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第15-16单元测试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静[1](2021)在《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的构建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情分析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起点。在缺乏具体方法、步骤和指标框架指导的情况下,教师将难以从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去把握教学起点、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而系统研究过“学情分析指标框架”的学者少之又少。构建高中数学学情分析的指标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学情分析提供可借鉴的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科学、合理的高中数学学情分析的指标框架是什么?为编制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学情分析内涵、学情分析内容、学情分析理论基础、学情分析方法、学情分析框架等方面文献进行梳理,确定数学学情分析的基本内容,找到研究框架所关注的各维度指标,选择理论基础,初步构建指标框架,同时明确实践研究的手段;其次征询专家意见,对数学学情分析框架的指标及学生行为特征进行调整与完善,保证指标框架具有优良的专家效度,形成合理、科学的指标框架;最后对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进行实践检验,根据所构建的指标框架,选择《函数的概念》一课进行学情分析,编制学情分析测试题,检验指标框架的合理性与实用性。通过对学情分析内容的文献梳理,同时结合专家意见确定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为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发展需要四个维度。将知识能力基础维度划分为前结构反应、单点结构反应、多点结构反应、关联结构反应、拓展抽象反应五个反应水平;将学生认知特点维度划分为感觉运动方式、形象方式、具体符号方式、形式方式、后形式方式五个阶段;将学生学习风格维度划分为发散型、同化型、聚合型、顺应型四种类型;将学习发展需要维度划分为成就需求、学习差距、外部动机、学习兴趣四个方面。同时描述了不同水平或类型的学生行为特征,为一线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分析学情提供参考。基于学情分析指标框架,以高中《函数的概念》一课为例,编制《<函数的概念>学情调查分析测试卷》,在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一年级选择不同类型的两个班级(普通班与特长班)进行测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直观反映出两个班级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表明基于指标框架编制的测试题可准确反映出学生在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发展需要四个维度方面的基本情况,由此证明本研究所编制的指标框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在研究构建的指标框架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为一线数学教师提出四条建议:深入了解学情,避免经验主义误区;熟悉教学内容,编制学情测试题;了解学生情况,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简化学情分析,减轻教师教学压力。
马茜兰[2](2021)在《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不同国家对人才更加重视,随之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以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这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普通高中生物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有助于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对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目的在于推动有关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发展,提升生物学教师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叙述性描述法对H市部分高中生物学教师进行有关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接着,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出关于核心素养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总结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并设计两个参考实例。最后,利用行动研究法将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并分析其教学效果。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听课观察的结果分析发现:高中生物学教师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认知程度需要提升,对二者的实施应用也需要提升和加强,且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应用方面需要更多可学习的案例及相关指导和培训。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即综合分析,确定单元主题;综合分析,确定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活动,形成教学活动方案;设计评价方案,优化教学设计。再根据该步骤基于人教版2019年版《遗传与进化》第6章和人教版2007年版《稳态与环境》第2章,设计形成了“生物的进化”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这两个案例。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案例付诸实践,选取S中学的高二25班作为实验班实施单元主题教学设计,高二24班作为对照班。利用SPSS和Excel对两个班级的单元测试题成绩和学生问卷的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频数对比,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即实验班的单元测试题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调查问卷也显示实验班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有关生活常识的变化情况也比对照班明显。本研究通过分析案例的教学实践效果,发现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和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常识的提高,即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牛会丽[3](2021)在《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适用性对比研究 ——以《汉语纵横》和《拾级汉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纵横·精读课本》(第二版)和《拾级汉语·精读课本》都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供来华留学生使用的汉语长期进修系列教材,两者中级部分的教学对象都是本科二年级的留学生,目前学界关于这两套教材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文本结构上进行分类、数据实证方面的研究缺乏。因此,本文对这两套目前中级精读教材市场占有率高、使用广泛的国际中文教学精读教材的中级部分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这两套教材各自的特点,为教材使用者选用教材提供参考。本文主要从课文、词汇、语法点、练习题四个角度出发结合使用满意度调查对《汉语纵横·精读课本》(第二版)(中级)和《拾级汉语·精读课本》(中级)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选编的应然状态。在课文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了两套教材课文的题材、体裁和来源。《汉语纵横》共涉及六种题材,且题材分布均衡;《拾级汉语》共涉及四种题材,相对来说分布并不均衡。两套教材都以记叙、议论和说明三种体裁为主,并包含少量的小说,不同的是《汉语纵横》中还有应用文,《拾级汉语》中还有童话。两套教材课文的来源都以报纸、期刊、网络和作家作品为主,但《汉语纵横》中未标明出处的课文较多。在词汇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了两套教材的词汇量、词汇的编排形式以及词汇释义。两套教材的词汇量差别并不大,不同的是《汉语纵横》的词汇量由上册到下册呈递增趋势,《拾级汉语》呈递减趋势。两套教材都是以“序号——词语——拼音——词性——释义”的形式对词语表中的词语进行编排的,《拾级汉语》每课的生词在课文中都有所标注,而《汉语纵横》没有标注。《汉语纵横》对词语进行释义时,在英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中文释义,而《拾级汉语》只有英文释义。在语法点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了两套教材语法点的数目、编排形式和切分情况。《拾级汉语》的语法点数量多于《汉语纵横》。《汉语纵横》没有对每课的语法点进行分类,《拾级汉语》则将每课的语法点分为“注释”“词语选讲”“语言点”三个模块。两套教材都把那些包容量大、系统复杂的语法点切分成小语法项目。在练习题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了两套教材配套练习题的编排体例、题量和题型。《汉语纵横》的配套练习题独立于教材之外单独成册,《拾级汉语》的练习题附在每课语法点讲解之后。《汉语纵横》练习题的数量多于《拾级汉语》。两套教材练习题的题型都很丰富。本文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教师和学生两大教材使用主体对于教材的意见。整体而言,教师和学生对这两套教材都是比较满意的,但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了两大问题:《汉语纵横》练习题量太大,《拾级汉语》课文缺乏趣味性。在以上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选编的应然状态。就课文而言,在选择题材时要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处理好时代性与保守性之间的关系,话题编排顺序要合理;在体裁编排时要注重体裁的广泛性、均衡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要注意合理编排体裁顺序;课文的来源要广泛,以充分保证课文内容的丰富性。就词汇而言,词汇量需要与大纲要求相符合,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渐增加,对词汇复现率、超纲词汇特别关注;生词在课文中要加以标注以便于学生学习,每课词语表中的词语要标注拼音、词性、释义以及在大纲中的等级;在对词语进行释义时尽量使用汉语。就语法而言,语法点的数量要与大纲相符合;编排要呈现出系统性;在对语法点进行讲解时,要简洁明了,适当使用一些语言公式。就练习题而言,练习题要有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之分,编排时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好分单元编排,每个单元设置单元测试;练习题的数量不宜太多,每课十道大题为宜;题型要丰富,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适当编排一些背诵类的练习题。《汉语纵横·精读课本》(第二版)(中级)和《拾级汉语·精读课本》(中级)都是非常优秀的、值得选用的国际中文教学教材,但由于编写理念的不同,两者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本文就其各自的特点加以对比分析,以便学习两者的优点,改进不足之处,以期为国际中文教学工作者以及汉语学习者在选用教材时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日后国际中文教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贡献一己之力。
高毅[4](2021)在《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悄然而至,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国家、社会及公众生活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教育领域的变革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昭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衍生出了诸多新式教学模式。其中,集SPOC与翻转课堂优势于一身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是一跃成为“新宠”,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和青睐。目前,国内外对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多围绕高等教育展开,而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则相对较为匮乏。众所周知,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现实中的高中地理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流,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致使其地位仍难以撼动。本研究尝试进行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二者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比较,深度剖析二者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优劣及适用性,以期为广大一线地理教师优化教学方式以及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聚焦于基础教育领域,首先立足于时代背景,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度梳理,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内容及方法进行阐述。同时,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给予阐释。其次,进行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对比分析,涵盖两种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蕴、教学设计、课堂操作程序及各自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对比实验,将二者运用于现实的高中地理教学,在为期近一个月的教学体验后,对榆林、西安、安康三校实验班级学生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随后借助Excel和Origin软件对问卷进行处理与分析,并对师生进行教学与学习体验的访谈,进而得出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以及适用性。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师生教学体验的真实反馈以及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感受,给出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最后,对本研究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展望。研究表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兴趣与成绩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核心素养的镌刻。同时,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地问题。因此,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暇瑜互见的,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应致力于二者的有效融合,方可实现优质化的地理教学。
毛蓉晨[5](2021)在《英文歌曲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因此,国家致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倡多学科融合,在划分不同学科的同时又淡化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线,以求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英文歌曲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契合了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方面;其次,歌曲具有趣味性和音乐特色,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英文歌曲在英语课堂的运用,体现了英语学科和音乐学科的有机融合,以求学生获得更多维的发展。本研究选择英文歌曲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英文歌曲对小学生英语课堂的实际影响这一方向进行深入探究。笔者先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文歌曲的要求为依据,划分五个维度,编制教师和学生问卷,对英文歌曲在小学中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和调查。再以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为参照,深度剖析教材内容和课文主题思想;并结合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身心发展程度,精心选取英文歌曲,设计英文歌曲教学活动,并进行进行实践探索和案例研究。最后,笔者以两个五年级班级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以求探究英文歌曲对小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研究主要结论:一是师生问卷发现:教师认为英文歌曲对于小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作用是均衡的;而小学生认为英文歌曲的作用对五个维度的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对文化意识的作用是微弱的。二是根据问卷调查发现的的问题,笔者对教材内容和歌曲内容进行剖析,发现歌曲中存在的内容和知识是丰富的:大量的语言块、多样的语境、生动的情感、各种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和背景等等。三是对英文歌曲的实际运用,探究其对小学生的影响:首先是对听力的影响;其次是对说的影响,体现在语音语调方面;最后是对文化知识的影响,丰富小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以及思考中西文化的异同。此外,英文歌曲对小学生还有隐性影响,如:审美能力等。本研究的调查和实验对象受区域限制,取样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实践案例可能不具有推广性。但是,本研究期望通过实验和教学案例,能为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带来新的探索,能为人们思考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师生互动的英语课堂形式,带来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谭灵芝[6](2021)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模式,是一种以逆向思维为主导的教学设计模式,它最先被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并进行了操作性的定义,它是把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且强调评价先行的一种具有较强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在教学中运用UbD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多个方面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我国不断地在进行课程的改革,并且还在多地实施了新高考,当前教学的重心已经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轻素养教学倾向变成了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原来的教师主导变成了现在的学生主体,由原来的学生单单只掌握知识变成了要能理解和能迁移运用知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背景和UbD模式相吻合。我国的教育背景形势指导了学校的教学,学校的教学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形式就是课堂教学,而教师往往以教学设计为依据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在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UbD模式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就成为了众多教育研究者和中学校一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将UbD模式落实到化学学科中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以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主题为例,通过检索文献和阅读书籍,分析UbD模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明晰与UbD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相关的理论基础,阐述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程序,通过将其运用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在对相关文献和书籍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我国的教育背景,重点综述UbD模式的发展脉络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对UbD模式、教学设计、理解三个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建构主义理论、目标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五个角度出发对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调查。通过以高中一线化学教师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UbD模式的了解;通过以高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以及对教师教学的期望,现状调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为整个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第四部分:关于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述。该部分首先阐述了UbD模式的特征;其次详细阐述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程序;接着阐述了UbD模式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原则;然后对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了比较;最后阐述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设计与教学实证研究。该部分首先以人教版高一年级化学“认识有机化合物”内容为例,分别设计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笔者分别从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来进行,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笔者设计后经实践学校授课化学教师修改。其次,将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和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分别运用到无显着性差异的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实践结束后,以“认识有机化合物”内容测验、学生自评量表、学生调查问卷、授课教师的访谈的形式对其教学成效进行检验。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高中化学中运用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可操作性强。(2)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3)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行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4)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信息处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5)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颇受教师和学生的喜欢和认可。最后,研究总结。笔者首先总结和分析了本研究中存在的几点不足,然后结合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同时也为落实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杨春芳[7](2021)在《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复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汇是组成句子、语篇的基本单位,是交际、写作等的基础。词汇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词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初中阶段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其目的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需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词汇教学既要帮助学生提高词汇量,还要确保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已知词汇。然而,从目前初中词汇教学的实践中可知,受到记忆规律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的词汇会存在不断遗忘的现象,导致学生词汇量积累有很大难度。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强化学生的短时记忆,使之转化为长时记忆,从而减少遗忘,提高记忆的效果,增加词汇量及提高词汇运用水平。复习是强化记忆的常见方式,但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高效地加强英语词汇复习教学却重视不够。思维导图能够同时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人们思维、阅读、记忆的规律,把关键词与图像、色彩等建立记忆链接,遵循大脑的放射性特点,使想象与逻辑达到平衡发展。因此,思维导图也逐步被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中,这与思维导图的特点密切相关。但是,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词汇复习的研究并不多,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都不足。因此,我们将建构主义理论、知识可视化理论、记忆的加工层次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万州某中学初二年级7班5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该班的英语词汇复习教学,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具体课堂实例展示教学过程和实践成果,试图回答一下三个问题:1.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初中英语词汇复习课中对学生词汇量的掌握情况是否有促进作用?2.相较于传统的词汇复习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复习词汇是否有优势?3.用思维导图复习词汇是否能提高学生应用词汇的能力?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证研究,以及问卷调查、课堂实测等方式,解决了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词汇复习课堂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1.应用思维导图实验后,相较于对照班来说,实验班学生的词汇成绩提升的更加显着。尤其在词义辨析、词形变换、词汇应用方面,实验班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2.学生总体上对思维导图持有积极态度,他们认为开展思维导图教学能激发词汇复习兴趣并丰富词汇复习策略。本研究充分证明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词汇复习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同时证明了思维导图对激发学生的词汇复习兴趣、优化复习策略、提高词汇综合应用水平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词汇复习,我们建议在初中英语词汇复习教学中实践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提高,为学生词汇积累、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提供帮助。
潘锡锡[8](2020)在《保加利亚非成人汉语初学者语音感知与发音》文中研究表明在保加利亚汉语零起点学习者学习完语音部分之后,笔者对学习者的汉语声母、韵母、声调进行感知测试和发音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描写和分析,总结保加利亚学习者汉语语音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和重难点,并且根据测试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期为保加利亚汉语语音教学提供参考。在测试之前,笔者根据前人研究设计感知测试卷,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采用听辨后填空的方式进行测试;发音测试卷参考朱川的百字表,测试时对学习者的朗读进行录音。通过感知和发音测试发现,学习者在感知时不易区分声母zh组、z组和j组,送气声母和不送气声母;在韵母的感知过程中,学习者不易区分舌面高元音i和舌尖元音i,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且不易感知复元音韵母的韵头或韵尾。在声调方面,学习者感知声调的难度依次为去声>阴平、上声>阳平。在不同声调组合中,学习者的感知情况不同。在发音时,学习者容易混淆送气声母和不送气声母,保、汉字母相同,但发音不同的声母以及与保语拉丁字母书写形式相同的声母;在发zh组,z组,j组声母时存在困难。韵母方面,学习者发后鼻音韵母时带有尾音[k’],容易将舌尖元音i发为舌面元音i,将汉语单元音e发为保语e[ε],混淆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在声调方面,高年级学生发音时有声调,但低年级学习者发音时不看声调,没有建立声调意识。影响学习者对汉语语音感知和发音的因素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泛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学习者个体因素,教师因素,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刘臻[9](2020)在《基于人教版Go for it!的“以读促写”课堂教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初中英语教学的研究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还是2017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提出,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听、说、读、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而写作能力则是英语学习中体现初中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重要技能。但目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效果与课标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兴趣;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化;忽略阅读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兴趣的重要途径;阅读和写作教学割裂等,这些都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加以改进。随着中考改革的进一步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基于教材,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来解决阅读和写作割裂的问题就等待解答。本研究依据“建构主义”的“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以及“输入输出假说”等理论,以重庆一中寄宿学校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根据前测数据,将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组,笔者采用基于人教版Go for it!的“以读促写”教学方法;而在对照组,依旧采用以前教学模式,即直接布置相关话题的作文进行简单讲解。该研究探讨如何基于人教版Go for it!,开展“以读促写”的教学,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基于人教版Go for it!的“以读促写”是否能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2)“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具体活动如何操作,即具体步骤是什么?本研究主要通过英语写作测试、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问卷等研究工具收集数据,并利用SPSS软件来分析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了讨论,得出结论。结合调查问卷、访谈、测试结果,研究分析发现基于人教版Go for it!的“以读促写”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实验组学生进行英语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实验组的学生在写作测试上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帮助学生实现了写作能力全方面的提升,改变了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态度,帮助学生掌握了英语写作方法和增强了英语写作的兴趣。本研究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并对“以读促写”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有重要启示,尤其是在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为解决初中英语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本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笔者研究水平和理论知识有限,加上实验周期比较短,还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够到位,例如从写作与阅读的关系上来说,阅读不应该仅仅限于教材的阅读;学生参与人数不多等。教学实验的设计和进行尚存在不足之处,需要笔者在未来进行逐渐的完善和改进。
赵丹[10](2020)在《《新概念英语》编撰理念、特色及其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文中提出《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为方便表述,以下简称《新》)系列教材自首次出版发行到现在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该教材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如:课文内容及相关句式老旧、缺乏德育元素、经典语料不足等等。但这些缺陷并未影响到该教材在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心目中的经典地位。在各种新式英语教材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的今天,《新》依然能够保持超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年年如是,经久不衰。为了分析并揭示这套经典教材成功背后的真实奥秘——《新》的实然编撰理念以及该教材的内在特色,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文章的基本结构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所使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综述等。在第一章,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的挖掘、整理与分析,找到了《新》教材的实然编撰理念——“情景化结构分级”(Situationalized Structural Grading)课程理念。该理念由20世纪英国着名外语教育家哈罗德·帕尔默(Harold Palmer)先生首倡,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与当时教育界盛行的“语法-翻译”式外语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正是《新》中“新概念”一词的确切内涵。笔者在第一章还详细分析了“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具体表征及该理念所具有的重要课程价值,该章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本研究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整个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新理念下《新》所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教材特色,作者分别从教材使用说明、课文呈现形式、句型语法、摘要写作、习题测试、非常规语料等六个方面,对基于“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新》教材特色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新》虽然有着众多外语教材所不具备的独特优点,但受时代的限制,该教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对当代外语教材的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笔者在第三章对该教材美中不足之处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第四章,笔者结合我国外语教材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就《新》的编撰理念、教材特色等对我国外语教材的开发所带来的若干启示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虽然“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提出距今已逾一个世纪,但该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本能”与“学能”并重、以句子为基本教学单位、根据难度和实用性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段分级、遵循具体情景教学原则等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语言学价值。亚历山大先生(L.G.Alexander)依据“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所开发出的《新》系列教材也因此最终成为了一套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经典外语教材,堪称外语教材中的精品和典范。《新》成功背后的奥秘对当代如何开发出更加科学、实用的外语教材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外语教材均具有一定的现实启迪。
二、英语第15-16单元测试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第15-16单元测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的构建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学情分析是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
1.1.2 学情分析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起点 |
1.1.3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 |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学情 |
1.5.2 数学学情 |
1.6 研究重点、难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学情分析的内涵 |
2.1.2 学情分析的内容 |
2.1.3 学情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4 学情分析的方法 |
2.1.5 学情分析的框架 |
2.1.6 研究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2 SOLO分类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工具 |
3.4.1 指标框架的构建 |
3.4.2 指标框架的修订完善 |
3.4.3 学习《函数的概念》的学情分析测试题编制 |
3.4.4 学情分析测试题评分方式 |
第四章 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初步构建 |
4.1 数学学情分析指标的确定 |
4.2 数学学情分析指标的划分 |
4.2.1 数学知识与能力基础的划分 |
4.2.2 学生认知特点水平的划分 |
4.2.3 学生学习风格类型的划分 |
4.2.4 数学学习需要类型的划分 |
4.3 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初构 |
第五章 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修订完善 |
5.1 专家评估意见数据统计分析 |
5.2 学情分析框架指标维度的意见及修改 |
5.3 不同指标维度下学生反应特征的意见与修改 |
5.4 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的确立 |
第六章 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实践研究 |
6.1 预测试卷的信度和效度 |
6.2 正式测试卷的信度与效度 |
6.3 特长班学情分析报告 |
6.3.1 知识能力基础基本情况分析 |
6.3.2 学生认知特点基本情况分析 |
6.3.3 学生学习风格基本情况分析 |
6.3.4 学习发展需要基本情况分析 |
6.4 普通班学情分析报告 |
6.4.1 知识能力基础基本情况分析 |
6.4.2 学生认知特点基本情况分析 |
6.4.3 学生学习风格基本情况分析 |
6.4.4 学习发展需要基本情况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构建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 |
7.1.2 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的实践结果 |
7.2 研究建议 |
7.2.1 深入了解学情,避免经验主义误区 |
7.2.2 熟悉教学内容,编制学情测试题 |
7.2.3 了解学生情况,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
7.2.4 简化学情分析,减轻教师教学压力 |
7.3 研究创新点 |
7.4 研究不足 |
7.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征求专家意见表 |
附录2 《函数的概念》学情调查分析测试卷(预测试) |
附录3 学情调查分析测试卷评分细则 |
附录4 《函数的概念》学情调查分析测试卷 |
致谢 |
(2)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新需求 |
1.1.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1.1.3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4 生物学学科中相关研究的缺失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对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2.1.3 单元 |
2.1.4 单元教学设计 |
2.1.5 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从核心素养维度 |
2.2.2 从生物学学科维度 |
2.2.3 从课程整合维度 |
2.2.4 格式塔心理学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师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及相关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编制调查问卷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3.4.2 听课观察的结果分析 |
3.5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及案例 |
4.1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 |
4.1.1 综合分析,确定单元主题 |
4.1.2 综合分析,确定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 |
4.1.3 设计单元活动,形成教学活动方案 |
4.1.4 设计评价方案,优化教学设计 |
4.2 “生物的进化”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4.3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第五章 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 |
5.1 实践目的 |
5.2 实践过程 |
5.2.1 选取实践对象 |
5.2.2 设计检验教学实践效果的工具 |
5.2.3 检验实践对象的差异性 |
5.2.4 开展教学实践 |
5.3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
5.3.1 单元测试题的结果分析 |
5.3.2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5.4 教学实践的结论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前测综合测试题 |
附录三 关于高中学生部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生活常识的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单元测试题 |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适用性对比研究 ——以《汉语纵横》和《拾级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课文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课文题材对比分析 |
一、题材选择情况 |
二、题材类型对比分析 |
第二节 课文体裁对比分析 |
一、体裁分布情况 |
二、体裁类型对比分析 |
第三节 课文来源对比分析 |
一、课文来源情况 |
二、课文来源对比分析 |
第二章 词汇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词汇量考察 |
第二节 词汇编排形式 |
第三节 词语释义 |
一、英文释义 |
二、中文释义 |
第三章 语法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语法点数目 |
第二节 语法点的编排形式 |
第三节 语法项目的切分 |
第四章 练习题对比分析 |
第一节 练习题的编排体例 |
第二节 练习题量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练习题型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使用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
一、《汉语纵横》的访谈情况分析 |
二、《拾级汉语》的访谈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二、问卷调查的对象 |
三、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
四、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选编的应然状态 |
第一节 课文选编的应然状态 |
一、题材选择 |
二、体裁选择 |
三、选文来源 |
第二节 词汇选编的应然状态 |
一、词汇量 |
二、词汇编排体例 |
三、词汇释义建议 |
第三节 语法选编的应然状态 |
一、语法点的数量和编排 |
二、语法点的讲解 |
第四节 练习题选编的应然状态 |
一、练习题的编排 |
二、练习题的数量 |
三、练习题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汉语纵横》中级封面(第三册) |
附录二 《汉语纵横》中级封面(第四册) |
附录三 《拾级汉语》中级封面(第五册) |
附录四 《拾级汉语》中级封面(第六册) |
附录五 《拾级汉语》中级封面(第七册) |
附录六 《拾级汉语》中级封面(第八册) |
附录七 《汉语纵横》适用性调查问卷 |
附录八 《拾级汉语》适用性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二、SPOC+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MOOC |
二、SPOC |
三、翻转课堂 |
四、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掌握学习理论 |
三、个性化学习理论 |
四、混合式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对比 |
第一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意蕴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意蕴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意蕴 |
第二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对比 |
一、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理念对比 |
二、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目标对比 |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活动对比 |
四、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评价对比 |
第三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操作程序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操作程序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操作程序 |
第四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特点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特点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特点 |
第五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劣势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的优劣势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的优劣势 |
第四章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对比 |
第一节 实验目的 |
第二节 实验对象 |
第三节 实验设计 |
第四节 实验过程 |
一、SPOC环境创设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
三、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
第五节 案例分析 |
一、课前阶段 |
二、课中阶段 |
三、课后阶段 |
第六节 学习评价反馈 |
第七节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一、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
二、问卷设计与安排 |
三、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
第一节 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
第二节 对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于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基于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访谈提纲(学生版) |
附录三 基于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访谈提纲(教师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英文歌曲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
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新的要求 |
三、深化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与价值 |
三、实际意义与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英文歌曲的国内外研究 |
二、关于小学英文歌曲的国内外研究 |
三、关于英文歌曲中的美学及其国内外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文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一、针对教师 |
二、针对学生 |
第二节 调查对象 |
第三节 调查设计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师生问卷数据收集 |
第四节 调查结果 |
一、教师层面 |
二、学生层面 |
第二章 英文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英文歌曲的教学目的 |
一、帮助学生语言知识的记忆 |
二、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 |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
第二节 英文歌曲及教材的内容分析 |
一、英文歌曲的内容分析 |
二、教材内容的详细分析 |
第三节 英文歌曲教学的设计理念 |
一、密切联系教材及相关内容,促进英文歌曲教学效用 |
二、加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文歌曲教学中的培养 |
三、善用美学情思,贯穿英文歌曲教学 |
四、巧设歌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
五、挖掘歌曲潜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第四节 英文歌曲教学的实践案例 |
一、In Front Of,Behind,Between歌曲教学 |
二、Make New Friends歌曲教学 |
三、Animals,Animals歌曲教学 |
四、Hobbies歌曲教学 |
五、Goodbye Song歌曲教学(节选) |
六、Jobs Song歌曲教学(节选) |
七、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歌曲教学(节选) |
八、Weekend Song(节选)歌曲教学 |
九、Jingle Bells歌曲教学 |
十、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歌曲教学 |
第三章 英文歌曲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步骤 |
第二节 研究变量 |
一、自变量 |
二、控制变量 |
三、因变量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一、前测 |
二、实验研究 |
三、后测 |
第五节 研究结果及效果分析 |
一、实验前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二、实验后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三、前后测中实验组得分分析 |
四、前后测中对照组得分分析 |
五、实验后学生访谈记录 |
六、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英文歌曲能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发展 |
二、英文歌曲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
第二节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引发的思考 |
一、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二、本研究的改进意见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问卷 |
附录B 学生问卷 |
附录C 实验前语音知识和文化测试题 |
附录D 实验后语音知识和文化测试题 |
附录E 英文歌曲教学实录 |
致谢 |
(6)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 |
1.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3 新高考的实施 |
1.1.4 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5.4 教育实验法 |
1.5.5 访谈法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UbD模式 |
2.1.2 教学设计 |
2.1.3 理解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情境学习理论 |
2.2.3 目标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2.2.5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 |
3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调查 |
3.1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3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
3.2.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3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4 关于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述 |
4.1 UbD模式的特征 |
4.1.1 “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 |
4.1.2 “意义学习,理解为先”的大概念教学 |
4.1.3 注重区分教学内容的优先次序 |
4.1.4 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
4.2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简述 |
4.3 UbD模式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原则 |
4.3.1 系统性原则 |
4.3.2 科学性原则 |
4.3.3 可行性原则 |
4.3.4 目标、评估、教学一致原则 |
4.4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比较 |
4.4.1 教学设计程序的比较 |
4.4.2 教学设计出发点和终点的比较 |
4.4.3 教学资源的比较 |
4.4.4 教学方法运用效果的比较 |
4.4.5 教学评价方式的比较 |
4.5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4.5.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
4.5.2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助于落实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5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设计 |
5.1 设计内容的选定和分析 |
5.2 具体设计思路 |
5.2.1 确定预期结果 |
5.2.2 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
5.2.3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
5.3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 |
5.3.1 单元设计框架 |
5.3.2 课时设计 |
6 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证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对象 |
6.1.3 研究方法 |
6.1.4 研究工具 |
6.1.5 研究过程 |
6.2 研究的结果分析 |
6.2.1 实验班学生自评量表的分析 |
6.2.2 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成绩分析 |
6.2.3 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6.2.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7 研究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对照班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4:学生自评量表 |
附录5:“认识有机化合物”测试卷 |
附录6: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7:调查问卷的解释总方差和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
附录8: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7)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复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初中英语词汇复习现实问题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二 思维导图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
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要求 |
(一)词汇要求 |
(二)“学习策略”要求 |
(三)“实施建议”要求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思维导图的内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思维导图 |
(三)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词汇复习 |
二 知识可视化理论 |
(一)知识可视化理论内涵 |
(二)知识可视化理论与思维导图 |
(三)知识可视化理论与英语词汇复习 |
三 记忆的加工层次理论 |
(一)记忆的加工层次理论内涵 |
(二)记忆的加工层次理论与思维导图 |
(三)记忆的加工层次理论与英语词汇复习 |
第三节 思维导图国外研究现状 |
一 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研究 |
二 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设计研究 |
三 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研究 |
第四节 思维导图国内研究现状 |
一 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
二 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三 思维导图在英语复习中的应用研究 |
四 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复习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实验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一 测试卷 |
二 问卷调查 |
第五节 研究过程 |
一 实验前 |
(一)实验前词汇测试 |
(二)实验前调查问卷 |
二 实验实施 |
(一)引入思维导图 |
(二)设计思维导图 |
(三)编制思维导图 |
(四)应用思维导图 |
(五)思维导图评价 |
三 实验后 |
(一)实验后词汇测试 |
(二)实验后调查问卷 |
四 实验反思与总结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
第一节 数据采集 |
一 实验前后英语词汇测试成绩收集 |
二 实验前后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
一 实验班与对照班词汇测试(前测)对比分析 |
二 实验班与对照班词汇测试(后测)对比分析 |
第三节 问卷结果分析 |
一 实验前问卷调查分析 |
(一)信度 |
(二)效度 |
(三)相关分析 |
(四)回归分析 |
二 实验后问卷调查分析 |
(一)信度 |
(二)效度 |
(三)相关分析 |
(四)回归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一 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复习效果、激发复习兴趣 |
二 思维导图有利于优化词汇复习策略 |
三 思维导图有利于复习资源整合,建立词汇网络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建立词汇网络,进行有效的复习 |
二 建立思维导图词汇复习教学模式,优化学生词汇复习策略 |
三 深度挖掘思维导图复习模式,丰富词汇复习教学资源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一 研究时间的局限性 |
二 研究数据的局限性 |
三 教师的局限性 |
四 上课时间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实验前词汇测试题 |
附件二:实验后词汇测试题 |
附件三:实验前英语词汇复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件四:实验后英语词汇复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件五:学生部分作品展示(15 个思维导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保加利亚非成人汉语初学者语音感知与发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2 第二语言语音感知研究 |
1.3.3 第二语言语音产出研究 |
1.3.4 语音感知与产出关系的研究 |
1.3.5 保加利亚语音习得研究综述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过程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对象 |
2.3 感知和发音测试设计 |
2.3.1 感知测试卷设计 |
2.3.2 发音测试设计 |
2.4 研究方法 |
2.4.1 收集数据的方法 |
2.4.2 分析数据的方法 |
第三章 感知测试结果及分析 |
3.1 声母感知测试结果与分析 |
3.1.1 声母整体感知结果 |
3.1.2 一组学生声母感知测试结果 |
3.1.3 二组声母感知测试结果 |
3.1.4 三组声母感知测试结果 |
3.2 韵母感知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1 韵母总体感知测试结果 |
3.2.2 一组韵母感知测试结果 |
3.2.3 二组韵母感知测试结果 |
3.2.4 三组韵母感知测试结果 |
3.3 声调感知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1 声调总体感知测试结果 |
3.3.2 各声调感知情况(整体) |
3.3.3 各声调感知情况(不同声调组合) |
3.3.4 各声调所误听为其他声调情况 |
第四章 发音测试结果与成因分析 |
4.1 声母发音结果与分析 |
4.1.1 一组声母发音测试结果 |
4.1.2 二组声母发音测试结果 |
4.1.3 三组声母发音测试结果 |
4.2 韵母发音结果与分析 |
4.2.1 一组韵母发音测试结果 |
4.2.2 二组韵母发音测试结果 |
4.2.3 三组韵母发音测试结果 |
4.3 声调发音结果与分析 |
4.3.1 组学生声调发音特点 |
4.3.2 二组学生声调发音特点 |
4.3.3 三组学生声调发音特点 |
第五章 保加利亚初学者汉语语音习得偏误成因 |
5.1 母语负迁移 |
5.1.1 汉语中有保加利亚语中没有的音素 |
5.1.2 保加利亚语和汉语有相同字母,但发音不同的音素 |
5.1.3 保加利亚语与汉语发音相似的音素 |
5.1.4 保加利亚语字母的拉丁写法与汉语拼音一样 |
5.1.5 母语的发音规则影响汉语语音习得 |
5.2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
5.3 《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 |
5.4 教师的影响 |
5.5 学习环境的影响 |
5.6 学习者个体因素 |
第六章 保加利亚汉语初学者语音教学建议 |
6.1 声母教学建议 |
6.1.1 针对学生听辨能力 |
6.1.2 针对学生发音能力 |
6.2 韵母教学建议 |
6.2.1 提高介音和韵尾感知的能力 |
6.2.2 提高学生带鼻音韵母韵尾的辨别能力 |
6.2.3 后鼻音韵母的发音 |
6.2.4 舌尖元音的发音 |
6.2.5 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的混读 |
6.2.6 单韵母e的发音 |
6.2.7 单元音u的发音 |
6.3 声调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基于人教版Go for it!的“以读促写”课堂教学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
1.1.2 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现状 |
1.1.3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以读促写”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以读促写”的定义 |
2.1.2 “以读促写”的意义 |
2.1.3 “以读促写”的类型 |
2.2 教材与人教版Go for it! |
2.2.1 教材的定义 |
2.2.2 教材的重要性 |
2.2.3 人教版Go for it!简介 |
2.2.4 人教版Go for it!与“以读促写”的关系 |
2.3 国内外基于教材的“以读促写”研究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2.3.3 前人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 |
3.2 输入与输出假设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计划 |
4.4 研究工具 |
4.4.1 学生和教师访谈 |
4.4.2 调查问卷 |
4.4.3 写作测试 |
4.4.4 学生作品 |
4.5 研究过程 |
4.5.1 实验前 |
4.5.2 实验中 |
4.5.3 实验后 |
4.6 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教师访谈结果与讨论 |
5.2 学生访谈结果与讨论 |
5.3 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
5.3.1 对实验班前后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5.3.2 对照班实验前后调查问卷总分分析 |
5.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调查问卷总分两样本分析 |
5.3.4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调查问卷总分两样本分析 |
5.4 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结果与讨论 |
5.4.1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写作前测两样本分析 |
5.4.2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写作后测数据分析 |
5.5 学生作品讨论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发现 |
6.1.1 基于教材的“以读促写”改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态度 |
6.1.2 基于教材的“以读促写”帮助学生掌握了英语写作方法 |
6.1.3 基于教材的“以读促写”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
6.2 对初中英语读写教学的启示 |
6.2.1 重视学生对教材所学文章的运用 |
6.2.2 重视写作教学的持续性和系统化 |
6.2.3 注意创造性设计基于教材的“以读促写”教学活动 |
6.3 本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建议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前) |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后) |
附录五 英语写作学习调查问卷(实验前后) |
附录六 基于教材阅读话题的书面表达实验题目 |
附录七 调查问卷结果数据 |
附录八 写作前后测成绩 |
致谢 |
(10)《新概念英语》编撰理念、特色及其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新》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之迷 |
2.笔者使用《新》进行教学实践的得失反思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研究法 |
3.案例研究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新概念英语》 |
2.外语教材 |
3.编撰理念 |
(四)文献研究综述 |
1.文献趋势分析 |
2.文献内容分类综述 |
(1)《新》自身教材特色的相关研究 |
(2)《新》与二外教材对比分析的相关研究 |
(3)《新》教材应用的相关研究 |
一、《新》编撰理念概述 |
(一)《新》编撰理念梳理与求真 |
1.《新》编撰理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
2.帕尔默与《新》编撰理念关系溯源 |
(二)《新》编撰理念的具体表征 |
1.“本能”“学能”兼顾 |
2.以句子为基本教学单位 |
3.根据难度和实用性对知识进行分段分级 |
4.遵循具体情景教学原则 |
(三)《新》编撰理念的课程价值 |
1.《新》编撰理念双重课程价值总述 |
2.由我国外语课改的曲折历程反观“新概念”课程价值 |
3.由“八年研究”外语课改的失败反观“新概念”课程价值 |
二、新理念下《新》教材特色分析 |
(一)使用说明新锐详实 |
1.教育理念阐述深刻细致 |
2.推荐教法、学法具体独到 |
(二)课文呈现鲜活深刻 |
1.语境生动逼真 |
2.内容风趣幽默 |
3.思想新奇深刻 |
(三)句子句型语法兼顾 |
1.初级阶段以句子为主 |
2.中级阶段以句型为主 |
3.高级阶段句型语法兼顾 |
(四)摘要写作自成体系 |
1.摘要写作的含义和功用 |
2.《新》摘要写作的分布特点 |
(五)习题测试精准周详 |
1.课后习题指向精准,过渡性强 |
2.单元前测全面周详,功能多元 |
(六)非常规语料充分合理 |
1.非常规语料的内涵及特征 |
2.《新》中非常规语料的分布特点 |
三、《新》美中不足处简析 |
(一)德育元素不充分 |
1.德育元素在外语教材中的价值 |
2.《新》德育元素不充分的表现 |
(二)缺乏经典外语语料 |
1.经典外语语料的特征及功用 |
2.《新》缺乏经典外语语料的表现 |
四、《新概念英语》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 |
(一)主动呈现教学理念,扶正师生错误观点 |
(二)兼顾难度及实用性,实现教材科学分级 |
(三)构建具体真实语境,助力养成外语思维 |
(四)关照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持续发展 |
(五)优化语法呈现方式,提升语法学习效率 |
(六)合理融入德育元素,突出教材育人价值 |
(七)打破固化常规语料,增强语言多元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英语第15-16单元测试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数学学情分析指标框架的构建及其实践研究[D]. 张宇静.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D]. 马茜兰.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汉语中级精读教材适用性对比研究 ——以《汉语纵横》和《拾级汉语》为例[D]. 牛会丽.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4]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D]. 高毅.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5]英文歌曲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D]. 毛蓉晨. 喀什大学, 2021(07)
- [6]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认识有机化合物”为例[D]. 谭灵芝. 西南大学, 2021(01)
- [7]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复习中的应用研究[D]. 杨春芳.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7)
- [8]保加利亚非成人汉语初学者语音感知与发音[D]. 潘锡锡.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9]基于人教版Go for it!的“以读促写”课堂教学实证研究[D]. 刘臻. 西南大学, 2020(05)
- [10]《新概念英语》编撰理念、特色及其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D]. 赵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