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信息服务系统在地震速报中的应用

短信信息服务系统在地震速报中的应用

一、短信信息服务系统在大震速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会忠[1](2020)在《我国地震观测历程》文中研究说明1920年12月16日我国宁夏海原县发生8.5级大地震,最大烈度为Ⅻ度,28.82万人遇难。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世界上着名的大地震之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周边国家有感,地震强度为中国有史以来罕见,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当时世界上近百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因此海原地震被称之为"寰球大震"。在海原地震百年之际,本文将谈谈我国地震观测历经沧桑,发展成为世界地震观测先进大国的百年历程。

邵永谦,毕波,于海英[2](2020)在《上海测震台网自动化产出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测震台网业务产出存在耗时长、易引入人为错误、效率较低等问题,采用JAVAEE架构设计和开发了上海测震台网业务自动化产出系统,可实现快速自动产出上海市行政范围内及周边邻近地区地震相关信息等功能。该系统已在上海市测震台网上线应用,在台网日常工作实装测试期间共发生地震23次、正式应用后发生地震91次,均能在地震发生后8分钟左右无差错自动产出相应结果并推送信息、图件给相关人员。传统方法依赖人工处理数据,产出相关结果图件时耗约1小时。相比之下,该系统产出速率提升87%,并可有效避免人为导致的震中位置经纬度、地名输入错误等问题。

崔满丰,项楠[3](2019)在《地震速报信息服务平台研究》文中提出地震速报是地震部门一项重要地震信息服务职能,地震速报信息传播效率影响着地震系统的社会服务能力。本文结合当前地震速报概况和地震速报信息内容特点,对地震速报在各类平台的信息内容形式、技术服务特点进行分析,提供不同层次的地震速报信息服务需求,实现地震速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服务价值,为提高地震行业信息服务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奚冲霄,白永福,辛雪侠,于辰飞,刘海天[4](2019)在《北京市测震台网地震速报信息服务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基于JOPENS数据处理系统,利用C#和MySQL数据库技术,设计软件实现地震速报和地震目录数据服务功能。利用该软件,实现地震速报信息实时监控和采集,建立北京市地震局地震速报数据库,实现北京及首都圈地区最新地震速报数据获取和地图显示,并自动生成地震速报卡;统计强震后发生的余震,自动生成余震报告;综合检索地震目录数据库,实现查询结果的图形化显示。

胡寒冰[5](2019)在《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地震现场灾害调查信息系统设计及初步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频发的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在不断增加。高效有序的地震现场工作可以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维护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和切实保障人民根本利益。2017年,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微信小程序正式发布。因其跨平台、开发便捷、易用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开发人员采用。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微信小程序平台,完成了“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地震现场灾害调查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初步实现了其功能。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介绍了各国地震现场工作的基本内容、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发展体系。对比国内外地震现场的工作模式和已有的地震现场灾害调查工作辅助软件,引出了“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地震现场灾害调查信息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2)设计了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和运行环境。设计了数据库的格式规范,采用MySQL数据库,以满足多来源多类型数据,实现数据的合理储存和快速提取,以及Android,iOS和BlackBerry等跨平台应用。(3)系统设计了五大功能模块,包括:信息共享、烈度评定、房屋安全鉴定、生命线工程调查、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系统实现了多种信息采集方式(包括图片、声音和视频等),以及信息可视化和信息采集多样化,系统功能全面,使用方便。(4)详细说明了系统的界面布局,在地震应急期间对小程序进行了测试,初步实现了系统各项功能,并对小程序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总结,为系统改进提供依据。该系统在松原5.7级地震中得到初步应用,基本达到灾害调查人员现场使用需求。该系统可以实现迅速上传和获取急需的灾情信息;评定各调查点地震烈度,同时在地图上生成调查点烈度分布,辅助地震烈度评定工作;开展建筑物、生命线工程、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等功能。通过该系统科学有效的辅助地震现场工作人员开展灾害调查工作,同时在救灾工作中尽可能将地震现场资料进行信息化存储,为灾后恢复重建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史新娣[6](2019)在《基于危机管理“三阶段”理论体系中美地震应急管理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3月国务院出台机构改革方案,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标志着我国地震应急管理模式将由分专业管理转变为应急管理部统一管理的模式,地震应急管理职能将被划归为应急管理部众多职能之一。通过对世界各国地震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发现,这种统一的应急管理模式在美国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加上中美两国的地震灾害特点具有相似性,所以研究美国地震应急管理模式对于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论文通过引入危机管理“三阶段”理论体系,按照危机管理的准备、响应和恢复三个阶段将地震应急管理过程划分为震前准备、震后响应以及恢复重建三个阶段,并对地震应急管理中具体工作内容按照三阶段进行归类。并对每一项具体工作,就中美两国情况进行逐一对比分析,针对两国做法不同的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对照实际效果,客观分析两国在各方面做法的优劣。此外,为增加对比的直观性,文章列举了中美两国规模相当的两个地震应急救援案例进行详细对比,通过列表展示以及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配合文字说明,找出我国地震应急管理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案例分析结果,总结出美国相对于我国比较成功的做法,逐一对我国地震应急管理三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思路,进而探索我国地震应急体制改革的思路。

刘方斌,曲均浩,苗庆杰,周少辉[7](2018)在《基于Java的地震速报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针对地震数据共享闭塞问题,设计了一款地震速报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基于Eclipse开发平台,以Java语言和MySQL数据库为基础,引用World Wind开源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根据工作需求设置五大模块,从而达到数据共享目的。系统采用Java Swing组件搭建,各模块间以线程方式实现,通过调用服务器数据库,实现了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的网络通信。该服务系统投入使用以来下载数据数百次、生成月报7次、报警多次,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数据共享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郭媛[8](2018)在《广东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而向社会提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也是地震部门的核心职责。广东省地震局探索向社会提供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实现了防震减灾工作从注重内部管理到社会管理、从行业服务到公共服务的初步转变,但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体表现为:有需求没能力、有能力缺服务、有服务低水平。存在哪些瓶颈性的问题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如何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需求,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其效能的高低和社会的满意度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知识,以公共服务供给分工作为理论框架,采用档案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针对履行广东省防震减灾职能的地震部门,分析其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评估其服务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从服务规划者、服务生产者、服务规划者、服务生产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机制等角度,挖掘和分析在公共服务规划和生产过程中,现有公共服务供给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对策建议,使服务供给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陈向军,魏斌[9](2018)在《新疆数字化地震台网业务运行管理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数字化地震台网业务运行管理系统具有对地震台站业务考评、网络及设备信息、台站参数、系统运维、数据共享、大震速报、速报编目数据统计和台网资料等信息管理功能。该系统在Windows 7系统环境下,使用My Eclipse平台和My SQL数据库通过JSP技术开发动态Web Service系统,使用Delphi XE10环境开发移动APP。在新疆地震台网投入运行后,解决了日常业务中台站与台站、台网与台站数据和信息交换困难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新疆地震台网的运行质量监管力度,方便用户使用各类数据,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杨陈[10](2018)在《地震预警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议书,2017年2月,批复项目可研报告,2018年6月,批复项目初步设计。这个全国性、大规模的系统不仅能提升我国地震基础监测能力,而且对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该项目为基础,针对地震预警系统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进行研究,以求能对项目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通过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震源深度为10km的地震,预警盲区的极值是21km,所能预警的震级下限为5.6级。兼顾效率与建设成本,10-20km台间距是比较合理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该值对于减小盲区的效果有限。根据我国地震危险性和人口分布等情况,可以初步确定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为重点预警区域。在地震预警系统架构设计中,发布系统和保障系统是最关键的环节,决定了整个系统建设及后期运行的成败。目前国内公众对于预警系统的了解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偏低,对于预警效果的期待较高,缺乏面对预警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各项法律责任并不明晰。我国地震台网的现状并不能满足地震预警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台站密度不足和整体数据延时较大,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台网进行加密,从数采和传输软件两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2)以人口和GDP为基础,通过对九寨沟地震的假定情形,分别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成后的台站分布、目前的测震台站分布、理想的台站分布和极限的台站分布,分析地震预警的效能。并根据分析地震预警系统效能评估的合理性,提出地震预警效能评估模型。在使用相同假定的情况下,对汶川地震的假想情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评估模型。总体来说,以人口和GDP作为评估地震预警效能的2个基础因素是合理的,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地震,可以根据实际调研数据对地震预警的假想情形进行分析,对于目标区域,则可以通过这些要素,使用假定的地震来分析预警系统的效能。(3)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为基础,通过Do DAF(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美国国防部体系框架)的视角,讨论了地震预警系统架构的设计问题。通过使用Do DAF中不同视点及模块的设计,明确了地震预警的主体业务单元和数据架构模型,理清了各单元的功能定位和业务内容,梳理了数据和控制指令的内容和流向,设计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与传统的地震预警系统设架构计相比,Do DAF更强调对抗性和发展性,从不同的视角对能力、数据、系统、作战、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同时,不同视角的分析,对于系统之间的协调与统筹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Do DAF作为一种标准的体系结构方法,为不同行业间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标准的接口。(4)引入技术成熟度概念,基于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技术就绪水平/技术成熟度)对地震预警进行技术成熟度评估。通过对目前地震预警所使用的技术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得出了目前地震预警的技术成熟度。总体来看,对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来说,其总体技术成熟度达到工业制造与开发的级别,但由于缺乏大地震的真实检验,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运行的情况进行优化调整,而对于其中技术成熟度较低的部分,则是今后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系统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在系统工程的时代,地震预警系统的设计必须借鉴其它方面的成果,系统工程对整体设计的启发,其本身也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在借鉴其它系统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到地震预警毕竟有着自己的特点,例如对时间的极端需求。本文作为引入这些概念的尝试,其研究是有限度的,也许还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许多细节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改进和研究的方向。

二、短信信息服务系统在大震速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信信息服务系统在大震速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地震观测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地震观测系统
中国地震观测遥测自动化
中国地震观测数字化建设
我国地震观测的网络化建设
中国地震观测密集化
结语

(2)上海测震台网自动化产出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系统组成
    1.2 系统应用
2 系统功能
    2.1 地震信息展示及发布系统
        2.1.1 地震速报信息展示终端子模块
        2.1.2 上海及周边邻近地区地震产出子模块
        2.1.3 地震速报信息发布子模块
3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系统
    3.1 微信服务平台类型选择
    3.2 推送通知及栏目模块功能
4 系统运行与应用情况
5 结语

(3)地震速报信息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震速报服务现状
2 地震速报信息内容
3 地震速报服务特点
4 地震速报服务平台
    4.1 互联网门户网站地震速报
    4.2 微博微信地震速报
    4.3 移动客户端地震速报
5 结束语

(4)北京市测震台网地震速报信息服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信息上报与发布
    1.1 地震速报数据
    1.2 地震目录数据
2 系统设计
    2.1 功能设计
    2.2 架构设计
    2.3 数据库设计
    2.4 地震数据可视化设计
3 系统功能实现
    3.1 系统开发环境
    3.2 最新地震公告模块实现
        3.2.1 地震速报信息实时监控显示。
        3.2.2 文档生成。
4 软件功能展示
    4.1 首页最新地震公告模块功能
    4.2 地震目录查询模块功能
    4.3 余震信息分析模块功能
5 结束语

(5)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地震现场灾害调查信息系统设计及初步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地震现场工作现状
        1.2.2 国外地震现场工作现状
        1.2.3 国内地震现场灾害调查系统
        1.2.4 国外地震现场灾害调查系统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地震现场灾害调查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设计
        2.1.1 需求分析及前端设计
        2.1.2 后端后台处理系统
    2.2 系统开发及技术路线
        2.2.1 小程序文本结构简要介绍
        2.2.2 小程序架构设置
        2.2.3 小程序开发中的重要组件
        2.2.4 小程序发布
        2.2.5 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地震现场灾害调查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2.3.1 数据库选择
        2.3.2 数据库分类及对应表单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震现场灾害调查信息系统功能设计和核心报表
    3.1 地震烈度调查
        3.1.1 地震烈度调查基本概念
        3.1.2 地震烈度调查基本方法
        3.1.3 设计思路及内容
    3.2 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
        3.2.1 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基本概念
        3.2.2 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基本方法
        3.2.3 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设计和基本内容
    3.3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3.3.1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概念
        3.3.2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方法
        3.3.3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设计及基本内容
    3.4 地图功能
        3.4.1 盲估地震烈度图实现
        3.4.2 调查结果地图显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现场灾害调查信息系统实现及应用
    4.1 系统功能实现
    4.2 系统功能测试
        4.2.1 系统性能测试
        4.2.2 系统应用测试
        4.2.3 调查问卷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基于危机管理“三阶段”理论体系中美地震应急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界定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地震应急管理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部分英语字母缩写专用名词说明
        2.1.3 地震学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管理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应急管理理论
    2.3 逻辑关系分析
        2.3.1 用危机管理的“三阶段”理论体系研究地震应急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2.3.2 中美地震应管理可比性分析
第3章 中美地震应急管理震前准备阶段比较
    3.1 中美地震应急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比较
        3.1.1 美国地震应急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3.1.2 中国地震应急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3.1.3 两国地震应急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比较
    3.2 中美地震应急救援力量比较
        3.2.1 美国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现状
        3.2.2 中国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现状
        3.2.3 两国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现状比较
    3.3 中美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现状比较
        3.3.1 美国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现状
        3.3.2 中国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现状
        3.3.3 两国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现状比较
    3.4 以洛杉矶地震与鲁甸地震救援情况对比总结我国地震应急震前准备阶段主要问题
第4章 中美地震应急管理震后响应阶段比较
    4.1 中美地震监测预报与预警系统比较
        4.1.1 美国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现状
        4.1.2 中国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现状
        4.1.3 两国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现状比较
    4.2 中美震后快速响应机制比较
        4.2.1 美国震后快速响应机制
        4.2.2 中国震后快速响应机制
        4.2.3 两国震后快速响应机制比较
    4.3 中美震后非政府组织参与救援比较
        4.3.1 美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救援情况
        4.3.2 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救援情况
        4.3.3 两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救援情况比较
    4.4 以洛杉矶地震与鲁甸地震救援情况对比总结我国地震应急震后响应阶段主要问题
第5章 中美地震应急管理恢复重建阶段比较
    5.1 中美震后恢复重建管理机构及职能比较
        5.1.1 美国地震震后恢复重建管理机构及职能
        5.1.2 中国地震震后恢复重建管理机构及职能
        5.1.3 两国地震震后恢复重建管理机构及职能比较
    5.2 中美地震保险制度比较
        5.2.1 美国地震保险制度现状
        5.2.2 中国地震保险制度现状
        5.2.3 两国地震保险制度现状比较
    5.3 通过中美地震应急预案中救援职能的任务分工对比找出我国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恢复重建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6章 解决我国地震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6.1 用科技武装应急救援队伍,建立综合性高水平的应急救援队伍
    6.2 进一步提高我国地震监测及预警能力,完善震后快速响应管理机制,提高震后响应速度
    6.3 从应急预案入手,完善震后恢复重建管理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能分工以及协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Java的地震速报信息服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总体设计
2 数据库设计
3 系统界面GUI实现
    3.1用户登录界面
    3.2系统主界面
4 结束语

(8)广东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界定和创新点
2 广东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2.1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分析框架
    2.2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服务对象和需求分析
    2.3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规划者及其服务规划分析
    2.4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及其供给分析
    2.5 公共服务供给效果
3 广东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3.2 原因分析
4 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地震部门与服务生产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沟通渠道
    4.2 推进公共服务规划的精细化
    4.3 转变供给模式,健全公共服务多方参与机制
    4.4 加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基础保障工作
    4.5 梳理法定职能,分级分类编制公共服务事项清单
    4.6 推进信息化服务工程,实现多样化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新疆数字化地震台网业务运行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结构设计
    1.1 开发平台
    1.2 功能设计
2 系统功能实现
    2.1 地图功能实现
    2.2 台站信息管理
    2.3 系统运维和网络信息
    2.4 数据共享
    2.5 台站业务考评
    2.6 台网相关信息
    2.7移动APP
    2.8大震信息
3 系统应用
4 结束语

(10)地震预警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地震预警的概念
    1.3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4 地震预警研究现状
    1.5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2.1 地震预警系统的局限与争议
        2.1.1 预警盲区与预警震级下限
        2.1.2 影响地震预警系统效能的关键因素
        2.1.3 地震预警系统的局限与争议
    2.2 地震预警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2.2.1 地震预警区域选择标准
        2.2.2 我国地震预警的重点区域选择
        2.2.3 地震预警系统架构设计的关键
        2.2.4 地震预警系统的社会风险
    2.3 地震预警关键技术指标分析
        2.3.1 中国地震台网现状
        2.3.2 地震预警关键技术指标
        2.3.3 我国地震台网密度及数据延时
        2.3.4 我国地震台网建设的改进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人口和GDP的地震预警系统效能评估
    3.1 地震预警效能评估的基本要素
        3.1.1 地震预警有效区域的确定
        3.1.2 影响地震预警效能的基本因素
    3.2 九寨沟地震的预警假定情形
        3.2.1 九寨沟地震基本情况
        3.2.2 地震预警盲区和影响区域
        3.2.3 人口及GDP情况
    3.3 地震预警系统效能评估
        3.3.1 九寨沟地震预警效能评估
        3.3.2 九寨沟地震预警的另3种假定情形
        3.3.3 九寨沟地震假定情形的合理性
        3.3.4 汶川地震的假定情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DoDAF设计地震预警系统顶层框架
    4.1 顶层设计与体系结构概述
        4.1.1 顶层设计的概念及常用方法
        4.1.2 体系结构方法概述
        4.1.3 DoDAF概述
        4.1.4 基于DM2核心概念的词汇表驱动开发方法
    4.2 地震预警系统顶层框架
        4.2.1 全景视点
        4.2.2 标准视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震预警系统业务架构与信息化服务
    5.1 地震预警系统业务架构分析
        5.1.1 能力视点
        5.1.2 任务视点
        5.1.3 系统视点
    5.2 地震预警信息化与服务分析
        5.2.1 数据和信息视点
        5.2.2 服务视点
        5.2.3 项目视点
    5.3 DoDAF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震预警技术成熟度评估
    6.1 技术成熟度概述
        6.1.1 技术成熟度的起源与演进
        6.1.2 技术成熟度在我国的发展
        6.1.3 技术成熟度评估的几种方法
    6.2 基于TRL的地震预警技术成熟度评估模型
        6.2.1 TRL评价标准
        6.2.2 地震预警技术分类
        6.2.3 地震预警技术成熟度评估模型
    6.3 地震预警技术成熟度评估与讨论
        6.3.1 我国地震预警技术成熟度评估
        6.3.2 技术成熟度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讨论及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分析与讨论
    7.3 .未来展望
附件1 九寨沟地震“预警工程”台站参数及震中距(100km以内)
附件2 九寨沟地震现有台站参数及震中距(200km以内)
附件3 汶川地震“预警工程”台站参数及震中距(100km以内)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作者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工作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

四、短信信息服务系统在大震速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地震观测历程[J]. 陈会忠. 城市与减灾, 2020(06)
  • [2]上海测震台网自动化产出系统设计与应用[J]. 邵永谦,毕波,于海英. 软件导刊, 2020(08)
  • [3]地震速报信息服务平台研究[J]. 崔满丰,项楠. 国际地震动态, 2019(09)
  • [4]北京市测震台网地震速报信息服务系统[J]. 奚冲霄,白永福,辛雪侠,于辰飞,刘海天.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03)
  • [5]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地震现场灾害调查信息系统设计及初步实现[D]. 胡寒冰.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 [6]基于危机管理“三阶段”理论体系中美地震应急管理比较研究[D]. 史新娣. 湖南大学, 2019(07)
  • [7]基于Java的地震速报信息服务系统设计[J]. 刘方斌,曲均浩,苗庆杰,周少辉. 电子科技, 2018(12)
  • [8]广东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 郭媛. 暨南大学, 2018(02)
  • [9]新疆数字化地震台网业务运行管理系统[J]. 陈向军,魏斌.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03)
  • [10]地震预警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研究[D]. 杨陈.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8(01)

标签:;  ;  ;  ;  ;  

短信信息服务系统在地震速报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