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焦糖色素

大米焦糖色素

一、用稻米生产焦糖色素(论文文献综述)

苗榕芯[1](2020)在《发芽糙米粉和改良剂对面团特性、馒头品质及体外消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发芽糙米及其制品在公众和科学界广为认可,含有较高的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缓解动脉硬化,降低血浆胆固醇和餐后血糖平衡等生理功能。研究表明,传统主食中添加发芽糙米粉可显着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和功能品质。然而,发芽糙米粉不具备面筋蛋白的黏弹特性,面团不易成型,导致高配比发芽糙米主食制品品质下降。将适宜的改良剂添加到其主食制品中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糙米为原料,确定糙米最优发芽工艺。将发芽糙米粉与小麦粉以不同比例混合制作混合粉面团和馒头。探究发芽糙米粉添加量,改良剂种类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吹泡特性、破损淀粉含量以及馒头品质的影响,通过电子鼻结合气质联用技术揭示发芽糙米-小麦馒头香气呈味物质。最后通过体外模拟消化的方法,确定发芽糙米-小麦馒头淀粉体外消化的作用效果,为发芽糙米主食制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糙米发芽工艺。糙米最优发芽工艺为:浸泡液为3 mmol/L氯化钙,浸泡时间11 h,浸泡温度30℃,发芽时间30 h,发芽温度28℃。此条件下,发芽糙米GABA含量高,发芽率好,色泽明亮偏暖,水分含量适宜。(2)研究不同比例(0%,30%,40%,50%,60%,70%)的发芽糙米粉添加量对面团特性和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增加,混合粉吸水率、形成时间、蛋白质弱化程度显着增加,稳定时间、淀粉糊化速率下降。混合面团的韧性(P)和面团韧性与延展性比值(P/L)显着增加,延展性(L)和烘焙力(W)显着下降。乙醇、2-正戊基呋喃、苯甲醛、2-辛酮风味物质含量显着增加,馒头米香味浓郁。发芽糙米添加比例超过50%时馒头的比容、弹性、感官评分显着下降,硬度和咀嚼性增加。综合选择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最高为50%。(3)改良剂对发芽糙米-小麦面团品质和馒头特性的影响。以添加50%发芽糙米粉替代比例为例,探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黄原胶(XG),葡萄糖氧化酶(GOX)对面团特性和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与水的结合能力为:HPMC>XG>GOX,对面团性能的影响:XG>GOX>HPMC。HPMC显着降低面团糊化峰值黏度、糊化稳定性、淀粉回生性能,增加蛋白质弱化速率,XG和GOX增加面团耐高温和机械搅拌能力。3%、4%HPMC,XG显着增加面粉的韧性(P)、延展性(L)、烘焙力(W)和破损淀粉的含量。添加XG馒头挥发性风味成分更丰富,表现为浓郁的米香和甜味。结合改良剂对面团特性和馒头品质的影响,添加0.3%XG时,面团性能更好,老化速率降低,比容为2.53 mL/g,硬度低,感官接受度最高。(4)发芽糙米馒头体外消化试验研究表明,随发芽糙米粉添加量增加抗性淀粉含量(RS)逐渐增加,快速消化淀粉(RDS)和慢速消化淀粉(SDS)含量逐渐下降。体外淀粉消化速率也明显低于小麦馒头。将发芽糙米粉添加到主食馒头中,有助于稳定人体餐后血糖平衡。添加HPMC和XG馒头可消化淀粉(DS)含量显着降低,RS含量增加,淀粉消化速率下降,作用效果HPMC>XG,而添加GOX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添加3%HPMC对馒头餐后血糖改善效果最好。

白志刚[2](2019)在《氮肥运筹对水稻氮代谢及稻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氮肥运筹是水稻高产栽培中的重要环节。解析氮肥运筹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的内在机理,探索氮肥运筹对土壤氮素损失及利用的影响,对改良稻田氮肥管理措施、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水稻高产高效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氮肥吸收利用强度不同的两个超级杂交稻品种,中浙优1号(杂交籼稻)和甬优12号(籼粳杂交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及不同施氮模式,采用大田、盆栽和水培相结合的试验手段,研究氮肥运筹对水稻群体发育、根系与叶片氮代谢特征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明确氮肥运筹对水稻植株氮素吸收和代谢利用的生理机制和分子机理,揭示不同水稻品种在稻田氮素损失和吸收利用对氮肥运筹模式的响应特征,以期全面解析稻田生态系统氮肥运筹对水稻氮代谢及土壤氮素循环利用的影响,开发基于氮肥运筹的减肥增效关键技术,提升农田管理水平,实现水稻生产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提高基肥施用比例有利于水稻分蘖早生快发,但分蘖成穗率随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增加穗肥施用比例提高群体有效穗数,优化群体结构,提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最终提高1.41%-4.88%的籽粒产量并改善稻米品质。(2)增施氮肥提高了水稻生育期内2.82%-62.75%的干物质积累量;前氮后移提高水稻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比例,提高籽粒灌浆期营养器官所积累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比例和生育后期功能叶片维持较高的干物质生产能力,促进籽粒灌浆。(3)增加施氮量提高水稻根系活力,提高基肥施用比例降低根系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前氮后移可协调根冠平衡,提高地上部氮代谢活力和物质合成能力同时保证水稻根系活力,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提高穗肥比例延缓水稻生育后期根系和功能叶片的衰老,提高水稻整个生育期内9.10%-34.67%的总吸氮量,并提高后期吸氮量所占的比例。(4)稻田氮素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5-7 d内,降低基肥施用量显着降低了水稻分蘖期的氮肥渗漏损失,稻田氮素利用率随总施氮量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采用氮肥后移的运筹策略有助于减少稻田氮素损失,氮肥回收利用率提高4.03%-14.42%。(5)籼粳杂交稻相较于杂交籼稻对氮肥有更高的需求量,高穗肥投入比例有助于保证其籽粒灌浆,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施氮量为255 kg/hm2并采用前氮后移对籼粳杂交稻有更好的增产效果,籼粳杂交稻在高氮条件下对氮肥的高效利用主要是由于具有更高的碳氮代谢活力及根系更高的吸收效率。以上结果表明,通过氮肥后移能够协调水稻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促进水稻体内的氮积累和氮转运,实现氮素养分供应与植株氮需求相同步,并有助于减少稻田氮素损失,提高稻田氮素利用率和水稻产量,实现水稻生产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重保障。本研究明确了氮肥运筹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氮肥利用特征和稻田氮肥利用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可以为现阶段我国水稻生产转型期发展更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现实指导意义和重要理论依据。

金征宇,麻荣荣,田耀旗[3](2019)在《方便米食中淀粉组分对风味形成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方便米食是适合以稻米为主食的消费者口味的一大类米制产品,其风味是评判食品好坏的重要指标。淀粉作为方便米食的主要组分之一,参与其风味形成并影响风味释放。.简述了淀粉组分对方便米食风味物质贡献的共性机制,分别阐述了常温方便米饭、挤压方便米饭、米发糕、炒米、挤压米线、粽子等6大类具有代表性的方便米食产品中淀粉组分在其风味产生及释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淀粉对方便米食风味物质贡献方面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以期为高品质方便米食产品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郭吉[4](2016)在《脂质对糙米重组米糊化回生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糙米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在保证蒸煮品质的前提下,以限制重组米的糊化(二次糊化)为核心,确定限制性糊化重组米的挤压工艺参数,研究脂质(主要为蔗糖酯与单甘酯)和钝化米糠等营养改良剂对糙米重组米糊化、回生特性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对重组米的表面结构和内部晶体结构进行分析。(1)以双螺杆挤压工艺中的机筒区间温度、物料含水量、螺杆转速等工艺参数为变量,以重组糙米的糊化度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重组糙米糊化度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确定限制性糊化糙米重组米的最佳工艺条件,得到最佳的限制性糊化重组米的工艺参数为:最高挤压温度110℃、物料含水量35%、螺杆转速140r/min。在该挤压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糙米重组米与普通糙米蒸煮后的糊化度较为接近(86%)。(2)确定脂质(蔗糖酯及单甘酯)的添加范围,在该范围内,蔗糖酯和单甘酯均能使得糙米淀粉凝胶强度增加,崩解值趋向食味品质较优值,回生值降低;同时脂质的添加使得糙米重组米的糊化度降低,糊化温度升高(包括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止温度Tc),热稳定性增强。电镜扫描结果显示,通过双螺杆挤压工艺,脂质会像薄膜一样包裹在淀粉颗粒的表面,淀粉颗粒由不规则的多角形变得圆润光滑。通过X-衍射仪发现重组米中V-型晶体的存在,经过双螺杆挤压,糙米中的淀粉颗粒与脂质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物,淀粉颗粒性状改变。(3)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糙米重组米和添加了钝化米糠的糙米重组米的二次糊化特性,发现米糠能够使得糙米重组米的糊化温度上升,糊化焓值降低,热稳定增强。结合Avrami方程研究钝化米糠对糙米重组米回生动力学的影响。发现添加了钝化米糠的糙米重组米Avrami参数n值小于1,结晶速率常数k小于糙米粉和未添加钝化米糠的糙米重组米,添加了钝化米糠的糙米重组米在贮存期具有更低的回生速率。其中Avrami参数R2值接近于1,说明方程模拟的效果好。X-衍射结果表明添加钝化米糠的糙米重组米中有大量的V-型晶体结构存在,且B-型晶体结构少于糙米粉和未添加钝化米糠的糙米重组米,表明米糠中的脂质与淀粉形成了复合物。钝化米糠的添加能够有效抑制糙米重组米的回生。

马娟[5](2014)在《水稻垩白性状相关蛋白质的分析与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垩白性状是稻米品质的重要指标,从蛋白质组学水平上研究垩白形成的机制,对于减少稻米平白发生、选育优质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高垩白品种广陆矮4号(GLA4)和低垩白品种佳辐占(JFZ)作为亲本进行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12)群体中部分垩白性状差异大的株系和两亲本及其正反交F1为研究材料,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分析比对其稻米胚乳中的差异蛋白质点并进行质谱鉴定,寻找与稻米垩白性状相关的蛋白质,从蛋白质组遗传方法上探索稻米垩白形成的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GLA4、JFZ及其正反交F1和7个高垩白率与3个低垩白率的重组自交系株系的稻米平白观测结果表明,GLA4与高垩白率株系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都较高,其垩白粒率均在90%以上、垩白度在32%以上;JFZ与低垩白率株系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都较低,其垩白粒率均在18%以下、垩白度均低于7%;正反交F1的垩白粒率介于双亲之间,垩白度则偏向低值亲本。说明垩白性状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2)运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比较开花后第18天的GLA4和JFZ及其正反交F1代籽粒的2-DE蛋白质图谱,结果表明每块胶上可检测到稳定表达的蛋白质点约800个,其中亲本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共51个,这些差异蛋白质大部分可在正反交F1代图谱中检测到,且表达量在双亲表达量之间。说明这些差异蛋白质呈共显性表达。(3)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获得开花后第18天在亲本间与高低垩白株系间具有共同差异蛋白点共18个,获得其中15个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结果,其中包括颗粒性淀粉合成酶(GBSSI)、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和G-1-P腺苷酰转移酶大亚基(AGPPSH2)。这三种酶是淀粉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调控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合成。推测稻米的垩白发生与胚乳内淀粉合成有关。(4)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GLA4和JFZ在籽粒发育的4个不同时期中蛋白质点的动态变化发现,随着籽粒的不断发育,两个亲本籽粒中蛋白质的数口均呈递减趋势。JFZ在籽粒发育早期蛋白质的数量明显多于GLA4,到发育后期两者趋于相同,表明稻米垩白形成可能与早期籽粒内蛋白质数口有关。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GLA4中GBSSI表达量均高于JFZ,表明水稻垩白的形成可能跟该酶的表达量有关。

陈红[6](2013)在《水稻苗期黄绿叶基因YGL2的功能研究和垩白粒率QTL qPGWC-7候选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水稻苗期黄绿叶基因YGL2(YELLOW-GREEN LEAF2)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第二部分为水稻垩白粒率QTL qPGWC-7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第一部分:在高等植物中,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 HO)是血红素分解代谢的限速酶,它能够催化血红素的降解,从而合成光敏色素前体。之前已经有研究报道了水稻中血红素加氧酶在控制光周期,调节水稻开花中的作用。但是,其在调节水稻叶绿素合成中的作用仍然没有研究。本文中,我们从60Co辐射诱变的冈46B突变体中发现了一个苗期表现为黄绿叶的突变体,命名为ygl2。在自然条件下,大田中生长的ygl2突变体在苗期,叶片呈现黄绿色表型,3叶期时突变体黄化表型最为明显;随着植株的生长,突变体褪绿叶片逐渐转绿,到抽穗期基本恢复到野生型的正常绿叶表型。通过测定叶绿素的含量发现,三叶期突变体中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着降低,而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例明显增加,随着植株的生长,这种差异逐渐缩小。对叶片叶绿体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中叶绿体基粒填充不完整,每个类囊体片层的数目显着减少,导致叶片中叶绿体发育不完全,因此叶片出现黄化表型。为研究引起叶片黄化的突变基因,我们构建了ygl2和日本晴的F2群体,遗传分析表明黄叶表型是由一个单隐性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两Indel标记In44和In39之间约66.8kb的区间内。测序分析发现,在该区间内的一个编码血红素加氧酶的基因的第1外显子插入了约7kb的片段,导致突变体中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并且引起该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降;转基因互补实验和RNAi结果均表明该基因的突变导致了黄叶表型的产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血红素加氧酶1亚家族,该基因的突变使蛋白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发生了轻微改变,但是水稻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发现ygl2中该基因的突变并没有影响其编码蛋白在细胞叶绿体中的定位;GUS染色和q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水稻各组织中组成型表达,但是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并且苗期该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分蘖期;不同温度处理后,YGL2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并且与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均受到影响,表明YGL2在水稻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YGL2的克隆为进一步阐明血红素加氧酶在调节植物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水稻籽粒垩白的产生严重影响稻米品质,垩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量性状,精细定位和克隆控制垩白的QTL不仅有助于阐明水稻垩白形成的分子机制,同时还可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中的C-51是一个以9311为轮回亲本,PA64S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置换系材料,在不同环境下其垩白粒率均显着高于背景亲本9311,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51垩白部分淀粉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排列疏松,大小不一,而9311透明部分淀粉颗粒呈现多角形多面体状,棱角分明,淀粉粒相互嵌合紧密排列在一起,但是9311和C-51的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无显着差异。本研究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的验证和进一步精细定位,最终将控制该垩白粒率的QTL qPGWC-7定位在第7染色体Indel18和Indel3两标记之间,区间大小约17.1kb。经过预测分析发现,该区间包含3个ORFs,其中C-51中ORF1的表达量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均高于9311,在开花后第18天表达量达到最大,并且C-51和9311在氨基酸序列的保守结构域存在一个氨基酸的改变,因此将该ORF1作为候选基因进行功能分析。体外酶活测定证明在高垩白粒率的C-51中qPGWC-7的酶活与低垩白粒率的9311并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垩白粒率的差异可能和该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有关;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则证明该基因主要在水稻各个组织中的维管组织中表达,在幼稳中表达量最高,并且该基因受低温诱导;拟南芥和水稻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将蛋白定位于细胞的高尔基体上。上述研究结果为qPGWC-7的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徐献兵[7](2011)在《赤藓糖亚硫酸铵法制备焦糖色素工艺与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糖色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食用色素,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之一。焦糖色素的食用安全性在食品使用中一直受到关注,其中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必须得到控制。本文采用赤藓糖为美拉德反应糖原料,经高温反应制备一种不含5-HMF的焦糖色素,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制备赤藓糖焦糖色素(ECP)的最佳工艺条件,再采用超滤工艺得到不同品质的ECP产品。分离和鉴定了赤藓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同时进一步考察了ECP类黑精大分子结构,并对其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为ECP的生产和应用提供更重要的依据。首先通过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摸索了ECP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保温温度为140℃(1.682水平),保温时间为40min(1.682水平),赤藓糖液浓度459g/L(1水平),(NH4)2SO3含量(以NH4+计)为4%(0水平),此时色率最大值为18054.43EBC。其次研究了超滤对ECP品质的影响,ECP经超滤分级后,截留组分特性差异较为明显。通过分析发现,各级分子段截留产物粒度分布均匀。100kDa以上分子截留段ECP其色率达到95526.32EBC,红色指数和黄色指数分别为3.59和5.51,其品质符合市售焦糖色素标准。参照GB8817-2001,分别从食品的安全和应用两方面对赤藓糖焦糖色素各项理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CP不含有5-HMF,固形物含量范围在30%-50%的ECP树脂化时问在25h以上,产品稳定性好,货架期长;带负电荷,适用于软饮料工业。分离和鉴定了赤藓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通过离子碎片峰的组合,得到分离物的化学结构式,其分子式为C8H10O3,从机理上证明了赤藓糖美拉德反应不产生5-HMF。最后通过对ECP10k-50kDa,ECP50kDa-100kDa和ECP100kDa-0.22μm三种样品进行元素分析、红外以及热裂解分析,研究了ECP类黑精的大分子结构,并考察了类黑精大分子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ECP在热裂解过程中产生了SO2,链状烷烃和呋喃环结构。不同倍数ECP分别培养24h和72h后,ECP1Ok-5OkDa对MDA-MB-231细胞有明显的抑制效果。ECP50k-100kDa开始诱导细胞癌变,ECP100kDa-0.22μm诱导效果最强。

王慧[8](2008)在《酶法提取米糠蛋白及其褐变抑制》文中研究说明米糠蛋白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植物蛋白,它不但营养价值高且具有低过敏性的特点。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稻谷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米糠蛋白的巨大优势和潜力。目前,关于米糠蛋白的研究和报道很多,但是我国仍然没有实现对米糠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的商业化生产,对米糠蛋白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这主要是因为米糠蛋白较其他植物蛋白更加难以提取,并且在蛋白的提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有色物质的生成,导致米糠蛋白品质下降,不具有很好的食用性和使用性。褐变反应是导致有色物质生成的主要原因。为此,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采用酶法提取米糠蛋白,优化提取条件并对提取过程中导致褐变的主要因素和抑制方法进行研究,为工业化生产高品质的米糠蛋白提供试验依据和有益探讨。本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提供的米糠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法提取米糠蛋白。依据纤维素酶、复合蛋白酶和植酸酶共同作用时的最佳配料比,应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以蛋白提取率为指标,水解度为参考指标,确定提取米糠蛋白的最佳反应条件;通过对米糠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米糠中还原糖含量、铁和单宁含量的测定,确定可能导致米糠蛋白提取过程中的主要褐变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添加抑制剂、酵母发酵除糖、EDTA处理、活性炭脱色等方法对褐变的抑制效果。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1.响应面法优化米糠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45℃,底物浓度18%,酶添加量4733U/g。通过检验证实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米糠蛋白提取的条件。此条件下,蛋白实际提取率达到79.33%,同时水解度<5%。2.经测定,本试验所用的原料米糠中,米糠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为4.0,最适温度为40℃,90℃水浴处理25min后,该酶基本失活;还原糖含量约为8.53%,单宁含量约为0.81%,铁含量为4.8315mg/L。由此,判断米糠多酚氧化酶导致的酶促褐变与还原糖、金属离子、酚类物质等导致的非酶褐变均是导致米糠蛋白提取过程中有色物质生成的主要原因。3.正交试验表明,0.15%的半胱氨酸﹢0.30%的柠檬酸﹢0.010%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抑制剂组合,可以有效抑制蛋白提取过程中有色物质的生成,经计算,此时的色素抑制率为71.06%;此外,当H2O2和NaClO的添加量在1.0‰时,对褐变反应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色素抑制率分别为32.30%和34.22%。4.试验表明,酵母发酵法不能有效除去原料米糠中的还原糖含量,因此得出酵母发酵法不具有很好的褐变抑制效果;用EDTA处理过的水提取米糠蛋白,可以减少提取过程中有色物质的生成。经计算,其色素抑制率约为13.44%,说明EDTA处理过的水具有一定的褐变抑制效果;数据显示,在吸附温度45℃,吸附时间20min的条件下,活性炭对米糠蛋白的脱色率为58.75%,说明活性炭对米糠蛋白提取过程中形成的有色物质具有很好的吸附性。

罗祖富[9](2000)在《用稻米生产焦糖色素》文中指出

罗祖富[10](1999)在《用稻米生产焦糖色素》文中指出 焦糖又称酱色,是目前用量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食品色素,如酱油、醋、饮料、糖果、罐头等食品都要用焦糖。生产焦糖的原料有葡萄糖、蔗糖或各类淀粉的水解物。近年来,我国稻米丰收,为了降低焦糖的原料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积极开发以稻米为原料生产焦糖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为此,我们开展研究,现将如何利用大米为原料生产焦糖作介绍,供读者参考。1 原料要求、产品特点与质量指标1.1 原料用于生产焦糖的稻米,应选择直链淀粉较高的品种,同时应具有杂质少,无霉变的要求。1.2 产品特点与质量指标焦糖是一种深褐色至黑色的液体或糊状物,亦可加工成块状或粉末状。液体标准浓度常为36~38波美度,粘度0.1~3 Pa·S,pH值2.6~5.5。液体焦糖的贮存受pH值及在大气中暴露时间的影响较大,pH值大于6时,产品容易发霉。其质量标准见附表。

二、用稻米生产焦糖色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稻米生产焦糖色素(论文提纲范文)

(1)发芽糙米粉和改良剂对面团特性、馒头品质及体外消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发芽糙米的研究现状
        1.1.1 发芽糙米的营养价值及功能性
        1.1.2 发芽糙米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1.1.3 发芽糙米主食化的研究现状
    1.2 面制品改良剂
        1.2.1 改良剂概述
        1.2.2 改良剂对面制品的改善作用
    1.3 馒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馒头的研究现状
        1.3.2 馒头品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3 馒头体外消化的研究现状
        1.3.4 馒头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2 富含γ-氨基丁酸糙米发芽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糙米发芽工艺研究
        2.3.2 富γ-氨基丁酸糙米发芽工艺单因素试验
        2.3.3 糙米最优发芽工艺正交试验设计
        2.3.4 糙米发芽率的测定
        2.3.5 发芽糙米粉水分含量的测定
        2.3.6 发芽糙米色泽的测定
        2.3.7 发芽糙米中γ -氨基丁酸提取及含量测定
        2.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浸泡液浓度对发芽糙米品质的影响
        2.4.2 浸泡液种类对发芽糙米品质的影响
        2.4.3 浸泡时间对发芽糙米品质的影响
        2.4.4 浸泡温度对发芽糙米品质的影响
        2.4.5 发芽温度对发芽糙米品质的影响
        2.4.6 发芽时间对发芽糙米品质的影响
        2.4.7 糙米发芽工艺优化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对面团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发芽糙米粉的制备
        3.3.2 发芽糙米粉与小麦粉混合粉及面团配制
        3.3.3 发芽糙米-小麦混合粉及面团特性的测定
        3.3.4 发芽糙米-小麦粉馒头的制备
        3.3.5 发芽糙米-小麦馒头品质评定方法
        3.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4.2 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对面团吹泡特性的影响
        3.4.3 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对破损淀粉含量的影响
        3.4.4 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对馒头比容及高径比的影响
        3.4.5 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对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3.4.6 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对馒头色泽的影响
        3.4.7 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对馒头气味的影响
        3.4.8 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对馒头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改良剂对面团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不同改良剂混合粉及面团配制
        4.3.2 不同改良剂混合粉及面团特性的测定
        4.3.3 不同改良剂发芽糙米-小麦粉馒头的制备
        4.3.4 不同改良剂发芽糙米-小麦馒头品质评定方法
        4.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改良剂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2 改良剂对面团吹泡特性的影响
        4.4.3 改良剂对破损淀粉含量的影响
        4.4.4 改良剂对馒头比容及高径比的影响
        4.4.5 改良剂对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4.4.6 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对馒头色泽的影响
        4.4.7 发芽糙米粉添加比例对馒头气味的影响
        4.4.8 改良剂对馒头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4.4.9 改良剂对馒头感官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发芽糙米粉及改良剂对馒头体外消化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发芽糙米-小麦馒头的制备
        5.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5.3.3 发芽糙米馒头总淀粉含量测定
        5.3.4 发芽糙米馒头淀粉消化性能的测定
        5.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发芽糙米-小麦馒头葡萄糖标准曲线
        5.4.2 发芽糙米添加量对馒头淀粉体外消化性影响
        5.4.3 改良剂对馒头淀粉体外消化性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氮肥运筹对水稻氮代谢及稻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肥运筹对水稻群体构建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1.2.2 氮肥运筹对水稻植株氮代谢特征的影响
        1.2.3 氮肥运筹对稻田土壤氮素循环转化的影响
        1.2.4 氮肥运筹对稻田氮素损失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氮肥运筹对水稻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法
        2.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稻群体分蘖动态
        2.2.2 叶面积指数
        2.2.3 干物质量
        2.2.4 产量、收获指数及产量构成因子
        2.2.5 稻米品质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氮肥运筹对水稻氮代谢生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研究内容及测量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时期水稻根系活力变化
        3.2.2 不同处理下水稻根系形态特征
        3.2.3 不同时期水稻功能叶片SPAD值与光合速率
        3.2.4 不同时期水稻功能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氮肥运筹对稻田氮素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研究内容及测量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田面水NH_4~+-N浓度与渗漏水NO_3~--N浓度变化
        4.2.2 水稻各器官氮素浓度及土壤中氮素残留量
        4.2.3 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吸氮量及地上部氮素总积累量
        4.2.4 成熟期籽粒氮素来源
        4.2.5 成熟期稻田氮素利用率评价指标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不同氮水平下水稻碳氮代谢特性与蛋白质组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研究内容及测量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干物重及氮含量
        5.2.2 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
        5.2.3 碳代谢酶活性
        5.2.4 氮代谢酶活性
        5.2.5 水稻根系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方便米食中淀粉组分对风味形成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 淀粉对方便米食风味物质贡献的共性机制
    1.1 淀粉颗粒形态与风味物质的吸附
    1.2 淀粉结晶结构与风味物质包埋控释
    1.3 淀粉分子与风味物质的形成
        1.3.1 美拉德反应
        1.3.2 焦糖化反应
2 淀粉对方便米食风味物质贡献的具体案例
    2.1 对常温方便米饭风味的贡献
    2.2 对挤压方便米饭风味的贡献
    2.3 对米发糕风味的贡献
    2.4 对炒米和炒米粉风味的贡献
    2.5 对挤压米线风味的贡献
    2.6 对粽子风味的贡献
3 发展趋势与展望

(4)脂质对糙米重组米糊化回生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糙米概述
        1.1.1 糙米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
        1.1.2 糙米研究现状
        1.1.3 糙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 挤压加工
        1.2.1 挤压加工技术概述
        1.2.2 挤压机原理及分类
        1.2.3 挤压机的特点
        1.2.4 挤压加工技术的应用
    1.3 挤压重组米(营养重组米)研究开发现状
        1.3.1 挤压重组米(营养重组米)的简介
        1.3.2 挤压重组米(营养重组米)研究现状
        1.3.3 挤压膨化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理化性质的变化
        1.3.4 挤压重组米研究现状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1.4.1 选题背景
        1.4.2 选题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限制性糊化糙米重组米的挤压工艺参数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及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除杂后粉碎
        2.3.2 挤压成型
        2.3.3 重组糙米的糊化度测定
    2.4 结果分析
        2.4.1 挤压过程中最高温度对糙米粉糊化度的影响
        2.4.2 物料水分含量对糙米粉糊化度的影响
        2.4.3 挤压过程中螺杆转速对糙米粉糊化度的影响
        2.4.4 正交实验
    2.5 结论
第3章 蔗糖酯、单甘酯对糙米重组米二次糊化、回生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及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制备
        3.3.2 淀粉黏滞特性及回生度(RVA)的测定
        3.3.3 糊化度的测定
        3.3.4 糙米重组米二次糊化特性(DSC)的测定
        3.3.5 晶体结构(X衍射)的测定
        3.3.6 表面结构(SEM)的观察
    3.4 结果分析
        3.4.1 蔗糖酯对的添加对重组糙米的黏度、崩解值、糊化度的影响
        3.4.2 单甘酯的添加对重组糙米的黏度、崩解值、糊化度的影响
        3.4.3 蔗糖酯、单甘酯对糙米重组米回生值的影响
        3.4.4 蔗糖酯、单甘酯对糙米重组米二次糊化的影响
        3.4.5 蔗糖酯、单甘酯对糙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4.6 蔗糖酯、单甘酯对糙米重组米淀粉表面形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米糠对糙米重组米二次糊化特性及回生动力学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及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样品制备
        4.3.2 糙米重组米二次糊化性质和回生(DSC)的测定
        4.3.3 重结晶(X衍射)的测定
        4.3.4 表面结构(SEM)的观察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分析
        4.4.1 钝化米糠对糙米重组米二次糊化性质的影响
        4.4.2 钝化米糠对糙米重组米回生动力学的影响
        4.4.3 钝化米糠对糙米重组米晶体结构的影响
        4.4.4 米糠的添加对糙米重组米表面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水稻垩白性状相关蛋白质的分析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稻米垩白形成的细胞学基础
    1.2 稻米垩白形成的生理基础
    1.3 稻米垩白性状的遗传学研究
        1.3.1 垩白性状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1.3.2 垩白性状相关QTL定位
        1.3.3 垩白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
    1.4 水稻胚乳淀粉合成及相关基因的研究
        1.4.1 胚乳淀粉合成的生化途径
        1.4.2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研究
    1.5 环境条件对垩白形成的影响
    1.6 蛋白质组学研究
        1.6.1 蛋白质组学技术
        1.6.2 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与种植
        2.1.2 主要溶液及双向胶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材料的取样
        2.2.2 蛋白质的提取与裂解
        2.2.3 蛋白质浓度测定
        2.2.4 一向等电聚焦电泳
        2.2.5 二向SDS-PAGE电泳
        2.2.6 染胶
        2.2.7 凝胶扫描及图谱分析
        2.2.8 质谱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稻米垩白检测结果
    3.2 亲本及F_1籽粒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3.3 亲本间与高低垩白株系间共同差异蛋白点的分析
    3.4 高低垩白材料间共同差异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
    3.5 亲本籽粒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动态变化
第四章 讨论
    4.1 开花后第18天水稻籽粒差异蛋白质点的探讨
    4.2 水稻垩白性状与GBSSI表达的探讨
    4.3 LC-MS/MS技术探讨与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水稻苗期黄绿叶基因YGL2的功能研究和垩白粒率QTL qPGWC-7候选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部分 水稻苗期黄绿叶基因YGL2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叶色突变体的类型及来源
        1.1 叶色突变体的类型
        1.2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1.2.1 自发突变
        1.2.2 人工诱变
        2 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2.1 叶绿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突变
        2.2 叶绿素合成的调控
        2.3 叶绿素的降解
        2.4 血红素至光敏色素生色团合成途径中基因突变
        3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价值
        3.1 叶色突变体在植物生理研究中的应用
        3.2 叶色突变体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2.1 水稻叶色突变体作为标记性状应用于杂交育种
        3.2.2 水稻叶色突变体在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稻苗期黄绿叶基因YGL2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种植条件
        1.2 野生型和突变体农艺性状的考察
        1.3 叶绿素(Ch1)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的测定
        1.4 透射电镜观察叶绿体结构
        1.5 水稻叶片总DNA的提取(SDS小量提取法)
        1.6 InDel引物的设计
        1.7 PCR扩增反应
        1.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显色
        1.9 候选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1.10 载体的构建
        1.10.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1.10.2 RNAi载体的构建
        1.10.3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1.10.4 启动子载体的构建
        1.11 农杆菌的冻融法转化和水稻愈伤的侵染
        1.12 水稻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1.13 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和系统树构建
        1.14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和亚细胞定位
        1.15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1.16 GUS组织化学染色
        1.17 Ch1前体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野生型和ygl2突变体叶片观察和叶绿素含量测定
        2.2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2.3 ygl2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的精细定位
        2.4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确定和结构分析
        2.5 YGL2的转基因验证
        2.6 YGL2的系统树构建和同源性分析
        2.7 YGL2和ygl2蛋白次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比较
        2.8 YGL2-GFP和ygl2-GFP的亚细胞定位
        2.9 YGL2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10 野生型和ygl2突变体不同时期OsHO1和OsHO2的表达情况
        2.11 YGL2表达受低温诱导并影响与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
        2.12 光敏色素含量的测定和不同光处理下YGL2基因的表达
        2.13 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的测定
        3 讨论
    第三章 小结
        1 结论
        1.1 ygl2突变体叶色黄化并且叶绿素含量下降
        1.2 YGL2的突变影响了叶绿体类囊体结构的发育
        1.3 ygl2基因被定位于66.8 kb的区间
        1.4 YGL2的转基因互补和RNAi实验表明ORF6是目的基因
        1.5 YGL2的突变导致蛋白二级和三级结构发生改变
        1.6 YGL2被定位于细胞叶绿体上并且在植株中组成型表达
        1.7 野生型和ygl2突变体不同时期OsHO1和OsHO2的表达情况
        1.8 YGL2的表达受低温诱导并且影响与叶绿素合成和光合相关基因的表达
        1.9 突变体光敏色素含量下降并且yg12基因对红光不敏感
        1.10 突变体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含量发生改变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水稻垩白粒率QTL QPGWC-7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米垩白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
        1.1 稻米垩白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1.2 影响垩白形成的因素
        1.2.1 蛋白对垩白形成的影响
        1.2.2 灌浆时期光温条件对垩白形成的影响
        1.2.3 栽培条件对垩白产生的影响
        2 垩白形成的生理基础
        2.1 稻米垩白形成的细胞学基础
        2.2 稻米垩白形成与“源-库”关系
        3 淀粉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研究进展
        3.1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3.2 颗粒结合状淀粉合成酶
        3.3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3.4 淀粉分支酶
        3.5 淀粉去分支酶
        4 垩白形成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4.1 对垩白相关QTL的研究
        4.2 对垩白突变体的研究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稻垩白粒率QTL QPGWC-7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田间试验和表型数据考察
        1.3 成熟种子横断面扫描电镜观察
        1.4 发育不同时期胚乳的取样
        1.5 定位区间基因的预测及序列测定
        1.6 琼脂糖凝胶回收
        1.7 质粒的提取(小量提取法)
        1.8 RNA的提取、cDNA的合成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
        1.9 qPGWC-7基因启动子载体构建及GUS组织化学染色
        1.10 qPGWC-7的亚细胞定位
        1.11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1.12 qPGWC-7酶活的测定
        1.13 Western blot
        2 结果与分析
        2.1 9311与C-51白表型观察
        2.2 开花后不同时期9311和C-51颖果鲜重和糙米干重的比较
        2.3 QTL qPGWC-7的进一步精细定位
        2.4 定位区间内基因的预测和分析
        2.5 qPGWC-7基因结构分析
        2.6 qPGWC-7在胚乳灌浆后的表达分析
        2.7 qPGWC-7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
        2.8 qPGWC-7基因的表达受低温诱导
        2.9 qPGWC-7蛋白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2.10 C-51和9311 qPGWC-7酶活的测定
        2.11 qPGWC-7蛋白定位在高尔基体
        2.12 qPGWC-7基因组互补载体、过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的构建和转化
        3 讨论
    第三章 小结
        1 结论
        1.1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C-51与9311垩白粒率存在显着差异
        1.2 开花后不同时期9311和C-51颖果鲜重和糙米干重无显着差异
        1.3 qPGWC-7最终被精细定位于17.1kb的区间内
        1.4 候选基因氨基酸的改变和酶活测定
        1.5 在灌浆过程中C-51qPGWC-7的表达水平始终高于9311
        1.6 qPGWC-7基因是组成型表达并且受低温的诱导
        1.7 qPGWC-7蛋白定位在高尔基体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赤藓糖亚硫酸铵法制备焦糖色素工艺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美拉德反应概述
        1.1.1 美拉德反应历程
        1.1.2 类黑素结构与生色基团
        1.1.3 美拉德反应与食品色泽
    1.2 美拉德反应影响因素
        1.2.1 糖
        1.2.2 氨基化合物
        1.2.3 温度
        1.2.4 pH
        1.2.5 水分含量
        1.2.6 亚硫酸盐
        1.2.7 金属离子
    1.3 中国焦糖色素现状
    1.4 焦糖色素生产工艺
    1.5 焦糖色素安全性研究及今后发展
    1.6 立题依据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赤藓糖焦糖色素制备工艺
        1.7.2 超滤分离赤藓糖焦糖色素
        1.7.3 赤藓糖焦糖色素理化特性的研究
        1.7.4 赤藓糖焦糖色素结构分析和活性研究
        1.7.5 赤藓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分离和鉴定
第二章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赤藓糖美拉德反应制备焦糖色素工艺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焦糖色素色率测定
        2.2.2 焦糖色素制备单因素试验
        2.2.3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
        2.2.4 实验设计和分析软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焦糖色素制备单因素实验结果
        2.3.2 正交旋转回归法确定赤藓糖制备焦糖色素的最佳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赤藓糖焦糖色素超滤分离纯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超滤分级处理ECP
        3.2.2 粒度分布测定
        3.2.3 色率测定
        3.2.4 红色指数测定
        3.2.5 黄色指数测定
        3.2.6 DSC测定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粒度分布变化
        3.3.2 色率的变化
        3.3.3 红色指数与黄色指数变化
        3.3.4 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藓糖焦糖色素理化特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仪器设备
        4.1.2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pH测定
        4.2.2 电荷
        4.2.3 盐水沉淀
        4.2.4 树脂化的测定
        4.2.5 干粉样品形貌
        4.2.6 5-HMF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ECP干粉形状
        4.3.2 树脂化时间
        4.3.3 等电点分析
        4.3.4 盐水沉淀
        4.3.5 5-HMF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藓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分离和鉴定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预处理
        5.2.2 HPLC条件
        5.2.3 质谱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分离物纯度鉴定
        5.3.2 分离物紫外光谱分析
        5.3.3 分离物结构推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赤藓糖焦糖色素结构分析与活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1.1 实验材料
        6.1.2 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元素测定
        6.2.2 红外测定
        6.2.3 热裂解测定
        6.2.4 抗肿瘤实验
        6.2.5 DPPH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元素分析
        6.3.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6.3.3 热裂解分析
        6.3.4 抗肿瘤活性分析
        6.3.5 抗氧化活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酶法提取米糠蛋白及其褐变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米糠的开发利用
        1.2.1 米糠在食品工业中的开发利用
        1.2.2 米糠在化工工业中的开发利用
        1.2.3 米糠在医药保健工业中的开发利用
    1.3 米糠蛋白简介
        1.3.1 米糠蛋白的组成
        1.3.2 米糠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质
        1.3.3 米糠蛋白的提取方法
    1.4 褐变反应的种类及反应机理
        1.4.1 酶促褐变
        1.4.2 非酶褐变
    1.5 影响褐变反应的因素与控制方法
        1.5.1 影响酶促褐变反应的因素与控制方法
        1.5.2 影响非酶褐变反应的因素与控制方法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原料
        2.1.2 酶制剂等
        2.1.3 主要试剂(以下试剂均为分析纯)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方法
        2.2.1 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2.2.2 样品检测的方法
        2.2.3 米糠蛋白的制备流程
        2.2.4 米糠蛋白水解工艺条件的研究
        2.2.5 确定酶法提取米糠蛋白过程中的主要褐变因素
        2.2.6 酶法提取米糠蛋白过程中褐变抑制方法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料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3.2 水解度的测定
        3.2.1 蛋白质水解度的标准曲线制作
        3.2.2 样品水解度的测定
    3.3 纤维素酶提取米糠蛋白条件优化
        3.3.1 提取温度对米糠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3.2 提取时间对米糠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3.3 pH 对米糠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3.4 纤维素酶添加量对米糠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4 复合蛋白酶提取米糠蛋白条件优化
        3.4.1 提取温度对米糠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4.2 提取时间对米糠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4.3 pH 对米糠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4.4 复合蛋白酶添加量对米糠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4.5 最佳提取条件下米糠蛋白提取物水解度的测定
    3.5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的结果
    3.6 酶法提取米糠蛋白过程中的主要褐变因素的确定与褐变抑制方法的研究
        3.6.1 脱脂米糠中多酚氧化酶的特性研究
        3.6.2 脱脂米糠中单宁与铁的含量
        3.6.3 半胱氨酸(L-Cys)、柠檬酸(C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的最佳添加量的确定
        3.6.4 脱脂米糠中还原糖的含量及酵母发酵法对褐变抑制效果的影响
        3.6.5 过氧化氢(H_2O_2)与(NaClO)对褐变抑制效果的研究
        3.6.6 EDTA 处理过的水对褐变的抑制效果
        3.6.7 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的脱色效果
        3.6.8 几种褐变抑制方法的效果比较和主要褐变因素的确定
4 讨论
    4.1 米糠蛋白水解的工艺条件
        4.1.1 纤维素酶提取米糠蛋白的条件优化
        4.1.2 复合蛋白酶提取米糠蛋白的条件优化
        4.1.3 响应面法优化米糠蛋白的提取条件
    4.2 酶法提取米糠蛋白过程中主要褐变因素的确定
    4.3 酶法提取米糠蛋白过程中褐变抑制方法的研究
        4.3.1 添加半胱氨酸、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三种褐变抑制剂的方法的研究
        4.3.2 利用酵母发酵除糖来控制美拉德反应的研究
        4.3.3 过氧化氢(H_2O_2)与次氯酸钠(NaClO)对褐变抑制效果研究
        4.3.4 EDTA 处理过的水对褐变抑制效果的影响
        4.3.5 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的脱色效果
    4.4 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用稻米生产焦糖色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发芽糙米粉和改良剂对面团特性、馒头品质及体外消化的影响[D]. 苗榕芯.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2]氮肥运筹对水稻氮代谢及稻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D]. 白志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3]方便米食中淀粉组分对风味形成的贡献[J]. 金征宇,麻荣荣,田耀旗.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9(01)
  • [4]脂质对糙米重组米糊化回生特性的影响[D]. 郭吉. 武汉轻工大学, 2016(06)
  • [5]水稻垩白性状相关蛋白质的分析与鉴定[D]. 马娟. 厦门大学, 2014(08)
  • [6]水稻苗期黄绿叶基因YGL2的功能研究和垩白粒率QTL qPGWC-7候选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D]. 陈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7]赤藓糖亚硫酸铵法制备焦糖色素工艺与性质研究[D]. 徐献兵.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4)
  • [8]酶法提取米糠蛋白及其褐变抑制[D]. 王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 [9]用稻米生产焦糖色素[J]. 罗祖富. 企业技术开发, 2000(01)
  • [10]用稻米生产焦糖色素[J]. 罗祖富. 适用技术市场, 1999(10)

标签:;  ;  ;  ;  ;  

大米焦糖色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