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发业务流的TES建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倩毓[1](2021)在《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基于信道访问的网络性能研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认知无线电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用户间的频谱重用,能够在保持用户间干扰在可接受水平之内的同时提升频谱资源利用率。但是,认知无线电网络中主用户时变的特性使次用户具有高动态性,这对该网络的信道访问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为保障次用户的服务质量,本文考虑从频谱资源调度和频谱接入两个方面对认知无线电网络的信道访问性能进行研究。基于频谱资源调度的次级网络性能研究需要针对实际应用场景提出满足其服务需求的资源调度和分配方案。本文针对特殊场景下(如紧急救援)需要提供分级服务的认知无线电网络,研究了带有业务分级的资源调度和分配问题。考虑到带有分级服务的调度方案通常会造成低优先级业务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服务而导致的饥饿问题,本项研究的研究目标是在提供尽可能公平的分配机制的基础上提升重要信息的递送效率。另外,次用户的高动态性使得业务流在接入过程中通常伴有较强的突发特性和网络拥塞问题。由于突发业务流的建模难度较大,先前的研究大多采用平滑的Poisson过程来模拟业务流的到达。但在实际通信过程中业务流在任何时间尺度都具有突发性,忽略业务流的突发特性会导致性能评价模型过于理想化。本文因此针对实际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应用中影响频谱接入的因素,包括突发业务流、网络拥塞、信道衰落和有限缓存,研究了基于接入模式考虑的次级网络性能的评价问题。主要的研究成果有:首先,考虑到仅基于异构业务的分级方案并没有关注到特殊场景下包含重要信息的弹性业务,如紧急救援场景下患者的重要生命数据。本文将次用户的优先级按照关注信息分为两类,提出了一个预留信道轮询调度(Ps-rc)策略。在优先级保障阶段仅服务高优先级队列中的次用户;在轮询阶段服务低优先级次用户的同时预留一部分信道给高优先级用户,目的是在不造成低优先级用户饥饿的情况下保障高优先级用户的服务。本文采用了信道装配技术和频谱自适应技术,并给出了Ps-rc调度策略的实现方法。通过将系统的状态转移触发事件分为四类建立连续时间Markov链,刻画了次级系统中的资源流动过程。获得了四类触发事件下系统从一个一般状态出发的所有可能的目的状态、转移速率和转移条件。随后,推导出了次级系统网络容量、频谱利用率、阻塞概率、强行终止率等性能指标的解析式。数值实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Ps-rc策略能够在混合多类型业务的认知无线电网络中保障预定义优先级用户的服务质量。其次,本文还考虑了一个更加普遍的基于异构业务分级的调度方案。在采用静态因素区分弹性业务和实时业务的基础上,为了提升包含重要信息的弹性业务的优先级,提出采用动态因素对被主用户中断的弹性业务进行再划分的方法。目的是区分其中高优先级弹性业务,并为其设置新的预留队列,安排高于实时业务的调度优先级。也即在建立区分弹性业务和实时业务队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预留队列给被主用户中断的高优先级弹性业务。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应用了信道装配与频谱自适应技术,提出了一个带有预留队列的优先级调度(Ps-rq)策略,并给出了资源调度和分配算法。进一步,本文建立了Ps-rq策略下的连续时间Markov链,给出了能够触发系统状态变化的转移事件、转移速率和转移条件。通过求解稳态分布获得了次级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数值实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Ps-rq策略能够在提供公平调度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被中断的重要弹性业务的调度优先级。然后,本文首次将两状态Markov调制的伯努利过程(MMBP-2)引入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建立了基于接入模式的带有跨层考虑的突发业务流性能评价模型。在数据链路层,本文以MMBP-2作为业务流的输入模型,模拟不同突发度的异构业务,并通过Markov链建立其之间的相关性。在建模过程中本研究还考虑到突发业务易产生的网络拥塞问题,加入了随机早期检测(RED)机制来控制网络拥塞。在物理层,次用户在信道上被成功接受的概率由Nakagami衰落、主用户活动和次用户的频谱感知共同作用。通过建立二维Markov链将上述影响频谱接入的因素整合并融于二维概率空间,获得了相应的状态转移矩阵。另外,本文还构造了前向约减后向展开的迭代算法来获得矩阵稳态解,进一步得到了次级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包括系统吞吐量、平均时延、平均队长、总丢包率等。数值实验结果显示本文建立的评价模型能够保障次用户在突发环境下保持稳定的系统输出。对比实验证明了采用合理的拥塞控制方案有助于提升次级系统性能。最后,考虑到评价模型中采用的RED拥塞控制机制存在对参数设置敏感的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了节点拥塞问题,建立了区分优先级的双节点排队模型并提出采用平均队长指标和信道传输状态指标共同反馈网络拥塞,以降低RED机制对单参数控制的依赖性。据此,本论文设计提出了一个双阈值双指标的DI-RED拥塞控制机制,推导得到了更新后的阈值位置、分组到达率、分组丢弃概率,并给出其实现算法。同时,通过建立离散时间排队模型对带有DI-RED拥塞控制的数据传输性能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了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数值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DI-RED机制不仅能够克服RED机制参数敏感的问题,还能在各项性能指标之间取得折中。基于此,本文将所提出的DI-RED机制应用于突发业务流评价模型中,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所提机制控制的有效性。
张晓楠[2](2021)在《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的网络流量性能测量与分析》文中指出移动通信业务的迅猛增长对网络性能提出了挑战,新兴的业务对网络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在进行网络优化时,传统的分析理论为排队论理论。随着网络结构的复杂化与业务的多样化,该理论已经出现分析的局限性。网络演算作为新型的网络性能分析理论,能够弥补排队论在理论建模和性能研究中的局限,在分析网络随机排队问题方面能够给出更为准确的性能预测结果。目前网络演算理论的应用瓶颈在于:理论建模与真实网络环境差异较大,导致理论分析结果出现偏差,需要对模型分析结果展开测试从而进行后续修正。而网络演算的测试一般以仿真验证为主,真实流量测试较少。这是因为通用设备往往性能及精度受限,网络演算理论预测的高负载下精确的性能边界难以在测试环境中验证。而仅通过仿真验证又难以捕捉实际流量测试中的外界影响因素。此外,对于随机性较强的场景,随机网络演算理论对多到达流量调度或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拓展还在研究阶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使用随机网络演算作为分析理论,从真实测量环境搭建和复杂场景建模两个方面设计了对网络流量的分析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和贡献如下:1.对到达与服务过程进行建模与修正,并将模型拓展到复杂场景本文基于网络演算理论对到达与服务过程进行建模,并对到达与服务模型进行了线速及环境影响修正,并结合测试验证了修正后模型的准确性。对于多流量与拓扑结构,本文将修正后的模型拓展到不同调度算法和多节点场景中。这些修正模型的准确度满足复杂网络环境的性能分析需求。2.实现了较高强度与精度的真实流量测试环境本文在通用设备条件下搭建了能实现较高性能与精度的测试环境,并能实现多流量调度与多节点网络结构测试。对不同测试场景,本文研究了测试环境中软件的具体配置方案,如流量生成器指令设置、流量捕获软件筛选器设置、交换机端口指令及调度配置、数据导入分析及拟合逻辑、测试所必须的其他网络设置等,使整套流量测试设备的可用性与易用性得到提升。该测试环境能够验证建模的合理性与理论分析结果的准确性。3.将不同场景中测试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和检验本文对复杂网络场景进行了实际测试,结合网络演算理论中多种分析方法,以及经典排队论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和检验。在不同场景的多种理论分析结果中,分别找到了最匹配实际测试结果的算法。该结果可以在不同网络环境中仍保持理论分析的高精确度和计算简易度。本文探索了随机网络演算理论在真实网络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演算理论作为系统化的分析理论,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和准确度,今后也将成为研究网络性能的有力手段。
崔少娜[3](2020)在《5G业务流量分析和资源管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5G通信在4G通信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加繁杂多样的应用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场景要求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海量机器类型通信场景要求密集的设备互联,低时延高可靠性通信场景要求极低的延迟和极高的可靠性。为满足这三种应用场景的通信需求,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切片等技术成为了5G关键使能技术。网络切片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的通信需求将物理网络划分为多个端到端网络提供服务;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带来了网络可编程性,降低硬件升级成本。一直以来,业务需求和流量模型的研究都得到了研究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用来预估通信需求、进行网络规划。eV2X系统中车辆的高移动性将会导致频繁的小区切换,减少或避免业务中断的同时满足业务的通信需求是研究小区切换时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传统的业务模型和流量模型不再适用于业务需求千差万别、场景特性各有千秋的5G网络,根据RSSI选择目标小区的切换方法也不能满足eV2X系统所需的时延和移动性,因此,本文主要针对uRLLC的业务流量分析和eV2X的切换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在绪论一章阐述了业务流量模型和eV2X系统中切换方法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内容。uRLLC类业务的业务建模和场景流量分析将为5G网络中的流量控制和网络规划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使用两层模型分别对uRLLC类业务的会话层和分组层进行建模,针对各业务的不同特性,建立不同的业务模型,并根据所建立的业务模型推导出数据传输速率的概率密度函数和累积分布函数,与蒙特卡洛方法得出的数据传输速率统计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业务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地,基于业务模型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多用户多业务场景的流量卷积原则,并推导出uRLLC类场景的通用流量模型,进而根据所建立的流量模型计算数据传输速率,分析场景流量,得出单个场景的流量特性,助益学术研究中的网络仿真和实际应用中的组网铺设。eV2X系统中,具有高移动性的车辆上运行着具有低时延、高可靠性或者高数据速率的业务。因此,为保障业务连续性,研究适用于5G网络架构的移动性管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考虑了eV2X网络切片架构,提出了一种基于UE行为模型参数预测的切片切换方法:AMF提前预测UE行为模型参数,为即将到来的切换决策提供参考数据,减小业务传输时延。此外,AMF和NSSF在选择目标g NB和网络切片时考虑负载、Qo S需求和移动性需求,为UE选择最合适的网络,满足业务需求。仿真该切换算法并分析其性能,可以看出,应用网络切片技术和预测的切换方法可以满足eV2X类业务的Qo S需求,相较已有切换方法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性能提升。
郑凌[4](2019)在《高性能SDN数据面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规模和应用需求的大幅增长与现有网络的服务能力及环境的矛盾变得日益显着。网络带宽的持续攀升、网络业务的丰富化、个性化等都向构建互联网基础架构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现有网络设备的功能依赖于封闭硬件的特性,导致其难以适应新功能新业务的多样化需求。针对上述情况,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提出了全新的探索思路:将网络设备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解耦合,网络的控制功能由统一的控制器完成,实现网络的集中化控制。网络交换设备实仅现数据转发的功能,构成SDN的数据面。控制器与交换机之间采用开放的可编程接口,构建动态、开放、可控的网络环境。因此,SDN作为一项新兴的网络技术,正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持续关注。作为构建SDN网络的基础设施,SDN数据面根据上层的数据转发规则,完成高速的业务处理与数据转发,是影响整个网络的性能的关键所在。随着网络带宽的高速发展以及不同新型业务的出现,需要SDN数据面满足高带宽、大容量、更精细的流识别与服务质量保障等需求。本文重点研究SDN的数据面,从数据面的功能结构出发,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对高带宽环境下SDN数据面对输入业务进行线速处理的若干关键技术和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SDN多级流表的构建问题。针对SDN中流表规模的扩张以及流表存储资源利用率低效的问题,提出一种两步式多级流表构建算法。第一步基于流表中不同的流类别对匹配域进行拆分,简化不同流类别之间的通配表项;第二步根据匹配域的重复率对流表进行正交分解,进一步压缩了流表中的冗余表项。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压缩60%以上的流表存储空间,并且能够达到100Gbps的线速处理能力。2.研究了SDN数据面中的高速分组分类问题。针对现有方法无法对范围匹配提供较好支持的问题,提出一种支持范围匹配的分组分类算法(RSBV)以及一种支持任意字段匹配的高速分组分类算法(AFBV)。RSBV算法首先分析了范围匹配的特点,将范围匹配规则集进行分级预编码并存储在存储器中。在查找时,根据各个子字段的查找结果进行布尔运算得出最终的匹配结果。在此基础上,AFBV算法结合了RSBV算法和二维流水结构的Stride BV算法,将规则的匹配域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进行并行处理,从而能够支持精确匹配,前缀匹配,范围匹配以及任意位置掩码匹配等多种字段类型。两种算法都能够通过二维流水的硬件架构,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位宽为512 bit,共1K条规则的规则集,AFBV算法的数据吞吐率能够达到520MPPS。相对于对比方法,本文算法在有效支持范围匹配的基础上,数据吞吐率提高了37%44%,相对于TCAM功耗降低了43%。3.研究了SDN数据面中,共享缓存虚拟输出排队的场景下的高性能队列管理问题。这部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针对共享缓存交换结构中,在突发流量下多队列的公平性问题,采用了一种共享-保障队列管理机制(SPQM)。其核心思想是将存储空间分为共享区和保障区。每个端口具有自己的保障缓存区,不能被其他端口使用。共享区的存储空间被所有端口所共享。为分析SPQM机制的性能,使用排队理论对缓存分区问题进行形式化描述,并推导得出闭合形式的公式。通过数值分析,可求解出近似最优化的缓存分区方案。仿真结果表明SPQM机制相对于对比方法,能够在非均匀业务流量场景下降低系统的总体阻塞概率。此外,我们在基于FPGA的以太网交换平台上验证了该方法的性能,表明该方法具有时间复杂度低,易于硬件实现的优点。第二,在多优先级队列的场景下,研究了面向多优先级队列的服务质量保障(QoS)优化问题。为了实现共享缓存的高效利用,同时为不同优先级队列提供区分服务,提出一种基于优先级门限反压的QoS优化方法(BQOM)。其主要思想是在入队端增加基于反压机制的优先级门限。当较高优先级流量较大时,主动抑制较低优先级的入队流量,保证高优先级流量得到更好服务从而降低系统总体的阻塞概率。利用排队理论对系统进行建模与分析,并得出最优化的优先级门限划分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降低系统的总体阻塞概率的同时,增加缓存利用率。此外,我们在FPGA上实现了该方法,并通过一个具体的接入网络案例进一步验证了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网络中运行效果良好。4.研究了SDN数据面中高速大容量分组缓存的问题。首先,针对高性能SDN交换机对于高速大容量数据包缓存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并行混合的SRAM/DRAM分组缓存架构。此外,为实现高速缓存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优化片外DRAM的带宽利用率,提出一种超时触发的动态缓存管理算法(DMA-HT)。该算法为每个队列动态分配缓存,并增加一个超时字段,用于控制每个队列在缓存中的停滞时间。为分析算法性能,使用排队理论对所提算法进行建模,并对多项性能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在多种流量场景下,得出停滞超时时间的最优解。软件仿真与FPGA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丢包率与时延,并能够在最坏情况下,将DRAM的带宽利用率提高2.1倍。
房曙光[5](2013)在《无线网络QoS保障跨层优化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无线通信为当今通信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保障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多媒体业务等对服务质量具有严格要求的应用就更为突出。网络服务质量是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质量的度量指标,第三代和第四代无线网络均具有支持多种QoS需求业务流特性。现代无线网络中信道的时变性、业务流的复杂结构和到达随机性以及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使得无线网络QoS保障技术十分复杂和重要。本论文借助马尔科夫过程理论、队列理论、最优化理论、在线学习理论,研究无线网络通信中QoS保障的若干关键问题,包括无线信道服务过程突发特性及无线信道马尔科夫过程建模方法、分层无线网络QoS指标垂直映射模型及跨层优化技术、无线多跳网络中节点公平性保障技术,并利用Matlab工具对所提出各种算法模型进行性能仿真和分析,验证它们的有效性,论文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五个方面。(1)首次构建AMC瑞利衰减无线信道服务过程模型。借助队列理论,分析数据链路层业务流、链路队列以及物理层调制编码技术对AMC无线信道服务过程的影响,得出AMC无线信道服务过程模型;并应用突发特性的离散时域尖度因子函数表示法,通过数值方法分析AMC无线信道服务过程所呈现突发特性,以及其与信道接收端服务速率、系统期望包差错率以及信道信噪比关系。(2)基于AMC无线信道服务过程突发特性,提出一种突发特性等效的AMC无线信道马尔科夫模型建模方法,并且用数值分析方法与现有建模方法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和优越性。(3)针对无线网络垂直QoS映射问题,基于层间虚拟缓存概念,提出一种统一的层间QoS垂直映射模型,并且采用队列分析方法和仿真初步验证了其有效性。(4)针对无线环境下业务流和无线信道的不可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在线学习的层间QoS优化方法,并给出了其求解算法。(5)提出一种新的无线Mesh网络中路由节点公平性的度量方法。该方法基于加权最大最小公平性优化原理,以路由和中继节点加权吞吐量冗余的一致性衡量无线Mesh网络中节点公平性,并提出一种节点吞吐量和节点公平性优化结构,利用该结构和仿真分析节点吞吐量和节点公平性关系。
王晖[6](2013)在《自相似网络流量流体流模型及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的拥塞控制是Internet稳定运行的基础,围绕着TCP协议的拥塞控制一直是Internet研究的一个热点,吸引着诸多的学者。随着网络通信流量的急剧增加和各类实时业务流量对QoS要求的大幅提高,仅仅依靠端到端拥塞控制己经难以满足网络需求。事实上,在Internet这样复杂的异构网络环境中,希望所有用户都兼容端系统拥塞控制也是不现实的。必须发展路由器等中间网络设备的控制,以增强拥塞控制的效果。路由器位于拥塞的发生点,所以在路由器上进行拥塞控制是非常有意义的。队列管理机制就应运而生了。主动队列管理(Active Queue Management,AQM)机制通过对拥塞的预判和主动丢包,实现对拥塞的控制,成功避免了死锁、全局同步等现象。IP拥塞控制机制的研究是当前拥塞研究的热点。本文将路由器参与的显式拥塞控制也归为IP拥塞控制机制。网络业务流自相似性的发现和研究推翻了早先网络流量短相关的基础假设,由于网络流量突发性更为突出,直接导致拥塞发生更为频繁和加剧,这使得网络流量的统计特征提取、排队性能分析和缓冲空间设置以及拥塞策略的设计均有所变化。自相似模型的引入给原本复杂的拥塞控制带来新的问题,但它同时也会带来新的解决方法。往返时延RTT是网络拥塞控制机制有效运行赖以维系的节奏,网络时延不易准确估算也是造成网络拥塞机制偶尔失效的主要原因。故而需要分别对往返时延RTT建模为常数、常函数、随机过程等不同的数学形式,利用数学方法分析RTT对网络拥塞控制机制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基于网络排队延时的显式拥塞控制算法QDCN,该算法通过路由器监测队列长度,进而得出排队延迟,实时更新RTT,以显式方式通知源端改变拥塞窗口,从而实现拥塞避免。进一步看到在恒速网络业务流下,本来性能比较优越的SFPID-RED和QDCN算法性能有所下降,并且时延并不是造成算法性能下降的诱因。实际上网络流量的自相似性(突发性)才是这些算法失效的根本原因,时延的抖动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于是提出一种基于自相似流量的随机早检测算法——STRED。该算法采用时间槽作为操作单位,以减少计算量,降低网络参数更新速率;根据时间槽记录观测参数进而预估自相似系数(Hurst系数),并依据相关函数调整RED算法丢弃概率,增强RED算法对自相似网络流量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对自相似流量的拥塞控制。然而学界关于网络流量是具有泊松特性的短相关还是具有分形自相似的长相关的争论一直不断。虽然有大量的网络测量实验分析得出网络自相似的结论,但也有证据表明泊松特性依然存在。网络流量模型经历了短相关,长相关,多重分形的发展演变,现在有回归短相关的一种可能。实际上网络流量的长相关和短相关两种特性同时存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网络自相似性和TCP/AQM流体流模型,提出一种新型Lévy随机过程,并建立一种TCP/AQM二象性流体流模型,可以同时描述网络的自相似性和包驱动特性,试图从理论上对网络流量的两种特性进行统一,并进一步研究了二象性模型的有关性质。为以后基于自相似网络的拥塞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总之本课题主要针对网络拥塞问题,剖析了一种现有应用较为广泛的网络流量模型——TCP/AQM流体流(Fluid Flow)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网络自相似提出一系列的研究方案。
关驰[7](2013)在《数字变电站通信网络业务的自相似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业务流量的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测量和分析,网络业务流量是自相似或分形的,因此在对网络进行建模、设计和性能分析时都必须要考虑到网络业务的自相似特性。近年来由于智能电网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数字变电站通信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变电站通信网络业务的自相似特性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为了对自相似业务流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本文在分析自相似业务流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利用Wireshark软件对真实计算机网络的业务流量进行捕获,并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对该流量进行自相似参数的检测和分析,验证了网络业务自相似性的真实存在。然后讨论了多种自相似业务模型,其中着重分析和仿真了ON/OFF模型产生自相似业务流量,结果表明,随着具有重尾分布的信源数的增多,自相似特性越明显。同时本文还利用OPNET软件进行仿真比较了自相似业务流与传统业务流对网络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时延、利用率等网络性能方面,自相似业务由于突发的自相似,使得网络的性能也会呈现出不稳定性,有较大的波动。最后本文重点研究了数字变电站通信网络中业务流的自相似特性,通过OPNET软件对以IEC61850标准为基础的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进行了建模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变电站层的工程师站所收到的保护动作反馈的突发信息的确具有明显的自相似特性(H=0.677>0.5),同时整个变电站通信网络的时延性能也表现出了波动性的突发。为了进一步研究自相似业务流对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影响,本文还利用OPNET建立子网方案下的变电站通信网络,比较了三种不同参数(H=0.51,0.6,0.7)的自相似业务流对变电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自相似度参数H的增大,使得网络的时延增大,其他业务的传输时延增大,链路利用率提高。但总体而言,性能下降的同时波动变得更加剧烈。
房曙光,董育宁,张晖,王再见[8](2013)在《多速率调制无线信道服务过程及信道建模》文中认为现代无线网络中,为克服复杂无线信道对系统服务质量影响,自适应调制编码是采用于物理层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该文采用队列技术分析无线信道服务过程与业务流过程和物理层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关系,对自适应调制编码无线信道服务过程建模;并提出一种基于服务过程突发特性等效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无线信道建模方法。该文采用数值方法分析自适应调制编码无线信道服务过程所表现的突发性,验证了所提出无线信道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房曙光,董育宁,张晖[9](2012)在《无线网络服务过程建模及突发特性》文中指出现代无线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复杂结构使得系统服务过程建模及服务质量(QoS)分析具有很高计算复杂度。对于以合理精度预测网络QoS而言,过于精准的系统服务过程模型是不必要的,所构建模型应能反映系统服务过程对网络QoS产生的影响。无线通信系统服务过程的突发特性对网络QoS具有重要影响,笔者分析了过程突发特性的描述方法,详细说明了尖度因子函数对过程突发特性的描述及相应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个基于尖度因子函数构建切换批伯努利过程马尔可夫模型的方法,并通过数值分析对其有效性和准确性予以了验证。
袁博[10](2012)在《基于可重构技术的网络节点节能问题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满足人们对网络的规模、功能和性能等方面需求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能耗方面,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碳排放也随着行业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目前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的碳排放占全球的2%,这一比例将在2020年翻一番。2008年网络基础设施,包括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冷却设施等设备共消耗8680亿度电,占全球总耗电量的5.3%。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到2025年,IT行业的平均能耗将达到2006年的5倍,网络领域更会达到13倍。能耗问题已成为信息和通信技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重大专项“新一代高可信网络”提出了“可重构柔性网络”的思想,致力于建设能够承载新型业务、提供可靠服务保证、用户规模可规划、网络资源可管理、节点服务能力可重构、绿色节能的下一代网络与业务国家试验床。针对绿色网络对网络节点节能的需求,本文依托可重构柔性网络的研究工作,研究网络节点的绿色节能技术。本文从节点设备能耗跟随业务负载变化的思想出发,将节点能耗调整抽象为资源分配和资源调整的物理本质问题,研究基于可重构技术的网络节点能耗调整机制。首先研究基于构件运算的系统可重构理论;其次研究构件模型和构件能耗感知模型;再次研究基于构件重构的能耗细粒度调整方法;最后设计一种网络节点的低能耗转发架构。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对构件重构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定义了构件和重构操作的相关概念,提出了可重构系统的代数模型。针对可重构系统在形式化描述和重构建模方面的不足,用代数学方法对可重构构件,构件组合,可重构系统的属性和行为特征进行抽象,把构件组合定义成构件的“运算”实现,结合进程代数中算子的概念,定义了多种构件组合运算,建立了可重构系统的代数模型。在代数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重构建模和重构范式,为使用可重构技术实现能耗调整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构件的能耗感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内嵌能耗感知机制的构件模型。构件模型使用构件代理完成决策和重构部署,利用代理接口完成构件间的交互。在构件组装层面引入具有感知功能的容器隔离底层操作系统的影响,构件模型遵循重构范式实现构件连接关系的重构。构件模型为构件提供了运行环境,为重构操作提供了支撑。分析构件的能耗产生原因,根据构件开发过程和运行环境的特点定义了3个能耗特征量,提出了一种利用BP神经网络估算构件能耗的模型。能耗模型对3个能耗特征量进行度量,使用BP神经网络拟合出构件特征量与构件能耗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能耗感知模型的有效性。内嵌能耗感知机制的构件模型支持了构件重构并提供了能耗调整对象。●针对时延敏感业务的能耗调整问题,提出了截止时间约束下的频率调节算法。首先分析了业务时延特性,结合可重构柔性网络思想提出了一种业务时延特性区分方法。根据时延敏感业务对节点服务性能的要求,提出了一种以构件运行截止时间为约束的频率调节算法。算法使用频率调节点密度在构件组内部快速选择频率调节点,通过插入频率调节代码降低构件能耗。最后使用Zebra容器原型和Wattch功耗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频率调节算法可以节省构件组20%-40%的能耗,可使构件组能耗跟随业务负载发生变化,实现设备能耗的细粒度调整。●针对非时延敏感业务的能耗调整问题,提出了基于构件重构的能耗细粒度调整方法。为解决能耗调整时机的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流特征分析的多时间尺度重构决策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到达业务流的突发水平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流模型,然后针对选定的流模型提取流特征进行能耗调整时机决策。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准确选择流模型,可以提高能耗调整的成功率和准确率并能降低能耗调整对业务的影响。其次,在对构件化路由器低能耗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构件重构的能耗细粒度调整方法。该方法使用布尔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网络负载变化;使用遗传算法并行搜索构件配置空间,能够快速搜索出低能耗构件配置方案。使用真实网络流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根据负载的动态变化进行构件重构,能够使路由器能耗跟随业务负载进行变化,与传统算法相比可以节省60%的算法运行时间,降低构件组25%能耗,实现了设备能耗的细粒度调整。●针对网络节点能耗调整机制的部署问题,基于交换中转发的思想设计了一种低能耗转发架构。该架构通过模糊转发流水交换减少了路由器转发和交换阶段的存储需求和访存次数。该机制复用多个低速节点构成多级流水线结构,可降低报文IP查表和交换的硬件实现复杂度。通过重构规模化执行部件间的连接拓扑,可以部署论文提出的能耗调整机制。建立了交换中转发机制的能耗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可将路由查表中的存储开销降低为传统先转发后交换机制的50%,并且可节省查表过程中12.5%的能耗。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准确把握构件可重构系统的宏观特征,实现构件能耗感知,部署能耗细粒度调整机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将直接为基于可重构技术实现能耗跟随负载变化和绿色网络能耗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二、突发业务流的TES建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发业务流的TES建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基于信道访问的网络性能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认知无线电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认知无线电的研究价值及应用优势 |
1.1.2 研究背景实例 |
1.1.3 研究意义 |
1.2 网络特点及本文研究对象 |
1.2.1 认知无线电网络及特点 |
1.2.2 本文的关注参数及研究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
1.3.1 CRNs中资源调度与分配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2 CRNs中基于接入机制的网络性能分析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3 网络中的突发业务流和拥塞控制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 关键技术和方法 |
1.4.1 信道装配与频谱自适应 |
1.4.2 排队论、Markov链和稳态分布 |
1.4.3 拥塞控制与随机早期检测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两类业务分级的资源分配与调度策略及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基于两类业务分级的CRNs模型 |
2.3 预留信道轮询调度(Ps-rc)策略 |
2.3.1 Ps-rc策略的信道分配与调度方法 |
2.3.2 Ps-rc策略的状态转移触发事件 |
2.4 Ps-rc策略的CTMC分析和Qo S度量 |
2.4.1 用Markov链建模次用户的调度动态 |
2.4.2 次用户性能评价指标 |
2.5 仿真与分析 |
2.5.1 次级网络容量 |
2.5.2 频谱利用率 |
2.5.3 阻塞概率 |
2.5.4 强行终止率 |
2.6 小结 |
第3章 基于异构业务分级的资源分配与调度策略及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异构业务分级 |
3.2.1 区分服务方案 |
3.2.2 业务分级在急救场景下的应用案例 |
3.3 系统模型 |
3.4 带有预留队列的优先级调度(Ps-rq)策略 |
3.5 Ps-rq策略的CTMC分析和QoS度量 |
3.5.1 基于Ps-rq策略的状态转移触发事件 |
3.5.2 用Markov链建模次用户的调度动态 |
3.5.3 次用户性能评价 |
3.6 仿真与分析 |
3.6.1 次级网络容量 |
3.6.2 频谱利用率 |
3.6.3 阻塞概率 |
3.6.4 强行终止率 |
3.7 小结 |
第4章 CRNs中基于接入模式的突发业务建模和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系统架构 |
4.2.1 多类型次用户的CRNs模型 |
4.2.2 次用户接入过程分析 |
4.3 跨层考虑参数 |
4.3.1 输入源模型 |
4.3.2 拥塞控制 |
4.3.3 次用户的成功接受概率 |
4.4 突发业务的建模和分析 |
4.4.1 系统模型的建立 |
4.4.2 稳态分布的计算 |
4.4.3 性能度量 |
4.5 数值实验 |
4.5.1 拥塞控制对次级系统性能的影响 |
4.5.2 信道衰落对次级系统性能的影响 |
4.5.3 次级系统性能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双阈值双指标DI-RED拥塞控制及突发业务流性能评价 |
5.1 引言 |
5.2 拥塞控制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5.2.1 RED/DI-RED模型的描述 |
5.2.2 提出的DI-RED模型的分析和求解 |
5.2.3 性能度量 |
5.3 提出的DI-RED模型的拥塞控制算法 |
5.3.1 算法和实现流程 |
5.3.2 提出的DI-RED模型的特性分析 |
5.4 DI-RED机制的性能分析 |
5.4.1 DI-RED 机制与DT,RED 机制分组丢失函数的比较 |
5.4.2 DI-RED机制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5.4.3 DI-RED机制的节点参数分析 |
5.4.4 DI-RED 机制与RED,DRED 机制端到端性能的比较 |
5.5 带有DI-RED拥塞控制的接入系统中突发业务的性能分析 |
5.6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奖 |
(2)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的网络流量性能测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网络演算的提出与发展历程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网络演算理论简介 |
2.1 网络演算理论简述 |
2.2 网络性能分析基本方法 |
2.2.1 网络性能分析基本性质 |
2.2.2 网络性能分析基本模型 |
2.3 网络演算理论基础 |
2.3.1 网络演算的数学工具 |
2.3.2 网络演算的性能分析定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网络演算的真实网络建模与场景设计 |
3.1 网络流量建模 |
3.1.1 周期业务 |
3.1.2 泊松业务 |
3.2 服务模型建模与修正 |
3.2.1 服务模型建模 |
3.2.2 服务模型修正 |
3.3 网络流量模型修正 |
3.4 测试场景设计与理论分析 |
3.4.1 单节点单业务场景 |
3.4.2 调度介绍 |
3.4.3 周期业务测试场景设计 |
3.4.4 泊松业务测试场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网络演算的真实网络测量环境搭建 |
4.1 流量生成设备 |
4.1.1 硬件配置 |
4.1.2 流量生成器 |
4.1.3 时钟同步 |
4.1.4 网卡与网段 |
4.2 流量捕获与分析软件 |
4.2.1 流量捕获软件 |
4.2.2 流量分析软件 |
4.3 服务设备 |
4.3.1 初步配置 |
4.3.2 配置调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网络演算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单节点单业务测试流程与结果分析 |
5.2 周期串联场景测试流程与结果分析 |
5.3 泊松流量测试流程与结果分析 |
5.3.1 单流测试流程与结果分析 |
5.3.2 调度场景测试流程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5G业务流量分析和资源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业务流量模型研究基础 |
1.2.1 常见分布 |
1.2.2 常见模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uRLLC业务流量模型研究现状 |
1.3.2 eV2X切换方法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uRLLC类业务建模 |
2.1 引言 |
2.2 uRLLC类业务的业务模型 |
2.2.1 变电站控制与维护业务 |
2.2.2 移动救护车和生命连接业务 |
2.2.3 增强驾驶业务 |
2.3 业务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2.3.1 变电站控制与维护业务仿真与性能分析 |
2.3.2 移动救护车和生命连接业务仿真与性能分析 |
2.3.3 增强驾驶业务仿真与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RLLC类场景流量分析 |
3.1 引言 |
3.2 uRLLC类场景的流量模型 |
3.2.1 智慧能源应用场景 |
3.2.2 银行无线通信应用场景 |
3.2.3 智能工厂应用场景 |
3.3 场景的仿真结果及流量分析 |
3.3.1 智慧能源应用场景仿真与流量分析 |
3.3.2 银行无线通信应用场景仿真与流量分析 |
3.3.3 智能工厂应用场景仿真与流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种用于eV2X系统基于UE行为模型参数预测的切片切换方法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2.1 eV2X网络切片架构 |
4.2.2 网络模型 |
4.3 基于UE行为模型参数预测的切片切换方法 |
4.3.1 UE行为模型参数预测 |
4.3.2 新网络切片的选择与创建 |
4.3.3 基于UE行为模型参数预测的切片切换方法 |
4.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
(4)高性能SDN数据面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软件定义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
1.2.1 软件定义网络的起源 |
1.2.2 软件定义网络的发展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3.1 高性能SDN数据面研究的必要性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贡献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软件定义网络研究进展 |
2.1 SDN数据平面关键技术 |
2.1.1 Open Flow流表与协议标准的演进 |
2.1.2 数据面可编程技术 |
2.1.3 高性能SDN交换机的设计与实现 |
2.2 SDN控制平面关键技术 |
2.2.1 SDN控制器设计 |
2.2.2 SDN编程语言与接口 |
2.3 SDN应用研究 |
2.3.1 流量工程 |
2.3.2 网络管理与测量 |
2.3.3 虚拟化 |
2.3.4 网络安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DN高效转发流表相关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SDN多级流表构建算法 |
3.2.1 相关工作 |
3.2.2 Open Flow流表的符号描述 |
3.2.3 两步式多级流表构建算法 |
3.2.4 性能仿真 |
3.3 支持任意字段匹配的高速分组分类算法 |
3.3.1 相关工作 |
3.3.2 支持范围匹配的高速分组分类算法:RSBV |
3.3.3 RSBV算法的FPGA实现 |
3.3.4 支持任意字段的高速分组分类算法:AFBV |
3.3.5 性能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DN数据面高性能队列管理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共享缓存交换的共享-保障分区策略 |
4.2.1 问题描述与相关工作 |
4.2.2 系统模型 |
4.2.3 理论分析 |
4.2.4 数值分析 |
4.2.5 仿真结果 |
4.2.6 FPGA实现与实验验证 |
4.3 面向多优先级队列的Qo S优化方法 |
4.3.1 问题描述 |
4.3.2 系统模型与分析 |
4.3.3 基于优先级门限反压的Qo S优化方法 |
4.3.4 仿真结果 |
4.3.5 案例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大容量分组缓存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 |
5.3 系统设计 |
5.3.1 基于并行HSD的分组缓存架构 |
5.3.2 DMA-HT缓存管理算法 |
5.4 性能分析 |
5.4.1 系统模型 |
5.4.2 丢包率 |
5.4.3 平均时延 |
5.4.4 DRAM带宽利用率 |
5.5 数值分析 |
5.5.1 数值结果 |
5.5.2 性能对比 |
5.6 仿真与验证 |
5.6.1 软件仿真 |
5.6.2 FPGA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内容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无线网络QoS保障跨层优化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主要缩略语说明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无线信道建模 |
1.2.2 QoS 指标映射 |
1.2.3 WMNs 网络 QoS 保障 |
1.2.4 无线网络 QoS 保障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多速率调制无线信道服务过程及信道建模 |
2.1 引言 |
2.2 过程突发特性的描述方法 |
2.2.1 变异系数法 |
2.2.2 自相关函数 |
2.2.3 分散性指标 |
2.2.4 尖度因子函数 |
2.3. AMC 信道服务过程突发特性 |
2.3.1 AMC 技术 |
2.3.2 AMC 无线信道服务过程St |
2.3.3 AMC 无线信道服务过程S t突发特性描述 |
2.4. AMC 无线信道突发特性等效建模 |
2.4.1 信道服务过程二阶矩 |
2.4.2 定义中间变量EYi |
2.4.3 求无线信道服务过程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
2.5. 数值分析 |
2.6 小结 |
第3章 无线网络分层 QoS 垂直映射模型及跨层优化方法 |
3.1 引言 |
3.2 分层 QoS 机制及其映射 |
3.3 QoS 参数的自下向上垂直映射 |
3.4. 相邻协议层 QoS 指标的跨层优化 |
3.4.1 跨层优化 |
3.4.2 强化学习算法 |
3.4.3 基于强化学习的相邻协议层跨层优化 |
3.5. 仿真验证 |
3.5.1 网络层与传输层 QoS 指标垂直映射 |
3.5.2 Q 学习的跨层优化 |
3.6. 小结 |
第4章 WMNs 网络中 QoS 保障的节点公平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MR 节点 QoS 吞吐量与 MR 节点公平性优化及公平性度量 |
4.3 、数值分析 |
4.3.1 各节点 n取值相同 |
4.3.2 各节点 n取不同值 |
4.4 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主持的科研项目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发表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6)自相似网络流量流体流模型及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网络拥塞 |
1.2.1 网络拥塞概述 |
1.2.2 网络拥塞控制热点问题和挑战 |
1.3 IP 拥塞控制 |
1.3.1 主动队列管理 |
1.3.2 IP 拥塞控制热点问题和挑战 |
1.4 基于控制理论的主动队列管理 |
1.4.1 TCP/AQM 流体流模型 |
1.4.2 基于 PID 控制的 AQM 算法 |
1.4.3 基于控制论的 AQM 机制热点问题和挑战 |
1.5 基于自相似业务流的主动队列管理 |
1.5.1 基于自相似网络流量的 AQM 算法 |
1.5.2 基于自相似的 AQM 机制热点问题和挑战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文章节结构安排 |
第2章 网络业务流自相似性 |
2.1 自相似理论基础 |
2.2 网络流量模型 |
2.2.1 短相关模型 |
2.2.2 长相关模型 |
2.3 网络流量自相似性 |
2.3.1 网络自相似业务流 |
2.3.2 网络流量自相似性成因 |
2.4 自相似网络流量的仿真和生成 |
2.4.1 赫斯特指数估计 |
2.4.2 重尾分布 ON/OFF 模型 |
2.4.3 分形高斯噪声 |
2.5 自相似网络流量下基于控制论的 AQM 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TCP/AQM 流体流时延模型 |
3.1 问题描述 |
3.2 时延模型 |
3.2.1 常数 RTT |
3.2.2 多项式函数 RTT |
3.2.3 泊松过程 RTT |
3.2.4 分数布朗 RTT |
3.2.5 时延模型分析和结论 |
3.3 基于排队时延的 TCP 显式拥塞控制算法 QDCN |
3.3.1 算法思想描述 |
3.3.2 算法性能评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时间槽的自相似流量随机早检测算法 |
4.1 问题描述 |
4.2 算法理论基础 |
4.3 算法思想描述 |
4.4 算法性能评测 |
4.4.1 仿真方案设计 |
4.4.2 实验一 STRED 算法性能评测比较 |
4.4.3 实验二关于参数路由器缓存大小 |
4.4.4 实验三关于参数初始元大小 |
4.4.5 实验四关于参数时间槽大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TCP/AQM 二象性流体流模型 |
5.1 问题描述 |
5.1.1 泊松流和分形布朗运动流 |
5.1.2 短相关性和长相关性 |
5.2 二象性业务流模型 |
5.2.1 自相似存储模型 |
5.2.2 路由器恒速服务 |
5.2.3 路由器随机服务 |
5.2.4 二象性到达流和分流系数 |
5.3 新型分数 LéVY 随机过程 |
5.4 二象性流体流模型 |
5.4.1 平均输入速率 |
5.4.2 偏差系数 |
5.4.3 二象性流体流模型 |
5.5 队列性能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数字变电站通信网络业务的自相似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业务流量自相似特性的发现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网络业务的自相似特性 |
2.1 自相似的定义与特性 |
2.1.1 自相似的数学定义 |
2.1.2 自相似过程的性质 |
2.1.3 重尾分布与自相似 |
2.2 自相似参数检测 |
2.2.1 方差时间法(VT) |
2.2.2 R/S分析法 |
2.2.3 周期图法 |
2.2.4 Whittle最大似然估计法 |
2.2.5 小波估计法 |
2.3 自相似产生的原因 |
2.4 真实网络业务的捕获与自相似分析 |
2.4.1 真实网络业务的捕获 |
2.4.2 捕获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相似业务流的产生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
3.1 自相似业务流产生模型 |
3.1.1 ON/OFF模型 |
3.1.2 统计模型 |
3.2 OPNET下自相似业务流的产生 |
3.2.1 OPNET产生自相似业务流的方法 |
3.2.2 实例1:RPG仿真 |
3.2.3 实例2:IP station仿真 |
3.3 自相似业务流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及OPNET仿真 |
3.3.1 网络性能评价指标 |
3.3.2 自相似业务流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
3.3.3 仿真实例:自相似业务流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变电站通信网络业务的自相似特性研究及OPNET仿真 |
4.1 IEC61850标准的介绍 |
4.1.1 IEC61850标准综述 |
4.1.2 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 |
4.2 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结构研究 |
4.2.1 变电站层与过程层的网络化 |
4.2.2 全站的统一组网 |
4.3 数字变电站通信网络数据流分析与研究 |
4.3.1 变电站数据流分析 |
4.3.2 数据流建模 |
4.4 自相似在数字变电站通信网络中应用的OPNET仿真 |
4.4.1 仿真实例1:数字变电站通信网络中业务的自相似性 |
4.4.1.1 系统模型建立与仿真条件假设 |
4.4.1.2 数据流配置 |
4.4.1.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2 仿真实例2:子网方案下的自相似对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影响 |
4.4.2.1 网络拓扑结构 |
4.4.2.2 三种业务流的参数设置 |
4.4.2.3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总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9)无线网络服务过程建模及突发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线网络Qo S性能分析中的建模方法 |
2 过程突发特性的描述方法 |
2.1 变异系数法 |
2.2 自相关函数 |
2.3 分散性指标 |
2.4 尖度因子函数 |
3 基于尖度因子函数的切换批伯努利过程模型近似方法 |
4 结论 |
(10)基于可重构技术的网络节点节能问题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技术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1 网络绿色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可重构柔性网络与可重构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技术的不足 |
1.2.4 论文研究面临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可重构系统代数模型 |
2.1 引言 |
2.2 相关研究工作 |
2.3 基于构件运算的可重构系统代数模型 |
2.3.1 可重构构件 |
2.3.2 构件组合 |
2.3.3 可重构系统代数模型 |
2.4 可重构系统的可重构属性建模 |
2.5 应用研究 |
2.6 小结 |
第三章 构件模型和构件能耗感知 |
3.1 引言 |
3.2 相关研究进展 |
3.3 构件模型和重构机制 |
3.3.1 感知、决策和执行分离机制 |
3.3.2 软件构件模型支持的重构机制 |
3.3.3 构件类型和构造方法 |
3.4 构件模型的验证及实验 |
3.4.1 支持构件重构的容器原型 |
3.4.2 构件模型应用实例 |
3.5 构件能耗感知模型 |
3.5.1 构件能耗建模方法 |
3.5.2 构件能耗特征量度量 |
3.5.3 构件能耗与能耗特征量拟合 |
3.6 能耗感知模型验证和结果分析 |
3.6.1 验证能耗感知模型的有效性 |
3.6.2 验证CWP和MWP能耗特征量对构件能耗的影响 |
3.7 小结 |
第四章 时延敏感业务的能耗调整机制 |
4.1 引言 |
4.2 相关研究进展 |
4.3 业务时延特性区分 |
4.4 面向时延敏感业务的低能耗频率调节优化算法 |
4.4.1 顺序型构件组能耗优化算法 |
4.4.2 并行型构件组能耗优化算法 |
4.4.3 混合型构件组能耗优化算法 |
4.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5.1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置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非时延敏感业务的能耗细粒度调整机制 |
5.1 引言 |
5.2 相关研究进展 |
5.3 能耗调整时机决策 |
5.3.1 网络演算 |
5.3.2 能耗调整决策系统模型 |
5.3.3 多时间尺度能耗调整决策算法 |
5.3.4 能耗调整时机仿真验证 |
5.4 能耗细粒度调整模型 |
5.5 能耗细粒度调整算法 |
5.5.1 负载变化预测 |
5.5.2 能耗细粒度调整算法 |
5.6 能耗调整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6.1 实验环境设置 |
5.6.2 实验结果分析 |
5.7 小结 |
第六章 低能耗转发架构设计 |
6.1 引言 |
6.2 相关研究进展 |
6.3 绿色节能转发机制 |
6.3.1 交换中转发的数据包处理机制 |
6.3.2 转发操作到FSN阵列的映射 |
6.3.3 交换中转发机制的路由查找 |
6.4 交换中转发机制的能耗分析 |
6.4.1 Bit能耗模型 |
6.4.2 IP查表中的bit能耗 |
6.4.3 交换节点bit能耗 |
6.4.4 交换单元内部队列bit能耗 |
6.4.5 Bit能耗模型验证和分析 |
6.5 绿色可重构技术的应用 |
6.5.1 构件的灵活重构 |
6.5.2 基于FSN的能耗调整机制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绿色网络研究文献列表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四、突发业务流的TES建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基于信道访问的网络性能研究与分析[D]. 徐倩毓.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的网络流量性能测量与分析[D]. 张晓楠.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5G业务流量分析和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 崔少娜. 东南大学, 2020(01)
- [4]高性能SDN数据面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郑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
- [5]无线网络QoS保障跨层优化若干问题研究[D]. 房曙光.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6]自相似网络流量流体流模型及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研究[D]. 王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1)
- [7]数字变电站通信网络业务的自相似特性研究[D]. 关驰. 云南大学, 2013(S2)
- [8]多速率调制无线信道服务过程及信道建模[J]. 房曙光,董育宁,张晖,王再见.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03)
- [9]无线网络服务过程建模及突发特性[J]. 房曙光,董育宁,张晖. 中国科技论文, 2012(04)
- [10]基于可重构技术的网络节点节能问题关键技术研究[D]. 袁博.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