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用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沈凇涛[1](2021)在《农牧废弃物改良高寒草原沙化土壤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若尔盖高寒草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草地沙化已严重威胁该区域生态安全。选择若尔盖高寒草地的若尔盖县和红原县典型区,采用典型指标分析方法,刻画了草地沙化及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并对农牧废弃物施加对沙化土壤及植被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进而采用主成份分析法,综合评估了不同农牧废弃物对高寒沙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若尔盖高寒草地土壤沙化特征及植被治沙现状土壤沙化造成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组成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着降低,2mm以上粒级团聚体有机碳降低而0.25mm以下粒级升高;土壤团聚体表现为稳定性降低,大团聚体向微团聚体转变。当地主要植被治沙方式红柳种植增加了地表有机覆盖,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红柳种植前期增加并不明显,10-15年后才有着明显的提升;红柳种植使沙化土壤2mm以上粒级团聚体含量显着增加,但未能改变沙化土壤以0.25mm以下粒级微团聚体为主体的原有格局。(2)农牧废弃物对沙化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农牧废弃物的施加能有效改善高寒沙化土壤的物理性质。施用当年,秸秆、菌渣制品就能提高沙土含水率、降低容重、改善团聚结构、增大毛管孔隙及提高田间持水能力;施用次年更是达到显着水平(P<0.05)。秸秆和菌渣改良沙土物理性质的效果均随时长而增加,不同的是二者达到在实验监测期的效果持久性所需的施用量不同,菌渣消耗更大。沙化土壤施加农牧废弃物后,土壤疏松情况得以改善,结构得以改良,将有利于沙化土壤保肥能力的提高。(3)农牧废弃物对沙化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农牧废弃物含丰富的有机质,能有效的增加沙化土壤有机碳库的容量,提高碳库管理指数。秸秆施加沙土使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显着(P<0.05)升高,且效果随施用量及处理时长的增加而提高。施用当年,菌渣处理就使沙土微生物量碳增加了373.27%,次年更是高达1007.03%;秸秆施用量达18 t·hm-2后,可保证碳库管理指数的持续升高。农牧废弃物的施加提高了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储备,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碳源,对沙化土壤有机碳库扩容及碳循环过程改善具有积极作用。(4)农牧废弃物对沙化土壤养分及下渗的影响农牧废弃物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能有效提高沙化土壤养分含量并降低下渗率。秸秆处理在增加沙土全氮含量上随时间增长而总体升高,从实验监测期开始到结束,分别平均增加56.59%到78.51%;菌渣处理沙土全氮含量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施用量超过24 t·hm-2后,仍有继续显着提高沙土全氮含量的趋势;秸秆、菌渣也能在高施用量处理中显着(P<0.05)降低外源养分下渗率。农牧废弃物的施加为沙化土壤提供丰富养分,刺激土壤微生物的快速发育,加速农牧废弃物降解的同时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保肥能力,从而降低外源养分下渗率并进一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5)农牧废弃物对沙化土壤植被生长的影响农牧废弃物施加促进了沙化土壤植被生长。秸秆处理黑麦草当年基本苗数平均增加了18.74%,次年达到43.11%,存活率随秸秆施用年限增长而提高;菌渣处理黑麦草株高随施用量增加显着(P<0.05)升高,18 t·hm-2的施用量基本满足株高增长所需;秸秆、菌渣处理黑麦草叶绿素含量均随施用年限增长及施用量加大而显着(P<0.05)提高,二者在根系形态、地上生物量等指标的提升上也均有明显效果。添加农牧废弃物,能优化沙化土壤结构、缓解有机质及养分缺失、改善水肥现状,从而对植被在沙化土壤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6)农牧废弃物制品改良高寒沙化草地效果对比在同一施用条件下,不同农牧废弃物在提高持水保肥能力、贡献有机碳库等方面年际差异明显,野外田间种植黑麦草的生理响应也不尽相同。施用当年,生物炭在土壤含水率、黑麦草地上重量等指标上优势突出;而秸秆则在有机碳库、养分两类指标上表现优异;其他如容重、基本苗、根系形态、叶绿素等指标表现上,三种农牧废弃物制品均优于牛粪。施用次年,土壤有机碳库、植被生长所有的指标均表现为秸秆>菌渣>生物炭>牛粪,且差异显着(P<0.05)。从高寒沙地土壤改良实验周期内效果来看,秸秆效果最好,其次是菌渣,最后是生物炭和牛粪。丰富有机质是若尔盖高寒沙化土壤改良的关键。本文以外源有机质施加后土壤性质的变化为基础,结合植被生理响应,阐释了农牧废弃物对沙化土壤的改良效应,建立了废物资源化与沙化草地生态修复的联系,可为高寒草原沙化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郭赋涵[2](2020)在《化肥配施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改良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盐碱地是受盐碱危害、土壤条件差的低产土地,具有高酸碱度、高盐分含量及过量可溶性盐分的特性。基于此,生长在盐碱地上的植物很难吸收营养物质,植物生长难度较高,最终导致盐碱地土地生产力低下。当前,我国的农业人口与农用地面积不成正比,土地资源被严重削弱,逐渐兴起的各种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和耕地,甚至直逼耕地“红线”.盐碱地作为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后可以有效缓解耕地压力。因此研究盐碱地的改良技术,能为实现盐碱地有效利用,提高粮食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试验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钙镁肥、氨基酸肥料和有机肥4种土壤改良剂,研究了不同改良剂对盐碱地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肥料对土壤p H影响最大,施用2个水平的氨基酸肥料与未改良土壤相比,土壤p H值分别降低了0.70和0.80,降幅分别为7.75%和8.86%,4种土壤改良剂均能降低土壤p H,其影响力依次为氨基酸肥料>有机肥>土壤调理剂=钙镁肥。钙镁肥对土壤盐分影响最大,施用2个水平的钙镁肥后,土壤盐分含量由原来的0.510%分别降低到0.171%和0.159%,降幅分别为66.47%和68.82%,4种土壤改良剂均能降低土壤盐分,其影响依次为钙镁肥>有机肥>氨基酸肥料>土壤调理剂。4种土壤改良剂均可提高水稻的产量,其中高用量处理组(施土壤调理剂4500kg/hm2,钙镁肥1250kg/hm2,氨基酸肥料2500L/hm2,有机肥15000kg/hm2)比低用量处理组(施土壤调理剂2250kg/hm2,钙镁肥625kg/hm2,氨基酸肥料1250L/hm2,有机肥7500kg/hm2)产量提高了25.35%,4种土壤改良剂产量的影响力依次为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氨基酸肥料>钙镁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土壤p H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出各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p H的影响依次为速效钾(P<0.05)>盐分(P<0.05)>水溶性钾(P>0.05)>水溶性钙(P>0.0.5)>有机质(P>0.05),其中盐分、水溶性钾、水溶性钙对土壤p H为正影响,速效钾和有机质对土壤p H为负影响,估计标准误差为0.04。再建立产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各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水溶性硫酸根(P>0.05)>盐分(P<0.05)>水溶性钙(P<0.05)>水溶性镁(P>0.05)>水溶性碳酸氢根(P>0.05)>速效钾(P>0.05),其中速效钾、水溶性钙和水溶性硫酸根对水稻产量为正影响,盐分、水溶性镁和水溶性碳酸氢根对水稻产量为负影响,估计标准误差为171kg/hm2。施加土壤调理剂4500kg/hm2,钙镁肥1250kg/hm2,氨基酸肥料2500L/hm2,有机肥15000kg/hm2后,水稻产量为7171kg/hm2,与原始土壤相比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升了31.12mg/kg,3.39mg/kg,22.58mg/kg,碱化度由35%下降到7.77%,说明,施加土壤调理剂、钙镁肥、氨基酸肥料、有机肥能有效调节盐碱地土壤环境,改善作物品质指标,施加改良剂改良盐碱地土壤是合理有效的方案。
陈红兵[3](2020)在《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镉大米”的连续出现标志水稻土性质的特殊性和污染的严重性,同时也表明镉污染水稻土治理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性,目前的相关治理技术均取得一定成效,如化学原位钝化、有机肥氧化还原、钙离子竞争性抑制等技术,但均存在一个技术缺陷---重金属隔离子仍然存在土壤中,随时将再产生“镉大米”,因此,上述技术只能算是一种应急技术;针对此情况,相关专家提出秸秆修复技术,但如何实施尚未定论,基于此现状,本研究将含蛋白高、可作优质有机肥的植物饼粕与具有钙离子的生石灰组合,在高温下强制解析为全水溶性的、具有高活性钙离子的蛋白多肽--钙多肽,结合前期研究,以期钙多肽具有有机肥特性(蛋白氮)、化学钝化剂的特性(游离巯基、羧基基团)、竞争性抑制特性(有效态钙离子),并通过水培阻控、种植肥效、土壤钝化、吸收阻控等内容的研究及其细胞学、转录组学、土壤化学机理分析,探索钝化与竞争性抑制联合阻控→高密度水稻种植→安全种子→含镉秸秆去除修复模式,达到安全种植与去除修复同步化,为镉污染水稻土治理形成新的技术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水培阻控研究,分析了不同浓度镉处理及钙多肽调控镉处理下水稻幼苗生长的生理变化和根系对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镉胁迫抑制了水稻幼苗的株高和根生长,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施加一定量的钙多肽,可以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隔胁迫的浓度大于2 mg/L时,水稻幼苗中叶绿素总含量显着降低,而施加钙多肽可以提高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对于不同浓度镉胁迫之间,施加钙多肽对提高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差异不明显。根系对镉的累积量随镉胁迫浓度变化而变化。同时也随着培养的时间延长而增加。钙多肽可以减少根系对镉的累积量,低浓度镉胁迫(0.5 mg/L)下,钙多肽显着抑制根系对镉的吸收,镉胁迫浓度高于5 mg/L,钙多肽抑制根系对镉吸收的效果不明显。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FTIR技术分析了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镉处理水稻幼苗生长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FTIR分析表明水稻幼苗根细胞壁组分如纤维素、果胶以及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受到镉胁迫的显着影响,钙多肽能调控镉胁迫下根细胞壁组分的特征吸收峰变化。结合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一步分析,JIM5识别的去酯化果胶受镉胁迫和钙多肽调控的影响较小,而JIM7识别的酯化果胶参与镉胁迫以及钙多肽对镉胁迫的调控。2、通过高通量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分析表明,镉胁迫对细胞组分和细胞代谢中酶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大,且对植物代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跟镉抑制水稻幼苗细胞的信号转导有关。不同浓度的镉胁迫对水稻幼苗根系中转录差异基因影响较大,随着镉胁迫的浓度增高,影响水稻根细胞转录差异的强度增加。钙多肽能缓解水稻根细胞中镉胁迫带来的代谢抑制作用,有助于恢复镉胁迫下水稻根细胞能量代谢和生物合成过程。通过对差异基因组的GO富集和KEGG分析,证实了钙多肽通过影响细胞壁合成相关的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壁蛋白糖基化对镉胁迫的调节。此外,还发现了与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揭示了钙多肽对镉胁迫的调控与水稻根细胞吸收锰离子的关联。3、种植肥效研究,从氮肥角度上讲,钙多肽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所含蛋白氮,因此,以尿素酰胺氮为对照,研究钙多肽对水稻的生长效应,以及水稻吸收钙离子、氮磷钾成分变化,探索钙多肽作为肥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常规大田施氮量(180 kg/hm2)为标准施肥时,钙多肽组与尿素组的水稻植株高度几乎相似,40天内分别是30.65 cm、30.73 cm,80天的株高分别是39.87 cm、40.67 cm,但两组合的水稻植株含氮量却不同,钙多肽组与尿素组植株40天的含氮量分别是3.75 mg/g、5.66 mg/g,80天的含氮量分别是10.16 mg/g、12.54 mg/g,表明钙多肽所种植水稻植株的含氮量明显低于尿素组,可能是尿素分解转化为铵离子的速度较快所导致;通过测定磷、钾含量表明,钙多肽组与尿素组40天的磷含量分别是0.71 mg/g、0.64 mg/g,80天的磷含量分别是1.24 mg/g、0.86mg/g;40天的钾含量分别是9.24 mg/g、8.58 mg/g,而80天的钾分别是28.96 mg/g、21.33 mg/g,此结果与植株氮含量趋势相反,也表明蛋白氮与尿素酰胺氮具有不同功能与特性;通过测定钙离子吸收结果表明,钙多肽与尿素40天内的钙离子吸收量较为相似,分别为2.48 mg/g、2.26 mg/g,表明植株苗期生长无需吸收大量无机离子;但80天后的钙离子含量就明显不同,分别为8.26 mg/g、7.07 mg/g,表明钙多肽由于具有有效态钙离子促进了水稻植株对钙离子的吸收,同时以水溶性氯化钙作为对照以比较离子状态钙离子对水稻吸收效果,(仅仅为对照,氯离子抑制水稻生长);综合评价,钙多肽具有与尿素相似肥效,整体生长外观正常,但钙多肽组水稻植株无黄叶、且钙含量明显高于尿素,这为钙多肽竞争性抑制重金属隔离子建立了功能基础。4、土壤重金属钝化研究,基于钙多肽的相关特性,具有对水稻土重金属镉离子的钝化潜力,设计了以标准施肥氮量为基准的用量,测定对水稻土镉离子的钝化效应,结果表明,钙多肽对土壤中有效态镉离子具有较明显的钝化作用,30~90天内均可将Cd为2.0 mg/kg污染水稻土中的有效态降至0.824 mg/kg,降低比例达到58%,而对于镉含量为5.0 mg/kg的镉污染水稻土可达到降低56%,这作为具有肥效的多肽已是比较理想结果,同时与之对应的还原态镉、可氧化态镉均提高到45%~80%,进一步表明钙多肽具有作为钝化剂的基本特性。5、吸收阻控研究与秸秆去除修复探索试验,以常规种植复混肥为对照,以及用无重金属的动物蹄角水解为多肽为有机肥对照(市售养殖废弃物有机肥大多铜、锌超标,影响研究结果),利用盆栽试验研究钙多肽对水稻吸收镉的系列阻控效应,结果表明,水稻根部对隔离子具有较强富集效应,可将水稻土中的2.0 mg/kg Cd富集达到11.25 mg/kg(苗期)、13.94 mg/kg(分蘖期)、14.90 mg/kg(抽穗期)、11.63mg/kg(成熟期),富集程度达到5-7倍,这也表明水稻对隔离子的亲和性,与相关报道结果吻合,而对照复混肥水稻的富集镉含量为14.77 mg/kg(苗期)、16.50 mg/kg(分蘖期)、20.47 mg/kg(抽穗期)、16.80 mg/kg(成熟期),两者比较表明,钙多肽对水稻根部吸收镉仍然具有一定阻控作用,而对于含镉为5.0 mg/kg的污染水稻土则根部镉含量将更高,水解蹄角多肽介于钙多肽与复混肥之间;基于无机离子由根部向上运输的基本原理,测定水稻不同时期茎、叶、种子的镉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钙多肽组水稻茎的镉含量分别为:1.25mg/kg(苗期)、3.94 mg/kg(分蘖期)、4.90 mg/kg(抽穗期)、1.59 mg/kg(成熟期),而对照复混肥组水稻茎的镉含量分别为:4.77 mg/kg(苗期)、6.56 mg/kg(分蘖期)、10.47 mg/kg(抽穗期)、6.62 mg/kg(成熟期),两者比较表明,钙多肽仍具有一定的阻控作用,但总体的镉含量均不低,这也是镉大米重复出现的生理富集原理,对于含镉为5.0 mg/kg的污染水稻土则整体进一步提高;对于含2.0 mg/kg Cd的水稻土组叶片镉含量测定表明,钙多肽组水稻成熟期的叶片镉含量为0.52 mg/kg,而复混肥对照组成熟期叶片镉含量为1.22 mg/kg;水稻种子的含镉量是研究的关键,钙多肽组的所制备糙米镉为0.081 mg/kg,复混肥组为0.238 mg/kg,钙多肽组的谷壳镉含量为0.0066 mg/kg,对照复混肥组为0.107 mg/kg;所有参数表明,水稻由根、茎、叶、糙米、谷壳的镉离子逐渐降低,而钙离子谷壳含量最高,结果符合植物生理学理论,也表明钙多肽的钝化效应和竞争性抑制作用。基于上述所有研究结论和秸秆修复理念,设计以0.28 m2的塑料盆为种植容器,实施高密度种植试验,所种植水稻每平方米达到1200株以上(常规为140株),研究镉吸收状况、水稻生长状况、秸秆总干重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水稻生长良好,对照复混肥组水稻中部略有发黄现象,类似烧苗,结实较少,但钙多肽组的水稻生长完全正常,无发黄现象(与前期其它研究一致),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复合肥组(0.138 mg/kg)与钙多肽组(0.012 mg/kg)糙米含镉量均合格达标,分析其机理是植株太多、根系稠密、局部有效态隔离子被大量根系围绕而吸收,单株吸收量相对减少近5~8倍,这也是多肽的特殊功能所致,并且每平方所有秸秆可吸收8.238 mg Cd,可实现安全种植与秸秆修复同步化,并且20年内可实现秸秆去除修复(国家标0.3 mg/kg为污染土,只需5年左右可达到去除修复-估计值),这也许是未来可供参考的重要研究方向。
王红[4](2020)在《几种土壤改良剂对桃和草莓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多数果园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和沙滩地上,存在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不均衡、保水保肥能力低等不利因素,而在果园土壤管理中,由于施肥管理不当,导致果园土壤养分流失,土壤严重退化,优质果率低,甚至减产等问题。如何保持土壤质量、改善土壤酸碱度、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肥料利用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正确使用土壤改良产品可以有效缓解以上诸多问题,因此土壤改良产品使用和研究逐渐受到青睐。本研究首先以2年生桃品种‘瑞光39/毛桃’[Prunus persica(L.)Batsch]嫁接苗为试材,利用Ca基蒙脱土、有机蒙脱土、麦饭石、新型肥料缓释剂复合纳米硅和新型保水剂吸湿纳米粘合剂处理(T1、T2、T3、T4、T5),探究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和植株生长的影响,同时,以盆栽‘妙香7号’草莓为试材在沙培条件下,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探究不同浓度复合纳米硅(0、0.5%、1%)对草莓生长、氮营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桃土壤改良效果:与CK相比,除T3外,其它四种土壤改良剂都显着降低了土壤pH值,其中T2降幅最大,降低5.1%。T1、T2、T3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电导率,而T4、T5土壤电导率显着下降。处理后连续5天测定土壤含水量,五种土壤改良剂都呈现出保水效果,T5土壤含水量最高,比CK高29.90%,T1最低,高18.05%。选取了细菌和真菌中相对丰度排名前十的微生物进行分析,T5处理较T4处理对微生物组成影响更大,在真菌中,子囊菌门由CK处理的3.64%增加到T5处理的9.13%,担子菌门由CK的0.47%增加到T5的1.38%,其他菌种没有明显变化。在细菌上改良剂效果比真菌更明显,其中T5处理变形菌门由CK的36.67%增加到46.26%,酸杆菌门增加到11.52%,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疣微菌门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了4.11%、44.80%、58.01%,其他菌种没有明显变化。在细菌中,T5处理Chao1指数的中位数、离散程度、最大值和最小值都高于T4和对照;在真菌中,T5处理最大值大于T4处理,中位数与T4差异不大,最小值大于CK但小于T4,离散程度低于T4和CK。(2)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桃生长的影响:与CK相比,各改良剂处理根体积显着高于对照,其中T5效果最明显,增加了1.73倍根体积。T4和T5处理还显着增加了根表面积而T1、T2、T3处理降低了表面积。不同处理根系分叉数和根尖数趋势与表面积相同。与CK相比,叶片SPDA值为T4最高,其次为T5,T1最低。T3、T4和T5在处理一周内随处理时间增加净光合逐渐提高,其中T4处理提高幅度最大,比处理第一天提高了25.4%。与CK相比,T3对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最显着,其次为T5,T1最低。不同改良剂处理均增加了植株干重,其中T5处理效果最显着,增加了6.95%根干重、11.06%主干干重、29.95%枝条干重和61.61%叶干重,在主干、枝和叶中达显着水平,T3处理效果最差。(3)不同浓度复合纳米硅对草莓15N吸收、利用特性:施用复合纳米硅后植株的15N吸收量和总15N利用率与对照相比存在显着差异。施用0.5%和1%的复合纳米硅后植株总15N利用率分别比对照高41.9%和80.4%,总15N吸收率分别比对照高41.74%和80%,差异显着。施用不同浓度复合纳米硅后对草莓根和茎叶中Ndff的影响不同,在根中以T1(0.5%复合纳米硅)处理最大,比CK高70.7%,在茎叶中0.5%复合纳米硅处理低于对照,T2(1%复合纳米硅)处理比对照高,但差异不显着。施用不同浓度复合纳米硅后植株15N肥料利用率明显高于对照,在根中分别比对照高88.1%、56.4%,在茎叶中1%处理最高,比对照高97.9%,差异显着。在根中15N分配率0.5%处理最高,与对照差异显着,1%处理低于对照,在茎叶中1%处理最高,比对照高9.7%,差异不显着。(4)不同浓度复合纳米硅对草莓植株生长及对养分含量的影响:与CK相比T2(1%复合纳米硅)处理显着提高了草莓净光合速率,提高了15.3%。叶绿素含量没有显着性变化,但T2处理比对照增加了4.8%。T1、T2处理根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1%和14.2%,冠干重分别增加了19.3%、27.7%,总干重分别增加了15%、20.7%,与对照相比有显着差异。T1、T2处理降低了根冠比,处理间差异不显着。
周吉祥[5](2020)在《连续施用土壤改良剂对沙质潮土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有机、无机两种典型沙化土壤改良剂为研究对象,选择河北省廊坊市沙质潮土为试验载体,通过2015-2018年连续三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沙化土壤改良剂(CK:不施改良剂;T1:CK+有机改良剂15t·hm-2;T2:CK+无机改良剂2.25t·hm-2;T3:CK+有机改良剂15t·hm-2+无机改良剂2.25t·hm-2)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了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土壤改良剂研发、应用及沙质潮土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有机改良剂显着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综合肥力。与CK相比,单施有机改良剂(T1)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显着提高28.42%、243.76%、43.83%(P<0.05),土壤pH显着降低0.35(P<0.05);单施无机改良剂(T2)显着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19.81%(P<0.05),土壤pH显着降低0.22(P<0.05);配施有机无机改良剂(T3)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显着提高32.89%、254.17%、74.10%(P<0.05),土壤pH显着降低0.28(P<0.05);T3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较T1无显着差异。以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作为指示指标,T1、T3处理较CK分别显着提高了15.65%和17.39%(P<0.05),效果优于T2处理,表明连续施用有机改良剂能够增加沙质潮土土壤养分,培育土壤肥力。2.施用有机改良剂能够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增加碳库库容,改善土壤质量。与CK相比,T1、T3处理各活性碳组分含量均呈升高趋势,且易氧化有机碳(L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相反土壤活性碳库组分有效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T1和T3处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有效率(LOC/TOC)分别显着降低了12.57%和12.02%(P<0.05),微生物量碳有效率(MBC/TOC)分别显着降低了12.84%和12.30%(P<0.05);各处理CPMI较CK增加了6.11%-10.64%。3.施用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并改善团聚体结构。与CK相比,T2和T3处理均能显着增加沙质潮土WR0.25的含量(P<0.05);T1、T3处理能够显着促进小粒径土壤颗粒向大粒径土壤颗粒的转化;施用改良剂各处理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趋势与土壤WR0.25一致;平均质量直径(MWD)各处理较CK均有提高趋势,T3处理达到了显着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有机、无机改良剂均能够显着改善沙质潮土土壤团粒结构。4.施用土壤改良剂提高了土壤胞外酶活性。较CK处理,T1和T3处理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分别提高了42.97%-63.96%、9.06%-23.66%;T1、T2和T3处理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活性提高了114.57%-227.8%,T1、T2处理亮氨酸氨肽酶(LAP)提高了15.83%-23.58%;T1和T3处理土壤磷酸酶(PHO)活性提高了37.27%-37.83%;T1和T3处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分别显着提高了27.59%、48.61%(P<0.05)。冗余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活性有机碳和pH对酶活性影响最显着,pH与所有酶相关系数都为负值,其中过氧化物酶(PER)达到显着负相关(P<0.05)、多酚氧化酶(PPO)达到极显着负相关(P<0.01),说明pH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最重要因子。5.施用土壤改良剂对沙质潮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影响显着。T1、T3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物种丰度,降低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T1、T3处理增加了真菌莫氏菌门(Mortierell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丝霉菌纲(Mortierellomycetes)丰度。冗余及热图(Heatmap)相关性分析,表明微生物物种组成和丰度与土壤环境及养分特征有密切关系。其中,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对真菌油壶菌纲(Olpidiomycetes)、伞菌纲(Agaricomycetes)组成影响显着;半子囊菌纲(Saccharomycetes)、Rozellomycotina_cls_Incertae_sedis、芽枝霉纲(Blastocladiomycetes)、伞菌纲(Agaricostilbomycetes)四种菌群相对丰度同时对土壤PPO、PER两种氧化酶呈现显着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有机改良剂在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碳库库容及胞外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培育土壤肥力方面效果优于无机改良剂,有机-无机改良剂配施与单施有机改良剂无显着差异,说明有机改良剂是提升土壤肥力的主要驱动因子;两种改良剂均能够增加沙质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改善团聚体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质量,两种改良剂配施效果最佳,单施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研究结果为典型沙质潮土土壤改良剂研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江棋[6](2020)在《土壤调理剂对镉污染稻田土壤质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土壤调理剂大量涌现投入到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修复中,部分调理剂对减少重金属的吸收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关于调理剂对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影响方面关注较少。农业生产的大田环境影响因素相对更为复杂,对调理剂效果的稳定性也是一大考验。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大田试验来评价调理剂的综合效果对实际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被重金属镉污染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六种调理剂SH、SHS、A、B、C、D对早、晚季稻米镉、土壤可提取态镉、水稻产量、土壤质量(土壤p H、有机质、速效养分等)及稻米品质(直链淀粉、蛋白质、矿物质元素)的影响,综合评价调理剂的作用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六种土壤调理剂均不会造成早、晚稻减产,其中A、B、C、D四种调理剂处理均有利于早、晚稻产量的提高,早稻产量与晚稻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3.6%-8.5%、2.3%-2.9%。(2)施用六种调理剂均可降低早、晚稻土壤可提取态镉与稻米中镉含量,且各处理在早稻季的降镉效果要明显好于晚稻季。SH处理下早稻稻米中镉含量为0.196mg/kg,低于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2-2012,Cd<0.2mg/kg)。(3)早、晚季施用六种调理剂均能显着提高土壤p H值,改善土壤酸化,与对照相比,施用A、B、C、D调理剂均未对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产生明显影响,且均有利于提高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土壤调理剂C可以显着提高晚稻土壤微生物的活性,SHS、D、A三种调理剂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4)各调理剂处理下早、晚稻稻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A、B、C、D四种调理剂可以提高早、晚稻稻米蛋白质含量,其中早稻稻米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增幅分别为7.4%、7.4%、10.8%、6.9%。(5)施用调理剂可以增加稻米矿物质元素钙、镁、铜、锌、铁、锰在水稻中的积累。其中C调理剂对提高早稻稻米钙、铜、锌元素含量效果最好,较对照分别提高45.7%、28.7%、36.0%;B对提高早稻稻米镁、铁、锰元素含量效果最好,较对照分别提高42.8%、52.9%、30.9%,且也对提高晚稻稻米铁元素效果最好,较对照提高33.3%;A对提高晚稻钙、镁、锌、锰元素效果最好,较对照分别提高20.3%、36.3%、10.3%、11.3%;D调理剂对提高晚稻稻米铜元素含量效果最好,较对照提高11.4%。(6)对各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可提取态镉含量与土壤p H值、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且与稻米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说明施用调理剂可通过提高土壤p H和交换性钙含量有效降低镉的活性;稻米中矿物质元素钙、镁、铜、锌、铁、锰含量均与稻米镉呈显着负相关,说明提高稻米中矿物质元素有利于抑制镉向稻米中转移。综合各调理剂对稻米镉含量、土壤质量、稻米品质的影响来看,调理剂C相对其它几种调理剂来说综合效果最佳。
李赟,刘迪,范如芹,刘丽珠,张振华[7](2020)在《土壤改良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土壤障碍和土壤退化是限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土壤改良剂的研发和应用对改良障碍土壤和缓解土壤退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土壤改良剂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对土壤性状和作物生长与产量等的影响,指出了土壤改良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项子宸[8](2020)在《土壤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土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室内土柱淋洗实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利用石膏、过磷酸钙、煤渣、生物炭、聚马来酸酐五种常见盐碱土壤改良剂形成15种改良处理对浙江东部沿海地区盐碱化土壤进行改良,系统结合土壤性质以及作物水稻的生长特征、产量变化,对15种改良处理做出效果评价,揭示不同改良措施对滨海盐碱土和水稻作物的改良机理,筛选出最佳的改良措施。主要研究效果如下:(1)五种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各项盐碱指标和理化性质均有显着影响。煤渣、过磷酸钙和聚马来酸酐对减少土壤酸碱值和钠吸附比的效果显着,生物炭对土壤电导率(EC)和含盐量的改良效果最显着,2%生物炭、2%过磷酸钙、2%聚马来酸酐对盐碱地土壤养分含量的改良效果最佳。(2)不同改良剂对盐基阳离子积累的淋洗效果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1.5%石膏对降低HCO3-的效果显着,1%、1.5%过磷酸钙能显着降低土壤中的K+、Ca2+、Mg2+,1%煤渣对淋洗土壤中的Na+、K+效果最佳,1.5%、2%生物炭淋洗土壤中的Na+、Mg2+、HCO3-、Cl-效果最佳,1%、2%聚马来酸酐显着降低了土壤中的Na+、Ca2+、Mg2+。(3)不同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着。2%石膏对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显着高于其他处理,2%聚马来酸酐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最大,1.5%煤渣显着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1.5%生物炭显着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但抑制了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经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改良土壤效果较优的处理为1.5%、2%生物炭和2%石膏。(4)不同改良剂处理不仅对土壤性质有改良效果,对水稻生长特征和产量也产生一定影响。施用不同改良剂处理后的水稻株高、分蘖数、生物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稻的养分积累量、产量也随着改良剂的添加而有所增加,GT2处理相较对照增产了25.8%,GT3 处理增产了7.9%。综上所述,生物炭加石膏组合的改良剂能促进浙江东部滨海盐碱土的脱盐培肥以及提高作物的增产效果,从而达到滨海盐碱土的合理利用开发。
周磊[9](2019)在《改性膨润土对科尔沁沙地土壤改良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该地区农田土壤沙化退化严重,限制和阻碍了当地的农牧业发展。如何提高沙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成为该地区目前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选取改性膨润土为土壤改良剂,研究了在沙地上一次性施用改性膨润土后1-7年间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态、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长效性机制。旨在为利用改性膨润土改良退化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改性膨润土有效的改善了土壤结构,显着(P<0.05)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充水孔隙度,增加了大于0.25mm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了土壤含水量、贮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改善了沙地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和水分供给。也显着(P<0.05)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提高了沙地土壤肥力。2.施用改性膨润土促进了土壤总的微生物活动,显着(P<0.05)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在玉米播后90天达到最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分别较对照提高了 5.50%-22.03%、17.48%-57.73%和 11.48%-41.06%。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分别较对照提高了 10.81%-43.23%、6.78%-23.00%、4.9%-17.03%和 9.05%-36.87%。3.施用改性膨润土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显着(P<0.05)提高了微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香浓指数(H)和碳源优势度(S),但对丰富度(E)无显着影响。显着(P<0.05)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酚酸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降低了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施用改性膨润土后第1年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无显着影响,后随着施用年限显着增加,在施后第5年达到最大。4.施用改性膨润土显着(P<0.05)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提高了富营养型细菌的丰度,其中厚壁菌门提高了 44.2%-341.39%,拟杆菌门为对照的1.73倍-3.7倍。降低了寡营养型细菌和自养型细菌的丰度,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0.88%-66.68%和35.98%-75.33%,对群落丰富度无显着影响。UniFrac分析表明,施后第1年与对照聚为一类,说明施后当年对细菌群落整体结构影响较小,施后第3年变化最大,施后第5年与第7年的群落结构相似,说明施用5年后细菌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R2=0.84,P<0.001)是驱动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最主要的环境因子。5.施用改性膨润土显着(P<0.05)降低了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降低了致病菌属中镰刀真菌属和赤霉菌属的丰度,分别较对照降低了 27.01%-79.56%和43.54%-63.31%,且随改性膨润土施入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沙地上壤土传病害的控制。UniFrac分析表明,施用改性膨润土后土壤真菌群落变化波动较大,施后第3年与第7年的群落结构相似,而对照与施入后第1年和第5年的群落结构相似。冗余分析表明上壤碱解氮(R2=0.78,P<0.001)是驱动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最主要的环境因子。6.施用改性膨润土显着(P<0.05)提高了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量和根干重。也显着(P<0.05)提高了玉米产量、籽粒养分含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籽粒氮磷钾含量在施入后34年达到最大,分别平均较对照提高了 5.36%-21.89%、18.07%-54.14%和6.21%-38.57%。玉米产量和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施后第5年达到最大,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较对照提高了 65.65%、52.06%和67.24%,后趋于稳定。施用改性膨润土增强了籽粒产量与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学性状的相关性,提高了相关系数,也提高了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7.改性膨润土对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影响整体表现为在施后第5-6年达到最佳,后趋于稳定。施用改性膨润土后对0-40cm 土层上述指标影响较大,尤其对10-20cm 土层影响最大。随年限的增加,对40cm 土层以下影响增强。
兰挚谦,郑文德,林薇,马嘉伟,张凯歌,张雪艳[10](2019)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番茄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筛选有效缓解宁夏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的改良剂,以不添加改良剂为对照,以添加自制酸性改良剂(SM)、矿土改良剂(MS)、硅钙钾改良剂(SCP)、北京紫光酸性改良剂(BJ)、脱硫灰改良剂(DR)、微生物菌剂改良剂(M)为处理,研究不同改良剂对设施连作番茄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能显着提高番茄株高相对生长速率,显着降低土壤pH值(P<0.05)。施用SCP能显着提高番茄的株高相对生长速率、果实品质、土壤肥力,显着增加番茄产量(5.10%,P<0.05);施用BJ能促进番茄增产,显着提高根系活力和果实糖酸比(P<0.05);施用MS能显着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及株高相对生长率,显着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根系总表面积(P<0.05)。综上,SCP处理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为最佳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H值、磷酸酶活性越高越不利于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有机质、速效氮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
二、施用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用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农牧废弃物改良高寒草原沙化土壤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地沙化治理 |
1.2.2 沙化土壤改良 |
1.2.3 农牧废弃物改良剂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质地貌 |
2.1.2 气候水文 |
2.1.3 植被土壤 |
2.1.4沙化状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若尔盖高寒草原沙化分级方法 |
2.2.2 供试材料的制备方法 |
2.2.3 实验方案 |
2.2.4 分析测试方法 |
2.2.5 计算与统计分析 |
3 若尔盖高寒草原土壤沙化特征与植被治沙现状 |
3.1 高寒草地土壤沙化特征 |
3.1.1 土壤含水率 |
3.1.2 土壤容重 |
3.1.3 土壤团聚体 |
3.1.4 土壤有机碳 |
3.2 植被治沙土壤特征 |
3.2.1 土壤含水率 |
3.2.2 土壤容重 |
3.2.3 土壤团聚体 |
3.2.4 土壤有机碳 |
3.3 本章小节 |
4 农牧废弃物对高寒沙化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4.1 秸秆对沙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
4.1.1 土壤含水率 |
4.1.2 土壤容重 |
4.1.3 土壤团聚体 |
4.1.4 毛管孔隙度 |
4.1.5 田间持水量 |
4.2 菌渣对沙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
4.2.1 土壤含水率 |
4.2.2 土壤容重 |
4.2.3 土壤团聚体 |
4.2.4 毛管孔隙度 |
4.2.5 田间持水量 |
4.3 本章小结 |
5 农牧废弃物对高寒沙化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5.1 秸秆对沙土有机碳的影响 |
5.1.1 总有机碳 |
5.1.2 活性有机碳 |
5.1.3 微生物量碳 |
5.1.4 碳库管理指数 |
5.2 菌渣对沙土有机碳的影响 |
5.2.1 总有机碳 |
5.2.2 活性有机碳 |
5.2.3 微生物量碳 |
5.2.4 碳库管理指数 |
5.3 本章小节 |
6 农牧废弃物对高寒沙化土壤养分及下渗的影响 |
6.1 秸秆对沙土养分及下渗的影响 |
6.1.1 全氮 |
6.1.2 土壤硝态氮 |
6.1.3 外源养分下渗率 |
6.2 菌渣对沙土养分及下渗的影响 |
6.2.1 土壤全氮 |
6.2.2 土壤硝态氮 |
6.2.3 外源养分下渗率 |
6.3 本章小结 |
7 农牧废弃物对高寒沙化土壤植被生长的影响 |
7.1 秸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7.1.1 基本苗数 |
7.1.2 植株高度 |
7.1.3 根系形态 |
7.1.4 叶绿素含量 |
7.1.5 植被重量 |
7.2 菌渣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7.2.1 基本苗数 |
7.2.2 植株高度 |
7.2.3 根系形态 |
7.2.4 叶绿素含量 |
7.2.5 植被重量 |
7.3 本章小结 |
8 农牧废弃物改良若尔盖高寒沙化土壤效应评价 |
8.1 指标相关性 |
8.2 沙化土壤效应评价 |
8.2.1 土壤含水率 |
8.2.2 土壤容重 |
8.2.3 土壤有机碳 |
8.2.4 土壤微生物量碳 |
8.2.5 土壤全氮 |
8.3 沙生植被效应评价 |
8.3.1 基本苗数 |
8.3.2 植株高度 |
8.3.3 根系形态 |
8.3.4 叶绿素含量 |
8.3.5 植被重量 |
8.4 农牧废弃物综合评价 |
8.4.1 施用当年 |
8.4.2 施用次年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化肥配施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改良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盐碱地的现状及其危害 |
1.3 盐碱地的改良方法 |
1.3.1 物理改良法 |
1.3.2 化学改良法 |
1.3.3 生物改良法 |
1.4 盐碱地改良剂的研究进展 |
1.4.1 施用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 |
1.4.2 施用钙镁肥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 |
1.4.3 施用氨基酸肥料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 |
1.4.4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地点与供试土壤理化性状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2 植物样品采集与测定 |
2.4 计算公式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影响 |
3.1.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pH的影响 |
3.1.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1.3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3.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
3.2.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
3.2.3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交换性钠离子的影响 |
3.2.4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碱化度的影响 |
3.3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水溶性离子的影响 |
3.3.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水溶性阳离子的影响 |
3.3.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水溶性阴离子的影响 |
3.4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3.4.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3.5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 pH、土壤盐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力分析 |
3.5.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 pH 的影响力分析 |
3.5.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盐分的影响力分析 |
3.5.3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力分析 |
3.6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
3.7 土壤pH和水稻产量的多元线性模型的建立 |
3.7.1 土壤pH值与各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3.7.2 水稻产量与各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3.7.3 土壤pH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7.4 水稻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的效果 |
4.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3)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及危害 |
1.2.1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 |
1.2.2 农田镉污染的主要来源 |
1.2.3 农田镉污染的危害 |
1.3 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
1.3.1 土壤中镉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
1.3.2 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理 |
1.4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进展 |
1.4.1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
1.4.2 植物吸收镉阻控技术 |
1.4.3 钙对植物的生理功能 |
1.4.4 钙多肽对重金属镉污染的调控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创新点 |
第2章 钙多肽对调控镉胁迫水稻幼苗生长及对镉吸收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营养液配制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培养条件 |
2.2.5 测量方法 |
2.2.6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2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3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根中Cd含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钙多肽可减少水稻幼苗根系对镉的吸收 |
2.4.2 钙多肽可提高镉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根系细胞壁成分变化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水稻的培养与处理 |
3.2.3 水稻根系细胞壁的提取及FTIR表征分析 |
3.2.4 水稻幼苗根的石蜡切片 |
3.2.5 抗体免疫标记 |
3.2.6 显微镜观察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镉胁迫下水稻幼苗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分析 |
3.3.2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镉胁迫下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分析 |
3.3.3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镉胁迫下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的半定量分析 |
3.3.4 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对水稻根细胞中果胶变化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镉胁迫水稻幼苗根系的转录组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供试材料 |
4.2.2 水稻的培养与处理 |
4.2.3 RNA提取及RNA测序文库的建立 |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5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和质控数据统计 |
4.2.6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 |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4.2.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4.2.9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测序原始数据和质控统计 |
4.3.2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 |
4.3.3 基因表达分析 |
4.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
4.3.5 差异基因的GO注释分析 |
4.3.6 差异基因的KEGG注释分析 |
4.3.7 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钙多肽对水稻生长及Ca~(2+)、Mg~(2+)的吸收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5.3.2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植株N、P、K含量的影响 |
5.3.3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植株Ca、Mg含量的影响 |
5.3.4 相同施氮量、不同施钙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5.3.5 相同施氮量、不同施钙量对水稻吸收Ca~(2+)、Mg~(2+)的影响 |
5.4 结论与讨论 |
5.4.1 施氮量与水稻对营养物质吸收与积累 |
5.4.2 钙多肽组合施肥对水稻的生长促进作用 |
5.4.3 施钙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对Ca的吸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钙多肽对Cd~(2+)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方法 |
6.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
6.2.4 实验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钙多肽对镉污染土壤中p H的影响 |
6.3.2 钙多肽对土壤中有效镉的影响 |
6.3.3 钙多肽对土壤中弱酸(可提取)态镉的影响 |
6.3.4 钙多肽对土壤中可还原态镉的影响 |
6.3.5 钙多肽对土壤中可氧化态镉的影响 |
6.3.6 钙多肽对土壤中残渣态镉的影响 |
6.4 结论与讨论 |
6.4.1 土壤p H对镉形态的影响 |
6.4.2 有效态镉与其它形态镉之间的转换关系 |
6.4.3 钙多肽对Cd~(2+)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及潜力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其秸秆去除修复探索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试验方法 |
7.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
7.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7.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7.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植株Cd含量的动态变化 |
7.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糙米和稻壳中Cd、Ca含量的影响 |
7.3.5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酶活的影响 |
7.3.6 超密度种植与秸秆去除修复探索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钙多肽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7.4.2 钙多肽对水稻镉毒害的调节机制 |
7.4.3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Cd~(2+)的阻控效应 |
7.4.4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和转运Cd~(2+)的阻控机理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士就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几种土壤改良剂对桃和草莓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历史 |
1.2 土壤改良剂的分类 |
1.2.1 蒙脱土 |
1.2.2 麦饭石 |
1.2.3 复合纳米硅 |
1.2.4 吸湿纳米粘合剂 |
1.3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性质的研究进展 |
1.3.1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
1.3.2 提高土壤持水性和降低土壤侵蚀 |
1.3.3 提高土壤肥力和保肥能力 |
1.3.4 提高土壤温度 |
1.3.5 增加土壤微生物量 |
1.3.6 提高土壤酶活 |
1.3.7 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活性 |
1.4 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作物产量 |
1.5 技术路线与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桃园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的效果评价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硅对沙培草莓生长的影响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桃园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的效果评价 |
3.1.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pH值和电导率的影响 |
3.1.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1.3 复合纳米硅和吸湿纳米粘合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3.1.4 复合纳米硅和吸湿纳米粘合剂对土壤细菌和真菌NMDS分析 |
3.1.5 复合纳米硅和吸湿纳米粘合剂对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3.1.6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植株根系构型的影响 |
3.1.7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叶片可溶性糖及可溶性淀粉含量的影响 |
3.1.8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桃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3.1.9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桃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SPDA值的影响 |
3.2 复合纳米硅对草莓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1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硅对草莓叶片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硅对草莓植株全氮、全钾及叶片钙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硅对草莓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复合纳米硅对草莓植株~(15)N分配、~(15)N-尿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桃园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的效果评价 |
4.1.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
4.1.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桃植株生长的影响 |
4.2 复合纳米硅对草莓植株氮素利用及生长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连续施用土壤改良剂对沙质潮土土壤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1.2.2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2.3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方面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土壤改良剂 |
2.2 试验区域概况 |
2.3 实验设计 |
2.4 样品采集、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2.4.1 土壤样品采集和保存 |
2.4.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3 数据计算 |
2.4.4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沙质潮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3.2 施用不同改良剂对土壤碳库组分含量的影响 |
3.2.1 改良剂对土壤活性碳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
3.2.2 改良剂对土壤活性碳组分有效率的影响 |
3.2.3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
3.2.4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3.2.5 土壤活性碳库各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及活性碳各组分有效率之间的相关性 |
3.3 长期施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
3.3.1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的影响 |
3.3.2 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 |
3.3.3 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含量 |
3.3.4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容重(BD)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化学特性和肥力水平的影响 |
3.4.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活性碳组分和活性碳各组分有效率的影响 |
3.4.3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
3.4.4 土壤活性碳库指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 |
3.4.5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及结构的影响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1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
4.2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4.3 土壤环境因子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
4.4.2 土壤环境因子对酶活性的影响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5.1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细菌、真菌阿尔法多样性的影响 |
5.1.1 土壤细菌、真菌测序数据 |
5.1.2 土壤细菌和真菌阿尔法多样性变化特征与差异 |
5.2 连续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下土壤细菌、真菌物种组层差异 |
5.2.1 细菌群落结构 |
5.2.2 真菌群落结构 |
5.2.3 连续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组成差异 |
5.3 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冗余分析(RDA) |
5.4 细菌、真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和酶活性间的相关性分析 |
5.5 讨论 |
5.5.1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5.5.2 细菌、真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和酶活性间的相关性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土壤调理剂对镉污染稻田土壤质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重金属镉污染现状 |
1.2.2 重金属镉的危害 |
1.2.3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
1.2.4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材料 |
2.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2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方法 |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3.2 稻米中指标含量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和稻米中镉含量的影响 |
3.1.1 调理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3.1.2 调理剂对土壤可提取态镉含量的影响 |
3.1.3 调理剂对稻米镉含量的影响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3.2.1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3.2.2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2.3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3.2.4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3.2.5 调理剂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3.2.6 调理剂对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的影响 |
3.2.7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3.2.8 讨论 |
3.2.9 小结 |
3.3 土壤调理剂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3.3.1 土壤调理剂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3.3.2 土壤调理剂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3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稻米矿物质元素的影响 |
3.3.4 讨论 |
3.3.5 小结 |
3.4 土壤调理剂修复效果评价 |
3.4.1 稻米中镉含量与土壤参数相关性分析 |
3.4.2 稻米中镉与稻米中矿物质元素相关分析 |
3.4.3 综合评价 |
3.4.4 讨论 |
3.4.5 小结 |
4 全文总结和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创新点 |
4.3 不足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土壤改良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改良剂的原料及种类 |
1.1 土壤改良剂的原料 |
1.2 土壤改良剂的种类 |
2 土壤改良剂的作用机制 |
3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
3.1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3.1.1 土壤水分 |
3.1.2 土壤团聚体 |
3.1.3 土壤容重 |
3.2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3.2.1 土壤改良剂对pH值的影响 |
3.2.2 土壤改良剂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2.3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3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
3.3.1 土壤酶活性 |
3.3.2 土壤微生物 |
4 土壤改良剂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4.1 土壤改良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4.2 土壤改良剂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8)土壤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土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盐碱土分布及成因 |
1.1.1 土壤盐碱化及盐碱土概念 |
1.1.2 我国盐碱土分布 |
1.1.3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
1.2 盐碱土壤的危害 |
1.3 盐碱化土壤改良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物理改良措施 |
1.3.2 化学改良措施 |
1.3.3 生物改良措施 |
2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内容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区概况 |
3 土壤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土壤 |
3.2.2 供试材料 |
3.2.3 试验设计 |
3.2.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土壤盐碱指标的影响 |
3.3.2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盐碱土有效养分的影响 |
3.3.3 不同改良剂处理下盐基离子的淋洗规律 |
3.3.4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5 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6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综合评价 |
3.4 讨论 |
3.4.1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土壤盐化性质的影响 |
3.4.2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盐碱土壤养分的影响 |
3.4.3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土壤盐基离子淋洗的影响 |
3.4.4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5 结论 |
4 土壤改良剂提高水稻养分吸收转运效率及产量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植物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分析 |
4.3.1 改良剂对水稻生长特征变化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4.3.2 改良剂对水稻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4.3.3 改良剂处理下水稻氮磷钾的积累转运特性 |
4.3.4 改良剂处理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4.3.5 改良剂处理下水稻养分积累、转运量与产量的相关性 |
4.4 讨论 |
4.4.1 改良剂处理对水稻生长特征及生物积累量的影响 |
4.4.2 改良剂处理对水稻养分积累转运的影响 |
4.4.3 改良剂处理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4.5 结论 |
5 结论、创新与研究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改性膨润土对科尔沁沙地土壤改良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土壤退化情况 |
1.3 改性膨润土的土壤改良潜力 |
1.4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进展 |
1.4.1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
1.4.2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理化形状的影响 |
1.4.3 土壤改良剂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3.1 改性膨润土对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2 改性膨润土对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
3.3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3.4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
3.5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
3.6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
3.7 讨论 |
3.8 小结 |
4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1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PH的影响 |
4.2 改性膨润土对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
4.3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4.4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氮的影响 |
4.5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磷的影响 |
4.6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钾的影响 |
4.7 讨论 |
4.8 小结 |
5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5.1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5.2 改性膨润土对土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6.1 改性膨润土对微孔平均颜色变化率和相关指数的影响 |
6.2 改性膨润土对碳源的利用程度 |
6.3 改性膨润土对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图(PCA)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改性膨润土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7.1 土壤细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
7.2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组成比较 |
7.3 讨论 |
7.4 小结 |
8 改性膨润土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8.1 土壤真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
8.2 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组成比较 |
8.3 讨论 |
8.4 小结 |
9 改性膨润土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
9.1 玉米形态指标 |
9.2 玉米产量和效益 |
9.3 讨论 |
9.4 小结 |
10 相关性分析 |
10.1 玉米籽粒产量与土壤物理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10.2 玉米籽粒产量与土壤化学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10.3 玉米籽粒产量与土壤生物学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10.4 小结 |
11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与未来展望 |
11.1 主要研究结论 |
11.2 主要创新点 |
11.3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番茄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2.1 植株植物学性状调查 |
1.2.2 果实产量和品质指标的测定 |
1.2.3 根系特性的测定 |
1.2.4 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测定 |
1.2.5 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类型土壤改良剂对设施连作番茄生长的影响 |
2.1.1 番茄产量 |
2.1.2 番茄品质 |
2.1.3 番茄长势 |
2.1.4 番茄根系 |
2.2 不同类型土壤改良剂对设施连作番茄土壤肥力的影响 |
2.3 不同类型土壤改良剂处理指标隶属函数值及综合排名 |
2.4 不同类型改良剂处理土壤肥力与番茄生长、果实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四、施用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农牧废弃物改良高寒草原沙化土壤的效应研究[D]. 沈凇涛.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化肥配施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改良及水稻产量的影响[D]. 郭赋涵.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D]. 陈红兵. 湖北大学, 2020(01)
- [4]几种土壤改良剂对桃和草莓生长的影响[D]. 王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5]连续施用土壤改良剂对沙质潮土土壤质量的影响[D]. 周吉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土壤调理剂对镉污染稻田土壤质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D]. 江棋.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土壤改良剂的研究进展[J]. 李赟,刘迪,范如芹,刘丽珠,张振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20(10)
- [8]土壤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土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D]. 项子宸.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1)
- [9]改性膨润土对科尔沁沙地土壤改良效应及机制研究[D]. 周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番茄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兰挚谦,郑文德,林薇,马嘉伟,张凯歌,张雪艳. 河南农业科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