.1 高炉喷煤的检测仪表 |
3.3.2 系统功能 |
3.4 系统的施工图设计 |
3.4.1 避雷、接地设计 |
3.4.2 火灾报警系统设计 |
3.4.3 施工图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高炉喷煤系统的自动化设计 |
4.1 系统的自动化设备配置 |
4.1.1 PLC控制系统简介 |
4.1.2 控制系统特点 |
4.1.3 控制系统组成 |
4.1.4 Control Logix系统网络 |
4.1.5 模块选型及模块统计 |
4.1.6 AB模块的工作方式 |
4.1.7 PLC系统的网络架构 |
4.2 Control Logix系列PLC在系统中的运用 |
4.3 软件编程 |
4.3.1 创建工程 |
4.3.2 组态I/O模块 |
4.3.3 创建标签 |
4.3.4 输入逻辑 |
4.3.5 下载工程 |
4.3.6 程序编制 |
4.4 采用FTVIEW SE监控软件进行人机界面的编辑 |
4.4.1 FTVIEW SE的主要特点 |
4.4.2 监控界面编辑 |
4.4.3 操作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高炉喷煤全自动喷吹系统 |
5.1 大高炉喷煤自动倒罐系统 |
5.2 大高炉喷煤煤粉流量自动控制系统 |
5.2.1 喷吹罐压力的自动调节 |
5.2.2 喷吹罐喷吹流量的自动调节 |
5.2.3 煤粉流量控制 |
5.3 大高炉喷煤管道自动控制系统 |
5.3.1 大高炉喷煤管道自动切换 |
5.3.2 大高炉喷煤管道自动吹扫 |
5.4 大高炉喷煤喷枪自动控制 |
5.5 大高炉喷煤故障状态时的自动控制 |
5.6 案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炉上料先进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的概况 |
1.2.2 高炉上料自动化技术国内外现状 |
1.2.3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
1.3 课题提出及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2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2.1.1 系统设计要求 |
2.1.2 系统结构设计 |
2.2 基础控制级设计 |
2.2.1 基础控制方式选择 |
2.2.2 可编程控制器PLC简介 |
2.2.3 施耐德Quantum系列PLC概述 |
2.3 监控级设计 |
2.3.1 工业以太网简介 |
2.3.2 监控系统通信设计 |
2.3.3 监控系统基本功能 |
2.4 系统设计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上位机设计 |
3.2 PLC硬件设计 |
3.2.1 PLC选型标准 |
3.2.2 I/O点数统计 |
3.2.3 PLC主控制站硬件配置 |
3.2.4 远程I/O分站硬件配置 |
3.2.5 PLC控制器热备设计 |
3.2.6 远程I/O控制站双网络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PLC控制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4.1 编程软件UNITY简介 |
4.2 矿槽上料系统工艺流程及程序设计 |
4.2.1 矿槽上料工艺流程简介 |
4.2.2 矿备料放料程序 |
4.2.3 焦备料放料程序 |
4.2.4 矿槽上料系统的作业步序程序 |
4.3 炉顶上料系统工艺流程及程序设计 |
4.3.1 炉顶装料系统工艺简介 |
4.3.2 重量模式下的装料、布料过程程序 |
4.3.3 炉顶四种布料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5 高炉上料系统人机画面设计 |
5.1 工业组态软件 |
5.1.1 组态软件简介 |
5.1.2 组态软件iFIX |
5.2 高炉上料系统画面设计 |
5.2.1 矿槽上料系统监控主画面 |
5.2.2 炉顶上料监控系统主画面 |
5.2.3 炉顶料单界面 |
5.2.4 历史趋势画面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施耐德昆腾PLC在高炉上料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高炉上料系统概述 |
2 控制方案的选择 |
3 案例分析 |
3.1 概况 |
3.2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3.3 上料系统控制功能 |
3.3.1 槽下控制部分 |
3.3.2 炉顶装料控制 |
4 结语 |
(4)C2000变频器在上料机改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卷扬上料系统运行过程 |
2.1 基本构成和工作过程 |
2.2 工作特点 |
3 调速系统设计和改造 |
3.1 变频调速硬件系统的设计 |
3.2 变频器参数设定和装置对应说明 |
3.3 MI8启动/清零程序 |
4 结束语 |
(5)高炉上料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炉上料系统简介 |
1.2 高炉自动化的意义 |
1.3 国内外高炉控制系统研究现状和趋势 |
1.3.1 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 |
1.3.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3 高炉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高炉上料系统工艺简介及总体设计 |
2.1 高炉炼铁生产工艺简介 |
2.2 高炉上料设备及工艺 |
2.2.1 高炉上料设备 |
2.2.2 高炉上料生产工艺 |
2.3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3.1 总体设计原则 |
2.3.2 高炉上料配料控制要求 |
2.3.3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组成 |
2.3.4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功能 |
2.3.5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编程控制系统介绍 |
3.1 PLC的构成 |
3.2 PLC现状 |
3.3 PLC的特点及应用 |
3.3.1 PLC的特点和优势 |
3.3.2 PLC的应用 |
3.3.3 PLC与其他工业控制的比较 |
3.4 PLC的工作原理 |
3.4.1 PLC的硬件系统 |
3.4.2 PLC的软件系统 |
3.4.3 PLC的工作原理 |
3.5 PLC控制系统的分类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炉自动上料系统硬件设计 |
4.1 上位机配置 |
4.2 电气控制系统 |
4.3 模拟量变送器 |
4.4 控制系统PLC模块配置 |
4.4.1 控制站PLC的硬件配置 |
4.4.2 ET200远程控制站硬件配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编程软件Step7及其应用 |
5.1.1 编程软件Step7介绍 |
5.1.2 Step7编程语言 |
5.2 槽下备料系统 |
5.2.1 矿槽、焦槽系统概述 |
5.2.2 工艺对高炉矿槽系统控制方法 |
5.2.3 焦炭供、配料程序及联锁条件 |
5.2.4 矿石供、配料程序及联锁条件 |
5.2.5 1#、2#上料胶带机的工作要求 |
5.3 炉顶上料系统 |
5.3.1 炉顶系统概述 |
5.3.2 工艺对高炉矿槽系统控制方式 |
5.3.3 炉顶阀门的动作程序及联锁条件 |
5.3.4 布料溜槽动作程序 |
5.3.5 探尺动作程序及联锁条件 |
5.3.6 炉顶雾化打水系统 |
5.4 PLC程序设计 |
5.4.1 I/O分配 |
5.4.2 PLC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炉上料组态监控系统设计 |
6.1 监控组态软件概述 |
6.2 WinCC组态软件简介 |
6.3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组态画面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新钢11#高炉炉顶布料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高炉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炼铁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 |
1.2.2 喷煤技术 |
1.2.3 高炉操作界限的研究 |
1.2.4 高炉大型化 |
1.2.5 高炉长寿及快速大修 |
1.3 炉顶布料控制技术发展动态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11#高炉概述 |
2.1 高炉结构 |
2.2 高炉工艺流程 |
2.3 高炉控制系统 |
2.3.1 基础自动化系统 |
2.3.2 过程自动化系统 |
2.3.3 控制系统组成 |
2.4 炉顶设备及工艺 |
2.4.1 炉顶主要控制设备 |
2.4.2 炉顶工艺 |
2.5 炉顶控制功能需求 |
2.5.1 数据采集功能 |
2.5.2 设备顺序控制 |
2.5.3 布料控制 |
2.5.4 探尺控制 |
2.5.5 监视、报警及通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PLC概述 |
3.2 西门子S7-400 PLC |
3.3 硬件设计 |
3.3.1 I/O点数设计 |
3.3.2 输入输出模块设计 |
3.3.3 变频器和传动装置设计 |
3.3.4 位置检测设计 |
3.3.5 硬件配置 |
3.3.6 网络设计 |
3.3.7 控制原理图和布线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概述 |
4.1.1 下位组态软件 |
4.1.2 炉顶PLC程序结构 |
4.2 控制策略设计 |
4.2.1 装料控制 |
4.2.2 均压控制 |
4.2.3 称量控制 |
4.2.4 均匀布料控制 |
4.2.5 探尺系统控制 |
4.2.6 重量法布料 |
4.2.7 通讯设计 |
4.2.8 液压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HMI(人机界面)监控系统的实现 |
5.1.1 组态软件 |
5.1.2 Intouch软件 |
5.1.3 操作画面 |
5.2 满足生产的操作实现 |
5.2.1 操作前的检查和设定 |
5.2.2 自动操作 |
5.2.3 手动操作 |
5.2.4 其他常见维护操作 |
5.3 效果分析 |
5.4 控制系统创新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炉槽下供料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高炉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
1.2.1 国外高炉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2.2 我国高炉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工作 |
2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改造前系统存在的问题 |
2.2 生产工艺概况 |
2.2.1 槽下供料概况 |
2.2.2 生产工艺及步骤 |
2.3 基础自动化级方案 |
2.4 控制系统的构成 |
2.5 控制系统设备的特点 |
2.6 控制系统的通信 |
2.6.1 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结构设计 |
2.6.2 S7-400 与 ET200M 的通信 |
2.6.3 监控站与 PLC 的通信 |
2.7 本章小结 |
3 控制系统的硬件方案与设计 |
3.1 上位机系统的设计 |
3.2 下位机系统的设计 |
3.2.1 PLC 选型的标准 |
3.2.2 点数统计 |
3.2.3 PLC 的选型 |
3.2.4 所选 PLC 模块与 I/O 模块的概述 |
3.3 执行机构 |
3.4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的 PLC 软件设计 |
4.1 概述 |
4.2 槽下配料系统 PLC 控制程序设计 |
4.2.1 对供料控制系统的要求 |
4.2.2 上料系统各设备的操作要求 |
4.3 主要控制程序介绍 |
4.4 供料系统的程序设计 |
4.5 槽下称量误差补偿计算方法的设计 |
4.5.1 称量补偿计算方法的分析 |
4.5.2 称量补偿计算方法的设计 |
4.5.3 称量补偿计算方法的实现 |
4.5.4 程序设计的特点 |
4.6 本章小结 |
5 监控系统的设计 |
5.1 监控软件的任务 |
5.2 组态软件 WinCC 的概述 |
5.3 槽下供料监控画面的设计及实现 |
5.3.1 概述 |
5.3.2 监控画面的设计及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I 图表索引 |
I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高炉自动上料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炼铁高炉自动上料系统发展状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炼铁高炉自动上料系统总体设计 |
2.1 总体设计原则 |
2.2 高炉炼铁生产工艺流程 |
2.3 高炉自动上料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 |
2.3.1 概述 |
2.3.2 系统设计方案及控制方式 |
2.3.3 电气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 |
2.3.4 控制系统人机接口(HMI)主要功能 |
2.3.5 电气基础自动化系统(PLC)设备选型 |
2.4 槽下系统 |
2.5 炉顶系统 |
2.6 高炉自动上料系统的辅助设计 |
2.6.1 安全供电及保安措施 |
2.6.2 高压设备微机监控系统 |
2.6.3 传动设计方案 |
2.6.4 电气照明 |
2.6.5 电线、电缆的选择与敷设方式 |
2.6.6 防雷与接地 |
2.6.7 电气设施防灾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编程系统介绍 |
3.1 PLC的现状 |
3.2 PLC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
3.3 本系统采用的PLC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炉自动上料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设置 |
4.2 槽下PLC配置 |
4.3 炉顶PLC配置 |
4.3.1 探尺系统 |
4.3.2 溜槽系统 |
4.3.3 炉顶阀门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炉自动上料系统软件设计 |
5.1 槽下备料系统 |
5.1.1 矿、焦槽系统概述 |
5.1.2 工艺对高炉矿槽系统控制方法 |
5.1.3 焦炭供、配料程序及联锁条件 |
5.1.4 矿石供、配料程序及联锁条件 |
5.1.5 S101、S102上料胶带机的工作要求 |
5.2 炉顶上料系统 |
5.2.1 炉顶系统概述 |
5.2.2 工艺对高炉矿槽系统控制方式 |
5.2.3 炉顶阀门的动作程序及联锁条件 |
5.2.4 布料溜槽动作程序 |
5.2.5 探尺动作程序及联锁条件 |
5.2.6 炉顶雾化打水系统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高炉上料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炉上料系统简介 |
1.2 国内外高炉控制系统研究现状和趋势 |
1.2.1 高炉计算机控制发展 |
1.2.2 国内外高炉计算机控制对比 |
1.2.3 高炉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
1.2.4 高炉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高炉上料生产工艺 |
2.1 高炉上料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1.1 高炉上料系统的组成 |
2.1.2 高炉上料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高炉上料生产工艺 |
2.2.1 料批制度 |
2.2.2 上料、放料、运料过程 |
2.2.3 并罐式无料钟炉顶布料 |
2.2.4 高炉探尺测量料面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编程控制器及PID控制 |
3.1 可编程控制器 |
3.2 PID控制方法 |
3.2.1 PID算法 |
3.2.2 PID参数工程整定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设计 |
4.1 影响高炉布料主要因素 |
4.2 炉料落点轨迹计算 |
4.3 高炉炉顶控制系统的设计 |
4.4 高炉上料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
4.5 高炉炉顶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6 计算机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炉上料控制器设计 |
5.1 布料原理及料流阀控制要求 |
5.1.1 无料钟炉顶精确布料的原理 |
5.1.2 料流阀控制要求 |
5.2 料流阀控制方式 |
5.3 液压伺服比例系统控制料流阀原理 |
5.4 液压伺服比例系统控制料流阀优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工业以太网的高炉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高炉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高炉自动化的现状 |
1.2.2 国内高炉自动化的发展 |
1.2.3 高炉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
1.3 高炉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高炉炼铁生产工艺 |
2.1 高炉生产工艺流程 |
2.2 高炉基本结构 |
2.3 高炉系统功能 |
2.4 高炉自动化系统的需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炉炼铁自动化系统设计 |
3.1 自动化系统设计思路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系统硬件设计 |
3.3.1 高炉本体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3.2 热风炉及上料系统硬件设计 |
3.3.3 炉前出铁系统硬件设计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高炉本体及热风炉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
3.4.2 上料系统软件设计 |
3.4.3 热风炉系统软件设计 |
3.4.4 炉前出铁系统软件设计 |
3.5 监视系统设计 |
3.5.1 上位监视系统要求 |
3.5.2 高炉本体监视系统设计 |
3.5.3 外围公辅系统监视系统设计 |
3.6 工业以太网组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化系统调试与运行 |
4.1 系统安装与调试 |
4.1.1 系统硬件调试 |
4.1.2 系统软件调试 |
4.2 自动化系统功能实现 |
4.2.1 系统功能实现 |
4.2.2 系统数据存储和历史曲线功能实现 |
4.3 自动化系统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PLC在高炉上料电气系统改造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B-PLC的大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D]. 顾维平. 江苏大学, 2020(02)
- [2]高炉上料先进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D]. 张家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3]施耐德昆腾PLC在高炉上料系统中的应用[J]. 刘丙君. 低碳世界, 2017(29)
- [4]C2000变频器在上料机改造中的应用[J]. 马新荣.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6(09)
- [5]高炉上料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D]. 刘浩宇. 东北大学, 2015(06)
- [6]新钢11#高炉炉顶布料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龚美华. 东北大学, 2013(03)
- [7]高炉槽下供料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 李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8]高炉自动上料系统[D]. 李斌. 南昌大学, 2013(03)
- [9]高炉上料控制系统的研究[D]. 高兴辉. 东北大学, 2012(07)
- [10]基于工业以太网的高炉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薛理政. 东北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