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数学基础训练题(2)(论文文献综述)
郭见孙[1](2021)在《APOS理论下初高中三角函数教学衔接调查研究》文中提出三角函数作为中学数学重要的数学概念,不仅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而且它还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作为高中数学课程中具有周期性质的基本初等函数,其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大量实践表明,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对初高中三角函数的衔接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试从美国数学教育家杜宾斯基提出的数学学习理论—APOS理论,运用该理论分析和研究三角函数的教学,重点调查研究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教学存在“脱节”的原因,并且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教学优化策略,改善高一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主要包含:第一,运用文献分析法,对APOS理论、三角函数和衔接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并发现APOS理论是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学习理论;第二,运用问卷调查法,以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高一新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三角函数学习现状;第三,运用Excel统计并分析调查结果,找出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不良的主要问题及造成此现状的原因;第四,运用访谈调查法,分析初高中三角函数教学衔接不良的原因和相关优化策略,并结合APOS理论对初高中三角函数教学中的两个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学生进入高一后,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困难;(2)学生大多认为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多、难度大、思维量大;(3)主动学习的学生占少数,大部分学生依旧延续了初中的被动学习方法;(4)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不理解;(5)高一新生对三角函数的学习中的困难主要在于在知识掌握不扎实、概念不理解、和公式记不熟悉;(6)学生希望在三角函数教学时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并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有关教学辅助工具。在了解了研究现状之后,通过问卷分析和教师访谈,得出学习三角函数产生困难的原因:(1)初高中三角函数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存在脱节现象;(2)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存在明显差异;(3)初中三角函数知识的负面影响;(4)学生被动的学习方法延续到了高中;(5)学生的计算能力整体较差。通过了解现状、分析原因之后,笔者针对三角函数衔接教学提出以下优化策略:第一,注重初高中三角函数知识点的衔接;第二,注重初高中三角函数思想方法的衔接;第三,注重教育技术辅助初高中三角函数的衔接;第四,加强初、高中教师交流,促进三角函数教学衔接。
王双[2](2021)在《人教社不同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物理教科书是体现物理教育理念的具体文本,是传递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资料。其中力学是解释常见物理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力学知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较早的抽象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时期出版的八套初中物理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力学部分内容、插图、实验以及习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教科书力学部分的设计提供借鉴。本研究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历次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的要求;第二部分从知识点数量、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内容的结构三个方面来梳理力学内容设置的变化,发现力学内容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部分按照插图的功能和内容两种分类方式,对插图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力学部分插图的色彩性、科学性和趣味性逐渐增强,但关于科技类、历史信息类的插图数量较少,这表明教科书重视插图的解释功能,但缺少对隐性功能的利用。第四部分是对力学实验的研究,按照训练目的和实验者对力学实验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探究性实验和学生实验逐渐增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五部分通过习题类型和难度的统计对力学习题进行研究,发现题型不断丰富,习题的功能逐渐向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向转变。第六部分依据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的发展变化,总结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回归基础;第二,彰显时代特色;第三,注重实验的直观性和启发性;第四,注重插图的解释功能。对未来教科书力学部分的设计有如以下启示:第一,力学部分的设计应遵循基础性、时代性、发展性原则以及注重挖掘隐性价值的原则;第二,力学实验设计应遵循探究性原则;第三,力学习题设计除了应体现培养演算和推导能力的作用之外,还应具有发展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功能;第四,注重发挥插图、习题等文本的隐性教育价值功能。
梁杰朝[3](2021)在《“让学引思”培育学生数学思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论述"让学引思"教学理念,提出教师要通过趣味让学、差异让学、开放让学、实践让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内驱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高效课堂生成奠定基础。
王舒钰[4](2020)在《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其内容与结构的编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而数列作为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本文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沪教版这四版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四版教材中等差数列前n项和这一知识点进行比较,从教材中知识点的引入和习题的训练两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近四年来,与数列有关的知识点的考察在全国Ⅰ卷(理科数学)中所占分值均为10分,并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分别考察1道小题.等差数列是
徐涛[5](2020)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实施新课改理念的过程中,需要在设置符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一套"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获得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成绩与实践能力相融合,将教材与应用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胡洋洋[6](2020)在《基于微课的“题组-概念图”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复习课的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应注意发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诊断与发展功能。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承载着整理与归纳、沟通与成长的现实需求。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对基于微课的“题组-概念图”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复习课进行研究。在细化理论、混合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基于微课的“题组-概念图”模式,并将之应用于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通过实践证实了将基于微课的“题组-概念图”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有助于创建自主交流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知识关联的结构化、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陈磊[7](2020)在《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建模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发展培养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诸多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中生数学建模教育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学校对于数学建模教育处于观望和困惑之中,教师缺乏数学建模相关素养和课程实践经验,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总体处于较低阶段。因此针对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现状,研究符合当代普通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发展特点的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理论基础,明晰了国内外高中数学建模发展动态,梳理了高中数学中涉及的几类数学模型,调查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发展现状,并据此进行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提出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选取河南省两所普通高中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从主观角度调查数学建模能力自我评价,并对学生的五个数学建模维度能力:模型假设能力、模型构建能力、模型求解能力、模型分析能力、模型检验能力进行探索分析;结合客观测试卷测评分析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总体特征。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被测高中学生数学建模维度能力发展极不均衡,其中数学建模模型检验能力稍好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模型求解能力和模型分析能力最差;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总体水平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且男生略高于女生,高二年级学生略高于高一年级学生,但差异并不明显。针对问卷和测试卷分数统计分析结果设计数学建模实践研究方案,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具体任务对高中生数学建模实验班进行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教学工作,案例的选取以高中教材、高考试题、社会热点问题为主。在数学建模案例实践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与后测,实验班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对照班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分析和后测分析。结果显示数学建模案例实践干预对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发展有较好促进作用,同时为高中数学建模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齐燕飞[8](2020)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当代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下符合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使用的被动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而且该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团队协作学习的能力,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时,“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以使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变得有趣,师生互动增加,增强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潜能,使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但是,如何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以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仍然是一大挑战。本文通过相关资料和理论知识的分析和研究,试图探究“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和其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由此改善高中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效果,贯彻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首先,通过深入分析“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和该教学模式相关的理论基础,充分理解该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优势,并用于改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被动听、参与不积极等引起的课堂效率不高的现象,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其次,为了进一步探究“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本文以“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为例,分析“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过程,特别是“141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新授课、试卷讲评课和复习课中的运用过程,深化“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育目的。再者,通过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的“导学”和“互动”的作用,进一步突出老师在“导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互动”学习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动”学习从而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以此来提升课堂效率,学校、学生、教师等多方面助力,确保“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学实践中顺利进行,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魏东[9](2020)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H小学六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也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同样对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也是同等重要。学生只有学明白弄清楚数学概念,为数学概念学习打好基础之后,才能在后期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实际问题的解答能力。本文开篇对小学学段数学概念教学的文献进行文献梳理和研究,归纳现有相关研究中的有效策略,发现遗漏的问题,作为进行本次研究的基础。本文以重庆市H学校小学六年级数学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教材分析、课堂观察、测验和教师访谈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小学概念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小学数学阶段概念教学现存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对概念的记忆缺乏理解,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等,其原因主要有: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中心;概念教学引入方式单一,缺乏概念引入多样性;概念新授过程模式化,概念教学课堂单一乏味;概念巩固注重题海战术,忽视国家减负政策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教学策略。具体包括:小学学段数学概念教学的课堂引入教学策略,包括通过问题情景引入教学、利用所学旧知识引入教学、采用实物模型引入的直观教学、数学历史方面知识引入教学、回顾原有认知引入教学;小学学段数学概念教学的形成与同化过程的策略,主要有紧抓数学概念本质、找数学概念间的异同明确数学概念本质、数学概念的讲练结合同化策略;数学概念教学的巩固策略,主要有通过阶梯的训练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概念比较中巩固和理解概念间关系、通过概念变式训练提升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概念系统整理来建立概念知识体系等。最后将这些策略运行到具体教学实践,在实施教学中发现问题并逐步修正教学策略,将第一次数学概念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漏缺修正后再进行第二次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成果。
陈晓芹[10](2020)在《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策略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在不断地改进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课后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针对统一布置的课后作业所存在的题量大、质量差、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的问题,教育部曾多次提出对其增效减负的要求。对于初三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合理的化学课后作业既能减轻学习压力,又能提高化学学习效率、保持对化学的兴趣,因此一些化学教育研究者进行了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研究,但目前相关研究并不多,且实施过程中如何使分层作业的内容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如何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如何保护学生的心理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基于前人的研究,以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所任教学校的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现状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学生第一次月考的化学成绩,确定了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新的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策略,具体阐述了如何设计、布置、批改与辅导初中化学课后分层作业。接着,选取科粤版初中化学第五章的课后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利用实验研究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分层实践研究。实践结束后,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软件分析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的化学考试成绩。研究与实践表明,这种化学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策略能够减轻学生的化学学习负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主动性、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完成化学课后作业的态度,减少抄袭现象;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丰富学生对化学课后作业作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平时化学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化学成绩提高的较为明显。
二、高中数学基础训练题(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中数学基础训练题(2)(论文提纲范文)
(1)APOS理论下初高中三角函数教学衔接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1.1.2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APOS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
2.2 三角函数相关研究 |
2.3 三角函数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衔接研究 |
2.4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相关研究 |
3 基于APOS理论分析三角函数在初高中衔接教学 |
3.1 APOS 理论视角下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分析 |
3.2 初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的连续性分析 |
4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研究过程 |
4.1.1 调查问卷与编制 |
4.1.2 调查的对象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4.2.1 关于《高一新生数学学习习惯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2 关于《三角函数的学习情况测试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4.3 教师访谈 |
4.4 高一学生三角函数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
4.4.1 初高中三角函数衔接存在脱节 |
4.4.2 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存在明显差异 |
4.4.3 初中三角函数知识的负面影响 |
4.4.4 学生被动的学习方法延续到了高中 |
4.4.5 学生的计算能力整体较差 |
5 三角函数衔接教学的建议 |
5.1 注重初高中三角函数知识点的衔接 |
5.2 注重初高中三角函数思想方法的衔接 |
5.3 注重教育技术辅助初高中三角函数的衔接 |
5.4 加强初、高中教师交流,促进三角函数教学衔接 |
6 教学案例 |
6.1 锐角三角函数 |
6.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
7.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2)人教社不同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缘于梳理教科书历史的重要意义 |
(二)缘于力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三)缘于力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
(四)缘于自身专业的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 |
(二)物理 |
(三)力学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关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的研究 |
2.国内其他版本物理教科书力学体系的研究 |
3.与其他国家物理教科书力学体系的比较研究 |
4.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文本分析法 |
3.比较研究法 |
第二章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力学部分的演变 |
一、学习苏联时期(1952-1957 年) |
二、探索改革时期(1958-1965 年) |
三、追赶现代化时期(1977-1985 年) |
四、普及义务教育时期(1986-2000 年) |
五、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2001-至今) |
第三章 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的演变 |
一、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的比较 |
(一)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知识点数量的比较 |
(二)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呈现方式与教学要求的比较 |
(三)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结构的比较 |
二、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设置的变化特点 |
(一)力学内容逐渐基础化 |
(二)力学呈现方式逐渐多样化 |
(三)力学结构逐渐科学化 |
第四章 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插图的演变 |
一、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插图的比较 |
(一)按插图功能的分类与比较 |
(二)按插图内容的分类与比较 |
二、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插图变化特点 |
(一)力学插图色彩性增强 |
(二)力学插图科学性增强 |
(三)力学插图趣味性增强 |
第五章 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实验的演变 |
一、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实验类型的比较 |
(一)按照训练目的的分类与比较 |
(二)按照实验者的分类与比较 |
二、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实验的变化特点 |
(一)注重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三、案例分析:以“浮力”为例 |
第六章 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课后习题的演变 |
一、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课后习题的比较 |
(一)按照训练目的的分类与比较 |
(二)按照习题文字表达结构的分类比较 |
二、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课后习题的变化特点 |
(一)习题类型逐渐多样化 |
(二)习题难度逐渐综合化 |
第七章 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设计的经验与启示 |
一、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设计的历史经验 |
二、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设计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知识点统计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让学引思”培育学生数学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一、趣味让学,启动学生探知思维 |
二、差异让学,强化学生发散思维 |
三、开放让学,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
四、实践让学,诱导学生逻辑思维 |
(4)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的推导 |
1.1 以数学史的角度引入 |
1.2 以实际问题的角度引入 |
2 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的训练题设置 |
2.1 训练题结构层面的比较 |
2.2 训练题内容层面的比较 |
3 总结 |
(5)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问题解决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一)强调师生关系互动 |
(二)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三)凸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
三、 问题解决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
四、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
(一)完善提问模式 |
(二)明确设问目的 |
(三)灵活利用“问题” |
(四)强化学生思维 |
(五)有机融入小组合作机制 |
五、 结束语 |
(6)基于微课的“题组-概念图”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复习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
二、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的现实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微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题组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图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题组-概念图”模式应用于复习课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题组 |
二、概念图 |
三、题组-概念图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细化理论 |
二、混合学习理论 |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
四、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基于微课的“题组-概念图”模式的构建 |
第一节 构建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整体性原则 |
三、操作性原则 |
第二节 操作流程 |
一、知识点微课呈现 |
二、教师编制题组 |
三、前置题组探究 |
四、概念图绘制 |
五、后置题组强化 |
六、易错题微课呈现 |
第三节 实施方法 |
一、题组的编制要求 |
二、概念图的绘制方法 |
三、微课的制作方法 |
第四章 基于微课的“题组-概念图”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复习课的案例设计 |
第一节 案例1:硫及其化合物 |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
三、教学流程 |
第二节 案例2:元素周期律 |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
三、教学流程 |
第五章 基于微课的“题组-概念图”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复习课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实践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一、实验数据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社会需要 |
1.1.2 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
1.1.3 评价体制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二章 高中数学建模概述及理论依据 |
2.1 高中数学建模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原型-模型 |
2.1.2 数学建模 |
2.1.3 数学建模思想 |
2.2 高中数学建模及建模教学研究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 |
2.2.2 元认知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 高中数学建模中涉及的几类模型 |
2.3.1 方程模型 |
2.3.2 函数模型 |
2.3.3 数列模型 |
2.3.4 概率统计模型 |
2.3.5 优化模型 |
2.3.6 几何模型 |
2.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原则 |
2.5 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划分 |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调查研究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3.1 问卷调查 |
3.3.2 测试题检测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素养维度分析 |
3.4.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总体特征 |
第四章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 |
4.1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流程 |
4.2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
4.2.1 高中教材中数学建模案例 |
4.2.2 高考试题中数学建模案例 |
4.2.3 社会生活中数学建模案例 |
4.3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证分析 |
4.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分析 |
4.3.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分析 |
4.3.3 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 |
第五章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
5.1 社会层面 |
5.1.1 信息技术对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
5.1.2 行业输出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价值观 |
5.1.3 教育类综艺节目的开展 |
5.2 学校层面 |
5.2.1 学校需与时代接轨革新理念 |
5.2.2 学校需创建数学建模学习环境 |
5.2.3 学校需组织数学建模活动 |
5.3 教师层面 |
5.3.1 教师需时刻培养自身数学建模能力素养 |
5.3.2 教师需注重数学建模能力发展与数学成绩的关系 |
5.3.3 教师需开发适宜的数学建模案例 |
5.3.4 教师需注重常态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 |
5.4 学生层面 |
5.4.1 学生需夯实自身数学学习基础 |
5.4.2 学生需明晰数学建模与应用题的区别 |
5.4.3 学生需树立数学建模学习思维 |
5.4.4 学生需开阔数学建模学习视野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A) |
附录3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B) |
附录4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训练题 |
附录5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教师访谈 |
附录6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学生访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国内研究现状 |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研究 |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研究 |
(三)“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论述及理论基础 |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 |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优点 |
(三)“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评价标准 |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 |
(三)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 |
(四)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理论 |
第二章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过程 |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阶段的变式 |
二、新授课141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
(一)一标:精确目标 |
(二)四环贯穿整个课堂 |
(三)一质检:及时检测 |
三、试卷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
(一)课前准备 |
(二)课堂实施 |
(三)课后跟踪 |
(四)具体操作步骤 |
四、复习课“导学互动”教学模式 |
(一)复习课“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 |
(二)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的教学要求与案例实施 |
第三章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运用提升策略 |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二)重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
(三)注重学生的性格养成教育 |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一)课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
(二)加强教师有效监督 |
(三)做好教学反思与评价工作 |
(四)教师扎实开展教研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H小学六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的要求 |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 |
(三)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分析的需要 |
(四)高效的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对小学数学教师非常重要 |
(五)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数学概念 |
(二)数学概念教学 |
(三)小学数学概念的定义 |
(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定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理形成过程分析 |
(二)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与策略体系 |
(三)关于小学数学概念理解的学习理论研究 |
(四)小学数学概念的深度教学 |
(五)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
(六)数学概念教学模式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检索法 |
2、访谈法 |
3、问题测试法 |
4、课堂观察法 |
六、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教材分析 |
2、基于教师概念教学的课堂观察 |
3、数学概念测试结果及分析 |
4、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二、数学概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1、学生偏重概念记忆、缺乏概念理解 |
2、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灵活应用能力不强 |
3、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准确 |
三、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主体性 |
2、概念教学引入方式单一,缺乏概念引入多样性 |
3、概念新授过程模式化,概念教学课堂单一乏味 |
4、概念巩固注重题海战术,忽视国家减负政策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策略设计 |
一、小学数学概念引入阶段的教学策略 |
(一)问题情景式引入 |
(二)回顾原有认知引入新知 |
(三)辅助实物模型引入 |
(四)数学史引入 |
(五)复习引入法 |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的同化与形成策略 |
(一)紧抓数学概念本质 |
(二)找数学概念间异同明确概念本质 |
(三)数学概念的讲练结合同化策略 |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巩固策略 |
(一)有阶梯的训练题,开拓学生的思维 |
(二)概念比较中巩固,理解概念间关系 |
(三)概念变式训练,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
(四)概念系统整理,建立概念知识体系 |
第四章 优化策略的实践尝试 |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实践案例一 |
(一)教学实施安排 |
(二)概念教学实施 |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
(四)概念教学实践反思 |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实践案例二 |
(一)教学实施安排 |
(二)概念教学实施 |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
(四)概念教学实践反思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10)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策略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后作业的含义 |
二、分层作业的含义 |
三、档案袋评价的含义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认知负荷理论 |
第二章 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方法 |
一、学生问卷调查 |
二、教师访谈 |
第三节 调查结论 |
第三章 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二节 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策略 |
一、初中化学课后分层作业的编制原则 |
二、初中化学课后分层作业的操作模式 |
三、初中化学课后分层作业的设计案例 |
第三节 初中化学课后分层作业的实施 |
一、学生分层的方法 |
二、初中化学课后分层作业的批改与评价 |
三、初中化学课后分层作业的辅导 |
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分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一、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访谈 |
第二节 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分层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
一、前测卷分析 |
二、后测卷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二、展望 |
附录1 化学课后作业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评价表 |
附录4 档案袋评价简要说明 |
附录5 初中化学档案袋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6 化学课后分层作业实施后的调查问卷 |
附录7 学生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四、高中数学基础训练题(2)(论文参考文献)
- [1]APOS理论下初高中三角函数教学衔接调查研究[D]. 郭见孙.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人教社不同版本初中物理教科书力学部分演变研究[D]. 王双.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让学引思”培育学生数学思维[J]. 梁杰朝. 广西教育, 2021(02)
- [4]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J]. 王舒钰. 福建中学数学, 2020(06)
- [5]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策略探究[J]. 徐涛. 考试周刊, 2020(45)
- [6]基于微课的“题组-概念图”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复习课的研究[D]. 胡洋洋.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7]高中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研究[D]. 陈磊.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8]“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齐燕飞. 河南大学, 2020(02)
- [9]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H小学六年级为例[D]. 魏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策略与实施[D]. 陈晓芹.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