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雨条件下蓄水工程优化设计研究

蓄雨条件下蓄水工程优化设计研究

一、降雨聚集条件下蓄水工程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仁[1](2021)在《玉石水库对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洪涝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危害变得越来越显着,洪水预报已经成为有效应对洪水灾害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有效缓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河道上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对流域天然径流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在洪水预报当中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上游中小型水库运行资料和水文数据缺测的情况普遍存在,预报中无法准确考虑水利工程影响,造成洪水预报精度降低,这仍是洪水预报的难点。碧流河上游于2001年修建了玉石水库,玉石水库长期以来缺少水文数据记录,因此,其对流域洪水的影响难以评判。本文针对玉石水库在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影响展开研究,并提出考虑玉石水库影响的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方法。本文研究内容总结为以下三点:(1)利用HEC-HMS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对玉石水库建库前后流域洪水进行预报,定性分析玉石水库对下游洪水预报的影响。分别利用HEC-HMS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对流域天然条件下(玉石水库建库前)的16场洪水进行预报,得到两个模型在流域天然条件下的洪水预报模型参数。经分析,碧流河流域多年土地利用变化微小,玉石水库的建造是流域主要人类活动。运用流域天然条件下的模型参数对建库后的洪水进行预报,根据洪水预报结果,定性分析上游玉石水库在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影响。(2)利用多源遥感信息定量分析玉石水库在流域场次洪水中的拦蓄影响及拦蓄规律。首先运用多源遥感信息对玉石水库长期的水位、水面面积进行提取,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公式推导后,合理构建玉石水库的水位-面积-库容关系。接着运用多源遥感信息对场次洪水前后玉石水库的水位或水面面积进行提取,结合玉石水库水位-面积-库容关系,估算出了玉石水库在场次洪水中的拦洪量,拦洪量大小即表示玉石水库对流域洪水的拦蓄影响大小。最后分析了各场次洪水的前期土壤含水量、玉石水库子流域累积降雨量与玉石水库拦洪量的关系,推求出了玉石水库在场次洪水中的拦洪规律。(3)基于上文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两种考虑玉石水库影响的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方法。第一种方法,在HEC-HMS模型中添加玉石水库单元模拟其影响过程,结合玉石水库的蓄泄规则、水位-库容关系等信息对模型中水库单元参数进行设置,从而有效模拟玉石水库对洪水的拦蓄过程。第二种方法,利用玉石水库在场次洪水中的拦洪规律对新安江模型的预报结果进行实时校正。分析两种方法的洪水预报结果,预报精度均取得了一定的提升,从而为玉石水库影响下的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提供了有效指导。

张万锋[2](2021)在《盐渍化耕地秸秆覆盖下夏玉米灌施定额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河套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水肥利用率低、作物产量不高、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本研究开展了盐渍化耕地优选秸秆覆盖下夏玉米优化灌施制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基于作物根系调控的秸秆覆盖耕作模式的优选;分析了秸秆覆盖-灌水量耦合的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及技术构建递进水盐嵌入神经网络模型(PSWE)模拟水盐运移及作物生产效益,优化秸秆覆盖下夏玉米灌水定额;探究秸秆覆盖-施氮耦合下作物与土壤生境的响应,优化秸秆覆盖的夏玉米施氮定额。“基于深度学习构建水盐运移模型,优化盐渍化耕地秸秆覆盖下夏玉米灌施制度”为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揭示了河套灌区盐渍化耕地的秸秆覆盖与水、氮耦合对作物-土壤系统抑盐-调水肥-降药-增产的调控过程与机理,实现了优选秸秆覆盖下夏玉米灌施制度的优化,旨在丰富秸秆还田理论体系,为缓解灌区次生盐渍化、面源污染及节水增产提供依据,同时为深度学习理论及技术在土壤水盐运移模型上的应用提供参考。论文研究成果主要有:(1)秸秆表覆耕作模式显着提高夏玉米水平向根长密度,形成“宽浅”型根系,提高表层根长密度24.7%;秸秆深埋耕作模式显着提高大于40 cm土层根长密度,形成“窄深”型根系,提高深层根长密度23.8%。夏玉米根长密度与相对标准化根系下扎深度呈三阶多项式函数关系,可较好描述不同耕作模式的根长密度分布。秸秆深埋耕作模式提高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32.2%,增产19.5%,为优选耕作模式。(2)秸秆表覆下土壤盐分表聚,成熟期各土层均积盐;秸秆深埋的表层及隔层以下土层均积盐,灌水量为90 mm和120 mm秸秆深埋处理的秸秆隔层持水量分别提高20.3%和17.2%,脱盐率分别为7.6%和7.1%,秸秆隔层起到抑盐蓄水的作用,淡化根系环境。耕作层含盐量、单次灌水量与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相关性,秸秆表覆下夏玉米产量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大,当地灌水量135 mm处理的产量最高,但仅增产1.6%;秸秆深埋下夏玉米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大呈先增后减趋势,灌水量为90 mm的秸秆深埋处理产量最高,可增产5.2%。秸秆深埋耕作模式节水增产效果显着。试验田尺度下理论单次较优灌水定额为82~111 mm,生育期灌溉3次,节水17.8%以上,耕层含盐量调控在1.45~1.48 g·kg-1间,属轻度盐渍化,较试验前耕作层含盐量减小5.7%~10.2%。(3)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的PSWE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均方根误差为0.029,平均绝对误差为0.570,决定系数R2为0.981。基于PSWE模型的多因素协同秸秆深埋下模拟结果有效表征夏玉米自然生长的综合条件、土壤水盐运移与夏玉米生产效益三者间双层递进因果关系,进一步优化盐渍化耕地的夏玉米单次灌水定额为89.3~96.8 mm,生育期灌溉3次,耕作层含盐量为1.38~1.55 g·kg-1。(4)秸秆覆盖-施氮耦合下土壤莠去津残留量随时间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不同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对莠去津消解具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且20~4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对莠去津消解半衰期影响较大,以中氮(180 kg·hm-2)秸秆深埋处理消解最快,消解率平均提高5.3%,半衰期最短,缩短3.9d。(5)秸秆覆盖-施氮耦合改善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秸秆表覆的土壤养分表聚,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秸秆深埋提高隔层附近土层的养分,随着施氮量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夏玉米成熟期,中氮(180 kg·hm-2)秸秆深埋处理降低深层硝态氮累积量56.8%,降低铵态氮累积量84.7%,秸秆隔层形成拦截氮素运移的屏障,秋浇前地下水质提升到Ⅱ类,有效降低了地下水氮素污染风险,并促进深层根系生长。相比常规耕作,秸秆深埋与施氮量为180~193.7 kg·hm-2耦合,可实现减氮增产减污及植株氮利用率协同增长的目标,植株氮素同化产物对产量的贡献率提高32.1%,植株氮利用效率提高66.8%,增产9.3%。综上分析,河套灌区盐渍化耕地较优的耕作模式为秸秆深埋结合深翻耕作,优化的夏玉米灌施定额为:单次灌水定额为89.3~96.8 mm,生育期灌溉3次,耕作层含盐量调控在1.38~1.55 g·kg-1,属轻度盐渍化,优化施氮量为180~193.7 kg·hm-2。

范雷雷[3](2021)在《河套灌区地面灌溉灌水质量评价及技术要素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套灌区是我国一首制特大型引黄灌区。受输配水制度影响,灌水不适时特点突出,同时由于地下水可用资源有限,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滴灌、喷灌等)应用难度较大,地面灌溉(畦灌、沟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是灌区灌溉主要方式。畦田灌水质量是影响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针对河套灌区大畦块导致的灌水效率低等问题,探求变化环境下适宜灌水技术参数是改善当前地面灌溉技术的关键所在。研究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垄背地膜和秸秆覆盖下沟灌土壤水盐迁移特征,明确沟灌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规律,可为灌区沟灌栽培技术推广提供借鉴。本文以河套灌区上、中游试验区为主要研究区域,从灌区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畦灌与沟灌试验,分析不同灌水技术要素对灌水质量的影响,采用WinSRFR模型模拟、数值计算等方法确定最优灌水技术参数组合,并结合实测资料分析不同垄背秸秆覆盖量下的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确定适宜秸秆覆盖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分析不同土壤类型下畦田规格对农田灌水质量及水分生产效率影响发现,畦田规格由1亩增加至3亩时,灌水时间延长,水流推进过程中渗漏损失增加,造成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下降,尽管产量略有增加(1.87%~5.81%),但水分生产效率降低8.49%~21.05%。结合WinSRFR模型模拟,对影响畦灌灌水质量的入畦流量和灌水时间等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不同土壤类型下典型田块规格获得最优灌水效果时所需灌水时间和入畦流量组合。除黏壤土1亩较小田块和砂土3亩较大田块灌水效果无法达到最佳,其余工况均可获得最优灌溉管理参数组合。(2)砂土畦田规格(80m×25m)较大时农田灌水效果较差。利用WinSRFR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变量参数对灌水质量影响发现,采用“改进田块规格+控制灌水时间”灌溉设计方案后灌水效果较典型田块得到显着改善,建议将砂土较大田块按照垂直分割缩块(80m×12.5m),此时在较大流量水平(q=2.08~2.40L/(m·s))下灌水效率可从67%~80%提升至97%~99%,灌水均匀度从0.59~0.79提高至0.84~0.95,储水效率从1.17降低至0.76,可节省灌水时间20%以上。中等流量(q=1.60L/(m·s))情况下在获得更优灌水质量的同时可以节省40%的灌水时间,节水效果显着。(3)通过田间试验发现,农业生产中化肥、种子、地膜等费用占比较大,占总成本的70%以上;畦宽缩小后机械成本较对照增加0.3~4.6倍,尽管水费略有减少,但总成本仍增加2.72%~9.98%。采用模型模拟、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精细畦灌最优单宽流量q为2.81L/(m·s)、灌水时间t为21.21min、畦宽B约为10.7~14.2m。建议灌区推广节水新技术时适当对农民发放节水补贴,用以增加农民积极性。(4)通过构建农机耗油量数学模型,计算不同田块农机耗油量,并与实测值对比,其决定系数R2为0.9824,RMSE为0.32L,结果可靠。考虑农机效率后,灌区砂壤土适宜畦长由90-100m减小为80-100m,单宽流量由2.5-3.5L/(m·s)降为1.5-3.5L/(m·s),畦宽由5.7-8.0m增加为5.7-13.3m。尽管灌水效率、灌水均匀度较未考虑农机效率前分别减小2.21%~6.07%、6.82%~7.08%,但无显着差异。(5)通过模型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3种灌水深度控制目标(即水流恰好推进至尾端时关口(Zmin>0),灌溉水入渗量最小的1/4田块内的平均入渗水深等于计划需水水深时关口(Zlq=Dreq),最小灌水深度等于计划需水水深时关口(Zmin=Dreq))条件下不同沟长、田面坡度以及入沟流量对沟灌灌水质量的影响,确定有坡度且入沟流量较小(S0=1‰、Q=1、2L/s和S0=2‰、Q=1L/s)的100m中沟与零坡度或坡度较小时(S0=0、1‰)的150m长沟最适采用的控制目标为Zmin=Dreq,其他工况建议采用Zlq=Dreq。(6)覆膜和秸秆覆盖均能有效抑制沟灌盐分聚集,生育末期各处理土壤含盐量较对照显着减少42.76%~52.30%。秸秆覆盖量达到1.2kg/m2时,过量秸秆覆盖会造成播期土壤温度偏低,降低玉米出苗,使得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覆膜处理略有减少,但差异不显着(P>0.05)。建议采用0.9~1.2kg/m2的垄背秸秆覆盖量代替常规地膜覆盖,以减少地膜残留带来的环境影响。

周雅吉[4](2021)在《宁夏海原县菜园村LID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夏海原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湿陷性黄土,夏季集中的暴雨经常引起短时内涝、地表下陷、径流侵蚀等问题。针对乡村雨洪管控问题的既有研究,国内多集中在供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等方面,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极端气候条件以及脆弱的土壤结构并不适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雨洪管控实践及研究的梳理,结合国内黄土高原地区乡土智慧,选择海原县菜园村为典型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村庄雨洪管控问题的地域特征,其次对其雨洪形成的空间机制进行了剖析,最终提出了地域性乡村雨洪管控体系及其景观化建设策略。本论文共6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雨洪管控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梳理,指出乡村地区处理雨洪问题时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等;第二章辨析了研究相关的概念,梳理了研究运用的基础理论并阐述了基础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及在本文中的运用,分析并借鉴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土智慧案例,最后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及技术路线;第三章介绍了宁夏海原县菜园村的区位背景和自然条件,分析了造成雨洪现象的成因;第四章基于菜园村雨洪问题,通过流域分析、空间格局构建和雨水过程分析,评价了菜园村建成区的景观格局,并总结导致雨洪问题的格局特征;第五章从景观格局提升、下垫面设计、LID措施应用三个层面提出雨洪管控建设的景观策略;第六章总结了菜园村建成区基于雨洪问题的LID建设景观策略的研究内容并作出展望,以期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雨洪管控建设提供帮助。本研究主要结论有2点:(1)基于“源-汇”模型及“格局-过程-功能”原理对海原县菜园村雨洪问题的空间机制进行分析;(2)从格局优化、下垫面设计、措施使用三个层次提出了地域性乡村雨洪管控的LID建设景观策略。

李宁宁[5](2021)在《基于风险分摊的梯级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及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但季节间水资源分布差异显着。水库是一种挖掘水能资源潜力,有效缓解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工程措施,可将流域的径流资源存蓄起来,以保障枯水期水资源供给。但是,水库汛期往往承担着艰巨的防洪任务,需要将运行水位控制在防洪限制水位以下,这与水库以水头、水量为基础的发电、供水等需求形成矛盾冲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流域气象水文条件发生显着改变,伴随着调度技术、风险分析能力及应急处置机制日趋完善,规划阶段设计的汛限水位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综合利用要求。在防洪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适当抬高汛期运行水位,对于提高水库综合利用效益、实现水能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金沙江流域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统计学、管理学、运筹学、控制论等理论,综合运用黑箱模型、大数据、智能算法、前景理论等方法,以梯级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为研究背景,围绕防洪和发电两个目标,构建了以径流分析及预报为基础,基于“空间风险分摊”的梯级水库联合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域推求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梯级水库水位动态控制组合方案的防洪风险和发电效益,并通过多目标群决策模型进行方案优选,实现了预报-调度-风险效益分析-决策的系统性结合,旨在于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提高梯级水库汛期发电效益,完善梯级水库汛期运行水位控制理论和方法,为水库平稳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基于径流划分和预报因子筛选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首先综合运用MK检验、RS检验等方法对溪洛渡历史入库径流序列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针对现有径流预报未能考虑到径流序列特征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径流序列特征聚类的径流划分方法,通过K-means聚类方法将历史径流划分为丰、平、枯三种典型类别,根据待预报径流特征,以相应类别的前期径流序列作为预报因子,通过MIC法筛选出相关性强的预报因子作为BP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可以改善神经网络输入侧的条件,提高中长期径流预报精度。(2)基于空间风险分摊思想的梯级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模型。在分析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汛期运行水位抬高的可行性的前提下,针对梯级水库异步蓄水可能造成系统风险发生时间提前的问题,提出了“等比例蓄水”原则来优化梯级水库防洪库容分配方式,以降低系统风险;在溪洛渡-向家坝调洪规则的基础上考虑“等比例蓄水”原则,推求出了两库汛期联合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域,从而制订出梯级水库汛期运行水位组合方案,并开展不同水位组合方案的防洪风险分析,为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奠定基础。(3)基于改进电子搜索算法的梯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模型。以溪洛渡-向家坝汛期不同水位组合方案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两库联合发电优化调度模型;针对电子搜索算法在求解梯级水库优化调度问题时存在搜索空间越限和搜索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可行域内搜索策略以保证每次迭代的个体都是可行解,并采用参数自适应方法以提高算法前期全局搜索速度和后期的局部搜索能力;将改进电子搜索算法与其他算法对比,验证了算法在求解效率方面的优越性;将其应用于溪洛渡-向家坝联合发电优化调度模型的求解,从而优化年内水量分配过程,争取更高的发电效益。(4)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专家群体满意度最大群决策模型。建立了基于风险-效益指标的溪洛渡-向家坝汛期运行水位方案决策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优化方法以获得兼顾指标排序度和重要度的指标权重;通过累积前景理论获得贴近实际决策心理的个人决策结果,在此基础上根据专家满意度最大原则建立群决策模型,求解出与所有参与决策的专家个人决策结果最贴切的方案作为群决策结果。优选出的方案权衡了风险和效益,可以为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乔鹤[6](2021)在《典型城市排水河道雨洪资源利用及调控研究 ——以凉水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水资源正面临着两个极端挑战,一方面,城市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城市发展和人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并常常伴随着水污染、水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导致城市水资源短缺现状愈演愈烈。为了缓解城市缺水与雨洪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研究城市河道如何调控水资源以提高雨洪资源利用效率势在必行。本文以北京市凉水河为研究区域,利用MIKE11模型软件的HD模块构建凉水河干流河道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基于历史实测数据利用曼宁公式反推河道糙率,并验证该模型的精准度;通过马斯京根法和特征河长法推算两场典型洪水的演进过程,并利用模型模拟历史洪水最大水位变化分析存在漫溢风险的河段及干流上各典型水利工程在防汛时的安全程度,综合评价凉水河治理后的防洪能力,判断其雨洪调度的可行性;拟定并选取更适用于研究区的各闸坝非汛期蓄水方案及汛期雨洪调度方案,同时分析其蓄水效益及调度方案的合理性。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收集的数据资料将凉水河干流河道概化,并通过万泉寺、洋桥橡胶坝和大红门闸历年的实测数据建立水位-流量关系反推糙率,率定河道上段综合糙率为0.035、中段为0.030、下段为0.025,基于MIKE11软件建立凉水河干流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大红门闸2016年“7.20”和2012年“7.21”两场典型洪水水位过程线并与实测水位线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发现水位线拟合较好,模型可较准确地反映凉水河干流河道洪水发生时的情况。(2)设置2016年“7.20”、2012年“7.21”两场洪水20年、50年一遇频率的四种情景评估凉水河干流河道的行洪能力。首先,采用马斯京根演算法计算凉水河干流各典型断面的洪水演进过程;其次,利用模型输出四种情景下的最高水位线并与左右岸堤顶高程对比,发现河道有以下几处存在漫溢风险的河段:莲玉桥至广外大街桥上游段、张采路桥上游段等阻水桥梁段和西四环、西客站、南站暗渠的进口段等;最后,通过模型计算四种情景下洋桥橡胶坝、大红门闸和马驹桥闸三个典型断面的最高洪水位,与设计水位对比,分析各闸坝的防洪能力,发现马驹桥闸在四种情景下均未超过设计水位,工程安全程度高,洋桥橡胶坝20年一遇时无安全隐患,50年一遇时超出了其50年设计水位,属较安全工程,而大红门闸在四种情景下均超出其设计水位,存在较大风险,需在汛期高度关注。综上发现经过流域防洪排涝系统规划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目前凉水河河道堤防除个别卡点外,基本具备了能实现规划标准行洪能力。(3)基于可安全行洪的凉水河干流河道,利用模型模拟试算选出更适于凉水河非汛期的蓄水方案为:洋桥橡胶坝鼓坝0.7m;大红门闸开两孔,闸门开度0.13m;马驹桥闸开三孔,闸门高度1.4m;新河闸开两孔,闸门开度0.3m;张家湾闸开两孔,闸门开度0.3m。通过断面法计算各处可增加集蓄水量分别为1.57万m3、0.72万m3、9.62万m3、17.25万m3、39.23万m3,可增大水面面积分别为0.38万m2、0.17万m2、0.55万m2、0.44万m2、0.75万m2。整个河道可增加拦蓄水量68.39万m3,水面面积可增大2.29万m2。(4)根据凉水河干流汛期雨洪调度原则选取各闸坝汛期调度方案为:干流上的橡胶坝均坍坝运行;汛期非降雨日,大红门闸、马驹桥闸、新河闸与张家湾闸分别“开6孔、开度1.0m”、“维持闸前水深1.5m”、“开11孔、开度1.0m”、“开11孔、开度1.0m”迎汛;洪水上涨阶段,大红门闸先维持迎汛状态,马驹桥闸遇降雨便敞闸,新河闸、张家湾闸闸前水位高于上游服务通道但低于或等于其设计常水位时,均按“开11孔、开度2.0m”控泄,当洪水上涨到四个闸的闸前水位超出其设计常水位时及时敞闸度汛;退水阶段,四个闸闸前水位低于其上游服务通道时,根据后续降雨预报情况适时地拦蓄尾水,整个河道在汛期可增加拦蓄尾水量66.82万m3,水面面积可增大1.91万m2。

张妤[7](2021)在《大连核心城区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城市雨洪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城市各类开放空间的水适应性机制与优化可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对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雨洪韧性、促进其水文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大连核心城区开放空间的水文结构特征为研究对象,依据公园、广场及场地、街区、其他共享空间(街道共享空间、绿道等)四种类型,综合运用格局指数方法、空间统计学方法、地形位指数方法对其三维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与分析;通过获取不同地形梯度典型空间下垫面植被截留与地表渗透性参数,模拟研究区城市地表径流过程,进而运用雨水径流调节服务供需测算途径对开放空间水适应性进行评估分析,揭示研究区开放空间水适应能力与主控因子,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为城市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建设提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开放空间格局分布受城市空间结构、空间类型与属性、地形地貌影响明显,公园、其他共享空间为其主要景观类型。植被覆盖率及各类型空间分布尚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依托自然山体与植物群落,开放空间的植被覆盖率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开放空间地形变化较大,公园和其他共享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坡和陡坡,广场和街区主要分布于平地与缓坡。地形位指数最大值出现于公园,其他共享空间在低地形位上的分布优势最明显。开放空间的分布不均、北部自然植被的天然不足、地形的丰富多变增加了研究区开放空间雨水径流的流量、流速控制难度。(2)75%开放空间的土壤容重超过1.3g/cm3,土壤倾向于粘质土,空隙偏少,且土壤水分含量与持水量普遍偏低。四种开放空间土壤的稳渗率依次为公园>广场及各类场地>街区>其他共享空间,且均呈现出初始渗透率>平均渗透率>稳定渗透率的规律。公园、其他共享空间在不同地形位指数下的初始渗透率、平均渗透率还有稳定渗透率以及不同坡位下的初始渗透率都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除地形以外,土壤容重、含水量、非毛管孔隙度也是影响开放空间土壤入渗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入渗速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土壤入渗速率呈现正相关性。(3)不同降雨强度下开放空间径流调节服务的空间格局较为相似,变化集中于一些较小斑块。由城市东南部丘陵地带向西、北部推移,地势趋于平坦,开放空间密度下降,服务响应随之下降,水适应性逐步降低。在暴雨情境下,城市中部纵向廊道上的开放空间服务等级多有下降。城市公园与其他共享空间的径流调节服务响应均呈现由东向西逐渐下降趋势,城市广场及各类场地则呈现出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街区的服务响应预算总量普遍偏低,雨水适应性较差。开放空间水适应性整体表现为东部好于西部,内陆好于沿海,城市公园与其他共享空间响应好于广场和各类街区。开放空间分布、地形、植被覆盖、排水设施是影响大连核心城区开放空间水适应性的主要因素。(4)针对上述研究结果,从空间分布、土壤入渗特性、径流调节服务3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与管控策略。空间分布方面建议完善景观格局,均衡植被覆盖,顺应地形因子。结合土壤入渗生境特征建议构建主导促渗型、主导截留型两种适水型植被群落模式,并依据土壤地形位指数的入渗分区进行植被群落模式选择。综合径流调节服务评价,建议四种空间单元实施分类优化。水适应性较好区域,加强构筑山林空间水生态保护红线;水适应性适中区域,加强构建合理的水资源生态网络,水适应性较弱区域,弥补服务供给缺口,加强形成水生态补偿机制;水适应性差异较大区域,改善空间服务均衡与连通性,同时加强城市土壤改良、排水管网升级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构建。

杨明霞[8](2020)在《前池雨水花园系统径流控制性能研究 ——以既有城市工业区D为例》文中指出既有城市工业区存在大量的工业建筑,工业建筑径流雨水的水质与生产活动、厂区环境等要素密切相关。工业区普遍存在建筑单体面积较大的特点,有一些厂区有重金属或石油类污染等。雨水花园作为一项雨水管理措施可控制雨水径流,在空间不足及有工业污染的的情况下需进行改进以提高其功能,以应对工业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总结雨水花园的设计方法及查询相关设计手册,以既有城市工业区D为例,提出一种前池雨水花园系统,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组装,针对工业区的特点,在降雨重现期为0.5a、1a、2a,历时为30min、60min、120min的条件下进行了径流水量控制试验,并通过试验配水探究了系统对COD、TN、TP、Pb、Zn、Cu、Cd、SS、石油类的削减效果,最后通过建立SWMM模型开展了径流水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前池雨水花园系统径流总量削减率的范围在51.71%~100%,前池雨水花园系统中雨水花园的进水时间比雨水花园系统延迟了34min,径流总量削减率提高了43.7%,溢流时间延迟了40min,大大减少了溢流量。前池雨水花园系统对COD、总氮、总磷指标的削减比较稳定,削减率范围分别为53.08%~71.57%、35.24%~75.85%、58.04%~90.01%,与普通雨水花园相比,对COD、总氮、总磷指标的削减效果分别提高了4.17%~27.24%、8.54%~24.15%、12.24%~28.32%。整个系统对重金属Pb,Zn,Cu,Cd的削减率分别为98.03%,92.83%,86.05%,82.50%,整个试验系统对Pb和Zn去除率较高,且比较稳定。与普通雨水花园相比,对Pb,Zn,Cu,Cd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5.34%,8.65%,22.45%,5.66%。整个系统对SS的削减率变化范围为87.8%~96.34%。与普通雨水花园相比,对SS指标的削减率提高了40.24%~85.37%。整个系统出水对石油类的削减率变化范围为77.73%~89.33%。前池对石油类的削减作用贡献较大,均值为50.39%。通过SWMM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前池雨水花园系统的出流总量均小于无设施系统出流,也小于常规雨水花园系统,相比于常规雨水花园系统,前池雨水花园系统对出流总量削减率提高了32.52%~78.90%,洪峰流量削减率最多可提高98.59%。此外,常规雨水花园系统对峰现时间基本没有明显的延迟,而前池雨水花园系统对洪峰延迟时间范围在0~29min,由此可见,模拟与试验结果具有类似的结论。无论是从实验数据还是SWMM模拟来说,与常规雨水花园系统相比,前池雨水花园系统均可提高对屋面雨水的滞蓄性能,有效提高在大型屋面建筑,如大型工业厂房进行低影响开发的效果。

初亚奇[9](2020)在《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突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同时,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等,致使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城市雨洪管理实施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以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为视角,从流域、城市、河段多尺度构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满足城市雨洪管理需求,提升寒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功能,以期对寒地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在大量背景理论研究下,首先梳理寒地城市地域特征,识别不同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以“格局—过程—尺度”为切入点,提出多尺度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并进一步确立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城市管控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城市内涝的影响机制,阐述多尺度管控内容与相关技术方法;其次,构建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即“流域尺度空间耦合(宏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尺度系统耦合(中观)——寒地海绵系统优化、河段尺度功能耦合(微观)——河岸带生态修复与措施建设”,并提出相应体系内容与技术方法;再次,以沈抚新区作为寒地城市研究区域,对应规划体系框架建立多尺度空间,在流域尺度下,利用GIS空间计算与分析法进行空间耦合,提取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底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构建不同水平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底线(低)、一般(中)、满意(高)三级水平划分禁限建区域,优化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提供刚性骨架;在城市尺度下,基于流域尺度空间格局,对城市多级排水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寒地海绵生态系统优化,确定水系廊道和绿地斑块布局,二是寒地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用SWMM模型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排水要求,三是寒地适宜性低影响开发系统,划分管控分区并对各分区所应用措施规模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利用SWMM模型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模拟校验,验证其优化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注重寒地雨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最优模式;在河段尺度下,在流域尺度水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上,依据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生态系统格局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定量方案,对研究区域内的河岸带进行海绵结构布局与方案设计,使具有寒地适宜性水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措施两者在设计中并行,同时对河岸带的寒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寒地海绵河岸带的功能要素耦合。论文涉及城乡规划、景观、水文等多学科理论融合,着眼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集成多种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多尺度体系构建,明确寒地海绵不同尺度规划内容,最后将相关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方案中,检验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肖恒婧[10](2020)在《西安地区雨水花园土壤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建成区域的面积逐渐增大,城市气象条件与下垫面条件发生改变,城市水文水力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引发了等一系列水安全问题。雨水花园是一种典型的海绵城市LID集中入渗设施,它可以接纳并净化来自屋面或地面的雨水,缓解城市内涝、补给地下水、净化水质。然而,雨水花园长期工作情况下,降雨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会在雨水花园的土壤基质中发生一系列繁复的生化及物理过程,土壤的结构特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雨水花园的寿命将会缩短,但这个具体过程和机理尚不明确。因此,研究雨水花园水文水质效应和土壤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对黄土地区雨水花园的优化设置与推广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西安理工大学的入渗型和混合型雨水花园作为研究对象,以水文地球化学和土壤水文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室外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研究雨水花园的水文水质效应和雨水花园土壤水分、TOC、TN、NH3-N、NO3-N、NO2-N、TP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结论如下:(1)2017年5月到2019年10月监测记录的32场降雨事件中,汇流比为18:1,蓄水层深度为20cm的入渗型雨水花园出现了3次溢流事件,其水量削减率分别为95.22%、75.41%、97.54%,其余降雨事件的水量全部入渗,汇流比为15:1,蓄水层深度为50cm的混合型雨水花园的入渗一侧雨水径流全部入渗,径流削减率为100%,防渗一侧径流削减率处于30.25%75.74%之间。2019年4月到10月监测记录的16场降雨事件中,汇流比为15:1,蓄水层深度为50cm的混合型雨水花园的防渗一侧对NH3-N、TP、TSS浓度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59.99%、40.48%、32.87%,对NO3-N的去除效果较差,对COD和TN浓度的去除作用不大且不稳定,这跟径流污染物的形态以及雨水花园蓄水层土壤的深度和孔隙度有关。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对于入渗型花园,出现溢流现象的降雨事件具有雨量大,雨强大,且降雨历时短的特点,入渗型雨水花园对降雨径流量的吸收调节效果较好;而防渗型雨水花园主要控制中小雨降雨事件的径流量,且防渗型雨水花园对径流水质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2)雨水花园土壤含水率在0-100cm土层内波动较小,且土壤表层含水率略大于深层,其中0-30cm土层含水率与土样采集前最近次降雨量有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76左右,而40cm以下土层含水率与土样采集前最近次降雨量无显着的相关性(P>0.05),即采土前最近次降雨径流主要对0-30cm的土壤表层的水分动态变化有显着影响,降雨量越大,土壤表层含水率越高,而干旱天数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不显着,这个结果的形成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等土壤自身的性质和优先流有关。(3)雨水花园土壤中TOC含量在时间上和垂向上变化较大,其中年际变化为2017年>2019年>2018年,年内变化为夏季和秋季含量较高,春季和冬季含量较低;在垂向分布上,土壤TOC含量具有表聚性特征,垂向变化趋势为随着土层增加而先降低后趋于稳定不变,经分析发现,雨水花园中的TOC含量分布主要受降水、植物凋落物、冻融扰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降水径流集中入渗对0-50cm土层TOC含量的影响较大。(4)雨水花园土壤中各类形态N、P含量随季节和垂向上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在季节变化上,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内,土壤TN、NH3-N、NO3-N含量季节变化特征分别为秋<冬<春<夏、春<夏<秋<冬、春<夏<冬<秋;2019年2月至11月内,土壤TN、NH3-N、NO3-N、NO2-N含量变化特征分别为冬<秋<夏<春、冬<夏<秋<春、冬<夏<秋<春、秋<夏<冬<春;土壤中TP含量季节变化为春夏季含量较低,秋冬含量较高,夏<春<冬<秋。在垂向分布上,土壤TN和NH3-N含量具有表聚性特征,NH3-N主要聚集在0-50cm土层,而NO3-N和NO2-N都有深层富集的现象,主要聚集在20-80 cm;土壤TP含量在垂向上整体变化微弱,春夏两季随土层增加呈略微升高趋势,秋冬两季随土层增加呈略微降低趋势,经分析发现,雨水花园中N和P含量的分布主要受降水、气温、冻融作用、植被类型、凋落物量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影响,其中降水径流集中入渗对土壤中TN、NO3-N、NH3-N、TP含量的影响使其积累深度分别为:0-50cm、20-80cm、0-50cm、50-100cm。

二、降雨聚集条件下蓄水工程优化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雨聚集条件下蓄水工程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玉石水库对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洪水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1.2.2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洪水预报研究进展
        1.2.3 基于遥感信息的湖库水文资料获取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框架
2 流域基本情况与洪水预报模型介绍
    2.1 流域基本情况
        2.1.1 流域概况
        2.1.2 流域水文资料
    2.2 HEC-HMS模型介绍
        2.2.1 模型概述
        2.2.2 模型原理
    2.3 新安江模型介绍
        2.3.1 模型概述
        2.3.2 模型原理
3 基于HEC-HMS模型和新安江模型的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研究
    3.1 引言
    3.2 HEC-HMS模型在碧流河流域的搭建
        3.2.1 数字流域的提取
        3.2.2 土地利用数据统计分析
        3.2.3 土壤类型分析
        3.2.4 气象数据整理计算
    3.3 HEC-HMS模型参数率定
        3.3.1 参数优化率定方法
        3.3.2 参数率定过程
    3.4 HEC-HMS模型洪水预报结果
        3.4.1 洪水预报精度评价标准
        3.4.2 玉石水库建库前洪水预报结果
        3.4.3 玉石水库建库后洪水预报结果
    3.5 新安江模型在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3.5.1 模型参数率定
        3.5.2 玉石水库建库前洪水预报结果
        3.5.3 玉石水库建库后洪水预报结果
    3.6 HEC-HMS模型与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结果对比分析
        3.6.1 洪水预报过程对比
        3.6.2 玉石水库建库后洪水预报结果分析
    3.7 小结
4 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玉石水库对流域洪水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jason卫星的玉石水库水位提取
        4.2.1 卫星监测水位原理介绍
        4.2.2 jason测高卫星介绍
        4.2.3 jason卫星测高水位的可用性分析
        4.2.4 玉石水库测高水位提取
    4.3 玉石水库水面面积提取与水位-面积-库容关系的构建
        4.3.1 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的玉石水库水面面积提取
        4.3.2 玉石水库水位-面积-库容关系的构建
    4.4 玉石水库拦洪影响及拦洪规律分析
        4.4.1 场次洪水中玉石水库拦洪影响
        4.4.2 场次洪水特征分析
        4.4.3 场次洪水中玉石水库拦洪规律分析
    4.5 小结
5 考虑上游玉石水库影响的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
    5.1 引言
    5.2 基于HEC-HMS—玉石水库模型的洪水预报
        5.2.1 玉石水库蓄泄规则推断
        5.2.2 HEC-HMS—玉石水库模型的搭建
        5.2.3 洪水预报结果
    5.3 基于玉石水库拦洪规律的洪水预报实时校正
        5.3.1 基于玉石水库拦洪规律的洪水预报实时校正流程结构
        5.3.2 洪水预报结果
    5.4 洪水预报结果分析与两种方法评价
        5.4.1 洪水预报结果分析
        5.4.2 对两种方法的评价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盐渍化耕地秸秆覆盖下夏玉米灌施定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水盐运移理论及模型研究
        1.2.2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1.2.3 秸秆覆盖对土壤氮素及地下水氮污染的影响
        1.2.4 秸秆覆盖对土壤莠去津残留及消解的影响
        1.2.5 秸秆覆盖对作物生理形态的影响研究
        1.2.6 秸秆覆盖下土壤养分、农药、生态环境间的相关性
        1.2.7 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方案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试验区土壤质地
        2.1.3 试验区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
    2.2 试验方案
        2.2.1 秸秆覆盖与耕作方式的优选试验
        2.2.2 秸秆覆盖-灌水量耦合下夏玉米灌水制度优化试验
        2.2.3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下夏玉米施氮制度优化试验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秸秆覆盖与耕作方式耦合下夏玉米耕作模式优选
    3.1 不同耕作模式对夏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
        3.1.1 夏玉米根系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
        3.1.2 夏玉米根系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特征
    3.2 不同耕作模式的夏玉米根长密度分布模型
        3.2.1 夏玉米根长密度分布模型的建立
        3.2.2 夏玉米根长密度分布模型的应用
    3.3 不同耕作模式下夏玉米生长效应的响应
        3.3.1 不同耕作模式对夏玉米根冠比的影响
        3.3.2 不同耕作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本章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4 秸秆覆盖下灌水量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4.1 不同秸秆覆盖方式与灌水量耦合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4.1.1 秸秆覆盖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1.2 秸秆覆盖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4.2 不同秸秆覆盖方式与灌水量耦合对夏玉米生产效益的影响
    4.3 秸秆覆盖下灌水量、耕作层含盐量与夏玉米生产效益的关系
    4.4 本章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基于PSWE模型的秸秆深埋下夏玉米灌水制度优化
    5.1 PSWE模型的基本原理
    5.2 PSWE模型的基本架构
        5.2.1 HLSTM编码器
        5.2.2 BMLP解码器
        5.2.3 构建PSWE模型
    5.3 PSWE模型模拟条件
        5.3.1 模型参数选取及样本处理
        5.3.2 模型参数输入
    5.4 模型率定与检验
        5.4.1 模型率定
        5.4.2 模型检验
    5.5 基于PSWE模型的土壤水盐运移及夏玉米生产效益模拟
        5.5.1 多因素协同秸秆深埋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5.5.2 多因素协同秸秆深埋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5.5.3 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模拟
    5.6 本章讨论与小结
        5.6.1 讨论
        5.6.2 小结
6 秸秆覆盖-氮耦合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规律的影响
    6.1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6.1.1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6.1.2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的影响
    6.2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土壤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6.2.1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土壤剖面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6.2.2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收获后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6.3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累计损失量的影响
    6.4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6.5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成熟期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影响
        6.5.1 秸秆覆盖配施氮下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的响应
        6.5.2 秸秆覆盖配施氮下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全磷含量的响应
    6.6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影响
        6.6.1 秸秆覆盖配施氮对夏玉米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6.6.2 秸秆覆盖配施氮对夏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6.7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下地下水质氮污染的响应
    6.8 本章讨论与小结
        6.8.1 讨论
        6.8.2 小结
7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土壤莠去津消解残留的影响
    7.1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土壤莠去津消解率的影响
    7.2 秸秆覆盖配施氮对土壤莠去津消解半衰期的影响
    7.3 莠去津消解半衰期与不同土层养分间的关系
    7.4 本章讨论与小结
        7.4.1 讨论
        7.4.2 小结
8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夏玉米根系及植株氮吸收转运率的影响
    8.1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夏玉米根长密度的影响
    8.2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下夏玉米氮素转运利用的响应
        8.2.1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夏玉米植株吸氮量的影响
        8.2.2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夏玉米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
        8.2.3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8.3 本章讨论与小结
        8.3.1 讨论
        8.3.2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河套灌区地面灌溉灌水质量评价及技术要素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激光平地技术研究进展
        1.2.2 土壤入渗参数研究进展
        1.2.3 灌区畦灌技术研究现状
        1.2.4 灌区沟灌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述
        2.1.1 试验区I概况
        2.1.2 试验区II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土壤类型下畦灌灌水质量评价及优化试验
        2.2.2 典型砂土田块灌水质量优化及其敏感性分析试验
        2.2.3 激光平地条件下畦田宽度对灌水质量影响及优化研究试验
        2.2.4 秸秆覆盖对沟灌土壤水盐迁移与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试验
        2.2.5 沟灌灌水深度控制目标分析优化试验
    2.3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2.3.1 气象资料
        2.3.2 田间微地形
        2.3.3 灌水量计算
        2.3.4 地下水位
        2.3.5 土壤水分和盐分(电导率EC)
        2.3.6 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2.3.7 供试土壤基本条件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不同土壤类型下畦灌灌水质量评价及畦田规格优化
    3.1 灌水技术评价
        3.1.1 入渗参数的估算
        3.1.2 模型精度验证
        3.1.3 灌水质量评价
    3.2 灌水技术参数优化
        3.2.1 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及求解
        3.2.2 灌水参数优化
    3.3 畦田规格对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3.4 典型砂土田块灌水质量优化及其敏感性分析
        3.4.1 改进方案评价及优选
        3.4.2 最佳方案优选
        3.4.3 敏感性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4 激光平地条件下畦田宽度对农田灌水质量影响及参数优化
    4.1 试验区土地平整变化
    4.2 灌水技术评价
        4.2.1 不同畦宽下水流推进与消退
        4.2.2 各处理土壤入渗水深变化
        4.2.3 灌水质量评价
    4.3 畦灌灌水技术参数优化
        4.3.1 单目标优化模型
        4.3.2 灌水质量模拟与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5 激光平地条件下畦田宽度对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及多目标综合评价
    5.1 不同畦宽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5.1.1 不同畦宽条件下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
        5.1.2 灌水前后田块首中尾土壤储水量变化
    5.2 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5.3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5.3.1 节水效果
        5.3.2 经济效益
    5.4 综合评价
        5.4.1 主成分分析
        5.4.2 多目标综合分析
    5.5 节水补贴
    5.6 讨论
    5.7 小结
6 基于农机效率与畦灌灌水质量的灌水技术参数优化
    6.1 农机耗油量数学模型构建及验证
        6.1.1 模型构建
        6.1.2 模型验证
    6.2 基于农机效率及灌水质量的灌水技术参数优化
        6.2.1 评价指标
        6.2.2 农机效率变化
        6.2.3 灌水质量变化
        6.2.4 考虑农机效率前后综合灌水性能指标变化情况
    6.3 讨论
    6.4 小节
7 沟灌灌水质量评价及垄背覆盖技术研究
    7.1 沟灌灌水质量评价及优化
        7.1.1 灌水质量评价
        7.1.2 不同灌水参数组合下灌水深度控制目标优化
        7.1.3 讨论
    7.2 秸秆覆盖对沟灌土壤水盐迁移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7.2.1 地下水埋深
        7.2.2 秸秆覆盖对沟灌土壤水盐迁移影响
        7.2.3 秸秆覆盖对沟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7.2.4 沟灌秸秆覆盖对农田水土环境及产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7.2.5 讨论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河套灌区现状畦灌灌水技术评价及优化研究
        8.1.2 激光平地条件下畦田宽度对农田灌水质量影响及效益评价研究
        8.1.3 河套灌区沟灌灌水质量评价及垄背覆盖技术研究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宁夏海原县菜园村LID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写作框架
2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建成区
        2.1.2 雨洪管控
        2.1.3 措施景观化
    2.2 基础理论
        2.2.1 格局-过程-功能理论
        2.2.2 源-流-汇-受理论
        2.2.3 上述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 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2.4 案例分析
3 菜园村建成区雨洪问题地域特征分析
    3.1 区域背景
        3.1.1 区位条件
        3.1.2 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
        3.1.3 土地利用现状
    3.2 菜园村自然条件
        3.2.1 降雨条件
        3.2.2 土壤条件
        3.2.3 地貌条件
        3.2.4 地质条件
        3.2.5 水文条件
        3.2.6 植被条件
    3.3 现状问题
        3.3.1 短时内涝
        3.3.2 干旱
        3.3.3 径流侵蚀
    3.4 本章小结
4 菜园村研究区雨洪问题空间机制分析
    4.1 菜园村研究区空间格局分析
        4.1.1 流域关系分析
        4.1.2 子汇水区划分
        4.1.3 菜园村研究区下垫面划分
        4.1.4 菜园村研究区空间格局分析
    4.2 菜园村研究区汇水过程分析
        4.2.1 菜园村研究区外部汇水分析
        4.2.2 菜园村研究区内部汇水分析
    4.3 菜园村研究区景观格局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菜园村乡村LID措施及景观优化策略
    5.1 菜园村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5.2 菜园村下垫面分区改造措施及景观优化
        5.2.1 台塬下垫面
        5.2.2 坡面下垫面
        5.2.3 陡坎下垫面
        5.2.4 硬化下垫面
        5.2.5 沟谷下垫面
    5.3 菜园村雨洪设施及景观优化
        5.3.1 排水设施
        5.3.2 滞留净化设施
        5.3.3 蓄水用水设施
        5.3.4 护坡设施
        5.3.5 塬边埂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1.1 菜园村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6.1.2 菜园村建成区雨洪问题形成的空间机制分析
        6.1.3 菜园村下垫面分区改造措施及景观优化策略
        6.1.4 菜园村技术措施具体运用及景观优化
        6.1.5 研究讨论
    6.2 研究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I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5)基于风险分摊的梯级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及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长期径流预报
        1.2.2 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
        1.2.3 梯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
        1.2.4 多目标决策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溪洛渡径流特性分析及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
    2.1 引言
    2.2 研究区域概况
    2.3 径流特性分析
        2.3.1 径流年内分配
        2.3.2 径流年际变化
    2.4 基于径流划分和预报因子筛选的中长期径流预报
        2.4.1 基于K-means聚类法的径流划分
        2.4.2 基于MIC的预报因子筛选方法
        2.4.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
    2.5 实例应用
        2.5.1 径流丰平枯划分及代表年选取
        2.5.2 预报因子筛选
        2.5.3 中长期径流预报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溪洛渡-向家坝汛期联合运行水位动态控制
    3.1 引言
    3.2 研究区域概况
    3.3 基于空间风险分摊思想的梯级水库蓄洪规则
        3.3.1 梯级水库联合防洪调度“等比例蓄水”原则
        3.3.2 防洪调度结果分析
    3.4 梯级水库汛期联合运行水位动态控制
        3.4.1 溪-向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可行性分析
        3.4.2 梯级水库汛期联合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域
    3.5 实例应用
        3.5.1 动态控制域下限
        3.5.2 动态控制域上限
        3.5.3 考虑洪水发生时间预报误差的水位动态控制风险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IESA及其在梯级水库发电优化调度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改进电子搜索算法
        4.2.1 电子搜索算法
        4.2.2 可行域内搜索策略
        4.2.3 逐步收敛的参数自适应方法
        4.2.4 算法步骤
    4.3 梯级水库联合发电优化调度模型
        4.3.1 目标函数
        4.3.2 约束条件
    4.4 算法性能分析
    4.5 实例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专家群体最大满意度原则的群决策模型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组合赋权优化方法
    5.4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个人决策
        5.4.1 决策矩阵归一化处理
        5.4.2 价值函数和概率权重函数
        5.4.3 综合前景价值
    5.5 基于专家满意度最大原则的群决策模型
        5.5.1 专家满意度最大原则
        5.5.2 EMGDM构建步骤
    5.6 实例应用
        5.6.1 决策矩阵建立
        5.6.2 指标权重计算
        5.6.3 个人决策
        5.6.4 群决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典型城市排水河道雨洪资源利用及调控研究 ——以凉水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河道雨洪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1.2.2 城市河道闸坝调度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河流水系
        2.1.3 主要防洪工程
        2.1.4 河道治理情况
        2.1.5 社会经济
    2.2 基础资料
        2.2.1 基础地理信息
        2.2.2 河道断面数据
        2.2.3 水文及洪水资料
        2.2.4 工程调度资料
3 凉水河水动力模型建立
    3.1 MIKE11 一维水动力模型
        3.1.1 模型简介
        3.1.2 基本原理
    3.2 凉水河干流一维河道模型构建
        3.2.1 模拟范围
        3.2.2 模型概化
        3.2.3 模型参数
    3.3 模型合理性分析
4 河道行洪能力分析
    4.1 洪水情景方案设计
    4.2 河道行洪能力评估
        4.2.1 凉水河干流洪水演进过程分析
        4.2.2 凉水河干流洪水漫溢风险分析
        4.2.3 典型断面防汛特征值
    4.3 本章小结
5 非汛期闸坝蓄水方案分析
    5.1 非汛期闸坝调度运用原则
    5.2 橡胶坝蓄水方案分析
    5.3 拦河闸蓄水方案分析
    5.4 蓄水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汛期闸坝蓄水方案分析
    6.1 汛期闸坝调度运用原则
    6.2 汛期洪水调度方案
    6.3 洪水调度方案合理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大连核心城区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核心城区
        1.2.2 开放空间
        1.2.3 水适应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开放空间研究进展
        1.3.2 城市水适应性研究进展
        1.3.3 适应城水问题的城市开放空间相关研究
        1.3.4 大连开放空间水适应性研究现状及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大连城市概况
        2.1.1 区域概况
        2.1.2 气候条件
        2.1.3 降水与水资源
        2.1.4 地形地貌与土壤
        2.1.5 植被分布
        2.1.6 水生态与绿地空间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研究区界定
        2.2.2 研究区水文环境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开放空间格局适水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开放空间信息提取
        3.1.2 景观指数分析
        3.1.3 开放空间格局分异特征分析
        3.1.4 开放空间地形梯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开放空间总体特征
        3.2.2 开放空间斑块特征
        3.2.3 开放空间聚集特征
        3.2.4 基于核密度分析的开放空间分异特征
        3.2.5 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开放空间自相关格局
        3.2.6 地形梯度分布特征
    3.3 讨论
        3.3.1 景观格局与开放空间水适应性
        3.3.2 植被覆盖影响下的开放空间适水性差异
        3.3.3 不同地形梯度下开放空间的适水性响应
    3.4 本章小结
4 开放空间土壤入渗性能
    4.1 实验设计与方法
        4.1.1 样地选择
        4.1.2 取样与入渗检测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物理性质分析
        4.2.2 入渗过程与特征
        4.2.3 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物理性质对开放空间土壤入渗性能影响
        4.3.2 不同地形影响下的开放空间入渗性能差异
    4.4 本章小结
5 开放空间水适应性评价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区径流过程模拟
        5.1.2 开放空间水适应能力的评估测算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径流分级与汇水区
        5.2.2 基于径流调节服务特征的开放空间水适应性评价
    5.3 讨论
        5.3.1 径流调节服务与植被覆盖率
        5.3.2 径流调节服务与城市积水点分布
    5.4 本章小结
6 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优化策略
    6.1 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优化
        6.1.1 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优化目标
        6.1.2 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优化原则
        6.1.3 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优化框架
    6.2 基于空间格局的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优化策略
        6.2.1 完善景观格局
        6.2.2 均衡植被覆盖
        6.2.3 顺应地形梯度
    6.3 基于土壤入渗与生境特性的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优化策略
        6.3.1 适水型植被群落模式的构建
        6.3.2 基于土壤入渗分区的不同类型植被群落设计
    6.4 基于径流调节服务的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优化策略
        6.4.1 服务适宜区,维护水适应性格局
        6.4.2 服务适中区,构建水资源生态网络
        6.4.3 服务偏弱区,形成水生态补偿机制
        6.4.4 服务差异区,增强空间均衡与连通性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前池雨水花园系统径流控制性能研究 ——以既有城市工业区D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既有工业区现状
        1.2.2 低影响开发研究
        1.2.3 SWMM理论研究
    1.3 课题概况与研究意义
        1.3.1 课题概况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设计与步骤
    2.1 试验设计
        2.1.1 前池雨水花园设计
        2.1.2 试验装置
    2.2 试验方案
        2.2.1 水量模拟
        2.2.2 水质模拟
    2.3 试验步骤
        2.3.1 径流水量控制试验
        2.3.2 径流水质控制试验
第3章 前池雨水花园系统径流控制研究
    3.1 前池雨水花园系统径流控制性能研究
        3.1.1 径流总量削减率分析
        3.1.2 蓄水高度分析
        3.1.3 水量分配分析
        3.1.4 各流量变化曲线分析
    3.2 对比研究
        3.2.1 径流总量削减率分析
        3.2.2 蓄水高度比较
        3.2.3 水量分配占比分析
        3.2.4 流量曲线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前池雨水花园系统水质控制研究
    4.1 对COD去除效果研究
    4.2 对TN去除效果研究
    4.3 对TP效果研究
    4.4 对Cb、Zn、Cu、Pb的去除效果研究
    4.5 对SS的去除效果研究
    4.6 对石油类的去除效果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WMM的前池雨水花园系统的水量控制效果研究
    5.1 SWMM模型建立
        5.1.1 前池雨水花园模型
        5.1.2 参数选择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模拟结果
        5.2.2 径流总量分析
        5.2.3 洪峰流量及削减率分析
        5.2.4 洪峰延时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突变引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1.1.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1.1.3 寒地城市发展致使雨洪管理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水生态与水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2.1.1 城市水生态理论研究
        2.1.2 城市水安全理论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念及意义
        2.2.2 “格局—过程—尺度”关系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4 研究评述
    2.3 雨洪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2.3.1 宏观层面防洪排涝
        2.3.2 中观层面雨洪管理
        2.3.3 微观层面河岸带设计
        2.3.4 寒地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2.3.5 经验总结与启示
    2.4 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动态
        2.4.1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发展与现状统计
        2.4.2 我国海绵城市内容研究与技术方法
        2.4.3 我国海绵城市政策发展与地方实践
        2.4.4 我国寒地海绵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的理论与方法
    3.1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
        3.1.1 寒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3.1.2 寒地城市水系空间特征
        3.1.3 寒地城市河岸带功能特征
    3.2 多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识别
        3.2.1 流域尺度现状问题
        3.2.2 城市尺度现状问题
        3.2.3 河段尺度现状问题
    3.3 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研究
        3.3.1 理论基础
        3.3.2 理论框架
        3.3.3 技术路线
    3.4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理论与方法
        3.4.1 格局对水生态与水安全的作用机制
        3.4.2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内容
        3.4.3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4.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4.1.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4.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2.1 研究区域选取与空间尺度划分
        4.2.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要点
        4.2.3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3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4.3.1 Arc GIS在不同尺度中的应用
        4.3.2 流域尺度格局构建与分析方法
        4.3.3 SWMM在城市尺度中的应用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寒地适宜性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尺度的沈抚新区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1 沈抚新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5.1.1 自然条件现状
        5.1.2 水土资源分析
    5.2 水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2.1 单因子要素影响分析
        5.2.2 综合要素影响分析
    5.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3.1 水生态安全格局等级划分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5.3.3 生态关键区识别
        5.3.4 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尺度的沈抚中心城区寒地海绵规划与系统优化
    6.1 沈抚中心城区水生态与水安全条件概况
        6.1.1 地形地势现状与雨洪来源
        6.1.2 降水特征与暴雨雨型
        6.1.3 降雨径流控制分析
        6.1.4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6.2 城市海绵系统格局构建与优化
        6.2.1 城市海绵生态系统格局构建
        6.2.2 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6.2.3 海绵城市雨雪水资源化利用
    6.3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与定量方案
        6.3.1 沈抚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划分
        6.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6.3.3 沈抚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6.3.4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定量计算
    6.4 海绵系统优化方案模拟与分析
        6.4.1 预规划方案模拟分析
        6.4.2 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段尺度的浑河沈抚段生态建设与低影响开发设计
    7.1 浑河河岸带概况与问题分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7.2 城市河岸带结构布局与水生态修复
        7.2.1 河岸带海绵结构布局
        7.2.2 寒地河岸带水生态修复措施
    7.3 城市河岸带海绵设计与LID措施应用
        7.3.1 河岸带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7.3.2 寒地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西安地区雨水花园土壤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雨水花园的水文水质效应研究
        1.3.2 雨水径流集中入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1.3.3 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雨水花园试验设施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雨水花园对降雨径流的调控效果分析
    3.1 雨水花园径流水量削减效果评价
    3.2 雨水花园对降雨径流的净化效果评价
    3.3 小结
4 雨水花园土壤水分和TOC含量的时空分布研究
    4.1 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研究
    4.2 雨水花园土壤TOC含量的时空分布研究
        4.2.1 土壤TOC含量随时间变化研究
        4.2.2 土壤TOC含量的垂向分布研究
    4.3 小结
5 雨水花园土壤氮素含量的时空分布研究
    5.1 土壤N含量随时间变化研究
        5.1.1 2017到2018年土壤氮素含量随时间变化
        5.1.2 2019年土壤氮素含量随时间变化
    5.2 土壤N含量垂向分布研究
        5.2.1 土壤N含量垂向分布研究
        5.2.2 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土壤N含量的影响研究
    5.3 小结
6 雨水花园土壤磷素含量的时空变化研究
    6.1 土壤TP含量随时间变化研究
    6.2 土壤TP含量垂向分布研究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降雨聚集条件下蓄水工程优化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石水库对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的影响研究[D]. 张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盐渍化耕地秸秆覆盖下夏玉米灌施定额的研究[D]. 张万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河套灌区地面灌溉灌水质量评价及技术要素优化[D]. 范雷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宁夏海原县菜园村LID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周雅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风险分摊的梯级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及决策研究[D]. 李宁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典型城市排水河道雨洪资源利用及调控研究 ——以凉水河为例[D]. 乔鹤.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7]大连核心城区开放空间水适应性与优化策略研究[D]. 张妤.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8]前池雨水花园系统径流控制性能研究 ——以既有城市工业区D为例[D]. 杨明霞.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9]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初亚奇. 天津大学, 2020
  • [10]西安地区雨水花园土壤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研究[D]. 肖恒婧.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蓄雨条件下蓄水工程优化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