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歌荟萃 绽放绿城——2002·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点评(论文文献综述)
李富庭[1](2020)在《广西山歌涵化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歌是广西各民族的文化载体,也是广西各族人民交往的重要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加快了人口跨地域、跨族群流动,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原本生长在乡村的歌圩也开始向城市迁移,各地区、各民族的山歌交往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现代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出现了传统山歌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的趋势,而除了各地区举办的歌节、歌赛,城市公园歌圩和网络歌圩也成为了山歌交流的新场域,广西山歌涵化的现象日益明显。总体上来看,广西山歌涵化的主要因子包括曲调、文本、语言、文化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广西各民族山歌文化的互学互鉴、相互渗透,还表现在音乐人、剧作家等对传统山歌的创造性转化,山歌的表演形式也从单一的歌台对唱发展成为歌舞剧、音乐剧、杂技剧等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表现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审美追求倾向。广西山歌通过涵化的方式,重构自身的文化结构和社会功能,积极拥抱现代化,促进了广西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和民族音乐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山歌文化品牌,也为“文学桂军”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彰显了山歌涵化带来的文化创生价值。
孙晓梅[2](2014)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新闻媒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新闻内容的看点、贯穿新闻内容的始终、突出新闻内容的主题,可以说是对新闻内容最集中的概括。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如一道使人眼前一亮的风景线,让人赏心悦目,使人不由得产生一探究竟,急于阅读的强烈愿望。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开办,其新闻宣传活动在我国广泛开展起来,影响不断扩大,新闻学界以及语言学界人士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对东盟新闻标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选取《广西日报》、《南宁日报》和《南宁晚报》从2004年到2012年间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相关的新闻标题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语言学角度,对新闻标题的词汇、修辞特色和语用分析,做出一些思考和探索。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案和方案。特别对于新闻标题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了基本概述,列举了大量相关文献进行介绍和讨论,并由此总结了新闻标题具有简洁易懂、新颖生动的语言特色和精炼、准确、引导、写实的主要作用第二部分对收集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的语料进行详细考察,从语言的词语、修辞等语言运用特点及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的词语应用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了新词新语、流行语和数字词语;修辞应用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形式。这些词语和修辞形式的运用,起到了提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时代感、推动博览会的大众化,使得博览会更具震撼力、表现力、感染力及更具人性化和生动性等良好的语用效果。第三部分是对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语言的语用进行深入分析,其中包含了博览会新闻标题的语用预设以及体现出的目的性、能动性和文化性的语用特征,并达到了扩大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吸引力,提升博览会的品牌效应,凸显博览会的文化内涵等言语效果。第四部分是结语部分,既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说明对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和作用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实践价值。
朱玲静[3](2010)在《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面对全球化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挑战,室内设计怎样才能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本国民族文化,再创出更具有高度的地域和民族性室内设计作品?这是现代室内设计师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和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积淀。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并不是为了简单的重复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借鉴和弘扬传统文化,将有助于设计者在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文明的基础上,更好地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来丰富设计的表现手段,从而使现代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笔者选取了壮族传统元素进行研究,正是顺应了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壮族的传统元素,是其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富有成就、最具魅力和文化含量最为丰厚的一部分。壮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和价值观,也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生态设计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壮族人,笔者立足于自己所学的设计艺术学专业,希望能通过对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为壮族传统元素的传承和发展研究做些基础性的工作。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壮族传统元素的研究多是选取其中某个元素,如壮族的干栏或民族服饰等进行单一的研究,尽管也取得了不少突出的研究成果,但仅对单一元素的研究恐难以让人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壮族传统元素的特征。如果设计师既了解壮族各种单一传统元素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也对其整体审美特征和设计手法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相信这会更有利于指导他们将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进行合理的应用。而目前对壮族传统元素的整体研究还比较缺乏,故笔者尝试以整体入手的方法,把壮族传统元素分为精神元素和物质元素两大类分别展开研究,不仅探讨了这些典型传统元素的历史渊源和审美特点,而且着重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概括出壮族传统元素的总体审美特征和设计特点,提炼出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论述了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原则和应用方法,再选取三个不同阶段设计的具有壮族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最后通过思考笔者对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个人独立的见解。
张伟[4](2005)在《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文中研究表明面对20世纪音乐教育这个整体性范畴,它包括了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四个分支。所有这些范畴基本上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发展的。在20世纪前半叶,该领域已经有过许多有益的实践,发生过一些偏差,并且它们对20世纪后半叶,该领域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学科范畴上选择紧密联系专业和师范音乐教育这两个分支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时间跨度上选择了1919—2000。文章把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近百年的历史分作发轫、初创、曲折发展、提升与停滞、高潮、华彩六个篇章,涉及近现代声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声乐家与声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等等。该文力图在整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脉络和发展规律,是一项涉及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和音乐史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课题,并将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 发轫期——五四时期的声乐教育。五四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发轫期,是2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拉开帷幕以来的第二个开放时期。本章围绕20年代,具有专业性质的中国声乐教育如何产生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分为四节:一、围绕20年代新型音乐机构(包括:新型音乐社团和新型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选择其中在声乐方面较突出的几所,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论述声乐教育的产生及新型音乐机构的特点。如“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五四以来最早开设声乐课的新型音乐社团,该会刊物《音乐杂志》最早刊登了关于西洋美声唱法的声乐理论知识(陈仲子翻译的《音乐教授法》;纽伦着、黄培铢译的《唱歌之指导》),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奠定了基础。二、针对声乐教育学科的实践性,通过对20年代少量的、重要的声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来加深了解当时声乐教育的发展状况。三、对发轫期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做出总结,聘用外籍声乐教师是这时期声乐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第二章 初创期——三十年代声乐教育的发展壮大。30年代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加速发展,分为五节:首先,文章围绕这时期在声乐方面较突出的七、八所音乐教育机构进行研究,论证了这时期声乐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这时期专业音乐院校之迅猛发展。其次,从整体上对三、四十年代一些重要的声乐演出进行了梳理,又对上海犹太难民音乐家中的声乐活动作了仔细研究。三、文章对我国前两代声乐家、声乐教育家生平、艺术经历以及他们为中国声乐事业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声乐事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最后,文章总结了该时段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与前一阶段相比,这时期声乐教育事业仍是初创性质,但已初具规模。 第三章 曲折发展期——战争年代的声乐教育。该时段是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中最具“个性”和时代风貌特征的阶段,分为五节:首先文章对三个不同政治
韩新安[5](2003)在《民歌荟萃 绽放绿城——2002·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点评》文中研究指明 初冬的南宁令万众瞩目,广西南宁民歌艺术节携百歌齐放。随着南宁经济的发展,知名度的日渐提高,国际民歌节成为一道亮丽的南国新景。今年民歌节由于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加盟,与中国音像协会和(中国)卫星协作广播网共同主办了文化项目中的主项目之一“中华民歌大赛”,使得今年民歌节的文化活动无论从内涵上、实质上、还是形式上都更体现主题,更加新颖,更有影响。 六大板块 构成民歌节文化活动 文化、旅游和经贸三大类活动,构成了整个民歌艺术节。在每一类活动中都包含着若干单项活动,每一个单项活动中又由各个子项目构成。整个艺术节期间的活动项目表就有10页之多,艺术节服务的志愿者达30000人。没有哪个艺术题材的概念被赋予如此多的内涵,民歌节把“民歌”的概念无限延伸,民歌的口号无处不在。活动或多或少的都冠以与民歌相关的内容,尽管有时显得有点牵强。
二、民歌荟萃 绽放绿城——2002·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歌荟萃 绽放绿城——2002·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点评(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山歌涵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缘起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目的及可行性 |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广西山歌涵化现象的表现 |
第一节 广西山歌曲调的涵化 |
第二节 广西山歌文本的涵化 |
第三节 广西山歌语言的涵化 |
第四节 广西山歌文化观念的涵化 |
第二章 广西山歌涵化现象的成因 |
第一节 促进广西山歌涵化的社会因素 |
一、交通发展促进山歌跨地域交流 |
二、城镇化促进公园歌圩的发展 |
三、社会交往需要促进山歌互学互鉴 |
第二节 促进广西山歌涵化的政府因素 |
一、山歌比赛展演增进各地歌手的交流 |
二、政府政策宣传介入山歌演唱 |
第三节 促进广西山歌涵化的媒介因素 |
一、网络歌圩拓展了山歌的传播空间 |
二、民歌类电视节目推动山歌现代化 |
三、民族歌舞剧促进山歌跨界融合 |
第三章 广西山歌涵化的文化创生价值 |
第一节 涵化促进广西各民族的文化融合 |
第二节 涵化促进广西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 |
第三节 涵化促进地方文化品牌的产生 |
第四节 涵化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
第四章 广西山歌涵化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
第一节 广西山歌涵化存在的问题 |
一、政治话语削弱了山歌审美性 |
二、原生态山歌的传承面临危机 |
第二节 广西山歌涵化弊端的应对策略 |
一、政府主导与民间协办相协调 |
二、山歌传承与创新同步进行 |
附录 :田野调查照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新闻标题语言研究现状 |
一、 新闻标题研究概述 |
(一) 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
(二) 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
二、 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
(一) 新闻标题具有简洁易懂的语言特点 |
(二) 新闻标题具有新颖生动的语言特点 |
三、 新闻标题语言的主要作用 |
(一) 新闻标题语言的精练作用 |
(二) 新闻标题语言的准确作用 |
(三) 新闻标题语言的引导作用 |
(四) 新闻标题语言的写实作用 |
第二节 研究主要对象 |
一、 《广西日报》、《南宁日报》、《南宁晚报》简介 |
二、 研究对象范围确定 |
三、 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统计情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案及方法 |
一、 研究方案 |
二、 研究方法 |
(一)语料分析法 |
(二)例举法 |
(三)综合研究法 |
第二章 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语体的语言特色 |
第一节 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语言的词语分析 |
一、 新词新语提升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时代感 |
二、 流行词语推动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大众化 |
三、 数字词语增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吸引力 |
第二节 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语言的修辞分析 |
一、 比喻修辞使中国—东盟博览会更具生动性 |
二、 比拟修辞使中国—博览会更具人性化 |
三、 排比修辞使中国—东盟博览会更具震撼力 |
四、 对偶修辞使中国—东盟博览会更富表现力 |
五、 引用修辞使中国—东盟博览会更富感染力 |
第三章 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语言的语用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语言的预设分析 |
一、 语用预设的相关概念 |
二、 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语用预设的特征 |
(一)共同性 |
(二)恰当性 |
(三)相关性 |
第二节 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语言的语用功能 |
一、 扩大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吸引力 |
二、 提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品牌效应 |
三、 凸显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文化内涵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广西日报》、《南宁日报》和《南宁晚报》相关语料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访谈法 |
1.5.3 实地考察法 |
1.5.4 案例分析及比较研究法 |
1.6 研究思路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概述 |
2.1 关于壮族 |
2.1.1 壮族的形成与发展 |
2.1.2 壮族自然环境的特征 |
2.1.3 壮族人文环境的特征 |
2.2 关于传统元素 |
2.2.1 传统元素的定义 |
2.2.2 传统元素的分类 |
2.2.3 传统元素的功能价值 |
2.2.3.1 历史功能价值 |
2.2.3.2 艺术功能价值 |
2.2.3.3 社会功能价值 |
2.3 关于壮族传统元素的研究状况 |
2.3.1 国外研究状况 |
2.3.2 国内研究状况 |
2.4 关于现代室内设计 |
2.4.1 室内设计的定义 |
2.4.2 现代室内设计的特征 |
2.4.2.1 多元性特征 |
2.4.2.2 复合性特征 |
2.4.2.3 时代性特征 |
2.4.3 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概况 |
2.4.3.1 抄袭泛滥,缺乏创新精神 |
2.4.3.2 民族化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
2.5 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 |
2.5.1 室内设计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2.5.2 传统文化是现代室内设计灵感的源泉 |
2.5.3 现代设计的回归离不开传统文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壮族传统元素资源分析 |
3.1 壮族传统的精神元素资源 |
3.1.1 壮族传统的生产文化——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那文化” |
3.1.2 壮族传统的信仰文化——多神崇拜 |
3.1.3 壮族传统的民俗文化——以歌代言的山歌文化 |
3.2 壮族传统的物质元素资源 |
3.2.1 建筑类代表元素——壮族传统民居 |
3.2.1.1 壮族传统民居的分类 |
3.2.1.2 壮族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 |
3.2.2 绘画艺术类代表元素——神秘的花山岩画 |
3.2.2.1 花山岩画的千古之谜 |
3.2.2.2 花山岩画的艺术特征 |
3.2.3 青铜工艺类代表元素——古老的铜鼓 |
3.2.3.1 铜鼓的装饰艺术 |
3.2.3.2 铜鼓的文化内涵 |
3.2.4 织绣工艺类代表元素——五彩瑰丽的壮锦 |
3.2.4.1 壮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
3.2.4.2 壮锦的装饰艺术 |
3.2.4.3 壮锦的文化内涵 |
3.2.5 印染工艺类代表元素——美丽的壮族传统服饰 |
3.2.5.1 壮族传统服饰的形成与发展 |
3.2.5.2 壮族传统服饰的装饰艺术 |
3.2.5.3 壮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
3.2.6 其他生活品类代表元素——精致的绣球与背带 |
3.2.6.1 爱情的信物——绣球 |
3.2.6.2 外婆送的背带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导入 |
4.1 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价值的提炼 |
4.1.1 传统精神元素审美特征的提炼 |
4.1.1.1 自然观以生态为美 |
4.1.1.2 道德观以崇高为美 |
4.1.1.3 价值观以善歌为美 |
4.1.2 传统物质元素的艺术特征与设计手法的提炼 |
4.1.2.1 材质天然 |
4.1.2.2 工艺精细 |
4.1.2.3 造型多样 |
4.1.2.4 色彩沉稳 |
4.1.2.5 构图凝练 |
4.1.2.6 纹饰丰富 |
4.2 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
4.2.1 杜绝拿来主义 |
4.2.2 注重体现传统元素的精粹 |
4.2.3 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 |
4.3 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4.3.1 直白法 |
4.3.2 组合法 |
4.3.3 隐喻法 |
4.3.4 转换法 |
4.4 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4.4.1 壮锦大酒店 |
4.4.1.1 设计背景 |
4.4.1.2 设计理念 |
4.4.1.3 设计特点 |
4.4.1.4 设计点评 |
4.4.2 广西民族博物馆 |
4.4.2.1 设计背景 |
4.4.2.2 设计理念 |
4.4.2.3 设计特点 |
4.4.2.4 设计点评 |
4.4.3 上海世界博览会——广西展馆 |
4.4.3.1 设计背景 |
4.4.3.2 设计理念 |
4.4.3.3 设计特点 |
4.4.3.4 设计点评 |
4.5 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实践时需注意的问题 |
4.5.1 注意根据室内空间的不同功能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 |
4.5.2 注意遵循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法则,避免符号化式的生搬硬套 |
4.5.3 注意结合现代审美观念的特点,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元素加以改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4)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国声乐教育的发轫期——五四时期的声乐教育 |
第一节 新型音乐社团中的声乐教育 |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 |
2、上海中华美育会(1919) |
第二节 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的声乐教育 |
1、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15) |
2、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 |
3、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19) |
4、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 |
5、私立燕京大学音乐系(1929) |
6、私立沪江大学音乐系(1929) |
第三节 二十年代的声乐演出活动 |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音乐演出; |
2、《五月花》; |
3、《弥赛亚》、《创世纪》等清唱剧的演出 |
第四节 发轫期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与壮大——三十年代的声乐教育 |
第一节 三十年代音乐教育机构中的声乐教育 |
1、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0) |
2、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增设高师科图画音乐系(1921) |
3、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增设音乐系(1930) |
4、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1928) |
5、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增设音乐系(1932) |
6、浙江省立音乐馆(1937) |
7、上海国立音专的继续发展 |
8、根据地的声乐教育 |
第二节 三十年代中外歌唱家的演出活动 |
1、三四十年代我国比较重要的演唱家 |
2、国外艺术家来华的演出活动 |
3、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 |
第三节 上海犹太难民音乐家中的声乐活动 |
第四节 声乐教育家、声乐家 |
第五节 三十年代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一切为了救亡——战争年代的声乐教育 |
第一节 沦陷区的声乐教育 |
1、北平师范大学 |
2、夏里亚平在满洲里 |
第二节 国统区的声乐教育 |
1、音乐教导员训练班 |
2、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校 |
3、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 |
4、国立实验剧院 |
5、青木关国立音院 |
6、西北音院 |
第三节 边区的声乐教育 |
1、鲁迅艺术学院 |
2、华北联大音乐系 |
第四节 声乐教育家、声乐家 |
第五节 战争年代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全面提升到“极左”观念蹂躏下的停滞不前——新中国建立至文革时期的声乐教育 |
第一节 文革前音乐院校/系中的声乐教育 |
1、河北师范学院 |
2、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
3、上海国立音专的继续发展 |
4、湖北省教育学院艺术科 |
5、中央音乐学院 |
6、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 |
7、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 |
8、西北艺术专科学校 |
9、西南音乐专科学校 |
第二节 声乐演出、比赛、交流与声乐事业的发展 |
一、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与声乐活动 |
二、国外的声乐比赛、演出与交流活动 |
三、外籍声乐专家来华演出及声乐活动 |
第三节 老一辈中国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
第一类:1、应尚能 |
2、蔡绍序 |
3、喻宣萱 |
第二类:1、王品素 |
第三类:1、周小燕 |
2、沈湘 |
第四节 近现代杰出的声乐家与声乐教育家 |
第五节 新中国建立至文革时期的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中国声乐事业的高潮期——文革后至八十年代末的声乐事业 |
第一节 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赛事及交流活动 |
1、民歌搜集、整理活动以及较重要的民族民间唱法演唱会 |
2、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比赛 |
3、重要的声乐会议 |
4、专业性音乐会 |
5、大型音乐活动 |
6、几部重要的歌剧演出 |
第二节 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与来华的外籍演出及交流活动 |
一、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演出与交流活动 |
二、外籍声乐专家来华的重要演出及交流活动 |
第三节 老一辈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
第一类:1、喻宜萱 |
第二类:1、王品素 |
第三类:1、沈湘 |
2、周小燕 |
第四节 近现代杰出的歌唱家与声乐教育家 |
第五节 新时期声乐教育事业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华彩乐章”——九十年代中国声乐事业枝繁叶茂 |
第一节 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赛事及交流活动 |
1、歌剧类的演出和评比: |
2、国内重要的声乐比赛 |
3、专业性音乐会 |
4、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声乐会议 |
5、大型音乐活动中重要的声乐活动 |
第二节 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与来华的外籍演出及交流活动 |
一、在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演出与交流活动 |
二、外籍声乐专家来华的重要演出及交流活动: |
第三节 老一辈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
1、周小燕 |
2、沈湘 |
3、姜家祥 |
4、金铁霖 |
第四节 八、九十年代涌现出的一批年青歌唱家 |
第五节 九十年代声乐教育事业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四、民歌荟萃 绽放绿城——2002·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点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山歌涵化现象研究[D]. 李富庭.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2]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标题语言研究[D]. 孙晓梅.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2)
- [3]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朱玲静.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4]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D]. 张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05(05)
- [5]民歌荟萃 绽放绿城——2002·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点评[J]. 韩新安. 人民音乐,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