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发电侧市场中的市场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力豪[1](2021)在《新能源富集地区多主体市场博弈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落实,市场正在利用其资源配置的能力优化着我国传统的垂直一体化交易格局。新能源优先交易、替代交易、配额制以及绿色证书等交易机制大大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实际电网运营数据讨论了新能源富集地区市场的竞争情况,给出了适合该地区市场主体竞争的量化评价指标,研究了博弈理论对市场多主体博弈行为的影响。首先,针对该地区电力市场的实际运营中还存在垄断行为的情况,采用市场力等评价指标评定市场垄断等级,开展了新能源富集地区关于新能源消纳的讨论,研究了电力市场的主要竞争方法并构建了个体-整体的市场力理论模型。然后,引入博弈理论分析电力市场运营模式,剖析了几种经济学中常用的市场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论和电力市场相关主体的认知,认识到电力市场发电侧的竞争多是不完全信息下的非合作博弈,故构建了以预期收益最大为目标的发电企业非合作博弈模型,验证了该模型下贝叶斯均衡解的存在性,并利用博弈论中经典的收益矩阵模拟市场主体的竞价行为。最后,用博弈模型对电力新能源消纳市场进行重新划分,分别研究双寡头博弈模型(Cournot)、单寡头博弈模型(Stackelberg)和价格接受者模型(Forchheeimer)在面对新能源消纳时各市场主体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情形下的博弈行为,以风力发电企业和两传统火力发电企业为理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博弈论计算方法得到发电商参与市场交易时的最优决策,帮助传统火电厂商在面对新能源消纳时准确地认知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许传龙[2](2021)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发电调度优化模型及结算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3月我国开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力中长期交易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普遍开展,其中8个省已实现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由于交易和调度管理体制、市场模式及市场发展路径等与国外已有电力市场差异很大,如何因地制宜的设计与我国电力市场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电调度优化模型及结算机制,是我国电力市场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电力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发电调度优化模型及市场结算机制,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仅开展电力中长期交易的市场发展阶段,研究和提出了一种基于中长期电量合同的多周期发电调度优化模型。针对现货市场建立前的中长期电量交易市场,提出了一种预招标月度偏差电量平衡机制;在此基础上,考虑负荷需求预测偏差、机组运行约束和电网运行约束等因素,构建了涵盖月度预发电计划滚动修正、日前电量分解及发电计划优化、日内发电计划调整的多周期发电调度优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机制及模型可以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实现月度偏差电量调整成本的最小化,同时实现低成本机组对高成本机组的替代发电,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2)中长期实物合同对现货市场出清价格影响的建模分析。首先,应用基于MADDPG算法的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研究电力市场环境下多发电商的博弈问题,搭建了电力现货市场出清模型和发电商报价决策模型相结合的市场仿真模型;然后,通过市场完全竞争和因阻塞产生市场力两种场景下的仿真结果分析,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发电侧高市场集中度环境下中长期实物合同比例对发电商现货市场报价行为和市场出清价格的影响。(3)针对我国电力体制和分散式电力市场日前交易出清机制,研究和提出了一种兼容中长期实物合同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考虑到在我国分散式电力市场中,电力中长期实物交易和日前现货交易都需要进行电能量实物交割,提出了一种在电力中长期交易合同基础上,考虑电网安全约束的日前现货市场出清模型。模型允许机组自主决定启停机计划,通过反向交易报价机制实现对中长期实物合同发用电计划的阻塞管理和帕累托改进,引入需求侧灵活资源报价满足可调节负荷参与目前市场的需要,设置供需平衡松弛变量满足极端供需情况下的模型求解问题。多场景的仿真算例表明,模型能够适应不同市场场景的运行需要,并提高日前市场和实时平衡两阶段的整体社会福利。(4)研究和提出了一种适应分布式能源参与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基于两部制输配电价,构建了电力现货市场机制下统一电力批发市场与分布式交易市场协同优化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采用广义主从分裂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基于激励相容的原则设计了分布式交易市场的定价和结算机制。仿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充分反映分布式交易市场对统一电力批发市场的价格弹性,促进分布式能源的就近消纳,降低分布式交易用户的购电成本。(5)研究和提出了一种电能量市场解耦结算机制。针对我国各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市场模式不同,电力市场结算机制缺乏普适性、难以统一规范、结算软件系统需要重复开发等问题,在系统地研究各类电力交易与电力调度、电力交割和结算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各类电力市场模式的偏差电量结算公式和电能量交易解耦结算机制,可指导我国电力市场结算机制设计和规则制定,有助于降低电力市场结算系统的建设成本。论文的上述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不同市场发展阶段的发电调度优化模型和结算机制设计提供理论模型和方法,在未来电力市场的优化设计运行中具有应用的前景。
王权[3](2021)在《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市场交易结算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时序交易及其结算是电力市场的关键核心组成部分,既直接关乎市场成员的经济利益,也影响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营。随着我国新电改的持续有效推进,电力交易将呈现多类型、多模式、多层级的特点,对价格形成机制和结算模式的适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及更高的要求。因此,亟需系统深入研究国内外成熟电力市场的结算业务模式,不断优化市场交易结算逻辑关系,为我国完善新形势下的连续结算试运行提供重要借鉴价值,确保电力市场的稳定有序、高效运行。结算模式不仅包含各类电力交易的量、价匹配关系,而且涉及相关市场主体的结算耦合关系等。由于我国电力市场初级阶段“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顶层设计结构,计划与市场电量长期并存的局面,以及不同区域电力市场模式的差异,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结算的复杂性。本文总结归纳国内外不同电力市场模式下的结算实践,分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能量交易及其分解执行的特殊性,顶层设计电力市场交易结算体系,即电力市场交易、合约分解执行、结算以及信用评价;在梳理电力-电量平衡以及电价形成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契合度更高的合约分解方法,揭示了电力市场环境下偏差电量的结算原理;在明晰电力交易、合约分解与执行以及市场结算之间关系的背景下,提出了适用于中长期电力市场的发用解耦双结算和计划、市场解耦结算模式,以及兼顾市场运营成本的电力现货市场预结算模式,构建了发电侧和用电侧结算模型,阐释了电力市场不平衡资金产生及其分类结算管理方案,从而进一步厘清相关电力市场主体的结算关系;最后,采用德尔菲、AHP方法构建省级电力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计算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指标比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结算模式有助于促进省级电力市场结算机制设计的兼容性和提升市场规则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降低电力交易中心独立运营与建设成本。本文通过研究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交易市场结算功能,结合新形势对结算业务提出的新要求及需要完善的问题,顶层设计兼容多种交易类型与市场模式的交易结算体系,能够为兼顾各市场主体利益和市场效率的结算业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从而降低结算风险,提高结算效率。
陈柏柯,张经纬,朱继松,荆朝霞[4](2021)在《新加坡电力市场授权合约分析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授权合约在新加坡国家电力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抑制市场力、加强竞争、疏导成本的作用。其设计及应用背景与中国政府授权差价合约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介绍新加坡国家电力市场改革历程及运营机制,接着探讨授权合约的参数和机制设计,重点针对授权合约水平的确定方法、授权合约的分类和授权合约电量的分解方式进行介绍。然后,以算例介绍授权合约电量的确定思路并验证实施效果。最后,基于中国政府授权合约现状,提出近期中国政府授权合约设计的启示和思路。
涂腾[5](2021)在《电力市场环境下考虑发电机组灵活性的市场力评估分析》文中提出随着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不断提高和电力负荷峰谷差的不断增大,电力系统亟需提高其运行灵活性,从而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在当前需求侧响应、储能还未形成规模的形势下,发电灵活性将是短期内系统灵活性的主要来源和促进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保障。伴随着电网对发电灵活性的需求不断增大,具有不同灵活性的发电机组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价策略和市场力也将改变。在某些情况下,发电机组可能利用其运行灵活性优势来行使市场力,进而获取高额发电利润。此外,不同类型的发电机组还可能利用其运行灵活性差异,通过串谋来行使市场力。由于发电机组滥用市场力将严重威胁电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和竞争性,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机组单独行使市场力的能力及其串谋能力,从而为电力市场监管提供有效指导。然而,传统的市场力研究着重于对机组的竞价策略进行模拟,未考虑机组运行灵活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综合考虑发电灵活性对机组申报策略和市场出清结果的影响,对发电机组单独行使市场力的能力和其串谋市场力进行有效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考虑发电灵活性的单台机组市场力评估模型。通过结合发电机组的爬坡约束,将单一时段的节点必发容量拓展至多时段,进而提出了单台发电机组的多时段节点市场力评估指标,以定量评估机组运行灵活性对市场力的影响,并通过算例对所提模型及指标的有效性进行验证;2)结合不同类型发电机组的运行灵活性差异,提出了基于物理运行参数的串谋申报策略和基于价格参数的串谋申报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力市场在机组参数申报方面的监管规则,构建了发电机组串谋双层优化模型,以有效模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机组的串谋申报策略;3)综合考虑机组运行灵活性和串谋申报策略对市场出清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发电机组串谋市场力评估指标,从个体和整体的角度对发电机组的串谋潜力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基于电力市场运行和监管现状,介绍了串谋发电机组的预筛选流程,进而提出了市场环境下的发电机组串谋市场力评估方法。
吴天曈[6](2021)在《核电机组参与电力市场运行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核电机组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其功率调节的灵活性逐渐受到重视,以及电网对灵活资源需求的增长与国内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加快,核电机组参与电力市场运行面临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考虑核电机组灵活性的系统可靠性评估和现货市场出清模型等关键问题。然而,现有研究缺少对核电机组等各类机组合约电量联合分解算法的研究,难以适应各类机组的差异化运行特性和共同承担合约电量的现状。一方面,由于缺少对核电机组运行灵活性与可靠性模型的研究,现有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中未考虑核电机组灵活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核电机组运行灵活性同时影响现货市场经济性和系统可靠性,亟需建立市场环境下协调灵活性与可靠性的优化调度模型。为了解决以上难点,本文主要围绕核电机组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中长期合约市场的模型以及考虑核电机组灵活性的系统可靠性评估方面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核电机组等各类机组的运行特性出发,分别为核电机组和其他类型机组设计了差异化合约电量分解原则,建立了考虑核电机组运行特性的中长期合约电量联合分解模型,并纳入平抑机组市场力的合约分解结果检验措施,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考虑核电机组运行特性的中长期合约电量联合分解算法。其次,利用核电机组运行统计数据建立核电机组的可靠性评估模型,基于核电机组等各类发电机组的可靠性模型,构建了考虑核电机组灵活性的系统可靠性和市场价格风险评估模型,分别采用系统可靠性和市场电价风险指标,实现核电机组灵活性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和不同故障场景下的市场电价风险的有效评估。最后,基于核电机组功率调节的数学模型和考虑核电机组灵活性的系统可靠性评估模型,构建了协调核电机组运行灵活性和系统可靠性的优化调度模型和流程,使得核电机组提供现货电能量和辅助服务产品的灵活性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平衡核电机组运行灵活性对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影响,有利于增强系统发电侧灵活性与衔接核电机组的中长期市场交易。
徐程炜[7](2021)在《适应现货市场过渡的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方法与财务表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展以来,我国的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由于发用电计划的分阶段放开,我国的电力体制将处于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模式。在现货市场过渡期内,未放开的计划电量将以政府授权合约的形式存在。合约分解作为政府授权合约机制设计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市场中社会福利的二次分配,对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衔接与转换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对政府授权合约分解的研究主要存在三个关键问题:1)在有限的决策空间内,如何进行合约分解最符合政府授权合约机制的预期政策目标;2)如何充分发挥政府授权合约在市场力抑制方面的作用,提升市场竞争效率;3)如何通过市场结算的财务表现评价政府授权合约分解的合理性,为合约分解问题研究提供闭环反馈。本文对上述三个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提出了一种双轨制模式下的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方法。首先分析了政府授权合约机制的内涵与政策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合约分解的基本原则。接着,利用最小二乘回归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分别提取了用于合约分解的日用电量曲线和各类型日的典型日负荷曲线。之后,根据参与市场的不同类型发电机组的技术特性、经济特性以及不同类型日的日负荷特性,建立了考虑机组差异化特性的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模型,实现合约电量年向月、月向日、日向时段的全流程分解。最后,以浙江省实际机组数据与政府授权合约数据为基础建立算例对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说明。提出了一种考虑市场力抑制的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方法。首先,利用剩余需求分析模型说明了合约覆盖对市场力的抑制作用。接着,基于博弈论模型,以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作为基准,将古诺竞争市场均衡价格相较于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的抬升作为量化潜在市场力的指标,建立了日合约电量向交易时段分解的双层优化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以最小化市场均衡价格的抬升为优化目标制定合约分解方案;下层模型在上层模型制定的合约分解方案下,分别求解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与古诺竞争市场均衡,并将结果反馈至上层。之后,利用下层模型的KKT(Karush-Kuhn-Tucker)条件和线性松弛技术将其转化为上层模型的约束,将双层优化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并利用商业化求解器YALMIP/GUROBI求解。最后,建立算例对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说明。开展了基于日前市场仿真的政府授权合约财务表现分析。首先,建立了日前市场安全约束机组组合模型,考虑合约分解方案对市场主体报价行为的影响,开展了长周期日前市场连续仿真,并基于节点电价机制进行收益计算。之后,从市场报价变化、负荷水平变化、合约覆盖度变化三个维度设置日前市场边际条件,通过多场景仿真对各类发电机组的收益变化进行分析。最后,开展不同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方法的财务表现对比,对合约分解方法进行量化评价,实现合约分解问题的研究闭环。最后对论文的研究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并对研究工作的不足和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王银照[8](2020)在《火电集中垄断、新能源高占比受端电网现货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电力运行模式由计划电力大步向市场化电力转变。部分省级电网新能源、外电占比较高,发用电体量较大,火电市场垄断性质较明显,为保证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有序、公正进行,电力现货市场必须有一套适应火电集中垄断和新能源高占比特性的规则来加以约束。研究电网自身的发供用电特性,选取适合火电集中垄断、新能源高占比受端电网的电力市场模式;在现有的电力交易规则基础上,通过计算市场参与个体的影响力,优化报价机制及市场出清算法,实现市场参与个体之间的公平交易,避免出现个别单位操纵电价情况的发生;研究电力市场建设初期特点,分析不平衡资金来源,并提出相应的疏导方法,主要工作如下:1)电力市场模式方面。目前主流电力市场模式有两种,分别是以美国电力市场为代表的集中式电力市场模式和以北欧电力市场为代表的分散式电力市场模式。新能源高占比受端电网具有新能源消纳压力大,外电受限原因多,火电开机容量小等特性。通过对电网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得出集中式电力市场模式更适合新能源高占比受端电网。2)市场影响力研究方面。火电集中垄断电网现货市场价格存在被操纵的风险。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发电个体可能会运用自己的市场力影响市场出清价格,从而推高用户的用电成本。通过对参与个体的市场影响力进行研究,对影响力较大的报价个体进行适当地价格限制,使电力市场出清机制更加合理。3)不平衡资金方面。考虑到用户电价的平稳过度及社会反响,电力市场建设初期,采用计划与市场双轨运行、用户报量不报价、新能源作为边界条件的市场机制。电力市场的不充分竞争及电网的安全需要会造成一定的不平衡资金。通过二次市场出清、优化电量结算方法等方式来让用户与发电侧进行轻度价格博弈,从而减少不平衡资金的产生。
蒋岚翔[9](2020)在《基于互利的发电和售电交易主体竞合均衡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电力工业运营体制的整个演变过程中,顺应不同历史阶段需要,统一协作机制与相互竞争机制交替出现。我国最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推进发电侧深化市场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放开了售电侧市场。多方主体参与配售电业务新形势下,原有电力市场格局正发生新变化,交易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带来各方竞争与合作(竞合)关系的复杂化。发电侧与售电侧作为新电改中市场交易的核心双方,其主体间的相互竞合正从各方位、多层面逐渐展开,对双方新市场结构下主体间竞合关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原有对电力市场的研究,很少将竞争与合作因素同时纳入研究对象进行考量,因此,电力市场的现实状况及相关理论研究上都需要探索新的分析模式。本文立足于新电改后电力市场格局,引入轻微利他偏好作为度量合作水平的连续量化指标,将电力市场发电侧与售电侧视为竞合系统,运用非合作博弈方法,量化研究双方主体在相互竞争及适度合作关系下,博弈均衡的实现及优化策略的选择问题,以期为现阶段电力市场监管及决策提供量化参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以新一轮电改重要政策为背景,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介绍了电力市场基本运营交易概况,梳理了我国电力市场发展历程,阐述了新电改的相关现状。总结了电力市场优化策略与均衡分析已有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评价。介绍了本文所运用的相关理论概念及研究现状,对涉及的博弈方法作了概述。2、新电改提出单独核算输配电价,推动了直购电成为市场主流售电业务。由于直购电价一般低于标杆电价,而直接交易电量又要在年度计划电量分配中按容量扣除,发电商可能面临“量价齐跌”的境况。本文对直购电业务中发电商为防止收益下滑,彼此在竞争中产生的互利合谋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引入轻微利他偏好表示发电商之间的适度合作,构建了发电商之间多头Cournot竞合博弈模型,建立了互利水平与均衡最优交易电量(价)的量化关系,分析了互利竞合水平变化对各均衡变量的影响,得到了平抑竞合电量波动且衡量市场竞合程度的电价补贴指数,结合案例讨论了竞合关系得以实现的优化决策域及其稳定性的判定;进一步建立发电商之间长期竞合重复博弈模型,分析发电侧长期竞合均衡的必要条件,建立了交易发电量、利他因子、贴现因子之间的量化函数关系,在案例中验证并实现了对长期竞合关系稳定性的判定及调整。3、售电侧市场化改革提出多途径培育售电主体,发电企业得以通过发售电一体化运营模式切入售电市场,实现电力全产业链经营。本文对发售电一体化发电集团内部利益博弈中发电与售电主体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考虑彼此互利条件下,构建了“一对多”模式的双方Leontief竞合博弈模型。分情境求解了双方竞合最优均衡电量(价),并将竞合博弈转化为BLPP模型,利用K-K-T条件及GA算法求解。通过案例仿真,进一步得到了双方竞合策略优化解集,发现了售电商竞合最优策略,找到了提升系统整体利润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互利竞合关系对双方各均衡变量的影响,揭示了一体化运营的发电集团超额利润的流向。4、独立售电商是售电侧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数量众多的重要主体形式。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长期交易博弈中,电力市场逐步形成“多买-多卖”的复杂群体格局。本文对双方电力购销业务中日渐频繁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研究。基于互利条件下,分别构建了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两种渠道模式下主从竞合博弈模型,求解了竞合最优均衡电量(价),通过互利水平变化对各均衡变量的影响,分析了这些影响与渠道模式选择的相关性;进一步构建双方长期竞合演化动力模型,分情境量化表示了利他因子可行域,结合案例实现了对双方竞合关系的演化稳定策略的判定,指出了影响双方演化路径及结果的内外部因素,并进一步实现了对双方竞合关系演化方向的量化调整。
张琛[10](2020)在《考虑市场力抑制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和决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电力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构建以中长期交易规避风险、以现货市场发现价格的电力市场机制是本轮电力工业改革的目标。正确的价格信号是充分发挥电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保障,同时也是电力系统高效运行的体现。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的真实成本为非公开信息,市场力的过度使用将掩盖真实成本信息,从而扭曲价格信号、造成系统低效运行。目前我国电力现货试点普遍存在发电侧结构性市场力较大且短期内难以降解的问题,潜在的市场力滥用风险较高。为了抑制市场力,促成本轮电力改革的目标,本文基于电力系统调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设计了可抑制市场力的中短期市场衔接机制和日前市场交易机制,揭示了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化机理,并基于价格信号体现出的市场环境特征,提出了市场环境下的水电优化决策方法。各部分研究内容构成了从顶层市场设计到底层决策输出的研究体系,能够为市场运营者、系统管理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信息以及决策支撑。具体内容如下:(1)考虑市场力抑制的中短期市场衔接机制中短期市场衔接机制是指通过分解策略将电量合同分解到现货市场进行结算从而形成的两级市场耦合关系。现有合同分解策略侧重于公平性而忽略了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合同的市场力抑制作用,为此本文建立了合同分解电量的市场力量化评估模型,进而设计了具备市场力抑制作用的月度合同分解策略及其基础上的中短期市场衔接机制。市场力评估模型中,首先基于经济学中的最优价格响应原理推导了合同分解电量与市场均衡状态的关系;然后提出结合Lerner指数的市场力评估模型,量化评估合同分解电量的市场力抑制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最优发电计划的月度合同分解策略,并通过理论推理和算例仿真对不同分解策略的市场力抑制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分解策略可通过提高合同覆盖度进而有效抑制市场力,基于该分解策略的中短期衔接机制可更好地发挥中长期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2)考虑市场力抑制的通用性日前市场交易机制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基于边际价格的交易机制难以引导发电企业真实报价,从而无法有效地抑制市场力;在交易结算环节引入信息租金可解决由市场力滥用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然而现有考虑信息租金的结算机制的推导方法依赖于对发电企业报价形式为常数的假设,无法适应实际市场中基于可变函数的报价形式。为此,本文首先基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在保证发电企业真实报价的条件下最大化市场效率,建立了通用电力现货市场机制的设计模型。进而基于所建机制设计模型,借助包络定理推导出针对日前市场的结算机制表达式,由信息租金与表示发电成本的电能费用共同构成。所推导出的信息租金表达式为发电企业报价的积分函数,适用于基于可变函数的报价形式。所设计的机制并未改变现有交易模式,仅通过经济利益分配的方式实现市场力的抑制。算例结果表明:所设计机制能适应多样化的报价形式,同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市场力,引导发电企业真实报价,从而发现正确的价格信号。(3)基于包络定理的价格信号表达式推导方法及其应用分析电力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化机理,对于理解电力市场机制和支撑市场环境下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缺少有效的分析手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包络定理的价格表达式推导方法。针对日前市场单时段出清模型,基于包络定理分析了功率平衡约束的拉格朗日乘子的经济学含义,并分别推导了反映市场需求量影响和发电企业中标电量影响的价格信号表达式。基于市场需求量与价格信号的关系表达式,分析了其对应的电力需求曲线(Power Demand Curve,PDC)的数学特征,揭示了市场需求量对价格信号的影响机理;基于发电企业中标电量与市场需求量的关系表达式,分析了其对应的剩余需求曲线(Residual Demand Curve,RDC)的数学特征,揭示了发电企业中标电量对价格信号的影响机理。最后,基于IEEE 14、IEEE 30和IEEE 118节点系统构造的电力市场仿真算例,对PDC和RDC的数学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验证,证明所提分析方法的正确性。(4)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的日前市场水电发电计划的优化方法电力市场改革过渡期计划电量与市场电量共存于同一系统,当水电为计划属性时,仅计及水电经济效益的水电发电计划的编制方法忽略了日前市场环境下的社会整体效益;同时,水电发电计划的优化方法的建模精度和求解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本文首先建立以社会整体效益最高为目标的日前市场水电计划的优化模型。模型目标考虑日前市场购电费用和水电发电计划经济效益的综合最优,其中日前市场购电费用基于表征价格与市场需求关系的PDC进行计算,水电发电计划经济效益基于考虑穿越振动区损失的水电经济调度模型进行计算;模型约束条件包括水电合同电量限制、系统功率平衡、来水、水位限制以及水电机组运行限制等。针对该非线性模型,提出了两种优化算法,其一为多种群并行进化算法;其二为结合分段线性技术和大M法的混合整数规划算法。算例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方法制定的水电发电计划可有效提高日前市场环境下的社会整体效益;相比现有算法,所提智能算法具有高效全局收敛特性,混合整数规划算法具有收敛稳定、求解速度快的显着优点。(5)考虑穿越振动区损失和场景削减的日前水电最优报价决策方法现有研究考虑了竞争对手报价和系统负荷的随机性,并将其对市场价格和水电中标电量的随机影响用RDC场景描述,因水电报价的时段耦合性产生海量场景的计算问题。另外,由于未计及穿越振动区损失,造成水电报价经济效益的下降。为此,本文提出了考虑穿越振动区损失和场景削减的日前水电最优报价决策方法。首先结合RDC的数学特征及其经济学意义构建水电报价问题的RDC场景。针对海量RDC场景,提出了基于改进Wasserstein概率距离的快速前向选择法实现高效削减。进而基于削减后的RDC场景建立以最大化经济收益为目标的日前水电最优报价决策模型。模型中,根据RDC场景提供的中标电量与市场价格的关系计算报价收入,基于考虑穿越振动区损失的日前水电经济调度模型计算发电成本,综合考虑来水限制、水位限制以及水电机组运行限制等约束。最后利用分段线性技术和大M法将所建模型转化为可被CPLEX高效求解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高效制定水电报价决策曲线,同时提高了经济收益。
二、浅析发电侧市场中的市场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发电侧市场中的市场力(论文提纲范文)
(1)新能源富集地区多主体市场博弈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电力市场研究现状 |
1.2.2 博弈论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电力体制改革下的市场竞争行为 |
2.1 电力体制改革下市场交易规则 |
2.1.1 市场情况 |
2.1.2 电力出清机制 |
2.2 新能源富集地区电网特性分析 |
2.2.1 风电大规模接入 |
2.2.2 光伏大规模接入 |
2.2.3 抽水蓄能接入 |
2.2.4 电力市场新能源消纳机制 |
2.3 电力市场竞争分析 |
2.3.1 主要分析方法 |
2.3.2 市场指标体系 |
2.3.3 市场力管制措施 |
2.4 市场力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博弈论与电力市场竞争分析 |
3.1 博弈论概述 |
3.2 博弈计算方法 |
3.3 电力市场博弈理论 |
3.4 发电企业非合作博弈模型 |
3.4.1 收益函数 |
3.4.2 约束条件 |
3.4.3 备用容量 |
3.5 纳什均衡的讨论 |
3.5.1 博弈均衡解的存在性 |
3.5.2 非合作博弈均衡解的存在性 |
3.5.3 电力市场博弈均衡 |
3.6 本章小结 |
4 市场多主体博弈行为研究 |
4.1 市场行为总设 |
4.1.1 博弈主体假设 |
4.1.2 交易行为假设 |
4.1.3 发电企业博弈行为 |
4.2 完全信息下发电企业行为分析 |
4.2.1 Cournot模型 |
4.2.2 Stackelberg模型 |
4.2.3 Forchheeimer模型 |
4.3 不完全信息下发电企业行为分析 |
4.3.1 Cournot模型 |
4.3.2 Stackelberg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算例分析 |
5.1 算例背景 |
5.2 新能源消纳在不同信息环境下的收益分析 |
5.2.1 Cournot模型的不同信息环境分析 |
5.2.2 Stackelberg模型的不同信息环境分析 |
5.3 新能源消纳的博弈模型收益分析 |
5.3.1 完全信息下新能源消纳分析 |
5.3.2 不完全信息下Cournot与Stackelberg收益分析 |
5.3.3 新能源消纳模型对比分析 |
5.4 市场力指标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发电调度优化模型及结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电力市场模式 |
1.2.2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发电调度优化模型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中长期电量合同的发电调度优化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预招标偏差电量平衡机制及其多周期发电调度优化模型 |
2.2.1 预招标月度偏差电量平衡机制 |
2.2.2 月度预发电计划修正模型 |
2.2.3 日前发电计划优化模型 |
2.2.4 日内发电计划调整模型 |
2.3 算例分析 |
2.3.1 IEEE30节点系统仿真 |
2.3.2 大规模电力系统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长期实物合同对现货市场出清价格影响的建模分析 |
3.1 引言 |
3.2 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 |
3.2.1 强化学习及深度强化学习 |
3.2.2 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 |
3.3 基于MADDPG算法的电力现货市场仿真 |
3.3.1 市场仿真模型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兼容中长期实物合同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力交易调度管理体制与中长期实物合同交割 |
4.3 兼容中长期实物电力合同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 |
4.4 算例分析 |
4.4.1 IEEE30节点系统仿真 |
4.4.2 大规模电力系统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适应分布式能源参与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日前市场协同优化模型 |
5.2.1 批发市场日前市场出清模型 |
5.2.2 配网分布式交易日前市场出清模型 |
5.2.3 模型求解流程 |
5.2.4 价格机制及结算机制 |
5.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能量市场解耦结算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电力市场结算机制的国际经验 |
6.3 电力市场结算原理 |
6.4 电力市场普适性结算机制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市场交易结算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电力市场交易基础理论研究 |
2.1 电力市场 |
2.1.1 我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
2.1.2 电力市场结构 |
2.2 电力市场交易 |
2.2.1 电力市场交易的经济学基础 |
2.2.2 电力中长期市场交易方式 |
2.2.3 电力现货市场模式 |
2.3 电力电量平衡与价格形成原理 |
2.3.1 电力市场交易电力电量平衡 |
2.3.2 电力市场交易电价形成 |
2.4 市场化分时峰谷电价 |
2.4.1 市场化交易峰谷分时电价模式 |
2.4.2 执行情况及问题分析 |
2.4.3 省级电力市场峰谷分时电价模式应用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易合约分解与执行 |
3.1 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量 |
3.1.1 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市场交易电量 |
3.1.2 电力市场交易时序 |
3.2 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合约电量分解 |
3.2.1 确定中长期交易结算曲线 |
3.2.2 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方案 |
3.2.3 合约电量分解算法 |
3.3 多时间尺度经济调度及优化协调 |
3.4 偏差电量处理 |
3.4.1 中长期市场偏差电量结算 |
3.4.2 电力现货市场偏差电量结算 |
3.5 算例分析 |
3.5.1 算例基础数据 |
3.5.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市场交易结算模式研究 |
4.1 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结算模式 |
4.1.1 发用解耦-双结算模式 |
4.1.2 计划与市场解耦结算模式 |
4.2 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市场预结算模型 |
4.2.1 结算模式内涵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求解方法介绍 |
4.3 电力批发市场结算研究 |
4.3.1 结算费用构成 |
4.3.2 不平衡费用分摊与返还 |
4.3.3 发电侧结算 |
4.3.4 用户侧结算 |
4.4 实证分析 |
4.4.1 结算电量 |
4.4.2 结算偏差 |
4.4.3 结算电费与电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市场主体结算信用评价模型研究 |
5.1 信用评价模型 |
5.1.1 指标体系建立依据 |
5.1.2 评价方法选取 |
5.1.3 评价指标的选择 |
5.2 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权重 |
5.2.1 判断矩阵的构建 |
5.2.2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校验矩阵一致性 |
5.2.3 市场主体各层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5.2.4 评分 |
5.3 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策及建议 |
6.1 对我国省级电力市场结算机制的建议 |
6.1.1 统筹协调市场出清时序关系 |
6.1.2 进一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
6.1.3 妥善处理结算不平衡资金 |
6.2 对我国省级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的建议 |
6.2.1 建立分时段合约交易机制 |
6.2.2 完善电力中长期合同签订配套机制 |
6.3 对我国省级电力市场建设重点的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电力市场环境下考虑发电机组灵活性的市场力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1 发电机组的市场力评估研究综述 |
1.2.2 发电机组的串谋研究综述 |
1.2.3 机组市场力的监管机制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2 考虑发电灵活性的单台机组节点市场力研究 |
2.1 引言 |
2.2 基于多时段爬坡约束的单台发电机组节点市场力评估模型 |
2.2.1 目标函数 |
2.2.2 约束条件 |
2.3 单台发电机组的多时段节点市场力评估指标 |
2.3.1 多时段节点必须运行容量指标 |
2.3.2 最大节点必须运行容量指标 |
2.4 算例分析 |
2.4.1 单台发电机组的多时段节点市场力评估结果 |
2.4.2 本文提出的INMRG 指标和传统NMRG 指标的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多机组串谋申报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上层模型——多台发电机组的串谋申报策略建模 |
3.2.1 目标函数 |
3.2.2 物理运行参数的申报策略 |
3.2.3 价格参数的申报策略 |
3.3 下层模型——电力市场的经济调度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4 求解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考虑发电灵活性和申报策略的多机组串谋市场力评估 |
4.1 引言 |
4.2 电力市场出清基准模型 |
4.3 多机组的串谋市场力评估指标 |
4.3.1 价格抬升指标 |
4.3.2 串谋个体收益指标 |
4.3.3 串谋集体收益指标 |
4.4 电力市场环境下多机组的串谋市场力评估方法 |
4.4.1 串谋发电机组的预筛选 |
4.4.2 评估流程 |
4.5 算例分析 |
4.5.1 数据情况描述 |
4.5.2 多台发电机组的串谋申报策略及串谋市场力分析 |
4.5.3 多机组串谋市场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4 不同发电机组的串谋市场力评估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对本文的总结 |
5.2 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6)核电机组参与电力市场运行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长期合约电量联合分解算法研究 |
1.2.2 电力系统可靠性和电价风险评估研究 |
1.2.3 市场环境下协调灵活性与可靠性的优化调度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电力市场建设关键问题及核电机组运行特性概述 |
2.1 国内电力市场建设状况综述 |
2.2 国内外核电机组参与电力市场运行方式介绍 |
2.3 核电机组运行特性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3.考虑核电机组运行特性的中长期合约电量联合分解算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机组运行特性的合约电量分解原则 |
3.2.1 核电机组 |
3.2.2 其他类型机组 |
3.3 考虑核电机组运行特性的合约电量联合分解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4 中长期合约电量联合分解结果的市场力检验 |
3.5 平抑机组市场力的中长期合约电量联合分解算法流程 |
3.6 算例分析 |
3.6.1 参数设置 |
3.6.2 核电机组与其他类型机组的合约电量联合分解结果 |
3.6.3 中长期合约电量联合分解结果的市场力检验 |
3.7 本章小结 |
4.市场环境下考虑核电机组灵活性的系统可靠性及电价风险评估 |
4.1 引言 |
4.2 发电机组的可靠性模型 |
4.2.1 核电机组的可靠性建模 |
4.2.2 其他类型机组的可靠性模型 |
4.3 考虑核电机组灵活性的系统可靠性建模及市场价格风险评估 |
4.3.1 系统可靠性与市场价格风险评估模型 |
4.3.2 系统可靠性和市场价格风险评估指标 |
4.4 算例分析 |
4.4.1 参数设置 |
4.4.2 不同核电机组负载率下系统可靠性评估结果 |
4.4.3 不同故障场景下市场电价风险评估结果 |
4.4.4 中长期合约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规避作用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市场环境下协调灵活性与可靠性的优化调度 |
5.1 引言 |
5.2 协调灵活性与可靠性的现货市场优化调度模型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条件 |
5.3 考虑核电机组灵活性的现货市场优化调度流程 |
5.4 算例分析 |
5.4.1 参数设置 |
5.4.2 现货市场优化调度结果 |
5.4.3 中长期与现货市场的总收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7)适应现货市场过渡的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方法与财务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基金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政府授权合约分解实践经验 |
1.2.2 政府授权合约分解理论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双轨制模式下的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方法 |
2.1 概述 |
2.2 政府授权合约的政策目标与分解原则 |
2.2.1 现货市场过渡期政府授权合约的政策目标 |
2.2.2 政府授权合约的分解原则 |
2.3 日类型划分与典型日负荷曲线提取 |
2.3.1 浙江省日用电量特征分析 |
2.3.2 日类型划分与典型日负荷曲线提取 |
2.4 考虑机组差异化特性的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模型 |
2.4.1 合约电量的年向月分解 |
2.4.2 合约电量的月向时段分解 |
2.5 算例与结果 |
2.5.1 各类型机组的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曲线 |
2.5.2 政府授权合约分解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考虑市场力抑制的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方法 |
3.1 概述 |
3.2 差价合约的市场力抑制作用分析 |
3.2.1 剩余需求分析模型 |
3.3 基于博弈论模型的整体市场力评估 |
3.3.1 完全竞争模型 |
3.3.2 古诺竞争模型 |
3.4 考虑市场力抑制的合约分解双层优化模型 |
3.4.1 双层优化模型框架 |
3.4.2 上层合约电量分解模型 |
3.4.3 下层市场均衡模型 |
3.4.4 模型转化与问题求解 |
3.5 算例与结果 |
3.5.1 参数设置 |
3.5.2 合约分解结果与市场力抑制作用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日前市场仿真的政府授权合约财务表现分析 |
4.1 概述 |
4.2 政府授权合约财务表现分析框架 |
4.3 节点电价机制下的日前市场仿真模型与收益计算 |
4.3.1 日前市场安全约束机组组合 |
4.3.2 考虑合约分解的机组报价行为与收益计算 |
4.4 算例与结果 |
4.4.1 参数设置 |
4.4.2 日前市场连续仿真结果 |
4.4.3 多场景政府授权合约财务表现分析 |
4.4.4 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方法的财务表现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火电集中垄断、新能源高占比受端电网现货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力市场现状 |
1.2.1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情况 |
1.2.2 国内电力市场发展情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力市场模式选择 |
2.1 电力市场模式 |
2.1.1 分散式市场模式 |
2.1.2 集中式市场模式 |
2.2 新能源高占比受端电网特性分析 |
2.2.1 风电大规模接入对电网产生影响 |
2.2.2 光伏大规模接入对电网产生影响 |
2.2.3 外电大规模接入对电网产生影响 |
2.2.4 新能源高占比受端电网特性分析 |
2.3 新能源高占比受端电网市场模式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市场影响力研究分析 |
3.1 市场力评估和控制方法介绍 |
3.1.1 市场力评估方法 |
3.1.2 市场力控制方法 |
3.2 我国市场力监管特殊性 |
3.2.1 发电侧高集中垄断 |
3.2.2 发售一体现象普遍存在 |
3.2.3 发电侧国有资产占市场份额较大 |
3.3 出清容量控制下的市场力事前抑制方法 |
3.3.1 出清容量控制抑制市场力的算法思路 |
3.3.2 出清容量控制的市场力抑制算法流程 |
3.3.3 出清容量控制的市场力事前监管算法 |
3.4 价格影响测试的市场力事后监管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市场不平衡资金分析 |
4.1 电力市场初期概况 |
4.1.1 市场和计划双轨运行 |
4.1.2 用户报量不报价 |
4.1.3 新能源机组未参与电力市场 |
4.2 不平衡资金类型及分配原则 |
4.2.1 调频辅助服务费用 |
4.2.2 机组启动费用 |
4.2.3 机组空载费用 |
4.2.4 特殊机组补偿费用 |
4.2.5 机组考核费用 |
4.2.6 市场用户结算方式造成的偏差费用 |
4.2.7 日前市场发、用结算电量不平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省实际电网算例分析 |
5.1 某省实际电网现状 |
5.1.1 网架结构 |
5.1.2 电源组成情况 |
5.2 某省电力市场现状 |
5.2.1 某省电力市场发展情况 |
5.2.2 某省电力市场设计思路 |
5.2.3 某省电力市场架构 |
5.2.4 某省火电企业市场力情况 |
5.3 某省电力市场试运行情况 |
5.3.1 电力市场试运行概况 |
5.3.2 市场力抑制情况 |
5.3.3 不平衡资金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基于互利的发电和售电交易主体竞合均衡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电力市场相关概况 |
1.2.1 电力市场运行模式 |
1.2.2 电力市场交易类型 |
1.2.3 电力市场发电侧定价机制 |
1.2.4 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状况 |
1.3 电力市场优化策略与均衡分析方法现状 |
1.3.1 非博弈论研究方法 |
1.3.2 基于博弈论研究方法 |
1.3.3 相关研究评价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合作竞争理论 |
2.1.1 竞合内涵与特征 |
2.1.2 竞合研究现状 |
2.2 利他理论 |
2.2.1 利他与合作 |
2.2.2 轻微利他均衡 |
2.2.3 利他研究现状 |
2.3 博弈论相关方法 |
2.3.1 重复博弈 |
2.3.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2.3.3 演化博弈 |
第3章 直购电交易模式下发电商竞合决策模型与优化策略分析 |
3.1 问题与假设 |
3.1.1 相关问题 |
3.1.2 基本假设 |
3.2 直购电模式发电商互利竞合模型 |
3.2.1 Cournot互利竞合模型 |
3.2.2 互利竞合模型均衡变量分析 |
3.3 直购电模式发电商互利重复博弈模型 |
3.3.1 互利竞合重复博弈模型 |
3.3.2 互利竞合重复博弈分析 |
3.4 案例与仿真 |
3.4.1 互利竞合模型仿真分析 |
3.4.2 利他重复博弈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售电一体化发电集团各主体竞合决策模型与最优策略研究 |
4.1 问题与假设 |
4.1.1 相关问题 |
4.1.2 基本假设 |
4.2 发售电一体化运营各主体互利竞合模型 |
4.2.1 Leontief互利竞合模型 |
4.2.2 互利竞合模型情境分析 |
4.3 基于BLPP的互利竞合模型求解 |
4.3.1 互利竞合模型的BLPP转化 |
4.3.2 BLPP模型的GA求解 |
4.4 案例与仿真 |
4.4.1 模型生成求解 |
4.4.2 仿真分析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竞合动力模型及演化策略分析 |
5.1 问题与假设 |
5.1.1 相关问题 |
5.1.2 基本假设 |
5.2 双边市场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互利竞合均衡 |
5.2.1 发电商单渠道售电互利竞合模型 |
5.2.2 发电商双渠道售电互利竞合模型 |
5.3 双边市场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互利竞合演化博弈 |
5.3.1 发售电系统互利竞合演化模型 |
5.3.2 发售电系统互利竞合演化策略稳定性 |
5.3.3 发售电系统互利竞合演化影响因素 |
5.4 案例与仿真 |
5.4.1 双方互利竞合系统演化动态仿真 |
5.4.2 演化博弈策略影响因素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及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相关建议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和论文情况 |
1、科研工作 |
2、发表论文 |
(10)考虑市场力抑制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和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1 市场力评价方法及其抑制措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考虑市场力抑制的机制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市场环境下水电决策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1.3.2 论文主要工作 |
2 考虑市场力抑制的中短期市场衔接机制设计 |
2.1 引言 |
2.2 月度电量合同分解策略设计 |
2.3 合同分解电量的市场力分析方法 |
2.3.1 基于RDC的发电企业综合收入函数 |
2.3.2 基于最优价格响应原理的市场均衡模型 |
2.4 基于Lerner指数的市场力评估方法 |
2.5 中短期市场衔接机制的市场力分析方法 |
2.6 算例分析 |
2.6.1 算例基础数据与仿真条件 |
2.6.2 合同分解策略的分解结果对比 |
2.6.3 中短期衔接机制的市场力抑制效果对比 |
2.6.4 基于某省实际算例系统的仿真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考虑市场力抑制的通用性日前市场交易机制设计 |
3.1 引言 |
3.2 电力现货市场机制的基本设计原则 |
3.3 包络定理介绍及其基本结论 |
3.3.1 包络定理的基本概念 |
3.3.2 包络定理的重要推论 |
3.4 基于包络定理的机制设计方法 |
3.4.1 广义机制设计模型 |
3.4.2 结算机制推导 |
3.4.3 分配机制推导 |
3.5 日前市场交易机制设计 |
3.5.1 日前市场交易机制的设计模型 |
3.5.2 日前市场结算机制 |
3.5.3 日前市场电量分配机制 |
3.5.4 中短期衔接机制对日前市场结算环节的影响 |
3.5.5 日前市场交易机制的对比与总结 |
3.6 算例分析 |
3.6.1 算例基础数据与仿真条件 |
3.6.2 报价决策与经济收益的关系 |
3.6.3 不同机制下市场均衡状态的对比 |
3.6.4 中短期衔接机制对所设计机制的影响分析 |
3.6.5 基于某省实际算例系统的仿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包络定理的价格信号表达式推导方法及其应用 |
4.1 引言 |
4.2 包络定理的应用说明 |
4.3 基于包络定理的价格与市场需求关系的推导分析 |
4.3.1 解析关系式的推导 |
4.3.2 市场供需特点分析 |
4.4 基于包络定理的价格与中标电量关系的推导分析 |
4.4.1 解析关系式的推导 |
4.4.2 市场成员竞争关系的特征分析 |
4.5 算例分析 |
4.5.1 算例基础数据与仿真条件 |
4.5.2 基于PDC的市场供需特点分析 |
4.5.3 基于RDC的市场竞争关系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的日前市场水电发电计划的优化方法 |
5.1 引言 |
5.2 基于PDC的日前市场购电费用 |
5.3 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的水电发电计划优化模型 |
5.3.1 经典“以电定水”水电经济调度模型 |
5.3.2 计及穿越振动区损失的水电经济调度模型 |
5.3.3 水电发电计划优化模型 |
5.3.4 模型特征分析 |
5.4 混合整数规划求解算法 |
5.5 自适应多种群并行进化算法 |
5.5.1 算法设计理念 |
5.5.2 基于K均值聚类的种群分类方法 |
5.5.3 进化算子设计 |
5.5.4 算法流程 |
5.6 算例分析 |
5.6.1 算例基础数据与仿真条件 |
5.6.2 市场机制对水电发电计划及其社会整体效益的影响 |
5.6.3 水电合同电量对水电发电计划及其社会整体效益的影响 |
5.6.4 穿越振动区损失对水电经济调度的影响 |
5.6.5 算法求解效果的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6 考虑穿越振动区损失和场景削减的日前水电最优报价决策方法 |
6.1 引言 |
6.2 RDC在水电报价决策问题中的应用 |
6.3 日前水电最优报价决策模型 |
6.3.1 水电最优报价决策模型的结构介绍 |
6.3.2 混合整数规划形式的水电最优报价决策模型 |
6.3.3 考虑穿越振动区损失的水电最优报价决策模型 |
6.3.4 考虑合同电量的水电最优报价决策模型 |
6.4 RDC场景模拟方法 |
6.4.1 RDC典型特征的提取方法 |
6.4.2 单阶段RDC场景模拟 |
6.4.3 多阶段RDC场景模拟 |
6.5 高效多阶段RDC场景削减技术 |
6.5.1 Wasserstein概率距离 |
6.5.2 改进Wasserstein概率距离 |
6.5.3 基于前向选择法的RDC场景削减 |
6.6 算例分析 |
6.6.1 算例数据及仿真条件 |
6.6.2 典型RDC场景的生成 |
6.6.3 市场机制对最优报价策略的影响 |
6.6.4 穿越振动区损失对最优报价策略的影响 |
6.6.5 合同电量对最优报价策略的影响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IEEE 14节点系统数据 |
D.IEEE 30节点系统数据 |
E.IEEE 118节点系统数据 |
F.三峡水电机组工作数据(水头为100m) |
G.三峡上游库水位与库容的关系 |
H.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浅析发电侧市场中的市场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能源富集地区多主体市场博弈行为研究[D]. 刘力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发电调度优化模型及结算机制研究[D]. 许传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市场交易结算模式研究[D]. 王权. 东北电力大学, 2021(10)
- [4]新加坡电力市场授权合约分析及其启示[J]. 陈柏柯,张经纬,朱继松,荆朝霞. 中国电力, 2021(06)
- [5]电力市场环境下考虑发电机组灵活性的市场力评估分析[D]. 涂腾. 浙江大学, 2021(08)
- [6]核电机组参与电力市场运行关键问题研究[D]. 吴天曈. 浙江大学, 2021(08)
- [7]适应现货市场过渡的政府授权合约分解方法与财务表现分析[D]. 徐程炜. 浙江大学, 2021(08)
- [8]火电集中垄断、新能源高占比受端电网现货市场研究[D]. 王银照. 山东大学, 2020(04)
- [9]基于互利的发电和售电交易主体竞合均衡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D]. 蒋岚翔. 贵州大学, 2020(01)
- [10]考虑市场力抑制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和决策方法研究[D]. 张琛. 重庆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