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磺化聚乙烯的制备、加工及技术进展

氯磺化聚乙烯的制备、加工及技术进展

一、氯磺化聚乙烯制备、加工及技术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卓[1](2021)在《CSM在不同极性橡胶体系中的改性及增容作用》文中提出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独特的结构赋予其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耐油性、耐化学药品性、耐臭氧性、耐热性等性能,能够对其他橡胶材料进行共混改性,提高胶料的综合性能,拓广橡胶材料的应用领域。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硫化体系对CSM交联密度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法得出CSM胶料各项性能最佳的最优配方。然后研究了CSM改性EPDM共混胶的制备及性能,并讨论了不同阻燃剂对EPDM/CSM共混体系的阻燃性、力学性能的影响。后又对CSM改性NBR共混胶的制备及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讨论了CSM对NBR胶料力学性能、耐热性、耐臭氧性等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CSM对NBR/EPDM共混体系的改性及增容作用。讨论了CPE、EVM和CSM对共混胶相容性和综合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不同硫化体系对NBR/EPDM/CSM共混体系物理机械性能、耐热空气老化、耐寒性等的影响;对研发出的NBR/EPDM/CSM新材料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促DPTT既能作为促进剂也能作为CSM的硫化剂。DPTT用量增多,CSM的交联密度提高、物理机械性能提高。硫黄(S)用量在0.5phr、促DM用量1phr、氧化镁(Mg O)用量1phr左右时,CSM硫化胶的综合性能最佳。(2)CSM用量增多,EPDM/CSM共混胶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压缩永久变形增大。当EPDM/CSM为80/20时,胶料的综合性能最好。改性氢氧化镁阻燃体系不仅对胶料氧指数的提高效果最突出,也能提高胶料的力学性能;CSM能够替代阻燃体系中的含卤素阻燃剂,在胶料中起到阻燃作用,能够用来制备低烟低毒绿色环保型阻燃材料。(3)随着CSM用量的增加,NBR胶料的交联密度提高,力学性能也随之增大。加入CSM后,NBR胶料的臭氧龟裂现象改善,老化后性能保持率增加。CSM与NBR的相容性好,在NBR中分散均匀,二者结合紧密。(4)CSM对NBR/EPDM共混体系相容性的改善最为突出,加入CSM后共混胶的力学性能、交联密度等都有所提高,CSM对共混体系中两相的界面增容效果明显。NBR/EPDM/CSM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随着促进剂DPTT用量的增多而增大,采用硫黄/过氧化物并用硫化体系的硫化胶力学性能、耐热空气老化性能最好。本次研发得到的NBR/EPDM/CSM材料兼具耐油、耐臭氧、耐低温等性能,同时还具备突出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优良的耐磨性,是一种性能全面的新型橡胶材料。能够用于制造飞机加油管、耐高温橡胶胶囊等特种橡胶制品。

孙铭雪[2](2021)在《耐高温、高脉冲的动力转向高压管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交通和汽车科技的发展,汽车的使用工况要求越来越苛刻,对汽车胶管的耐久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系统的设计从配方优化调整,增强骨架层的选择,编织结构的确定及挤出工艺的选取,研发出了具有长期135℃耐高温,短期耐温150℃和脉冲达到40万次的动力转向高压管产品。完善了汽车中低端动力转向胶管市场,有利于汽车行业更均衡有效的发展。本文从配方优化选择入手,在CSM和CM的对比基础上,选择CSM作为高压管的内、中、外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增强骨架层的选择,考察了聚酯纤维、芳纶纤维、尼龙纤维和人造纤维的性能,尼龙纤维具有更高的强度和低的热收缩率,能够有效的抵抗油压的脉冲变形,适合胶管高脉冲次数的实现。编织结构的选择考察了不同编织角度对胶管强度和脉冲的影响,最终确定内层编织角度小于平衡角,外层编织角度大于或等于平衡角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胶料挤出工艺的确定主要考察五层结构的具体尺寸,为了达到产品的高脉冲性能要求,最终选择每层尺寸为:内胶1.2mm,中胶外胶0.9mm。

李仙[3](2020)在《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及其相关分子动力学模拟》文中指出本文以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丙烯酸丁酯为软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等为硬单体,氯磺化聚乙烯(CSM)为改性物质,通过预乳化法共聚得到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为了从原子和分子角度探究水乳液中氯磺化聚乙烯与丙烯酸酯的相互作用及其交联改性机理,本论文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氯含量的氯磺化聚乙烯对丙烯酸酯胶性能的影响,包括研究扩散系数(MSD),玻璃化转变温度(Tg),杨氏模量(E),剪切模量(G),体积模量(K),自由体积分数(FFV),内聚能密度(CED),相互作用能和极性基团的影响等。具体内容如下:1、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的制备及性能。将经过单体预乳化、制备种子乳液、聚合这三步制得的水乳液,进行性能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在水乳液中,稳定性、附着力、耐水性、硬度等均符合国家标准QB/T 2223-1996;(2)在使用占单体总量为4.5%的CSM改性后,水乳液粒径最小、存储稳定性好;(3)成膜粘结强度随CSM的加入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加入量4.5%时达到最大,改性效果最好;(4)根据TGA分析发现CSM的加入能提高水乳液的热稳定性,在加入量4.5%时耐热性最好;(5)100°C高温固化膜的断裂伸长率与CSM的添加量成正比,拉伸强度与CSM添加量成反比,说明CSM的加入有助于提高丙烯酸酯乳液的耐热性能;(6)改性水乳液中,随着CSM量的增加,自腐蚀电位正向移动、阻抗值增大,说明加入CSM能提高水乳液的抗腐蚀性能。2、不同氯含量的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胶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本文构建不同氯含量的CSM模型对改性丙烯酸酯胶(BMA)进行分子模拟。结果发现:(1)随着氯含量的增加,Tg,杨氏模量(E),剪切模量(G),体积模量(K),内聚能密度(CED)先增加后减小,在氯含量为26 wt.%时达到极大值;(2)体系的自由体积分数(FFV)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升高,当温度≥300 K,CSM的加入使得BMA体系的FFV增加幅度明显减小;(3)通过相互作用能和极性基团的影响分析,当氯含量为26 wt.%时CSM对丙烯酸酯水乳液的改性效果最好。3、对木质纤维素改性氯磺化聚乙烯体系进行全原子和粗粒化模拟。实验中发现CSM对乳液性能的影响比较大,为了获得性能更优异的水乳液,考虑用木质纤维素先改性CSM以提高CSM的性能,再用改性后的CSM对丙烯酸酯水乳液改性。结果发现:(1)随着木质纤维素(LCC)含量的增加,Tg一直增加,说明LCC能提高CSM的耐高温性;E、G、K、CED,先增加后减少并在木质纤维素占总体系66%(66LCSM)时达到极大值,力学性能最好;FFV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在66LCSM处达到极小值;(2)对体系进行粗粒化模拟后,进行密度曲线和径向分布分析,得到的结果与全原子模拟结果一致。4、十八烷基硫酸钠/聚酰胺-胺在水油界面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实验发现乳化效果的好坏对于实验的成功与否很重要,为了从分子层面进一步探究十八烷基硫酸钠乳化性质,本文用MARTINI力场粗粒化模拟对水油体系中聚酰胺-胺(PAMAM)和十八烷基硫酸钠(SOS)界面行为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密度曲线、界面厚度、有序性参数、界面张力、压缩模量和径向分布函数分析在油水界面处PAMAM的加入对SOS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1)体系的界面厚度和有序性参数与SOS界面覆盖率成正比,随着SOS界面覆盖率的增大,SOS分子在界面上的排列更直立有序,界面张力降低;(2)PAMAM的加入能使界面厚度和有序性参数进一步增大,界面张力进一步降低;(3)通过RDF峰可看出PAMAM分子与SOS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作用力。

郑玉晴[4](2020)在《车用阻尼减振橡胶配方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车用阻尼减振橡胶仍主要使用天然橡胶NR作为基体材料,虽然NR综合力学性能优异,但由于其分子链柔顺性较好,阻尼性能不及丁腈橡胶NBR和氯丁橡胶CR等极性橡胶,往往对阻尼性能进行优化时会牺牲掉部分力学性能。本论文以NR为基体材料,前期将NR/CR共混(90/10)复合材料与纯NR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综合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进行对比,并采用热力学相容性分析方法分析NR/CR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在热力学角度下,NR/CR共混比为90/10时可以相容。共混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下降,有效阻尼温域减小,阻尼因子Tanδ峰值减小,常温条件下Tanδ高于纯NR复合材料。之后探究了有机蒙脱土OMMT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首先在不改变炭黑用量基础上,调整OMMT用量,结果表明:随着OMMT用量的增加天然橡胶体系交联密度先增加后逐渐减小,力学性能有所下降。加入OMMT后,阻尼性能增强,拓宽了有效阻尼温域;其次改变炭黑N330/OMMT并用比,结果表明:随着OMMT取代N330量的不断增加,力学性能先提高后逐渐降低,老化性能提高。损耗因子Tanδ先增加后减小,有效阻尼温域先增加后减小,阻尼性能有所增加,在N330/OMMT并用比为75/10时,综合使用性能较为优异。课题研究后期,以企业实际配方为依托,通过NR/氯磺化聚乙烯CSM橡胶共混和调整硫化体系来优化配方。研究表明:随着NR/CSM共混比的增加,热力学角度下两相相容性逐渐变差,复合材料交联密度增加,存在一定程度共交联,但交联均匀性和填料分散均匀性逐渐变差。硬度增大,拉伸和撕裂强度逐渐减小,耐热氧老化性能提高,阻尼性能提高,在NR/CSM共混比为75/15时,综合使用性能较为优异。防焦剂能有效延迟焦烧时间,交联剂加入后提高了材料的交联密度,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阻尼性能降低;而提高促进剂用量交联密度减小,对力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但改善了材料的阻尼性能。以NR/CSM共混比为75/15为基体,普通硫黄硫化体系与金属氧化物硫化体系并用,同时添加防焦剂和交联剂,探究车用阻尼减振橡胶性能与填料种类和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N330/N774并用比的不断减小,炭黑分散性得到优化,在N330/N774并用比为40/10时,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能最为优异。老化前后阻尼性能均有所下降,N330/N774并用后存在协同效应,促进炭黑分散,实验选用并用比下材料的综合使用性能优于二者单独使用时的加权平均值。随着白炭黑填充量的增加,NR/CSM复合材料交联网络增强,力学性能先增加后减小,耐热氧老化性能和阻尼性能逐渐提高,白炭黑填充量大于10份后阻尼性能增长趋势下降。综合分析,白炭黑填充量为5份和10份时综合使用性能较为优异。随着多壁碳纳米管MWCNT/N330并用比的不断增加,NR/CSM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热氧老化性能先增加后减小,阻尼性能提高。MWCNT/N330并用比为3/47时综合使用性能最为优异。

韩龙[5](2019)在《液固相法制备高性能氯磺化聚乙烯及结构、性能》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液固本体法制备高性能氯磺化聚乙烯。在不选用任何有机溶剂的同时,用液体磺酰氯代替气态的二氧化硫,显着提高二氧化硫的利用率、简化了生产工艺流程,符合环保要求。为改善硫原子在分子链上的分布均匀性,我们采取将液体磺酰氯先行被油(DOP)包覆的工艺,有效提高磺酰氯的受热分解温度,改善氯磺酰基在分子链上的分布情况,产物性能因此得到大幅度改善。通过FT-IR、1H-NMR、GPC等手段证明了液固法制备氯磺化聚乙烯可行性,并对基本结构进行了分析;对制备过程中的工艺过程进行探讨,确定了最佳的氯气通入量。升温则采用二段升温,当其预氯化程度为10%时,制备出的产物氯分布最好,力学性能最佳;并对其原料的选取与配比做了定量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原料配比。采用液固法制备出不同氯含量、硫含量的氯磺化聚乙烯,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表征。发现分子链中氯含量越高,其回弹性越差,压缩永久变形越小;Tg随极性氯原子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而拉伸强度与扯断伸长率与氯含量关系不大。交联密度随硫含量的增大而有所降低;硬度、拉伸强度会随硫含量的增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扯断伸长率则会有所降低;TG测试发现其热分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子链上氯磺酰基的脱除、分子链上氯原子的脱除及降解反应。将液固法制备的CSM与溶液法CSM3305进行各项结构与性能的比较,发现液固法CSM分子链上氯分布更加均匀、随机,分子量更大,分子量分布更窄,且其交联密度更高,硫化交联点间分子量更小,因此具备较好的力学性能。

骆立中[6](2019)在《CPE/CSM/PVC多元复合材料制备及阻尼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需求日益提升,单一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已无法满足,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逐渐形成趋势,尤其是在阻尼材料领域的应用。随着阻尼材料使用范围的拓宽,对阻尼材料的温域以及力学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高强度宽温域高分子复合阻尼材料的研究逐渐成为主流。本文采用共混方法制备了氯化聚乙烯(CPE)/氯磺化聚乙烯(CSM)/聚氯乙烯(PVC)三元复合材料。为实现三元体系良好的共混效果,分别对CPE/CSM、CPE/PVC以及CSM/PVC(简要)体系共混过程及阻尼性能进行详细讨论。最后系统地剖析了CPE/CSM/PVC三元共混过程及阻尼性能。采用不同的实验分析仪器,如:万能拉力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仪(DMA)探讨了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容性以及阻尼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备CPE/CSM复合材料过程中,调整加料顺序,可提高分散性,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提高23.7%;CPE与CSM等粘点附近进行共混,可使拉伸强度提高26.9%;CPE/CSM共混比例为20/80时,可达到较好的力学性能;添加2份BIBP使CPE/CSM形成界面交联,力学性能提高,阻尼峰高由1.20提高至1.25。采用二段法制备CPE/PVC复合材料,PVC粒径降低,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可同时提高;降低PVC共混时熔体粘度,以及添加氯化聚乙烯氯化原位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CPE-cg-MMA),使得CPE与PVC相容性提高,并使40℃的阻尼值低谷从0.16抬高到0.21;共硫化对体系力学性能有较大贡献,使相容性和拉伸强度同时提高,CPE的阻尼峰值从0.59提升至0.69。在三元共混物中添加3份BIBP可以使tanδ>0.3阻尼温域从32.7℃拓宽到51.1℃;添加30份PVC使tanδ>0.3的阻尼温域从37.7℃拓宽到46.8℃;采用700聚合度PVC与1000聚合度PVC相比,tanδ>0.3的阻尼温域从37.7℃拓宽到45.3℃。采用CPE/CSM/CPE-cg-MMA/PVC共混比为20/10/50/30,CPE-cg-MMA氯含量为40%,仅在CPE与CPE-cg-MMA中添加2份BIBP的条件下制备的三元共混阻尼材料的阻尼峰最低谷抬高到0.22左右,从-19.4℃至120℃的阻尼温域ta nδ都保持在0.22以上。

程启银[7](2017)在《相同牌号CSM结构分析及性能对比》文中指出氯磺化聚乙烯(CSM)是由聚乙烯经过氯化和氯磺化反应制成的一种特种橡胶,具有耐臭氧、耐油、耐酸碱、耐腐蚀、粘附力强等优良性能,在汽车用耐油胶管、重防腐涂料等领域应用广泛。国内生产的CSM在结构和性能上与国外存在一定差异。为缩短此差异,江西虹润化工有限公司致力于改进自身的生产工艺,来达到提高CSM产品性能的目的。本研究将虹润国产CSM40和日本东曹生产的TS530(二者牌号相同)进行宏观性能对比,发现TS530与CSM40相比,其相应的硫化胶交联密度较大,撕裂强度较高,耐热老化、耐油性、耐溶剂性较好;微观结构分析发现,TS530不存在残余结晶,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分子链上氯的分布比较均匀。生产现场分析发现,国产聚合釜中存在搅拌死角,借公司技改机会,引进进口反应釜,消除了搅拌死角,证实所得CSM较国产反应釜生产的CSM在结构性能均有所提升。对虹润、吉化、东曹公司生产的CSM30进行结构性能对比分析。发现虹润公司国产釜生产的CSM30与东曹、吉化公司生产的CSM30相比,在氯含量、硫含量方面相近,数均分子量相差不大,重均分子量较低,分子量分布较窄。虹润、东曹产品玻璃化转变温度相近,热稳定性相近。

高洪强[8](2017)在《CSM共混改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耐热性、耐油性、耐燃性、耐磨性以及耐电绝缘性,将CSM与其他橡胶共混改性,可以使其性能互补,得到综合性能优异的共混材料。本文首先研究了CSM硫化体系以及氧化锌用量对CSM综合性能的影响,为后续试验提供基础。接着实验研究了三元乙丙橡胶(EPDM)/CSM共混胶性能,并通过添加不同增容剂和阻燃剂来提高共混胶的相容性和阻燃性能。实验研究了丁腈橡胶(NBR)/CSM共混胶性能,以期制得综合性能优异的共混材料。最后实验研究了天然橡胶(NR)/CSM共混胶性能,并通过不同阻燃剂并用来提高共混胶阻燃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秋兰姆类硫载体DPTT和DM并用硫化体系的CSM硫化胶综合力学性能最好。随着ZnO用量的增加,CSM硫化胶拉伸强度先增加后减小,交联密度、撕裂强度和硬度增大,阻燃性降低,耐油性变好。CSM硫化胶热氧老化后拉伸强度保持率减小,耐老化性能变差。(2)将CSM与EPDM共混,可以改善EPDM的老化性能、阻燃性和耐油性。随着CSM用量的增加,EPDM/CSM共混胶拉伸强度降低,拉断伸长率、撕裂强度和硬度均变大,耐油性变好,阻燃性得到改善。EPDM/CSM共混胶热氧老化后拉伸强度保持率和拉断伸长率保持率均增大,耐老化性能变好。EPDM/CSM共混胶拉伸强度明显下降,表明EPDM与CSM相容性不良。实验通过添加增容剂CPE、EVM和助交联剂ZDMA、TMPTMA来改善共混胶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助交联剂ZDMA对两者相容性改善效果最佳。实验通过添加不同阻燃剂来提高EPDM/CSM共混胶的阻燃性。当ZnO和DPTT用量分别为2份和1.5份时,EPDM/CSM共混胶综合力学性能较优。添加改性氢氧化镁阻燃剂并且EPDM/CSM共混比为75/25时,EPDM/CSM共混胶综合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较优。(3)CSM与NBR共混弥补了NBR的耐热老化性能,可以改善NBR的耐候性和耐油性,而且两者都有极性基团,溶解度参数较接近,两者共混有较好的相容性。随着CSM用量的增加,NBR/CSM共混胶拉伸强度和硬度增大,拉断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均减小。共混胶拉伸强度保持率增大,耐老化性能变好;共混胶的耐臭氧性能变好。(4)NR与CSM共混能互补不足,在性能上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有所改善。随CSM用量的增加,NR/CSM共混胶料的拉伸强度先减小后增大,硬度和撕裂强度增加,共混胶耐油性和耐酸碱性提高。CSM可以改善共混胶的耐臭氧性,随着CSM用量的增加,共混胶耐臭氧后拉伸强度保持增加,表面裂纹减小,共混胶耐臭氧性提高。共混胶热氧老化后拉伸强度降低幅度变小,共混胶耐热氧老化性能提高。选用改性氢氧化镁阻燃剂与膨胀石墨EG-200并用,共混胶综合性能较好。

张书凯[9](2016)在《气—固相法制备氯磺化聚乙烯及其结构和性能》文中指出氯磺化聚乙烯(CSM)通常由低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经过氯化和氯磺化制得,为白色或黄色弹性体。CSM的制备方法分为溶液法和固相法,采用溶液法制备的产品性能均一性好,但溶剂消耗量大、污染重、能耗高、生产效率低、二氧化硫利用率低。而采用固相法制备CSM,具有反应时间短、成本低、污染少、工艺简单合理等优点,相对于溶液法,其前景更加广阔,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课题组曾采用氯化和氯磺化分步反应的固相制备方法,所获得的CSM有利于反应过程控制和降低成本,同时与溶液法Hypalon40相比,所得产品100%模量稍高,拉伸强度高。本论文根据曾经的工作,鉴于气固相制备CPE及CSM的基础,设计了气-固本体法制备CSM。该反应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作为反应基质,氯气(Cl2)和磺酰氯(SO2Cl2)作为反应试剂。首先,HDPE与SO2Cl2经过膨润充分接触;然后在体系中通入Cl2,再逐步升温,到达反应要求后结束反应。本文重点通过FT-IR、1H-NMR等手段证明了该反应过程制备CSM的可行性;并对该过程制备的CSM的链结构,如氯基团和磺酰氯基团在分子链上的分布,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以CSM的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确定了分子链上-SO2Cl基团的反应活性;气-固相法制备的CSM经过交联后,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该过程以SO2Cl2代替了二氧化硫,避免了大量二氧化硫的使用,大大简化操作过程,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了生产的安全性而且提高了磺化效率。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开拓一条新的CSM制备路线奠定了基础。

高洪强,张培亭,肖建斌[10](2016)在《氯磺化聚乙烯橡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了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的生产工艺,重点阐述了CSM的硫化体系、与其它橡胶共混改性研究进展以及在涂料、建筑等行业的应用进展。固相法和气固法合成CSM工艺简单并且环保。根据不同CSM硫化胶用途,可以采用不同硫化体系。CSM与其它橡胶共混,可以改善某些橡胶的耐热性、耐油性和耐臭氧性。我国CSM应用起步较晚,今后应该加大在汽车行业应用以及共混改性研究,拓宽其应用范围,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

二、氯磺化聚乙烯制备、加工及技术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磺化聚乙烯制备、加工及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CSM在不同极性橡胶体系中的改性及增容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氯磺化聚乙烯(CSM)
        1.1.1 CSM的结构特性
        1.1.2 CSM的性能特点
        1.1.3 CSM的制备
        1.1.4 CSM的硫化体系及交联机理
        1.1.5 CSM的补强填充体系
        1.1.6 CSM的增塑体系与防护体系
        1.1.7 CSM与其他材料的共混改性
        1.1.8 CSM的应用
    1.2 三元乙丙橡胶(EPDM)
        1.2.1 EPDM的结构特性
        1.2.2 EPDM的硫化体系
        1.2.3 EPDM的补强填充体系
        1.2.4 EPDM的增塑体系
        1.2.5 EPDM的防护体系
        1.2.6 EPDM的性能特点
        1.2.7 EPDM的应用
        1.2.8 EPDM的改性
    1.3 丁腈橡胶(NBR)
        1.3.1 NBR的结构特性
        1.3.2 NBR的硫化体系
        1.3.3 NBR的补强填充体系
        1.3.4 NBR的增塑体系
        1.3.5 NBR的防护体系
        1.3.6 NBR的性能特点
        1.3.7 NBR的应用
    1.4 NBR与 EPDM相容性研究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硫化体系对CSM硫化胶交联程度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DPTT用量对CSM硫化胶交联程度的影响
        2.3.2 不同硫化体系对CSM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SM 对 EPDM 的改性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M/EPDM共混胶基础性能研究
        3.3.2 不同阻燃体系对EPDM/CSM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SM对 NBR橡胶的改性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样制备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础配方
        4.3.2 不同 CSM 用量对 NBR/CSM 共混体系硫化特性的影响
        4.3.3 CSM 不同用量对 NBR/CSM 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 不同 CSM 用量对 NBR/CSM 共混体系老化性能的影响
        4.3.5 NBR/CSM共混胶的动态力学性能
        4.3.6 NBR/CSM共混胶的DSC测试
        4.3.7 NBR/CSM共混胶的微观形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SM在 NBR/EPDM共混体系中的改性及增容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样制备
        5.2.4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增容剂对NBR/EPDM共混胶相容性的影响
        5.3.2 不同硫化体系对NBR/EPDM/CSM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5.3.3 研发材料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耐高温、高脉冲的动力转向高压管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 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1.1 全世界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1.2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1.3 汽车用橡胶胶管行业发展概况
    2 汽车用胶管种类
    3 汽车中胶管应用种类及结构组成
        3.1 汽车胶管说明
        3.2 汽车各系统常用胶管
        3.3 胶管配方组成
        3.4 汽车胶管常用标准符号
    4 汽车用动力转向胶管
    5 汽车用胶管的性能检验评估
        5.1 汽车胶管类别及需要测试性能
        5.2 汽车胶管材料性能的检验方法
    6 开发背景
    7 动力转向高压管现有标准
    8 目前国内动力转向高压管研究现状
    9 动力转向高压胶管开发设计思路
    10 开发目的
第二章 动力转向高压管用胶料研究
    1 实验准备
        1.1 主要配方原材料
        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1.3 橡胶试样制备
        1.4 试样制作方法
        1.5 物理性能测试
    2 CM橡胶用于动力转向高压管研究
        2.1 实验方案
        2.2 数据结果处理及讨论分析
        2.3 CM并用胶的大车验证试验及结果分析
    3 CSM橡胶用于动力转向高压管研究
        3.1 实验方案
        3.2 CSM橡胶基础性能研究
        3.3 CSM橡胶(内、中、外胶)的配方验证
第三章 动力转向高压管用增强层研究
    1 实验准备
        1.1 主要配方原材料
        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1.3 试样制作方法
        1.4 物理性能测试
    2 动力转向高压管编织线选择研究
        2.1 实验方案
        2.2 结果分析
第四章 动力转向高压批量生产验证
    1 设计方案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及其相关分子动力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丙烯酸酯水乳液的研究现状
        1.2.1 丙烯酸酯水乳液的简介
        1.2.2 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的研究
    1.3 氯磺化聚乙烯的改性研究进展
        1.3.1 氯磺化聚乙烯的简介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氯磺化聚乙烯的制备和分类
        1.3.3 氯磺化聚乙烯改性机理
    1.4 分子模拟
        1.4.1 分子动力学模拟
        1.4.2 周期性边界条件
        1.4.3 分子动力学中的系综
        1.4.4 粗粒化模拟及MARTINI力场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及创新性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创新性
        1.5.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3.2 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不同含量的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药品
        2.2.3 配方设计
    2.3 实验方法
        2.3.1 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的制备
        2.3.2 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乳胶膜的制备
        2.3.3 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测试与表征
        2.3.4 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乳胶膜的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讨论
        2.4.1 引发剂使用量的确定
        2.4.2 聚合反应温度的确定
        2.4.3 聚合工艺的确定
        2.4.4 粒径分析
        2.4.5 FT-IR分析
        2.4.6 乳液及其涂膜性能比较
        2.4.7 TGA分析
        2.4.8 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成膜粘结强度分析
        2.4.9 不同量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常温固化和高温固化乳胶膜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
        2.4.10 涂层极化曲线分析
        2.4.11 阻抗谱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氯含量的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胶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1 引言
    3.2 模拟的方法
        3.2.1 模拟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动态键合方法
        3.2.2 模型
        3.2.3 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胶分子模型的构建及动态键合
        3.2.4 性能评估
        3.2.4.1 密度计算
        3.2.4.2 玻璃化转变温度
        3.2.4.3 相互作用能
        3.2.4.4 力学性能
        3.2.5 MD模拟细节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珠粒的扩散图
        3.3.2 玻璃化转变温度
        3.3.3 力学性质
        3.3.3.1 杨氏模量
        3.3.3.2 剪切模量
        3.3.3.3 体积模量
        3.3.4 自由体积分数和内聚能密度
        3.3.4.1 自由体积分数
        3.3.4.2 内聚能密度
        3.3.5 丙烯酸酯胶与铝(Al)板的粘附性
        3.3.5.1 相互作用能
        3.3.5.2 丙烯酸酯胶中极性基团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量的木质纤维素改性氯磺化聚乙烯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分子模拟
    4.1 前言
    4.2 模拟方法
        4.2.1 模拟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动态键合方法
        4.2.2 模型
        4.2.3 木质纤维素改性氯磺化聚乙烯分子模型的构建及动态键合方法
        4.2.4 性能评估
        4.2.4.1 密度计算
        4.2.4.2 MD模拟细节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珠粒的扩散图
        4.3.2 玻璃化转变温度
        4.3.3 力学性质
        4.3.3.1 杨氏模量
        4.3.3.2 剪切模量
        4.3.3.3 体积模量
        4.3.4 自由体积分数和内聚能密度
        4.3.4.1 自由体积分数
        4.3.4.2 内聚能密度
        4.3.5 木质纤维素改性氯磺化聚乙烯粗粒化模拟
        4.3.5.1 模型构建
        4.3.5.2 模拟细节
        4.3.5.3 木质纤维素/氯磺化聚乙烯(LCC/CSM)体系构形图
        4.3.5.4 密度曲线
        4.3.5.5 径向分布函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酰胺-胺/十八烷基硫酸钠在水/辛烷界面处的相互作用的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
    5.1 前言
    5.2 模拟方法
        5.2.1 力场
        5.2.2 模型
        5.2.3 模拟细节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水/PAMAM/SOS/辛烷体系的空间结构
        5.3.2 相互作用能
        5.3.3 界面厚度
        5.3.4 有序性参数
        5.3.5 界面张力,压缩模量,弯曲模量
        5.3.6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构象,径向分布函数
    5.4 本章小结
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车用阻尼减振橡胶配方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车用阻尼减振橡胶元件概述
        1.1.1 车用阻尼减振橡胶元件简介
        1.1.2 车用阻尼减振橡胶元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1.3 车用阻尼减振橡胶元件研究现状
    1.2 橡胶阻尼材料简介
        1.2.1 橡胶阻尼材料阻尼机理
        1.2.2 橡胶阻尼性能影响因素
    1.3 橡胶阻尼材料基体材料简介
        1.3.1 天然橡胶
        1.3.2 氯磺化聚乙烯
        1.3.3 氯丁橡胶
    1.4 橡胶阻尼材料填料简介
        1.4.1 炭黑
        1.4.2 有机蒙脱土
        1.4.3 白炭黑
        1.4.4 多壁碳纳米管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橡胶共混和硫化体系对阻尼材料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试样测试与表征
    2.3 NR/CSM共混对车用阻尼减振橡胶性能的影响
        2.3.1 热力学相容性分析
        2.3.2 NR/CSM共混比对混炼胶硫化性能的影响
        2.3.3 NR/CSM共混比对填料分散的影响
        2.3.4 NR/CSM共混比对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2.3.5 NR/CSM共混比对压缩生热性能的影响
        2.3.6 NR/CSM共混比对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3.7 NR/CSM共混比对成品阻尼性能的影响
    2.4 NR/CR共混对车用阻尼减振橡胶性能的影响
        2.4.1 热力学相容性分析
        2.4.2 NR/CR共混对硫化性能的影响
        2.4.3 NR/CR共混对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2.4.4 NR/CR共混对橡胶老化性能的影响
        2.4.5 NR/CR共混对橡胶阻尼性能的影响
    2.5 硫化助剂及促进剂用量对NR/CSM橡胶性能的影响
        2.5.1 硫化助剂及促进剂用量对NR/CSM混炼胶硫化性能的影响
        2.5.2 硫化助剂及促进剂用量对NR/CSM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5.3 硫化助剂及促进剂用量对NR/CSM复合材料压缩生热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填料对车用阻尼减振N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OMMT用量对车用阻尼减振N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3.1 OMMT用量对天然橡胶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3.3.2 OMMT用量对天然橡胶混炼胶填料分散性的影响
        3.3.3 OMMT用量对天然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OMMT用量对天然橡胶压缩生热和压缩永久变形的影响
        3.3.5 OMMT用量对天然橡胶阻尼性能的影响
    3.4 N330/OMMT并用对车用阻尼减振N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4.1 N330/OMMT并用对天然橡胶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3.4.2 N330/OMMT并用对天然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 N330/OMMT并用对天然橡胶老化性能的影响
        3.4.4 N330/OMMT并用对天然橡胶压缩生热性能的影响
        3.4.5 N330/OMMT并用对天然橡胶阻尼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填料对车用阻尼减振NR/CSM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试样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N330/N774 并用对NR/CSM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3.1 N330/N774 并用对NR/CSM混炼胶硫化性能的影响
        4.3.2 N330/N774 并用对NR/CSM混炼胶填料分散性的影响
        4.3.3 N330/N774 并用对NR/CSM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 N330/N774 并用对NR/CSM复合材料老化性能的影响
        4.3.5 N330/N774 并用对NR/CSM复合材料压缩生热性能的影响
        4.3.6 N330/N774并用对成品阻尼性能的影响
    4.4 白炭黑用量对NR/CSM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4.1 白炭黑用量对NR/CSM混炼胶硫化性能的影响
        4.4.2 白炭黑用量对NR/CSM混炼胶填料分散性的影响
        4.4.3 白炭黑用量对NR/CSM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4 白炭黑用量对成品阻尼性能的影响
    4.5 MWCNT/N330 并用对NR/CSM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5.1 MWCNT/N330 并用对NR/CSM混炼胶硫化性能的影响
        4.5.2 MWCNT/N330 并用对NR/CSM混炼胶填料分散性的影响
        4.5.3 MWCNT/N330 并用对NR/CSM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5.4 MWCNT/N330 并用对NR/CSM复合材料老化性能的影响
        4.5.5 MWCNT/N330 并用对NR/CSM复合材料压缩生热性能的影响.
        4.5.6 MWCNT/N330 并用对NR/CSM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5.7 MWCNT/N330 并用对成品阻尼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专利

(5)液固相法制备高性能氯磺化聚乙烯及结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乙烯概述
    1.2 氯磺化聚乙烯概述
    1.3 结构、性能及应用
        1.3.1 氯磺化聚乙烯的结构
        1.3.2 氯磺化聚乙烯的性能
        1.3.3 氯磺化聚乙烯的应用
    1.4 制备机理
    1.5 制备工艺
        1.5.1 溶液法
        1.5.2 固相法
    1.6 交联体系和机理
        1.6.1 金属氧化物体系
        1.6.2 多元醇硫化体系
        1.6.3 二元胺硫化体系
        1.6.4 环氧树脂硫化体系
        1.6.5 过氧化物硫化体系
        1.6.6 马来酰亚胺硫化体系
    1.7 安全技术
    1.8 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液固法制备氯磺化聚乙烯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2.3 反应实验装置的建立
        2.2.4 氯气流量装置
        2.2.5 CSM的分离与提纯
        2.2.6 燃烧滴定法测定CSM氯含量
        2.2.7 燃烧滴定法测定CSM硫含量
        2.2.8 CSM的加工与硫化
        2.2.9 产物CSM的表征与测试
        2.2.9.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9.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2.2.9.3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2.2.9.4 凝胶含量测试
        2.2.9.5 力学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液固法制备CSM基本机构
        2.3.1.1 FT-IR表征
        2.3.1.2 ~1H-NMR表征
        2.3.1.3 分子量及分布
        2.3.2 液固法CSM的力学性能
        2.3.3 液固法CSM制备
        2.3.3.1 磺酰氯用量
        2.3.3.1.1 CSM硫含量与磺酰氯用量
        2.3.3.1.2 CSM力学性能与磺酰氯用量
        2.3.3.2 隔离剂的种类及用量
        2.3.3.2.1 隔离剂PVP
        2.3.3.2.2 隔离剂SiO_2
        2.3.3.3 提高磺酰氯的反应量
        2.3.3.4 DOP与分散剂SiO_2用量配比讨论
        2.3.3.5 氯气流量
        2.3.3.5.1 氯气流量与反应速度
        2.3.3.5.2 氯气流量与凝胶效应
        2.3.3.5.3 氯气流量与力学性能
        2.3.3.6 反应温度
        2.3.3.6.1 反应温度与反应速度
        2.3.3.6.2 温度与力学性能
        2.3.3.6.3 氯分布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固法氯磺化聚乙烯的结构与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反应实验装置的建立
        3.2.2 CSM的分离与提纯
        3.2.3 燃烧滴定法测定氯含量
        3.2.4 燃烧滴定法测定硫含量
        3.2.5 表征与测试
        3.2.5.1 交联密度
        3.2.5.2 力学性能
        3.2.5.3 压缩永久变形
        3.2.5.4 回弹性
        3.2.5.5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3.2.5.6 热失重(TG)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氯含量的CSM性能比较
        3.3.1.1 力学性能
        3.3.1.2 回弹性和压缩永久变形
        3.3.1.3 T_g分析
        3.3.1.4 热稳定性
        3.3.2 不同硫含量的CSM性能比较
        3.3.2.1 交联密度及网链间平均分子量
        3.3.2.2 力学性能
        3.3.2.3 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固法CSM与溶液法CSM3305结构与性能对比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3 CSM的分离与提纯
        4.2.4 燃烧滴定法测定氯含量
        4.2.5 燃烧滴定法测定硫含量
        4.2.6 表征与测试
        4.2.6.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2.3.5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4.2.3.6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分析
        4.2.3.7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4.2.3.8 交联密度
        4.2.3.9 力学性能
        4.2.3.10 压缩永久变形
        4.2.3.11 回弹性
        4.2.3.12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4.2.3.13 动态力学(DMA)分析
        4.2.3.14 热失重(TG)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2 氯分布对比
        4.3.2.1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4.3.2.2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分析
        4.3.3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4.3.4 交联密度与网链平均分子量
        4.3.5 性能比较
        4.3.6 动态力学性能
        4.3.7 热性能
        4.3.7.1 T_g与T_m分析
        4.3.7.2 热稳定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CPE/CSM/PVC多元复合材料制备及阻尼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氯化聚乙烯
        1.1.1 氯化聚乙烯的结构
        1.1.2 CPE的制备
        1.1.3 CPE性能的影响因素
        1.1.3.1 原料聚乙烯的品种对CPE性能的影响
        1.1.3.2 氯含量对CPE相态的影响
        1.1.3.3 氯含量对CPE性能的影响
        1.1.3.4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对CPE性能的影响
        1.1.4 氯化聚乙烯的加工工艺
        1.1.5 氯化聚乙烯的热稳定性
        1.1.6 CPE在阻尼材料方面应用
    1.2 氯磺化聚乙烯
        1.2.1 CSM的制备方法
        1.2.2 CSM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2.2.1 基体树脂
        1.2.2.2 硫含量
        1.2.2.3 结晶
        1.2.2.4 弱结构对于聚合物的影响
        1.2.3 CSM的研究进展
        1.2.3.1 Cl2和SO_2Cl_2同时使用
        1.2.3.2 SO_2Cl_2法
        1.2.3.3 CSM烷基化改性
        1.2.3.4 耐臭氧性改良
        1.2.4 CSM的应用
    1.3 聚氯乙烯
        1.3.1 PVC的结构
        1.3.2 PVC的分类
        1.3.3 PVC的性能
        1.3.4 PVC的缺点
        1.3.5 PVC的结晶性
        1.3.6 PVC的加工特性
        1.3.7 PVC的改性
    1.4 高分子聚合物阻尼材料的改性方法
        1.4.1 共混改性
        1.4.2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
    1.5 CPE/PVC共混体系
        1.5.1 共混温度的影响
        1.5.2 PVC/CPE的相容性
        1.5.3 Cl含量对CPE/PVC共混改性的影响
        1.5.4 改性剂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1.5.5 PVC/CPE共混物的流变行为
        1.5.6 PVC/CPE共混物的断面形貌
        1.5.7 相形态的转变
        1.5.8 CPE与 PVC热稳定性和降解机理
    1.6 CPE/CSM/PVC三元共混体系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7.1 研究的目标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本实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CPE/CSM复合材料制备及影响因素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3 常规共混工艺
        2.2.4 硫化
        2.2.5 性能测试
        2.2.5.1 硫化特性测试
        2.2.5.2 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2.2.5.3 橡胶加工分析测试
        2.2.5.4 硫含量滴定测试
        2.2.5.5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测试
        2.2.5.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测试
        2.2.5.7 描量电子显微镜分析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PE/CSM常规共混
        2.3.2 CPE与 CSM的相容性
        2.3.3 硫化剂分散情况对CPE/CSM共混性能影响
        2.3.4 CPE/CSM的相分离
        2.3.4.1 CPE与 CSM黏度调整
        2.3.4.2 调整黏度对CPE/CSM力学性能影响
        2.3.4.3 调整黏度对CPE/CSM共混胶相容性影响
        2.3.4.4 CPE/CSM共混胶CSM相分散性表征
        2.3.4.5 调整黏度对CPE/CSM共混胶相态结构表征
        2.3.5 不同CPE/CSM共混比例对性能影响
        2.3.6 共硫化对共混胶性能影响
        2.3.6.1 共硫化结构的证明
        2.3.6.2 硫化剂用量对CPE性能影响
        2.3.6.3 不同比例CPE/CSM共混胶力学性能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CPE/PVC共混及阻尼性能、力学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3.2.3 液固法CPE-cg-MMA的制备
        3.2.4 混炼
        3.2.5 硫化
        3.2.6 性能测试
        3.2.6.1 硫化特性测试
        3.2.6.2 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3.2.6.3 扫描电子显微镜
        3.2.6.4 橡胶加工分析测试
        3.2.6.5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测试
        3.2.6.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测试
        3.2.6.7 凝胶渗透色谱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混炼过程对CPE/PVC共混胶性能影响
        3.3.1.1 混炼方法对CPE/PVC共混胶力学性能影响
        3.3.1.2 混炼方法对CPE/PVC共混胶阻尼性影响
        3.3.1.3 混炼方法对CPE/PVC共混胶相态结构影响
        3.3.2 粘度对CPE/PVC共混胶性能影响
        3.3.2.1 CPE与 PVC等粘共混
        3.3.2.2 粘度对CPE/PVC共混胶力学性能影响
        3.3.2.3 共混黏度对CPE/PVC共混胶相容性影响及阻尼性能
        3.3.3 接枝CPE-cg-MMA对 CPE/PVC共混物性能影响
        3.3.4 硫化CPE对共混物力学与阻尼性能影响
        3.3.4.1 硫化CPE-cg-MMA对 CPE/PVC共混物力学性能影响
        3.3.4.2 硫化CPE对共混物相容性与阻尼性影响
        3.3.5 配方各组分对共混胶力学性能影响
        3.3.5.1 添加DOP份数对PVC性能影响
        3.3.5.2 混炼温度对CPE强度影响
        3.3.5.3 炭黑对CPE降解影响
        3.3.5.4 炭黑对CPE/PVC共混胶力学性能影响
        3.3.5.5 改善原料力学性能对共混胶性能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高性能CPE/CSM/PVC三元共混物制备及阻尼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4.2.3 混炼
        4.2.4 硫化
        4.2.5 性能测试
        4.2.5.1 硫化特性测试
        4.2.5.2 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4.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
        4.2.5.4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测试
        4.2.5.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SM/PVC共混物力学及阻尼性能
        4.3.1.1 CSM/PVC共混物力学性能
        4.3.1.2 CSM/PVC共混物阻尼性能
        4.3.2 不同CPE/CSM共混比三元共混物力学及阻尼性能
        4.3.2.1 不同CPE/CSM共混比三元共混物力学性能影响
        4.3.2.2 不同CPE/CSM共混比三元共混物相容性
        4.3.2.3 不同CPE/CSM共混比三元共混物阻尼性能影响
        4.3.3 BIBP对三元共混物力学及阻尼性能影响
        4.3.3.1 添加BIBP三元共混物力学性能
        4.3.3.2 添加BIBP三元共混物相容性
        4.3.4 CPE-cg-MMA的氯含量对三元共混物性能影响
        4.3.4.1 CPE-cg-MMA的氯含量对三元共混物性能影响
        4.3.4.2 CPE-cg-MMA的氯含量对三元共混物相容性影响
        4.3.4.3 添加BIBP三元共混物阻尼性能
        4.3.5 BIBP添加方式对三元共混物性能影响
        4.3.5.1 BIBP添加方式对三元共混物力学性能影响
        4.3.5.2 改变BIBP添加方式对三元共混物相容性影响
        4.3.5.3 改变BIBP的添加方式对三元共混物阻尼性能影响
        4.3.6 调整配方和BIBP添加方式对三元共混物性能影响
        4.3.6.1 调整配方和BIBP添加方式对三元共混物力学性能影响
        4.3.6.2 调整配方和BIBP添加方式对三元共混物相容性影响
        4.3.6.3 调整配方和BIBP添加方式对三元共混物阻尼性能影响
        4.3.7 PVC含量对三元共混物性能影响
        4.3.7.1 PVC含量对三元共混物力学性能影响
        4.3.7.2 PVC含量对三元共混物相容性影响
        4.3.7.3 PVC含量对三元共混物阻尼性能影响
        4.3.8 PVC聚合度对三元共混物性能影响
        4.3.8.1 PVC聚合度对三元共混物力学性能影响
        4.3.8.2 PVC聚合度对三元共混物相容性影响
        4.3.8.3 PVC聚合度对三元共混物阻尼性能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CPE/CSM/PVC三元共混物阻尼性能提高实验预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相同牌号CSM结构分析及性能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氯磺化聚乙烯
        1.2.1 氯磺化聚乙烯的结构和性质
        1.2.2 氯磺化聚乙烯的型号性能及应用
        1.2.3 氯磺化聚乙烯的合成机理
        1.2.4 氯磺化聚乙烯的合成方法
        1.2.4.1 溶液法
        1.2.4.2 悬浮法
        1.2.4.3 固相法
    1.3 国内氯磺化聚乙烯的生产现状
    1.4 国外氯磺化聚乙烯的生产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CSM40性能、结构、生产全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生产原料
        2.2.2 仪器及设备
        2.2.3 氯磺化聚乙烯的制备
        2.2.4 合成产物CSM的硫化
        2.2.5 测试分析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3 氯硫含量及门尼粘度
        2.3.4 硫化特性
        2.3.5 物理性能
        2.3.6 热老化性能
        2.3.7 压缩永久变形性
        2.3.8 耐油、耐水(淡水、海水)、耐乙酸性能
        2.3.9 热性能
        2.3.10 核磁(NMR)分析
        2.3.10.1 ~1H-NMR(氢谱)分析
        2.3.10.2 ~(13)C-NMR(碳谱)分析
    2.4 国产CSM质量略差原因分析及性能提升方案
        2.4.1 原因分析
        2.4.2 提升方案
        2.4.3 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公司CSM30结构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测试与表征
        3.2.1 氯、硫含量测试
        3.2.2 凝胶渗透色谱(GPC)
        3.2.3 热稳定性
        3.2.4 热性能
        3.2.5 NMR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氯、硫原子定量
        3.3.2 相对分子量及分布
        3.3.3 ~(13)C-NMR(碳谱)分析
        3.3.4 热性能与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CSM共混改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氯磺化聚乙烯(CSM)
        1.1.1 CSM的分子结构
        1.1.2 CSM的性能
        1.1.3 CSM的生产工艺
        1.1.4 CSM的交联体系
        1.1.5 CSM共混改性
        1.1.6 CSM应用研究
    1.2 三元乙丙橡胶(EPDM)
        1.2.1 EPDM的结构
        1.2.2 EPDM的性能
        1.2.3 EPDM共混改性
    1.3 丁腈橡胶(NBR)
        1.3.1 NBR的结构
        1.3.2 NBR的性能
        1.3.3 NBR共混改性
    1.4 天然橡胶(NR)
        1.4.1 NR的结构
        1.4.2 NR的性能
        1.4.3 NR共混改性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硫化体系对CSM硫化胶综合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硫化体系对CSM硫化胶综合性能的影响
        2.3.2 ZnO用量对CSM硫化胶综合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PDM/CSM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
        3.2.2 试样制备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EPDM/CSM共混胶基础性能研究
        3.3.2 EPDM/CSM共混胶相容性研究
        3.3.3 EPDM/CSM共混胶阻燃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BR/CSM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
        4.2.2 试样制备
        4.2.3 仪器与设备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BR/CSM共混胶的力学性能
        4.3.2 NBR/CSM共混胶的耐热性能
        4.3.3 NBR/CSM共混胶耐油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R/CSM共混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
        5.2.2 试样制备
        5.2.3 仪器与设备
        5.2.4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R/CSM共混胶性能研究
        5.3.2 NR/CSM共混胶阻燃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气—固相法制备氯磺化聚乙烯及其结构和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乙烯
        1.1.1 PE的功能化
        1.1.2 PE的物理改性
    1.2 氯磺化聚乙烯
        1.2.1 CSM的制备方法
        1.2.1.1 溶液法
        1.2.1.2 固相法
        1.2.2 CSM的反应机理
        1.2.2.1 溶液反应型机理
        1.2.2.2 固相反应型机理
    1.3 CSM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3.1 基体树脂
        1.3.2 氯含量及其分布
        1.3.3 硫含量
        1.3.4 结晶对CSM力学性能的影响
        1.3.5 弱结构对于聚合物的影响
    1.4 CSM的结构表征
        1.4.1 核磁共振(NMR)
        1.4.1.1 ~1H-NMR谱图分析
        1.4.1.2 ~(13)C-NMR谱图分析
        1.4.1.3 其它
        1.4.2 红外光谱法
        1.4.3 热分析
        1.4.4 动态热机械分析
        1.4.5 元素分析
    1.5 CSM的硫化体系
    1.6 氯磺化聚乙烯的研究进展
        1.6.1 Cl_2和SO_2Cl_2同时使用
        1.6.2 SO_2Cl_2法
        1.6.3 CSM烷基化改性
        1.6.4 耐臭氧性改良
    1.7 CSM的应用
    1.8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液-固相本体反应制备CSM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2.3 反应实验装置的建立
        2.2.4 CSM的制备
        2.2.5 聚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2.2.6 产物CSM的硫化
        2.2.7 产物CSM的加工
        2.2.8 产物CSM的表征与测试
        2.2.8.1 FT-IR测试
        2.2.8.2 ~1H-NMR测试
        2.2.8.3 硫化特性测试
        2.2.8.4 DSC测试
        2.2.8.5 DMA测试
        2.2.8.6 力学性能测试
        2.2.8.7 氯含量的测定
        2.2.8.8 硫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气-固相本体反应制备CSM的可行性
        2.3.1.1 CSM中C-Cl基团与-SO_2Cl_2基团的存在
        2.3.1.2 ~1H-NMR分析
        2.3.1.3 季戊四醇硫化体系对产物硫化
        2.3.2 CSM的性能
        2.3.2.1 热性能
        2.3.2.2 动态力学性能
        2.3.2.3 硫化特性
        2.3.2.4 CSM静态力学性能
        2.3.3 反应试剂磺酰氯用量的影响
        2.3.3.1 产物硫含量与磺酰氯用量的关系
        2.3.3.2 反应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氯磺化聚乙烯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产物CSM的硫化
        3.2.4 聚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3.2.5 加工
        3.2.6 分析与测试
        3.2.7 CSM的力学性能测试
        3.2.8 其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M结构分析
        3.3.1.1 FT-IR
        3.3.1.2 ~1H-NMR
        3.3.1.3 CSM产物的结晶分析
        3.3.2 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3.3.2.1 CSM的硫含量与硫化速率
        3.3.2.2 硫含量对CSM拉伸性能的影响
        3.3.2.3 硫含量与结晶
        3.3.2.4 不同反应温度与CSM性能
        3.3.2.5 磺酰氯的用量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固CSM与工业CSM的比较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主要的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CSM的硫化
        4.2.4 CSM的加工
        4.2.5 CSM力学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工艺比较
        4.3.2 力学性能比较
        4.3.3 硫化行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氯磺化聚乙烯橡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SM的生产工艺
2 CSM的应用研究
    2.1 CSM硫化体系的研究
    2.2 CSM共混改性
        2.2.1 CSM与天然橡胶(NR)的共混改性
        2.2.2 CSM与三元乙丙橡胶(EPDM)的共混改性
        2.2.3 CSM与NBR的共混改性
        2.2.4 CSM与丁苯橡胶(SBR)的共混改性
        2.2.5 CSM与氯丁橡胶(CR)的共混改性
        2.2.6 CSM与溴化丁基橡胶(BIIR)共混改性
    2.3 CSM的应用研究进展
        2.3.1 防腐涂层
        2.3.2 建筑行业
        2.3.3 其它方面
3 结束语

四、氯磺化聚乙烯制备、加工及技术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CSM在不同极性橡胶体系中的改性及增容作用[D]. 张卓.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耐高温、高脉冲的动力转向高压管的开发[D]. 孙铭雪.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及其相关分子动力学模拟[D]. 李仙.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车用阻尼减振橡胶配方及性能研究[D]. 郑玉晴.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液固相法制备高性能氯磺化聚乙烯及结构、性能[D]. 韩龙.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6]CPE/CSM/PVC多元复合材料制备及阻尼性能研究[D]. 骆立中.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7]相同牌号CSM结构分析及性能对比[D]. 程启银.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1)
  • [8]CSM共混改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高洪强.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9]气—固相法制备氯磺化聚乙烯及其结构和性能[D]. 张书凯.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10]氯磺化聚乙烯橡胶应用研究进展[J]. 高洪强,张培亭,肖建斌. 弹性体, 2016(01)

标签:;  ;  ;  ;  ;  

氯磺化聚乙烯的制备、加工及技术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