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

机电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

一、机电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杜海龙[1](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惠聪聪[2](2020)在《我国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发展特征及其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自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以来,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热点问题。各中心城市作为城镇化的动力主体,也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在贯彻落实创新型城市战略的过程中需要中心城市发挥在区域协调中的带领作用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二次转型。但是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要完成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质变至关重要。因此全面分析创新驱动下的城市发展特征以及创新能力水平,对增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以及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快速实现都具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城市联合专利数据、劳动力数据,尝试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我国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基于城市间联合专利数据进而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间的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研究,从中发现我国创新格局在地域上仍旧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沿海地区城市保持着更为良好的创新发展趋势。不同经济区城市创新辐射整体能力相差较大,各城市辐射范围与其城市联合申请专利数量不一定成正比。占据我国城市创新网络结构的创新核心地位以直辖、省会城市为主,其中创新辐射能力强的城市内部创新联系也更为紧密,创新辐射能力较弱的城市呈现类似的发展特征。并根据各城市创新辐射能力,从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及创新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2)在我国中心城市劳动力数据多维度比较研究中,根据不同职业劳动力划分为高技术及生产服务阶层劳动力和一般服务阶层的劳动力两种类型,对我国各城市各阶层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沿海发达地区对高技术及生产服务阶层劳动力的吸引能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不同规模的城市创新人才集聚程度也有所差异。伴随着中国大都市的不断发育成熟,逐步成为新时代创新经济和人口集聚的引领者,在新一轮大都市人力资本竞争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劳动力阶层的增长变化,也影响着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态势。(3)通过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科技、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城市创新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研究对象的综合创新能力将其划分为五个层级,整体呈现菱形结构体系,且城市创新能力等级划分体系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每个城市都应注重完善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格局,以此集聚创新人才,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经济动力和活力,以此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

张东杰[3](2020)在《面向机电产品的绿色设计关联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在产品制造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日趋严重,人类的生存面临着巨大挑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机电产品制造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在资源和能源消耗方面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源头。绿色设计是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的具体环境属性,对机电产品进行绿色设计可以进一步缓解环境问题,促进产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机电产品方案设计阶段评价指标关联计算以及绿色设计关联评价模型。通过对宏微特征的概念和内容以及绿色设计评价指标的具体分析,建立了设计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体系中操作层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建立操作层指标关联表达和各关联指标之间的计算函数表达式;结合层次分析算法,建立机电产品绿色设计关联评价模型。具体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宏微特征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特征信息进行分析,梳理了产品方案设计阶段用于绿色设计评价相关要素,对产品、功能系统、部件、零件之间的隶属包含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基于宏微特征的设计方案表达模型。(2)根据建立的基于宏微特征的设计方案表达模型,将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项活动表达为面向特征的操作活动。对面向特征的各类操作活动及各操作中的属性指标进行了研究,并对各类操作活动中所涉及属性指标的下级指标进行了细化和整理,建立了设计特征评价指标体系。(3)基于设计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对操作层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研究并建立指标之间的关联表达。通过分析各关联指标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建立了评价指标关联计算函数表达式。(4)对层次分析算法在方案设计评价中的应用步骤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指标特征化和归一化的相关方法和归一基准。结合评价指标关联计算函数,建立了绿色设计关联评价模型。(5)以Y80电动机为研究实例,通过对电动机的设计方案和相关数据的分析整理,应用建立的关联评价模型进行了绿色设计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设计方案的改进意见。

曾艾辰[4](2020)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面临增长动能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构建高标准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同时也加速了全球价值链的分解,这对参与全球分工的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苏州作为外贸明星城市,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与国际贸易环境紧密相关,全球价值链的重构给苏州外贸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研究苏州如何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对其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外贸强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行了外贸转型升级内涵的界定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影响外贸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并提出外贸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外贸转型升级的普适性路径,为苏州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提出的外贸转型升级理论框架,论文首先对苏州外贸转型升级进行现实基础分析,包括外贸发展历程、外贸转型升级特点及外贸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其次,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对苏州外贸产生的影响效应分析,构建了外贸转型升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横向与纵向比较两个方面评价了苏州外贸转型升级水平。结合评价结果,论文深入探讨了全球价值链重构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存在的内在制约因素,并将其总结为传统要素优势趋于弱化、创新要素竞争能力不足、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和全球需求变化带来挑战等四个方面。最后,论文结合提出的外贸转型升级普适性路径框架,针对存在的制约因素从推进制度创新,加快低端产业转型,迈向中高端价值链,推动外贸市场多元化以及开发区空间优化五方面提出升级路径。

邓欢[5](2020)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多数国家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带来的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难题与困境。这样的经济环境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也受到阻碍。“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提出后,我国制造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高端装备制造业也随之加入到这次工业革命浪潮,其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及经营状况虽然得到提高,但仍然存在着技术创新力度不足、企业缺乏增长活力等问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要想突破这些难题,抓住这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并提升经营实力,势必经过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环节将初始资源转换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以获取足额利润。鉴于此,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如何影响财务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010年-2017年142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在文献梳理、现状分析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技术创新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产出(专利授权数量、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量)及条件(政府补助水平、研发机构数量)三方面的指标衡量企业技术创新,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得到样本企业的财务绩效综合得分,最后通过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验证了两者间的影响方式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内部差距大。(2)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条件对财务绩效均存在显着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使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能够在改革风口上乘势而奋力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贡献在于以新的研究视角(增选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指标、增加技术创新条件的评价角度;长周期研究)、新的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测算财务绩效综合得分),衡量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为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财务绩效提供了更具参考性的措施和建议。

郗佳禹[6](2020)在《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迅猛的21世纪,企业竞争是动态的、多元化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竞争中要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敏锐的嗅觉察觉环境的变化,并迅速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的超竞争环境下,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对现有的一切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再配置,不断的提高技术创新效率,进而持续获得核心竞争力。本文在剖析超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动态的观点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如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相关技术创新效率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了解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对超竞争环境、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和创新效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宏观、产业层面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现状,并概括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在这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进而得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现存的问题。接着,选取了2014-2018年30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量了30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不同年份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以及规模状态的变化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30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状况,对测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根据前文的实证分析和评价结果,针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优化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端木直[7](2020)在《绿色生态视角下逆向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生产制造业的高速运转,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对于政府和生产企业在资源节约和环保质量控制方面带来了严重压力,而逆向供应链对解决制造行业和资源回收行业的能源消耗、生态污染问题的重要作用日渐被回收企业决策者所认可。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绿色生态视角对于逆向供应链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价,找出可使得逆向供应链企业高效运营的方法和改进策略。本文以向回收企业管理者发送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逆向供应链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并运用SPSS对于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剔除无关评价指标。结合逆向供应链的相关业务流程,构建出逆向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依据构建指标的层次结构和评价目标,选取了突变级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作为本文的绩效评价方法。运用突变级数法对所选的六家逆向供应链企业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分析了六家回收企业三级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提取出逆向供应链评价体系中的绿色发展水平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六家企业的绿色生态水平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度,针对DEA无效的回收企业运用投影分析法给出了相关的调整策略。研究发现C企业对于绿色生态业务发展的资金投入较多,而对于自身回收业务的信息化水平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其运营流程水平较低。分析得出A、D、F企业的绿色生态效率为DEA无效,其中A企业适当扩大其绿色研发费用,D企业稍微减少其绿色投入,F企业应提高其原材料利用率,则可使得三个企业的绿色生态效率变为DEA有效,使其在今后的业务运营过程中的绿色生态效率更好,同时可使得其业务流程高效运行。

韦欢[8](2020)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经济下我国制造业发展要求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变。重铸一把制造业发展“评价标尺”、找到驱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任务。本文在明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高端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4个维度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拉开档次法进行赋权,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对除西藏外的我国大陆30个省市2011-2017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及“四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对30个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聚类分析,探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低的区域分布情况。进一步探究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构建模型实证检验不同类型创新、不同创新投入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差异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30个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向好,但各地“四化”内部变动存在差异。聚类结果显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均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相对落后。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结果显示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但制度创新在东部和中部均产生直接和间接两种正向作用,而在西部仅产生直接的正向作用。对于全国整体和东中西部各地区而言,R&D经费内部支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均起到最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购买、引进消化吸收以及R&D经费与技术引进所产生的交互项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建议各地政府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把握制造业高端化、服务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最大程度整合各要素资源,配合现代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李正旸[9](2020)在《石家庄市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研究》文中指出石家庄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仅为1.9%,较其他行业而言,石家庄市制造业发展整体较为缓慢。面对石家庄市制造业发展动力缺乏、经济促进效应减缓这一现实问题,单单依靠传统式的创新理论指导石家庄市制造业亟需转型是不足够的,本文根据破坏性创新理论来研究石家庄市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对顺利实现石家庄市制造业各行业创新协同及区域分工优化、提高创新绩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能为石家庄市产业调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梳理破坏性创新相关文献,对破坏性创新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并结合破坏性创新的演化特征与识别,确定破坏性创新能力的构成。第二部分,确定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和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并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的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采用层次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评价法。第三部分,以石家庄市31个制造业行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并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能力细分评价结果展开分析,得到结论:石家庄市31个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呈阶梯状分布,将其按照能力高低可分为强、较强、较弱、弱四个集团,每个集团包含破坏性创新特征各不相同;制造业行业在市场、过程、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五个破坏性创新能力强弱分布各不相同,存在不同能力的优势行业和劣势行业。第四部分,与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分析相对应,从市场、过程、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五个层面,为石家庄市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建议。

李文[10](2019)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演化视角下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钢铁产业已由传统的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转变。依据演化经济学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拉动产业升级的两个重要力量。然而,当前中国钢铁产业升级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处于较低的水平,且二者的协同效应也较低。现阶段的迫切任务就是要探索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实现钢铁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拉动钢铁产业升级。因此,掌握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运行机制及二者的协同演化机理,探索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其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是实现中国钢铁产业升级亟待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中国钢铁产业为研究对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及二者协同演化进行评价,进而探讨其对钢铁产业升级的影响。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我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震荡式增长。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呈现先增长后下降态势;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则表现出一种加速上升的趋势。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下降可能有以下原因:金融危机造成钢铁产业亏损、企业经营困难;受钢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重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的影响;可能与钢铁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及投入产出的时滞性有关。钢铁产业制度创新能力逐年提高。钢铁产业制度创新以企业层面制度创新为微观基础,以政府层面制度创新为支撑,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钢铁产业制度创新体系。2009年开始,政府层面制度创新得分开始高于企业层面制度创新得分。在经济危机以后,我国加大了钢铁产业政策力度,尤其在钢铁产业去产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同时在钢铁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采取了更多的措施,使得钢铁产业制度创新能力呈现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钢铁产业升级趋势较为平稳,但产业升级核心指标产业附加值评价得分基本实现增长态势。同时也注意到,产业升级指标体系其他指标表现不稳定。生产效率指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品出口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呈现断崖式下跌。在钢铁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的动力来源不同:在产能扩张阶段,协同演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在结构调整阶段,协同演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制度创新;在智能制造阶段,协同演化的主要动力仍然来源于制度创新。通过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测算,发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度不稳定,震荡明显。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仿真训练,本文观察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其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最高,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度对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环境污染指标的降低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钢铁产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度的提高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加快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各自的发展进程,也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加速推进效应,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地进行拓展创新:(1)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2)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动态数据进行钢铁产业升级评价与测度;(3)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发现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对钢铁产业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二、机电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电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2)我国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发展特征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趋势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我国城市创新网络空间特征研究
    2.1 相关研究
    2.2 数据来源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2 研究方法
    2.3 创新型城市空间分布特征
        2.3.1 创新型城市空间分布的整体特征
        2.3.2 辐射效应城市的分区创新特征分析
        2.3.3 辐射效应城市的分层创新特征分析
    2.4 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
        2.4.1 创新主体:城市行政等级、经济发展影响着城市创新网络发展
        2.4.2 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城市创新产出
        2.4.3 创新环境及创新政策:政府决策与行动推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
    2.5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中心城市创新人才空间分布特征
    3.1 相关研究
    3.2 数据来源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2.2 研究方法
    3.3 不同阶层劳动力分布格局演变特征
        3.3.1 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劳动力变化趋势
        3.3.2 我国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特征
        3.3.3 人力资本变化趋势特征
    3.4 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4.1 相关研究
    4.2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4.2.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与讨论
        4.3.1 综合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4.3.2 各项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相关建议
        5.2.1 完善创新体系,激励创新主体
        5.2.2 提升创新活力,集聚创新人才
        5.2.3 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格局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面向机电产品的绿色设计关联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1.1.2 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宏微特征的方案设计表达
    2.1 概述
    2.2 宏微特征的定义
    2.3 宏特征
        2.3.1 空间位置特征
        2.3.2 联接特征
        2.3.3 运行状态特征
    2.4 微特征
        2.4.1 材料特征
        2.4.2 尺寸特征
        2.4.3 形状特征
        2.4.4 技术处理特征
    2.5 基于宏微特征的方案设计表达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计特征评价指标体系
    3.1 概述
    3.2 绿色设计评价指标
        3.2.1 资源属性指标
        3.2.2 能源属性指标
        3.2.3 环境属性指标
        3.2.4 经济性指标
    3.3 面向设计特征的操作活动及相关属性指标
    3.4 设计特征评价指标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电产品绿色设计关联评价模型
    4.1 概述
    4.2 操作层评价指标关联表达
    4.3 操作层评价指标关联计算
        4.3.1 电能消耗关联计算
        4.3.2 淡水资源消耗关联计算
        4.3.3 煤炭消耗关联计算
        4.3.4 温室气体排放关联计算
        4.3.5 废水排放关联计算
        4.3.6 烟尘排放关联计算
        4.3.7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关联计算
        4.3.8 经济性指标关联计算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算法
    4.5 机电产品绿色设计关联评价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Y80电动机绿色设计评价
    5.1 概述
    5.2 Y80 电动机绿色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5.3 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5.4 Y80 电动机绿色设计评价指标值及归一化
        5.4.1 形成和建立特征评价指标值及归一化
        5.4.2 改变运行状态特征评价指标值及归一化
        5.4.3 恢复特征评价指标值及归一化
        5.4.4 解除特征评价指标值及归一化
    5.5 Y80 电动机绿色设计评价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价值链重构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显着特征
        1.1.2 苏州外贸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价值链、全球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重构
        2.1.2 外贸转型升级内涵与重点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总结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全球价值链理论
        2.3.2 要素禀赋理论
        2.3.3 比较优势理论
        2.3.4 产业内贸易理论
        2.3.5 规模经济理论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外贸转型升级关系研究
    3.1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内在动因与特征
        3.1.1 重构动因
        3.1.2 重构特征
    3.2 全球价值链重构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3.2.1 外贸受“两头挤压”格局凸显
        3.2.2 企业开始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3.2.3 加速向国内外进行产业转移
        3.2.4 参与制定全球经济新规则
    3.3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外贸转型升级的方向
        3.3.1 加强比较优势基础,防止被挤出全球价值链
        3.3.2 培育高级生产要素,向价值链高附加值两端跃迁
        3.3.3 打造链主地位企业,积极构建自主价值链
        3.3.4 参与经济规则制定,实现全球话语权的提升
第四章 苏州外贸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
    4.1 苏州发展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经济概况
    4.2 苏州外贸发展阶段
        4.2.1 起步探索阶段(1985-1990年)
        4.2.2 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
        4.2.3 全面深化阶段(2001-2008年)
        4.2.4 转型升级阶段(2009年-至今)
    4.3 苏州外贸转型升级以来的特点
        4.3.1 外贸增速降低,稳增长压力凸显
        4.3.2 贸易结构失衡,外贸“大而不强”
        4.3.3 美欧市场萎缩,新兴市场稳增长
        4.3.4 空间分布集聚,以开发区为载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水平
    5.1 全球价值链重构对苏州外贸转型升级影响
        5.1.1 正向影响
        5.1.2 负向影响
    5.2 苏州外贸转型升级水平分析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评价方法与过程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
        5.3.1 传统要素优势趋于弱化
        5.3.2 创新要素竞争能力不足
        5.3.3 外贸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5.3.4 全球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第六章 苏州外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6.1 外贸转型升级方向
        6.1.1 以创新为根本驱动力
        6.1.2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6.1.3 扩大制造业比较优势
        6.1.4 形成多元开放领域
    6.2 推进制度创新,增创外贸升级新优势
        6.2.1 借力自贸区制度创新
        6.2.2 推动平台载体建设
        6.2.3 加快人才制度改革
    6.3 维持规模优势,加快低端产业转型
        6.3.1 培育企业创新能力
        6.3.2 保持支柱优势地位
        6.3.3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6.4 融入全球创新链,迈向中高端价值链
        6.4.1 集聚创新要素
        6.4.2 优化贸易结构
        6.4.3 发展服务贸易
        6.4.4 合理利用外资
        6.4.5 优化基础设施
    6.5 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优化外贸市场结构
        6.5.1 积极参与多边自贸区建设
        6.5.2 深度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6.5.3 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性竞争
    6.6 开发区联动发展,优化外贸产业空间布局
        6.6.1 确立区域开发区整体发展新理念
        6.6.2 跨开发区合作与自贸区联动发展
        6.6.3 各开发区整体外贸产业布局优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1.3.2 关于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
        1.3.3 关于技术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1.3.4 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价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高端装备制造业
        2.1.2 技术创新
        2.1.3 企业财务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创新价值链理论
        2.2.3 企业财务绩效理论
3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状况
    3.1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规模水平
        3.1.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量规模大
        3.1.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量整体上缓慢增长
        3.1.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内部构成持续调整
    3.2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3.2.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R&D活动持续增多
        3.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3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
        3.3.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经营规模大
        3.3.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经营状态稳定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 变量选取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研究模型
        4.4.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当期财务绩效影响的模型
        4.4.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滞后性影响的模型
5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企业技术创新对当期财务绩效影响的回归
        5.3.2 企业技术创新对滞后期财务绩效影响的回归
    5.4 稳健性检验
    5.5 实证结果
6 研究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政府层面
        6.2.2 企业层面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综述与企业的超竞争环境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超竞争环境的概念界定
        2.1.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概念界定
        2.1.3 技术创新效率的概念界定
    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超竞争环境分析
        2.2.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2.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2.2.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2.3 超竞争环境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影响
        2.3.1 竞争环境复杂
        2.3.2 创新持续加剧
        2.3.3 产品更新换代加快
        2.3.4 竞争需要协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1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1.2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3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4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3.2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关键指标的筛选
        3.2.1 群组决策特征根法的基本原理
        3.2.2 基于群组决策特征根法评价指标的筛选过程及结果
    3.3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关键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1 Pearson相关性分析原理
        3.3.2 基于Pearson的投入与产出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关键指标的最终选取与分析
        3.4.1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最终选取与分析
        3.4.2 环境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4.1 三阶段DEA实证模型的选取与介绍
        4.1.1 第一阶段传统DEA方法—BCC计算效率值
        4.1.2 第二阶段SFA模型—剔除随机干扰和环境因素
        4.1.3 第三阶段DEA方法—再计算效率值
    4.2 原始投入与产出数据第一阶段初步分析
        4.2.1 投入调整前第一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值的测度
        4.2.2 投入调整前第一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值的统计描述
        4.2.3 投入调整前第一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值的分析
    4.3 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第二阶段环境因素的SFA回归分析
        4.3.1 第二阶段投入松弛变量
        4.3.2 第二阶段环境因素对投入松弛的SFA回归分析结果
        4.3.3 第二阶段环境因素对投入松弛影响的分析
    4.4 投入调整后与产出数据第三阶段再分析
        4.4.1 第三阶段投入指标原始数据的调整
        4.4.2 第三阶段投入调整后技术创新效率值的重新测度
        4.4.3 第三阶段投入调整后技术创新效率值的统计描述
        4.4.4 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值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竞争环境下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优化对策
    5.1 总体优化对策
    5.2 具体优化对策
        5.2.1 保障资源合理配置
        5.2.2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5.2.3 提高技术研发投入
        5.2.4 构建创新协同机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7)绿色生态视角下逆向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逆向供应链研究现状
        1.2.1 逆向供应链理论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研究文献总结
    1.3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1.3.1 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研究文献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逆向物流
        2.1.1 逆向物流的特点
        2.1.2 逆向物流的类型
        2.1.3 逆向物流的运作模式
    2.2 绿色生态发展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产品多生命周期工程理论
        2.2.4 绿色生态经济理论
    2.3 绩效评价相关方法
        2.3.1 定性定量类评价方法
        2.3.2 非权重类评价方法
        2.3.3 指标关联类评价方法
        2.3.4 指标结构类评价方法
        2.3.5 评价方法的选取
第三章 逆向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3.2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3.3 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3.3.1 绩效评价指标收集
        3.3.2 绩效评价指标筛选
        3.3.3 绩效评价指标确定
第四章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逆向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
    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4.2 突变理论模型
        4.2.1 突变级数法的基本模型
        4.2.2 突变级数法的评价步骤
        4.2.3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4.2.4 各层级指标突变模型及归一公式
        4.2.5 归一化的综合评价准则
    4.3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评价过程
        4.3.1 层级指标计算
        4.3.2 总评价指标值的计算
        4.3.3 突变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于DEA的逆向供应链绿色生态水平评价
    5.1 数据包络分析
        5.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特点
        5.1.2 DEA的基本评价模型
        5.1.3 投影调整分析公式
    5.2 逆向供应链绿色生态水平测度
        5.2.1 CCR求解结果分析
        5.2.2 规模效率及技术效率分析
        5.2.3 投影调整分析
    5.3 综合实证结论分析
第六章 总结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电子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认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是制定产业政策的前提
        三、创新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
        一、改革开放后快速繁荣阶段(1979-1996)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形成阶段(1997至今)
    第二节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第三节 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一、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的传导机制研究
        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驱动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三、政府推行创新政策驱动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简要评述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的界定并未形成共识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构建标准
        三、对于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不全面,角度单一
第三章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分析
    第一节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的构建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我国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比较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子层的评价分析
        三、我国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及实证分析
    第一节 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
        一、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
        二、制度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
    第二节 不同类型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计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实证检验
    第三节 不同创新投入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计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实证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石家庄市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1.3.2 制造业创新研究现状
        1.3.3 破坏性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
    2.2 破坏性创新演化特征
    2.3 破坏性创新的识别
        2.3.1 破坏性创新要素识别
        2.3.2 破坏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的区别
    2.4 破坏性创新能力内涵及构成
第3章 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3.1 构建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3.2 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3 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4 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4.1 市场破坏性创新能力指标选取
        3.4.2 过程破坏性创新能力指标选取
        3.4.3 技术破坏性创新能力指标选取
        3.4.4 产品破坏性创新能力指标选取
        3.4.5 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能力指标选取
    3.5 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3.5.1 层次分析法
        3.5.2 因子分析法
        3.5.3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第4章 石家庄市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
    4.1 制造业整体发展情况
    4.2 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应用
        4.2.1 数据收集及整理
        4.2.2 层次分析法应用
        4.2.3 因子分析法应用
        4.2.4 综合得分
    4.3 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综合结果分析
    4.4 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细分评价分析
        4.4.1 市场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4.4.2 过程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4.4.3 技术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4.4.4 产品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4.4.5 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第5章 提高石家庄市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发展建议
    5.1 市场层面发展建议
        5.1.1 进一步调整现有市场结构
        5.1.2 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拓新市场
        5.1.3 加强监管市场波动较大行业
    5.2 过程层面发展建议
        5.2.1 企业加大科研人员投入
        5.2.2 金融部门保障企业创新优先
        5.2.3 借助“数据”提升管理水平
    5.3 技术层面发展建议
        5.3.1 政府全方位增加技术投入
        5.3.2 加强科研合作平台建设
        5.3.3 完善研发成果奖励机制
    5.4 产品层面发展建议
        5.4.1 提高新技术利用率
        5.4.2 完善顾客意见反馈机制
        5.4.3 构建新产品展销平台
    5.5 商业模式层面发展建议
        5.5.1 利用“互联网+”建立新型业务模式
        5.5.2 企业发展强调“非竞争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10)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演化视角下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产业升级影响因素与度量方法
        1.4.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实现路径
        1.4.3 制度创新相关综述
        1.4.4 协同演化与产业升级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升级
        2.1.2 技术创新
        2.1.3 制度创新
        2.1.4 协同演化
    2.2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协同演化与产业升级互动机理
        2.2.1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2.2.2 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
        2.2.3 协同演化与产业升级
第3章 中国钢铁产业升级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3.1 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
    3.2 一级指标描述性统计
        3.2.1 附加值水平
        3.2.2 生产效率水平
        3.2.3 出口水平
        3.2.4 能源利用及环保水平
    3.3 评价方法选择及实证分析
        3.3.1 评价方法选择
        3.3.2 实证分析
第4章 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4.1 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目标与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一级指标描述性统计
        4.2.1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4.2.2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4.3.1 指标权重及评价结果
        4.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中国钢铁产业制度创新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5.1 制度创新体系的构成及演进分析
        5.1.1 钢铁产业制度创新体系构成
        5.1.2 制度创新的演进分析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5.2.2 评级指标体系的具体说明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制度创新能力评价
        5.3.1 指标权重及评价结果
        5.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钢铁产业协同演化研究
    6.1 协同演化的实践
        6.1.1 产能扩张阶段(2001 年-2007 年)
        6.1.2 结构调整阶段(2008 年-2015 年)
        6.1.3 智能制造阶段(2016 年-至今)
        6.1.4 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演化的总体特征
    6.2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模型的构建
    6.3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的实证分析
        6.3.1 子系统协同度的确定
        6.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7章 中国钢铁产业升级仿真实验
    7.1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7.2 BP神经网络工作原理及过程
    7.3 模型训练与确认
        7.3.1 训练样本的归一化处理
        7.3.2 网络训练及实验结果
    7.4 模型调整确定
        7.4.1 模型调整
        7.4.2 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本文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本文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技术创新层面
        8.2.2 制度创新层面
        8.2.3 协同创新层面
    8.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机电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2]我国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发展特征及其评价研究[D]. 惠聪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3]面向机电产品的绿色设计关联评价模型研究[D]. 张东杰.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4]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苏州外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D]. 曾艾辰.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5]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D]. 邓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 郗佳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7]绿色生态视角下逆向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 端木直.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8]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D]. 韦欢.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9]石家庄市制造业破坏性创新能力研究[D]. 李正旸. 河北地质大学, 2020(12)
  • [10]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演化视角下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实证研究[D]. 李文. 辽宁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机电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