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体质康复室的探讨

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体质康复室的探讨

一、普通高校建立体育保健康复室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玺[1](2020)在《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体质弱势群体的生命健康需求,推进体育教育公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分析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继而构建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和设计支持该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结论如下:(1)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得出:该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各校在教学内容和成绩考核上差异较大,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强但信息化手段使用较少。该课程教学资源有待扩充,教师学历、职称整体结构较为合理,部分高校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针对性指导教材配备不足。该课程教学环境有待优化,各高校均未建设适用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场地设施;班级规模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建立积极和谐的情感环境。(2)研究以生命教育、建构主义心理学等四大学科领域理论为基础,结合面向对象、主动调适等六大原则,构建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确立以提高个体的生命健康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为主的课程目标,配备人力资源、课程教材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设计无障碍化的物质环境和和谐互动的情感环境,采用德尔菲法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灵活使用分类式教学、运动处方式教学等5种课程实施策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关注体质弱势群体三维生命健康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其准则层总排序为健康体适能(0.3174)>技术技能(0.1887)>心理适能(0.1820)>理论知识(0.1686)>运动参与(0.1433)。(3)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包括四方面:完善由课程管理小组、院系学生负责人和校合作医院三方联合的管理体系,建立组织机构保障;配备课程计划、教学监控等四大制度,形成管理制度保障;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和鼓励现有教师培训进修,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优化硬件设施配置、开发网络信息平台和加大教师酬金激励,强化资金配备保障。

杨鑫源[2](2020)在《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全纳教育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下形成的全新教育思想与理念。全纳教育的五项基本原则是,人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每个人在兴趣、能力、需求和特征方面都是独特的;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特性的不同和各自的差异化学习能力;学校应当接受全部学生,同时能够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内避免歧视和排斥,创造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全纳教育的理念基础上,为提高体弱、病后恢复期及不适宜进行正常体育活动的少部分学生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其目的是提高此类学生的体质,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的研究方式,在全纳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通过对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的调查,从不同层面了解、分析当前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为体育保健课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建议,提高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学生主要由四种不同类型组成:残疾型、病症型、损伤型和体弱型,在这当中损伤型人数占比最高,达到47%。多数的学生对于体育保健课持非常喜爱或较喜爱的态度,占85.4%。体育保健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只达到了32.4%。2.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学院(部、系)的领导较为重视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学生进入体育保健班学习的审批程序较为规范;大部分高校制定了体育保健课教学大纲,且多数教师能够依据大纲进行备课和教学。3.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以非剧烈性的有氧运动项目为主,且多数高校进行理论课的教学;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偏多,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使用偏少;教学评价体系结构安排比较合理,然而在部分学校中也出现了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和片面的状况。4.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教师的职称以讲师与副教授居多,学历方面以硕士居多,结构较为合理。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但专职体育保健课教师数量较少。教师的授课课时数基本在每周12节以下,少部分教师存在授课课时数过多现象。5.目前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体育保健课教学的需要,但仍有少部分高校存在场地、器材不足情况。体育保健课教师使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授课还不够普及,需加强。

徐丽[3](2020)在《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对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孤独感和自卑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消极情感体验,也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孤独感和高自卑感情况在体育康复保健班的伤、残、病、弱学生中较为普遍,且日趋严重,如何改善这类学生孤独和自卑的情感体验一直是体育学和心理学学者们共同研究的话题。合作学习是以心理学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以课堂人际关系为基点,以合作为基本动力,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一种综合性教学体系。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是为保障普通大学中的特殊伤、残、病、弱学生公平接受体育教育权利而开设的体育课程。并要求在课堂中安排适当体育保健活动,以帮助恢复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将合作学习运用于到体育康复保健课程中有利于丰富体育康复保健班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探究学习能力,降低伤、残、病、弱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情况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在调查了解体育康复保健班伤、残、病、弱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情况的基础上,探究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对伤、残、病、弱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的查阅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后,选用自卑感量表(FI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进行测量和分析,并筛选出孤独感或自卑感较强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本研究将合作学习运用到体育康复保健课程中,对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进行7周的教学实验干预。最后,运用SPSS 21.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的自卑感和孤独感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性别、年级、类型差异,并对两个组实验前、后测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判断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能否改善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根据前、后测及延测数据分析实验效果是否具有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强于全国普通大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常模。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女生自卑感显着高于男生。大一年级学生自卑感和孤独感都强于大二年级学生,但孤独感的差异存在显着性,自卑感的差异不显着。(2)体育康复保健班中不同伤病类型的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残疾类型的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最强,短期受伤(术后恢复期)类型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最低,慢性疾病类型的学生与残疾类型学生之间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差异不显着,短期受伤(术后恢复期)类型的学生与残疾和慢性疾病类型的学生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且具有持续性效果。其中对自卑感各分维度的分析可知,对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体能四个维度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对外貌这一维度的影响不具有显着性。(4)传统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对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未达到显着效果。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对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干预效果优于传统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

覃超莹[4](2017)在《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开设现状及课程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建设是教育系统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途径。随着高校扩招对入校学生身体条件的放宽,高校出现了一批体质弱势群体,体质弱势群体的不断增加为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困难,也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提供了宽广的视野,面对体质弱势学生,如何有效开展并不断提高体育保健课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开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从教学基本情况出发,对体育保健课程建设构想,力图将本文研究成果运用到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实施中,同时对于促进北京市或全国体育保健课程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教师年龄结构、学历、职称分布较为合理,教龄相对较短,任课前后培训情况不够理想;体育保健课以自选教材为主,目前没有没有统一、指导性的教材;参加体育保健课学习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共用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无适宜的针对性保健器材。2.北京市独立学院并未针对体育保健课程设置全面、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一致性不高,实践课内容设置的运动项目较少,自主选择空间较小;学生对理论课内容需求主要集中于体育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常识。3.北京市独立学院各校体育保健课实践与理论学时安排侧重点不一;期末成绩评定主要依靠总结性评价,具有一定随意性与差异性;课程实施主要采用集体教学组织形式。4.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未来开展意向明确,主要影响因素是师资力量薄弱,领导对体育保健课不够重视,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的教学文件等。

李亚[5](2016)在《陕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保健班的现状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针对弱病残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课的大学生,很多高校设置了体育保健班,以此专门为该群体大学生设置体育课程,促进其身体健康的发展。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很多普通高校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本文重点对陕西省部分高校的体育保健班体育课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为我省高校病残大学生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陕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力求通过调查找出陕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1、陕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的开课情况不容乐观,在调查的23所学校中,15个学校开设了体育保健班,8个学校未开设。2、体育保健班学生主要分为残疾型、疾病型、损伤型和体弱型四种类型,其所占比例依次为:6%、41%、35%、18%,疾病型学生所占比例最高,残疾型所占比例最低。3、开设体育保健班的高校为体弱、病、残学生能进入体育保健班学习设定了明确的程序,且严格遵照设定的程序进行。4、体育保健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较为适宜其教学方式及教育理念但教学内容略显单一且注重实践教学轻相关理论传授,然保健班学生对保健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健身理论知识、养生知识、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知识很渴望。5、体育保健班学生上课缺乏指导性教材,上课时间不统一,体育保健课多在周内课外活动时间。6、体育保健教师实践教学内容多倾向太极拳、健身气功和乒乓球教学,学生喜欢的内容较广泛,教师教的内容与学生希望和喜欢其教的内容冲突。7、虽然大部分体育保健班教师很关心保健班学生的学习和身体状况,但是还有少数学生需要体育保健教师对其给予更多人文关怀。8、陕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保健班的多数学生喜欢和朋友一起参加课外锻炼,其活动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且部分进行锻炼的体育保健生锻炼时间时间和次数均较少,还有近乎一半学生平时基本不锻炼。9、陕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保健教师队伍选择的多是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但专业体育保健的老师很少,这些老师基本没有经过体育保健方面的培训与进修,对相关培训与进修很期待。10、陕西省普通高校对体育保健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度还不够,且评分存在不合理之处。11、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但可供体弱、病、残学生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场地、器材缺乏,如增加康复和保健运动的器械。12、体育保健课教学取得显着效果,对学生的身心均有改善,心理改善最为明显,已有部分学生能返回原班级上课。体育保健班师生均认为开展体育保健课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结论:针对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笔者从国家、学校、体育保健教师、保健班学生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改善陕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国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着手体育保健教材的建设;学校对其重视如对体育保健教师上岗前进行培训,上岗后安排进修、购置康复保健器材、合理安排上课时间、考试评价体系及内容逐步完善;体育保健教师增加自身保健康复等专业知识储备、大胆尝试“随班教学”模式、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体育保健班学生增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补充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等,以此更好贯彻落实教育的公平化和以人为本理念。

古成龙[6](2015)在《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的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育一方面应重视身体健全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在另一方面,更应关怀照顾到病、残体弱大学生这些特殊群体。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重庆市各高校均存在一定人数的病、残体弱类学生,但专门针对病、残体弱大学生开设的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并不普遍;重庆市大部分未开设的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的学校对于病、残体弱大学生一般采用随班上课免考、申请体育课免修、申请其他课程换修体育学分等方法,学生反馈不理想;重庆市开设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的高校,课程实施已相对系统,目标、内容、设计、评价考核俱全,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满意度反馈相对理想;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高校开设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对病、残体弱大学生的体育现状、体育活动频率、体育态度均有较优的影响效应。本研究将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1学生情况复杂,难以统一课程目标,影响课程效果;2教学内容选择范围小;3学生的院系分散,课程时间的组织困难;4没有成熟的课程教材;5专门性场地设施严重短缺;6专任教师的欠缺等发展困境;本研究针对重庆市该课程的实施现状,将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进行部分设计。具体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班级设置、教师队伍建设4方面进行设计,以推进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的发展。

朱立斌[7](2014)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弱势学生包括特殊疾病者、身患残疾者、身体肥胖者、体质虚弱者、疾病恢复期等几个类型。怎样使体育弱势学生更好的从事体育活动,对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黑龙江省18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弱势学生体育参与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当前在休育保健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提出相应建议。调查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学生对增进健康的途径有较为科学合理的认识,这是对休育弱势学生开设体育保健教课的一个有利前提;但在具体开设过程中,由于各高校对体育保健课的重视不足,导致黑龙江省有44.4%的高校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他们只能跟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基本上处于见习、免考或免修状态,失去了接受教育的公平性,根本无法实施健康教育;2、已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高校现阶段在体育保健课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多注重了教学目标的短期效应,忽视了长期效应,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安排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体现不出“因人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学生成绩考核过程中大多是结果考核,对过程考核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对体育弱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大影响;3、学校规模小、资金紧张;领导对体育保健工作的重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专业的体育保健教师;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宣传的力度不够;体育弱势学生数量少等是导致没有开设的主要原因。4、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没有安排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没有组织安排适合体育弱势学生的体育活动。要提高弱势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质量,应建立完善的体育活动方案,做好有针对性的指导;5、制约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对体育弱势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的主要因素是:领导重视不够,缺少宣传力度;体育保健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完整性、实用性、针对性;从事体育保健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体育保健方面所需场地、器材设施不足。6、体育弱势学生认为:高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为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应加强健康知识宣讲;为学生建立锻炼档案和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李萍萍[8](2014)在《南京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实验探究》文中指出2014年两会网络热点调查显示,教育改革首次跻身关注度前十。两会聚焦高等教育众多热点话题包含: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从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全方位推荐教育改革发展及关注教育公平等等。表明教学改革的重点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随着高考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病残学生也可以享受到公平的高等教育,学生生源结构有了重大改变,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模式相应的改变,满足大学生群体多样性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校的体育保健课却存在种种问题。教学目标不明晰;教材内容单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了保健班学生的需求,忽略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等等。这是远远满足不了保健班学生的需求的。并且,因为将保健班学生单独进行教学,却忽视学生特点的传统教学,反而会导致身体病、残、弱的学生丧失了其享受体育教学的公平,偏离了保健课设置的目的。高校保健班学生生理条件个性化显着,特点鲜明,心理敏感,锻炼意识淡薄。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心理保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本研究围绕保健班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实验,增加保健班学生对体育康复保健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刺激保健班学生良好的运动体验,能自主采用科学的身体锻炼方式,影响自己的体育认知、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了验证本次教学实验对保健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本研究以南京大学保健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的实验干预。测量工具为身体自尊量表与锻炼态度量表,所得数据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教学实验的实践在保健班教学中运用的效果显着。本文结论如下:1、因保健课教学对象较普通学生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性,保健课教学目标在注重身体康复、运动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保健。2、注重保健课中理论教材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正确的体育认知,指导保健班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参加体育锻炼。3、保健课的教学围绕学生需求实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的运用,加强师生互动,刺激学生积极的运动体验。4、适当降低教学目标,创设梯度目标、层次目标,能提高保健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率及积极性。5、在教学中加入身体康复的教学内容,并在技能教学过程中运用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康复,并对培养稳固持久的体育锻炼态度有着重要意义。6、运用运动处方,加强对保健课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

勾凤云[9](2014)在《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内蒙古39所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在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开课状况、教学文件、教学内容、教师结构、场地设备及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为内蒙古地区各个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刘荣花[10](2013)在《关于高校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课的探究》文中认为残障学生是高校里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与正常学生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对西安10余所高校残障学生参与保健课现状进行调查,针对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活动的项目特点,从残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残障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教学的构想。

二、普通高校建立体育保健康复室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建立体育保健康复室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定义述评
    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2.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4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以长春市为例
        4.1.1 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4.1.2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4.1.3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4.1.4 课余体育锻炼分析
        4.1.5 课程制约因素分析
    4.2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基础
        4.2.1 理论基础
        4.2.2 构建原则
    4.3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要素构建
        4.3.1 课程目标分析
        4.3.2 课程资源分析
        4.3.3 课程环境分析
        4.3.4 课程内容分析
        4.3.5 课程实施分析
        4.3.6 课程评价分析
    4.4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
        4.4.1 组织机构保障
        4.4.2 管理制度保障
        4.4.3 人力资源保障
        4.4.4 资金配备保障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3.2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状况分析
    3.3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分析
    3.4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师资队伍分析
    3.5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条件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对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孤独感
        2.1.1 孤独感的概念
        2.1.2 孤独感的测量
        2.1.3 孤独感的干预
    2.2 自卑感
        2.2.1 自卑感的概念
        2.2.2 自卑感的测量
        2.2.3 自卑感的干预
    2.3 合作学习
        2.3.1 合作学习的概念
        2.3.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2.3.3 合作学习中的教学方法
        2.3.4 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3.5 合作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4 体育保健康复课程
        2.4.1 体育保健康复课程的概述
        2.4.2 高校体育康复保健班课程开设情况
        2.4.3 体育康复保健课程体系
        2.4.4 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教学模式
        2.4.5 体育康复保健课程中干预学生心理健康
    2.5 研究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资料法
        3.4.2 问卷调查法
        3.4.3 实验法
        3.4.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现状
        4.1.1 自卑感和孤独感得分情况分析
        4.1.2 不同性别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4.1.3 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4.1.4 不同伤病类型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合作学习组与传统授课组的同质性检验
        4.2.2 合作学习组学生实验前后孤独感和自卑感对比分析
        4.2.3 传统授课组学生实验前后孤独感和自卑感对比分析
        4.2.4 合作学习组与传统授课组实验后孤独感和自卑感对比分析
        4.2.5 实验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分析
        4.2.6 实验效果的保持性分析
5 讨论
    5.1 体育康复保健班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现状分析
    5.2 不同性别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5.3 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5.4 不同伤病类型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差异分析
    5.5 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对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开设现状及课程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1 独立学院的概念
        2.1.2 体育课程的概念
        2.1.3 体育保健课程的概念
        2.1.4 体质弱势学生的概念
    2.2 高校中体质弱势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2.3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研究
        2.3.1 课程开展现状的研究
        2.3.2 课程教学的研究
        2.3.3 课程建设的研究
    2.4 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程的研究
        2.4.1 课程开展现状的研究
        2.4.2 课程教学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北京市独立学院已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现状的分析
        4.1.1 体育保健课程的基本情况分析
        4.1.2 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情况分析
    4.2 北京市独立学院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现状的分析
        4.2.1 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意向
        4.2.2 体育保健课程开设的影响因素
    4.3 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
        4.3.2 体育保健课程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4.3.3 体育保健课程教材的内容指导性不足
        4.3.4 体育保健课程的场地和器材设施不完备
    4.4 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构想
        4.4.1 构想体育保健课程的理论基础
        4.4.2 体育保健课程的构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陕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保健班的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1.1.2 保健班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1.1.3 保健班学生体育教育权利
    1.2 研究目的
        1.2.1 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的开展现状
        1.2.2 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对体育保健课的相关范围、概念的界定
        1.4.1 教学对象
        1.4.2 体育保健课
        1.4.3 融合体育(随班教学)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研究现状
        2.1.1 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必要性研究
        2.1.2 开设情况
        2.1.3 教学内容
        2.1.4 保健班学生的身心情况
        2.1.5 教学形式
        2.1.6 体育保健教师的师资培养
        2.1.7 体弱病残学生体育权利
    2.2 国外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的开展现状
        4.1.1 开课情况
        4.1.2 开课形式
        4.1.3 学生的基本情况
        4.1.4 教师的基本情况
    4.2 体育保健班的教学现状
        4.2.1 进班程序
        4.2.2 教学人数
        4.2.3 教学形式
        4.2.4 教学内容
        4.2.5 考核情况
    4.3 体弱、病、残学生的课外活动现状
        4.3.1 课外锻炼的现状
        4.3.2 课外锻炼时间、频率、形式
        4.3.3 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4.3.4 课外锻炼的满意度
    4.4 高校公体的体育保健班师生对体育保健课的认知
        4.4.1 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
        4.4.2 原因调查
        4.4.3 培训进修意愿
        4.4.4 进入保健班后学生身心改善情况
        4.4.5 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
        4.4.6 学生对与自身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
        4.4.7 场地器材需求认识
        4.4.8 开设必要性的认识
    4.5 高校未开设体育保健班的原因调查
5 结论
6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的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病、残体弱大学生群体的客观存在
        1.1.2 体育对病、残体弱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1.1.3 病、残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公平应得到维护
        1.1.4 我国法规要求针对病、残体弱大学生开设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
        1.1.5 重庆地区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研究的空缺
    1.2 选题的目的与理论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
        2.1.2 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教学对象的界定
    2.2 国内目前研究现状
        2.2.1 体育弱势群体与高校体育的研究
        2.2.2 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理论意义的研究
        2.2.3 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
        2.2.4 高校体育保健康复课的课程的开设状况
        2.2.5 全国各地区开设体育保健康复课程高校的教学现状研究
        2.2.6 体育项目应用于体育保健康复课的探索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分层抽样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重庆市普通高校开设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的普及程度不高
        4.1.1 各高校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符合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开设对象的学生
        4.1.2 各高校未普遍开设体育保健康复课程
    4.2 重庆市未开设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的高校调查
        4.2.1 学校、体育教师对于病、残大学生的体育课处理办法
        4.2.2 未开设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高校的病、残体弱学生调查
        4.2.3 重庆市高校未开设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原因的归纳
    4.3 重庆市开设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的高校调查
        4.3.1 体育保健课的课程实施现状
        4.3.2 学生申请体育保健康复课资格的审批程序
        4.3.3 问卷调查保健康复班的病、残体弱大学生对目前课程的评价
        4.3.4 保健康复班的病、残体弱大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
    4.4 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具有较优的课程效应
        4.4.1 开设该课程学校的病、残体弱大学生体育现状较优
        4.4.2 开设该课程学校的病、残体弱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频率明显增多
        4.4.3 开设该课程学校的病、残体弱大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更积极
    4.5 重庆市已开设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学校的该课程发展困境
        4.5.1 学生情况复杂,难以统一课程目标,影响课程效果
        4.5.2 教学内容选择范围小
        4.5.3 学生的院系分散,课程时间的组织困难
        4.5.4 没有成熟的课程教材
        4.5.5 专门性场地设施严重短缺
        4.5.6 专任教师的欠缺
5 对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程的部分设计
    5.1 课程目标的设定
    5.2 课程内容的确定与开发
    5.3 班级的设计
    5.4 体育、医学康复、特殊教育三个领域共同合作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学生基本情况
        3.1.1 体育弱势学生数量、比例情况
        3.1.2 体育弱势学生“弱势”类型
        3.1.3 体育弱势学生对增进身体健康主要途径的认知情况
    3.2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现状与分析
        3.2.1 体育保健课开设情况
        3.2.2 开设体育保健课高校的情况
    3.3 黑龙江省未开设体育保健课高校的现状与分析
        3.3.1 高校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
        3.3.2 未开设高校学生、教师、主管领导对体育保健方面的认知情况
        3.3.3 未开设体育保健课高校体育成绩评价方式
    3.4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
        3.4.1 体育弱势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情况
        3.4.2 体育弱势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形式与场所选择情况
        3.4.3 体育弱势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情况
        3.4.4 家长对体育弱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3.4.5 影响体育弱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3.5 制约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3.5.1 学校领导重视不足,组织管理工作不到位
        3.5.2 体育保健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完整性、实用性、针对性
        3.5.3 从事体育保健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3.5.4 体育保健方面所需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3.6 体育弱势学生对体育保健工作的期待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南京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实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意义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背景
    2.1 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对保健课受教育对象的研究
        2.2.2 对于保健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2.3 相关研究成果中存在的缺憾
    2.4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访谈法
第四章 保健课的教学实验设计
    4.1 保健课教学实验概述
        4.1.1 传统保健课教学模式的弊端
        4.1.2 保健课教学实验的概述
        4.1.3 教学实验的设计理念
        4.1.4 教学实验的设计框架
    4.2 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体系
    4.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系统设计
        4.3.1 保健课的理论单元
        4.3.2 保健课的体验单元
        4.3.3 保健课的技能单元
        4.3.4 保健课的身体康复单元
        4.3.5 保健课的考核单元
    4.4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系统设计
        4.4.1 总体教学计划过程系统的设计
        4.4.2 保健课学时教学过程设计
    4.5 教学条件系统设计
        4.5.1 教学实验中的原则
        4.5.2 教学环境构建
        4.5.3 保健课教学中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的运用
        4.5.4 保健课教学中教学策略应用
    4.6 教学评价系统设计
        4.6.1 测量工具选取
        4.6.2 测量工具
第五章 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案
        5.1.1 实验构想与假设
        5.1.2 实验对象
        5.1.3 项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
        5.1.4 实验地点
        5.1.5 实验步骤
        5.1.6 实验变量的分析与控制
        5.1.7 实验类型
        5.1.8 实验测量和统计
    5.2 实验过程
        5.2.1 实验前期准备
        5.2.2 实验实施
        5.2.3 重要实验实施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实验前后被试对象在身体自尊量表上的统计与比较分析
        6.1.1 实验前身体自尊情况的统计
        6.1.2 实验后身体自尊情况的统计
        6.1.3 实验前后身体自尊量表的比较
        6.1.4 实验前后被试对象的身体自我价值感水平有显着性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6.1.5 实验前后被试对象运动能力呈现显着性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6.1.6 实验前后被试对象身体状况因子有显着性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6.1.7 实验前后被试对象的身体吸引力无显着性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6.1.8 实验前后被试对象身体素质水平无显着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6.2 实验前后被试对象在锻炼态度量表上的统计与比较分析
        6.2.1 实验前锻炼态度情况的统计
        6.2.2 实验后锻炼态度情况的统计
        6.2.3 实验前后锻炼态度量表的比较
        6.2.4 实验前后行为态度、行为意向、行为习惯因子水平有显着性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6.2.5 实验前后目标态度因子呈现显着性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6.2.6 实验前后被试对象情感体验因子呈现显着性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6.2.7 实验前后被试对象的行为认知因子有显着性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6.2.8 实验前后被试对象主观标准因子水平有显着性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6.2.9 实验前后被试对象行为控制感因子水平有显着性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教学实验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保健班学生的身体自尊意识
        7.1.2 教学实验的实施促进了保健班学生锻炼态度水平的提高
        7.1.3 保健课教学解决的问题
        7.1.4 保健课教学模式设计
    7.2 建议
第八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的不足
    8.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锻炼态度量表
    身体自尊量表
致谢

(9)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2. 问卷调查法
        3. 专家访谈法
        4. 比较分析法
        5. 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情况调查
        1. 开设体育保健课情况及学生病因调查
        2. 体育保健课开课现状情况调查
        3. 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文件及教学内容情况调查
        4. 体育保健课考评形式调查
        5. 体育保健课任课教师情况调查
        6. 体育保健课场地器材设备使用情况调查
    (二) 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开展课余活动的情况调查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各个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状况不容乐观
        2. 各个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课现状不尽合理
        3. 各个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文件不完整
        4. 各个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有待调整
        5. 各个高校体育保健课的任课教师专项结构比例失衡
        6. 各个高校体育保健课场地设备严重不足
        7. 各个高校的特殊群体学生课余活动开展状况不佳
    (二) 建议
        1. 各个高校全面开设体育保健课刻不容缓
        2. 各个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形式改革是当务之急
        3. 各个高校体育保健课必须保证完整的教学文件
        4. 各个高校体育保健课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考评体系
        5. 各个高校体育保健课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10)关于高校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课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为残障学生开展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1 保健体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1.2 保健课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2 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活动的项目特点、意义及影响因素
    2.1 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活动的项目特点
    2.2 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活动的意义
    2.3 影响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活动的因素
3 对保健课教学的构想
    3.1 高校要重视保健体育课, 提供各项保障
    3.2 教师要完善教学内容, 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3.3 学生积极参与保健体育课, 为终身体育服务

四、普通高校建立体育保健康复室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D]. 刘玉玺. 吉林大学, 2020(08)
  • [2]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鑫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合作学习的体育康复保健课对学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影响研究[D]. 徐丽. 西南大学, 2020(01)
  • [4]北京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开设现状及课程建设的研究[D]. 覃超莹.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2)
  • [5]陕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保健班的现状调查分析[D]. 李亚.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
  • [6]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的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古成龙. 西南大学, 2015(12)
  • [7]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研究[D]. 朱立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02)
  • [8]南京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实验探究[D]. 李萍萍. 南京大学, 2014(03)
  • [9]内蒙古地区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J]. 勾凤云.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4(02)
  • [10]关于高校残障学生参与保健体育课的探究[J]. 刘荣花. 安徽体育科技, 2013(03)

标签:;  ;  ;  ;  ;  

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体质康复室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