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开发邮政应用软件系统的认识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邹宇境[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快递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以S市邮政分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毛新军[2](2021)在《自主机器人软件工程的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主机器人是一类运行在开放环境下具有自主行为的复杂信息物理系统,软件是其核心和关键,提供计算、控制、决策等多样化功能,负责驱动机器人安全、灵活和高效地运行。自主机器人软件的开发面临着来自系统自身、外部环境和现实约束等复杂性带来的诸多挑战。自主机器人软件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旨在为自主机器人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提供工程化的方法、技术和平台支持,其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围绕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综述了自主机器人软件工程的研究与进展:(1)深入分析了自主机器人软件的特点及其开发复杂性;(2)系统概括了自主机器人软件工程的现有研究方向及已有成果;(3)详细讨论了自主机器人软件工程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机遇。
何援军[3](2021)在《国产CAD软件重启之路》文中研究指明回顾了国产CAD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发展史,展示了我国在CAD和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实际应用。以上海市CAD应用工程软件产品白玉兰CAD为例,梳理了我国在CAD软件开发中形成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算法基础、系统设计基础和应用定制基础。论证了重启国产CAD软件的可能性,提出一些重启策略,并给出一些重启方案。
李荣胜[4](2020)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经济社会格局,关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从整个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历程来看,信息技术进步不断激发新产业的形成,驱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看,各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和升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引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快速信息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期,我国在5G、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进步中,能否紧扣信息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信息产业、非信息产业以及产业生态能否跟得上信息技术升级的步伐,能否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率,这一系列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而现有研究成果无法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激发了作者的研究兴趣,特以“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为题,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这不仅对丰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实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对信息技术、产业升级以及二者之间关系方面最新、重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借鉴,接受启迪。二是在理论上,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一方面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中,归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考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与特点,将二者对比分析,揭示“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本质。三是在实证上,选取能够反映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产业升级及其经济效应的指标体系,构建熵值法权重模型(Entropy Weighting Method)、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 Model)等计量模型,采用中介效应逐步法(Causal Steps Approach)以及超效率DEA包络分析等分析方法,测度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验证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产业间和产业生态化升级,分析居民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考察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运营效率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四是揭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稳步上升。本文通过构建“二步三级”指标体系,在熵权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基础上合成了信息技术水平发展指数,并且该指数显示2001-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数稳步上升。二是验证了信息技术水平对产业升级具有较显着影响。从60个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信息技术发展对产业升级有显着影响的实证结果有48个,其中具有正影响的43%,负影响的占37%,二者占所有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的80%。三是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有一定中介效应。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升级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在60个模型中,人均消费支出在其中的48个模型中起到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占比80%,说明人均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大部分指标均起到一定的中介效应。这也验证了信息技术直接或者通过消费间接驱动产业升级的基本论点。四是总体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相对稳定。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2002-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运营效率的均值为1.0239。按照模型效率判断标准,该经济效率值大于1,反映该期间全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整体上有效率。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着眼信息技术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供给侧同时,把信息类和非信息类产品的需求侧也考虑在内,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中实现了供给侧和需求侧在分析上的有机结合。第二,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5G、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实践中,归纳新兴产业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结合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实践阶段,对比分析了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特点和本质。第三,本文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结合,不仅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促进作用,证明了消费在该作用过程中起部分或完全的中介作用,而且还发现了我国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却伴随着某些年份、某些省份、某个阶段缺乏经济效率的问题。这对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深刻、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邹伟[5](2020)在《A公司智能金融设备业务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由广州市国企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高科技上市企业,公司业务从国内ATM市场起步,通过自主开发研究摸索逐步掌握了ATM核心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集智能终端设备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内智能金融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现金类金融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30%。随着移动支付技术成熟并广泛使用的冲击下,人们已习惯了无现支付;国内银行业出现了去柜台化、轻资产化等发展态势,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个性化的智慧银行业务;智能金融设备制造业开始进入衰退期。受此影响,A公司智能金融设备业务板块经营业绩出现了“量、价”双跌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智慧银行的发展带动了智能非现金融设备的采购量,但该品类竞争激烈,竞争格局已基本成型。A公司作为国内掌握智能金融设备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如何应对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赢得发展和生存的新动力,引领公司经营业绩的稳步增长,因此A公司的智能金融设备业务需要通过全面的经营评估,制定适宜的经营战略。本文全面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方法、思路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从而发现A公司智能金融设备业务拟定经营战略的必要性。接着通过外部环境分析结合PEST分析、五力模型分析挖掘智能金融设备存在的四大机会:银行网点去柜台化,非现金融设备需求增长;智慧银行发展,智能化综合设备需求采购量大幅提升;智能金融服务、数据服务综合跨平台的软件服务需求增加;海外智能金融设备市场还有增长空间。其次通过内部环境分析发现A公司在营销渠道建设、研发投入、售后服务及资金资源这四方面具备竞争优势;通过运用SWOT矩阵分析模型,细致的分析A公司智能金融设备在竞争中具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结合母公司的发展期望,及行业发展的态势拟定出A公司智能金融设备业务的战略使命、战略定位。指出智能金融设备制造业务要从单一的设备生产商发展成为银行金融科技系统解决方案最具竞争力的提供商,通过采取差异化的战略,在智能金融设备产品、应用场景、财政支付、大数据四方面建立差异化的能力,通过细化价值链活动,在研发投入、产品开发、产业链建设方面实现竞争差异化,借助A公司的大平台优势,通过优秀人才的引进、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供应体系、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打造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充分激发A公司智能金融设备业务的发展,努力践行“以创新的科技便利人类生活”企业愿景。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韩晓涵[7](2020)在《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邮政事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基础公用事业,在长期以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公民通信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后,则面临市场的强烈冲击。根据《2018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函件、包裹等业务收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各地邮政公司纷纷采用培训的方式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应对现状,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较低,培训效果仍差强人意。为更好的优化培训效果,本文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市级分公司—P公司基层员工为研究对象,根据邮政培训系统和P公司实地情况的特点,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培训和培训方案的理论,确定Goldstein三层次模型、柯氏四级评估模型、自主学习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最终形成了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方案设计,改变了P公司无基层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的现状,通过增加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效果评估确保培训方案的科学性,创新增加了企业文化、部门主要领导见面交流会等课程内容和应急处理工作,同时在组织、制度、文化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保证了培训方案的有效实施,为P公司培训的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李轩[8](2018)在《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开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包装设计制造一体化进程得以快速推进,尤其是开发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系统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结合“上海数字化包装设计制造系统研究”项目,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采用理论研究、软件系统开发以及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进行了开发。论文以免胶式纸盒结构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免胶式纸盒在快递运输行业的发展及应用现状,针对传统包装纸盒设计过程中缺乏可视化和参数化的问题,设计开发了盒型优化、尺寸规格匹配以及数控代码自动生成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包装纸盒设计、制造一体化系统平台的开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梳理免胶式纸盒结构、传统包装纸盒设计方法,结合运输型纸盒的特征对免胶式盒型进行归类和再设计,构建纸盒零件库与盒型库。(2)以包装纸盒设计、制造一体化为目标,Grasshopper和Visual Basic作为开发语言、Rhinoceros为模型载入窗口、Excel为数据库的总体框架实现对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的开发。(3)利用Excel存储数据信息构建数据库,与纸盒零件库、盒型库实现信息传递,补充和完善数据库功能。(4)系统软件上机调试、盒型样品裁切,根据反馈信息完善系统功能,协调软件开发过程中设计与制造的衔接问题,完成算法和代码的优化。(5)开发了一套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系统应用软件。实验数据和样品表明,本文所进行的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开发是切实可行的。
周养俊,姚福生,刘婕,崔依剑,刘洋[9](2014)在《陕西邮政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及改进》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活动不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而是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进行处理,这一转变使得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企业的需求,企业的内部审计需要做出调整。因此,内部审计信息化成为企业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陕西邮政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为例,通过了解陕西邮政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发现不足并分析原因,深入探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为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使内部审计能够实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
张新兴[10](2012)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纪之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复兴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日臻完善,共同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和发展。继“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发展目标,预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涉及到经费来源、人事安排、业务规范,以及信息资源产权、整合、物流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为依据,提炼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系统探讨了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展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已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区域以城市为主,但已开始向农村延伸;按照服务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规模;地方政府主导与图书馆自发推动两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启动模式并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变革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改进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第2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集群理论、长尾理论、劳动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全局导向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各尽所能原则、用户参建原则应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的指导原则。第3章,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和图书馆协会标准条例的规范。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全面的用户需求调查,严格的评估制度,详细的发展规划,细致的建设标准为特征。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共同以实物或经费划拨的方式,州立图书馆以配置图书或参与书目加工等方式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但各州的具体实施方式又不尽相同。第4章,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信息资源实行分层收藏;建立中央备用书库作为贮存图书馆;通过专业公司和审计署等第三方组织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严格审计。澳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分工收藏文献,通过法定收藏制度全面收藏本地出版物,注重馆藏资源保护与特藏开发。台湾总分馆体系由总馆承担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为分馆配置馆藏。台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并且非常强调馆藏统计工作。第5章,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模式。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主体,多样化的资源采编方式,因地制宜的文献物流方案等。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可以把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划分为统一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从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来源、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按照覆盖的行政区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服务体系。不同等级的服务体系适用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同一等级,不同面积和结构的行政区的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省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和面积较小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地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混合型和单一型地级行政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县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县、县级市、市辖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山西省为例,在细致分析了各个行政区的面积、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能力、图书馆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适合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第7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合作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融合,从而转变为更高层级的跨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混合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模式转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持。第8章,结语。系统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二、自主开发邮政应用软件系统的认识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主开发邮政应用软件系统的认识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自主机器人软件工程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自主机器人软件特点及开发复杂性 |
4 自主机器人软件工程的研究方向及成果 |
4.1 研究方向概述 |
4.2 自主机器人软件的体系结构 |
4.3 自主机器人软件的构造技术 |
4.4 自主机器人软件的模型驱动开发 |
4.5 自主机器人软件的质量保证方法 |
4.6 自主机器人软件的支撑平台 |
5 自主机器人软件工程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
5.1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6 总结 |
Background |
(3)国产CAD软件重启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发展历史 |
1.1 基础研究 |
1.1.1 对曲线曲面的研究 |
1.1.2 对几何造型的研究 |
1.2 系统研究 |
1.2.1 国产CAD软件的黄金期 |
1.2.2 相关事件 |
1.2.3 家国情怀 |
1.2.4 上海市CAD应用工程 |
(1)指导思想 |
1)发展上海市CAD自主版权软件的基本定位 |
2)发挥上海市CAD软件的综合优势 |
3)加强软件服务和技术支持 |
4)以服务促进国产软件的推广和发展 |
(2)推出自己的CAD软件 |
(3)推广与应用 |
2 研发基础 |
2.1 认知基础 |
2.1.1 宏观认知 |
2.1.2 微观认知 |
2.2 理论基础 |
2.3 算法基础 |
2.3.1 几何裁剪 |
2.3.2 几何求交 |
2.3.3 几何造型 |
2.3.4 数学函数库 |
2.4 形计算 |
2.4.1 核心思想 |
2.4.2 作用定位 |
2.4.3 总体架构 |
2.4.4 实施效果 |
(1)BOX几何裁剪[3,5] |
(2)视锥体几何裁剪[3,5,35-36] |
(3)空间两三角形的相交问题[3,5,37-39] |
(4)基于几何数的布尔运算[3,5,40] |
(5)参数化设计 |
2.4.5 其他成果 |
2.4.6 科学贡献 |
2.5 三维CAD基础 |
2.6 系统开发 |
2.7 应用定制 |
2.7.1 基本工作 |
2.7.2 实施平台 |
(1)内核函数 |
(2)菜单接口 |
2.7.3 实施方案 |
(1)应用控制程序 |
(2)应用菜单 |
(3)应用程序 |
2.7.4 定制实例 |
3 重启之路 |
3.1 重启基础 |
(1)建设我国自主版权软件已经成为共识 |
(2)有CAD软件的理论和算法基础 |
(3)有开发大型软件系统的技术基础 |
(4)有开发CAD大型软件系统的人才基础 |
3.2 重启策略 |
3.2.1 发展趋势 |
3.2.2 技术发展 |
(1)图形交互功能的改进 |
(2)应用功能的扩展和提升 |
(3)新基础平台上的建设 |
3.2.3 形计算之用 |
3.2.4 应用定制 |
(1)行业定制 |
(2)教学定制 |
3.2.5 开放源代码 |
3.2.6 校园计划 |
(1)吸取教训 |
(2)重塑经典 |
3.2.7 运行机制 |
4 结束语 |
(1)回顾我国CAD软件的发展历史 |
(2)详细介绍了我国在CAD软件的研发基础 |
(3)展望了国产CAD软件的重启之路 |
(4)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 |
2.1.1 信息技术及其测度 |
2.1.2 信息技术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
2.2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 |
2.2.1 产业升级的概念 |
2.2.2 产业升级的测度 |
2.2.3 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和后续影响 |
2.2.4 产业升级路径 |
2.3 关于信息技术和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 |
2.3.1 信息化、工业化和工业结构升级 |
2.3.2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产业升级 |
2.3.3 智能化和产业升级 |
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论与研究启示 |
2.4.1 研究成果评论 |
2.4.2 几点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
3.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
3.1.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媒介延伸 |
3.1.2 信息媒介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
3.2 信息、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 |
3.2.1 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路径 |
3.2.2 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趋势 |
3.2.3 信息革命浪潮与经济形态新概念的叠现 |
3.3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
3.2.1 直接动力机制 |
3.2.2 间接动力机制 |
3.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 |
3.3.1 基本传导机制 |
3.3.2 互动传导机制 |
3.3.3 时序传导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分析 |
4.1 从语言到AI:全球信息技术的产业应用及特点 |
4.1.1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 |
4.1.2 信息技术产业应用的特点 |
4.2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和特点 |
4.2.1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阶段 |
4.2.2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
4.3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的本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构建与测度研究 |
5.1 构建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1 常见的信息技术水平测度方法 |
5.1.2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求解 |
5.2.1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2 模型的计算和求解 |
5.3 信息技术水平的测度分析 |
5.3.1 确定原始数据矩阵 |
5.3.2 利用熵值法计算权重 |
5.3.3 时间分异特征 |
5.3.4 空间分异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
6.1 模型构建 |
6.1.1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
6.1.2 变量设计 |
6.2 计量分析 |
6.2.1 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6.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
6.2.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
6.3 实证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分析 |
7.1 经济效应分解及其测度模型 |
7.1.1 经济效应的核心:效率 |
7.1.2 经济效应的总括与分解:运营效率、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 |
7.1.3 经济效应的测度:超效率DEA模型及变量设定 |
7.2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总经济效率分析 |
7.2.2 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3 信息技术对产业间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2.4 信息技术对产业生态化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
7.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特征分析 |
7.3.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效率具有差异性 |
7.3.2 区域之间需要加强效率平稳性和均衡性 |
7.3.3 时间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效率趋于稳定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问题 |
8.1.1 信息技术过于依赖规模扩张和非均衡发展 |
8.1.2 互联网信息技术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
8.1.3 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中介作用有待挖潜 |
8.1.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伴随着低经济效率问题 |
8.2 政策建议 |
8.2.1 给予信息制造业技术R&D适度政策倾斜 |
8.2.2 加大对信息化水平较低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
8.2.3 把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产业升级新机遇 |
8.2.4 充分发挥消费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中的催化作用 |
8.2.5 激发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 |
8.2.6 鼓励信息产业优先开发新产品、打造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A公司智能金融设备业务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础理论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策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3 五力模型分析 |
2.3.1 新进入者威胁 |
2.3.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3.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2.3.4 替代品的威胁程度 |
2.3.5 行业竞争分析 |
2.3.6 五力模型小结 |
2.4 机会与威胁 |
2.4.1 机会 |
2.4.2 威胁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内部资源分析 |
3.1.1 A公司平台资源 |
3.1.2 人力资源 |
3.1.3 渠道资源 |
3.1.4 资金资源 |
3.2 内部能力分析 |
3.2.1 研发能力 |
3.2.2 营销能力 |
3.2.3 生产制造能力 |
3.2.4 服务能力 |
3.3 优势与劣势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营战略制定 |
4.1 SWOT分析 |
4.2 经营战略 |
4.2.1 A公司战略使命 |
4.2.2 智能金融设备业务战略定位 |
4.3 经营战略选择 |
4.4 价值链设计 |
4.5 价值链战略环节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营战略实施 |
5.1 战略目标分解 |
5.2 战略实施策略 |
5.3 战略实施保障举措 |
5.3.1 人才引进与培养 |
5.3.2 研发技术创新 |
5.3.3 完善激励机制 |
5.3.4 企业文化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培训 |
二、培训方案 |
三、基层员工 |
第二节 研究的相关理论 |
一、Goldstein三层次模型 |
二、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 |
三、自主学习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P公司基本情况 |
一、公司简介 |
二、组织机构 |
第二节 P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
一、人力资源整体状况 |
二、基层员工概况 |
第三节 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现状 |
一、培训整体概况 |
二、讲师管理现状 |
三、培训课程现状 |
四、培训效果评估现状 |
第四节 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培训存在的问题 |
二、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方案设计 |
第一节 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的整体思路与原则 |
一、培训方案设计的整体思路 |
二、培训方案设计的原则 |
第二节 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
一、战略与组织分析 |
二、任务分析 |
三、人员分析 |
第三节 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计划制定 |
一、培训目的 |
二、培训负责人 |
三、培训内容与方法 |
四、培训时间与场地 |
第四节 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组织实施 |
一、实训过程管理 |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
第五节 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效果评估 |
一、反应层面 |
二、学习层面 |
三、行为层面 |
四、结果层面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组织保障 |
一、培训管理机构的健全 |
二、培训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制度保障 |
一、培训经费制度建立 |
二、培训激励制度完善 |
三、讲师管理制度调整 |
第三节 文化保障 |
一、重视培训的企业文化建设 |
二、学习型组织构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基层员工培训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2 部门工作任务清单(操作层) |
附录3 基层员工工作动态调查问卷 |
附录4 培训效果评估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免胶式包装纸盒的简介 |
1.2.2 包装纸盒CAD/CAM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最小包围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 |
1.2.4 快递包装纸盒运输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
2 免胶式纸盒结构原型开发与研究 |
2.1 免胶式折叠纸盒概述 |
2.1.1 免胶式折叠纸盒的结构特点 |
2.1.2 免胶式折叠纸盒的设计要求 |
2.2 免胶式纸盒在快递运输包装上的应用 |
2.3 免胶式快递纸盒结构设计方法 |
2.4 免胶式快递包装盒型库的构建 |
2.5 本章小结 |
3 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系统应用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2 应用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功能分析及总体架构 |
3.2.1 CAD系统功能 |
3.2.2 CAM系统功能 |
3.3 数据库逻辑关系 |
3.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3.4 应用平台开发工具及其设备 |
3.4.1 CAD系统开发工具 |
3.4.2 CAM系统开发工具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理论及其算法分析 |
4.1 包围盒匹配性阈值分析 |
4.1.1 阈值的概念 |
4.1.2 纸盒填充物缓冲材料归类 |
4.1.3 阈值优化算法理论分析 |
4.2 盒型优化方法 |
4.2.1 最小包围盒生成算法 |
4.2.2 三重循环逻辑思维 |
4.3 包装纸盒尺寸规格数据判定 |
4.3.1 包装尺寸的换算关系 |
4.3.2 纸盒选型与数据判定 |
4.4 纸盒选型与拼合算法对应关系 |
4.5 数据信息提取及输出 |
4.6 数控代码转换 |
4.6.1 纸盒打样机数据对接 |
4.6.2 NC代码编译规则逆向读取 |
4.7 盒型打样 |
4.8 本章小结 |
5 软件系统平台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主页 |
5.1.1 界面生成 |
5.1.2 代码实现 |
5.2 模型置换与盒型优化算法 |
5.2.1 界面生成 |
5.2.2 运算器实现 |
5.3 盒型匹配 |
5.3.1 界面生成 |
5.3.2 运算器实现 |
5.4 纸盒选型与数据输出 |
5.4.1 界面生成 |
5.4.2 运算器实现 |
5.5 数据转换 |
5.5.1 界面生成 |
5.5.2 代码实现 |
5.6 软件运行流程图 |
5.7 本章小结 |
6 实例应用 |
6.1 软件系统安装 |
6.2 软件系统运行 |
6.2.1 软件系统启动 |
6.2.2 选取应用实例对象 |
6.2.3 盒型匹配 |
6.2.4 代码转换 |
6.3 系统调试及校核 |
6.3.1 系统运行问题及解决方法 |
6.3.2 盒型打样 |
6.3.3 包装纸盒成型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专利、获奖等 |
(10)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外研究进展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评析 |
0.3 国内研究进展 |
0.3.1 国内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评析 |
0.4 研究目标与方法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 |
0.5.1 研究难点 |
0.5.2 主要创新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 |
1.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
1.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
1.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1.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变革 |
1.3.1 改变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
1.3.2 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
1.3.3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 |
1.3.4 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
2.1 理论基础 |
2.1.1 集群理论 |
2.1.2 长尾理论 |
2.1.3 劳动分工理论 |
2.1.4 资源配置理论 |
2.2 指导原则 |
2.2.1 全局导向原则 |
2.2.2 协同合作原则 |
2.2.3 各尽所能原则 |
2.2.4 用户参建原则 3 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
3.1 美国 |
3.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表现形式 |
3.1.2 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
3.1.3 地区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
3.2 英国 |
3.2.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
3.2.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3.2.3 特点分析 |
3.3 澳大利亚 |
3.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 |
3.3.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3.3.3 特点分析 4 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
4.1 香港 |
4.1.1 组织架构 |
4.1.2 信息资源建设 |
4.1.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
4.2 澳门 |
4.2.1 组织架构 |
4.2.2 信息资源建设 |
4.2.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
4.3 台湾 |
4.3.1 总分馆体系 |
4.3.2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 5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模式 |
5.1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
5.1.1 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5.1.2 特点分析 |
5.2 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划分 |
5.2.1 统一建设模式 |
5.2.2 委托建设模式 |
5.2.3 联合建设模式 |
5.2.4 自主建设模式 |
5.3 统一建设模式 |
5.3.1 典型案例 |
5.3.2 特点分析 |
5.3.3 适用性分析 |
5.4 委托建设模式 |
5.4.1 典型案例 |
5.4.2 特点分析 |
5.4.3 适用性分析 |
5.5 联合建设模式 |
5.5.1 典型案例 |
5.5.2 特点分析 |
5.5.3 适用性分析 |
5.6 自主建设模式 |
5.6.1 典型案例 |
5.6.2 特征分析 |
5.6.3 适用性分析 6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 |
6.1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6.1.1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
6.1.2 成员图书馆的原有基础 |
6.1.3 图书馆领导的思想观念 |
6.1.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模 |
6.1.5 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
6.1.6 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 |
6.2 各级行政区适用的模式 |
6.2.1 省级行政区 |
6.2.2 地级行政区 |
6.2.3 县级行政区 |
6.3 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
6.3.1 省级行政区 |
6.3.2 地级行政区 |
6.3.3 县级行政区 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
7.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发生转变的原因 |
7.1.1 单一系统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封闭性 |
7.1.2 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具有互补性 |
7.2 实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条件 |
7.2.1 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 |
7.2.2 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规划 |
7.2.3 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 |
7.3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
7.3.1 协作网的组织运行机制 |
7.3.2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内容 |
7.3.3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成效 |
7.3.4 特点及启示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
四、自主开发邮政应用软件系统的认识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快递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以S市邮政分公司为例[D]. 邹宇境. 江西财经大学, 2021
- [2]自主机器人软件工程的研究综述[J]. 毛新军. 计算机学报, 2021(08)
- [3]国产CAD软件重启之路[J]. 何援军.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1(11)
- [4]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D]. 李荣胜. 西北大学, 2020(07)
- [5]A公司智能金融设备业务经营战略研究[D]. 邹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P公司基层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研究[D]. 韩晓涵.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8]免胶式包装纸盒CAD/CAM软件系统开发研究[D]. 李轩.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9]陕西邮政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及改进[A]. 周养俊,姚福生,刘婕,崔依剑,刘洋. 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3), 2014
- [10]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 张新兴. 武汉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