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臀位自行纠正法矫治臀位105例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黄桑[1](2019)在《腰部夹脊穴联合头针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Russell制订的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1]及徒手肌力检查观察针刺腰部夹脊穴联合头针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影响,明确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01月至2018年09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儿科门诊就诊的脑瘫患儿中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儿64例。采用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研究方法,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剔除1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腰部夹脊穴联合头针和常规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3个疗程。采用SPSS18.0对GMFM-88量表记录治疗前后评分和前后肌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仰卧位与俯卧位能区、坐位能区、爬和跪能区、站立能区治疗前GMFM-88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得分均较治疗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走跑跳能区治疗前GMFM-88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GMFM-88得分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88得分进行比较,观察组稍高于对照组,但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GMFM-88总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肌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肌力均较治疗前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腰部夹脊穴联合头针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GMFM-88中仰卧位与俯卧位能区、坐位能区、爬和跪能区、站立能区、走跑跳能区的运动功能。2、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治疗能有效提高GMFM-88中仰卧位与俯卧位能区、坐位能区、爬和跪能区、站立能区的运动功能,但对走、跑、跳能区改善不明显。3、针刺腰部夹脊穴联合头针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的肌力及粗大运动功能。
罗菲[2](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彭金,高倩,刘兴会[3](2014)在《妊娠期臀先露矫正方法的循证证据》文中认为臀先露是最常见的异常胎位,占足月妊娠分娩总数的3%4%,围产儿病死率高,是枕先露的38倍[1]。臀先露的剖宫产率达80%90%,居剖宫产指征构成的第2、3位[2-3]。减少臀先露分娩能有效控制剖宫产率、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妊娠30周以前,臀先露多能自行转为头先露,若妊娠30周以后仍为臀先露应予矫正[1]。目前的矫正方法很多,但效果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争议。现对其进行总结分析,以指导临床实践。一、改变体位法包括膝胸卧位(图1[4])、反屈姿势法、臀先露自行纠正法及分娩球法等,均是通过改变体位,
方芳[4](2013)在《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及其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系统研究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并选取代表性的高频病症带状疱疹、褥疮、胎位不正,运用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对其治疗性文献进行循证评价并提炼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证据信息,为今后的灸法循证评级及临床证据研究提供示范。方法:按照针灸病谱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检索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预先制定有效合理的检索策略。然后筛选合格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国际疾病分类与编码系统(ICD-10)统计纳入文献的病症运用频次。用文献管理器实现文献检索、筛选、纳入、分类的批处理流程,最终基于现代文献逐步构建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选取3个代表性的高频病症带状疱疹、褥疮、胎位不正,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运用《针灸循证临床指南》推荐的质量评价方法,结合国际通行的CONSORT22条标准及STRICTA的6条标准,进行严格而系统的质量评价。对纳入的灸法临床研究文献,依次分为系统评价/Meta分析、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病例系列观察、个案研究等类型,对同质性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分析软件采用RevMan5.0.20。按照四类灸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临床证据分析,即(1)灸法与空白组、安慰剂组的疗效比较;(2)灸法与常规治疗、标准阳性对照的疗效比较;(3)不同针法灸法之间疗效比较;(4)灸法与其他措施综合运用。由此,提炼出每一个病症的灸法循证治疗证据。结果:1.本次文献研究共纳入502篇合格文献,得到了15类病症系统,100种病症,其中包括西医疾病85种、西医症状5种、中医病症10种。各系统疾病按频次排序如下: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共8种病症、62篇文献;呼吸系统病症:共3种病症、26篇文献;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共14种病症、57篇文献;精神和行为障碍:共4种病症、22篇文献;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共11种病症、58篇文献;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共1种病症、6篇文献;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共4种病症、16篇文献;妊娠和产褥期病症:共4种病症、24篇文献;神经系统病症:共11种病症、38篇文献;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共4种病症、30篇文献;消化系统病症:共17种病症、86篇文献;血液及造血系统病症:共5种病症、14篇文献;循环系统病症:共5种病症、20篇文献;眼及附属器疾病:共4种病症、8篇文献;肿瘤:共5种病症、36篇文献。2.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①灸法与西药比较治疗带状疱疹的Meta分析纳入15篇合格RCT研究。共1167例受试者。灸法与西药比较,Meta分析显示临床总有效率RR=1.31,95%CI (1.12,1.53), 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项研究的疼痛VAS评分MD=-1.63,95%CI (-2.60,-0.65),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止痛效果更佳。②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证据分析2007和2011年国内发表的2项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限证据支持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性,表现在临床症状改善或治愈率方面,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据来进一步验证。灸法与常规西药的疗效比较有3项RCT研究比较灯火灸与阿昔洛韦+曲马多+维生素B1的疗效差异,西药包括抗病毒药、维生素类、免疫调节剂等,结果显示灯火灸在止痛、临床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方面很可能有疗效优势。1项RCT研究比较壮医药线点灸与重组人干扰素、维生素合用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壮医药线点灸在临床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方面均有疗效优势。另外各有1项RCT研究分别比较实按灸与阿昔洛韦;麦粒灸与阿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悬灸与阿昔洛韦+甲钴胺;热敏灸与消炎痛。结果表明这些灸法与常规西药比较,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优势。5项RCT分别比较不同类型的刺法灸法。结果显示铺棉灸在治愈率、结痂时间、镇痛效果均优于刺络拔罐;热敏灸在改善患者疼痛、提高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优于针刺拔罐,也优于电针;壮医药线点灸与火针比较尚没有疗效优势。灸法与其他措施配合的研究有35篇,与西药比较的有15篇,涉及综合措施包括铺棉灸+围刺+电针、铺棉灸+梅花针叩刺、药笔灸+电针、悬灸+针刺、热敏灸十穴位注射;对照西药包括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维生素类(维生素B族、维生素B1、维生素B12)、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具有光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研究结果均显示灸法配合其他刺法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西药。5篇RCT为灸法结合西药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用西药相比,灸法结合西药效果更佳。3.灸法治疗褥疮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①灸法与西医常规比较治疗褥疮的Meta分析纳入18篇合格RCT研究。共928例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临床总有效率RR=1.28,95%CI(1.15,1.4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项研究的平均痊愈时间MD=-7.03,95%CI(-8.52,-5.5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灸对照红外线照射、艾灸配合常规治疗对照单纯常规、艾灸配合药物外敷对照常规治疗在提高褥疮临床总有效率和缩短痊愈时间有一定优势。②灸法治疗褥疮的临床证据分析目前国内尚无灸法治疗褥疮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也无相关多中心临床研究文献报道,多从灸法与常规治疗疗效优势比较、灸法配合其他措施增强疗效两方面进行研究。其中灸法与常规治疗比较治疗褥疮的文献6篇,均为RCT、无高质量研究。涉及的灸法包括悬灸和热敏灸;对照的常规治疗包括局部疮面使用抗生素类(百多邦软膏、庆大霉素)、维生素类(维生素C、维生素B1)及654-2混合液涂擦和红外线照射,这些治疗措施或单用或联合应用。研究结果均为灸法治疗褥疮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灸法与其他措施配合治疗褥疮的文献研究有21篇,与西医常规清创换药比较的有14篇,涉及综合措施包括悬灸+中药(生肌散、美皮康、湿润烧伤膏、九华膏、生肌玉红膏、烫伤药水、土黄连敷料、紫花烧伤膏)、悬灸+西药(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康惠尔溃疡贴、碘伏纱块、利福平、红霉素软膏、苯唑西林钠+呋喃西林液+高渗盐水+T D T照射)、悬灸+中西药(湿润烧伤膏+金霉素眼膏)(可参见后附表1);对照西医常规清创换药包括抗生素类(庆大霉素、呋喃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维生素类(复合维生素B2)。研究结果均显示灸法配合其他治疗措施治疗褥疮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清创换药。2篇RCT为灸法结合清创换药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独清创换药相比,灸法结合清创换药效果更佳。2.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①灸法与常规处理比较治疗胎位不正的Meta分析纳入5篇合格RCT,共915例受试者。灸法对照膝胸卧位法临床总有效率比较,RR=1.38,95%CI (1.27,1.50), 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灸至阴穴对照膝胸卧位法纠正胎位不正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③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循证证据分析灸法与西医常规比较治疗胎位不正的文献15篇,均为RCT研究、高质量研究偏少。涉及的灸法包括温和灸、生姜外敷等;对照的西医常规为采用胸膝卧位法。研究结果均为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疗效优于西医常规。1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有限证据支持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有效性,表现在临床胎头倒转成功率方面。1项RCT比较不同时间的隔姜灸至阴矫正胎位臀先露。结果显示晚上21点到21点30分隔姜灸至阴矫正胎位臀先露优于白天灸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1项RCT显示艾灸三阴交与艾灸至阴治疗胎位不正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灸法与其他措施配合的研究有11篇,与西药比较的有4篇,涉及综合措施包括艾灸+当归芍药散、艾灸+仰卧抬臀位、艾灸+侧卧位、艾灸+胸膝卧位、艾灸+正胎汤、艾灸+转胎方、艾灸+氦氖激光照射、艾灸+电针、艾灸+按压耳穴;对照组为单纯艾灸至阴穴、西医常规为胸膝卧位。研究结果均显示灸法配合其他刺法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疗效优于西医常规和单纯艾灸。4篇RCT为灸法结合西药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常规相比,灸法结合其他措施效果更佳。结论:1.灸法独立干预的病症谱是体现灸法自身特点和优势的重要方面。此次研究发现,灸法独立干预的病症谱范围还是比较广的,约占整个针灸病症谱的1/4。位居前列的病症系统有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等。这与针灸病症谱的高频系统的范围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精神和行为障碍的病症较少。文献频次较为集中的病症有痛经、带状疱疹、胎位不正、哮喘、褥疮、失眠、腹泻等。这些病症可能是灸法独立干预的优势病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2.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证明:1)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止痛效果更佳。不同类型的刺法灸法比较,铺棉灸在治愈率、结痂时间、镇痛效果均优于刺络拔罐;热敏灸在改善患者疼痛、提高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优于针刺拔罐,也优于电针;壮医药线点灸与火针比较尚没有疗效优势。与单用西药相比,灸法结合西药效果更佳。2)艾灸配合常规治疗或药物外敷在提高褥疮临床总有效率和缩短痊愈时间有一定优势。灸法配合其他治疗措施治疗褥疮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清创换药。3)艾灸至阴穴对照膝胸卧位法纠正胎位不正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王新[5](2012)在《孕妇盆底功能状况调查及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妊娠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包括小便或膀胱不适的患病情况、阴道或盆腔不适的患病情况以及大便或直肠不适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2)了解妊娠期妇女对于盆底肌训练(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FMT)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的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3)观察持续性指导孕期妇女进行PFMT,对孕期及产后PFMT的锻炼依从性、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6周及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产后6周及产后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患病率的干预效果。方法第二章:选取2011年1月至9月间在广州市四所医院(两所二甲医院、两所三甲医院)产科门诊进行规律产检的孕妇。采用一般问卷和专业问卷进行调查。一般问卷包括孕妇的基本资料,专业问卷设计参考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相关问卷(PFDI-20),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ICIQ-FLUTS)及国际尿失禁调查问卷,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第三章: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广州市某两家三甲医院产科门诊进行规律产检的孕妇。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对盆底肌锻炼相关知识的认知。第四章: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进行规律产检的孕妇,将入选孕妇随机分为持续指导组和对照组。实施方法:①教授盆底肌锻炼知识:由一位专职健康教育的护士任教盆底肌锻炼课程,所有入选孕妇均参加。②确保所有入选孕妇正确掌握盆底肌肉收缩方法:在首诊测定盆底肌力时,由盆底理疗师指导。③制定家庭PFMT方案,所有入选孕妇从首诊至分娩进行PFMT至少持续6-8周。④干预方法:对持续指导组,课后采用电话随访,每2周1次,进行一对一咨询,敦促妇女进行积极锻炼。对照组课后未进行盆底肌锻炼的专人健康教育指导。结果第二章:共发放1180份问卷,回收1180份,剔除问卷信息不完整的情况,合格问卷1095份,合格率92.8%。1.妊娠期妇女发生尿频者814例(74.3%);夜尿674例(61.6%);便秘453例(41.4%);盆腔坠胀感441例(40.3%);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 UI)442例(40.2%),其中SUI为320例(29.2%),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 UUI)为40例(3.7%),混合性尿失禁(mixed urinary incontinence, MUI)为54例(4.9%),其他类型尿失禁(other urinary incontinence, Other UI)为28例(2.6%),SUI、UUI、MUI、OtherUI的构成比为72.6%、9.2%、12.1%、6.1%;下生殖道不适感329例(30.0%);排便不净感323例(29.5%);排尿不净感312例(28.5%);肛门失禁244例(22.3%),其中气体失禁为163例(14.9%,)液体粪便失禁为61例(5.6%),固体粪便失禁为20例(1.8%);排便急迫感193例(17.6%);排便时肛门疼痛108例(9.9%);推压直肠排便78例(7.1%);阴道肿物脱出74例(6.8%);排便后肛管脱出21例(1.9%);托起阴道排尿2例(0.2%)。2.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不同类型UI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42,P<0.001),初产妇和经产妇妊娠期UI中SUI是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MUI。经产妇中,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妇女妊娠期不同类型UI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934,P=0.177)。阴道分娩妇女妊娠期UI以SUI是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MUI;而剖宫产妇女以SUI为主,其次是Other UI。3.夜尿3次者中有72%的孕妇表示睡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夜尿4次者中有86.3%的孕妇表示睡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夜尿5次及以上者中97.3%表示睡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产妇夜尿情况较初产妇严重(Z=2.368,P=0.018),经产妇中阴道分娩者夜尿情况较剖宫产者严重(Z=3.264,P=0.001)。4.经产妇妊娠期尿频患病率高于初产妇(x2=11.153,P=0.001)。经产妇中不同分娩方式妇女妊娠期尿频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61,P=0.052)。不同孕周妇女尿频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917,P=0.112)。5.经产妇妊娠期排尿不净感患病率高于初产妇(χ(2=7.037,P=0.008)。经产妇中不同分娩方式(χ2=2.339,P=0.126)、不同孕周(χ(2=2.660,P=0.752)的妊娠期排尿不净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盆腔坠胀感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354,P<0.001)。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盆腔坠胀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49)。不同分娩方式妇女盆腔坠胀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0,P=0.475)。7.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下生殖道不适感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32,P<0.001)。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下生殖道不适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9,P=0.572)。不同分娩方式妇女下生殖道不适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65,P=0.085)。8.经产妇妊娠期阴道肿物脱出患病率高于初产妇(x2=8.237,P=0.004)。经产妇中阴道分娩者阴道肿物脱出患病率高于剖宫产者(χ2=7.789,P=0.005)。不同孕周妇女阴道肿物脱出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44,P<0.001)。9.经产妇妊娠期排便后肛管脱出患病率高于初产妇(χ2=4.624,P=0.032)。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排便后肛管脱出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410,P<0.001),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排便后肛管脱出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91,P=0.070)。10.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推压直肠排便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431,P<0.001)。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推压直肠排便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0,P=0.166)。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推压直肠排便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0,P=0.164)。11.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便秘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069,P<0.001)。阴道分娩者便秘患病率高于剖宫产者(χ(2=19.489,P<0.001)。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便秘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48,P=0.213)。12.初产妇妊娠期排便不净感患病率高于经产妇(x2=5.012,P=0.025)。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排便不净感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926,P<0.001)。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排便不净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671)。13.经产妇妊娠期排便时肛门疼痛患病率高于初产妇(χ(2=14.249,P<0.001)。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排便时肛门疼痛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548,P<0.001)。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排便时肛门疼痛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2,P=0.623)。14.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肛门失禁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6,P=0.702),其中气体失禁、液体和固体粪便失禁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2=1.642,P=0.200;χ2=0.105,P=0.746;χ2=2.765;P=0.096)。初产妇和经产妇妊娠期不同类型肛门失禁均以气体失禁为最常见类型,其次是液体粪便失禁。经产妇中不同分娩方式妇女妊娠期肛门失禁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5,P=0.771),其中气体失禁、液体和固体粪便失禁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774,P=0.379;χ2=0.592,P=0.442;x2=0.398;P=0.528)。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妇女妊娠期不同类型肛门失禁均以气体失禁为最常见类型,其次是液体粪便失禁。不同孕周妇女肛门失禁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405,P<0.001)。15.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排便急迫感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946,P<0.001)。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排便急迫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84,P=0.535)。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排便急迫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8,P=0.311)。16.将被调查对象按每5岁为一阶段分成4个年龄段,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得分y随年龄的增加呈逐步升高的趋势(x2=29.729,P<0.001)。按孕周将被调查对象分为6个孕周段,妊娠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得分随孕周增加呈增长趋势(χ(2=391.950,P<0.001)。经产妇组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得分高于初产妇组(Z=3.955,P<0.001)。阴道分娩组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得分高于剖宫产组(Z=5.383,P<0.001)。按流产次数把被调查孕妇分为3个流产次数组,各组间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得分无显着性差异(x2=3.081,P=0.149)。按BMI把被调查妊娠期妇女分为4个体重指数组,各组间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得分有显着性差异(χ(2=90.496,P<0.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盆底功能障碍得分与年龄(t=6.132,P<0.001)、本次孕周(t=19.401,P<0.001)、既往分娩史(t=6.817,P<0.001)、分娩方式(t=5.833,P<0.001)、BMI(t=3.430,P=0.001)均相关。第三章:共发放问卷618份,回收合格问卷610份,问卷合格率98.7%。孕妇中听说过盆底肌锻炼的占30.7%,知道具体做法的仅11.3%,每天行盆底肌锻炼者仅2.1%。孕妇的盆底肌锻炼相关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孕妇的受教育程度(Wald=10.550, P=0.001),受教育程度较高者相关知识得分高(OR=1.340)。而孕妇孕期盆底肌锻炼的频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其对盆底肌锻炼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Wald=145.481, P<0.001),拥有相关知识者较有可能具有良好的锻炼行为(OR=57.628)。96.2%的孕妇表示有兴趣了解盆底肌锻炼的相关知识。第四章:持续指导组孕期、产后整体的盆底肌锻炼频率优于对照组(Z=7.554,P<0.001;Z=8.090,P<0.001)。持续指导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t=2.101,P=0.040),而第一、第三产程时间长短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1.771,P=0.081;t=1.142,P=0.263)。两组剖宫产率和选择性剖宫产率尚不能认为有统计学差异(x2=3.446,P=0.076;χ2=2.343,P=0.185)。两组妇女的孕期母体增重(t=0.196,P=0.845)、新生儿体重(t=0.113,P=0.911)、会阴撕裂患病率(χ2=0.932,P=0.351)、会阴侧切率(χ2=0.022,P=0.982)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指导组产后6周、产后3个月盆底深Ⅰ类、浅Ⅰ类、深Ⅱ类、浅Ⅱ类纤维收缩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Z=2.855,P=0.004;Z=3.899,P<0.001;Z=2.106,P=0.035;Z=2.293,P=0.022;Z=5.165,P<0.001;Z=6.106,P<0.001;Z=4.047,P<0.001;Z=4.256,P<0.001)。持续指导组孕期首诊时深Ⅰ类、浅Ⅰ类纤维肌力优于产后6周(P=0.007;P=0.001),深Ⅱ类纤维(P=0.062)、浅Ⅱ类纤维纤维(P=0.072)肌力得分无显着性差异。产后3个月月盆底深Ⅰ类、浅Ⅰ类、深Ⅱ类、浅Ⅱ类纤维收缩得分均优于产后6周,差异有显着性(P<0.001;P=0.001;P=0.007;P=0.001),而孕期首诊与产后3个月盆底深Ⅰ类、浅Ⅰ类、深Ⅱ类、浅Ⅱ类纤维收缩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908;P=0.553;P=0.358;P=0.298);对照组孕期首诊时盆底深Ⅰ类、浅Ⅰ类、深Ⅱ类、浅Ⅱ类纤维收缩得分优于产后6周(P<0.001;P<0.001;P<0.001;P<0.001)和产后3个月(P<0.001;P<0.001;P<0.001;P<0.001),而产后6周与产后3个月肌力无显着性差异(P=0.180;P=0.059;P=0.083;P=0.180)。持续指导组产后6周、产后3个月SUI患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产后6周、产后3个月的SUI患病率(10.7%、7.1%)均低于非选择性剖宫产组(40.0%、26.7%)和阴道分娩组(31.7%、27.0%);非选择性剖宫产组产后6周时SUI患病率(40.0%)高于阴道分娩组(31.7%),产后3个月(26.7%)时与阴道分娩组相仿(27.0%),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不同分娩方式间产后SUI患病率有差异。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SUI患病的影响因素为第二产程延长、分娩时BMI和产后盆底肌锻炼频率,其中第二产程延长(OR=15.121)、分娩时BMI(OR=1.319)是产后6周SUI患病的危险因素,产后盆底肌锻炼频率(OR=0.503)是产后6周SUI患病的保护因素。剖宫产组产后6周SUI患病的影响因素为是否为选择性剖宫产和孕期母体增重,两者均为产后6周SUI患病的保护性因素(OR=0.067,OR=0.745)。阴道分娩组产后3个月SUI患病的影响因素为母体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和产后盆底肌锻炼频率,其中母体孕期增重(OR=1.372)、新生儿体重(OR=48.767)是产后3个月SUI患病的危险因素,产后盆底肌锻炼频率(OR=0.279)是产后3个月SUI患病的保护因素。剖宫产组产后3个月SUI患病的影响因素为新生儿体重,为产后3个月SUI患病的高危险性因素(OR=18.650)。结论1.妊娠期妇女出现下尿路症状和盆底功能障碍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些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妊娠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重视妊娠期妇女的下尿路症状和盆底功能障碍的情况。2.本研究中妊娠期妇女UI的患病率与国外的报道相似,UI构成比中以SUI为主,其次为MUI、UUI。3.夜尿症状经产妇情况较初产妇严重,而经产妇中阴道分娩者夜尿情况较剖宫产者严重。提示夜尿的严重程度可能与妇女的盆底功能相关,盆底功能状况较差的孕妇夜尿症状更明显。4.不同产次、分娩方式的妊娠期妇女盆腔坠胀感、推压协助排大小便的患病率无显着差异;不同产次、分娩方式的妊娠期妇女阴道肿物脱出患病率有显着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症状调查评估妊娠期妇女POP的发病率。5.妊娠期妇女便秘的患病率高,随孕周增加呈上升趋势。医护人员应把预防便秘的知识加入孕期健康宣教中,以预防和缓解妊娠期便秘的患病。6.本研究中肛门失禁与产次、分娩方式的关系和国外的报道的结论不一致,考虑做进一步研究。7.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是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结果,主要与孕妇的年龄、既往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孕期BMI、孕周等因素相关。医护人员应对高危人群进行适时干预,降低或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情况的患病,提高妊娠期妇女整体的生活质量。8.孕妇对盆底肌锻炼的认知尚不足够,锻炼行为水平偏低,而知识与行为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度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孕妇有关盆底肌锻炼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盆底肌锻炼的认知,还应探索除知识外的可能影响锻炼行为因素,并据此制订针对性措施。9.孕期盆底肌张力随孕周增加而逐渐下降,下降最显着的时期是孕晚期,表明于孕中期采取措施防止盆底肌张力下降是一个较恰当的时机。10.2周1次的电话随访对孕(产)妇家庭自行练习盆底肌锻炼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又提高了其及家属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更促进了她们锻炼的依从性。11.持续性指导使孕产妇拥有良好的盆底肌锻炼行为,有助于缩短第二产程,有助于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有助于降低产后SUI的患病率,但对分娩方式、会阴侧切、会阴撕裂的患病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12.产后良好的盆底肌锻炼行为是产后SUI的患病率的保护因素。选择性剖宫产可能是产后SUI短暂的保护因素。孕期母体增重过多、新生儿体重过重、母体分娩前的BMI高是产后SUI患病率的危险因素。因此医护工作者应加强孕期宣教和产前检查,给予孕妇合理的营养、运动指导和必要的体重干预,控制好胎儿体重,防止孕期体重过度增长,争取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预防产后SUI的发生。
张作民[6](2012)在《产科医生》文中提出1说实话,何晶出来进修,并不是因为想逃避那个"不伦之恋"。"老爸"大她24岁,却并未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事实上,这个刚过50的男人身材保持得比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好。当然,人长得也帅,高高的个子,不英俊但很刚毅的相貌,以及盯着人看时那犀利的眼神,这一切都让何晶非常着迷。"老爸"姓王,是新来的外科副主任,曾经的大学教授,不知犯了什么事,被发配到小县城来。还有,他离过婚。不过,就在他们第一次发生实质性关系后,她就想离开了。不是他做得不好,她没有享受,而是因为没有爱。
张涛[7](2008)在《SPR配合矫形及康复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性瘫痪者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lomy,SPR)+腘绳肌前置术并配合康复训练的疗效分析,探索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及分析矫形手术在该治疗体系中的必要性。方法:采用的随机方法选择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16岁,分成观察组:SPR手术配合康复治疗组(A)30例,SPR手术+腘绳肌前置配合康复治疗组(B)30例,平均随访1年~1.5年。采用刘小林等的脑瘫疗效评估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脑瘫分项功能及其下肢运动功能。结果:SPR手术配合康复治疗组(A)与SPR手术+腘绳肌前置配合康复治疗组(B)治疗后在脑瘫分项功能评分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并且在kernig症阳性治愈情况、膝关节活动等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结合腘绳肌前置术及功能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
陆志方[8](2008)在《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发生机制和防治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阐述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NBPP)疾病特点、认识状况,进一步探索NBPP的危险因素和发生机制,试图建立NBPP防治系统理论。方法通过苏州大学图书馆库检索2003年1月1日2007年9月30日间中、英文文献,对文献进行系统复习;采集102例NBPP病例资料和2937例新生儿资料,应用SAS 8.1统计软件,两组资料之间率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χ2-test,进一步分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模型,所有分析为双侧检验,置信水平α=0.05;根据102例NBPP病例资料和文献确定新生儿状况监控软件录入项目,编写新生儿状况监控系统编制说明和需求规格说明。结果1.目前对NBPP认识尚有不明和争议,提出统一命名倡议为: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neonatal brachial plexus palsy(NBPP)。2.根据自然恢复现象对NBPP进行分类,分为以下三类:可自然恢复,部分恢复和不可恢复。3.出生体重≧4 000g、难产、新生儿窒息、手术助产(胎吸、产钳、两种以上助产)是NBPP发生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OR=42.4, 95%CI=19.7-91.3;OR=29.0, 95%CI=13.1-64.5;OR=131.8, 95%CI=52.8- 328.9;OR=18.6, 95%CI=7.4-46.9(胎吸助产)、OR=16.9, 95%CI=4.9-58.9(产钳助产)、OR=151.7, 95%CI=73.2-207.2(两种以上助产)。4. NBPP发生机制的假设: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约18周以后至娩出期间,由于在子宫内适应不良(如手臂位置不适等),或者在分娩过程中因内力(子宫收缩力、母亲用力)和/或外力(助产力、经过产道的摩擦力、剖腹产中从宫内取胎阻力等)作用,使颈肩分离或腋部展开过度,导致胎儿/新生儿一侧或双侧臂丛牵拉性损伤。5. NBPP的危险等级由最危险至安全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即NBPP预警分级。6. NBPP预警机制:预警等级为Ⅰ级,由临床中心直接进行随访,排除或确定是否罹患NBPP;预警等级为Ⅱ级,由各监控点进行随访,如初步诊断为NBPP,则报告至临床中心,由临床中心提供进一步治疗措施;如排除,则解除预警;预警等级为Ⅲ级和Ⅳ级,原则上认为罹患NBPP的危险程度低,但仍然不能排除发生NBPP的可能性,此类情况主要由儿科医生或家长,承担起随访任务,如果发现婴儿双臂活动不对称等异常情况,即应引起重视,有必要向临床中心报告,以进一步确诊或排除诊断。7.提出了完整的NBPP防治系统:机构设置、主要管理条例、新生儿状况监控软件和系统、设置区域范围、预警机制等,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一旦实施,将给NBPP防治和研究工作带来重大突破,甚至可以为许多疾病,包括其他新生儿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契机。结论1.科学、规范的命名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NBPP,有利于解除产科工作者的思想束缚,推动NBPP防治和研究。2.新生儿窒息与难产、出生体重≧4 000g、手术助产一样是NBPP发生的高危因素(OR=131.8, 95%CI=52.8-328.9)。3.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于NBPP防治工作,新生儿状况(暨NBPP)监控软件是NBPP防治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4.可以以5 00010 000万人口的区域,即省域为单位设计并建立NBPP防治系统。
范榕榕,林娜,范嫣嫣[9](2004)在《臀位自行纠正法矫治臀位105例的体会》文中研究表明胎儿臀位是异常胎位最常见的一种,臀位分娩对母亲和胎儿都可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积极矫治孕期胎儿臀位对围产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臀位自行纠正法也称骨盆位自己回转法,系由日本医生兼子和彦等人所创。我院产科门诊运用此法矫治胎儿臀位经临床观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1年3月-2003年10月在我院产科门
胡瀞月[10](2004)在《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随着囊肿逐渐增大,患者常可出现下腹胀痛、月经紊乱等症,病情严重者不但会影响妇女的生育功能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破裂、继发感染等多种病变,危害较大。目前,西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手段有限。对于较大囊肿(直径 5 厘米以上)多选择手术治疗,虽疗效尚佳,但难免给患者带来手术创痛及较大经济负担,且术后仍多有复发。对于较小囊肿病变,则任由患者在病痛中消极等待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寻找有效的保守治疗措施,开发方便快捷的口服药物,填补卵巢囊肿由较小病灶发展至可手术病灶之间这一段“窗口期”的治疗空白,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治疗成本,成为卵巢囊肿治疗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相对西医现有疗法,中医药在卵巢囊肿(特别是较小病变)的治疗上独具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每获良效的相关报道屡见不鲜,遣方用药更是异彩纷呈。然详加推敲,各家立法处方总体仍未逾痰瘀作祟、实邪为主的前人理论,对中医药治疗本病作用机理的研究更是乏善可陈。导师肖承悰教授依据多年妇科临床经验,明确指出古之“肠覃”即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之卵巢囊肿。为了有别于妇科以外的解释,有利于妇科疾病诊断的规范化,卵巢囊肿的中医病名应明确为“妇人肠覃”。同时,创新性地提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肝血不足、肝郁脾虚为本,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为标,邪气阻于冲任,日久而成有形之囊肿。针对这一病机,确立了养血健脾、化瘀消痰的治疗法则,祛邪与扶正并重,治标与治本相兼。在传统名方当归芍药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优化剂型为颗粒剂,应用于临床。为观察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本文对 87 例 18~50 岁之间,明确诊断为卵巢囊肿的门诊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其中以养血健脾、化瘀消痰为法的颗粒剂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共 72 例、“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15 例。结果表明:1. 治疗组所用的颗粒剂对卵巢囊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总有效率为 87.5%,疗效显着。与对照组 73.33%的有效率相比,疗效有增高的趋势。2. 治疗组治疗 1 疗程后,93.06%的患者中医症状得到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雌二醇(E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说明该法治疗卵巢囊肿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改善活性氧代谢紊乱、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降低雌激素水平、改善血流动态和微循环等综合作用有关。综上所述,“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是治疗卵巢囊肿的有效治法,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活性氧代谢紊乱、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降低雌激素水平、改善血流动态和微循环等综合作用有关。
二、臀位自行纠正法矫治臀位105例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臀位自行纠正法矫治臀位105例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腰部夹脊穴联合头针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1.3 临床分型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采用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检测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入组病例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2.1 性别分布比较 |
2.2 年龄比较 |
3 入组病例GMFM-88 量表、肌力比较 |
3.1 仰卧位与俯卧位能区治疗前、后比较 |
3.2 坐位能区治疗前、后比较 |
3.3 爬和跪能区治疗前、后比较 |
3.4 站立能区治疗前、后比较 |
3.5 走跑跳能区治疗前、后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后GMFM-88 比较 |
3.7 两组徒手肌力测定前后比较 |
3.8 治疗效果统计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与分析 |
1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
2 西医对脑瘫的认识 |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2 脑瘫的临床分型 |
3 脑瘫的治疗现状 |
3.1 传统医学对脑瘫治疗的现状 |
3.2 现代医学对脑瘫治疗的现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腰部夹脊穴对粗大运动的影响 |
4.3 头针对粗大运动的影响 |
5 夹脊穴联合头针对粗大运动的影响 |
6 运动疗法对粗大运动的影响 |
7 优势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缘起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
2. 前人研究述评 |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
3.3 研究目的 |
3.4 研究意义 |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
4.3 创新之处 |
5. 文献资料 |
5.1 文献来源 |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
4. 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6. 小结 |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
2. 学校教育 |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
5. 小结 |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
4. 小结 |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
3. 小结 |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
3. 小结 |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4)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及其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灸法的古今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
一、灸法的古代研究 |
二、灸法的现代研究 |
三、灸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文献计量学在针灸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
一、针灸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现况 |
二、小结 |
第三节 现代针灸疾病谱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一、现代针灸病谱内涵 |
二、现代针灸病谱发展历史 |
三、现代针灸病谱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
一、循证医学的概念 |
二、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
三、小结 |
第二章 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资料来源 |
二、检索策略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症谱计量方法 |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
二、研究人员统一化培训 |
三、文献流程化控制 |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
五、数据录入、管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检索情况 |
二、基本病症谱 |
三、病症系统分析 |
四、病症种类分析 |
五、文献年度分布 |
六、发表期刊 |
七、小结 |
第三章 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 |
第一节 循证医学评价方法 |
一、文献质量评价 |
二、文献分类评价 |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第二节 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 |
一、灸法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Meta分析 |
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临床证据研究 |
三、典型证据分析 |
第三节 灸法治疗褥疮的循证证据研究 |
一、灸法治疗褥疮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二、证据总结 |
第四节 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循证证据分析 |
一、灸法治疗胎位不正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二、证据总结 |
结论 |
结语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孕妇盆底功能状况调查及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概述 |
1. 尿失禁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盆腔器官脱垂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肛门失禁的流行病学 |
第二章 妊娠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孕妇盆底肌锻炼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分娩结局及盆底肌张力的影响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7)SPR配合矫形及康复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对脑瘫的认识 |
2.1 传统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
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基线指标比较情况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指标检测与评定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与比较 |
4.2 不良反应记录情况 |
讨论 |
1. 痉挛性脑瘫发病的神经病学基础 |
2. SPR解痉机理 |
3. SPR手术可能出现的问题 |
4. Kernig征阳性可能的发生机制 |
5. Kernig征阳性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 |
6. 矫形手术的必要性 |
7. 康复治疗 |
8.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8)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发生机制和防治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概论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NBPP 发生机制和预警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NBPP 防治系统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致谢 |
(9)臀位自行纠正法矫治臀位105例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体会 |
(10)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1:卵巢囊肿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及临证思路分析 |
文献综述2:当归芍药散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诊疗标准 |
结果 |
1 病例基本情况 |
2 症状学资料 |
3 其他病史 |
4 疗效评定 |
5 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
6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
讨论 |
1 导师肖承悰教授对肠覃的认识 |
2 立论依据 |
3 组方用药特点 |
4 临床疗效评价 |
5 卵巢囊肿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分析 |
6 雌、孕激素与卵巢囊肿的相关性探讨 |
7 过氧化物歧化酶在卵巢囊肿中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
8 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作用机制初探 |
结 语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个人简历 |
四、臀位自行纠正法矫治臀位105例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腰部夹脊穴联合头针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桑.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妊娠期臀先露矫正方法的循证证据[J]. 彭金,高倩,刘兴会.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4(06)
- [4]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及其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D]. 方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孕妇盆底功能状况调查及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效果研究[D]. 王新.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6]产科医生[J]. 张作民.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2(02)
- [7]SPR配合矫形及康复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研究[D]. 张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
- [8]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发生机制和防治系统研究[D]. 陆志方. 苏州大学, 2008(04)
- [9]臀位自行纠正法矫治臀位105例的体会[J]. 范榕榕,林娜,范嫣嫣.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S1)
- [10]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 胡瀞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