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和范毅的对比

安娜和范毅的对比

一、安娜和蘩漪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祝宇红[1](2019)在《《雷雨》与中国早期现代佳构剧》文中研究指明引子怎样的"内行人的制作"?《雷雨》是曹禺的处女剧作,年轻的剧作家一出手很成熟,似乎没有经过很多作家不可避免的习作期。李健吾称赞"《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不过他指出《雷雨》和希腊欧里庇德斯《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和莱辛《菲德拉》(Phedre)的相似点,曹禺却不以为然,1936年《雷雨》单行本出版时,曹禺情绪激动地在序言中特别予以否认:"时常有人论断我是易卜生的信徒,或者臆测剧中某些部分,是承袭了Euripides的Hippolytus或Racine的Phèdre的灵感。认真讲,这多少对我是个惊讶。……我想不出执笔的时候,我是追

刘萍[2](2017)在《蘩漪形象的悲剧性重审——兼与安娜比较》文中认为《雷雨》中蘩漪形象的"强"势一面历来为人所称道,作者曹禺更以所谓"最‘雷雨的’性格",生动概括了其性格的极端性和矛盾性:"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1由此出发,蘩漪俨然一个反抗封建礼教、世俗道德,争取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女强人抑或斗士,相比较众多封建牢笼桎梏中的弱女子而言,

杨紫薇[3](2014)在《不幸的爱情悲情的人生——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女性形象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娜和繁漪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渴望爱情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两位叛逆女性的典型,其反抗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通过对安娜和蘩漪两位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揭示出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世俗观念是造成她们人生悲剧的首要原因,但她们自身的性格弱点和性格冲突也至关重要。两位女性的悲情人生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封建家庭的罪恶.

戴诚玥[4](2013)在《红颜薄命,是救赎还是幻灭?——安娜和蘩漪的形象比较分析》文中提出运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研究安娜·卡列尼娜和蘩漪这两个东西方文学史上不能被忽视的女性形象,分析二人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揭示出阻碍人性向上发展的旧制度的腐朽和它们最终必将崩溃的事实。

李倩[5](2010)在《蘩漪形象研究述评》文中指出蘩漪这个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七十年来在她身上所体现的研究方法之多样、结论之丰富、视角之独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特别是在新时期以来,随着研究思路,文学观念的转变,蘩漪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拓展。因此本文试图对蘩漪的形象研究做一次梳理,以期把握规律,总结得失,探寻其新的生长点。

张云雷[6](2010)在《简评安娜与蘩漪的爱情悲剧》文中指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与蘩漪都是家庭悲剧中的牺牲品。通过对安娜与蘩漪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的描摹,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现实社会的图景。安娜的悲剧是对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愤怒控诉;蘩漪的悲剧则撕开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肌体上的脓疮,暴露了旧中国封建家长专制家庭的罪恶。安娜与蘩漪在自由和爱情面前都显得那么叛逆。从安娜与蘩漪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跨时代和跨国界的两位女性为了爱情而进行的不息反抗,尽管他们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她们特有的美和悲剧力量却始终撼动人心。

刘亚龙[7](2009)在《安娜和蘩漪悲剧命运原因探析》文中提出安娜.卡列尼娜和蘩漪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两个女性形象,然而,相似的性格和相同的命运将她俩置身于世界文学的同一系列。她们的悲剧命运来自社会、家庭、个人性格的弱点和外力的催生。文章将从上流社会的迫害和自身性格弱点的合力,处理各种情感问题时激化的矛盾以及"雷雨"式的性格等角度入手探析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

陈国华[8](2007)在《蘩漪性格中的西方女性精神特质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雨》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蘩漪。蘩漪是中国旧式女人中的一员,但如果仔细、全面分析,她又不完全是中式的,在那些旧式中国女人中,她是全新的一个。在自救的行为中,如《雷雨》中所言,蘩漪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原始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点染着很多西方女性文学形象的精神。她在生活上可爱与可怖杂糅,热烈与冷漠相融,因爱生仇恨、生乖戾。"在她的身体里

戴璐[9](2007)在《安娜与蘩漪形象共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娜·卡列宁娜和周蘩漪分别是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笔下追求女性解放的典型,本文试从恋爱背景、恋爱态度、恋爱结果和恋爱局限性等方面对两位主人公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从而可以看出当时中、俄两国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武娟[10](2007)在《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文中指出五幕正剧《大雷雨》作于1859年,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而四幕正剧《雷雨》写于1932年,是我国着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成名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这两部剧作的问世,均在其诞生国度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享誉至今,成为世界剧坛熠熠发光的两颗明珠。这两部同名戏剧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不尽相同,他们却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中刻画出同样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而且两部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等方面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和深入探讨之后,我们却发现它们的相同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之处。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衍生出来一些具体的方法体系,逐步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分支,其中文类学、主题学和比较诗学占着显着的地位。主题学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跨国或者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手段和形式。主题学研究的是“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着的题材”,是“打破时空的界线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它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母题、主题、题材、情境以及意象、套语等。我国学者将主题学的研究分类划分为:母题研究、主题研究和情境研究。而主题研究关注的对象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即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本文运用了比较文学中比较普遍的平行比较的方法,以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戏剧理论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戏剧艺术以及深层创作心理方面重新解读这两部同名戏剧,发掘戏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主题,以探求它们的相同主题从内容到形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除绪论和结论部分之外,正文部分共包括三章八节,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戏剧主题进行平行比较,其中包括了性格与命运的主题、压迫与反抗的主题、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比较文学理论中主题学的基本概况、研究内容和研究分类,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图以及方法,概括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第一章中我们分析了这两部戏剧中性格与命运的主题,认为决定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环境以及由社会环境决定了的家庭环境。与此同时,男女主人公的个人性格和个性也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命运面前,女主人公们在沉默中的爆发是鲜明个性的勇敢无畏,而男主人公们在沉默中的灭亡则是孱弱性格的悲哀无奈。在第二章中我们探讨了压迫与反抗的主题,总结出两部戏剧的主人公们面对残酷压迫的三种反抗形式:女主人公全都以自我毁灭主动抗击,“站着死”的勇敢无畏让她们虽死犹生;男主人公无一例外地逃避现实消极对抗,“跪着生”的懦弱卑怯让他们成为活着的死人;而戏剧的“非主角”都选择了“出走”的方式来反抗压迫以追求解放和自由,成为新生力量的优秀代表。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发现两部戏剧中的“情”与“理”都无法两全:婚姻与爱情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交锋以及道德与人性的冲突成为爱情悲剧、婚姻悲剧的根源所在。婚姻内外的情感都在理性的自我约束和爱欲的生命力量中受到压迫和冲击,从而使得道德与人性的交锋越发激烈,最终写就了婚姻道德和情爱人性的悲歌。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突出了《雷雨》和《大雷雨》这两部同名戏剧中性格和命运、压迫与反抗、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三大主题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充分肯定了它们各自不朽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体系为基础,将中、俄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时期的戏剧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系统地对比,首次对其戏剧主题做历时性的比较研究。第二,多层次、多角度地发掘同名戏剧的多重主题,不单单总结出它们的相似、相同、相通之处,而是更深刻地分析戏剧“形同”之下的“神异”和“意异”。第三,在对这两部戏剧的解读过程中,尝试性地采用更为现代、感性和宽容的视角,尤其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以往文学研究中对剧中部分人物以及情节的“定性”。本文的理论、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探讨了比较文学领域主题学层面上的中俄戏剧文学关系,扩展和加深了俄罗斯戏剧文学研究的主题学内容;其次,在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开辟出一条中、俄文学多层次、多角度比较研究的途径,在形式和内容上充实了中、俄文学关系研究的方法;最后,通过对这两部经典戏剧较为深入的历时性的文本分析和解读,促进了俄罗斯文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宽。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对这两部同名戏剧进行主题学层面上的分析解读是尝试性的,而更艰巨也更有意义的工作是从艺术形式以及美学特征层面上对这两部戏剧进行比较研究,这还有待于我们在文艺理论和哲学美学思想领域的更深入的学习和提高。

二、安娜和蘩漪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娜和蘩漪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雷雨》与中国早期现代佳构剧(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怎样的“内行人的制作”?
一、“la pièce bienfaite一类戏所笼罩的范围”
    1.“la pièce bienfaite所笼罩的范围”:《雷雨》与佳构剧
    2. 兴味剧(Melodrama)与中国早期现代佳构剧
二、《雷雨》与四部亲缘剧本
    1. 与《雷雨》有亲缘关系的中国早期现代佳构剧
    2.《雷雨》与四部亲缘剧本的对比
三、具有“原始或野蛮”之力的“新人”:蘩漪与鲁大海
    1. 从渴望自由的小妾到“孤芳自赏”的蘩漪
    2. 从小资产阶级农协委员凌侠到工人代表鲁大海
四、超越佳构剧

(2)蘩漪形象的悲剧性重审——兼与安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3)不幸的爱情悲情的人生——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女性形象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感经历
二、形象特征
三、悲剧意义

(4)红颜薄命,是救赎还是幻灭?——安娜和蘩漪的形象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娜与蘩漪的相似之处
    (一) 安娜与蘩漪二者都是出身高贵, 婚姻不幸
        1. 安娜:渴望挣脱樊笼的“金丝雀”
        2. 蘩漪:犹斗的困兽
    (二) 安娜与蘩漪二者都能勇敢执着, 寻找自我, 追求真爱
    (三) 安娜与蘩漪二者的爱情追求都是错位失衡的
二、安娜与蘩漪的不同之处
    (一) 安娜与蘩漪对传统道德表现出不一样的反叛
        1. 安娜:矛盾中的痛苦挣扎
        2. 蘩漪:骤风暴雨式的反抗
    (二) 绝望之际, 安娜与蘩漪在自我毁灭和玉石俱焚之间的抉择
        1. 安娜:自我毁灭
        2. 蘩漪:玉石俱焚
三、结语

(6)简评安娜与蘩漪的爱情悲剧(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娜与蘩漪文学创作背景比较
二、安娜与蘩漪家庭悲剧比较
三、安娜与蘩漪爱情报复比较

(7)安娜和蘩漪悲剧命运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安娜·卡列尼娜和蘩漪的悲剧命运
二、 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1.上流社会的迫害和自身性格弱点的合力
    2.处理各种情感问题时激化的矛盾
三、 蘩漪悲剧命运的探析
    1.“雷雨”式的性格
    2.社会的压制和“俄狄浦斯情结”的催生
四、 结束语

(8)蘩漪性格中的西方女性精神特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具有复仇性格的女性形象
二、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
三、向命运挑战的女性形象
四、向男权社会反抗的女性形象
五、走向精神反叛的女性形象

(10)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绪论
    一、主题学概述
    二、主题学研究内容
    三、主题学研究分类
    四、本文研究意图以及方法
第一章 性格与命运的主题
    第一节沉默中的爆发:蘩漪与卡捷琳娜
    第二节沉默中的灭亡:周萍、季洪和鲍里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压迫与反抗的主题
    第一节积极抗击:“站着死”的女性
    第二节消极对抗:“跪着生”的男性
    第三节第三条路:“出走”的鲁大海和瓦尔瓦拉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
    第一节婚姻与爱情的碰撞
    第二节理性与感性的交锋
    第三节道德与人性的冲突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四、安娜和蘩漪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雷雨》与中国早期现代佳构剧[J]. 祝宇红. 文艺争鸣, 2019(12)
  • [2]蘩漪形象的悲剧性重审——兼与安娜比较[J]. 刘萍. 百家评论, 2017(05)
  • [3]不幸的爱情悲情的人生——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女性形象之比较[J]. 杨紫薇. 青年文学家, 2014(24)
  • [4]红颜薄命,是救赎还是幻灭?——安娜和蘩漪的形象比较分析[J]. 戴诚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5]蘩漪形象研究述评[J]. 李倩. 文教资料, 2010(18)
  • [6]简评安娜与蘩漪的爱情悲剧[J]. 张云雷.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7]安娜和蘩漪悲剧命运原因探析[J]. 刘亚龙.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8]蘩漪性格中的西方女性精神特质探究[J]. 陈国华. 四川戏剧, 2007(05)
  • [9]安娜与蘩漪形象共性研究[J]. 戴璐.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03)
  • [10]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D]. 武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7(04)

标签:;  ;  ;  ;  ;  

安娜和范毅的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