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黑液作为萤石浮选剂的研究

造纸黑液作为萤石浮选剂的研究

一、造纸黑液作为萤石浮选药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晓洋[1](2013)在《α-氨基苄基膦酸的合成及其对萤石矿的浮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萤石是目前工业上各种氟产品中氟的主要来源,也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物原料,主要应用于钢铁、冶炼、化学、玻璃、水泥、陶瓷等领域,中国萤石矿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存在品位低、颗粒细和成分杂等问题,给选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浮选是目前最有效的选矿方法。本论文采用“一锅法”合成了N-(4-甲基苯基)-α-氨基苄基膦酸(a)、N-(正丁基)-α-氨基苄基膦酸(b)、N-(4-氯苯基)-α-氨基苄基膦酸(c)、N-(3,4-二甲基苯基)-α-氨基苄基膦酸(d)四种萤石捕收剂,并用红外图谱和核磁质谱对其进行了表征。从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的用量、反应原料的物质的量之比等方面,考察了他们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得出:a、b、c、d四种产物的反应产率分别为96.97%,49.74%,75.00%和84.29%。通过对萤石、石英单矿物和萤石实际矿物的浮选性能研究,发现在pH为8~10时,回收率都到达了80%以上,尤其是捕收剂a,对萤石单矿物回收率达到91.33%;在pH=2~12范围内,四种捕收剂浮选石英单矿物回收率均在10%以下,表明了氨基膦酸捕收剂对萤石都具有比较好的选择性。通过对萤石实际矿的浮选应用研究,得到捕收剂a~d对萤石实际矿的浮选回收率分别为97.77%、90.71%、95.60%和89.89%。与传统萤石矿捕收剂油酸进行对比,捕收剂a得到高出油酸1.91%的回收率。通过分析研究氨基膦酸捕收剂在与萤石矿物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和Zeta-电位,发现捕收剂a与矿物表面的作用主要发生化学吸附,辅以物理吸附;通过测定表面张力,表明捕收剂a吸附矿物的能力要高于其他三种药剂。四种药剂捕收萤石矿的能力顺序为a>c>d>b。图34幅,表11个,参考文献90篇

刘安[2](2012)在《胶磷矿浮选中改性淀粉抑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实际矿物浮选试验、单矿物浮选试验、ζ电位测量、红外光谱测定考察了改性淀粉对胶磷矿、白云石及石英表面性质及可浮性的影响,研究了药剂的作用机理。实际矿物浮选过程中考察了阳离子淀粉、氧化淀粉、苛化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对大峪口一层矿及擦洗尾矿的浮选影响作用。通过试验结果表明阳离子淀粉有利于大峪口一层矿的浮选,氧化淀粉有利于擦洗尾矿的浮选。原矿品位23.38%的大峪口一层矿经正浮选一粗一精一扫反浮选一粗一精两扫闭路试验流程,获得了精矿品位P2O530.09%产率71.79%,回收率92.43%的浮选指标。原矿P2O5品位25.45%擦洗尾矿经正浮选一粗一精一扫闭路试验流程,获得了磷精矿品位P2O530.04%产率76.30%,P2O5回收率90.11%的浮选指标。通过单矿物试验表明改性淀粉对胶磷矿、白云石及石英都具有抑制作用。不同改性淀粉由于其不同的性质对矿物的抑制作用各异,对于胶磷矿、白云石及石英而言,改性淀粉对其的抑制作用是: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氧化淀粉>阳离子淀粉。通过矿物表面动电位测量、红外光谱测定研究了改性淀粉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不同的改性淀粉的抑制机理不同,阳离子淀粉主要是氢键和静电力作用;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和氧化淀粉不仅有氢键、静电力作用,而且淀粉药剂与矿物表面金属离子间存在化学作用,使淀粉药剂牢固的吸附在胶磷矿、白云石表面,增加其亲水性。羧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淀粉对磷矿浮选体系中的胶磷矿、白云石及石英的抑制作用过强不利于矿物之间的分选,氧化淀粉和阳离子淀粉对这三种矿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氧化淀粉和阳离子淀粉均能较强的抑制石英,氧化淀粉对于胶磷矿与白云石的选择性分离具有积极的作用,阳离子淀粉对于胶磷矿与白云石的有效分选意义不大。

肖坤明[3](2012)在《胶磷矿与白云石及石英的浮选分离》文中指出我国磷矿中75%以上是胶磷矿,白云石和石英是胶磷矿中主要难以分离的脉石,这三种矿物可浮性差异又很小,因此胶磷矿与白云石及石英的浮选分离在磷矿浮选中显得的十分重要。本文通过纯矿物实验以及实际矿物试验等,研究了捕收剂和金属离子对胶磷矿与白云石及石英浮选分离过程的影响。采用单捕收剂纯矿物试验,分别以捕收剂的浓度和pH为变量,考察胶磷矿、白云石以及石英这三种纯矿物在七种单独捕收剂中的可浮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浮选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油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以及十二胺是白云石的有效捕收剂,其中油酸钠效果更佳。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KB药剂以及十二胺是石英的有效捕收剂,其中KB效果更佳。再进行了捕收剂的组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白云石捕收剂与石英捕收剂的组合没有产生协同效应,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油酸钠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在油酸钠的浮选体系中,通过纯矿物实验,考察金属阳离子对胶磷矿、白云石以及石英浮选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金属阳离子对胶磷矿、白云石及石英浮选分离有一定影响,但没有产生更显着的浮选差异,因此没有促进作用。在用油酸钠反浮选白云石时,Fe3+对浮选是有害的,加入适量的柠檬酸钠可消除其影响。在人工混合矿试验中:原矿磷品位为23.18%,以磷酸为抑制剂,以组合药剂为白云石的捕收剂,以KB作为石英的捕收剂,浮选获得磷品位为38.65%的磷精矿,回收率为92.17%。在原矿磷品位为22.35%的钙硅质胶磷矿实际矿试验中,浮选获得到磷精矿品位为31.10%,回收率为93.27%的闭路指标。利用紫外光谱的测定和红外光谱测试技术,研究了胶磷矿、白云石和石英矿物与捕收剂的吸附以及其吸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白云石矿物表面对组合药剂吸附比较显着;石英矿物表面对KB药剂吸附比较显着。组合药剂吸附于白云石的矿物表面,其中既有化学吸附又有物理吸附,发生了较强的吸附作用;组合药剂和胶磷矿没有发生明显的吸附作用;少量组合药剂吸附于石英的表面,发生的是物理吸附。因此,在组合药剂中,白云石与胶磷矿以及石英有明显的浮选差异。KB药剂会比较强的吸附于石英的表面,发生的是物理吸附。胶磷矿和KB药剂没有发生明显的吸附作用;微量KB药剂吸附于白云石的表面,发生是的比较微弱的物理吸附;因此,在KB药剂体系中,石英可浮性最好,胶磷矿没有可浮性,它们之间有明显的浮选差异。

李洪帅[4](2011)在《多金属共生萤石矿浮选分离试验及机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萤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优势矿种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选题来自于生产实践,针对云南红河某多金属共生萤石矿进行浮选分离工艺及新药剂研究,为现场生产提供技改依据。原矿性质初步研究表明,该矿石中既含有萤石矿物,又含有铅锌等矿物,其中的铅矿物主要是以方铅矿的形式存在,分布率为90.47%;锌矿物主要是以闪锌矿和铁闪锌矿的形式存在,分布率为80.86%;脉石矿物主要以方解石等含钙矿物和石英等含硅矿物为主,方解石含量在20%左右。由于萤石矿物嵌布粒度较细,且与脉石矿物致密共生,因此该矿石属于难处理多金属共生萤石矿。在矿石性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条件试验、流程结构试验和全流程对比试验,确定采用“集中磨矿-分离浮选”的工艺流程和自行制备的新药剂MO。原矿磨矿细度为-74μm占95%,首先采用抑锌浮铅的工艺流程进行铅锌分离浮选试验,在原矿含Pb 2.84%、Zn 1.12%、CaF230.23%的情况下,分别采用两粗三精的浮选流程,获得了良好的小型闭路试验指标:铅精矿品位64.36%、回收率79.32%;锌精矿品位48.63%、回收率79.89%。萤石浮选采用两粗八精的浮选流程,获得了CaF2品位为96.88%、回收率为59.74%、含微量硫的优质萤石精矿。萤石纯矿物的浮选基础理论研究得出:萤石矿物浮选的最佳pH值在9.5~10之间,方解石浮选的最佳pH值在8~9之间,控制浮选pH值在9.5~10之间,是实现萤石和方解石分离的良好基础;六偏磷酸钠对含钙矿物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在浮选体系中,首先抑制方解石,对萤石的抑制作用较弱,这是实现萤石和方解石分离的关键;水玻璃是石英和硅酸盐矿物的良好抑制剂,同时发现水玻璃和六偏磷酸钠对方解石具有协同抑制的作用,是浮选成功的重要因素;新型捕收剂MO的应用,解决了脂肪酸类捕收剂选择性差,受温度影响明显等缺点。本论文研究结果可为生产现场技改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

王大鹏[5](2011)在《中低品位胶磷矿柱式浮选过程强化与短流程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富矿资源的匮乏,我国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中低品位胶磷矿时代。胶磷矿中有用矿物颗粒细、矿物嵌布紧密、有害杂质较多,导致浮选入料微细粒含量高、泥化程度高,恶化了分选环境,使浮选过程受到干扰。传统浮选设备在处理该类矿石时,暴露出流程结构冗长、浮选成本高的问题。浮选柱技术通过矿化方式的革新,提高了微细颗粒的矿化效果,为微细粒矿物的高效分选创造了条件。利用浮选柱技术实现我国胶磷矿高效分选有良好的前景。研究契合我国胶磷矿特点的高效柱式分选设备、工艺是促进胶磷矿选矿技术进步的重要课题。论文以研究胶磷矿的工艺矿物学特性为起点,分析了有用矿物的矿物学特征、矿石解离过程特征和粒度分布范围,指出胶磷矿高含泥量和近似“W”型粒度分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微细粒主导、高含泥”对胶磷矿分选过程的显着影响。胶磷矿可浮性特征研究以浮选速度试验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进行胶磷矿浮选动力学特性研究,揭示出胶磷矿浮选过程可浮性“非线性”分布的重要特征。以此为依据,以矿化方式与可浮性相适配为思想,设计出以多流态梯级强化为特色的胶磷矿柱式高效分选过程。以品位分布为研究手段,分析了胶磷矿柱式浮选过程各分选区域作业特征,在研究前人柱式浮选动力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借鉴串槽模型推导出了胶磷矿柱式轴向品位分布模型。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模型中的参数,通过计算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际值较吻合。论文在研究浮选过程可浮性特征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了胶磷矿浮选过程粒级浮选特征。通过研究各粒级浮选速度变化规律,揭示了胶磷矿粒级浮选前“细”后“粗”的过程特征。基于此,在分析粗、细粒级矿化过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胶磷矿的粒级“分步”浮选过程:根据浮选过程粒级浮选的时间分布特征,以强化和调整为手段,通过改变紊流强度、气泡特性、泡沫层高度等针对性作业参数实现胶磷矿粒级的分步强化和浮选,在高效柱式分选过程的框架下,建立粗、细粒级有针对性强化的高效子过程,实现了胶磷矿全粒级的高效浮选。至此形成了胶磷矿高效浮选设备系统、工艺模式雏形:基于可浮性过程特征的整体柱式高效过程和基于粒级浮选特征的分过程。开展了中低品位胶磷矿柱式分选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类型胶磷矿的柱式分选工艺:浮选柱分选高镁胶磷矿,通过单段反浮选获得了精矿品位为P2O5 31.09%、MgO 0.79%,精矿回收率93.27%的良好指标。与同期浮选机生产相比,在给矿品位和精矿品位基本相同的情况下,P2O5回收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以上;浮选柱在处理多矿区混合钙(硅)质胶磷矿时,单段浮选工艺精矿指标为:P2O5 29.61%,MgO 0.92%,回收率85.58%,单段工艺在处理难选胶磷矿时指标不甚理想,但粒级分步浮选结果较好。粒级分步浮选借助一粗一精流程在难选中低品位胶磷矿中分选出了高质量的精矿,精矿品位达到P2O5 30.01%、MgO 0.61%,回收率达到了89.10%。与槽式系统相比,柱式系统分选指标优势明显,精矿P2O5含量提高了0.86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同时浮选药剂成本降低了20%以上;利用浮选柱分选硅钙质胶磷矿,在给矿品位相近情况下,浮选柱正-反两段流程可获得品位29.78%、回收率82.16%的磷精矿,精矿回收率比浮选机系统提高了2.69个百分点;精矿品位提高了1.62个百分点。柱式系统不仅实现了流程结构的精简还有效地降低了浮选成本,为我国胶磷矿高效分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该论文有图90幅,表71个,参考文献159篇。

韩远燕[6](2010)在《重庆黔江区重晶石 ——萤石共生矿选矿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重晶石和萤石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是我国的优势矿种。十多年来,我国重晶石和萤石出口取得了持续快速地增长,重晶石和萤石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目前,我国重晶石矿山选矿工艺不完善,多数矿山只进行手选和洗矿,跳汰。工艺流程比较简单,一般经过一次洗矿、两段破碎、一段跳汰分选产出重晶石精矿,对于其中伴生矿物(如萤石)未进行回收利用。我国萤石资源虽然储量较大,但绝大部分矿床萤石品位较低,且都与钨、锡、铝、秘、铅、锌等金属矿及石英、重晶石、方解石、高岭石等非金属矿伴生。近几年来,随着冶金、化工、建材及陶瓷工业的发展,萤石块矿的消耗量急剧增长。据估计,我国萤石矿探明储量已利用80%以上,可利用保有储量已不足15%。因此,综合利用伴生萤石矿,加强萤石与其他伴生矿物的高效分离技术的研究,对发挥我国萤石的资源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重庆黔江区某重晶石萤石矿床,原矿BaSO4品位为61.23%,CaF2品位为15.02%,矿石类型属重晶石萤石型。主要的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等。重晶石的结晶粒度极不均匀。针对原矿性质,制定出重—浮联合流程的选矿工艺,在获得重晶石精矿的同时,也回收了伴生矿萤石,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一系列条件试验和局部流程试验,确定采用分级—重选—重选尾矿经磨矿后浮选的工艺流程。原矿经破碎后分成多个粒级,分别进行跳汰、摇床、螺旋溜槽选矿试验研究,获得了BaSO4品位为92.51%,回收率为73.76%的重晶石精矿。重选尾矿经磨矿后浮选,其中混合浮选采用皂化油酸为捕收剂,水玻璃为石英等脉石矿物抑制剂,碳酸钠为pH调整剂,分离浮选采用DHY为重晶石抑制剂,经过一粗三精五次分离浮选,可得到产率为8.17%,品位为94.07%,回收率为51.18%的萤石精矿和产率为3.17%,品位为87.11%,回收率为18.35%的次级萤石精矿以及产率为9.98%,品位为92.16%,回收率为15.02%的重晶石精矿。采用重选—浮选联合工艺流程对重庆某重晶石萤石共生矿进行选矿试验研究,可得到品位为94.07%,回收率为51.18%的萤石精矿和品位为87.11%,回收率为18.35%的次级萤石精矿以及品位为92.45%,回收率为88.78%的重晶石精矿。选矿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指标,在得到重晶石精矿的同时,也回收利用了伴生矿萤石,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刘润清[7](2010)在《利用工业废弃物合成选矿药剂及其在铜铅锌铁硫化矿浮选中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铅、锌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金属矿产品,可用于工农业生产的诸多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铜、铅、锌矿产资源得到大规模开采利用,使得资源量日益紧缺,矿石的处理难度日益加大,尤其是铜铅、铜锌矿物的浮选分离更加困难;同时,人们开始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降低能源消耗越来越重视。为此,开发低成本、高效的药剂,实现复杂多金属矿的有效分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工业废液杂醇油和纸浆废液为原料合成了捕收剂杂醇黄药和抑制剂LSC、FCLS,并通过浮选实验、红外光谱分析、吸附量测定、动电位测试以及电化学测试,考察了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和铁闪锌矿在不同捕收剂和抑制剂体系中的浮选行为及作用机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丁黄药作捕收剂时,在pH 2~10的范围内,四种矿物均具有良好的可浮性;杂醇黄药作捕收剂时,四种矿物也均具有良好的可浮性。LSC作抑制剂时,在pH 2~12范围内,黄铁矿受到强烈的抑制,黄铜矿的浮选几乎不受影响,方铅矿和铁闪锌矿受到微弱的抑制,说明LSC可以选择性抑制黄铁矿。FCLS作抑制剂时,在整个实验pH范围内,方铅矿和铁闪锌矿都受到强烈的抑制;pH〈3时,FCLS对黄铜矿和黄铁矿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当pH>3, FCLS抑制能力较弱,FCLS对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抑制能力随pH的增大有所降低。丁黄药作捕收剂,FCLS作抑制剂时,在较低的矿浆电位下黄铜矿和黄铁矿的可浮性较好,而方铅矿和铁闪锌矿的可浮性在实验矿浆电位范围内都很差,说明在较低的矿浆电位下可能实现黄铜矿、黄铁矿与方铅矿和铁闪锌矿的分离。采用杂醇黄药浮选平江铜铅锌矿石,与丁黄药相比发现,杂醇黄药对铅的捕收能力强于丁黄药,但对铜的捕收能力弱于丁黄药。FCLS与重铬酸钾相比,对铜铅分离效果好,并且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可以代替重铬酸钾实现铜铅分离。丁黄药在四种矿物表面的吸附发生在较宽的pH范围;LSC和FCLS在矿物表面吸附量的趋势与矿物浮选行为一致;FCLS在四种矿物表面吸附量大小顺序为:铁闪锌矿>方钳矿>黄铁矿>黄铜矿。ζ-电位测定表明,黄药的加入使矿物表而ζ-电位更负,表明黄药在矿物表而发生了吸附;LSC和FCLS的加入,矿物表面电位进一步降低,说明这两种药剂也在矿物表而发生了吸附。红外光谱分析发现,黄铁矿与黄药作用,表面疏水产物为双黄药,黄铜矿、方铅矿和铜活化的铁闪锌矿与黄药作用,表面产物为黄原酸盐;黄铜矿、黄铁矿和方铅矿与LSC作用后,矿物表面出现明显的LSC吸收峰,说明LSC在矿物表面发生了吸附;矿物与黄药及LSC混合药剂作用后,LSC与黄药在矿物表面出现竞争吸附。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强于LSC,而在黄铁矿和方铅矿、铁闪锌矿表面,LSC吸附强于黄药。黄铜矿、黄铁矿与黄药和FCLS混合药剂作用后,黄原酸铜和双黄药特征峰仍然存在,出现微弱的FCLS特征峰。方铅矿和铁闪锌矿与黄药和FCLS混合药剂作用后,黄原酸盐特征峰明显减弱,并且出现明显的FCLS特征峰,说明FCLS与黄药之间存在竞争吸附,FCLS对矿物的抑制是通过阻止捕收剂在其表面吸附。XPS结果表明,与FCLS作用后,方铅矿表面Pb和S存在的化合态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峰的强度明显减弱,FCLS在方铅矿表面发生罩盖。黄铜矿与FCLS作用后,表面铜和铁的化合态也没有发生改变,峰的强度略有降低,说明FCLS在黄铜矿表面吸附较弱。循环伏安曲线研究表明,黄铜矿与FCLS作用后,黄铜矿氧化还原峰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氧化电流有所降低,说明FCLS在黄铜矿表面发生罩盖使得其表面电阻增大。黄药与FCLS同时存在时,黄铜矿优先与丁黄药发生电化学反应,因此,FCLS存在时,黄铜矿仍然可浮。FCLS与方铅矿作用后,方铅矿表面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发生变化,FCLS的抑制作用可归因于其化学吸附。黄铁矿与LSC及丁黄药作用的循环伏安曲线表明,无论是在LSC溶液中,还是在LSC和BX的混合溶液,黄铁矿伏安曲线几乎重合,表明有LSC存在时,捕收剂和黄铁矿表面的电化学反应不能发生,LSC与黄铁矿优先发生电化学反应。极化曲线研究表明,FCLS的存在对方铅矿表面电化学反应类型没有影响,只是改变其反应电流。FCLS对方铅矿的抑制作用是由于FCLS在方铅矿表面罩盖所致。

罗溪梅,童雄,王云帆[8](2009)在《萤石浮选药剂的研究状况》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萤石矿石浮选药剂的研究状况,详细介绍了捕收剂和调整剂类型、混合用药、作用机理及其研究进展,以期对国内外同行有所裨益。

马子龙[9](2009)在《金川镍矿柱式短流程分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镍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有色金属原材料,被称为“工业维生素”。近些年,随着我国矿产工业的发展,镍矿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加大,易选富矿石逐年减少,贫细杂难处理的镍矿石比例不断增加。金川镍矿是我国最大的硫化镍矿床,其硫化镍矿石的选矿工艺是以浮选机为主体的“阶段磨浮”工艺,长期以来浮选机暴露出细粒回收能力不足,分选选择性差的弊端,因而限制了贫细镍矿资源的进一步高效开发和利用。浮选柱与浮选机相比具有细粒分选效果好、精矿品位高的特点,因而它在国内外硫化镍矿选厂的精选作业提高精矿品位方面获得了成功的应用,但是在贫细难选矿回收及粗选和扫选作业上应用的较少,究其原因是目前的浮选柱大多缺乏强化分选回收手段,总体回收率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因此,采用先进高效的分选方法、设备和工艺来开发利用贫细硫化镍矿,提高硫化镍矿的回收率和分选效率是镍矿选矿行业十分迫切与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实现对贫细难选硫化镍矿的高效分选,本文系统的开展了硫化镍矿的基础理论与可浮性的研究,并结合金川镍矿石的工艺矿物学性质,分析了微细难选镍矿的难选原因。金川硫化镍矿石中以镍黄铁矿和紫硫镍铁矿最为普遍,部分镍黄铁矿的粒度细小,此外还有少量镍黄铁矿呈细小粒状或脉状嵌布于脉石矿物中,细粒嵌布的镍黄铁矿在磨矿过程中难于单体解离,造成磁黄铁矿和脉石矿物中含镍,且直接影响选矿指标。紫硫镍铁矿化学成分波动大,易氧化,易过粉碎,因此可浮性十分复杂。矿石中各种硫化矿物嵌布粒度极不均匀,磨矿后总体粒度和镍铜金属分布呈“哑铃型”,难于浮选。金川镍矿石中含有大量的蛇纹石,蛇纹石是一种硬度低、密度小的含镁脉石矿物,在磨矿过程中易碎、易泥化,沉降困难,在浮选过程中易与气泡粘附一起进入泡沫产品,因此蛇纹石对选矿工艺的影响较大,蛇纹石矿泥的存在影响矿浆粘度,包裹细粒硫化矿粒并对粗颗粒硫化矿表面形成强的矿泥覆盖,从而破坏浮选过程的选择性,致使精矿中氧化镁的含量超标。基于金川硫化镍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点,本论文针对性地进行了硫化镍矿的可浮性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金川镍矿气泡矿化及矿化后气絮团在旋流力场下的分离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矿物物理特性和可浮性综合效应的旋流分离。表明在旋流力场下镍黄铁矿经过药剂作用与气泡接触矿化后,可以更多的富集于旋流中矿,实现镍黄铁矿与脉石矿物的有效分离和多重循环高效回收。针对金川镍矿“哑铃型”的粒度组成和金属分布,为实现短流程高效分选,论文针对金川难选镍矿的细度控制强化浮选进行了研究,利用细磨改善粒度组成和金属分布,使入浮矿物粒度组成和金属分布更接近于精矿的粒度组成和金属分布,通过细粒高效的分选设备和工艺来浮出更多的镍黄铁矿,进而提高镍精矿的总体回收率,并根据研究提出了匹配高效浮选的粒度分布曲线和回收率曲线。在金川硫化镍矿浮选特性和分选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进行了详细的柱式分选过程强化研究,通过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多重矿化分选方式强化和营造适于细粒难选镍矿分选过程的流体分选环境,来强化细粒贫镍矿的气泡碰撞矿化和矿化气泡的选择性升浮。论文详细研究和论证了微泡、旋流力场、管流矿化紊流度等对细粒分离分选的影响,合理的确定了微泡强化方式、循环旋流分选压力、逆流碰撞高度等影响镍矿分选的设备参数和理论模型。论文最后进行了金川镍矿柱式分选研究,针对金川细粒硫化镍矿难选的特点,逐步进行了基于金川镍尾矿的浮选柱强化分选、基于二段作业的浮选柱强化分选和基于一段二段作业联合的柱式强化分选研究。通过各种方式的柱式分选,采用强化的分选条件与柱式分选过程,回收率和精矿品位等工艺指标在浮选机分选的基础上都获得了明显的提升,表明柱式分选设备和工艺适于细粒难选贫镍矿的分选。通过不同强化分选研究,最终确定应用了强化细磨条件下的基于二段作业的柱式短流程高效分选,为细粒难选镍矿的高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合理的分选研究,半工业试验的连续运行,细磨-机-柱联合分选工艺与原有生产系统同期相比精矿品位提高3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了柱式分选设备和工艺的在微细难选硫化镍矿分选的应用。通过对细磨-机-柱联合分选工艺的矿物学分析和比较,表明机-柱联合工艺强化了微细镍黄铁矿的富集与回收,并有效的控制了含镁硅酸盐类脉石的上浮,明显提高了金川镍矿的选矿效率。在半工业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的设计,通过半工业的应用结果和工业设计表明,细粒难选镍矿柱式分选工艺可大大缩减工艺流程,降低能耗,节约生产成本。细粒难选镍矿的柱式分选设备和工艺克服了常规浮选设备矿化方式单一、缺乏细粒强化分选机制等弊端,在提高矿物浮选效率的同时,简化浮选工艺配置、节约生产成本,为我国细粒难选矿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常浩[10](2009)在《沉积型硅钙质磷矿石脱硅浮选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贵州某地区沉积型硅钙质磷矿石按实际生产中各矿体及顶、底板可能配入的比例配成的混合矿样中SiO2含量较高的特点,对该地区磷矿进行了反浮选试验,并通过红外分析方法研究了浮选药剂与矿物作用的机理。通过X射线衍射、化学分析、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配成的混合矿样进行了矿物学研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磷酸盐矿物中以胶磷矿为主、碳酸盐矿物主要以白云石为主、氧化物中以石英为主。硅钙质共生矿物以白云石[CaO·MgO·(CO2)2]及方解石[CaCO3]形态存在,而酸不容物SiO2及Al2O3等则以钙长石[CaAlSiO8]等形态存在,Fe2O3主要以半生矿物的形态存在。混合矿样化学分析结果为:试样中目的矿物P2O5含量为25.7%。脉石矿物含量:SiO214.90%、Al2O33.37%、Fe2O31.53%、MgO2.78%。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胶磷矿是该矿石中主要的矿物,其他矿物有白云石、石英、粘土类矿物等。胶磷矿主要呈胶态结构产出,其次可见微晶、超微晶集合体和生物碎屑等结构产出,其嵌布粒度较粗,细粒、微细粒粘土类矿物与胶磷矿相互胶结共生;同时也可见石英和黄铁矿等呈细粒、微细粒包裹体分散在胶磷矿中。在实验室研究试验阶段,采用反浮选工艺流程脱硅,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等确定了合理的药剂制度,在磨矿细度为-200目占87.43%的条件下,经过“两次粗选、一次精选、一次扫选”的试验流程,取得了较满意的选矿指标。最终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含P2O525.70%,SiO214.78%的原矿,经过反浮选,所得精矿P2O5品位31.54%,回收率86.76%,SiO2品位11.85%,Fe2O3品位1.34%,Al2O3品位1.31%,数据表明SiO2含量降低,且Fe2O3、Al2O3、MgO的含量也能显着的降低。通过经济核算,生产1吨磷精矿的药剂成本约为26.18元,这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根据矿物红外特征光谱图,在尾矿红外光谱图和精矿红外图谱图中可看出在1454.66cm-1和881.29cm-1吸收峰左右,为碳酸盐类和硅酸盐类吸收带,且吸收带峰值都在减少。说明碳酸盐与硅酸盐类矿物都在不同程度的被浮选出来。可知WLZ、KY-01、KY-02在脉石矿上的吸附是存在的;磷的吸收峰变化较小,说明药剂对磷矿的吸附量较小,由此推断捕收剂在石英表面上的吸附是存在的,且吸附量相对较大,才得以将磷灰石和脉石分离。

二、造纸黑液作为萤石浮选药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纸黑液作为萤石浮选药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α-氨基苄基膦酸的合成及其对萤石矿的浮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萤石矿浮选药剂的研究现状
        1.1.1 萤石矿资源概况
        1.1.2 萤石矿资源特征
        1.1.3 萤石矿选矿概述
    1.2 萤石矿浮选药剂的研究进展
        1.2.1 萤石浮选捕收剂
        1.2.2 萤石浮选捕收剂的研究进展
    1.3 氨基膦酸简介
        1.3.1 氨基膦酸的性质
        1.3.2 氨基膦酸的用途
        1.3.3 氨基膦酸的合成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试剂、原料、矿样、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实验矿样
        2.2.1 单矿物矿样
        2.2.2 实际矿矿样
    2.3 实验原理和研究方法
        2.3.1 氨基膦酸制备和表征
        2.3.2 浮选性能实验
3 氨基膦酸的合成及其表征
    3.1 氨基膦酸的合成步骤
    3.2 结果与讨论
        3.2.1 N-(4-甲基苯基)-α-氨基苄基膦酸(a)合成工艺研究
        3.2.2 N-(正丁基)-α-氨基苄基膦酸(b)合成工艺研究
        3.2.3 N-(4-氯苯基)-α-氨基苄基膦酸(c)合成工艺研究
        3.2.4 N-(3,4-二甲基苯基)-α-氨基苄基膦酸(d)合成工艺研究
    3.3 氨基膦酸的表征
        3.3.1 氨基膦酸的红外光谱表征
        3.3.2 氨基膦酸的核磁光谱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氨基膦酸捕收剂对萤石的浮选性能
    4.1 氨基膦酸捕收剂对单矿物的浮选性能
        4.1.1 萤石单矿物浮选实验
        4.1.2 石英单矿物浮选实验
    4.2 氨基膦酸捕收剂对萤石实际矿的浮选性能
    4.3 本章小结
5 氨基膦酸捕收剂与萤石矿物的作用机理
    5.1 萤石矿与氨基膦酸作用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5.2 萤石矿与氨基膦酸作用后的Zeta-电位分析
    5.3 氨基膦酸与萤石矿作用后的表面张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胶磷矿浮选中改性淀粉抑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磷矿资源概述
        1.1.1 磷矿的主要用途
        1.1.2 世界磷矿资源分布与特征
        1.1.3 我国磷矿资源的分布情况及特征
        1.1.3.1 我国磷矿资源分布情况
        1.1.4 磷矿物、磷矿石类型
        1.1.4.1 矿石的矿物成分
        1.1.4.2 磷矿矿物特征
    1.2 磷矿选矿工艺
        1.2.1 擦洗脱泥工艺
        1.2.2 重介质选矿法
        1.2.3 浮选工艺
        1.2.4 焙烧消化技术
        1.2.6 光、电、磁选矿技术
        1.2.7 重磁浮联合选矿流程
    1.3 磷矿浮选药剂概述
        1.3.1 捕收剂
        1.3.1.1 脂肪酸衍生物和改性产物类捕收剂
        1.3.1.2 醚胺
        1.3.1.3 酰胺羧酸类捕收剂
        1.3.1.4 两性捕收剂
        1.3.1.6 磷酸酯及有机磷酸
        1.3.2 抑制剂
        1.3.2.1 碳酸盐脉石矿物抑制剂
        1.3.2.2 硅酸盐脉石矿物
    1.4 淀粉的浮选应用
        1.4.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1.4.2 改性淀粉的种类及方法
        1.4.3 改性淀粉的特征以及其在选矿工艺上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矿样、药剂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矿样的制备及其性质
        2.1.1 试验矿样的制备
        2.1.2 试验矿样的性质
        2.1.3 纯矿物的制备及性质
    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试验部分
        2.4.2 测试部分
        2.4.2.1 单矿物试验
        2.4.2.2 动电位测试
        2.4.2.3 红外光谱测试
第三章 试验部分
    3.1 大峪口一层矿的粗选条件试验
        3.1.1 碳酸钠用量试验
        3.1.2 水玻璃用量试验
        3.1.3 NO-2 用量试验
        3.1.4 TMG-2 用量试验
        3.1.5 磨矿细度复正试验
        3.1.6 捕收剂试验
        3.1.7 小结
    3.2 改性淀粉试验
        3.2.1 苛化淀粉试验
        3.2.2 阳离子淀粉试验
        3.2.3 羧甲基淀粉钠(CMS)试验
        3.2.4 小结
    3.3 改性淀粉与 NO-2 共同作用试验
        3.3.1 阳离子淀粉与 NO-2 共同作用试验
        3.3.2 羧甲基淀粉钠(CMS)与 NO-2 共同作用试验
        3.3.3 小结
    3.4 大峪口一层矿矿物浮选试验
        3.4.1 正浮选开路试验
        3.4.2 正反浮选闭路试验
    3.5 擦洗尾矿淀粉试验
        3.5.1 捕收剂试验
        3.5.2 阳离子淀粉试验
        3.5.3 氧化淀粉试验
        3.5.4 羧甲基纤维素(CMC)试验
        3.5.5 羧甲基淀粉钠(CMS)试验
        3.5.6 小结
    3.6 擦洗尾矿矿物浮选流程试验
        3.6.1 改性淀粉试验
        3.6.2 擦洗尾矿闭路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药剂与矿物作用机理研究
    4.1 改性淀粉对石英的抑制作用
        4.1.1 Ca~(2+)浓度对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
        4.1.2 pH 对石英浮选的影响
        4.1.3 改性淀粉对石英浮选的抑制行为
        4.1.4 石英与药剂作用前后动电位变化的分析
        4.1.5 改性淀粉与石英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
    4.2 改性淀粉对胶磷矿的抑制作用
        4.2.1 改性淀粉对胶磷矿浮选抑制行为
        4.2.2 胶磷矿与药剂作用前后动电位变化的分析
        4.2.3 改性淀粉与胶磷矿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
    4.3 改性淀粉对白云石的抑制作用
        4.3.1 改性淀粉对白云石浮选抑制行为
        4.3.2 白云石与药剂作用前后动电位变化的分析
        4.3.3 改性淀粉与白云石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
    4.4 改性淀粉对磷矿浮选的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胶磷矿与白云石及石英的浮选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磷的性质及用途
    1.2 磷矿资源概述
        1.2.1 世界磷矿资源概述
        1.2.2 我国磷矿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1.2.3 磷矿矿床类型
    1.3 磷矿选矿方法概述
    1.4 磷矿浮选的研究进展
        1.4.1 磷矿浮选工艺概述
        1.4.2 胶磷矿捕收剂的研究现状
        1.4.3 胶磷矿抑制剂的研究
    1.5 白云石浮选研究现状
        1.5.1 白云石的性质和可浮性
        1.5.2 白云石浮选的研究
        1.5.3 白云石抑制的研究
    1.6 石英浮选研究的现状
        1.6.1 石英的性质和可浮性
        1.6.2 石英浮选的研究
        1.6.3 石英抑制的研究
    1.7 胶磷矿、白云石及石英的浮选分离的研究现状
    1.8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8.1 选题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药剂及研究方法
    2.1 纯矿物的制备
        2.1.1 胶磷矿纯矿物的制备
        2.1.2 白云石纯矿物的制备
        2.1.3 石英纯矿物的制备
    2.2 试验仪器与药剂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研究方法
        3.2.1 试验方法
        2.3.2 X 射线衍射(XRD)
        2.3.3 吸附量试验
        2.3.4 红外光谱(IR)
第三章 单捕收剂下胶磷矿、白云石以及石英的可浮性
    3.1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矿物的可浮性
    3.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体系中矿物的可浮性
    3.3 十二烷基硫酸钠体系中矿物的可浮性
    3.4 硬脂酸钠体系中矿物的可浮性
    3.5 十二胺体系中矿物的可浮性
    3.6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体系中矿物的可浮性
    3.7 KB 体系中矿物的可浮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合捕收剂试验
    4.1 组合捕收剂的优势
    4.2 捕收剂组合试验
    4.3 组合捕收剂体系中矿物的可浮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离子对胶磷矿、白云石以及石英的浮选影响
    5.1 Fe~(3+)对胶磷矿、白云石以及石英浮选的影响
    5.2 Pb~(2+)对胶磷矿、白云石以及石英浮选的影响
    5.3 Ca~(2+)对胶磷矿、白云石以及石英浮选的影响
    5.4 Al~(3+)对胶磷矿、白云石以及石英浮选的影响
    5.5 Mg~(2+)对胶磷矿、白云石以及石英浮选的影响
    5.6 Fe~(2+)对胶磷矿、白云石以及石英浮选的影响
    5.7 Cu~(2+)对胶磷矿、白云石以及石英浮选的影响
    5.8 消除金属离子不利影响的试验研究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工混合矿试验
    6.1 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
        6.1.1 胶磷矿与白云石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
        6.1.2 胶磷矿与石英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
        6.1.3 胶磷矿与白云石及石英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际矿物验证试验
    7.1 原矿性质简介
        7.1.1 化学多元素分析
        7.1.2 试验的主要矿物
    7.2 原则流程的确定
    7.3 正交条件试验
    7.4 开路试验
    7.5 小型闭路试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矿物浮选机理分析
    8.1 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
        8.1.1 组合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
        8.1.2 K B 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
    8.2 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
        8.2.1 药剂红外光谱图
        8.2.2 胶磷矿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8.2.3 白云石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8.2.4 石英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多金属共生萤石矿浮选分离试验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萤石性质及用途
        1.1.1 萤石的主要性质
        1.1.2 萤石的主要用途
    1.2 萤石资源状况
        1.2.1 世界萤石资源概况
        1.2.2 我国萤石资源概况
    1.3 我国萤石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
        1.3.1 我国萤石资源特点
        1.3.2 萤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4 萤石选矿研究现状及进展
        1.4.1 拣选
        1.4.2 重选
        1.4.3 浮选
        1.4.4 化学法制取高纯萤石
    1.5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5.2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样加工制备及试验研究方法
    2.1 试样的采集与加工制备
    2.2 试验设备及药剂
        2.2.1 试验设备
        2.2.2 试验主要药剂
    2.3 试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章 矿石性质分析及探索性浮选试验
    3.1 原矿性质分析
        3.1.1 原矿光谱分析
        3.1.2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
        3.1.3 原矿矿物组成分析
        3.1.4 铅锌物相分析
        3.1.5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2 探索试验
        3.2.1 磨矿细度测定
        3.2.2 浮选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萤石浮选条件试验
    4.1 一段磨矿的磨矿细度试验
    4.2 pH值条件试验
    4.3 粗选抑制剂种类和用量对比试验
        4.3.1 粗选抑制剂种类对比试验
        4.3.2 粗选抑制剂用量对比试验
    4.4 粗选捕收剂种类和用量对比试验
        4.4.1 粗选捕收剂种类对比试验
        4.4.2 粗选捕收剂用量对比试验
    4.5 粗精矿再磨磨矿细度试验(二段磨矿)
    4.6 精选抑制剂用量对比试验
        4.6.1 精选Ⅰ酸化水玻璃用量对比试验
        4.6.2 精选Ⅱ酸化水玻璃用量对比试验
    4.7 流程结构试验
        4.7.1 一粗一精流程结构试验
        4.7.2 二粗三精流程结构试验
        4.7.3 一粗五精流程结构试验
        4.7.4 一粗八精流程结构试验
    4.8 集中磨矿的磨矿细度试验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流程对比试验及浮选闭路试验
    5.1 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全流程试验
    5.2 集中磨矿集中选别全流程试验
    5.3 闭路流程试验
    5.4 推荐试验流程及指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纯矿物浮选机理探讨
    6.1 矿浆pH值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6.1.1 矿浆pH值对萤石可浮性的影响
        6.1.2 矿浆pH值对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
    6.2 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6.2.1 六偏磷酸钠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6.2.2 水玻璃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6.3 捕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6.3.1 无抑制剂环境下捕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6.3.2 有抑制环境下捕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低品位胶磷矿柱式浮选过程强化与短流程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 胶磷矿浮选技术现状
    2.3 胶磷矿柱式短流程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胶磷矿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
    3.1 矿石成分与结构
    3.2 磷灰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3.3 脉石矿物的工艺矿物学及浮选特性
    3.4 胶磷矿解离特性及可浮性
    3.5 本章小结
4 胶磷矿浮选过程特征与浮选动力学研究
    4.1 胶磷矿浮选过程研究
    4.2 胶磷矿浮选动力学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胶磷矿柱式分选过程及品位模型研究
    5.1 胶磷矿柱式非线性分选过程设计
    5.2 胶磷矿柱式分选过程结构
    5.3 胶磷矿柱式浮选过程分选区域特性研究
    5.4 柱式轴向品位分布模型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胶磷矿粒级行为的浮选过程设计与优化
    6.1 气泡-颗粒矿化过程
    6.2 胶磷矿微细粒柱式浮选过程强化
    6.3 胶磷矿粗粒柱式过程优化
    6.4 本章小结
7 胶磷矿柱式短流程分选工艺研究
    7.1 高镁胶磷矿柱式短流程分选研究
    7.2 多矿区混合钙(硅)质胶磷矿粒级分步浮选研究
    7.3 硅钙质胶磷矿柱式分选工艺研究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重庆黔江区重晶石 ——萤石共生矿选矿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重晶石、萤石的性质及用途
        1.1.1 重晶石的性质及用途
        1.1.2 萤石的性质及用途
    1.2 重晶石资源概况
        1.2.1 世界重晶石资源分布概况
        1.2.2 我国重晶石资源分布概况
        1.2.3 重晶石主要矿石类型及特点
        1.2.4 我国重晶石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现状
    1.3 萤石资源概况
        1.3.1 萤石主要矿石类型
        1.3.2 萤石资源的分布概况
        1.3.3 我国萤石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现状
    1.4 重晶石、萤石的选矿现状
        1.4.1 重晶石的选矿方法
        1.4.2 萤石的选矿方法
        1.4.3 重晶石-萤石矿的浮选工艺
        1.4.4 浮选药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第二章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1 论文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2.2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三章 试样及试验研究方法
    3.1 试样的采集及制备
    3.2 试验设备及药剂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药剂
    3.3 试验方法
        3.3.1 原矿比重测定
        3.3.2 粒度分析
        3.3.3 重选试验
        3.3.4 浮选试验
第四章 矿石性质
    4.1 原矿化学成分分析
    4.2 原矿的矿物组成及特征
        4.2.1 原矿矿物组成
        4.2.2 主要矿物的特征
    4.3 矿石结构构造
    4.4 原矿粒度组成及单体解离度测定
第五章 重选试验
    5.1 分级试验
    5.2 -12+6mm粒级跳汰重选试验
        5.2.1 -12+6mm粒级跳汰重选冲程试验
        5.2.2 -12+6mm粒级跳汰重选冲次试验
        5.2.3 -12+6mm粒级跳汰重选人工床层厚度试验
        5.2.4 试验小结
    5.3. -6+3mm粒级跳汰重选试验
        5.3.1 -6+3mm粒级跳汰重选冲程试验
        5.3.2 -6+3mm粒级跳汰重选冲次试验
        5.3.3 -6+3mm粒级跳汰重选人工床层厚度试验
        5.3.4 试验小结
    5.4. -3+1mm粒级重选试验
        5.4.1 -3+1mm粒级跳汰重选冲程试验
        5.4.2 -3+1mm粒级跳汰重选冲次试验
        5.4.3. -3+1mm粒级跳汰重选人工床层厚度试验
        5.4.4 试验小结
    5.5 -1+0.45mm粒级重选试验
        5.5.1 -1+0.45mm粒级跳汰重选试验
        5.5.2 -1+0.45mm粒级摇床重选试验
        5.5.3 -1+0.45mm粒级重选工艺评价
    5.6 -0.45mm粒级重选试验
        5.6.1 分级—摇床重选试验
        5.6.2 螺旋溜槽-摇床重选试验
        5.6.3 -0.45mm粒级重选工艺的确定
    5.7 各粒级重选尾矿磨矿—重选试验
    5.8 重选最终流程试验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浮选试验
    6.1 混合浮选粗选试验
        6.1.1 混合浮选粗选捕收剂试验
        6.1.2 混合浮选粗选调整剂试验
        6.1.3 混合浮选粗选磨矿细度试验
        6.1.4 混合浮选粗选药剂用量试验
    6.2 混合浮选精选试验
        6.2.1 混合浮选精选流程试验
        6.2.2 混合浮选精Ⅰ调整剂用量试验
        6.2.3 混合浮选精Ⅱ调整剂用量试验
        6.2.4 混合浮选精Ⅲ调整剂用量试验
    6.3 混合浮选开路试验
    6.4 分离浮选试验
        6.4.1 分离抑制剂试验
        6.4.2 分离流程试验
    6.5 回水试验
    6.6 闭路流程试验
    6.7 浮选最终流程试验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浮联合流程试验
    7.1 重—浮联合流程试验
    7.2 推荐选别流程及指标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利用工业废弃物合成选矿药剂及其在铜铅锌铁硫化矿浮选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现状
        1.1.1 多金属硫化矿的特点
        1.1.2 多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工艺
        1.1.3 多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药剂
    1.2 多金属硫化矿浮选抑制剂研究进展
        1.2.1 无机抑制剂研究进展
        1.2.2 有机抑制剂研究进展
    1.3 我国工业废液综合利用现状
        1.3.1 我国水资源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1.3.2 杂醇油的综合利用现状
        1.3.3 纸浆废液的综合利用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试验矿样
        2.1.1 纯矿物样
        2.1.2 电极
    2.2 试验药剂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浮选试验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吸附量的测定
        2.3.4 矿物表面动电位(ζ-电位)的测量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3.6 电化学测试
第三章 杂醇黄药的制备及其对铜铅锌铁硫化矿浮选的影响
    3.1 杂醇黄药的合成研究
        3.1.1 制备黄药原料的选择依据
        3.1.2 杂醇油的气相色谱分析
        3.1.3 杂醇黄药的制备过程
        3.1.4 杂醇黄药的红外光谱
    3.2 杂醇黄药的浮选性能评价
        3.2.1 黄药对铅铁锌铁硫化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2.2 杂醇黄药对铜铅锌矿的浮选实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木质素制备及在铜铅锌铁硫化矿浮选中的作用
    4.1 改性木质素的设计及合成
        4.1.1 设计原理
        4.1.2 LSC和FCLS的制备
    4.2 改性木质素对铜铅锌铁硫化矿的选择性抑制效果
        4.2.1 LSC在铜铅锌铁硫化矿浮选中的选择性抑制效果
        4.2.2 FCLS在铜铅锌铁硫化矿浮选中的选择性抑制效果
        4.2.3 矿浆电位对铜铅锌硫化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4.2.4 改性木质素的浮选实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杂醇黄药和改性木质素在铜铅锌铁硫化矿表面的吸附机理
    5.1 药剂在铜铅锌铁硫化矿表面吸附产物形式
        5.1.1 铜铅锌铁硫化矿表面黄原酸盐和双黄药的生成
        5.1.2 LSC与铜铅锌铁硫化矿作用产物形式
        5.1.3 FCLS与铜铅锌铁硫化矿作用产物形式
    5.2 LSC和FCLS在铜铅锌铁硫化矿表面吸附量的差异
    5.3 LSC和FCLS对铜铅锌硫化矿动电位的影响
        5.3.1 LSC存在下铜铅锌铁硫化矿表面动电位的变化规律
        5.3.2 FCLS存在下铜铅锌铁硫化矿表面动电位的变化规律
    5.4 FCLS与铜铅硫化矿反应表面组分的测定
        5.4.1 方铅矿与丁黄药和FCLS作用后XPS能谱的变化规律
        5.4.2 黄铜矿与丁黄药和FCLS作用后XPS能谱的变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性木质素对铜铅锌铁硫化矿表面电子传递的影响
    6.1 不同PH和电位下,硫化矿表面产物的热力学计算
        6.1.1 黄铜矿表面产物形式与pH和电位的关系
        6.1.2 方铅矿表面产物形式与pH和电位的关系
        6.1.3 黄铁矿表面产物形式与pH和电位的关系
        6.1.4 硫化矿物与丁黄药作用产物与pH和电位的关系
    6.2 不同电位条件下,硫化矿与药剂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
        6.2.1 黄铜矿与药剂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
        6.2.2 方铅矿与药剂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
        6.2.3 黄铁矿与药剂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
    6.3 硫化矿与药剂作用的腐蚀电化学研究
        6.3.1 方铅矿与BX及FCLS作用的tafel研究
        6.3.2 黄铁矿与BX及LSC作用的tafel研究
        6.3.3 黄铁矿与BX及FCLS作用的tafel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改性木质素对铜铅铁硫化矿抑制的微观机理
    7.1 计算基础
    7.2 改性木质素与铜铅铁离子作用机理
        7.2.1 木质素磺酸分子和铬铁木质素分子与Pb~(2+)的作用
        7.2.2 木质素磺酸和铬铁木质素分子与Fe~(2+)的作用
        7.2.3 木质素磺酸和铬铁木质素分子与Cu~(2+)的作用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萤石浮选药剂的研究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捕收剂及其混合用药
    1.1 捕收剂
        1.1.1 油酸
        1.1.2 氧化石蜡皂
        1.1.3 TF28
        1.1.4 环烷酸
        1.1.5 N-酰胺基羧酸
        1.1.6 6RO-12
        1.1.7 烷基α-羧基双膦酸C28
        1.1.8 HP303
        1.1.9 GY-2
        1.1.10 SCP
    1.2 混合用药
2 调整剂及其混合用药
    2.1 调整剂
        2.1.1 水玻璃
        2.1.2 丹宁酸 (烤胶)
        2.1.3 GF
        2.1.4 H1105
        2.1.5 A10
        2.1.6 TXD
        2.1.7 SFK
    2.2 混合用药
3 作用机理
    3.1 萤石表面性质和浮选作用机理
    3.2 捕收剂的作用机理
4 浮选药剂研究进展
    4.1 捕收剂
        4.1.1 乳化油酸
        4.1.2 新型捕收剂H602
        4.1.3 新型捕收剂XJD-01
        4.1.4 新型捕收剂H06
        4.1.5 YF-01
        4.1.6 新型捕收剂T-69
        4.1.7 新型捕收剂YSB-2
    4.2 捕收剂混合用药
    4.3 调整剂
        4.3.1 SH
        4.3.2 3К-1
        4.3.3 SDF
        4.3.4 造纸黑液
        4.3.5 Hss01
        4.3.6 JH101
        4.3.7 NO3
    4.4 调整剂混合用药
5 结语

(9)金川镍矿柱式短流程分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加强贫细镍矿资源开发的意义
        1.1.2 现有浮选机及工艺对提高硫化镍矿分选水平的制约
        1.1.3 常规浮选柱在镍矿分选应用中的局限
        1.1.4 常规浮选柱在金川贫细镍矿分选中的不足
    1.2 课题的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含镍矿石及其可浮性
        2.1.1 含镍矿石分类
        2.1.2 我国典型硫化镍矿及其特性
        2.1.3 金川镍矿矿石性质与可浮性概述
    2.2 硫化镍矿石浮选研究现状
        2.2.1 硫化镍矿石浮选理论研究
        2.2.2 硫化镍矿石浮选工艺与药剂研究
        2.2.3 含镍矿石浮选设备研究
    2.3 细粒难选硫化镍矿的浮选研究
        2.3.1 细粒难选镍矿石的工艺研究
        2.3.2 细粒难选镍矿石的设备研究
        2.3.3 浮选柱细粒分选的技术发展概况
    2.4 金川镍矿分选技术现状
        2.4.1 金川铜镍矿石选矿工艺进步与现状
        2.4.2 金川镍矿选矿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金川镍矿工艺矿物学特征及基于强化分选的矿物学研究
    3.1 金川镍矿石矿物学及可浮性研究
        3.1.1 镍黄铁矿的特性与可浮性
        3.1.2 紫硫镍矿的特性与可浮性
        3.1.3 其他含镍矿物的工艺矿物学特性
    3.2 细粒难选贫镍矿的粒度特性研究
        3.2.1 主要含镍矿物粒度特性研究
        3.2.2 不同细度条件下的解离度特征
    3.3 脉石矿物的工艺矿物学及浮选特性
        3.3.1 主要含镁矿物及浮选特性研究
        3.3.2 影响精矿中氧化镁含量的矿物学因素
    3.4 硫化镍矿选矿的矿物学影响因素分析
        3.4.1 氧化对硫化镍矿物的可浮性影响
        3.4.2 矿石蚀变程度对镍矿选别的影响
        3.4.3 矿泥对镍矿物的浮选行为影响
    3.5 基于强化分选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3.5.1 金川各段原矿的镍矿物学分析
        3.5.2 磨矿后含镍矿物粒度特性
        3.5.3 金川镍尾矿特性
    3.6 本章小结
4 金川微细难选镍矿的强化分选研究
    4.1 金川微细难选贫镍矿可浮性研究
        4.1.1 试验设备、矿样和药剂
        4.1.2 pH 值对金川镍矿可浮性的影响
        4.1.3 捕收剂对金川镍矿浮选的影响
        4.1.4 硫酸铜用量对金川镍矿可浮性的影响
        4.1.5 六偏磷酸钠用量对金川镍矿可浮性的影响
        4.1.6 浮选时间对金川镍矿可浮性的影响
    4.2 金川镍矿气泡矿化及旋流分选研究
        4.2.1 矿物颗粒气泡矿化研究
        4.2.2 微细颗粒的矿化浮选
        4.2.3 矿化气絮团在旋流力场中的动力学方程
        4.2.4 矿化气絮团的旋流力场分离
    4.3 细粒难选镍矿的细度强化浮选
        4.3.1 粒度组成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4.3.2 微细难选镍矿的细度控制优化浮选
    4.4 本章小结
5 微细难选镍矿柱式分选过程强化研究
    5.1 强化微泡析出强化细颗粒分选研究
        5.1.1 微泡对细颗粒浮选效果的影响
        5.1.2 微泡的析出与强化
    5.2 浮选柱旋流分选的细粒强化作用
        5.2.1 浮选柱旋流力场的形成与旋流分选原理
        5.2.2 旋流分选的细颗粒强化作用
        5.2.3 旋流分选段的强化
    5.3 管流矿化紊流度对分选的影响
        5.3.1 紊流的特征及对难选矿物矿化分选的作用
        5.3.2 管流矿化的紊流效应
    5.4 逆流碰撞高度强化的研究
        5.4.1 旋流分选段高度的理论模型与影响研究
        5.4.2 柱浮选段理论高度模型与分选效果研究
        5.4.3 泡沫层高度的影响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金川镍矿柱式短流程强化分选研究
    6.1 金川镍矿柱式强化分选的提出
        6.1.1 提高金川镍矿回收率的意义与面临的问题
        6.1.2 提高金川镍矿选矿回收率的总体柱式强化分选方案
    6.2 基于金川镍尾矿的柱式强化分选研究
        6.2.1 基于镍尾矿的柱式强化分选
        6.2.2 基于镍尾矿柱式强化分选的矿物学分析
    6.3 基于二段作业的柱式强化分选研究
        6.3.1 金川镍矿阶段分选过程分析
        6.3.2 二段作业原矿性质
        6.3.3 基于二段作业的柱式强化分选
        6.3.4 柱式短流程用于二段作业的工艺矿物学分析
    6.4 两段联合柱式强化分选研究
        6.4.1 两段联合柱式强化分选的提出
        6.4.2 两段联合柱式强化分选
    6.5 本章小结
7 细磨强化柱式分选研究与柱式短流程分选应用
    7.1 细磨强化镍尾矿的柱式分选研究
        7.1.1 细磨在尾矿柱式分选中的作用
        7.1.2 细磨强化的镍尾矿柱式分选研究
        7.1.3 细磨后各产品工艺矿物学分析
        7.1.4 尾矿分选方案的比较与优化
    7.2 细磨强化二段柱式分选研究
        7.2.1 细磨强化二段作业分选研究
        7.2.2 细磨强化分选效果的分析
    7.3 柱式短流程高效分选工艺的应用
        7.3.1 柱式短流程高效分选工艺数质量流程
        7.3.2 浮选柱的工业应用设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沉积型硅钙质磷矿石脱硅浮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磷矿资源
        1.1.1 世界磷矿资源概况
        1.1.2 我国磷矿资源概况
        1.1.3 磷矿石主要用途
    1.2 磷矿石的选矿方法
        1.2.1 浮选法
        1.2.2 其它选矿方法
    1.3 磷矿浮选药剂评述
        1.3.1 捕收剂的研究
        1.3.2 抑制剂的研究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及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样、设备、药剂及试验方法
    2.1 试样来源、制备
        2.1.1 试样来源
        2.1.2 试样制备流程
    2.2 试样物质组成及性质
        2.2.1 试样化学分析
        2.2.2 试样XRD分析
        2.2.3 化学物相分析
        2.2.4 矿物组成和相对含量
        2.2.5 矿物的嵌布特征
        2.2.6 影响选矿工艺的矿物学因素
    2.3 试验仪器及药剂
    2.4 试验方法
        2.4.1 试验研究方法
        2.4.2 试验测试方法
第三章 实验室试验研究
    3.1 粗选脱碳酸盐试验
        3.1.1 矿石可磨性试验
        3.1.2 磨矿细度的确定
        3.1.3 粗选药剂的选择及浮选时间的确定
        3.1.4 粗选正交试验
    3.2 粗选精矿浮选脱硅酸盐试验
    3.3 精选脱硅酸盐试验
        3.3.1 精选抑制剂的选择
        3.3.2 精选捕收剂的选择
        3.3.3 精选脱硅正交试验
    3.4 扫选脱硅酸盐条件试验
    3.5 浮选流程验证试验
        3.5.1 浮选开路试验
        3.5.2 浮选闭路试验
    3.6 浮选药剂成本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液化学性质与药剂作业机理探讨
    4.1 磷灰石的溶液化学性质
    4.2 KY捕收剂浮选作用机理探讨
第五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参加项目

四、造纸黑液作为萤石浮选药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α-氨基苄基膦酸的合成及其对萤石矿的浮选性能研究[D]. 邓晓洋. 中南大学, 2013(05)
  • [2]胶磷矿浮选中改性淀粉抑制机理研究[D]. 刘安. 武汉工程大学, 2012(01)
  • [3]胶磷矿与白云石及石英的浮选分离[D]. 肖坤明.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3)
  • [4]多金属共生萤石矿浮选分离试验及机理探讨[D]. 李洪帅.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5]中低品位胶磷矿柱式浮选过程强化与短流程工艺研究[D]. 王大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5)
  • [6]重庆黔江区重晶石 ——萤石共生矿选矿试验研究[D]. 韩远燕.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3)
  • [7]利用工业废弃物合成选矿药剂及其在铜铅锌铁硫化矿浮选中的作用机制[D]. 刘润清. 中南大学, 2010(01)
  • [8]萤石浮选药剂的研究状况[J]. 罗溪梅,童雄,王云帆. 湿法冶金, 2009(03)
  • [9]金川镍矿柱式短流程分选研究[D]. 马子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2)
  • [10]沉积型硅钙质磷矿石脱硅浮选试验研究[D]. 常浩. 贵州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造纸黑液作为萤石浮选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