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美国在卡塔尔的军事基地

参观美国在卡塔尔的军事基地

一、亲历卡塔尔美军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侯隽[2](2018)在《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以“战略性外交”的高调开展而饱受关注,成为日本大国外交里程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由于安倍外交的特殊属性,以至于被冠以“安倍主义”的称号。安倍外交形成的成因既受日本特殊战略环境与历史特定因素影响,同时又受到当前内外现实环境所影响,历史与现实因素共同造就了当前日本外交的历史性特征。安倍对于日本外交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有其自身清晰的认知,并基于此判断实施开展其特色外交,也正如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所述,“我国面临的安全保障环境日益严峻,为了确保富裕与和平社会继续发展,要用长远的眼光审视国家利益,确定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应走的道路,有必要举政府之全力推进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表露了日本安保外交所面临的外在体系层面因素,同时基于安全保障战略下的安全保障体制的打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外交开展所面临的内部因素,被冠以“安倍主义”外交,安倍个人色彩浓重的外交在内的个体层面因素对于其外交形成与开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来自体系、国家、个人层面的三个因素既是安倍外交形成的重要背景,同时又贯穿于安倍外交实施的全部过程之中,时刻体现了这三个层面因素对于安倍外交的影响。从对外政策分析理论视角来看,缺少任何一个层面因素都无法完全解释一国外交,同样适用于安倍外交的阐述。如果说对外层次分析路径下的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是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那么对于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实施路径的具体阐述则是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揭示了决定日本外交战略走向三个层面因素是如何影响日本外交的开展,其对外战略的实施处处体现着三个层次因素的决定性影响。日本外交同中俄等大国所不同,因其外交缺乏相应的独立与自主性而广为诟病,无论是从外交实践还是学术界研究来看,对于日本是否存在完整的对外战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体系、国家、个人大背景下,基于国家利益判断而展开的对外战略实施路径即是其对外战略的集中体现,是不同于纸面上战略一词明确表述的隐形战略,需要抽丝剥茧进行总结概括。作为国际社会重要大国之一的日本在二战战败后其大国战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从战后处理开始,日本作为大国的角色便一直处于束缚状态,从战后初期恢复开始,其突破束缚、试图恢复日本往昔大国地位的冲动和努力便从未停止过,战后70多年日本的对外战略的主线可以简而言之概括为突破战后体制,实现自我松绑,回归大国地位的外交,也正是基于这一主线而展开其对外战略。随着日本实力的不断增长,大国地位意识的进一步抬头,日本外交张力也愈发显现,这种张力即是日本大国外交对于国际秩序和体制所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和冲击。而安倍二次上台执政后明确所界定的“安全”、“繁荣”、“价值观”的国家利益,则突出反映了日本自身在面临着内外环境变化、大国化意识空前抬头的背景下对于“谁来保护日本”,“日本如何发展”、“日本存立于何种秩序”的思考与变革。本文以对外政策的层次分析为理论基础,以体系、国家、个人为基本分析单元,重点对于安倍对外战略形成及推进的内外动因进行剖析,并且围绕一条主线——追求“日本复兴”,五个实施路径为基本研究框架,力求围绕安倍对外战略做好“为什么”与“是什么”的研究。本文将战后日本恢复大国地位的外交作为分析的纵轴,将体系、国家、个人层面影响因素对于安倍对外战略影响作为横轴,既有基于历史的考察,又有基于现实的考察,共同揭示安倍外交成因,探求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同时作为日本恢复大国地位外交的首当其冲的冲击对象,对于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反过来中国对于日本外交战略的作用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外交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的落脚点回归到安倍政权对中外交,力求对于中国对日外交战略提供一些智力支撑和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内在逻辑和规律的研究可以发现,日本外交对于体系因素所具有的高度的依赖性和敏感性,体系因素构成了日本外交演变的特殊外在动力,同时外交作为内政的延伸,日本内政与经济等因素构成了其政策演变的内生驱动力,并且二者相互影响,随着日本实力的增长与大国外交意识的抬头,其外交张力愈发得到释放,其对于国际体系的塑造能力愈发明显。个人层面因素对于日本外交的影响不言而喻,相对于体系和国家层面的影响力来说,个人层面的影响对于日本外交风格的塑造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带有较强的个人特色与时代印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说来自于体系和国家层面因素对于日本外交的影响起到了框定性的作用,个人层面因素则是对于政策风格塑造起到了“修饰”作用,必然和或然因素共同造就了安倍政权的对外战略,共同构成了日本外交形成的基础条件,并时刻影响日本战略的实施与走向,也对于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旺[3](2014)在《我军俘虏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我军俘虏工作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术成果以战争年代我军宽待俘虏的实践历程为背景,研究性质一般以史实回忆和经验总结为主,而系统解读我军俘虏工作这一主题的学术成果和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对比当前战时俘虏处置问题相关的内容更多地散见于军事史、战争史和心理战等研究中,并不全面系统的现实状况,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有关我军俘虏工作的重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有关内容进行了专题归纳,丰富拓展了以往的研究视角。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量化分析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军俘虏工作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细致的分析。首先从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出发,系统阐释了与课题相关的概念,解析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创立发展的历史背景。其次着眼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分析战争年代以来我军俘虏工作运行实施的思想根基、人道精神、法理渊源和规则尺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相关军事理论、我军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历代军事法制中蕴含的善俘观、国际人道法关于俘虏待遇的相关规定等对我军俘虏工作产生的具体影响。再次采用历史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剖析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要战争时期我军俘虏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系统梳理了俘虏工作的具体做法,回顾总结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的成功经验。而后立足对比各个战争时期我军和外国军队俘获人员的死亡率、转化率、投诚率等客观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更为令人信服地阐释我军俘虏工作的优越性,进一步增添定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最后研究探讨了信息化战争给我军俘虏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和要求,通过分析当前我军俘虏工作这一领域存在的矛盾问题,从创新发展思路举措、系统设计、科学谋划任务流程等角度提出了完善的建议,确保充分保障我军俘虏工作在未来战争中的职能履行。本文详细阐释了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梳理完善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的实践历程,全面论证了我军俘虏工作的卓越成效,科学借鉴了美军战俘事务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探索研究了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俘虏工作方式方法,系统阐明了加强我军俘虏工作建设的思路举措,以期将这些对策建议纳入日常的军事演习和训练中,逐步规范我军战时俘虏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刘银萍[4](2010)在《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 ——以20世纪80年代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反美主义是战后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韩国反美主义有其突出的特点。深入了解韩国反美主义并通过韩国反美主义来思考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这一问题尚为目前国内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从民族主义角度切入,以反美主义兴起而高涨的80年代为中心,对韩国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结构机制等进行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本文力图融合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纵横结合,即将过程研究与结构研究相结合:从纵向上总体展现韩国反美主义与民族主义渊源流变的过程,从横向上深入剖析韩国反美主义诸领域、结构及反美机制,以期全面、立体展现80年代韩国反美主义的全副图像,并进而总结、反思韩国的民族主义。正文部分共六章。第一章首先从总体上分析阐述韩国的民族特点、韩国民族主义的渊源流变,指出韩国人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同时保持着一种深深的忧患和危机意识,韩国民族主义正是在近代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进步思潮和运动,其目标是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统一的国家。第二章对韩美关系作一历史考察,揭示出正是这种长期军事上对美屈从、经济上对美依附的关系成为韩国反美主义的诱因。前两章主要为分析韩国反美主义提供一个总的历史背景,第三章则直接进入本文探讨的主题——反美主义,阐述韩国反美主义的由来与演变,对韩国反美主义的类型、阶段划分等作一概述,并从中总结归纳出韩国反美主义不同于他地区的特点,以为全面论述80年代的反美主义做-必要的铺垫。这一章还把20世纪80年代韩国反美主义高涨的导火索——光州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其如何触发了其后的反美运动。第四章从纵向上介绍了韩国80年代反美运动史的脉络,对反美运动的主要事件、主体和阶层以及影响等加以叙述分析。在以上几章纵向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从横向上探讨韩国反美主义所涉及的国家社会生活各具体领域,将韩国反美主义区分为军事反美主义、政治反美主义、经济反美主义、文化反美主义等各具体层面,并在分类叙述、分析的基础上抽象归纳,指出80年代韩国反美主义的兴起与高涨,是美国在韩国的军事存在、对韩国极权政权的支持、对韩国经济的压制、对韩国的思想文化渗透以及韩国人民族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增强等多方面交织的结果。第六章进一步将反美运动作为一项社会运动加以分析,依然是从横向结构的角度对韩国经济起飞以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年轻一代的崛起、青年学生主体、反美运动的形成机制、反美策略与手段等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剖析,以期对反美运动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结语部分进一步归纳总结,认为80年代韩国反美主义是韩美关系和韩国人对美认识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作为一个社会运动,它是一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民众性反美主义,是一错综复杂的防御性的民族主义运动。韩国反美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复兴相辅相成。全文通过纵横探讨,在对韩国反美主义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和民族主义的应然走向,肯定其合理性的同时更应清醒认识其局限性。

王诺贝[5](2010)在《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为适应军事战略和建军方针的调整,建设适应21世纪作战需要的后勤,外军对后勤保障的组织体系、保障理论、手段模式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试图通过后勤领域的变革在新一轮军事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本文以美、俄、日三国军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检索、问题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主要内容:一是回顾概述军队后勤保障在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和信息化四个时代的基本情况,包括: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规模与构成、专业化与分工以及模式与制度。二是分别对美、俄、日三国军队后勤保障及其特点进行了剖析与归纳,认为美军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后勤保障上呈现出以高科技为依托、战略投送为基础、民间支持为辅助和全球化布局的重要特征;俄军在现有条件下为适应国家军事战略转型的需要,其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为一体化联勤、信息化驱动、“模块化”编组和“常态化”战备;日军为扩大军事力量的职能范围,依据其国土地形和兵员状况的现实特点对后勤保障体制和模式进行了优化改造,三军一体、全方位机动和军民结合是其鲜明特色。三是在总结与论述了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一些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战争后勤保障实例,辨证的指出了外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得出外军后勤保障对我军后勤建设发展的重要启示。四是结合实际,对如何借鉴和参考外军后勤保障有益做法和经验以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程传荣[6](2010)在《论《变形金刚2》的反恐怖袭击和大美国主义主题》文中提出《变形金刚2》作为一部以视觉效果取胜的商业大片,电影的形式早已超越了其内容本身。但是,仔细分析这部重复着类型片的寻找与反寻找、正义对抗邪恶、拯救战胜毁灭的主题的影片,我们会发现,其中潜藏着一个反恐怖袭击和大美国主义的主题。这个主题的形成主要是二战以来美国特殊的历史造成的,另外还与"9.11"后美国的文化政策有关。它是好莱坞类型片的一类模式。

陈敏华[7](2008)在《冷战后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暴力行动研究 ——社会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然而,各类极端组织实施的恐怖暴力行动对全球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构成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之所以选择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东地区是冷战以后极端暴力行动的高发区域,各种伊斯兰极端组织在此频频活动,从而成为研究滋生极端势力“土壤”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在全球治理的框架内,把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暴力行动视为一个“国际社会问题”,运用社会学整体主义方法,探讨其特性及其成因。本文尝试将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暴力行动看作一个“完整的社会行动过程”,该过程涉及的要素有四项:社会环境、社会互动、行为过程和行为主体。然后运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符号互动论、社会化理论、越轨行为理论和集群行为理论,努力分别论证这四个要素与暴力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以及这四项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社会环境分析:把社会环境划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制度环境。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外部的和内部的)与观念环境中的利益冲突,使在全球化时代处于相对弱势的中东伊斯兰世界,正在或有可能进一步被边缘化而陷入困境,而这种困境已经对中东穆斯林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压力,使其中部分人的心理感受从不满发展为愤怒。第二,社会互动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后冷战时期,这种差异由于美国控制中东地区的意图和力度不断趋强,以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问世而被进一步夸大。双方在互动中由于“文化符号”的差异以及“共有知识”的缺失,引起各种文化偏见和文化曲解,进而导致双方的文化敌意。这种敌意事实上加剧了中东穆斯林的屈辱感甚至愤懑情绪。第三,行为过程分析:从社会化理论和越轨行为的文化传递理论来看,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暴力行动,是少数穆斯林极端分子自觉不自觉地对社会压力和文化敌意所做出的回应。这种回应如果以穆斯林个体角度为出发点,可以分为外部环境诱导和内部文化选择两个方面。一方面,极端组织的领导者刻意营造氛围,片面引用《古兰经》和《圣训》,对“圣战”作狭隘的、脱离时代精神的文本解读,对穆斯林个体进行负面的“社会化”,使他们把自身处于相对滞后与边缘化状态的责任全部归咎于美国、以色列和中东国家现政权;另一方面,一小部分穆斯林在封闭环境的教化诱导下,盲目地把伊斯兰极端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殉教”需要,并赋予伤及无辜的暴力手段以“合乎伊斯兰教法”的意义。第四,行为主体分析: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绝大部分是非政府组织,属于社会“团体”范畴。他们的暴力行动明显带有反社会主流规范的“越轨”性质,而且具有“集群行为”倾向,因此,他们的思维容易偏于激进,行动容易趋近极端,方式容易倾向暴力。上述四要素的逻辑关系用下图表示: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之所以采用暴力行动,是因为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中东伊斯兰世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和西方国家欲加以改造的对象。广大穆斯林既看不到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社会处境的希望,又不满意本国政府出于现实政治需要而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作出的各种妥协;因共有知识缺失导致的文化偏见和文化曲解,在互动中发展为文化敌意;他们内心不平和失望的感受日积月累,需要寻找宣泄的通道及出口。在有具有偏执宗教激情,且一直觊觎夺取政权的极端组织领导者的诱导下,不少穆斯林把造成中东伊斯兰世界相对边缘化和弱势身份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同样是在这些伊斯兰极端主义领导者的教化下,失望和愤懑的穆斯林将暴力行动纳入“合乎伊斯兰教法”的“圣战”范围,铤而走险,采用了自杀性袭击等暴力手段去报复与威慑他们判定的“行动目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色列、中东国家现政权乃至无辜平民。他们这种暴力行动的背后,一是心理上借此发泄不平、失望和愤懑的感受;二是精神上追求“殉教”,以期得到后世的吉庆。本文努力通过各类文本、调查数据和具体案例,运用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证。其中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前提下,特别注意论证观念通过“互动”对物质所具有的“反作用”力,以期引起对规范、制度、核心价值观等文化传递内容及文化传递方式的重视。

潘亚玲[8](2007)在《“9·11”后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国主义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从学术角度考察,爱国主义的概念及其对象、手段及道德立场等都存在重大争议。本文认为,爱国主义是个人对国家的热爱,它是由祖国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所激发的,并以对国家与同胞的福祉的特殊关切的形式表现出来。此外,本文也明确界定了“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并指出对“敌对他者”的建构是爱国主义被民族主义化的根本动力。本文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为视角来考察美国的对外政策。美国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有着共同的思想和宗教基础,但美国公众和官方对威胁来源的判断差异、以及美国官方所拥有的动员能力,导致了它们或者服务于美国爱国主义、或者服务于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这些不同的模式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历史上,美国对外政策一直处于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两股力量的斗争之中。重要的时间点是1898年美西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美西战争之前是爱国主义主导着美国的对外政策;而在此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是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的势均力敌时期,战争期间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往往占据主导,但战争一旦结束,爱国主义便又重新回到前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为“9·11”后美国公众的爱国主义被迅速民族主义化奠定了基础。“9·11”后,美国人民产生了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布什政府迅速对民间的爱国主义热情加以民族主义化操作,并通过一系列手段使之得以制度化。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构成了三个逻辑递进的方面:它导致美国强化了对伊斯兰世界的防范;通过不断扩大恐怖主义“敌人”的范畴,美国将反恐战争推至全球范围;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走向极端,美国错误地发动对伊拉克战争和全球性的民主推广。美国爱国主义的反思和回归将会是一个反向的逻辑递进,目前尚处于主要反思伊拉克战争的阶段,对反恐等其他领域的反思尚需时日。布什政府今后一段时间的对外政策仍将继续为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所主导。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爱国主义在经历了其原始状态和后来的民族主义化之后,必将重归其真正的内涵。就美国而言,类似的进程也必将发生,尽管其轨迹可能更为特殊。

郭戈[9](2007)在《浅析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对传媒的控制和利用》文中提出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重视利用新闻传媒为战争服务,对传媒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利用,体现出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以及技巧灵活化的特征,从而为未来战争提供了一种完善成熟的传媒策略模式,对我军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韩云雀[10](2006)在《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电视现场直播,能让电视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电视在媒体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本文对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独特魅力:由于“受众本位”的思想逐渐确立及媒体竞争的需要,直播新闻成为电视的必然选择。直播不仅会影响和干预到政治生态,也将提高电视的社会影响力,直播新闻使电视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使所有观众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 作用于直播效果的因素:作用于直播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政治和政策背景、对现场直播的前期投入、对背景资料的挖掘、导播、主持人、记者的表现等众多的实体因素及电视直播技术与实践成果都直接地作用于直播效果。 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批判性思考:现场直播只能尽可能的接近和展示现场,但不可能等同于现场。传媒的阶级性使得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可避免的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视角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决定了电视对事件的“再现”只能是部分的、有选择的。同时,为了确保直播的“完美”和保证收视率而过多的干涉现场,则会影响到现场的真实感,有使直播变为异化的仪式表演的可能。 探索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之路:电视直播操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理念的错位;选材中存在硬伤;整体策划缺乏创意;直播视角和话语缺少人文关怀;资讯体系不完备;主播难以到位。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简要的探讨,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之道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媒介品质。 本文通过以上论述简要理清了电视新闻直播的基本理论,把电视新闻直播理论与电视新闻直播实践结合起来,对电视新闻直播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力图找出有关问题的症结所在,阐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未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亲历卡塔尔美军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亲历卡塔尔美军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先行研究
    三、核心概念
    四、研究方法
        (一)确定分析对象
        (二)层次分析法
        (三)历史研究法与归纳逻辑推理结合法
        (四)理论分析+文献案例分析方法
    五、写作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安倍对外战略的由来与构成
    第一节 战后日本外交发展主线
        一、外交总体基调奠定阶段
        二、大国外交抬头与发展阶段
        三、安倍的大国外交主张——“战略性外交”
    第二节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目标
        一、摆脱战后体制、回归传统国家
        二、再造强大日本
        三、树立日本在国际社会及现有秩序的领导作用
    第三节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实施原则
        一、挟美自重,借船出海
        二、固本强基、内外联动
        三、层次分明、先难后易
第三章 对外战略形成的动因
    第一节 国家层面因素与于安倍政权对外战略
        一、国内社会
        二、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
    第二节 体系层面因素与安倍政权对外战略
        一、国际格局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
        二、国际秩序的变迁
        三、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
        四、中日结构性矛盾冲突的加剧
        五、美国对于日本安全需求的日益增加
    第三节 个体层面因素与安倍对外战略
        一、安倍的性格特点
        二、政治理念与信条的形成
        三、“安倍一强”下的独特领导气质
第四章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实施路径
    第一节 变革强化日本安保体制
        一、制定安保外交大战略,确定国家长远安保规划
        二、完善立法,加强政府及中央权力
        三、提升外交力,强化外交实施体制
        四、渐进修宪,谋求终极修宪
    第二节 变革深化日美同盟
        一、扩大自主性与对等性,促进同盟的新质变
        二、扩大国际协调与合作,维护既有政治经济秩序
    第三节 推进价值观同盟
        一、价值观外交的重拾与确立
        二、价值观外交的实施——从俯瞰地球仪外交到印太战略
        三、价值观外交的特点
    第四节 战略性经济外交的开展
        一、经济外交战略的提出
        二、安倍经济外交的实施与开展
    第五节 日本对外战略中的海洋战略
        一、海洋战略的顶层设计
        二、安倍任内日本的海洋战略推进体制
        三、海洋战略的动向与演进
第五章 安倍对外战略下的对中外交
    第一节 日本对华战略及中日关系历史进程回顾
        一、两极格局下的对抗阶段
        二、战略协调基础上的稳定发展期
        三、冷战结束后的摩擦与调整期
        四、安倍时期中日关系演进过程
    第二节 、战后中日关系发展总体趋势与特点
        一、战后中日关系发展总体趋势
        二、当前中日关系发展总体特点
    第三节 安倍对华外交战略内容
        一、安倍政权对外战略同对中外交的内在关联
        二、安倍对华外交关系考量
    第四节 安倍对华外交与中国的应对
        一、保持战略定力,不随安倍所起舞
        二、把握好对美关系大局
        三、增强战略互信和互谅
        四、继续加强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
结论
    第一节 安倍对外战略的影响
        一、安全利益的实现
        二、经济利益的实现
        三、所谓国际秩序的维护
    第二节 安倍政权对外战略走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我军俘虏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内涵
    2.1 我军俘虏工作的概念
        2.1.1 战俘和俘虏
        2.1.2 优待俘虏和宽待俘虏
        2.1.3 我军俘虏工作
    2.2 我军俘虏工作相关概念辨析
        2.2.1 我军俘虏工作与联络工作
        2.2.2 我军俘虏工作与俘虏政策
        2.2.3 我军俘虏工作与战时政治工作
    2.3 我军俘虏工作的特征
        2.3.1 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2.3.2 政治要求的敏感性
        2.3.3 政策制度的保障性
        2.3.4 教育改造的灵活性
        2.3.5 影响范围的深远性
    2.4 我军俘虏工作的地位作用
        2.4.1 我军俘虏工作是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4.2 我军俘虏工作是争取政治主动和瓦解敌军的重要手段
        2.4.3 我军俘虏工作是体现军队文明程度的重要保证
        2.4.4 我军俘虏工作是提升国家和军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3.1.1 瓦解敌军思想
        3.1.2 统一战线思想
    3.2 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3.2.1 践行根本宗旨
        3.2.2 实行军内民主
        3.2.3 宽待俘虏
    3.3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义思想
        3.3.1 理性待俘
        3.3.2 运用俘虏瓦解敌军
        3.3.3 视俘为己出
    3.4 国际人道主义
        3.4.1 国际人道法的历史演变
        3.4.2 国际人道法关于战俘权利待遇的主要内容
        3.4.3 国际人道法关于战俘问题的局限性
    3.5 俘虏工作相关学科理论
        3.5.1 心理学理论
        3.5.2 社会学理论
        3.5.3 管理学理论
第四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实践历程
    4.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1.1 明确了“不搜俘虏腰包”的政治纪律
        4.1.2 奠定了俘虏工作的组织基础
        4.1.3 创建了宽待俘虏的政策体系
        4.1.4 确立了争取进步俘虏的方针策略
    4.2 抗日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2.1 设立了各级敌军工作部门
        4.2.2 概括了政治工作三大基本原则之一
        4.2.3 阐明了伪军工作的方针策略
        4.2.4 建立了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4.2.5 成立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组织
    4.3 解放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3.1 确立了“即俘即补即战”的俘虏工作方针
        4.3.2 开展了大规模改造解放战士活动
        4.3.3 完善了宽待俘虏政策体系
        4.3.4 指明了教育改造俘虏军官的基本方法
    4.4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4.1 加强了敌军工作机构建设
        4.4.2 设立了战俘管理处
        4.4.3 丰富发展了宽待俘虏政策体系
        4.4.4 健全了适合外籍俘虏的管理教育方法
        4.4.5 开展了基于宽俘事实的国际宣传
    4.5 建国后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的俘虏工作
        4.5.1 健全了俘虏收容管理机构
        4.5.2 颁布了俘虏须知
        4.5.3 规范了俘虏工作流程
第五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效果评估和经验总结
    5.1 我军俘虏工作的效果评估
        5.1.1 定性评估
        5.1.2 定量分析
    5.2 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经验
        5.2.1 坚持把俘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
        5.2.2 坚持围绕党和军队制定的宽待俘虏方针政策开展工作
        5.2.3 坚持结合俘虏工作实践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5.2.4 坚持紧贴俘虏基本情况和舆论宣传变化开展实施
        5.2.5 坚持通过以俘管俘和以俘制俘增强俘虏工作效果
        5.2.6 坚持在教育改造中提高俘虏工作能力
第六章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俘虏工作的创新发展
    6.1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俘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6.1.1 制约干扰因素增多
        6.1.2 对象构成日趋复杂化
        6.1.3 运行机制日益交互化
        6.1.4 涉俘事务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6.2 科学借鉴近几场局部战争美军战俘事务的方式方法
        6.2.1 重视法规建设,依法组织开展战俘事务
        6.2.2 健全组织机构,推动战俘事务有序实施
        6.2.3 确立标准化作业环节,规范战俘事务流程
        6.2.4 开展俘前训练,帮助军人应对可能的被俘情况
        6.2.5 完善战俘及失踪人员遗骸搜寻处置机制
        6.2.6 构建归俘权益保障制度体系
    6.3 继承发扬我军俘虏工作的优良传统
        6.3.1 坚持传承宽待俘虏的政治优势
        6.3.2 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制定的政策法规
        6.3.3 始终着眼国家和军队的整体战略布局
    6.4 科学设计信息化战争我军俘虏工作的任务流程
        6.4.1 收容处置
        6.4.2 集结转送
        6.4.3 管理教育
        6.4.4 遣返安置
    6.5 推进我军俘虏工作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6.5.1 联合俘管能力
        6.5.2 教育改造能力
        6.5.3 瓦解敌军能力
        6.5.4 对敌宣传能力
        6.5.5 信息运用能力
    6.6 加强我军俘虏工作建设的主要途径
        6.6.1 完善适应战时的俘虏工作法规政策
        6.6.2 优化着眼实战的俘虏工作体制编制
        6.6.3 制定齐全配套的俘虏工作预案体系
        6.6.4 建设全面先进的俘虏工作信息系统
        6.6.5 健全军民融合的俘虏工作协调机制
        6.6.6 建立高效顺畅的俘虏工作系统工程
        6.6.7 构建烈士及被俘失踪人员遗骸搜寻处置机制
        6.6.8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归俘权益保障制度
结束语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我军俘虏工作历史简表
附录B 美军战俘事务专业词汇
附录C 信息化战争我军俘虏工作系统工程图

(4)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 ——以20世纪80年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韩国民族主义的特性
    第一节 韩国的民族特点
    第二节 韩国民族主义的渊源流变
        1.2.1 什么是民族主义?
        1.2.2 近代以来韩国民族主义的变迁
    第三节 韩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韩美关系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军事同盟关系的演变
    第二节 经济上的援助与依赖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韩国反美主义的由来与演变
    第一节 关于反美主义
        3.1.1 何谓"反美主义"
        3.1.2 形形色色的世界反美主义
    第二节 韩国反美主义概述
        3.2.1 韩国"反美主义"的概念
        3.2.2 韩国反美主义的类型
        3.2.3 阶段划分
        3.2.4 官方与非官方的反美
    第三节 导火索:光州事件
        3.3.1 光州事件始末
        3.3.2 韩国民众对美国的谴责
        3.3.3 美国坚持无责任论
        3.3.4 反美运动的爆发
第四章 80年代反美运动史的脉络
    第一节 民主化运动的序曲:1980~1982年
    第二节 反美运动的普遍化:1983~1985年
    第三节 反美运动的高涨:1986~1988年
第五章 反美运动高涨诸面相
    第一节 驻韩美军与韩国人的反美
        5.1.1 驻韩美军的现状与军事合作矛盾
        5.1.2 韩国人对驻韩美军的矛盾态度
    第二节 反对美国对韩国独裁政权的支持
        5.2.1 美国对韩国独裁政权的支持
        5.2.2 韩国民众的不满
    第三节 对韩美经贸关系的不满
        5.3.1 韩美经贸位置转移与美国的施压
        5.3.2 韩国人的不满与反美行动
        5.3.3 小结
    第四节 思想文化方面的反美
        5.4.1 美国的对外思想文化战略
        5.4.2 美国的思想文化渗透
        5.4.3 思想文化方面的反美情绪
第六章 反美主体与反美策略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新一代的崛起
        6.1.1 社会结构的变迁
        6.1.2 "年轻一代"的崛起
    第二节 高校学生成为反美先锋与主体
        6.2.1 80年代前半期的学生运动
        6.2.2 80年代后半期的学生运动
        6.2.3 激进的学生与反美主义
    第三节 反美运动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弱者的武器
        6.4.1 民族主义意识的强化
        6.4.2 反美手段与方式
结语:韩国反美主义的继续与未来
    第一节 80年代以来韩国反美主义的延续
    第二节 对80年代韩国反美主义的认识
    第三节 反美高潮中民族主义的得失
    第四节 霸权、民族主义与韩美关系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第一章 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军队后勤与军队后勤保障
        二、联合后勤保障和一体化后勤保障
        三、后勤保障社会化与全球化后勤保障
    第二节 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确保全局原则
        二、预有准备原则
        三、突出重点原则
        四、整体保障原则
        五、灵活应变原则
        六、讲求效益原则
    第三节 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理论
        一、后勤平等理论
        二、联合后勤保障理论
        三、一体化后勤保障理论
        四、后勤集约化理论
        五、后勤核心能力理论
        六、军事供应链管理理论
        七、军事后勤交易费用理论
第二章 军队后勤保障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三、后勤的专业化分工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第二节 热兵器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三、后勤保障专业化分工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第三节 机械化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三、后勤保障的专业化分工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第四节 信息化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三、后勤保障的专业化分工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第三章 当代美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一、二战时期的美军后勤保障
        二、冷战时期的美军后勤保障
        三、冷战后美军后勤保障
    第二节 美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一、美军后勤保障体制
        二、美军后勤指挥体系
    第三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一、主动直达式后勤保障
        二、远程分离式后勤保障
        三、立体全维式后勤保障
        四、民力参与式后勤保障
        五、全球化后勤保障
    第四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一、坚持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理念
        二、建立紧密衔接的无缝隙后勤系统
        三、实现后勤全资产可视性
        四、强调企业管理方法在后勤中的运用
        五、广泛利用民力实施后勤保障
        六、积极拓展全球化后勤领域
第四章 当代俄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第一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一、二战时期原苏军后勤保障
        二、冷战时期原苏军后勤保障
        三、冷战后俄军后勤保障
    第二节 俄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一、俄军后勤保障体制
        二、俄军后勤指挥体系
    第三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一、平战结合的区域式保障
        二、快速机动的立体直达式保障
        三、准确及时的优先式保障
        四、"模块化"的伴随式保障
    第四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一、推进一体化联勤,提升整体保障能力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精确保障能力
        三、优化后勤力量编组,提升快反保障能力
        四、强化后勤战备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第五章 当代日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第一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一、二战时期的日军后勤保障
        二、二战结束后日军后勤保障
    第二节 日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一、日军后勤保障体制
        二、日军后勤指挥体系
    第三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一、三军一体式保障
        二、全方位机动式保障
        三、军民结合式保障
    第四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一元化领导,发挥保障整体效能
        二、改革"烟囱式"后勤结构,强化三军联勤程度
        三、注重战储物资管理,提升不间断保障能力
        四、拓展利用民力范围,建立军民兼容保障体系
第六章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经验与不足
    第一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特色比较
        一、后勤保障体制比较
        二、后勤指挥体系比较
        三、后勤保障方式比较
    第二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先进经验
        一、重视后勤理论研究
        二、突出后勤信息能力的关键作用
        三、大力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
        四、加快发展战略投送能力
        五、注重全球化后勤的运作
    第三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一、美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以伊拉克战争为例
        二、俄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以第二次车臣战争为例
        三、日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第七章 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我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回顾
        一、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后勤保障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的后勤保障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军的后勤保障
    第二节 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主要成就与问题
        一、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主要成就
        二、我军后勤保障改革存在的问题
        三、我军后勤保障改革未来的方向
    第三节 当前我军后勤保障的优势与不足
        一、我军后勤保障的优势
        二、我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我军后勤保障理论研究
        二、逐步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保障体制
        三、加强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
        四、加快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五、重视我军战略投送力量建设
        六、适时启动全球化后勤战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冷战后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暴力行动研究 ——社会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概念辨析
    第二节 已有研究与发展构思
    第三节 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逻辑框架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暴力行动概述
    第一节 极端组织的现状
        一、极端组织界定
        二、部分极端组织介绍
    第二节 极端组织的行动目标与手段
        一、威胁性政治报复
        二、恐吓性经济破坏
        三、胁迫性劫机绑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经济环境:石油利益冲突中的中东伊斯兰世界
    第一节 外部困境:经济全球化与中东边缘化
        一、中世纪与文明古国
        二、工业社会与石油资源
        三、信息社会与区域身份
    第二节 内部困境:经济结构失衡与弱势身份的建构
        一、产油国与非产油国
        二、石油权益的维护
        三、欧佩克与国际能源组织
    第三节 观念困境:石油利益与经济公平
        一、美国驻军沙特和伊拉克重建
        二、美国的“经济公平”:维护世界贸易安全
        三、中东的“经济公平”:维护能源拥有者的利益
        四、伊斯兰极端组织:打击石油掠夺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治环境:政权利益冲突中的中东伊斯兰国家
    第一节 外部困境:世界格局转换与中东身份重构
        一、世界格局:“一超多强”替代“两极称霸”
        二、美国战略:“独霸全球”替代“与苏对峙”
        三、中东伊斯兰国家身份:“失去盟主”替代“各有其主”
    第二节 内部困境:派系纷争与弱势政府的建构
        一、区域背景:三种政体
        二、巴以冲突和巴勒斯坦内部争斗
        三、伊拉克重建和教派与民族矛盾
    第三节 观念困境:领土主权与政治正义
        一、“耶路撒冷”的宗教象征意义
        二、以色列“重返耶路撒冷”的历史情结
        三、中东伊斯兰世界的认知
        四、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反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度环境:社会转型冲突中的中东伊斯兰国家
    第一节 外部困境:美国的民主改造中东战略
        一、民主改造中东战略的背景
        二、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回应
        三、双方矛盾的焦点
    第二节 内部困境:历史变革与现实变革
        一、历史:曾经的“复兴”模式
        二、现实:社会转型中问题重重
    第三节 观念困境:民主制度与社会公正
        一、两种宗教信仰
        二、两种民主模式
        三、两种价值判断
        四、中东民主的“土壤”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互动:“共有知识”缺失导致的文化敌意
    第一节 认知互动:偏见
        一、学者认知
        二、传媒认知
        三、民众认知
    第二节 文化互动:曲解
        一、拉什迪的《撒旦诗篇》
        二、丹麦漫画风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为过程:极端观念内化导致的行为选择
    第一节 极端组织成员的身份分类
        一、追随者
        二、领导者
    第二节 观念环境的诱导:极端组织领导层的教化
        一、教化内容:片面引用“圣战”
        二、教化途径:多方营建教化氛围
        三、教化方式:网络、刊物与奖惩
    第三节 价值判断的内化:极端组织成员的理性选择
        一、理性选择与文化选择
        二、文化选择机制
        三、文化选择动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行为主体: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团体”性质与暴力行动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团体”特性
        一、组织形成:“集成”式
        二、结构框架:“塔状”型
        三、成员构成:同质性
        四、运行机制:散乱性
    第二节 运行机制的“跨国”特点
        一、全球营运与分工合作
        二、资金来源与资金运作
    第三节 组织行为的“集群”倾向
        一、诱因:相对剥夺感与社会失控
        二、表现:“新兴规范”与循环反应
        三、目的:追求公众化与轰动效应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国际社会问题与全球治理的视野
    第一节 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动机
        一、表层动机:诱导部分激进穆斯林走向极端
        二、深层动机:威胁逼迫国际社会就范
        三、终极目标: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第二节 暴力行动泛滥的社会基础
        一、外部: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与美国的中东政策
        二、内部:时代精神与创制之门
    第三节 全球治理的视野
        一、时代背景:相互依存与全球社会
        二、标本兼治:联合打击与国际援助
        三、和谐世界:国际合作与共同治理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8)“9·11”后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三)研究方法、观点创新与限制
    (四)论文框架
    注释
第一章 爱国主义及其民族主义化:一种分析美国对外政策的视角
    第一节 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
        1、爱国主义的概念分析
        2、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
    第二节 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与对外政策
        1、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2、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
        3、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与对外政策
    第三节 美国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及其对外政策
        1、美国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的共同基础
        2、美国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的动力
        3、美国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在对外政策中的表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在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之间:一种解读美国对外政策史的途径
    第一节 建国初期:爱国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
        1、独立前美国爱国主义的建构
        2、联邦制的建立和美国爱国主义的形成
        3、建国初期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的受挫
        4、消除内部威胁与美国爱国主义的主导地位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走向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
        1、重建时期美国爱国主义的强化
        2、美西战争中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的上涨
        3、一战中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4、二战中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的再次上涨
    第三节 冷战时期: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
        1、冷战前期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的强化
        2、越南战争后期美国爱国主义的短暂回归
        3、冷战末期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的延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9·11"以后:美国爱国主义及其民族主义化
    第一节 公众的爱国主义情绪与大众传媒建构外部威胁的努力
        1、公众的爱国主义情绪
        2、大众传媒建构外部威胁的努力
    第二节 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与布什政府对外部威胁的建构
        1、布什总统建构美国的"敌人"的努力
        2、美国国会、最高法院对布什总统建构"敌人"的支持
    第三节 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的制度化
        1、国土安全部的建立
        2、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创建与发展
        3、国内情报机构改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9·11"以后: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
    第一节 对伊斯兰世界的防范
        1、严厉打击"敌方战斗人员"
        2、外国学生签证与监控
    第二节 全球反恐战争
        1、以恐怖主义为敌的布什主义
        2、敌人的扩大化
        3、全球反恐战争
    第三节 伊拉克战争与民主推广
        1、美国例外论的演进、单边主义与伊拉克战争
        2、威胁性质的变化、先发制人与伊拉克战争
        3、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与全球民主推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美国国内对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的反思
        1、美国公众的反思
        2、美国学术界的反思
        3、美国国会与司法部门的反思
    第二节 民族主义化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国外反美主义的发展
        1、自由主义的反美主义
        2、主权—爱国主义的反美主义
        3、激进的反美主义
    第三节 美国爱国主义部分回归下的布什政府对外政策
        1、对伊政策和反恐政策的微调
        2、对国际刑事法庭态度的微妙变化
        3、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立场转变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爱国主义的未来
    (二)美国爱国主义的未来
    (三)未来的研究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浅析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对传媒的控制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健全、专业的战时新闻传媒制度
2. 美军对新闻传媒的控制和利用系统化
    2.1贯穿战前——战时——战后整个过程
    2.2注重传播过程——受众——传播效果各个环节
3. 在控制和利用传媒的过程中抓关键、讲技巧
4. 对中国未来战争传媒策略的启示
    4.1思想上澄清认识、战略上高度重视
    4.2制定专业化、规范化的战时新闻运作体系
    4.3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技巧
    4.4争取国际舆论和华人媒体的理解和支持

(10)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独特魅力
    (一) 现场直播报道概述
    (二) 现场直播报道的特性
    (三) 电视新闻实行现场直播的必然性
    (四) 电视直播新闻的影响力
二、作用于直播效果的因素
    (一) 作用于现场直播传播效果的非技术因素
    (二) 作用于现场直播传播效果的技术因素
三、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批判性思考
四、探索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之路
    (一) 电视直播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 促进直播发展的方案
    (三) 对现场直播节目未来走势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四、亲历卡塔尔美军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研究[D]. 侯隽. 外交学院, 2018(12)
  • [3]我军俘虏工作研究[D]. 张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2)
  • [4]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 ——以20世纪80年代为例[D]. 刘银萍. 南开大学, 2010(07)
  • [5]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D]. 王诺贝. 武汉大学, 2010(05)
  • [6]论《变形金刚2》的反恐怖袭击和大美国主义主题[J]. 程传荣. 电影文学, 2010(02)
  • [7]冷战后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暴力行动研究 ——社会学视角[D]. 陈敏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04)
  • [8]“9·11”后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D]. 潘亚玲. 复旦大学, 2007(06)
  • [9]浅析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对传媒的控制和利用[J]. 郭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2)
  • [10]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D]. 韩云雀. 西北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参观美国在卡塔尔的军事基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