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噻菌灵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霄希[1](2021)在《基于柔性材料和SERS技术的番茄表面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果蔬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减少病虫害对果蔬造成的减产,农药的滥用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了一些列食品安全问题。本文以番茄表面农药残留的无损检测为研究目的,以柔性胶带为支撑物,结合金纳米胶体与凝聚剂制成柔性SERS基底。通过“吸附-分离-滴加”的方法,实现了对番茄表面噻菌灵、多菌灵和毒死蜱的快速采样与检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研究四种商用胶带作为柔性支撑物时对农药SERS信号的影响,并分析了胶带对农药的采样性能。结果表明:(1)在四种商用胶带中(透明胶、纸胶带、3M9080强力胶、3M报事贴),透明胶与3M9080强力胶表现较优,其背景噪声弱,不会干扰农药特征峰信号。(2)结合方差分析对胶带的采样率进行了研究,得到胶带的种类对于采样率有显着的影响。无论是在玻璃表面还是在番茄表面,3M9080强力胶的采样性能明显优于透明胶。其中,3M9080强力胶对噻菌灵、多菌灵和毒死蜱的平均采样率分别为64.9%,65.3%和60.3%,采样率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表明该方法符合实际应用的要求,具备对农药进行定量检测的潜力。2.确定了使三种农药SERS信号增强效果最好的金胶浓度、凝聚剂的种类以及金胶和凝聚剂的用量等参数。结果表明:(1)当金胶浓缩2.5倍时,噻菌灵、多菌灵和毒死蜱的SERS信号最强。(2)用NaCl作为凝聚剂时,农药SERS信号的增强效果明显优于KI和NaBr。(3)当金胶用量为80 μL时,噻菌灵的SERS信号最强;当金胶用量为120 μL时,多菌灵和毒死蜱的SERS信号最强。(4)当金胶与NaCl的用量比为8:1时,农药的SERS信号增强效果达到最优。对于噻菌灵、多菌灵和毒死蜱,NaCl的最适用量分别为10 μL,15 μL和15 μL。(5)优化后的柔性SERS基底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对噻菌灵、多菌灵和毒死蜱三种农药标准液的检测限分别为8ng/cm2,20ng/cm2和40ng/cm2。农药拉曼特征峰的强度与其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系,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R2)分别可达0.992,0.973和0.989。对柔性SERS基底上随机抽取的20个检测位点的特征峰强度进行了统计,得到特征峰强度变化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9%,满足实际检测的要求。3.将便携式拉曼光谱仪与柔性SERS基底相结合,实现了对番茄表面农药残留的快速无损检测。结果表明:(1)柔性SERS基底对番茄表面噻菌灵、多菌灵和毒死蜱的定量检测限分别为20ng/cm2、36ng/cm2和80ng/cm2。(2)分别建立了基于全谱、基于竞争性自适应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和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提取的特征变量、基于拉曼特征峰波段的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预测模型。其中,基于拉曼特征峰波段的LSSVM模型准确性最好,泛化能力较强。噻菌灵、多菌灵和毒死蜱的预测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rediction,Rp2)分别为 0.960,0.933 和 0.864,相对分析误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值分别为5.044,3.504和2.507。综上,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结合柔性SERS基底对番茄表面的农药残留进行快速无损检测是可行的。
韩雍[2](2021)在《比率荧光纳米传感器检测果蔬中的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文中提出苯并咪唑类(Benzimidazoles,BMZs)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使用最常见的内吸杀菌剂,是当前果蔬生产中检出率最高,残留量最大的一类农药。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为代表的仪器分析法不能实时反映BMZs残留,检测时滞对果品安全存在隐患。纳米荧光检测技术以其快速灵敏的优势得到快速发展。有机荧光量子点(Quantum Dots,QDs)-碳点(Carbon Dots,CDs)已被用于食品营养功能成分和危害物的荧光检测,但是食品体系异常复杂,CDs传感器的稳定性和灵敏度、选择性都面临严峻挑战。基于各种杂化纳米材料(Hybrid nanocomposites)的比率荧光传感器(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sensor,RFS)的开发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制备功能化CDs,筛选具有BMZs灵敏响应的荧光CDs,用于构建CDs比率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BMZs农药残留多菌灵(MBC)和甲基硫菌灵(TM),探讨传感器识别机理和在食品基质的抗干扰机制,为CDs在食品检测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果蔬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依据。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依据BMZs农药分子特性,以柠檬酸为碳源,选择含有苯环、长脂肪链、多氨基等配体,利用一锅煮水热法(180℃,2-4h)制备了多个功能化CDs:三乙烯四胺修饰的CDs(TETA-CDs)、铜掺杂三乙烯四胺修饰CDs(ETA-CDs/Cu)、半胱氨酸修饰的CDs(Cys-CDs)、1-(2-吡啶偶氮)-2-萘酚CDs(PAN-CDs)、5-氨基间苯二甲酸(AA-CDs)、二苯氨基脲修饰的CDs(SD-CDs)。开展CDs表征及CDs与BMZs分子结合性能评价,筛选对BMZs有荧光响应的CDs。结果表明,具有芳香环配体的CDs(PAN-CDs)对多菌灵(MBC)和甲基硫菌灵(TM)等相对惰性小分子BMZs农药残留具有荧光响应,为后期传感器构建提供基础。2.以PAN-CDs为基础,加入Cu2+,采用一锅煮-水热法制备Cu2+激发的双发射荧光碳点(PAN-CDs/Cu),用于构建灵敏检测TM的比率荧光传感器。结果表明,在TM浓度为0.10-20.00μmol/L范围内,PAN-CDs/Cu荧光发射的比率值(F416/F481)与TM浓度呈线性响应,检测限(LOD)达到2.90×10-6μmol/L,回收率为88.33-101.09%,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1.61-5.06%,该传感器在复杂基质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准确度和精确度。通过检测机理分析表明,TM可被CDs/Cu通过π-π堆积识别,通过金属离子配位螯合CDs/Cu的Cu2+,引起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 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IPT)和配体-金属(Ligand-to-Metal)电荷转移的双发射CDs/Cu的同步荧光猝灭,实现了TM的选择性检测。3.以PAN-CDs为基础,利用DPA敏化Tb3+荧光,通过两者浓度比例混合实现多发射荧光,选择灵敏响应的双发射构建比率荧光传感器PAN-CDs&DPA-Tb灵敏检测MBC。该传感器的荧光比率(F363/F544)在MBC浓度0-0.091 mmol/L范围内呈线性响应,检测限为3.0×10-3μmol/L,回收率为92.22-106.08%,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0.14-1.69%,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用于复杂基质中BMZs农药残留的检测。通过检测机理分析表明,MBC与PAN-CDs&DPA-Tb通过π-π堆积识别,进而发生电子转移(ET)以及内滤效应(IFE)同时促进荧光响应,实现了该传感器的选择性灵敏检测MBC。4.前一章试验发现MBC的具有内滤作用,本章主要利用MBC自身荧光,结合对MBC响应的单发射Ui O-67,用于简便构建比率荧光传感器检测MBC。在MBC浓度为0-47.6μmol/L的范围内,Ui O-67传感器的比率荧光与MBC浓度相关系数为0.997,检出限(LOD)为3.0×10-3μmol/L,回收率为90.82-103.4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03%,表明该传感器在检测食品样品中的MBC残留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检测机理分析表明,基于传感器Ui O-67的BPDC残基和MBC苯环的π-π堆积是比率荧光传感器特异性识别MBC的主要因素,并导致Ui O-67依赖于电子转移(PET)的荧光猝灭,另外MBC自身荧光对Ui O-67通过内滤作用实现猝灭。上述三个检测方法均符合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要求的检测灵敏度,不同传感器对MBC和TM表现出不同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以铜离子(Cu2+)激发CDs比率荧光传感器对TM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LOD值达到2.90×10-6μmol/L,但是该传感器检测范围较窄,适合极低浓度的TM残留检测。铽(Tb3+)参比CDs比率荧光传感器和MBC耦合Ui O-67比率荧光传感器具有简单易实现的优点,对MBC显示出优良的选择性检测,优于现有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同时具有更大的检测浓度范围,适合于常规条件下的MBC快速检测。此外,因TM易转化为MBC,在实际应用中,以铽离子(Tb3+)参比CDs比率荧光传感器和MBC耦合Ui O-67比率荧光传感器对MBC检测意义远高于铜离子(Cu2+)激发CDs比率荧光传感器对TM的检测目的,因此,这荧光传感器更具有现实利用价值。
陈丽丽[3](2021)在《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联合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药材农残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材在疾病治疗和健康养生方面广泛应用,但其农药残留是其安全使用的隐患。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是检测农药残留的常用方法,但因中药材基质复杂、农药含量低,在对其进行农残检测前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为了减少复杂基质对分析物检测结果的干扰,提高仪器的检测精度,利用磁性分子印迹技术从样品中快速、选择性分离和富集目标分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Fe3O4为核心,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制备磁性载体Fe3O4@SiO2-MPS。以二嗪农为模板,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作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偶氮二异丁腈分别作为交联剂和引发剂,甲醇、乙腈以1比4的体积比组成混合液作为制孔剂制备分子印迹层。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将传统分子印迹聚合物嫁接在磁性材料Fe3O4@SiO2-MPS的表面,制备出具有高饱和磁化强度和特异识别能力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Fe3O4@SiO2-MPS-MIP,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能选择性吸附目标分子,在20 min内,其对目标分子的吸附接近平衡,最大吸附容量为7.46mg/mg、重复使用性能好、6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的回收率高达89.5%。将其应用于当归中二嗪农的检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二嗪农的含量为0.107 mg/kg,低于国家对二嗪农的限量标准0.5 mg/kg。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检测限为13.44×10-3mg/m L,定量限为44.80×10-3mg/m L。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复杂基质中二嗪农的检测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可用于天然产物和中药材中二嗪农的分离、富集和检测。(2)对磁性载体Fe3O4@SiO2进行修饰,一种延续Fe3O4@SiO2-MPS的使用,另一种在Fe3O4@SiO2的基础上引入多壁碳纳米管制备Fe3O4@SiO2-CNTs。分别以这两种材料作为基底,以噻菌灵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作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偶氮二异丁腈分别作为交联剂和引发剂,甲苯、乙腈体积比为1比3组成制孔剂制备分子印迹层。通过对二者吸附性能的比较发现,随着碳纳米管的引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总吸附容量明显增大,但磁性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印迹(IF)值远远小于Fe3O4@SiO2-MPS-MIP,重复使用性能方面,Fe3O4@SiO2-MPS-MIP 6次吸附-解吸附后的吸附率(93.1%)明显大于磁性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80.3%),前者的重复使用性能更好。因此,将分子印迹技术引入碳纳米管中用以复杂基质中微量成分的特异性吸附意义不明显,而Fe3O4@SiO2-MPS-MIP更适用于复杂基质中微量成分的提取。并且以Fe3O4@SiO2-MPS为基底所制备的吸附剂除了具有特异性吸附性能外,其重复使用性能好,能多次重复利用,降低检测成本。
王凯强[4](2020)在《界面自组装纳米阵列基底的构建及其对农药的SERS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防止病虫害发生而广泛使用的一类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剂。近年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对生态系统和公共卫生造成了极大危害。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耗时、费力、设备昂贵、环境不友好,难以实现现场快速检测的目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结合了拉曼光谱和纳米光学的技术特点,在食品安全、环境检测和生物传感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构建灵敏、均匀、稳定、柔性的SERS检测基底为出发点,以常用的金纳米粒子(AuNPs)材料为基础,构建了双金属耦合银包金纳米粒子(Au@AgNPs),探究了AuNPs和Au@AgNPs在油/水界面的自组装行为,考察了亚克力胶带和高分子聚合物膜稳定的柔性Au@Ag纳米阵列的SERS性能,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探讨了自组装贵金属纳米阵列的电场增强机理,以农业生产中四种常用的农药(苯醚甲环唑、噻菌灵、福美双和甲氰菊酯)为模式农药,研究了所构建的SERS基底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响应能力,为促进SERS技术在农药残留快速筛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壳层厚度可调控的Au@AgNPs的制备及其对葡萄中苯醚甲环唑的SERS响应研究。以32 nm的AuNPs为内核,通过种子生长法在AuNPs表面生长一定厚度的Ag纳米结构,以调控Au@AgNPs的光学特性和SERS性能。结果表明,当Ag壳厚度从0增加到9.5 nm时,Ag壳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峰强度增大且发生红移,而Au核的SPR迅速衰减,Ag壳厚度为5.2 nm的Au@AgNPs粒径较为均一,且SERS增强效果优异;所合成的Au@AgNPs可对浓度0.2-10 ppm的苯醚甲环唑溶液进行定量分析,以698 cm-1和808 cm-1的拉曼峰建立的校正曲线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79和0.987;结合Qu ECh 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样品前处理方法,对葡萄样品中的苯醚甲环唑进行SERS定量分析,该方法的检测限(LOD)低至64μg/kg,且整个分析过程在25 min内完成。(2)基于油/水界面自组装构建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SERS基底,及其对果汁中福美双和噻菌灵的检测性能研究。构建环己烷/水双相体系,以乙醇作为诱导剂,将水相中的Au@AgNPs诱导至油/水界面,形成一层金属膜,将其转移至硅片衬底表面,得到致密排列的自组装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SERS基底。结果表明,该阵列中Au@AgNPs之间的间隙小于3 nm,相邻纳米粒子间可形成强烈的SERS“热点”,基底增强因子为1.2×106,具有比Au@AgNPs胶体更优的SERS活性;此外,基底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信号重现性,R6G位于612、1183和1363 cm-1处SERS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8.51%,9.21%和9.68%,不同批次制备的基底间RSD为10.51%;以所得的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对水中、梨汁、苹果汁、橙汁中的福美双和噻菌灵进行检测,福美双的LOD分别为0.0011、0.0052、0.0130和0.0590 ppm,噻菌灵的LOD分别为0.051、0.100、0.180和0.680 ppm。(3)基于亚克力胶带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离型膜稳定的柔性Au@Ag纳米阵列基底的构建,及其对果蔬表面福美双的SERS无损检测性能研究。利用胶带的柔韧性和胶黏性将硅片衬底表面的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转移至亚力克胶带表面,并在其表面附着一层PET离型膜,防止Au@Ag纳米阵列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亚克力胶带可有效维持Au@Ag纳米阵列紧密排列的结构,保持其优良的SERS灵敏性、均匀性和信号重现性,其优良的柔韧性使得基底经20%的拉伸形变处理3次后仍保持85%的SERS活性;PET膜可保护Au@Ag纳米阵列免受外部环境(空气、高温、超声)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Au@Ag纳米阵列的稳定性;所得到的柔性SERS基底可直接对果蔬表面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对苹果、番茄和黄瓜表面上的福美双的检出限为5 ng/cm2。(4)基于多层次高分子聚合物膜构建灵敏、均一、稳定、柔性的新型Au@Ag纳米阵列基底,及其对果汁中噻菌灵的SERS传感性能研究。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甲苯溶液作为有机相,乙醇作为诱导剂,通过油/水界面自组装的方法形成固定于PMMA膜上Au@Ag纳米阵列。PMMA加入量对于Au@AgNPs的固定具有显着影响,当含量为2.6 mg/cm2,可获得具有致密纳米粒子排列的Au@Ag/PMMA膜基底;此外,荧光定量PCR用封膜(qPCR膜)和PET膜可维持基底的机械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所得的Au@Ag/PMMA/qPCR-PET膜SERS芯片增强因子为3.14×106,室温大气条件下储藏60天后仍保留90%以上的SERS增强性能;该SERS芯片对噻菌灵显示出优异的传感性能,对自来水和果汁中的噻菌灵的检测范围分别为0.05-10 ppm和0.1-10 ppm,对梨汁、橙汁和葡萄汁中噻菌灵的LOD可分别低至21、43、69 ppb。(5)基于正丁硫醇(1-BT)自组装单分子层功能化改变AuNPs阵列的表面化学性质,及其对甲氰菊酯的SERS检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油/水界面自组装AuNPs阵列在785 nm光源激发下表现出强烈的柠檬酸钠的SERS信号,通过浓度为1 m M的1-BT与AuNPs阵列表面的柠檬酸根进行配体交换,可显着降低AuNPs阵列表面残留的柠檬酸根的SERS背景信号;以1-BT位于892 cm-1的拉曼峰对光谱进行归一化后,1-BT/AuNPs阵列显示出良好的信号均匀性,799 cm-1和1096 cm-1处峰强度RSD值分别为4.28%和1.16%;未经修饰的AuNPs阵列难以直接检测出甲氰菊酯的拉曼信号,而1-BT/AuNPs阵列可通过1-BT与甲氰菊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将甲氰菊酯富集到基底表面,实现SERS检测,其定量检测范围为0.1-1000 ppm。(6)核壳纳米粒子阵列的FDTD数值仿真模型构建及电场增强机理研究。研究表明,相邻纳米粒子间隙大小显着影响电场的近场耦合效果,对于Au核粒径32 nm,Ag壳厚度5.2 nm的Au@AgNPs阵列,纳米粒子间隙由1 nm增强到10 nm时,则SERS电场增强因子下降约4个数量级;随着Ag壳厚度由0增加至9.5 nm,所形成的Au@Ag纳米阵列的电磁增强作用逐渐增加,相比于532 nm和785 nm的激发光源,采用633 nm的光源激发可产生更强的SERS电场增强因子;纳米粒子周围的环境也会影响电场增强效果,当纳米粒子间隙被PMMA包埋时,相邻纳米粒子的电场耦合作用被削弱,SERS电场增强因子减小。因此,合理的控制Ag壳厚度和PMMA的用量对于实现最优的Au@Ag/PMMA膜基底至关重要。
杨清龙,彭思毅[5](2020)在《环境监测中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高效液相色谱(HPLC)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是一种既定性又定量的分析方法。综述了HPLC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权伍英,郭廓,贾薇[6](2020)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并咪唑类(benzimidazoles,BMZs)杀菌剂是以苯并咪唑环为母体的一类内吸性广谱有机杀菌剂,其中最常应用的主要有苯菌灵(benomyl,BM)、多菌灵(carbendazim,MBC)、甲基硫菌灵(又名甲基托布津,thiopphanate-metyl,TM)以及噻菌灵(thiabendazole,TBZ)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等多种作物,可防治真菌性病害等。研究表明苯并咪唑
王守英[7](2020)在《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养殖环境及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药是预防、控制病虫害,调节昆虫植物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制剂的总称。它不仅在农业和林业领域应用广泛,同时对调节水质、促进水产养殖的高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其残留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中残留的农药在农作物、水生生物中得到蓄积,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水产品中残留的农药除了从环境(水和底泥)中富集而来,主要来源于养殖过程中农药或渔药的使用。目前种植业和养殖业常用的农药主要有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咪唑类和三嗪类等等,这些农药均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人们食用含有农药残留较高的水产品或长期暴露于农药浓度较高的环境下可诱发癌症和一些慢性疾病,增加神经系统患病的风险,因此需对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残留的农药进行监管,确保人类健康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目前,有关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不同种类农药同时测定的研究更是甚少。现有的检测技术存在检测目标单一,检测种类少,很多农药还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等问题。另外,现有的监测手段主要是对已知药物的残留进行监测,无法知道测定对象中是否还含有其他药物,存在严重的漏检现象。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致使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养殖环境和水产品农药污染状况,水产品相关的安全隐患难以被发现,相关安全事故也难以得到正确判断和处理。因此,急需建立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多种类农药快速快速筛查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快速实现残留农药的精准定性,为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监管、隐患排查、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本项目针对水产品养殖过程农药污染特征及国内外农药残留监管热点,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构建农药筛查数据库,用于不同样品中农药残留的筛查定性。研究建立了87种农药同时测定的高通量仪器分析方法。根据水体、底泥和水产品的不同特点,对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了开发,分别建立了水体、底泥和水产品中87种农药残留的高通量快速筛查技术。最后对崇明地区的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其污染特征和潜在的危害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如下:1. 利用标准溶液及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构建了87种农药的筛查定性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化合物的基本化学信息,色谱保留时间、母离子加合模式和精确质量数,特征碎片精确质量数等。该数据库凭借化合物的色谱、质谱指纹信息实现了样品中残留农药的准确定性。2. 通过质谱条件和液相色谱条件的研究,开发了87种农药同时分析的高通量仪器分析方法。最佳的液相色谱条件为:Accucore a Q-MS色谱柱(100 mm×2.1mm,2.6μm);流速:0.3 m L/min;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甲酸铵)和0.1%甲酸甲醇溶液(含5 mmol/L甲酸铵)。最佳质谱条件为:离子源:H-ESI源;喷雾电压:3200 V(+),2800 V(-);辅气加热温度:350℃;离子传输管温度:325℃;扫描模式:Full Scan/dd-MS2(Top N)模式;扫描范围:100~1000 m/z;分辨率:70000(Full MS);17500(MS/MS);触发阈值:5×105(Full MS);1×105(MS/MS)。在最佳仪器分析条件下,目标物峰形尖锐,灵敏度较高,4对同分异构体得到有效分离,实现了87种化合物准确定性的目的。3. 建立了养殖水体中87种农药同时测定的快速筛查方法,其中71种农药筛查限在0.002μg/L~0.04μg/L之间,11种农药筛查限在0.04μg/L~1μg/L之间,5种农药筛查限大于1μg/L。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较好,灵敏度高,定性准确,可用于养殖水体中未知农药的快速定性和半定量分析。4. 建立了底泥中87种农药同时测定的快速筛查方法,其中75种农药筛查限在1μg/kg~25μg/kg之间,8种农药筛查限在25μg/kg~200μg/kg之间,4种农药筛查限大于200μg/kg。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且准确度较高,可用于底泥中未知农药的快速定性和半定量分析。5. 建立了水产品中87种农药残留同时测定的快速筛查方法。在草鱼、虾基质中,有71种农药的筛查限在1μg/kg~25μg/kg之间;9种农药筛查限在25μg/kg~100μg/kg之间;7种农药筛查限大于100μg/kg。在河蟹基质中,有61种农药筛查限在1μg/kg~25μg/kg之间;6种农药筛查限在25μg/kg~100μg/kg之间;20种农药筛查限大于100μg/kg。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性较强,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能够满足水产品中多种农药筛查的需求。6. 对崇明地区养殖环境和水产品进行农药残留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养殖水体的进水口农药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等领域的农药使用;2个池塘水中分别检出的阿维菌素、乙氧喹啉含量超过了400 ng/L,增加了水产品富集的风险;个别池塘有禁用渔药五氯酚钠检出,但含量未超过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10μg/L。(2)有2个池塘进水口底泥分别检出的辛硫磷和久效威,含量大于20μg/kg,应关注由此给水产品质量带来的风险。(3)水产品中乙氧喹啉、扑草净和辛硫磷检出频率较高;但残留量低,不超过2.00μg/kg,其中2个草鱼中乙氧喹啉残留量大于200μg/kg,超过了欧盟0.05 mg/kg限量标准的要求,今后应对此加以关注。
李亚辉[8](2020)在《上海市稻米绿色生产农药筛查及替代研究》文中认为小麦、玉米、水稻等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其中水稻具有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的特点。我国大约2/3左右人口以水稻作为主食。但水稻在种植过程中,易遭受季度性病虫害侵袭,而稻瘟病就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由于化学防治具有高效经济特点,一直以来被作为防控稻瘟病的主要措施,但水稻种植过程中由于农药不规范使用易造成稻米中残留超标现象。当前步入以“绿色”为消费主题的年代,绿色食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水稻的质量审查及安全监管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进而此问题引起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为了解上海市售稻米的农药残留情况,建立了新型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对上海市售稻米样品实地采样和调研,检测结果显示上海市售稻米检出农药残留。因此,就当前稻米中存在的农药残留现象,本研究拟通过以南粳46为试验水稻种植品种,于2018年、2019年在上海市奉贤区进行两年田间试验,对不同处理下农药在水稻中的动态消解变化、最终残留含量及对稻瘟病的防效差异加以研究,从而为稻米生产绿色用药做出推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Qu ECh ERS前处理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稻米和稻茎中42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42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0.99,检出限为0.001~0.002 mg/kg。在0.01、0.02、0.05、0.1和0.2 mg/kg 5个添加水平下,42种农药在稻米和稻茎中的平均回收率均为70%~117%,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5%~15%和0.9%~15%。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的要求,可以用于农药多残留的测定。(2)对上海市售稻米进行绿色生产农药筛查,稻米样品检出11种农药残留,结果表明所采稻米检出农药均满足无公害稻米要求,但若要进行绿色稻米认证,则需要对水稻生产用药加以指导。(3)通过室内实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对三环唑、嘧菌酯、醚菌酯、氟环唑四种杀菌药剂对稻瘟病菌的毒力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EC50=0.5595 mg/L,其次是氟环唑、三环唑,醚菌酯的抑菌活性最差,EC50=35.3353 mg/L。(4)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三环唑、嘧菌酯、醚菌酯、氟环唑农药在水稻茎秆、叶片上的动态消解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四种农药在水稻茎秆、叶片上的消解动态均满足一级动力学降解方程Ct=C0e-kt。2018年试验农药消解动态,三环唑在水稻茎秆、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2~2.4 d、2.8~5.1 d,嘧菌酯在水稻茎秆、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4~3.6 d、4.0~5.8 d,醚菌酯在水稻茎秆、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3.1 d、3.3~3.8 d,氟环唑在水稻茎秆、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0~3.7 d、2.4~4.2 d;2019年试验农药消解动态,三环唑在水稻茎秆、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0 d、3.9 d,嘧菌酯在水稻茎秆、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8 d、4.6 d,醚菌酯在水稻茎秆、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4 d、2.7 d,氟环唑在水稻茎秆、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5 d、4.4 d。四种农药在水稻茎秆、叶片中的半衰期均低于30 d,均属易降解农药。(5)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三环唑、嘧菌酯、醚菌酯、氟环唑农药在水稻上的残留规律。2018年试验残留结果表明,破口期处理下糙米中仅检出氟环唑,最终残留量为ND~0.025 mg/kg,抽穗期处理下糙米中仅检出三环唑、氟环唑两种农药,最终残留量分别为ND~0.096 mg/kg、ND~0.050 mg/kg,破口期和抽穗期均处理下糙米中仅检出三环唑、氟环唑两种农药,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09~0.126 mg/kg、0.011~0.095 mg/kg;2019年减药试验残留结果表明,糙米中三环唑残留含量为0.061~0.129 mg/kg,氟环唑残留含量为0.075~0.126 mg/kg,嘧菌酯和醚菌酯均未检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处理下,抽穗期处理较破口期处理三环唑、氟环唑更易发生残留,破口期、抽穗期叠加处理三环唑、氟环唑残留量较破口期或抽穗期处理一次高。(6)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三环唑、嘧菌酯、醚菌·氟环唑、枯草芽孢杆菌不同处理下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018年试验防效结果表明,三环唑、醚菌·氟环唑农药破口期和抽穗期两次处理的效果优于破口期一次处理效果,嘧菌酯在破口期一次处理效果优于两次处理效果,同时,嘧菌酯在破口期处理一次较其他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为9.52 t/hm2;2019年试验防效结果表明,三环唑>嘧菌酯>枯草芽孢杆菌>醚菌·氟环唑,但嘧菌酯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为9.52 t/hm2。本研究表明,在水稻破口期喷施一次嘧菌酯能够较好的防治水稻稻瘟病,具有较高的产量,且不易残留,因此,嘧菌酯能够在绿色用药上替代三环唑。
曹雪琴,杨飞,陈国通,毛琼玲,李芳,杨中[9](2020)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中10种保鲜剂残留量》文中研究指明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中咪鲜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噻菌灵、异菌脲、抑霉唑、苯菌灵、腐霉利、百菌清、嘧霉胺10种保鲜剂残留方法。样品用Qu ECh ERS方法处理,经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0种保鲜剂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2),在3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75.0%~112%,相对标准偏差(n=6)不大于9.5%。10种防腐保鲜剂的检出限(RSN≥3)为0.02~1.50 μg/kg,定量限(RSN≥10)为0.1~4.1 μg/kg。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可靠,适用于水果中10种保鲜剂残留量的同时测定。
邓嘉琪[10](2019)在《噻菌灵和赭曲霉毒素A同时检测免疫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噻菌灵是苯并咪唑类内吸性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青霉属、曲霉属、赤霉属真菌引起的柑橘青霉病等贮藏病害及小麦赤霉病、葡萄黑痘病等生长期病害。赭曲霉毒素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的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强烈的肝毒性、肾毒性和致癌效应。在防治真菌病害时农药的不当使用,会造成农药与真菌毒素的混合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安全和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建立同时检测的方法进行有效监测。本研究利用噻菌灵、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 OTA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bent assay,ELISA)和两种同时检测噻菌灵和OTA的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农产品中噻菌灵和OTA的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活泼酯法制备了 OTA人工抗原,免疫原和包被原的结合比分别为9:1和7:1。采用常规腹腔注射的方式将免疫原免疫BALB/c雌性小鼠。经过细胞融合、细胞筛选,获得了两株稳定分泌OTA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6C3和3B1,制备纯化得到相应抗体。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indirect competitive ELISA,ic-ELISA)对其灵敏度进行了初步评价,选取其中灵敏度较好的3B1抗体用于后续免疫方法的建立。2.基于已经制备得到的OTA单克隆抗体建立了 ELISA。通过优化抗原、抗体工作浓度、缓冲液工作浓度(甲醇、离子强度、pH),建立了最佳条件下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得到其半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4.05 ng/mL,检测范围为0.92-20.99 ng/mL。经交叉反应测定,该方法与其他真菌毒素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在糙米、麦粉、玉米、葡萄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2.5-87.7%,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为 1.7-5.3%,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进行了 相关性验证,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能够应用于农业样品中OTA残留检测。3.以镧系元素的铕离子(Eu3+)作为荧光标记物对羊抗鼠IgG抗体进行标记,建立了一种基于噻菌灵和OTA单克隆抗体的高灵敏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TRFIA)。在最佳优化条件下(铕标抗体稀释5000倍,甲醇含量5%,钠离子浓度0.15 mol/L,pH值7.8),分别建立了二者的TRFIA的标准曲线,噻菌灵的IC50为1.56 ng/mL,最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为 0.21 ng/mL;OTA 的 IC50 为 1.03 ng/mL,LOD 为 0.18 ng/mL,灵敏度远高于ELISA方法。建立的TRFIA与噻菌灵结构类似农药和其他真菌毒素均无明显的交叉反应。在糙米、麦粉、玉米和葡萄中噻菌灵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 77.2-94.3%,RSD 为 0.9-5.6%;OTA 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 79.5-91.9%,RSD为1.5-7.4%。真实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TRFIA结果与HPLC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建立的TRFIA能够灵敏、快速、高通量检测农产品中噻菌灵和OTA的残留。4.基于磁分离原理建立了噻菌灵和OTA同时检测的上转换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分别将噻菌灵和OTA的人工抗原偶联磁性纳米材料(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将噻菌灵和OTA抗体偶联氨基功能化的上转化纳米材料(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在外界磁场作用下,捕获MNPs,达到分离富集的目的,分析物的浓度与荧光强度成负相关。在最优条件下建立了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噻菌灵的 IC50 为 9.51 ng/mL,线性范围为 0.36-94.17 ng/mL;OTA 的 IC50 为 4.40 ng/mL,线性范围为0.85-39.77 ng/mL。该方法与噻菌灵结构类似物及其他真菌毒素不存在明显的交叉反应。在糙米、麦粉、玉米、葡萄样品中,噻菌灵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6.2-92.5%,RSD为1.0-6.5%;OTA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0.1-95.9%,RSD为1.2-6.6%。真实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HPLC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证明该方法可用于噻菌灵和OTA的同时检测。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噻菌灵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噻菌灵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柔性材料和SERS技术的番茄表面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受以下项目资助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果蔬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
1.2.1 色谱法 |
1.2.2 酶抑制法 |
1.2.3 光谱法 |
1.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1.4 SERS活性基底 |
1.5 柔性SERS基底 |
1.5.1 基于柔性器件的SERS基底 |
1.5.2 基于柔性聚合物的SERS基底 |
1.5.3 基于柔性碳材料的SERS基底 |
1.6 SERS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
1.7 柔性SERS基底检测果蔬农残的主要问题 |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番茄与商用胶带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2.1 拉曼光谱系统 |
2.2.2 其他实验仪器 |
2.3 特征变量选择方法 |
2.3.1 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 |
2.3.2 连续投影算法 |
2.4 建模方法 |
2.4.1 偏最小二乘法 |
2.4.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2.5 主要评价指标 |
2.6 数据处理软件 |
第三章 柔性胶带的信号与采样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胶体的制备 |
3.2.2 DFT计算和农药标准品的光谱采集 |
3.2.3 胶带采样实验 |
3.2.4 农药真实值检测 |
3.2.5 采样率计算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三种农药的拉曼光谱与特征峰归属 |
3.3.2 农药SERS信号在不同胶带上的表现 |
3.3.3 胶带的采样性能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柔性SERS基底的信号增强优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柔性SERS基底对番茄表面农残的采样与检测 |
4.2.2 不同浓度胶体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基于不同浓度金胶的SERS信号增强实验 |
4.3.2 基于不同凝聚剂的SERS信号增强实验 |
4.3.3 基于不同的金胶用量的SERS信号增强实验 |
4.3.4 基于不同NaCl用量的SERS信号增强实验 |
4.3.5 柔性SERS基底的灵敏度与均匀性研究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番茄表面农药残留的定量建模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样本准备 |
5.2.2 农药标准品溶液的配置 |
5.2.3 光谱数据采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番茄表面农药残留的拉曼光谱及检测限分析 |
5.3.2 基于全谱的番茄表面农药残留的定量建模 |
5.3.3 基于算法提取的特征变量的番茄表面农药残留定量建模 |
5.3.4 基于拉曼特征峰光谱的番茄表面农药残留定量建模 |
5.4 建模结果的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比率荧光纳米传感器检测果蔬中的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药残留概况 |
1.2 苯并咪唑类农药的应用 |
1.2.1 应用现状 |
1.2.2 潜在危害 |
1.3 苯并咪唑类农药的检测方法 |
1.3.1 常用检测方法 |
1.3.2 局限性及发展趋势 |
1.4 荧光量子点及其检测应用 |
1.4.1 荧光检测技术 |
1.4.2 荧光量子点概况 |
1.4.3 在检测领域的应用 |
1.4.4 在食品检测中的局限 |
1.5 碳点及其检测应用 |
1.5.1 光学性质 |
1.5.2 荧光响应机理 |
1.5.3 制备方法 |
1.5.4 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
1.5.5 在食品检测中的局限 |
1.5.6 比率荧光检测技术及应用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苯并咪唑类农药选择性荧光响应碳点的制备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2 研究方法 |
2.2.1 碳点的制备 |
2.2.2 碳点的荧光响应 |
2.2.3 碳点的表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碳点的荧光响应 |
2.3.2 碳点的表征 |
2.3.3 荧光响应碳点 |
2.4 小结 |
第三章 铜离子激发碳点的比率荧光法检测甲基硫菌灵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 |
3.1.2 碳点的制备 |
3.1.3 碳点的表征 |
3.1.4 检测模型构建 |
3.1.5 检测性能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碳点的表征 |
3.2.2 检测模型构建 |
3.2.3 检测性能 |
3.3 检测机制 |
3.4 小结 |
第四章 铽参比碳点比率荧光检测多菌灵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主要试剂 |
4.1.2 材料的制备 |
4.1.3 材料表征 |
4.1.4 检测模型构建 |
4.1.5 检测性能 |
4.1.6 实际样品检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材料表征 |
4.2.2 检测模型构建 |
4.2.3 实际样品检测 |
4.3 检测机制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多菌灵耦合Ui O-67 的比率荧光传感器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主要试剂 |
5.1.2 合成Ui O-67 |
5.1.3 材料表征 |
5.1.4 检测模型构建 |
5.1.5 检测性能 |
5.1.6 实际样品检测 |
5.2 结果分析 |
5.2.1 材料表征 |
5.2.2 检测模型构建 |
5.2.3 实际样品检测 |
5.3 检测机制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6.3.1 碳点在食品检测中的优势和局限 |
6.3.2 碳点在食品检测中的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联合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药材农残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药材中的农药检测 |
1.1.1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概况 |
1.1.2 农药的分类及危害 |
1.1.3 农药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
1.1.4 农残定量方法 |
1.2 分子印迹 |
1.2.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
1.2.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结构研究进展 |
1.2.2.1 代表性结构 |
1.2.2.2 核壳印迹技术 |
1.2.3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环境有害污染物中的应用 |
1.2.3.1 MIPs吸附和降解染料的研究 |
1.2.3.2 有机分子吸附及降解 |
1.2.3.3 MIPs吸附重金属离子并光降解和光还原重金属的研究 |
1.2.3.4 农药的MIPs吸附与光降解 |
1.2.3.5 MIPs吸附光降解去除药物和激素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核壳磁分子印迹聚合物联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当归中二嗪农的含量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磁性载体的制备 |
2.2.2.1 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
2.2.2.2 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
2.2.3 核壳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MIPs)的制备 |
2.2.4 色谱条件 |
2.2.5 吸附实验 |
2.2.5.1 等温吸附 |
2.2.5.2 动力学吸附 |
2.2.5.3 选择性吸附 |
2.2.5.4 解吸附试验和重复利用性试验 |
2.2.6 当归中二嗪农的检测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结合性能 |
2.3.1.1 等温吸附性能及模型拟合 |
2.3.1.2 动力学吸附性能及方程拟合 |
2.3.1.3 选择性吸附 |
2.3.1.4 解吸时间和再吸收性能的评价 |
2.3.2 结构分析 |
2.3.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spectroscopy,FT-IR)分析 |
2.3.2.2 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ometer,XRD)分析 |
2.3.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分析 |
2.3.2.4 振动样品磁强计(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VSM)分析 |
2.3.3 当归 |
2.3.4 方法学验证 |
2.3.5 与其他方法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核壳磁分子印迹聚合物和磁性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噻菌灵的吸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核壳磁分子印迹聚合物(Fe_3O_4@SiO_2-MPS-MIPs)的制备 |
3.2.3 磁性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MCNTs@SiO_2-MIPs)的制备 |
3.2.3.1 碳纳米管磁化 |
3.2.3.2 SiO_2对磁化碳纳米管的包裹 |
3.2.3.3 磁性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 |
3.2.4 色谱条件 |
3.2.5 核壳磁分子印迹聚合物MMIPs的吸附实验 |
3.2.5.1 等温吸附 |
3.2.5.2 动力学吸附 |
3.2.5.3 选择性吸附 |
3.2.5.4 解吸附试验和重复利用性试验 |
3.2.6 磁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MCNTs-MIPs的吸附试验 |
3.2.6.1 动力学吸附 |
3.2.6.2 印迹因子的研究 |
3.2.6.3 解吸附试验和重复利用性试验 |
3.2.7 中药材中噻菌灵的检测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核壳磁性印迹纳米粒子MMIPs的结合性能 |
3.3.1.1 等温吸附性能及模型拟合 |
3.3.1.2 动力学吸附性能及方程拟合 |
3.3.1.3 选择性吸附 |
3.3.1.4 解吸时间和再吸收性能的评价 |
3.3.2 磁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红外表征和吸附评价 |
3.3.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spectroscopy,FT-IR)分析 |
3.3.2.2 动力学吸附 |
3.3.2.3 印迹因子的研究 |
3.3.2.4 解吸附试验和重复利用性试验 |
3.3.3 中药材中噻菌灵的检测 |
3.3.4 方法学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界面自组装纳米阵列基底的构建及其对农药的SERS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食品中农药残留主要种类与检测方法 |
1.2.1 杀虫剂 |
1.2.2 杀菌剂 |
1.2.3 除草剂 |
1.2.4 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
1.3 光学传感技术在农残留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
1.3.1 比色法 |
1.3.2 荧光光谱法 |
1.3.3 化学发光法 |
1.3.4 太赫兹光谱法 |
1.3.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
1.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概述 |
1.4.1 SERS检测的基本原理 |
1.4.1.1 电磁场增强机理 |
1.4.1.2 化学增强机理 |
1.4.2 SERS传感对基底特性的要求 |
1.4.3 油/水界面自组装SERS基底 |
1.4.3.1 油/水界面自组装纳米膜形成机理 |
1.4.3.2 油/水界面自组装SERS基底的应用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壳厚度可调的Au@Ag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对苯醚甲环唑的响应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Au NPs的制备 |
2.3.2 不同Ag壳厚度的Au@Ag NPs的制备 |
2.3.3 纳米粒子的表征 |
2.3.4 苯醚甲环唑-甲醇标准溶液的测试 |
2.3.5 葡萄样品中苯醚甲环唑的测试 |
2.3.6 干扰性实验 |
2.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Au NPs和 Au@Ag NPs的粒径大小表征 |
2.4.2 Au NPs和 Au@Ag NPs的晶型和元素分布 |
2.4.3 SPR及SERS分析 |
2.4.4 Au@Ag NPs对苯醚甲环唑标准溶液的响应分析 |
2.4.5 葡萄提取物中的苯醚甲环唑的SERS响应研究 |
2.4.6 苯醚甲环唑检测干扰性评价 |
2.4.7 SERS检测技术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油/水界面自组装的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对果汁中两种杀菌剂检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Au@Ag NPs的制备 |
3.3.2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的制备 |
3.3.3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的表征 |
3.3.4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增强因子(EF)的计算 |
3.3.5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均匀性和重现性测定 |
3.3.6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对杀菌剂标准液的检测 |
3.3.7 果汁中杀菌剂的加标检测 |
3.3.8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的消光特性表征 |
3.4.2 诱导剂和有机相的选择 |
3.4.3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的微观形貌及SERS活性 |
3.4.4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的增强因子 |
3.4.5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的SERS信号均匀性和重现性 |
3.4.6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对福美双和噻菌灵的检测 |
3.4.7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对果汁中福美双和噻菌灵的检测 |
3.4.8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基底对果汁两种杀菌剂的同时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胶带和PET膜稳定的柔性Au@Ag纳米阵列对果蔬表面的福美双残留检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Au@Ag NPs的制备 |
4.3.2 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的制备 |
4.3.3 T/Au@Ag/PET基底的制备 |
4.3.4 T/Au@Ag/PET基底的表征 |
4.3.5 T/Au@Ag/PET基底的灵敏性检测 |
4.3.6 T/Au@Ag/PET基底的均匀性和信号重现性测试 |
4.3.7 T/Au@Ag/PET基底的稳定性测试 |
4.3.8 T/Au@Ag/PET基底现场无损检测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T/Au@Ag/PET基底的制备与表征 |
4.4.2 胶带种类对T/Au@Ag/PET基底SERS活性的影响 |
4.4.3 T/Au@Ag基底的灵敏性研究 |
4.4.4 T/Au@Ag基底的均匀性和信号重现性研究 |
4.4.5 T/Au@Ag基底的稳定性研究 |
4.4.6 T/Au@Ag/PET基底的无损检测可行性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高分子聚合物膜构建高性能柔性SERS芯片用于果汁中噻菌灵的检测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Au@Ag NPs的制备 |
5.3.2 Au@Ag/PMMA等离激元纳米阵列的制备 |
5.3.3 Au@Ag/PMMA/q PCR-PET膜芯片的制备 |
5.3.4 Au@Ag/PMMA/q PCR-PET膜芯片的表征 |
5.3.5 SERS样品的制备 |
5.3.6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Au@Ag/PMMA/q PCR-PET膜芯片的制备与表征结果 |
5.4.2 PMMA含量对Au@Ag/PMMA/q PCR-PET膜芯片SERS活性的影响 |
5.4.3 Au@Ag/PMMA/q PCR-PET膜芯片的稳定性分析 |
5.4.4 Au@Ag/PMMA/qPCR-PET膜芯片的灵敏性、均匀性和重现性分析 |
5.4.5 Au@Ag/PMMA/q PCR-PET膜芯片对果汁中噻菌灵的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正丁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功能化金纳米阵列的甲氰菊酯传感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设备 |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Au NPs的制备 |
6.3.2 界面自组装Au NPs阵列的制备 |
6.3.3 界面自组装Au NPs阵列的正丁硫醇功能化 |
6.3.4 基底的表征 |
6.3.5 1-BT/Au NPs阵列的信号均匀性测定 |
6.3.6 甲氰菊酯标准液的检测 |
6.3.7 果蔬表面甲氰菊酯的检测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Au NPs及 Au NPs阵列的表征结果 |
6.4.2 1-BT浓度对Au NPs阵列的功能化的影响 |
6.4.3 1-BT/Au NPs阵列的信号均匀性分析 |
6.4.4 甲氰菊酯标准液的检测分析 |
6.4.5 果蔬表面甲氰菊酯的加标检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FDTD数值仿真分析等离激元金属纳米阵列的电场增强机理 |
7.1 引言 |
7.2 FDTD数值分析基本流程 |
7.3 FDTD用于贵金属纳米阵列的电场增强理论研究 |
7.3.1 阵列中金属纳米粒子间隙对SERS电场增强的影响 |
7.3.2 Ag壳厚度对阵列SERS电场增强的影响 |
7.3.3 不同阵列模型的电场增强分析 |
7.3.4 PMMA对 Au@Ag纳米阵列的电场分布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论文创新点 |
三 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5)环境监测中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气环境监测中HPLC的应用 |
2 水环境监测中HPLC的应用 |
3 土壤环境监测中HPLC的应用 |
(6)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1.1 液液萃取 |
1.2 加压液体萃取 |
1.3 盐析辅助液液萃取 |
1.4 液相微萃取 |
1.5 固相萃取 |
1.6 固相微萃取 |
1.7 磁性固相萃取 |
1.8 QuEChERS方法 |
1.9 在线样品前处理技术 |
2 检测方法 |
2.1 液相色谱法 |
2.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2.3 毛细管电泳法 |
2.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2.5 其他检测方法 |
3 小结 |
(7)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养殖环境及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农药和水产品概述 |
1.2 农药的种类及其毒性 |
1.3 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及危害 |
1.4 国内外对水产品中农药残留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 |
1.5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综述 |
1.5.1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5.2 检测技术 |
1.5.2.1 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1.5.2.2 气相色谱法(GC)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 |
1.5.2.3 免疫分析法和毛细管电泳法 |
1.5.2.4 光谱分析法 |
1.5.2.5 新型检测技术 |
1.6 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库的构建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数据库的构建 |
2.2.1 目标物的确定 |
2.2.2 仪器与试剂 |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4 数据库的建立 |
2.3 仪器分析方法的建立 |
2.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3.2 色谱柱的选择 |
2.3.3 流动相的优化 |
2.3.4 仪器检出限及线性范围 |
2.3.5 最佳仪器分析条件 |
2.4 筛查定性标准的设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养殖环境(水体、底泥)中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筛查方法的建立 |
3.1 前言 |
3.2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
3.2.1 仪器设备 |
3.2.2 试剂与材料 |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3 仪器分析条件及定性、定量方法 |
3.4 实验部分 |
3.4.1 水体中农药残留前处理方法研究 |
3.4.1.1 样品的采集、制备与处理 |
3.4.1.2 富集材料的优化 |
3.4.1.3 洗脱溶剂的优化 |
3.4.1.4 水样富集体积的优化 |
3.4.2 底泥中农药残留前处理方法研究 |
3.4.2.1 样品的采集、制备与处理 |
3.4.2.2 提取剂及提取方法 |
3.4.2.3 净化方法 |
3.4.3 方法有效性评估实验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水体部分 |
3.5.1.1 富集材料的优化 |
3.5.1.2 洗脱溶剂的优化 |
3.5.1.3 富集体积的优化 |
3.5.2 底泥部分 |
3.5.2.1 提取剂的优化 |
3.5.2.2 净化剂的优化 |
3.6 最佳样品前处理方法 |
3.7 方法有效性评价 |
3.7.1 基质效应 |
3.7.2 筛查限 |
3.7.3 准确度和精密度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产品中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筛查方法的建立 |
4.1 前言 |
4.2 仪器、试剂与材料 |
4.2.1 仪器设备 |
4.2.2 试剂与材料 |
4.2.2.1 标准品 |
4.2.2.2 试剂 |
4.2.2.3 材料 |
4.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4 仪器分析条件及定性定量方法 |
4.5 实验部分 |
4.5.1 样品来源及制样方法 |
4.5.2 提取方法的研究 |
4.5.2.1 提取溶剂与提取方式的优化 |
4.5.2.2 缓冲盐的优化 |
4.5.2.3 提取剂中酸性介质的优化 |
4.5.3 净化方法的研究 |
4.5.3.1 鱼虾类水产品 |
4.5.3.2 高脂肪高色素水产品 |
4.5.4 针式滤膜的选择 |
4.5.5 方法有效性评估实验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提取方法的研究 |
4.6.1.1 提取剂与提取方式 |
4.6.1.2 缓冲盐 |
4.6.1.3 提取剂中酸性介质的添加 |
4.6.2 净化方法的研究 |
4.6.2.1 鱼虾类水产品 |
4.6.2.2 高脂肪高色素水产品 |
4.6.3 针式滤膜的优化 |
4.7 最佳样品前处理方法 |
4.8 方法有效性评价 |
4.8.1 基质效应 |
4.8.2 筛查限 |
4.8.3 准确度和精密度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崇明地区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农药污染状况初步调查 |
5.1 前言 |
5.2 仪器与样品 |
5.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5.2.2 样品采集与制备 |
5.2.2.1 样品采集 |
5.2.2.2 样品制备 |
5.3 实验部分 |
5.3.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5.3.2 仪器分析条件 |
5.3.3 定性与定量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水体环境中农药筛查结果与特征分析 |
5.4.2 底泥环境中农药筛查结果与特征分析 |
5.4.3 水产品中农药筛查结果与特征分析 |
5.5 崇明地区养殖环境及水产品农药残留状况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
(8)上海市稻米绿色生产农药筛查及替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
1.2.2 稻米农药残留状况 |
1.2.3 水稻中农药的消解动态与最终残留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意义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稻米和稻茎中42种农药残留快速筛查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样品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检测条件 |
2.1.4 试验方法 |
2.1.5 添加回收试验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检测条件的优化 |
2.2.2 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 |
2.2.3 方法的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
2.2.4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售稻米样品中多种农药残留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农药筛查指标 |
3.1.3 评价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上海市售稻米中农药残留整体检出情况 |
3.2.2 上海地产稻米中农药残留整体检出情况 |
3.2.3 上海不同区域稻米中农药残留风险比较分析 |
3.2.4 上海不同生产季节地产稻米中农药残留风险比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农药对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室外田间消解残留动态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菌种与水稻品种 |
4.1.2 供试药剂与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1.4 试验设计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农药处理对稻瘟病菌的抑制率 |
4.2.2 不同农药处理对稻瘟病菌的EC50及毒力 |
4.2.3 不同农药处理在水稻上的残留及消解规律分析 |
4.2.4 不同农药处理在水稻上的最终残留试验分析 |
4.2.5 不同农药处理的田间药效评价 |
4.2.6 不同农药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中10种保鲜剂残留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标准储备液和工作溶液的配制 |
1.3.2 色谱条件 |
1.3.3 质谱条件 |
1.3.4 样品前处理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 样品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
2.4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结果 |
2.5 回收率与精密度结果 |
2.6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
3 结论 |
(10)噻菌灵和赭曲霉毒素A同时检测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农药残留 |
1.1 农药残留概念 |
1.2 农药残留危害 |
2 真菌毒素 |
2.1 真菌毒素概念及危害 |
2.2 污染现状 |
3 小分子化合物免疫分析方法 |
3.1 抗原制备研究进展 |
3.2 免疫分析模式 |
3.3 小分子化合物多残留分析方法 |
4 噻菌灵和赭曲霉毒素A研究现状 |
4.1 噻菌灵研究现状 |
4.2 赭曲霉毒素A研究现状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赭曲霉毒素A人工抗原与单克隆抗体制备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人工抗原合成与鉴定 |
3.2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3.3 抗体敏感性测定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赭曲霉毒素A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反应条件优化 |
3.2 灵敏度 |
3.3 特异性评价 |
3.4 准确性评价 |
3.5 方法相关性验证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噻菌灵和赭曲霉毒素A同时检测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铕标记物制备与纯化 |
3.2 荧光光谱 |
3.3 条件优化 |
3.4 缓冲液优化 |
3.5 标准曲线 |
3.6 特异性分析 |
3.7 准确性评价 |
3.8 方法相关性验证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磁分离原理的噻菌灵和赭曲霉毒素A同时检测上转换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条件优化 |
3.2 标准曲线 |
3.3 特异性分析 |
3.4 准确性评价 |
3.5 方法相关性验证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各种缓冲液及细胞培养液配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噻菌灵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柔性材料和SERS技术的番茄表面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研究[D]. 刘霄希. 浙江大学, 2021(01)
- [2]比率荧光纳米传感器检测果蔬中的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D]. 韩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联合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药材农残检测中的应用[D]. 陈丽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界面自组装纳米阵列基底的构建及其对农药的SERS响应研究[D]. 王凯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环境监测中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J]. 杨清龙,彭思毅. 环境科学导刊, 2020(S1)
- [6]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权伍英,郭廓,贾薇.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10)
- [7]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养殖环境及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研究[D]. 王守英.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8]上海市稻米绿色生产农药筛查及替代研究[D]. 李亚辉.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9]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果中10种保鲜剂残留量[J]. 曹雪琴,杨飞,陈国通,毛琼玲,李芳,杨中. 食品科学, 2020(04)
- [10]噻菌灵和赭曲霉毒素A同时检测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 邓嘉琪.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