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金流失现象不容忽视

土地出让金流失现象不容忽视

一、国土出让金流失现象不容忽视(论文文献综述)

唐德红[1](2021)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轻视。城镇化建设、应对金融危机等,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这一骨干力量。在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增加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受分税制改革的影响,财权事权的不匹配使得大多数地方政府收不抵支。于是,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平台公司等渠道举债融资来弥补赤字,这使得地方政府债务开始不断扩张,不断积累的债务甚至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见,地方政府债务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中共十九大明确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曾多次被国家重要会议所提及。其中,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重点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18年12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强调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本文按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度量、传导及影响-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债务风险化解模式困境的破解-债务风险化解的路径”的设计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运用基础统计数据分析和风险度量模型KMV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度量,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导及影响,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基本情况。其次,基于各地方政府探索出的多种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模式,通过对其中主流的八种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进行分析,在综合既有研究以及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各种模式实施困境的成因,并提出了破解各种困境的主要方法与具体措施。最后,归纳总结各地方政府运用各种模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分析可取之处,并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际状况,探索化解债务风险的具体操作路径。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2015-2019年,全国政府基于自身综合财力对债务风险的控制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2019年,部分地方政府依靠当地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或当地的综合财力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其债务风险;未来三年(2020-2022年),除上海、浙江、广东、宁夏四个省份外,其余省份利用可支配综合财力来偿还地方债及城投债的违约风险较高。而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不可持续性。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模式有八种,不同模式的特征存在某种异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应按照债务清理、控增量、去存量、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以及债务绩效评价的路径操作。

李晶[2](2020)在《基本农田用途管制背景下农户利益补偿政策优化研究 ——基于广州的调查》文中提出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9.58%,较40年前提高了41.66个百分点。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对土地资源产生巨大的需要,导致土地开发与农地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中国已形成堪称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尤其严格。1998年国家制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对基本农田用途实施管制,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和保持土壤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使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土地的发展权和农户的利益承受了损失。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农户因土地发展权而遭受的利益损失就越大。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分析等方法开展调研和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基本农田政策的现状、基本农田管制的目标以及农田用途管制与农田发展权益的联系;然后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州市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介绍广州市农田用途管制分布现状、政策现状、执行现状以及补偿现状并分析其特点;研究广州基本农田违法行为特点,分析农户的违法动机和实际需求;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形式调查234名农民对农田保护政策和农田发展权限的认知情况,以及受访农民对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满意度情况;结合现状和问卷调查结果,归纳出农户利益受损的原因如基本农田经济补偿标准过低,政策动态调整滞后;政策制定中忽视了农户的个体差异;土地污染和农田占补不规范导致地力下降;土地规划不够集中且经营权流转制度不完善,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融贷和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滞后等。最后在基本农田制度使农地发展权受限的背景下,提出将对农户利益保护的措施及补偿措施作为基本农田用途管制的配套政策一并考虑,对农户利益补偿政策的优化提出建议。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优化农户利益补偿政策需从以下层面出发:建立健全土地发展权收益评估机制,精准制定农户利益补偿标准和方式;补偿标准和方式的确定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农田等级等因素综合评定;建立健全补偿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通过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污染防治和保持土壤肥力等方式长效保障农民利益,引导农民向职业化发展;集中连片基本农田并健全基本农田经营权流转制度,通过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种植收益;挖潜基本农田的生态价值,优化农业融贷和农业保险服务等。

张月言[3](2019)在《房地产税的经济效应及其路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对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愈加显现。过热的市场发展导致房价不断上涨,政府虽多次出台调控政策,但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依然堪忧。同时,随着“营改增”的完成,我国地方税主体税种缺失、财政收入减少,导致地方政府财务负担沉重,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此外,由房产价值差异引起的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一个完善的税种来进行调节,因此社会各界寄希望于房地产税改革,期盼用改革后的房地产税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地方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并发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房地产税立法已由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稳妥”推进发展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稳步”推进,一字之差,彰显出我国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的决心与行动力。社会各界的期盼,政府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使房地产税改革具备较好的社会基础和政策基础。但由于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房地产税发展现状中还存在着阻碍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的因素。在此背景下,对房地产税的经济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为房地产税改革提供可行的路径选择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先对房地产税和经济效应的相关概念以及征收房地产税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随后,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在房地产税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有:房地产税立法困境、税制设计困境和配套措施不完善。另外对改革的必要性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解决地方财政难题和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进行分析。接着,研究房地产税对房价及收入的影响机理,分别对房地产税的价格效应、财政收入效应和再分配效应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为接下来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VAR模型、最小二乘法、测算MT指数等方法分别对房地产税的价格效应、财政收入效应和再分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征收房地产税在短期内会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在长期内调控作用不明显,但其通过影响房地产市场上的供求结构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房地产税为地方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现行房地产税存在的体制障碍和面临的困境难题,房地产税经济效应的发挥还有赖于改革的推进。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以及前文分析出的困境和必要性,明确我国房地产税改革的基本目标主要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为地方政府组织财政收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改革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法治原则和渐进原则,然后又从房地产税收体系、房地产税配套措施等方面为我国房地产税改革的路径进行优化设计,以期能够更好地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并使房地产税的经济效应发挥出应有作用。

韩欣宇[4](2018)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住区发展与空间重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经历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城乡社会经济面临剧烈的发展转型。特别是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乡村在城乡关系重塑中要素单向性外流,导致地域要素组织与功能结构演进出现诸多变动。乡村住区的发展与空间重构既是客观现实又是未来趋势,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增强本土理论的知识贡献和规划技术的实施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论文研究了城乡关系变迁与乡村住区发展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阶段特征,借助理论透视厘清城乡关系驱动下乡村住区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城乡要素重组对地域空间结构与功能演进的作用机理。进而重点研究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要素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功能结构调整的影响,提出解决现阶段乡村住区发展困境的整体思路。其次,根据城乡关系重塑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建构了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明确空间重构的理论取向,研究空间重构的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实施的内容、要素和层次。第三,结合空间重构的组织框架,论文建构了乡村住区综合评价方法,基于乡村住区发展的复杂性和重构的差异性归纳住区空间重构的类型及特征,进而研究乡村住区空间重构模式,从建设过程、动力机制和影响意义等方面总结创新发展经验,最后提出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和支撑策略。论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城乡关系重塑是一种影响乡村发展的最具渗透力的驱动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要素组织方式和功能结构调整推动住区空间重构;2)城乡统筹阶段,城乡要素流动和配置的方式显着变化,导致乡村住区出现人口流失加剧、土地利用低效、发展资本不足和地域特色丧失等问题,应通过重塑乡村的地位与价值、优化地域资源利用方式和推进地方性空间生产等思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转变;3)乡村住区空间重构是乡村发展的正向演进过程,应利用人为的空间干预与调控手段,优化系统的要素配置、空间演进和功能拓展,从而实现乡村自主发展能力和城乡协同发展水平的提升;4)在乡镇地域尺度下应用乡村住区综合评价方法,基于发展度和重构度识别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类型,发现不同类型住区呈圈层布局结构且重构需求差异显着;5)新时期乡村住区应采取“内外联动”的重构路径,通过提升存量供给水平、优化城乡产业分工和加强公众参与程度等方法,发挥空间规划的引导作用;采取加速资源整合、壮大集体经济和鼓励村社自治等手段,提升乡村自主发展能力。

李静[5](2016)在《浅议国有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土地出让金的规模逐步增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迅速增长,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如分配机制不合理、未做到应收未收以及补偿安置等问题,文章就上述几方面问题展开论述,随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有效解决征收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谭文兵[6](2016)在《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土地的商品价值开始不断显化。我国的国有土地市场得到快速、充分的发展,而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发展却相对滞后,国有土地市场与集体土地市场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对土地资源高效流转,优化配置构成巨大障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中央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在新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为我国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论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本研究工具,综合运用城乡统筹、区位理论、土地市场理论等基础理论,研究中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查阅法、实地调研法和系统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以安徽省为实践调研和分析对象,对安徽省的城乡土地市场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同时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关于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精神为指导,对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的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提出了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构建框架和改革建议。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构建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框架体系。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理论对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别对国有土地市场和集体土地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产权明晰是土地市场交易的前提和基础;明晰土地交易规则、降低土地市场交易成本是市场建设的必要条件;市场的契约精神是土地市场的重要保障;实现政府、集体组织、农户的多方共赢是土地市场建设的重要方向。在对安徽省芜湖市、宁国市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两地通过组建土地投资公司、建立股份合作社、成立城乡统一土地交易中心等方式,在集体土地市场建设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面临相关法律制约、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缺乏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等一些障碍因素。在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的精神进行系统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城乡统一土地市场运行的制度安排:一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制度,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二是完善土地市场契约,规范和加强合同管理;三是降低土地市场交易成本;四是体现土地市场建设中的公共选择,实现多方共赢;五是完善土地市场的收益分配机制;六是完善土地市场交易中的规则体系。

冯乐坤[7](2015)在《国有财产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研究 ——以地方所有权为视角》文中提出自继受前苏联公有制中的国有财产理论以来,我国国有财产范围不仅极其广泛,又遍及全国各地,因国有财产统一由中央作为统一主体进行具体管理也不现实,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国有财产一直存在着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管理,中央与地方一直分享着国有财产的利益,各级地方对其直接支配的国有财产事实上已经处于享有所有权之实,但各级地方所直接支配财产仍然被视为国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就会不断发生,为此,在借鉴前苏联后期以及俄罗斯立法转而采纳对国有财产实行的中央与地方分别所有以及各主要国家所采纳地方所有理念的基础上,我国理应赋予各级地方对其直接管理支配的国有财产享有所有权。不过,我国地方所有是将部分国有财产主体从国家变更为地方,地方所有财产其实就是对国有财产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具体进行财产分权的结果,立法就应确定中央与各级地方之间对国有财产的具体划分标准,各级地方所有财产范围也就最终得以确定。然而,受各国行政区划所形成的各个地方均为地方所有权主体的影响,地方所有层级往往与地方层级具有对应性,地方所有权的形成其实就是以各国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为基础,既然我国目前行政区划所形成的地方层级实行三级或者四级模式,我国地方所有层级理应分为省级、地级、县级、乡镇级等层级,因现实中的我国地方层级处于变动之中,地方所有财产必然会面临在各级之间进行具体分割,具体分割标准理应予以明确。当然,未来立法在对地方所有财产规定的过程中,不仅要适用各级地方所有权平等、利益衡量的理念,也要采纳“一般+分散”的立法模式,即宪法、民法进行一般性规定的同时,相关单行法也应对其加以规定,尤其要允许各地方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形而对各级地方所有财产范围进行规定。

米谷[8](2014)在《农村集体土地城市化的制度研究 ——以城乡土地利用体制一体化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城乡土地二元利用体制使得中国城乡之间呈现出极为不公平的情况。在中国,自从共产党执政以来,土地权利一直就是一个核心问题。在革命期间,毛主席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团结了最广大的农民群众。而在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合作社的集体化经营到后来的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使得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民土地私有制被废除,并最终形成了城乡土地二元体制。城乡土地二元利用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尽管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这一制度却一直存续到现在。在1978年改革进程开始前,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土地分配利用一直是农村的主要经济基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土地利用模式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区别。然而,自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制度开始出现分化,城乡差距也渐渐开始拉大。随着城市土地使用权的商业化流转,城市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极大地为经济的稳健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福利作出了贡献。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由此拉开了序幕,以征收农村土地扩大城市面积为基础的土地城市化远远超过了人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陷入了一中独特的怪圈之中。随着国有土地市场的放开,它代表历史上财富规模最大的一次转移大多数的中国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权被移交给城市居民,中国的住房家庭拥有率从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一跃成为最高的国家之一。然而,城市所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和准自由的土地市场,使得城乡土地二元利用体制不断得到深化:城市的土地转让、出租和抵押,可以充分实现土地的内在价值,然而农村土地却被牢牢禁锢,土地城市化所产生的级差收益都因征收而归入政府,农民的土地发展权受到限制甚至是剥削,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逐渐呈现出城市吞并农村的不和谐状态。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背后,是共同富裕的理想。然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却是一直处于一种共同贫穷的尴尬境况。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这种城乡差距的主要根源之一在于土地的产权制度即城乡土地二元利用体制,在这种“同地不同权”的模式之下,农民最为珍贵的土地财产受到现有制度的无情剥夺,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路径被完全割裂,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牺牲的状态,土地城市化仅仅成为解决城市紧缺建设用地的措施而非农村自主发展的融资渠道,影响到全中国的和谐稳定发展,城乡土地二元利用体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刻。论文导论部分对选题依据、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研究内容、论文创新进行了介绍。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约17余万字。论文介绍了城乡土地二元体制制度的形成,按照历史研究方法得出该制度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一大历史遗留问题。在文章中重点对于城乡土地二元利用体制产生的消极后果加以剖析,文中指出所谓小产权房的现象正是由于城乡土地二元利用体制之下,农民不满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利用征收和用途管制的方式对于自身本应享有的土地发展权的无理剥夺,为了打破国家对于土地一级交易市场垄断地位,而实施的一种自主的反抗行为。同样,论文分析认为不规范的城市规划与城乡二元体制下国家对于土地一级交易市场的垄断,以及作为中国特殊城市化的基础之一的《宪法》第10条的模糊性,导致了城中村的现象在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出现。关于近年来比较受到关注的空心村问题,笔者也在论文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指出其也是现有城乡二元体制之下,政府用征收的方式将农村排除在土地城市化所得的级差收益之外所引起的消极影响之一。再次,论文深入分析了广东南海和重庆地区农村土地改革试点模式的利弊,指出实现农村的自主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只能是完全彻底地突破城乡土地利用二元体制,摒弃现有的以征收为主要方式的土地城市化,归还农村本应当享有的土地发展权,保障在土地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不改变权属地实现商业化和市场化,将农村土地城市化作为自主发展的主要融资手段,实现中国统筹城乡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最后,笔者采用比较的角度分析了西班牙产权制度,并且将西班牙土地制度中的有益部分引入中国农村土地自由流转的设计方案之中。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第一次使用西班牙的法律制度为模型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构建。笔者之所以选择西班牙的土地产权制度,主要是由于其非常重视土地产权的社会性,这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原则不谋而合。尽管西班牙宪法承认私有财产,但是物权的社会性却是整个物权制度的核心。在西班牙,土地财产使用和转让的权利必须符合社会的利益。因此,在西班牙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受到来自社会需要的限制,而这种对于私有财产的限制也必须由立法者加以明确规定。一块农村地块的流转、用途属性的确立、建设权激活都是由城市规划来实现,其成为协调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最重要的一个工具。笔者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新城镇化”开始注重人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的发展权益,必然伴随着比较大幅度的土地改革,而土地改革最为主要的就是采用合理的手段实现农村土地的流转,唯此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中国城市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国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受到严格用途管制的现状需要得到改善,新时期中国的城乡土地二元利用体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状态。按照比较法的研究方法来看,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土地改革这一伟大的举措,参照西班牙的土地产权制度必然会为中国农村自主城市化改革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念[9](2014)在《城镇化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型土 地税收制度研究 ——以香港土地制度为借鉴》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一国(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阶段,反映该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已经日益匮乏。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一国(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该国(地区)城市土地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在目前国内城市土地利用粗放、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以及土地闲置等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城市人地矛盾,以及高效合理节约利用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领导面前的重大意义的课题。本文以建立健全城镇化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型土地税收制度为研究课题,在对国内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和税收制度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试图运用城镇化理论、土地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在充分探讨并认真反思现行土地税收制度之后,指出确实存在一些阻碍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包括耕地占有税征收额度过低造成耕地1缺乏应有保护;税收总类不齐全造成土地资源闲置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保有阶段的税负不足造成土地闲置现象泛滥;税收减免范围过于宽泛造成集体和个人对珍惜土地重要性的忽视等。文章在对英国、韩国和日本三国的土地税制中有关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中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尤其是适当提高土地保有阶段税收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例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的重要手段0随后文章乂从土地税收制度(差饷及物业税制度)和香港土地出让制度(批租及年租制度)两方面着手,运用文字说明法、图表法等方法,全面剖析并深入探讨香港政府在土地节约利用方面的税收政策,力图为内地各级政府在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方面提供有益参照,据此文章提出一系列促进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税收措施,旨在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资源节约型土地税收制度,建议政府首先应当在土地取得阶段严控土地供给量;其次在土地保有阶段适当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后在土地流转阶段促进土地优化配置。

吴明场[10](2014)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流转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资源配置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实行土地“二元”管理体制,即土地分为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并适用使用不同的法律。在我国城镇化战略推进中,城乡建设用地资源存在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大量建设用地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和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行严格限制,进行再次开发高效利用存在很大困难,这就导致了存量低效的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尚未进行优化配置利用,宝贵的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存在浪费现象。改革开发以来,由于土地市场化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创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现象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逐渐盛行。正因为如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已成为近几年来学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考察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历史,深入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和问题,剖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主要权利构造,找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动力机制与意愿因素,总结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成功经验,设计集体建设用地的制度框架和相关配套制度,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流转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为国家制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和政策提供立法建议。本文章节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界定概念,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阐明论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各章主要内容。第2章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历史考察与现状检讨。本章主要考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历史演变和检讨现实中问题。首先全面考察梳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历史演变,在此基础上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检讨,最后从宏观上提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未来方向。第3章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利构造。本章主要研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利构造,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首先,分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性质和特点,然后重点通过使用权主体思考(主体类别和成员身份)、客体管理(规划和计划)、内容完善(价格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剖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利构造,提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理基础。第4章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机制与意愿因素。本章主要采取模型实证分析的方法,一方面,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年鉴中各省宏观数据代入模型进行分析,找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意愿因素的研究假设和模型,采取实地个体调查的方式,将实地调查的微观数据代入模型进行检测分析,弄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意愿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后续的制度设计提供了实证分析依据。第5章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探索。本章分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和现实基础,并全面总结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地方规章、主要做法及其主要经验,并重点分析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的政策创新,为后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创新提供实践经验与可行性支撑。第6章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设计。本章首先提出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设计的总体要求,指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范围和条件,重点论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程序保障,并侧重分析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收益分配和使用,最后提出了完善配套制度的相关要求。

二、国土出让金流失现象不容忽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土出让金流失现象不容忽视(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2.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定义
        2.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度量
        2.1.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2.2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研究
        2.2.1 从风险成因出发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2.2 从具体方法出发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概述
    3.1 地方政府债务及其分类
        3.1.1 地方政府债务概念与内涵
        3.1.2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及其内部结构
    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
        3.2.1 财政体制成因
        3.2.2 政治体制成因
        3.2.3 宏观政策成因
        3.2.4 金融体制成因
        3.2.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运用的低效率
    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3.3.1 基于基础统计数据观察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3.3.2 基于KMV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
    3.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
        3.4.1 金融交易传导路径
        3.4.2 财政传导路径
        3.4.3 实体经济传导路径
        3.4.4 资本市场传导路径
    3.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3.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区域金融市场的影响
        3.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3.5.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地方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3.5.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5.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与实施困境分析
    4.1 出租出售资产模式
    4.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模式
    4.3 售股还债模式
    4.4 债转股模式
    4.5 混改模式
    4.6 资产证券化模式
    4.7 PPP模式
    4.8 并购上市溢价套现模式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模式困境的破解
    5.1 出租出售资产模式困境的破解
    5.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模式困境的破解
    5.3 售股还债模式困境的破解
    5.4 债转股模式困境的破解
    5.5 混改模式困境的破解
    5.6 资产证券化模式困境的破解
    5.7 PPP模式困境的破解
    5.8 并购上市溢价套现模式困境的破解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路径研究
    6.1 债务清理
    6.2 控制增量
    6.3 去存量债务
    6.4 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
    6.5 债务绩效评价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2)基本农田用途管制背景下农户利益补偿政策优化研究 ——基于广州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基本农田
        2.1.2 农田用途管制
        2.1.3 农户经济利益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发展权
        2.2.2 利益均衡理论
        2.2.3 价值及产权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基本农田用途管制的政策现状和实施情况
    3.1 广州市基本农田政策现状
        3.1.1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现状
        3.1.2 广州市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现状
    3.2 农田用途管制的目标
        3.2.1 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2.2 农田利用整体效率最大化
        3.2.3 协调“吃饭”与“建设”的矛盾
        3.2.4 保护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 广州市土地利用情况和基本农田补偿现状
        3.3.1 广州市土地利用情况
        3.3.2 广州市基本农田补偿政策现状
    3.4 广州市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实施情况
        3.4.1 广州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情况
        3.4.2 占用破坏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分析
    3.5 农田用途管制与农田发展权益的联系
        3.5.1 农田用途管制为农田发展权的创设奠定了基础
        3.5.2 农田用途管制与农田发展权既对立又统一
        3.5.3 农田用途管制与农田发展权二者具有历史递延性
第四章 广州基本农田用途管制下农户利益受损情况调查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1.1 调查区域概况
        4.1.2 抽样调查
        4.1.3 样本特征
    4.2 农民对农田保护政策和农田发展权受限的认知
        4.2.1 农民对农田保护政策的认知
        4.2.2 农民参与农田规划保护的态度
        4.2.3 受访农民对农田发展权受限的感知
    4.3 受访农民对基本农田补偿政策的认知情况及评价
        4.3.1 受访农民对基本农田补偿政策的认知情况
        4.3.2 受访农民对基本农田补偿政策的评价
    4.4 调查结论
第五章 广州市农民基本农田发展利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5.1 基本农田经济补偿标准过低,调整机制滞后
        5.1.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5.1.2 与农转用产生的经济收益差距大
        5.1.3 基本农田经济补偿政策动态调整滞后
    5.2 基本农田补偿政策忽视了农户的个体差异
    5.3 重数量轻质量造成农民利益损失
        5.3.1 基本农田分级不完善,占优补劣现象严重
        5.3.2 环境污染严重,农田质量下降
    5.4 个体种植效益低,规模化经营难度大
        5.4.1 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
        5.4.2 基本农田规划和布局分散
        5.4.3 基本农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不健全
        5.4.4 农业融贷和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第六章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下农户利益补偿政策优化建议
    6.1 树立新的发展目标
        6.1.1 常规目标:以经济目标为核心的三大目标体系
        6.1.2 主体目标:主体利益博弈均衡的着眼点
    6.2 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标准
        6.2.1 因时制宜,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标准动态调整
        6.2.2 因地制宜,差异制定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标准
        6.2.3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的宣传力度
    6.3 长效保障农民利益,引导农民向职业化发展
        6.3.1 拓宽社保资金筹措渠道,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6.3.2 推广基本农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保障占补质量
        6.3.3 加强污染防治,保持基本农田土壤肥力
        6.3.4 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6.4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提高基本农田种植收益
        6.4.1 科学划定基本农田,重视“集中性”和“连片性”
        6.4.2 健全基本农田承包经营权及流转制度
    6.5 挖潜基本农田生态价值,以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生产
        6.5.1 充分发挥基本农田生态价值,提高基本农田保护效益
        6.5.2 优化农业融贷和农业保险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基本农田用途管制下农户利益受损情况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房地产税的经济效应及其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国内外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
        (一) 房地产税相关概念
        (二) 经济效应相关概念
    二、相关理论依据
        (一) 财产课税理论
        (二) 税收效应理论
第三章 房地产税改革的困境及必要性分析
    一、房地产税改革的困境分析
        (一) 立法困境
        (二) 税制设计困境
        (三) 配套措施不完善
    二、房地产税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 破解地方财政难题的需要
        (三) 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需要
第四章 房地产税对房价及收入的影响机理
    一、房地产税对房价的价格效应影响机理
        (一) 需求视角下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机理
        (二) 供给视角下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机理
    二、房地产税对地方财政的财政收入效应影响机理
    三、房地产税对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效应影响机理
        (一) 房地产市场视角下房地产税对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机理
        (二) 地方财政收入视角下房地产税对居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机理
第五章 房地产税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房地产税价格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选择
        (二) 变量选取
        (三) 基本检验
        (四) 实证结果分析
    二、房地产税财政收入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房地产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
        (二) 实证对比分析
        (三) 实证结果分析
    三、房地产税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实证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房地产税改革的路径优化研究
    一、房地产税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一) 基本目标
        (二) 基本原则
    二、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
        (一) 优化房地产税收结构
        (二) 完善房地产税的税制要素设计
    三、完善房地产税配套措施
        (一) 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
        (二) 改进不动产登记
        (三) 完善房地产评估机制
        (四) 拓宽纳税人缴税渠道
        (五) 提升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 完善税收征管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住区发展与空间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系统发展转型的时代背景
        1.1.2 乡村发展与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议题
        1.1.3 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借助空间规划落实国家乡村发展相关政策
        1.2.2 理论意义:城乡规划学科理论建设与完善的重要补充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范畴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典型实践
    2.1 国内相关研究与典型实践
        2.1.1 针对乡村住区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
        2.1.2 新时期国内乡村住区建设典型实践
        2.1.3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评述
    2.2 国外相关研究与典型实践
        2.2.1 针对乡村住区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
        2.2.2 发达国家乡村住区建设的实践经验
        2.2.3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评述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城乡关系变迁下乡村住区发展演变及规律
    3.1 自然均衡阶段(1949 年以前):住区建设的历史基点
        3.1.1 早期均衡城乡关系
        3.1.2 住区系统基本形成
        3.1.3 住区单元稳步生长
        3.1.4 住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 二元隔离阶段(1949~1978 年):国家总体性支配住区发展
        3.2.1 二元结构下乡村封闭的发展环境
        3.2.2 社会经济功能变迁分化住区格局
        3.2.3 住区单元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3.3 城乡联系恢复(1978~2002 年):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影响
        3.3.1 城乡关系调整改变乡村发展环境
        3.3.2 居住改善的需求推进住区建设
        3.3.3 乡村工业化延续分散格局
        3.3.4 乡村城镇化促进均衡集中
        3.3.5 园区建设与土地供应紧张
        3.3.6 村镇规划的介入与引导
    3.4 城乡关系变迁下乡村住区的演变规律与机制
        3.4.1 城乡相互作用决定住区发展趋向
        3.4.2 要素重组驱动地域空间功能变迁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的问题与调整
    4.1 城乡关系进入反哺与统筹阶段
        4.1.1 加强要素供给,改善发展条件
        4.1.2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4.1.3 创新经营体制,破除制度壁垒
    4.2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的限制因素
        4.2.1 乡村劳动力流动加剧
        4.2.2 农业基础地位降低
        4.2.3 自主发展资本不足
        4.2.4 自然生态本底恶化
    4.3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4.3.1 高流动性社会冲击生活基础
        4.3.2 土地利用方式限制生产发展
        4.3.3 外部冲击促成地域生境变迁
    4.4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的调整思路
        4.4.1 重塑乡村的地位与价值
        4.4.2 优化地域资源配置水平
        4.4.3 强化“地方性空间”生产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理论的提出
    5.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理论取向
        5.1.1 国外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相关理论
        5.1.2 国内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指导思想
    5.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概念内涵
        5.2.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概念
        5.2.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特征
    5.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运行机制
        5.3.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理论模型
        5.3.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目标规则
        5.3.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
    5.4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组织实施
        5.4.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层次
        5.4.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内容
        5.4.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要素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类型划分方法及特征识别
    6.1 基于“发展—重构”的乡村住区综合评价方法建构
        6.1.1 评价分析流程与方法选择
        6.1.2 研究对象及相关资料来源
        6.1.3 乡村住区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评测
        6.1.4 乡村住区重构水平评价方法及评测
        6.1.5 乡村住区“发展—重构”综合评价结果
    6.2 基于“发展—重构”的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特征分析
        6.2.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分布特征
        6.2.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类型的识别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创新模式与实现路径
    7.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创新模式
        7.1.1 基于生活空间优化城乡聚居格局
        7.1.2 基于生产空间激发产业经济活力
        7.1.3 基于生态空间盘活山水田园资源
    7.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
        7.2.1 外部拉力:空间规划的引导路径
        7.2.2 内部推力:自主发展的实施路径
    7.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支撑策略
        7.3.1 人:解除福利捆绑,培育职业农民
        7.3.2 村: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3.3 产:挖掘存量土地的综合效益
        7.3.4 景:人文自然开发与保护并举
    7.4 本章小节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浅议国有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方面存的主要问题
     (一) 出让金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影响土地出让整体效益
     (二) 用“以土地换项目”手段搞城市建设
     (三) 部分土地出让金未做到应收尽收
     (四) 征地补偿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二、土地出让金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 规范土地出让金支出范围, 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
     (二) 明确土地出让金范围, 确保应收尽收
     (三) 解决征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问题
     (四) 强化土地出让收支监督管理,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三、结束语

(6)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1.1.2 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1.1.3 国家高度关注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
        1.1.4 各地积极开展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探索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述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相关基础理论
    2.1 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2.1.1 产权理论
        2.1.2 契约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1.4 公共选择理论
        2.1.5 法律规则理论
        2.1.6 制度变迁理论
        2.1.7 小结
    2.2 城乡统筹理论
        2.2.1 新古典主义的城乡统筹观
        2.2.2 马克思的城乡融合理论
        2.2.3 我国对城乡统筹理论的探索
        2.2.4 小结
    2.3 区位理论
        2.3.1 二元空间发展理论
        2.3.2 中心—边缘理论
        2.3.3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3.4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2.3.5 小结
    2.4 土地市场理论
        2.4.1 土地供需理论
        2.4.2 市场配置理论
        2.4.3 地价形成理论
        2.4.4 市场失灵理论
        2.4.5 小结
3.国有土地市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3.1 我国国有土地市场的发展
    3.2 国有土地市场的产权制度
        3.2.1 国有土地市场的产权结构
        3.2.2 城市一、二级土地市场交易的产权关系
        3.2.3 目前城市土地产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国有土地市场的契约制度
        3.3.1 当前国有土地市场契约精神的体现形式
        3.3.2 未来国有土地市场契约精神的发展要求
        3.3.3 国有土地市场的契约关系——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3.4 国有土地市场的交易成本
        3.4.1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与成本
        3.4.2 土地开发的行政审批制度与成本
        3.4.3 土地开发的谈判制度与成本
        3.4.4 土地交易合约达成成本
        3.4.5 合约监管成本
    3.5 国有土地市场的公共选择
        3.5.1 国有土地市场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分析
        3.5.2 土地市场中的政府失灵具体表现
    3.6 国有土地市场的法律规则
        3.6.1 我国国有土地市场的法律不断走向健全
        3.6.2 市场的相关制度不断完善
        3.6.3 土地出让政策不断规范
4.农村土地市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4.1 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发展
        4.1.1 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4.1.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4.1.3 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
    4.2 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产权关系
        4.2.1 集体土地产权主体界定不明晰
        4.2.2 集体土地产权不稳定
        4.2.3 集体土地产权不安全
        4.2.4 集体土地产权不完整
        4.2.5 小结
    4.3 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契约制度
        4.3.1 农地流转市场中委托代理关系的主要类型
        4.3.2 目前农地流转委托代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4.4 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交易成本
        4.4.1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交易主体分析
        4.4.2 我国农地流转市场交易成本分析
    4.5 农村土地市场的公共选择
        4.5.1 农地流转中的政府行为偏好
        4.5.2 政府参与农地流转的相关方式与效果
        4.5.3 小结
    4.6 农村土地市场的法律规则
        4.6.1 我国关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立法现状
        4.6.2 法律规则的不完善导致集体土地市场隐性市场大量存在
        4.6.3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政策的探索突破
    4.7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农村土地市场与国有土地市场的对比
        4.7.1 土地产权对比分析
        4.7.2 土地契约对比分析
        4.7.3 土地市场交易成本对比分析
        4.7.4 土地市场公共选择对比分析
        4.7.5 土地市场的法律规则对比分析
        4.7.6 小结
5.安徽省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的新制度经济学解析
    5.1 安徽省土地市场发展现状
        5.1.1 安徽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分析
        5.1.2 安徽省国有土地市场发展情况
        5.1.3 安徽省集体土地市场发展情况
        5.1.4 小结
    5.2 安徽省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实践探索
        5.2.1 芜湖市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情况
        5.2.2 宁国市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进展
    5.3 安徽省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新制度经济学解析
        5.3.1 土地产权分析
        5.3.2 集体土地市场的交易成本与农户契约选择
        5.3.3 集体土地市场的公共选择分析
        5.3.4 集体土地市场的法制与规则分析
        5.3.5 安徽省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建议
6.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框架设计与制度安排
    6.1 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的三中全会精神
        6.1.1 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权能,实现“同权同价”
        6.1.2 缩小征地范围,协调各方利益
        6.1.3 不断促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规范化
        6.1.4 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和制度建设
    6.2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制度设计
        6.2.1 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构建的框架和基本原则
        6.2.2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方向
        6.2.3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制度安排
7.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构建的保障措施
    7.1 创造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7.1.1 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
        7.1.2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7.1.3 构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7.2 加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
        7.2.1 加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
        7.2.2 加强城乡土地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7.2.3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地价评估和基准地价制度
        7.2.4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7.2.5 建立健全土地纠纷管理制度,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7.3 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科学调控体系
        7.3.1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与服务职能
        7.3.2 建立科学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系
8.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
    8.3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国有财产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研究 ——以地方所有权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主要概念说明
    二、选题缘起
    三、研究现状
    四、选题价值
    五、基本内容
    六、观点创新
第一章 我国国有财产主体的生成与检讨
    第一节 我国国有财产主体的生成
        一、前苏联国有财产主体的生成及修正
        二、我国建国前国有财产主体的生成与评析
    第二节 我国企业性国有财产主体的流变与检讨
        一、企业性国有财产主体之流变
        二、企业性国有财产主体之检讨
    第三节 我国非企业性国有财产主体的流变与检讨
        一、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权的梳理与检讨
        二、资源性国有财产主体的流变与检讨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财产主体的流变与检讨
    第四节 国有财产主体理论的评析与选择—以我国国有企业财产主体理论为样本
第二章 地方所有财产的法理证成
    第一节 地方分权与地方利益保护
        一、地方利益的多样化和独立性
        二、地方分权、地方自治与地方利益
        三、我国地方自治与地方利益之关系
    第二节 地方责任的独立性
        一、地方支出责任与地方责任的关系辨析
        二、地方财政自主权与地方责任
        三、地方债务的独立性
        四、余论
    第三节 原住民的利益保护与地方所有
        一、原住民利益保护的法理基础
        二、我国台湾地区原住民利益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三、我国原住民利益保护之反思
        四、我国原住民利益保护的立法路径分析—以矿产资源所有权为视角
        五、结论
第三章 地方所有财产的层级分析
    第一节 行政区划与地方所有的关系
        一、域外主要国家行政区划层级之梳理
        二、域外主要国家地方所有层级之梳理
        三、行政区划与地方所有的关联性
    第二节 我国地方所有层级的构建路径
        一、省级地方的设置与省级地方所有的变动
        二、地级地方的存废与地级地方所有财产的分割
        三、乡镇级地方层级的存废与乡镇级地方所有的变动
第四章 地方所有财产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 地方所有的企业性财产
        一、地方所有企业属性之界定
        二、地方所有的企业性财产变动与地方利益的保护
        三、各级地方划分企业性国有财产的规则
        四、地方所有企业性财产的理论与实践—以银行股份制改革为中心
    第二节 地方所有的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分权与地方所有
        二、地方所有财政收入划分之基础
        三、各级地方财政收入的重新分权—以设立地方税种为中心
        四、各级地方之间的非税收入分权
    第三节 地方所有的资源性财产
        一、地方所有土地
        二、地方所有矿产资源
        三、地方所有水资源
        四、地方所有森林资源
    第四节 地方所有的行政事业性财产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财产范围之界定
        二、行政事业性财产与土地、财政收入的关联性
        三、各地方所有行政事业性财产之划分
        四、地方所有行政事业性财产的理论与实践—以教育性财产为中心
第五章 地方所有财产的立法路径
    第一节 地方所有财产的立法理念
        一、各级地方所有权的平等性
        二、地方利益的衡量性
    第二节 地方所有财产的立法模式
        一、国有财产的立法模式:梳理与评析
        二、地方所有财产立法模式之梳理
        三、我国地方所有财产的立法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一、文章
    二、着作
    三、博士论文
    四、外文文献

(8)农村集体土地城市化的制度研究 ——以城乡土地利用体制一体化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范围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现状综述
    五、 研究目的
    六、 论文创新
第一章 城乡二元土地利用体制的形成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历史变迁
        一、 土地农民私有制(土地革命时期)
        二、 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革命~至今)
        三、 城乡土地二元利用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国有城市土地利用体制
        一、 城市土地概述
        二、 城市土地来源方式—征收
        三、 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
    第三节 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利用体制
        一、 农村土地概述
        二、 农村土地利用体制的有关规定
    第四节 城乡土地二元利用体制的后果
        一、 农民土地利益的严重受损
        二、 耕地减少和土地浪费严重
        三、 土地制度混乱,土地矛盾激化
第二章 土地城市化与农村发展
    第一节 城市和城市化
        一、 城市化含义
        二、 城市化与土地商业化
        三、 土地商业化与农村发展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脱节
        一、 内生型城市化:综合的发展过程
        二、 中国特殊的城市化:脱节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城乡土地一体化:中国农村发展的出路
第三章 域外农村土地城市化制度借鉴 ——以西班牙为例
    第一节 西班牙土地制度历史
        一、 第一个土地改革—改变土地集中的不平等状态
        二、 1939~1950—经济危机导致土地集体化和公社化
        三、 1950~1975—城市化中首个土地管理法出台
        四、 1975 到至今: 土地制度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西班牙物权制度立法框架、渊源、制度
        一、 西班牙民法典(1889 年)
        二、 西班牙 1978 年宪法
        三、 物权客体的特定化:土地产权
第四章 农村城市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概述
        一、 相关概念
        二、 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和分类
    第二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
        一、 法律严格限制与隐形流转普遍存在的矛盾
        二、 政治色彩和经济价值并存
    第三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证成
        一、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耕地保护
        二、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农民利益保护
    第四节 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地方创新制度
        一、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实需要
        二、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导向变化
        三、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典型模式—广东南海模式
    第五节 中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进方案
        一、 确定权利主体
        二、 城市规划激活农村建设用地的社会性
        三、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自主流转的监管
第五章 农村城市化: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概述
        一、 宅基地使用权的特征
        二、 宅基地使用权的现行法律和政策规定
    第二节 宅基地禁止流转的后果之一:小产权房
        一、 小产权房的定义和现状
        二、 小产权房的政策规定
        三、 小产权房的风险分析
        四、 小产权房现象的诱因
        五、 小产权房问题的本质
    第三节 宅基地禁止流转的后果之二:城中村
        一、 城中村的定义和现状
        二、 城中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宅基地禁止流转后果之三:空心村
        一、 空心村概述
        二、 空心村的严重后果
        三、 空心村的成因分析
    第五节 宅基地流转的理论证成
        一、 耕地保护的悖论
        二、 农民福利保障的悖论
    第六节 关于宅基地流转的地方创新制度
        一、 宅基地流转的现实需要
        二、 宅基地流转制度创新—重庆地票制度
    第七节 中国宅基地流转制度改进方案
        一、 理论上的去身份性
        二、 实践上的去身份性
        三、 宅基地实现流转
结语
参考文献

(9)城镇化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型土 地税收制度研究 ——以香港土地制度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1.6 国内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的综述与存在问题
        1.6.1 国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述评
        1.6.2 国内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进展
        1.6.2.1 关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的研究
        1.6.2.2 关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
        1.6.2.3 关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定量研究评价方法研究
        1.6.3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趋势展望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地税收理论研究
    2.1 土地税收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内容
        2.1.1 土地税收的基本概念
        2.1.2 土地税的分类
        2.1.3 土地税制的内容
    2.2 土地税收理论研究综述
        2.2.1 国外土地税制研究现状综述
        2.2.2 国内土地税制研究现状综述
        2.2.2.1 我国现行土地税制存在的问题
        2.2.2.2 土地利用和土地税制的关系
        2.2.2.3 土地税制改革的建议
        2.2.2.4 介绍国外土地税收制度方面的成熟经验
    2.3 土地税收对城市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影响作用
        2.3.1 土地税收非中性假说
        2.3.2 土地税收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机理之一:土地税收的影响将土地利用的外部成本转化为内在成本
        2.3.3 土地税收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机理之二:土地税收引导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2.4 国内外土地税收制度的历史发展沿革
        2.4.1 国外土地税收制度的历史发展沿革
        2.4.2 我国土地税收制度的历史发展沿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镇化理论综述
    3.1 城市及城镇化内涵
    3.2 城镇化核心理论
        3.2.1 经济增长极理论
        3.2.2 核心—边缘理论
        3.2.3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3.2.4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3.2.4.1 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
        3.2.4.2 乔根森模型
        3.2.4.3 托达罗模型
        3.2.5 诺瑟姆曲线:城镇化发展规律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4.1 城市扩张速度过快导致建设用地缺乏计划性
    4.2 闲置土地的数量惊人
    4.3 许多大城市黄金地段存在超强度开发的现象
    4.4 城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不合理
    4.5 城市扩张蚕食大量耕地,粮食安全问题尤显严峻
    4.6 农村中非农用地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现阶段土地税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目前我国开征的土地税种的介绍
        5.1.1 城镇土地使用税
        5.1.1.1 城镇土地使用税及城镇土地使用税法的定义
        5.1.1.2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功能
        5.1.1.3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范围
        5.1.1.4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
        5.1.1.5 城镇土地使用税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改革方向
        5.1.1.6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计算
        5.1.2 耕地占用税
        5.1.2.1 耕地占用税的内涵
        5.1.2.2 耕地占用税的特点
        5.1.2.3 我国耕地占用税的历史沿革
        5.1.2.4 新条例中对耕地占用税的改革
        5.1.2.5 耕地占用税的征税范围
        5.1.2.6 耕地占用税的税额计算
        5.1.3 土地增值税
        5.1.3.1 土地增值税的概念
        5.1.3.2 土地增值税的开征依据
        5.1.3.3 土地增值税的特点
        5.1.3.4 土地增值税的历史沿革
        5.1.3.5 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
        5.1.3.6 土地增值税的纳税范围
        5.1.3.7 土地增值税的计算
        5.1.3.8 土地增值税的功能
        5.1.3.9 目前实行的土地增值税存在的一些问题
    5.2 我国现阶段土地税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2.1 耕地占有税征收额度过低造成耕地缺乏应有保护
        5.2.2 税收种类不齐全造成土地资源闲置现象普遍存在
        5.2.3 土地保有阶段的税负不足造成土地闲置现象泛滥
        5.2.4 税收减免范围过于宽泛造成集体和个人对珍惜土地重要性的忽视…64
        5.2.5 计税方法操作性较差造成税收未能充分发挥其资源节约功能………64
        5.2.6 轻税重费的现象造成税收的资源节约功能缺乏应由的法律保障……65
        5.2.7 现行土地税收制度对房地产投机的抑制作用非常渺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资源型土地税收制度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
    6.1 英国的土地税收政策
        6.1.1 英国土地税收中的主要税种
        6.1.2 英国的土地税收的主要作用
    6.2 韩国的土地税收政策
        6.2.1 韩国财产税简介
        6.2.2 综合不动产税产生的历史背景
        6.2.3 综合不动产税中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规定
    6.3 日本的土地税收政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香港土地税收制度分析——以差饷和物业税制度为例
    7.1 香港城市环境特点
        7.1.1 香港自然地理环境
        7.1.2 香港社会经济环境
    7.2 香港土地利用现状
    7.3 香港的差饷制度
        7.3.1 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
        7.3.2 关于重估应课差饷租值
        7.3.3 应课税物业的估价
        7.3.4 差饷制度对于我国内地土地税收借鉴意义
    7.4 香港的物业税制度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香港城市土地出让制度分析
    8.1 香港土地批租制度
        8.1.1 香港土地批租制度沿革
        8.1.2 关键概念的澄清
        8.1.3 土地批租制度的基本内容
        8.1.4 香港土地批租制度的批租方式
        8.1.4.1 公开拍卖
        8.1.4.2 招标
        8.1.4.3 私人协议
        8.1.4.4 临时租约
        8.1.5 土地批租制度的影响
    8.2 香港土地年租制度
        8.2.1 香港土地年租制度的简要分析
        8.2.2 香港土地年租制产生的背景及实际年租金的具体算法
    8.3 土地批/年租二元融合制
    8.4 香港土地出让制度对我国土地节约利用的启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关于建立健全城镇化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型土地税收制度的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
    9.1 关于建立健全城镇化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型土地税收制度的改革思 103路
        9.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9.1.2 “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原则
        9.1.3 “正税、明租、清费”原则
    9.2 关于建立健全城镇化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型土地税收制度的具体措 105施
        9.2.1 土地取得阶段严控土地供给量
        9.2.1.1 土地取得阶段税收的具体做法
        9.2.2 土地保有阶段提高土地利用率
        9.2.2.1 土地保有阶段税收的具体做法
        9.2.3 土地流转阶段促进土地优化配置
        9.2.3.1 土地流转阶段税收的具体措施
    9.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流转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概念界定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概念界定
    1.2 相关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状、问题的研究
        1.2.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理和动力机制的研究
        1.2.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资源配置效应与收益分配的研究
        1.2.4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与制度创新的研究
        1.2.5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及其主要内容
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流转的历史考察与现状检讨
    2.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历史考察
        2.1.1 维持建设用地原有的占有和使用关系不变时期(1949—1957年)
        2.1.2 农村建设用地归集体所有,免费使用时期(1958—1981年)
        2.1.3 加强用地规划、用地审批和面积控制,并试行补偿时期(1982—1986年)
        2.1.4 部分建设用地实行补偿制度或有偿使用制度时期(1987—1998年)
        2.1.5 禁止农村集体土地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时期(1999—2007年)
        2.1.6 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2008年—至今)
        2.1.7 小结与启示
    2.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及其问题
        2.2.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
        2.2.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必然性
        2.2.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2.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未来方向
        2.3.1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同地、同权、同价”
        2.3.2 加强总量控制与用途管制,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节约利用
        2.3.3 合理分配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利益
        2.3.4 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与流转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国家土地法律政策体系
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利结构
    3.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性质与特点
        3.1.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性质
        3.1.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特点
    3.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主体的思考——主体类别与成员身份
        3.2.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原始主体
        3.2.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继受主体
        3.2.3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特点
        3.2.4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立法存在的问题
        3.2.5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规则
        3.2.6 小结
    3.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客体的管理——加强规划和计划管控
        3.3.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划的法律问题
        3.3.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计划的法律问题
        3.3.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划制度的完善
        3.3.4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计划制度的完善
        3.3.5 小结
    3.4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内容的完善——价格与收益分配
        3.4.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制度比较分析
        3.4.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收益分配制度比较分析
        3.4.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利益博弈分析
        3.4.4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制度的完善
        3.4.5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收益分配制度的完善
        3.4.6 小结
4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机制与意愿因素
    4.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
        4.1.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4.1.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动力机制的供给与需求因素
    4.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动力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动力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变量解释
        4.2.2 模型估计的结果
        4.2.3 结论与讨论
    4.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因素的研究模型
        4.3.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因素的研究假设与模型
        4.3.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因素的问卷设计与调研说明
    4.4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因素的实证分析
        4.4.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因素预测试阶段
        4.4.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因素正式测试阶段
        4.4.3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5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探索
    5.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依据
        5.1.1 制度变迁理论
        5.1.2 土地产权理论
    5.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依据
        5.2.1 既有法律法规提供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余地
        5.2.2 既有政策也提供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空间
    5.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地方实践
        5.3.1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地方模式
        5.3.2 模式比较分析
        5.3.3 小结与启示
    5.4 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政策创新——广州“三旧”改造之城中村改造
        5.4.1 广州市“三旧”改造之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做法
        5.4.2 “三旧”改造政策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创新分析
        5.4.3 “三旧”改造政策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评估
        5.4.4 小结与启示
6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设计
    6.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设计的总体要求
        6.1.1 明确并保障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等法律地位
        6.1.2 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属性
        6.1.3 改进完善现有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6.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范围和条件
    6.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一级市场程序保障
        6.3.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程序的法理基础
        6.3.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程序遵循的基本原则
        6.3.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程序的设计
        6.3.4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程序保障机制
    6.4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二级市场程序保障
        6.4.1 登记的基本原则
        6.4.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二级市场的程序设计
        6.4.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登记效力选择
    6.5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收益分配
        6.5.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初次流转收益形成及分配
        6.5.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再次流转收益形成及分配
        6.5.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使用
    6.6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配套制度
        6.6.1 集体建设用地地籍管理与登记
        6.6.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期限
        6.6.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社会保障制度
结束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意愿预测试问卷
附录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意愿调查问卷

四、国土出让金流失现象不容忽视(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模式与路径研究[D]. 唐德红.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基本农田用途管制背景下农户利益补偿政策优化研究 ——基于广州的调查[D]. 李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房地产税的经济效应及其路径优化研究[D]. 张月言. 河南大学, 2019(01)
  • [4]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住区发展与空间重构研究[D]. 韩欣宇. 天津大学, 2018
  • [5]浅议国有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李静. 市场观察, 2016(S2)
  • [6]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谭文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7]国有财产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研究 ——以地方所有权为视角[D]. 冯乐坤.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3)
  • [8]农村集体土地城市化的制度研究 ——以城乡土地利用体制一体化为视角[D]. 米谷. 华东政法大学, 2014(03)
  • [9]城镇化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型土 地税收制度研究 ——以香港土地制度为借鉴[D]. 张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9)
  • [10]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流转法律问题研究[D]. 吴明场. 武汉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土地出让金流失现象不容忽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