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巨大长蒂息肉1例

食管巨大长蒂息肉1例

一、食管巨大长蒂息肉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邱建庭[1](2021)在《贲门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探讨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对贲门息肉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我院胃镜诊断贲门息肉且有组织病理结果的患者564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伴发疾病、病理类型、Hp感染率等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贲门息肉患者占总胃镜人数的0.39%,男女之比为1.37。贲门息肉在中年组的比例最高(47.16%)。青年组中男性比例(79.31%)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2、贲门息肉好发于齿状线且以单发、0-Is型及直径≤0.5cm的微小息肉多见。3、贲门息肉患者中GERD-Q评分≥8分占69.15%,35.45%患者有反流性食管炎(RE)内镜表现。青年组中反流性食管炎的比例(51.03%)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反流性食管炎比例在炎症性息肉中最高(39.50%),在各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贲门息肉患者胃窦Hp阳性率18.44%。4、贲门息肉病理类型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以及肿瘤性息肉,其中炎症性息肉最多见(56.56%)。胃底腺息肉以女性为主,其余三种病理类型均以男性为主(P<0.001)。肿瘤性息肉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1)且息肉以≥1.0cm的比例最高(76.47%)。5、对炎症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相关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P=0.011,OR=1.64,95%CI:1.12-2.39)、反流性食管炎(P=0.039,OR=1.51,95%CI:1.02-2.23)为炎症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中年组(P=0.008,OR=1.96,95%CI:1.19-3.23)为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结论:贲门息肉患者男性较女性多见。息肉以单发、0-Is型且≤0.5cm多见。贲门息肉病理类型以炎症性息肉最多见,肿瘤性息肉在老年组中多见,且息肉直径多≥1.0cm。大部分贲门息肉患者有反流症状,内镜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胃窦Hp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人群。男性和反流性食管炎为炎症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目的:研究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在内镜判断贲门息肉病理性质中的价值。方法:近5年经ME-BLI胃镜检查的贲门息肉患者76例,将黏膜的微结构分为4类:小圆形、长条形、绒毛状或脊状、无微腺体结构;微血管分为5类:蜂窝样、血管密集、精细网络状、核心血管、无微血管结构。按ME-BLI胃镜下表现判断贲门息肉的性质,并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照,统计内镜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以及各内镜征象诊断不同类型息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76例贲门息肉中,内镜诊断与病理学相符率88.16%。2、炎症性息肉微结构以长条形为主(敏感性89.29%,特异性79.17%),微血管以精细网格状为主(敏感性75.00%,特异性87.50%);胃底腺息肉微结构以小圆形为主(敏感性90.00%,特异性93.94%),微血管以蜂窝样为主(敏感性80.00%,特异性98.48%)。肿瘤性息肉的联合模式为绒毛状或脊状+核心血管和无微腺体结构+无微血管结构(敏感性100.00%,特异性96.92%)。结论:ME-BLI胃镜下贲门息肉的微结构和微血管与组织病理学有密切的相关性,通过微结构与微血管特征可以为内镜判断息肉的性质提供有用的信息。

林益娟[2](2021)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术后长短期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在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的174例早期食管鳞癌和12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别按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分组以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内镜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等因素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合病理结果进一步评估是否为治愈性切除,并通过长期随访情况评估预后。结果:174例早期食管鳞癌患者接受ESD治疗后有19例发生术后狭窄(10.9%)、4例发生术后穿孔(2.3%)、2例发生术后出血(1.1%)。按是否发生术后狭窄分为术后狭窄组(n=19)、术后未狭窄组(n=15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病灶浸润深度达黏膜肌层(M3)及以下(OR=5.666,95%CI:1.011-35.216,p=0.043)、病变环周大于3/4(OR=31.757,95%CI:5.259-191.767,p<0.001)是食管发生术后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病变环周大于1/2的患者按是否口服糖皮质激素预防狭窄分为为口服激素组(n=29)和对照组(n=43),两组间狭窄发生率有显着差异(p=0.046),口服激素组为解决狭窄行内镜下食管扩张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75±0.50 vs 3.93±1.03,p=0.043)。121例早期胃癌患者接受ESD治疗后有8例发生术后出血(6.6%)、1例发生术后穿孔(0.8%)。按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为术后出血组(n=8)、术后未出血组(n=11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OR=10.269,95%CI:1.814-58.126,p=0.008)是胃部发生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疗效:174例早期食管鳞癌经ESD治疗后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6.0%、89.1%、87.4%,在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的随访期后五年生存率为96.8%,共发生死亡4例,分别为3例非治愈性切除患者和1例治愈性切除患者。121例早期胃癌经ESD治疗后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7.5%、81.8%、73.6%,在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的随访期后五年生存率为97.3%,共发生死亡2例,均为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结论:1.早期食管鳞癌接受ESD治疗后发生手术并发症以术后狭窄为主,病灶的浸润深度达M3及以下、病变环周大于3/4是发生术后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减少食管ESD后术后狭窄发生率及内镜下食管扩张次数。2.早期胃癌接受ESD治疗后发生手术并发症以术后出血为主,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是发生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疗效确切、预后良好,术后应规律密切内镜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异时性癌等进一步补充治疗;对于非治愈性切除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患者基本情况综合评估。

白锦秀[3](2020)在《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的分析,研究胃息肉及各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危险因素,为胃息肉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2016-08月至2018-10月住院接受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息肉的患者200例作为病例组。将同期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通过上消化道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并接受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患者共200例纳入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胃息肉病理类型的病理资料,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息肉及其各病理类型的危险因素。结果1胃息肉临床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胃息肉各病理类型中以胃底腺息肉最常见,占比59%;各病理类型胃息肉在性别构成上存在差异(P<0.05),年龄组间构成上无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PPI、血脂异常、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息肉的发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PPI(OR=1.554,95%CI 1.036~2.330)、血脂异常(OR=1.594,95%CI 1.054~2.410)、慢性萎缩性胃炎(OR=1.707,95%CI 1.122~2.596)是胃息肉的危险因素。2各病理类型胃息肉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p感染(OR=3.084,95%CI 1.277~7.753)是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使用PPI(OR=1.984,95%CI 1.236~3.186)、慢性萎缩性胃炎(OR=1.965,95%CI 1.208~3.194)是胃底腺息肉的危险因素;Hp感染(OR=2.308,95%CI1.204~4.427)、血脂异常(OR=2.707,95%CI 1.411~5.196)是炎性息肉的危险因素;Hp感染(OR=7.203,95%CI 1.672~31.037)、慢性萎缩性胃炎(OR=5.546,95%CI 1.443~21.310)、血脂异常(OR=6.108,95%CI 1.445~25.810)是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结论1胃息肉的病理类型中以胃底腺息肉最常见。2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为Hp感染。3胃底腺息肉的危险因素为使用PPI、慢性萎缩性胃炎。4炎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为Hp感染、血脂异常。5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为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血脂异常。图1幅;表13个;参120篇。

丁梁[4](2020)在《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消化道脂肪瘤(gastrointestinal lipomas,GIL)是可发生在全消化道各部位的由纤维囊包裹分化成熟的脂肪组织形成的粘膜下良性病变。该病变相对少见,人群总体发病率约在0.035%-4.4%,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通常难以提供诊断线索,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内镜与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EUS相比普通内镜而言具有可以清楚地观察粘膜下肿物起源层次,病灶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回声特点等功能,是GIL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无系统评价EUS对于GIL诊断价值的文献报道。无症状的GIL通常以随访观察为主,部分临床症状明显或肿块较大时则可考虑内镜或外科切除,切除后通常预后良好。然而由于该疾病的相对少见性,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大样本GIL病例的系统性回顾分析,同时对于GIL的诊治亦尚缺乏共识意见。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07-2017年GI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我院对GIL的诊治经验,分析GIL的临床特征,探讨EUS在GIL中的诊断价值,为合理诊治GIL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检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由普通内镜、超声内镜、CT检查初诊为消化道脂肪瘤或病理确诊为消化道脂肪瘤的病例,检索时间为2007.1-2017.12。回顾分析GIL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病灶特点,超声内镜表现、CT影像表现、诊治经过和随访结局等。采用Stata SE15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共纳入病理确诊患者198人,其中女性患者112人,男性患者86人,比值为1.3。患者年龄分布在25-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12.4岁。其中一名患者为食管合并胃窦脂肪瘤,因此共观察脂肪瘤病灶199个,其上中下消化道脂肪瘤病灶数分别为69(34.7%)、36(18.1%)、94(47.2%)例。共有180(90.5%)个病灶具有大小信息,其长径平均大小为2.4±1.6cm,短径平均大小为1.8±1.1cm,长径超过2cm的病灶数为83个。2.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上消化道脂肪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UGIL)患者以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就诊为主;中消化道脂肪瘤(middle gastrointestinal lipoma,MGIL)患者几乎均因继发肠套叠,肠梗阻就诊;下消化道脂肪瘤(low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LGIL)患者就诊原因可大致分为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排便异常、消化道出血,部分也可因发生肠套叠或梗阻就诊。MGIL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4±14.6岁,显着高于UGIL(55.1±1.0岁,P<0.001);MGIL平均长径3.5±1.4cm,显着大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2.0±1.2cm、2.7±1.9cm,P<0.001);MGIL平均短径2.4±0.9cm,显着大于UGIL(1.6±0.9cm,P<0.001);MGIL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低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贫血和OB(+)发生率则明显升高,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P<0.001)。3.GIL前三位实验室指标异常率为OB阳性率(32.2%),高甘油三酯血症(24.6%),贫血(21.2%)。另GIL患者有42.1%的脂肪肝发生率。4.EUS显示脂肪瘤通常表现为位于粘膜下层(95.6%)、高或偏高回声(88.2%)、回声均匀(88.2%),边界清(100%)的圆或类圆形肿块,平均截面长径为1.3±0.6cm,截面短径为0.8±0.5cm;有8例脂肪瘤超声内镜回声表现为非高回声,其中6例产生误诊,误诊率为75%;EUS诊断脂肪瘤的正确率为87.1%高于CT检查的57%(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长径值是CT诊断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势比为2.0,95%置信区间为1.1-3.6,P=0.026。5.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在治疗选择上存在差异。96.7%UGIL患者采取内镜治疗,50.0%LGIL选择内镜治疗,但所有MGIL均选择外科治疗;内镜治疗与外科治疗均具有较高成功率(98.9%vs 100%),但内镜治疗相对手术治疗在术中出血量(1.8±4.9ml vs 56.6±35.9ml)、手术时间(44.9±33.4min vs 113.5±52.1min)、禁食时间(2.4±1.9天vs 7.1±3.0天)、住院时间(9.2±4.0天vs 15.9±7.2天)、住院费用(14880.2±7329.2元vs34893.0±17465.2元)、术后体温(37.5±0.5℃vs 38.0±0.5℃)6项指标中均拥有显着优势(P<0.0001),且该优势在剔除26例中消化道病例时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内镜治疗抗生素使用量明显少于手术治疗(p<0.001)。6.尼龙绳勒扎术平均术中出血量为0.3±0.1ml、手术时间为12.3±11.6min、禁食时间为0.9±0.6天、住院时间为6.2±2.3天、术后体温为37.1±0.3℃、住院费用为5812.5±3311.0元,6项指标均为内镜治疗中最低,但该治疗技术失败率为8.1%,且通常难以获得病理验证。7.远期随访发现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内镜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第148天复查内镜时显示手术部位有伴活动性炎症的溃疡存在,大小为0.4*0.4cm;外科治疗组有1例偶发病例发现脂肪瘤复发,1例形成窦道;尼龙绳勒扎治疗有1例可见脂肪瘤残留;EUS随访脂肪瘤自然病史,平均随访间隔666±550.5天,长径增长值0.03±0.38cm,短径增长值0.02±0.23cm,前后大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消化道脂肪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增长缓慢的良性消化道粘膜下病变,女性略多,发病年龄高峰为50-70岁;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EUS作为消化道脂肪瘤主要诊断手段,其诊断正确率优于普通内镜及CT检查;脂肪瘤的治疗以切除为主,成功率高,预后良好,几乎无复发可能,内镜切除相比外科切除更微创经济,可作为消化道脂肪瘤切除的首选手段。

江泠泠[5](2019)在《胃腔液体充盈超声对比胃镜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对比胃腔液体充盈超声检查与胃镜对同一疾病的诊断,探讨胃腔液体充盈超声诊断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9年1月因上腹不适等症状就诊于我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以及身体健康检查者293人,患者同期完成胃镜及胃腔液体充盈超声检查,就两种检查对常见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检出情况对比分析。对于可疑胃癌及癌前疾病患者156例,两种检查分别与病理结果金标准对比分析,计算其诊断符合率,并计算两种检查诊断相应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于经病理确诊的良、恶性疾病,统计分析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诊断的血流分级是否能有效区别疾病良、恶性程度。结果:1.胃腔液体充盈超声检查对293人中胃食管反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胃癌、十二指肠-胃反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炎的疾病检查阳性率分别为19.11%、92.83%、5.46%、12.68%、11.95%、7.50%、21.50%、5.12%、15.36%,而胃镜对以上人群的疾病相同疾病的检查阳性率分别为15.02%、96.23%、14.67%、16.38%、13.99%、8.19%、17.04%、9.21%、19.80%。对比各个疾病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阳性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疾病阳性率比较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可疑胃癌及癌前疾病患者以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胃腔液体充盈超声检查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1.57%、96.61%、75.00%、81.43%;诊断胃息肉分别为71.74%、96.36%、89.19%、89.08%;诊断胃溃疡分别为72.09%、96.46%、88.57%、90.08%;诊断胃癌分别为86.36%、97.76%、86.36%、97.76%。而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100%、95.76%、88.37%、100%;诊断胃息肉分别为100.00%、98.18%、95.83%、100.00%;诊断胃溃疡分别为93.02%、99.11%、97.56%、97.39%;诊断胃癌分别为90.91%、97.01%、83.33%、98.48%;3.胃腔液体充盈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95例,其诊断符合率为60.89%,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144例,其诊断符合率为92.31%,对比胃腔液体充盈超声及胃镜的诊断符合率,运用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4.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5例,进展期胃癌17例;胃腔液体充盈超声检出早期胃癌与病理检查相符者3例,进展期胃癌与病理检查相符14例。胃腔液体充盈超声检查对早期胃癌其诊断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82.35%;对进展期胃癌其诊断灵敏度为82.35%,特异度为60%;5.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疾病血流进行分度,良性病变的血流信号较少分级多为0Ⅰ级,恶性病变的血流信号丰富多为ⅡⅢ级。癌前疾病指有可能发展为癌的良性病变,选取胃腔液体充盈超声检查与病理相符的95例患者的血流信号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前疾病与癌变的血流信号分级不同。结论:1.对于反流情况,胃腔液体充盈超声可实时观察助显剂的反流状态,能避免胃镜检查下的假阴性结果;2.胃腔液体充盈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病灶浸润、淋巴结及腹腔脏器转移,为患者的围手术期诊疗提供较为可靠的指导意见;3.胃腔液体充盈超声检查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可以较有效的区别胃良、恶性病变;4.对于非反流情况的其他疾病,胃腔液体充盈超声检逊色于胃镜检查,仍需联合胃镜共同诊断,作为胃镜的有效补充。

余娟[6](2018)在《套扎切除术治疗结肠粗长蒂息肉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套切术治疗结肠粗长蒂息肉的安全性、有效性,寻求一种治疗结肠粗长蒂息肉的新技术。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住院利用套切术治疗结肠粗长蒂息肉的病例共35例,年龄20岁至75岁,其中男性26例,女性9例,观察记录其操作步骤、完整切除息肉的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出血率、穿孔、残蒂存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恢复饮食及日常活动的时间等指标,与既往行金属夹-圈套电切、尼龙绳-圈套电切方法治疗结肠粗长蒂息肉的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利用套切术治疗结肠粗长蒂息肉,所有患者全部一次性切除息肉瘤体,无一例发生术中及术后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立即开放流质饮食并恢复日常活动。结论:利用套切术治疗结肠粗长蒂息肉安全,高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孙金山,杨玉洁,聂占国,游云,雷婷[7](2017)在《内镜切除食管巨大纤维血管性息肉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例:患者男性,45岁,因"间断恶心、呕吐10年,加重伴吞咽困难6年"于2016-01-30以"吞咽困难待查:食管占位性病变?"收入新疆军区总医院消化科。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进食时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进食食物。于当地医院多次行胃镜检查,曾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胃炎"等,但抑酸治疗效果不佳。近6年恶心、呕吐症状逐渐加重,进食固

孙华波[8](2015)在《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内镜及病理检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患者150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微波灼除术组(73例)和高频电切术组(77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成功率,并统计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1.4±4.2)、(26.7±5.3)min,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3.0±1.1)、(1.6±0.5)分,两组比较,P均<0.05。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炎症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83.3%、98.4%,化生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96.7%、93.1%,腺瘤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96.7%、93.1%。两组炎症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比较,P<0.05,而化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比较,P均>0.05,且总一次性成功率比较(86.8%、92.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4%、8.2%,两组比较,P>0.05。结论微波灼除术较高频电切术更适于治疗炎症性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微波灼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手术时间较高频电切术长,术后疼能轻。

胥宾芬,范惠珍[9](2015)在《内镜下微波灼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内镜下微波灼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各自优缺点。方法以231例消化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由患者自主选择治疗方案,其中145例选择微波灼除术,归入微波组,余86例选择高频电切术,归入高频组。综合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摘除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1)微波组手术时间较高频组延长(P<0.05),而术后疼痛评分较高频组降低(P<0.05)。(2)对于炎症性息肉,微波组一次摘除成功率高于高频组(P<0.05);但对于增生性、腺瘤性息肉,两组一次摘除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总一次成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一次未成功患者行二次摘除均成功。(3)微波组术后上腹隐痛7例,无其他并发症、无复发或癌变患者;高频组术中息肉出血3例,术后黑便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或癌变患者,两组预后效果均较好。结论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均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有效方式,但各有优劣之处,必须准确掌握,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许良璧,项一宁[10](2014)在《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消化系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IFP)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内镜下的鉴别诊断以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3例消化系炎性纤维性息肉,进行临床、内镜、超声内镜观察及内镜下治疗方法的探索.结果:消化系的炎性纤维性息肉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85%),女性略占优势.发生的部位依次为胃窦(10例)、回肠(2例)和结肠(1例).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息肉及新生物样隆起.超声内镜下表现为第3层(3例)或第2层(2例)的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内镜下4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2例胃和1例小肠呈新生物隆起的进行局部切除术.结论:胃窦是炎性纤维性息肉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超声内镜和内镜下的表现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绝大多数IFP在内镜下呈黏膜下隆起及息肉的外观.内镜下进行ESD或EMR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有限的随访资料证明内镜治疗IFP后无复发.

二、食管巨大长蒂息肉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巨大长蒂息肉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贲门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贲门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不同年龄段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比较
        2.3 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比较
        2.4 不同病理类型的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蓝激光成像技术在判断贲门息肉病理性质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ME-BLI胃镜下诊断结果
        2.2 组织病理诊断结果
        2.3 ME-BLI胃镜与病理诊断相符率、特异性、敏感性
        2.4 ME-BLI胃镜下黏膜微结构与微血管对贲门息肉组织病理诊断效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贲门息肉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安全性评估
    3.2 疗效性评估
第四章 讨论
    4.1 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4.2 短期疗效分析
    4.3 长期疗效
    4.4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内容
        1.1.3 各因素定义
        1.1.4 内窥镜检查
        1.1.5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病例组胃息肉临床特征分析
        1.2.2 影响胃息肉的因素分析
        1.2.3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一般资料分析
        1.3.2 增生性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1.3.3 胃底腺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1.3.4 炎性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1.3.5 腺瘤性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1.3.6 胃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1.3.7 本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胃息肉关于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2.1 胃息肉特点的改变
    2.2 各病理类型胃息肉诊断及管理策略
        2.2.1 胃底腺息肉
        2.2.2 胃底腺息肉管理策略
        2.2.3 增生性息肉
        2.2.4 增生性息肉管理策略
        2.2.5 腺瘤性息肉
        2.2.6 腺瘤性息肉管理策略
    2.3 内窥镜下发现胃息肉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A 信息调查收集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表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2.3 仪器与试剂
    2.4 检查与诊断
    2.5 消化道脂肪瘤的处理
    2.6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消化道脂肪瘤的病灶及患者特点
    3.2 消化道脂肪瘤的临床特点
    3.3 消化道脂肪瘤的诊断
    3.4 消化道脂肪瘤的治疗
    3.5 消化道脂肪瘤的随访
4.讨论
5.结论
6.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道脂肪瘤的内镜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胃腔液体充盈超声对比胃镜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实验对象来源
        2.1.2 入选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实验对象
    2.2 实验方法
        2.2.1 胃腔液体充盈超声疾病检查与诊断标准
        2.2.2 胃镜疾病检查与诊断标准
        2.2.3 分析指标
        2.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胃腔液体充盈超声与胃镜对疾病检出情况
    3.2 胃腔充盈超声对癌前疾病、胃癌与病理诊断比对情况
    3.3 胃镜诊断胃癌前疾病、胃癌与病理诊断的比对情况
    3.4 胃腔液体充盈超声、胃镜诊断符合率比较
    3.5 胃腔液体充盈超声对于胃癌分期与病理诊断的比较
    3.6 癌前疾病及癌变的血流分级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套扎切除术治疗结肠粗长蒂息肉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结肠息肉概述
        1.1 息肉分类
        1.2 结肠息肉的病因
        1.3 结肠息肉的症状
        1.4 结肠息肉与结肠癌
    2. 息肉的诊断
        2.1 肛门指检
        2.2 影像学检查
        2.3 内镜检查
    3. 结肠息肉的治疗
        3.1 外科手术
        3.2 高频电电凝电切术
        3.3 金属夹-圈套电切术
        3.4 尼龙绳-圈套电切术
        3.5 套扎器-圈套电切术
    4. 息肉切除术后并发症
        4.1 出血
        4.2 穿孔
        4.3 息肉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
        4.4 感染
    5. 套扎术和套扎器
    6. 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资料收集与操作方法
    1 对象选择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标准
    2. 研究对象
第三章 结果
    1. 治疗结果
    2.术后并发症及随访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内镜切除食管巨大纤维血管性息肉1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
讨论:

(8)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9)内镜下微波灼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仪器
        1.4.2 微波灼除术
        1.4.3 高频电切术
        1.4.4 疗效判
    1.5 观察项目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2.2 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10)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食管巨大长蒂息肉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贲门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研究[D]. 邱建庭.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估[D]. 林益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D]. 白锦秀.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D]. 丁梁. 浙江大学, 2020(02)
  • [5]胃腔液体充盈超声对比胃镜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应用价值分析[D]. 江泠泠. 南华大学, 2019(01)
  • [6]套扎切除术治疗结肠粗长蒂息肉的疗效观察[D]. 余娟. 厦门大学, 2018(07)
  • [7]内镜切除食管巨大纤维血管性息肉1例[J]. 孙金山,杨玉洁,聂占国,游云,雷婷. 胃肠病学, 2017(03)
  • [8]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比较[J]. 孙华波. 山东医药, 2015(45)
  • [9]内镜下微波灼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比较[J]. 胥宾芬,范惠珍. 广东医学, 2015(03)
  • [10]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内镜诊断与治疗[J]. 许良璧,项一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35)

标签:;  ;  ;  ;  ;  

食管巨大长蒂息肉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