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用变装设熔断器式 刀开关使用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杨清添[1](2020)在《离子膜法烧碱整流系统的选型原则及节能技术措施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氯碱行业是耗能大户,企业中电解工艺耗电量占了企业总用电量的80%以上,而这些电力是经过整流变电环节供给电解槽的。因此,整流装置的节电,在氯碱企业节能有重要的位置。我司作为一家中国氯碱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在当前国家提倡节能降耗、安全环保政策下首当其冲。本文以我司二期烧碱项目为例,阐述了电解整流系统的设计选型原则和各类冗余技术,应用分析了整流系统各种节能技术措施;同时结合一期日常运维经验,提出部分设备缺陷的改进建议。
张彦霞[2](2019)在《500kV变电站分布式限流策略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系统负荷的不断增长,短路电流峰值逐步增加,广东电网多个地区的短路电流已经远远超出断路器的开断容量,导致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受到威胁,日趋严重的短路电流超标的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来,国内外对限流措施的研究现状表明,加装故障限流器(fault current limiter,FCL)的限流效果明显,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本文针对500kV的系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结合快速真空开关和限流电抗器的基于快速真空开关的故障限流器,该限流器结构简单,限流速度快,损耗小。对限流器在电网中的不同安装位置进行分析,在现有的集中式限流方案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使用分布式限流方案,通过对比在发生不同类型故障下的集中式限流方案和分布式限流方案,得到分布式限流方案更合理,该方案成本低,范围大,限流效果好。并根据增城站的实际参数,在PSCAD4.5软件中进行建模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将断路器的选相开断技术应用到限流器中,达到短路电流选相限流的目的,对目前的短路电流过零点预测算法进行了仿真和比较,优选了改进递推最小二乘法,利用MATLAB软件对该算法性能进行仿真研究,并对比分析了选相限流方式和直接限流方式的换流效果,结果表明选相限流方式下燃弧时间短,电弧能量低,有利于快速真空开关本体和限流器成功换流,但可能延长限流时间。建立基于快速真空开关的故障限流器的连续过渡模型,模拟开关的开断过程,利用PSCAD4.5软件对限流器不同工况下的过电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仅有一个限流模块投入,限流模块不同步投入和不同截流值时,不加避雷器时,过电压较高,加避雷器之后,过电压明显被抑制。将故障限流器加入系统中,根据广东增城站的实际参数,建立分布式限流系统模型,对不同位置故障时的限流效果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增城站实施分布式限流方案时,可将短路电流限制在63kA以下,限流率为15%,限流过程中无明显过电压,满足南网电科院的指标要求。
伍娟[3](2017)在《小高层住宅的电气设计及其节能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层住宅建筑建设的越来越多,其集休闲娱乐、餐厅、住宅、商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工程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一大难点和热点,而正是高层建筑的这种多功能性对建筑电气设计的安全、适用、节能、可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实际项目为依托,通过对集商铺、仓库、住宅为一体的高层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进行分析,参照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设计高层住宅的照明、防雷接地、消防、供配电四个系统。本文所做的具体工作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在供配电系统设计中,对供配电系统进行了负荷计算,依据负荷计算结果选出了供电电源、低压配电系统类型、变压器、保护设备以及电线电缆的类型。其中,整个供配电系统设置了双电源,一路电源来自于市政,另外一路来自于柴油发电机,还设置了UPS应急电源,提高了整个供配电系统可靠性。(2)在防雷接地系统设计中,屋面突出位置均装设避雷网,并将防雷接地、配电系统的工作接地、弱电接地等共用一套接地系统,另外分别在配电箱、电梯房、计算机系统处设置了浪涌保护器,增强了整个住宅建筑的防雷性能。(3)在消防系统的设计中,将所有消防设备采用双回路供电,并在末端切换,消防设备均有明显标志,所有消防用电设备线路的过负荷保护只具有报警功能,不动作于开关,整个消防系统由消防控制中心监控且联动控制;为了节约能源应急广播与普通广播共用一个。(4)为满足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从经济节能的角度研究不同负荷大小下低压配电线截面的选择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合理增大导线截面的方法确实可以降低损耗;在照明系统的设计中,所有灯具及灯具附件均选用节能型,达到了能源节约的要求。
唐艳群[4](2011)在《小水电的无功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吉县境内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从小水电站发电情况来看,电站多为径流电站,装机容量小,设备比较陈旧,在丰水季节发电时间调度无法完全控制,对电网的影响十分大。本文从我国小水电系统的运行现状出发,总结了小型水电站机组的运行特点,阐述了富含小水电站电网的主要问题,同时在结合安吉县电网的基础上,分析了电网存在的电压问题,无功问题,监测问题等主要问题。基于安吉县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电网方面考虑,通过加装一些设备对其潮流和电压的控制和调节;从电站方面考虑,从小水电站现有的设备条件下,对其站内的一些设备以及其并网的线路做出调整,以解决富含小水电站的复杂电网的各种问题。根据小水电无功补偿的需要,对部署的电网设备进行选型和控制设计,并结合实际电站的情况,对动态无功补偿在小水电电网中的应用做了详细描述,如CSAV型低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PLC在配电网无功补偿中使用时的系统硬件、软件设计等。
李俊辉[5](2010)在《10kV开关柜遥控脱扣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断路器是在电力系统中用于对各种故障进行保护控制的一种开关电器,能够在电气设备遭受过载、短路、欠压、漏电和接地等故障时实施保护,使其免受损坏。而脱扣器是断路器的核心检测和控制单元,用于对被保护线路的电参数进行检测,在符合条件时进行及时的分断。智能脱扣装置采用与高压开关设备完全没有物理连接的另一种远方电气的创新型操控模式。在倒闸操作中,相对于停送电整条母线的复杂倒闸操作,采用智能脱扣装置只需停某个开关设备,减少了繁复的操作步骤,大大降低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操作风险评估值,大幅减少大面积受累停电,有效解决了安全生产与增供扩销之间的矛盾。从脱扣器的发展来看,它经历了机械式、电磁式和电热式几个阶段,发展到今天的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对电路进行检测、控制以及显示状态的智能脱扣器。但是目前国内的智能脱扣器多是用51系列的低端处理器为核心设计的,由于受其片内资源和运算速度的限制,很多功能难以实现,稳定性也较差。脱扣装置应用广泛,在所有变电站中,80%以上的开关柜都是开关设备面板附带分闸脱扣按钮的立式固定开关柜和小车式开关柜。微机保护装置处于高压室高磁场、高温天气的影响,设备老化,将不能正常运作,时有出现保护装置EPROM出错,导致保护装置不能复归;测控装置远动插件故障;二次回路触点粘死,长期接通,线圈电阻增大,使得分合闸线圈烧坏等原因会导致开关设备遥控失败,造成不能远方操作,正常操作程序中断。因此,按照南方电网公司变电运行规程规定,安全操作禁止就地分闸脱扣开关设备,只能执行故障缺陷处理,必须延至上一级母线设备的停电。本文首先就开关设备遥控失败的主因进行分析,对各种失败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针对目前变电运行工作的分工方式(即值班人员不能自行处理保护装置的缺陷,但可用外加传动机构、远方控制分闸脱扣),为了达到提高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及时性,设计一种10kV开关柜遥控脱扣装置的设计方案,研制出集安全、可靠、迅速、自动化、通用化于一体的高性价比新型智能脱扣装置。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其工作原理、配置及使用方法,最后给出了测试数据。实践证明,此款智能脱扣装置性能好,性价比高,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包伟川[6](2008)在《基于GPRS箱式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箱式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输配电的末端环节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性,鉴于通信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GPRS无线通讯方式的箱式变电站监控系统。监控系统以TMS320F2812 DSP为控制核心,并结合无线网络技术,应用SIM300模块作为通讯模块,采用偏差累积增量法和一种同步采样修正方法对遥测信息进行同步采样,用FFT方法分析了电参量,实现对箱式变电站电力参数的采集、传输及运行状况的监测、控制。用组态王软件搭建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实现了箱式变电站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四遥”基本功能。监控系统采用模块化思想,结构简单、功能实用、可靠性高;上位组态监控机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图示直观,操作简便。符合现代配电自动化的需要。
孙瑜[7](2008)在《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PLC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进入中国家庭步伐的日益加快,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作为解决大中城市日益严重的停车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垂直循环式停车设备是一种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本文针对自行设计的一种新型垂直循环式停车设备的结构特点及其对控制系统的要求,提出了停车设备PLC控制系统方案和电力拖动系统方案;进行了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在自行制作的停车设备模型上进行了控制系统功能调试;并对研究工作做了总结和展望。首先,提出了PLC控制系统方案,完成了系统原理图,选型以及组态,确定了停车算法,设计编写了软件程序。然后,根据停车设备运行特点和电气控制要求提出了系统电力拖动方案。该方案确定了电力拖动系统的组成;选择了电机和各低压电器;确定了停车设备运行速度曲线;研究了存取车过程中的准确定位和平层技术;并对变极和变频调速方法以及停车设备安全运行技术进行了探讨。采用主从分布式监控系统是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结合机械式停车设备特点及分布式监控在其他场合的应用实例,提出了一种停车设备分布式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并说明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此外,在自行设计的停车设备模型上进行了控制系统功能测试。介绍了模型组成以及控制部分实验的内容、方法及实验结果;通过实验,验证了PLC设计方案以及程序和停车算法的正确性;最后,设计了人机接口。
赖小平[8](2006)在《Φ1米高超声速风洞加热器试验电源及温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本课题是国家某重点工程中设备配套改造(Ф1米高超声速推进风洞改造为Ф1米常规高超声速风洞)的分项。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要加速研制杀手锏武器。Ф1米高超声速风洞作为我国唯一的1米量级的高超声速风洞,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地面模拟试验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在以空气作介质的高超声速风洞中,为防止试验段气流冷凝,必须增设加热器,为保证不对气流造成污染和确保试验有效性,采用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从而试验电源成了风洞建设的重要设备。试验电源与温控系统的优劣与成功直接影响加热器的寿命与运行、影响到试验的成败、影响Φ1米高超声速风洞建设的成败,可见试验电源与温控系统的成功研制成了高超声速风洞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Ф1米高超声速风洞的用途、运行原理以及风洞运行时对加热的要求、控温的要求说明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并从加热技术、加热器型式及其选取、风洞防气流冷凝温度计算、加热器及电源功率的确定以及电源方案、电热管预热元件分组排列、调压器型式、电源主结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计算,提出了Ф1米高超声速风洞加热器电源及温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系统设计。最后,系统通过调试达到了预期的调试结果,并且成功地保障了Ф1米高超声速风洞联调任务以及10多项型号试验与课题任务的圆满完成,证明系统研制是成功的。
黎煦华[9](2005)在《农网改造中的农村低压电网规划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有着庞大的低压电力网络,尤其是在县及县以下区域,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村电力网。我国农村电力网覆盖着90%的国土,担负着为农村经济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的生活用电服务的重任。随着用电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电力供应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目前的低压电力网络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网络规划设计不正规,存在着线路损耗大、迂回供电现象;低压配电设备选择不尽科学合理、不能很好地起到保护、控制作用;接户线、进户线随意布置,给用电带来不安全隐患,也加大了电能损失;农村低压电网的运行管理比较粗略,职工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等等。 而且目前,全国各地都在陆续开展城乡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规模巨大,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这次全国性的电网建设改造工作,是对电力建设的一次重大投资,是电力部门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为达到农网改造的预期目标,必会牵扯到一系列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明确方向,少走弯路,加快步伐,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然而,如何合理规划、严格工艺标准、从根本上优化电网结构,降损节能,是摆在农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农网改造中的一些实际经验,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的农村低压电网改造为试点,利用历年番禺供电局批准的农网改造项目为基础,进行低压电网规划设计和改造,通过实际的运行数据分析设计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希望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给从事农村电网规划、设计、工程、维护等人员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为农网改造规划和设计的技术原则及相关知识的概述,着重分析配电变压器安装位置、容量、型号的选择及农村低压电网无功补偿的意义、补偿方式及无功补偿节能技术的新发展;第三章对番禺区沙湾镇农网改造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农网改造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相应改进有关的技术原则,并根据国家的有关规范、国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助农村电网长远发展的整改建议;第四章对农网低压电网改造后效益评估,通过沙湾镇各村实际运行数据论证了整改方案的可行性。
李建英[10](2005)在《新型电动机微机保护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动机在工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其高故障率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分析传统电动机保护装置不尽完善的基础上,研制功能完善、可靠性高的电动机保护装置已经成为必要。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微机保护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和发展方向,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硬件以TMS320F206处理器为核心,软件以傅氏算法为核心的新型电动机微机保护测控系统。 文中首先运用对称分量法对电动机的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接地短路和断相等常见对称和不对称故障进行了分析,在结合电动机微机保护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的电动机微机保护方案。然后根据微机保护系统的快速、准确的发展趋势和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DSP TMS320F206+单片机8051双CPU结构的电动机微机保护测控装置。DSP作为主CPU芯片主要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保护等功能,8051作为从CPU主要完成键盘处理、液晶显示处理和通讯等人机对话功能。此双CPU结构具有并行工作、分工合作的优点,既保证了继电保护的速动性、选择性、灵敏性和可靠性,又实现了实时测量的高精度。文中对此装置硬件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对微机保护数据处理算法和电动机微机保护原理的研究,设计了保护装置的软件系统,二者都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设计方法,可移植性强。 通过对设计成的保护装置样机进行调试和分析,初步验证了系统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设计的正确性;通过静态模拟实验,初步验证了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二、所用变装设熔断器式 刀开关使用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所用变装设熔断器式 刀开关使用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膜法烧碱整流系统的选型原则及节能技术措施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整流系统的选型原则 |
1.1 整流变压装置 |
1.1.1 采用35KV电压等级 |
1.1.2 采用“一拖二”的方式 |
1.1.3 整流装置35KV母线的供电方式 |
1.1.4 电流调节采用粗调和细调相结合的方式。 |
1.1.5 整流变及线路保护 |
1.1.6 整流变的冷却设备 |
1.2 整流装置变流系统 |
1.3 计算机后台监控系统 |
1.4 动力电源冗余设计 |
2 节能技术措施分析 |
2.1 整流电路和整流设备选型及选配上应兼顾节能 |
2.2 优化整流主设备的配置方案 |
3结束语 |
(2)500kV变电站分布式限流策略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FCL分类及工作原理 |
1.3.1 超导型故障限流器 |
1.3.2 电力电子型故障限流器 |
1.3.3 经济型故障限流器 |
1.3.4 混合型故障限流器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分布式限流方案原理 |
2.1 FCL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分布式限流方案原理 |
2.2.1 集中式限流方案 |
2.2.2 分布式限流方案 |
2.3 系统仿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短路电流选相限流 |
3.1 故障电流选相算法 |
3.1.1 故障电流选相算法选取 |
3.1.2 改进RLS算法原理 |
3.2 改进RLS算法过零点预测误差 |
3.3 CFL响应时间 |
3.4 CFL和 DFL换流效果对比 |
3.4.1 燃弧时间 |
3.4.2 电弧能量 |
3.4.3 换流时间 |
3.5 本章小结 |
4 限流模块过电压仿真 |
4.1 限流器模型 |
4.1.1 连续过渡模型 |
4.1.2 限流模块参数选择 |
4.2 限流模块过电压保护 |
4.2.1 模块不同步动作 |
4.2.2 只有一个限流模块动作 |
4.2.3 截流过电压 |
4.3 本章小结 |
5 增城站限流整体效果 |
5.1 分布式限流系统模型 |
5.2 不同位置故障时限流效果 |
5.2.1 母线发生单相短路故障 |
5.2.2 线路(限流器后)发生单相短路故障 |
5.2.3 线路(限流器前)发生单相短路故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小高层住宅的电气设计及其节能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工程概况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供配电系统设计 |
2.1 设计内容和目标 |
2.2 负荷等级与计算 |
2.2.1 负荷等级 |
2.2.2 负荷计算基础 |
2.2.3 负荷计算 |
2.3 低压配电系统和供电电源的选择 |
2.3.1 低压配电系统 |
2.3.2 供电电源的选择 |
2.4 用电设备的选择 |
2.4.1 变压器 |
2.4.2 电线电缆 |
2.4.3 保护设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照明系统设计 |
3.1 设计内容和目标 |
3.2 灯具的分类和选择 |
3.2.1 灯具的作用 |
3.2.2 灯具的特性 |
3.2.3 灯具的分类 |
3.2.4 灯具的选择 |
3.3 照明设计基础 |
3.3.1 照明的方式和种类 |
3.3.2 照明标准值 |
3.3.3 照明功率密度 |
3.3.4 照明节能 |
3.3.5 照度计算 |
3.4 照明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消防系统设计 |
4.1 设计内容和目标 |
4.2 消防系统基本规定 |
4.3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和布置 |
4.3.1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
4.3.2 火灾探测器的布置 |
4.4 消防系统设计基础 |
4.4.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4.4.2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
4.5 消防系统的设计 |
4.5.1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
4.5.2 火灾应急广播 |
4.5.3 探测器 |
4.5.4 火灾声光报警器 |
4.5.5 卷帘门 |
4.5.6 排烟风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防雷与接地设计 |
5.1 设计内容和目标 |
5.2 防雷接地设计基础 |
5.2.1 建筑防雷接地概述 |
5.2.2 年雷击次数 |
5.2.3 防雷级别的判定 |
5.2.4 防雷措施 |
5.2.5 防雷接地装置的选择与布置 |
5.3 防雷接地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气设计节能措施 |
6.1 低压配电线路电力电缆的节能 |
6.1.1 常规方法选取导线截面 |
6.1.2 经济节能导线截面的选取 |
6.2 照明灯具及其附件的节能 |
6.2.1 照明灯具的节能 |
6.2.2 照明灯具附件的节能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B 系统设计图 |
致谢 |
(4)小水电的无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小型水电站机组运行特点 |
1.4 小水电站电网特点 |
1.4.1 系统布局不合理 |
1.4.2 继电保护装置不配套 |
1.4.3 自动化水平不高 |
1.5 小水电电网的主要问题 |
1.5.1 电压问题 |
1.5.2 小水电机组无功问题 |
1.5.3 小水电机组突然甩负荷问题 |
1.5.4 小水电监测不足的问题 |
2 无功补偿技术研究 |
2.1 无功补偿技术 |
2.1.1 无功补偿装置简介 |
2.1.2 各种补偿装置对比 |
2.1.3 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动向 |
2.2 配网无功补偿的规划 |
2.2.1 规划的目的和要求 |
2.2.2 配网运行电压的现状 |
2.2.3 配网中常用的电压调整措施 |
2.2.4 无功补偿的容量、地点及补偿方式 |
2.2.5 无功补偿规划的优化 |
3 小水电无功补偿装置的设计、选择及控制 |
3.1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分析 |
3.1.1 并联电容器装置的设计原则 |
3.1.2 并联电容器装置的设备选型 |
3.2 无功补偿投切元件的选择 |
3.3 柱上式自动投切高压电容器装置 |
3.4 调压型电压无功自动调节装置 |
3.5 智能式低压无功补偿装置 |
3.5.1 智能式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的设计 |
3.5.2 智能式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的功能实现 |
4 动态无功补偿在小水电电网中的应用 |
4.1 CSAV型低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
4.1.1 装置特点 |
4.1.2 设计原理与技术实现 |
4.1.3 算法设计 |
4.1.4 仿真研究 |
4.2 动态补偿控制与实现 |
4.2.1 无功补偿控制器的应用 |
4.2.2 无功补偿控制器的性能分析 |
4.3 PLC在配电网无功补偿中的应用 |
4.3.1 系统硬件设计 |
4.3.2 系统软件设计 |
4.4 低压无功动态补偿装置的实际应用方案 |
4.4.1 工作原理 |
4.4.2 工程应用方案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10kV开关柜遥控脱扣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脱扣装置简介及其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智能脱扣装置的现状 |
1.2.1 电磁式脱扣器 |
1.2.2 电子式脱扣器 |
1.2.3 智能型脱扣器 |
第二章 10KV 开关柜遥控脱扣装置的设计及构成 |
2.1 遥控脱扣装置的设计概述 |
2.2 遥控脱扣装置的构成部件及其原理功能 |
2.2.1 微动开关 |
2.2.2 电动马达 |
2.2.3 整流变压器 |
2.2.4 继电器 |
2.2.5 交流接触器 |
2.2.6 控制电缆 |
2.2.7 行程开关 |
2.2.8 定位伸缩管 |
2.2.9 辅助小车 |
第三章 遥控脱扣装置的工作原理及技术分析 |
3.1 遥控脱扣装置的工作原理 |
3.1.1 装置启动回路 |
3.1.2 分闸脱扣后停止传动方式 |
3.1.3 控制回路图 |
3.2 遥控脱扣装置的技术参数 |
3.2.1 交流部分 |
3.2.2 直流部分 |
3.3 遥控脱扣装置的现场工作展示 |
3.3.1 装置使用前准备检查工作 |
3.3.2 装置使用方法 |
3.3.3 装置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
第四章 10KV 开关柜遥控脱扣装置在变电站的应用研究 |
4.1 变电站简介 |
4.1.1 变电站各设备介绍 |
4.2 变电站10KV 开关柜介绍 |
4.2.1 高压开关柜的组成及元器件 |
4.2.2 高压开关柜分类 |
4.2.3 高压开关柜的“五防” |
4.3 遥控脱扣装置在变电站的应用及效果 |
4.3.1 变电站10KV 开关柜开关操作介绍 |
4.3.2 应用遥控脱扣装置前的操作问题 |
4.3.3 遥控脱扣装置在变电站的试验及应用 |
4.4 遥控脱扣装置的改进设想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基于GPRS箱式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变电站监控设备的研究现状 |
1.3 GPRS 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2 基于 GPRS 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 |
2.1 电力系统通讯方式 |
2.1.1 有线通信方式 |
2.1.2 无线通信 |
2.2 GPRS 通信技术 |
2.2.1 GPRS 通信技术特点 |
2.2.2 GPRS 在箱变监控系统中可行性分析 |
2.2.3 GPRS 组网方案的选择 |
2.3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1 性能要求 |
2.3.2 完成功能 |
2.3.3 整体设计 |
2.3.4 监控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软件同步方法及电力参数测量理论的研究 |
3.1 电力参数测量方法 |
3.1.1 直流采样与交流采样 |
3.1.2 交流同步采样 |
3.1.3 软件同步法误差分析 |
3.1.4 常用同步采样改进方法 |
3.1.5 常用方法分析与比较 |
3.1.6 偏差累积增量方法的实现流程 |
3.1.7 误差修正的算法研究 |
3.2 基于 FFT 的电力参数测量 |
3.2.1 离散傅立叶变换 |
3.2.2 快速傅立叶变换 |
3.2.3 电力参数测量原理 |
3.2.4 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实现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4 监控器的硬件设计 |
4.1 总体方案设计 |
4.2 交流量采集模块设计 |
4.2.1 互感器的选择 |
4.2.2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4.2.3 测量频率电路的设计 |
4.3 遥信量采集与控制模块设计 |
4.3.1 遥信量采集单元 |
4.3.2 遥信量控制单元 |
4.4 主控处理模块设计 |
4.4.1 TMS320F2812 简介 |
4.4.2 TMS320F2812 电源的设计 |
4.4.3 TMS320F2812 存储器扩展电路的设计 |
4.4.4 通讯电路的设计 |
4.5 人机界面模块设计 |
4.5.1 显示及键盘电路的设计 |
4.5.2 通讯接口电路的设计 |
4.6 GPRS 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
4.6.1 GPRS 通讯模块的选择 |
4.6.2 SIM300 应用的设计 |
4.6.3 通信电路的设计 |
4.6.4 外围电路的设计 |
4.7 硬件抗干扰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的设计 |
5.1 上位机组态软件概述 |
5.1.1 上位机软件设计的一般要求 |
5.1.2 上位机组态软件的选取 |
5.1.3 上位机组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
5.2 组态系统设计 |
5.2.1 箱变监控系统界面的设计 |
5.2.2 箱变运行界面的设计 |
5.2.3 棒状图和遥测量界面的设计 |
5.2.4 报警界面的设计 |
5.2.5 历史曲线及实时曲线的设计 |
5.2.6 遥信量界面的设计 |
5.2.7 报表界面的设计 |
5.2.8 分级权限登陆窗口的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GPRS 通讯测试 |
6.1 AT 指令简介 |
6.2 SIM300 模块调试 |
6.3 短信功能调试 |
6.3.1 发送短消息 |
6.3.2 阅读短消息 |
6.4 连接网络和数据传输调试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A |
附录 B |
(7)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PLC控制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停车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 机械式立体提车设备的类别及特点 |
2.2 垂直循环式停车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停车设备模型介绍 |
3.1 停车设备模型简介 |
3.2 停车设备工作流程 |
第4章 停车设备电力拖动系统 |
4.1 电力拖动系统组成 |
4.1.1 停车设备运动系统动力学 |
4.1.2 电力拖动系统组成 |
4.1.3 停车设备安全技术 |
4.2 停车设备的准确定位和平层 |
4.2.1 停车设备运行速度曲线 |
4.2.2 速度控制 |
4.3 调速方案 |
4.3.1 交流双速停车设备的电力拖动系统 |
4.3.2 交流变频变压(VVVF)调速 |
4.3.3 其它调速方案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停车设备PLC控制系统设计 |
5.1 停车设备控制要求 |
5.2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库的控制形式及特点 |
5.2.1 继电器控制 |
5.2.2 单片微机控制 |
5.2.3 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 |
5.3 停车设备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5.4 停车设备控制系统及部分硬件设计 |
5.4.1 信号输入电路 |
5.4.2 输出驱动电路 |
5.4.3 键盘/显示电路 |
5.5 停车设备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5.1 停车算法及模型的建立 |
5.5.2 主要程序模块及其流程图 |
5.5.3 软件测试 |
5.6 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5.6.1 硬件抗干扰 |
5.6.2 软件抗干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从分布式监控系统在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中的应用 |
6.1 硬件结构 |
6.2 通信协议 |
6.2.1 Visual Basic语言及Mscomm串行通讯控件 |
6.2.2 通讯原理 |
6.2.3 系统通信协议 |
6.2.4 系统通信协议 |
6.3 通讯程序设计 |
6.3.1 上位机通讯程序设计 |
6.3.2 PLC通讯程序设计 |
6.3.3 上位机人机界面设计及数据库处理技术概要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停车设备模型实验 |
7.1 停车设备控制系统实验目的、方法及步骤 |
7.2 实验结果分析 |
7.3 人机接口操作面板布局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8.1 本文取得的结论 |
8.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8.2.1 停车设备技术发展的方向及功能扩展 |
8.2.2 停车设备网络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Φ1米高超声速风洞加热器试验电源及温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高超声速风洞的地位和作用 |
1.2 国内外高超声速风洞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高超声速风洞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高超声速风洞发展现状 |
1.3 高超声速风洞基本原理及其加热器技术 |
1.3.1 高超声速风洞主要形式 |
1.3.2 高超声速风洞总体布局 |
1.3.3 高超声速风洞加热器技术 |
1.4 Φ1 米高超声速风洞简介及加热器型式 |
1.4.1 Φ1 米高超声速风洞简介 |
1.4.2 Φ1 米高超声速风洞加热器型式 |
1.5 课题来源及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
1.5.1 课题来源 |
1.5.2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
1.5.3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Φ1 米高超试验电源及温控系统设计指标与组成 |
2.1 系统设计指标 |
2.2 系统组成 |
2.3 系统设计内容 |
2.4 系统设计界定 |
2.5 系统加工工艺 |
2.6 系统研制特点 |
2.7 基础技术条件 |
第三章 Φ1 米高超加热器及试验电源功率的确定 |
3.1 Φ1 米高超防气流冷凝温度的确定 |
3.1.1 冷凝的机理 |
3.1.2 风洞中空气的凝结 |
3.1.3 风洞气流加热温度的确定 |
3.2 Φ1 米高超加热器及试验电源功率的确定 |
3.2.1 风洞试验净功率的确定 |
3.2.2 风洞加热器与试验电源功率的确定 |
第四章 Φ1 米高超加热器试验电源总体方案设计 |
4.1 试验电源方案选择 |
4.2 调压器电源型式选择 |
4.3 加热器预热元件分组排列方案 |
4.4 系统主结线方案设计 |
4.5 电源总体方案设计 |
第五章 Φ1 米高超试验电源及温控系统设计 |
5.1 试验电源系统设计 |
5.1.1 高压配电设计 |
5.1.2 试验电源变压器确定 |
5.1.3 进线隔离开关组G1~G6 |
5.1.4 开关柜P1~P3 设计 |
5.1.5 结线方案设计 |
5.1.6 接触器ZK1~ZK12 设计 |
5.1.7 出线隔离开关组 G7~G12 |
5.1.8 动态谐波吸收装置设计 |
5.2 可控硅调压器设计 |
5.3 电气保护控制与预警系统设计 |
5.4 温控微机监控管理设计 |
5.5 动力配电系统设计 |
5.6 试验电源系统安装方案 |
第六章 系统调试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成果情况 |
(9)农网改造中的农村低压电网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农村电网的现状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农村低压电网改造规划和设计的技术原则 |
2.1 农村低压电网改造规划和设计的技术原则 |
2.2 配电变压器位置、容量、型号的选择 |
2.2.1 配电变压器位置的选择 |
2.2.2 配电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
2.2.3 配电变压器型号的选择 |
2.3 低压配电线路供电方式、路径、导线截面的选择 |
2.3.1 低压配电线路路径的选择 |
2.3.2 导线截面的选择 |
2.3.3 供电方式的选择 |
2.3.4 电杆、线路金具的选择 |
2.4 三相负荷接入方式的选择 |
2.4.1 三相负荷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
2.4.2 三相负荷不平衡应采取的措施 |
2.5 低压计量装置的选择 |
2.5.1 电能表的选择 |
2.5.2 电能表安装的有关规定 |
2.6 电网安全保护方式选择 |
2.6.1 防雷保护 |
2.6.2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
2.7 农村电网的无功补偿 |
2.7.1 无功补偿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
2.7.2 无功补偿的合理配置原则 |
2.7.3 无功负荷的最优补偿 |
2.7.4 无功负荷的补偿方式 |
2.7.5 供电系统无功补偿节能技术的新发展 |
第三章 番禺区沙湾镇农网改造的技术措施 |
3.1 概述 |
3.2 农网改造的主要技术指标 |
3.3 网络的合理布局及规划的统一性 |
3.4 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位置、型号 |
3.4.1 作好负荷预测,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 |
3.4.2 按负荷中心法,合理选择配电变压器的位置 |
3.4.3 更换高耗能变压器,选择 S11型系列变压器 |
3.4.4 变压器台架的安装 |
3.5 增大导线直径,降低线路损耗 |
3.6 平衡三相负荷 |
3.7 加大无功补偿力度,降损增效 |
3.7.1 农网的无功补偿 |
3.7.2 补偿容量的确定 |
3.7.3 无功补偿后的降损节能效益 |
3.8 电网安全保护方式选择 |
3.9 简化电压等级 |
3.10 接户线及电能表的选择 |
第四章 农网低压电网改造后效益评估 |
4.1 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后效益评估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独创性声明 |
(10)新型电动机微机保护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机保护的发展和特点 |
1.2 电动机保护的发展 |
1.3 数字信号处理器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
1.4 课题来源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动机故障特征分析 |
2.1 对称分量法在电动机故障分析中的应用 |
2.2 电动机对称故障特征分析 |
2.3 电动机不对称故障特征分析 |
2.3.1 电动机两相短路故障分析 |
2.3.2 电动机单相经电阻接地故障分析 |
2.3.3 电动机断相故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机微机保护的原理 |
3.1 电流速断保护 |
3.2 反时限过流保护 |
3.3 差动保护 |
3.3.1 差动保护基本原理 |
3.3.2 差动保护动作判据 |
3.4 负序过电流保护 |
3.5 零序电流保护 |
3.6 过负荷保护 |
3.6.1 等效电流的计算 |
3.6.2 热积累模型 |
3.6.3 热发散模型 |
3.7 三相低电压保护 |
3.8 起动时间过长保护 |
3.9 堵转保护 |
3.10 频繁起动保护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动机微机保护的算法 |
4.1 正弦函数模型算法 |
4.1.1 一点采样法 |
4.1.2 两采样值积算法 |
4.1.3 三采样值积算法 |
4.1.4 半周积分算法 |
4.1.5 均方根法 |
4.2 周期函数算法——傅氏算法 |
4.2.1 全波傅氏算法 |
4.2.2 半波傅氏算法 |
4.3 差分滤波算法 |
4.4 数字滤序算法 |
4.5 功率方向元件的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动机微机保护的硬件研究与设计 |
5.1 对硬件的技术要求 |
5.1.1 基本的技术要求 |
5.1.2 硬件设计技术指标 |
5.2 保护装置的硬件原理总框图 |
5.3 保护模件的硬件设计 |
5.3.1 DSP TMS320F206微处理系统 |
5.3.2 保护模件的地址分配电路 |
5.3.3 DSP与 A/D转换器的硬件接口设计 |
5.3.4 DSP与双口 RAMIDT7134的硬件接口设计 |
5.3.5 开关量输入模块的硬件原理图 |
5.3.6 开关量输出模块的硬件原理图 |
5.3.7 保护模件的看门狗电路 |
5.4 模拟量采集模件的硬件设计 |
5.4.1 电压互感器的设计原理 |
5.4.2 电流变送器的设计原理 |
5.4.3 低通滤波电路 |
5.4.4 电压偏置电路 |
5.4.5 过零检测电路 |
5.5 人机接口模件的硬件设计 |
5.5.1 人机接口模件的地址分配电路 |
5.5.2 8051与双口 RAM IDT7134的硬件接口电路 |
5.5.3 8051与82C55A的硬件接口电路 |
5.5.4 键盘电路 |
5.5.5 液晶显示电路 |
5.5.6 指示灯和复归按钮电路 |
5.5.7 通讯接口电路 |
5.5.8 硬件时钟的接口电路 |
5.5.9 人机接口模件的看门狗电路 |
5.6 硬件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 |
5.6.1 抗干扰的重要性 |
5.6.2 抗干扰的方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动机微机保护的软件研究与设计 |
6.1 电动机微机保护装置的软件总体设计 |
6.2 保护模件的软件设计 |
6.2.1 主程序模块 |
6.2.2 中断程序模块 |
6.2.3 故障处理模块 |
6.3 人机接口模件的软件设计 |
6.3.1 主程序模块 |
6.3.2 键盘扫描程序模块 |
6.3.3 液晶显示程序模块 |
6.4 软件抗干扰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电动机微机保护装置的静态模拟实验 |
7.1 静态模拟实验方案及接线图 |
7.2 实验参数 |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所用变装设熔断器式 刀开关使用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膜法烧碱整流系统的选型原则及节能技术措施的应用分析[J]. 杨清添.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7)
- [2]500kV变电站分布式限流策略仿真研究[D]. 张彦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3]小高层住宅的电气设计及其节能措施研究[D]. 伍娟.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0)
- [4]小水电的无功管理研究[D]. 唐艳群. 浙江大学, 2011(07)
- [5]10kV开关柜遥控脱扣装置的研制[D]. 李俊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6]基于GPRS箱式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研究[D]. 包伟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8(S2)
- [7]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PLC控制系统设计研究[D]. 孙瑜.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2)
- [8]Φ1米高超声速风洞加热器试验电源及温控系统设计[D]. 赖小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9]农网改造中的农村低压电网规划与设计[D]. 黎煦华. 广东工业大学, 2005(04)
- [10]新型电动机微机保护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建英. 湖南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