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熄风通络饮加味治疗急性脑梗塞45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李红波,吴粤湘,刘永瑞,叶伯鑫[1](2021)在《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70例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4例和对照组16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味化痰通络汤口服治疗,2组均以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等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观察期间,治疗组退出11例,对照组无脱落退出病例,最终共359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治疗组193例,对照组166例。(2)治疗3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5%(175/193),对照组为80.1%(133/166);组间比较(秩和检验),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治疗7 d、14 d和21 d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积分和NFDS评分的降低作用及对ADL评分的升高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4)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治疗组对血清TC、TG、LDL-C水平的降低作用及对HDL-C水平的升高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5)治疗后,2组患者的ESR、hsCRP、ET-1及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对ESR、hs-CRP、ET-1及NO水平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6)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1例出现腹泻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均缓解。【结论】加味化痰通络汤可有效缓解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血脂水平及内皮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唐慧,白雪[2](2020)在《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述评》文中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为临床的常见病、急重病,其发病率、致死率越来越不容受到忽视。近年来,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发挥着不可逾越的优势。本文对急性脑梗死的中医治法、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康复训练及其他治疗作一综述并就存在问题提出思考。
林秀梅[3](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王若男[4](2019)在《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验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惠及更多患者。方法:本研究将120例急性脑梗塞辨证属气虚血瘀证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脉通胶囊,疗程2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在研究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指标,从而对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型)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临床总有效率比较:(1)两组NIHSS评分,治疗组为93%,对照组为76.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为91.2%,对照组为72.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前后,对两组的在NIHSS评分、MBI指数及中医证候评分进行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2周后,两组对比,治疗组在NIHSS评分、MBI指数、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对于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型)患者,在予以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脉通胶囊,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该药不仅疗效显着,而且安全可靠,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琪家[5](2018)在《祛痰开窍法及其运用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标揭示祛痰开窍法的学术源流和各家学术特点;阐明祛痰开窍法的概念定义、主要类别与代表方药等基本理论;总结祛痰开窍法在中风、癫狂、痫证、呆证、温病、急喉风、耳鸣耳聋等7个病证中的运用要点和规律。2研究内容2.1祛痰开窍法的学术源流研究按照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金元、明清及近代等历史阶段,纵向梳理中医经典、官修医书与医家着作中的相关文献资料;提取与祛痰开窍法有关的概念、命题、医论、医话、医案与方药;分析和总结祛痰开窍法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学术脉络及各家学术特点;明确本项研究拟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为本论文研究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文献和理论基础。2.2祛痰开窍法的基本理论研究在学术源流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中医之痰及致病特点,对古今有关祛痰开窍法的概念、命题、医论、医话、医案与方药等,进行理论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界定祛痰开窍法的定义,阐明祛痰开窍法的类别,提出具有祛痰开窍作用的代表方剂,结合其临床运用进行理论阐释,藉此系统建构祛痰开窍法的基本理论。2.3祛痰开窍法的临床运用研究基于古今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祛痰开窍法在中风、癫狂、痫证、呆证、温病、急喉风和耳鸣耳聋等病证中的具体运用。分别从主治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与案例点评等角度,总结其临床运用的要点和规律,旨在为临床运用祛痰开窍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3研究方法3.1文献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按照文献学及相关学科方法,将“祛痰”“开窍”相关论文检出之后,先收集、整理各类文献,基于理论、临床不同类别文献,从理法方药及临床案例角度进行分析。查阅《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国家标准》和《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辞海》《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为祛痰开窍法相关术语辨析积累资料。查阅《中国医籍考》《三百种医籍录》《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等,从中筛选有关祛痰开窍法的概念、命题、医论、医案、代表方剂与药物等,为基本理论和临床运用研究提供参考和素材。3.2史学研究方法基于古今各类文献相关记载,纵向梳理祛痰开窍法理论形成、发展及医家临床经验,阐明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各历史阶段的传承与创新特点。3.3理论研究方法基于古今有关祛痰开窍法的概念、命题、医论、医案、方剂与药物等,开展祛痰开窍法及其临床运用的理论研究。界定祛痰开窍法的定义与类别并提出代表方剂,系统建构祛痰开窍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古今各家体会和案例加以阐释;总结祛痰开窍法在7个临床常见病证中的运用要点和规律。4研究结果4.1学术源流4.1.1先秦两汉时期——理论奠基,学术萌芽《黄帝内经》的“心主神明”论,以及窍通五脏与窍闭致病论等,为后世“痰迷心窍”“痰蒙清窍”病机理论的提出及祛痰开窍法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的病因病机理论及辨证论治法则,对于后世运用祛痰开窍类治法,治疗“痰迷心窍”“痰蒙清窍”的病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指导意义。《内经》中的生铁落饮与半夏汤,《伤寒论》中的瓜蒂散等,是较早用于祛痰或祛痰开窍的方剂。《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菖蒲、远志、皂荚等药的开窍作用。4.1.2魏晋至隋唐时期——总结经验,创制方药从这一时期的临床文献记载来看,吐痰法属于医家临床治疗痰证的一种常用治法。《肘后备急方》《小品方》等,运用多种涌吐法和药物塞耳法,促使病人直接吐痰外出,以治疗痰阻所致神昏、窍闭等急症。这一时期的医家着作中,多有运用温胆汤、虎睛丸与菖蒲益智丸等,治疗痰阻所致神昏、窍闭类病证的临床经验记载;淡竹叶、苦竹叶、竹沥等药物,常用于清热祛痰开窍类方剂之中。《诸病源候论》中,对痰浊上逆与清窍不利所致诸种病候及其病因病机的总结,切合临床实际,启发后世医家运用祛痰开窍类治法,治疗此类病证。4.1.3宋金元时期——理论提升,应用拓展元·朱丹溪提出“痰迷心窍”论,阐明了祛痰开窍法治疗神志病证的理论依据;其将祛痰开窍法用于痰阻所致神昏、窍闭类病证,拓展了此法的临床应用。元·王珪的“痰证”论,阐明因痰所致的多种神志病证可运用滚痰丸通治。滚痰丸对于王珪自身的神志异常“怪证”效如桴鼓,并在后世得到广泛的应用。宋·杨士瀛所着《仁斋直指方论》中,在运用祛痰开窍法时,强调扶助正气以治根本,对于扶正祛痰开窍诸法的建立及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4.1.4明清至近现代——阐释理论,总结实践理论阐释方面,对于祛痰开窍法的主治病证,从病因病机、证候类型、具体治法与方药运用,乃至临床验案所做的阐释,较之宋金元时期更为深入和丰富。总结实践方面,祛痰开窍法用于临床的验案,以及基于实践创制的新方剂,较之宋金元时期明显增多。很多医案不仅记录治疗过程,还有理论分析和总结。祛痰开窍法主治的病证,一是以痰迷心窍为主的病证,如癫狂、痫证、中风、温病与呆证等;二是以痰蒙五官清窍为主的病证,如喉闭、失音与耳聋等。4.2基本理论4.2.1中医之痰及致病特点中医学所言之“痰”,是指人体脏腑气化失常而产生的,遍布周身内外的,具有广泛致病性的代谢产物。痰具有逐渐蓄积、流动不测、黏滞胶着、秽浊腐败、凝结积聚、致病怪异等基本特征。痰的主要致病特点,是蒙蔽心神、阻滞气机、壅塞血脉、泛溢肌腠、闭阻清窍、积聚成瘤、宿痰失道等。其中,蒙蔽心神,闭阻清窍,则会出现痰阻所致神昏、窍闭之类病证。4.2.2祛痰开窍法的定义祛痰开窍法,是指通过化痰诸法及吐痰与下痰法,祛除体内蓄积的痰浊以开窍、醒神,治疗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的治疗大法。4.2.3祛痰开窍法的适应范围祛痰开窍法,主要适用于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痰迷心窍证,症见神识模糊,精神抑郁;或举止失常,喃喃自语;或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腻,脉滑等;痰蒙五官清窍证,症见头胀昏痛,头重如蒙,五官感觉失灵,甚则闭塞不利,嗜睡困乏,苔腻,脉滑等。4.2.4祛痰开窍法的类别关于祛痰开窍法的类别,本文基于祛痰方法和途径的差异,将其具体分为化痰开窍法、吐痰开窍法、.下痰开窍法三类。①化痰开窍法:是指通过内消痰浊、醒神、开窍,治疗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的一类治法。基于临床运用的实际,笔者将其总结为如.下几种具体治法:清热化痰开窍法、温化寒痰开窍法、熄风化痰开窍法、消积化痰开窍法、祛瘀化痰开窍法、解郁化痰开窍法、宁心化痰开窍法、健脾化痰开窍法、补气化痰开窍法、滋阴化痰开窍法等10种具体治法。②吐痰开窍法:是指通过涌吐,将胸膈及胃脘间停滞之痰排出体外,治疗因痰实所致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的治法,是最为直接且快速的祛痰方法。③下痰开窍法:是指通过通导大便,攻逐痰实,以祛痰开窍,治疗腑气不通兼痰实阻滞所致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的治法。4.2.5祛痰开窍法的代表方剂笔者将祛痰开窍的代表方剂,分为化痰开窍方剂、吐痰开窍方剂、下痰开窍方剂三类:①化痰开窍方剂:有清心牛黄丸、生铁落饮、金箔镇心丸、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苏合香丸、通关散、解语丹、寿星丸与涤痰汤等。②吐痰开窍方剂:有瓜蒂散、救急稀涎散等。③下痰开窍方剂:有滚痰丸、三化汤等。4.3临床运用从总体而言,祛痰开窍法适于治疗痰阻所致神昏、窍闭类病证。分而言之,有以下两类:①主治痰迷心窍证为主的病证,旨在祛痰开窍以醒神。②用于痰蒙五官清窍为主的病证,旨在祛痰以通利官窍。本项研究,选择中风、癫狂、痫证、呆证、温病、急喉风、耳鸣耳聋等病证,总结祛痰开窍法的运用要点和规律。4.3.1中风痰迷心窍为中风中脏腑证的主要病机之一,故祛痰开窍法是其主要治法之一。具体治法:①补气温阳,祛痰开窍法:主治阳气不足,痰迷心窍证。②滋阴潜阳,祛痰开窍法:主治阴虚阳亢,痰迷心窍证。③熄风祛痰,醒神开窍法:主治风痰上扰,痰迷心窍证。④平肝泻火,祛痰开窍法:主治肝郁痰火,蒙蔽心窍证。⑤通腑泻下,祛痰开窍法:主治痰瘀互结,腑气不通,蒙蔽心窍证。4.3.2癫狂痰迷心窍,是癫狂的关键病机,故祛痰开窍法是癫狂的关键治法。①癫证:其一,顺气解郁,祛痰开窍法:主治痰气互结,格塞心窍证;其二,清热泻火,祛痰开窍法:主治肝郁痰火,蒙蔽心窍证;其三,健脾祛寒,祛痰开窍法:主治脾虚生痰,痰蒙心窍证。②狂证:其一,清肝镇心,祛痰开窍法:主治痰火上扰,痰迷心窍证;其二,涌吐痰实,祛痰开窍法:主治痰实阻膈,痰迷心窍证;其三,逐痰化瘀,开窍醒神法:主治痰瘀互结,阻滞心窍证;其四,扶正祛邪,祛痰开窍法:主治正虚邪实,痰迷心窍证。4.3.3痫证痫证为痰阻、窍闭所致发作性神志异常病证,祛痰开窍法是痫证的主要治法之一。具体治法:①定惊安神,祛痰开窍法:主治神志不安,痰迷心窍证。②清心泻火,祛痰开窍法:主治痰热上扰,闭阻心窍证。③熄风定痫,祛痰开窍法:主治肝风内动,痰迷心窍证。4.3.4呆证呆证,多因禀赋不足,五脏虚损,肾精亏乏;或精气虚衰,脾虚痰浊内生,痰浊蒙蔽心神;或情志失调,气机郁结,痰气互结、痰瘀互结所致。祛痰开窍是其主要治法。具体治法:①扶正化瘀,祛痰开窍法:主治正虚血瘀,痰迷心窍证。②健胃开郁,祛痰开窍法:主治痰积胸中,蒙蔽心窍证。4.3.5温病风温、暑温、湿温等病证发展过程中,因火热之邪炼液成痰,或湿热不解酿痰,可能出现痰热蒙蔽心包或上蒙五官清窍而引起的神昏、窍闭之证,可治以祛痰开窍法。具体治法:①清心泻热,祛痰开窍法:主治邪热内陷,灼液为痰,痰热闭阻心包,扰乱心神之证。②清暑泻热,祛痰开窍法:主治暑热引动肝风,痰热痰火上壅,蒙蔽心神,闭阻清窍之证。③清热化湿,祛痰开窍法:主治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神昏窍闭之证。4.3.6急喉风急喉风为痰热闭阻咽喉所致喉科急症,治当清热祛痰开窍。具体治法:①内治法:其一,泻火解毒,祛痰开窍法:主治风热邪气和疫疠毒邪入侵,痰火与风热邪毒上壅,痰涎壅盛,痹阻咽喉之证;其二,祛风散邪,祛痰开窍法:主治外感风邪,引动痰涎,风痰上扰,痰涎壅盛,气道不通,闭阻咽喉之证;其三,涌吐痰涎,祛痰开窍法:是最常用于治疗急喉风的方法,适于痰阻咽喉的急症,包括探吐法、吹喉法、灌喉法、外敷法、滴鼻法。②外治法:主要是针刺法。针刺法多用于泻热之用,通过急刺泻其热、通其络,可使其“痰解”“窍通”,常用于治疗急喉风。4.3.7耳鸣耳聋突发耳鸣耳聋,证属痰火上壅,壅闭耳窍者,治以清火化痰,开闭通窍法。气顺则火白降,热清则痰自消,痰消则火无所依,则耳鸣耳聋自愈。5研究结论5.1祛痰开窍法的学术源流祛痰开窍法肇始于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着作,为痰迷心窍和祛痰开窍法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魏晋隋唐时期的医家,则进一步积累了临床实践经验,并对相应方药加以总结。元代朱丹溪首创痰迷心窍论,以祛痰开窍法治疗相关病证,促进了理论发展和临床运用。明清时期的医家,多以该法为基础治疗痰迷心窍和痰蒙清窍的病证,取得显着的效果,相关医论、医话和医案日渐丰富。及至当代,祛痰开窍法在救治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喉科急症方面,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术源流的深入梳理和研究,深感祛痰开窍法具有长期的、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积淀,是具有充分理论依据和临床实用价值的重要治法。但古今未见对此进行深入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阐明者,不利于其学术传承、发展和临床运用。本论文基于对祛痰开窍法古今医论、医话、医案、方药的梳理,按照四个历史阶段阐明了祛痰开窍法的理论与临床基础、理论传承与创新的脉络、代表医家的学术特点和学术贡献,为本论文有关祛痰开窍法的基本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5.2祛痰开窍法的基本理论本文系统阐明了祛痰开窍法的基本理论。重点指出:①祛痰开窍法,是指通过化痰、吐痰与下痰的治疗方法,祛除体内蓄积的痰浊以醒神、开窍,治疗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的治疗大法。②祛痰开窍法的适用范围: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③根据祛痰方式的不同,笔者将其具体治法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化痰开窍法,主要通过内消痰浊以醒神、开窍。具体包括:清热化痰开窍法、温化寒痰开窍法、熄风化痰开窍法、消积化痰开窍法、祛瘀化痰开窍法、解郁化痰开窍法、宁心化痰开窍法、健脾化痰开窍法、补气化痰开窍法、滋阴化痰开窍法等10种。第二类,吐痰开窍法,主要通过涌吐胸膈胃脘之痰浊以醒神、开窍。第三类,下痰开窍法,主要通过通导大便,攻逐痰实以醒神、开窍。古今医家在长期的理论研讨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创制了基于三类治法的大量方剂。笔者通过比较提炼出部分古今医家多用的方剂,作为上述三类治法的代表方剂。5.3祛痰开窍法的临床运用祛痰开窍法,在中风、癫狂、痫证、呆证、温病及急喉风、耳鸣耳聋等七种病证中较为常用。中风、癫狂、痫证、呆证、温病等病,主要用于痰迷心窍证;急喉风、耳鸣耳聋等病,主要用于痰蒙五官清窍证。祛痰开窍法在上述病证中运用时,须针对具体证候病机与相关治法结合,确立以祛痰开窍为主旨的具体治法。笔者依据临床诊治实录,提炼出针对上述病证具体证候病机的若干常见治法。
刘敏[6](2017)在《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文中指出目的: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构建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检索各国内中文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筛选合格研究,评价研究质量。应用国际循证医学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5.3统计数据,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临床按试验措施的不同分组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2)以有效、安全及统计结果稳定为标准,筛选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优势治法、方药。结果:经筛选最终纳入119项合格研究。Jadad评分,31项研究得分≥3分,其余研究得分均<3分。包含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78种方药,体现出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益气活血祛瘀为主的多种治法及其相应治则的临床指导作用。结论:基于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优势治法、方药,按照以方测证原则分析,认为血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可作为指导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临床用药的病机假说,其病机-证治体系为:实性病机—证治体系血瘀-血瘀证-活血祛瘀法-丹红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虚实夹杂病机-证治体系气虚血瘀-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祛瘀法-补阳还五汤;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证-益气养阴、活血祛瘀法-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
崔会青,王恩龙[7](2010)在《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研究进展述要》文中指出就近十年从中医内治法、外治法、针灸治疗等方面来阐述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研究情况,同时提出对中医脑梗塞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及疗效评定的标准化尚值得研究。
李可建[8](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王国华,陈炯华[9](2004)在《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研究摄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脑梗塞研究的深入 ,临床医家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其中常用的治法有活血化瘀法、益气活血法、醒脑开窍法、化痰祛瘀通腑法、补肾活血通络法、平肝熄风化痰法、养阴活血法等。纵观现有文献 ,众位医家都认识到瘀血闭阻脑络是贯穿脑梗塞病程始末的基本病机 ,因此 ,活血化瘀法为基本治疗大法 ;但脑梗塞病因病机的复杂性、多变性 ,决定了在基本治疗大法的基础上 ,还需通过辨证结合其他的治法 ,因而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同时随着科技进步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微观和基因分子水平上研究了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的机制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任小巧[10](2003)在《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脑脉通对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见病,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其病理基础与缺血后引起的神经元坏死和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密切相关。其治疗主要是溶栓、应用神经保护剂(包括谷氨酸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外科治疗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因缺乏满意效果或安全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新的神经保护剂正在试验中。中医认为正虚血瘀,浊毒内蕴是老年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前提,肝风旋动,挟浊毒损伤脑络是老年脑缺血损伤的发展的关键;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法是治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方法。而目前中医药、西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中多以青年动物为对象,忽视了人类脑血管疾病中增龄因素的重要性。这对于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特点及用于指导临床防治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课题以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特征、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中医气虚血瘀,浊毒损络的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用“益气活血”、“解毒降浊”的脑脉通进行干预以阻断缺血损伤因果转换、恶势循环,保护神经细胞。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线栓)致缺血3h、再灌注3 h、6h、12h、24h、72h为模型,用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实验方法,从整体、细胞、分子、基因表达水平上,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青年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特征及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异同,并进一步研究了脑脉通对老年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实验内容与结果如下。 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特征及脑脉通的保护作用应用整体观察包括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梗塞面积等及一般形态学方法包括HE染色、尼氏染色、透射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对比研究了老龄与青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整体和形态学变化特征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结果发现老龄大鼠容易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损伤出现的时间早,损伤程度重,缺血损伤后梗塞面积大,其损害可随着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凋亡细胞数、凋亡小体呈现先少再多后少的变化规律,坏死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缺血性损伤发生不可逆时,在损伤中心区有坏死细胞增多,凋亡细胞减少,这些特征可能与增龄导致的细胞衰老有关。脑脉通中、大剂量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元损伤,表现为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脑组织含水量、缩小梗塞面积、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保护神经元。其可能机理是合成自身修复所需的内源性蛋白,从而有利于神经元的修复;或可保护神经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上调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而有利于神经元的修复。这些作用可能与其益气扶正,解毒降浊的作用有关。2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调节作用。在取得上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动态观察了不同时间点青年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结果如下。<WP=3>2.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膜Fas、Fasl的表达及脑脉通的作用 脑缺血后Fas、Fasl均在缺血后注定死亡的细胞上表达,以半暗带区表达最强,缺血中心区及周边区亦可见弱表达; Fas、Fasl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强。老龄大鼠Fas、Fasl表达的增强时间均较青年大鼠早,其高表达持续时间较长。脑脉通解毒降浊,可以下调Fas、Fasl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其效果等同于尼莫地平。2.2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浆Bcl-2、Bax的表达及脑脉通的作用老年脑缺血后Bcl-2可见弱阳性表达,但其表达无时间规律性。青年大鼠脑缺血后Bcl-2均呈全脑性的增高,以缺血损伤侧为强,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先升后降,至再灌注72h时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其与缺血后细胞凋亡成负相关。青年或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发Bax持续表达, 其表达与细胞凋亡成正相关。老龄大鼠Bax表达的增强时间及高峰时间均较青年大鼠早,其高表达持续时间较长。Bcl-2是抑制凋亡的基因,Bax是促进凋亡的基因,表达Bcl-2的细胞其形态多正常,表达Bax的细胞其形态多异常。老年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的低表达或不表达及Bax的早表达和高表达可能与增龄导致的内源性保护能力降低有关,从而使老年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较青年大鼠重。脑脉通益气扶正,解毒降浊可以上调Bcl-2的表达,抑制Bax基因表达,对缺血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对缺血前期的保护效应等同于尼莫地平,晚期的保护效应优于尼莫地平。2.3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核caspase-3活性变化及脑脉通的作用Caspase-3是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酶,其活性变化与缺血后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 caspase-3的激活位于Fas、Fasl的下游。老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 caspase的激活早于青年大鼠。本实验显示应用脑脉通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aspase-3的活性,说明脑脉通可能通过作用于caspase-3前酶或调节其上游基因的表达,抑制其激活;或直接抑制caspas
二、熄风通络饮加味治疗急性脑梗塞4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熄风通络饮加味治疗急性脑梗塞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退出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6.1 对照组 |
1.6.2 治疗组 |
1.6.3 疗程 |
1.7 观察指标 |
1.8 疗效评定标准 |
1.9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急性脑梗塞患者脱落退出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 |
2.2 2组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3 2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NFDS评分比较 |
2.4 2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
2.5 2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6 2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
2.7 2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ESR、hs-CRP、ET-1及NO水平比较 |
2.8 不良反应情况 |
3 讨论 |
(2)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法 |
1.1 治风法 |
1.2 治火法 |
1.3 治痰法 |
1.4 治瘀法 |
1.5 治虚法 |
2 中药治疗 |
2.1 中药注射剂 |
2.2 中药方剂 |
3 针灸疗法 |
4 康复训练 |
5 其他疗法 |
6 目前存在问题思考 |
(3)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
六、类证鉴别 |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三、中医综合疗法 |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一、脑卒中的定义 |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
四、西医鉴别诊断 |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
五、脑卒中的预防 |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剔除标准 |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器具选择 |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
四、治疗方案 |
第三节 观察指标 |
一、基本资料 |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
一、两组性别比较 |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
三、两组种族比较 |
四、两组证型比较 |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
一、整体康复 |
二、辨证康复 |
三、形神合一 |
四、被动康复 |
五、自我管理 |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
第三节 病案举例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疗效比较 |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比较 |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有效率比较 |
2.3 两组日常行为功能(MBI指数评分)比较 |
2.4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5 两组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比较 |
3.安全指标评价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急性脑梗塞的认识及治疗 |
2.祖国医学对急性脑梗塞的认识及治疗 |
3.脑脉通胶囊的组方原理及研究 |
4.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型)的疗效分析 |
5.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国际通用卒中量表(NIHSS) |
附表2: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 |
附表3:中风-气虚血瘀证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表4:随机数字表 |
附表5:文献综述 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6:研究生学习期间论文发表和科学研究情况 |
(5)祛痰开窍法及其运用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前言 |
1 学术源流 |
1.1 先秦两汉时期——理论奠基,学术萌芽 |
1.1.1 “心主神明”的理论及意义 |
1.1.2 人体诸窍与五脏的关系 |
1.1.3 清窍不利病证及其治法 |
1.1.4 祛痰通窍方药及其运用 |
小结 |
1.2 魏晋至隋唐时期——总结经验,创制方药 |
1.2.1 风痰热上逆蒙蔽清窍的病候 |
1.2.2 运用祛痰开窍法治疗急症 |
1.2.3 祛痰开窍类方剂与药物 |
小结 |
1.3 宋金元时期——理论提升,应用拓展 |
1.3.1 “痰迷心窍”论的提出 |
1.3.2 祛痰开窍以醒神 |
1.3.3 祛痰以通利官窍 |
小结 |
1.4 明清至近代时期——阐释理论,总结实践 |
1.4.1 祛痰开窍以醒神 |
1.4.2 祛痰以通利官窍 |
小结 |
2 基本理论 |
2.1 中医之痰及致病特点 |
2.2 祛痰开窍法的定义 |
2.3 祛痰开窍法的适用范围 |
2.3.1 痰迷心窍证 |
2.3.2 痰蒙五官清窍证 |
2.4 祛痰开窍法的类别 |
2.4.1 化痰开窍法 |
2.4.1.1 清热化痰开窍法 |
2.4.1.2 温化寒痰开窍法 |
2.4.1.3 熄风化痰开窍法 |
2.4.1.4 消积化痰开窍法 |
2.4.1.5 祛瘀化痰开窍法 |
2.4.1.6 解郁化痰开窍法 |
2.4.1.7 宁心化痰开窍法 |
2.4.1.8 健脾化痰开窍法 |
2.4.1.9 补气化痰开窍法 |
2.4.1.10 滋阴化痰开窍法 |
2.4.2 吐痰开窍法 |
2.4.3 下痰开窍法 |
2.5 祛痰开窍法的代表方剂 |
2.5.1 化痰开窍方剂 |
2.5.2 吐痰开窍方剂 |
2.5.3 下痰开窍方剂 |
3 临床运用 |
3.1 中风 |
3.1.1 补气温阳,祛痰开窍 |
3.1.2 滋阴潜阳,祛痰开窍 |
3.1.3 熄风祛痰,醒神开窍 |
3.1.4 平肝泻火,祛痰开窍 |
3.1.5 通腑泻下,祛痰开窍 |
小结 |
3.2 癫狂 |
3.2.1 癫证 |
3.2.1.1 顺气解郁,祛痰开窍 |
3.2.1.2 清热泻火,祛痰开窍 |
3.2.1.3 健脾祛寒,祛痰开窍 |
3.2.2 狂证 |
3.2.2.1 清肝镇心,祛痰开窍 |
3.2.2.2 涌吐痰实,祛痰开窍 |
3.2.2.3 逐痰化瘀,开窍醒神 |
3.2.2.4 扶正祛邪,祛痰开窍 |
3.3 痫证 |
3.3.1 定惊安神,祛痰开窍 |
3.3.2 清心泻火,祛痰开窍 |
3.3.3 熄风定痫,祛痰开窍 |
3.4 呆证 |
3.4.1 扶正化瘀,祛痰开窍 |
3.4.2 健胃开郁,祛痰开窍 |
3.5 温病 |
3.5.1 清心泻热,祛痰开窍 |
3.5.2 清暑泻肝,祛痰开窍 |
3.5.3 清热化湿,祛痰开窍 |
3.6 急喉风 |
3.6.1 内治法 |
3.6.1.1 泻火解毒,祛痰开窍 |
3.6.1.2 祛风散邪,祛痰开窍 |
3.6.1.3 涌吐痰涎,祛痰开窍 |
3.6.2 针刺法 |
3.7 耳鸣耳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6)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1.1 检索范围 |
1.2 检索策略 |
2 文献选择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文献筛选 |
4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5.1 异质性检验与效应模型选择 |
5.2 漏斗图(funnel plot analysis)分析 |
5.3 敏感性分析 |
结果 |
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1.1 检索及筛选方法及结果 |
1.2 纳入研究基本资料 |
1.3 纳入文献发表的年度构成 |
1.4 纳入文献中医辨证分型 |
1.5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疗效评价 |
2.1 临床疗效总效率的Meta-分析 |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Meta-分析 |
2.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
2.4 空腹血糖 |
2.5 餐后2小时血糖 |
2.6 糖化血红蛋白 |
3.安全性分析 |
4 倒漏斗图分析 |
讨论 |
1. 研究的选题依据 |
2. 疗效分析 |
2.1 有效治法筛选 |
2.2 优势方药筛选 |
3.稳定性分析 |
4.优势治法、方药推荐 |
5.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病机-证治推导 |
6.本研究的局限性 |
6.1 方法学质量 |
6.2 可能的发表性偏倚的存在 |
6.3 干预多样且缺乏重复验证 |
6.4 不良反应 |
6.5 随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论文着作 |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9)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研究摄要(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研究 |
辨证论治 |
治则治法 |
辨病论治 |
2 临床实验研究 |
抗粘、抗凝、抗血栓作用 |
清除自由基作用 |
对钙离子通道及细胞内钙超载的影响 |
免疫调节作用 |
对神经递质、神经肽的调节作用 |
对一氧化氮的调控 |
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结 语 |
(10)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脑脉通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研究评述 |
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抗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 |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卒中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老龄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脑脉通对老龄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理论探讨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熄风通络饮加味治疗急性脑梗塞4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J]. 王林,李红波,吴粤湘,刘永瑞,叶伯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2)
- [2]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述评[J]. 唐慧,白雪. 光明中医, 2020(12)
- [3]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脑脉通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王若男.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祛痰开窍法及其运用的理论研究[D]. 林琪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6]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D]. 刘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7]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研究进展述要[J]. 崔会青,王恩龙.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09)
-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9]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研究摄要[J]. 王国华,陈炯华. 中医药学刊, 2004(01)
- [10]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脑脉通对其影响[D]. 任小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