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汉字蕴涵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晨菲[1](2020)在《汉字“毓”的美学研究》文中指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毓”为“养子使作善也”,这与初文“毓”的基本含义是有出入的。回到汉字创作之初,“毓”字的甲骨文叙述了带有血水的婴儿刚刚从母亲的肚子里倒立产出的场景,其本义是生育。“毓”字所展现的对生命孕育的强烈关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和宗教性。经过长期地保存和积累,这种强烈的关注成为了中国人强固的文化结构和心理力量,是中国文化的着眼点,在文学方面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随着汉字的演变,“毓”字引申出养育,教育之义,且“毓”字的大部分意义被其异体字“育”字所承载,而“毓”现今只在人名和固定词语中使用。从具象的生育场面到抽象的养育、教育之义,“毓”字观物取象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通过身体经验来把握对象,以形躯特征和身体行为去构造图式的超越性的思维方式。本文在汉字美学的视阈下,结合“毓”字的字形、字义,还原“毓”字造字的原初语境,在“毓”字字义演变中探寻这个字丰富的美学内涵以及对中国文化结构的影响。本文认为,原始先民对于人体审美由强调生殖器官所表现的生命力的美,发展到重视人体整体的性魅力;从生殖力所展现的生命之美,发展到道德展现的生命之美的直观的思维方式,其中蕴涵一种美善合一的审美倾向,展现着美的进程。这种对生命的重视与崇拜,使得中国人审美注重生命主体的体验,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与自然是处于动态的和谐之中,故而中国人常用一种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去与自然相处、去为人处世。
冒鑫鑫[2](2017)在《论葛水平小说的地母精神》文中认为葛水平是山西文坛一位重要的作家,2003年开始小说创作,2004年发表处女作《甩鞭》,一经问世便震惊文坛,之后更是以井喷式的创作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葛水平小说的研究与其小说创作几乎是同步的,目前对葛水平小说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乡土题材、人性主题、女性主义以及诗化品格等方面。本文转换视角,以葛水平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为主要方法,结合其它相关的理论知识,较为深入地探究她小说中蕴含的地母精神。文章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葛水平及其文学创作,梳理葛水平小说及其小说中地母精神的研究现状,简要地界定地母精神的内涵,交待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葛水平的小说文本进行深入解析,归纳并阐释了其小说中地母精神的三个主要内涵:传承性、守护性和包容性。第二章从自然意象的运用和隐形叙事模式的使用两个方面分析葛水平小说中地母精神如何得以艺术呈现。第三章从地域文化的投射、作者个人的情感体悟两个方面对葛水平小说中地母精神的来源进行挖掘。结语部分对整篇文章做概括性总结,并简述葛水平小说的文学价值。总之,葛水平小说在地母精神的探索方面,同时具有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葛水平以亲近大地、亲近自然、亲近普通人现实生活的写作姿态,通过一系列地母式人物群像的塑造以及自然意象和隐形叙事模式的呈现,表达了她的精神愿望和理想精神——地母精神。这种抒写表现了人类的生命意识、“根”性意识和救赎理想,展示了来自民间大地的原始生命力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叶莎莎[3](2015)在《与生育有关的汉字文化内涵浅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表意表音体系的汉字,不仅记录了古代汉民族的语言,还记载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等。由于生产力低、战争等原因,上古先民很重视后代繁衍,形成了生育崇拜意识。生育崇拜这种文化现象必然在汉字中有所体现。
陈飞[4](2013)在《针对日本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技巧 ——以女部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汉字是世界文字中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汉字也是世界文字中表意体系文字的典型代表。象形字是构成汉字的源头,它直观体现出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汉字保留和记载了先民在造字过程中的一切智慧与精神。所以,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比其他民族的文字和文化,显然更为密切。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汉字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本人就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本论文最直接的出发点主要是想通过汉字中的“女”部字教学,探讨对日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方法、策略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结合传统文献和现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先进教学方法,探讨了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汉字教学的新模式。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女部汉字的先行研究进行一个既有广度,又有一定深度的总结,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女部字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及女性文化,以及女部字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对以后的影响和作用;摒弃先前研究的一些错误之处,同时又进行一定创新,加入女部汉字再认识以及对日留学生汉字教学方法等内容,使女部汉字的教学和研究有了一个总体性的创新;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女部文字,以及它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及文化价值。更重要是通过女部汉字的具体教学,总结归纳对日本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期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供新思路。
牛清波[5](2013)在《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末期刻画符号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所谓刻画符号,是指刻划或描绘在陶器、玉石、龟甲、兽骨、鹿角、木锥上的表示一定意义的符号。这类符号系先民有意刻画而成,是探究远古社会的活化石。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研究对于探讨华夏文明和汉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由上编、下编和附录三部分组成。上编对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末期的刻画符号进行了系统整理。收集了2013年之前公布的刻画符号,利用考古学、古代文明的研究成果,以区系呈现出来。汇集刻画符号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梳理分析,间表己意。上编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在绪论中我们首先对刻画符号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接着我们对刻画符号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最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原则及意义。第二章按区域对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进行了系统整理,各区域依次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东北华南地区。第三章按文化对夏商时代的刻画符号进行了系统整理,各文化依次为夏文化、商文化、夏商王朝周边地区文化。第四章总结了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分布、特征和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下编对中国早期刻画符号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分析了刻画符号与纹饰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出判定刻画符号的方法。第二章对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的刻画符号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早期刻画符号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进行了研究。第三章对双墩文化刻画符号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双墩文化刻画符号的特点与性质;其次,对双墩文化刻画符号进行了分类与释读;最后,对双墩文化刻画符号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指出其对汉字起源研究的启示。第四章利用刻画符号的整理研究成果对汉字形成的背景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附录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附录一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一览表,附录二是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所属考古学文化一览表,附录三是中国早期刻画符号一览表。
白洁[6](2013)在《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识字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关键,它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基本工具。因此,开展识字教学研究,对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就是以“文化视野”为切入点,以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根基,将“汉字文化”的理念植入于识字教学中。识字的过程也是学习汉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在识字教学中,学生通过汉字了解汉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传承中国文化。同时,文化视野下的识字教学,能使学生在与古人对话,触摸远古时代的脉搏中认识隐藏在汉字的音、形、义之中的文化奥妙,深化对汉字的认识,用更有效的方法识记汉字。在提高课堂识字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可谓是一箭双雕。基于以上认识,本篇论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提出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理念。首先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探寻其独特性——汉字的表意性、认知性和民族性,表明这是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从而对“汉字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理念。第二部分是展现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对识字教学的现状的再认识。说明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文化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归因分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强调要正确认识识字教学一是要重新认识汉字,二是要重新树立正确的识字教学思想。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呢?这是第三部分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也是本篇论文的重要部分。这一部分从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部文化史、汉字记录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以及汉字本身的形、义、音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质(这一方面又包括汉字的字形寓含丰富内涵、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和汉字的字音携带的文化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说明,明确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内容。明确了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效落实,采取高效的教学原则及策略,也是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学策略是论文第四部分的内容,也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提出了整体把握的原则、运用想象和联想、运用类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运用多媒体追根溯源、遵循汉字的结构规律,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开发汉字文化的课程资源,进行多种途径的识字教学等切实可行,必要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方法和策略的借鉴。
祁晓莉[7](2013)在《汉字创造中的集体无意识》文中指出在一些古老民族与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传统仪式中、在形形色色的宗教象征与仪式上都可以找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子。当然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字,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集体无意识信息。汉字作为我们记录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至今已有将近5000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它的发展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史。汉字是古代先民劳动的结晶,是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认识。其表意的特征更是古代生产生活、自然地理、社会风俗的真实写照。所以说集体无意识在古文字中是无所不在的。本文分别从汉字创造中的集体无意识成因入手,分析了汉字中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成因,汉字中集体无意识的社会成因,汉字中集体无意识的地理成因和汉字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外”信息刺激成因。接下来以汉字为中心展开了汉字的原型批判:包括阴影原型、人格面具、自性原型、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这四类集体无意识中最基本的原型。最后对汉字创造中的集体无意识进行了探究,探讨了集体无意识对于造字智慧的影响,集体无意识对于汉字形体的影响,集体无意识对于汉字构型的影响以及集体无意识对于象形会意字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作为以汉字为母语的中国人,对汉字简直是太熟悉了。自幼由汉字伴随着长大,每天读书写作,像空气与食粮一样与汉字朝夕不离;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对汉字感到神奇,心中始终拥有一种无限的感激。诚如许慎所言:“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古,后人所以识古。故日:‘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汉字文化心理的研究学对历史文化的把握有其独特的意义,但也有其局限,因为汉字虽然以象形为基础,为我们梳理文化脉络有其长处,但象形符号毕竟不是客观图形的反映。同时,用汉字本身去反映社会历史文化,在具有客观性、整体性和不可取代性的同时,毕竟在量化和具体过程和细节等方面,还有其自身所不能克服的局限。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白振有[8](2012)在《论汉字与古代礼仪文化》文中研究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蕴涵了丰富的礼仪文化信息。且、祖、俎、豆等字蕴涵了吉礼文化;丧、葬、墓、坟等字蕴涵了凶礼文化;田、获、焚等字蕴涵了军礼文化;朝、宗、觐、会等字蕴涵了宾礼文化;婚、采、媒、妁等字蕴涵了嘉礼文化。
綦岩[9](2012)在《“先”与“后”的精神世界——汉字中的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文化》文中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生殖崇拜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通过对"先"与"后"的释义,阐述"先"与"后"所包含的尊母敬君的"忠""孝"观、"自强务实""族群团结"的责任观、"人文主义"的自然观与"女尊男卑"的原始女性观,论证汉字"先"与"后"特有的精神世界。
蒋成成[10](2012)在《《说文解字·女部》汉字文化内涵研究》文中提出汉字在几千年的演进中负载了丰富的汉文化内涵,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历史文化图,要想学好汉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要学好汉字、认真研究汉字。作为中国学生,我们研究自己母语的文化内涵就显得极为重要。《说文解字》作为一部保存完好的古汉字记载文献,是我国古代的文字学专着,对很多汉字的解释和阐述现在看起来依然是完备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详实可靠的工具书,而且是传递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女部”汉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古代习俗、丰富而独特的社会意识和审美取向以及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
二、论汉字蕴涵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汉字蕴涵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汉字“毓”的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汉字文化学研究 |
二、汉字美学研究 |
三、关于“毓”的研究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毓”字溯源 |
第一节 “毓”字原初语境还原 |
一、“毓”字初文与本义 |
二、生殖崇拜 |
第二节 “毓”的其他字形和引申义 |
一、从具象到抽象:“毓”的引申义 |
二、同义同音异形:“毓”“育”关系辨析 |
三、假“毓”为“后”:生殖权力的转移 |
第二章 “毓”的审美内涵:美善合一的审美倾向 |
第一节 生命之美 |
一、合目的性的人体美 |
二、肉体到精神:生命的不朽 |
第二节 人格之善 |
一、“养子使作善” |
二、“命汝典乐,教胄子” |
第三节 美善合一 |
一、孔子论“美”“善” |
二、美善合一的教育路径 |
三、美善合一的教育意义 |
第三章 “毓”的审美旨归:建构和乐盈盈的审美世界 |
第一节 秩序井然:人与他人的关系 |
一、孝文化与亲子关系 |
二、“仁者爱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
第二节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一、钟灵毓秀 |
二、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
第三节 气韵生动: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
一、创作源泉 |
二、批评标准 |
余论 |
参考文献 |
一、典籍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三、硕博士论文 |
后记 |
(2)论葛水平小说的地母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葛水平小说研究综述 |
(一)葛水平小说的研究概况 |
(二)葛水平小说地母精神的研究 |
二、地母精神的概念界定 |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葛水平小说地母精神的内涵 |
第一节 对生命的传承 |
一、生生不息——伟大的生命延续 |
二、生机勃勃——积极的生命精神 |
第二节 对生命的守护 |
一、土地对灵魂的守护 |
二、母爱对生命的呵护 |
第三节 海纳百川的包容 |
一、浑然不分的仁爱 |
二、“以母之名”的迷惘 |
三、隐藏的欲望 |
第二章 葛水平小说地母精神的艺术呈现 |
第一节 自然意象的运用 |
一、土地意象 |
二、水意象 |
第二节 隐形叙事模式的使用 |
一、隐形叙事模式的功能序列 |
二、隐形叙事模式的作用 |
第三章 葛水平小说地母精神的来源 |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投射 |
一、农耕文化中的土地崇拜 |
二、民俗文化中的女性生殖崇拜 |
三、“地”与“母”的联系:民间信仰中的地母崇拜 |
第二节 作者个人的情感体悟 |
一、深沉的乡土情结 |
二、女性身份的切身感知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与生育有关的汉字文化内涵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生殖崇拜与汉字 |
1.体现女性生殖崇拜的“帝 (蒂) 、蛙和鱼” |
2.体现男性生殖崇拜的“士和吉、且 (祖) ” |
(二) 生育过程与汉字 |
1.体现妇女怀孕的汉字 |
2.体现妇女生育的汉字 |
3.体现妇女哺育孩子的汉字 |
(4)针对日本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技巧 ——以女部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承载关系 |
1.2 汉字与中国文化承载关系研究现状 |
1.3 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
第二章 女部汉字的社会文化类别分析 |
2.1 反映社会角色 |
2.1.1 表示姓氏名字 |
2.1.2 表示女奴地位 |
2.1.3 表示古代婚俗 |
2.1.4 表示女性生育 |
2.1.5 表示亲属间称谓 |
2.2 反映道德规范 |
2.2.1 表示对道德品行褒扬 |
2.2.2 表示对道德品行贬斥 |
2.3 反映审美情趣 |
2.3.1 表示容貌外表 |
2.3.2 表示举止神态 |
第三章 对日留学生汉字教学方法——以女部汉字为例 |
3.1 中日常用女部汉字比较 |
3.1.1 日本常用汉字表中的女部汉字 |
3.1.2 HSK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女部汉字 |
3.1.3 日本留学生汉字书写问题分析 |
3.2 对日留学生识字教学法 |
3.2.1 部件分析法 |
3.2.2 看图拼音识字法 |
3.2.3 注音识字听说法 |
3.2.4 六书释义法 |
3.2.5 汉字构词识字法 |
3.2.6 汉字与拼音互换法 |
3.2.7 部首查字法 |
3.3 对日留学生写字教学法 |
3.4 对日留学生用字教学法 |
3.4.1 构词辨字法 |
3.4.2 语用辨析法 |
3.4.3 对比分析法 |
3.4.4 字谜法 |
第四章 对日留学生汉字教学课堂技巧 |
4.1 充分发挥教学用具的实用性 |
4.1.1 卡片灵活组合 |
4.1.2 多媒体图文结合 |
4.1.3 板书条理清晰 |
4.2 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剂课堂气氛 |
4.2.1 口头表扬 |
4.2.2 小奖品特色新颖 |
4.2.3 特殊情境引导教学 |
4.2.4 汉字魅力吸引留学生 |
4.2.5 课堂练习趣味多样 |
4.3 对外汉语教师汉字教学注意事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上编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相关术语的解释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二、 刻画符号研究的历史回顾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
四、 刻画符号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刻画符号 |
一、 黄河上游地区的刻画符号 |
二、 黄河中游地区的刻画符号 |
三、 黄河下游地区的刻画符号 |
第二节 长江流域的刻画符号 |
一、 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刻画符号 |
二、 长江下游的刻画符号 |
第三节 淮河流域的刻画符号 |
一、 贾湖文化的刻画符号 |
二、 双墩文化的刻画符号 |
三、 龙虬庄文化的刻画符号 |
四、 文化归属暂不明确的刻画符号 |
第四节 东北华南地区的刻画符号 |
一、 东北地区的刻画符号 |
二、 华南地区的刻画符号 |
第三章 夏商时代的刻画符号 |
第一节 夏文化的刻画符号 |
第二节 商文化的刻画符号 |
第三节 夏商王朝周边地区文化的刻画符号 |
第四章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研究的几个问题 |
一、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分布 |
二、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特征 |
三、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整理研究情况 |
四、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下编 |
第一章 刻画符号与纹饰 |
一、 刻画符号与纹饰研究简述 |
二、 刻画符号与纹饰的区别与联系 |
三、 判定刻画符号的方法及相关问题 |
四、 关于柳林溪遗址刻画符号的判定 |
第二章 不同文化类型刻画符号的综合分析 |
第一节 仰韶文化刻画符号分析 |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分析 |
第三节 大溪文化刻画符号分析 |
第四节 石家河文化刻画符号分析 |
第五节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分析 |
第六节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传播和交流 |
第三章 双墩文化刻画符号研究 |
第一节 双墩刻画符号的特点与性质 |
一、 双墩刻画符号的特点 |
二、 双墩刻画符号的性质 |
第二节 双墩刻画符号的分类与释读 |
一、 双墩刻画符号分类 |
二、 双墩刻画符号释读 |
第三节 双墩刻画符号量化分析及对汉字起源的启示 |
第四章 刻画符号与汉字形成初探 |
第一节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一、 文字与文字体系 |
二、 汉字起源与汉字形成 |
三、 早期文字的书写形态和载体 |
第二节 从刻画符号看汉字形成的相关问题 |
一、 一元论与多元论 |
二、 关于“汉字突变论” |
三、 汉字的形成背景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一览表 |
附录二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所属考古学文化一览表 |
附录三 中国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一览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6)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理念 |
(一) 汉字的特殊性使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1. 汉字的表意性 |
2. 汉字的认知性 |
3. 汉字的民族性 |
(二) 汉字文化理念 |
1. 汉字与中国文化 |
2. “汉字文化”的概念界定 |
二、 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再认识 |
(一) 小学识字教学文化缺失现象及其归因分析 |
1. 小学识字教学文化缺失的主要表现 |
2. 小学识字教学文化缺失的原因 |
(二) 正确认识识字教学 |
1. 重新认识汉字 |
2. 重新树立正确的识字教学思想 |
三、 文化视野下的识字教学内容 |
(一)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部文化史 |
(二) 汉字记录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史 |
(三) 汉字本身的形、义、音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质 |
1. 汉字的字形寓含丰富内涵 |
2. 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 |
3. 汉字的字音携带的文化因素 |
四、 文化视野下的识字教学原则及策略 |
(一) 整体把握的原则 |
(二) 运用想象和联想 |
(三) 独特的思维方式——类推 |
(四) 运用多媒体,追根溯源 |
(五) 遵循汉字的结构规律,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
(六) 开发汉字文化的课程资源,多种途径的识字教学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学生识字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3:课堂识字教学方法运用调查表 |
附录4:学生的识字兴趣对照表 |
附录5:课堂教案——汉字中的社会发展“密码” |
致谢 |
(7)汉字创造中的集体无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及“原型”理论 |
第二节 集体无意识理论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 |
第三节 汉字集体无意识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字创造中的集体无意识成因 |
第一节 汉字中集体无意识的自然因素 |
第二节 汉字中集体无意识的社会因素 |
第三节 汉字中集体无意识的地理因素 |
第四节 汉字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外”信息刺激因素 |
第二章 汉字创造中的原型例说 |
第一节 阴影原型 |
第二节 人格面具 |
第三节 自性原型 |
第四节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
第三章 汉字创造中的集体无意识探究 |
第一节 集体无意识对于造字智慧的影响 |
第二节 集体无意识对于汉字形体的影响 |
第三节 集体无意识对于汉字构型的影响 |
第四节 集体无意识对于象形会意字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个人简介 |
(8)论汉字与古代礼仪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字与吉礼文化 |
(一)吉礼的涵义 |
(二)汉字与祖先祭祀礼仪 |
1、且、祖:祖先崇拜与祭祀 |
2、亯、宗、庙(庙):祭祀祖先的处所 |
3、牺、牲、俎、豆:祭祀祖先的祭品与祭器 |
二、汉字与凶礼文化 |
(一)凶礼的涵义 |
(二)汉字与丧礼文化 |
1、丧礼的演变 |
(1)葬:草葬 |
(2)墓、坟:土葬 |
2、丧礼的程序 |
(1)敛(殓):整理遗容与入棺 |
(2)殡:停柩待葬 |
三、汉字与军礼文化 |
(一)军礼的涵义 |
(二)汉字与“大田之礼” |
四、汉字与宾礼文化 |
(一)宾礼的涵义 |
(二)汉字与“宾礼”文化 |
1、朝、宗、觐、遇、会、同:诸侯拜见天子或臣见君主 |
2、聘、问:诸侯派使者问候天子 |
五、汉字与嘉礼文化 |
(一)嘉礼的涵义 |
(二)汉字与婚礼文化 |
(9)“先”与“后”的精神世界——汉字中的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释“先”——及笄的未婚女性 |
二、释“后”——生育的已婚女性 |
三、“先”与“后”的精神世界 |
(10)《说文解字·女部》汉字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对《说文解字·女部》汉字文化内涵研究的概述 |
1.1 《说文解字·女部》汉字文化内涵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概述女部汉字文化内涵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对《说文解字·女部》汉字的分类 |
2.1 表姓氏、名称的字 |
2.2 表女性生理、生育的字 |
2.3 表示女性饰品的字 |
2.4 表示婚姻状况的字 |
2.5 表示称谓的字 |
2.6 表示外貌佼好和品德优良的褒义字 |
2.7 表示女子外貌丑陋、举止不雅、品行败坏的贬义字 |
第三章 女部汉字中蕴含的古代审美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
3.1 母系社会时期的审美意识和社会风俗 |
3.2 父权统治下的社会审美意识和道德标准 |
3.2.1 从描写外貌和德行的褒义字中看社会审美意识和道德标准 |
3.2.2 从描写外貌和德行的贬义字中看社会审美意识和道德标准 |
3.2.3 小结 |
第四章 分析部分女部汉字及其所反映的古代婚姻习俗 |
4.1 “姓”与母系氏族时期“从妻居”的群婚习俗 |
4.2 “姑”(“舅”)的“一名三用”与交换婚俗 |
4.3 “妻”、“娶”、“婚”与掠夺婚姻 |
4.4 “媵”、“妾”与“一夫一妻多妾”婚制 |
4.5 “嫁”与买卖婚俗 |
4.6 “媒”、“妁”与包办婚俗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汉字蕴涵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汉字“毓”的美学研究[D]. 吴晨菲.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论葛水平小说的地母精神[D]. 冒鑫鑫. 江南大学, 2017(02)
- [3]与生育有关的汉字文化内涵浅析[J]. 叶莎莎. 新课程(下), 2015(11)
- [4]针对日本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技巧 ——以女部字为例[D]. 陈飞. 山西大学, 2013(01)
- [5]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D]. 牛清波. 安徽大学, 2013(10)
- [6]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D]. 白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7]汉字创造中的集体无意识[D]. 祁晓莉. 宁夏大学, 2013(09)
- [8]论汉字与古代礼仪文化[J]. 白振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9]“先”与“后”的精神世界——汉字中的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文化[J]. 綦岩. 衡水学院学报, 2012(02)
- [10]《说文解字·女部》汉字文化内涵研究[D]. 蒋成成. 兰州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