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防己碱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汉防己碱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一、Potential role of tetrandrine in cancer therapy(论文文献综述)

刘季赢[1](2021)在《北豆根苏林碱对肝癌细胞的抑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癌是致死率极高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在其治疗过程中,传统的化疗药物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开发高疗效、低副作用的抗肝癌药物和策略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从14种天然的小分子化合物中筛选出北豆根苏林碱,它对人肝癌HepG2和Hep3B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北豆根苏林碱是从防已科植物蝙蝠葛根茎中提取出的一种天然小分子生物碱。近些年,北豆根苏林碱已经被证实能够展现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然而对于它抑制肝癌的研究报道极少,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在本研究中,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实验发现,北豆根苏林碱对人肝癌HepG2和Hep3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在5 μM至50 μM处理浓度范围内,北豆根苏林碱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生长的抑制率显着低于对人肝癌HepG2和Hep3B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该化合物可以显着诱导人肝癌HepG2和Hep3B细胞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表达显示,人肝癌HepG2和Hep3B细胞经北豆根苏林碱处理后,PARP蛋白被切割,Caspase 3被激活,进一步说明该化合物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并且,北豆根苏林碱处理后的人肝癌Hep3B细胞中的MLKL蛋白表达显着下降,说明该化合物也可能诱导人肝癌Hep3B细胞发生坏死。细胞划痕实验发现,北豆根苏林碱可有效抑制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此外,联合给药实验证明,北豆根苏林碱与盐酸阿霉素联合使用能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降低阿霉素的用量,减轻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综上所述,北豆根苏林碱对肝癌细胞展现出抗增殖、促凋亡及坏死,抑制迁移的活性。并且,北豆根苏林碱联合盐酸阿霉素可提高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寻找高疗效、低副作用的天然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奠定一定的基础。

侯宏保[2](2021)在《粉防己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在文献调研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对天然活性成分粉防己碱进行结构修饰,考察其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期望得到抗肿瘤活性更好的新型衍生物,为构效关系分析提供更充分的数据。针对有代表性的优选化合物在诱导细胞凋亡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粉防己碱为先导化合物的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以粉防己碱为先导化合物,在浓硝酸和醋酐为硝化试剂的体系中进行了硝化反应合成了纯度较高收率较好的中间体C-14硝基粉防己碱T1,再经催化剂钯碳、水合肼为还原剂体系合成了高纯度的中间体C-14氨基粉防己碱T2。在醋酸铜催化下与不同的硼酸化合物,通过Chan-Lam-Evans偶联反应得到了20个新型粉防己碱(Tet)衍生物,在合成过程中对反应考察了各条件对产物收率、反应时间的影响。并经HRMS,1H NMR,13C NMR等表征确证其结构。采用MTT法对合成的衍生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以粉防己碱和阿霉素为对照,针对肝癌HepG2细胞、肺癌A549细胞以及人正常肝细胞HL7702,优选出活性较好毒性较小的目标化合物。通过细胞划痕、侵袭实验探究化合物17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化合物17对肝癌细胞HepG2凋亡率以及周期的影响;采用JC-1法测定了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改变;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本课题对Chan-Lam-Evans偶联反应合成Tet衍生物优化工艺为:物料比n(C14-氨基粉防己碱):n(硼酸化合物)=1:2,在室温条件下,选择溶剂为CH2Cl2、催化剂为醋酸铜、吡啶为碱,在氧气氛下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产物收率。对合成的20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证明是目标合成化合物,20个新型衍生物均未见文献报道。MTT体外抗增殖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对于肝癌细胞HepG2、肺癌细胞A549,合成的衍生物对其抑制率均大于50%,与先导化合物Tet的IC50值作比较,除化合物1、3、12、13外各衍生物IC50值均低于粉防己碱,且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增值活性影响各衍生物无显着性差异。其中化合物17对HepG2细胞、A549细胞的抗增殖活性最佳,IC50值分别为2.09μmol/L、4.45μmol/L,其中抗肝癌HepG2细胞能力是Tet的5.3倍、阿霉素的6.4倍。优选化合物对肝癌HepG2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表明,优选化合物抗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介导的,JC-1染色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化合物17处理HepG2细胞48h后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Caspases的激活导致PARP的裂解增加,加速凋亡细胞的死亡。结论:在粉防己碱C-14位的硝化、氨化的反应路线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合成了20个新型双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通过对所有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证均为目标化合物,且均未见文献报道。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该位点合成的衍生物对肝癌HepG2细胞选择性更高,对肺癌A549细胞活性相对较低,化合物17对肝癌HepG2细胞和肺癌A549细胞均有较好的抗增殖活性。在合成过程中发现,与配体结合位点对位连接有强吸电子基团较易合成且产率高。初步构效关系结果表明,衍生物活性随着R-的体积增大而逐渐增强,引入的吡啶类配体化合物时,合成的衍生物抗肿瘤效果较好,适合对其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化合物17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初步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合成的衍生物可能是通过引起细胞周期阻滞,改变凋亡相关蛋白比例,影响线粒体的功能等促使癌细胞凋亡。这些结果表明化合物17有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这些发现对今后设计和开发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治疗肝癌提供了科学参考。

孙杏倩,蔡俊飞,高家菊,普娟,马云淑[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文献探讨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探索五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借助TCMSP、String、venny数据库与Web Gestalt在线分析软件获取靶点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基因本体(GO)、基因相互作用(KEGG)功能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同时查阅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得到小檗碱型中的小檗碱、双苄基类生物碱的粉防己碱、苯菲啶喹啉类的血根碱、吗啡烷类中的青藤碱和吡咯菲里啶中的石蒜碱等几种常见的生物碱,根据结构作用机制阐述每一类代表性异喹啉类生物碱治疗肝癌的潜力及抗肝癌作用机制。五个活性成分共筛选得到52个作用靶标如p53(抑癌基因)、NCOA2(核受体共激活剂2)、IL-2(白介素2),主要涉及钙离子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通过网络药理学和文献收集证实异喹啉类生物碱可能参与调控PI3K-Akt通路等,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对肝癌产生治疗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战岚[4](2020)在《粉防己碱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人多形性脑神经胶质瘤GBM8401细胞增殖和运动》文中认为目的:阐明粉防己碱对人多形性脑神经胶质瘤GBM8401细胞增殖和运动的影响,并分析粉防己碱抑制GBM8401细胞分子机制。方法:以5μmol/L或25μmol/L粉防己碱刺激GBM8401细胞,分别为低浓度或高浓度粉防己碱实验组(5μmol/L TET组、25μmol/L TET组);在各实验组均添加10nmol/L Gefitinib(EGFR抑制剂)则为各实验组对应的EGFR抑制剂组(5μmol/L TET+EGFR抑制剂组、25μmol/L TET+EGFR抑制剂组);无任何刺激的GBM8401细胞为对照组。CCK-8实验检测各组GBM8401细胞增殖吸光度值(OD值);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各组GBM8401细胞划痕闭合率和迁移细胞数目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GBM8401细胞N-cadherin、L-selectin和IL-8蛋白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GBM8401细胞N-cadherin、L-selectin、EGFR、p-EGFR、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5μmol/L TET组或25μmol/L TET组GBM8401细胞增殖的OD值显着降低(P<0.01);与5μmol/L TET组或25μmol/L TET组分别相比,5μmol/L TET+EGFR抑制剂组、25μmol/L TET+EGFR抑制剂组GBM8401细胞增殖的OD值显着升高(P<0.01)。(2)与对照组相比,5μmol/L TET组或25μmol/L TET组GBM8401细胞的细胞划痕闭合率和细胞迁移的数目均明显降低(P<0.01);与5μmol/L TET组或25μmol/L TET组分别相比,5μmol/L TET+EGFR抑制剂组、25μmol/L TET+EGFR抑制剂组GBM8401细胞划痕闭合率和细胞迁移的数目均明显升高,数据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实验组GBM8401细胞划痕闭合率和细胞迁移的数目均随着5μmol/L或25μmol/L粉防己碱浓度的增加而依次降低。(3)与对照组相比,5μmol/L TET组或25μmol/L TET组GBM8401细胞N-cadherin、L-selectin或IL-8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各实验组EGFR、p-EGFR、NF-κB、p-NF-κB蛋白均明显低表达,数据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1);与5μmol/L TET组或25μmol/L TET组分别相比,5μmol/L TET+EGFR抑制剂组、25μmol/L TET+EGFR抑制剂组GBM8401细胞N-cadherin、L-select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数据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5μmol/L TET+EGFR抑制剂组、25μmol/L TET+EGFR抑制剂组GBM8401细胞EGFR、p-EGFR、NF-κB、p-NF-κB蛋白明显高表达,数据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粉防己碱下调GBM8401细胞增殖OD值。(2)粉防己碱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GBM8401细胞迁移能力。(3)粉防己碱抑制GBM8401细胞内EGFR、p-EGFR、NF-κB、p-NF-κB蛋白表达。

陆清怡[5](2020)在《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RA的病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浸润小关节炎症部位,分泌多种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蛋白水解酶并生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延缓了炎症反应的消退,最终导致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NETs及其成分的释放可能导致周围组织损伤,并促进瓜氨酸化自身抗原的产生,打破免疫耐受。因此,中性粒细胞可以考虑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又一靶点进行研究。RA临床治疗药物主要是传统改变病情抗风湿药(conventiona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cDMARDs),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和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价格昂贵的生物制剂应用相对较少。中药制剂研究应用较多。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是中药汉防己中的重要生物碱,在恶性肿瘤和器官纤维化中研究较多,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分别表明汉防己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和动物模型有改善症状作用,但汉防己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中的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仍缺乏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佐剂诱导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检测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功能的影响,为汉防己甲素作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有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建立佐剂诱导关节炎模型,评价汉防己甲素对模型小鼠的作用:取材小鼠踝关节,对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进行组织病理观察;使用CBA(Cytometric Beads Array)试剂盒流式检测小鼠主要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2)检测汉防己甲素对模型小鼠关节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活性的影响:用间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踝关节局部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 4(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PAD4)的表达情况。(3)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的作用。(4)用Transwell跨膜迁移实验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分子诱导下体外迁移的作用,用小鼠气囊炎实验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LPS诱导下体内迁移的作用。(5)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检测汉防己甲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6)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观察汉防己甲素对NETs形成的作用。(7)用转录组测序检测LPS对中性粒细胞刺激2 h后对基因和通路的调控作用,比较LPS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调控差异。(8)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流式磁珠分析检测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后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IL-2,IL-4,IL-6,IL-10 和 IL-17A 等水平。(9)用转录组测序检测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的转录调控并用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AA小鼠的症状:模型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踝关节直径增长。腹腔注射汉防己甲素的治疗组小鼠关节炎评分和踝关节直径则显着下降(p<0.01)。(2)汉防己甲素可以改善AA小鼠踝关节局部病理变化:AA模型组小鼠踝关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出现典型的关节病变和炎症表现。汉防己甲素治疗组小鼠的关节病理变化则得到改善。(3)汉防己甲素减少AA小鼠血清中主要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小鼠TNF-α和IL-6显着升高(p<0.01)。经汉防己甲素干预后,AA小鼠IL-6含量显着降低(p<0.05)。(4)汉防己甲素改变小鼠踝关节局部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性: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模型组踝关节中MPO与正常组相比增多,汉防己甲素治疗组MPO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则减少,说明中性粒细胞局部浸润减少。PAD4的表达趋势与MPO相似,说明局部中性粒细胞活性改变。(5)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IL-1β和IL-6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TNF-α,IL-1β和IL-6的基因转录表达水平。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IL-1β、IL-6的表达均呈有一定程度的抑制(p<0.01)。用ELISA法检测2 h和4 h的细胞上清,发现汉防己甲素在2h和4h对IL-6均有抑制作用(p<0.01),仅在2h对IL-1β有抑制作用(p<0.05)。(6)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iNOS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了汉防己甲素对经LPS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中iNOS蛋白的表达。我们发现,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iNOS蛋白的表达被抑制。并且随着汉防己甲素浓度的升高,iNOS抑制越显着。(7)汉防己甲素抑制小鼠中性粒细胞局部的迁移:Transwell实验表明,汉防己甲素显着抑制fML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体外迁移(p<0.01)。小鼠气囊炎实验中,LPS组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量较PBS组显着增多(p<0.01),汉防己甲素处理后中性粒细胞数量与LPS刺激组相比则显着减少(p<0.01)。(8)汉防己甲素逆转炎症状态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延迟:流式细胞分析表明汉防己甲素可以逆转LPS引起的凋亡延迟(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Bax,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的表达量增加。同时汉防己甲素可以使Bcl-2表达减少。(9)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NETs的形成: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PMA刺激组相比,汉防己甲素可以显着减少中性粒细胞细胞核的增大、染色体的溢出以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释放。(10)LPS引起中性粒细胞的转录组差异:通过转录组测序并分析,设定“差异倍数>2”和“校正p值<0.05”为差异标准,LPS刺激后,上调基因1158条,下调基因1021条。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LPS组与空白对照组在表达模式上可以完全分开。差异基因可以在KEGG数据库中富集到肿瘤坏死因子,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将差异基因与LPS刺激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后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比较(差异标准一致),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同上调386个基因,富集到肿瘤坏死因子通路、癌症通路、代谢通路等,共同下调303个基因,富集到代谢通路、癌症通路、疱疹病毒感染通路等。(11)LPS对中性粒细胞细胞上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对细胞上清使用CBA和ELISA进行检测后,发现LPS刺激2 h,可以显着升高TNF-α,IL-1β,IL-10和IL-6的含量(p<0.01),IL-2,IL-4,IFN-γ 和 IL-17A 无显着差异。LPS 刺激 4 h 可以显着升高 TNF-α,IL-6 和 IL-10 的含量(p<0.01)。(12)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的中性粒细胞的转录组有有限的调控作用:汉防己甲素可以上调268个基因,下调426个基因。(13)汉防己甲素抑制LPS引起的JNK蛋白表达升高和磷酸化:对细胞蛋白进行WB分析,LPS刺激引起的JNK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汉防己甲素可以减少JNK蛋白磷酸化水平。研究结论:(1)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小鼠AA模型的症状,可能原因是汉防己甲素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的释放和相关蛋白(NE和PAD4)的表达。(2)汉防己甲素可以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IL-1β、IL-6、iNOS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3)汉防己甲素可以逆转炎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延迟。(4)汉防己甲素可以抑制NETS的形成。(5)LPS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差异的基因表达。(6)汉防己甲素对LPS诱导后的中性粒细胞转录水平的调控复杂而有限。综上所述,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关节症状,改善病理表现并对局部的中性粒细胞有调节作用,且汉防己甲素可以调控体外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这说明汉防己甲素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可能是其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靶点之一。

周芳[6](2020)在《汉防己甲素联合阿霉素逆转白血病耐药给药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建立简便、灵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的阿霉素(Adriamycin,ADM)定量检测方法;(2)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TD)联合ADM的给药方式及其逆转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机制,探索最优的逆转白血病细胞ADM耐药性的联合给药方式。方法:(1)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ADM进行定量检测,并绘制标准曲线;(2)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K562/ADM的耐药倍数、TTD自身的细胞毒性作用及逆转活性。联合用药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3组:ADM和TTD同时给药组,先加ADM后加TTD组,先加TTD后加ADM组,每组细胞作用时间48 h;对TTD和ADM联合给药方式及逆转MDR作用机制的研究:(3)采用(1)所建立的方法检测K562及K562/ADM细胞内ADM蓄积情况,比较不同联合给药方式下K562/ADM细胞内ADM浓度之间及与K562细胞内浓度的区别,考察TTD对P-gp外排泵功能的影响;(4)采用无机磷释放法观察ADM、TTD及其不同联合给药方式对K562/ADM细胞中ATP酶(ATPase)活性的影响;(5)采用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析TTD及其不同联合给药方式对K562/ADM细胞内P-gp的蛋白表达及MDR1 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1)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ADM浓度的方法,检测的激发波长(Ex)和发射波长(Em)分别为(Ex)=469nm、(Em)=593nm,检测ADM的浓度在0.05~10μg/mL范围内,荧光强度和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系数为0.9982。(2)ADM联合TTD对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的毒性作用:(1)K562、K562/ADM细胞对ADM的IC50值分别为1.06±0.10μg/mL和44.95±5.61μg/mL,相对耐药系数为42.41倍;(2)1.5μmol/L及更低浓度的TTD对K562、K562/ADM细胞均无明显细胞毒作用,抑制率均小于10%;(3)1.0μmol/L的TTD和ADM联合使用时,K562/ADM细胞的IC50值为12.06±1.27μg/mL,相对耐药系数为11.38,相比于单用ADM缩小了2.73倍;K562细胞的IC50值与单用ADM无明显差异,1.0μmol/L的TTD表现出较好的逆转活性。对TTD和ADM联合给药方式及逆转MDR作用机制的研究:(3)在P-gp的耐药途径中,首先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ADM药物浓度:(1)10μg/mL和20μg/mL ADM作用于K562和K562/ADM细胞2 h后,K562细胞内ADM平均浓度分别为:1.23±0.06和1.57±0.02μg/mL,K562/ADM细胞内ADM浓度分别为0.21±0.04和0.29±0.05μg/mL,分别为K562细胞内ADM浓度的17.07±0.05%、18.47±0.03%;(2)以不同的联合给药方式加入TTD后,ADM和TTD同时给药组对增加K562/ADM细胞内药物浓度的效果更明显,可达K562细胞内的ADM平均浓度的59.84±0.06%和74.41±0.03%;先加ADM 48 h后加TTD组K562/ADM细胞内ADM浓度无明显升高。(4)通过无机磷释放法测定细胞中ATPase活性,K562/ADM细胞中ATPase活性明显高于K562细胞,20μg/mL ADM可以提高K562/ADM细胞中的ATPase活性,1μmol/L的TTD较20μg/mL ADM更能明显提高K562/ADM细胞内ATPase活性;联合给药组,ADM和TTD同时给药组较单独ADM处理K562/ADM细胞组,更能提高K562/ADM细胞内ATPase活性;先加ADM 48 h后加TTD组较单药ADM组对K562/ADM中ATPase活性基本没有影响。(5)q PCR检测细胞MDR1 mRNA的表达,K562细胞中MDRl基因mRNA表达水平远远低于K562/ADM细胞,ADM可以增加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TTD可明显降低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联合给药组中同时给药组较先后给药组对K562/ADM细胞内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Western Blot法检测P-gp表达,K562细胞内P-gp表达很低,K562/ADM细胞内P-gp则有较强表达,TTD可降低K562/ADM细胞内P-gp表达,联合给药组中同时给药组较先后给药组对K562/ADM细胞内P-gp表达水平降低更明显。结论:TTD通过下调P-gp的表达及与ADM竞争性地结合P-gp来拮抗P-gp介导的ADM耐药;ADM和TTD同时给药时,对提高细胞内药物浓度、提高细胞内ATPase活性及下调MDR1 mRNA和P-gp的表达更明显,能更有效地逆转K562/ADM细胞的耐药性。

张娜[7](2019)在《汉防己甲素处理胃癌细胞系差异表达miRNA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500a-5p调控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经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作用胃癌细胞系HGC-27后一些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RNAs)功能,探讨Tet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miR-500a-5p对胃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靶基因,并结合高通量测序中RNA-seq结果,预测miR-500a-5p的候选靶基因,并通过RT-q PCR验证miR-500a-5p所调控的靶基因,研究结果旨在为汉防己甲素对胃癌作用机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Tet作用胃癌细胞后差异表达的miRNAs,经过文献检索,选择4个与肿瘤相关的miRNAs作为研究对象,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靶基因,并对靶基因进行了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而后选择经Tet作用胃癌细胞后表达水平降低的miR-500a-5p为研究对象。利用MTT实验、流式细胞术与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胃癌细胞中转染miR-500a-5p inhibitor(miR-500a-5p抑制剂)后,对其增殖、周期、凋亡、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并结合高通量测序中RNA-seq结果预测靶基因,RT-q PCR从m RNA水平验证miR-500a-5p调控的靶基因。结果:(1)选择了4个与肿瘤相关的miRNAs,miR-500a-5p与miR-122-5p经Tet处理后表达水平降低,miR-7641和miR-149-3p表达水平升高,对4个miRNAs的靶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miR-500a-5p、miR-122-5p、miR-7641和miR-149-3p的靶基因分别为1050个、773个、1105个和1758个,将这些靶基因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4个miRNAs的靶基因与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周期、凋亡与血管形成等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2)在胃癌细胞HGC-27与AGS中,转染miR-500a-5p inhibitor 48 h后,与inhibitor NC(Inhibitor negative control,阴性对照抑制剂)组相比,miR-500a-5p inhibitor组的细胞活性数量显着减少;转染miR-500a-5p inhibitor 48 h与72 h后,胃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均阻滞于S期,胃癌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加;转染miR-500a-5p inhibitor后,胃癌细胞的穿膜数显着减少,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减弱。(3)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500a-5p有1050个靶基因,RNA-seq结果表明有139个上调的基因,取两者做交集分析,交集中有8个基因,分别是DNAJA1、ABCA1、CBWD6、VPS41、ANO5、ZNF326、PCDH10和RORα,可能是miR-500a-5p的靶基因,结合文献查阅,选择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VPS41、ANO5、ZNF326、PCDH10和RORα5个基因做RT-q PCR验证。结果显示,转染miR-500a-5p inhibitor后,与inhibitor NC组相比,miR-500a-5p inhibitor组的VPS41和ANO5的m RNA的表达量显着上调;ZNF326的m RNA在HGC-27细胞中表达上调,在AGS细胞中表达显着下调;RORα的m RNA在两种细胞中表达量均下降;PCDH10的m RNA在两种胃癌细胞未见表达。结论:(1)生物信息学分析:miR-500a-5p、miR-122-5p、miR-7641和miR-149-3p的靶基因与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周期、凋亡与血管形成等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2)抑制胃癌细胞中miR-500a-5p的表达,可抑制HGC-27与AGS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并抑制胃癌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3)生物信息学结合RNA-seq结果预测靶基因,初步筛选出miR-500a-5p可能的下游靶基因为VPS41、ANO5、ZNF326、PCDH10和RORα,其中VPS41和ANO5经RT-q PCR验证与测序结果一致,miR-500a-5p调控胃癌细胞的功能可能与上调这两个基因有关。

汤长宁[8](2019)在《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协同三种化疗药物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协同顺铂(cisplatin,DDP)或多柔比星(adriamycin,ADM)或紫杉醇(paclitaxel,TAX)三种化疗药物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L-49、DPP、ADM、TAX单药以及HL-49联合DDP或ADM或TAX处理MDA-MB-23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Q值,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并计算Q值;半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中Bloom综合征解旋酶(Bloom’s syndrome helicase,BLM)、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和DNA修复关键酶Rad51、抑癌基因p53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ax、p53、Bcl-2、caspase 3、caspase8 m 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LM、BRCA1、Rad51、caspase 3、caspase8、caspase 10、bax、p53、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HL-49、DPP、ADM和TAX单药组相比,HL-49(1或2μmol/L)联合DPP(5或10μmol/L)或ADM(2或5μmol/L)或TAX(2或5μmol/L)组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HL-49联合DDP用药组[HL-49(1μmol/L)+DDP(5μmol/L)、HL-49(1μmol/L)+DDP(10μmol/L)、HL-49(2μmol/L)+DDP(5μmol/L)、HL-49(2μmol/L)+DDP(10μmol/L)]的Q值分别为2.04、1.88、1.87和1.83,HL-49联合ADM HL-49联合ADM用药组[HL-49(1μmol/L)+ADM(2μmol/L)、HL-49(1μmol/L)+ADM(5μmol/L)、HL-49(2μmol/L)+ADM(2μmol/L)、HL-49(2μmol/L)+ADM(5μmol/L)]的Q值分别为1.37、1.21、1.36和1.23,HL-49联合TAX用药组[HL-49(1μmol/L)+TAX(2μmol/L)、HL-49(1μmol/L)+TAX(5μmol/L)、HL-49(2μmol/L)+TAX(2μmol/L)、HL-49(2μmol/L)+TAX(5μmol/L)]的Q值分别为2.86、1.80、1.82和1.59,HL-49分别与顺铂、柔比多星或紫杉醇三种化疗药物联用均具有协同效应。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中,联合用药组细胞的集落形成数均较单药组明显减少(P<0.05)。HL-49(1或2μmol/L)联合DPP(5或10μmol/L)或ADM(2或5μmol/L)或TAX(2或5μmol/L)组MDA-MB-231细胞的凋亡率均高于单药组(P<0.05)。其中HL-49联合DPP的Q值分别为1.20、1.35、1.70和2.06;HL49联合ADM的Q值分别为1.48、1.17、1.99和2.13,HL49联合TAX的Q值分别为1.33、1.01、1.98、1.58,均提示2药有协同作用。HL-49、DDP单药组、ADM单药组、HL-49联合DDP组及HL-49联合ADM组处理MDA-MB-231,DDP联合用药组及ADM联合用药组对比相应单药组中caspase 3、caspase 8、和Bax m RNA水平上调明显(P<0.05),而BLM、BRCA1、Rad51、p53和Bcl-2 m RNA水平下调明显(P<0.05)。HL-49、DDP单药及HL-49联合DDP处理MDA-MB-231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10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步上调(P<0.05),而BLM、BRCA1、Rad51和Bcl-2蛋白水平均逐步下调(P值均<0.05),P5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进一步与各单药组相比,DDP联合用药组中,各蛋白平均表达水平进一步明显上调或下调(P值均<0.05),P53蛋白除外。同样HL-49、ADM单药及HL-49联合ADM处理MDA-MB-231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10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步上调(P<0.05),而BLM、BRCA1、Rad51、p53和Bcl-2蛋白水平均逐步下调(P<0.05)。进一步与各单药组相比,DDP联合用药组中,各蛋白平均表达水平进一步明显上调或下调(P<0.05)。结论: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与DDP或ADM或TAX联合用药均具有协同作用,联用抗肿瘤活性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牛娜娜[9](2019)在《汉防己甲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肺癌A549细胞增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肺癌目前是最普遍的恶性肿瘤之一,开发治疗肺癌的新型治疗剂变得非常必要。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结合其结构特点进行改造修饰,获得高效、低毒的药物是当前新药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汉防己甲素是从粉防己根中分离得到的主要生物碱成分,研究表明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特别是可以抑制多种癌细胞增殖。经课题组前期在汉防己甲素5位进行选择性取代,筛选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探讨构效关系,发现5位取代可明显改善汉防己甲素的抗肿瘤活性。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继续对其进行选择性结构修饰,考察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以期得到生物活性更佳的新型衍生物,为构效关系研究提供更充足的数据,并针对优选的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与探讨,为汉防己甲素新型衍生物的设计、研制、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1.以汉防己甲素为原料,在DMSO-HBr溴化体系下合成5-溴汉防己甲素,研究溶剂的种类、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产物收率的影响。2.中间体5-溴汉防己甲素,通过Sonogashira交叉偶联反应,在四(三苯基膦)钯(0)催化下与不同的端基炔烃类化合物反应,得到24个新的汉防己甲素衍生物。通过测定熔点、HRMS、1H NMR、13C NMR对衍生物结构进行表征。3.采用MTT法对24个衍生物以及汉防己甲素(作为阳性对照药物)针对肺癌A549细胞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4.使用TUNEL法测定优选化合物7对A549细胞的凋亡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化合物7作用于A549细胞后,引起Bcl-2、Bax、survivin和caspase-3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Cyt-C的含量变化。结果:1.合成5-溴汉防己甲素优化工艺为:物料比n(Tet):n(HBr):n(DMSO)=1:1.1:3.3、三氟乙酸为反应溶剂、在60℃下反应4 h,收率可达69%。2.通过解析相关谱图,本文中所合成的24个化合物与目标化合物结构相符,且未见文献报道。3.使用MTT测定评估它们在体外对抗A549细胞系抗增殖活性,大多数化合物在抑制A549细胞活性上表现出比汉防己甲素本身更好的活性。其中化合物7具有最高的抑制活性(IC50=2.94μM)。4.化合物7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促进A549细胞的凋亡,通过增加促凋亡基因Bax的水平,减低抑凋亡基因Bcl-2的水平,引起线粒体释放Cyt-C,激活caspase-3基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结论:本文通过对DMSO-HBr溴化体系合成5-溴汉防己甲素反应条件的优化,提供了一种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好、收率较高、更绿色环保的5-溴汉防己甲素的合成方法。经通过Sonogashira交叉偶联反应得到24个新的汉防己甲素衍生物,且均未见文献报道。通过MTT测定法测定这些化合物对A549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取代基中具有脂肪族单元的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明显优于汉防己甲素。其中化合物7对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最好(IC50=2.94μM)。化合物7的生物学评价显示它可上调促凋亡基因,包括Bax和caspase-3,下调抗细胞凋亡Bcl-2并释放Cyt-C,这些结果表明化合物7可触发了内在激活细胞凋亡途径,是一种有前途的抗肺癌治疗药物。

张彦春[10](2019)在《防己诺林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天然产物已经进化了数百万年,具有独特的化学多样性,从而导致多样性在他们的生物活动和类似药物的性质。天然产物不断用于满足开发有效药物的迫切需要,并将继续在发现治疗人类疾病,特别是危重疾病的药物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其中,天然产物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展现出了很好的药用价值。防己的主要成分是粉防己甲素和防己诺林碱,研究表明防己诺林碱表现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因此,通过对防己诺林碱进行化学结构修饰,以期发现更好的抗肿瘤药。本研究主要以防己诺林碱为先导化合物,结合国内为相关研究工作,对其进行合理的药物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21个防己诺林碱衍生物,其中20个未见文献报道。第一个系列是对防己诺林碱7-C的羟基进行醚化反应,得到13个7-O-取代基苄基-防己诺林碱衍生物;第二个系列是对防己诺林碱7-C的羟基进行醚化反应和两个N进行的季铵化反应,得到8个7-O,N,N’-取代基苄基-季铵盐衍生物。所有衍生物均采用1H NMR、13C NMR和HR-MS等谱图表征确认。抗肿瘤活性方面,选取了A549、Hela、Hep G-2、MCF-7和231肿瘤细胞,采用CCK-8法进行抗癌活性筛选,21个防己诺林碱衍生物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与羟基喜树碱(HCPT)、防己诺林碱和粉防己碱对比,所合成的防己诺林碱衍生物中的大多数对Hela、A549、Hep-G 2、MCF-7和231细胞具有很好的抗增殖活性,21个防己诺林碱衍生物中有18个显示IC50<10μM,对五种细胞的抗肿瘤活性范围的IC50值如下:A549(IC50=0.61-10.96μM),Hela(IC50=1.56-17.92μM),Hep-G 2(IC50=0.808-10.31μM),MCF-7(IC50=1.293-12.921μM),231(IC50=4.721-15.392μM)和正常人肝癌HL7702(对于3i,IC50=7.741μM)。其中,化合物3i(IC50=0.61μM)对肺癌细胞A549细胞增殖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其活性比防己诺林碱高12倍,比HCPT高1.8倍。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引入取代基苄基绝大多数增加了它们的抗肿瘤活性。因此,选择化合物3i以进一步研究A549细胞的机制。对于化合物3i的抗癌机理研究可分为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两个方面。抑制细胞增殖方面:首先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结果显示化合物3i诱导A549细胞G2期累积,再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实验在m RNA和蛋白水平上验证细胞周期变化,结果同流式结果一致。促进细胞凋亡方面:首先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再通过细胞染色(Hoechst 33258,JC-1)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加上细胞凋亡发生活性氧物质的变化测定(ROS),最后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机制分析表明,化合物3i对周期蛋白P21、Cyclin-B1和CDK1的激活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阻断作用。同时,化合物3i可通过内源性凋亡途径诱导细胞死亡,其涉及凋亡蛋白Bcl-2、Bax、细胞色素C、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总之,合成了7-O-取代基苄基-防己诺林碱衍生物、7-O,N,N’-取代基苄基-季铵盐衍生物共计21个防己诺林碱衍生物,其中20个未见文献报道,大多数防己诺林碱衍生物对Hela、A549、Hep-G 2、MCF-7和231细胞具有很好的抗增殖活性,化合物3i即7-O-(o-三氟甲基苄基)防己诺林碱诱导A549细胞G2期累积,通过内源性凋亡途径诱导细胞死亡,化合物3i可用作潜在的抗癌候选药物。

二、Potential role of tetrandrine in cancer therap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otential role of tetrandrine in cancer therapy(论文提纲范文)

(1)北豆根苏林碱对肝癌细胞的抑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碱
    1.2 生物碱的抗肿瘤活性
    1.3 北豆根苏林碱
    1.4 肝癌的研究概况
        1.4.1 肝癌的发病特征
        1.4.2 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1.4.3 肝癌的诊断
        1.4.4 肝癌的治疗
    1.5 化疗药物阿霉素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冻存
        2.2.3 细胞复苏
        2.2.4 细胞存活率的检测
        2.2.5 细胞凋亡的检测
        2.2.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北豆根苏林碱对人肝癌HepG2和Hep3B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2.2.7 检测北豆根苏林碱抑制人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实验
        2.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筛选能够明显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化合物
    3.2 北豆根苏林碱的抗肝癌活性以及分子机制
        3.2.1 北豆根苏林碱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生长
        3.2.2 北豆根苏林碱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
        3.2.3 北豆根苏林碱对HepG2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2.4 北豆根苏林碱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
        3.2.5 北豆根苏林碱抑制人肝癌Hep3B细胞生长
        3.2.6 北豆根苏林碱诱导人肝癌Hep3B细胞凋亡
        3.2.7 北豆根苏林碱对Hep3B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北豆根苏林碱联合阿霉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3.3.1 北豆根苏林碱提高HepG2细胞对盐酸阿霉素的敏感性
        3.3.2 北豆根苏林碱提高Hep3B细胞对盐酸阿霉素的敏感性
        3.3.3 北豆根苏林碱联合盐酸阿霉素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
        3.3.4 北豆根苏林碱联合盐酸阿霉素诱导人肝癌Hep3B细胞凋亡
    3.4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粉防己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粉防己碱衍生物的合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部分
    2 结果
        2.1 化合物结构表征
    3 讨论
        3.1 反应条件的选择
        3.2 粉防己碱衍生物的结构表征分析
    4 结论
第二部分 粉防己碱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细胞形态学分析
        2.2 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筛选结果
        2.3 优选化合物17对肝癌HepG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2.4 优选化合物对肝癌HepG2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2.5 优选化合物对肝癌 HepG2 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3.2 优选化合物对肝癌HepG2 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部分 优选化合物对HepG2 细胞凋亡影响及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
        2.2 PI 染色检测所选化合物对 HepG2 细胞周期的影响
        2.3 JC-1 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2.4 化合物 17 影响 HepG2 细胞凋亡指标蛋白水平
    3 讨论
        3.1 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的讨论
        3.2 优选化合物对HepG2 细胞周期的影响
        3.3 优选化合物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及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 粉防己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文献探讨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异喹啉类生物碱基本概况
2 基于网络药理学数据库分析
    2.1 异喹啉类生物碱抗癌的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2.2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网络构建分析
    2.3 关键靶点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KEGG通路分析
3 基于文献分析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的作用机制
    3.1 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
    3.2 诱导细胞凋亡
    3.3 诱导细胞自噬
    3.4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
    3.5 抗肿瘤血管生成
    3.6 抑制环氧合酶2(COX-2)
    3.7 抑制NF-k B的活性
    3.8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
    3.9 增强辐射敏感性
4 讨论

(4)粉防己碱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人多形性脑神经胶质瘤GBM8401细胞增殖和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神经胶质瘤概述
    1.2 神经胶质瘤治疗手段
    1.3 细胞迁移与癌细胞转移
        1.3.1 细胞迁移
        1.3.2 癌细胞转移
    1.4 粉防己
        1.4.1 粉防己有效成分
        1.4.2 粉防己碱
        1.4.3 粉防己药理活性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材料
    2.3 主要仪器或设备
    2.4 试剂配制
    2.5 实验方法
        2.5.1 细胞培养
        2.5.2 细胞解冻
        2.5.3 细胞冷冻
        2.5.4 细胞分组
        2.5.5 CCK-8实验
        2.5.6 细胞划痕实验
        2.5.7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2.5.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5.9 Western Blot
    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粉防己碱对GBM8401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粉防己碱对GBM8401细胞划痕的影响
    3.3 粉防己碱对GBM8401细胞迁移的影响
    3.4 粉防己碱对GBM8401 细胞EGFR、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粉防己碱对GBM8401 细胞N-cadherin、L-selec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粉防己碱对GBM8401细胞IL-8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粉防己碱抑制GBM8401细胞增殖
    4.2 粉防己碱抑制GBM8401细胞迁移
    4.3 粉防己碱对GBM8401细胞作用机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 类风湿关节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临床表现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治疗
        1.4 RA的病理机制
    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治疗
        2.3 实验研究
    3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防己和汉防己甲素的研究进展
    1 防己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2 汉防己甲素的临床应用
        2.1 运动系统
        2.2 呼吸系统
        2.3 其他
    3 汉防己甲素的实验研究
        3.1 类风湿关节炎
        3.2 恶性肿瘤
        3.3 器官纤维化
        3.4 其他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TET对RA小鼠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小鼠AA模型
        2.2 分组及给药
        2.3 小鼠关节直径及肿胀程度测定
        2.4 小鼠踝关节石蜡切片的制作
        2.5 小鼠踝关节的H&E染色
        2.6 石蜡切片间接免疫组化
        2.7 石蜡切片的番红O固绿染色
        2.8 CBA检测 TNF-α、IFN-γ、IL-6
    3. 结果
        3.1 汉防己甲素对AA小鼠踝关节肿胀程度的影响
        3.2 汉防己甲素对AA小鼠病理的改变
        3.3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4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踝关节MPO、PAD4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实验二 TET对中性粒细胞促炎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分离、培养和纯度检测
        2.2 CCK-8实验
        2.3 中性粒细胞RNA的提取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5 中性粒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2.6 Western Blot
        2.7 CB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NF-α、IL-6、IL-10的分泌
        2.8 ELISA检测中性粒细胞IL-1β的分泌
        2.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10 间接免疫荧光
        2.11 Transwell迁移实验
        2.12 小鼠气囊炎模型
    3 结果
        3.1 腹腔中性粒细胞的纯化
        3.2 CCK-8检测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活性的影响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3.4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5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表达iNOS的影响
        3.6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影响
        3.7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3.8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NETs形成的影响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实验三 TET对中性粒细胞转录组学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分离、培养和纯度检测
        2.2 中性粒细胞RNA的提取
        2.3 中性粒细胞转录组测序
        2.4 CB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NF-α、IL-6、IL-10的分泌
        2.5 ELIS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IL-1β的分泌
    3 结果
        3.1 LPS应激后的中性粒细胞RNA测序
        3.2 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3.3 汉防己甲素对LPS应激后的中性粒细胞转录组测序
        3.4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表达JNK的影响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汉防己甲素联合阿霉素逆转白血病耐药给药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克服肿瘤多药耐药:当前的理解和策略
第一部分 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细胞内ADM浓度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TTD逆转K562/ADM细胞株耐药性的联合给药顺序及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汉防己甲素处理胃癌细胞系差异表达miRNA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500a-5p调控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汉防己甲素作用胃癌细胞系HGC-27 后差异表达miRNA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引言
    2.1 材料
        2.1.1 细胞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细胞常规培养
        2.2.2 细胞培养
        2.2.3 miRNAs差异分析
        2.2.4 统计学分析
        2.2.5 miRNAs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肿瘤相关差异表达miRNAs的表达情况
        2.3.2 靶基因预测
        2.3.3 GO富集分析结果
        2.3.4 KEGG通路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miR-500a-5p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
        3.1.2 试剂
        3.1.3 仪器
        3.1.4 溶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化学合成miRNA inhibitor的配制
        3.2.2 瞬时转染
        3.2.3 MTT法检测转染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3.2.4 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3.2.6 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转染后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3.2.7 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转染后对胃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3.2.8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miR-500a-5p inhibitor转染后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3.2 miR-500a-5p inhibitor转染后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3.3 miR-500a-5p inhibitor转染后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3.3.4 miR-500a-5p inhibitor转染后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3.3.5 miR-500a-5p inhibitor转染后对胃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miR-500a-5p调控胃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靶基因研究
    引言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
        4.1.2 试剂
        4.1.3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miR-500a-5p靶基因预测
        4.2.2 确定候选靶基因
        4.2.3 RT-qPCR验证瞬时转染后候选靶基因的表达
        4.2.4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在线工具筛选miR-500a-5p的靶基因
        4.3.2 确定候选靶基因
        4.3.3 RT-qPCR验证候选靶基因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发表的文章
    参与的课题

(8)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协同三种化疗药物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汉防己甲素抗肿瘤活性作用及其机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汉防己甲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肺癌A549细胞增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5-溴汉防己甲素的合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5-溴汉防己甲素结构表征
        2.2 反应条件的选择
    3 结论
第二部分 汉防己甲素衍生物的合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化合物结构表征
    3 讨论
        3.1 反应条件的选择
        3.2 部分化合物结构表征
    4 结论
第三部分 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与构效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
    3 讨论
        3.1 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4 结论
第四部分 优选化合物对A549 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TUNEL细胞凋亡检测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
        2.3 Cyt-C释放分析
    3 结论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及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防己诺林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防己诺林碱衍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1.1.1 防己诺林碱羟基醚化衍生物的合成
        1.1.2 防己诺林碱酰基化衍生物的合成
        1.1.3 防己诺林碱卤化衍生物的合成
        1.1.4 防己诺林碱季铵化衍生物的合成
    1.2 防己诺林碱及其衍生物抗癌活性的研究进展
        1.2.1 防己诺林碱及其衍生物抗人乳腺癌的研究
        1.2.2 防己诺林碱及其衍生物抗人胃癌的研究
        1.2.3 防己诺林碱及其衍生物抗人骨癌的研究
        1.2.4 防己诺林碱及其衍生物抗人前列腺癌的研究
        1.2.5 防己诺林碱及其衍生物抗人慢性白血病的研究
        1.2.6 防己诺林碱及其衍生物抗人肺癌的研究
        1.2.7 防己诺林碱及其衍生物抗人肝癌的研究
        1.2.8 防己诺林碱及其衍生物抗人黑色素瘤的研究
        1.2.9 防己诺林碱及其衍生物对于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防己诺林碱酚羟基醚化衍生物的合成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合成路线的设计
    2.3 防己诺林碱羟基醚化衍生物的合成
第三章 防己诺林碱季铵盐衍生物的合成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合成路线的设计
    3.3 防己诺林碱季铵盐衍生物的合成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抗癌活性评价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CCK-8实验
        4.2.3 集落形成实验
        4.2.4 流式细胞实验
        4.2.5 Hoechst33258 实验
        4.2.6 JC-1实验
        4.2.7 ROS实验
        4.2.8 RT-PCR实验
        4.2.9 Western-Blot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化合物3i抑制A549细胞增殖
        4.3.2 化合物3i促进A549细胞凋亡
        4.3.3 化合物3i抑制A549细胞增殖机制分析
        4.3.4 化合物3i促进A549细胞凋亡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5.1 防己诺林碱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总结
    5.2 防己诺林碱衍生物的抗癌活性总结
    5.3 防己诺林碱衍生物抗癌活性的构效关系总结
附录Ⅰ 附图
附录Ⅱ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四、Potential role of tetrandrine in cancer therapy(论文参考文献)

  • [1]北豆根苏林碱对肝癌细胞的抑制活性研究[D]. 刘季赢.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粉防己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侯宏保.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文献探讨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研究进展[J]. 孙杏倩,蔡俊飞,高家菊,普娟,马云淑. 粮油食品科技, 2021(01)
  • [4]粉防己碱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人多形性脑神经胶质瘤GBM8401细胞增殖和运动[D]. 战岚. 吉林大学, 2020(03)
  • [5]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D]. 陆清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汉防己甲素联合阿霉素逆转白血病耐药给药方法的研究[D]. 周芳. 东南大学, 2020(01)
  • [7]汉防己甲素处理胃癌细胞系差异表达miRNA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500a-5p调控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D]. 张娜.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8]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协同三种化疗药物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机制研究[D]. 汤长宁. 贵州医科大学, 2019(07)
  • [9]汉防己甲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肺癌A549细胞增殖活性研究[D]. 牛娜娜.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10]防己诺林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D]. 张彦春. 山东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汉防己碱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