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您一起认识抑郁症(论文文献综述)
姚雨婷[1](2021)在《生命故事小组工作纾缓城市中高龄独居老人抑郁情绪的实务研究》文中指出
金旭[2](2021)在《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老年再婚问题的研究 ——以承德市老人田某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于老年问题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加,学术研究领域也加大了对老年问题研究的投入,使这一方面的研究愈发深入。相对于在老年问题中具有更高关注度和更多研究成果的养老问题而言,城市老人的再婚问题成果寥寥无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人价值多元化、多层次的实现已经不再只是年轻人的追求,生活在城市中的老年人由于受到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个人需求已经向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而转变,这也就使单身的老年人更加渴望通过再婚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当今社会对于老年人抚慰的机制并不健全,现有的政策机制在应对老年问题的过程中显现诸多弊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抚慰机制的不足,为解决老年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有效途径。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查找和梳理可以得知,社会工作领域已经有学者将城市老人丧偶再婚问题作为方向展开研究,但这些研究内容更多将重点放在理论阐述上,所开展的实务介入研究相对较少。与农村的丧偶老人相比,城市里的丧偶老人具有物质条件更好,所享受的福利政策更多等优势,在理论上这类老人实现再婚的可能性更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丧偶再婚的老年人依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产生了心理障碍,无法实现自己对婚姻的追求。本文将城市老人丧偶再婚问题作为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采用个案的工作方法,以社会工作的视角对城市老人丧偶再婚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论证了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老年人丧偶再婚问题的必要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并为城市老人丧偶再婚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践经验,同时为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老人丧偶再婚问题的有效途径提供借鉴。
张敏[3](2021)在《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对孕期男性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推广的评估男性参与行为的测评工具,验证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对孕期男性参与行为的影响,为促进孕期男性参与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孕期男性参与行为评估问卷》的构建1.半结构式访谈:采用目的抽样,以达到信息饱和为准,选取围产期女性作为访谈对象,围绕“女性在孕期对男性参与的需求”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2.德尔菲专家函询:根据专家遴选标准选取函询专家,通过面对面或邮件发送的形式,分别向专家发送函询问卷,征求专家意见,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和修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时,结束函询。3.信效度检验:使用专家函询后形成的初始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为条目数的5~10倍。先通过项目分析初步筛选鉴别力差及可靠性低的条目,在对剩余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内容效度评估验证其效度;通过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值)和重测信度验证其信度。检验水准α=0.05。第二部分: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1.构建健康教育方案:以2018版孕期保健指南为指导,组织助产士和孕妇学校授课教师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形成针对男性开展的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方案。2.实施干预及效果评价:选择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孕期健康管理档案,并有意愿在该院规律产检及分娩的孕妇的丈夫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对象分别分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同期对照。干预组118名研究对象,对照组116名,各分为6个网络群组,群组由研究对象、助产专家、产科护士和研究者组成。干预组定期行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不予特殊干预。干预结束后,收集研究对象《孕期男性参与行为评估问卷》得分、妻子分娩方式及再生育意愿进行效果评价,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第一部分:最终形成的《孕期男性参与行为评估问卷》包括生活支持、情感支持、健康督促、共同决策和就医行为5个维度,共27个条目,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26%,本问卷I-CVI:0.800~1.000,S-CVI/ave:0.978,S-CVI/u A:0.778,Cronbach’sα系数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942、0.983,各因子Cronbach’sα系数为0.726~0.908,重测信度为0.958~1.000。第二部分:1.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方案: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男性参与的重要性和孕产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形式包括推送网络科普文章、孕妇学校线上课程和网络互动答疑等;频率为每月一次。2.干预效果:(1)孕期男性参与行为:干预组孕期参与度高的男性多于对照组,《孕期男性参与行为评估问卷》得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共同决策维度两组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他4个维度(生活支持、情感支持、健康督促、就医行为)得分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女性分娩方式及再生育意愿:干预组男性妻子选择剖宫产人数少于对照组,有再生育意愿的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1.《孕期男性参与行为评估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评估孕期男性参与行为测评工具。2.对男性进行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可以改善男性在孕期的参与行为,有助于促进孕期男性参与、降低剖宫产率并提高女性再生育意愿,值得临床推广。
斯琴[4](2020)在《“保姆”老年人:困境与解脱 ——H市H小区“保姆”老年人问题的社会工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在城镇传统的扩大家庭基本不复存在,核心家庭已成为主要的家庭模式,与此同时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使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发生变化,增加中青年人家庭经济负担,加大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因而很多家庭的年轻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照料子女,只能依托年老父母长辈等“闲人”,替代或帮助自己照料子女。这样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隔代照料,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普遍,隔代照料的家庭比例逐年增加。据中国老龄化科学研究中心对我国城镇乡村20083位老年人的调查,抚养照看孙辈的老年人占了66.47%(许岩,裴丽颖2012)。本文以呼和浩特市H小区隔代照料孙辈老年人为例,阐述H小区进行调查研究“保姆”老年人身体、心理、生活目前的现状及现实生活存在的困境问题,分析隔代照料孙辈的“保姆”老年人在抚养照顾孙辈过程中因肩负沉重的责任和压力,束缚和自由以及家庭人际关系等等矛盾状态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上的负面影响。探索通过社会工作个案介入帮助案主走出困境的途径,并提出进一步完善隔代照料中“保姆”老年人权益保护机制,建议社区关注和关爱“保姆”老年人“特殊群体”,开展适合“保姆”老年人的社区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缓解身心压力,设立咨询疏导站;推动入园前婴幼儿社区托管服务,解决婴幼儿日常照料问题,帮助“保姆”老年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空间,提高“保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唐静[5](2020)在《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对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内少突胶质细胞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对CUS抑郁症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目的:重度抑郁症(MD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精神疾病,对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群产生影响。虽然在过去的40年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系统建立了情绪障碍与药物疗法间的有效连接,但从目前的临床治疗来看,15%到30%的病人对多个干预见效缓慢甚至在用药初期更加严重。若能找到先于经典抗抑郁药物起效的其他治疗手段,加快缓解抑郁情绪,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及降低治疗初始阶段的致残、致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6周龄,体总约为10g左右的雄性C57BL/6J小鼠,适应性喂养和糖水偏好基线调整共2周后,淘汰10只无糖水偏好小鼠,并将剩余133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n=14)、模型组(n=119)。对模型组小鼠进行为期4周的CUS干预后根据糖水偏好结果筛选出成模小鼠42只,随机分为CUS模型对照组(CUS group,n=14)CUS干预+跑步组(CUS+RN group,n=14)以及CUS干预+氟西汀组(CUS+FLX group,n=14)。给予CUS+RN组小鼠为期4周的跑步锻炼干预:每天10 min,每周5天;第一周起始速度为5 m/min,第二周跑步速度为8 m/min,接下来2周的跑步速度均为10 m/min。给予CUS+FLX组小鼠为期4周的腹腔注射氟西汀治疗,药物剂量为10 mg/kg/d。对照组小鼠除行为学测试外,均为5只/笼;CUS组、CUS+RN组以及CUS+FLX组小鼠为孤笼喂养模式。每周同一时间称取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并对各组小鼠进行糖水偏好测试。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小鼠进行旷场测试、悬尾测试以及强迫游泳测试。结果:(1)体质量:经过4周的CUS干预后,CUS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均显着性低于Control组小鼠(p<0.01);经过4周的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后,CUS组小鼠、CUS+RN组小鼠及CUS+FLX组小鼠的体质量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小鼠(p<0.01),而CUS组小鼠、CUS+RN组小鼠及CUS+FLX组小鼠之间的体质量无显着性差异。(2)糖水偏好测试:经过4周的CUS干预后,CUS模型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性低于Control组小鼠(p<0.01)。在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至第3周时,CUS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性低于6Control组小鼠(p<0.01)。3周的跑步锻炼可以显着的改善抑郁模型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CUS+RN组vs.CUS组,p<0.01),而CUS+FLX组的糖水偏好百分比与CUS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当干预至第4周时,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均可以显着性改善CUS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CUS+RN组vs.CUS组,p<0.05;CUS+FLX组vs.CUS组,p<0.05)。(3)强迫游泳测试:在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4周后,CUS组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性长于Control组小鼠(p<0.05)。跑步锻炼可以显着改善抑郁样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CUS+RN组vs.CUS组,p<0.01),而CUS+FLX组小鼠与CUS组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4)悬尾测试:在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4周后,CUS组小鼠的悬尾测试不动时间显着性高于Control组小鼠(p<0.01)。而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均能显着性减少模型组小鼠的悬尾测试的不动时间(CUS+RN组vs.CUS组,p<0.01;CUS+FLX组vs.CUS组,p<0.01)。(5)旷场试验结果:Control组、CUS组、CUS+RN组和CUS+FLX组四组小鼠的旷场试验总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干预至第3周时,跑步锻炼可以显着改善CUS抑郁症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而氟西汀则不能;干预至第4周时,跑步锻炼和氟西汀虽都可以改善CUS模型小鼠的糖水偏好和减少悬尾测试不动时间,但只有跑步锻炼能同时减少CUS模型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提示跑步锻炼能够比氟西汀更快更全面地改善CUS诱导的抑郁症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2、本研究中CUS抑郁症模型小鼠不伴有焦虑样行为的改变。第二部分 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对CUS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内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和髓鞘形成的影响目的:跑步锻炼可以先于氟西汀改善抑郁症模型小鼠的抑郁样症状,但其作用的细胞机制尚不明确。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跑步锻炼可以显着增加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内的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数量,而氟西汀不能改善其海马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本研究主要探讨跑步锻炼和氟西汀是否是通过促进CUS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内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成熟和髓鞘形成从而先于氟西汀起效的,为跑步锻炼的抗抑郁作用提供重要的基础研究证据。方法: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麻醉后给予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分离出大脑组织。每只小鼠随机抽取一侧大脑半球,于梯度浓度的蔗糖水脱水,OCT包埋剂包埋后运用冰冻切片机沿冠状面切取50mm厚的连续切片,按照1/5的体视学抽样分数对含有海马结构的组织进行等距随机抽样,最终获得5组含有海马结构的连续等距切片。随机抽取两组连续等距切片分别进行PDGFRa+细胞(少突胶质前体)及CC1+细胞(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运用光学分合法分别对海马CA1、CA3和DG区内的PDGFRa+及CC1+细胞进行计数。从余下的三组等距切片中,按1/2的抽样分数再次抽样,分别进行Olig2+/PDGFRa+双标、CC1+/Brd U+/Olig2+三标和MBP的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照后分别计数各组小鼠海马CA1、CA3和DG区单位面积内Olig2+/PDGFRa+(少突胶质细胞系细胞)、Brd U+/Olig2+(分化期少突胶质细胞)及CC1+/Brd U+/Olig2+(新生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数量,以及海马内MBP的荧光强度值。然后,从第一部分的小鼠中每组再随机选取5只进行麻醉、灌注,戊二醛固定后取出大脑制成等距1 mm连续切片,随机抽取一侧大脑半球,在大脑等距连续切片的海马CA1内随机取6个大小约1 mm3的海马组织块,运用透射电镜技术测量四组小鼠海马CA1区内有髓神经纤维的g-ratio值。结果:(1)四组小鼠海马CA1、CA3和DG区内CC1+细胞的体视学计数结果:在CA1区内,CUS组小鼠CC1+细胞总数目较对照组小鼠显着性下降(p<0.05),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治疗后,CUS+RN组小鼠的CC1+细胞的总数目则较CUS组小鼠显着性增加(p<0.05),而CUS+FLX组小鼠的CC1+细胞的总数目则较CUS组小鼠无显着性差异(p(29)0.05)。在CA3区内,Control组、CUS组、CUS+RN组和CUS+FLX组四组小鼠的CC1+细胞数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29)0.05)。在DG区内,Control组、CUS组、CUS+RN组和CUS+FLX组四组小鼠的CC1+细胞数量也均无显着性差异(p(29)0.05)。(2)四组小鼠海马CA1、CA3和DG区内PDGFRa+细胞的体视学计数结果:在CA1区内,CUS组小鼠PDGFRa+细胞总数目较Control组小鼠显着性增加(p<0.05),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治疗后,CUS+RN组小鼠和CUS+FLX组小鼠的PDGFRa+细胞的总数目较CUS组小鼠均显着性减少(p<0.05,p<0.05)。在CA3区内,CUS组小鼠PDGFRa+细胞总数目较对照组小鼠显着性增加(p<0.05),而在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治疗后,CUS+RN组小鼠和CUS+FLX组小鼠的PDGFRa+细胞的总数目较CUS组小鼠均无显着性差异(p(29)0.05,p(29)0.05)。在DG区内,CUS组小鼠PDGFRa+细胞总数目较对照组小鼠显着性增加(p<0.05),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治疗后,CUS+RN组小鼠和CUS+FLX组小鼠的PDGFRa+细胞的总数目较CUS组小鼠均显着性减少(p<0.05,p<0.05)。(3)四组小鼠海马CA1、CA3和DG区内CC1+/Brd U+/Olig2+细胞的计数结果:在CA1、CA3区和DG内,CUS组小鼠Brd U+/Olig2+和CC1+/Brd U+/Olig2+单位面积内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小鼠显着性下降(p<0.05,p<0.05),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治疗后,CUS+RN组小鼠的Brd U+/Olig2+和CC1+/Brd U+/Olig2+单位面积细胞数目较CUS组小鼠显着性增加(p<0.05,p<0.05),而CUS+FLX组小鼠的Brd U+/Olig2+和CC1+/Brd U+/Olig2+单位面积细胞数目与CUS组小鼠无显着性差异(p(29)0.05,p(29)0.05)。(4)四组小鼠海马CA1、CA3和DG区内PDGFRa+/Olig2+细胞的计数结果:在CA1区内,CUS组小鼠单位面积内PDGFRa+/Olig2+细胞数目较Control组小鼠显着性升高(p<0.05),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治疗后,CUS+RN组小鼠和CUS+FLX组小鼠单位面积内的PDGFRa+/Olig2+细胞数目较CUS组小鼠均显着性减少(p<0.05,p<0.05)。在CA3区内,Control组、CUS组、CUS+RN组和CUS+FLX组四组小鼠的PDGFRa+/Olig2+单位面积细胞数目均无显着性差异(p(29)0.05)。在DG区内,CUS组小鼠PDGFRa+/Olig2+单位面积细胞数目较Control组小鼠显着性升高(p<0.05),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治疗后,CUS+RN组小鼠和CUS+FLX组小鼠的PDGFRa+/Olig2+单位面积细胞数目较CUS组小鼠均显着性减少(p<0.05,p<0.05)。(5)四组小鼠海马CA1、CA3和DG区内MBP+髓鞘形成蛋白纤维免疫荧光强度定量结果:在CA1区内,CUS组小鼠MBP+髓鞘形成蛋白纤维免疫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小鼠显着性下降(p<0.05),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治疗后,CUS+RN组小鼠的MBP+蛋白免疫荧光强度和纤维分布较CUS组小鼠显着性增加(p<0.05),而CUS+FLX组小鼠的MBP+有髓纤维分布面积百分比较CUS组小鼠无显着性差异(p(29)0.05)。在CA3区和DG区内,Control组、CUS组、CUS+RN组和CUS+FLX组四组小鼠的MBP+有髓纤维分布面积百分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29)0.05,p(29)0.05)。(6)四组小鼠海马CA1区内透射电镜计数有髓神经纤维的g-ratio值结果:在CA1区内,CUS组小鼠有髓神经纤维的g-ratio值Control组小鼠显着性升高(p<0.05),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干预治疗后,CUS+RN组小鼠的有髓神经纤维的g-ratio值较CUS组小鼠显着性增加(p<0.05),而CUS+FLX组小鼠的有髓神经纤维的g-ratio值较CUS组小鼠无显着性差异(p(29)0.05)。结论:1、CUS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CA1区和DG内OPC的分化成熟出现障碍,且髓鞘形成能力下降。2、4周的跑步锻炼可能是通过促进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CA1区和DG内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成熟及髓鞘形成来减轻抑郁症模型小鼠的抑郁样症状,而4周的氟西汀干预不能促进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内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成熟和髓鞘形成。3、跑步锻炼对海马内少突胶质细胞系的积极作用可能是其先于且优于氟西汀起效的重要细胞机制之一。第三部分跑步锻炼通过调节海马内PGC-1α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从而改善小鼠的抑郁样症状目的:以上研究发现跑步锻炼可以促进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内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从而改善抑郁样症状。有研究发现跑步锻炼可以增加海马内PGC-1α的含量,还有证据显示PGC-1α可以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该部分主要探讨跑步锻炼是否通过海马内PGC-1α通路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从而改善小鼠的抑郁样症状,为跑步锻炼的抗抑郁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4-6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7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病毒对照组(AAV-GFP,n=16)、PGC-1α沉默组(AAVPGC-1α,n=16)、空病毒+跑步锻炼组(AAV-GFP+RN,n=16)和PGC-1α沉默+跑步锻炼组(AAV-PGC-1α+RN,n=17)。对四组小鼠采用脑立体定位注射技术在海马内注射腺相关空病毒载体和沉默PGC-1α病毒。术后的第一周每天观察小鼠的生命体征和恢复情况,每周同一时间对各组小鼠进行糖水偏好测试以评价小鼠的快感缺失水平。在注射后的第四周,各组小鼠的糖水偏好和强迫游泳出现显着性差异,给予AAV-GFP+RN组和AAV-PGC-1α+RN组小鼠为期四周的跑步锻炼,并于每周同一时间进行糖水偏好测试,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小鼠进行旷场测试、悬尾测试以及强迫游泳测试。所有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按照上一部分的方法处理脑组织,并对海马各区各期的少突胶质细胞进行染色和计数。结果:(1)我们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脑组织冰冻切片,结果显示GFP仅在海马区域表达,提示病毒的定位注射部位正确。(2)病毒注射4周后进行行为学检测,发现与AAV-GFP组小鼠相比,AAV-PGC-1α组小鼠表现出糖水偏好水平显着下降、强迫游泳和悬尾试验的不动时间显着延长的抑郁样行为改变(p<0.05)。(3)四周的跑步锻炼干预后,AAV-PGC-1α组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性低于AAV-GFP group组(p<0.05);AAV-GFP+RN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性高于AAV-PGC-1α+RN组(p<0.05),而AAV-PGC-1α+RN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与AAV-PGC-1α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29)0.05)。(4)四周的跑步锻炼干预后,AAV-PGC-1α组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性长于AAV-GFP组小鼠(p<0.05);AAV-GFP+RN组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性短于AAV-PGC-1α+RN组小鼠(p<0.05),而AAV-PGC-1α+RN组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与AAV-PGC-1α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29)0.05)。(5)四周的跑步锻炼干预后,AAV-PGC-1α组小鼠的悬尾测试不动时间与AAV-GFP group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AAV-GFP+RN组小鼠悬尾测试不动时间显着性短于AAV-PGC-1α+RN组(p<0.05),而AAV-PGC-1α+RN组小鼠的悬尾测试不动时间与AAV-PGC-1α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29)0.05)。(6)AAV-GFP组、AAV-GFP+RN组、AAV-PGC-1α组和AAV-PGC-1α+RN组四组小鼠的旷场试验总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29)0.05)。(7)四组小鼠海马CA1内的CC1+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体视学定量结果:AAV-PGC-1α组小鼠的海马CA1区内CC1+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数量显着性低于AAV-GFP组(p<0.05);AAV-GFP+RN组小鼠海马CA1区的CC1+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数量显着性高于AAV-PGC-1α+RN组(p<0.05),而AAV-PGC-1α+RN组小鼠的海马CA1区内CC1+成熟少突胶质细胞与AAV-PGC-1α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29)0.05)。(8)AAV-GFP组、AAV-GFP+RN组、AAV-PGC-1α组和AAV-PGC-1α+RN组四组小鼠海马CA3区内CC1+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数量无显着性差异(p(29)0.05)。(9)四组小鼠海马DG内的CC1+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体视学定量结果:AAV-PGC-1α组的海马DG区内CC1+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数量显着性低于AAV-GFP组(p<0.05);而AAV-GFP+RN组小鼠海马CA1区的CC1+成熟少突胶质细胞与AAV-PGC-1α+RN组小鼠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10)四组小鼠海马CA1区内Brd U+/Olig2+和CC1+/Brd U+/Olig2+免疫荧光阳性细胞的计数结果:AAV-PGC-1α组小鼠海马CA1区单位面积内的Brd U+/Olig2+和CC1+/Brd U+/Olig2+细胞数目显着性低于AAVGFP组小鼠(p<0.05,p<0.05);AAV-PGC-1α+RN组小鼠海马CA1区单位面积内的Brd U+/Olig2+和CC1+/Brd U+/Olig2+细胞数目显着性低于AAV-GFP+RN组(p<0.05,p<0.05),而AAV-PGC-1α+RN组小鼠海马CA1区单位面积内的Brd U+/Olig2+和CC1+/Brd U+/Olig2+细胞数目与AAV-PGC-1α组小鼠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p(29)0.05)。(11)四组小鼠海马CA3区内Brd U+/Olig2+和CC1+/Brd U+/Olig2+免疫荧光阳性细胞的计数结果:AAV-GFP组、AAV-GFP+RN组、AAVPGC-1α组和AAV-PGC-1α+RN组小鼠海马CA3区单位面积内Brd U+/Olig2+和CC1+/Brd U+/Olig2+细胞数目无显着性差异(p(29)0.05)。(12)四组小鼠海马DG区内Brd U+/Olig2+和CC1+/Brd U+/Olig2+免疫荧光阳性细胞的计数结果:AAV-GFP组、AAV-GFP+RN组、AAVPGC-1α组和AAV-PGC-1α+RN组小鼠海马DG区单位面积内Brd U+/Olig2+细胞数目无显着性差异(p(29)0.05)。AAV-PGC-1α组小鼠海马DG区单位面积内的CC1+/Brd U+/Olig2+细胞数目显着性低于AAVGFP组小鼠(p<0.05);AAV-PGC-1α+RN组小鼠海马DG区单位面积内的CC1+/Brd U+/Olig2+细胞数目显着性低于AAV-GFP+RN组(p<0.05),而AAV-PGC-1α+RN组小鼠海马DG区单位面积内的CC1+/Brd U+/Olig2+细胞数目与AAV-PGC-1α组小鼠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29)0.05)。结论:1、病毒注射4周后,海马内区域性沉默PGC-1α组小鼠表现出抑郁样行为。2、跑步锻炼并不能改善PGC-1α沉默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3、跑步锻炼不能改善PGC-1α沉默组小鼠海马CA1区内OPC分化成熟的障碍。4、跑步锻炼可能通过PGC-1α通路促进海马内少突胶质细胞系的分化成熟从而改善小鼠的抑郁样症状。
韩茜[6](2020)在《个案工作介入女性产后抑郁的实务探索 ——以郑州市吴女士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6.6%-17.9%,女性产后抑郁已然成为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产后抑郁症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还常伴有家庭暴力、自残、自杀、杀他等不良行为。如何在众多社会心理因素中,找到与产后抑郁相适宜的问题靶点,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手段,优化干预策略,是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针对产后抑郁妇女的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专业的理论,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案主调整抑郁情绪,使其找回自信,积极乐观的生活,使其生活逐渐走向正常化。量表分析结果显示,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个角度来看吴女士的社会支持评定,其分值较低,说明当前吴女士获得的社会支持度较低。因而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产后的吴女士会感到力不从心,进而产生抑郁情绪。抑郁情绪影响了吴女士产后的心理健康,使得吴女士疏于对孩子的照料,造就吴女士的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也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笔者在家庭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理论体系支持下,制定了详细的个案社会工作服务计划,进行了释放情绪,调整心态;走进自然,放松身心;梳理矛盾,缓和关系;家庭支持,培养感情;齐心协力,解决矛盾和巩固改变,积极生活这六次个案社会工作的递进服务。服务结束后,经过随访发现,吴女士家庭沟通变得较为顺畅,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有所缓和,在育儿方面也能与家人达成共识,家庭关系越来越融洽,吴女士的产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实务的探究发现,一对一服务的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帮助产后抑郁女性的情绪调节,可以改善产后抑郁女性的抑郁情绪,提高女性健康生活质量,缓解产后抑郁妇女家庭生活矛盾,对产后妇女的身心健康、婴幼儿的成长、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周嘉俊[7](2020)在《面向在线社交网络的用户社交特征分析关键技术》文中提出在线社交网络是一种允许人们建立社会联系、参与互动交流、分享心得体会的在线平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在线社交网络以其通讯即时、使用便捷、信息多元、用户海量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与好评。人们将日常社交行为从线下生活延伸至线上网络,使得在线社交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用户作为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产生者与消费者,是各类在线社交平台的核心资产,其社交特征是识别用户身份、描述用户特点、刻画用户画像、理解用户意图的重要信息。各类在线社交网络服务以用户为出发点,深入分析用户社交特征信息,挖掘受众用户身份、用户群体构成、用户立场倾向等内容,提供商业智能分析、政情民意分析、个性化推荐服务、实时医疗分析等多种不同功能。因此,用户社交特征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用户社交特征分析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方面,在线社交网络用户规模海量庞大,呈千万级乃至亿级,而用户属性信息类别多样、内容多元。用户与属性规模的上升会使得输出空间呈指数级增长,在准确性与时效性上大幅增加用户属性预测难度。另一方面,在线社交网络用户间关系结构复杂、异构多元,而用户间关系语义信息呈隐性特征,信息内容稀缺。如何有效利用低质量训练数据开展社交关系特征分析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面临这些现实挑战,本文从用户属性信息和用户关系信息两个维度出发,分别从用户显性属性信息、用户隐性属性信息、用户间隐性社交关系和用户间关系类型四个角度研究用户属性信息挖掘、用户兴趣点推测、用户间隐性社交关系发现和用户间关系类型识别四项内容。(1)在用户属性信息挖掘方面,针对用户属性信息内容缺失、格式不一、虚假难辨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社交关系与用户言论的用户属性推测框架,从社交关系和用户言论两个层面刻画其对于属性可能的影响。在社交关系层面,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属性置信传播算法SocialInfer。根据现实社会中具有社交关系的用户拥有相似社会属性这一现象,算法将用户及其关系映射为网络图结构,运用图上置信传播推断用户的属性信息。在用户言论层面,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言论内容的UCBert模型。通过结合不同用户群体在语言环境、用语特点及用语习惯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模型采用双向Transformer模型对用户个人属性进行推断。通过综合用户间社交关系和用户言论两种不同因素对用户不同属性的影响,本框架计算用户对于任意属性的属性分布,挖掘可能性最高的用户属性。实验结果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数据集下测试验证,发现本文提出方法具有较高的属性挖掘准确率。(2)在用户兴趣点推测方面,针对用户兴趣点挖掘中用户-兴趣矩阵稀疏、上下文信息混杂的现实挑战,提出一种混合式用户兴趣点推荐框架,分别从用户偏好、好友重要性和兴趣点位置相关性三种因素考虑对于用户兴趣点推荐的影响。在用户偏好层面,模型运用协同过滤计算每名用户签到轨迹的相似性。在好友重要性评估层面,模型构建了一种用户-兴趣点社交网络图,运用书签着色算法计算用户对于兴趣点的关联性。在兴趣点位置关联层面,通过假设用户兴趣点之间的距离分布,根据兴趣点距离估计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兴趣点。最终,通过汇总三种因素下用户对于兴趣点的预测得分,推断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兴趣点。本文最终在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测试,能够在精确率和召回率上具有更优的性能。(3)在用户间隐性社交关系发现方面,针对在线社交网络中网络结构不完整、节点信息不完全、用户间隐性社交关系难发现的现实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扩展社交图的用户间隐性社交关系发现模型。该模型通过融合隐藏用户部分可知的少量可见社交关系、用户属性信息和用户言论信息,构建一种扩展社交图,丰富隐藏用户的表征信息。通过运用卷积神经网络对扩展社交图上不同类型关系进行卷积,获取节点的最终嵌入表示,进而推断节点间可能的隐性社交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模型在各类不同数据集上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说明本文研究成果对于用户间隐性社交关系发现有着更显着的发现能力。(4)在用户间关系类型识别方面,针对在线社交网络用户间社交关系异构互联、识别困难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注意力机制的关系类型识别模型。通过分析网络结构中的割边,运用图注意力机制对割边与非割边两种不同类型边进行学习。结构平衡理论与状态理论等社会学理论指出,特定三元组内的关系结构是平衡状态的,从社会学意义上给出了关系类型识别的依据。通过区分不同类型边所构成的三元组结构,分别运用图注意力机制学习其网络结构特征。最终,通过构建合适的目标函数,获得最终的节点嵌入表示,进而对边类型进行判断。多数据集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刘媛媛[8](2020)在《“双心医学”照护模式对PCI术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心医学”照护模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病人抑郁情绪的疗效。方法:选取PCI术后患者579例,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8分的患者纳入抑郁情绪组,其余纳入非抑郁情绪组;其中抑郁情绪组被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双心医学”照护模式,比较两组患者HAMD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Index,BI)评分差异。结果:1)PCI术后患者抑郁情绪的检出比例为19.0%;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心肌梗死病史阳性可能与PCI术后抑郁情绪风险增加有关(0R=1.818,P=0.007);3)“双心医学”照护模式干预前,干预组HAMD总分16.97±5.36大于对照组16.04±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1,P=0.314);干预组与对照组BI总分分别为87.65±8.31,86.11±9.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8,P=0.356);4)“双心医学”照护模式干预4个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HAMD总分13.42±4.53低于对照组的15.71±5.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01,P=0.014)。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干预组HAMD总分由16.97±5.36下降为13.42±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1,P<0.0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虽然HAMD总分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1,P=0.711);5)干预组中25例患者既往心梗病史阳性,干预前和干预后计较,HAMD总分由21.28±5.63下降为16.37±5.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9,P=0.002);6)干预组与对照组BI评分较4个月前均升高(t=-5.626,t=-6.686,P均<0.01),但“双心医学”照护模式干预后,干预组BI总分96.91±8.94与对照组的96.71±7.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7,P=0.899)。结论:既往心肌梗死病史阳性可能与PCI术后抑郁情绪风险增加有关,积极的提供“双心医学”照护模式,更有利于患者的抑郁情绪的改善。
王子洋[9](2019)在《女性玫瑰痤疮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与背景: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欧洲发病率为210%,美国发病率约5%,国内尚无详细流行病学资料。玫瑰痤疮对面容有着显着的影响,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面部潮红和鼻赘症状的治疗,目前效果不是十分满意。因此在患病和治疗期间患者都会承受比较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尤其对女性患者的影响可能更加严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23例女性玫瑰痤疮患者进行调查研究,评估其玫瑰痤疮的严重程度,以及对生活质量评分和抑郁评分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至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3例玫瑰痤疮患者。2.应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和Beck抑郁问卷(BDI)对123例女性玫瑰痤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评估疾病亚型与严重程度。3.用SPSS21.0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1.DLQI得分为10.46±6.444,对生活质量影响高于湿疹,低于银屑病。2.BDI评分提示存在抑郁症状的为60例占48.78%,严重抑郁症状的为7例占5.69%,严重抑郁症状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群。3.丘疹脓疱型的RSSs、BDI得分明显高于红斑型和鼻赘型。4.已婚患者的RSSs和BDI得分明显高于未婚患者;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饮酒和运动情况的RSSs、DLQI、BD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相关性分析显示DLQI、BDI、疾病严重程度三者之间显着正相关。结论:玫瑰痤疮对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患者易产生抑郁情绪,且这种影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已婚女性的影响大于未婚女性。因此对于玫瑰痤疮患者的治疗不应仅限于药物治疗,同时要及早进行心理疏导。
朱影[10](2019)在《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抑郁症与常规口服中成药柴胡舒肝丸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对比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及优势,并且通过分析总结出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的优缺点,从而更好的为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的患者临床治疗提供针灸治疗方法。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肝郁气滞型抑郁症患者72例。将纳入试验的合格对象,使用SPSS20.0软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针刺组(治疗组)和口服中成药组(对照组),每组各收纳36例患者。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总结出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的分析结论。结果:原计划纳入66例患者,为防止脱落增加20%,实际纳入患者79例(治疗组40例,剔除4例;对照组39例,剔除3例),诊疗前对病人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SDS量表评分、HAMD量表评分)进行整合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数据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的两组病人SDS量表评分、HAMD量表评分组内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其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86.11%,经秩和检验得出P=0.037,数据有显着差别(p<0.05),由此可见,针刺组的治疗后疗效胜于中成药对照组。结论:两组对肝郁气滞型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治疗都是有效的,针刺法治疗效果好于口服中成药法。并且针刺疗法是绿色疗法,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二、与您一起认识抑郁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您一起认识抑郁症(论文提纲范文)
(2)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老年再婚问题的研究 ——以承德市老人田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理论依据 |
1.4.1 标签理论 |
1.4.2 增能理论 |
第二章 城市老年人再婚问题分析 |
2.1 城市老年人再婚诉求变化的原因 |
2.1.1 日常照料和人身安全方面的考量 |
2.1.2 精神慰藉和幸福婚姻方面的需要 |
2.1.3 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 |
2.2 城市老年人再婚阻力的来源及其成因 |
2.2.1 自身原因 |
2.2.2 家庭因素 |
2.2.3 社会因素 |
2.3 老年人再婚问题的城乡差异 |
2.3.1 心理差异 |
2.3.2 经济差异 |
2.3.3 人口流动差异 |
2.3.4 家庭差异 |
第三章 个案介入过程及分析 |
3.1 案例背景 |
3.1.1 案主基本资料 |
3.1.2 案主困境现状 |
3.2 接案与预估 |
3.2.1 建立专业关系 |
3.3 问题的分析与诊断 |
(1)消极情绪 |
(2)家庭阻力 |
(3)无效沟通 |
3.4 案主再婚诉求的需求预估 |
(1)排解消极情绪 |
(2)获得家人支持 |
(3)实现有效沟通 |
3.5 制定服务计划 |
3.5.1 服务目标 |
3.5.2 服务计划 |
3.6 服务过程 |
3.7 结案与评估 |
3.7.1 结案 |
3.7.2 过程评估 |
3.7.3 结果评估 |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
4.1 结论 |
4.2 反思 |
4.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对孕期男性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孕期男性参与行为评估问卷的构建 |
第一节 质性访谈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问卷构建及信效度检验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伦理审批意见书 |
附录2:初始条目库及来源 |
附录3: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
附录4:专家意见整合后条目变更 |
附录5: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 |
附录6:孕期男性参与行为评估问卷 |
附录7:重庆市孕妇妊娠风险评估表 |
附录8: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9:知情同意书 |
附录10:实施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的过程图片 |
文献综述 男性参与母婴保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保姆”老年人:困境与解脱 ——H市H小区“保姆”老年人问题的社会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对相关文献的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3.观察法 |
4.个案工作 |
(五)概念界定 |
(六)理论依据 |
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2.需求层次理论 |
一、H小区“保姆”老年人现状 |
(一)H小区概况 |
(二)“保姆”老年人基本情况 |
1.身体健康状况 |
2.家庭生活状况 |
3.经济生活状况 |
4.照料孙辈劳动时间现状 |
二、“保姆”老年人的困境及原因 |
(一)“保姆”老年人的困境 |
1.被透支的身体健康 |
2.责任与压力的交错 |
3.家庭内部矛盾 |
4.社交网络的受限 |
5.“自由”时间的减缩 |
(二)“保姆”老年人困境的原因分析 |
1.“保姆”老年人困境原因受访者统计 |
2.“保姆”老年人困境原因分析 |
(1)生活环境的变化:陌生人中的“自己” |
(2)社会交往的隔阂:同龄人中的“孤独者” |
(3)家庭矛盾:难以跨越的代沟 |
(4)渴望而无望的“自己时间” |
(5)得不到的专业帮助 |
三、“保姆”老年人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 |
(一)个案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及案主情况 |
1.个案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
2.个案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
3.案主情况 |
(1)案主基本情况及家庭背景 |
(2)个案背景资料 |
(二)问题分析及服务计划 |
1.问题分析 |
2.服务目标与服务计划 |
(1)个案工作目标 |
(2)个案服务计划 |
(三)个案介入过程 |
1.案例一 |
(1)第一次介入 |
(2)第二次介入 |
(3)第三次介入 |
(4)第四次介入 |
(5)第五次介入 |
(6)第六次介入 |
(7)第七次介入 |
(8)评估与结案 |
2.案例二 |
(1)案主基本情况及家庭背景 |
(2)个案背景资料 |
(3)问题的分析 |
(4)服务目标与服务计划 |
3.个案介入过程 |
(1)第一次介入 |
(2)第二次介入 |
(3)第三次介入 |
(4)第四次介入 |
(5)第五次介入 |
(6)第六次介入 |
(7)第七次介入 |
(8)评估与结案 |
四、缓解“保姆”老年人困境的建议 |
(一)落实三社联动和隔代教育发展 |
1、落实三社联动 |
2、隔代教育发展 |
(1)继续教育 |
(2)设立隔代育儿教育咨询公共服务 |
(二)社区开展老年文化活动和推动社区幼儿托管 |
1.开展老年文化活动 |
2.推动社区幼儿托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5)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对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内少突胶质细胞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对CUS抑郁症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对CUS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内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和髓鞘形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跑步锻炼通过调节海马内PGC-1a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成熟从而改善小鼠的抑郁样症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会议摘要 |
(6)个案工作介入女性产后抑郁的实务探索 ——以郑州市吴女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女性产后抑郁 |
2、个案社会工作 |
(二)理论基础 |
1、家庭系统理论 |
2、社会支持理论 |
三、个案介绍 |
(一)案主情况 |
1、案主的基本情况 |
2、家人及同辈群体对案主的评价 |
(二)案主的抑郁情况 |
1、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分析 |
2、基于抑郁影响因素的案主抑郁分析 |
(三)案主的社会支持与需求分析 |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析 |
2、案主需求评估分析 |
3、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
(四)服务目标及实施计划的制定 |
1、服务目标的制定 |
2、实施计划的制定 |
四、服务过程 |
(一)第一次:释放情绪,调整心态 |
1、服务过程 |
2、总结与分析 |
(二)第二次:走进自然,放松身心 |
1、服务过程 |
2、总结与分析 |
(三)第三次:梳理矛盾,缓和关系 |
1、服务过程 |
2、总结与分析 |
(四)第四次:家庭支持,培养感情 |
1、服务过程 |
2、总结与分析 |
(五)第五次:齐心协力,解决矛盾 |
1、服务过程 |
2、总结与分析 |
(六)第六次:巩固改变,积极生活 |
1、服务过程 |
2、总结与分析 |
五、结案和评估 |
(一)结案及后续跟进 |
1、结案 |
2、后续跟进 |
(二)效果评估 |
(三)局限及不足 |
六、思考与建议 |
(一)总结与反思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附录A 案主基本信息量表 |
(二)附录B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
(三)附录C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
(四)附录D 服务过程访谈大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面向在线社交网络的用户社交特征分析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在线社交网络 |
1.1.2 在线社交网络用户社交特征信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工作 |
1.2.1 用户属性信息挖掘 |
1.2.2 用户兴趣点推测 |
1.2.3 用户间隐性社交关系发现 |
1.2.4 用户间关系类型识别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挑战 |
1.5 研究内容 |
1.5.1 用户属性信息挖掘 |
1.5.2 用户兴趣点推测 |
1.5.3 用户间隐性社交关系发现 |
1.5.4 用户间关系类型识别 |
1.6 论文组织与结构 |
第二章 用户属性信息挖掘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及符号定义 |
2.2.1 在线社交网络图 |
2.2.2 属性与属性值 |
2.2.3 用户属性推测问题 |
2.3 基于社交关系与用户言论混合的用户属性挖掘框架 |
2.3.1 框架结构 |
2.3.2 基于社交关系的属性置信传播 |
2.3.3 基于用户言论内容的UCBert模型 |
2.3.4 属性信息挖掘 |
2.4 实验设置 |
2.4.1 数据集描述 |
2.4.2 评估指标 |
2.4.3 基准对比方法 |
2.5 实验结果 |
2.5.1 属性信息挖掘结果 |
2.5.2 属性信息挖掘TopK评估 |
2.5.3 组成因素分析 |
2.5.4 参数θ分析 |
2.5.5 参数α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户兴趣点推测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及符号定义 |
3.3 混合式用户兴趣点推荐框架 |
3.3.1 基本思想 |
3.3.2 用户偏好评估 |
3.3.3 好友重要性评估 |
3.3.4 兴趣点位置关联评估 |
3.3.5 用户兴趣点推荐评估 |
3.4 实验与结论 |
3.4.1 数据集描述 |
3.4.2 基准对比方法 |
3.4.3 性能度量指标 |
3.4.4 推荐性能评估 |
3.4.5 参数敏感度分析 |
3.4.6 组成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户间隐性社交关系发现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及符号定义 |
4.2.1 传统链接预测问题 |
4.2.2 用户间隐性社交关系发现问题 |
4.3 基于扩展社交图的用户间隐性社交关系发现模型 |
4.3.1 模型框架 |
4.3.2 扩展社交图 |
4.3.3 卷积网络层 |
4.3.4 预测评分层 |
4.4 实验与结论 |
4.4.1 数据集描述 |
4.4.2 基准对比方法 |
4.4.3 评估指标 |
4.4.4 隐藏用户及关系网络生成 |
4.4.5 隐性社交发现结果 |
4.4.6 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用户间关系类型识别 |
5.1 引言 |
5.2 预备知识 |
5.2.1 符号网络 |
5.2.2 三元组 |
5.2.3 结构平衡理论 |
5.2.4 状态理论 |
5.2.5 问题描述 |
5.3 基于图注意力机制的关系类型识别模型 |
5.3.1 模型框架 |
5.3.2 嵌入表示层 |
5.3.3 嵌入传播层 |
5.3.4 关系预测层 |
5.3.5 模型优化 |
5.4 实验与结论 |
5.4.1 数据集描述 |
5.4.2 基准对比方法 |
5.4.3 评估指标 |
5.4.4 识别效果评估 |
5.4.5 敏感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小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双心医学”照护模式对PCI术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 |
1.2 抽样方法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4 样本量估计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工具 |
3 资料收集 |
3.1 对照组 |
3.2 干预组 |
3.3 伦理原则 |
3.4 盲法 |
4 质量控制 |
4.1 预试验 |
4.2 干预实施阶段 |
4.3 资料收集阶段 |
4.4 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女性玫瑰痤疮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背景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调查工具 |
2.3 调查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资料完成情况 |
3.2 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 |
3.3 亚型分布及严重程度评估 |
3.4 DLQI评分情况 |
3.5 BDI评分情况 |
3.6 玫瑰痤疮患者RSSs、DLQI、BDI评分分析 |
3.7 RSSs、DLQI和BDI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玫瑰痤疮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有关于抑郁症的研究(概念及病机) |
1.2 中医对抑郁症的治疗 |
2 西医对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
2.1 西医有关于抑郁症的研究(概念及病机) |
2.2 西医对抑郁症的治疗 |
3 小结 |
实验研究 |
1 实验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
3 统计学方法与结果 |
3.1 两组间的基线比较 |
3.2 SDS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
3.3 HAMD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
3.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3.5 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 抑郁症中医理论机理的探讨 |
2 选择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依据 |
3 针刺选穴依据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 |
附表二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四、与您一起认识抑郁症(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命故事小组工作纾缓城市中高龄独居老人抑郁情绪的实务研究[D]. 姚雨婷. 西华大学, 2021
- [2]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老年再婚问题的研究 ——以承德市老人田某为例[D]. 金旭.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对孕期男性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D]. 张敏.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保姆”老年人:困境与解脱 ——H市H小区“保姆”老年人问题的社会工作研究[D]. 斯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跑步锻炼和氟西汀对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内少突胶质细胞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唐静. 重庆医科大学, 2020
- [6]个案工作介入女性产后抑郁的实务探索 ——以郑州市吴女士为例[D]. 韩茜. 郑州大学, 2020(03)
- [7]面向在线社交网络的用户社交特征分析关键技术[D]. 周嘉俊.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8]“双心医学”照护模式对PCI术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D]. 刘媛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女性玫瑰痤疮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D]. 王子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 朱影.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