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南战争中的中国空军高炮部队(论文文献综述)
魏佳(Victoria Nosova)[1](2019)在《21世纪以来中俄军事贸易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世界主要国家来说,军事技术合作和军备出口是评判一个国家地缘政治影响力和外交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21世纪以来中俄军事贸易合作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作为当前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和中国的军事贸易合作不仅对彼此有重要影响,更对整个世界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中俄以本国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发展两国的亲密友好关系。目前中国和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的军事贸易合作直接提高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和武装力量,改变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力量的区域平衡。俄罗斯和中国共同战略利益在于发展互利合作扩大影响力和阻断美国在亚洲的军事能力建设,促进世界多极化。近二十多年来,中俄一直加强安全领域的合作,鉴于这两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中俄军事贸易关系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美国。美国认为中俄不断增强的军贸合作力度威胁到了美国的战略利益与国家安全,并在全球范围内煽动破坏中俄友好关系。除此之外,中俄双方关系在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仍有市场;俄罗斯对中国的军售水平低于印度;两国在军备知识产权方面仍有争议等等。中俄两国应该从大局着眼,面对冷战后国际战略格局严重失衡的局面,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集中力量应对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这是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今国际秩序越来越不具有不确定的环境下,中俄两国在军事贸易方面互补互利、深化合作,有利于两国共同提高抵御风险,抵御外界不确定因素,避免单边主义对国际秩序破坏性损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固基石。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数量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从中俄军事贸易关系建立的背景入手,按时间顺序进行阶段分析,并探讨两国军贸合作的主要内容,然后对中俄军贸合作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两国军贸合作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进一步发展军事技术合作方面。接着对中俄军贸合作的未来进行展望,提出两国应如何解决军贸合作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军贸合作发展。最后得出结论,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中俄军贸合作关系发展有三种可能的情况。第一个是中俄在军备知识产权贸易中的分歧越来越大,导致俄罗斯在出口中国武器装备时时刻防备着中国。此外,随着中国逐步扩大国际军贸市场的存在,成为俄罗斯的竞争对手,双方关系呈现恶化趋势,中俄军贸合作会暂停或缓慢发展。但这对两国来说都无利可图,也是最不可能发生的。第二个是由于中国追求先进军事技术的意愿不断增强,加上中国自主研发军品技术的不断提高,中俄军贸数量可能会持续下降,低技术含量的军品贸易逐渐被淘汰,双方只会保留高端军工产品的贸易和技术合作。第三个是随着中国军工技术的进步,中国开始向俄罗斯出口先进军事装备,虽然只是分系统军用装备,是否会出口整件武器暂时还不确定,但是这种迹象打破了以往俄罗斯向中国出口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单向式贸易方式,开始呈现双向贸易模式。
刘观林[2](2017)在《越南战争期间北越管制下的美军战俘(1964-1973)》文中研究表明越南战争期间,为了从源头上打击北越向南方“渗透”的交通线,美国约翰逊政府在北越领空发动了代号为“滚雷”的大轰炸,美军出动上万架次军机与中苏防空力量援助下的北越军民展开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斗争。不少美军飞机被击落,以飞行员为主的美军战俘问题由此产生。面对被俘的美军飞行员,北越政府对他们的态度可谓一曲三折。初期,由于美军战俘较少,北越对待战俘的态度并不明朗,对战俘的管理也比较宽松。中期,由于轰炸行动的增多,美军飞行员战俘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北越政府开始有目的地利用战俘来制造国际舆论,对战俘的管制也日趋严格,审问、洗脑、拷打成为家常便饭,被俘飞行员的生存条件变得十分恶劣。直到后期随着美越谈判的进行,北越对美军战俘的态度才有所缓和。从美军战俘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被俘后普遍经历过一个漫长而痛苦的煎熬过程。先是被迫接受变成北越战俘的事实,然后慢慢适应战俘营的陌生环境。面对北越当局的严刑拷打,他们依据美军行为准则做出了自己的有限抵抗。随着被俘难友的增多,他们逐渐建立起一套矩阵代码通信系统,这不仅让战俘们不再孤单无援,也让他们能够对战俘营管理者发出集体的声音。除了战俘营内的抗争,也有个别美军战俘选择逃跑,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并无一例成功。面对越来越多的美军飞行员被俘,美国政府的态度是复杂的。为了不在国际舆论上被抓住把柄,美国一开始的态度并不明朗。直到北越政府强迫美军战俘游街示众,美国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为战俘的待遇多方奔走。随着战争的结束,美国政府迅速展开了战俘的营救工作。从北越接收战俘到护送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每一道程序严密而不失人性化,给战俘回国后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苑春光[3](2015)在《中越军事关系的友好时代:1955-1975》文中指出军事关系是国际关系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军事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就国家安全所展开的军事合作或军事对抗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文章研究从1955-1975年中越两国的军事外交情况,主要是军事方面的交往与支援,梳理中国对越南援助的对策和经过,通过侧面总结出对越援助的经验启示教训,从而对当今两国关系发展提供借鉴。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和矛盾分析法分析总结历史史料和理论来源依据,还原历史真相,论述了中越军事关系友好时代的内涵及影响。文章共分为四本部分:第一部分论述1955-1975年中越国际环境及中越友好时代的成因分析,回顾两国建立友好的根基。第二部分论述中国对越南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具体援助措施,充分的说明中国政府对越南援助的真诚。文章第三部分总结了中越友好的国际环境、民族矛盾、地理位置等特殊性,并阐述了中越军事友好的时代特征。第四部分归纳了中越友好对维护两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在东方的格局有重要影响,并提练出了中越关系友好的历史经验。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良好的军事关系是中越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必要且重要因素。为此,中国和越南应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为两国今后友好发展提供帮助。
林阳[4](2013)在《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口述史研究(1965-1970)》文中提出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1965-1970)是越南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继抗美援朝战争后的第二次带有援外性质的海外军事行动。笔者在走访大量援越老兵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了一批当事人回忆录、口述史料,并以此为依据,结合部分档案和前人研究成果,围绕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出兵动因、基本内容、特点及其影响展开研究。文章认为虽然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本身的规模并不大,参战部队属于后勤部队性质。然而,援越军事行动既是中国在越南方向对美防御战略的一部分,又是越南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十分突出。援越军事行动和广西、云南等地区的援越备战工作一起构成了中国对美国防御的战略,在越南战争中,不仅发挥了其直接对越南方面的“援助”作用,也通过其释放的“威慑信号”改变了美国的越战决策,从而间接地影响了越战的结果。在出兵原因上,学界长期沿袭了中国面临的国际主义义务和自身国家安全是其主因的说法,文章结合前人成果和援越军事行动相关材料,提出了苏联在援越态度上的急剧变化,加速了中国高层出兵越南的决策过程,是中国决策出兵重要外因,而中国内政、外交的“极左化”,是中国出兵越南重要内因的观点。此外,文章就援越军事行动根据材料梳理和走访中发现的问题,着重就援越部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及其“极左化”的危害,对空防御策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探讨了其经验、教训。援越部队政治思想教育是艰苦条件下,部队取得辉煌战绩的保证,然而国内“极左化”的影响也波及到援越部队中,造成了一些损失。后勤保障的困难实质上决定了中国援越部队东西线划分的特点,后勤部队被迫采取了靠前指挥、靠前部署的保障方式,但其保障能力仍然不足,援越部队后勤供应紧张。面对美军的空袭,根据援越部队驻地、施工地分散和防空部队兵力有限的特点,援越部队被迫在越南采取了高炮部队和大量配属的高机连相互结合的形式,以付出高昂代价的“集火近战”战法,“重点防御”与“机动作战”相结合的形式,保证施工部队空中安全。最后,文章结合地方材料和口述史料探讨了援越军事行动对广西、云南等地方发展的影响和对中越关系的影响,为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和援越抗美的需要而在广西、云南开展的大规模交通体系建设和工业建设,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国长期的援越政策没能在当时进一步加强中越关系。从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情况看,尽管援越部队和当地群众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但在更高层面,在中国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和越南对中国决策的特殊心理的作用下,军事行动的展开甚至引发了越南方面对中国的猜忌,中越两国关系逐渐疏远。文章结合前人成果和中国援越军事行动的相关材料,认为中越关系逐渐疏远的原因,并不只是越南方面的责任,社会主义国家间同盟关系存在的结构性弊病是其主要原因,中方“过度热心”的帮助和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越南的做法,也是中越关系渐行渐远的重要原因。
汪维余,吴明,李民[5](2012)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防工程建设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工程建设成为巩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从战略高度,对国防工程建设进行精心筹划,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指示,指导中国国防工程体系的构建,保证新中国战备与作战任务的完成,并在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国防工程建设的基本着眼点、主要内容、基本原则等方面,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防工程建设思想进行初步研究。
管带[6](2011)在《战略与系统的评估 高原的天空——中印空军建设的博弈》文中认为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刊载此文并不代表本刊证实其资料及观点!
任方[7](2011)在《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文中研究说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在朝鲜半岛发生的历史背景复杂的战争,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的武装介入而变为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战争,美国的军事战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朝鲜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影响与制约美国军事战略决策的主要因素和矛盾是:既要遏制主要敌人苏联又要防止刺激苏联引起大战,既要坚持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又要在朝鲜战场保住“面子”,既要以“击退侵略”为由干涉又企图武力统一朝鲜,既要防止中国出兵朝鲜又无视中国的根本利益,既要依靠集体安全体系又不能不受盟国的制约,既要迎合国内的反共反华氛围又不能突破扩大战争的底线,既要停战又不甘心接受一个没有胜利的结局等。本文力图在纷纭复杂的矛盾互动中,还原美国军事战略决策的背景与过程,研究决策的机制与规律,揭示决策的实质与意义。论文分为绪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绪言部分回顾了朝鲜战争研究的学术史,论述了选题意义,阐述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一章论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68号文件与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关系。1950年4月出台的NSC68号文件标志着美国遏制战略的确立,该文件提出的自由世界在任何一地的失败即意味着在全球失败的观点、构建自由世界同盟的力量首要的是增强其安全感的观点、战争为扩军与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的观点,奠定了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思想理论基础。随着美国遏制战略思想的调整和蒋介石政权在中国大陆上的失败,美国逐步把冷战的关注点从欧洲扩展到亚洲,“丢失中国”对美国政府造成的巨大政治压力、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地位中的攀升、苏联与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碰撞与误判等因素,使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成为必然的选择。第二章论述美国有限战争政策的提出、偏离与确立。有限战争政策是决定整个战争进程的最基本的决策。美国在战争之初的NSC73号系列文件中就明确地提出了有限战争的思想。对苏联和中国动态的错误判断、国内外反共氛围的呼应与联合国军军事形势好转等因素,促使美国作出了越过三八线、武力统一朝鲜的决策,迈出了扩大战争重要一步。“台湾中立化”政策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联合国部队进军鸭绿江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迫使中国出兵朝鲜,给了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不甘心失败的麦克阿瑟一再突破政策限制,牵制美国政府走向全面战争的边缘。军事力量的有限、坚持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主要盟国与亚洲国家反对扩大战争的呼声,使美国不得不放弃了武力统一朝鲜的目标,最终确立了有限战争政策。第三章论述杜鲁门政府的停战谈判决策与配合谈判的军事战略。1951年5月NSC48/5号文件决定采用政治手段来结束朝鲜冲突。1951年7月开始停战谈判。自恃军事力量强大的美国不甘心接受没有胜利的结局,在谈判桌上横生枝节。在划定军事分界线等问题上的无理要求被中朝方拒绝之后,又在战俘问题上顽固地坚持“自愿遣返”原则,致使战争又拖延了一年半。美国坚持在谈判期间不停火,发动地面进攻和持续不断的大规模轰炸,企图迫使中朝方就范。与此同时,美国加快了发展韩国军事力量的步伐,使韩国军队在战场上承担更多的作战任务,也为美军从朝鲜半岛脱身作准备。第四章论述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朝鲜战争的决策。艾森豪威尔政府在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上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抓住交换病伤战俘中出现的谈判转机,面对现实地确定了战俘遣返政策,在互有让步的前提下,战俘谈判达成了协议。另一个是使用利诱与威胁相配合的手段,解决李承晚政府反对和破坏停战的活动,排除了联合国军内部影响停战的最大障碍,避免了可能发生在美韩之间的重大政治军事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还制定了扩大战争的备选方案,停战谈判一旦失败就可能成为大战的起点。结语部分主要是分析概括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军事战略决策的得失。美国战略决策的最大失误就是战争目标的过度扩张,集中地反映在“台湾中立化”政策、越过三八线决策和战俘“自愿遣返”原则这三个最重要的决策上。美国通过朝鲜战争达到了杜鲁门提出的加强美国在亚洲的地位、促进欧洲的防务与大规模扩充军备这三个目的,但遏制战略本身蕴含的矛盾使朝鲜战争之后的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邓霜[8](2011)在《美国对中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判断与对策(1964-1965年)》文中研究说明1964年到1965年这一历史阶段在越南战争进程中至关重要。在此期间,美国为“挽救南越”,逐步升级战事,在轰炸北越的同时,向南越派出地面战斗部队。对美国决策层来说,保持南越的独立与稳定、维持美国的承诺和信誉是参与战争的基本战略目标,维护这一战略目标需要美国对北越施加一定的军事压力,并且绝对不能刺激中国直接介入战争,重蹈朝鲜战争的悲剧。为此,美国情报部门进行了大量评估预测,关注中国的意图、能力和动向,约翰逊及其高级顾问为了能够在中国不直接介入战争的前提下实现美国的目标进行了长期激烈地讨论,最终美国政府理性地制止了战争的无限扩大,成功规避了中国的干预。随着美国在越南的卷入,中国意识到来自南部的威胁越来越紧迫,领导层开始考虑与美国交战的可能性,并做出重要举措来应对危机的发生。由于美国在越南的目标是有限的,中国也不愿意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因此,双方的行动都是谨慎的,美国决策者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为了避免过度刺激中国,还以适当的方式向中国传达无意消灭北越政权、无意入侵中国的信息。尽管这一时期中国的国内外政策有左转的倾向,但在越南问题上,中国密切关注局势发展,通过警告和一定的军事部署来威慑和制止美国对战事的升级,并将自己的意图告知美国。中美双方通过这种特殊的“战略互动”,没有走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文章主体将根据重要事件划分为四个部分,侧重美国情报部门及决策层对中国因素的认知与判断,详细论述美国战略进程的演化,并对中国的实际战略举措做出分析。最后,就中美互动,美国进行战略微调整从而使冲突维持在局部战争层面做出阐述。
李平,张景成,刘春光,艾杰[9](2010)在《跨过鸭绿江——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6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了2年零9个月的殊死战斗,赢得了伟大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伟大胜利,是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英勇壮举,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建立的巍峨丰碑。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战略遗产,其意义完全超出了军事胜利的范畴。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本刊编辑部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编写了《跨过鸭绿江》这篇纪实文章,目的是让读者对那场战争有一个重新的了解。我们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是纪念一场战争的胜利,而是纪念中华民族在外侮强敌面前,敢于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一洗中华民族百年屈辱,改变了中国人民在列强面前被侵略、被分割、被欺侮的命运。一战扬威,稳定家园半世纪;百年雪耻,震慑对手数十年。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真正起点,正是始于这场伟大的战争。
张秀阁[10](2010)在《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1979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日报》公布:“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中国向越南派出的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先后总计达32万人,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这是第一次中国公开宣布中国军队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情况。随着部分档案资料的开放和回忆材料的发表、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目。中越之间由最初中国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殖民统治,其间中越同心协力抗击美国在越南的侵略行径,发展到逐渐走向疏远、甚至敌视。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国际冷战格局下中美苏三角关系变化的制约和影响。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真相是什么,中国是如何作出向越南派遣支援部队决策的,中国支援部队究竟担负什么样使命?中美关系及中苏关系的变化对中越关系的发展为何具有决定意义?本文试图借助中国抗美援越这样一个平台,梳理援越抗美决策的过程,探讨全力支持越南抗击美国的原因,考察中越关系由“同志加兄弟”般的亲密,发展到逐渐疏远、甚至对抗这一过程中美国、苏联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一研究,了解冷战时期亚洲国际关系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一时期中美、中苏、中越关系的变化,以求为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妥善处理好中美、中越乃至中俄关系提供一个历史参照。论文以中国援越抗美事件为切入点,以越南战争进程中中越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将问题集中于中美、中苏关系变化对中越关系的影响,坚持论从史出,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共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中国援越抗美的过程与中越关系变化的演变历程。这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内容,是本论文分析阐述的重点。中国积极支持越南北方反抗美国侵略,中越在抗美战争中相互支持与合作,使双方关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发展,但是中越在战争中也有矛盾与分歧。中美关系因在越南的间接对抗一度严重对峙,但随着越南战争的推进却跌宕起伏。越南战争后期,随着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中美和解,联合抗苏,中国实际退出冷战,中国与越南关系呈现出恶化的前景,苏联则与越南结成盟友,转入与中国和美国抗衡的历程。第三部分,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中国援越抗美和中越关系演变的梳理,得出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战略关系的最高准则,对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中美、中越关系进行深层思考。
二、越南战争中的中国空军高炮部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越南战争中的中国空军高炮部队(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以来中俄军事贸易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苏军事贸易关系发展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联与中国的军事合作与军贸关系 |
二、中苏联盟时期苏联与中国的军事合作 |
三、中苏对立冲突时期的军贸关系 |
(一) 中苏军事合作中断 |
(二) 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武器 |
四、中苏关系正常化时期的军贸关系 |
五、叶利钦时期中俄军贸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中俄军贸合作现状及特点 |
一、21世纪以来中俄军事贸易合作现状 |
(一) 中俄军品贸易方面 |
(二) 俄罗斯对中国的军事技术转让 |
(三) 俄罗斯对中国的军事技术人才培养 |
(四) 中俄军品的合作开发 |
二、21世纪以来中俄军事贸易合作的特点 |
(一) 双方依赖关系 |
(二) 双方不平等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中俄军事贸易合作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
一、21世纪以来中俄军事贸易合作的原因 |
(一) 中俄军贸合作的政治背景 |
(二) 中国军事现代化需要 |
(三) 西方对中国军事发展的打压与封锁 |
(四) 俄愿意向中国出售武器 |
(五) 提升中俄双边关系的重要手段 |
二、21世纪以来中俄军事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军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
(二) 军事技术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制约中俄军品贸易与军事技术合作的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俄军事贸易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促进中俄军贸合作的积极因素 |
(一) 政治基础——政治互信 |
(二)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 |
(三) 理论基础——安全理念 |
(四) 中俄军贸关系的转变 |
二、阻碍中俄军贸合作的消极因素 |
(一) 第三方军贸市场的存在 |
(二) 西方国家的阻挠 |
(三) 中俄军贸合作中存在的分歧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越南战争期间北越管制下的美军战俘(1964-197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一章 美军战俘产生的背景 |
第一节 约翰逊的越南政策 |
第二节 “滚雷行动”——北越大轰炸 |
第三节 美军飞行员战俘的由来 |
第二章 北越对美军战俘的处置 |
第一节 北越对待美军战俘的基本立场 |
第二节 北越战俘营的分布 |
第三节 北越对美军战俘的管理 |
一、战俘的生活条件 |
二、对战俘的审讯 |
三、对战俘的“再教育” |
四、对战俘强硬派的特殊处理 |
第三章 美军战俘的被俘生涯 |
第一节 战俘身份的接受和适应 |
第二节 战俘的抗争 |
一、美军行为准则下的个人抵抗行动 |
二、战俘的通信系统与集体抗争 |
三、战俘的逃跑 |
第四章 战俘的回家之路 |
第一节 美国政府对战俘的态度 |
一、从“被捕”到“拘留” |
二、从“拘留”到“被俘” |
第二节 美军战俘的遣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越军事关系的友好时代:1955-197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越军事关系友好时代的成因 |
第一节 中越军事关系友好时代背景分析 |
一、国际环境的蕴育 |
二、意识形态的相似 |
三、地缘政治的契合 |
第二节 中越军事关系友好时代成因分析 |
一、革命情谊的贯穿 |
二、革命目标的一致 |
第二章 中越军事关系友好时代的内涵 |
第一节 中国支援越南恢复经济建设(1955-1975) |
第二节 中越军事关系友好具体表现(1955-1975) |
一、中国政援越南 |
二、中国军援越南 |
第三章 中越军事关系友好时代的特殊性及时代特征 |
第一节 中越军事友好时代的特殊性 |
一、中越所处国际环境的特殊性 |
二、越南民族矛盾特殊性 |
三、越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
第二节 中越军事关系友好时代的时代特征 |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组成部分 |
二、形成反美同盟 |
第四章 中越友好时代的经验总结 |
第一节 中越军事关系友好的影响 |
一、维护了社会主义在东方的格局 |
二、维护了两国的国家安全 |
三、成为两国全面外交关系的主线 |
第二节 中越军事关系友好时代的经验总结 |
一、历史因素和地缘政治是构建军事关系友好的根基 |
二、相同的意识形态与理想是构建军事关系友好的灵魂 |
三、长期的军事合作奠定中越友好的牢固基础 |
四、国家利益是处理对外关系的第一要素 |
五、以实事求是原则处理对外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口述史研究(1965-197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相关专题的研究 |
3. 笔者走访援越老兵获得的口述史料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 基本研究方法 |
2. 创新点 |
(四)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
1. 基本概念界定 |
2. 时间范围界定 |
二、中国援越部队的动员、组建及出兵原因探析 |
(一) 中央军委“预先号令”的发出及援越部队的组建 |
1. 援越铁道兵部队的组建及先遣赴越勘察工作 |
2. 中国援越国防工程兵部队的组建 |
3. 中国援越筑路工程兵部队的组建 |
4. 中国援越高炮部队的组建 |
(二) 中国出兵援越原因探析 |
1. 中国出兵援越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
2. 中国内政、外交的“左化”与中国出兵决策 |
三、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概况(1965-1970) |
(一) 中国援越国防工程部队在越战斗、工作概况 |
1. 吉婆岛、姑苏岛等岛屿岸防工事修筑 |
2. 第7支队在越修建纵深防御国防工程情况 |
3. 第3支队修建安沛机场 |
4. 配属工程兵2支队的海运大队情况 |
5. 第2支队12大队铺设海底通信电缆情况 |
(二) 中国援越铁道兵部队在越战斗、工作概况 |
1. 改善路网,提高运输能力 |
2. 反轰炸抢修,保障铁路畅通 |
3. 加强对空作战,掩护部队抢修 |
(三) 中国援越筑路工程兵部队在越战斗、工作概况 |
1. 援越筑路部队任务分配 |
2. 援越筑路工程兵部队工作情况 |
3. 中国援越筑路工程兵部队战果 |
(四) 中国援越防空高炮部队在越战斗概况 |
1. 防空各支队在越防空部署情况及批次图 |
2. 援越高炮部队防空作战的阶段性及特点 |
3. 中国援越防空高炮部队战绩 |
四、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特点 |
(一) 援越军事行动的政治性及其影响 |
1. 援越部队的政治性 |
2. 援越部队中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 |
3. “极左”思潮对援越部队的影响 |
(二) 后勤保障与中国援越军事行动的东、西线的划分 |
1. 援越部队东西线的部署情况 |
2. 中国援越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区域划分 |
(三) 援越军事行动的对空防御策略 |
1. 从援越部队烈士数据看防空重要性 |
2. 制空权的丧失与援越军事行动防空作战 |
五、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历史地位 |
(一) 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与中国整体防御战略 |
1. 中越边境地区防御力量的加强 |
2. 边境地区民兵训练的增加 |
3. 援越抗美军事行动与整体防御战略的关系 |
(二) 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在越南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
1. 中国援越兵力与越南战争主要参与国兵力对比 |
2. 中国援越军事行动成果及对越战的直接影响 |
3. 中国援越军事行动的间接作用 |
六、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影响 |
(一) 援越抗美对广西、云南等地的影响 |
1. 援越抗美战备工作与边境地区公路交通设施的完善 |
2. 援越与广西其它交通设施的建设 |
3. 中国援越部队中越南语翻译人员培训及其工作情况 |
(二) 援越抗美对中越关系的影响 |
1. 中越在中国出兵援越问题上的分歧、矛盾 |
2. 援越部队与驻地群众的关系 |
3. 援越抗美对中越关系影响的表现 |
(三) 对中国援越抗美政策的反思 |
1. 中越关系逐渐疏远的中方责任 |
2. 援越老兵成为现阶段中越间民间交往的纽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大事记 |
致谢 |
附录 |
(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防工程建设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防工程建设的基本着眼点 |
二、国防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国防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 遵循军事战略方针的基本精神。 |
(二) 科学规划、设计和施工。 |
(7)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学界研究状况与相关文献述评 |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 |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
四、论文中易误解概念和问题的说明 |
第一章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与美国干预朝鲜战争 |
第一节 遏制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遏制战略思想的提出 |
二、遏制战略的意识形态化 |
三、遏制战略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NSC68号文件奠定了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对任何一地的"共产主义"挑战都要全力以赴地抗击 |
二、构建同盟的力量首要的是增强其心理上的安全感 |
三、战争将为扩军与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
第三节 通向朝鲜战争之路 |
一、"丢失中国"对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影响 |
二、美国调整对日占领政策与朝鲜战争 |
三、朝鲜半岛的分裂与苏美对朝鲜政策的碰撞 |
四、朝鲜战争的爆发与美国介入朝鲜战争 |
第二章 有限战争政策的提出、偏离与确立 |
第一节 有限战争思想的提出 |
一、朝鲜战争增加了苏联发动大战的危险性 |
二、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提出的战争局部化思想 |
三、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为美国越过三八线决策所作的铺垫 |
四、国家安全委员会73号文件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第二节 越过三八线决策的形成及其影响 |
一、美国主要决策者在越过三八线的意向上没有重大分歧 |
二、寻求法律依据与联合国的支持 |
三、军事形势发展对越过三八线决策的影响 |
四、对苏联与中国能否出兵朝鲜的判断和对策 |
第三节 美国的"台湾中立化"政策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一、朝鲜战争爆发与美国对台政策的逆转 |
二、"台湾中立化"政策是迫使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三、"台湾中立化"政策是引发美国国内矛盾和国际矛盾的导火索 |
四、"台湾中立化"政策的蜕变与对朝鲜战争军事决策的影响 |
第四节 走向全面战争边缘 |
一、对中国出兵朝鲜问题的严重误判 |
二、麦克阿瑟牵制美国政府走向全面战争边缘 |
三、"全新的战争"——战略决策的十字路口 |
第五节 美国盟国及亚洲国家对美国扩大战争政策的制约 |
一、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 |
二、从战争爆发到中国出兵朝鲜初期对美国扩大战争倾向的制约 |
三、英美会谈与联合国第一次调节停火的努力 |
四、联合国第二次调节停火努力的失败 |
第六节 麦克阿瑟的解职和有限战争政策的确定 |
一、美国政府改变武力统一朝鲜的目标 |
二、麦克阿瑟公开反对政府的有限战争政策 |
三、杜鲁门政府的政治危机 |
四、麦克阿瑟听证会和有限战争政策的澄清 |
第三章 寻找有利的停战时机 |
第一节 美国国会关于向北约派兵的大辩论与走向停战 |
一、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其主要对手苏联的战略判断 |
二、美国为什么向北约增派兵力 |
三、国会大辩论涉及的主要问题及其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
第二节 停战谈判政策的论证和确定 |
一、战线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僵持状态 |
二、美国酝酿停战谈判的过程 |
三、NSC48/5号文件与停战谈判总体政策的确定 |
第三节 风波迭起的停战谈判 |
一、停战谈判条件的确定 |
二、谈判议程的谈判 |
三、军事分界线谈判 |
四、实现停火与休战安排的谈判 |
五、战俘谈判与"自愿遣返"原则 |
第四节 美国配合谈判的军事战略和军事行动 |
一、美国在谈判期间的军事行动方针 |
二、围绕"勘萨斯线—怀俄明线"的争夺战 |
三、残酷的战略轰炸 |
四、李奇微与克拉克在执行军事方针上的不同特点 |
第五节 积极加强韩国的军事建设 |
一、提高韩国军队的官兵素质 |
二、扩充军队编制,增加军队员额 |
第四章 抓住谈判转机与排除停战的障碍 |
第一节 共和党政府扩大战争的政策 |
一、朝鲜战争的僵局是_艾森豪威尔赢得总统大选的重要机遇 |
二、"放蒋出笼"与美国的朝鲜战争政策 |
三、扩大战争的决策 |
第二节 战俘谈判达成协议和美蒋勾结破坏战俘遣返的实质 |
一、战俘谈判中断时期美国的动向 |
二、战俘谈判的转机 |
三、战俘谈判达成协议 |
四、美国与蒋介石政权勾结破坏战俘遣返的实质及影响 |
第三节 排除停战的最后障碍 |
一、李承晚政府一直反对停战谈判 |
二、1952年的"宪政危机" |
三、李承晚反对停战活动的升级与美国的"时刻准备着"计划 |
四、美国政府逼迫李承晚就范 |
第四节 停战协议签订前后 |
一、放心不下的停战 |
二、高兴不起来的停战 |
三、危机四伏的停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8)美国对中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判断与对策(1964-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美国对中国介入越南战争判断及对策”的研究述评 |
(二) 本文的选题价值、意义和研究方法 |
一、34A 行动、“逐步施压”与中国(1964 年1 月- 7 月) |
(一) 美国情报部门的分析 |
(二) 美国决策层的战略讨论 |
(三) 威慑与外交 |
二、东京湾事件、中国与战略修订(1964 年8 月-1965 年2 月) |
(一) 东京湾事件 |
(二) 美国越战政策犹豫未决 |
(三) 围绕备选行动方案激烈论争 |
(四) 战争方案浮出水面 |
(五) 中国的应对策略 |
三、中国威慑下的滚雷行动、岘港登陆与美军逐步升级战略(1965 年2 月-7月) |
(一) 十字路口决策与越共袭击事件 |
(二) 美国对中国潜在威慑的认知与决策 |
(三) 鲍尔备忘录与SNIE10-3-65、 SNIE10-3/1-65 文件 |
(四) 中国威慑的具体化 |
四、深陷泥潭:战略微调、局部战争与中美互动 |
(一) 美国战略调整的动因 |
(二) 美国的政策选择 |
(三) 互动状态的战略平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跨过鸭绿江——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半岛硝烟 |
半岛上的“三八线” |
美国武装侵略 |
仁川登陆 |
北朝鲜危在旦夕 |
艰难抉择 |
唇亡齿寒, 户破堂危 |
中国人民志愿军诞生 |
苏联拒绝空军援助 |
麦克阿瑟狂言 |
赴朝参战 |
彭总过江 |
隐蔽入朝 |
五次战役 |
第一次战役 |
第二次战役 |
第三次战役 |
第四次战役 |
第五次战役 |
停战谈判 |
美国不得已求和谈 |
美国的拖延与破坏 |
打谈结合, 以打促谈 |
中苏空军投入作战 |
再次谈判 |
战术反击促和谈 |
军事分界线之争 |
谈判再次中断 |
上甘岭战役 |
停战签字 |
军事冒险计划胎死腹中 |
惩罚李承晚 |
“联合国军”服软认输 |
深远影响 |
伟大的胜利 |
深远的影响 |
和平的到来 |
(10)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越战前的中美、中越关系 |
第一节 中美在越南问题上对立的缘起 |
1.1.1 美国"遏制"新中国和在越南的介入 |
1.1.2 中国援助越南抗击侵略 |
第二节 越战前中国的对美政策 |
1.2.1 抗日战争后期中共试图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
1.2.2 国共谈判破裂后中共警惕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
1.2.3 全面内战后中共反对美国的援蒋反共政策 |
第三节 越战前的中越关系 |
1.3.1 中越建交 |
1.3.2 中国援越抗法 |
1.3.3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
第二章 中国应对美国在越南的"特种战争" |
第一节 日内瓦会议后中美在越南问题上的冲突 |
2.1.1 美国公然破坏日内瓦协议 |
2.1.2 日内瓦协议后中国对越南的援助 |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的反应 |
2.2.1 美国在越南进行"特种战争" |
2.2.2 中国应对"特种战争"的非特种手段 |
第三节 中越两国在"特种战争"阶段的合作 |
2.3.1 中越两国对中国出兵援越的探讨 |
2.3.2 越南劳动党支持中苏分裂中的中国共产党 |
第四节 中国援越抗美的原因 |
2.4.1 保卫中国南部边疆的安全 |
2.4.2 中苏关系变化的元素 |
2.4.3 60年代中国外交中的第三世界 |
2.4.4 60年代中国的国内政局 |
第三章 中国援越抗美 |
第一节 越战升级与中国的对策 |
3.1.1 "北部湾事件"引起中国深切关注 |
3.1.2 中国对美国战争升级的反应 |
3.1.3 中国援越抗美的准备 |
第二节 中国出兵援助越南抗击美国侵略 |
3.2.1 中国出兵援助越南 |
3.2.2 中美在越战对峙中的克制 |
3.2.3 中美在越战中的有效信息沟通 |
第三节 中越在越战中的矛盾与分歧 |
3.3.1 中国与越南双边关系中的矛盾 |
3.3.2 中越在越美和谈问题上的分歧 |
3.3.3 中苏关系对中越关系的影响 |
第四章 中美缓和与对越关系 |
第一节 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
4.1.1 "北极熊"成为中国的首要敌人 |
4.1.2 中国外交的困难与整合 |
4.1.3 美国的战略收缩减轻了对中国的压力 |
第二节 中美关系在越战中的转变 |
4.2.1 中美双方改善关系的努力 |
4.2.2 基辛格秘密访华 |
4.2.3 尼克松访华与越战结束 |
第三节 中越关系渐入低谷 |
4.3.1 中国并未减少对越南的援助 |
4.3.2 越南对中美接近和改善关系心存介蒂 |
4.3.3 中越关系渐行渐远 |
结束语 |
一、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战略关系的最高准则 |
二、关于中国援越抗美 |
三、关于中美关系 |
四、关于中越关系 |
参考文献 |
一、文献类 |
二、传记和回忆录 |
三、着作类 |
四、论文类 |
五、外文类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越南战争中的中国空军高炮部队(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以来中俄军事贸易合作研究[D]. 魏佳(Victoria Nosova). 南京大学, 2019(07)
- [2]越南战争期间北越管制下的美军战俘(1964-1973)[D]. 刘观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7)
- [3]中越军事关系的友好时代:1955-1975[D]. 苑春光. 广西民族大学, 2015(10)
- [4]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口述史研究(1965-1970)[D]. 林阳.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防工程建设思想探析[J]. 汪维余,吴明,李民. 军事历史, 2012(04)
- [6]战略与系统的评估 高原的天空——中印空军建设的博弈[J]. 管带.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11(12)
- [7]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D]. 任方.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7)
- [8]美国对中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判断与对策(1964-1965年)[D]. 邓霜.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9]跨过鸭绿江——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J]. 李平,张景成,刘春光,艾杰. 新长征(党建版), 2010(10)
- [10]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 张秀阁. 南开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