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注射异搏定致心室停搏抢救成功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明[1](2007)在《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则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这些是造成当今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诊断、证侯治疗的描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述“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等证的文献中。这些文献记载了中医学对心律失常独到认识及丰富的诊疗经验。建国以来,广大医学工作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并已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且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本论文收集1949~2006年与心律失常有关的中医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节,概要介绍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至第七节,分别从辨证论治、单方复方、针灸推拿、气功、饮食、音乐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各种方法,其中既介绍一般治法和着名老中医的经验,也介绍不同医家对本病独到认识,从而从不同角度深化和丰富了心律失常的证治。第三部分为第八节,介绍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以中医治法为主,兼顾中西医结合研究,力求全面反映建国以来中医研究心律失常的水平。
张乾忠,马沛然,王琍,田杰,孙锟,陈新民,汪翼,杜军保,杜忠东,李小梅,李渝芬,吴铁吉,金梅,易岂建,周同甫,桂永浩,钱永如,黄国英,韩玲[2](2003)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叶芳[3](1997)在《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致窦性停搏 9 例》文中提出用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8例,引起窦性停搏9例。其中5例年龄大于60岁;7例在常规剂量140~280mg之间发生;致窦性停搏的最小量12mg,最大量280mg。分析表明,对老年患者、窦房结功能低下者静注普罗帕酮时尤应注意,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可能较为安全;同时,引起窦性停搏的剂量与病人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有关,均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刘少银,陈季方[4](1985)在《阿斯综合征15例综合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以下简称ASS),系由于心脏突然短暂停止排血,脑循环暂时中断引起之晕厥.根据脑缺血的程度及持续时间长短,轻者可不察觉,重者可致昏厥、抽搐、呼吸暂停以致猝死.因此,加强对本综合征的认识,尽快作出诊断,紧急有效处理,是抢救患儿生命的关键.本文对我院1971年至1983年底收治的ASS22例中资料较完整的15例综合报告如下.
张文博,孙瑞龙,都本洁,徐成斌,李惠明,高德恩,王礼铭,邵建华,胡康宁,尤乃祯,张振湘[5](1984)在《难治性心律失常诊治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难治性心律失常的诊治原则一般认为,传统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即为难治性心律失常。如同难治性心衰一样,难治性心律失常也是一个随时代而变化的概念。近年来,由于电治疗的广泛开展及许多新药问世,一些过去认为难治的心律失常在今天多可得到满意的控制。目
戴玉华,陈新[6](1983)在《心律失常治疗专题座谈会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举办的心律失常专题座谈会,于1982年9月27~28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会议由编委陶寿淇、林传骤、顾复生主持。主要内容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问题。重点为:(1)室性早搏和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和治疗选择、疗效估价。(2)乙胺碘呋酮的应用经验。(3)预激综合征的治疗。会上作了:心律失常治疗的现状和展望(陶寿淇)、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药理(曾贵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邵耕)、延胡索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陈可冀)、乙胺碘呋酮临床应用经验(黄宛)、乙胺
祝秀华,张天英,王碧琼[7](1994)在《异搏定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文中指出异搏定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祝秀华,张天英,王碧琼(南充市中心医院)我科1993年1月-11月采用静脉注射异搏定转复心室率均在200次/min以上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阵性室上速)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
卢仲毅,杨锡强,匡凤梧[8](1986)在《危重病儿心脏停跳的心电图类型(附47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报告47例危重病儿心脏停跳时的心电监护和描记结果。极缓慢心律占55.3%,心脏停搏占29.8%,心室颤动占14.9%。表明小儿心脏停跳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心动过缓-停搏型而非心室颤动。作者还分析了这两种类型心电图的预后差别和心肺复苏中各自处理的侧重点。对于在无心电监护时指导心肺复苏有一定价值。
熊伟[9](2021)在《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的40例成年患者,随机对照双盲分为2组(N=20例/组),对照组(CON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予以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然后0.5μg/kg/h持续泵注至术毕。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注射负荷量药物、切皮、锯开胸骨前后SBP及HR变化情况,注射负荷量药物后高血压、低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MACE)发生率。在术前和术后检测血常规,在术前、停机时、术毕和出ICU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TnI和TPS浓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TnI、TPS和NLR预测PMACE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负荷量药物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但切皮和锯开胸骨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DEX组较CON组的高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高,而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和多巴胺使用量,DEX组低于CON组;而阿托品使用率,DEX组高于CON组(P<0.05)。DEX组的低心排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CON组低(P<0.05)。与CON组比较,DEX组在停机时、术后即刻和出ICU前的外周血中cTnI和TPS的浓度降低(P<0.05),且 cTnI 和 TPS 呈正相关(R2>0.9)。NEUT、MONO 和 WBC绝对值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而LYMPH绝对值和NL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单独使用NLR、TPS和cTnI预测PMACE具有较高准确性(AUC分别为0.831、0.833和0.848)。另外,联合使用NLR、TPS和cTn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用于预测PMACE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中联合cTnI和NLR,TPS 和 NLR,cTnI、TPS 和 NLR 的 AUC 分别为 0.902、0.892和 0.895。[结论]右美托咪定治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抑制切皮和开胸刺激,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术后cTnI、TPS和NLR,联合cTnI、TPS和NLR在预测PMACE中具有一定准确性。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缺血)和再通120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处理。在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只/组),Sham组、MIRI组、Group Ⅰ 组(C48/80 0.1 mg/kg.i.v.)、Group Ⅱ 组(C48/80 0.5mg/kg.i.v.)和 GroupⅢ组(C48/80 1 mg/kg.i.v)。在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Sham组、I/R 组、DEX+I/R 组(DEX20 μg/kg.i.v.)、C48/80+I/R 组(C48/800.5 mg/kg.i.v.)和 DEX+C48/80+I/R 组(DEX 20 μg/kg.i.v.+C48/80 0.5 mg/kg.i.v.)。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以及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成功构建大鼠在体MIRI模型,C48/80在一定范围内(0.1、0.5、1.0mg/kg.i.v.)可以加重I/R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与Sham组比较,I/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肌梗死面积比明显增加,cTnl和TPS含量明显升高;而这些损伤在C48/80+I/R组中明显加重,在DEX+I/R组中明显减轻(P<0.05)。另外,I/R组较Sham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明显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然而,这些损伤在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部分逆转。与Sham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DEX+I/R组中这些改变被部分逆转,而C48/80+I/R组中加剧了这些改变(P<0.05)。另外,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细胞凋亡率和HMGB1、TLR4和NF-κBp6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在体I/R损伤。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心脏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 只/组),Control 组、MIRI 组、GroupⅠ 组[(C48/80 1 μg/mL×5 min+KHB × 5 min)× 4]、Group Ⅱ 组(C48/80 1 μg/mL × 5 min+KHB × 5 min)和 GroupⅢ组(20 μg C48/80)。离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Control组、I/R组、DEX+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I/R 组(C48/80 1 μg/mL × 5 min)和 DEX+C48/80+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 1μg/mL × 5 min)。观察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和心肌水含量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成功构建大鼠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中Group I组中反复的C48/80干预洗脱,可改善MIRI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而Group Ⅱ和Group Ⅲ经短时程C48/80干预激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可加重I/R损伤(P<0.05)。离体正式实验中,与Control组比较,I/R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升高,cTnI和TPS含量升高(P<0.05)。I/R组较Control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上述改变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同时,DEX+C48/80+I/R组较C48/80+I/R组上述改变被部分逆转(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离体I/R损伤。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心肌细胞H9C2(2-1)和大鼠肥大细胞RBL-2H3共培养体系,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10 nM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 10 μg/mL预处理。实验分为三组(N=6孔/组):S组(不予以任何药物处理)、C组(C48/8010μg/mL 干预 30 min)和 DC 组(10 nM DEX 预处理 60 min,然后 C48/80 10μg/mL干预30min)。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肥大细胞标志物TPS含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组较S组的H9C2(2-1)和RBL-2H3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TnI和TPS释放明显升高,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可部分抑制(P<0.05)。另外,C组较S组的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中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炎性相关信号通路HMGB1/TLR4/NF-κB,从而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吴亚萍[10](2010)在《中西医结合法建立大鼠病窦模型的心率及电生理之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一种新型的简单的大鼠病态窦房结造模方法,探讨该造模方法的可行性。(2)对比甲醛、氢氧化钠、冰醋酸、无水乙醇、鸦胆子油哪种更适合建立病窦模型。(3)研究造模前后大鼠心率(HR)、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等电生理指标。方法:(1)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六组:甲醛开胸湿敷组大鼠麻醉后剪断胸骨正中第二、三肋骨平面开胸,暴露窦房结,用直径3mm脱脂棉球浸40%甲醛湿敷窦房结区3-5分钟造模;各介入组大鼠麻醉后用自制电极导管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隙处垂直刺入,按照引出的心电图波形来确定给药部位,经自制标测电极导管用微量注射器弹丸样注射造模药物局部浸润造模。(2)分别测量造模前、造模后5min、10min、30min、60min的HR及造模前、造模后3天、1周、2周的SNRT、CSNRT、SACT,对比各组造模效果。结果:(1)甲醛开胸湿敷组及甲醛介入组均能造成病窦模型,心率降低30%以上,持续时间1周左右;氢氧化钠介入组也能造成病窦模型,心率降低30%以上,持续时间2周左右;冰醋酸介入组、无水乙醇介入组、鸦胆子油介入组未能造成病窦模型。(2)甲醛开胸湿敷组、甲醛介入组、氢氧化钠介入组造模前后的SNRT、CSNRT、SACT比较有显着变化(p<0.05);冰醋酸介入组、无水乙醇介入组、鸦胆子油介入组造模前后的SNRT、CSNRT、SACT比较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1)创新的造模方法优化了传统造模方法,提高了造模成功率。(2)五种造模试剂中氢氧化钠最适合用于建立大鼠病窦模型。(3)电生理测量符合病窦造模标准。
二、静脉注射异搏定致心室停搏抢救成功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注射异搏定致心室停搏抢救成功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
1.1 心律失常的病因 |
1.2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
1.3 心律失常的分类 |
1.3.1 按心律失常速率分类 |
1.3.2 起源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
1.3.3 激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4.1 心律失常诊断概述 |
1.4.2 几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诊断要点 |
1.5 治疗 |
1.6 预后 |
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2.1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
2.1.1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的生理功能 |
2.1.1.1 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
2.1.1.2 心脏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关系 |
2.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
2.1.2.1 感受外邪 |
2.1.2.2 情志所伤 |
2.1.2.3 饮食失调 |
2.1.2.4 房劳过度 |
2.1.2.5 它病失养 |
2.1.2.6 药物影响 |
2.1.3 现代中医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
2.1.3.1 本虚 |
2.1.3.2 标实 |
2.1.3.3 从肝、脾、肺三脏论述心律失常 |
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
2.2.1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
2.2.1.1 整体论治 |
2.2.1.2 调理阴阳 |
2.2.1.3 扶正祛邪 |
2.2.1.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2.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 |
2.2.2.1 辨惊悸、怔忡 |
2.2.2.2 辨病变的虚实兼夹 |
2.2.2.3 辨脏腑的虚损程度 |
2.2.2.4 辨脉象 |
2.2.3 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论治 |
2.2.3.1 虚证类 |
2.2.3.2 实证类 |
2.3 现代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举例 |
2.3.1 中医辨证分型 |
2.3.1.1 北京魏执真将心律失常分快速型和慢速型 |
2.3.1.2 北京马胜兴等分标本论治 |
2.3.1.3 北京徐承秋等将分三型论治 |
2.3.1.4 山西原明忠等分三型论治 |
2.3.1.5 广州陈镜合三型论治 |
2.3.1.6 山东邵念方分六型论治 |
2.3.1.7 上海丁学屏辨治八法 |
2.3.1.8 湖南张自强将早搏分七型论治 |
2.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
2.3.2.1 着眼于气、血、痰、瘀 |
2.3.2.2 着眼于心肾 |
2.3.2.3 着眼于心脾(胃) |
2.3.2.4 着眼于心肝 |
2.3.2.5 温阳益气治病窦 |
2.3.2.6 其他 |
2.4 关于心律失常脉象的辨析 |
2.4.1 迟脉 |
2.4.1.1 祖国医学关于“迟脉”的记载 |
2.4.1.2 “迟脉”的特征 |
2.4.1.3 属于“迟脉”的心律失常 |
2.4.1.4 “迟脉”辨析 |
2.4.2 缓脉 |
2.4.2.1 祖国医学关于“缓脉”的记载 |
2.4.2.2 “缓脉”的特征 |
2.4.2.3 可见“缓脉”的心律失常 |
2.4.2.4 “缓脉”辨析 |
2.4.3 数脉 |
2.4.3.1 祖国医学关于“数脉”的记载 |
2.4.3.2 “数脉”的特征 |
2.4.3.3 表现为“数脉”的心律失常 |
2.4.3.4 “数脉”辨析 |
2.4.4 疾脉 |
2.4.4.1 祖国医学关于“疾脉”的记载 |
2.4.4.2 “疾脉”的特征 |
2.4.4.3 表现为“疾脉”的心律失常 |
2.4.4.4 “疾脉”辨析 |
2.4.5 促脉 |
2.4.5.1 祖国医学关于“促脉”的记载 |
2.4.5.2 “促脉”的特征 |
2.4.5.3 表现为“促脉”的心律失常 |
2.4.5.4 “促脉”辨析 |
2.4.6 结脉 |
2.4.6.1 祖国医学关于“结脉”的记载 |
2.4.6.2 “结脉”的特征 |
2.4.6.3 表现为“结脉”的心律失常 |
2.4.6.4 “结脉”辨析 |
2.4.7 代脉 |
2.4.7.1 祖国医学关于“代脉”的记载 |
2.4.7.2 “代脉”的特征 |
2.4.7.3 属于“代脉”的心律失常 |
2.4.7.4 “代脉”辨析 |
2.4.7.5 结、代辨析 |
2.4.8 涩脉 |
2.4.8.1 祖国医学关于“涩脉”的记载 |
2.4.8.2 “涩脉”的特点 |
2.4.8.3 表现为“涩脉”的心律失常 |
2.4.8.4 “涩脉”辨析 |
2.5 试论宗气与心律失常 |
2.5.1 宗气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
2.5.1.1 宗气的生成、运行 |
2.5.1.2 宗气功能 |
2.5.2 宗气与心肺 |
2.5.3 着眼于心肺、宗气治疗心律失常 |
2.5.3.1 升陷汤 |
2.5.3.2 生脉散 |
2.5.3.3 补益宗气以防治老年心律失常 |
3 现代中医专家治疗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经验 |
3.1 邓铁涛 |
3.2 祝谌予 |
3.3 陈可冀 |
3.4 郭士魁 |
3.5 岳美中 |
3.6 施今墨 |
3.7 赵冠英 |
3.8 丁光迪 |
3.9 傅宗翰 |
3.10 奚凤霖 |
3.11 周仲瑛 |
3.12 朱良春 |
3.13 华明珍 |
3.14 严世芸 |
3.15 姜春华 |
3.16 黄文东 |
3.17 朱锡祺 |
3.18 何立人 |
3.19 张伯臾 |
3.20 陈泽霖 |
3.21 周次清 |
3.22 张珍玉 |
3.23 万友生 |
3.24 林钟香 |
3.25 王键 |
3.26 张国伦 |
3.27 周宜轩 |
4 心律失常的单味药治疗 |
4.1 苦参 |
4.2 黄连 |
4.3 青皮 |
4.4 附子 |
4.5 人参 |
4.6 细辛 |
4.7 延胡索 |
4.8 葛根 |
4.9 炙甘草 |
4.10 冬虫夏草 |
4.11 山豆根 |
4.12 常山 |
4.13 万年青 |
4.14 山楂 |
5 心律失常的复方治疗 |
5.1 古方化裁 |
5.1.1 炙甘草汤 |
5.1.2 生脉散 |
5.1.3 温胆汤 |
5.1.4 血府逐瘀汤 |
5.1.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5.1.6 苓桂术甘汤 |
5.1.7 归脾汤 |
5.1.8 补阳还五汤 |
5.1.9 天王补心丹 |
5.1.10 银翘散 |
5.1.11 桃仁红花煎 |
5.1.12 麻黄附子细辛汤 |
5.1.13 桂枝附子汤加味 |
5.1.14 参附汤 |
5.2 自拟方 |
5.2.1 缓慢性心律失常 |
5.2.1.1 增率汤 |
5.2.1.2 温阳复脉汤 |
5.2.1.3 五参汤 |
5.2.1.4 益心温肾快脉汤 |
5.2.1.5 复脉养心汤 |
5.2.1.6 缓率平汤 |
5.2.1.7 定悸复脉汤 |
5.2.1.8 病窦转复汤 |
5.2.1.9 增脉汤 |
5.2.1.10 加味参附桂甘汤 |
5.2.2 快速性心律失常 |
5.2.2.1 交泰丸 |
5.2.2.2 稳脉汤 |
5.2.2.3 霍参汤 |
5.2.2.4 苦参消早汤 |
5.2.2.5 振心复脉汤 |
5.2.2.6 益心方 |
5.2.2.7 宁心汤 |
5.2.2.8 平心定率汤 |
5.3 成方 |
5.3.1 参附芪注射液 |
5.3.2 稳心灵 |
5.3.3 舒心平胶囊 |
5.3.4 心律安胶囊1 号 |
6 心律失常的针灸与推拿治疗 |
6.1 心律失常的针灸治疗 |
6.1.1 毫针治疗 |
6.1.1.1 辨证分型治疗 |
6.1.1.2 针刺特定穴位 |
6.1.2 其他针法治疗 |
6.1.2.1 耳针 |
6.1.2.2 腕踝针 |
6.1.2.3 穴位注射 |
6.1.2.4 磁性皮内针 |
6.1.3 针灸综合疗法 |
6.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分析与评价 |
6.2.1 各种针法治疗本病概况 |
6.2.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
6.2.3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 |
6.2.3.1 取穴 |
6.2.3.2 毫针手法 |
6.2.3.3 针刺频刺及疗程 |
6.3 心律失常的推拿治疗 |
6.3.1 推拿手法为主治疗心律失常 |
6.3.1.1 按摩背俞穴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
6.3.1.2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
6.3.1.3 手法治疗颈心综合征 |
6.3.1.4 颈部分区推拿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 |
6.3.2 推拿和其他疗法综合运用治疗心律失常 |
6.3.2.1 推拿结合水针治疗脊柱性心律失常 |
6.3.2.2 推拿等综合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 |
6.3.2.3 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合并心律失常 |
7 心律失常的其他治疗及护理 |
7.1 心律失常的食疗 |
7.1.1 辨证施食 |
7.1.1.1 心神不宁 |
7.1.1.2 心血不足 |
7.1.1.3 气阴不足 |
7.1.1.4 心阳虚衰 |
7.1.1.5 痰湿阻滞 |
7.1.1.6 瘀血阻滞 |
7.1.2 心律失常的素菜水果治疗 |
7.2 心律失常的音乐疗法 |
7.2.1 音乐疗法运用于心律失常简析 |
7.2.1.1 心动过速 |
7.2.1.2 心动过缓 |
7.2.2 音乐治疗运用的一些注意事项 |
7.3 心律失常的护理 |
7.3.1 一般护理 |
7.3.2 心理护理 |
7.3.3 医疗体育 |
8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8.1 舌象及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
8.1.1 舌象客观性指标相关性研究 |
8.1.2 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
8.1.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
8.1.2.2 心律失常与血液流变的关系 |
8.1.2.3 心律失常与心电图的关系研究 |
8.2 抗心律失常的方药研究 |
8.2.1 炙甘草汤 |
8.2.2 桃核承气汤 |
8.2.3 血府逐瘀汤 |
8.2.4 宁心复脉合剂 |
8.2.5 甘草三参合剂 |
8.2.6 心宝 |
8.3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
8.3.1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2 病窦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3 室性早搏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4 心动过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5 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6 心房纤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问题 |
2 各项指标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 |
2.1 心电图检查 |
2.1.1 心电图改变是否为诊断VMC的必备条件 |
2.1.2 对诊断心肌炎更有意义的心电图改变 |
2.1.3 Holter的诊断价值 |
2.2 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检测 |
2.2.1 心肌酶谱增高是否就一定提示存在着心肌损伤?若心肌酶谱正常能否除外心肌炎? |
2.2.2 心肌酶谱中哪些酶对诊断意义更大, 为什么要强调检测同工酶? |
2.3 超声心动图检查 |
2.4 心脏核素检查的价值 |
3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型及各型临床特征 |
3.1 VMC的临床分型 |
3.2 暴发型心肌炎的概念、临床特征和诊断 |
4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诊断 |
5 病毒性心肌炎的鉴别诊断 |
5.1 确诊前除外有关疾病的意义 |
5.2 与DCM的鉴别 |
6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及几个具体问题 |
6.1 病原学治疗 |
6.2 营养心肌及抗氧化治疗 |
6.3 免疫调节剂的适应证及具体用法 |
6.4 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及用法 |
6.5 心律失常的处理 |
6.6 暴发型VMC抢救要点 |
(9)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中西医结合法建立大鼠病窦模型的心率及电生理之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一、窦房结解剖位置 |
二、病窦模型研究 |
三、病窦模型中的电生理测定研究 |
第二部分 祖国医学对病窦综合症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一、中医对病窦综合症病名的认识 |
二、中医对病窦综合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中医对病窦综合症的辩证论治 |
第三部分 现代医学对病窦的认识与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病窦病因病机的认识与进展 |
二、病窦综合症的诊断依据 |
三、西医治疗进展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1. 动物 |
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1. 分组 |
2. 观察指标 |
3. 窦房结损伤的方法 |
4. 窦房结功能测定方法 |
三、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 |
1. 六组大鼠实验前后心率变化 |
2. 六组大鼠窦房结损伤后期电生理测定 |
3. 六组大鼠术中心律失常情况 |
讨论 |
一、大鼠胸廓大体解剖 |
二、大鼠正常心电图 |
三、模型研究讨论 |
1. 造模方法的改良 |
2. 窦房结电生理功能测定方法的改良 |
四、所选造模药物的药理研究 |
1. 甲醛 |
2、氢氧化钠 |
3、冰醋酸 |
4、乙醇 |
5、鸦胆子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四、静脉注射异搏定致心室停搏抢救成功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李志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2]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J]. 张乾忠,马沛然,王琍,田杰,孙锟,陈新民,汪翼,杜军保,杜忠东,李小梅,李渝芬,吴铁吉,金梅,易岂建,周同甫,桂永浩,钱永如,黄国英,韩玲.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10)
- [3]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致窦性停搏 9 例[J]. 陈叶芳. 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7(02)
- [4]阿斯综合征15例综合报告[J]. 刘少银,陈季方. 重庆医药, 1985(03)
- [5]难治性心律失常诊治笔谈[J]. 张文博,孙瑞龙,都本洁,徐成斌,李惠明,高德恩,王礼铭,邵建华,胡康宁,尤乃祯,张振湘. 山东医药, 1984(09)
- [6]心律失常治疗专题座谈会纪要[J]. 戴玉华,陈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3(01)
- [7]异搏定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J]. 祝秀华,张天英,王碧琼. 川北医学院学报, 1994(04)
- [8]危重病儿心脏停跳的心电图类型(附47例报告)[J]. 卢仲毅,杨锡强,匡凤梧. 中华儿科杂志, 1986(06)
- [9]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D]. 熊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10]中西医结合法建立大鼠病窦模型的心率及电生理之对比研究[D]. 吴亚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