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科研中心建成投产

学院科研中心建成投产

一、学院科研中心竣工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孙肖坤[1](2021)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的动态稳定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国内外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国际工程项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事关民生和经济效益,其开发建设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工程建设领域,许多投资主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开发建设经验,并开始涉足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周期越来越长,参与建设的单位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带来的项目风险也愈发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逐渐成为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效率低下、费用超支等现象屡见不鲜,项目执行情况在各层面上不尽如人意,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管理实践的需求。因此,从复杂性视角出发对项目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就成为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如何对项目复杂性进行科学、系统以及深入的分析,如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动态、全面地掌握项目费用状态,如何判断工程费用实际状态与计划的偏差严重程度,如何对项目费用偏差做出科学的警报和预测,如何有依据地对工程项目的费用偏差进行有效纠偏控制,就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实施监控管理,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复杂性视角的建设项目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项目费用偏差的警报及预测模型,梳理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同费用偏差程度下的纠偏流程,进而分析并设计了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费用监控模式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动力学相关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在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领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内费用偏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识别,构建系统动力学反馈图模型,确定主要变量,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建立各变量之间方程关系;最后,通过Vensim软件模拟仿真,建立动态控制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识别出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2)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及预测模型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不同阶段费用偏差计算的需求及特点进行分析,据此选取适用于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的方法模型;然后对K-Means聚类算法进行缺陷分析,引入贴近度概念,并将边界均值算子作为主要方法对经典K-means聚类进行改进,有效克服了主观随意性和警情区间不连续的问题;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实了本模型的有效性。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模型是偏差警报模型的后续研究。首先,全面论述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原理,对其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研究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仿生算法对传统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优化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初始网络权值和阈值,并将历史数据输入模型中进行训练获得成熟模型;同时,将现阶段的费用偏差进行子目费用分析,将总偏差最终分摊至每一个子目费用的扰动因素,深度分析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中不同活动对费用偏差的影响,在当前费用偏差情况已知的情况下,研究其对未来费用偏差的影响程度并予以量化,判定即将发生的项目警情及其位置,有效辅助项目费用管理方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费用事前控制。(3)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研究。首先,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挖掘了流程再造和协同理论与之相适应的契合点,梳理了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和协同的目标和原则;其次,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运维阶段所面临的不同费用偏差警情,明确各阶段责任方,梳理并总结出具体的纠偏操作流程和控制策略;为了增强该纠偏流程的适用性,本节首次提出了纠偏效果评价,从控制能力、控制效果、经济和社会效果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支撑度理论的模糊群决策模型,对纠偏效果进行评价,给出反馈结果,推动纠偏策略的持续改进。(4)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把研究的理论和构建的模型拓展到实际的项目费用管理中,提出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设计。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进行了定义,对系统建设目标、系统用户和系统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构建费用偏差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结构,从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开发平台、系统功能模块、系统数据库四个角度对系统进行详细深入的设计;在涉及到系统关键的实施技术方面,对开发技术选型进行了结构性论述,并对数据仓库的核心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介绍,设计了系统模型管理模块的结构和重点功能。该系统包括费用偏差警报、费用偏差预测、费用偏差控制、纠偏效果评价等功能。

鲁逸[2](2021)在《极端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安全性态分析与评定》文中研究说明龙卷风是由积雨云底伸展至地面的剧烈旋转的柱状气流,有着发生迅速、难以监控、破坏巨大等特点。我国龙卷风灾害频发,且多集中在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与我国超高层建筑地域分布规律一致。同时超高层建筑施工周期漫长,在施工阶段容易遭受龙卷风袭击。施工期超高层建筑表面风荷载随施工进度不断变化,大型施工设备如塔吊、施工电梯等附着在超高层结构外表面,进一步加大了施工阶段建筑周围风场的复杂性,使得超高层主体结构和附属设施的安全性能更加不可控。因此亟需研究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的风环境特性及风振响应规律,评估施工附属设施的安全性态,确保安全施工。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数值模拟技术,对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附着体系风环境特性进行模拟,基于有限元方法开展附属设施风振效应分析,结合监测技术实现极端龙卷风环境下的附属设施安全评定与预警。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提出了施工期超高层主体结构及其附属设施龙卷风环境CFD数值建模与模拟方法。基于龙卷风风洞试验装置建立了风场数值模型,通过与雷达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考虑超高层建筑在施工阶段的外形变化特征,建立了包含附着塔吊和施工电梯的分区段数值模型。研究表明,采用Interface交界面处理的混合网格划分方法可以保证复杂几何模型的网格质量,有效提高数值模拟的收敛性。(2)分析了龙卷风环境下施工期超高层主体结构及其附属设施的风环境特性。着重考察了风向、风速、结构高度、塔吊吊臂转角及仰角、电梯吊笼封闭形式等因素对附着体系周围风场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主体结构不同施工区段内表面风压分布差异明显,幕墙和核心筒领先阶段风荷载体型系数大于规范建议取值。(3)进行了龙卷风作用下的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风振响应及风致易损性分析。根据风荷载体型系数生成脉动风速时程荷载,同时以主体结构位移时程作为支座激励,进行了塔吊及施工电梯非线性动力时程响应分析。研究表明,附着支撑是决定外附式塔吊风振安全性能的关键构件,施工电梯在龙卷风环境中难以满足舒适度要求。(4)提出了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遭遇龙卷风袭击的安全性能评定与安全预警方法。基于施工现场的精细化风环境监测及附属设施安全运行监测技术,结合风致易损性分析结果,实现了附属设施安全性态评估与预警。研究表明,考虑结构接近倒塌极限的蓝、黄、橙、红四级安全预警可涵盖附属设施全部性能水平,实现风险排查、防患于未然。

王君[3](2021)在《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模型决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趋势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与应用,提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层面决策方法对于提高高等院校内部控制、优化高等院校办学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高等院校经历了自由发展、加速发展和转型发展三个阶段,各大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面临着高层认识不统一、管理流程不严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内控制度、风险防范、监督评价和内控环境等深层次因素造成的,因此,迫切需要从深层角度来解决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各层面问题所带来的挑战。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涉及到学校主体、监督部门、校办企业,甚至是校外实体和个人等,对其进行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此,本文采用多种学科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涵盖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博弈论、统计学及控制论等多种学科原理,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提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结合了多种模型和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到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风险、成本效益、监管模式、决策绩效及系统优化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夯实了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决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高等院校视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基于系统论视角,构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提出了内部控制风险评价目标与指标层级结构,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了设计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评价,得出了样本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情况,为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其次,采用关系矩阵方法对我国高校成本效益决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始终是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了博弈论中的关系矩阵方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决策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剖析了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效率和适度内部控制问题,在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主体和监督部门基于成本分担的关系矩阵和基于声誉价值的关系矩阵,并对高校主体和监督部门的关系情景进行了讨论。接着,采用粒子群算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决策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高等院校独立单元和分校区的监管涉及到路径优化问题,其内部控制监管模式是建立在安全监管中心巡视路径优化的基础上,基于此,本文构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模式的“集中—分散”巡视路径优化模型,引入了粒子群优化算法,选取并对比分析四种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安全监管中心巡视路径优化问题设计了编码系统,并进行了仿真求解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可动态调整的优化路径策略,以适应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模式的需要。然后,采用AHP-FCE模型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内部控制绩效是高等院校内容控制的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案例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状况,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问题,界定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对象、问题和评价原则,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的思路框架、目标原则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AHP-FCE算法原理,构建了AHP-FCE评价模型,并采用了AHP-FCE模型对案例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绩效进行了实证评价,为高等院校提高内部控制绩效提供了参考。最后,以系统论为工具深入研究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决策问题。基于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运作体系,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问题的诊断方法,并对高等院校多方面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原则和目标,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论演化和实践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角度,从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方案,以便夯实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研究基础,为解决我国高等院校深层次内部控制问题提供了优化策略。

黄锦[4](2021)在《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的行政组织是现代高校建立和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高校制度的典型体现。高校行政组织的治理是体现高校内部治理效果最明显和最有效的途径,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关乎现代高校制度科学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在以学术为本位的现代高校制度创建以来,我国高校行政组织就被赋予保障和辅助之职,发展中也经历了积极的探索。在科层制的整体框架下,高校的行政组织越来越庞杂,行政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运行的制度体系不断修订,成为高校治理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桥头堡,为高校的整体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基建管理部门是典型的高校行政组织,本文通过对高校基建管理部门内部治理的策略研究发现,在“去行政化”和“学术权力”背景下,随着组织机构改革和内部治理的不断推进,从高校发展的整体纬度审视,高校基建管理部门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政府、学校等的期待与要求过度,削弱了高校行政组织内、外部协同能力,同时也使高校行政组织办学主体性弱化,出现结构碎片化;另一方面,轻视内生动力、整体效能以及长远利益的体制机制固有顽疾致使基建管理工作几乎完全是行政化的科层管理,鲜有思考学术本位的回归。因此在甘肃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关注高校如何提升基建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乃至推动高校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甘肃高校基建管理部门这一基层行政组织的运行,借鉴新、旧制度主义和组织生态学等理论,结合教育学、管理学等科学知识,以促生基建管理部门内生动力为主旨,沿着基建管理部门主要工作——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从学校、部门、个人三个层面的共时性视角,探讨了基建管理部门和学校之间、基建管理部门的其他行政组织之间以及基建管理部门内部职员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访谈、案例分析以及建模计算,一是提出了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治理设想;二是夯实了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重点从基建管理部门运行和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两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从而整体规划出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治理路径:第一在高校本质视角下对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治理理念回归;第二在追求效率的办学导向下,优化基建管理部门组织结构;第三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再造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杨丽君[5](2021)在《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众多高校开始新建、扩建、改建项目,这些高校建设工程成为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大量耗资巨大的高校建设项目,首要任务是防止投资资金的流失,防止各参建方故意增加工程造价,需要对高校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及时审查纠正违规举措,确保项目有序建设。在项目实际应用中,校方不仅要参考第三方审计机构提出的审计成果,还需要从自身角度对项目进行跟踪审查,正确评估项目审计风险,承担提高审计质量的责任。故对高校建设工程跟踪审计进行风险评价研究成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论文通过梳理高校工程项目分类、审计常用基本方法、审计运行模式,对全寿命周期审计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并对全寿命周期审计流程进行梳理,结合A大学基本情况以及目前现场进度情况和工期滞后的原因,从全寿命周期的立项决策阶段、设计筹划阶段、招标过程阶段、施工建设阶段、竣工结算阶段、运营维护阶段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筛选识别得到22个风险指标,从而构建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基于对比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审计特点,构建了基于ANP和投影寻踪分析的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模型,由于指标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关系,采用ANP构建网络层次结构,并计算指标综合权重。基于投影寻踪理论,通过投影系统的多维特征量进行系统判别,将数据归一化处理后投影得到最佳映射方向,得到投影特征值,计算求得最优解,实现对高校建设项目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价分析。最后,用A大学实训中心项目进行实例应用,用ANP和投影寻踪审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研究,得出施工建设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的风险等级是Ⅲ级,立项决策阶段、招标过程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的风险等级是Ⅱ级,设计筹划阶段的风险等级是Ⅰ级,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陈斯亮[6](2020)在《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乾隆时期的学者型官员毕沅(1730-1797)在古迹保护方面的成就,以毕沅在陕西开展的古迹保护活动为研究主线,穿插论述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归纳总结了毕沅古迹保护的主要特征,继而将以他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遗产保护进行比较,并专门探讨了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研究中借助工程典籍、宫廷档案、金石碑刻、书札信件、报刊、摄影集、测绘图纸、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毕沅及清代古迹保护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剖析考察,并得出5点结论。研究成果在广度、深度及可信度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显着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对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的事迹进行了总体性论述,介绍了毕沅游历考察270余处古迹的概况,评述了毕沅的代表性着作《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和他倡导编修的方志,梳理出毕沅在为官25年期间所保护的215处古迹。以毕沅所保护古迹的类型为划分依据,依次研究了陵墓、坛庙、城垣这三类受到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古迹,又选取3处无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其他类型古迹进行分析。在陵墓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陵墓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毕沅保护陕西187座陵墓的相关背景、事件始末、保护措施及历史意义,论述了毕沅保护唐昭陵的9年历程、6项举措及历史意义;在坛庙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坛庙保护的观念及制度,论述了毕沅整修华阴西岳庙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具体措施、工程经费、成果绘制等问题;在城垣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城垣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修缮风潮和当时陕西城垣的修缮概况,论述了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主要方法、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在其他类型的古迹中,选取西安碑林、崇圣寺、灞桥作为代表性个案,分别从保护事件始末、保护措施、保护特点、历史意义及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归纳了毕沅古迹保护的5项特征——重视古迹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其操作模式是在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开展保护;其长远目标是为了构建“理想天下”图景。此外,分析了毕沅在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时所反映的时代理念以及其保护方法背后的行为逻辑。通过与历代古迹保护人物的比较,认为毕沅是清代古迹保护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也是自周至清近三千年间中国本土开展古迹保护实践数量最多者,他在古迹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文中阐述了清代古迹保护在思想、制度、机构、学者四方面的情况,尝试对其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并将其与17-19世纪的欧洲和民国时期进行逐项对比,探寻外来理论与本土体系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认为,清代古迹保护体系颇为独特,既呈现自洽性和复杂性,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它自19世纪起被逐步形成的西方遗产保护体系所超越,但仍然深刻影响民国古物保护体系的发展。最后,文中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恒久期望和阶段性问题,认为清代古迹保护和毕沅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历史素材和实施经验,也能够利用这些古代遗产保护智慧去探索创造性转化思路,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遗产“真实性”认知、文化遗产复建、文化信仰构建、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以工代赈”、遗产保护与国家安定等方面为今日提供更丰富的启示。

安徽省人民政府[7](2020)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公共服务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皖政[2020]4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省委深改委关于清单制度建设部署,省政府依据法律法规立改废释、规范性文件出台调整废止、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权责清单动态调整以及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等规定和要求,对省级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进行了调整。现将调整后的《安徽省省级公共服务清单目录》和《安徽省省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予以公布。

罗梦婕[8](2020)在《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期的科技产业园多将产业聚集作为为主要功能,忽视了自身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发展,产城分离的发展方式导致了诸多问题。产城融合理念为产业与城市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国内科技产业园纷纷在此理念导向下进行转型升级。科技产业园开始承担起除了产业活动以外的多项职能与使命,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产城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科技产业园自身的复杂性,很多园区存在着孤立封闭、功能配置失衡及空间形态单一等问题,针对性研究亟待展开。本文此为切入点,回应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从产城融合与复合化设计两个关键点出发,通过调研访谈、比较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法,总结了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引入理论构建了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从城市、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展开复合化设计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对象的规模、建设时间进行限定,并确定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现状问题分析与理论平台构建,分析国内外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与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特征,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科技产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入理论构建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第三部分旨在解决问题,根据设计原则与目标,分别从城市和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对复合化设计进行分层构建。第四部分为设计总结与实践运用,将前文的设计研究进行总结,并将研究结论运用到实践项目中,说明研究结论在具体设计中的可行性。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并进行研究展望。本文在基础研究方面,构建了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在设计研究方面,通过从城市、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对科技产业园的复合化设计展开研究:指出科技产业园需要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来进行复合设计,形成联动发展的产城关系;指出园区内部需要通过多功能的合理配置、多流线的合理组织、多空间的复合设计,形成多样、开放、交流、弹性的园区。希望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成果对今后科技产业园的转型发展有所助益。

白凯元[9](2020)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与建设实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园空间已无法适应学校的发展要求,新校区的兴建由此成为全国高校基建工作的主题。20余年来,在我国的新校区建设中,校园规划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是否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学校办学和发展的要求?是否便于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是否在建设实施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产生偏差的原因又在哪里?是规划本身不合理,还是工程实际的不可行?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浙江大学作为全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其正在兴建中的紫金港校区西区的规划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及建设实施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校园规划评价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工程建设视角,从校区土地利用、建筑组织形式及建筑风格、交通组织、景观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工程性思考6个方面对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进行评价,并以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风险控制为切入点,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十二五”“十三五”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其优点,分析其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求对今后的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刘晓东[10](2020)在《J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及优化建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高等院校所获得的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国内各高校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办学形式和资金来源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高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也随之增长,究其原因是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力不断扩大以及经济活动变得愈加复杂。近几年各大新闻媒体对于高校经济案件的报道早已司空见惯,这表明高校现有的内部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研究高校当前的内部控制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于高校防范风险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国家规章制度作为本次研究的制度依据,在此基础上充分吸收当前学术界在高校内部控制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以J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对该校的内部控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力求通过对该校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实施效果的分析及量化评价,进一步查找出该校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并就此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同时也希望本文所提出的相关建议能够为我国其他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作用。本文首先梳理了与高校内部控制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和原则等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对国家出台的与高校内部控制相关的系列规章制度进行了整理。然后基于单位和业务两个不同的层面,对研究对象J高校的内部控制现状展开了系统分析,其中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制度建设、关键岗位与人员设置以及信息系统建设隶属于单位层面的内容,而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隶属于业务层面的内容。接着以量化的方式客观评价J高校的内部控制现状,依据评价结果分析出J高校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存在着组织机构设置有待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业务层面存在着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与考核不到位;收入缺乏控制,支出审核不严等问题。针对单位层面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组织架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等建议。对于业务层面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执行与考核;强化收入控制,严格进行支出审核等建议。最后经过理论与实际的分析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高校应基于单位与业务两个不同层面进行内部控制建设,且需对自身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直观地量化评价,查缺补漏,不断完善本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学校的健康长远发展。

二、学院科研中心竣工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院科研中心竣工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研究现状
        1.2.2 项目费用控制研究现状
        1.2.3 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1.2.4 纠偏策略研究现状
        1.2.5 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及费用控制分析
        2.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
        2.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参与主体
        2.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复杂性分析
    2.2 费用偏差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2.2.1 费用偏差控制内涵
        2.2.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2.2.3 费用偏差控制基本原则
    2.3 费用偏差控制模型及方法研究
        2.3.1 偏差特征系统动力学理论
        2.3.2 神经网络模型
        2.3.3 费用偏差预警聚类方法
        2.3.4 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评价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监控模式
        3.1.1 费用监控模式特征分析
        3.1.2 费用监控模式构建
        3.1.3 费用监控模式运行流程
    3.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2.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3.2.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3.2.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3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3.3.1 系统动力学建模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
        3.3.2 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3.4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控制方法研究
    4.1 工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计算需求及特点分析
    4.2 基于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警情计算模型研究
        4.2.1 K-means聚类理论及缺陷分析
        4.2.2 K-means聚类方法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4.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研究
        4.3.1 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分析
        4.3.2 神经网络模型的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4.3.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流程再造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
    5.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中的流程再造与协同
        5.1.1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目标
        5.1.2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原则
    5.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各阶段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5.2.1 前期决策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5.2.2 中期实施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5.2.3 后期运维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5.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
        5.3.1 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5.3.2 基于支撑度理论的纠偏控制效果评价群决策模型
        5.3.3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杂大型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6.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分析
        6.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定义
        6.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建设目标
        6.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用户分析
        6.1.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需求分析
    6.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设计
        6.2.1 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及开发方法
        6.2.2 系统的平台整体设计
        6.2.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功能及模块设计
        6.2.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库设计
    6.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关键技术
        6.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开发技术选型
        6.3.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仓库设计
        6.3.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模型管理模块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极端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安全性态分析与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符号表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龙卷风实测与模拟研究现状
        1.2.1 龙卷风现场实测研究
        1.2.2 龙卷风风洞试验模拟
        1.2.3 龙卷风数值模拟
    1.3 施工期超高层建筑风振效应研究现状
        1.3.1 施工期建筑表面风荷载
        1.3.2 施工附属设施风荷载
        1.3.3 施工附属设施风振响应
    1.4 施工附属设施安全性态分析与评定研究现状
        1.4.1 风振安全性态设计理论
        1.4.2 极端风监测与预警
        1.4.3 附属设施风致倒塌
    1.5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6 本文研究需求及任务分解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规划
2.施工期超高层建筑龙卷风环境数值建模与模拟
    2.1 引言
    2.2 龙卷风风场CFD数值模拟
        2.2.1 计算域尺寸确定与网格划分
        2.2.2 湍流模型选择
        2.2.3 数值模拟分析参数设置
        2.2.4 风场模拟结果与验证
    2.3 CFD数值模型建模方法
        2.3.1 施工期超高层建筑数值模型
        2.3.2 附着塔吊数值建模
        2.3.3 附着施工电梯数值建模
        2.3.4 混合模型网格划分
    2.4 模拟参数设置
        2.4.1 混合流域交界面
        2.4.2 边界条件设置
        2.4.3 风压系数监测点布置
        2.4.4 求解参数设置
    2.5 本章小结
3.施工期超高层附着体系龙卷风环境特性
    3.1 引言
    3.2 外附塔吊超高层建筑龙卷风环境特性
        3.2.1 模拟工况设置
        3.2.2 风压分布特点
        3.2.3 风速分布特点
    3.3 外附施工电梯超高层建筑龙卷风环境特性
        3.3.1 模拟工况设置
        3.3.2 风压分布特点
        3.3.3 风速分布特点
    3.4 风荷载体型系数分析
        3.4.1 主体结构风荷载体型系数
        3.4.2 塔吊风荷载体型系数
        3.4.3 施工电梯风荷载体型系数
    3.5 本章小结
4.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风振效应分析
    4.1 引言
    4.2 主体结构风振响应快速估计方法
        4.2.1 改进广义弯剪模型简介
        4.2.2 人工模拟脉动风速时程
        4.2.3 主体结构风振响应结果
    4.3 施工附属设施风振效应分析原理
        4.3.1 主-子结构体系简化力学模型
        4.3.2 风致易损性分析方法
    4.4 塔吊风振效应分析
        4.4.1 典型失效模式分析
        4.4.2 风振响应分析工况设置
        4.4.3 非线性模型建立与验证
        4.4.4 风振响应分析结果
        4.4.5 风致易损性分析
    4.5 施工电梯风振效应分析
        4.5.1 典型失效模式分析
        4.5.2 风振响应分析工况设置
        4.5.3 非线性模型建立与验证
        4.5.4 风振响应分析结果
        4.5.5 风致易损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超高层附属设施风振安全性能评定
    5.1 引言
    5.2 风振安全监测系统
        5.2.1 施工现场精细化风环境监测
        5.2.2 塔吊运行安全监测
        5.2.3 施工电梯运行安全监测
    5.3 塔吊安全评估与预警系统
        5.3.1 基于易损性分析的安全评估预警
        5.3.2 基于安全监测的安全评估预警
    5.4 施工电梯安全评估与预警系统
        5.4.1 基于易损性分析的安全评估预警
        5.4.2 基于安全监测的安全评估预警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模型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2.1.1 内部控制的内涵
        2.1.2 COSO内部控制理论
        2.1.3 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
    2.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2.2.1 基本范围
        2.2.2 框架体系与概念模型
    2.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基础
        2.3.1 系统论
        2.3.2 PDCA循环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3.4 控制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决策研究
    3.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3.1.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3.1.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价目标
        3.1.3 指标层级结构及确认
    3.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分析
        3.2.2 指标权重设计
    3.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3.3.1 一级评价指标得分情况
        3.3.2 二级评价指标得分情况
    3.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实证分析
        3.4.1 支持向理机原理
        3.4.2 模型参数设计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关系矩阵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决策研究
    4.1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决策分析
        4.1.1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效率分析
        4.1.2 基于成本收益模型的高等院校适度的内部控制分析
    4.2 基于关系矩阵构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模型
        4.2.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决策分析假设
        4.2.2 高等院校主体和上级部门基于成本分担的关系矩阵
        4.2.3 高等院校主体和上级部门基于声誉价值的关系矩阵
    4.3 基于关系矩阵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收益情景分析
        4.3.1 基于成本分解的情景假设
        4.3.2 基于效益分解的情景假设
        4.3.3 高等院校主体和上级部门关系的情景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模式决策研究
    5.1 问题描述与数学建模
        5.1.1 问题描述
        5.1.2 基本假设
        5.1.3 数学建模
    5.2 监管模式决策算法体系
        5.2.1 算法提出
        5.2.2 总体框架
        5.2.3 变体对比
    5.3 监管模式决策实证分析
        5.3.1 编码解码
        5.3.2 算例设计
        5.3.3 参数设置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AHP-FCE算法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决策研究
    6.1 案例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概况
        6.1.1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基本状况
        6.1.2 高校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
    6.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的问题与原则
        6.2.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的评价问题
        6.2.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的评价原则
    6.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决策的实证分析
        6.3.1 AHP-FCE算法原理
        6.3.2 AHP-FCE评价模型建立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系统论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决策研究
    7.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问题诊断
        7.1.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问题的诊断方法
        7.1.2 高校内部控制系统问题的诊断分析
    7.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7.2.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原则
        7.2.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目标
    7.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单位层面的优化方案
        7.3.1 数据采集
        7.3.2 优化方案
    7.4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业务层面的优化方案
        7.4.1 数据采集
        7.4.2 优化方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单位层面指标、要点及评价操作细则
附录B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度问卷
附录C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现实度问卷
附录D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度问卷
附录E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现实度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校基建部门内部治理策略
    2.1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特征和管理的主要任务
        2.1.1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特征
        2.1.2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功能
    2.2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治理
        2.2.1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历程
        2.2.2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面临的问题
        2.2.3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2.2.4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治理路径
    2.3 甘肃高校基建管理的体制
        2.3.1 甘肃高校基建部门常见的组织机构
        2.3.2 甘肃高校基建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调查
        2.3.3 甘肃高校基建管理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
        2.3.4 甘肃高校基建管理组织机构的治理设想
    2.4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前期管理
        2.4.1 校内立项及审批
        2.4.2 政府审批或备案
    2.5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施工期管理
        2.5.1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
        2.5.2 项目管理团队的人员组成
        2.5.3 项目管理团队的主要任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3.1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3.1.1 内部因素
        3.1.2 外部因素
    3.2 共管模式
        3.2.1 CM项目管理模式
        3.2.2 BOT项目管理模式
        3.2.3 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
        3.2.4 平行承发包项目管理模式
        3.2.5 设计或施工联合体承包项目管理模式
        3.2.6 NC(Novation Contract)转换型承发包项目管理模式
    3.3 代建模式
        3.3.1 代建制的概念及起源
        3.3.2 实施代建模式的必要性
        3.3.3 代建模式的主要特点
        3.3.4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代建模式下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3.3.5 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4 共管模式和代建模式在甘肃高校的适用性分析
        3.4.1 CM项目管理模式
        3.4.2 BOT模式
        3.4.3 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
        3.4.4 平行承发包项目管理模式
        3.4.5 设计或施工联合体承包项目管理模式
        3.4.6 NC(Novation Contract)转换型承发包项目管理模式
        3.4.7 代建模式
    3.5 自管模式
        3.5.1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用原则
        3.5.2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自管模式
    3.6 各种管理模式在甘肃高校运用情况调查
    3.7 管理模式研究评述
    3.8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治理
        3.8.1 目前甘肃高校基建工作的基本背景
        3.8.2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治理设想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河西学院概况
    4.2 河西学院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4.2.1 学校层面管理
        4.2.2 部门层面管理
        4.2.3 管理模式的选用
    4.3 学术交流与信息中心工程案例管理模式选择定量分析
        4.3.1 项目概况
        4.3.2 层次分析法概述
        4.3.3 管理模式优选的流程
        4.3.4 案例工程AHP模型的构建
        4.3.5 案例工程管理模式优选
        4.3.6 综合分析
    4.4 案例工程过程管理
        4.4.1 项目前期管理
        4.4.2 项目施工期管理
        4.4.3 项目建成的效果
        4.4.4 项目管理经验分析
    4.5 案例研究评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调查表

(5)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基本理论
        2.1.1 高校工程项目分类
        2.1.2 审计的基本方法
        2.1.3 审计运行模式
        2.1.4 全寿命周期跟踪审计的特殊性分析
        2.1.5 全寿命周期跟踪审计流程
    2.2 风险管理理论
        2.2.1 高校建设工程与其他工程的区别
        2.2.2 风险管理阶段划分
        2.2.3 风险管理主要流程
    2.3 博弈论
    2.4 投影寻踪法
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A大学实训中心基本情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各参建单位
        3.1.3 目前现场进度情况
    3.2 工期滞后原因分析
    3.3 A大学实训中心项目审计风险识别
        3.3.1 项目风险分解(RBS)
        3.3.2 潜在风险初步识别与分析
        3.3.3 风险精确识别
    3.4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审计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4 构建审计风险评价模型
    4.1 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
    4.2 ANP计算指标权重
    4.3 投影寻踪分析进行风险评价
        4.3.1 投影寻踪基本思路
        4.3.2 构建投影指标函数
        4.3.3 风险等级评价
5 实例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基本概述
        5.1.2 审计模式
        5.1.3 审计程序
        5.1.4 总目标成本
        5.1.5 月进度款审核情况
    5.2 基于ANP-投影寻踪的风险评价
        5.2.1 求解风险指标权重
        5.2.2 A大学实训中心项目审计风险评价
    5.3 风险控制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超矩阵和加权超矩阵
附录 B 调查问卷

(6)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经验值得梳理和发掘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智慧”有待创造性转化
        1.1.3 研究对象选取及范围界定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相关反思
        1.3.1 针对传统古迹保护的争论与反思
        1.3.2 清代古迹保护的研究现状
        1.3.3 对于毕沅及其幕府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所借助的资料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
    2.1 古迹观念的演变及内涵扩大化
    2.2 清代古迹保护的时代氛围及其高峰时期——乾隆朝
        2.2.1 较高的古迹维修频次
        2.2.2 巨额的古迹保护经费支出
        2.2.3 浓重的访古考据氛围
        2.2.4 广泛的古迹保护参与范围
    2.3 清代与古迹保护相关的典籍及操作流程
        2.3.1 “正刑定罪”的根本之法——《大清律例》
        2.3.2 “设范立制”的典章汇编——《大清会典》和《清朝通典》
        2.3.3 “轨物程式”的部门法规——工部各类则例
        2.3.4 清代古迹修缮的基本流程
3 毕沅古迹保护事迹总述
    3.1 毕沅及其幕府概述
        3.1.1 毕沅生平及为官经历概述
        3.1.2 毕沅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3.1.3 毕沅幕府对古迹保护的重要支持
    3.2 毕沅所处时代的陕西
        3.2.1 乾隆时期陕西疆域及行政区划
        3.2.2 乾隆时期陕西主要官员及其职责
        3.2.3 乾隆时期陕西人口、粮储及财政收入
        3.2.4 陕西境内清代以前古迹数量
    3.3 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总览
    3.4 毕沅对古迹的游历考察
    3.5 毕沅与古迹相关的研究及创作
        3.5.1 陕西古迹之总览——《关中胜迹图志》
        3.5.2 陕西碑刻之辑考——《关中金石记》
        3.5.3 毕沅组织编修的陕西地方志
        3.5.4 毕沅以陕西古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3.6 毕沅对古迹开展的保护实践
    3.7 小结
4 毕沅对陕西陵墓的保护及整修
    4.1 清朝对历代陵墓的态度和差异性保护
    4.2 清朝陵墓保护的相关制度及措施
        4.2.1 岁奏制度
        4.2.2 祭祀制度
        4.2.3 守护制度
        4.2.4 维修制度
        4.2.5 惩罚制度
    4.3 毕沅对陕西百余座陵墓的保护
        4.3.1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背景及缘起
        4.3.2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始末
        4.3.3 毕沅为陕西陵墓开展的五项保护措施
        4.3.4 毕沅为陕西陵墓立碑情况
        4.3.5 与立碑相配合的其他保护措施
        4.3.6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历史意义
    4.4 毕沅对唐太宗昭陵的保护及修缮
        4.4.1 毕沅保护唐昭陵缘起
        4.4.2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九年历程
        4.4.3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六项举措
        4.4.4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历史意义及重要影响
5 毕沅对陕西坛庙祠宇的保护及整修
    5.1 清代的祭祀观念与祭祀场所
        5.1.1 清代国家祭祀的空间载体
        5.1.2 清代地方祭祀的空间载体
    5.2 清代坛庙保护的相关制度
        5.2.1 祭祀制度
        5.2.2 巡查守护制度
        5.2.3 保养维护制度
        5.2.4 修缮制度
        5.2.5 惩罚制度
    5.3 毕沅对华阴西岳庙的整修
        5.3.1 修缮工程背景
        5.3.2 修缮工程始末
        5.3.3 修缮理念及具体举措
        5.3.4 工程经费及来源
        5.3.5 《华岳庙全图》的绘制与进献
        5.3.6 毕沅修缮西岳庙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6 毕沅对陕西城垣的保护及整修
    6.1 清人对待城垣的态度
    6.2 清代城垣保护制度
        6.2.1 岁奏制度
        6.2.2 勘察及审核制度
        6.2.3 维修制度
        6.2.4 工程验收及报销制度
        6.2.5 保固及赔修制度
        6.2.6 预防性保护制度
    6.3 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整修风潮
    6.4 乾隆中后期陕西城垣整修概况
    6.5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整修
        6.5.1 西安城垣概述
        6.5.2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始末
        6.5.3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修缮理念和主要方法
        6.5.4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五项举措
        6.5.5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7 毕沅对其他类型古迹的保护及整修
    7.1 毕沅对西安碑林的保护及整修
        7.1.1 西安碑林概况
        7.1.2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始末
        7.1.3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的六项举措
        7.1.4 毕沅整修碑林的历史意义和后续影响
    7.2 毕沅对崇圣寺的保护及整修
        7.2.1 崇圣寺概况
        7.2.2 毕沅重修崇圣寺始末
        7.2.3 毕沅重修崇圣寺的四项举措
        7.2.4 毕沅整修崇圣寺的主要特点
    7.3 毕沅对灞桥的两次重建和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7.3.1 灞桥概述
        7.3.2 毕沅修建灞桥始末
        7.3.3 毕沅第一次重建灞桥的举措
        7.3.4 毕沅第二次重建灞桥的构想
        7.3.5 毕沅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8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时代理念及历史地位
    8.1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
        8.1.1 重视古迹价值的发掘——尤以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为主
        8.1.2 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
        8.1.3 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
        8.1.4 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的古迹保护模式
        8.1.5 以构建“理想天下”图景作为古迹保护的长远目标
    8.2 毕沅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所反映的时代理念及行为逻辑
        8.2.1 毕沅的古迹保护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
        8.2.2 从先贤不朽到古今相承——清代陵墓保护与家国信仰的构建
        8.2.3 信仰符号与等级秩序——清代坛庙保护及修缮的内在逻辑
        8.2.4 安危、赈济、观瞻——清代城垣保护的矛盾性及价值取向
        8.2.5 激进的复兴——以“改造”为古迹赋予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8.3 毕沅在中国古迹保护历史上的地位
9 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多维比较
    9.1 清代古迹保护思想及多维比较
        9.1.1 清代古迹保护的思想
        9.1.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
        9.1.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的思想
        9.1.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2 清代古迹保护制度及多维比较
        9.2.1 清代古迹保护的制度规程
        9.2.2 欧洲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法规
        9.2.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制度及法规
        9.2.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3 清代古迹保护机构及多维比较
        9.3.1 清代古迹保护的相关机构及人员
        9.3.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9.3.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机构
        9.3.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4 以毕沅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多维比较
        9.4.1 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学者及学术成果
        9.4.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5 反思: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对比结果
10 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
    10.1 古今文明的重大变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需求
    10.2 文化遗产保护的恒久期望、阶段性问题与应对
    10.3 清代古迹保护的现实启示
        10.3.1 尊重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价值评估并彰显核心价值
        10.3.2 辩证看待文化遗产修缮中的“真实性”
        10.3.3 信息视角下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复建”行为
        10.3.4 重视文化信仰的隐形作用并积极引导构建
        10.3.5 推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
        10.3.6 关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
        10.3.7 加强遗产保护领域的“以工代赈”活动
        10.3.8 聚焦遗产保护的前提与目标——国泰民安
1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图录
    表录
    附表
    附文
    附图
致谢

(8)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解析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相关概念解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产城融合的研究
        1.3.2 关于科技产业园的研究
        1.3.3 现有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与相关理论
    2.1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1.1 国外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1.2 国内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特征分析
        2.2.1 产城融合理念的特征解读
        2.2.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特征
    2.3 相关理论分析
        2.3.1 共生理论
        2.3.2 紧凑城市理论
        2.3.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与设计目标
    3.1 国内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
        3.1.1 调研对象选取与框架确立
        3.1.2 园区孤立封闭,与城市融合度较低
        3.1.3 功能配置失衡,难以满足产业发展
        3.1.4 街道形象单一,缺乏活力与特色
        3.1.5 空间形态单一,忽视人文关怀
    3.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的必要性
        3.2.1 城市土地复合利用的要求
        3.2.2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
        3.2.3 中小企业群体发展的要求
        3.2.4 人群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
    3.3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复合化设计原则
        3.3.1 整体协同原则
        3.3.2 多样混合原则
        3.3.3 高效可达原则
        3.3.4 弹性适应原则
    3.4 基于现状问题的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目标
        3.4.1 园区与城市的融合互动:促进资源共享
        3.4.2 功能配置的复合化:满足多样需求
        3.4.3 交通组织的复合化:增加街道活力
        3.4.4 空间组织的复合化:关注人性体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与城市的融合互动设计
    4.1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与城市互动的构建基础
        4.1.1 从产城分离转向产城融合的园城关系
        4.1.2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产业空间更新的组成部分
        4.1.3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交通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
        4.1.4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社区生活的综合服务配套
    4.2 科技产业园回归城市的选址互动
        4.2.1 科技产业园的选址分析
        4.2.2 科技产业园回归城市的方式
        4.2.3 科技产业园的选址策略
    4.3 科技产业园与城市交通的整合衔接
        4.3.1 使用人群的交通行为特征分析
        4.3.2 与城市交通站点的衔接分析
        4.3.3 与城市道路网络的整合设计
        4.3.4 与未来地铁站点的预接设计
    4.4 科技产业园与周边地块的融合共享
        4.4.1 科技产业园周边用地类型分析
        4.4.2 沿园区边界布置共享设施
        4.4.3 园区的适度开放与分区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的复合化设计
    5.1 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要素分析
        5.1.1 由单一产业园区转向综合型园区的规划布局
        5.1.2 科技产业园的功能要素分析
        5.1.3 科技产业园的内部交通要素分析
        5.1.4 科技产业园的空间要素分析
    5.2 科技产业园功能配置的复合化设计
        5.2.1 适应多种产业活动的产业功能配置
        5.2.2 构建宜业宜居园区的生活服务功能配置
        5.2.3 形成创新软环境的产业服务功能配置
        5.2.4 促进各类功能有机融合的多维复合
    5.3 科技产业园内部交通组织的复合化设计
        5.3.1 高效分流的动态交通组织
        5.3.2 高效复合的静态交通布局
        5.3.3 整合多种功能的交通空间
    5.4 科技产业园空间组织的复合化设计
        5.4.1 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复合型产业空间
        5.4.2 适应人群多样使用的复合型服务空间
        5.4.3 适应人群交往行为的复合型开放空间
        5.4.4 复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分期开发模式
        5.4.5 复合文化要素的整体空间环境营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实践
    6.1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策略总结
        6.1.1 科技产业园与城市的融合互动策略总结
        6.1.2 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的复合化策略总结
    6.2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设计实践
        6.2.1 项目概况及场地环境
        6.2.2 园区与城市融合互动的设计策略应用
        6.2.3 园区内部规划的复合化设计策略应用
    6.3 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实践应用的反思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科技产业园访谈录
附录三 案例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与建设实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文献查阅法
        1.3.2 统计分析与对比分析
        1.3.3 实际参与
        1.3.4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高校校园规划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当前校园规划及规划评价研究的基本特点与不足
        2.3.1 校园规划研究忽视对于工程经济性、施工便利性及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
        2.3.2 校园规划研究忽视对于建设规划的研究
3 工程与工程建设
    3.1 工程的概念
    3.2 工程的特征
    3.3 工程基本建设流程简介
    3.4 工程风险
        3.4.1 设计阶段的风险因素
        3.4.2 招投标阶段的风险因素
        3.4.3 施工阶段主要风险
    3.5 校园规划的工程性思考
        3.5.1 方案规划中工程问题
        3.5.2 建设规划及其实施中的工程问题
4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评价
    4.1 校区概况
        4.1.1 区位情况
        4.1.2 规划原则
        4.1.3 建设情况
    4.2 研究资料及评价体系
    4.3 土地利用评价
        4.3.1 土地利用评价体系
        4.3.2 校区功能布局评价
        4.3.2.1 校区功能布局研究
        4.3.2.2 功能布局总体评价——社区型校园的实现
        4.3.2.3 校园中有机生长理念的体现与其不足
        4.3.3 校区用地指标评价
    4.4 建筑组织形式及建筑风格评价
        4.4.1 建筑组织形式及建筑风格评价体系
        4.4.2 主要建筑组织形式及建筑风格调查
        4.4.3 建筑风格评价
        4.4.3.1 建筑风格总体评价
        4.4.3.2 求是书院文化建筑群“坐南朝北”的建筑布局评价
        4.4.4 工程性评价——影响建筑风格的工程问题
    4.5 交通组织
        4.5.1 交通组织评价体系
        4.5.2 道路系统评价
        4.5.2.1 道路系统调查
        4.5.2.2 道路系统总体评价——机非分离、步行优先、等级分配明确、与环境和谐
        4.5.2.3 宜山环路、6号路道路等级定位评价——定级偏低
        4.5.2.4 工程性评价(一)—前期设计的桥梁等级未考虑施工交通组织要求
        4.5.2.5 工程性评价(二)—早期规划的地下通道设置于工程经济、施工组织不利
        4.5.3 静态交通评价
        4.5.3.1 静态交通调查
        4.5.3.2 静态交通评价
        4.5.4 施工交通管理措施评价
        4.5.4.1 施工交通管理背景
        4.5.4.2 施工交通管理措施评价
    4.6 景观规划评价
        4.6.1 评价体系
        4.6.2 景观系统规划
        4.6.3 防汛泄洪规划
        4.6.4 景观规划评价——尊重地脉与传承文脉
    4.7 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评价
        4.7.1 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情况
        4.7.2 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评价
    4.8 本章小结
5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实施评价
    5.1 “十二五”期间建设实施评价
        5.1.1 《“十二五”规划》及实施情况简介
        5.1.2 《“十二五”规划》未能实现的原因分析
        5.1.3 学生生活区组团(西)建设实施中的风险因素介绍
        5.1.3.1 学生生活区组团(西)情况简介
        5.1.3.2 案例小结
    5.2 “十三五”期间建设实施评价
6 总结与建议
    6.1 紫金港校区西区校园规划经验的总结
    6.2 校园规划改进的工程建议
        6.2.1 校园规划应能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
        6.2.2 校园规划应考虑工程建设的约束条件(经济性和施工组织上的可操作性)
        6.2.3 校园规划的可靠性,能够应对外部条件的变化
        6.2.4 校园规划应具有预见性
        6.2.5 工程材料的选用应倾向于常规化
        6.2.6 必要的施工交通管理措施
    6.3 校园建设规划及其实施的工程建议
        6.3.1 确定合理的工程建设周期
        6.3.2 确定合理的工程建设实施顺序
        6.3.3 做细功能对接和提高设计质量
        6.3.4 合理招标策略
        6.3.5 施工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10)J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及优化建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内部控制理论概述及制度依据
    2.1 高校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2.1.1 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义
        2.1.2 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原则
        2.1.3 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
        2.1.4 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
    2.2 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制度依据
第三章 J高校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3.1 J高校情况简介
    3.2 J高校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3.2.1 组织架构
        3.2.2 运行机制
        3.2.3 制度建设
        3.2.4 关键岗位与人员设置
        3.2.5 信息系统建设
    3.3 J高校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3.3.1 预算业务
        3.3.2 收支业务
        3.3.3 政府采购
        3.3.4 资产管理
        3.3.5 建设项目
        3.3.6 合同管理
第四章 J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J高校内部控制评价
        4.1.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4.1.2 J高校内部控制评价
    4.2 J高校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4.2.1 组织机构设置有待改进
        4.2.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4.2.3 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完善
    4.3 J高校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4.3.1 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与考核不到位
        4.3.2 收入缺乏控制,支出审核不严
        4.3.3 采购计划不合理,采购效益不足
        4.3.4 资产使用效率低,未统一管理无形资产
        4.3.5 建设项目管理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
        4.3.6 合同缺乏归口管理,信息化滞后
第五章 J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优化建议
    5.1 单位层面的建议
        5.1.1 优化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5.1.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5.1.3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5.2 业务层面的建议
        5.2.1 科学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执行与考核
        5.2.2 强化收入控制,严格进行支出审核
        5.2.3 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提高采购效益
        5.2.4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统筹管理无形资产
        5.2.5 加强建设项目论证,实施全过程监督
        5.2.6 归口管理经济合同,实现信息化管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学院科研中心竣工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D]. 孙肖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极端龙卷风环境下超高层施工附属设施安全性态分析与评定[D]. 鲁逸.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模型决策方法研究[D]. 王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策略研究[D]. 黄锦.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风险评价研究[D]. 杨丽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D]. 陈斯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公共服务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的通知[J].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20)
  • [8]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D]. 罗梦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与建设实施评价[D]. 白凯元. 浙江大学, 2020(01)
  • [10]J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及优化建议研究[D]. 刘晓东. 江西理工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学院科研中心建成投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