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DSL和VDSL朝优势互补方向前进(论文文献综述)
陆洋[1](2018)在《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宽带接入网是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与关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对网络质量的需求逐渐提高,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的兴起也给网络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宽带接入网依然是通信网发展的瓶颈之一,选用适当的接入网技术高效地进行宽带接入网的建设部署是解决如今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本文围绕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展开实践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综述宽带接入网技术的总体发展状况,分析在工程实践中合理运用接入网技术的必要性;概述了宽带接入技术架构,对宽带接入网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在传输效率、传输方式、部署成本、建设环境等方面的特性;(2)分析研究了FTTH技术的典型方案和部署原则,从网络结构对FTTH接入方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OLT、ONU和ODN的功能和具体的部署策略,分析说明了FTTH所适用的应用场景;通过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建模,提出了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的多种建设方案模型;(3)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根据用户应用需求设计实现了淮阴师范学院两个校区的宽带接入方案,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接入层OLT、BRAS设备、网管系统、双机热备和光猫的部署。详细阐述了工程施工可行性、施工方法及施工验收测试结果。
张旭峰[2](2018)在《DSL信道模拟器操作维护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DSL技术的不断发展,宽带接入设备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设备研发过程中,设备测试在研发周期中的占比也逐渐增大。传统的DSL信道模拟方法扩展性差,已无法适用于多样化、高带宽的DSL业务。在此背景下,DSL信道模拟器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出实际环境中的有线宽带信道传输特征,对宽带接入设备的测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DSL信道模拟器有着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需进行有效地操作管理,并且结构复杂,维护压力大,同时需保证正常工作以避免误测试。因此,本文在其硬件方案初步实现的基础上,对DSL信道模拟器操作维护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与验证。本文首先对DSL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DSL信道模拟器的运行原理展开了深入研究,并研究了与其相关的操作维护技术,包括上位机软件开发、UDP通信协议、FPGA信号调试等。然后分析了DSL信道模拟器具体的操作维护需求,并提出总体的操作维护方案。其次,针对DSL信道模拟器的操作单元以及维护单元制定了详细的方案以及数据交互方式,并分别展开了具体的设计与实现。其中,操作单元包括对FPGA的一键编程配置,信道模拟器的设备管理,场景切换中的线长控制,以及场景中噪声干扰的可选可调配置等;维护单元包括对模拟器内各设备状态的监测,信号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的显示,信号数据的存储回放以及日志管理等有助于对信道模拟器进行有效维护的功能模块。最后,针对操作方案与维护方案的不同功能模块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并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操作维护方案的有效性,表明其符合DSL信道模拟器操作维护需求。本文利用UDP数据传输对FPGA内部信号进行抓取调试的方法补充了调试手段,提高了调试的效率,并为PC与FPGA之间设计了合理高效的交互协议,DSL信道模拟器操作维护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对其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其他信道模拟器及测试设备的相关操作维护需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浩宇[3](2014)在《三网融合形势下广电多业务接入网规划、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网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广电与电信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前进。广电行业开展融合性业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想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必须要在巩固视频传输优势的基础上,提供宽带接入、语音、互动增值业务等,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目前,广电与电信运营商都在进行大规模的网络升级改造,试图开发出更为多元化的业务,两者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势必对通信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宽带接入网是三网融合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传统广电接入网为单向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HFC),双向化改造后可承载“窄带”数据业务,但要达到能开展多业务的“宽带甚至超宽带”要求仍比较困难。PON、EOC、FTTH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广电多业务接入网的设计有了新的思路。本文首先在总结国际三网融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目前我国三网融合发展现状,对三网融合形势下广电与电信各自面对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然后研究了接入网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PON、EOC、FTTH等关键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接着提出了符合实际需求的多业务接入网规划和设计,再对设计的有效性、经济性以及技术先进性进行详细分析;最后通过示范网络工程的建设验证规划的适用性,并对以后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进行展望。
刘东亮[4](2013)在《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宽带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对网络需求的膨胀(语音、图片、视频、高清、数据存储等需求越来越激烈),网络带宽将是接入网“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已占据大量市场的铜线技术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高带宽的需求,慢慢开始隐退二线,FTTH(光纤到户)则正在兴起,光纤接入到户将是未来发展的最终形式,特别是无源光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实现简单、成本低、网络拓扑结构安全可靠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实现FTTH的最终解决方案。EPON/GPON这两大PON技术也日趋成熟起来,将引领接入网进入光纤时代。不过对于复杂的接入环境特别是旧城区的网络升级改造,已有的铜线资源相对于新施工铺设大量光缆来说,成本上占有巨大的优势,因此运营商对已有的铜线资源还寄予一线希望,xDSL技术的生命力将继续发展,为用户在已有的双绞线上提供更宽带宽,更高的稳定性高速接入,做好光纤接入的有力补充,光铜并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普遍现象。本文首先介绍宽带接入网的发展史及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并根据国内外目前主流的FTTX技术在实际应用的情况及面临的问题(XDSL在铜线领域的发展及未来的定位,PON技术的发展、标准、现状,简要对比描述EPON、GPON实现的原理、关键技术、技术优势以及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工程实现及维护问题)针对性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最后针对不同的地区的应用场景需求,根据不同的网络现状及今后宽带定位、优化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合理可靠的接入网络规划方案。
李俊杰[5](2012)在《基于产业视角的IPTV业务发展成长研究》文中提出网络业务融合是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市场发展趋势所在,中国信息市场新业务发展如火如荼,三网融合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在中国信息新业务融合发展趋势的过程中,以IPTV为代表的新型业务发展日新月异,中国IPTV在满足市场用户需求的同时,给其发展带来新机遇,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遇到新生事物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IPTV在其成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发展策略,以及其可以借鉴的成长模式等事关能否确保其顺利发展成长并且能够获得相应市场份额、地位的重要因素。由此,本论文的选题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中国学者目前对于国内IPTV业务的系统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IPTV市场发展理论研究几近空白,再加上国内信息市场固有的中国特色,无法照抄照搬国外(如欧美)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IPTV业务的健康成长。故此,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IPTV业务发展过程无前可鉴,只有在探索中前进。论文以管理学的视角为切入点,引入经济分析模型,借助统计模型分析方法,运用产业学的理论论述中国IPTV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可能)问题及其对策,同时不失引用相关行业权威统计数据和参考借鉴国外同行经验模式,以期促进中国IPTV产业的有序稳健成长。论文围绕产业/行业框架,引入现代信息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如网络外部性、产业联盟、委托代理等)于IPTV业务中,注重运用实际的统计数据和辩证的文字论述深度刻画中国IPTV业务环境的现状,并进一步统计分离/分析出中国IPTV发展成长所面临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以量化的经济管理数理模型等推导出引起这些原因的深层因素,进而得出进一步的定性分析,提出可能的可行性应对措施。文中研究有别于已有对中国IPTV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文字思辨性论述、近似模拟方法、模糊数学模型、随机调查等方式,文中围绕中国IPTV产业发展现状,运用产业理论分析、行业案例分析、第一手的最新权威统计数据等多种方式分析探讨其发展成长当务之急。文中主要从中国IPTV市场发展环境、市场竞争行为、市场联盟潜质、组织激励度量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更多引入严格定义意义下的经济管理产业模型,减少包含歧义性的因素,有着逻辑性严密的推导过程,使得论文研究成果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文中还从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方面给出了对中国IPTV产业的管制创新建议。总的来说,本文综合运用管理、经济、统计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从行业环境和产业发展两个系统层面,力图为中国IPTV产业发展成长探索了一些供参考的对策性行为措施,期望为中国IPTV的发展有可参考借鉴意义。
武琳[6](2012)在《光进铜退下,DSL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文中研究表明在"光进铜退"的大背景下,DSL技术并没有放慢改革与前进的步伐。在新技术的不断演进以及融合组网等模式的共同发展下,DSL以其设备成熟,用户接入量大等优势,在光纤技术横行的今天,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盖阿妮[7](2010)在《VDSL2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接入网已经成为通信网发展的一个重点,同时它也是制约高速数字业务发展的瓶颈。VDSL2作为目前接入网中的首选技术,利用全世界最普遍的电话线来达到宽带应用所要求的速度而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改善VDSL2系统的传输性能。首先研究了VDSL2的发展概况、系统模型、工作流程等基本内容;其次研究了VDSL2通信系统的传输介质并对双绞线信道进行建模,分析了双绞线的相关噪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VDSL2通信系统的重要模块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利用MATLAB软件对时域均衡和循环前缀分别予以仿真,仿真结果凸显了时域均衡和循环前缀的重要作用。针对DMT调制技术,本论文研究了Fischer比特分配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在VDSL2有线通信环路上的应用,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较Chow算法有效的降低了误码率。
张亮[8](2009)在《最后一公里的无线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业务开展,人们的通信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换。随着以IP为代表的数据业务的爆炸式增长,能提供高速、廉价访问的宽带网已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骨干网已可以达到吉比特甚至太比特的带宽,解决了传输环节上的带宽问题,于是,离用户最近的接入网部分则成为制约网络向宽带化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各种宽带接入解决方案纷纷登台亮相,从而使这一技术领域呈现出异常活跃的竞争态势。同时,传统的固定接入用户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在家庭或者办公室等固定环境中使用宽带业务。“宽带的移动化”将是未来宽带技术发展的趋势。如何从现有的固定有线宽带接入技术发展到现在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是无线宽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宽带技术发展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着重讨论了从有线接入技术过渡到无线接入,从固定接入过渡到移动接入的整个过程。本文第一章研究了现有的几种宽带接入方式,并仔细的分析了每一种技术的特点,从而找到“最后一公里”无线化的突破口;第二章分析了三种主要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点和差别,从中找出了一种适用于现在网络特点和业务应用的无线接入技术;第三章着重分析该项技术的技术特点,并提出从有线到无线的一种过渡方案;第四章则是侧重从有线接入网过渡到无线接入网后,网络如何规划和部署,是“最后一公里”的无线化最终得以实现。
左军[9](2009)在《重庆宽带接入市场三网融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网络世界逐渐发展壮大成熟,人们对网络的需求越来越高。市场需要一个能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网络,即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网络。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网融合在国内外现状,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重庆市当前三网发展现状,指出了三网融合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详细的阐述了三网融合的利弊关系和融合网络具体实施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实际问题;分析了三网融合的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必要性分析,国内市场的需求分析,主要是调查分析了国内在数字电视和IPTV用户市场的数据分析,其中重点分析了重庆市的三网融合的市场形式,有利于三网融合的发展;介绍了三网融合的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并针对其中的某些方案提出了重庆市三网融合的方案建议,并建立了经济模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预测三网融合的市场,最后通过对投资设备、收入预测、经济效益和风险分析等来全面评价三网融合的经济前景。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三网融合,建立一个宽带综合数据网络,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对现有的有线电视系统进行改造,以此为平台建立并实现多种业务。为此,论文对重庆市的有线电视系统、电信网和互联网的现状和当前的需求做了大量的分析和调研,并且作了详细的可行性论证。无论是从技术的可行性还是以后的市场前景,对整个重庆市的网络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改造后的网络,能和广电总局很好的连接,使得全市所有的用户能很好地收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同时,改造后的系统能很好的开展增值业务,不但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也能为重庆市创造更多的效益。随着中国电信重组工作的开展,改造之后的网络上必将会开展越来越多的业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孙磊[10](2008)在《下一代网络宽带接入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关于网络融合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其中,城域承载网作为关键的一环,其技术发展也极为引人瞩目。从目前的态势看,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但是IP作为城域承载网的主流技术已成必然,大家都在尽量让IP网络具有更多的电信级特性,当然,这依然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如今在IP网络大行其道的时候,各运营商都在快速兴建IP城域网。城域网的核心层建网模型相当成熟,均使用MPLS进行组网。可是IP城域网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模式和相应的技术策略因为业务的特点不同,呈现出很多的变化。现在的城域网宽带接入网络已经成为各类电信业务的接入点,随着电信技术和业务的发展,视频、数据等高速率业务和应用日益丰富,接入网已经成为全网宽带化的最后瓶颈。这就需要我们找出最适合下一代网络的宽带接入的建设模式,来应对今后运营商在宽带接入建设过程中升级换代的实际需求。本文将对下一代电信网络中业务带宽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铜缆接入、光纤接入等技术提出针对各种不同应用区域的建设模式。同时对今后几年宽带接入网的实施策略的主流FTTB/FTTH相关组网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建设模式和宽带接入手段可以达到满足用户对高速率业务的需求,提升接入带宽,实现宽带接入网的升级换代等目的。最后,本文还结合了工程实践,验证文中提出的建设模式和接入技术手段将能较好的在实际工程中加以应用,希望本文对今后运营商在下一代网络的宽带接入建设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ADSL和VDSL朝优势互补方向前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SL和VDSL朝优势互补方向前进(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宽带接入技术的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互联网宽带接入关键技术研究 |
2.1 宽带接入技术架构 |
2.2 ADSL接入技术 |
2.2.1 ADSL技术特点与性能 |
2.2.2 ADSL接入方式 |
2.2.3 ADSL调制原理 |
2.2.4 ADSL接入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
2.3 光纤接入技术 |
2.3.1 光纤接入方式的特点与结构 |
2.3.2 PON技术结构与特点 |
2.3.3 EPON接入技术 |
2.3.4 GPON接入技术 |
2.3.5 EPON与 GPON的对比 |
2.3.6 光纤接入技术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
2.4 HFC接入技术 |
2.4.1 CATV网络简介 |
2.4.2 HFC宽带接入技术 |
2.5 几种有线接入技术的比较 |
2.6 无线接入技术 |
2.6.1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分类 |
2.6.2 无线接入技术的优势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方案分析 |
3.1 基于GPON的 FTTH网络结构 |
3.2 基于GPON的 FTTH部署规划 |
3.2.1 OLT部署 |
3.2.2 ONT/ONU部署 |
3.2.3 ODN部署 |
3.3 FTTH场景方案模型 |
3.3.1 新建多层住宅方案模型 |
3.3.2 新建高层住宅方案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技术工程实践 |
4.1 淮阴师范学院FTTH接入方案设计 |
4.1.1 网络拓扑结构及设计思路 |
4.1.2 接入层OLT |
4.1.3 BRAS设备 |
4.1.4 网管系统 |
4.1.5 双机热备部署方案 |
4.1.6 设备面板 |
4.1.7 光猫 |
4.2 宽带线路工程实施 |
4.2.1 宽带线路工程概况 |
4.2.2 工程施工方案 |
4.2.3 分布施工方法 |
4.3 宽带线路工程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DSL信道模拟器操作维护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工作与贡献 |
1.3 论文结构与安排 |
第二章 DSL信道模拟器相关研究 |
2.1 引言 |
2.2 DSL技术研究现状 |
2.3 DSL信道模拟器介绍 |
2.4 DSL信道模拟器操作维护相关技术 |
2.4.1 上位机软件开发技术 |
2.4.2 UDP通信协议概述 |
2.4.3 FPGA信号调试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SL信道模拟器操作维护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 |
3.1 引言 |
3.2 DSL信道模拟器操作维护需求 |
3.2.1 操作需求 |
3.2.2 维护需求 |
3.3 DSL信道模拟器操作维护分析 |
3.3.1 操作分析 |
3.3.2 维护分析 |
3.4 DSL信道模拟器操作维护总体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SL信道模拟器操作单元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DSL信道模拟器操作方案 |
4.2.1 操作管理方案 |
4.2.2 操作管理协议 |
4.3 上位机软件操作模块 |
4.3.1 FPGA编程配置 |
4.3.2 设备管理 |
4.3.3 线长控制 |
4.3.4 噪声干扰配置 |
4.4 FPGA操作模块 |
4.4.1 线长控制 |
4.4.2 噪声干扰配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SL信道模拟器维护单元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DSL信道模拟器维护方案 |
5.3 设备状态监测模块 |
5.3.2 监测显示界面 |
5.3.3 板卡状态监测 |
5.3.4 线路状态监测 |
5.4 时域特征显示模块 |
5.4.1 信号采集 |
5.4.2 波形显示 |
5.5 频域特征显示模块 |
5.5.1 窗函数设计与选择 |
5.5.2 快速傅立叶变换 |
5.6 参数处理显示模块 |
5.7 数据存储回放模块 |
5.8 日志管理模块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DSL信道模拟操作维护方案测试与验证 |
6.1 引言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流程 |
6.4 功能测试与分析 |
6.4.2 操作功能测试与分析 |
6.4.3 维护功能测试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工作成果 |
(3)三网融合形势下广电多业务接入网规划、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三网融合要求 |
1.1.2 NGB 要求 |
1.1.3 接入网“光进铜退”要求 |
1.2 主要研究工作 |
1.2.1 三网融合及 NGB 发展意义研究 |
1.2.2 适应广电的有线宽带接入网技术研究 |
1.2.3 广电多业务接入网项目实践 |
1.3 论文组织构架 |
第二章 三网融合广电网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2.1 三网融合发展与现状 |
2.1.1 国际三网融合发展借鉴 |
2.1.2 中国特色三网融合发展道路 |
2.1.3 三网融合现状 |
2.2 三网融合挑战与机遇 |
2.2.1 网络演进历程比较 |
2.2.2 广电与电信优势对比 |
2.2.3 广电网络应对之策 |
2.2.4 广电网络发展机遇 |
2.3 江苏有线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
2.3.1 网络双向化改造 |
2.3.2 数据业务运营 |
2.3.3 云媒体电视 |
2.3.4 三网融合枢纽中心项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电宽带接入技术研究 |
3.1 宽带接入发展现状 |
3.1.1 国外发展情况 |
3.1.2 国内发展情况 |
3.1.3 主流有线宽带接入技术 |
3.2 光接入网技术研究 |
3.2.1 EPON |
3.2.2 GPON |
3.2.3 EPON 和 GPON 技术对比 |
3.3 电缆接入技术研究 |
3.3.1 DOCSIS 技术 |
3.3.2 EoC 技术 |
3.4 FTTx 技术 |
3.4.1 FTTx 应用分类 |
3.4.2 FTTx 特征对比 |
3.4.3 FTTx 实现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苏有线多业务接入网设计 |
4.1 整体性规划 |
4.1.1 规划原则 |
4.1.2 规划目标 |
4.1.3 规划思路 |
4.2 多业务接入网实施内容 |
4.3 具体网络设计方案 |
4.3.1 FTTB+LAN 方案 |
4.3.2 FTTB+DOCSIS3.0 方案 |
4.3.3 FTTB+EoC 方案 |
4.3.4 FTTH 方案 |
4.4 接入网方案可行性论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示范网络建设实践 |
5.1 整体建设技术方案 |
5.1.1 光纤分光方式设计 |
5.1.2 ODN 设计 |
5.1.3 入户方式设计 |
5.1.4 家庭内部网络设计 |
5.1.5 推流方式设计 |
5.2 中山陵某别墅小区试点方案 |
5.2.1 场景介绍 |
5.2.2 具体工程建设规划 |
5.2.3 技术指标 |
5.2.4 项目费用预算 |
5.3 城北某老小区试点方案 |
5.3.1 场景介绍 |
5.3.2 具体工程建设规划 |
5.3.3 项目费用预算 |
5.3.4 项目验收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及工作基础 |
1.3.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工作基础 |
第二章 XDSL 接入知识分析介绍 |
2.1 接入网基础知识介绍 |
2.2 XDSL 基础知识介绍 |
2.2.1 xDSL 概述 |
2.2.2 DSL 调制技术 |
2.3 ADSL 技术介绍 |
2.3.1 概述 |
2.3.2 标准介绍 |
2.3.3 实现原理 |
2.3.4 ADSL 的发展 |
2.4 VDSL 简介 |
2.4.1 概述 |
2.4.2 VDSL 接入的原理 |
2.4.3 VDSL 技术的特点 |
第三章 XPON 接入技术的分析介绍 |
3.1 宽带光接入网概述 |
3.1.1 宽带光接入网概念 |
3.1.2 光接入网的应用场景类型介绍 |
3.1.3 光接入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
3.2 PON 基本概念 |
3.2.1 PON 网络产生背景 |
3.2.2 PON 网络系统简介 |
3.2.3 PON 的组成 |
3.3 PON 原理及关键技术 |
3.3.1 PON 原理-数据传输过程 |
3.3.2 PON 测距技术 |
3.3.3 DBA 技术 |
3.3.4 PON 网络系统保护机制 |
第四章 铜线接入技术的应用、发展分析 |
4.1 接入网铜线发展现状 |
4.2 VECTERING 技术介绍 |
4.2.1 Vectering 产生背景 |
4.2.2 Vectering 技术原理介绍 |
4.3 VECTERING 产品及实现 |
4.4 VDSL2 VECTERING 在铜线的应用发展 |
第五章 EPON/GPON 在接入网的应用研究 |
5.1 PON 网络在接入网应用发展 |
5.2 EPON 网络介绍 |
5.2.1 EPON 概述 |
5.2.2 EPON 的特点及优势 |
5.3 GPON 网络的介绍 |
5.3.1 GPON 概述 |
5.3.2 GPON 特点及优势 |
5.4 E/GPON 光网络现网中应用及解决方案 |
5.5 PON 网络接入部署原则建议 |
5.6 PON 网络的维护及管理 |
5.6.1 大、中规格 OLT 设备运行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分析.51 |
5.6.2 小规格 MxU 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分析 |
第六章 接入网光进铜退的发展总结 |
6.1 VDSL 技术与 PON 技术接入网应用对比分析 |
6.1.1 VDSL 铜线接入技术和 PON 光纤接入技术性能对比分析 |
6.1.2 VDSL 铜线接入技术和 PON 光纤接入技术成本对比分析 |
6.2 接入网光进铜退格局展望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产业视角的IPTV业务发展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章节框架结构 |
1.7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文献综述 |
2.1 IPTV起源发展 |
2.2 IPTV概念界定 |
2.3 产业理论文献综述 |
2.3.1 产业概念属性 |
2.3.2 产业融合理论 |
2.3.3 IPTV产业链 |
2.4 网络外部性理论 |
2.4.1 网络外部性简述 |
2.4.2 正负网络外部性 |
2.4.3 直接(间接)网络外部性 |
2.4.4 网络外部性对市场的影响 |
2.4.5 信息业务的网络外部性 |
2.4.6 IPTV网络外部性 |
2.5 博弈理论 |
2.5.1 博弈理论假设 |
2.5.2 博弈要素 |
2.5.3 博弈类型划分 |
2.5.4 IPTV市场竞争博弈因素 |
2.6 委托代理理论 |
2.6.1 委托代理框架 |
2.6.2 委托代理模型 |
2.6.3 IPTV委托代理因素 |
2.7 管理创新研究 |
2.8 IPTV研究现状综述 |
2.8.1 IPTV研究综述 |
2.8.2 现有研究评述 |
第三章 中国IPTV产业现状分析 |
3.1 IPTV发展环境 |
3.1.1 技术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2 IPTV市场发展现状 |
3.2.1 IPTV运营模式 |
3.2.2 IPTV标准待完善 |
3.2.3 IPTV增值业务受限因素 |
3.2.4 IPTV与传统电视竞争优势不足 |
3.3 IPTV网络环境因素分析 |
3.3.1 IPTV网络构成 |
3.3.2 IPTV信息网络需求 |
3.3.3 IPTV网络现状 |
3.3.4 通信网络融合趋势 |
3.3.5 IPTV网络建设途径 |
3.3.6 建设IPTV业务平台 |
3.4 IPTV用户因素分析 |
3.4.1 模型构建 |
3.4.2 影响因素分析 |
3.4.3 影响因素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PTV市场博弈分析 |
4.1 IPTV兼容性 |
4.1.1 兼容性定义分类 |
4.1.2 IPTV兼容性 |
4.2 IPTV市场竞争 |
4.2.1 模型构建 |
4.2.2 Bertrand竞争分析 |
4.2.3 业务定位分析 |
4.2.4 业务差异化分析 |
4.3 IPTV业务差异化 |
4.3.1 差异化潜质 |
4.3.2 差异化效应 |
4.3.3 差异化原则 |
4.3.4 差异化实施流程 |
4.3.5 差异化模式 |
4.4 用户锁定分析 |
4.4.1 锁定案例分析 |
4.4.2 电视用户锁定原因分类 |
4.4.3 IPTV反锁定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PTV市场联盟分析 |
5.1 联盟需求分析 |
5.2 IPTV企业市场横向联盟 |
5.2.1 模型构建 |
5.2.2 非联盟创新 |
5.2.3 联盟创新 |
5.2.4 联盟一体化 |
5.2.5 IPTV企业联盟效应 |
5.3 IPTV产业纵向联盟 |
5.3.1 IPTV纵向联盟市场分析 |
5.3.2 IPTV产业联盟实施途径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IPTV组织激励分析 |
6.1 信息业务的委托代理 |
6.2 激励需求 |
6.3 IPTV组织激励契约设计 |
6.3.1 委托代理模型构建 |
6.3.2 激励合约分析 |
6.4 IPTV组织激励途径 |
6.4.1 管理组织创新 |
6.4.2 人才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IPTV管制创新建议 |
7.1 IPTV管理现状弊端 |
7.2 完善IPTV管制体系 |
7.2.1 平衡行业地位 |
7.2.2 统一管理组织 |
7.3 完善IPTV产业法律体系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本文的主旨 |
8.2 论证过程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项目 |
(6)光进铜退下,DSL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
DSL技术及其发展 |
光进铜退下, DSL的技术革新 |
ADSL2/2+新技术 |
VDSL技术的应用前景 |
DSL与PON技术的融合组网 |
DSL技术未来的市场发展前景 |
DSL仍是宽带必争之地 |
DSL与FTTx齐发展 |
(7)VDSL2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VDSL2 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VDSL2 系统简介 |
2.1 VDSL2 的参考模型 |
2.2 VDSL2 的工作流程 |
2.3 VDSL2 的频带规划 |
2.4 VDSL2 的关键参数 |
第三章 VDSL2 的传输介质—铜双绞线的性能研究 |
3.1 双绞线的规格 |
3.2 铜双绞传输线的信道模型 |
3.2.1 传输线的ABCD 矩阵模型 |
3.2.2 传输线的RLCG 特性 |
3.3 传输线的干扰分析 |
3.3.1 背景噪声 |
3.3.2 串音干扰 |
3.3.3 PSD 模板与频谱兼容性问题 |
3.3.4 无线电电磁干扰 |
3.3.5 脉冲噪声 |
3.3.6 POTS |
第四章 VDSL2 的系统模型解析 |
4.1 扰码 |
4.2 前向纠错编码(FEC) |
4.3 交织 |
4.4 调制 |
4.5 循环前缀 |
4.6 成形 |
4.7 均衡技术 |
4.7.1 时域均衡 |
4.7.2 频域均衡 |
4.7.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VDSL2 关键技术—DMT 调制的研究 |
5.1 QAM 编码 |
5.1.1 QAM 原理 |
5.1.2 星座编码 |
5.1.3 QAM 错误概率 |
5.2 信道划分 |
5.2.1 模拟调制 |
5.2.2 离散信道划分 |
5.3 并行信道的比特加载 |
5.3.1 比特加载算法 |
5.3.2 定吞吐量—最小发射功率准则下的最佳比特分配算法 |
5.3.3 系统容限自适应子信道分配方式 |
5.3.4 Fischer 算法及其改进算法 |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8)最后一公里的无线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最后一公里的传统解决方案 |
1.1 最后一公里的现状分析 |
1.2 DSL技术 |
1.2.1 ADSL |
1.2.2 VDSL |
1.2.3 HDSL |
1.3 光纤接入技术 |
1.4 混合光纤同轴接入网 |
1.5 无线接入网 |
第2章 最后一公里无线化的技术选择 |
2.1 多频道微波分配系统 |
2.2 本地多点分配系统 |
2.3 基于802.16的无线接入网 |
2.3.1 WIMAX的主要优点 |
2.3.2 WIMAX面临的挑战 |
第3章 最后一公里的无线化 |
3.1 WIMAX的关键技术 |
3.1.1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 |
3.1.2 正交频分多址 |
3.1.3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
3.1.4 自适应编码调制 |
3.1.5 多天线技术 |
3.2 WIMAX协议参考模型 |
3.2.1 WIMAX物理层 |
3.2.2 WIMAX MAC层 |
3.3 有线接入到固定无线接入的过渡 |
3.3.1 业务接入和汇聚的无线化 |
3.3.2 EPON与固定WIMAX的融合 |
3.4 固定无线接入到移动无线接入的过渡 |
3.4.1 固定接入的阶段 |
3.4.2 游牧接入的阶段 |
3.4.3 移动接入的阶段 |
3.5 WIMAX其他3G技术的联合组网 |
第4章 无线接入网的网络规划部署 |
4.1 无线接入网的规划流程 |
4.2 无线接入网的部署与实现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9)重庆宽带接入市场三网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外三网融合现状及趋势 |
1.1.2 重庆市三网发展现状 |
1.1.3 中国三网融合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 论文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二章 三网融合研究文献综述 |
2.1 三网融合,益处多多 |
2.2 三网融合,弊端不少 |
2.3 技术问题与实际问题 |
2.3.1 宽带传输存在的问题 |
2.3.2 宽带交换存在的问题 |
2.3.3 宽带接入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三网融合的市场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2 三网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3.3 三网融合是信息化科技发展的基础 |
3.3.1 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
3.3.2 技术与业务的融合 |
3.4 国内市场需求 |
3.4.1 构建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
3.4.2 社会发展的需求 |
3.5 国内市场数据调查 |
3.5.1 数字电视市场预测 |
3.5.2 IPTV用户市场预测 |
3.6 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 |
3.7 重庆三网融合的市场环境分析 |
3.7.1 潜在用户基数多 |
3.7.2 业务资源丰富 |
3.7.3 保证的资金来源 |
3.7.4 融合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
3.7.5 难于融合的因素 |
第四章 三网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
4.1 三网融合的技术基础 |
4.2 基于 IP技术 |
4.3 数字技术和光技术 |
4.3.1 XDSL宽带接入技术 |
4.3.2 HFC+Cable Modem宽带接入技术 |
4.3.3 FTTB+LAN以太网宽带接入技术 |
4.3.4 基于 FTTH融合方案 |
4.3.5 光纤宽带接入技术 |
4.3.6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
4.3.7 以太技术/MC技术 |
4.3.8 相关技术比较 |
4.3.9 融合方案举例 |
4.4 联通重庆分公司 IPTV方案 |
第五章 三网融合的经济分析 |
5.1 重庆市三网融合方案建议 |
5.2 投资设备 |
5.2.1 设备投资经济模型分析 |
5.3 收入预测 |
5.4 风险分析 |
5.5 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5.6 经营模式 |
5.7 发展新战略的建议 |
5.8 经济评价总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下一代网络宽带接入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意义和目标 |
1.2 论文工作重点 |
1.3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铜缆接入及光纤接入技术介绍 |
2.1 铜缆接入技术 |
2.1.1 铜缆接入概述 |
2.1.2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技术 |
2.1.3 ADSL2技术的应用 |
2.1.4 ADSL2+技术的应用 |
2.1.5 铜缆接入技术的发展策略分析 |
2.2 光纤接入技术 |
2.2.1 光纤接入概述 |
2.2.2 无源光网络(PON)中的复用技术 |
2.2.3 EPON光接入技术 |
2.2.4 光纤接入技术的发展策略分析 |
第三章 业务带宽需求预测分析及单PON口下用户数计算 |
3.1 业务带宽需求预测分析 |
3.2 FTTB方式下单PON口下接入用户数计算 |
3.2.1 高速率用户场景下单PON口接入用户数计算 |
3.2.2 中低速率用户场景下单PON口接入用户数计算 |
第四章 宽带接入网典型建设模式的分析 |
4.1 典型建设模式的定义 |
4.2 典型建设模式的分析 |
4.2.1 城市新建区域 |
4.2.2 城市现有区域分析 |
4.2.3 农村地区分析 |
第五章 FTTB/FTTH相关组网分析 |
5.1 OLT设置分析 |
5.1.1 OLT的覆盖区域 |
5.1.2 OLT设置方式的比较 |
5.1.3 OLT设置建议 |
5.2 光分配网(ODN)组网分析 |
5.2.1 ODN概述及结构 |
5.2.2 分光方式比较 |
5.2.3 ODN组网建议 |
5.3 宽带组网分析与建议 |
5.3.1 PON网络设备与IP城域网的关系 |
5.3.2 PON网络设备的VLAN处理 |
5.4 话音组网分析 |
5.4.1 话音业务提供方式 |
5.4.2 话音业务承载方式分析 |
5.5 网管组网分析 |
5.5.1 网管需求分析 |
5.5.2 网管建设建议 |
第六章 FTTx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6.1 上海电信基于EPON的FTTx设计原则 |
6.1.1 系统接入用户数 |
6.1.2 设备形态及选用 |
6.1.3 ODN基本结构及组网原则 |
6.1.4 网元设置原则 |
6.2 宽带接入网典型建设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 |
6.2.1 新建别墅 |
6.2.2 新建高档公寓楼或商务楼 |
6.2.3 新建的中、低档公寓楼或商务楼 |
6.2.4 新建的中、低档公寓楼或聚类市场 |
6.2.5 已建别墅 |
6.2.6 已建公寓楼或商务楼 |
6.2.7 已建公寓楼或聚类市场 |
6.2.8 已建公寓楼 |
6.2.9 旧区或郊县农村地区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ADSL和VDSL朝优势互补方向前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D]. 陆洋.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2]DSL信道模拟器操作维护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D]. 张旭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3]三网融合形势下广电多业务接入网规划、设计与应用[D]. 周浩宇.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4]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D]. 刘东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5]基于产业视角的IPTV业务发展成长研究[D]. 李俊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6]光进铜退下,DSL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机遇[J]. 武琳. 电脑与电信, 2012(Z1)
- [7]VDSL2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盖阿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2)
- [8]最后一公里的无线化研究[D]. 张亮.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09(03)
- [9]重庆宽带接入市场三网融合研究[D]. 左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10]下一代网络宽带接入建设的研究[D]. 孙磊. 复旦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