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情——蒲松龄诗歌的人格

正·义·情——蒲松龄诗歌的人格

一、节操·正气·情怀——蒲松龄诗文的人格光辉(论文文献综述)

时小珍[1](2012)在《蒲松龄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蒲松龄诗歌的研究,是指对蒲松龄的《聊斋诗集》中的诗歌进行研究。目前学界对蒲松龄的作品研究,主要是就《聊斋志异》的研究,他的俚曲也在近年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对蒲松龄数量可观的一千多首诗歌,却少有关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以期对蒲松龄的诗歌进行一个较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研究蒲松龄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对诗歌内容,分为山水诗、讽喻诗、怀古诗、咏怀诗、应答诗、以及闺怨诗、悼亡诗几种类型,由于蒲松龄的诗歌内容重点是山水、讽喻,咏怀、赠答,因此这几种类型的诗,也是我研究分析的重点;蒲松龄诗歌的艺术特色,伴随着其人生经历以及心态的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因此将分青年时期、中年时期以及晚年时期这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探讨;其次,解读蒲松龄诗中的诗人形象,从科举落拓、地方名士、农民情怀以及伉俪情深、父慈子孝几方面全方位解读诗中蒲松龄,还我们一个性格丰满生动真实的蒲松龄;最后,我将从蒲松龄诗歌与历代诗歌的关系的角度,考量蒲松龄诗歌的传承与创新,定位评价蒲松龄诗歌在清诗中的地位以及影响。蒲松龄饱读诗书,诗歌创作伴其一生,其诗目前在学界影响力虽不及《聊斋志异》,但也是因为其诗名被《聊斋志异》这样的巨着所掩盖。蒲松龄这一文学艺术天才,投入一生心血创作的诗歌虽不说能与《聊斋志异》相媲美,达到一样的艺术高峰,但他的诗歌也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需要我们后辈学人深入研究。

杨玉[2](2011)在《高中《文化生活》课中的节操观教育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人的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使得节操观教育方面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尤其是《文化生活》课中进行节操观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文化生活》课中进行节操观教育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从理论上来说,节操观教育不仅有利于节操观教育理论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道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从实践上来说,节操观教育不仅可以调节行为,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且可以匡正理想信念,塑造高中学生理想的人格,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内外学者虽然从不同的侧面对节操进行了广泛深刻的阐述,但是对于节操观教育研究,尤其是《文化生活》课中的节操观教育研究的成果比较少。本文在已有关于节操研究的基础上,使《文化生活》课与节操观教育有机结合,建立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与节操观教育之间的联系,结合当前《文化生活》课中节操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对节操观认识的现状来分析原因,探究《文化生活》课节操观教育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分析了高中《文化生活》课对节操观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建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与节操观教育之间的联系,新课标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包含着节操观教育的定位;课程目标中对节操观教育有直接和间接地要求;内容目标中也有多处内容体现了节操观教育。在这个基础上分别提出对教师、学生及教学工作要求。第二部分对高中《文化生活》课中节操观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虽然在节操观教育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节操观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混淆,对节操观教育内涵的界定还需规范化;节操观教育内容比较宽泛,还需对其完善;节操观教育的目标还不够明确,采取的方法不够灵活多样,评价标准仍然单一,还需多元化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目前高中生在节操观方面还存在缺失,一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确立正确的节操观,表现在荣辱观异化,利益观扭曲,恋爱观迷失三个方面;二是对于价值判断还存在误区,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三是学生言行脱节,形成“说”与“做”脱离的两张皮;四是正义感责任感淡漠。这一状况已不是个别现象,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节操观教育了,尤其是《文化生活》课中的节操观教育。导致目前这一状况绝不是偶然的,有必要进行深一步的归因分析,主要表现在节操观教育的特殊性,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及社会庸俗化对师生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中《文化生活》课节操观教育的实效性。第三部分分析了高中《文化生活》课节操观教育的对策。在课前,通过树立理念,挖掘教材与节操观教育的契合点,补充节操观教育专题知识,明确相应的目标,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设置问题等方面来做好节操观教育的预设;在课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课例分析方法的应用,比如合作探究,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运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达到节操观教育的动态生成;在课后,主要是创设学校文化环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及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促进节操观教育的养成。

罗凤英[3](2011)在《蒲松龄农民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蒲松龄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农民身份描述农民生活的作家,其作品的农民特色自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蒲松龄所创作的农民题材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反映农民生活广泛、深刻,可以补史书之不足,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章全面论述蒲松龄的农民诗。首先分析蒲松龄的农民诗不仅数量多,且反映农民生活全面、深刻,可以补史书之不足;其次分析蒲松龄农民苦难诗的三个特点:对“雨”情有独钟;其诗史特征;对清官廉吏的企盼。另外,蒲松龄的农民诗也描绘了农村如画的风景和农民的质朴、好客,揭示了农民自私、愚昧等落后性的一面。第二章分析蒲松龄农民诗的艺术性特征。蒲松龄无所依附,自成一家,坚持抒写自己的心声。其农民诗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能够如实描述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官吏的贪婪残暴。其诗歌不假雕琢,以白描为主,古朴劲健,刻画较工。第三章论述了蒲松龄农民诗与历代文人农民诗的不同。他的农民诗以农民为本位,以农民的视角来观察农民的生活,其诗歌贵在“不隔”;其他文人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书写农民,他们是以人道悲悯的情怀来表示对农民的同情。以农民的身份来写农民,在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理应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第四章由蒲松龄其他着作中的农民部分来看作者的农民情结。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开辟了农民专属的园地,塑造了很多农民形象;在俚曲《墙头记》中关注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编写《聊斋杂着》以方便民生;老年家居时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多方奔走,为驱除蠹吏康利贞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高坤[4](2008)在《近十年中国大陆蒲松龄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蒲松龄是我国清代着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相媲美,是描写清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蒲松龄及其作品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蒲松龄及其作品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成绩最为显着的分支之一,随着对蒲松龄的不断深入的研究以及资料整理工作的进展和研究理论的丰富,蒲松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近十年来,蒲松龄及其作品的研究领域更是硕果累累,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多达1300多篇,相关书籍近百部。本文侧重于对中国大陆蒲松龄的研究情况的综述,通过对1996-2006年的中国大陆蒲松龄的研究情况、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研究情况以及其它蒲松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统计,并在初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蒲松龄研究的现状,对蒲松龄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对蒲松龄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简要评述,并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初探。旨在是总结这十年来蒲松龄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思考,并希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资料基础。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十年来蒲松龄研究成果的统计、蒲松龄研究情况的分类归纳和蒲松龄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不足初探。

宋华伟[5](2008)在《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文中研究说明引论《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着名文学家蒲松龄耗尽半生心血所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讲,它也是十七、十八世纪世界古典文学当中的一朵奇葩。目前《聊斋志异》国内外的批评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作家生平研究、作品分析鉴赏和作品校勘整理等方面,而接受角度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展开《聊斋志异》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章《聊斋志异》接受的开始:在作家与读者互动中的诞生蒲松龄出生在明清政权更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充满饥荒和战乱的年代。这是蒲松龄选取志怪题材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时代原因。齐文化的影响对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促成因素。另外,蒲松龄坎坷的生活经历和久困科场的孤愤成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另一推动力量。以上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聊斋志异》这部文学杰作的出现。《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从它的创作成书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蒲松龄在创作当中一直都在自觉的展开着与读者的对话,听取读者们关于作品的信息反馈,获得由读者直接提供的创作素材,并且从读者的欣赏肯定中获得继续创作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可以说,《聊斋志异》正是由蒲松龄和读者们、普通群众们共同创作而成的。第二章《聊斋志异》古典接受阶段从《聊斋志异》创作初步完成至“五四”以前是《聊斋志异》的古典接受阶段。这个阶段里,《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经历了一个从区域性接受发展为全国性接受的过程,《聊斋志异》逐渐成为了一部中国文学名着。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鲍廷博编印的青柯亭刻本十六卷《聊斋志异》是目前可考最早的一个《聊斋志异》印刷版本,它的出现标志着《聊斋志异》迈出了走向全国性接受的实质性的一步。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聊斋志异》接受视角,如以冯镇峦、但名伦的评点为代表的审美视角、以纪晓岚为代表的官方视角、作家创作中的接受和聊斋戏中反映出的民间接受等。它们都是清代《聊斋志异》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聊斋志异》现代接受研究(一)“五四”文学革命在《聊斋志异》接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带来了《聊斋志异》接受的一次历史性变革。从“五四”时期开始,《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进入了现代接受阶段。从“五四”至1949年这个时间段中,《聊斋志异》的国内接受不断地呈现出新的情况,前后相继地出现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科学的接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地位的定位,以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接受等等。第四章《聊斋志异》现代接受研究(二)本章主要考察从建国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个阶段的《聊斋志异》接受情况。建国初《聊斋志异》半部手稿的发现以及《蒲松龄集》和《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等作品整理着作使《聊斋志异》的接受对象得到了扩展。建国初《聊斋志异》接受中蔚为大观的是社会历史批评。建国初的文学史着作和《聊斋志异》论着中对《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取得了新的成绩。“文革”中出现了极“左”的纯政治化的接受,对《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进行了全盘否定。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拨乱反正,纠正了这种极“左”的接受。第五章《聊斋志异》新时期接受研究新时期以来,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与此同时,《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论文对新时期伊始出现的《画皮》热现象进行了个案分析。新时期的《聊斋志异》作品整理工作集以往之大成,使《聊斋志异》接受对象不断地得到完善。新时期的《聊斋志异》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以社会历史批评为主导,同时也出现了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和文化批评等多个接受维度,它们共同推动《聊斋志异》接受跨入多方位、多层次接受的新阶段。第六章《聊斋志异》的域外接受和影响《聊斋志异》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正是世界各国的读者对其展开接受的过程。从18世纪中期开始,《聊斋志异》就流传到了其他国度,出现了其他国家、民族读者的阅读接受,而且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学创作也发生了影响。19世纪末以来,国外的聊斋学研究出现并持续发展。二战后国外聊斋学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不同国家的接受者在阅读与接受《聊斋志异》时总是从自己的文化语境、文化视野出发的,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接受现象。结语该部分对《聊斋志异》以往接受中所表现出来的接受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在新时期以来百花齐放的良好文艺发展态势之下,以及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和中外对话交流的时代潮流当中,《聊斋志异》的接受与批评必将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下去,达到一个新的飞跃!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在:以往《聊斋志异》研究主要集中于作家生平研究、作品分析鉴赏和作品校勘整理等方面,而接受角度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论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的理论思想为指导,以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为系统的理论参照来展开接受角度的《聊斋志异》研究。论文认为,《聊斋志异》诞生于作家与读者的互动之中。论文还在对《聊斋志异》各个历史时期的接受情况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论述。论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的吸取了域外的《聊斋志异》研究成果,引用和参考了很多外文资料来展开论文的研究和论证。以上都使得本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聊斋志异》的接受研究是一个涉及内容多、牵涉面广的研究课题,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学养方能给以深刻的把握。由于作者理论功底尚浅,知识面也比较狭窄,因此论文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着欠缺和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夏秀丽[6](2008)在《聊斋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聊斋诗是指蒲松龄的诗歌。目前学术界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已十分深入,研究着述甚夥。对聊斋俚曲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一个热点,研究的队伍正在不断扩大,亦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对聊斋诗的研究虽然也已经起步,但还不够深入。本文便把聊斋诗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其作一个中肯的评价。本文首先把蒲松龄的诗歌放在清初诗坛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当时诗坛出现了“宋诗热”,而王士禛所提倡“神韵说”在当时产生了更广泛地影响。本文认为在这种背景下,蒲松龄诗歌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指出“真”是蒲松龄的诗学主张。进而从生活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蒲松龄没有附会“神韵说”的原因。然后本文着重从聊斋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两大方面对聊斋诗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在内容方面,本文把蒲松龄的一千多首诗归为以下几大类:1、批判现实之作:2、抒情咏怀之作;3、游戏唱和之作;4、反映亲情之作;5、其它诗作。重点介绍的是其批判现实之作和抒情咏怀之作。在艺术特征上,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1、写作手法的“宋诗化”倾向;2、表情达意对“真”的审美追求;3、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以蒲松龄诗歌的写作手法上“以文为诗”、“好用典故”的宋诗化倾向及其表情达意对“真”的审美追求作为分析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蒲松诗歌多样化的风格。在对聊斋诗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之后,本文又把聊斋诗与《聊斋志异》进行了比较,其中以二者在艺术创作上的共通性为分析重点。本文认为,聊斋诗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在“国朝诗人”的诗歌创作逐渐从反映现实到点缀升平,从重视内容倾向于追求形式,格调也从慷慨激烈变为温柔平和而呈现出蜕变的趋势下,蒲松龄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直面现实,反映现实,抒发性情,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十分可贵的。虽然它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达到像《聊斋志异》那样的高度,在创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但这并不能抹煞聊斋诗所固有的魅力。我们应给予其应有的重视。

吴兴兰,李汉举[7](2006)在《2002年蒲松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本年度《聊斋志异》研究在心理、文化和比较等方面还是重头戏,也显现出一些有特色的研究视角;聊斋戏的研究是这一年的新收获,较往年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突破;聊斋俚曲和诗文研究仍然是研究的薄弱环节,作品少且鲜有佳作。

吴九成[8](2002)在《节操·正气·情怀——蒲松龄诗文的人格光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于《蒲松龄集》中的全部诗文,就其所显现的人格光辉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蒲松龄在他的诗文中所表现的忧民众之所忧、哀民众之所哀的善良心地和慈悲情怀,足可与历史上的杜甫、白居易等伟大作家比肩而立,同垂千古。除此之外,文章还着重论述了蒲松龄诗文在为人处世方面所体现的三个方面的人格特征,即一,不阿权贵、自甘清贫的节操;二,坚持真理、仗义执言的正气;三,不求富贵、淡泊名利的情怀。文章最后指出:所有这些,正是蒲松龄之所以能写出那些傲骨铮铮的诗文的人格基础,也是他之所以能创作出《聊斋志异》这部万世不朽之作的人格基础。

二、节操·正气·情怀——蒲松龄诗文的人格光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操·正气·情怀——蒲松龄诗文的人格光辉(论文提纲范文)

(1)蒲松龄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蒲松龄诗歌研究现状
    第二节 蒲松龄诗歌研究意义
第二章 蒲松龄诗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蒲松龄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二节 蒲松龄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蒲松龄诗歌诗人形象解读
    第一节 科举落拓士子蒲松龄
    第二节 地方名士蒲松龄
    第三节 农民诗人蒲松龄
    第四节 伉俪情深、父慈子孝蒲松龄
第四章 蒲松龄诗歌对历代诗歌的传承及其影响
    第一节 蒲松龄诗歌对历代诗歌的传承
    第二节 蒲松龄诗歌在清诗史中的影响以及地位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2)高中《文化生活》课中的节操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高中《文化生活》课对节操观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 课程性质的定位
    (二) 课程目标的综合要求
    (三) 内容标准的体现
二、高中《文化生活》课中节操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高中《文化生活》课节操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高中生在节操观方面的缺失
    (三) 高中《文化生活》课中节操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
三、高中《文化生活》课节操观教育的对策
    (一) 课前:做好节操观教育的预设
    (二) 课中: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
    (三) 课后:注重节操观教育的养成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3)蒲松龄农民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文献综述
    二 论文简介
第一章 “时值太平终岁苦”—蒲松龄农民诗思想阐释
    第一节 蒲松龄农民苦难诗阐释
    第二节 蒲松龄农民诗描绘的农村生活
第二章 蒲松龄农民诗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通俗晓畅的语言
    第二节 对“真”的不懈追求
    第三节 结构上以文为诗
第三章 蒲松龄农民诗与历代文人农民诗之比较
    第一节 历代农民诗评述
    第二节 蒲松龄农民诗与历代文人农民诗之比较
    第三节 蒲松龄农民诗创作成就原因探析
第四章 由蒲松龄其他着作反映的农民生活看其农民情结
    第一节 《聊斋志异》中的农民部分
    第二节 《墙头记》的现代启示
    第三节 聊斋杂着中的农民描写
    第四节 晚年为清除漕弊而奔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近十年中国大陆蒲松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蒲松龄研究近十年来的成果概述
    一、十年来蒲松龄研究成果统计
    二、蒲松龄研究情况的分析
        (一) 对蒲松龄本身的研究
        (二)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研究
        (三) 关于蒲松龄研究的研究
    三、十年来蒲松龄研究大事记
第二章 蒲松龄研究的分类归纳
    一、蒲松龄教育思想的研究
    二、蒲松龄儒学思想、道家思想的研究
        (一) 蒲松龄与儒学思想
        (二) 蒲松龄与道家思想
    三、蒲松龄政治思想、商业思想的研究
        (一) 蒲松龄的政治思想研究
        (二) 蒲松龄的商业思想研究
第三章 蒲松龄研究的热点问题与不足初探
    一、蒲松龄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 蒲松龄的民族成分问题
        (二) 《醒世姻缘传》是否为蒲作问题
        (三) 几个新问题
    二、蒲松龄研究的不足初探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聊斋志异》接受的开始:在作家与读者互动中的诞生
    第一节 《聊斋志异》产生的时代、文化氛围及蒲松龄的生活历程
    第二节 作家与读者的互动:《聊斋志异》的成书过程
        一 自觉的与读者的对话
        二 创作的源泉:素材来源于读者、群众
        三 继续创作的动力:“潜在的读者”
第二章 《聊斋志异》古典接受阶段
    第一节 从区域性接受走向全国性接受
    第二节 审美鉴赏视角的接受,以冯镇峦、但明伦的《聊斋志异》评点为代表
        一 冯镇峦的《聊斋志异》评点和《读聊斋杂说》
        二 但明伦的《聊斋志异》评点
    第三节 官方视角的接受,以纪昀为代表
    第四节 仿书和续书:同时代作家创作中的接受
    第五节 清代聊斋戏中的民间接受
第三章 《聊斋志异》现代接受研究(一)
    第一节 新的社会思潮:“五四”文学革命与《聊斋》接受史上的历史变革
        一 科学方法的引进和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
        二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第二节 胡适对《聊斋志异》的考证与接受
    第三节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与《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确定
    第四节 毛泽东读评《聊斋志异》
第四章 《聊斋志异》现代接受研究(二)
    第一节 接受对象的扩展:建国初《聊斋志异》半部手稿的发现
    第二节 《聊斋志异》社会历史批评
        二 建国初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第五章 《聊斋志异》新时期接受研究
    第一节 接受对象的不断完善与科学定位
    第二节 电影《画皮》轰动效应探析
    第三节 电视网络《聊斋志异》接受的特点
    第四节 多方位、多层次的《聊斋志异》批评
第六章 《聊斋志异》的域外接受和影响
    第一节 从中国到世界:走进域外接受者的视野
    第二节 国外聊斋学的出现和发展
        一 俄国
        二 日本
        三 英美
        四 韩国
    第三节 《聊斋志异》域外接受中的跨文化接受现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聊斋志异》国内研究论着
附录2:1996-2007 年间《聊斋志异》国内研究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聊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初诗坛与蒲松龄的诗歌创作
第二章 聊斋诗的内容
    第一节 批判现实之作
    第二节 抒情咏怀之作
    第三节 游戏唱和之作
    第四节 反映亲情之作
    第五节 其它诗作
第三章 聊斋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写作手法的“宋诗化”倾向
    第二节 情感抒发对“真”的审美追求
    第三节 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第四章 聊斋诗与《聊斋志异》
    第一节 从聊斋诗来观照《聊斋志异》
    第二节 二者在艺术创作上的共通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2002年蒲松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聊斋志异》研究
    1、创作心理研究。
    2、文化研究。
    3、比较研究。
二、聊斋戏研究
三、聊斋俚曲研究
四、聊斋诗文研究

四、节操·正气·情怀——蒲松龄诗文的人格光辉(论文参考文献)

  • [1]蒲松龄诗歌研究[D]. 时小珍. 赣南师范学院, 2012(02)
  • [2]高中《文化生活》课中的节操观教育研究[D]. 杨玉.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3]蒲松龄农民诗研究[D]. 罗凤英. 山东大学, 2011(04)
  • [4]近十年中国大陆蒲松龄研究综述[D]. 高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5]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D]. 宋华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 [6]聊斋诗研究[D]. 夏秀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08(09)
  • [7]2002年蒲松龄研究综述[J]. 吴兴兰,李汉举. 蒲松龄研究, 2006(03)
  • [8]节操·正气·情怀——蒲松龄诗文的人格光辉[J]. 吴九成. 蒲松龄研究, 2002(04)

标签:;  ;  ;  ;  ;  

正·义·情——蒲松龄诗歌的人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