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kV受电柜低电压闭锁回路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镇[1](2020)在《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保持稳定、可靠的供电是电力部门的重要目标,备自投装置与继电保护装置相配合的技术措施,能经济有效地实现不间断供电。但是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备自投装置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时常出现拒动或误动的情况。目前国内能够生产备自投装置的公司有很多,生产技术也逐渐成熟,但是任何场景都有其特别之处,任何装置都有其应用死区,有必要对备自投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的动作情况进行研究。因此,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提高备自投装置的正确动作率。本文先阐述备自投装置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过程,介绍备自投装置的基本原理与常用功能分类,再通过近年来备自投装置的运行情况对备自投装置发生的异常动作原因进行统计。选取近年来比较典型的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过程、处理的方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分别对装置短时无压判别方法、装置定值的整定原则、开入量接点的可靠选取、过负荷闭锁方式的优化提出改进措施。最后,通过模拟试验校验备自投装置动作的正确性,确保无缺陷投运。
张佩岚[2](2017)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通货膨胀以及油价上涨的影响,目前我国华中华东煤电储存告急,电荒甚至有可能会蔓延到全国。如果真的能建成特高压输电通道网络,今后可以在西部就近建立电力生产基地,可以免除从西部长途运煤带来的烦恼,直接通过电网把电力快捷、便宜的输送到华中华东地区。所以如果技术上安全,建设特高压电网对于缓解中东部地区电能紧张,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很大的必要性。2004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将发展特高压输电作为公司未来战略的核心,并且成立了特高压工程建设小组。特高压输电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效率高、传输能耗小等特点,本文对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国内外特高压电网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还对比了特高压输电技术和超高压输电技术的特点,总结出特高压输电线路相较超高压输电线路的优势,并对特高压输电技术进行研究。引入全寿命周期成本和影子价格理论,识别特高压电网成本和社会经济效益组成;并基于与效益相关的各元素影子价格估算公式,深入分析除售电收益外特高压电网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编制投入产出效益流量表,建立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特高压电网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结合灵敏度分析理论,形成适用于特高压电网的社会效益评价方法。通过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建设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可行性,并以我国某特高压同步大电网2020年规划方案为算例,分析了工程技术方案,同时,对比分析了在传统财务成本和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方式下的社会效益评价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陈文锐[3](2016)在《10kV备自投动作正确性分析及其在东莞电网中的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东莞市经济持续发展,各行各业用电量持续增加,供电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保证供电可靠性,实现电力系统故障时能不间断供电愈发受到重视。为了保证电力安全稳定的供应,在东莞运行的变电站设计有备自投装置以保证10k V电压等级电源的供电可靠性。目前电网中运行的10k V备自投设备动作几率少,定期检验时因母线不能停电,而使得不能全面检验备自投动作正确性。如何保证备自投动作的正确性,提高备自投的正确动作率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本论文首先介绍阐述了备自投装置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备自投装置进线备自投方式和分段备自投方式的基本原理。然后收集东莞供电局10k V备自投运行情况的相关资料,介绍东莞供电局10k V备自投应用情况。从近三年备自投装置不正确动作事件中选取比较典型的不正确动作事件,分析其动作过程,指出其现有措施及存在问题。最后从无压闭锁备自投判别方式、备自投装置负荷均分方式、备自投装置接线方式、备自投定值整定原则设计、备自投装置动作正确性校验五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分析其可行性。
高玉红[4](2015)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电网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电网改造的深入,所有变电站均应完成综合自动化改造,实现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进而实施无人值班,减轻人员紧缺压力,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2012年公司对110kV董官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论文结合该次升级改造对该综合自动化系统系统从设计原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继电保护以及自动装置的设计技术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说明,确定出较为合理的技术方案。通过对11OkV董官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的了解,根据设计要求,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了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阐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结构形式;然后通过对比几种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确定以分层分布式的结构设计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部分结构设计,对继电保护算法进行比较后选定变电站微机继电保护系统技术原则;最后对数据采集系统的选定进行了详细介绍。实际运行表明,本文的综合自动化设计方案,十分符合110kV董官屯变电站运行的实际情况,实现了预计目标。文中所提出的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和微机保护系统技术都是十分先进的技术方案,将为董官屯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春晖[5](2015)在《智能变电站关键设备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实时性强、综合自动化水平高、人机交互能力强等优点。智能变电站毕竟是科技发展的新产物,缺乏实际运行经验,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变电站关键设备配置优化及调试流程优化提出了改进性建议,并针对现在运行的智能变电站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处理建议。对智能变电站内的设备种类进行了分析,分别研究了构成智能变电站的一次设备、通信网络、二次接线图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目前智能变电站关键设备的配置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智能变电站存在的关键设备配置不合理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在现有的变电站调试流程的基础上结合智能变电站的特点及现有的技术经验对智能变电站的调试内容、调试流程进行了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调试效率,完善了调试效果。总结的智能变电站调试流程方案为:了解全站概况、制定调试方案;收集资料;设备配置核对;IED系统单体调试;全站整体调试。针对智能变电站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阐述,以青海西北门智能变电站为例,根据总结的经验,提出了预防性措施。在总结智能变电站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常见异常事故处理建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响应故障对系统的影响。以河北省某220kV智能变电站为例,以该变电站曾经发生的母差保护装置告警灯常亮,无法复归,将保护装置重启后,装置恢复正常的现象为例,介绍了现场常见缺陷的处理方法。
胡松[6](2015)在《110千伏变电站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社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电网日益复杂和强大,对电网设计和电力设备选型的要求也愈来愈高。110kV变电站是地区重要变电所,是当前电网发展形势下重点发展的配电网网架中的最重要一环,因此结合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规划而进行110千伏变电站设计与实现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标准化价值和推广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110千伏变电站设计领域的发展现状,在总结其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实际的要求,提出了本次变电站的设计目标。其次系统介绍了110kV常规变电站的电气设计,对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监控功能、继电保护装置.变电站的主控及交直流系统等其它相关设备等做了详细分析与研究;再次通过短路电流、负荷电流等计算校核,验证了该变电站设计的理论基础;最后再通过应用实例,结合当地配电网规划——110千伏响港变的设计与实现,并通过计算校核,进行了变电站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关键参数的定型。
韩玉龙[7](2014)在《在线式五防技术在变电站建设和运行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电气误操作事故会造成设备损坏、区域停电,恶性误操作甚至会引发人身伤亡的事故。为了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变电站装备了大量的防误系统,但这些常规五防系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随着电网飞速发展,电网规模越来越大,变电站数量越来越多,变电运行人员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飞速发展,使改进、提高现有的防误闭锁技术,建立全新的五防模式成为可能。本文首先对常规五防技术的特点及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对常规五防闭锁原理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总结,从控制回路和闭锁逻辑两方面分析出在线式五防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重点分析了110kV兰埔站在线式五防系统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同时,为了使变电站的运行更安全更可靠,基于在线式五防系统的优质网络资源对兰埔站的一些主要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也进行了改造。最后,本文针对在线式五防系统的技术特点及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订了具体的验收标准,通过收集、分析变电站的运行数据,设计了一系列表格对改造成效进行评估,直观、可操作性好,为在线式五防技术在旧站改造、新站筹建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王克彦[8](2014)在《220kV化肥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改造》文中研究指明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是随着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集控制、保护、测量及远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微机控制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操作安全、抗干扰能力强、维护方便等特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自动化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这在保障企业生产供电平稳可靠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本文结合我单位220kV化肥一次变电所隐患治理改造项目,就如何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构建高技术水平的企业变电所进行阐述。本文根据我厂生产装置生产运行的实际情况,对生产供电源头——化肥一次变电所隐患治理改造进行分析论述。在化肥一次变电所的自动化设计中,一次接线系统以小型化、简洁化模式为基础,尽量在满足生产要求下简化主接线;设备选型工作中采用合理的变压器、可靠性高的真空断路器及国内先进的各类电气设备;二次系统设计中重点分析变电所自动化结构采用的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和RTU560设备技术特点;说明改造后该变电所应实现的各项功能,介绍并计算继电保护类型配置的需求。文章最后对此次改造的效果分析总结,说明改造过程问题解决情况,对今后类似变电所的设计和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海波[9](2013)在《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或更新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智能变电站将代替传统变电站,使得电网运行更加智能。对于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目前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但是在实际的综自改造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保护屏组屏方式、二次回路标号标示、电流回路、电压回路、控制回路等,笔者根据在临沂供电公司继电保护班工作这几年经历的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提出较为实用的设计和施工理念。在智能化变电站中,数字化、光纤化成为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的典型特点。合并单元、智能终端、虚端子、检修机制等新设备、新概念应运而生,基于这种变化和差异,需要针对智能化变电站二次回路的检查建立新的方法和标准,尤其是智能终端作为智能化变电站二次回路的关键更需作为核心部分进行检验。本文将围绕智能设备,以提高智能化变电站的二次回路正确性为目的,建立新的检验流程,以规范对智能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提高设备可靠性,维护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谢高平[10](2012)在《汕头供电局荣升开关站BZT装置的加装和改进》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荣升开关站加装BZT装置的设计、安装,并针对调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
二、10kV受电柜低电压闭锁回路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kV受电柜低电压闭锁回路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备自投装置的基本原理与常用功能分类 |
2.1 备自投装置的介绍 |
2.2 备自投装置的基本逻辑 |
2.2.1 有压、无压条件及进线无流条件 |
2.2.2 充电条件 |
2.2.3 放电条件 |
2.3 备自投装置的常用功能分类 |
2.3.1 分段备自投方式 |
2.3.2 变压器备自投方式 |
2.3.3 进线备自投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备自投装置运行情况及问题分析 |
3.1 某地区电网的运行情况 |
3.1.1 电网运行情况介绍 |
3.1.2 变电站的主接线方式 |
3.1.3 电网结构安全性分析 |
3.2 某地区电网备自投装置的配置情况 |
3.2.1 备自投装置的接线方式 |
3.2.2 备自投装置的功能逻辑多样化 |
3.2.3 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运维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事件分析 |
4.1 电压异常导致装置误放电 |
4.1.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1.2 故障概况 |
4.1.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1.4 结论分析 |
4.2 装置定值配合不当误闭锁 |
4.2.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2.2 故障概况 |
4.2.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2.4 结论分析 |
4.3 开入异常导致备自投不成功 |
4.3.1 故障前运行方式 |
4.3.2 故障概况 |
4.3.3 保护装置动作分析 |
4.3.4 结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备自投装置异常动作的应对方案 |
5.1 无压判别方法的分析与改进 |
5.2 备自投装置定值的整定原则设计 |
5.3 开入异常及过负荷闭锁的改进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备自投装置的技术改进与改进后的动作研究 |
6.1 备自投装置改进的实施 |
6.1.1 备自投装置部分改进要点 |
6.1.2 备自投装置的改造风险及防范措施 |
6.2 备自投装置的测试 |
6.2.1 装置开入量测试 |
6.2.2 备自投装置的充放电逻辑测试 |
6.2.3 绝缘及耐压测试 |
6.2.4 备自投装置的功能测试 |
6.3 备自投装置动作逻辑的检验 |
6.3.1 短时无压逻辑试验 |
6.3.2 开入异常逻辑试验 |
6.3.3 均分负荷逻辑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特高压智能电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特高压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特高压输电与超高压输电技术对比 |
2.1 对比特高压输电线路与超高压输电线路的技术经济性 |
2.2 超高压与特高压输电对比 |
第三章 特高压输电实用技术问题研究 |
3.1 特高压输电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
3.2 特高压输电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3.3 特高压输电工程所需主要输变电设备 |
3.4 特高压输电对环境影响 |
第四章 特高压电网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
4.1 特高压电网成本分析 |
4.2 影子价格计算理论 |
4.3 社会效益分析 |
4.4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
第五章 特高压电网案例分析 |
5.1 项目建设背景 |
5.2 工程技术方案 |
5.3 LCC成本计算 |
5.4 影子价格计算 |
5.5 社会效益组成估算 |
5.6 评价指标灵敏度分析 |
5.7 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10kV备自投动作正确性分析及其在东莞电网中的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备自投装置的发展和原理 |
1.2.1 备自投装置的产生和发展 |
1.2.2 备自投装置的基本原理 |
1.3 备自投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东莞变电站 10KV备自投运行情况 |
2.1 东莞变电站主接线情况 |
2.1.1 东莞电网结构特点 |
2.1.2 变电站接线方式 |
2.1.3 电力网络分析 |
2.2 东莞变电站 10KV备自制配置情况 |
2.2.1 10k V备自投装置接线方式 |
2.2.2 10k V备自投装置类型 |
2.3 东莞变电站 10KV备自投动作历史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莞变电站 10KV备自投不正确动作事件分析 |
3.1 无压误闭锁 |
3.1.1 事件简介 |
3.1.2 过程分析 |
3.1.3 提出问题 |
3.2 电流过大误闭锁 |
3.2.1 事件简介 |
3.2.2 过程分析 |
3.2.3 提出问题 |
3.3 接入顺序错误误动作 |
3.3.1 事件简介 |
3.3.2 过程分析 |
3.3.3 提出问题 |
3.4 定值整定不合理误动作 |
3.4.1 事件简介 |
3.4.2 过程分析 |
3.4.3 提出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备自投正确动作改进策略 |
4.1 无压闭锁备自投判别方式的改进 |
4.2 备自投装置负荷均分方式的改进 |
4.3 备自投装置二次回路标准化的设计 |
4.4 备自投定值整定原则的设计 |
4.4.1 一般原则要求 |
4.4.2 与相关设备配合的定值整定原则 |
4.5 备自投装置动作正确性校验 |
4.5.1 备自投带工作电压整组传动试验 |
4.5.2 风险及预控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和课题研究背景 |
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概况 |
1.3 110kV董官屯变电站系统概况 |
1.4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研究途径和方法 |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
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原则 |
2.2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原则 |
2.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结构 |
2.4 相关设备的使用 |
2.4.1 二次设备布置 |
2.4.2 直流系统 |
2.4.3 交流不停电电源(UPS)系统 |
2.4.4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 |
2.4.5 元件保护配置原则 |
2.5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2.5.1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2.5.2 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 |
2.5.3 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 |
2.6 系统调度自动化 |
2.6.1 调度管理 |
2.6.2 远动系统 |
2.6.3 电力调度数据网络接入及二次安全防护 |
2.6.4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2.7 系统及站内通信 |
2.7.1 系统通信 |
2.7.2 通道组织 |
2.7.3 站内通信 |
2.8 配置方案 |
2.8.1 自动化系统构成 |
2.8.2 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 |
2.8.3 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 |
2.8.4 自动化系统功能 |
2.9 高级应用 |
2.10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2.10.1 保护配置 |
2.10.2 自动装置 |
2.10.3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
2.11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
2.11.1 直流系统 |
2.11.2 站用电系统 |
2.11.3 UPS电源系统 |
2.11.4 通信电源系统 |
2.11.5 一体化电源监控部分 |
2.12 其他二次系统 |
2.12.1 全站时间同步系统 |
2.12.2 智能辅助系统 |
2.13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
2.13.1 变电站二次设备柜体结构、外型及颜色均应统一 |
2.13.2 设备组屏方案 |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 |
3.1 监测、监控范围 |
3.2 系统功能说明及性能指标 |
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4 统计计算 |
3.5 画面显示 |
3.6 打印记录 |
3.7 报警处理 |
3.8 控制功能 |
3.9 保护功能 |
3.10 时钟同步 |
3.11 与远程调度中心的接口 |
3.12 与其他设备的接口 |
3.13 维护功能 |
3.14 性能及指标 |
3.14.1 系统性能的具体实现 |
3.14.2 主要的技术指标 |
4 变电站微机继电保护系统 |
4.1 微机保护基础概述 |
4.2 变电站微机继电保护系统技术原则 |
4.2.1 110 、35kV线路保护配置 |
4.2.2 110kV母线保护配置 |
4.3 110kV变压器保护配置原则 |
4.3.1 系统保护 |
4.4 微机继电保护算法 |
4.4.1 半周积分法 |
4.4.2 导数算法 |
4.4.3 两采样值乘积法 |
4.4.4 正弦曲线拟合法 |
4.4.5 全波傅里叶算法 |
4.4.6 微分方程算法 |
5 结论 |
6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智能变电站关键设备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智能电网简介 |
1.1.2 智能变电站简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智能变电站设备优化配置研究 |
2.1 智能变电站设备分析 |
2.2 智能变电站设备配置情况 |
2.3 智能变电站设备优化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变电站关键设备调试流程研究 |
3.1 目前阶段智能变电站调试流程 |
3.2 智能变电站调试流程优化 |
3.2.1 了解全站概况、制定调试方案 |
3.2.2 收集资料 |
3.2.3 设备匹配核对 |
3.2.4 IED系统单体调试 |
3.2.5 全站整体调试 |
3.3 优化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变电站实际问题及处理方法 |
4.1 预防性措施 |
4.2 异常事故处理原则 |
4.3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110千伏变电站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2 变电站设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1.3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2 变电站设计理论基础 |
2.1 设计依据、范围、原则 |
2.1.1 设计依据 |
2.1.2 设计范围 |
2.1.3 主要设计原则 |
2.2 主变压器选择 |
2.2.1 容量的确定 |
2.2.2 主变台数的确定 |
2.2.3 主变参数的确定 |
2.3 电气主接线的选择 |
2.3.1 电气主接线方案拟定 |
2.3.2 电气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
2.3.3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方案 |
2.3.4 电气主接线的确定 |
2.3.5 中性点接地方式 |
2.3.6 无功补偿 |
2.3.7 运行方式 |
2.4 电气设备布置 |
2.4.1 构筑物布置 |
2.4.2 电气布置 |
2.4.3 电力电缆布置 |
2.5 所用电及直流系统 |
2.5.1 所用电系统 |
2.5.2 直流系统 |
2.6 计算机监控系统及继电保护 |
2.6.1 二次设备布置 |
2.6.2 计算机监控系统 |
2.6.3 公用部分 |
2.6.4 主变及110kV部分 |
2.6.5 35kV部分 |
2.6.6 10kV部分 |
2.6.7 对相关设备的要求 |
2.7 通信及其他部分 |
2.7.1 通信设备部分 |
2.7.2 进线光缆部分 |
2.7.3 防雷部分 |
2.7.4 接地部分 |
2.7.5 全站动力、照明部分 |
2.7.6 消防部分 |
2.7.7 采暖和通风部分 |
3 结合电网规划的110千伏变电站设计 |
3.1 电网规划与变电站设计 |
3.2 规划设计技术原则 |
3.3 规划设计技术要求 |
3.3.1 “两型一化”设计要求 |
3.3.2 “四新”设计要求 |
4 1 10千伏响港变的实现 |
4.1 设计基础资料 |
4.1.1 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
4.1.2 地区110千伏网架规划 |
4.2 1 10千伏响港变设计 |
4.2.1 主变压器选择 |
4.2.2 主接线方式确定 |
4.2.3 电气设备布置 |
4.2.4 电力电缆布置 |
4.2.5 交直流系统 |
4.2.6 母线回路负荷预测 |
4.2.7 出线回路负荷预测 |
4.3 设备选型与校验 |
4.3.1 设备的选型 |
4.3.2 负荷电流和短路电流的计算 |
4.4 二次设备参数选型和校核 |
4.4.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4.4.2 继电保护系统 |
4.5 整站校验 |
4.5.1 短路电流计算 |
4.5.2 负荷电流计算 |
4.5.3 整定计算 |
4.6 方案论证 |
4.6.1 工程设计与通用设计对比 |
4.6.2 工程概算与通用概算对比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在线式五防技术在变电站建设和运行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兰埔站在线式五防概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常规五防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
2.1 机械闭锁 |
2.2 机械程序闭锁 |
2.3 电气闭锁 |
2.4 微机五防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在线式五防系统及关键技术 |
3.1 在线式五防系统原理 |
3.1.1 在线式五防系统架构 |
3.1.2 在线式五防系统操作流程 |
3.2 在线式五防的关键技术 |
3.2.1 控制回路分析 |
3.2.2 系统逻辑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在线式五防系统在兰埔站改造中的应用 |
4.1 在线式五防系统故障或失效 |
4.1.1 监控系统或测控系统故障导致在线式五防系统失效 |
4.1.2 在线式五防锁具问题导致在线式五防系统故障 |
4.1.3 五防闭锁节点不可靠导致在线式五防系统故障 |
4.2 利用在线式五防网络实现对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的改造 |
4.2.1 基于 GOOSE 网络的 10kV 母线快速保护 |
4.2.2 基于 GOOSE 网络的备自投实现方式 |
4.2.3 基于 GOOSE 网络的集中式实现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线式五防系统的验收及运行评估 |
5.1 在线式五防系统的验收 |
5.1.1 五防逻辑的验收 |
5.1.2 操作票顺序闭锁及五防解锁验收 |
5.1.3 在线式五防锁具验收 |
5.1.4 GOOSE 网络的验收 |
5.1.5 利用 GOOSE 网络对 10kV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改造的验收 |
5.2 在线式五防系统运行评估 |
5.2.1 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
5.2.2 系统的时效性评估 |
5.2.3 系统的优越性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220kV化肥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发展综述 |
1.2.1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必要性 |
1.2.2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
1.2.3 国内外变电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化肥变改造情况综述 |
2.1 化肥变情况简介 |
2.2 化肥变设备改造必要性 |
2.2.1 主要存在问题 |
2.2.2 主变压器隐患明细 |
2.2.3 主要电气设备隐患明细 |
2.3 化肥变负荷预测 |
2.4 化肥变移地新建的合理性 |
2.5 化肥变电网接入点分析 |
第3章 化肥变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造要求 |
3.1 综合自动化系统要实现的功能 |
3.1.1 正常运行功能 |
3.1.2 综合保护功能 |
3.1.3 信息采集功能 |
3.1.4 遥控及闭锁功能 |
3.1.5 自动装置功能 |
3.1.6 报警功能 |
3.1.7 监视功能 |
3.1.8 遥信功能 |
3.1.9 电量处理及数据打印功能 |
3.1.10 自动诊断和自动恢复功能 |
3.2 改造的原则 |
第4章 电力系统一次部分改造 |
4.1 电气主接线的改造 |
4.1.1 电气主接线概念 |
4.1.2 电气主接线分析与选择 |
4.2 主变压器的改造 |
4.2.1 主变容量选择 |
4.2.2 主变相数选择 |
4.2.3 主变绕组数量 |
4.2.4 主变绕组连接方式 |
4.2.5 主变的调压方式 |
4.2.6 主变的选型 |
4.3 短路电流计算 |
4.4 无功补偿的改造 |
4.4.1 无功补偿装置的意义 |
4.4.2 无功补偿装置类型的选择 |
4.4.3 无功补偿装置的计算 |
4.5 电气设备的选型 |
4.5.1 断路器的选择 |
4.5.2 隔离开关的选择 |
4.5.3 互感器的选择 |
4.5.4 并联电容器组的选择 |
4.5.5 限流电抗器的选择 |
4.5.6 避雷器的选择 |
4.6 电气设备的布置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系统二次部分改造 |
5.1 系统继电保护 |
5.1.1 继电保护概念 |
5.1.2 微机保护工作原理 |
5.1.3 线路继电保护配置 |
5.1.4 元件继电保护配置 |
5.1.5 主变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5.2 监控与控制系统 |
5.2.1 系统架构 |
5.2.2 变电所层实现的功能 |
5.2.3 变电所监控信息 |
5.2.4 RTU560设备技术特点 |
5.3 直流系统及UPS电源 |
5.3.1 直流系统 |
5.3.2 交直流一体化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改造实施及分析 |
6.1 改造中问题分析 |
6.2 隐患治理效果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设计 |
1.1 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设计要求 |
1.1.1 常规控制系统 |
1.1.2 常规信号系统 |
1.1.3 交流电流、交流电压回路 |
1.1.4 计算机监控系统 |
第2章 继电保护二次设备布置方案 |
2.1 主要二次设备组屏方案 |
2.1.1 监控系统主要设备 |
2.1.2 保护主要设备 |
2.1.3 故障录波 |
2.2 二次设备布置方案 |
2.3 站用电系统 |
2.3.1 直流系统 |
2.3.2 交流不停电电源(UPS)系统 |
第3章 二次回路设备的选择 |
3.1 控制电缆的选择 |
3.2 二次回路保护设备的选择 |
3.3 控制和信号设备的选择 |
第4章 二次回路的施工 |
4.1 屏柜的安装 |
4.1.1 开箱检查 |
4.1.2 屏柜搬运 |
4.2 屏柜二次接线 |
4.2.1 屏柜布置图 |
4.2.2 屏柜背面配线及屏顶小母线敷设 |
4.2.3 端子排接线 |
4.2.4 二次接线实物图 |
4.3 保护装置调试 |
4.3.1 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
4.3.2 现场安全措施执行 |
4.3.3 设备外观检查 |
4.3.4 保护设备校验 |
4.3.5 现场安全措施恢复 |
4.4 二次回路检查 |
4.4.1 二次回路明细表 |
4.4.2 信号回路说明 |
4.4.3 开出回路 |
4.4.4 开入回路 |
4.4.5 控制回路 |
4.4.6 交流回路 |
4.4.7 电源回路 |
第5章 智能化变电站二次回路检查 |
5.1 智能化变电站二次回路基本内涵和特点 |
5.2 主要做法 |
5.2.1 新编智能设备调试作业指导书 |
5.2.2 创新智能装置的智能测试方法 |
5.2.3 “三步走”检验GOOSE回路 |
5.2.4 “排列组合法”检验检修逻辑回路 |
5.2.5 编写数字化保护测试仪使用手册 |
5.2.6 制定智能化设备异常处理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表 |
(10)汕头供电局荣升开关站BZT装置的加装和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
1 BZT装置的逻辑回路设计 |
2 BZT装置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3 结束语 |
四、10kV受电柜低电压闭锁回路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变电站备自投装置的应用与研究[D]. 刘嘉镇.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2]特高压智能电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D]. 张佩岚. 天津工业大学, 2017(10)
- [3]10kV备自投动作正确性分析及其在东莞电网中的改进策略研究[D]. 陈文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D]. 高玉红. 山东大学, 2015(04)
- [5]智能变电站关键设备应用研究[D]. 刘春晖.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 [6]110千伏变电站设计与实现[D]. 胡松.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 [7]在线式五防技术在变电站建设和运行中的应用分析[D]. 韩玉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8]220kV化肥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改造[D]. 王克彦.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 [9]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分析与研究[D]. 孔海波. 山东大学, 2013(11)
- [10]汕头供电局荣升开关站BZT装置的加装和改进[J]. 谢高平. 科技信息, 2012(23)
标签:变电站论文; 备自投论文; 二次回路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继电保护装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