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皇岛港去年吞吐量1.25亿吨(论文文献综述)
庞竞争[1](2019)在《秦皇岛市“港城融合、以城定港”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为港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秦皇岛港指明了更新转型方向。同时,秦皇岛市旅游业和康养产业日益壮大,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兴力量,并开始逐渐与传统港口产业产生排斥,港口对于城市发展的正面影响开始下降,秦皇岛市也积极进行改革尝试。文章阐述了港城融合基础要素港口区和城市腹地,两者之间既有矛盾,又相互关联;秦皇岛港和城市腹地二者可谓相互依存,互为影响,“港依城而建,城以港而兴”。文章介绍了秦皇岛港的概况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港城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分析原因,确定秦皇岛港在当今形势下要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成国际旅游港、自由贸易港,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城定港、融合共赢”基本原则,全空间、全领域、全要素统筹城市和港口发展,全面提升港口服务城市功能,培育壮大临港特色产业,实现城市、港口、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强力推进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文章利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秦皇岛市、港城融合相关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调查研究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比照;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分析现状和原因;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特色港口案例,借鉴适合秦皇岛市的发展对策。
宋长利[2](2019)在《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世界港口大国,我国港口规模连续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发展过程中,全球港口呈集聚化发展趋势。我国沿海港口为了提升在全球竞争范围中的整体实力,逐渐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由于港口群形成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港口环境,从而使得港口产生出巨大的聚集经济辐射效应,推动腹地经济不断向港口群四周及内陆扩展。聚集经济效应不仅推动了港口群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我国港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港口群区域内港口之间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建设一个高效有序的港口群整体,发挥港口群聚集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关于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的经验,总结沿海港口群经济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五大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并分析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其次,对影响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效应进行分析。然后,基于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各沿海港口群主要港口的港口吞吐量等生产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对各沿海港口群进行实证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对港口进行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对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利用区位熵指标、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对港口群港口进行产业集聚水平评价;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利用Geoda软件计算对港口群内各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结合当前的形势,对各沿海港口群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针对港口群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总体目的是总结当前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和问题,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各沿海港口群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该研究结果有利于明确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为我国沿海港口群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韩仍暄[3](2019)在《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性思想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提出,建设现代化港口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线。港口实现现代需要在政府的参与下,才能顺利实施建设。但在港口的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作用往往出现不足或偏差。研究政府在港口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对于理顺政府职能,找准城市功能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秦皇岛市为例,采用阅读研究、总结归纳、实证调研、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通过梳理秦皇岛市政府在建设现代化港口的发展历程,进而分析在相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而在政府职能理论视角下构建完整的秦皇岛现代港口发展对策。本文以政府职能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及政府失灵理论为秦皇岛市政府建设现代化港口的理论基础,以秦皇岛市发展现状为现实基础,认为当前秦皇岛市政府在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总体规划编制不到位、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政府推动港城融合力度不足及支持保障措施不完善等。本文对政府推动秦皇岛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在完善港口发展规划、促进港口经济多元化、促进港城协同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秦皇岛港口的发展提供建议,并为其他面临相同问题的港口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参考。
祖慧[4](2019)在《秦皇岛港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十三五的推进,中国港口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秦皇岛港作为环渤海港口群众多港口中的一个,在煤炭运输方面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但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以及河北省政府对秦皇岛港提出的新的转型要求,秦皇岛港在竞争力方面受到了一定影响。在此,希望通过研究秦皇岛港的发展现状,分析周边港口的竞争情况,进而探讨影响秦皇岛港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寻求提升秦皇岛港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竞争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与港口实际相结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秦皇岛港的竞争力进行了系统评价和综合分析。首先,阐述了与一般竞争力和竞争力评估相关的概念;其次通过PEST分析法对国内港口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对港口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秦皇岛港的发展现状和周边港口的竞争态势;再次,通过构建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秦皇岛港与津冀港口圈内其余3个港口的竞争力差异,根据分析结果,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以提升秦皇岛港的综合竞争实力。本文的研究以实际数据为依据,对秦皇岛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秦皇岛港攻坚克难,挖潜增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秦皇岛港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同周边港口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有助于推动秦皇岛市及河北省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对周边港口圈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徐恒[5](2019)在《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优化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港股份公司”)运营着秦皇岛港、唐山曹妃甸部分煤炭码头和沧州黄骅港部分码头,年煤炭下水量占全国煤炭下水量的近三分之一,在我国“北煤南运”通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给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带来了影响。因此,将供应链网络构建与优化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及时调整优化秦港股份煤炭供应链网络,不仅能够降低煤炭物流成本,提升秦港股份核心竞争力,还对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涉及的供应链及其网络建设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了介绍,对供应链、煤炭物流供应链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根据上述理论从国家能源结构、煤炭产运需发展角度分析了煤炭产业的宏观环境,在当前煤炭供需和运输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并针对对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现状及竞争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再次,站在河北港口煤炭供应链网络背景下,基于部分假设,以低物流成本为目标,同时考虑港口的物流能力,依据多目标规划理论建立了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辅以Floyd加权最短路径算法运用LINGO进行模型运算。最后,基于运算结果,对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了优化策略建议和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为秦港股份公司的跨港区经营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有利于秦港股份公司更加合理调配各港区间的建设和业务规模,并对秦港股份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措施建议。
张凯文[6](2019)在《基于模糊合作博弈的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文中提出港口供应链联盟是链上各成员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成功组建和健康平稳发展,其关键因素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对联盟利益公平合理地分配。这在本质上可看作是多人合作博弈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实因素的复杂化,传统合作博弈格局己无法满足成员企业的合作需求,现实中各成员企业大都是以部分资源不同程度地加入各个联盟。如何在实现港口供应链全局优化,有效分配港口供应链联盟的利益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针对模糊合作博弈、利益分配以及港口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模糊合作博弈下对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其次,结合现实中合作博弈格局的变化,本文将合作联盟的模糊特性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以模糊合作博弈理论为基础,将体现模糊合作联盟不确定因素的参与程度作为关键变量,构建了模糊合作博弈模型,形成模糊合作博弈的港口供应链联盟研究框架。然后,根据模糊合作博弈模型求解的参与率,采用模糊Shapley值法求解成员企业的贡献率,并结合Banzhaf-Coleman权利指数将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计算得到各成员企业在参与各个合作联盟后得的综合量化值,将优化的整体收益公平合理的分配给各个成员企业,保障联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最后,本文结合实际案例,验证了构建的模糊合作博弈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为港口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参与联盟及联盟的利益分配提供参考依据。
杜晓爽[7](2018)在《秦皇岛港城协调度评价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港口城市的发展是国际化大都市繁荣的重要一环,对港口和港口城市两者间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促进港口与港口城市的快速、稳定、协调发展,而且对于加快实现工业化及城市化也功不可没。秦皇岛港是我国十大沿海港口之一,随着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其发展对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的发展水平不能相互适应,发展步调不一致,港口不能与母城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促进秦皇岛港口和母城快速、稳定发展,已成为秦皇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港口与港口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港口和母城健康发展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日益受到许多决策者和专家的重视。本文基于秦皇岛港城协调度模型、GM(1,1)-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两者间的协调程度,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港城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介绍了港口、港口城市及港城协调发展等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其次,结合指标体系构建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各自的特点,构建秦皇岛港和秦皇岛市指标体系,并建立秦皇岛港城协调度模型。然后以秦皇岛港和秦皇岛市的综合发展指数为输入,秦皇岛港城协调度为输出,构建GM(1,1)-BP神经网络协调度预测模型。再次,运用已构建好的模型,研究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两者间协调程度及未来协调度的发展趋势。最后,根据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两者的协调度及未来协调度的发展趋势,进行因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唐建新[8](2015)在《河北省港口功能拓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港口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枢纽节点,依托其区位优势和在供应链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港口自动成为一个集物流、商务、信息、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的载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北省港口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但目前我省港口主要功能仍为装卸、转运、仓储,信息服务、物流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拓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通过研究河北省港口功能拓展来发展港口对于带动河北省沿海地区甚至全省的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现代港口功能演变分析理论,针对河北省港口发展现状、面临的新形势,及港口功能拓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北省港口功能拓展要求,提出了河北省港口功能拓展策略,并分析指出了河北省港口功能拓展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的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河北省港口拓展服务功能策略为:一是加强全省统筹规划,明确港口功能定位,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临港产业发展,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并以原材料服务为特色的综合性港口体系;二是围绕集装箱、煤炭、铁矿石等主要货种在提升装卸、存储等基本服务功能基础上,优化货种功能结构和布局,有效拓展中转、配送、加工、物流信息、贸易等服务功能。2、河北省港口服务功能拓展实施的保障措施为:一是争取国家和省内政策支持,力争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批准建立铁矿石保税库,将黄骅港列入集装箱海铁联运试点港口,并将唐山港、黄骅港纳入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框架,同时加强省财政资金对港口项目建设的支持。二是积极引导港口开展战略合作,形成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以河北沿海港口为两翼的国际重要湾区港口群。三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三港四区”铁路、公路及港区内道路建设,延伸港口服务功能。四是加快建设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优化口岸通关环境。五是促进航运业发展,积极拓展港口高端服务功能政策保障。
王姗姗[9](2013)在《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集装箱运输,由于其快速、安全、准确、直达等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港口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量随之增加,同时经济平稳增长以及河北省提出“环京津、环渤海”的两环政策和发展海洋经济与临港产业的新举措,都为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时间。面对新的重大战略制定期,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应适时而动,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首先,本文在参照以往战略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战略理论、市场营销理论、物流理论、管理信息理论等观点和方法,从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着手分析秦皇岛集装箱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从基础设施、货源腹地、市场需求、集疏运能力、生产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分析了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发展的内部环境。其次,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定性分析,总结了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未来发展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运用移动平均法对秦皇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合理预测分析,得出未来五年的吞吐量预测数据。最后,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确定了公司成本领先的战略模式。为了配合上述战略的实施,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具体保证措施。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通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SWOT模型和移动平均法论证了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的发展模式,提出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的发展战略模式设计和实施保障,为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张亚明,王治虎,刘邦凡[10](2013)在《秦皇岛港煤炭吞吐量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秦皇岛港是我国北方以煤炭出口为主的重要物流枢纽。文章分析了秦皇岛港煤炭吞吐量与时间序列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1991~2009年秦皇岛港历史煤炭吞吐量数据,通过三次指数平滑法对2010年煤炭吐量进行预测,为把秦皇岛港打造"物流港"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秦皇岛港去年吞吐量1.25亿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皇岛港去年吞吐量1.25亿吨(论文提纲范文)
(1)秦皇岛市“港城融合、以城定港”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港城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 |
2.1 港城融合发展的要素 |
2.1.1 港口区 |
2.1.2 城市腹地 |
2.2 港城融合的趋势解读 |
2.2.1 港口与城市的矛盾关系 |
2.2.2 “以港兴城、以城促港”的初期融合 |
2.2.3 “以城定港、港城融合”的深度融合 |
2.3 港城融合的理论基础 |
2.3.1 港口经济贡献理论 |
2.3.2 港城空间关系演进理论 |
2.3.3 港城融合动力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市港口与城市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秦皇岛市港口发展状况 |
3.1.1 秦皇岛港概况 |
3.1.2 秦皇岛港运输职能概况 |
3.2 秦皇岛市城市腹地发展现状 |
3.2.1 秦皇岛市经济总体形势概况 |
3.2.2 工业发展概况 |
3.2.3 对外经济发展概况 |
3.2.4 旅游业发展概况 |
3.3 港城融合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港口职能结构单一 |
3.3.2 秦皇岛港发展模式受限 |
3.3.3 “港城产”发展不协调 |
3.3.4 秦皇岛国际认知度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市港城深度融合发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
4.1 秦皇岛市港城深度融合发展定性分析 |
4.1.1 秦皇岛市港城深度融合的历史演变进程 |
4.1.2 秦皇岛市港城深度融合的内部动力机制 |
4.1.3 秦皇岛市港城深度融合要求港口转型升级符合城市定位的转变 |
4.2 秦皇岛市港城深度融合发展定量分析 |
4.2.1 港城深度融合的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的选取 |
4.2.2 港城深度融合中秦皇岛港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 |
4.2.3 港城深度融合中秦皇岛市经济腹地发展过程的定量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市“港城融合、以城定港”发展的建议 |
5.1 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 |
5.1.1 统筹城港发展空间布局 |
5.1.2 加快港城交通网络建设 |
5.1.3 搭建智能化港口服务平台 |
5.2 推动港口高质量转型升级 |
5.2.1 优化港口功能布局 |
5.2.2 加快建设国际旅游港 |
5.2.3 探索建设综合贸易港(自由贸易港) |
5.2.4 积极培育建设清洁能源港 |
5.3 构建特色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
5.3.1 做大旅游基础产业 |
5.3.2 做强生命健康产业 |
5.3.3 整合发展物流产业 |
5.3.4 提升临港制造业质量 |
5.4 建设京津冀生态标兵城市 |
5.4.1 推进绿色化城市发展 |
5.4.2 推动高层次全面对外开放 |
5.4.3 推动高水平国际化城市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港口群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港口群发展相关理论 |
2.1.1 港口群经济 |
2.1.2 规模经济 |
2.1.3 产业聚集与扩散 |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 |
2.2 港口群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2.3 港口群经济研究相关方法 |
2.3.1 DEA绩效评价理论 |
2.3.2 聚集度评价 |
2.3.3 空间计量经济 |
第3章 我国港口群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
3.1 历史沿革 |
3.1.1 起步阶段(1950-1970 年代) |
3.1.2 恢复建设(1970-1980 年代末) |
3.1.3 快速发展(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末) |
3.1.4 形成港口群(2000 年至今) |
3.2 发展现状 |
3.2.1 环渤海港口群 |
3.2.2 长三角港口群 |
3.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
3.2.4 珠三角港口群 |
3.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
3.3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2 主要成因 |
第4章 港口群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
4.1 国民经济效应 |
4.1.1 港口群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4.1.2 港口经济效益 |
4.1.3 加强港口群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机制建设 |
4.2 联动发展效应 |
4.2.1 港口群经济对腹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
4.2.2 腹地经济对港口群经济的促进作用 |
4.3 创新发展效应 |
4.4 开放发展效应 |
4.5 技术创新效应 |
第5章 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产业集聚水平与空间经济分析 |
5.1 我国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评价 |
5.1.1 港口技术效率评价意义 |
5.1.2 基于超效率DEA的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评价模型 |
5.1.3 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 |
5.1.4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
5.2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评价 |
5.2.1 环渤海港口群 |
5.2.2 长三角港口群 |
5.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
5.2.4 珠三角港口群 |
5.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
5.2.6 我国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分析 |
5.3 我国沿海港口群空间经济分析 |
5.3.1 港口群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模型建立 |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6章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6.1 国际贸易环境 |
6.1.1 国际贸易分工 |
6.1.2 国际贸易变化 |
6.2 “一带一路”倡议 |
6.2.1 “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 |
6.2.2 “一带一路”下我国的贸易发展 |
6.2.3 “一带一路”下中俄贸易合作发展 |
6.3 贸易协定影响 |
6.3.1 中美贸易协议 |
6.3.2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
6.3.3 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 |
6.3.4 TTIP贸易协定 |
6.4 亚太自贸组织 |
6.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
6.6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第7章 对策建议与发展展望 |
7.1 对策建议 |
7.1.1 明确战略定位 |
7.1.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7.1.3 完善公平透明的宏观政策 |
7.1.4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
7.1.5 明确评价与激励机制 |
7.1.6 推动港口群基础设施高效衔接 |
7.1.7 构建一体化运输体制 |
7.1.8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
7.2 中国沿海港口群发展展望 |
7.2.1 环渤海港口群——新时代东北振兴、京津冀一体化 |
7.2.2 长三角港口群——长江经济带 |
7.2.3 东南沿海港口群——扩大两岸合作交流 |
7.2.4 珠三角港口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7.2.5 西南沿海港口群——一带一路、东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港口及港口转型 |
2.1.2 政府行为 |
2.2 相关理论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政府失灵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分析 |
3.1 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背景 |
3.1.1 秦皇岛港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2 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必要性 |
3.2 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的发展目标 |
3.2.1 推动煤炭转移 |
3.2.2 谋划港口定位 |
3.2.3 加快西港开发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政府推动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的作用偏差 |
4.1 总体规划编制不到位 |
4.2 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 |
4.2.1 当前煤炭运输发展缺乏系统的政策体系 |
4.2.2 未来港口发展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 |
4.3 政府推动港城融合力度不足 |
4.3.1 秦皇岛港区产业规划不平衡 |
4.3.2 港口运营结构不合理、业务单一 |
4.3.3 港口环境污染与城市功能冲突 |
4.3.4 政府对港城融合发展规划不到位 |
4.4 支持保障措施不完善 |
4.4.1 职工优化矛盾突出 |
4.4.2 突发事件处理被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推动建设现代化港口中作用偏差的原因分析 |
5.1 政府部门对港口发展思路不清晰 |
5.2 政府执行力不足 |
5.2.1 秦皇岛政府的执行力、导向力不足 |
5.2.2 秦皇岛政府行为与市场的经济要求不适应 |
5.2.3 上级政府管理过多 |
5.3 港口腹地产业支撑不足 |
5.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
5.4.1 缺少人才开发与合作机制 |
5.4.2 职工安置体系不完善 |
5.4.3 社会风险评估不到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优化秦皇岛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政府作用对策 |
6.1 做好港口顶层设计 |
6.1.1 完善规划体系 |
6.1.2 落实规划实施 |
6.2 强化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
6.2.1 建立多元化机制 |
6.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6.2.3 优化政府审批流程 |
6.3 促进港口经济多元化 |
6.3.1 加快发展临港产业 |
6.3.2 谋划内陆无水港布局 |
6.3.3 协调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
6.3.4 建设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 |
6.4 搭建人员服务平台 |
6.4.1 加强人才培养机制 |
6.4.2 制定职工安置政策 |
6.4.3 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
6.5 推动港口旅游经济发展 |
6.5.1 建设绿色港区 |
6.5.2 发展港口旅游业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秦皇岛港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港口竞争力相关理论概述 |
2.1 港口竞争力理论 |
2.1.1 港口竞争力 |
2.1.2 竞争力评价理论 |
2.2 港口竞争力主要表现 |
2.3 港口竞争力特点 |
2.4 港口竞争力评价方法 |
2.4.1 主观分析法 |
2.4.2 客观分析法 |
2.5 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 |
2.5.1 层次分析法 |
2.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港发展现状及竞争态势分析 |
3.1 秦皇岛港概况 |
3.1.1 基础设施 |
3.1.2 业务发展情况 |
3.2 秦皇岛港竞争环境分析 |
3.2.1 基于PEST的环境分析 |
3.2.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
3.3 秦皇岛港与周边港口竞争态势分析 |
3.3.1 基础设施对比分析 |
3.3.2 当前业务吞吐量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4.3 指标体系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港与周边港口竞争力评价 |
5.1 运用层次分析确定综合权重 |
5.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1.2 计算指标的层次单排序 |
5.1.3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5.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秦皇岛港与周边港口竞争力进行评价 |
5.2.1 指标数据来源 |
5.2.2 评价集的确定 |
5.2.3 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5.2.4 模糊综合评价 |
5.2.5 秦皇岛港与周边港口竞争力排名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秦皇岛港竞争力对策建议 |
6.1 借助政府力量发展“自由港”政策 |
6.2 利用临港产业促进港城互动 |
6.3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 |
6.4 强化内部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致谢 |
(5)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优化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煤炭物流供应链概述 |
2.1.1 供应链 |
2.1.2 煤炭物流供应链 |
2.2 煤炭物流供应链网络构成要素 |
2.2.1 煤炭生产企业 |
2.2.2 煤炭物流运输企业 |
2.2.3 煤炭消费企业 |
2.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方法 |
2.3.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及思想 |
2.3.2 供应链网络优化相关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港股份煤炭供应链网络现状及竞争分析 |
3.1 秦港股份公司简介 |
3.2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产业环境分析 |
3.2.1 我国能源结构 |
3.2.2 “十三五”煤炭产运需状况预测分析 |
3.3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结构 |
3.4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现状分析 |
3.4.1 煤炭供需分析 |
3.4.2 煤炭运输分析 |
3.5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竞争分析 |
3.5.1 秦皇岛港煤炭供应链现状 |
3.5.2 秦港股份煤炭运输面临的竞争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港股份煤炭供应链网络优化模型构建 |
4.1 问题的描述 |
4.2 秦港股份煤炭供应链优化模型建立 |
4.2.1 假设条件 |
4.2.2 符号及参数 |
4.2.3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建立 |
4.3 模型相关参数确定 |
4.3.1 煤炭供需情况 |
4.3.2 煤炭运力数据 |
4.3.3 港口基础设施情况 |
4.3.4 相关港口运行情况 |
4.3.5 航运数据 |
4.3.6 港口物流能力 |
4.4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求解 |
4.4.1 求解思路 |
4.4.2 物流供应链网络节点间物流单位最小成本 |
4.4.3 模型计算 |
4.4.4 延伸计算 |
4.5 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
4.5.1 计算结果分析 |
4.5.2 计算结果对秦港股份公司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及保障措施 |
5.1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 |
5.1.1 秦港股份公司需要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
5.1.2 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 |
5.1.3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协同信息系统 |
5.1.4 开辟煤炭JIT物流服务 |
5.1.5 秦唐沧港区一体化运作 |
5.1.6 开展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收费 |
5.2 秦港股份公司优化供应链管理的保障措施 |
5.2.1 优化口岸环境 |
5.2.2 提升企业管理层对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认知 |
5.2.3 建立配套的体制机制 |
5.2.4 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资金投入 |
5.2.5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队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附录1 邻接节点间单位物流成本 |
附录2 煤炭供应链网络节点间物流最低单位成本表 |
致谢 |
(6)基于模糊合作博弈的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港口供应链概述 |
2.1.1 港口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
2.1.2 港口供应链的特征 |
2.1.3 港口供应链的结构分析 |
2.2 模糊合作博弈理论概述 |
2.2.1 模糊合作博弈的概念 |
2.2.2 模糊合作博弈的类型 |
2.3 利益分配理论 |
2.3.1 利益分配的内涵 |
2.3.2 利益分配的原则 |
2.3.3 利益分配的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港口供应链模糊特性与博弈模型构建 |
3.1 港口供应链成员企业合作关系分析 |
3.1.1 港口供应链合作关系组建的驱动力 |
3.1.2 港口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
3.1.3 港口供应链成员企业合作关系的特点 |
3.2 港口供应链联盟成员合作的模糊特性 |
3.3 港口供应链成员模糊合作的博弈要素 |
3.4 港口供应链模糊合作博弈模型 |
3.4.1 假设条件 |
3.4.2 符号设计 |
3.4.3 模型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
4.1 港口供应链联盟利益的创造与分配 |
4.1.1 港口供应链联盟利益的创造 |
4.1.2 港口供应链联盟利益的分配过程 |
4.2 港口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的问题分析 |
4.2.1 港口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面临的问题 |
4.2.2 港口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模型选择 |
4.3 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
4.4 港口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模型 |
4.4.1 模糊Shapley值法 |
4.4.2 影响利益分配的修正因素 |
4.4.3 Banzhaf-Coleman权利指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应用 |
5.1 秦皇岛港口供应链概况 |
5.1.1 经营概况 |
5.1.2 供应链结构 |
5.1.3 利益分配现状 |
5.2 模糊合作博弈下港口供应链模型应用 |
5.2.1 基础数据 |
5.2.2 模型求解 |
5.2.3 Banzhaf-Coleman权利指数修正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秦皇岛港城协调度评价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港口与港口城市 |
2.1.1 港口 |
2.1.2 港口城市 |
2.2 港口与城市关系概述 |
2.2.1 港口与城市关系演变规律 |
2.2.2 港口与城市发展模式 |
2.3 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概述 |
2.3.1 协调发展与协调度的概念 |
2.3.2 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特征 |
2.4 主成分分析法 |
2.5 GM(1,1)与BP神经网络 |
2.5.1 GM(1,1) |
2.5.2 BP神经网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港城协调度与预测模型 |
3.1 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发展现状 |
3.1.1 秦皇岛市发展现状 |
3.1.2 秦皇岛港发展现状 |
3.2 秦皇岛港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3.2.2 指标体系选取 |
3.3 秦皇岛港城协调度模型构建 |
3.3.1 秦皇岛港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3.3.2 建立秦皇岛港城协调度模型 |
3.4 构建秦皇岛港城协调度预测模型 |
3.4.1 GM(1,1)-BP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构建 |
3.4.2 GM(1,1)-BP神经网络MATLAB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协调度分析与预测 |
4.1 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协调度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综合发展水平 |
4.1.3 秦皇岛港城协调度 |
4.2 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协调度预测 |
4.2.1 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综合指数预测 |
4.2.2 秦皇岛港城协调度预测MATLAB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协调发展分析 |
5.1 秦皇岛市与秦皇岛港协调度分析 |
5.2 影响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市协调发展因素分析 |
5.2.1 秦皇岛市的产业布局 |
5.2.2 秦皇岛港口基础设施 |
5.2.3 秦皇岛港口物流业 |
5.3 秦皇岛港与秦皇岛协调发展的建议 |
5.3.1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邮轮旅游业与康养产业 |
5.3.2 增强新港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港区临港产业发展 |
5.3.3 打造城市-港口物流共同体,推进港口-城市物流园区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河北省港口功能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现代港口功能演进分析 |
2.1 现代港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
2.1.1 发展历程 |
2.1.2 典型港口发展经验 |
2.1.2.1 拓展全面的服务功能 |
2.1.2.2 构建完善的集疏运网络 |
2.1.2.3 搭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
2.1.2.4 实行开放性政策 |
2.1.3 现代港口的发展趋势 |
2.2 港口功能演变的因素分析 |
2.2.1 影响港口功能演变的内部因素 |
2.2.2 影响港口功能演变的外部因素 |
第三章 河北省港口发展现状及分析 |
3.1 河北省港口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港口设施建设分析 |
3.1.1.1 港口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 |
3.1.1.2 港口吞吐量平稳较快增长 |
3.1.1.3 港口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 |
3.1.2 港口集疏运体系分析 |
3.1.2.1 河北沿海港口集疏运体系 |
3.1.2.2 秦皇岛港集疏运体系 |
3.1.2.3 唐山港集疏运体系 |
3.1.2.4 黄骅港集疏运体系 |
3.1.3 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分析 |
3.1.4 港口服务空间分析 |
3.1.5 港口软环境分析 |
3.2 河北省港口发展面临新形势 |
3.2.1 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河北省港口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
3.2.2 国家能源运输安全要求河北省港口继续发挥煤运通道作用 |
3.2.3 中西部加快开发建设要求河北省港口提升辐射能力 |
3.2.4 区域港口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河北省加快转型升级 |
3.3 河北省港口功能拓展方面存在问题 |
3.3.1 港口功能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
3.3.2 港口集疏运体系尚不完善 |
3.3.3 港口物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
3.3.4 港口物流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
3.3.5 港口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
3.3.6 津冀港口群发展尚需尽快协同 |
3.4 河北省港口功能拓展要求 |
3.4.1 优化港口功能布局 |
3.4.2 拓展港口现代物流服务功能 |
3.4.3 延伸服务功能 |
第四章 河北省港口功能拓展策略 |
4.1 基本思路 |
4.2 基本原则 |
4.2.1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
4.2.2 坚持省级统筹与地市推动相结合 |
4.2.3 坚持突出特色与全面提升相结合 |
4.2.4 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 |
4.2.5 坚持协同发展与差异发展相结合 |
4.3 港口功能拓展的策略 |
4.3.1 明确港口功能定位 |
4.3.2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4.3.2.1 公用基础设施 |
4.3.2.2 码头基础设施 |
4.3.3 加快促进临港产业发展 |
4.3.4 加快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
4.4 各货种功能拓展的策略 |
4.4.1 集装箱功能拓展的策略 |
4.4.1.1 功能结构和布局 |
4.4.1.2 主要拓展的服务功能 |
4.4.2 煤炭功能拓展的策略 |
4.4.2.1 功能结构和布局 |
4.4.2.2 主要拓展的服务功能 |
4.4.3 铁矿石功能拓展的策略 |
4.4.3.1 功能结构和布局 |
4.4.3.2 主要拓展的服务功能 |
4.4.4 其它货种功能拓展的策略 |
4.4.4.1 石油及其制品 |
4.4.4.2 液体化工品 |
4.4.4.3 液化天然气(LNG) |
第五章 河北省港口功能拓展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国家和省内政策支持 |
5.2 积极引导港口开展战略合作 |
5.3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
5.4 加快建设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
5.5 优化口岸通关环境 |
5.6 促进航运业发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2.1 国内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技术环境分析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集装箱发展概况 |
2.2.2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3.1 秦皇岛港简介 |
3.1.1 秦皇岛港的起源和发展 |
3.1.2 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的发展历程 |
3.2 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运营状况分析 |
3.2.1 基础设施分析 |
3.2.2 货源腹地分析 |
3.2.3 市场需求分析 |
3.2.4 集疏运能力分析 |
3.2.5 生产管理分析 |
3.3 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人力资源分析 |
3.3.1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3.3.2 人力资源未来需求分析 |
3.4 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信息化建设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发展战略模式设计 |
4.1 SWOT 分析 |
4.1.1 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发展优势分析 |
4.1.2 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发展劣势分析 |
4.1.3 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发展机会分析 |
4.1.4 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发展威胁分析 |
4.2 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的确定 |
4.2.1 战略方针的确定 |
4.2.2 战略目标的确定 |
4.3 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发展战略模式的确定 |
4.3.1 成本领先战略 |
4.3.2 差异化战略 |
4.3.3 集中化战略 |
4.3.4 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港集装箱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1 人力资源策略 |
5.2 信息化建设策略 |
5.3 市场开发策略 |
5.4 客户服务策略 |
5.5 品牌培育策略 |
5.6 技术及管理创新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秦皇岛港煤炭吞吐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预测方法的选取 |
2 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的构建 |
2.1 基本原理 |
2.2 初始值的确定 |
2.3 平滑系数α值的确定 |
3 秦皇岛港煤炭吞吐量预测 |
4 结语 |
四、秦皇岛港去年吞吐量1.25亿吨(论文参考文献)
- [1]秦皇岛市“港城融合、以城定港”发展对策研究[D]. 庞竞争. 燕山大学, 2019(06)
- [2]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D]. 宋长利. 辽宁大学, 2019(11)
- [3]秦皇岛市建设现代化港口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韩仍暄. 燕山大学, 2019(06)
- [4]秦皇岛港竞争力评价研究[D]. 祖慧. 燕山大学, 2019(03)
- [5]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优化与管理研究[D]. 徐恒. 燕山大学, 2019(03)
- [6]基于模糊合作博弈的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D]. 张凯文. 燕山大学, 2019(03)
- [7]秦皇岛港城协调度评价与预测研究[D]. 杜晓爽. 燕山大学, 2018(05)
- [8]河北省港口功能拓展策略研究[D]. 唐建新.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8)
- [9]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姗姗. 燕山大学, 2013(08)
- [10]秦皇岛港煤炭吞吐量预测研究[J]. 张亚明,王治虎,刘邦凡. 生态经济,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