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新文化理论初探

股市新文化理论初探

一、股市新文化理论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人玉[1](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和MF-DCCA的网络大数据与电影时序数据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乐于使用媒体工具进行娱乐休闲,通过搜索引擎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搜索,在社交媒体平台发表个人的看法、经验和意见,由此产生了海量的网络大数据。这些网络大数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兴趣、爱好、对事物的看法和情感倾向等等。电影产业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对象,与社交媒体网络密切关联,因此如何高效地挖掘网络大数据对电影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网络大数据是复杂的非线性时序数据,引入多重分形去趋势交叉相关性分析(Multifractal Detrended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MF-DCCA)方法和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以及搜索大数据和社交媒体大数据作为在线网络大数据的两大主要来源,本文选取了搜索引擎数据和Twitter幸福指数,对网络大数据与电影时序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基于谷歌搜索引擎工具,分析了金融指数搜索词“DJIA”、“NASDA”和“PMI”的谷歌搜索量与北美票房之间的交叉相关性,以及新冠疫情爆发前后,谷歌搜索量与票房之间多重分形强度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谷歌趋势与电影票房之间存在多重分形交叉相关性,即两者之间的多重分形性显着,并且新冠疫情爆发后,多重分形强度增大,金融搜索引擎数据可以为电影票房预测的有效指标,为控制电影投资风险、指导电影营销策略等方面提供参考。基于社交媒体平台Twitter,对Twitter每日幸福指数(Twitter daily happiness sentiment,DHS)和北美电影票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Hurst指数、奇异指数和多重分形谱等指标表明,DHS与电影票房之间的交叉相关性是持续性的,并且长期内的交叉相关性要比短期内的稳定。使用LSTM对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Twitter幸福指数扩展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基准模型,证实了DHS和电影票房之间的关联性。DHS可以作为有效的电影票房预测指标,为电影排片日期的选择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影院资源利用率。此外电影公司股票与公司发布的电影票房密切关联,进而还研究了百度指数与电影公司股票的关联性。首先基于多重分形理论,分析讨论了移动端、PC端和“PC+Mobile”百度指数与电影公司股票的关系,进一步建立了预测百度指数的模型和预测股票历史交易数据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移动端百度指数的多重分形强度强于PC端和“PC+Mobile”百度指数,移动端百度指数对电影公司股票市场的波动具有更好的解释性。股票交易量的预测性最弱,移动端百度指数与股票交易量的关联性最弱。

郑晓锋[2](2020)在《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文中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历程中,语言变革无疑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因素。所谓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其基础表征就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建构了现代汉语规范化意义上的汉语语言系统——即以白话文为中心的汉语语言体系的确立与强化。但由于传统的“重内容轻形式”的研究倾向,对文学语言作为符号性媒介的本体性研究很容易被忽略;再者,白话文在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几乎成了定型状态,研究者更多地是从静态视角探究文学语言问题,而没有将其放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动态视域中加以考察,从而无法深入研究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层面的变化;此外,文学语言审美层面的动态演变也有待挖掘。本文以“媒介生态”为切入点,在关注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宏观维度的基础上,再从文字、报刊、图像、网络等微观视角出发,探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以期勾勒出一个连续性的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历史图景。所谓“媒介生态”,其最初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北美的Media Ecology研究,这与20世纪末中国本土兴起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北美Media Ecology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研究,立足点是人,强调媒介对人类、人类文化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中国本土的媒介生态学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最终旨归是建立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及实现媒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其出发点是媒介。但同时我们应看到二者的联系,因为北美Media Ecology所关注的人与媒介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一隅,所以,对于北美的Media Ecology,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差异性,也要看到其长处,对其有益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要加以合理的批判和吸收,以充分地运用到我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上来。至于北美Media Ecology和中国媒介生态学之间的差异,北美Media Ecology认为“人是条鱼”,生活在媒介环境构筑的“水”中,它重点研究媒介对人的影响,“它试图找出媒体迫使我们去扮演什么角色,媒体如何构建我们所看到的,为什么媒体让我们如此这样地感觉和行动”;而中国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介是条鱼”,生活在社会生态系统的“水”中,这一系统由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等生态因子构成,且以媒介及媒介的存续环境(媒介之间、媒介与社会之间)为研究中心。这种以“媒介”为中心的媒介生态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预先的理论视域。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有学者将之推至“文学四要素”之外“第五要素”的高度,媒介及媒介文化成了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语言论转向对我国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使得文学语言的符号媒介性功能逐渐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不再将之视为一种应有的静态之存在,而是一种通过动态变革演化而来的;它也不再仅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性存在,而且还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体。文学语言作为一种媒介符号,它的历史变革势必会受到其所依存的媒介生态的影响。再者,从文学理论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向内转”和“向外突”是其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前者强调文学研究对文学文本的重视,而后者则强调打破文学的固有边界,把文学研究拓展为文化研究。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属于文学研究中的“内部研究”,而探讨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制的外在媒介生态因素属于“外部研究”,挖掘内在文学语言与外在媒介生态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将内部和外部研究联系起来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文学媒介和文学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其次,除文学语言以外的其他文学媒介都是文学语言的承载媒介,比如书籍、报刊、电子书、文学网站、文学广播和文艺类影视等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就会有不同的文学语言形式。随着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地位的演变和提升,百年来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不同的变革。整体上呈现为由文言到白话、由高雅到通俗、由静态到动态、由符号到图像、由单一到多元等趋势的异变。全文共分为导论、正文、余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理论视域、选题缘由及思路、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意义予以介绍,在对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现有研究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比如对于现代汉语白话形态的理所当然认同致使对语言的研究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处境,已有成果多于静态的叙写而非动态层面的规律演变之探究,文学语言多为工具性存在而非对象性指称,文学语言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等等。然而,文学活动中媒介作用的增强和文学语言的媒介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媒介生态,因为文学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它是微观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成、存在和演变不仅受到其他微观媒介(如书籍、期刊、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外在媒介生态的宏观建构,这就为我们从媒介生态维度研究近百年文学语言的变革提供了可行性契机。正文部分一共六章。分别从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作所经受的不同时期的明显的媒介生态为特征分章展开。第一章针对本文研究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原则——媒介生态,作一详细的梳理和介绍。所谓媒介生态,即媒介的存在场域,既包括媒介本身的存在状态,亦包括媒介所受制的外在因素。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媒介,是该场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媒介生态的整体性、多样性、互动性、平衡性、循环性,又对文学语言的存在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媒介生态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而宏观意义上的媒介生态又是通过微观层面的媒介生态而对文学语言的变革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是从晚清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到的显着的文化媒介生态入手,主要包括晚清白话文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两大显着的文化现象。从晚清黄遵宪提出“语文合一”①的观点开始,以封建士大夫为代表的维新派意识到民众思想启蒙对于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而思想启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打破传统文言的隔阂,推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新的白话语和白话文体开启了文学创作新的表达方式,促成了以白话小说为主的文学文体的勃兴。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报刊理念的引入激发了国人的办报意识,中国现代报刊业开始起步,为晚清白话文运动提供了必要的媒介传播平台,打造了全新的社会舆论空间,因之而出现了王韬的“报章体”、梁启超的“新民体”、欧化语中的新名词等新的语言形式,促发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等文体革新运动。明显来看,以文字改革为中心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文化媒介生态发生变化之际而发生的文学语言改革行为,但语言媒介符号所处的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等也出现了新情况,在这种合力下,晚清文学语言开始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20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前后带来了中国文学语言的历史性变革。这一时期的语言变革及其新文体实践,直接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化转型。与晚清白话文运动不同的是,五四前后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则对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其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改造和新文学文体的生成更具革命性、彻底性,经过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五四白话文运动倡导者的努力,白话文终于取代了文言文在传统文学中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书写的合法性语言。第三章主要是从文学语言变革受到的典型的政治媒介生态出发。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①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一时期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政治媒介生态作用渐趋明显,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决裂之后,中国国内政权主要呈国民党、共产党两大党派对峙局面,中共为争夺社会话语权、树立政治威信和打破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以“左联”为代表的文学阵营开展普罗文学运动,推行文艺大众化,最重要一方面就是文学语言向人民大众靠拢的通俗化运动。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又提出了中国文学及文学语言的“民族形式”改造问题,提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形式;后期主要表现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时期的国家政权实现了统一,经历长期动乱的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文化资源的重置和控制是其重要方面,从第一次文代会规定文学写什么、怎么写、为谁服务,到十年文革政治对文化(文学)的强势干预,都从根本上左右了新中国文学语言的书写模式,文学由于表征的优势、作为文化资源的稀缺性等满足权力实现的条件,在相当长的历史语境中被建构成为一种文学权力。总的来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文学语言所存在的政治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语境下,新中国之后的文学语言建设则是由党和国家实施的自上而下的文化行为,是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学语言变革,集中表现为文艺在“二为”方向指向下的政治性、民族性、通俗性言说,并在建国前十七年文学中取得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引发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当代转向。第四章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文学(语言)所受到的经济媒介生态作用渐强的角度来说的,多重利益追求和文学理想带来了文学语言的多元化呈现。新时期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政策上的调整,我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集中表现为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重新探讨和确立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确立文艺创作新“二为”方针等方面,文化领域开始朝着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社会发展经济重心的确立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的一个显着特点是经济导向性增强,文学格局开始由建国前三十年“一体化”向多元化发展,文学语言呈现出政治话语、精英话语、通俗话语等三大主方向演变,并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发生着多种可能性。第五章主要讨论的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媒介生态在文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学语言呈现出了图像化、类型化、跨语体、碎片化、互动性、颠覆性、消遣性、审美性缺失等特征。新世纪的文学格局较20世纪后半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我国消费社会的逐步形成和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学的蔚为大观,传统官方主流文学和社会精英文学的势力范围正在急剧减缩,并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寻求突破和转型;而菁芜杂存的网络文学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助推下,大有独霸天下之势。新的文学形态势必会呈现出新的语言形式,而新世纪文学语言的种种特征,就是文学语言在媒介技术的支撑下的多样化呈现。第六章主要是对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作一简单介绍。此两种媒介生态参与了各个时期的文学语言建设,且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们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语言的百年转变,这也是它们的合力性使然。但因二者与前几个分期所受到的鲜明的媒介生态相比,显得稍微次要了一些,故单章给予简单的介绍,以此说明它们并非缺席,以此体现构成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媒介生态的完整性。结论部分主要回答了从媒介生态视角审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它到底发生了何种动态变革。从19世纪后半叶的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始,先后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文艺大众化”讨论、“民族形式”建设、农村新通俗小说试验、工农兵创作方向、新时期文学语言的“话语解放”,再到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类型化等转向,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路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也是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变迁史。总的来说,文学语言作为媒介符号,影响其变化的因子有很多,整体上可分为包括以“媒介”为中心的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这些宏观因素通过影响媒介介质而对微观上的文学文体和文学语言发生作用,这是由文学所在的具体社会历史语境决定的,语境不同,各种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也会有所不同,它们所关注的着力点也会不同。在这些媒介生态的组成中,除了媒介技术对文学(语言)能带来直接的影响之外,其他五个都是间接影响因子。当然,如此区分只是理论上辨析的需要,在实际的文学实践中,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往往是它们合力的结果。比如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政策上的改革对社会传播媒介和载体媒介的影响,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政治媒介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商品经济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经济媒介生态;文化政策的宽松和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化的文化媒介生态;文学传播所依赖的媒介技术的革新则是文学语言发生的技术媒介生态;文学生产在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下开始关注和重视读者的文学需求,导致作家必须创作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受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上升,即受众媒介生态对文学产生影响。此外,影响媒介传播的地区发展差异、自然交通状况等也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其他生态因子。因此,全篇以一种历时性叙述路径,以文学语言所受影响的典型的媒介生态而分阶段行文,即是处于此种考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学语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受众的等媒介生态息息相关。

寇升娟[3](2020)在《历史心理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科特质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首先明确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时要树立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局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历史心理学是一种以历史主体的心理状态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将其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扩宽历史分析角度的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本文试图将历史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从历史事件产生、发展的个体和群体心理活动来分析,虽不能取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的地位,但丰富了历史研究的维度,使学生可以看到一个更为立体化的历史事件或历史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尤其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操作提供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阐明选择研究历史心理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这一课题的原因、研究现状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从历史心理学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价值开始介绍,进而阐述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的学的新要求: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探索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评、考各个环节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等,得出历史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新课标在丰富历史研究维度、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学术意识方面具有共同性,基于此阐述历史心理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介绍历史心理学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一方面是历史心理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主要从真实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等方面阐述,另一方面是应用时的具体操作方法,如树立历史心理学方法意识、课堂教学注意事项等。第四部分是根据历史心理学方法的特殊性及其应用策略展示具体的教学片段和教学设计。教学片段一个是从“大跃进”时期的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大跃进”运动能短期内广泛开展的原因,另一个是从一道“关于陈独秀文化观形成”的考试题说起,阐述个人经历及学术背景对历史人物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教学设计是基于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戊戌变法”章节后的“课后延伸”展开,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社会心理原因。历史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身就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角度,即对历史主体的研究转向心理层面,那么当这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历史研究领域转向历史教学领域时,希望会对历史教学产生有利的影响。

薛涵予[4](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郭云霏[5](2019)在《ZGNC与ZGBC并购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多年来,全球铁路运输设备制造行业不断发展壮大。铁路运输设备制造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和改善,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ZGNC和ZGBC是中国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2015年,ZGNC和ZGBC按照“一贯合并,面向将来,追求同一发展,精心策划,稳健推广,合规运作”的原则推出ZGZC,这是铁路运输业的制造历史上精彩的一笔,也将转换全球铁路运输设备制造的模式。此次的合并是一个“强强联合”,这是第一次中国两家具有相似经营条件和类似资产规模的国有企业实现合并。研究合并中出现的不同财务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将有助于为中国央企以后的合并提供实证参考。因此,需要深入分析ZGNC和ZGBC的并购案例。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者在并购整合,并购绩效,财务协同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案例研究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分析并购后所采取的整合行动和内部整合机制,又通过对ZGNC和ZGBC合并后的财务报表进行绩效分析,认为此次并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ZGNC和ZGBC宣布合并之始就备受世人关注,大家对此次合并的期望值非常高,所以本文想在此次合并中找出没有达到预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ZGNC和ZGBC合并后有三个隐患:第一个是同业合并引发的财务决策问题。从短期来看,因为两家公司管理团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尚未有效整合,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司文化,势均力敌的董事会难免因为争论而形成低效的办公趋势。第二个是中介机构不专业引发的效率低下问题。现在中国股市不稳定,是因为弱有效市场中,投资银行不能通过二级市场中对公司进行准确定价,也就造成公司股票价格不能呈现正确的价值。第三个是整合过程复杂引发的运营低效问题。公司运营低效不仅与管理层决策有关,还与公司整合过程速度有关,所以公司要尽快找到合并后的发展方向,以便配合内部整合。在研究了 ZGZC的财务绩效之后,对具体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优化财务决策机制、完善中介机构建设,并提高二级市场定价能力、做好内部整合工作。

胡演[6](2019)在《重大电竞赛事对电竞概念股股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行为金融学是一个将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与金融市场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它的核心结论是投资者情绪能影响股市收益,所以投资者情绪也一直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中国作为新兴资本市场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也已经成为常态,投资者情绪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也愈发明显。此外,电子竞技作为新兴的产业,随着近些年国家政策的改善和地方政府的扶持,逐渐步入主流成为一个大热的新话题,变为资本追逐的新宠儿,电竞概念股也应运而生,电竞赛事也随着电竞产业的发展趋于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国际性电竞赛事。据此,重大电竞赛事的举办是否会影响投资者情绪,进而影响投资决策造成电竞概念股的股价波动呢,这是值得研究的。在此背景下,本文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在投资者情绪领域的研究思路,首先选取了观赛人数排名前四的电竞项目,并基于这四项电竞项目选择了最近几年有中国电竞代表队参加的大型国际电竞比赛作为情绪变量,其次选取了电竞概念相关性较强的25家上市公司作为目标概念股,借助事件研究法,运用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对上市公司的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正常收益率和异常收益率,最后对异常收益率进行显着性检验得出结果。实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究整体电竞赛事是否会对电竞概念股股价造成影响,这里将一个系列赛(包括入围赛、小组赛、淘汰赛)看成一个整体,共有20组独立赛事,借助三因素模型,用赛前股价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出事件期和检验期的异常收益率,再对异常收益率显着性进行检验,得出结论;第二部分,进一步将整体赛事划分为37个独立赛事阶段,探究阶段性赛事的比赛结果对电竞概念股的股价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用赛前股价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出赛后的异常收益率,而后将赛事按照“赢赛组合”和“输赛组合”进行分组,探究比赛结果对电竞概念股股价会带来怎样具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赛事作为整体进行分析时,平均每次赛事的举办会对近四成的电竞概念股的收益率带来显着性影响,并且目标概念股与电竞的相关性越高显着性事件出现的频次也越多。进一步将赛事划分为各个赛事阶段,对各阶段比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异常收益率的显着性程度与赛事重要程度、目标概念股与电竞的相关程度有关,并且,比赛结果的胜负与异常收益率的正负之间也有显着关系。目前,电竞产业已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今后资本市场上与电竞相关的有价证券也会逐渐增多,对于电竞概念股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陈若萱[7](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指出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刘纪鹏[8](2012)在《中国股市的新文化建设》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股市建立以来,人们对股市的认识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这主要是受台湾股市旧文化与大陆"股市赌场论"而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对股市存有偏见,再加上我国股市建立初期无批判地借鉴台湾的股市文字语言,导致有明显误导作用的赌场用语在股市大行其道,如庄家、跟庄、筹码、发牌、洗筹等,使人们置身股

曾斌,曹晴[9](2011)在《我国证券法实施效率的法律金融解析》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我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全面分析,采用"法与金融"研究理论中的证券监管指标,选取信息披露、责任标准、公共执法的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归纳得出中国证券监管的指数,基于这一制度分析,探讨新法颁布与证券市场运行情况的相关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认为:我国证券监管的有效实施受到了证券基本制度、经济政策以及投资者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证券发行信息披露、证券司法诉讼、证券监管机构权力等方面的都需要有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曾斌,吴锦宇[10](2011)在《市场和政府监管权的比较实证分析——以中国证券市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证券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分析,对证券市场的政府监管权和市场监管权进行比较,采用"法与金融"(LLSV)理论中的证券监管指标,选取信息披露、责任标准、公共执法的内容进行实证分析,归纳得出中国证券监管指数。基于此分析,探讨新法颁布与证券市场运行情况的相关性。结论认为,我国证券监管有效实施受到了证券基本制度、经济政策以及投资者结构等方面影响。在政府监管权主导的中国证券市场,对于信息披露、股东代表诉讼等私权领域的范畴内,都需要有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二、股市新文化理论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市新文化理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和MF-DCCA的网络大数据与电影时序数据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多重分形理论
        1.2.2 网络大数据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2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1 多重分形交叉相关性研究
        2.1.1 多重分形交叉相关性分析方法
        2.1.2 DCCA系数方法
        2.1.3 交叉相关性统计量方法
    2.2 长短期记忆模型
3 金融搜索引擎数据与电影票房的交叉相关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数据集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金融搜索引擎数据与电影票房交叉相关性检验
        3.3.2 金融搜索引擎数据与电影票房交叉相关性的多重分形特征
        3.3.3 疫情对金融搜索引擎数据与电影票房的交叉相关性影响以及滑窗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Twitter幸福指数与电影票房的交叉相关性分析和票房预测
    4.1 引言
    4.2 实验数据集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Twitter幸福指数与电影票房的交叉相关性分析
        4.3.2 Twitter幸福指数与电影票房的多重分形来源和滑窗分析
        4.3.3 基于Twitter幸福指数的LSTM电影票房预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百度指数与电影公司股票的关联性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数据集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百度指数与电影公司股票交叉相关性分析
        5.3.2 基于LSTM的百度指数与电影公司股票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媒介生态:透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一个维度
    第一节 “媒介生态”关键词解读
    第二节 从媒介生态视角研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可行性
    第三节 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研究的媒介生态内涵
第二章 文化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的文白转变(1887年—20世纪20年代)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与中国文学书面语言改革
        一、晚清思想启蒙运动与文学语言改革
        二、晚清文言白话化进程
        三、晚清白话报与白话文小说的兴起
    第二节 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与文学语言变革
        一、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二、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
        三、国语运动与民族语言统一实践
第三章 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通俗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1976年)
    第一节 “新文言”与语言大众化之间的矛盾
        一、现代白话规范建构初期的文学语言乱象
        二、文学语言的阶级属性与大众接受困境
    第二节 “文艺大众化”讨论与“大众语”理论建构
        一、“大众语”——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形态
        二、“大众语”的建构路径
    第三节 “民族形式”论争语境下的文学语言问题
        一、时代政治变革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语言嬗变
        二、五四新文学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三、民间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四、“民族形式”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书写
    第四节 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创作
        一、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的流行
        二、新通俗问题小说与“赵树理现象”
        三、新通俗抒情小说与“荷花淀派”
    第五节 “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政治言说
        一、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艺建设导向
        二、“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工农兵方向
        三、“文化大革命”——文学话语的极左化运动
第四章 经济媒介生态渐变下文学语言的多语混成(1978年——20世纪末)
    第一节 新时期政治媒介生态宽松下的“话语解放”
        一、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二、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的讨论
        三、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发展的新导向
    第二节 多元文学格局与文学语言的多样化
        一、政治话语与主流文学语言的导向性
        二、精英文学与文学语言雅化
        三、大众文学与文学语言通俗化
第五章 技术媒介生态主导下新世纪文学语言变革与展望
    第一节 新媒介革命与新世纪文学格局调整
    第二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转向
        一、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可能性
        二、文学语言:“文字的没落”到“图像化转向”
    第三节 类型小说与文学语言的类型化
        一、新世纪文学语境与网络类型小说的兴起
        二、网络类型小说与小说语言的类型化
    第四节 “跨文体”写作与多种文学语言的并用
        一、“跨文体”理论及写作现象
        二、多种文学语言的混用
    第五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其他特征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受众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动态演变
    第二节 其他媒介生态对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3)历史心理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创新性及不足
第一章 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心理学的意义、范围
    一、历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二、历史心理学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三、高中历史教学适应历史心理学的范围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心理学的原则、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心理学的应用原则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心理学的策略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心理学的案例分析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心理学的教学片段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心理学的教学设计——以“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三)定性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货币基础理论
        二、信用理论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四、货币均衡论
        五、货币政策理论
        六、开放金融理论
        七、金融危机理论
        八、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致谢

(5)ZGNC与ZGBC并购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之处
        1.5.2 本文不足之处
2 并购相关理论
    2.1 并购动因理论
        2.1.1 效率理论
        2.1.2 交易费用理论
        2.1.3 市场势力理论
        2.1.4 规模经济理论
    2.2 协同效应理论
        2.2.1 并购协同效应概念
        2.2.2 并购协同效应的分类
3 ZGNC与ZGBC并购的案例介绍及协同效应分析
    3.1 案例介绍
        3.1.1 ZGNC与ZGBC概况
        3.1.2 所属行业发展环境与趋势分析
    3.2 经营协同效应
        3.2.1 经营协同效应指标选取
        3.2.2 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3.3 管理协同效应
        3.3.1 管理协同效应指标选取
        3.3.2 管理协同效应分析
    3.4 财务协同效应
        3.4.1 财务协同效应指标选取
        3.4.2 有关财务协同效应的指标分析
    3.5 指标分析的结论
4 协同效应未完全达到预期的原因分析
    4.1 对等合并引起的财务决策问题
    4.2 中介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并购效率
    4.3 内部整合过程复杂
5 解决方法及建议
    5.1 优化财务决策机制
    5.2 完善中介机构建设并提高二级市场定价能力
        5.2.1 创新并购业务并培养专业人才
        5.2.2 提高合理定价能力
    5.3 做好内部整合工作
        5.3.1 文化整合
        5.3.2 人力资源整合
        5.3.3 财务整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重大电竞赛事对电竞概念股股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电子竞技的研究
        1.4.2 关于概念股的研究
        1.4.3 关于投资者情绪的研究
2 重大电竞赛事影响股票市场的理论分析
    2.1 电子竞技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1.1 电子竞技逐渐迈向正轨
        2.1.2 电子竞技产业趋于成熟
    2.2 重大事件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基础
        2.2.1 投资者情绪的理论来源
        2.2.2 投资者情绪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2.2.3 投资者情绪形成的理论基础
    2.3 重大电竞赛事影响股票市场的传导途径
    2.4 本章小结
3 重大电竞赛事影响股票市场的实证方法设计
    3.1 研究方法的选取与介绍
        3.1.1 事件研究法的步骤
        3.1.2 事件研究法的模型
    3.2 事件研究法的设计
        3.2.1 研究事件
        3.2.2 事件窗口
    3.3 样本电竞概念股的选取
        3.3.1 电竞概念股简介
        3.3.2 样本股票
    3.4 本章小结
4 重大电竞赛事总体效应与阶段赛结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重大电竞赛事总体效应实证研究
        4.1.1 正常收益率模型
        4.1.2 异常收益估计与显着性检验
        4.1.3 检验结果分析
    4.2 重大电竞赛事比赛结果对电竞概念股收益的影响
        4.2.1 个股的异常收益率
        4.2.2 赢赛组合和输赛组合的整体影响
    4.3 实证结果与解释
5 结论与思考
    5.1 研究结论
    5.2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8)中国股市的新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股市的文化困局
二、股市资本生态亟待改善
    (一) 股市旧文化批判
        1、经理人失控问题
        2、财务造假问题
        3、不分红问题
    (二) 监审体系配置失衡
        1、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严重
        2、政策多变, 行政调控过多
        3、对二级市场股民利益保护的忽视
    (三) 股民——投资理念扭曲
三、确立正确的投资观

(9)我国证券法实施效率的法律金融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一)引言
    (二)法律与证券市场发展的关系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分析和指标量化分析
    (一)“法与金融”量化分析法律方法简介
    (二)中国证券监管指数与相关实证成果比较
    (三)相关参数的分析
三、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一)宏观指标分析
        1. 证券市场运行总体情况
        2. 证券化率
        3.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较
        4. 小结
    (二)微观指标分析:上市公司相关业绩指标的衡量——以深圳中小企业板为例
        1.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2. 统计结果与意义
        (1)基本数据
        (2)数据比较分析
四、影响我国证券监管有效实施的因素及改进建议
    (一)影响我国证券法律有效实施的其他相关因素
    (二)完善证券发行监管法律的政策建议
五、余论

四、股市新文化理论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和MF-DCCA的网络大数据与电影时序数据的关联性研究[D]. 王人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D]. 郑晓锋. 山东大学, 2020(09)
  • [3]历史心理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 寇升娟. 西南大学, 2020(01)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5]ZGNC与ZGBC并购案例分析[D]. 郭云霏.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6]重大电竞赛事对电竞概念股股价的影响研究[D]. 胡演. 东华大学, 2019(03)
  • [7]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8]中国股市的新文化建设[J]. 刘纪鹏. 经济导刊, 2012(04)
  • [9]我国证券法实施效率的法律金融解析[J]. 曾斌,曹晴. 山东大学法律评论, 2011(00)
  • [10]市场和政府监管权的比较实证分析——以中国证券市场为例[A]. 曾斌,吴锦宇. 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股市新文化理论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