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提高高位胆管阻塞性病变的诊断质量和治疗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唐,白锦峰,孙敏,滕毅山,李世思,陈章彬[1](2021)在《PTCD与ERCP+ENB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中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TCD与ERCP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6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27~85岁,中位年龄63岁。根据减黄术式分为PTCD组(36例)与ERCP+ENBD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黄疸缓解率及围手术期情况等。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黄疸、皮肤瘙痒临床症状及肝功能较术前均有所改善。PTCD组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为91%(20/22),明显优于ERCP+ENBD组的50%(6/12) (χ2=7.222,P<0.05)。而ERCP+ENBD组低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为95%(18/19),明显优于PTCD组的64%(9/14) (χ2=5.024,P<0.05)。PTCD组与ERCP+ENBD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6/36)、32%(1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8,P>0.05)。ERCP+ENBD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13%(4/31),明显高于PTCD组的0(P=0.026)。PTCD组住院时间和费用分别为(15.6±2.7)d、(2.5±0.4)万元,明显少于ERCP+ENBD组的(18.7±2.3)d、(2.7±0.3)万元(t=-5.140,-2.910;P<0.05)。结论 PTCD与ERCP+ENBD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方面均可获得有效的临床效果,PTCD更适用于高位梗阻患者,而ERCP+ENBD更适用于低位梗阻患者。两种术式各具优劣,需根据患者病情综合考虑选择,才能使患者切实受益。
黄锐[2](2021)在《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提出
张玉青[3](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祝文智[4](2021)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胆道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并发症、引流通畅情况、生存预后分析;对两种引流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探讨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预后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介入科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的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收患者引流术前均行评估确认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引流方式分为两组:留置内外引流管引流55人,留置外引流管联合置入胆道支架引流25人。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生存时间等客观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外引流管引流和支架联合外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ALT、GGT、TBIL、ALP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外引流管组可见高于支架联合外引流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引流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9.01±4.38)和(6.79±3.13)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08±5.38和(9.10±4.16)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支架型号及肝转移病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手术采用内外引流管引流及单独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两种引流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的疗效,由于行内外引流管引流较胆道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且拔出外引流管后患者无需长期带管,而内外引流管引流可以作为胆道支架引流的重要补充,针对支架置入失败、存在相关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支架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内外引流管联合引流。同时,使用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而针对合并有肝多发转移的患者,应予以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季润琰[5](2020)在《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2月间资料完整及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及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病因诊断准确率74.4%,定位诊断准确率94%,诊断准确率90.2%。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梗阻性黄疸首选影像学方法,对梗阻性黄疸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既可做定位诊断又可做定性诊断,尤其在定位诊断方面。
李琮[6](2020)在《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大部分以黄疸起病,尤其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道肿瘤,发现时多已累及单侧或双侧的二级胆管分支,需要行半肝甚至扩大半肝切除术,往往面临术后残余肝脏体积不足的困境,存在周围淋巴结的转移和累及二级胆管及重要血管者,在诊断之初,就已经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1,2]。而对于存在手术机会的患者,其根治性手术的难度高,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及治疗费用均较高,导致有些患者放弃根治性手术治疗。以上几类患者常常伴有梗阻性黄疸,若不及时处理,患者并不是因为肿瘤死亡,而是肝功受损导致的平均生存期常常不到3个月[3]。针对这部分无手术机会或者无手术意愿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两种治疗方式均为解决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式,其与传统胆肠吻合内引流手术对比[4],其对麻醉的要求较低,手术的创伤相对较小,因此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研究目的:探讨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区胆管恶性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通过实施PTCD及ERCP两种手术方式,研究对比减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种治疗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以及肝胆外科,收治的68例III型及IV型肝门区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所收患者均经术前评估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其中33例行ERCP支架置入治疗,35例行PTCD胆道外引流处理,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等客观指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RCP和PTCD两组患者术后ALT、AST、GGT、TBA、TBIL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腹痛、发热及皮肤瘙痒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肝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转氨酶等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远期术后并发症PTCD组明显高于ER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RCP组与PTCD组住院费用对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但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案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ERCP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PTCD组更低。3.ERCP治疗费用较PTCD明显增高,两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ERCP和PTCD两种治疗方式均适用于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因为ERCP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PTCD患者,且患者无需终身带管,对于无手术机会的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管癌患者可考虑为首选方案。而PTCD可以作为ERCP的重要补充,针对操作失败、存在ERCP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ERCP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PTCD治疗。
加倩[7](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彭孝倩[8](2020)在《125例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壶腹周围癌(Periampullary carcinomas,PACs)是消化系统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5%。PACs是指Vater壶腹周围2cm范围以内的恶性肿瘤,包括十二指肠乳头癌、胆总管下段癌、壶腹癌和胰头癌。在早期局限性PACs患者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治疗方法。但因局部解剖结构复杂、症状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许多PACs患者在诊断时发现已患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PACs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梗阻性黄疸、腹部疼痛、体重下降、贫血等,其中黄疸是PACs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也是大多数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目前,PACs的血清学检查仍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是PACs诊断的主要方式,包括腹部超声、CT、MRI/MRCP、EUS、ERCP等,对PACs患者是否可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提供依据。病理学检查是诊断PACs的金标准,近年来,根据形态学特点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将PACs分为胰胆管型和肠型对PACs患者预后判断以及化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被广泛接受。PACs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脉管内癌栓、辅助治疗等。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改善PACs的预后。既往研究表明就诊时未出现黄疸症状患者的肿瘤分期以及预后明显优于黄疸期患者,提示黄疸的出现预示着肿瘤局部进展,并非早期表现。因此重视黄疸前期内科临床症状,及时深入检查是PACs早诊早治的关键。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出率、病理学分期、可切除率以及长期生存率在黄疸前期与黄疸型PACs患者中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探讨影响PACs患者预后的因素,为该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518例PACs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我院病理科医师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为PACs。其中总胆红素<34.2 μmol/L且首诊无黄疸症状的黄疸前期组125例,总胆红素≥34.2μmol/L的黄疸型组393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分析、手术方式选择、术后并发症、辅助治疗及预后的差异,总结PA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数据经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比两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对比5年生存率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与黄疸型组相比,黄疸前期组患者男性比例较低,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的比例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红细胞、白蛋白、前白蛋白降低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CA19-9升高的程度更低(均P<0.05)。US、CT、MRI/MRCP、ERCP 占位检出率分别为 45.0%、77.7%、79.2%、100%。病理学方面,黄疸前期组的平均肿瘤直径更大,胰头癌的比例更高而胆总管下段癌的比例更低,T分期及胰腺侵犯阳性率更低(均P<0.05)。两者分化程度、组织病理学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手术切缘状态、有无神经侵犯及脉管内癌栓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DX2和CK20在肠型中阳性率为100%,MUC1在胰胆管型中100%阳性表达。黄疸前期组的手术切除率低于黄疸型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辅助化疗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CA19-9和CEA水平、肿瘤原发部位、组织病理学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胰腺侵犯、脉管内癌栓、手术方式和辅助化疗是可能影响PACs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分化程度和辅助化疗是PAC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但黄疸前期组5年生存率高于黄疸型组(P<0.05)。结论1.PACs起病隐匿,黄疸前期患者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2.黄疸前期PA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长期生存率优于黄疸型,在未出现黄疸时明确诊断并提高手术切除率可改善预后。3.分化程度和辅助化疗是PACs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4.对出现腹部胀痛、不规则发热、体重下降、贫血等报警信号但首诊时未发现明显US异常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和US复诊。5.对首诊US检查发现胆管扩张,而未见占位性病变患者应加强CA19-9、CEA的密切随访,进一步完善CT、MRI/MRCP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壶腹部肿瘤的尽早发现。
徐新[9](2020)在《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总体预后及诊治方式的评估》文中指出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位置特殊,根治性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治愈手段,而术前评估肝脏功能、对病理分化程度的预判十分必要。目前借助影像检查对于HC手术患者术后远期预测少见报道,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方式对于HC有一定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此次纳入影像因素回顾性分析HC根治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利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技术评价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并对于肝功能及体外胆道引流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钆贝葡胺(gadobenate dimeglumine,Gd-BOPTA)增强磁共振扫描对HC患者进行肿瘤病理分化程度评价,并对肝功能进行评估。方法:(1)搜集2009-2013年HC行根治术患者89例,根据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phy,MRCP)胆管扩张程度分组,统计患者一般情况及相关病理资料。比较肝功能化验项目及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在不同胆道扩张程度组间差异性;分析不同胆管扩张程度组间患者一般情况与肿瘤病理特征的差异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2)搜集2017~2019年HC根治术治疗患者37例及HC体外胆道引流治疗患者56例,再搜集30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全部受试者进行常规及多b值扩散加权MRI扫描。多b值扩散加权序列扫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cho-planar imaging,EPI)。测量健康志愿者肝实质、HC患者肿瘤及肝实质的IVIM相关参数(ADCfast、ADCslow及f)值;分析HC患者胆道扩张程度;测量HC患者体外胆道引流治疗前后的肝实质IVIM参数值;分析所有被检者的肝功能化验结果、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值。评价IVIM参数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评价肿瘤不同ROI测量方法的数据采集稳定性;比较健康对照组与HC患者的肿瘤外肝实质IVIM参数值的差异性;分析HC患者肿瘤部分IVIM参数值与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HC肿瘤外肝实质IVIM参数值与肝功能化验项目的相关性;分析胆道扩张程度及MELD评分与HC肝实质IVIM参数的相关性;比较HC患者体外胆道引流前后肝实质的IVIM参数值;比较引流前肝功能化验项目与引流效果相关性以及引流前后IVIM参数变化值与引流后TBil水平相关性。(3)对于37例HC患者进行Gd-BOPTA增强扫描,采用轴位屏气快速三维扰相梯度回波T1加权序列(liver acp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 flex,LAVA-Flex)。测量并计算肿瘤及肝实质肝胆期强化率(contrast enhancement ratio,CER),记录肿瘤的神经受累情况及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比较肿瘤部分CER与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胆道扩张程度下肿瘤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组间各个强化期相CER的差异;分析肝胆期肝实质CER值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比较肿瘤免疫组化指标不同结果和神经浸润与否与肝胆期CER的相关性。结果:(1)重度胆道扩张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LT)、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adase,GGT)及CA19-9水平显着高于轻中度胆道扩张组;胆道扩张程度与Bismuth-Corlette分型、肿瘤分期独立相关;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和胆道扩张程度是五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独立影响因素;肿瘤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和胆道扩张程度是三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独立影响因素。(2)肝实质ADCslow的测量一致性最好;最大平面勾勒法测量肿瘤的参数值比多次样本法可重复性高;ADCslow值与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相关性最好;不同胆道扩张程度及不同MELD评分水平时HC患者肝实质的ADCfast值有显着差异性;TBil水平和MELD评分与HC患者肝实质ADCfast值的相关性最高;引流前TBil水平及MELD评分水平与引流效果有相关性,ADCfast变化值与引流后TBil下降水平相关,引流后TBil≤50μmol/l和50≥TBil≥85μmol/l两组患者肝实质ADCfast变化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根据四种强化方式分组比较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情况,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不同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组间肝胆期CER值有统计学差异;肿瘤Ki-67阴性组与阳性组间肝胆期CER值有统计学意义;重度胆道扩张患者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组间肝胆期CER值差异性小于轻、中度胆道扩张患者;HC患者TBil、AST、ALB值与MELD评分和肝胆期肝实质CER值有明显相关性,TBil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胆道扩张程度的影像学评价对于HC根治术的预后有预测价值。(2)IVIM技术中ADCslow值可以反映HC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且不受胆道扩张的影响;HC患者肝实质的ADCfast值可以反映部分肝功能,但ADCfast值与胆管扩张程度及MELD评分水平相关;肝实质的ADCfast变化值对于HC体外引流的治疗效果有评估价值。(3)Gd-BOPTA增强扫描的肝胆期CER值反映HC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而胆道扩张程度重时可以影响其相关性;肝胆期肿瘤的CER值与部分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物结果有相关性,可以反映肿瘤的侵袭性;肝实质的CER值可以反映HC患者肝功能,TBil是HC患者肝实质肝胆期CER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陈浩[10](2020)在《125I粒子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疾病进展迅速,就诊时大多数难以行根治性手术。PTBD联合胆道支架置入能够有效缓解胆道梗阻,但肿瘤细胞持续增殖可导致支架内再发梗阻。许多临床研究表明,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能够有效延长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时间。我们对125Ⅰ粒子联合支架置入与单纯胆道支架置入进行对比来验证其临床可行性及实效性。方法:对2018年4月~2018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射介入科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进行筛选并分组,50例患者中26名患者进行了 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为实验组;24名患者行单纯胆道支架置入术,为对照组。统计所有患者术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用以评价减黄效果;术后来院行胆道造影或CT、MRI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支架通畅情况及粒子条位置,记录所有患者的生存时间、支架开通时间及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根据统计结果,对两组之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近期减黄效果均显着,两组间数据比较显示两种方式在近期减黄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两组患者在远期黄疸复发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较单纯胆道支架置入其支架开通时间及生存时间均延长。结论:125Ⅰ粒子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支架通畅时间。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实践行进一步研究。
二、进一步提高高位胆管阻塞性病变的诊断质量和治疗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一步提高高位胆管阻塞性病变的诊断质量和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PTCD与ERCP+ENB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中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
1.纳入标准: |
2.排除标准: |
三、方法 |
1.PTCD操作方法: |
2.ERCP+ENBD操作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1.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黄疸缓解率: |
2.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肝功能: |
3.比较两组术后情况: |
五、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手术及黄疸缓解情况比较 |
三、围手术期肝功能比较 |
四、术后情况比较 |
讨 论 |
(3)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先进性与创新性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
附图 |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 |
(4)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干预 |
参考文献 |
(5)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数据 |
2.2 声图像表现 |
2.2.1 胆系扩张 |
2.2.2 梗阻病因 |
2.3 相关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6)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ERCP组 |
1.2.2 PTCD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ERCP组与PTCD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手术结果 |
2.3 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对比 |
2.4 两组患者手术后费用及住院时间对比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镜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7)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8)125例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壶腹周围癌的研究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总体预后及诊治方式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HC术前胆道扩张程度MRCP评价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MRCP扫描技术 |
1.1.3 图像分析 |
1.1.4 随访资料采集 |
1.1.5 观察项目及分析指标 |
1.1.6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 |
1.2.2 HC患者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与部分肝功能化验结果及血清CA19-9的关系 |
1.2.3 HC患者胆道扩张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 |
1.2.4 HC患者生存分析 |
1.3 讨论 |
1.3.1 胆道的分支系统 |
1.3.2 HC胆道扩张特点 |
1.3.3 MRCP对于胆道梗阻显示的优势 |
1.3.4 HC患者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与生存率的相关性 |
1.3.5 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IVIM-DWI成像在HC诊治中的应用 |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MRI扫描方法 |
2.1.3 图像分析 |
2.1.4 肝功能生化指标 |
2.1.5 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 |
2.1.6 观察项目与分析目标 |
2.1.7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HC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2 健康志愿者肝实质ADCfast、ADCslow及f值测量的可重复性及可靠性 |
2.2.3 HC患者肿瘤部分的不同ROI测量方法对IVIM各参数测量稳定性比较 |
2.2.4 HC肿瘤患者ADCfast、ADCslow及f值伪彩图的表现 |
2.2.5 HC患者的病理结果 |
2.2.6 HC患者肿瘤部分的IVIM参数值与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 |
2.2.7 术前患者不同胆道扩张程度下各IVIM参数值与HC患者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 |
2.2.8 测量HC非肿瘤区肝实质的ADCfast、ADCslow及f值,分别比较其与肝功能血生化及临床评分的相关性 |
2.2.9 IVIM技术评价HC患者体外胆管引流治疗效果 |
2.3 讨论 |
2.3.1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原理 |
2.3.2 肝脏磁共振IVIM扫描技术 |
2.3.3 IVIM参数的可重复性评价 |
2.3.4 IVIM技术在肝胆系统的应用 |
2.3.5 IVIM扫描对于体外胆道引流效果的应用价值 |
2.3.6 局限性 |
2.4 小结 |
三、Gd-BOPTA增强扫描在HC诊断中的应用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MRI扫描技术 |
3.1.3 图像分析 |
3.1.4 手术病理结果 |
3.1.5 观察项目及分析指标 |
3.1.6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患者相关临床生化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 |
3.2.2 Gd-BOPTA强化表现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对照分析 |
3.2.3 Gd-BOPTA增强肿瘤肝胆期强化率与病理学分化程度对照分析 |
3.2.4 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神经受侵情况与肿瘤肝胆期CER值的相关性分析 |
3.2.5 不同胆道扩张程度下肝胆期肿瘤强化率与相关病理分化程度相关性 |
3.2.6 不同胆道扩张程度下肿瘤外肝实质各期平均信号强化率水平 |
3.2.7 肿瘤外肝实质肝胆期CER值与肝功能生化检查的相关性 |
3.3 讨论 |
3.3.1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BOPTA的增强特点 |
3.3.2 HC的病理特点 |
3.3.3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BOPTA对于HC的增强特点 |
3.3.4 Gd-BOPTA对于HC肝功能的评价价值 |
3.3.5 局限性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共振功能性成像对肝脏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125I粒子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疗及~(125)Ⅰ粒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进一步提高高位胆管阻塞性病变的诊断质量和治疗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PTCD与ERCP+ENB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中疗效比较[J]. 郭志唐,白锦峰,孙敏,滕毅山,李世思,陈章彬.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1(06)
- [2]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D]. 黄锐. 长江大学, 2021
- [3]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4]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 祝文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J]. 季润琰. 中国医疗设备, 2020(S1)
- [6]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D]. 李琮. 河北大学, 2020(02)
- [7]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125例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 彭孝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9]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总体预后及诊治方式的评估[D]. 徐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125I粒子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及疗效分析[D]. 陈浩.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