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五讲 热塑性氟塑料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洪慎章[1](2017)在《注塑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五讲 注塑模设计(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注塑成型也称注射成型简称注塑,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科学,不仅随着高分子材料合成技术的提高、注塑成型设备的革新、成型工艺的成熟而改进,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造型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数字化应用技术等在注塑成型加工领域的渗透而发展。本讲座内容主要包括:注塑模结构组成及分类、注塑件设计、注塑成型工艺、注塑机与注塑模的关系、注塑模设计、特种注塑模、注塑模CAD及其智能系统。
钟光维,苏民社[2](2017)在《挤出压延工艺在PTFE覆铜板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挤出压延工艺在PTFE覆铜板的生产中的应用,尤其是工艺流程及其相关生产设备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挤出压延工艺生产的PTFE覆铜板,具有介电性能稳定,具备实际应用条件。
管迎春[3](2006)在《典型高级塑料模具钢材的研究及抛光工艺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塑料产品在轻型汽车、电子产品以及光学镜头等领域里的广泛应用,对塑料模具的高精度需求与日俱增。由于模具表面的抛光效果对塑料产品的表面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高精度的镜面抛光日趋成为模具研究的焦点。模具的抛光质量不仅受抛光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还受模具材料的制约。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市场上较为普遍的某高级塑料模具钢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开发、应用该类型的钢种提供参考。此外,本文还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电化学及其复合抛光新型工艺在模具抛光中的技术应用,并初步探讨研制新型环保电解液。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市场上使用较为普遍的高级耐蚀镜面塑料模具钢1.2083系列进行了包括化学成分、硬度、非金属夹杂物、表面粗糙度及显微组织等几方面的质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种耐蚀镜面模具材料经电渣重熔及热处理后,材质纯净,组织细小均匀,具有良好的镜面抛光性和耐腐蚀能力。本文还针对1.2083某成品模具在抛光过程中出现的疤状凸起、表面孔洞和麻点等典型缺陷进行了系统分析,综合运用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显微镜等多种分析技术对表面缺陷的形貌、组织、微区成分及其与非金属夹杂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该模具钢材内部多种非金属夹杂物的存在以及局部成分不均等因素,导致模具在抛光过程中基体的连续性遭到破坏,从而引起产品表面出现肉眼可见的表面缺陷,导致模具失效。同时,首次发现了在模具钢材内部存在的复相氮化物夹杂直接影响模具的抛光质量,并对其形成及脱落机理进行进一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止措施。最后,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电化学抛光技术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电化学抛光的机理,指出电化学抛光的核心问题是阳极钝化和钝化膜的性质。通过对比中性电解液和酸性电解液的抛光条件及抛光效果,表明研发弱酸性电解液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王霞[4](2006)在《聚全氟乙丙烯功能母粒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全氟乙丙烯(FEP)是一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近些年来,随着其用量的迅速攀升,功能性产品不断开发。其中,传统的白色FEP绝缘电线电缆已有被彩色线缆替代的趋势。为了获得内在和外观质量上均能达到指标要求的着色线缆,进行聚全氟乙丙烯色母粒的研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重点研究并确定了制备聚全氟乙丙烯色母粒用载体树脂、颜料、分散助剂的配方及加工工艺,并对其性能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测定和评价,对比分析了色母粒法与颜料色粉直接着色法的差异。 通过TG、DSC、高精度测色仪及SEM测试分析,确定了FEP色母粒中载体树脂、颜料和分散助剂的成分及三者的配比。实验结果表明:FEP色母粒中,载体树脂可选择熔融指数在4.5-8.5g/10min的FEP粉料,颜料可选择耐380℃以上高温的无机颜料,分散助剂为分散剂D(Tm=204℃,Td=427℃);为了满足FEP着色成品电学性能要求,颜料含量不宜过高,且在基体中分散性要好,进而确定了颜料与分散剂D的最佳添加量。 FEP色母粒的加工设备有单螺杆挤出机和双螺杆挤出机两种。参考FEP树脂的挤压成型工艺,结合流变性能分析,制定了FEP色母粒的挤压成型工艺。通过SEM测试分析,表明双螺杆挤出机加工FEP色母粒,较之单螺杆挤出机剪切及塑化都更为充分,有利于颜料进一步分散。应用性能测试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分别对五种颜色FEP色母粒的应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色彩
苏杰龙[5](2006)在《聚四氟乙烯分散液辐射效应及含氟整理剂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的是聚四氟乙烯分散液的辐射效应。第二部分是辐射乳液聚合制备含氟整理剂的研究。 聚四氟乙烯(PTFE)因其极低的摩擦系数,非润湿性,高度的热稳定和化学稳定性引起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作为典型的辐射敏感型聚合物,聚四氟乙烯辐照后分子量急剧下降。用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过程中,剂量率、剂量、温度、含氧量等因素对辐照后产品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和分子量影响很大。科研人员也对PTFE辐射降解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室温下空气或真空中辐照PTFE,主要发生PTFE主链断裂的裂解反应。 本研究主要着重于PTFE水性分散液的辐射效应。用相关分析手段(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动态光散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考察了辐射剂量对分散液中PTFE分子量,结晶度,介质的pH值,聚合物颗粒尺寸和形貌等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100kgy后,PTFE颗粒粒径从原来的250nm降低到170nm.辐照20kgy后,PTFE结晶度升高。剂量继续增大对结晶度影响不大。辐照过程中的化学产额G(S)为0.46umol/J. 我们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在恒速降温条件下,用Ozawa方程研究了PTFE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行为。数据结果表明本体系的结晶行为复杂,这可能与PTFE的分子量和Ozawa理论本身的限制有关。 论文的第二部分,采用γ射线辐照引发丙烯酸六氟丁酯和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进行乳液聚合,成功制备了具有拒水拒油功能的含氟织物整理剂。同时研究了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与丙烯酸丁酯的共聚。分别用傅立叶红外、动态光散射纳米粒度分析仪、透射电镜对产物化学组分、乳胶粒子尺寸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辐照剂量、乳化剂和单体种类对产品制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辐照剂量为5kGy时,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的转化率达到98%,而丙烯酸六氟丁酯的转化率为76%;当剂量为10kGy时,丙烯酸六氟丁酯单体可聚合完全。经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聚合物乳液处理的织物表面拒水性能达到六级、拒油性能达到三级。
钱知勉[6](2001)在《第五讲 热塑性氟塑料加工》文中指出氟塑料中除了聚四氟乙烯外都属于热塑性氟塑料,即都能热熔流动而成型。聚全氟乙丙烯(FEP、F46)、聚全氟代烷氧基(PFA)、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ETFE):、F40)是有代表性的热塑性氟塑料。它们之所以能热熔流动是由于它
申长雨,陈静波,刘春太,李倩[7](1999)在《塑料成型加工讲座(第五讲)塑料注射成型加工工艺》文中提出介绍注塑成型的工艺原理、成型工艺条件及对成型制品性能的影响。
黄祥瑞[8](1998)在《塑料防腐蚀应用 第五讲 聚全氟乙丙烯塑料(F46)》文中提出1 概况 20世纪60年代,在合成F4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系列的含氟共聚物,均属于热塑性塑料,如F46、F40、F23、F24以及PFA等。其中F46树脂的合成、成型加工以及工业领域应用都比较成熟,并在多方面可以代替F4。在此,作为单独一讲介绍。
石淼森[9](1996)在《第五讲 高分子和金属基润滑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五讲 高分子和金属基润滑材料常州牵引电机厂石淼森关键词高分子润滑材料,软金属润滑材料,复合润滑材料一、高分子润滑材料1.高分子润滑材料的种类高分子材料可分成两大类:即遇热软化的热塑性材料和遇热硬化的热固性材料。前者由长链状高分子构成,有结晶型和非结...
二、第五讲 热塑性氟塑料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五讲 热塑性氟塑料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2)挤出压延工艺在PTFE覆铜板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挤出压延工艺流程及其示意图 |
1.1 采用PTFE乳液挤出压延工艺流程(图1) |
1.2 采用PTFE粉料挤出压延工艺流程(图2) |
2 挤出压延成型工艺及设备 |
2.1 混合工艺及设备 |
2.2 熟化工艺及设备 |
2.3 制胚设备 |
2.4 挤出工艺及设备 |
2.5 压延工艺及设备 |
2.6 烘干裁剪工艺及设备 |
3 挤出压延制成的PTFE覆铜板基本性能 |
4 结语 |
(3)典型高级塑料模具钢材的研究及抛光工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塑料模具钢的生产工艺 |
1.2.1 电炉冶炼 |
1.2.2 电渣重熔 |
1.2.3 炉外精炼 |
1.3 塑料模具钢的基本要求 |
1.4 塑料模具钢分类及应用 |
1.4.1 渗碳钢 |
1.4.2 调质型模具钢 |
1.4.3 预硬性塑料模具专用钢 |
1.4.4 时效硬化钢 |
1.4.5 耐腐蚀塑料模具钢 |
1.4.6 无磁塑料模具钢 |
1.5 塑料模具钢进厂检验 |
1.5.1 宏观检验 |
1.5.2 化学成分和硬度检验 |
1.5.3 显微组织检验 |
1.6 塑料模具抛光现状 |
1.6.1 抛光的作用 |
1.6.2 常用抛光方法 |
1.6.3 抛光工艺现状 |
1.7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实验内容和方法 |
2.1 试样制备 |
2.1.1 对比试样 |
2.1.2 典型失效模具缺陷区域取样 |
2.2 分析方法与内容 |
2.2.1 化学成分和硬度 |
2.2.2 表面粗糙度 |
2.2.3 显微分析 |
第3章 1.2083 钢材的质量分析 |
3.1 引言 |
3.2 化学成分 |
3.2.1 1.2083 钢种合金元素设计原理 |
3.2.2 实验结果 |
3.3 硬度均匀性 |
3.4 表面粗糙度 |
3.5 非金属夹杂物 |
3.6 显微组织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模具的失效分析 |
4.1 引言 |
4.2 疤状凸起 |
4.2.1 低倍观察 |
4.2.2 表面粗糙度 |
4.2.3 SEM 分析 |
4.2.4 显微组织与显微硬度 |
4.2.5 缺陷成因分析 |
4.3 表面孔洞 |
4.3.1 孔洞形貌 |
4.3.2 表面粗糙度 |
4.3.3 SEM 分析 |
4.3.4 显微组织与显微硬度 |
4.3.5 孔洞产生原因分析 |
4.4 麻点 |
4.4.1 低倍观察 |
4.4.2 表面粗糙度 |
4.4.3 麻点与非金属夹杂 |
4.4.4 麻点的形成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化学抛光方法和进展及环保电解液的初步研制 |
5.1 引言 |
5.2 电化学抛光新工艺简介 |
5.2.1 电解研磨复合抛光工艺 |
5.2.2 超声电解复合抛光工艺 |
5.2.3 电解磨削镜面加工技术 |
5.3 电化学抛光机理探讨 |
5.3.1 降低表面粗糙度的宏观整平机制 |
5.3.2 增加表面光亮度的微观整平机制 |
5.3.3 阳极钝化和钝化膜 |
5.4 环保电解液的初步探讨 |
5.4.1 中性电解液 |
5.4.2 弱酸性电解液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研究成果 |
(4)聚全氟乙丙烯功能母粒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聚全氟乙丙烯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 |
1.1.1 制备方法 |
1.1.2 聚全氟乙丙烯的链结构和凝聚态结构 |
1.1.3 聚全氟乙丙烯的物理机械性能、电性能和化学性质 |
1.1.3.1 热学性质 |
1.1.3.2 机械性能 |
1.1.3.3 电性能 |
1.1.3.4 化学性质 |
1.2 聚全氟乙丙烯的成型加工和应用 |
1.2.1 加工成型 |
1.2.1.1 加工特性和加工条件选择 |
1.2.1.2 成型工艺类型 |
1.2.2 主要应用领域 |
1.2.2.1 电子电气工业中的应用 |
1.2.2.2 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
1.3 聚全氟乙丙烯的着色与色母粒的制备 |
1.3.1 塑料的着色 |
1.3.1.1 着色方法简介 |
1.3.1.2 色母粒着色概述 |
1.3.2 色母粒的组成和制备 |
1.3.2.1 定义、特点 |
1.3.2.2 组成 |
1.3.2.3 分类 |
1.3.2.4 生产方法 |
1.3.2.5 生产工艺 |
1.3.3 聚全氟乙丙烯着色研究进展 |
1.3.3.1 线缆用 FEP树脂的物性 |
1.3.3.2 适用于制备 FEP色母粒的载体树脂 |
1.3.3.3 制备 FEP色母粒对颜料的要求 |
1.3.3.4 FEP色母粒用分散剂 |
1.3.3.5 FEP色母粒用加工设备 |
1.4 论文的内容与意义 |
1.4.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原料和实验设备 |
2.1.1 原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FEP色母粒的制备 |
2.2.2 FEP色母粒的性能和应用的测试方法 |
2.2.3 色母粒法与直接着色法的对比 |
3 结果与讨论 |
3.1 FEP色母粒的制备 |
3.1.1 FEP色母粒各组分的选择 |
3.1.1.1 载体树脂 |
3.1.1.2 颜料 |
3.1.1.3 分散助剂 |
3.1.2 FEP色母粒的配方设计 |
3.1.3 FEP色母粒的加工 |
3.1.3.1 加工设备及其工艺条件 |
3.1.3.2 单螺杆挤出机和双螺杆挤出机的比较 |
3.2 FEP色母粒的性能与应用 |
3.2.1 色彩测试 |
3.2.2 电学性能 |
3.2.3 机械性能 |
3.3 色母粒法与直接着色法的比较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5)聚四氟乙烯分散液辐射效应及含氟整理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聚四氟乙烯分散液辐射效应的研究 |
第一章 绪言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氟化学、含氟聚合物简介 |
2.2 聚四氟乙烯介绍 |
2.2.1 PTFE的生产方法及用途 |
2.2.2 PTFE常见改性的方法 |
2.3 辐射化学简介 |
2.3.1 辐射化学 |
2.3.2 辐射源 |
2.3.3 高分子辐射化学 |
2.4 PTFE的辐射效应及加工利用 |
2.4.1 PTFE的辐射效应 |
2.4.2 PTFE的辐照加工 |
第三章 实验 |
3.1 原料 |
3.2 实验、分析仪器 |
3.3 分析测试及条件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分散液中PTFE颗粒的粒度分布及表面型貌 |
4.2 分散液pH变化 |
4.3 PTFE结晶度的变化 |
4.4 化学结构及表面元素分析 |
4.5 辐射对PTFE热失重的影响 |
4.6 样品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4.6.1 辐照对 PTFE熔融温度、结晶温度的影响 |
4.6.2 辐照对熔融焓和结晶焓的影响 |
4.7 辐射过程中分子量变化及辐射化学产额 |
小结 |
第五章 PTFE非等温结晶 |
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2 等温及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简介 |
5.2.1 高聚物等温结晶动力学方程 |
5.2.2 高聚物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5.3 PTFE的非等温结晶研究 |
5.4 实验与结果讨论 |
5.4.1 样品与测试 |
5.4.2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含氟整理剂的制备 |
第一章 前言 |
1.1 织物整理剂的发展简史 |
1.2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分类 |
1.3 制备含氟整理剂的单体结构 |
1.4 含氟整理剂的研究动态及趋势 |
1.4.1 研究动态 |
1.4.2 发展及趋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与产品表征 |
2.1 试剂 |
2.2 样品制备 |
2.3 仪器与测试条件 |
2.4 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及化学结构 |
2.5 乳液颗粒形貌及粒度分布 |
2.6 拒水拒油性能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辐照剂量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
3.2 使用条件的选择 |
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3.4 单体的选择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8)塑料防腐蚀应用 第五讲 聚全氟乙丙烯塑料(F46)(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工艺 |
3 结构、性能与应用 |
3.1 F46的结构与性能 |
3.2 F46的性能 |
4 F46的应用 |
四、第五讲 热塑性氟塑料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注塑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五讲 注塑模设计(一)[J]. 洪慎章.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7(16)
- [2]挤出压延工艺在PTFE覆铜板生产中的应用[J]. 钟光维,苏民社. 印制电路信息, 2017(03)
- [3]典型高级塑料模具钢材的研究及抛光工艺的探讨[D]. 管迎春. 清华大学, 2006(06)
- [4]聚全氟乙丙烯功能母粒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 王霞. 北京化工大学, 2006(11)
- [5]聚四氟乙烯分散液辐射效应及含氟整理剂的制备[D]. 苏杰龙. 湘潭大学, 2006(12)
- [6]第五讲 热塑性氟塑料加工[J]. 钱知勉. 有机氟工业, 2001(04)
- [7]塑料成型加工讲座(第五讲)塑料注射成型加工工艺[J]. 申长雨,陈静波,刘春太,李倩. 工程塑料应用, 1999(07)
- [8]塑料防腐蚀应用 第五讲 聚全氟乙丙烯塑料(F46)[J]. 黄祥瑞. 腐蚀与防护, 1998(04)
- [9]第五讲 高分子和金属基润滑材料[J]. 石淼森. 制造技术与机床, 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