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机会,激发数学实验的能量

创造机会,激发数学实验的能量

一、创造契机与激发数学实验的能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璇[1](2021)在《劳育全人: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日本着名教育家,小原国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享有国际声誉。劳作教育思想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久弥新的丰富意蕴与深刻洞见。本研究试图系统呈现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的原貌,同时基于我国劳动教育的现实需要发掘其当代价值,为新时代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设提供借鉴。本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从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方面做了陈述。第一章,探讨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的形成理路。通过探求小原国芳所处时代背景和人生境遇,追溯思想渊源,找到其劳作教育思想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对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的产生进行历史梳理。勤学不辍的小原国芳不仅从日本本土与中国儒学思想中汲取营养,更从西方的教育、宗教、哲学思想中发掘精髓为己所用,形成独特的劳作教育思想。第二章,梳理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本研究将其概括为劳作教育的目的观、原则观、途径观。目的观明确了塑造全人的劳作教育旨归,在劳作教育与全人教育之间搭建了桥梁;原则观指明了劳作教育对去伪存真、自学自律、对立统一的追寻;途径观围绕试行、体验、证得、创作彰显了劳作教育的必备环节;三者共同构建出劳作教育的理想样态。第三章,勾勒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的玉川实践。小原国芳在以玉川学园的一系列劳作教育活动为其思想理论做注。通过营造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劳作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劳作情感、观念及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开展具有阶段特色的劳作教育实践,根据幼稚园、小学、中学等不同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确定具体的劳作教育方式方法。第四章,思考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基于现代化与本土化考量,本研究发现:在劳动教育理念上,树立创新指向,使受教育者践行自由与智慧在场的劳动;在劳动教育立场上,关注受教育者持续地生长、全面地生长、愉悦地生长;在劳动教育内容上,关涉消费主题,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在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上,提高教师劳动教育素养、营造家庭劳动教育氛围、加强劳动教育研究;在劳动教育环境上,关注学生的身体参与,在物理环境与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贯通中实现身与心的和谐。

吴静[2](2017)在《数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文中认为数学实验是为了探索某个数学知识、检验某个数学结论或者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实验者在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借助特定的材料进行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把数学实验引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探索数学现象,发现数学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

曹爱萍[3](2017)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思考》文中提出根据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里的指导思想,现代的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相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知识的形成,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过程、方法和情感。帮助学生产生自己对数学的认知和理解,学会建构自己数学体系。于是,数学实验教学应运而生。在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尝试、归纳、抽象、猜想、实验、论证,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重构、提升的过程,感受生活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考经验。通过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记录学生思维的过程,展示学生思维的结果,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数学抽象、推理论证,关注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数学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就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展开研究与思考,共分六章:第一章前言,讲述了为什么选这样的题目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背景、现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包括对数学实验概念的界定,它的理论基础,笔者对数学实验的分类:操作思考型数学实验、实物验证型数学实验、探索发现型数学实验,以及数学实验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第三章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本章从数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原则、实施、价值,四个角度对数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第四章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为了对题目进行准确真实的研究,早前笔者就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在对问卷数据收集整理之后,对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首先阐述了数学实验教学的原则,在遵循原则的情况下,从自评、他评的角度讲述了不同评价的方法、特征和作用。第六章数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思考,在题目研究的最后,对目前数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数学实验教学的未来提出希望。

贺平[4](2019)在《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要点中明确指出,学生要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依据特定的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高考命题原则是以对基础知识的测试为基础,注重数学思维能力和方法、考试能力的考察,从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对所给材料进行充分理解和解读并进行提炼的基础上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思想来解决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蕴含的或者可以转化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基本数学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综合体现。但是,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只关注学生知识和解题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严重不符合新的教育需求。因此,以问题作为导向,开展基于数学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首先从搜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入手,对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然后以多元智能理论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新课程素质教育的理念,就如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预设学生思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疑问,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接下来,为了检验本文所构建起来的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以长沙某高中进行的教学实施案例来进行分析,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通过研究发现,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注意积累和改善方法、是否注意反思与总结有很大关联,而这往往与教师授课的风格、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有密切联系,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我提出和表征问题并培养他们学会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做出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我国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借鉴。

钟予[5](2017)在《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文中认为建筑,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旨在向人类提供实实在在的人文环境,建筑师执行的是最具体的人文关怀,数学则是人文精神最完美,最具体的体现,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轻视或取消数学教学,伤及了建筑教育的根本。本文探讨建筑数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针,涉及国内外建筑数学教育的发展动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等。基于作者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建筑数学的教学应随时代精神、社会环境、学科发展以及实践需求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主张当代数学教学应顺应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避免系统数学知识的灌输,重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水平和造就人文精神、继承文化传统,并最终建立起与建筑创作关系更为密切的建筑数学课程,作为原有高等数学课的补充或替代。

喻平,董林伟[6](2016)在《初中数学实验的本质解析》文中提出初中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以"做"为支架的活动方式,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有关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在认知与非认知因素参与下进行的一种发现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结论的思维活动。初中数学实验以现代知识论为导向,以具身认知理论和儿童发展理论为基础,体现的价值为:促进学生的知情发展,还原教学的完整过程,挖掘隐性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李腾飞[7](2016)在《自组织理论视觉下高职数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时期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政策的调整,在朝素质、创新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下,作为高职院校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的《高等数学》也正如火如荼进行着教学上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其教学理念和模式也该作出相应的调整。本论文从自组织的角度出发,将自组织理论移植于高职数学教学中,在自组织理论的依托下,借助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如何提高高职数学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整体的思路。首先,如何适度正确地促使高职数学教学系统各要素间的开放;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协同、竟争向良性发展。其次,通过探究性数学教学实践,论述了运用自组织理论进行高职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实际教学成效,从而引证自组织理论视觉下探究性数学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数学综合素质,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最后总结展望在今后数学教学中对新教学理论和教法的尝试及吸收,能提供多角度的广阔视野。

杨超[8](2016)在《初中数学实验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也是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与探索出来的教学形式途径。有效的数学实验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发现规律、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基,其中“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一种的新要求被提上日程。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是为了得出数学理论,检验数学猜想,解决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特点和心理特点,运用有关工具(实物或计算机)进行操作、观察、模仿、实验、猜想、验证等方式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能够形象的反应出数学原理,强调问题解决、思维价值、潜能开发。文章主要围绕初中数学实验进行实证研究。第一部分为课题的提出,第二部分为数学实验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初中数学实验的教学实践,第四部分是对初中数学实验案例的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思考。在长期一线的教育工作中发现,数学实验是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培育和开发学生数学智力与思维,促进数学素养养成。初中数学实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董林伟老师已将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并试点加以推广。初中数学实验实证研究的研究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对学生终身学习有利,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有利,符合对学生的考试要求,符合升学的要求。

孙朝仁,朱桂凤[9](2014)在《兴趣的觉醒:数学实验教学的应然状态》文中认为数学实验教学起步于自然兴趣的觉醒,行走于洒满阳光的课堂,落脚于数学本质的内悟.黑格尔曾说:"做哲学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普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穿着家常便服走过的;但在另一条道路上,充满了对永恒、神圣、无限的高尚情感的人们,则是穿着法座的道袍阔步而来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穿着兴趣的便服迎面走来,让兴趣流(外在兴趣)根植于兴趣源(内在兴趣).怎样才能让数学实验唤醒"人"的自然兴趣

李文娟[10](2014)在《科学现代性的谱系》文中研究指明海德格尔认为“科学乃是现代的根本现象之一”。立足于科学疆域,从历史和现状对科学现代性进行谱系学的考察,是一项新颖而有意义的工作。科学现代性的谱系主要涵盖其概念阐释、起源发展、历史建构、图景展现及反思展望五个分支。科学现代性即科学在进入现代(modern time)以来所呈现的新的时代精神与特征,侧重于对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价值功效和方法论原则的哲学反思。它将科学与现代性紧密联系加以考察,从科学的视角审视现代性,同时从现代性的视角解析现代科学。古希腊文化遗产中的终极实在、逻各斯和数理思维等,为科学现代性的起源奠定了深刻的形上基础;中世纪科学的翻译与继承、基督教传统以及宗教改革的神学突破,为科学现代性做了文化上与社会上的准备。由于科学现代性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一体两面,因而科学现代性的历史性建构同现代科学的发展遵循一致的历史逻辑:从文艺复兴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熟与完善,经历了开启、发展与成熟的历史过程,并展现出了发展不平衡的一面。围绕着理性与实证的科学精神,科学现代性的建构由一系列伟大的科学家所完成,与培根、伽利略、哈维、笛卡尔、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科学劳作密不可分。在科学现代性图景的展开过程中,理性、世俗和进步作为现代性的主导潮流,渐次呈现了科学现代性之图景。其中的每一幅图景都体现着一个双重逻辑的展开:理性化的世界图景带来了祛魅的世界,但同时造成了世界的数字化和价值的退隐;科学现代性的世俗化和社会化一方面为人们追求世俗幸福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导致了技术社会的重重危机;科学现代性的进步图景更是一幅连续和革命互补的图像,充满着复杂性。科学现代性的展开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和历史的过程性,同时经历着外忧内患的困境:一方面其本身发展日益失衡,主要表现为功利主义科学观、科学的异化以及科学同生活世界的分离:另一方面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现代性的冲击加剧,主要表现为对其客观性、确定性的解构。但即便如此,科学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因此我们要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科学和人文之间的融合,促使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只有这样科学现代性才能在反思与完善中前行。虽然科学现代性的展开以西方为蓝本,但是对中国的科学现代化事业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只有实现文化基因的改良、摆脱实用观的束缚,并进行科学创新,才能确保中国科学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创造契机与激发数学实验的能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造契机与激发数学实验的能量(论文提纲范文)

(1)劳育全人: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劳作教育
        (二)全人
    四、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日本学界研究
        (二)中国学界研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资本家与劳动者的斗争
        (二)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对抗
    二、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形成的个人条件
        (一)早年经历(1887-1918)
        (二)成城学园时期(1919-1929)
        (三)玉川学园时期(1929-1977)
    三、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东方思想影响
        (二)西方思想影响
第二章 小原国芳劳作教育的理论内涵
    一、劳作教育目的观
        (一)绝对价值与劳作教育
        (二)手段价值与劳作教育
    二、劳作教育原则观
        (一)去伪存真
        (二)自学自律
        (三)对立统一
    三、劳作教育途径观
        (一)试行
        (二)体验
        (三)证得
        (四)创作
第三章 小原国芳劳作教育的玉川实践
    一、劳作场的营造
        (一)物质的劳作场
        (二)精神的劳作场
    二、多学段的劳作教育
        (一)幼稚园的劳作教育
        (二)小学的劳作教育
        (三)中学的劳作教育
第四章 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创新指向的劳动教育理念
        (一)自由在场的劳动
        (二)智慧在场的劳动
    二、关注生长的劳动教育立场
        (一)持续地生长:延伸劳动教育的长度
        (二)全面地生长: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
        (三)愉悦地生长:追求劳动教育的深度
    三、关涉消费的劳动教育内容
    四、多元参与的劳动教育共同体
        (一)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
        (二)营造家庭的劳动教育氛围
        (三)加强劳动教育研究
    五、身心合一的劳动教育环境
        (一)物理环境与文化环境
        (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数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零件式”到“结构化”, 在材料重组中实现知识“再创造”
二、从多样化到优化, 在方法选择中实现多元表征
三、从封闭到开放, 在结果反思中丰富策略
四、从特殊到一般, 在类比联想中拓宽认识
五、从给定到自创, 在活动设计中生成方法

(3)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由来
        1.1.1 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1.1.2 对数学实验认识不足
        1.1.3 数学也要与时俱进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1.3.1 研究的背景
        1.3.2 国外研究的现状
        1.3.3 国内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数学实验
        2.1.2 初中数学实验
    2.2 理论基础
        2.2.1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2.2 建构主义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2.2.4 费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育理论
    2.3 数学实验的分类
    2.4 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
3 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3.1 数学实验教学的特征
        3.1.1 实验主体潜力有待开发
        3.1.2 实验工具丰富
        3.1.3 实验目的多向
    3.2 数学实验教学的原则
        3.2.1 目的性原则
        3.2.2 适切性原则
        3.2.3 实践性原则
        3.2.4 多样性原则
    3.3 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
    3.4 数学实验教学的价值
        3.4.1 数学实验与学习方法
        3.4.2 数学实验与数学理解
        3.4.3 数学实验与思维发展
        3.4.4 数学实验与活动经验
4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实施
        4.1.3 调查结果
    4.2 结果分析
        4.2.1 数学实验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差异分析
        4.2.2 数学实验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变化分析
5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
    5.1 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原则
    5.2 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法
        5.2.1 教师、家长的他评
        5.2.2 学生的评价
6 数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6.1 消除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误区
    6.2 提高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6.3 进一步丰富数学实验的资源
    6.4 科学安排数学实验教学的课时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相关理论辨析
    2.1 数学问题
    2.2 数学问题解决的涵义及特征
        2.2.1 数学问题解决的涵义
        2.2.2 数学问题解决的特征
        2.2.3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的涵义与特征
    2.3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
        2.3.1 多元智能理论
        2.3.2 建构主义理论
第3章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3.1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3.2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原则
        3.2.1 在整个问题解决教学中贯穿问题情境
        3.2.2 问题解决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3.3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步骤及策略
        3.3.1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3.3.2 提出问题
        3.3.3 让学生表征问题
        3.3.4 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3.5 进行反思与总结
第4章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证探究
    4.1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生问卷调查
        4.1.1 实验目的、对象及方法
        4.1.2 问卷调查设计
        4.1.3 问卷调查统计及对比分析
        4.1.4 问卷调查实验结果分析
    4.2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师访谈
    4.3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
        4.3.1 一次推门听课后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4.3.2 基于问题解决的一次教学探索与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情况调查表

(5)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 我国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的开设
    1.1 建筑教育的起步,1900-1920
        1.1.1 癸卯学制,1903
        1.1.2 壬子癸丑学制,1913
        1.1.3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1923-1926
        小结
    1.2 欧美化教育体系的自由探索,1920-1940
        1.2.1 逐渐完备的学院派体系
        1.2.1.1 中央大学建筑科系(早期),1928-1937
        1.2.1.2 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1931
        1.2.1.3 全国统一科目表,1939-1949
        1.2.2 引入包豪斯的尝试
        1.2.2.1 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1942-1952
        1.2.2.2 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1949
        1.2.3 作为一门艺术的建筑
        1.2.3.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1928-1934
        1.2.3.2 广东勷勤大学建筑系,1931-1938
        小结
    1.3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探索,1950-80
        1.3.1 全面苏化时期,1950
        1.3.1.1 院系调整
        1.3.1.2 全国统—的专业教学计划
        1.3.2 政治运动主导时期,1960-70
        1.3.2.1 时局的影响
        1.3.2.2 现代建筑教育的局部探索
        1.3.3 教育恢复时期,1980
        1.3.3.1 数学公共课的转向
        1.3.3.2 数学专业课的变化
        小结
    1.4 当代职业化建筑教育的探索,1990-今
        1.4.1 数学课程的科学化
        1.4.2 数学课程的建筑化
        1.4.2.1 画法几何
        1.4.2.2 建筑数学
        1.4.2.3 数学相关课程
        1.4.3 数学课程的人文化
        小结
2 建筑数学教学对象调研
    2.1 建筑学毕业去向调研
        2.1.1 设计:建筑师之路
        2.1.1.1 独立工作能力
        2.1.1.2 社会责任
        2.1.2 研究:升学深造
        2.1.2.1 教师的期待
        2.1.2.2 学生的需求
        2.1.3 其它:跨专业的转向
        2.1.3.1 艺术
        2.1.3.2 统筹管理
        小结
    2.2 生源的数学基础调查
        2.2.1 知识结构调研:中学数学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分析
        2.2.1.1 我国中学教学大纲的变迁,1903-今
        2.2.1.2 现行的02版大纲
        2.2.2 学习方法调研:高考与奥数的影响
        2.2.2.1 高考:应试型教育的"独木桥"
        2.2.2.2 奥数:精英培养的迷途
        小结
3 建筑数学课程的演变与启示
    3.1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两大体系中的数学课程
        3.1.1 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1.1 建筑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2 数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3 力学学科发展和工程师的出现
        3.1.1.4 学院派教育体系中的数学
        3.1.2 包豪斯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2.1 理论蓝图
        3.1.2.2 实践探索
        3.1.2.3 技术精神的延续——乌尔姆设计学院
        小结
    3.2 当代欧美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2.1 美国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1.1 入学要求
        3.2.1.2 教学计划
        3.2.1.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3.2.2 欧洲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2.1 入学要求
        3.2.2.2 教学计划
        3.2.2.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小结
4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4.1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索
        4.1.1 数学的"新"或"旧"
        4.1.1.1 数学的三次危机:方法论的启示
        4.1.1.2 非欧几何的诞生:思维模式的转变
        4.1.2 数学的"实"与"用"
        4.1.2.1 近代数学教育理论的一些探索
        4.1.2.2 当代我国数学教育与现实结合的探索
        4.1.3 数学的"爱"或"恨"
        4.1.3.1 两种教学法中的数学情感
        4.1.3.2 数学游戏的一些启示
        小结
    4.2 当代我国大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的启示
        4.2.1 高等数学教育的起源
        4.2.2 我国文科数学的探索
        4.2.3 我国高校数学通识教育的尝试
        4.2.3.1 理论探讨
        4.2.3.2 实践探索
        小结
5 建筑数学教学大纲初探
    5.1 教学的目标
        小结
    5.2 教学的原则
        5.2.1 现实问题驱动原则
        5.2.2 模型化原则
        5.2.3 适度抽象化原则
        5.2.4 素质教育原则
        5.2.5 美学和人文精神感召原则
        小结
    5.3 教学的内容
        5.3.1 建筑学观点中的初等数学
        5.3.1.1 数
        5.3.1.2 函数与集合
        5.3.1.3 几何
        5.3.2 设计视野中的高等数学
        5.3.2.1 画法几何与设计媒介
        5.3.2.2 微积分的概念
        5.3.2.3 概率统计
        5.3.3 当代建筑实践中的"新数学"
        5.3.3.1 胞体几何与镶嵌图形
        5.3.3.2 拓扑几何
        5.3.3.3 分形几何
        小结
    5.4 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5.4.1 "教":"讲授式"或"发现式"
        5.4.2 "学":数学兴趣的激发
        小结
    5.5 教学的计划
        5.5.1 开课时段
        5.5.2 课时分配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附录A 教学档案
        附录A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则(1928年)
        附录A2: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课表(1929年)
        附录A3: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的科目分配表(1934年)
        附录A4: EAAE中部分建筑院校对新生数学的要求(2013年)
    附录B 教学资料
        附录B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步骤列表
        附录B2 《文科数学(丹尼斯版)》大纲
        附录B3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文科数学教材简明一览
        附录B4 当代建筑中的"新数学"主题(2010)
        附录B5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数学"讲座提纲(2016)
鸣谢

(6)初中数学实验的本质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实验的内涵与特征
    (一)数学实验的内涵
    (二)数学实验的特征
二、数学实验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数学实验的认识论基础
    (二)数学实验的心理学基础
三、数学实验的价值
    (一)育人价值:学生知情和谐发展
    (二)教学价值:教学过程完整体现
    (三)课程价值:课程资源深度挖掘
    (四)培师价值:教师水平有效提升

(7)自组织理论视觉下高职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创新点
第2章 自组织理论的概述
    2.1 自组织理论的思想来源及产生过程
    2.2 自组织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
        2.2.1 系统必须开放
        2.2.2 远离平衡态
        2.2.3 非线性作用机制
        2.2.4 涨落现象
    2.3 自组织理论研究的现状
        2.3.1 国外自组织理论研究的现状
        2.3.2 国内自组织理论研究的现状
    2.4 自组织理论应用于教学的研究现状
        2.4.1 国外自组织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的现状
        2.4.2 国内自组织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的现状
第3章 自组织理论于高职数学教学系统的探讨及应用
    3.1 高职数学课程的分析
        3.1.1 高职数学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数学教学的区别
        3.1.2 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3.1.3 高职数学教学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3.1.4 影响高职数学教学系统的内、外因素
    3.2 自组织理论应用于高职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3.3 自组织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3.1 创建系统开放的条件
        3.3.2 构造远离平衡的非线性机制
        3.3.3 激发数学教学系统的动力
        3.3.4 促使高职数学教学系统的涨落产生
        3.3.5 高职数学教学系统演化路径
第4章 自组织视觉下高职数学的教学设计案例与实践
    4.1 自组织下高职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分析
        4.1.1 统一思想,改进教学模式
        4.1.2 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基本条件
    4.2 教学设计案例
    4.3 高职数学自组织教学模式的实践
        4.3.1 实践背景和对象
        4.3.2 实践基本思想和目标
        4.3.3 外围影响因素的控制
        4.3.4 实践方法
        4.3.5 实践过程
    4.4 实践结果及分析
        4.4.1 试卷测试结果分析
        4.4.2 问卷调检表结果分析
第5章 结束语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 学术论文
    2. 研究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8)初中数学实验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课题的提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课题提出的重要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二章 数学实验的理论研究
    2.1 数学实验的概念界定
    2.2 数学实验的理论基础
    2.3 数学实验遵循的原则
第三章 初中数学实验的教学实践
    3.1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设计
    3.2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指导
    3.3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
第四章 初中数学实验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后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9)兴趣的觉醒:数学实验教学的应然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兴趣觉醒的心理过程
二、兴趣觉醒的理性思考
    1.活 化实验 资源 , 让 数 学 实验 因 生 态而 “活 ”起 来 , 贴合兴趣天性
    2.趣 化实验 方式 , 让 数 学 实验 因 移 情 而 “ 乐 ” 起 来 , 符合兴趣特性
    3.简 化实验 流 程 , 让 数 学 实验 因 清 亮 而 “ 美 ” 起 来 , 契合兴趣理性
三、兴趣觉醒的实践探索

(10)科学现代性的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科学现代性的概念阐释
    2.1 现代性
        2.1.1 现代性的内涵
        2.1.2 现代性的维度
    2.2 科学现代性
        2.2.1 科学是现代性的根本现象
        2.2.2 科学现代性释义
        2.2.3 科学现代性的特征
    2.3 科学现代性的谱系
        2.3.1 谱系
        2.3.2 科学现代性的谱系
    2.4 本章小结
3 科学现代性的萌芽
    3.1 古希腊的理性精神遗产
        3.1.1 希腊神话之先河
        3.1.2 终极实在之探求
        3.1.3 理性思维之初发
    3.2 希腊化时期的理性精神
        3.2.1 怀疑精神和数学理性
        3.2.2 科学实践
    3.3 中世纪的自然哲学
        3.3.1 科学发展的黑暗时期
        3.3.2 科学精神孕育的文化条件
        3.3.3 科学精神的缓慢发展
    3.4 科学现代性起源的宗教力量
        3.4.1 基督教——为科学孕育提供文化传统
        3.4.2 宗教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人文动力
        3.4.3 清教主义——为科学发展提供新的信念支持
    3.5 本章小结
4 科学现代性的建构
    4.1 科学现代性的开启
        4.1.1 复古与求新的追求
        4.1.2 人和世界的发现
        4.1.3 数学主义的普及
        4.1.4 实验主义的潮流
        4.1.5 自然法术的贡献
    4.2 科学现代性的发展
        4.2.1 新科学精神的成长
        4.2.2 培根的经验主义实验观
        4.2.3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奠基
        4.2.4 牛顿的科学精神
        4.2.5 机械自然观的确立
    4.3 科学现代性的成熟
        4.3.1 启蒙理性主义与实证精神
        4.3.2 科学世纪的立体图景
        4.3.3 世纪之交的科学精神
    4.4 科学现代性的失衡
        4.4.1 功利主义科学观
        4.4.2 科学的异化
        4.4.3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
    4.5 本章小结
5 科学现代性的图景
    5.1 理性化的世界图景
        5.1.1 祛魅的世界
        5.1.2 数学化的世界
        5.1.3 价值的退隐
    5.2 世俗化的世界图景
        5.2.1 追求世俗的幸福
        5.2.2 技术统治的世界
        5.2.3 科学的社会化
    5.3 进步的世界图景
        5.3.1 科学与科学现代性的进步
        5.3.2 科学与科学现代性进步的图像
    5.4 本章小结
6 科学现代性的反思
    6.1 后现代科学观的冲击
        6.1.1 后现代科学观
        6.1.2 科学后现代性对科学现代性的解构
    6.2 科学现代性的重写
        6.2.1 科学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6.2.2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
        6.2.3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6.3 科学现代性的展望
        6.3.1 科学现代性的未来图景
        6.3.2 对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创造契机与激发数学实验的能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劳育全人:小原国芳劳作教育思想研究[D]. 吴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数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J]. 吴静. 小学数学教育, 2017(24)
  • [3]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 曹爱萍.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6)
  • [4]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D]. 贺平. 湖南大学, 2019(02)
  • [5]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D]. 钟予.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 [6]初中数学实验的本质解析[J]. 喻平,董林伟. 课程.教材.教法, 2016(08)
  • [7]自组织理论视觉下高职数学教学研究[D]. 李腾飞.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02)
  • [8]初中数学实验的实证研究[D]. 杨超.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 [9]兴趣的觉醒:数学实验教学的应然状态[J]. 孙朝仁,朱桂凤. 中学数学, 2014(24)
  • [10]科学现代性的谱系[D]. 李文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创造机会,激发数学实验的能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