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抛光大米中矿物油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程大伟[1](2021)在《LiF双曲面全聚焦弯晶X射线仪器研制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双曲面全聚焦弯晶(DCC)有两个曲率半径,分别在罗兰圆和晶体绕焦点连线旋转方向。双曲面弯晶是一种严谨的Johansson型结构,晶体的曲率半径为R,晶面的曲率半径为2R,能够将照射到晶体上所有入射角为θ、满足Bragg方程的X射线单色化并全聚焦到罗兰圆上焦点位置。双曲面弯晶与微焦斑X射线源结合,能够衍射高强度的单色X射线并全聚焦,形成单色X射线荧光光谱仪(MWXRF),是目前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的一种发展方向,有更高的信背比,用于材料元素分析有明显的优势;MWXRF使用单色X射线,择优激发材料中的元素,相比普通EDXRF,检出限低1~2个数量级;微焦斑X光管和双曲面全聚焦弯晶组合可提供实验室型单色X射线光源,替代部分同步辐射光源应用。本文依据双曲面弯晶的原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LiF双曲面加工、晶体调试、仪器设计、应用流程和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LiF晶体开展双曲面晶体的参数设计,根据Bragg方程和Johansson罗兰圆,已知罗兰圆半径R、单色X射线能量E,计算出相应晶体的参数,包括Bragg入射角、旋转半径r、光源至晶体和晶体至样品的距离、焦连线距离等等参数。采用“先磨后弯”的工艺,先将晶面与晶体平行的平面晶体磨制成曲率半径为2R的柱面,然后在650~700℃的高温下逐步增加凸模上的负载至2~4kg,使柱面晶体缓慢形变,得到与凹模一致的双曲面。经检验,弯晶的双曲面参数与理论值完全一致。按这种方法加工出50mm×30mm×0.5mm能够衍射5.415 keV、42mm×22mm×0.5mm衍射17.425 keV的LiF(200)双曲面晶体、54mm×30mm×0.5mm的LiF(420)、以及40mm×30mm×0.5mm衍射17.425 keV的LiF(420)双曲面晶体,衍射能量可扩展至2.30~22.16 keV能量范围内的任一单色X射线能量。通过三维光学调节架,调节双曲面晶体使其与预定位置重合;设计强度测量装置,测试LiF(200)双曲面弯晶的衍射强度达到5.3×108cps的国际同类指标。采用Ti片进行刀口扫描试验,试验发现计算出的焦斑尺寸与步距呈良好二次线性关系,计算出的焦斑大小与Z轴偏离窗口平面的距离也呈良好的二次曲线关系,根据拟合曲线推导水平方向最小焦斑尺寸为0.74mm;考虑到会聚X射线光束与样品夹角为34.6°,因而样品窗口处的理论最小焦斑大小为0.24mm×0.52mm。2.采用双弧形狭缝、轻基体或紫铜样品窗口、小孔径紫铜衬铝准直器,尽可能降低杂散线的干扰。以衍射5.415keV尺寸为50mm×30mm×0.5mm的LiF(200)双曲面弯晶和微焦斑Cr靶研制了单色X射线痕量轻元素检测仪,分析油品中痕量硫(S)和氯元素(Cl),其中汽油中S元素的检出限为1.75μg/g,矿物油中Cl元素的检出限为0.63μg/g;3.以衍射17.425 keV尺寸为40mm×30mm×0.5mm的LiF(420)双曲面弯晶和微焦斑Mo靶X光管研制了单色X射线痕量重元素检测仪,应用于烟用材料接装纸和滤棒中的重金属元素铬(Cr)、镍(Ni)、汞(Hg)、砷(As)和铅(Pb)快速检测,与普通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相比,元素检出限降低近一个数量级,其中Cr检出限由7.5μg/g降至0.72μg/g。
谢尧卿[2](2020)在《不同脂肪含量食品中矿物油污染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建立了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火焰离子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HPLC-GC-FID)测定低脂食品与油脂食品中矿物油饱和烃(Mineral oil saturated hydrocarbons,MOSH)和矿物油芳香烃(Mineral oil aromatic hydrocarbons,MOAH)的分析方法。采用HPLC-GC分析市售粮食加工品、食用油和巧克力中的矿物油,研究了储藏时间和矿物油含量变化的关系,开发了三维荧光光谱快速筛查低脂样品中是否存在MOAH的方法,并对巧克力样品的环氧化方法进行了优化。具体结果如下:(1)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芳香烃单体、工业用油和48种粮食加工品中的MOAH。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多,荧光峰的数量和强度都会增加,同时峰位置会发生红移。确定以HJ油作为荧光检测的标准品,EX230/EM330为固定的激发/发射波长。最后将荧光检测的结果和HPLC-GC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相关性较好(r=0.946)。(2)分析56种粮食加工品中的矿物油,有47种样品检出MOSH,17种样品检出MOAH。大米的污染水平在粮食加工品中整体偏低,国内不同产地的大米中矿物油污染物的含量也不同;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样品中矿物油污染含量随之上升。(3)分析46种食用油和28种巧克力样品中的矿物油。在食用油样品中,32种样品被矿物油高度污染。针对巧克力样品,优化了提取、富集与去除烯烃的环氧化反应条件,并且提出了准确测定巧克力中MOSH和MOAH的方法。调查了我国市售的巧克力产品,发现MOSH污染比较普遍,包装材料、脂肪含量和矿物油污染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加工工艺和污染含量存在一定关系。
张书畅[3](2020)在《奶粉和固体饮料中矿物油污染的定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生多起矿物油污染食品的事件,包括食用油、大米和巧克力等。首先以奶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奶粉中矿物油迁移污染(即奶粉表面矿物油)和整体污染的分析方法,然后确定了咖啡粉和可可粉中MOH(Mineral oil hydrocarbons)的提取方法,并对市售的50种奶粉、10种咖啡粉和5种可可粉样品进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其污染规律。具体结果如下:(1)建立奶粉中迁移污染的分析方法,对50种市售奶粉中的矿物油迁移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个样品中均未检测到MOAH(mineral oil aromatic hydrocarbons),但有33个样品被MOSH/POSH(mineral oil saturated hydrocarbons/polyolefin oligomeric saturated hydrocarbons)污染,其含量为0.10~5.09mg/kg。对奶粉中迁移污染规律的分析发现,包装材料、脂肪含量、储藏时间与MOSH/POSH的含量有关,金属罐装婴幼儿配方粉的MOSH含量最低,脂肪含量与MOSH/POSH的迁移污染呈正相关,纸罐装的奶粉在长期储藏期间的平均迁移量最多。(2)用建立的奶粉中矿物油污染分析方法测定了20个分别储藏在玻璃瓶和原包装中的奶粉样品的矿物油整体污染情况。结果显示,玻璃瓶和原包装中的奶粉只检测到MOSH/POSH,含量范围分别为0.91~7.45mg/kg和0.83~8.19mg/kg。研究表明,除金属罐外,其余均是原包装中的奶粉的矿物油污染量高于玻璃瓶。(3)确定咖啡粉和可可粉的提取方法为正己烷浸泡法。对10种咖啡粉和5种可可粉进行分析,9个咖啡粉和4个可可粉中检测到MOSH/POSH,含量分别为0.55~5.12mg/kg和0.34~16.61mg/kg,其中两个碱化可可粉中检测到MOAH,含量分别为0.29mg/kg和0.54mg/kg,且碱化可可粉中的MOSH/POSH和MOAH的污染量高于天然可可粉。
刘玲玲,李冰宁,欧阳杰,武彦文[4](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法测定稻谷和大米中的饱和烃矿物油》文中研究表明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gas chromatography,HPLC-GC)联用测定稻谷和大米中饱和烃矿物油(mineral oil saturated hydrocarbons,MOSH)的方法。首先,采用正己烷提取大米(或稻谷)中的MOSH;稻谷中含有大量天然烷烃,需要用氧化铝净化除去。然后,提取液浓缩后注入HPLC分析。目标物MOSH通过中心切割技术精准分离并转移至GC,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方法学考察表明:液体石蜡(MOSH的标准物质)在0.5~100 mg/L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方法定量限为0.05 mg/kg,加标回收率为89.1%~91.4%(相对标准偏差为4.6%~5.5%)。应用本方法测定24个稻谷和大米样品中的MOSH,其含量为0.30~2.30 mg/kg。
刘文静,张东杰,阮长青[5](2017)在《粮油及其制品中矿物油的检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矿物油的来源、理化性质和危害,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检测的感官分析法、物理分析法、化学分析法、色谱法以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评价了各自的优缺点,展望了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粮油检测相关技术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徐枫,李仁伟,罗玥,成桂红,胡银川[6](2016)在《抛光大米中掺涂菜籽油的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抛光大米中掺涂菜籽油的分析方法。采用正己烷提取抛光大米中的菜籽油,经皂化和甲酯化油脂,异辛烷溶解,最后经气相色谱检测。当测定结果中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亚麻酸甲酯和芥酸甲酯测定值大于55.0、45.0、1.50、0.20μg/m L时,可判定抛光大米中非法添加菜籽油,判定结果的可靠性为95%,置信度系数为2。
周晓璇[7](2016)在《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大米掺伪定量判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五谷之首”的大米(也称为稻米),其质量和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然而,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大米掺伪现象,使得大米的质量分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发快速、可靠的检测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S)具有快速、无损、绿色、低成本的突出优点,已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针对现在市场上常见的两种大米掺伪现象(高档米中混入低档米和使用矿物油抛光),以近红外光谱技术为基础,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建立了大米中掺入低档米和掺入矿物油的定量分析模型。(1)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直链淀粉含量建立掺伪大米(掺入低档米)的掺伪比例判别模型。按0%、5%、10%、15%、20%、30%、40%、50%、60%、70%、80%、90%和100%不同的掺伪比例制配了130个大米样品(高档A米中掺入低档B米),采集这130个掺伪大米的近红外光谱,对获得的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标准正态变量变换法、最大最小归一化法、平滑法和一阶导数法),分别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4种PLS定量分析模型。通过对比建模结果得出最优的预处理方法是最大最小归一化法,建立的掺伪比例分析模型(掺入低档米)的校正集和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8(Rc)和0.9845(Rv),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66(RMSECV)和6.46(RMSEP)。(2)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掺伪大米(掺入矿物油)的掺伪比例判别模型。按0.0000%、0.0118%、0.0395%、0.1370%、0.1819%、0.6194%、0.8764%和1.3219%不同的掺伪比例制配了80个大米样品(掺入矿物油),采集这80个掺矿物油大米的近红外光谱,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掺伪比例的PLS定量分析模型。试验结果显示,所建模型校正集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739(Rc)和0.106(RMSECV),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888(Rv)和0.0698(RMSEP)。两个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均很好,实现了对两种掺伪大米快速、准确的定量判别,为大米的品质监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思路。
孙记涛[8](2016)在《大米和大豆制品中几种违法添加物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大豆和大米制品中存在违法添加染料及乌洛托品的现象,尚缺乏相关国家标准和检测方法。碱性橙和碱性嫩黄O的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效率低、耗时长等缺点,高效液相色谱波长程序法可实现四种碱性染料同时检测的目的。乌洛托品的检测方法中的检测对象是其残留量或甲醛的含量,并未检测其总含量,因此建立大米和大豆制品中乌洛托品总含量的检测方法。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波长程序法对大豆制品中的工业染料、大米和大豆制品中的乌洛托品总含量进行检测。确立色谱条件并进行优化,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确立目标物的前处理方法并进行优化。利用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及定量限进行方法评价。(1)建立了非发酵豆制品中的碱性嫩黄O和碱性橙的HPLC波长程序法同时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确定乙醇为提取溶剂,流动相pH值为4.00,波长程序为0.000 min6.000min(碱性橙2,448 nm),6.000 min7.000 min(碱性嫩黄O,430 nm),7.000 min后(碱性橙21,碱性橙22,494 nm)。并对方法进行了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评价,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0,检出限及定量限均满足检测需要。(2)建立了大米和大豆制品中乌洛托品总含量的检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波长程序法,同时检测未转化的乌洛托品和已转化乌洛托品衍生物甲醛-2,4-二硝基苯腙的含量。结果表明:超声提取的效果较好;衍生反应的条件为温度为60℃,时间为30 min,pH为4.50;梯度洗脱程序:0.0004.000 min(100%流动相A),4.00012.000 min(50%流动相A+50%流动相B),可以缩短保留时间和改善峰型,同时设置了波长程序为0.0004.000 min(乌洛托品,210 nm),4.00012.000 min(甲醛-2,4-二硝基苯腙,351 nm)。并对方法进行了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评价,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8,检出限及定量限均满足检测需要。本文利用HPLC波长程序法同时检测非发酵豆制品中碱性橙和碱性嫩黄O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节约时间和实验资源。创建的大米和大豆制品中乌洛托品总含量的检测方法,对大米和大豆制品或食品中乌洛托品提供了全面检测的理论依据。
孙力军,徐枫,李仁伟,陈燕,成桂红,王涛,钟红霞[9](2013)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大米中的石蜡》文中指出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抛光大米中石蜡的检测和判别方法。用正己烷提取大米中石蜡,正己烷提取液过0.45μm滤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当样品中含C22、C23、C24、C25、C26、C27等6种以上组分时,可判定大米非法添加石蜡。
彭亚锋,李芩雯,冷桃花[10](2012)在《我国大米质量安全管理现状与建议》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我国大米质量安全现状,从大米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大米质量安全管理机构、标准建设和大米安全检测技术等方面深度剖析我国大米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并提出加强大米质量安全管理的建议。
二、抛光大米中矿物油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抛光大米中矿物油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LiF双曲面全聚焦弯晶X射线仪器研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弯晶X射线衍射技术的发展 |
1.2.1 晶体X射线衍射 |
1.2.2 衍射晶体 |
1.2.3 曲面晶体衍射起源 |
1.2.4 国外单曲面晶体X射线技术发展历程 |
1.2.5 双曲面晶体X射线发展历程 |
1.2.6 国内曲面晶体X射线衍射技术发展历程 |
1.2.7 曲面晶体加工工艺 |
1.3 双曲面弯晶X射线的应用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LiF双曲面全聚焦弯晶X射线器件研制 |
2.1 晶体衍射和聚焦 |
2.2 双曲面弯晶X射线技术原理 |
2.3 双曲面弯晶设计 |
2.3.1 双曲面弯晶单色X射线激发和接收 |
2.3.2 单色激发双曲面弯晶设计 |
2.3.3 双曲面弯晶曲面方程和验证 |
2.4 LiF双曲面全聚焦弯晶加工 |
2.4.1 双曲面全聚焦弯晶工艺探索 |
2.4.2 LiF晶体研磨 |
2.4.3 LiF晶体热弯 |
2.4.4 LiF晶体粘贴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曲面全聚焦弯晶调试及性能测试 |
3.1 单色器调节 |
3.2 衍射强度测量 |
3.2.1 焦斑处X射线强度 |
3.2.2 样品散色X射线强度 |
3.2.3 晶体加工工艺一致性试验 |
3.3 焦斑尺寸测量 |
3.3.1 刀口扫描测量焦斑 |
3.3.2 测量焦斑与步距的关系 |
3.3.3 测试窗口处焦斑大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曲面弯晶X射线轻元素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 |
4.1 双曲面弯晶设计 |
4.2 LiF(200)热弯程序 |
4.3 单色X射线(MWXRF)轻元素检测装置 |
4.4 痕量轻元素检测 |
4.4.1 标准物质 |
4.4.2 管压和管流条件试验 |
4.4.3 样品量试验 |
4.4.4 校准曲线 |
4.4.5 MWXRF精密度测试 |
4.4.6 轻元素MWXRF检出限 |
4.4.7 轻元素MWXRF样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曲面弯晶X射线重元素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 |
5.1 单色X射线重元素检测仪研制 |
5.1.1 衍射17.425keV曲面弯晶设计 |
5.1.2 LiF(420)双曲面晶体热弯程序 |
5.1.3 单色X射线重元素检测仪设计 |
5.2 单色X射线(MWXRF)重元素检测仪在烟用材料中的应用 |
5.2.1 单色X射线重元素检测装置 |
5.2.2 烟用接装纸和滤棒阳性样品 |
5.2.3 烟用材料压样试验 |
5.2.4 管压管流条件试验 |
5.2.5 校准曲线的绘制 |
5.2.6 MWXRF仪器精密度和稳定性 |
5.2.7 重元素MWXRF检出限几种计算方法 |
5.2.8 不同检出限计算结果比较 |
5.2.9 香烟接装纸样品中重元素MWXRF测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
致谢 |
(2)不同脂肪含量食品中矿物油污染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矿物油简介 |
1.2 矿物油的毒性及其相关限量规定 |
1.2.1 毒性 |
1.2.2 相关限量规定 |
1.3 食品中矿物油的污染情况 |
1.4 食品中矿物油的污染来源 |
1.4.1 环境污染 |
1.4.2 加工过程污染 |
1.4.3 食品接触材料迁移的污染 |
1.5 食品中矿物油的定量检测方法 |
1.5.1 食品中矿物油的提取方法 |
1.5.2 食品中矿物油的净化方法 |
1.5.3 食品中矿物油的分析方法 |
1.6 食品中矿物油芳香烃的快速检测方法 |
1.6.1 紫外光谱法 |
1.6.2 三维荧光光谱法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9 技术路线图 |
2 三维荧光快速筛查谷物中MOAH方法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样品 |
2.2.2 材料与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3 方法 |
2.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2 工业用油溶液的配制 |
2.3.3 市售粮食加工样品中MOSH和 MOAH的提取 |
2.3.3.1 LC-GC分析方法 |
2.3.3.2 荧光光谱分析方法 |
2.3.4 色谱及荧光光谱分析条件 |
2.3.4.1 色谱分析条件 |
2.3.4.2 荧光光谱分析条件 |
2.3.5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LC-GC分析样本中的MOAH |
2.4.1.1 LC-GC分析与大米生产相关的润滑油中的MOAH |
2.4.1.2 LC-GC分析大米样品中的MOAH |
2.4.2 荧光光谱法分析样本中的MOAH |
2.4.2.1 主要芳香类化合物的荧光特征 |
2.4.2.2 荧光光谱法分析与大米生产相关的润滑油中的MOAH |
2.4.2.3 荧光光谱法分析粮食加工品中的MOAH |
2.4.3 荧光光谱快筛方法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3 粮食加工品中MOSH和 MOAH的定量检测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样品 |
3.2.2 材料与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3 方法 |
3.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3.2 市售样品中MOSH和 MOAH的提取 |
3.3.3 色谱条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方法学考察 |
3.4.2 粮食加工品样品分析 |
3.4.3 储藏时间与大米中矿物油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食用油和巧克力中MOSH和 MOAH的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3 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奶粉和固体饮料中矿物油污染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矿物油简介 |
1.2 矿物油的用途 |
1.3 矿物油的毒性与相关限量规定 |
1.3.1 毒性 |
1.3.2 相关限量规定 |
1.4 食品中的矿物油污染情况与来源 |
1.4.1 污染情况 |
1.4.2 污染来源 |
1.5 矿物油定量检测方法 |
1.5.1 环境中的矿物油的测定 |
1.5.2 食品中的矿物油的提取和测定 |
1.5.3 食品中矿物油测定的干扰物 |
1.6 固体饮料中矿物油污染分析研究 |
1.7 干性食品包装物中污染物迁移动力学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9 研究内容 |
1.10 技术路线 |
2 奶粉中矿物油迁移污染的分析方法建立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样品 |
2.2.2 材料与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3 方法 |
2.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2 样品提取 |
2.3.3 样品净化 |
2.3.3.1 脂肪的去除 |
2.3.3.2 烯烃的去除(环氧化) |
2.3.4 色谱条件 |
2.3.5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提取方法优化 |
2.4.2 方法验证 |
2.4.2.1 线性范围 |
2.4.2.2 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 |
2.4.2.3 加标回收率和方法重复性 |
2.4.3 市售奶粉样品分析 |
2.4.4 包装材料对MOSH/POSH污染量的影响 |
2.4.5 MOSH/POSH含量与脂肪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
2.4.6 长期储存后矿物油迁移量的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奶粉中矿物油整体污染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样品 |
3.2.2 材料与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3 方法 |
3.3.1 标准溶液配制 |
3.3.2 样品提取 |
3.3.3 样品净化 |
3.3.4 色谱条件 |
3.3.5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提取方法探究 |
3.4.2 方法验证 |
3.4.2.1 线性范围 |
3.4.2.2 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 |
3.4.2.3 加标回收率和方法重复性 |
3.4.3 奶粉样品分析 |
3.4.4 不同储存容器对MOSH/POSH污染量的影响 |
3.4.5 MOSH/POSH含量与脂肪之间的相关性 |
3.5 本章小结 |
4 固体饮料中矿物油污染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样品 |
4.2.2 材料与试剂 |
4.2.3 仪器与设备 |
4.3 方法 |
4.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3.2 咖啡粉提取方法确定 |
4.3.3 可可粉提取方法确定 |
4.3.4 样品净化 |
4.3.5 色谱条件 |
4.3.6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咖啡粉和可可粉提取方法优化 |
4.4.2 方法验证 |
4.4.2.1 线性范围 |
4.4.2.2 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 |
4.4.2.3 加标回收率和方法重复性 |
4.4.3 咖啡粉样品分析 |
4.4.4 可可粉样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法测定稻谷和大米中的饱和烃矿物油(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标准溶液配制 |
1.3.2 样品中MOSH的提取 |
1.3.3 HPLC-GC分析条件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然烷烃的去除 |
2.2 MOSH的中心切割时间 |
2.3 方法学考察结果 |
2.3.1 仪器精密度和转移性能 |
2.3.2 线性范围 |
2.3.3 定量限的测定 |
2.3.4 回收率的测定 |
2.4 样品检测结果 |
2.4.1 比较人工和机器采收的稻谷样品污染情况 |
2.4.2 机采稻谷经磨坊加工后的污染变化 |
2.4.3 比较磨坊大米和市售大米的污染情况 |
3 结论 |
(5)粮油及其制品中矿物油的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矿物油的来源及性质 |
1.1 食品中矿物油的来源 |
1.2 理化性质及其毒性 |
2 矿物油的检测方法 |
2.1 感官分析法 |
2.2 物理分析法 |
2.3 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法 |
2.3.1 前处理方法 |
2.3.2 测定方法 |
(1)皂化法 |
(2)红外光谱法 |
(3)薄层色谱法 |
(4)气相色谱法 |
(5)气相色谱–质谱法 |
4 结论与展望 |
(6)抛光大米中掺涂菜籽油的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制备 |
1.2 仪器与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大米中油脂提取方法的优化 |
2.3 菜籽油质量分数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大米中油脂提取方法优化 |
3.2 皂化甲酯化条件的优化 |
3.3 样品中10种脂肪酸甲酯的测定 |
3.4 涂油抛光大米的定性判定 |
4 结论 |
(7)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大米掺伪定量判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大米 |
1.1.1 大米的种类 |
1.1.2 大米的主要营养成分 |
1.1.3 大米的直链淀粉 |
1.1.4 大米的掺伪现状 |
1.2 近红外光谱技术 |
1.2.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 |
1.2.2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
1.2.3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分析步骤 |
1.3 化学计量方法 |
1.3.1 光谱预处理 |
1.3.2 定量模型的建立 |
1.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大米领域的研究进展 |
1.4.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大米营养成分测定中的应用 |
1.4.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大米等级、品种、产地判别中的应用 |
1.4.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大米其他品质中的应用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样品 |
3.1.2 试剂药品 |
3.1.3 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样品制备 |
3.2.2 化学值测定 |
3.2.3 样品的近红外光谱采集 |
3.2.4 光谱预处理 |
3.2.5 NIRS预测模型的建立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掺低档米部分 |
4.1.1 化学值测定 |
4.1.2 光谱特征曲线 |
4.1.3 光谱预处理 |
4.1.4 定量模型的建立 |
4.2 掺矿物油部分 |
4.2.1 光谱特征曲线 |
4.2.2 定量模型的建立 |
5 讨论 |
5.1 样品的制备对定量模型结果的影响 |
5.2 化学检测对定量模型结果的影响 |
5.3 定量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
5.4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问题和展望 |
6 结论 |
6.1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直链淀粉含量对大米掺伪比例(掺低档米)的定量判别可行 |
6.2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大米掺伪比例(掺矿物油)的定量判别可行米的定量判别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大米和大豆制品中几种违法添加物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大米和大豆制品中主要违法添加物质 |
1.2.1 碱性橙和碱性嫩黄O |
1.2.2 乌洛托品 |
1.2.3 吊白块 |
1.2.4 硼砂 |
1.2.5 矿物油和石蜡 |
1.2.6 香精 |
1.3 碱性染料和乌洛托品的检测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碱性染料的检测方法及存在问题 |
1.3.2 乌洛托品的检测方法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HPLC波长程序法同时检测非发酵豆制品中碱性橙和碱性嫩黄O的含量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2.2.2 测定条件 |
2.2.3 方法评价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提取溶剂的确定 |
2.3.2 测定条件 |
2.3.3 方法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米和大豆制品中乌洛托品总含量的检测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3.2.2 测定条件 |
3.2.3 乌洛托品总含量的确定及计算 |
3.2.4 方法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3.3.2 测定条件的确定 |
3.3.3 方法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大米中的石蜡(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3 样品制备 |
1.4 测定条件[3-6] |
1.4.1 色谱条件 |
1.4.2 质谱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2 色谱质谱条件的优化 |
2.3 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定量限 |
2.4 方法的回收率及精密度 |
2.5 检验结果的定性判别 |
3 结论 |
(10)我国大米质量安全管理现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大米质量安全现状 |
1.1 大米质量良好 |
1.2 非安全指标超标时有发生 |
1.3 大米中镉超标问题敲人警钟 |
1.4 乱用添加剂情况不容忽视 |
1.4.1 滥用食品添加剂 |
1.4.2 滥用非食用物质 |
2 我国大米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
2.1 大米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
2.2 大米安全管理机构健全 |
2.2.1 粮油基础与管理标准 |
2.2.2 原粮标准 |
2.2.3 产品标准 |
2.2.4 方法标准 |
2.3 我国大米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基本满足质量监管需要 |
2.4 大米加工精度标准品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
3 加强大米安全管理的建议 |
3.1 加强对大米生产经营者、安全管理和生产人员培训 |
3.1.1 强化大米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
3.1.2 搞好大米生产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 |
3.2 政府应该严格控制转基因大米 |
3.3 搞好水稻生产基地的维护 |
3.4 大米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相互配合和加强监管 |
3.5 严惩违法厂商和个人 |
3.6 不断完善技术标准和法规 |
3.7 加强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建设 |
3.8 大米行业协会积极发挥作用 |
4 结语 |
四、抛光大米中矿物油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LiF双曲面全聚焦弯晶X射线仪器研制和应用[D]. 程大伟. 钢铁研究总院, 2021(01)
- [2]不同脂肪含量食品中矿物油污染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谢尧卿.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3]奶粉和固体饮料中矿物油污染的定量分析[D]. 张书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法测定稻谷和大米中的饱和烃矿物油[J]. 刘玲玲,李冰宁,欧阳杰,武彦文. 食品科学, 2019(16)
- [5]粮油及其制品中矿物油的检测方法[J]. 刘文静,张东杰,阮长青. 粮食与油脂, 2017(01)
- [6]抛光大米中掺涂菜籽油的检测方法研究[J]. 徐枫,李仁伟,罗玥,成桂红,胡银川.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7]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大米掺伪定量判别研究[D]. 周晓璇.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 [8]大米和大豆制品中几种违法添加物检测技术研究[D]. 孙记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大米中的石蜡[J]. 孙力军,徐枫,李仁伟,陈燕,成桂红,王涛,钟红霞.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18)
- [10]我国大米质量安全管理现状与建议[J]. 彭亚锋,李芩雯,冷桃花. 农业机械,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