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GPRS系统安全系统

G3/GPRS系统安全系统

一、G3/GPRS系统的安全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赵盛烨[1](2021)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的超融合技术,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中按身份分配不同通信权限的问题。其中,“云计算技术”是基于实时数据通信的控制方法,“区域”描述了精准限定的物理覆盖范围,“安全通信技术”是特定区域的受控通信控制技术。前人在通信速率和便捷程度的需求下,研发出的通信系统往往只是解决了通信的效率、可靠性、便捷性问题,较少考虑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保密机构的破坏和这些机构的特殊需要,在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信令集供特殊功能的通信设备研发。同时,当前在网的2G-3G通信系统出于通信效率考虑较少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单元,因此作者在研究提升云计算算法效率的基础上,将2G-3G通信系统进行上云改良,再结合4G和5G通信协议,研究通信系统对移动台终端鉴权和定位的原理,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终端用户群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该固定区域之外的移动台用户不受该技术体系的影响。文章以区域安全通信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针对云计算中异构数据跨源调度传输耗时问题,现有的调度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实现的,通常会引起负载不均衡、吞吐量和加速比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在真正进行调度之前进行了数据预取,大大减小了调度时的计算量,从而减小了调度资源开销。然后,更新全部变量,对将要调度的异构数据跨源子数据流质量进行排列,并将其看做子流数据的权重,每次在调度窗口中选择异构多源子流数据中最佳质量的子流数据进行调度传输,直到全部数据子流处理完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云环境下对异构数据进行跨源调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载均衡性、吞吐量和加速比。2.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算法。云计算中,云平台的资源分配,不仅面对单节点的资源请求,还有面对更复杂的多节点的资源请求,尤其对于需要并行运行或分布式任务的用户,对云集群中节点间的通信都有非常严格的时延和带宽要求。现有的云平台往往是逐个虚拟机进行资源分配,忽略或者难以保障节点间的链路资源,也就是存在云集群多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云资源描述方法,并且对粒子群云资源分配方法进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云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云资源的平均收益和资源利用率,在资源开销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减少了至少10%,而且有更短的任务执行时间(30ms以内)。3.提出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无线网络影响因素较多,总是无法避免地产生定位误差,为取得更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针对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提出一种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构建基于到达时延差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获取到达时延差信息,根据移动台对应服务基站获取的移动台到达时延差与到达角度数据,利用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多次更新定位估计,结合小波变换,架构到达时延差/到达角度混合定位算法,依据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环境的到达时延差数据采集情况,将估算出的移动台大致位置设定为不同种类定位结果,通过多次估算实现移动台动态定位。选取不同无线网络环境展开移动台动态定位仿真,分别从到达时延测量偏差、区域半径以及移动台与其服务基站间距等角度验证算法定位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所提算法具有理想的干扰因素抑制能力,且定位精准度较高。4.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整个系统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SDR软件定义的射频通信架构,实现系统间的通信超融合。对于非授权手机与非授权的SIM卡要进行通信阻塞,同时要对手机与SIM卡分别进行授权,当有非授权手机或者授权手机插入非授权SIM卡进入监管区域中后,要可实现对其通讯的完全屏蔽和定位,软件系统应对非法用户进行控制,所有非法用户的电话、短信、上网都应被记录和拦截。硬件系统主要对顶层模块、时钟模块、CPU接口模块、ALC模块、DAC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同时,本文使用改进的卷积定理算法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5.智能化区域安全体系研究。未来的区域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对多个进入的移动台终端进行鉴别,解决谁是终端机主、是否有安全威胁、真实身份是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智能化区域安全通信体系,并将其保存在存储设备中,该体系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的区域安全通信需求。

杨选将[2](2021)在《畜禽养殖粪污中的抗生素降解系统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集约化养殖环境下抗生素残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针对畜禽粪便中兽用抗生素残留量大、自然降解率低以及难以被单一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去除等问题,本论文构建抗生素生物-光耦合降解体系,研究其降解畜禽粪便中阿莫西林抗生素的性能及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降解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通过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富集筛选及HPLC-MS/MS定量测定方法,从猪粪中筛选出一株命名为“AMX-1”的菌株,经过革兰氏染色及16S rDNA测序后鉴定其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通过响应面优化法对菌株开展发酵特性研究,研究发酵时间、温度、初始pH值、摇床转速和接种量对降解菌株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确定当pH为6.9、发酵时间为52h、接种量为2%,菌株的吸光度值(OD600)为2.94,接近于预期值。(2)抗生素和降解菌对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堆体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添加降解菌可以提高猪粪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阿莫西林的降解速率,可以提高堆体的升温速率和延长堆体的高温时间,还可以提高高温值,降低堆体初始C/N和结束C/N的比值T,促进堆体腐熟反应;添加阿莫西林会降低猪粪堆体的腐熟度;好氧高温发酵过程中,堆体高温期的微生物群落优势门为Firmicutes(后壁菌门)、Bacteriaunclassified(未分类细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ioedetes(拟杆菌门)、Acinobacteria(放线菌门)、CandiastusSacchairbaceria(假丝酵母)、Chlamydiae(衣原体)。属水平相对最高的是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属)、Weissella(魏斯氏菌属)、Klebsiella(克雷伯菌属)、kluyvera(克鲁维拉菌属)、Enterococcus(肠球菌属)、empedobacter(短稳杆菌属)、Leuconostoc(明串珠菌属)、pediococcus(片球菌属)等属。堆体共检测出4种有益菌为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霍氏真杆菌属)、psychrobacter(嗜冷杆菌属)、Brevibacillus(短芽孢杆菌属);4种有害菌为Bacteroides(拟杆菌属)、Streptococus(链球菌属)、Corynebacterium(棒状杆菌属)、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添加降解菌剂组的堆肥高温期有害菌去除效果明显高于抗生素组,并且有益菌属相对丰度在降解菌剂组最高。(3)畜禽粪便抗生素光降解装置研发及参数优化研制基于STM32的堆肥抗生素光降解装置,分别选用光功率均为32W的紫外LED和汞灯作为抗生素降解光源,开展阿莫西林降解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紫外LED阵列光源与汞灯对阿莫西林的降解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199 min-1和-0.0019 min-1,LED光源对阿莫西林的降解速率更快;通过对抗生素光降解装置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影响抗生素降解效果显着的反应条件排序:时间>辐射值>温度;确定的最优反应条件为:辐射值2000 mw/cm2,时间48h,温度30℃。(4)微生物与光耦合法降解畜禽粪便中抗生素研究通过将微生物耦合紫外光降解装置对抗生素进行降解研究发现:紫外(UV)辐照时间和降解菌剂作用时间最佳比例为UV:18h,AMX-1:30h;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4000-400cm-1光谱附近范围对阿莫西林进行扫描,3183.65cm-1附近是—COOH中的O—H振动消失,3083.02 cm-1处和1477.71 cm-1附近的β-内酰胺环的吸收峰振动消失,表明耦合降解体系对β-内酰胺环的降解产生作用,但在1382.81 cm-1附近又多了一个化学键吸收振动峰,随着反应的结束,1382.81 cm-1处的吸收振动峰消失,阿莫西林被降解;研究耦合体系不同因素对阿莫西林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pH值为9,温度为30℃时,阿莫西林的降解率可接近100%;当阿莫西林的初始浓度由10 mg/L增加到50 mg/L时,其降解速率由0.3067 h-1降低至0.0612 h-1。(5)畜禽粪便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研究研究畜禽粪便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RS-485转GPRS网关硬件电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开发了畜禽粪便残留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包括数据采集通信协议制定、采集模块和网关模块的软件开发,以及服务器端和手机客户端监控软件设计等,实现了畜禽粪便残留抗生素降解数据实时采集、远程传输、信息处理、输出控制等功能。开展了畜禽粪便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的示范应用。

杨欢[3](2020)在《面向窄带物联网(NB-IOT)的低速率数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智慧城市行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AI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对数据的海量需求,而海量数据的来源更多为感知层的数据采集。从感知层数据传输需求的规模及发展来看,物联网通信技术存在巨大的行业需求空间。窄带物联网作为物联网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于物联网行业中应用及需求最为广泛的小规模数据传输业务。此类业务在物联网行业整体市场规模超过50%。因物联网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深入,低速率窄带物联网行业需求,也从传统的水、电、气表,延伸到水务、环保、气象、工业、农业、共享单车(汽车)、智慧城市等生活及行业生产中。本文主要针对基于新一代广域低速率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NB-IOT进行研究,并根据目前小数据量数传业务行业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就新一代窄带物联网技术进行传输模组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目前通信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及窄带物联网需求领域进行了分析,保证本次研究的先进性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2、梳理了目前传输通信领域授权频段与非授权频段内窄带物联网技术与行业需求,归纳了NB-IOT的技术特性,保证本次研究技术先进性及行业大规模部署适用性;3、对面向NB-IOT应用的低速率传输模块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并罗列出了详细的设计过程,为低速率数传模块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性解决方案;4、对本文设计的窄带物联网低速率数传模块进行了封装测试,最终进行模拟场景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产品可靠性、产品性能、实际应用成效等方面均满足窄带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测试效果。本文的研究基于广域小规模数据传输技术行业新兴通信方案NB-IOT,解决了目前2G/3G传输模组小数据采集设备因运营商网络部署通信技术改变造成数据无法传输问题,为NB-IOT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存量业务需求解决方案,并结合行业实际现状与需求,本次研究可降低行业重复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为整体NB-IOT技术在实际行业需求落地中起到了平滑过渡等积极意义。

苏俊盼[4](2019)在《基于NB-IoT技术的远程采集终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应用逐步深入到了生活各个方面,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物联网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无线采集终端功耗大的特点极大的制约了物联网进一步的广泛应用,因此,设计一种功耗低、体积小的远程数据采集终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NB-IoT通信网络,通过研究远程采集终端不同状态下的功耗和分析功耗影响因素,设计出一种低功耗远程采集终端系统,并应用于水务行业,进一步验证采集终端的实用价值。在终端硬件设计上,首先详细分析现有可用芯片特性,选择STM8L052C6作为系统中央处理器,选择SIM7020C作为通信模块,然后设计并实现微功耗控制器模块、通讯模块、接口电路、电源模块等电路,保证硬件的低功耗。在终端软件设计上,设计了数据采集软件并以32轮迭代TEA算法进行加密,设计了上下行通信软件以JSON数据格式将数据封装到CoAP协议的Payload部分进行数据传输,设计了传感器模块、通信模块等模块的驱动程序,设计了低功耗管理软件以进一步降低软硬件总体功耗。终端测试结果表明,在3.7V9.8Ah电池容量、采集15分钟/次、传输6小时/次的理想状态条件下,采集终端具有可工作6.8年的低功耗特性,而且该终端具有类似普通IC卡大小的体积小特性。在水务应用测试方面,终端可以与中转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服务器能成功解析、存储、显示数据,表明设计的基于NB-IoT的低功耗远程采集终端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桑杰[5](2019)在《基于模型的CTCS-1级列控地面子系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面子系统作为列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与车载设备的实时安全通信,也直接关系到列车在整个线路中的安全运行。CTCS-1级列控系统升级优化了 C0系统的缺陷和不足,兼容吸纳了 CTCS-2级、CTCS-3级列控系统的诸多优势,形成了一套适用于200km/h以下新建或改造线路的过渡型列控方案。然而CTCS-1级列控系统在跨线运营方案、兼容C0功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既往关于列控系统建模仿真的研究多依托于计算机编程语言来实现;采用基于模型设计方法建模仿真列控系统的研究多见于城轨列控系统仿真或大铁车载设备仿真,部分研究仅实现了各模块的独立功能,没有实现模块到模型、再到系统的综合仿真过程。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运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展开对CTCS-1级列控系统地面子系统的建模仿真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深入分析了各设备、各控制系统的详细功能和接口关系后,基于Simulink/Stateflow建模方法,提出了适用于C1地面子系统的模型框架和建模仿真流程。(2)针对地面子系统各模块进行Simulink/Stateflow图形化建模,随后将模块连接整合,实现了地面子系统的基本逻辑功能。(3)将真实线路数据融入仿真研究,进行线路模型设计,通过MATLAB图形化显示环境监测Simulink/Stateflow模型的输出状态,将模型仿真结果准确显示于站场图中。(4)结合Simulink通用的检查工具筛查模型的配置及设计漏洞,通过输入不同的进路号、临时限速信息、列车位置信息来仿真C1列控系统典型列车运行场景,进而分析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并给出系统中信号机模型转为C代码的示例过程。图74幅,表13个,参考文献42篇。

陈灼[6](2019)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化的加速,同时也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目前,移动终端成为移动互联的重要载体,是一个重要的可随时随地交流、处理信息的平台;数据流量作为其核心属性,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的重要因素,因而数据流量及其流量消费逐渐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用户有自身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消费行为特征,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小城镇用户推出适宜的营销方案对运营商来说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本文以小城镇用户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消费类型用户的消费行为特征,并对用户进行消费类别判定,进而分析其数据流量消费行为,挖掘其真正的消费意向,以期为运营商实现精准营销提供参考。本文以小城镇用户流量消费现状为研究切入点,对用户进行消费行为特征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具有高价值和高潜力的用户进行诸如流量、语音等属性在内的偏好研究,以针对不同类别的移动用户提供不同的营销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不足如下:本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创新不足;第二章阐述了移动互联网、小城镇和精准营销等相关概念界定,以及消费行为理论、行为模式等基础理论;第三章分析了小城镇用户的流量消费行为、消费特点、消费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将小城镇用户分类,并对四类用户进行特征画像;第五章在精准营销视角下将四类用户分为两类用户:高价值、高潜力用户和不属于高价值、高潜力的用户,并做用户消费类型判定;第六章基于选择实验模型对精准营销用户进行消费行为分析;第七章在展望中表达了对高价值、高潜力用户的精准营销重点发展方向。论文的创新点在:(1)消费行为模式的创新:将传统的消费行为模型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综合运用,突出多样化和复杂化,丰富、补充和完善了消费行为理论;(2)消费行为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引入随机森林算法和选择实验模型,并用其对精准营销用户进行数据流量属性的效用分析、相对重要性分析及支付意愿分析,为数据流量的精准营销提供决策依据;(3)运营商决策流程的创新:本文构建了一套以现状分析、用户分类分析、用户预测分析和用户偏好性分析为一体的研究流程,为各大互联网运营商抢占市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案;(4)研究维度的创新:本文选取小城镇为研究区域,与以往研究大城市不同,不仅能满足小城镇用户的需求,更能为运营商精确、科学地提供差异化营销,增加了研究区域维度,让运营商无市场死角。本文的不足之处:(1)由于研究水平和研究环境的限制使得对消费行为的研究较为宏观;(2)用户聚类细分属性的选择及随机森林训练集数据和测试集数据的划分标准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补充完善。本文的不足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加强和学习。本文围绕小城镇用户和数据流量等关键词,系统地研究了以XJ县为例的小城镇移动用户的数据流量消费行为现状、不同消费类型的用户特征、精准营销类型用户的分类判定,及其属性、偏好性、支付意愿分析,对丰富消费行为理论、帮助运营商掌控市场无死角,及提供精准营销参考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刘力宁[7](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苹果生长环境监测与苹果冻害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苹果以其味美甘甜和丰富的营养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苹果产业同时也是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苹果主产区的北方,果树冻害严重影响着苹果树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苹果大面积减产,这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果农收益的保障及消费者水果的有效供应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苹果冻害监测预警研究有利于保障果农经济收入的稳定性,同时利于保障苹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传统的苹果冻害监测预警大多基于宏观气象数据,缺乏苹果园现场实时微域环境信息,从而导致冻害预测不精准、预警不及时等问题。本文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研发了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苹果园环境信息的透彻感知和实时传输;完善了苹果冻害指标评价体系,利用STL(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和ARIMA(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算法构建了苹果冻害预测模型,实现了苹果冻害的精准预测与及时预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研发。综合分析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功能需求,首先研究确定了苹果园环境监测专用物联网架构;分析果树生长关键环境因子,设计了苹果树感知物联网终端,实现了果园环境信息和果树长势信息的透彻感知;利用4G、WIFI、有线网络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优化数据传输技术,实现了数字信息和视频图像信息的可靠传输;通过完善数据同步采集技术,实现了多站点数据信息的同步采集。(2)苹果冻害预警模型研究。在现有苹果冻害指标研究基础上,结合专家经验,完善了苹果冻害等级指标体系;结合冻害指标体系,利用STL方法获取了苹果冻害的易发时间段;构建了基于ARIMA的冻害因子预测模型,实现了对未来一周内苹果冻害因子的精准预测,并进而实现了对苹果园冻害的及时预警。(3)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研发。在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和苹果冻害预警模型研究基础上,利用信息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完成了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功能和总体架构设计。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分为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和冻害预警子系统,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了果园信息的高效管理,冻害预警子系统实现了苹果园冻害信息的预测分析和苹果园冻害的及时预警。

张洪海[8](2019)在《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继传统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信息浪潮,物联网即将实现的是将世界万物相互连接在一起。由于物联网行业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阔,被人们视为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机遇,故其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都是毋庸置疑的。我国为了抓住物联网发展机遇,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展物联网被逐步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去,在中央顶层设计和各地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物联网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XMCZ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位置定位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对即将爆发的物联网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XMCZ公司该选择怎样的产品开发战略?本论文通过对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的研究,为物联网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所能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论文以研究XMCZ公司的背景开始、接着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从国内外两个视角出发对现阶段物联网产品开发战略理论进行研究,再结合现阶段产品开发的战略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XMCZ公司所在物联网产业链及其国内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企业战略管理和产品开发战略的理论知识跟XMCZ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采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深入研究XMCZ公司大局方面的发展环境以及产业定向环境等外部环境:接着对XMCZ公司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进行研究;最后通过SWOT矩阵分析法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推导出“SO”战略,即产品开发战略类型的“领先型”战略。通过对公司现有产品BCG矩阵分析,结合现有市场客户需求、物联网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以及XMCZ公司新产品开发可行性分析,推导出基于物联网新技术NB-IoT和LoRa模组产品的开发战略。然后确定了产品开发战略成长路线图:第一阶段为先期技术领先的战略,第二阶段为领先战略之成本领先,第三阶段为全面领跑市场的战略。最后确定了产品开发战略目标和策略。并从企业资源分配和优化,组织架构和流程制度调整与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和计划管理,以及信息化系统建设等方面研究如何确保战略目标落地执行。从而使XMCZ公司在未来的物联网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对XMCZ公司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为物联网行业其他科技企业提供理论参考。

朱蓓[9](2018)在《TD-LTE核心网中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话音通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宽带业务的发展,通过宽带提供先进的语音服务及多元化的沟通方式(QQ、微信、微博等),使得传统语音业务不断遭受冲击。LTE网络可以解决用户的无线数据业务需求,但无法同时提供语音业务,这也成为运营商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3GPP LTE语音解决方案VoLTE(Voice over 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上的语音),综合考虑实际B2G网络的平滑演进,通过对现有核心网新建或升级改造相关网元实现VoLTE方案。对比现有2/3G网络,VoLTE呼叫时延从5-8s降低到了1-3s;LTE的频谱效率可达到R99的3倍以上。VoLTE技术既能解决现网存在的语音业务种类单一、LTE频谱资源紧张等问题,又符合网络宽带化和IP化的演进路线,是TD-LTE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语音最终解决方案。

王佳[10](2018)在《面向TD-LTE的核心网升级方案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通信行业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用户对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的需求显着提高,现有网络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运营商渴望部署具有更高接入带宽和更快速度的下一代宽带网络。在这个需求的驱动下,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提出了分组核心网的演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EPC网络。EPC的架构更加符合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开发需求,在提高网络性能的同时,满足用户迅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力。运营商已有大量投资在现有2G/3G网络中,在网络演进的过程中,在不能摒弃现网投资的基础上发展网络融合,同时也要考虑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现有网络的影响;如何使现有的2G/3G分组域网络平滑演进到EPC(SAE)网络;如何实现现有的网络与LTE网络的互通已成为整个通信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升级的基本思想。以运营商构建的现有网络向LTE网络平滑演进的方案为实例,详细描述了构建核心网融合方式搭建EPC核心网的策略,并详细说明了核心网中网元的部署、融合策略,现有核心网元的升级改造和平滑演进方案的介绍和比选。最后,升级改造后的网络方案验证的结果表明,核心网网络融合的升级方案对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提出了比较细致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对项目实施可以进行很好的指导,满足网络平滑演进的需求。

二、G3/GPRS系统的安全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3/GPRS系统的安全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通信系统
        1.2.2 通信系统与通信终端
        1.2.3 区域安全通信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安全通信理论基础
    2.1 移动通信研究对象
        2.1.1 2G移动通信技术
        2.1.2 3G移动通信技术
        2.1.3 4G移动通信技术
        2.1.4 5G移动通信技术
    2.2 SDR设备原理
    2.3 云计算技术
        2.3.1 虚拟化
        2.3.2 云计算安全
        2.3.3 云计算与通信的超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
    3.1 相关研究
    3.2 算法模型
        3.2.1 异构多源数据的预取
        3.2.2 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方法
    4.1 相关研究
    4.2 算法模型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
    5.1 相关研究
    5.2 基于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
        5.2.1 TDOA下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5.2.2 融合及平滑过渡
        5.2.3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2.4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流程
    5.3 实验仿真分析
        5.3.1 实验环境与评估指标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6.1 软件系统设计
        6.1.1 功能设计
        6.1.2 界面设计
        6.1.3 信令模组设计
    6.2 硬件系统重要模块设计
        6.2.1 时钟模块设计
        6.2.2 CPU接口模块设计
        6.2.3 ALC模块设计
        6.2.4 DAC控制模块设计
    6.3 实验部署与验证
        6.3.1 实时控制过程和验证
        6.3.2 传输验证实验设计
        6.3.3 实验设备部署
        6.3.4 天馈系统实验方案
        6.3.5 实验安全事项
        6.3.6 实验环境要求
        6.3.7 实验验证测试及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畜禽养殖粪污中的抗生素降解系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生素产生及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概况
        1.2.2 抗生素在畜禽粪便中检测方法研究
        1.2.3 抗生素在畜禽粪便中降解方法研究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存在及影响机理
        1.3.1 作用机制
        1.3.2 耐药机制
        1.3.3 生态毒性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组织结构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微生物法降解畜禽废弃物残留抗生素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阿莫西林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阿莫西林降解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降解菌对畜禽粪便堆肥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降解菌对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阿莫西林降解效果的影响
        3.2.1 实验设计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光降解装置设计与参数优化
    4.1 引言
    4.2 紫外光降解抗生素装置设计
        4.2.1 装置总体设计
        4.2.2 装置硬件设计
        4.2.3 装置软件设计
    4.3 光源类型与强度选型实验
        4.3.1 材料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紫外LED光降解装置参数优化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与紫外光耦合降解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微生物与紫外光降解实验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畜禽粪便残留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研究
    6.1 引言
    6.2 系统总体设计
    6.3 系统硬件设计
        6.3.1 抗生素降解装置子模块
        6.3.2 RS-485转GPRS网关
    6.4 系统软件设计
        6.4.1 抗生素降解装置子模块软件设计
        6.4.2 RS-485转GPRS网关软件设计
        6.4.3 服务器端数据接收软件设计
        6.4.4 畜禽粪便残留抗生素降解智能监控系统可视化软件设计
    6.5 系统实际运行效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面向窄带物联网(NB-IOT)的低速率数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
        1.1.1 物联网行业现状
        1.1.2 运营商无线通信技术部署现状
        1.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 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发展及窄带物联网技术发展
        1.2.1 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发展
        1.2.2 窄带物联网技术发展及行业需求分析
    1.3 面向窄带物联网低速率传输模组的研究意义
    1.4 本章总结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窄带物联网技术特性及与主流物联网技术对比分析
    2.1 窄带物联网技术特性简介
    2.2 窄带物联网网络架构及整体分析
        2.2.1 窄带物联网网络架构
        2.2.2 主流物联网技术种类及特性分类
        2.2.3 公有频段自组网与授权频段窄带物联网优劣势对比分析
        2.2.4 公有频段自组网与授权频段窄带物联网使用环境对比分析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面向窄带物联网低速率数据传输模组功能需求分析
    3.1 传输数据类型分析
    3.2 传输模组功能需求分析
    3.3 传输模组外观尺寸形态分析
    3.4 传输模组接口需求分析
    3.5 传输模组功耗需求分析
    3.6 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3.7 传输模组远程控制需求分析
    3.8 需求分析总结
第四章 面向窄带物联网的低速率传输模组设计
    4.1 传输模组硬件系统设计
        4.1.1 硬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1.2 传输模组硬件电路单元设计
    4.2 硬件设计总结
    4.3 传输模组软件部分设计
        4.3.1 数据解析整体流程设计
        4.3.2 数据解析模块设计
        4.3.3 获取数据类型模块设计
        4.3.4 十六进制字符串转二进制字符串功能设计(数据格式转换)
        4.3.5 新增数据模块设计
        4.3.6 更新数据模块设计
        4.3.7 根据数据类型和数据位置获取对应的值功能设计
        4.3.8 计算校验码功能设计
    4.4 传输模组软件部分设计总结
    4.5 传输模组能耗控制及系统安全设计
        4.5.1 传输模组能耗控制设计
        4.5.2 传输模组系统安全设计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硬件功能测试及传输模组性能测试
    5.1 传输模组硬件功能测试
        5.1.1 传输模组展示
        5.1.2 传输模组技术参数
        5.1.3 传输模组硬件结构测试
        5.1.4 传输模组硬件功能测试总结
    5.2 传输模组性能测试
        5.2.1 测试环境及功能简介
        5.2.2 传输模组性能测试总结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设计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
    6.1 设计总结
        6.1.1 测试总结及可持续性优化
    6.2 窄带物联网低速率传输需求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NB-IoT技术的远程采集终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远程采集终端国外现状
        1.2.2 远程采集终端国内现状
        1.2.3 物联网研究现状
    1.3 常用LPWAN通信技术
        1.3.1 NB-IoT技术
        1.3.2 LoRa技术
        1.3.3 eMTC技术
    1.4 论文结构安排及内容
2 远程采集终端总体方案研究
    2.1 需求分析
        2.1.1 场景分析
        2.1.2 采集终端功能需求分析
    2.2 采集终端功耗分析
    2.3 采集终端设计原则
    2.4 采集终端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采集终端硬件系统设计
    3.1 采集终端硬件总体设计
    3.2 主控制器子系统设计
        3.2.1 主控制器选型
        3.2.2 主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3.3 通信子系统设计
        3.3.1 通信模块选型
        3.3.2 通信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3.4 电源模块设计
    3.5 接口电路子系统设计
        3.5.1 传感器接口电路
        3.5.2 CP2105 接口电路
    3.6 本章小结
4 采集终端软件系统设计
    4.1 终端软件系统概述
        4.1.1 终端软件系统结构
        4.1.2 终端软件功能设计
    4.2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4.3 远程通信软件设计
        4.3.1 通信模块功能设计
        4.3.2 通信模块初始化设计
        4.3.3 上下行通信软件设计
    4.4 终端驱动程序设计
        4.4.1 IIC驱动程序设计
        4.4.2 UART驱动程序设计
    4.5 低功耗管理软件设计
    4.6 CoAP数据结构实现
        4.6.1 CoAP协议概述
        4.6.2 JSON数据格式实现
        4.6.3 CoAP协议软件实现
    4.7 TEA加解密算法实现
        4.7.1 TEA算法原理
        4.7.2 TEA算法实现
    4.8 本章小结
5 NB-IoT远程采集终端系统验证
    5.1 测试平台
    5.2 测试原则
    5.3 测试目的
    5.4 终端系统测试
        5.4.1 测试工作状态机
        5.4.2 采集终端入网测试
        5.4.3 终端功耗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远程采集终端在水务系统的应用
    6.1 我国水务系统的特点
        6.1.1 水务系统现状
        6.1.2 水务节点的特点
    6.2 水务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6.3 水务系统数据库设计
    6.4 水务系统整体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模型的CTCS-1级列控地面子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控系统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2.2 CTCS-1级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1.2.3 基于模型的设计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分布
2 地面子系统模型框架设计
    2.1 C1地面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Simulink/Stateflow建模方法概述
        2.2.1 Simulink建模与验证方法
        2.2.2 Stateflow基本原理
    2.3 基于Simulink/Stateflow的模型框架设计
        2.3.1 线路信号设备仿真模块
        2.3.2 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模块
        2.3.3 区域数据控制中心仿真模块
        2.3.4 地面子系统的建模仿真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C1地面子系统模型设计
    3.1 线路信号设备建模
        3.1.1 信号机模块
        3.1.2 道岔模块
        3.1.3 轨道区段模块
    3.2 车站计算机联锁模块
    3.3 区域数据控制中心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线路模型的设计实现
    4.1 数据处理与应用
        4.1.1 基础数据表的提取、编制及整合
        4.1.2 进路数据表与仿真模块的映射关系
    4.2 应用邻接矩阵绘制站场图
        4.2.1 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法
        4.2.2 站场图绘制程序设计
    4.3 地面子系统综合模型的运行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运行场景仿真与代码自动生成
    5.1 模型的检查与分析
    5.2 C1主要运行场景仿真
        5.2.1 站间运行仿真
        5.2.2 站内运行仿真
    5.3 场景仿真结果分析
    5.4 Simulink模型到C代码的转换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及展望
    6.1 论文成果综述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消费行为模式
        1.4.2 消费行为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移动互联网
        2.1.2 小城镇
        2.1.3 消费行为
        2.1.4 精准营销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行为理论
        2.2.2 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2.2.3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行为
        2.2.4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行为模式
第3章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现状分析
    3.1 移动互联时代小城镇用户消费分析
    3.2 移动互联时代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分析
        3.2.1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分布
        3.2.2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动机
        3.2.3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特点
        3.2.4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效用
    3.3 典型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问卷分析
        3.3.1 问卷设计
        3.3.2 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不同消费类型小城镇用户特征分析
    4.1 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特征维度构建
        4.1.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4.1.2 用户数据流量消费特征维度建立
    4.2 数据流量业务下的小城镇用户聚类与行为分析
        4.2.1 数据整理
        4.2.2 聚类方法比较与选择
        4.2.3 聚类结果分析
        4.2.4 聚类合并
    4.3 基于多维关联规则的不同消费类型用户特征分析
        4.3.1 不同消费类型用户消费规律的挖掘
        4.3.2 Apriori算法
        4.3.3 改进的关联规则算法
        4.3.4 关联规则的结果解释与分析
    4.4 用户画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精准营销的小城镇用户消费类型分类
    5.1 分类问题及随机森林算法
        5.1.1 分类问题探讨
        5.1.2 随机森林的算法定义
        5.1.3 随机森林的泛化误差
        5.1.4 OOB估计
        5.1.5 Bagging与 Boosting算法
    5.2 数据的预处理
        5.2.1 粗糙集理论
        5.2.2 高维数据特征提取
    5.3 随机森林分类模型构建
        5.3.1 基本决策树算法
        5.3.2 决策树剪枝
    5.4 模型应用
        5.4.1 数据的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5.4.2 参数选择
        5.4.3 模型验证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选择实验模型的小城镇用户消费行为分析
    6.1 选择实验理论及模型(CE)
        6.1.1 选择实验法的基本理论
        6.1.2 选择实验模型比较与选择
        6.1.3 选择实验法设计步骤
        6.1.4 选择实验法的优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6.2 选择实验模型(CE)的问卷设计
        6.2.1 属性及其水平选择
        6.2.2 选择集样本选取
        6.2.3 问卷设计
    6.3 问卷收集与整理
        6.3.1 调研方案
        6.3.2 预调研
        6.3.3 正式调研
        6.3.4 问卷数据整理
    6.4 实证分析
        6.4.1 影响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的关键属性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用户对以数据流量为主属性的各效用分析
        6.4.3 用户对以数据流量为主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分析
        6.4.4 用户对以数据流量为主属性的支付意愿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7)基于物联网的苹果生长环境监测与苹果冻害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冻害影响因子及冻害指标的研究现状
        1.3.2 果树冻害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
        1.3.3 果园物联网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现状小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小结
2 理论与技术支撑
    2.1 冻害指标
    2.2 果园环境监测技术
        2.2.1 物联网体系结构
        2.2.2 物联网感知技术
        2.2.3 物联网传输技术
    2.3 预测分析方法
        2.3.1 STL分解
        2.3.2 ARIMA模型
    2.4 小结
3 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苹果园物联网架构设计
    3.3 系统硬件设计
        3.3.1 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3.3.2 苹果树感知物联网终端设计
        3.3.3 感知模块设计
        3.3.4 传输模块设计
    3.4 系统软件设计
        3.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3.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3.5 苹果园专用环境信息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实现
    3.6 小结
4 苹果冻害预警研究
    4.1 苹果冻害等级指标分析
    4.2 苹果冻害预警研究
        4.2.1 果园气温变化分析
        4.2.2 基于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的冻害规律分析
        4.2.3 基于ARIMA的冻害信息预测
        4.2.4 苹果冻害预警分析
    4.3 小结
5 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需求分析
    5.2 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架构设计
    5.3 苹果冻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功能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冻害服务系统实现
        5.5.1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
        5.5.2 冻害预警子系统
    5.6 小结
6 总结展望
    6.1 成果总结
    6.2 展望
7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获得研究成果

(8)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内容
2 理论概述
    2.1 产品开发战略相关理论
        2.1.1 产品开发战略的概念
        2.1.2 产品开发战略的类型
        2.1.3 产品开发战略的出发点
    2.2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3 企业战略相关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3.3 SWOT分析
        2.3.4 BCG波士顿矩阵分析
3 物联网行业及XMCZ公司产品介绍
    3.1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产业链分析
        3.1.1 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3.1.2 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3.1.3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分析
    3.2 XMCZ公司介绍
    3.3 XMCZ公司现有产品介绍
        3.3.1 当前主要产品
        3.3.2 主要应用场景
        3.3.3 产品开发现状
4 XMCZ公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分析
    4.1 XMCZ公司产品开发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物联网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4.2.2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4.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4.2.4 替代品的威胁
        4.2.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4.3 XMCZ公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分析主要结论
        4.3.1 主要机会
        4.3.2 主要威胁
5 XMCZ公司产品开发内部环境分析
    5.1 XMCZ公司产品开发内部资源分析
        5.1.1 财务资源
        5.1.2 物资资源
        5.1.3 人力资源
        5.1.4 组织资源
        5.1.5 技术资源
        5.1.6 客户资源
        5.1.7 品牌资源
        5.1.8 声誉资源
    5.2 XMCZ公司产品开发内部能力分析
        5.2.1 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分析
        5.2.2 产品开发QCD控制以及改善能力
        5.2.3 生产能力分析
        5.2.4 营销能力分析
        5.2.5 融资能力分析
    5.3 XMCZ公司产品开发内部环境分析主要结论
        5.3.1 主要优势
        5.3.2 主要劣势
6 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选择
    6.1 XMCZ公司战略SWOT分析
        6.1.1 定性分析
        6.1.2 定量分析
        6.1.3 战略方向选择
    6.2 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选择
        6.2.1 产品开发战略定位
        6.2.2 产品开发战略成长路线图
        6.2.3 产品开发战略目标及策略
7 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实施保障
    7.1 组织架构调整和优化
    7.2 流程制度梳理和建设
    7.3 企业文化建设
    7.4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7.5 加强资金保障
    7.6 强化计划管理
    7.7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7.8 建设现代化制造工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TD-LTE核心网中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话音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1.4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研究与应用现状
    2.1 引言
    2.2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2.3 3GPP核心网标准化演进路线
    2.4 全球LTE部署现状
    2.5 基于IP的话音通信(Vo 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引言
    3.2 核心网网络现状
        3.2.1 CS电路域现状
        3.2.2 7号信令网现状
        3.2.3 EPC分组域现状
        3.2.4 Diameter信令网现状
        3.2.5 固网IMS域现状
    3.3 现网语音CSFB解决方案
        3.3.1 基本原理
        3.3.2 网络架构
        3.3.3 关键流程
    3.4 现网存在问题及需求分析
        3.4.1 CSFB方案缺点
        3.4.2 运营商语音业务收入降低
        3.4.3 LTE网络频谱资源紧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B2G融合网络的IMS话音解决方案
    4.1 引言
    4.2 B2G融合网络语音方案比选
        4.2.1 OTT方案
        4.2.2 LTE双待机方案
        4.2.3 CSFB方案
        4.2.4 基于IMS的Vo LTE方案
        4.2.5 方案对比
    4.3 IMS基本原理
        4.3.1 IMS特点与优势
        4.3.2 IMS网元及协议
    4.4 B2G融合网络的架构
        4.4.1 分层架构
        4.4.2 核心网
        4.4.3 承载网
    4.5 B2G融合网络的话音基本模型及关键技术
        4.5.1 话音基本模型
        4.5.2 语音业务连续性(SRVCC/e SRVCC)
        4.5.3 策略控制(PCC)
    4.6 B2G融合网络的典型信令流程
        4.6.1 注册附着流程
        4.6.2 基本呼叫流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省B2G融合网络的IMS话音方案设计
    5.1 引言
    5.2 X省B2G融合网络现状及改造思路
        5.2.1 X省B2G融合网络现状
        5.2.2 X省B2G融合网络改造思路
    5.3 X省B2G融合网络改造演进方案
        5.3.1 固网IMS改造方案
        5.3.2 电路域改造方案(SRVCC/e SRVCC)
        5.3.3 PCC改造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方案验证与评估
    6.1 引言
    6.2 测试方式
    6.3 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面向TD-LTE的核心网升级方案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研究思路
    1.4 课题结构
第二章 研究与应用现状
    2.1 引言
    2.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2.3 移动核心网标准化进程
    2.4 TD-LTE核心网络架构
    2.5 基于TD-LTE的核心网应用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引言
    3.2 J省移动核心网现状
        3.2.1 核心网分组域现状
        3.2.2 核心网电路域现状
        3.2.3 7号信令网现状
        3.2.4 IMS核心网现状
    3.3 现网移动核心网络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3.3.1 移动核心网存在问题
        3.3.2 移动核心网未来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升级方案的研究
    4.1 引言
    4.2 4G核心网升级的基本思路
        4.2.1 网元融合策略
        4.2.2 网元部署方式
    4.3 网络组织方案与方案选择
        4.3.1 网内互通方式
        4.3.2 与其他网络间的互通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J省移动核心网演进方案设计
    5.1 引言
    5.2 J省移动4G核心网设计目标与演进方案设计
        5.2.1 J省移动4G核心网升级基本思路
        5.2.2 核心网设置原则
        5.2.3 业务预测及目标方案
        5.2.4 网元融合建设方案
        5.2.5 网络组织及路由原则
        5.2.6 核心网路由原则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方案的验证与评估
    6.1 引言
    6.2 方案的验证
    6.3 验证结果
        6.3.1 测试结果
        6.3.2 方案现网验证
        6.3.3 方案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四、G3/GPRS系统的安全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赵盛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2]畜禽养殖粪污中的抗生素降解系统方法研究[D]. 杨选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面向窄带物联网(NB-IOT)的低速率数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杨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基于NB-IoT技术的远程采集终端设计与实现[D]. 苏俊盼.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基于模型的CTCS-1级列控地面子系统仿真研究[D]. 桑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小城镇用户数据流量消费行为研究[D]. 陈灼.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基于物联网的苹果生长环境监测与苹果冻害预警系统研究[D]. 刘力宁.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D]. 张洪海.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9]TD-LTE核心网中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话音通信技术研究[D]. 朱蓓.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10]面向TD-LTE的核心网升级方案研究与设计[D]. 王佳.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G3/GPRS系统安全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