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几种母质发育水稻土中钾的Q/I特征

广东几种母质发育水稻土中钾的Q/I特征

一、广东几种母质发育水稻土钾素的Q/I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史津玮[1](2020)在《连续施用蚓粪对设施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蚓粪施入对土壤钾素活化、土壤供钾能力、作物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本文以黄瓜为供试材料,在温室内设置不同量蚓粪替代化肥的长期试验,以等量秸秆为对比,同时设100%化肥处理(100%CF)、化肥减量25%(75%CF)和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不同量蚓粪替代化肥对设施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土壤供钾能力、植株钾素吸收、黄瓜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5%蚓粪、秸秆替代化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缓效钾、速效钾的含量,25%蚓粪替代化肥对土壤钾素的改善效果优于25%秸秆替代。土壤全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缓效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在0-10cm、10-20cm、20-30cm土层内迅速下降,在30cm以下土层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仅25%蚓粪替代化肥处理的30-40cm、40-50cm、50-60cm土层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始终高于100%化肥处理。(2)蚓粪、秸秆的施入可以改善土壤的供钾能力,提高钾的有效性,其中25%蚓粪替代化肥处理的钾平衡活度比(AR0K)大于10×10-3(mol·L–1)1/2,说明钾离子主要吸附在黏土矿物表面,利于植物吸收利用。25%蚓粪、50%蚓粪、100%蚓粪、25%秸秆替代化肥均能增加土壤供钾容量(-ΔK0),25%蚓粪替代化肥处理增加的最多,达到了0.50cmol·kg-1。各处理的交换自由能(-ΔG)均在8.36 kJ·mol–1-14.64 kJ·mol–1之间,土壤中不存在缺钾或缺钙的现象。(3)蚓粪或秸秆施入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其中以100%蚓粪处理的效果最佳。100%秸秆处理的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8.46%)最高;25%蚓粪替代化肥处理的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50%、100%蚓粪替代化肥,也高于25%秸秆替代化肥。(4)蚓粪的施入可以增加植株吸钾量,且25%蚓粪替代化肥较50%蚓粪替代化肥、100%蚓粪替代化肥分别提高了7.43%、19.25%。25%的蚓粪替代量能显着提高黄瓜产量,比100%化肥处理提高了18.44%,比25%秸秆替代化肥提高了0.82%。25%蚓粪、秸秆替代化肥处理均可以改善黄瓜品质,蚓粪对于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提高效果好于秸秆。综上所述,蚓粪或秸秆部分替代化肥可以提高土壤中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但25%的替代效果好于50%,仅25%蚓粪替代化肥处理的30-40cm、40-50cm、50-60cm土层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始终高于100%化肥处理。此外蚓粪或秸秆的施入对于土壤供钾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土壤钾素平衡活度比、供钾容量等方面,其中蚓粪对土壤供钾能力的改善效果好于秸秆。25%蚓粪或秸秆替代化肥能够显着提高黄瓜产量、改善黄瓜品质。100%蚓粪处理在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效果最好,100%秸秆处理能够显着增加土壤中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但这两种处理均会显着降低土壤中各形态钾素含量以及黄瓜产量。

洪思诚[2](2020)在《水稻土不同粒级物理组分对铅的吸附及其对有机质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受到最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壤作为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载体,会对进入的重金属以各种方式和形态进行吸附与固定。土壤重金属污染物——铅,作为一种无法自然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其基本分布于土壤表面,对于地表生物健康与生态环境都会带来巨大影响。不同粒径大小的土壤物理组分在组成与性质上表现出强烈的异质性,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在其表面的吸附和固定机制,从而使不同土壤物理组分在结合重金属的数量、方式和分子形态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不同成土土壤的矿物学组成会从其母质中得以继承,由于母岩中的矿物质组成不同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会影响土壤的组成性质,从而影响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与吸附形态。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且其形态与含量是决定土壤性状的关键因素。对于吸附固定重金属,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和环境可移动性都存在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有机质在不同成土母质土壤各物理组分中的组成性质及铅吸附形态与吸附特征,有助于认知与理解有机质对于铅在土壤中污染分布,对于揭示土壤中铅的吸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海南两种分别由花岗岩(SG)与玄武岩(SB)为成土母质发育而来的水稻土,通过添加有机肥、双氧水去除土壤有机质、土壤模拟铅污染等土培试验制备样品,后通过湿筛法将各土样分为五个不同大小粒径的物理组分(2-0.25 mm,0.25-0.05 mm,0.05-0.01 mm,0.01-0.001 mm,<0.001mm),研究各物理组分中的组成性质、铅吸附形态、铅吸附特征及解吸能力,以探究水稻土不同粒级物理组分对铅吸附影响及有机质的响应。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比两种不同成土母质的土壤,SB全土的有机质含量,CEC与游离态氧化铁含量均高于SG。且SB相较于SG,其土壤质地较轻,小粒径物理组分于全土中的占比更高,且pH更趋近于中性。两种土壤的矿物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玄武岩中辉石的存在是造成SB中铁、镁等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SG的重要原因。说明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组成性质存在这巨大的影响。2、随着粒级大小的下降,两种土壤中各物理组分中原生矿物含量均减少,粘土矿物含量增多,其有机质含量、CEC与游离氧化铁含量均呈升高趋势,Si元素呈明显的含量下降趋势,而Fe、Mg、Ca、Al、N、P等元素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少而升高。3、对比两种土壤,因其成土母质的不同导致组成性质的差异,是SB的铅吸附总量高于SG的主要原因,其中可还原态铅与残渣态铅含量均高于花岗岩土壤,说明其吸附形态较花岗岩水稻土而言更为稳定。对比两种土壤对铅吸附的分子形态,其硅酸铅与磷酸铅结合的结合形态均存在明显的差异。4、随着粒径的减小,两种土壤各形态的铅含量与吸附总量均显着上升,其中,可还原态铅含量占比上升最为明显。说明小粒径物理组分对铅的吸附量与稳定性均高于大粒径物理组分。随着粒径的减小,各组分中原生矿物含量减少,各粘土矿物增多,钙铁铝镁等金属元素含量升高等因素,会增加土壤样品对重金属吸附的结合位点,使其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增强,且吸附形态更为稳定。铅在大粒径物理组分中主要分钟形态为硅酸铅与磷酸铅,而在小粒径组分中则主要以与金属-硅酸盐结合的形式存在。5、添加有机质后对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形成存在促进作用。添加有机肥增加了各物理组分中的其中有机质含量、游离氧化铁及阳离子交换量,且该增加量于大粒径物理组分中更为明显,说明施入有机肥后其有机质主要保存于大粒径物理组分中。且施加有机肥后其中大量可以固定重金属的物质保留于大粒径物理组分中。随着吸附量的升高的同时,其解吸量均升高,说明其肥料中留存于大粒径的组分对于重金属铅的吸附稳定性较差,于小粒径中的组分对于铅的吸附更为稳定。6、去除有机质后两种土壤及其各粒径物理组分的qm(铅最大吸附量)较原土而言均显着升高。其原因在于其氧化过程提高了土壤的氧化铁、CEC等含量,氧化过程中带来的大量含氧官能团以及减小的比表面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去除有机质后<0.001mm物理组分解吸量无显着影响,说明<0.001mm物理组分对于铅的结合较为稳定。7、等温吸附试验发现,曲线在低平衡浓度范围内(1-5mg·L-1)几乎成线性增加,并在高平衡浓度下曲线趋于平坦。铅与土壤及其各物理组分的吸附特征更符合代表单一分子层的Langmuir模型,原始土壤、去除有机质组与添加有机质组中其各物理组分且随着粒径的较小,其拟合的qm(铅最大吸附量)均升高。且玄武岩水稻土机器去各物理组分的铅最大吸附量均高于花岗岩水稻土。8、动力学吸附试验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吸附量在前10分钟达到总吸附量的80%以上,随后吸附速率下降,吸附趋于稳定。通过两种动力学方程拟合发现,所有土壤样品的铅吸附特征都更趋向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化学吸附是控制其吸附速率的主要步骤。而随着粒径的减小,其初始速率逐渐升高,非单一因素而造成此现象,使各物理组分中不同的组成与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9、pH对于铅的解吸量及解吸形态均存在巨大影响,其中离子交换态铅为其解吸的主要化学形态。随着pH的上升,各物理组分的最大解吸量上升。物理吸附态与离子交换态铅含量及其占比均减小,而络合态与氢键结合态铅含量及其占比增大,说明pH的升高有利于土壤中铅的化学形态向更稳定的方向转移。

柳开楼[3](2019)在《长期施肥下pH和有机碳影响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酸化、有机碳偏低和钾素匮缺,是我国南方旱地红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突出问题。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合施用,可通过缓解土壤酸化和增加土壤有机碳影响土壤矿物钾释放和解钾菌特性进而改善土壤钾素状况。然而,对于土壤酸化和有机碳水平影响钾素形态转化的机理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南方丘陵区选取江西省和湖南省2个具有典型红壤分布的省份,依托位于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张公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文富市镇)的2个红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别始于1981年和1990年),分别选取不施肥对照(CK)、施氮磷肥(NP)、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和氮磷钾配施秸秆(NPKS)处理。在2015年采集各处理耕层(0–20 cm)的原状土壤进行团聚体分组,分析0–20 cm土层各团聚体组分中的钾素含量和储量,从而揭示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团聚体组分中钾素含量和储量的分配规律;结合室内模拟试验,通过调控各施肥土壤的pH和有机碳水平(控制土壤其他属性一致),探明土壤pH和有机碳水平与团聚体钾素的相关关系;并结合玉米根际土壤样品,在解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解钾菌的菌种属性和解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不同pH和有机碳水平下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释钾过程及含钾矿物表面形貌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进展:(1)在南方红壤地区,进贤点和祁阳点的土壤团聚体组分差异较大。在进贤点,各施肥处理下>2 mm团聚体的比例均低于10%,而祁阳点的>2 mm团聚体比例则在18.8%-35.6%之间。2个点位均表明,与不施钾(CK、NP)处理和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显着增加了>2 mm和0.5-1 mm的比例,但NPKS处理则不会显着影响土壤团聚体组分。(2)与NP处理相比,NPK、NPKM和NPKS处理均显着提高团聚体组分的非交换性钾(NEK)和交换性钾(EK)含量及储量,且NPKM处理下团聚体组分中NEK和EK含量及储量显着高于NPK处理,而NPKS处理对土壤团聚体钾素的提升效果显着弱于NPKM处理。作物吸钾量与团聚体钾素储量的量化关系表明,>2 mm团聚体组分的钾素储量是促进作物吸钾量提升的关键。(3)在进贤点,提升土壤p H值可以明显增加不施钾(NP)处理中>2 mm团聚体组分的比例及EK和NEK含量;在祁阳点,调控土壤p H不会显着改变土壤团聚体组分,但提高土壤p H可以显着增加长期不施钾(NP)处理土壤中>2 mm团聚体的NE和NEK储量比例。(4)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以显着增加>2 mm团聚体组分的比例及其EK和NEK储量及比例,且>2 mm团聚体组分的EK和NEK储量与有机碳含量均可以用线性方程进行拟合,但拟合方程的斜率表明,当土壤有机碳提高1 g kg-1,祁阳点中>2 mm团聚体组分中EK和NEK储量的增幅明显高于进贤点。(5)在进贤点和祁阳点,各处理的解钾菌的解钾效率和菌株属性存在显着差异,玉米根系长度和表面积是影响长期施肥条件下根际土壤中解钾菌及其解钾能力的关键因子。合理提升pH和有机碳含量能够显着促进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溶解和增加释钾量。对于微杆细菌属的解钾菌,适宜的pH条件为5.0-5.5,有机碳含量为10%-20%。

张月博[4](2019)在《冀东滨海平原稻区土壤肥力演变与供钾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地形地貌、母质、时间、耕种施肥等均为影响土壤成土过程的主要因素,省域范围内,地形、地貌、母质因素是影响土壤矿质养分含量的主要因素,而耕种施肥是影响土壤有机质、有效磷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滨海平原稻区土壤肥力演变,尤其是土壤钾库组成与演变特点等对于持续利用土壤养分资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面积测定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养分状况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做比较,系统研究冀东滨海平原稻区土壤肥力演变及其与成土母质、种稻时间、施肥的关系,为水稻持续高产下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冀东滨海平原稻区土壤肥力状况: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全钾、缓效钾、速效钾、有效锌含量分别为7.46、17.02g/kg、1.00g/kg、18.38mg/kg、22.49g/kg、1743.3mg/kg、234.60mg/kg、1.93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均显着升高,分别增加2.13g/kg、0.14g/kg、13.20mg/kg;土壤全钾、速效钾无显着变化。土壤盐分含量为0.14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下降了0.12个百分点。(2)土壤养分间的关系:土壤全氮、缓效钾均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有效磷与土壤有机质相关关系不显着。土壤养分与土壤盐分的关系:土壤有效磷与盐分呈极显着负相关;土壤缓效钾、速效钾、水溶性钙、水溶性镁均与土壤盐分呈极显着对数相关。(3)成土母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母质主要影响了土壤各形态钾、盐分的消长,种到时间主要影响土壤有机质、有效磷、盐分的变化。其中,随着离海岸线距离的增加,土壤母质依次为海相沉积物、泻湖沉积物、滦河三角洲冲积物,土壤有效磷呈逐渐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盐分和各形态钾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即:海相沉积物发育的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7.98g/kg、17.72mg/kg;泻湖沉积物发育的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9.00g/kg、18.28mg/kg;滦河三角洲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4.09g/kg、21.58mg/kg。土壤各形态钾状况:海相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全钾、缓效钾、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3.46g/kg、1671.3mg/kg、254.15mg/kg;泻湖沉积物分别为23.14g/kg、1605.1mg/kg、251.44mg/kg;滦河三角洲冲积物分别为18.74g/kg、1085.9mg/kg、173.22mg/kg。海相沉积物、泻湖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各养分含量均无显着差异。(4)种稻时间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随种稻时间增长而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呈增加趋势,土壤盐分呈逐渐降低趋势,速效钾和全钾无显着变化,而缓效钾呈降低趋势。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年均增加分别为0.07g/kg、0.01g/kg、0.19mg/kg;缓效钾年均减少量为20.2mg/kg,土壤盐分每10年下降0.03个百分点。(5)土壤钾库供钾潜力:海相沉积物和泻湖沉积物发育形成的土壤供钾能力均高于滦河三角洲冲积物发育形成的土壤。具体表现为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占全钾的比值均比滦河三角洲冲积物中的高,两种母质之间差异不显着,且三种母质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Q/I)关系参数表明三种母质土壤的钾离子活度比、活性钾、非专性吸附钾和专性吸附钾均表现为海相沉积物>泻湖沉积物>滦河三角洲冲积物,土壤钾位缓冲能力则表现为泻湖沉积物>海相沉积物>滦河三角洲冲积物。土壤钾素Q/I参数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表明土壤供应钾素的能力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综上分析,1982-2018年,冀东滨海平原稻区不同母质发育土壤肥力演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种稻时间延长而上述养分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土壤速效钾无显着变化、缓效钾呈降低趋势。土壤母质是影响滨海平原稻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各形态钾、盐分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氮磷钾收支表观平衡状况表现为土壤氮磷处于积累状况,而土壤钾处于消耗状态,土壤缓效钾补给速效钾,使速效钾维持在一定水平;海相沉积物、泻湖沉积物发育形成的土壤供钾潜力显着高于滦河三角洲冲积物发育土壤。

张天实[5](2019)在《不同物料长期配施对温室土壤钾、钙形态转化与有效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施肥是调控土壤钾、钙等养分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施用稻草、钾肥和钙肥等不同物料对设施内土壤钾、钙形态转化、植株对钾、钙的吸收利用及其与番茄品质的关系少见报道。本文以设施内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钙肥、稻草和钾肥长期配施对土壤中钾、钙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以及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10个处理:常规施肥(鸡粪+复合肥,FM)、常规施肥+氧化钙(FM+Ca)、常规施肥+硫酸钾(FM+K)、常规施肥+稻草(FM+R)、常规施肥+稻草+氧化钙(FM+RCa)、常规施肥+稻草+硫酸钾(FM+RK)、常规施肥+硫酸钾+氧化钙(FM+KCa)、常规施肥+稻草+硫酸钾+氧化钙(FM+RKCa)、稻草+复合肥(FR),以不施肥CK为对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稻草可以提高番茄拉秧期土壤速效钾和土壤缓效钾含量,FM+R处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分别比FM处理增加32.82%和16.16%;FM+K处理相比FM+R处理土壤全钾含量提高了3.66%。钾肥的施用能显着提高各时期植株各部位钾含量,其中对盛果期植株根部钾提高最多,FM+K处理比FM处理提高了49.30%;钾肥与稻草配施显着提高番茄植株根部和果实中钾的比例,其中FM+RK处理植株根部钾占全株的8.51%,番茄果实钾占36.42%。2012年至2017年土壤速效钾和土壤缓效钾含量大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全钾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2017年FM+RK处理土壤全钾含量为28.9 g·kg-1,高于其它年份各处理。钾肥与稻草配施增加了AR0K值和KL值,降低了-ΔG值,增强了土壤的供钾强度,促进了植物对钾的吸收。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PBCK值逐渐增加,可能会降低钾肥的肥效。(2)钙肥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水溶性钙含量,FM+Ca处理土壤水溶性钙含量在花期、盛果期和拉秧期比FM处理分别提高32.55%、17.46%、24.76%;增施稻草和钾肥能提高土壤交换性钙含量,FM+RKCa处理花期、盛果期和拉秧期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比FM+Ca处理分别提高6.95%、14.11%和19.90%;增施稻草能显着提高土壤酸溶性钙含量,FM+RCa处理相比FM+Ca处理在花期、盛果期和拉秧期土壤酸溶性钙含量分别增加了15.18%、15.17%和12.17%;土壤水溶性钙、交换性钙和酸溶性钙随着番茄生育时期的延长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稻草与钙肥配施能提高各个时期土壤有机结合态钙含量,FM+RCa处理相比FM处理在花期、盛果期和拉秧期土壤有机结合态钙含量分别增加了37.06%、59.79%和0.79%;各处理土壤残渣态钙含量无显着差异;钙肥的施用可增加土壤中全钙的含量,FM+Ca处理相比FM处理盛果期土壤全钙增加了65.22%。FM+RKCa处理花期、盛果期和拉秧期番茄植株茎部和叶部钙含量均高于FM+Ca处理。FM+Ca处理花期、盛果期和拉秧期植株根部、茎部、叶部钙含量均高于FM处理,钙肥的施用能显着提高不同时期植株各部位的钙含量。其中果实钙含量FM+Ca处理较FM处理提高37.07%,且增施稻草能提高番茄植株的茎部和叶部钙的分配比例。(3)稻草、钾肥和钙肥配施能显着降低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含量,提高番茄糖酸比、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施钾肥对番茄产量提高效果显着,其中FM+KCa处理比FM+Ca处理提高22.46%,FM+K处理比FM处理提高17.64%。番茄植株与土壤中各形态的钾、钙与番茄果实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呈正相关,与番茄硝酸盐呈负相关(P<0.01)。综上所述,长期添加稻草、钾肥和钙肥可不同程度影响土壤中钾、钙有效性,长期施用钾肥和稻草可以增加土壤的AR0K值和KL值,降低-ΔG值和PBCK值。增施钾肥可以显着提高番茄产量,稻草、钾肥和钙肥同时添加可改善番茄果实品质。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适量添加稻草、钾肥和钙肥改良设施内土壤、提高设施番茄产量和品质,为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陈迪文,敖俊华,周文灵,黄莹,沈大春,黄振瑞,江永,李奇伟[6](2018)在《粤西砖红壤长期连作蔗田土壤钾素Q/I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在粤西砖红壤不同区域采集8个甘蔗连作6至26年土壤进行钾素容量(Q)和强度(I)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及不同连作年限的蔗田土壤的供钾容量和供钾强度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土壤钾素缓冲容量(PBCK值)与连作年数具有极显着负相关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CEC值和速效钾含量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土壤供钾容量(-ΔK0值)与有机质含量、CEC、黏粒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具有显着正相关性;活性钾强度(AR0K值)与连作年数呈显着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CEC和全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结果说明,随着连作年数的增加,粤西砖红壤蔗区土壤钾素缓冲容量和土壤活性钾强度均呈减小趋势。

严红星,罗建新,欧阳志标,田飞[7](2017)在《湖南不同母质植烟土壤供钾能力及钾释放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明湖南不同母质植烟土壤供钾能力及钾释放特性,对4种主要成土母质植烟土壤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4种母质植烟土壤主要释放易解吸的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量相对较小;土壤水溶性钾、特殊吸附钾含量与初始释钾速率和半释钾速率均达显着正相关。第四纪红土母质土壤虽然钾容量和供钾潜力有限,但却有较高的初始释钾速率及有效钾水平;石灰岩母质土壤拥有较高的特殊吸附钾含量,能为土壤提供较稳定的有效钾,土壤供钾能力较强;而紫色页岩与板页岩母质土壤虽然钾库容量大,供钾潜力也大,但有效钾含量相对较低,土壤供钾强度有限。不同母质土壤的供钾强弱为:石灰岩>第四纪红土>板页岩>紫色页岩。

燕慧[8](2013)在《湖南主要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其转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调查取样、培养试验和室内模拟研究等方法,比较了湖南五种主要成土母质(石灰岩、板页岩、第四纪红土、紫色砂页岩、紫色板页岩)发育的植烟土壤氮、磷、钾的丰缺状况、养分转化特性及其生物有效性。由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转化特性不同,其生物有效性表现出较大差异:五种母质发育的土壤整体腐殖质碳量较高,以板页岩发育的土壤腐殖质碳量最高,为25.91g/Kg,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次之,胡敏素碳量与腐殖质碳量间有显着性相关性关系。石灰岩发育的土壤胡富比高,有机质活性低。酸解氮是土壤可矿化氮的主体,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酸解氮含量为:板页岩发育的土壤>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石灰岩发育的土壤>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紫色板页岩发育的土壤。在氮含量上紫色砂页岩、紫色板页岩发育的土壤由于生物量的影响分别表现出浓缩效应和稀释效应,紫色板页岩、石灰岩、紫色砂页岩、板页岩、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两季烟苗的氮累积量分别为:120.34mg、129.84mg、133.17mg、161.35mg、142.32mg;从有机质的易矿化组分、有机氮的易矿化量以及氮的矿化量和氮素的累积量来看,以板页岩发育的土壤最好,其次为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然后是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再次为紫色板页岩和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五种母质发育的土壤对磷固定作用强烈,以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对磷的吸附结合能最大,固磷能力最强,解吸率最低;紫色板页岩发育的土壤具有最大的磷吸附饱和度,解吸能力最强,解吸率最高;石灰岩发育的土壤磷库和缓冲容量最大。在磷的生物有效性方面,紫色板页岩、石灰岩、紫色砂页岩、板页岩、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两季烟苗共同累积的磷量为:23.09mg、20.72mg、15.99mg、25.18mg、20.24mg;两季烟苗均以板页岩发育的土壤磷吸收累积量最高,紫色板页岩发育的土壤次之,总体上说来,以板页岩发育的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最好,紫色板页岩发育的土壤次之,石灰岩发育的土壤略好于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的土壤,但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持续供磷能力较强,以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最差。土壤钾的Q/I特性表明紫色砂页岩、石灰岩、板页岩发育的土壤缓冲性能好于第四纪红土、紫色板页岩发育的土壤;烟草收获后,以石灰岩和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速效钾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其缓效钾量下降幅度较大,说明缓效钾是土壤速效钾的有效补充,这两种母质发育的土壤的持续供钾能力较强,这与钾Q/I曲线研究结果一致,板页岩发育的土壤在钾的生物有效性持续供钾方面的优势不显着。紫色板页岩、石灰岩、紫色砂页岩、板页岩、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两季烟苗的钾累积量为:157.76mg、152.06mg、100.25mg、148.33mg、148.54mg;综合来说,以石灰岩发育土壤的钾的生物有效性表现较好,紫色板页岩发育的土壤次之,板页岩发育的土壤略好与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然后是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综上所述,氮素、磷素养分的有效性表现为板页岩发育的土壤效果较好,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次之,然后是石灰岩,紫色板/砂页岩发育的土壤较差;而钾素养分的有效性表现为石灰岩发育的土壤效果较好,紫色板页岩发育的土壤次之,板页岩发育的土壤略好于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较差。

李娜[9](2012)在《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钾素供应特征及有效性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为平台,研究了玉米-玉米-大豆轮作种植条件下,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棕壤钾素供应能力的影响及棕壤钾形态的时空变异特征;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粘土矿物组成及含钾矿物间转化的影响;棕壤钾素的固定特征、钾素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及棕壤钾素Q/I特征,以期为提高钾肥利用效率,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期不同施肥影响棕壤供钾能力及钾素有效性。不施钾、单施化学钾肥或单施低量有机肥土壤钾素长期供应能力及有效性都降低。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M2)可以提高土壤钾素的有效性,但不能维持其长期供应能力。施用高量有机肥配合化学钾肥(M2NPK)处理长期供应能力强,钾素有效性高。2、从土壤钾不同吸附点位(p位、e位和i位)的角度开展对长期不同施肥对钾矿物固定点位钾的时空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可以维持土壤p位、e位和i位钾含量,有机肥配合化学钾肥施用提高p位、e位和i位钾含量。p位、e位和i位钾含量的垂直分布表现为020cm高于2040cm。3、X射线衍射鉴定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棕壤粘土矿物(<2μm)种类没有发生变化,不同处理矿物组成相同(水云母、高岭石、绿泥石、蛭石、蒙脱石及少量的石英);施钾和有机肥影响粘土矿物中水云母的含量:单施高量有机肥或配合化学钾肥处理土壤中水云母含量增加,长期不施钾肥处理水云含量显着下降;水云母与蛭石-绿泥石相互转化,互为消长,相关分析表明:水云母含量与蛭石-绿泥石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859,P=0.028);速效钾和缓效钾与粘土矿物变化关系密切:缓效性钾和速效钾与水云母呈正相关关系(0.908*和0.947**),而与蛭石-绿泥石呈负相关关系(-0.958**和0.921**)。4、对连续32年不同施肥处理棕壤钾素的固钾量分析表明,当外源钾浓度在4004000mg·kg-1范围时,随浓度增加固钾量升高,固钾率随浓度增加而降低。与不施钾相比,施钾和有机肥降低了土壤固钾能力;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固钾量关系密切,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与固钾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粘粒(<2μm)与固钾量呈显着负相关;速效钾与固钾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缓效钾与固钾量呈极显着负相关;阳离子交换量与固钾量呈负相关关系,但未达到显着性水平。5、采用去离子水淋洗土壤,连续液流法研究耕层土壤钾素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到达吸附解吸的平衡时间和平衡量各不相同。且平衡解吸时间比平衡吸附时间长,平衡吸附量比平衡解吸量大;反应速度与反应时间关系符合方程V=A+Blnt,且线性关系良好;长期不同施肥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对棕壤钾素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产生一定影响:CEC、粘粒、有机质、速效钾与吸附解吸各参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吸附解吸过程适用性最好,说明经去离子水预处理,在连续液流情况下,长期施肥棕壤K+吸附解吸动力学的主要控制过程是膜扩散过程。6、经过32年不同施肥棕壤钾素Q/I曲线形状基本相同。不同处理Q/I特征参数(-ΔK0、AReK、PBCK和KX)差异较大:长期施钾肥和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ΔK0值,增加专性吸附位点钾素的含量(KX),有机肥对KX的影响强于对-ΔK0的影响;长期施钾肥和有机肥处理土壤易释放钾有效性较高,M2NPK和M2处理吸附的钾主要保持在晶格边缘,其他各处理吸附的钾主要保持在粘土矿物晶格层间;长期施钾肥和有机肥土壤PBCK值降低。长期施肥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钾素Q/I曲线特征参数;通径分析表明:粘粒含量通过间接作用影响-ΔK0;有机质间接影响PBCK值;速效钾含量直接关系到AReK值的变化,速效钾对KX值有强烈的直接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有机质、粘粒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对速效钾的间接作用产生的。综上所述,长期不同施肥影响棕壤供钾能力及钾素的有效性,其中高量有机肥配合化学钾肥是保持土壤供钾能力和有效性的最优施肥模式,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注意有机物料投入的同时,还应注意化学钾肥的搭配施用。钾在土壤中化学行为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研究表明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影响钾素供应能力及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廖育林[10](2010)在《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农业部望城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稻—稻—冬闲连作下长期稻草和化学钾肥施用模式对红壤水稻土壤钾素形态变化、土壤钾的吸附与解吸特征和含钾粘土矿物的组成变化和转化过程的影响,探讨了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条件下土壤钾素形态变化特征,外源钾、土壤粘土矿物组成与作物吸钾量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红壤稻田土壤供钾性能的变化特征、钾素固定与释放规律和钾素容量与强度的关系,为钾肥在稻田土壤上的合理和有效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长期施钾的NPK和NPK+RS处理不同土层中土壤全钾、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NP和NP+RS处理的相同土层;经27年54季水稻种植后,长期施钾处理土层0—45cm的交换性钾含量增加,而全钾处于亏缺状态。在缺钾红壤水稻土长期双季稻种植制度条件下,即使每年两季水稻施用199.2 K kg/hm2的化学钾肥和4.2t/hm2稻草(含K109.2kg)进入土壤的钾量,还是不足以维持土壤的全钾库;长期每年施用4.2t/hm2稻草(含K109.2kg)而不施用化学钾肥也难维持土壤速效钾的水平。长期施用钾肥和稻草条件下,各施肥处理土壤中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都存在2个不同的阶段:即初期的直线上升阶段和后期的缓慢增长阶段。5个施肥处理中,长期不施钾(CK和NP)土壤的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较小,分别为62.22 mg/Kg和56.12 mg/Kg,长期施钾(NPK、NP+RS和NPK+RS)土壤的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较大,分别为67.52mg/Kg、64.41mgKg和75.33mg/kg,施稻草(NPK+RS和NP+RS)土壤明显高于对应不施稻草的(NPK和NP)土壤,这可能与长期施用稻草促使土壤矿物钾中的一部分向非交换性钾转变有关。用抛物线扩散、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Elovich方程对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其中Elovich方程能比较好地模拟5个施肥处理供试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动力学。从释放速率和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给植物的实际考虑,分段直线方程所描述的土壤K释放较上述四种动力学方程更可靠,更准确。分解X-射线衍射图表明,粘土矿物学随施肥处理而变化,在长期施用NP肥的基础上配施K肥或稻草能提高土壤中的伊利石含量,而长期不施K肥却耗竭了土壤中的伊利石含量。从土壤组成的变化来看,全粘粒部分(<5umm)比细粘粒部分(<lumm)与施肥处理的土壤组成变化更加相对应,长期施肥似乎把混层伊利石—绿泥石矿物中CH(绿泥石)变成了游离伊利石和层间伊利石,最大效应是形成了结晶不良伊利石(PCI)。粘土矿物学的变化反映在K+的吸附方面,长期施用化肥或稻草引起K+吸附的变化。通过去除土壤有机质[+H2O2]比较研究表明,特别是在低K+溶液浓度下,土壤有机质对K+吸附为正效应。在高K+浓度下,土壤有机质能够减少粘土矿物对K+的吸附,但土壤矿物在K+吸附中起的作用比土壤有机质更重要,施肥处理土壤矿物组成的变化对K+吸附潜力的影响较大。其中,结晶不良伊利石(PCI)衍射峰面积百分率与K+的吸附潜力(M)和吸附系数(K)之间呈显着相关。在加入外源钾浓度0.4~4.0g/L的范围内,土壤固钾量均随着加入外源钾浓度的增加而增大。5个施肥处理的固钾能力存在差异,与试前土壤相比,长期不施钾(CK和NP)处理土壤的固钾能力增强,长期施钾肥或稻草(NPK、NP+RS和NPK+RS)处理土壤的固钾能力降低,说明长期施用钾肥和稻草是影响土壤固钾能力的重要原因,施钾量高的处理土壤的固钾能力低。在高强度稻-稻种植条件下,水稻作物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钾。长期不施用钾肥,会导致土壤钾素的严重耗竭,此后施入的钾则会被土壤固定,导致钾肥对当季作物的有效性降低。当土壤中钾含量相对较高时,施入钾肥则不易被吸附固定。如果施入的钾不能及时被作物吸收利用,则极易被淋失。长期施用钾肥和稻草后,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增加,土壤的固钾能力降低;另外,长期施用钾肥和稻草引起土壤K+饱和度的增加,也使土壤的固钾能力降低。长期不施钾处理土壤的-ΔK°和ARek降低,PBCk值提高,即土壤的易释放钾库变小,土壤对钾的吸附能力增加,土壤供钾能力降低,提高长期不施钾土壤溶液中钾素的浓度需要施用大量的钾,长期施用稻草对0—15cm耕层土壤K的行为有明显影响。土壤中K的形为明显受有机质增加和pH降低的影响,通过拟合PBCk=CEC×KG证明。BaCL2提取阳离子的总和或BaCL2测定的CEC是Q/I曲线线性部分的最好预测公式,有机质能增加固定高亲和K+位。本研究的数据也证明,释放进入土壤溶液的大量K+并非由K+-Ca2++Mg2+来控制,而是由K+-NH4+来控制.施钾能显着地提高水稻产量,施钾肥的NPK和NPK+RS处理27年的早稻平均产量分别比NP和NP+RS处理增加15.2%和10.9%;晚稻增产17.2%和9.1%;在27年54季水稻种植期间,不同施肥处理早、晚稻产量的变化趋势不同。CK、NP处理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推移呈负变化趋势,而NPK、NP+RS和NPK+RS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呈正变化趋势。稻草还田对水稻具有显着的增产作用,稻草还田的NP+RS和NPK+RS处理的平均水稻产量比单施NP和NPK化肥处理分别增产12.2%和6.7%,稻草的增产作用还随着稻草还田时间的延长而逐年提高。稻草还田携入的钾与化学钾肥具有相同的营养功能,稻草可替代部分化学钾肥。

二、广东几种母质发育水稻土钾素的Q/I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几种母质发育水稻土钾素的Q/I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施用蚓粪对设施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设施土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
        1.1.1 土壤钾素形态与含量
        1.1.2 土壤钾素的运移和转化
        1.1.3 解钾菌对土壤钾素的作用
        1.1.4 土壤钾有效性与土壤供钾能力的评价
    1.2 钾素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有机物料对土壤钾素及植株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
    2.3 测定项目
        2.3.1 土壤钾素的测定
        2.3.2 土壤Q/I曲线的测定
        2.3.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2.3.4 植株钾素、产量及品质的测定
    2.4 技术路线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连续施用蚓粪对设施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3.1 土壤钾含量的变化对蚓粪施入的响应
        3.1.1 土壤全钾
        3.1.2 土壤缓效钾
        3.1.3 土壤速效钾
    3.2 土壤钾素剖面分布对蚓粪施入的响应
        3.2.1 土壤全钾剖面分布
        3.2.2 土壤缓效钾剖面分布
        3.2.3 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连续施用蚓粪对设施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关系的影响
    4.1 对土壤Q/I曲线变化规律的影响
    4.2 对土壤Q/I曲线参数变化规律的影响
    4.3 土壤理化性质与Q/I曲线参数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连续施用蚓粪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5.1 对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5.2 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5.3 土壤细菌相对丰度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连续施用蚓粪对植株钾素吸收和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 对植株钾素吸收的影响
        6.1.1 不同部位钾素含量
        6.1.2 不同部位生物量、钾吸收量
    6.2 对黄瓜产量、品质的影响
        6.2.1 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6.2.2 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6.2.3 土壤钾素与黄瓜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2)水稻土不同粒级物理组分对铅的吸附及其对有机质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不同成土母质土壤其各粒径物理组分组成性质的研究进展
        1.2.1.1 土壤不同粒径物理组分组成性质的研究进展
        1.2.1.2 不同成土母质对土壤其组成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土壤与与其不同粒级物理组分对铅吸附量及吸附形态的研究进展
        1.2.2.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2.2.2 土壤及其不同粒级物理组分对重金属的响应
        1.2.3 土壤有机质对重金属吸附解吸的研究进展
        1.2.3.1 土壤各物理组分中土壤有机质研究进展
        1.2.3.2 土壤及其各粒径物理组分对重金属的吸附特征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水稻土不同物理组分的组成与性质
        1.3.2 水稻土不同物理组分对Pb吸附形态
        1.3.3 有机质对土壤不同物理组分Pb吸附特征与不同pH下解吸能力的影响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热带地区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粒径物理组分组成与性质差异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级
        2.2.1.1 供试土壤
        2.2.1.2 土壤样品的分级
        2.2.2 土壤物理组分的组成性质分析
        2.2.3 实验事项与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占比
        2.3.2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有机质含量
        2.3.3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阳离子交换量
        2.3.4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游离氧化铁含量
        2.3.5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元素组成
        2.3.6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XRD晶体矿物组成
    2.4 讨论
        2.4.1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占比
        2.4.2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有机质含量
        2.4.3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阳离子交换量
        2.4.4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游离氧化铁含量
        2.4.5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元素组成
        2.4.6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XRD晶体矿物组成
    2.5 小结
3 热带地区成土母质对水稻土不同粒级物理组分铅吸附形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3.2.2 土壤样品的分级
        3.2.3 土壤的老化
        3.2.4 土壤物理组分中铅化学形态
        3.2.5 土壤物理组分中铅分子形态
        3.2.6 实验事项与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铅化学形态
        3.3.2 不同成土母质水稻土各物理组分铅XRD分子形态
    3.4 讨论
        3.4.1 不同母质水稻土物理组分对铅化学吸附形态影响
        3.4.2 不同母质水稻土物理组分对铅分子吸附形态影响
    3.5 小结
4 有机质对土壤不同物理组分铅吸附与不同pH下解吸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4.2.2 土壤与其各物理组分的组成性质分析
        4.2.3 土壤样品的分级
        4.2.4 土壤培养试验
        4.2.5 土壤物理组分有机质去除
        4.2.6 等温吸附试验
        4.2.7 吸附动力学试验
        4.2.8 不同pH下连续解吸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去除与添加有机质前后土壤及其各物理组分的组成与性质
        4.3.1.1 添加有机质前后土壤物理组成
        4.3.1.2 去除与添加有机质前后各物理组分有机质含量
        4.3.1.3 去除与添加有机质前后各物理组分游离氧化铁含量
        4.3.1.4 去除与添加有机质前后各物理组分 CEC 含量
        4.3.2 等温吸附实验
        4.3.3 吸附动力学实验
        4.3.4 不同pH下连续解吸实验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长期施肥下pH和有机碳影响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长期施肥对红壤供钾能力的影响
        1.2.2 长期施肥对红壤团聚体组分及其碳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影响
        1.2.3 长期施肥对土壤解钾菌的影响
        1.2.4 土壤pH和有机碳对钾素形态及含量的影响
        1.2.5 土壤pH和有机碳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组成影响钾素形态和含量
        1.2.6 土壤pH和有机碳影响与钾形态转化有关的微生物特性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长期施肥对红壤团聚体组分中各形态钾素含量和储量的影响
        2.1.2 土壤pH和有机碳对红壤团聚体组分中钾素含量及储量的影响
        2.1.3 不同pH和有机碳水平下解钾菌变化及其对矿物钾转化的影响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1 土壤pH和有机碳与团聚体组分中钾素含量及储量的量化关系
        2.2.2 红壤解钾菌对土壤pH和有机碳的响应机制
    2.3 技术路线
    2.4 科学问题和假设
        2.4.1 问题一
        2.4.2 问题二
    2.5 研究目标
    2.6 长期试验地概况和试验设计
        2.6.1 试验地概况
        2.6.2 试验设计
第三章 长期施肥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
    3.2 结果分析
        3.2.1 长期施肥下土壤pH、有机碳和颗粒组成及含钾矿物的变化
        3.2.2 长期施肥下全土中钾素含量和储量变化
        3.2.3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组分比例的影响
        3.2.4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
        3.2.5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钾素含量的影响
        3.2.6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钾素储量的影响
        3.2.7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钾素贡献率的影响
        3.2.8 土壤团聚体钾素储量与作物吸钾量的相关关系
0.25mm团聚体组分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与作物吸钾量的相关关系'>3.2.9 红壤>0.25mm团聚体组分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与作物吸钾量的相关关系
    3.3 讨论
        3.3.1 长期施肥下红壤团聚体组分分配的变化
        3.3.2 长期施肥下红壤团聚体组分钾素含量及储量的变化
        3.3.3 长期施肥下红壤团聚体组分钾素贡献率的变化
        3.3.4 土壤团聚体钾素储量与作物吸钾量的相关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期施肥下pH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调控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长期施肥下pH对红壤团聚体组分比例的影响
        4.2.2 长期施肥下pH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含量的影响
        4.2.3 长期施肥下pH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储量分配的影响
        4.2.4 不同pH条件下驱动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关键因子
    4.3 讨论
        4.3.1 土壤pH调控对团聚体组分分配的影响
        4.3.2 土壤pH与团聚体钾素含量及储量的相关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添加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调控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添加对红壤团聚体组分比例的影响
        5.2.2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添加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含量的影响
        5.2.3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添加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储量的影响
        5.2.4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添加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储量比例的影响
        5.2.5 土壤团聚体组分中钾素储量及比例与有机碳的量化关系
    5.3 讨论
        5.3.1 红壤团聚体组分比例对有机碳添加的响应
        5.3.2 红壤团聚体组分钾素含量及储量与有机碳的量化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长期施肥对红壤玉米根际解钾菌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玉米根际土壤样品采集与理化指标分析
        6.1.4 玉米根系特征分析
        6.1.5 玉米根际土壤中解钾菌筛选和鉴定
        6.1.6 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解钾效率的测定
        6.1.7 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的激素和有机酸测定
        6.1.8 数据处理
    6.2 结果分析
        6.2.1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系特征
        6.2.2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际土壤pH、有机质和钾变化
        6.2.3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的变化
        6.2.4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分泌激素和有机酸的种类与含量
        6.2.5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特性的驱动因子
    6.3 讨论
        6.3.1 长期施肥对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特性的影响
        6.3.2 长期施肥下玉米根际土壤解钾菌解钾效率的驱动因子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pH和有机碳调控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溶解特征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主要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
    7.2 结果分析
        7.2.1 不同pH调控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释钾量的影响
        7.2.2 不同pH调控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7.2.3 不同有机碳调控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释钾量的影响
        7.2.4 不同有机碳调控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7.2.5 不同pH和有机碳交互作用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释钾量的影响
        7.2.6 不同pH和有机碳交互作用下红壤解钾菌对含钾矿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7.3 讨论
        7.3.1 不同pH条件下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溶解特征
        7.3.2 不同有机碳条件下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溶解特征
        7.3.3 不同pH和有机碳交互作用下解钾菌对含钾矿物的溶解特征
    7.4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冀东滨海平原稻区土壤肥力演变与供钾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施肥现状
        1.2.2 我国稻田土壤养分状况
        1.2.3 影响土壤养分演变的因素
        1.2.4 土壤供钾能力的评定方法
        1.2.5 农田养分平衡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貌及母质介绍
    2.2 研究区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
        2.2.1 相关材料的搜集
        2.2.2 样品来源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4 计算方法
    2.3 不同成土母质土壤供钾能力的测定
        2.3.1 测定方法
        2.3.2 计算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
        3.1.1 土壤p H现状
        3.1.2 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变化
        3.1.3 土壤全氮现状及变化
        3.1.4 土壤有效磷现状及变化
        3.1.5 土壤钾库现状
        3.1.6 土壤水溶性钙和水溶性镁现状
        3.1.7 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铁现状
        3.1.8 土壤盐分现状及变化
    3.2 养分间的相互关系
        3.2.1 有机质和全氮的关系
        3.2.2 有机质和有效磷的关系
        3.2.3 有机质和缓效钾的关系
        3.2.4 有机质和有效铁的关系
        3.2.5 盐分和有效磷的关系
        3.2.6 盐分和缓效钾、速效钾的关系
        3.2.7 盐分和水溶性钙、镁的关系
    3.3 成土母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3.1 成土母质对土壤pH的影响
        3.3.2 成土母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3.3 成土母质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3.4 成土母质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3.5 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的钾库状况及供钾潜力分析
        3.3.6 成土母质对土壤水溶性钙、镁的影响
        3.3.7 成土母质对土壤有效锌、铁的影响
        3.3.8 成土母质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3.4 种稻时间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4.1 种稻时间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4.2 种稻时间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4.3 种稻时间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4.4 种稻时间对土壤钾库的影响
    3.5 稻田氮磷钾收支表观平衡状况
4 讨论
    4.1 成土母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 耕种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4 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
    4.5 土壤供钾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5)不同物料长期配施对温室土壤钾、钙形态转化与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设施蔬菜连作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1.2 有机肥和稻草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1.2.1 有机肥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1.2.2 稻草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1.3 增施钾、钙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的影响
        1.3.1 增施钾肥的效果
        1.3.2 增施钙肥的效果
    1.4 钾肥、钙肥和稻草配施对植物与土壤的改良效果
    1.5 本文研究目的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稻草与钾肥长期输入对土壤钾缓冲容量与有效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稻草与钾肥长期输入对土壤中有效性钾含量的影响
        2.2.2 稻草与钾肥长期输入对土壤钾素缓冲容量的影响
        2.2.3 稻草与钾肥输入对番茄不同时期土壤钾形态转化的影响
        2.2.4 稻草与钾肥输入对植物吸收钾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稻草、钾肥和钙肥配施对土壤中钙形态转化与有效性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草、钾肥和钙肥配施对土壤中钙含量的影响
        3.2.2 稻草、钾肥和钙肥输入对植株吸收钙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土壤与植株中钾钙含量与番茄果实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番茄产量
        4.2.2 番茄果实品质
        4.2.3 植株与土壤中钾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4.2.4 植株与土壤中钙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6)粤西砖红壤长期连作蔗田土壤钾素Q/I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
    2.2 长期连作蔗田的土壤钾素Q/I关系曲线
    2.2 长期连作蔗田的土壤钾位缓冲容量 (PBCK)
    2.3 长期连作蔗田的土壤供钾容量 (-ΔK0)
    2.4 长期连作蔗田的活性钾强度 (AR0K)
3 讨论与结论

(7)湖南不同母质植烟土壤供钾能力及钾释放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母质土壤钾素形态特征
    2.2 不同母质土壤钾素释放的动力学参数
        2.2.1 土壤钾素释放的t/kt-t线性方程及其参数
        2.2.2 土壤释钾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2.2.3 土壤钾素累积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
    2.3 土壤释钾特征参数与各形态钾素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8)湖南主要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其转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土壤养分元素的供应特性分析
        2.1.1 土壤氮素的供应特性分析
        2.1.2 土壤磷素的供应特性分析
        2.1.3 土壤钾素的供应特性分析
        2.2 烟草养分元素的积累特点
        2.2.1 烤烟对氮的吸收累积特点
        2.2.2 烤烟对磷的吸收累积特点
        2.2.3 烟株对钾的吸收累积特点
第二章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壤供氮特性及其生物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腐殖质组成
        2.2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有机氮组成
        2.2.1 土壤酸解氮和非酸解氮
        2.2.2 土壤酸解氮各组分含量
        2.2.3 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占全氮的比率
        2.3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氮的矿化特性
        2.4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烟苗的干、鲜重及氮的生物有效性
        2.4.1 第一季烟苗的干鲜重
        2.4.2 第二季烟苗的干鲜重
        2.4.3 两季烟苗的干鲜重对比
        2.5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氮的生物有效性
        2.5.1 第一季烟苗氮含量和氮累积量
        2.5.2 第二季烟苗氮含量和氮累积量
        2.5.3 两季烟苗的氮含量和氮累积量的比较
        2.6 烟苗耗竭对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2.6.1 植烟前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碱解氮含量
        2.6.2 第一季烟苗收获后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碱解氮含量
        2.6.3 第二季烟苗收获后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碱解氮含量
        2.6.4 两季烟苗碱解氮含量差异与氮的矿化量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等温吸附曲线
        2.2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磷吸附特征
        2.3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的需磷量
        2.4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吸附磷的解吸
        2.5 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
        2.5.1 第一季烟苗的磷含量和磷累积量
        2.5.2 第二季烟苗的磷含量和磷累积量
        2.5.3 两季烟苗磷含量和磷累积量的差异
        2.6 烟苗耗竭对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2.6.1 种植前土壤速效磷含量
        2.6.2 第一季烟苗收获后土壤速效磷含量
        2.6.3 第二季烟苗收获后土壤速效磷含量
        2.6.4 烟苗种植前后土壤磷含量与烟苗磷累积量的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钾的Q/I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钾素的Q/I曲线
        2.2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钾素的Q/I特征值
        2.3 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
        2.3.1 第一季烟苗钾含量和钾累积量
        2.3.2 第二季烟苗钾含量和钾累积量
        2.3.3 不同成土母质两季烟苗钾含量和钾累积量差异
        2.4 烟苗耗竭对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
        2.4.1 种植前土壤钾含量
        2.4.2 第一季烟苗收获后土壤钾含量
        2.4.3 第二季烟苗收获后土壤钾含量
        2.4.4 种植前后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土壤钾含量的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1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壤供氮特性及其生物有效性
    2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生物有效性
    3 湖南代表性植烟土壤钾的Q/I特性及其生物有效性
    4 创新点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钾素供应特征及有效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土壤钾素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1.2 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及相互转化的研究进展
    1.3 土壤钾素的固定及影响因素
    1.4 土壤钾离子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
    1.5 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Q/I)关系
    1.6 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研究进展
    1.7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基本概况
        2.1.2 试验处理
        2.1.3 供试土壤、测试项目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长期定位施肥耕层土壤全钾变化
        2.2.2 长期定位施肥耕层土壤速效钾变化
        2.2.3 长期定位施肥耕层土壤缓效钾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长期定位施肥棕壤钾素矿物固定点位及时空变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土壤
        3.1.2 测试方法及计算公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长期定位施肥对耕层矿物吸附各形态钾含量的影响
        3.2.2 长期定位施肥土壤 p 位、e 位和 i 位钾含量的时间变化
        3.2.3 长期定位施肥土壤 p 位、e 位和 i 位钾含量的空间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粘土矿物组成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土壤
        4.1.2 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粘土矿物组成的影响
        4.2.2 粘土矿物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钾素固定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土壤
        5.1. 2 试验设计及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长期定位施肥棕壤钾素固定特征
        5.2.2 固钾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长期定位施肥棕壤钾素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土壤
        6.1.2 试验及计算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平衡时间与吸附、解吸量
        6.2.2 反应速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6.2.3 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适用性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长期定位施肥棕壤钾素 Q/I 特性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土壤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长期不同施肥棕壤钾素 Q/I 曲线
        7.2.2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钾素 Q/I 曲线参数的影响
        7.2.3 Q/I 曲线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7.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立项依据与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土壤钾素的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2.2 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2.3 土壤供钾能力的评价
        2.4 农田钾素的循环与平衡
    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标
        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不同形态钾含量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描述、土壤和处理
        2.2 数据收集与样品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耕层土壤全K和速效K含量的影响
        3.2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不同土层中速效K含量的影响
        3.3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不同土层中缓效K含量的影响
        3.4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不同土层中全K含量的影响
        3.5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对水稻植株钾含量的影响
        3.6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三层土壤不同形态钾分布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非交换性钾释放特性及动力学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描述、土壤和处理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条件下红壤水稻土非交换性钾的释放
        3.2 红壤水稻土非交换性钾的-4种动力学模拟方程
        3.3 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稻土非交换性钾的分段回归模型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粘土矿物组成和钾吸附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描述、土壤和处理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3 钾吸附等温线
        2.4 动力学模型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红壤水稻土含钾矿物组成的影响
        3.3 钾吸附等温线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红壤性水稻土固钾特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描述、土壤和处理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红壤水稻土钾素固定的影响
        3.2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红壤水稻土固钾率的影响
        3.3 土壤固钾率与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和K~+饱和度的相关性
        3.4 土壤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无定形氧化铁和粘粒含量的变化
        3.5 不同外源钾浓度下土壤固钾量与土壤基本性质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章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钾容量-强度(Q/I)关系的影响
    1 前言
    2 Q/I测定的理论及其解释与应用
        2.1 Q/I测定的理论
        2.2 Q/I的解释与应用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描述、土壤和处理
        3.2 样品采集与分析
        3.3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4.2 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容量-强度(Q/I)参数的影响
        4.3 长期施肥对土壤K和Ca+Mg交换自由能和紧吸持K的影响
    5 讨论
    6.结论
第七章 长期施肥对水稻产量、钾吸收量和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描述、土壤和处理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水稻产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影响
        3.2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红壤水稻生产力持续性的影响
        3.3 土壤肥力参数与水稻产量和可持续产量指数的关系
        3.4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水稻钾吸收及其变化趋势的影响
        3.5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水稻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3.6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条件下表观K平衡
    4 讨论
    5 结论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红壤水稻土钾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1.2 红壤水稻土非交换性钾释放特性及动力学特征
        1.3 红壤水稻土粘土矿物组成和钾吸附的特征
        1.4 红壤水稻土的固钾特性
        1.5 红壤水稻土钾容量和强度(Q/I)的关系
        1.6 红壤水稻土的水稻产量、钾吸收量和钾素利用率特征
    2 主要创新点
        2.1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2.2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上有所创新
        2.3 结论上的创新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表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广东几种母质发育水稻土钾素的Q/I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施用蚓粪对设施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D]. 史津玮.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水稻土不同粒级物理组分对铅的吸附及其对有机质变化的响应[D]. 洪思诚. 海南大学, 2020(02)
  • [3]长期施肥下pH和有机碳影响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机制[D]. 柳开楼.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 [4]冀东滨海平原稻区土壤肥力演变与供钾潜力研究[D]. 张月博.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不同物料长期配施对温室土壤钾、钙形态转化与有效性的影响[D]. 张天实.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6]粤西砖红壤长期连作蔗田土壤钾素Q/I特性研究[J]. 陈迪文,敖俊华,周文灵,黄莹,沈大春,黄振瑞,江永,李奇伟. 甘蔗糖业, 2018(06)
  • [7]湖南不同母质植烟土壤供钾能力及钾释放特性[J]. 严红星,罗建新,欧阳志标,田飞. 中国烟草科学, 2017(03)
  • [8]湖南主要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其转化特性研究[D]. 燕慧.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9]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钾素供应特征及有效性影响[D]. 李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12(01)
  • [10]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D]. 廖育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广东几种母质发育水稻土中钾的Q/I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