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党校学历教育班班级管理的思考

关于加强党校学历教育班班级管理的思考

一、对加强党校学历教育班班级管理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凌琳[1](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秦汉[2](2019)在《单县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党校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作为一支独特的教育力量,党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会治党治国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各级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党校的干部培训管理工作面临新形势。首先,国际背景日益复杂,国内形势日益多元化,各种矛盾问题显着突出,对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日渐复杂的局势与愈加艰巨的挑战,使得党校干部培训环境出现新变化。为了更好的推进单县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逐渐形成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长效机制,采取科学合理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本文以单县县委党校为例,结合单县当地干部特点和其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践,通过引入服务质量模型构建单县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模型,以此来进行科学和有效的质量评价,促进单县县委党校不断优化自身的培训服务,提升培训服务质量和水平。首先,通过分析归纳相关文献,对党校、干部、干部教育培训等进行概念界定,同时结合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特征,依托PZB的SERVQUAL模型,通过以培训学员为中心,引入感知重要性程度的指标赋权方式,建立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以及问卷测度项以来评价党校党员干部培训的服务质量。结合问卷调查法,以单县县委党校为例,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并以百分制的打分方式,计算出服务质量水平得分为70.13,处于一般水平的评价档次区间。其次,通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结合线性回归分析以及相关性数据分析,探究出了四个对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水平影响明显的指标因素,分别为满足需求、知识水平、差异教学、实践价值。最后,为了提升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应当更新培训管理理念,增强干部培训管理针对性;强化师资建设,打造高素质党校教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管理,增强党校教师差异化教学能力;创新管理,大力构建科学高效管理机制。

李敏[3](2019)在《中共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历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党校干部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干部素质,提升他们各方面能力,最终能够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但在实际中,虽然出台了各类规章制度,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促使党校的干部培训工作有序开展进行,并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培训效果却不明显。怎样才能提高干部培训成效,让他们将培训所得能够高效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和为群众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干部培训的有效性也是基层党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着重研究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立足于党校培训实际,结合培训效果评估理论和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培训评估理论等相关理论,并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着重研究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一是对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评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二是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现状及有效性调查;三是结合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分析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哪些?四是茌平县委党校如何提升干部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根据上面提到的问题,论文从理论方面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情况等,为下一步论述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现状及对策提供理论支撑。论文随后通过对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现状及有效性调查进行介绍,设计问卷进行培训调查,总结了当前茌平县委党校在干部培训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反应层问题:师资结构不合理、实际培训与培训需求相脱节;学习层问题: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行为层问题:培训方法有待完善;结果层问题:培训转化效果不好等几个方面,并分析了影响干部培训有效性的原因,主要有干部教育培训理念不科学、干部培训运行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设置不科学、培训动力与资源保障不足、干部培训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等。最后,在前文研究分析基础上,针对制约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从:树立科学的干部培训理念:从党校和学员两个角度来考虑;建立健全干部培训运行机制:从建立健全干部调训保障机制、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完善干部培训激励机制入手;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从加强党性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设计分层分类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更加侧重能力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性等方面入手;提高参训动力和资源保障:从提高党校干部学员参训动力、拓展党校干部培训渠道、提高党校教师师资队伍素质、创新培训方式解决工学矛盾等方面入手;构建规范高效的党校干部培训制度体系:从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完善培训管理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度、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升基层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胡兵[4](2019)在《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共内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处于政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层级重要位置,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具有一定权力并能对政党和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属于中共执政骨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井冈山、延安、浦东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培训执政骨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于2018年进行合并,继续积极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其它几所干部学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特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执政骨干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在中国的“政党——政府”体制下,中共执政骨干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和具体职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要求他们从属于中共的领导和组织体系,而具体职位身份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即使是非中共党员的领导干部,对中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是他们工作的基本政治前提。因此,几所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强调执政骨干政治意识和人民立场并重,既要忠诚于党的领导,又要忠诚于为人民服务;既要提升政治素养,又要提升行政能力。相比之下,国外的美国联邦行政学院、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新加坡公务员学院等培训机构,以中高级公务员为培训对象,在进行文官培训的时候,并不要求个人政治上的忠诚和偏好,重点突出职业素质和个人发展方面内容,强调提高行政官员的国家意识、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作为培训执政骨干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共中央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自1933年马克思主义学校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党校在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因中共的中心任务变化,在发挥宣传、培养和教育干部方面的作用也各有侧重。建党之初,中共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鼓动和宣传人才”以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延安时期,中央党校通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解决“思想不统一、行动不统一”的问题,从而达到“改变作风”、“团结干部,团结全党”的目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央党校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口号,由短期轮训干部转向正规化培训部干部主,重视执政骨干能力提升。新形势下的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再次回归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题,将培养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党性锻炼作为主要任务。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突出“理论基础”和“党性修养”两方面内容,重视提高执政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为此,中央党校先后进行几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大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分量,突出主业主课,强调“用学术讲政治”,以保证执政骨干不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除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之外,中共中央党校也重视培养执政骨干各种能力,全面增强其执政本领。在重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把学员管理当作是促进中共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员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员全面负责学员管理,深入了解学员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反映学员意见和要求。除此之外,中共中央组织部也选派联络员到中央党校,深入考察学员,对学员学习期间表现情况作出评价,并协助组织员共同开展学员管理工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积极创新学员管理方式,进一步严格学员管理。首先,探索建立党性教育贯通机制、学员党性锻炼成果系统集成机制和党性教育保障机制,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其次,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从学风、作风、纪律等方面对加强学员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再次,完善学员管理机制,健全学员常规管理机制、创新学员互动交流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沟通协商机制、严格学员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学员到课率、就餐率和请假情况进行逐月检查,督促学员学习期间严格自律,强化党性锻炼,提升管理效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对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旨在通过灌输中共意识形态和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再塑执政骨干“信仰”、“忠诚”及相关品质。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强调“主义”认同与问题研究并重,统一思想与能力提升并重,理论宣传与组织培养并重,党性锻炼与党性教育并重。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也是促使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手段,从技术层面体现了中共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重视坚持“党校姓党”,坚持政治优先,坚持与时俱进,以保证再塑执政骨干的效果。

陈耿冰[5](2019)在《“以生为本”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要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要考虑“以生为本”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新模式。在现代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们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与踊跃性,以实现人与组织的双赢,所以中职学校推行“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是发展和实行教育理论的重要要求。本文从“以生为本”的理论渊源和教育管理的相关理论入手,搜集查阅文献资料,对相关理论基础和背景进行分析与阐释,力求把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本质。其次,编制当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情况的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访谈,梳理出当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有学校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以生为本”程度低;班主任职业幸福感缺失,师生关系由紧张趋于和谐;学生独立自主性不强,班主任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家长参与方式不妥,教育观念片面。再次,针对其问题,笔者结合本人在广州市D中职学校的班主任经验中提出实施的策略,以保证“以生为本”理念的顺利贯彻实行,例如学校方面要营造浓厚的“以生为本”管理环境,建立科学的班级管理考评机制;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方面要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爱心和责任心,提高科任教师“以生为本”的教学能力,开展相关班级活动;学生方面要正确的认识自我,管理主体身份的确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家长方面要发挥家长的力量,校内校外联合,从而管理好学校,惠及整个社会。并在实践中反思与总结,并提出手机新媒体环境下和“互联网+教育”、“工匠精神”背景下的“以生为本”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新趋势。

王凡[6](2019)在《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探析 ——以ZF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健康发展是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竞争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共建共商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共识,这势必会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为全面深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吸引越来越多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给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论文以趋同化管理模式这一我国高校普遍认可并实施的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以ZF大学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为具体案例。在回顾了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发展历程及相关体制模式演变的基础上,聚焦ZF大学。首先明确了 ZF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从集中化到趋同化最终必然实现分管化的发展趋势,其次梳理了 ZF大学趋同招生、趋同教学、趋同培养及趋同管理的现状并分析归纳了趋同化管理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最后着眼于强化优势弥补不足,从国家、高校、来华留学生自身这三个方面提出了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

戴美玲[7](2018)在《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书院是中国独特且具有完备制度的文化教育组织。虽然中国书院并非自孔子时代就产生,但其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代,并且在其产生以后的一千年历史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与实践中做出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研究被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所在,文化现代化又被认为是现代化中涉及面最广、最为复杂、最为深层的变迁过程。本文在文化现代化视野下,对中国书院这一富含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的载体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组织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的延续与更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了解中国书院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从而寻求对中国现代化与未来发展以些许启示。本文将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近代中国书院的改革,现代中国书院的变迁与转型,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追赶与超越、特点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论题置于文化现代化视野之下,重点在于分析中国书院在不同时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传统,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回应与更新以及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最新发展,以此观察文化现代化特性下中国书院传统、历史直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一组相互参照的概念,认为中国书院作为文化教育组织形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是中国文化现代化从启蒙到不断更新转型,吸收包容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文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本文运用中国现代化的解释框架,认为在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书院由“传统”转化到“现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过程。回顾近现代化的社会大变局,最为突出的表征就是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更新与重构。虽然在此前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在理性思考与借鉴中,中国书院的文化交融也有丰硕成果。明清时期真正开始了全球格局下的文化碰撞,在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文化主体自信受到冲击。以中国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发挥了富有包容性和维新性特点,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逆境中不断寻求变革,探索中国文化的新生与重构。近代以来,文化在西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摇摆不定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中国书院进行了整体性的改制,仍然以中国文化符号的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存在与坚守。虽然改制以后的中国书院依然没有完成近代文化转型,但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尝试性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和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的主线,重点以当代的中国书院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书院当代的复兴可以作为文化现代化最新的表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乃至后现代议题的再度深入,中国当代书院再度兴起。本文梳理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发现其中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到民间社会的热潮,再到官方的肯定,当代书院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同促进,注重文化传承与转化等诸多书院现代化转型的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以现代书院的代表——厦门赏筜书院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化书院的国学活动、运营管理体制、现代化的特色进而再深入思考当代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最后,在全球化的时代形势与背景下,在民族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思考当代的中国书院如何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书院如何在现代社会真正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现代转化的象征,同时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社会、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予以更多的思考。本文可以说在大量历史梳理、当代的实践调研、访谈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书院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古今中西的对比分析,首次系统的运用文化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中国书院进行学术研究的长篇论文。本文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开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期待通过中国书院的研究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方面实践以理论的启示与实践的指导。

刘明华[8](2018)在《深圳市龙华区校本培训问题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办学理念也不断更新。为了学校改革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构建新时代课堂的需要,急切需要学校重新组织、定位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和经济性的新型校本培训。本文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述评,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主要阐述校本培训相关理论,内在蕴涵及主要特点、意义、作用及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针对深圳市龙华区校本培训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校本培训存在的现有问题并找出主要原因,旨在抓住关键问题,为本文研究作铺垫。第四章探讨如何改进及加强龙华区校本培训的对策,提出树立先进培训理念,制定长远培训规划,加强培训制度建设,实施有效培训模式,大力开发培训资源,并对相关策略通过行动研究提出新的见解。本研究以深圳市龙华区中小学校开展的教师校本培训与研修实践为案例,通过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尝试利用校本研修的多平台培训方式,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切实开展各项教学教研与实践活动,从中健全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提升并创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业务水平与能力,以达到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之目的。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校本培训现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具有龙华区特色的个性化、开放性、多元化的校本培训模式、策略及建议,对提升龙华区教育教学水平具有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石军[9](2018)在《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身份建构》文中指出工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工读教师身份的特殊性。而研究者作为一名工读教师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对该问题研究特有的局内人视角和内在体悟。本研究以W市M学校为个案,通过对工读教育发展历史和工读学校教师身份建构的文献梳理,以及对M学校实地考察、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尝试运用社会建构理论对工读教师的身份建构问题进行学理分析与实践反思。论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教师身份认同、身份建构以及工读教育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一个称为工读学校的地方。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白描式地呈现了工读学校这一介于普通学校和传统监狱之间的特殊教育形态,深入分析了在这一特殊场域下工读学校对于工读生身体治理与思想治理的“双重治理”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控制者反被控制”、“治理者反被治理”的治理逻辑,为工读学校教师身份建构研究埋下了伏笔。第三章,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主体身份。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描述了治理模式下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微观过程,分析了 M学校工读教师的生存状态,呈现了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过程,重点描述了工读教师在入职后身份构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身份建构过程是否存在身份危机,存在怎样的身份危机?第四章,总结了“治理模式”下工读教师身份建构存在的五大问题:社会身份的“污名化”、专业身份的“泛化”、文化身份的“危机”、主体身份被“遮蔽”、群体身份的“缺席”。第五章,反思“治理模式”:重塑工读学校的教育属性。通过对工读学校“本源性”问题的探讨,进一步说明工读教育的属性是教育,不是“管制”;工读学校的性质是学校,不是“监狱”;工读生的身份是学生,不是“少年犯”;管教执勤员的身份是教师,不是“监狱警察”;从而得出工读学校“监狱化”的治理模式是影响工读教师身份认同与建构的主要原因,并对工读学校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了工读学校“去监狱化”治理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表明:在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一方面,工读教师身份建构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份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网络下的社会身份认同危机、执勤关系下的主体身份认同危机、教学关系下的专业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管理关系下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最终导致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根基异常薄弱。另一方面,工读教师身份建构呈现出身份想象、身份失衡、身份焦虑、身份迷失、身份游离、身份挣扎等复杂样态,进而被构建为“监狱警察、另类教师、保姆、父母、心理咨询师、护理员、雇佣工人”等多重身份。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主要受到工读学校“治理模式”的影响,工读学校“监狱化”的治理模式是导致工读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和影响工读教师身份建构的重要原因。通过本研究以期对工读教师的专业发展、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以及工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发和借鉴。

张力[10](2017)在《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阵地,不断重塑着人们的认知和社会结构,对高校学生产生着深刻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不断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易班”网络互动社区是近年来工作创新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易班”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合,全面描述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发展历程、特征理念和建设效果,对“易班”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和公益性、互动性、教育性特征进行阐释,对易班网络思政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和机理关系进行分析;从哲学层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互联网的本质和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解读,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关系的连接与互动,易班网络思政需要唤醒、放大、延伸和充分释放学生的主体性;从理论层面探讨全环境、多维时空、主体间性理论对模式构建的参考价值以及习近平互联网治理思想对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从实证角度面向全国共建高校开展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易班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优化措施和以“纲要制定的系统化设计、队伍建设的班级化协同、环境建设的网络化拓展、质量保障的双重化促进”四化联动提升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在现象归纳、经验总结、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三阶段全环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

二、对加强党校学历教育班班级管理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加强党校学历教育班班级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2)单县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干部培训研究现状
        1.2.2 国内干部培训研究现状
        1.2.3 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党校干部培训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党校
        2.1.2 干部
        2.1.3 干部培训
    2.2 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特征
    2.3 质量评价方法
        2.3.1 KANO模型
        2.3.2 SERVPERF模型
        2.3.3 SERVQUAL模型
        2.3.4 质量评价方案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3.1 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原则
    3.2 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选择
        3.2.1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3.2.2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合理性
    3.3 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3.3.1 研究构想
        3.3.2 评价指标体系及问卷项的生成
    3.4 研究设计与方法
        3.4.1 问卷设计与研究假设
        3.4.2 样本选择与问卷发放形式
        3.4.3 资料分析工具及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县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4.1 问卷前测
    4.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问卷调查实施
    4.4 问卷基本信息分析
    4.5 单县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评价
        4.5.1 指标得分汇总及分析
        4.5.2 培训服务总质量分析
    4.6 培训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单县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对策
    5.1 更新培训管理理念,增强干部培训管理针对性
        5.1.1 确立“为党建服务”培训理念
        5.1.2 树立按需培训的培训管理理念
    5.2 强化师资建设,打造高素质党校教师队伍
        5.2.1 大力提升教师素质水平
        5.2.2 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
    5.3 优化课程体系管理,增强党校教师差异化教学能力
        5.3.1 建立课程优化机制
        5.3.2 完善教学质量提升机制
        5.3.3 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5.3.4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5.4 创新管理模式,大力构建科学高效管理机制
        5.4.1 明确培训管理要求
        5.4.3 完善干部考评管理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 A 前测问卷
    附录 B 正式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共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干部培训
        2.1.2 培训有效性
    2.2 相关理论
        2.2.1 认知转化理论
        2.2.2 培训效果评估理论
        2.2.3 柯克帕特里克四级评估理论
    2.3 研究基础
        2.3.1 培训有效性评估
        2.3.2 研究思想基础
        2.3.3 研究政策基础
第3章 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现状及有效性调查
    3.1 党校干部培训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
        3.1.1 培训的定位
        3.1.2 培训的组织实施
    3.2 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现状
        3.2.1 茌平县委党校发展简况
        3.2.2 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情况
        3.2.3 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基本做法
        3.2.4 新时期对党校干部培训的新要求
    3.3 茌平县委党校培训有效性调查
        3.3.1 设计调查问卷
        3.3.2 调查实施
        3.3.3 干部培训有效性评估结果分析
第4章 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反应层问题:培训师资不合理
        4.1.2 学习层问题:培训缺乏实际效果
        4.1.3 行为层问题:培训方式单一化
        4.1.4 结果层问题:培训转化效果不明显
    4.2 原因分析
        4.2.1 培训理念不科学
        4.2.2 培训运行机制不健全
        4.2.3 培训内容设置不科学
        4.2.4 培训动力与资源保障不足
        4.2.5 培训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第5章 提升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5.1 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
        5.1.1 从党校角度来讲
        5.1.2 从学员角度来讲
    5.2 健全培训运行机制
        5.2.1 建立调训保证机制
        5.2.2 展开培训需求调研
        5.2.3 完善培训激励机制
    5.3 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
        5.3.1 加强党性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
        5.3.2 设计分类培训,加强培训针对性
        5.3.3 更加侧重能力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性
    5.4 提高参训动力和资源保障
        5.4.1 提高干部学员参训动力
        5.4.2 拓展干部培训渠道
        5.4.3 提高党校师资队伍素质
        5.4.4 创新培训方式
    5.5 构建规范高效的培训制度
        5.5.1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5.5.2 完善培训管理机制
        5.5.3 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5.5.4 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中共干部教育培训研究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框架思路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第一节 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概念
        一、干部与中共执政骨干
        二、干部教育培训
        三、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第二节 国内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一、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
        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三、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第三节 国外高级公务员培训比较
        一、美国联邦行政学院
        二、法国国立行政学院
        三、新加坡公务员学院
    小结
第三章 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发展历程
    第一节 宣传与培养并重:建党初期的党校教育
        一、建党初期对党校教育的认识
        二、各地创办党校的尝试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教育
    第二节 统一思想: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一、初到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二、六届六中全会后的党校教育方针和任务变化
        三、整风运动中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第三节 素质提升: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央党校干部正规化教育
        一、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提出
        二、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内容
        三、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改革发展
    第四节 主义认同:新形势下的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
        一、“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定位
        二、“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
        三、党校工作“九条经验”
    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概况
        一、教务部
        二、教研部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主要内容
        一、党的理论教育
        二、党性教育
        三、能力培训
    第三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调整:
        二、教学方法创新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概况
        一、学员管理部门
        二、学员部主要职能
        三、组织员
        四、联络员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创新
        一、在学员管理中贯穿党性教育
        二、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
        三、完善、创新学员管理机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长沟流月去无声——致谢

(5)“以生为本”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职学校“以生为本”班级管理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以生为本”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学校管理的“以生为本”程度低
    第二节 班主任职业幸福感缺失
    第三节 学生独立自主性不强
    第四节 家长参与度不高
第四章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策略
    第一节 学校的管理策略
    第二节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管理策略
    第三节 学生自我管理策略
    第四节 家长参与管理策略
第五章 “以生为本”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结论、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实践指导
    第二节 反思总结
    第三节 “以生为本”理念下中职班级管理的趋势
    第四节 “以生为本”理念下中职班级管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探析 ——以ZF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与借鉴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来华留学生
        1.4.2 趋同化
        1.4.3 管理模式
        1.4.4 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概况
    2.1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2.2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
        2.2.1 法律法规与行政文件
        2.2.2 高校管理规章制度
    2.3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2.3.1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2.3.2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ZF大学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3.1 ZF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3.2 ZF大学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3.2.1 趋同招生现状
        3.2.2 趋同培养现状
        3.2.3 趋同教学现状
        3.2.4 趋同管理现状
    3.3 ZF大学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3.3.1 趋同化管理模式的先天优势
        3.3.2 趋同化管理模式的后天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改进建议
    4.1 完善国家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
        4.1.1 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管理法律法规
        4.1.2 创造相对宽松的来华留学政策环境
        4.1.3 完善来华留学生招生准入机制
    4.2 深化高校趋同化管理实践
        4.2.1 以教学改革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4.2.2 加强来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来华留学生管理专业化
        4.2.3 转变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从柔性管理出发深化趋同管理
        4.2.4 健全来华留学生冲突问题预防与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4.3 强化来华留学生自我管理
        4.3.1 立足自我,不断强化来华留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4.3.2 以集体为依托,搭建群体自管平台
    4.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7)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路径
        一、相关论题研究现况
        二、分析路径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框架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文献梳理与文本解读
        二、理论梳理与理论探索
        三、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
第二章 传承与创新: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萌动
        一、书院是对私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二、书院最初的形态与功能
        三、书院文化萌动中的交流、融合与转向
    第二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生成
        一、书院文化正式兴起的背景
        二、书院运行规制的形成与创新
        三、书院文化精神的巩固与推广
    第三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兴盛与流变
        一、近代化中国何时开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准备
        二、书院的兴盛与流变:未完成的近代文化转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击与适应:近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书院改革
        一、文化现代化起步的前奏:知识进步与西学东渐时期的书院
        二、文化现代化起步:鸦片战争前后思想的进步与书院改革
    第二节 文化冲击下的适应:中国书院改制
        一、维新变法与书院改革的探索
        二、文化制度的进步与转型:书院改制与科举废除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迁与转型:现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书院现代化变迁的背景: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化现代化
        一、传统的变迁:从“中体西用”到“西化”
        二、现代化的启蒙: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争
        三、思想的进步:五四前后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演变
    第二节 “国学”兴起与载体的最初探索
        一、“国学”的兴起与争论
        二、“国学”实践载体的最初探索
    第三节 中国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索
        一、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讨
        二、书院现代化转型的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的复兴: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
    第一节 文化现代化下当代中国书院发展的背景
        一、全球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文化与“国学”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书院的转型延续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1949-1977年间计划时期的中国书院
        二、1978-2001年间改革时期的中国书院
        三、2002-2007年间追赶时期的中国书院
        四、2008-2017年间飞跃时期的中国书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一、多重主体、多种力量参与到当代书院建设之中
        二、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新模式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功能、目标如何定位
        二、机制、体制如何创新
        三、建筑、环境如何再造
        四、教育内容、方式如何施行
        五、书院团体的联盟化如何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
    第一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概况
        一、筼筜书院的创院历程
        二、筼筜书院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思考
        三、筼筜书院的环境再造与建筑创新
    第二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日常国学实践活动
        一、讲学:全面尝试力求经典的国学课程
        二、礼乐:丰富多彩力求修身的国艺教习
        三、活动:形式多样力求底蕴的文化活动
        四、出版:努力恢复力求提升的文库出版
    第三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现代化运营与管理
        一、学生管理
        二、课程与师资管理
        三、“学田”与产业化的经营
        四、宣传推广的平台
    第四节 厦门筼筜书院现代化的特色与问题
        一、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二、高校的合作与联动
        三、参与地区书院建设
        四、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与选择
    第五节 当代新型书院现代化发展再思考
        一、坚持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中心
        二、设置适合现代人需求的课程
        三、争取多方面力量联合办学
        四、加强书院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建设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史料集
    二、研究着作
    三、研究论文
    四、其他资料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深圳市龙华区校本培训问题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校本培训有利于龙华区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创新
        1.2.2 校本培训有利于龙华区培训模式与学习理念的更新
        1.2.3 校本培训有利于龙华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简要的评价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校本培训相关理论阐释
    2.1 校本培训的含义及特点
        2.1.1 校本培训的含义
        2.1.2 校本培训的特点
    2.2 研究校本培训问题的理论基础
        2.2.1 终身学习理论
        2.2.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3 校本培训的意义及作用
        2.3.1 校本培训对加强教师养成实干精神具有引领意义
        2.3.2 校本培训对促进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具有启发意义
        2.3.3 校本培训对促进教师走向优秀具有指导作用
        2.3.4 校本培训对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具有督促作用
        2.3.5 校本培训对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具有引导作用
第三章 龙华区校本培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龙华区校本培训现状简述
    3.2 校本培训主要形式
        3.2.1 班主任培训
        3.2.2 教研处实施的校本培训
        3.2.3 学科组实施的校本培训
        3.2.4 互联网+实施的校本培训
    3.3 龙华区校本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校本培训学习目的不明确
        3.3.2 以应试为中心,贪多求全
        3.3.3 缺乏针对性
        3.3.4 理论学习脱离现实课堂
        3.3.5 校本培训缺乏精神层面的关注
        3.3.6 校本培训缺乏监管,评价机制不全
        3.3.7 校本培训缺乏个性化
        3.3.8 教师任务繁重,影响校本培训质量
        3.3.9 校本培训经费使用存在困难
    3.4 龙华区校本培训问题原因剖析
        3.4.1 校本培训缺乏灵魂和核心
        3.4.2 教师对校本培训理解及重视程度不够
        3.4.3 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缺乏因地制宜
        3.4.4 培训缺乏个性化
第四章 改进和加强龙华区校本培训的对策探讨
    4.1 树立先进培训理念
        4.1.1 以人为本的理念
        4.1.2 创新理念
        4.1.3 个性化理念
        4.1.4 开放性理念
        4.1.5 多样化理念
    4.2 制定长远培训规划
        4.2.1 制定有针对性的长远目标
        4.2.2 各校重视对校本培训的管理
        4.2.3 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建立教育培训网络
        4.2.4 规划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制度
    4.3 加强培训制度建设
        4.3.1 组织管理制度的制定
        4.3.2 教学管理制度
        4.3.3 考核制度
        4.3.4 评价制度
    4.4 大力开发培训资源
        4.4.1 资源是培训的核心
        4.4.2 培训资源共建原则
        4.4.3 获取校本培训资源的思路
    4.5 实施有效培训模式
        4.5.1 采用“自学-反思-改进”式模式
        4.5.2 学者专家引领模式
        4.5.3 案例教学模式
        4.5.4 菜单式小组合作模式
        4.5.5 校际共同体模式
        4.5.6 课题带动培训模式
        4.5.7 智慧教育培训模式
        4.5.8 游学创新培训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校本培训情况调查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身份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边缘群体触动时代教育脉搏
        二、局内人内心世界的自我拷问
        三、坚守自我的小众研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研究
        (一) 身份、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
        (二)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理论
        (三) 教师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四) 教师主体身份构建及其影响因素
        二、关于工读教育领域的研究
        (一) 关于工读教育的研究
        (二) 关于工读学校的研究
        (三) 关于工读学生的研究
        (四) 关于工读教师的研究
        三、小结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进入研究现场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二章 一个称作工读学校的地方
    第一节 工读学校:一种介于传统学校与监狱的特殊教育形态
        一、空间的布局:全景式的监控
        二、接收的对象:行为不良学生
        三、教育的改造:培养合格社会公民
    第二节 制度的规制:对工读生的治理
        一、身体的治理:新生期教育
        (一) 新生报到
        (二) 理发、内务和规范
        (三) 军训生活
        (四) “自我考核过五关”
        (五) 我的“小转变”
        (六) 军训会操暨开学典礼
        二、思想的治理:稳定期教育
        (一) 个体目标管理
        (二) 思想教育改造系列讲座
        (三) 道德重构
        (四) 社会化“改造”
        三 小结
第三章 治理模式下的工读教师主体身份建构
    第一节 社会关系网络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一、“一知半解”:局外人眼里的工读学校
        (一) 社会大众:没听说过
        (二) 学生家长:很少知道
        (三) 教师家属:不理解
        二、“朝不保夕”:局内人眼里的工读学校
        (一) “低人一等”的“另类教师”
        (二) “灰色区域”下的多重压力
        (三) “夹缝生存”的教师队伍
        (四) “存废之争”的职业恐慌
        三、小结
    第二节 执勤关系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一、管教与值勤:工读教师的身份失衡
        (一) 24小时全方位“监视”
        (二) 执勤过程“身心疲惫”
        (三) 扮演“多重角色”
        (四) 常态化的“班级执勤例会”
        (五) 特殊的职业素养
        二、权威下的抗争:工读教师的身份焦虑
        (一) “强硬”的教师形象
        (二) 严厉的《管教执勤学生规范》
        (三) 工读生的“抗争”
        三、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工读教师的身份恐慌
        (一) “挑衅”与“抗教”:不断触及执勤员的“底线”
        (二) 在校“逃跑”:执勤员犹如“天塌了”
        (三) “捉拿”工读生:执勤员像“警察”一样“办案”
        四、小结
    第三节 教学关系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一、初入课堂:工读教师的身份想象
        (一) 工读生:天使还是魔鬼?
        (二) 教学:与普通学校有何异同?
        (三) 普通教材:工读生能适应吗?
        二、深入课堂:工读教师的身份迷茫
        (一) 课堂上“乱象”层生
        (二) 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受挫
        (三) 教学成为“独角戏”
        (四) “仅有”的成就感
        (五) “等死”或“逃离”
        三、小结
    第四节 管理关系下的工读教师的身份建构
        一、职责承担的“多”“重”“难”
        (一) 学生工作“多”
        (二) 常规工作“重”
        (三) 家长工作“难”
        二、制度考核下的繁琐与无序
        (一) 工作计划的“迷茫”
        (二) 工作例会的“繁琐”
        (三) 目标考核的“焦虑”
        三、管理条例的“全覆盖”
        (一) “全方位”的教学考核条例
        (二) “全天候”的管教执勤条例
        (三) “一日四查”的考勤条例
        (四) “多级审批”的请假条例
        四、小结
第四章 治理模式下工读教师身份建构存在的问题
    一、“受损身份”:工读教师社会身份“污名化”
    二、“多重角色”:工读教师专业身份“泛化”
    三、“监狱化”色彩:工读教师文化身份“危机”
    四、“雇佣工人”:工读教师主体身份被“遮蔽”
    五、“获得感”缺失:工读教师群体身份“缺席”
第五章 反思“治理模式”:重塑工读学校的教育属性
    第一节 治理模式“监狱化”:对工读学校本源性问题的探讨
        一、工读学校的性质是学校,还是“监狱”?
        二、工读教育的属性是教育,还是“管制”?
        三、工读生的身份是学生,还是“少年犯”?
        四、管教执勤员的身份是教师,还是“监狱警察”?
        五、小结
    第二节 “去监狱化”:工读学校“治理模式”的重塑
        一、实施“去污名化”,重建工读学校的“学校身份”
        二、构建“关怀文化”,重建工读学校的“教育身份”
        三、实行“管教分离”:重建工读教师的“专业身份”
        四、参与“实质管理”,重建工读教师的“主体身份”
        五、走向“道德意义”,重建工读教师的“群体身份”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4: 工读教师身份建构访谈提纲
    附录5: 工读教师身份建构访谈记录
    附录6-11: M学校的相关表格资料
    附录12-16: 《初三(1)班管教执勤学生规范》
    附录17: 田野札记
在读博士期间相关学术成果情况
后记:从自考生到博士生——我的30多年教育生活史

(10)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情况
        1.2.2 国内关于易班的研究情况
        1.2.3 国外研究情况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2.1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
        2.1.1 互联网的发展与教育形态的嬗变
        2.1.2 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2.1.3 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2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
        2.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2.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演进
        2.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三章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特点与创新
    3.1 易班的兴起和发展
        3.1.1 易班的缘起
        3.1.2 易班的发展
    3.2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特点
        3.2.1 政府主导、三级联动的公益性网站
        3.2.2 基于WEB2.0、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社区
        3.2.3 立足校园生活、聚焦思想引领的教育类网站
    3.3 易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
        3.3.1 平台创新: 以构建全国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为宗旨
        3.3.2 路径探索: 以打造遵循规律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目标
        3.3.3 方式创新: 以思想引领为主线的“三位一体”内涵建设理念
第四章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究
    4.1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4.1.1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4.1.2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4.1.3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4.2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意蕴与基本理论
        4.2.1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意蕴
        4.2.2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4.3 习近平的“网络观”对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4.3.1 基本定位: 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4.3.2 建设目标: 建设网络强国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4.3.3 管理体制: 落实党管网络、统一管理和依法治网
        4.3.4 治理路径: 建设以人为本、融合发展的清朗网络空间
第五章 全国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
    5.1 易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开发
        5.1.1 问卷题项和初始问卷的编制
        5.1.2 预测试及正式调查问卷的确定
    5.2 全国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专题调研
        5.2.1 调研样本选择和专题调研的开展
        5.2.2 专题调研回收样本的基本信息
        5.2.3 专题调研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3 全国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
        5.3.1 网络使用总体情况
        5.3.2 易班使用基本状况
        5.3.3 易班内容建设模块分析
        5.3.4 易班的开放互动性建设
    5.4 全国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专题调研的结论
        5.4.1 样本基本信息结论
        5.4.2 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结论
        5.4.3 未来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六章 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问题及优化改进
    6.1 易班平台存在的问题分析
        6.1.1 实证调研问题的客观反映
        6.1.2 易班平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2 易班平台的技术性改进与优化措施
        6.2.1 推动技术升级,提升用户体验
        6.2.2 整合平台资源,提升用户黏度
        6.2.3 完善机制体制,形成工作合力
    6.3 “四化联动”提升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6.3.1 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主渠道
        6.3.2 制定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纲要
        6.3.3 强化易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3.4 优化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6.3.5 系统保障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第七章 基于易班的“三阶段全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7.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涵的厘定
        7.1.1 “模式”的一般性释义与理论内涵
        7.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要义与理论概括
    7.2 基于易班的三阶段全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7.2.1 三阶段全环境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提出
        7.2.2 三阶段全环境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
        7.2.3 三阶段全环境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运行
        7.2.4 三阶段全环境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国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对加强党校学历教育班班级管理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2]单县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秦汉.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3]中共茌平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有效性研究[D]. 李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4]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 胡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以生为本”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策略研究[D]. 陈耿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6]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探析 ——以ZF大学为例[D]. 王凡.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7]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D]. 戴美玲. 厦门大学, 2018(12)
  • [8]深圳市龙华区校本培训问题与策略研究[D]. 刘明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工读学校治理模式下的教师身份建构[D]. 石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10]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D]. 张力. 东南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关于加强党校学历教育班班级管理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