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argardt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论文文献综述)
朱路瑶[1](2021)在《中国西部区域人群Leber先天性黑曚的分子遗传学与临床表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eber先天性黑曚(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最早发病的一类具有致盲性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ies,IRD),以1岁之前的严重视觉损伤和视网膜电流图波形熄灭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迄今为止,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已经报道了28个与LCA相关的已知致病基因,主要包括CRB1、RDH12、RIPGRIP1和CEP290等。LCA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异质性,复杂的基因突变类型和临床表现使LCA的诊断难度加大。目的:探究中国西部区域汉族人群的Leber先天性黑曚(LCA)的主要分子遗传学和临床特征,筛查中国人群LCA中已知致病基因的突变频谱和新的突变位点。探索分子遗传学特征和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更多的信息基础。方法:1、2009年至2019年,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队列中,筛选出严格定义的LCA患者37例74眼。进行标准化的相关信息收集和整理,其中包括知情同意书签署,患者及家系成员基本信息采集,家系图谱绘制。分析家系的患病情况和地域分布特点等。2、设计以195个已知的IRD致病基因作为靶序列的捕获芯片,通过靶向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筛选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分离分析,在家系成员和200名正常对照组中进行新位点验证,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新突变的致病性。3、对37例LCA患者74眼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野(Visual Field,VF),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 ERG),眼底彩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y,OCT),总结临床特征,结合致病基因结果分析患者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采用NGS技术,以195个IRD相关致病基因作为特异性基因靶序列的捕获芯片在37例LCA患者中,有34例患者检测出具有已知的LCA基因,突变检出率为91.9%。2、本研究共检测出47个突变位点,其中检测出的8种基因都是与LCA相关的已知基因,即CRB1,RDH12,RPGRIP1,CEP290,GUCY2D,RPE65,LCA5和AIPL1。首次发现21个新突变位点,新突变位于CRB1,RDH12,RPGRIP1和CEP290基因,预测为具有致病性。在200名正常对照者中未发现新的突变。3个最高频突变的基因分别是CRB1(27.0%),RDH12(24.3%)和RPGRIP1(18.9%)。3、CRB1和RPGRIP1基因在中国西部LCA患者突变频谱中占主要比例。这两个基因所占比例和在中国其他区域的比例也相似,而中国西部LCA患者中与RDH12相关的LCA的比例更大。4、本次研究中的LCA患者37名大部分视力较差,其中21名患者为低视力,15名患者为盲,眼底形态不同,呈现圆形、骨细胞样或者网格样色素,伴或不伴黄斑萎缩,电生理检查提示视觉功能受损严重。5、与CRB1相关的LCA临床特征是周边视网膜色素的眼底。RDH12相关的LCA临床表现为黄斑萎缩。与RPGRIP1相关的LCA的眼底变化与视觉功能损失的程度不一致。CEP290以及RPE65相关的LCA眼底外观基本正常或白点样色素。结论1、严格的临床诊断标准结合NGS技术有助于LCA检出率的提高。2、本研究完成了37名患者LCA致病基因筛查,共检测出47个突变等位基因,首次发现21个新突变,扩大了中国人群LCA的突变频谱。3、中国西部LCA患者中与RDH12相关的LCA的比例比其他区域大,揭示了LCA致病基因的地域分布和种族分布差异。4、本次研究首次分析了中国西部区域人群中LCA突变频谱的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的关系。筛查出了新的突变位点,但是未发现新的临床表型。这丰富了LCA遗传学研究内容,为遗传咨询和基因疗法补充了必要的信息。
王俊文,李拓[2](2020)在《多焦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是视网膜电图(ERG)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它能够客观、准确、定量地检测视网膜各个细小部位的功能,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视网膜疾病中,它不仅在视网膜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最近的研究发现它在疾病的随访和预后评估中也具有重要价值,甚至其应用范围可向基础研究推广。因此本文对mfERG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Robson A. G.;[3](2020)在《视觉电生理诊断流程指南》文中指出视觉系统的临床电生理检查包括一系列非侵入性无创检测,为临床提供视觉系统不同位置和细胞类型相关功能的客观指标。本指南由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制定,介绍了视觉电生理诊断标准流程,包括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图形ERG、多焦ERG、眼电图和脑皮层产生的视觉诱发电位,概述了视觉电生理检查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实例说明常见疾病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及其相应表现。(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92-508)
火成栋[4](2018)在《多光谱成像技术在妊娠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结合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对比多光谱成像技术(MSI)和眼底彩照在妊娠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妊娠高血压疾病病人70人,共140只眼,平均年龄为28.5岁,均接受多光谱成像技术(MSI)、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彩照检查(FP),对比观察眼底彩照和多光谱成像仪对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视盘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常见妊娠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研究的70名患者中的140只眼中,MSI在视网膜动脉痉挛和视网膜动脉硬化中,检出数与FP相同;在硬性渗出(χ2=26.58)中检出数显着高于FP,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网膜出血(χ2=1.10)虽然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MSI成像更为清晰,定位更加准确。视盘水肿和视网膜脱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MSI在曲线下面积(AUC=0.660,1.000;95%CI分别为0.5240.796,1.0001.000),大于FP的曲线下面积(AUC=0.547,0.789;95%CI分别为0.4160.678,0.5541.000),多光谱成像技术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多光谱成像技术在妊娠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各个阶段中均具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尤其在硬性渗出、视盘水肿、视网膜脱离等方面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王子月[5](2018)在《MfER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中、晚期诊断意义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青光眼常见的一种类型,房角呈开放状态,症状隐匿,发现时病程常进展到中晚期。视野是诊断和评估青光眼病程进展的金标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分期的依据。但是视野检查结果往往受到患者主观因素的限制,且需要被检查者有学习过程。近年来,电生理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 ERG)电生理检查是客观检查,可以弥补视野主观检查的不足。研究表明需要完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来产生正常mf ERG反应,在青光眼的早期阶段,神经节细胞如有异常,mf ERG有足够的机会检测出视神经节的损害,可以更早、更精确的发现早期青光眼,指导临床的治疗以及病程的控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POAG早、中、晚期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值、标准偏离模式(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PSD)值及mf ERG P波振幅密度与MD的相关性,探讨mf ERG参数在POAG病情进展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到2017年10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POAG患者60人(84只眼),其中POAG早中晚期各20人(28只眼),选取健康志愿者16人(28只眼)作为对照组。符合条件者均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如视力、矫正视力、验光、房角、眼底等检查,符合入组条件者由专业人士行眼科专项检查:mf ERG、Humphrey视野、眼压(Goldman眼压计测量),用SPSS 2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POAG组和正常对照组数据样本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中、晚期POAG组和正常对照组,选取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用来评价各个参数诊断价值,绘制ROC曲线比较早、中、晚期ROC曲线面积差异,用线性趋势分析来分析早、中、晚期mf ERG参数值的变化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探讨mf ERG P波R1-R5环振幅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的分析:早中晚期POAG三组之间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年龄和屈光度(换算等效球镜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fERG参数分析:2.1.早中晚期POAG组R1-R5环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比均下降,早期组1-5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AG中期组除了4环以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晚期组1-5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2.POAG组各期均以P1波R1环振幅密度下降最大,R1-R3环形成振幅密度越往周边下降趋势越小的规律。2.3.POAG各组R1-R5环P1波潜伏期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比较时间均延长,早期组:1-5环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组只有3、4、5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只有1、4、5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POAG各组四个象限P1波振幅密度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下降,早、中期组四个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四个象限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POAG各组四个象限P1波潜伏期较正常组均延长,早期组只有颞下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组颞下、鼻上、鼻下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象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fERG和MD值相关性:将POAG各组MD值和PSD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f ERG的P1波R1-R5环数据和MD值进行分析,POAG各组mf ERG R1-R5环P1波振幅密度和MD值均成正相关(P<0.05)。4.POAG患者,早中晚期,P波R1-R5环振幅密度及四个象限振幅密度分别呈逐渐下降趋势,下降趋势有显着性差异(P-trend<0.01)。结论:1.mf ERG检查客观指标可以反应POAG患者视网膜的结构与功能损害,对POAG组患者均有诊断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2.POAG各组mf ERG P1波的R1-R5振幅密度均有下降,尤其以1环较明显,推测早期青光眼患者已经出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3.POAG组患者mf ERG R1-R5环P1波振幅密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D值均成正相关(P<0.001),mf ERG通过P1波R1-R5环振幅密度值可以推测POAG患者病程进展情况。4.POAG早中晚期组,P波R1-R5环振幅密度和四个象限振幅密度分别呈逐渐下降趋势,mf ERG振幅密度值和POAG患者病情正相关。
石亚琳[6](2016)在《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及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干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目的:分析不同程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病变、视功能指标等临床特点,并探讨与眼底出血和硬性渗出相关的因素。方法:本试验为观察性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13位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其中轻度NPDR患者21人,中度NPDR患者75人,重度NPDR患者17人。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BMI、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以及眼科情况,包括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和多焦视网膜电图进行检查和记录,并填写CRF表。结果:(1)重度NPDR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显着长于轻度NPDR患者(P<0.05),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下同)分别为5.00(2.25,8.75)年,2.50(1.00,3.50)年;(2)随病情的加重,NPDR患者的眼底出血面积由0.00(0.00,0.01)mm增大到0.74(0.33,1.31)mm,硬性渗出面积由0.00(0.00,0.00)mm增大到0.14(0.04,1.1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证明DR分级是出血面积的独立相关因素(P<0.001),而糖尿病病程(P=0.037)和DR分级(P=0.030)与硬性渗出面积独立相关;(3)随NPDR患者病情的加重,视野检查的平均光敏感度(MS)由27.24±2.28 dB下降到24.79±2.96 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缺损(MD)由1.04±1.71dB上升到3.23±3.12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患者NPDR病情的加重,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N1波、P1波和N2波的振幅密度在大部分分区呈下降趋势(P<0.05),第1环P1波的潜时由48.82±2.14 ms延长到51.13±3.06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环和第5环N2波的潜时也有延长趋势(P<0.05)。结论:随NPDR病情的加重,患者的眼底出血面积和硬性渗出面积逐渐增大,平均光敏感度逐渐下降,平均缺损逐渐增加,多焦视网膜电图反应波的的振幅密度逐渐下降、潜时逐渐延长;DR分级是出血面积的独立相关因素,而糖尿病病程和DR分级是硬性渗出面积的独立相关因素。第二部分 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干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目的:以羟苯磺酸钙胶囊为阳性对照药,评价当归补血汤加味方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随机、开放、非劣效阳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共113名合格受试者入组,受试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被随机分到治疗组或对照组,共103名受试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即当归补血汤加味方组完成56人,对照组即羟苯磺酸钙胶囊组完成47人。试验组受试者给予当归补血汤加味方,每日3次,每次10ml,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予以羟苯磺酸钙胶囊,每日3次,每次0.5g,疗程6个月。记录受试者治疗前后一般情况和安全性指标,并对受试者进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造影、视野和多焦视网膜电图等相关眼科检查。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级、视网膜出血面积、视网膜硬性渗出面积、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多焦视网膜电图、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试验组受试者经当归补血汤加味方治疗后,视野平均光敏感度由治疗前的25.95±2.41dB提高到26.89±2.46dB(P<0.05),平均缺损由治疗前的1.96±2.16 dB降低到1.07±1.98dB(P<0.05);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N1波、P1波和N2波的振幅密度大部分分区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其中试验组治疗后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第1环P1波振幅密度93.80±31.61 nV/deg2高于对照组90.40±29.99 nV/deg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由治疗前的8.98 ± 1.95%下降到7.92±1.42%(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疗效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过程中,两组CSME和PDR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过程中,试验组有1例出现皮疹,处理后好转,考虑与药物可能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是治疗后的出血面积改变量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3),而糖尿病病程(P=0.011)和治疗前DR分级(P=0.006)是治疗后的渗出面积改变量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在改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野指标及多焦视网膜电图指标方面有效且安全,且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功能的保护作用不劣于羟苯磺酸钙胶囊。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及抗炎等机制减轻了糖尿病时视细胞和ON双极细胞等的损伤。
胡艳华[7](2016)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区结构与功能变化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后视力、OCT及mf ERG的变化,探讨评价黄斑裂孔患者结构与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2013年12月到2014年4月于北京市同仁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眼),术后随访6月,记录患者健眼及患眼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f ERG)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前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01—0.8,平均0.10。患者术前OCT裂孔最大直径(dmax)431—1770μm,平均998.7±302.6μm,裂孔最小直径(dmin)403—536μm,平均470.0±189.2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患眼BCVA、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区mf ERG P波及N1波振幅降低(P<0.05)。术后黄斑裂孔全部解剖学闭合,术后3月及术后6月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RT3m239—292μm,平均266.06±77.16μm,CRT6m 239—282μm,平均260.24±63.83μm。mf ERG P波及N1波振幅亦在术后逐渐恢复,但仍不能恢复至健眼水平。术后3月患眼P波潜伏期一过性延长,至术后6月恢复。术前患眼BCVA与dmin、dmax相关(ρ=0.549,ρ=0.610,P<0.01),与mf ERG各项参数无相关性;术后BCVA与CRT相关(P<0.05),与mf ERG各项参数无相关性。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患眼术后视力及视觉功能均较术前提高,其黄斑区结构及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术前及术后OCT测得的dmax、dmin、CRT与患者相应的最佳矫正视力相关,术前dmin、dmax对患者术后BCVA有预测意义,但本研究并未发现术前mf ERG各项参数对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有预测意义。
侯跃芳[8](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认为
刘海燕,罗敏,范先群,李海生[9](2006)在《Stargardt病的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测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视觉电生理检测在临床诊断Stargardt病时的作用以及评价视网膜功能的意义。方法对一组14例28眼眼底表现为黄斑变性的Stargardt病患者进行眼电图、局部视网膜电图、暗适应视网膜电图检测,各参数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Stargardt病患者的眼电图Arden比值显着下降;局部视网膜电图的平均振幅显着下降,平均峰时明显延长;暗适应视网膜电图a波、b波振幅和峰时和正常对照比较无显着差异。结论临床上联合运用眼电图、局部视网膜电图、暗适应视网膜电图检测Stargardt病患者可以较全面评估视网膜功能,反应病变的层次和范围。
马飞[10](2005)在《小动物图形视网膜电图、多焦视网膜电图的记录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视觉电生理的发展,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potentials,VEP)、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已经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视觉系统的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而动物实验是视觉电生理临床应用的基础。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豚鼠)的视觉电生理记录技术的成熟对眼科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各种疾病的视觉电生理波形特点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已经建立了小动物常规VEP、ERG的检查记录的标准化方案。图形视网膜电图(pattern electroretinogram,PERG)作为视觉电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状态,对于青光眼等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视网膜多个局部的功能。然而实验动物的图形视网膜电图的记录以及其影响因素到目前为止未见有深入系统研究;本实验室已经成功记录了大鼠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而其它小动物多焦视网膜电图的记录和影响因素报道较少。 基于小动物PERG、mfERG的记录方法、影响因素以及mfERG在一些眼科疾病临床诊断的应用,本课题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1、
二、Stargardt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argardt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西部区域人群Leber先天性黑曚的分子遗传学与临床表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Leber先天性黑曚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性 |
1.2 Leber先天性黑曚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 |
1.3 Sanger测序和第二代测序技术为Leber先天性黑曚的致病基因筛查提供重要手段 |
1.4 中国人群Leber先天性黑曚的临床表型分析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二章 中国西部区域人群Leber先天性黑曚的主要基因表达谱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西部区域人群Leber先天性黑曚的主要基因表达谱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Leber先天性黑曚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成果 |
致谢 |
(2)多焦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视网膜血管疾病 |
1.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1.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2黄斑病变 |
2.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2.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2.3黄斑裂孔 |
2.4黄斑视网膜前膜 |
3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 |
3.1视网膜色素变性 |
3.2眼底黄色斑点症 |
4小结与展望 |
(4)多光谱成像技术在妊娠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妊娠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现状 |
1.2 妊娠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 |
1.3 传统的检查方法 |
1.4 多光谱成像仪(MSI) |
1.5 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 知情告知 |
2.4 眼科检查及信息记录 |
2.4.1 一般资料信息 |
2.4.2 眼科相关检查信息 |
2.5 仪器设备及药品 |
2.5.1 主要仪器设备 |
2.5.2 药品 |
2.6 检测项目及方法 |
2.6.1 常规眼底检查及眼底彩照(FP) |
2.6.2 MSI检查 |
2.6.3 OCT检查 |
2.7 阅片分析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FP和MSI对于各类病变的检出数 |
3.2 通过卡方检验评估FP与MSI的差异性 |
3.3 采用ROC曲线评估FP与MSI的差异性 |
3.3.1 比较FP和MSI在观察视盘水肿时的差异 |
3.3.2 比较FP和MSI在观察视网膜脱离时的差异 |
3.4 妊娠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在MSI中的基本病理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MfER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中、晚期诊断意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及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干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性质及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观察项目 |
1.4 仪器设备与检测方法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情况的比较 |
2.2 出血面积和硬性渗出面积的比较 |
2.3 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的比较 |
2.4 视野的比较 |
2.5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比较 |
2.6 出血面积与其他因素的比较 |
2.7 硬性渗出面积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出血和硬性渗出面积随病情加重的变化 |
3.2 视野指数随病情加重的变化 |
3.3 Mf ERG随病情加重的变化 |
3.4 其他指标随病情加重的变化 |
第二部分 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干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人群 |
1.3 样本量 |
1.4 试验用药 |
1.5 干预方法 |
1.6 合并用药规定 |
1.7 试验流程 |
1.8 观察项目 |
1.9 仪器设备与检测方法 |
1.10 疗效评价 |
1.11 安全性评价 |
1.12 不良事件 |
1.13 统计分析方法 |
1.14 临床试验流程 |
1.1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1.16 伦理标准 |
第二章 结果 |
2.1 受试者入组情况及完成情况 |
2.2 受试者基线情况 |
2.3 疗效分析 |
2.4 安全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问题和展望 |
附录 |
致谢 |
(7)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区结构与功能变化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手术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患者一般情况 |
2. OCT 检查结果 |
3.mf ERG 检查结果 |
4.最佳矫正视力、OCT 及 mf ERG 之间的关系 |
讨论 |
1. 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 |
2. 手术前后 OCT 变化 |
3. 手术前后 mf ERG 变化 |
4. 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OCT 及 mf ERG 之间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多焦视网膜电图技术的发展历史 |
2.mfERG的原理 |
3.正常人mfERG的图像及影响因素 |
4.多焦视网膜电图在黄斑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Stargardt病的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和方法 |
一、对象 |
1.正常人共23例46眼, 其中男性10例20眼, 女性13例26眼。 |
2.Stargardt病患者14例28眼, 其中男性9例18眼, 女性5例10眼。 |
二、方法 |
1.仪器及记录条件: |
2.检查方法: |
3.波形测量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Stargardt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眼电图比较: |
2.Stargardt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局部视网膜电图比较: |
3.Stargardt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暗适应视网膜电图比较: |
讨 论 |
(10)小动物图形视网膜电图、多焦视网膜电图的记录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和文献回顾 |
正文 |
1 大鼠、小鼠图形视网膜电图的记录 |
1.0 引言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豚鼠图形视网膜电图的记录方法和影响因素 |
2.0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豚鼠多焦视网膜电图的记录方法和影响因素 |
3.0 引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论文小结 |
附录 |
1 多焦视网膜电图联合常规电生理在癔症性盲目诊治中的应用 |
1.0 引言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多焦视网膜电图联合常规电生理在外伤性视觉功能降低中的应用 |
2.0 引言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Stargardt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西部区域人群Leber先天性黑曚的分子遗传学与临床表型研究[D]. 朱路瑶.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2]多焦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王俊文,李拓. 国际眼科杂志, 2020(10)
- [3]视觉电生理诊断流程指南[J]. Robson A. G.;. 中华眼科杂志, 2020(07)
- [4]多光谱成像技术在妊娠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D]. 火成栋. 兰州大学, 2018(02)
- [5]MfER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中、晚期诊断意义的临床研究[D]. 王子月.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6]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及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干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D]. 石亚琳. 厦门大学, 2016(01)
- [7]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区结构与功能变化的观察[D]. 胡艳华. 首都医科大学, 2016(11)
- [8]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9]Stargardt病的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测评价[J]. 刘海燕,罗敏,范先群,李海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02)
- [10]小动物图形视网膜电图、多焦视网膜电图的记录及影响因素[D]. 马飞. 第四军医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