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上溢油事故应急反应系统的框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奎[1](2020)在《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上溢油突发事件主要有海上石油开采井喷事故、海底输油管道破损溢油事故和海运船舶碰撞溢油事故等类型。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烈,石油进口量于2017年已超过4.2亿吨,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本文在分析海上溢油突发事件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共性基础上,着眼于发挥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历史案例的参考功能,结合人工智能研究方法、情景分析、情景安全熵研究了基于情景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表达、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从历史案例提取信息的情景构建方法、基于安全熵的海上溢油情景安全程度的度量方法、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海上溢油情景最优应对策略训练方法。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深入剖析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基础上,指出海上溢油突发事件难以预测、演化衍生复杂、危害广、处置难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提出了基于情景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表达方法,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2)着眼于发挥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历史案例在辅助决策中的重要价值,本文提出了使用语义分析的方法,从文本中提取与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有关的情景元素构建情景,实现了从“事件”到“情景”转换过程。3)针对现有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多以情景匹配的方法提供决策支持,存在历史案例利用不充分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最优策略训练方法。应用该方法训练最优应对策略模型时,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历史案例,而且能结合决策意图训练出有目的性的应对策略模型。4)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分布式集群框架下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应急辅助决策系统核心模块: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案例管理功能模块、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功能模块、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最优情景最优应对策略训练模块。上述“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对“情景-应对”范式的应急管理理论和应急响应技术可能做了有益的探索,有利于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水平的提高。
宋文波[2](2020)在《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石油行业和航运业的不断发展,载重吨20万吨至30万吨之间的巨型原油船和载重吨30万吨以上的超大型原油船的运营,预示着海上溢油应急事故呈现大型化的发展趋势。美国墨西哥湾漏油、大连“7.16”污染、蓬莱19-3油田等重大海洋污染事故的发生,国家和全社会意识到了海上溢油污染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港口通航及相关生产产业的巨大破坏力,对于重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的关注度和防患意识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本文通过对我国溢油应急管理体制现状、应急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应急物资管理现状、油污赔偿基金现状等几个方面的整理、分析,总结出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上的问题,结合国外海上溢油应急管理值得借鉴的经验,在完善海上溢油应急管理体制、科学管理人力资源和应急物资、健全油污基金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发展道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国家海上溢油应急资源(人力、物力)管理方面提出现阶段改进建议的同时,对远期建设目标发展方向提出了构想,以相关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建立适用全国范围内的应急资源管理和应急调用系统,为海上溢油应急提供坚实的保障。最后,文章以天津生态城海域为例,以区域海洋生态多样性为出发点,将生态城海域设为海洋生态敏感资源溢油防控实验区,通过建立特区应急制度、整合预警力量、提升防控科技含量等手段,为全国海洋生态敏感资源溢油防控提供可借鉴经验。
孙颖钰[3](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船舶海洋溢油扩散分析与应急处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的发展,船舶活动带来的海洋溢油污染日趋严重。每年流入海洋环境中大量的石油类污染物,给人类健康安全、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海洋溢油数据采集及预处理是溢油扩散分析的前提,溢油扩散轨迹的分析与预测是溢油事故处理和决策的基础。将溢油数据采集与溢油预测技术两者综合应用,可以为溢油应急反应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增强船舶溢油决策的科学性。本文以提高船舶海洋溢油应急能力为目标,以船舶溢油为研究对象,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对船舶溢油扩散进行分析。首先,基于对船舶溢油的实时监测,获取溢油点的实时溢油场景数据。其次,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船舶溢油漂移扩散机理与气象要素、海洋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在溢油数据中挖掘出漂移扩散的特点,以便于更好的了解溢油扩散的趋势和确定下一步溢油应急处理行动方案。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数据进行建模,分别对方向、海洋表面温度、油厚度、油类型、洋流速度、时间等特征进行训练,通过对海洋溢油风险的模拟预测,提高了船舶溢油应急处理的能力。最后,设计了船舶海洋溢油应急响应决策系统,为提出更加合理的应急处理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模拟海洋石油泄漏,对船舶海洋溢油进行了扩散分析,提高了早期预警和评估能力。结合大数据分析算法和系统软件开发设计的船舶海洋溢油应急响应决策系统,能够智能分析应急资源的配备情况和及时规划应急资源的实时调度,从而促使溢油处理决策向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
朱雪斌[4](2020)在《海上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协同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活动日趋频繁,海上突发的风险事故逐渐增多,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海上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对应急物资调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如何考虑海上应急物资调度的阶段性特征、物资需求特征,突破单一应急反应基地物资储备不足以及单个救援装备救援能力限制,进行更加高效、经济、精准的海上应急物资协同调度是文章研究的关键问题。文章以海上突发事件为背景,将海上应急物资调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海上搜救中心应急预案应急响应程序以及当前应急物资与装备的配置要求,分析海上突发事件特征,发掘出海上应急物资调度同时具有时效性与弱经济性的特点,还具有应急物资无法堆存,运输装备需在场驻留的现实需求。构建了包含陆上供应层、陆上集结层、事故点事故层三个层面和陆上运输、海上机动救助两个过程的海上应急物资调度架构。结合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人命救助第一、环境与财产救助第二的宗旨,构造上层急速响应、下层连续经济性供应的双层动态网络规划模型。考虑事故点遇险人员救助的紧迫性与环境救助、财产救捞的经济性,提出累计调度时间算子、绝对时间算子以及小周期平均成本的概念,进行两阶段精确解算法的编译,实现了具有不同调度特征的海上应急物资协同调度策略的实时输出。
陈志伟[5](2020)在《我国专属经济区船舶污染应急合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认识到海洋利益对国家的重要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这些战略的推行依赖于制度的完善,而2018年1月“桑吉”轮事故暴露出我国管辖海域船舶污染应急能力不足,需要与周边海上邻国进行合作,同时专属经济区受国内法与国际公约双重规制的特点,加之专属经济区划界纠纷的存在,使得我国应用现有合作法律机制无法完全应对该区域的污染应急合作,因此,为维护我国的海洋利益,本文针对我国专属经济区的船舶污染应急合作机制进行了研究。除引言、结论外,本文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船舶污染应急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分析船舶污染应急合作的国际法基础,同时明确我国作为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所享有的立法权和执行权。第二部分首先针对我国现有的可适用于专属经济区的国际和国内合作机制进行分析.明确了缺乏国际公约与国内法之间的衔接是当前我国应急合作相关法律存在的最大问题,随后针对性分析争议专属经济区对现有合作机制的执行和合作意愿达成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上船舶污染应急合作的成熟法律机制以及针对争议海域执法进行的双边合作模式,以求对我国合作现状的完善提供借鉴。国际上成熟模式中“北海—东北大西洋分立模式”和“地中海综合—分立模式”,无论是应急合作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关系还是应急合作机制本身的制度设计都对我国更具参考价值。第四部分针对第二部分中我国专属经济区污染应急合作存在的缺陷,参考第三部分国外成熟机制的借鉴分析,尝试对我国专属经济区的船舶污染应急合作进行完善。首先,在应急合作法律机制完善路径选择上,通过分析我国周边海域闭海、半闭海的特性和区域性合作较双边合作所具有的优势,本文认为专属经济区的应急合作虽具有特殊性,但在合作机制的完善路径上,将其回归到整体的区域海洋功能性合作,既符合《OPRC1990》对于海域功能性合作的立法选择,又符合我国海域闭海、半闭海的特点。其次,针对现有区域性合作缺乏有约束力的公约的问题,对区域性公约所应具有的相应制度进行讨论。并针对争议区域作出淡化管辖冲突、强调共同责任的特殊安排。最后,针对我国国内立法所暴露的缺陷以及区域性公约缔结后的执行问题,对我国现行船舶污染应急处置国内法的修改和日后双边协议的达成提出建议。
胡亮亮[6](2020)在《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B海事局为例》文中认为船舶每年在长江水域产生约6万吨的污油,平均每一年有超过200艘船舶因各类事故的发生而沉没,部分沉船中储存的未使用完的燃油泄漏入水中。随着原油及石油制品、散装化工品的运量大幅上涨,近年来船舶污染情况也日益严峻。由于海上航行船舶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而对于长江船舶而言,由于长江船舶吨位较小、航程较短,因此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在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本文主要对我国现行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的一般分析和B海事局辖区内船舶污染事故的案例研究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发现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着普遍重处置轻预防、处置过程中出现管理真空或多头管理、船舶污染造成的损失得不到足够补偿等问题,此类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使长江污染情况进一步加重,制约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所以作者认为应创新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运用全流程应急管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并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应进一步优化污染预防机制,完善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管理的制度,实现船舶污染监管的立体化,强化船舶预防污染的意识;进一步优化污染处置机制,推进责任机制法定化,推进指挥管理平台统一化;进一步优化污染善后机制,建立和完善长江船舶污染损害后评估机制,探索建立长江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加强应急管理队伍的整合化;完善防污染设备生产管理的标准化等的观点。
崔晓轩[7](2020)在《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石油业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海上溢油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海上溢油污染为我国海洋环境安全敲响警钟,让我们愈加意识到海上溢油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难以弥补的,也凸显了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港口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积极加强溢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持续优化溢油应急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溢油应急处置措施应对港口发展带来的溢油污染风险。本文通过对海上溢油相关资料查找、数据收集、实地走访曹妃甸港、天津港、黄骅港的海事、航海保障等部门,详细了解我国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最新情况,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治理理论,结合溢油应急管理工作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职责,对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查找出了我国海上溢油污染防治法规适用性差、应急组织协调能力低、应急设备设施力量薄弱、应急队伍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并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溢油应急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推进海上溢油污染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海上溢油应急预案、优化溢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强化溢油应急信息化建设、提高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水平、加强溢油应急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有效应对海洋溢油污染;同时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政府管理,在溢油应急管理工作中,推动社会多元共治,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赵玲[8](2019)在《跨界危机应对中组织协同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基于两起海洋溢油事件的比较案例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跨界危机概念和特征的解析,明确跨界危机管理的关键难点在于组织间的协同管理。对危机管理组织协同已有文献的研究发现,组织结构、文化情境和社会资本是影响组织协同绩效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语境下跨界危机应对中组织协同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的理论假设。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起典型的跨界危机——海洋溢油危机案例进行了分析,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作为具有深厚官僚制传统的国家,专业化部门运作效能更高,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模式的协同绩效要优于其他模式;上级领导对协调工作的重视会产生有利于协调的文化氛围,提升组织协同绩效;在危机准备期间,各组织成员之间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积累了组织间的契约型信任,比没有或很少有此类工作关系的情况更能提升协同绩效。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混合制协调模式是我国协调模式的发展方向;各协调机构成员在危机准备期间应通过协议、演习、培训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增加信任。
金浏夏[9](2018)在《台州港溢油应急能力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要充分发挥台州的区位优势,将其打造成国家重要的枢纽港。因此,台州市实施“海上台州”战略,着力打造“亿吨大港”。近几年,台州港油品吞吐量持续增长,船舶交通流量增多,发生溢油事故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一旦发生船舶溢油,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清除,不仅会对海洋资源遭受灾难性的损害,还会影响到旅游业、航运业的正常运转,港口码头可能被迫关闭,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影响,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快台州港溢油应急能力建设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对于港口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研究现状。结合台州港的基本情况、船舶溢油风险、港口溢油应急能力现状,全面分析了影响港口溢油应急能力的因素,因自然因素和一些客观因素的无法改变性,故不列为评价指标,确定22个影响因素并逐一分析。随后,根据专家调查,筛选出17个指标予以量化,并按照应急工作流程的分类,确定将应急预防准备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指挥处置能力和恢复重建能力作为评价指标,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台州港溢油应急能力等级,并针对当前台州港溢油应急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如何提高溢油应急能力和海事管理等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建设港口的溢油应急能力提供参考意见。
黄子鉴[10](2018)在《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上钻井平台溢油事故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过程中最典型和最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事故之一,其生态影响与社会影响是多维度、广泛和复杂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石油的开发迅速增长,从而导致海上钻井平台溢油风险不断增大。基于我国海域蕴藏的丰富石油资源与我国面临的严峻能源安全形势,大力开发海洋石油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随之而来的溢油事故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民群众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近年来,我国海上钻井平台溢油事故频发,尤其是蓬莱19-3溢油事故的发生暴露出了我国在事故发生后的处置过程当中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为实现公共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构建有效的应对海上钻井平台溢油事故治理模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但由于溢油事故的复杂性,决定溢油影响程度的因素庞大且种类繁多,这导致了溢油事故具有隐蔽性、影响广泛性、治理难度大和后果难以评价的特征。国内外学者受限于各自的学科领域,目前依旧没有从跨学科层面构建出一套具有全局性的和系统综合的治理模式。本论文研究重点在于通过构建治理模式为海上钻井平台溢油事故发生之后的治理问题提供整体思路,为实现公共利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奠定基础。不同于狭义上的污染治理,本论文着眼于宏观治理,运用跨学科研究法,借鉴法学、经济学、环境科学、海洋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治理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构建了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模式。在构建的治理模式基础上,对美国深水地平线事故和我国蓬莱19-3事故进行了系统综合的案例分析,并借鉴美国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我国未来应对海上钻井平台溢油的建议。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模式作为一套理论框架与方法,不仅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溢油事故提供了方法,而且为优化溢油事故治理指出了路径。同时,海上钻井平台溢油事故作为海洋突发环境公共危机的代表,其治理模式的框架可以为其他突发环境公共危机(例如船舶溢油事故和危化品泄漏等)提供借鉴,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而言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的意义。本论文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构建了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模式,在理论基础上有所创新本论文引入政治经济学中的以善治为代表的治理理论和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首次定义了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模式是以顶层设计为指导思想,多元的治理主体通过应用治理渠道来实现治理成效的模式。在治理模式中,顶层设计的理念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着眼点在于实现负外部性内部化与善治要素,共涵盖法律、经济、管理和生态四个层面。治理主体由政府、责任者、公众、科学界和法律界五个部分组成。治理渠道是治理模式的核心,由赔偿制度、科学决策和协同治理构成。治理成效是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即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对生态环境、财产和人身的损害并弥补损失,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修复生态环境。(2)对美国深水地平线事故展开了综合全面的案例分析本论文以构建的治理模式为基础对美国深水地平线事故展开了综合全面的案例分析,总结了美国的经验与不足。在美国的治理渠道分析中,着重剖析了以墨西哥湾海岸索赔机制和墨西哥湾修复信托基金为代表的赔偿制度,以应急、损害评估和修复过程中科技支撑为代表的科学决策,以应急过程中的治理主体协同为代表的协同治理。本论文还论证了在深水地平线事故治理过程中存在着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存在主导权冲突、政府监管机构履职不力和科技界准备不足等问题。剖析了深水地平线事故之后美国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重点分析了政府监管机构的改革。(3)提出了优化我国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的建议本论文以构建的治理模式为基础对我国蓬莱19-3事故展开了系统综合的案例分析,并进一步梳理分析了我国在蓬莱19-3事故后的改革措施,指出这些措施构建了我国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的基础体系,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在借鉴美国深水地平线事故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吸取我国蓬莱19-3事故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的重点在:通过设置责任限制和创立油污基金来完善赔偿制度这一治理渠道;通过加大海洋研究投入和加强科学沟通来完善科学决策这一治理渠道;通过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和拓宽参与机制来完善协同治理这一治理渠道。
二、海上溢油事故应急反应系统的框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上溢油事故应急反应系统的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框架 |
2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方法 |
2.1 基于致灾因子、承灾体和抗灾体三类要素的海上溢油情景描述方法 |
2.2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情景演化表达模型 |
2.3 基于多阶段k均值聚类的情景树生成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语义聚类的海上溢油情景构建方法 |
3.1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拆分方法 |
3.2 信息关系三元组提取 |
3.3 预构建海上溢油领域 |
3.4 基于语义聚类的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筛选 |
3.5 历史案例的选取与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最优情景应对策略 |
4.1 强化学习概述 |
4.2 Deep Q-Network算法 |
4.3 海上溢油事件最优应对措施强化学习模型 |
4.4 以海洋安全为决策意图的最优应对策略训练 |
4.5 本章小结 |
5 海上溢油突发事件应急辅助策决辅系统核心模块设计与验证 |
5.1 分布式/集群下的辅助决策系统架构设计 |
5.2 分布式海上溢油情景构建功能模块设计 |
5.3 决策意图、措施/动作空间、应对策略训练功能模块 |
5.4 在辅助决策中的应用结果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海上溢油情景安全度量体系指标危害等级划分标准 |
历史案例目录 |
(2)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4.1 相关概念 |
1.4.2 海上溢油应急分类 |
1.4.3 理论基础 |
1.5 论文创新和不足 |
1.5.1 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2.1 我国海上溢油应急政策体系发展进程和现状 |
2.1.1 法治建设起步阶段 |
2.1.2 应急预案制阶段 |
2.1.3 应急预案制深化期 |
2.2 我国海上溢油应急设备库现状 |
2.2.1 国家海上溢油应急设备库现状 |
2.2.2 地方海上溢油应急设备库现状(以天津市为例) |
2.3 我国油污赔偿基金发展历程和现状 |
2.3.1 发展历程 |
2.3.2 现状 |
第3章 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1.1 国家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1.2 地方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1.3 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 |
3.2 海上溢油应急管理和应急力量有待整合 |
3.2.1 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职责“两分支” |
3.2.2 海上溢油应急力量急需统筹 |
3.3 海上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混乱 |
3.3.1 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
3.3.2 运行制度方面的问题 |
3.3.3 库房、设备配置方面的问题 |
3.3.4 配套设施方面的问题 |
3.4 海上溢油应急人力资源存在较大缺口 |
3.5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有待完善 |
3.6 海上溢油应急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成熟 |
第4章 国外溢油应急管理经验及启示 |
4.1 国外溢油应急管理的经验 |
4.1.1 国外溢油应急管理机制的经验 |
4.1.2 国外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的经验 |
4.1.3 国外油污基金模式 |
4.2 对我国的启示 |
4.2.1 海上溢油应急集中管理优势 |
4.2.2 国外油污基金可借鉴经验 |
第5章 完善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相关制度完善建议 |
5.1.1 国家管理层管理制度完善建议 |
5.1.2 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完善建议 |
5.1.3 建立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制度 |
5.1.4 以溢油应急设备库为基础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5.1.5 建立科学的海上溢油应急物资管理机制 |
5.1.6 建立海上溢油应急职责“两分支”合作机制 |
5.2 科学管理海上溢油应急物资 |
5.2.1 建立国家海上溢油应急人力、物力信息管理系统 |
5.2.2 开展海上溢油应急设备库物资配置后评估 |
5.3 推动海上溢油应急市场化进程 |
5.4 探索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发展问题解决途径 |
5.5 海上生态敏感区溢油应急发展建议 |
5.5.1 天津生态城海上污染应急区生态敏感资源概况 |
5.5.2 生态城区域溢油风险和应急需求特征 |
5.5.3 生态城区域海上溢油应急生态敏感资源防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基于大数据的船舶海洋溢油扩散分析与应急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2 船舶海洋溢油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 |
2.1 船舶溢油数据实时采集及预处理 |
2.2.1 船舶溢油环境信息一体化采集 |
2.2.2 数据预处理方法 |
2.2 海上溢油的运动机理 |
2.2.1 船舶海洋溢油的漂移 |
2.2.2 船舶海洋溢油的扩散 |
2.2.3 船舶海洋溢油的风化 |
2.3 船舶海洋溢油的数据分析技术 |
2.3.1 溢油膜轨迹扩散计算 |
2.3.2 溢油膜风化过程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大数据的船舶溢油扩散分析模型 |
3.1 大数据分析技术 |
3.2 基于大数据的船舶溢油扩散分析模型 |
3.2.1 气象因素与潮流方向和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
3.2.2 气象因素与潮流方向和速度发展趋势预测 |
3.3 基于大数据的溢油扩散分析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4 船舶海洋溢油应急响应决策支持平台 |
4.1 船舶海洋溢油应急处理 |
4.1.1 溢油应急资源分类 |
4.2 船舶海洋溢油应急响应决策系统架构 |
4.3 溢油实时场景构建 |
4.3.1 海洋溢油连续监测设备 |
4.4 溢油扩散分析 |
4.5 溢油应急决策 |
4.6 船舶海洋溢油应急响应决策系统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
(4)海上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协同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海上应急物资协同调度基础理论 |
2.1 海上突发事件概述 |
2.1.1 海上突发事件的概念 |
2.1.2 海上突发事件的特点 |
2.2 海上应急物资调度相关理论 |
2.2.1 海上应急物资概述 |
2.2.2 海上应急物资调度概述 |
2.3 海上突发事件协同响应与处置 |
2.3.1 海上遇险报警 |
2.3.2 海上突发事件协同响应 |
2.3.3 海上突发事件协同处置程序 |
2.4 海上应急物资协同调度网络构成 |
2.5 本章小结 |
3 海上应急物资协同调度分析 |
3.1 海上应急物资调度的目标与原则 |
3.1.1 海上应急物资调度的目标 |
3.1.2 海上应急物资调度的原则 |
3.2 海上应急物资协同调度特点 |
3.2.1 阶段性的特点 |
3.2.2 时间紧迫性的特点 |
3.2.3 调度环节多约束性的特点 |
3.3 海上应急物资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时间影响因素 |
3.3.2 经济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海上应急物资协同调度双层网络规划模型与算法 |
4.1 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
4.1.1 问题分析 |
4.1.2 解决措施 |
4.2 模型假设 |
4.3 模型构建 |
4.4 算法开发 |
4.4.1 人命救助层应急物资调度算法 |
4.4.2 环境与财产救助层应急物资调度算法 |
4.4.3 参数分析与代码解释 |
4.5 本章小结 |
5 海上应急物资协同调度案例分析 |
5.1 案例介绍 |
5.2 案例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海上应急物资协同调度双层网络规划python代码 |
附录B 北海救助局、烟台打捞局、北海飞行救助队装备列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我国专属经济区船舶污染应急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专属经济区船舶污染应急合作概述 |
第一节 船舶污染应急合作的必要性 |
一、防止船舶污染对海洋环境整体利益的危害 |
二、弥补单一国家应急处置力量的局限性 |
第二节 船舶污染应急合作的发展历程 |
一、船舶污染应急合作的开端(1967年“托利·堪庸”号事故) |
二、区.或化应急合作的快速发展(1974-1989) |
三、全球性合作法律框架的形成(1990-至今) |
第三节 船舶污染应急合作的国际法基础 |
一、《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中的合作内涵 |
二、《海洋法公约》中海洋环境保护合作的国家义务 |
三、《OPRC1990》对应急合作的专门规制 |
第四节 沿海国的专属经济区船舶污染管辖权 |
一、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受限制的一般立法权 |
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执行权 |
第二章 我国专属经济区船舶污染应急合作的缺陷 |
第一节 船舢污染应急合作法律的体系缺陷 |
一、船舶污染应急合作的国内法效力等级低 |
二、船舶污染应急合作区域性公约缺失 |
三、双边协议对应急处置事项针对性不足 |
第二节 船舶污染应急合作机制的执行困境 |
一、公约下的全球性合作机制原则化 |
二、区域性应急合作机制执行成本较高 |
三、国内法律对应急合作规制的简单化 |
第三节 争议专属经济区对船舶污染应急合作的特殊影响 |
一、争义专属经济区内对公约适用的影响 |
二、争议专属经济区对应急合作意愿的影响 |
三、争议专属经济区对具体合作事项的影响 |
第三章 国际上双边或区域性合作机制的实践及借鉴 |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合作区模式 |
一、印澳合作区的形成 |
二、印澳合作区的法律机制 |
三、印澳合作区的可借鉴性分析 |
第二节 地中海综合—分立模式 |
一、地中海合作模式的形成 |
二、地中海合作模式的法律机制 |
三、地中海合作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
第三节 北海—东北大西洋分立模式 |
一、北海—东北大西洋模式的形成 |
二、北海—东北大西洋模式的法律机制 |
三、北海—东北大西洋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
第四章 我国专属经济区船舶污染应急合作机制的完善 |
第一节 以区域化合作为主的完善路径的合理性 |
一、符合半闭海制度的合作需求 |
二、缔约成本与实施效果的优势 |
三、争议专属经济区应急合作的有效解决 |
第二节 区域化合作完善路径的具体建议 |
一、区域化应急处置合作的法律模式选择 |
二、区域化应急合作公约内容的完善建议 |
三、区域性公约下对争议海域的特殊安排 |
第三节 我国对区域化应急合作机制的立法衔接 |
一、完善应急处置合作的相关国内法 |
二、推动区域性公约下争议专属经济区的双边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B海事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船舶污染应急管理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创新和存在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船舶污染应急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长江船舶概念 |
二、船舶污染概念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一、全流程应急管理理论 |
二、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现行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分析 |
第一节 、现行我国沿海船舶污染应急管理体制 |
一、应急指挥机构 |
二、领导责任制度 |
三、社会动员体系 |
四、专业清污队伍 |
第二节 、现行我国船舶污染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
一、污染预防机制 |
二、污染处置机制 |
三、污染善后机制 |
四、应急管理资源配置 |
第四章 目前我国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第一节 、B海事局长江段辖区情况 |
一、辖区特点 |
二、环境敏感水域 |
三、重要风险源 |
第二节 、B海事局辖区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案例分析研究 |
第三节 、我国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
一、普遍存在重处置轻预防的情况 |
二、船舶污染处置过程中出现管理真空或多头管理 |
三、船舶污染造成的损失得不到足够补偿 |
四、应急管理队伍发展滞后 |
第四节 、现行机制中存在不足的相关原因分析 |
一、船舶污染监管和预防不到位 |
二、船舶污染责任分管不明确 |
三、政府部门间沟通协调不顺畅 |
四、船舶污染损害评估和赔偿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与优化 |
第一节 、优化污染预防机制 |
一、完善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管理制度 |
二、实现船舶污染监管的立体化 |
三、强化船舶预防污染的意识 |
第二节 、优化污染处置机制 |
一、建立船舶污染综合治理机制,推进责任机制法定化 |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指挥管理平台统一化 |
第三节 、优化污染善后机制 |
一、建立和完善长江船舶污染损害后评估机制 |
二、探索建立长江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
第四节 、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和资源的整合化 |
第五节 、完善防污染设备生产管理的标准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溢油 |
2.1.2 溢油应急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治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的现状 |
3.1 我国溢油应急管理措施 |
3.1.1 溢油应急反应预案 |
3.1.2 溢油应急法律体系 |
3.1.3 溢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
3.1.4 溢油应急能力建设 |
3.2 制约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
3.2.1 溢油污染防治法规适用性差 |
3.2.2 溢油应急组织协调能力低 |
3.2.3 溢油应急设备设施力量薄弱 |
3.2.4 溢油应急队伍尚未形成合力 |
3.2.5 溢油应急管理专项资金不能保障 |
第4章 国外海上溢油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
4.1 国外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现状 |
4.1.1 美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
4.1.2 加拿大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
4.1.3 澳大利亚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
4.2 国外溢油应急管理的启示和借鉴 |
第5章 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 |
5.1 推进海上溢油污染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5.1.1 加大参与国际公约的力度 |
5.1.2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
5.1.3 完善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
5.2 加强重大海上溢油应急体制建设 |
5.2.1 完善溢油应急预案体系 |
5.2.2 优化溢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
5.3 完善溢油应急设备设施建设 |
5.3.1 加强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 |
5.3.2 推动溢油应急船舶建设 |
5.4 加强溢油应急信息化建设 |
5.4.1 完善溢油应急监视监测系统 |
5.4.2 建设溢油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
5.5 加强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建设 |
5.5.1 持续优化专业溢油应急队伍 |
5.5.2 加强兼职溢油应急队伍力量 |
5.5.3 支持社会专业溢油清污队伍发展 |
5.5.4 加大培训和演习力度 |
5.6 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
5.6.1 加强财政预算保障 |
5.6.2 设立溢油应急专项资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跨界危机应对中组织协同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基于两起海洋溢油事件的比较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问题 |
二 理论框架与假设 |
(一) “跨界危机”:内容与特征 |
(二) 组织协同:跨界危机应对的关键 |
(三) 跨界协同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
1.组织结构与危机协同 |
2.文化情境与危机协同 |
3.社会资本与危机协同 |
三 研究方法 |
(一) 案例方法 |
(二) 案例描述 |
1.蓬莱渤海湾19-3海上油田漏油事故 |
2.桑吉号沉船事件 |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 |
四 研究发现 |
(一) 组织结构与跨界协同 |
1.蓬莱渤海湾19-3海上油田漏油事故应对组织结构 |
2.桑吉号沉船事件应对组织结构 |
(二) 文化情境与跨界协同 |
(三) 社会资本与跨界协同 |
1.组织间的合作协议 |
2.组织间的日常合作交流 |
五 结论和讨论 |
(一) 组织结构与跨界协同 |
(二) 文化情境与跨界协同 |
(三) 社会资本与跨界协同 |
第一, 混合制协调模式是我国协调模式的发展方向。 |
第二, 各协调机构成员在危机准备期间应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
(9)台州港溢油应急能力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台州港溢油应急能力现状分析 |
2.1 台州港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环境 |
2.1.3 环境敏感资源 |
2.1.4 通航环境 |
2.2 事故的统计分析 |
2.2.1 船舶交通事故统计 |
2.2.2 船舶污染事故统计 |
2.2.3 交通事故多发区 |
2.2.4 船舶污染事故泄漏量预测 |
2.3 溢油应急能力现状 |
2.3.1 溢油应急预案体系现状 |
2.3.2 溢油应急体制机制现状 |
2.3.3 溢油应急信息系统现状 |
2.3.4 溢油应急设施设备现状 |
2.3.5 溢油应急队伍现状 |
第3章 溢油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港口溢油应急能力的介绍 |
3.1.1 基本概念 |
3.1.2 应急能力与应急管理 |
3.2 影响因素分析 |
3.2.1 预防准备能力 |
3.2.2 监测预警能力 |
3.2.3 指挥和处置能力 |
3.2.4 恢复和重建能力 |
3.3 溢油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
3.3.1 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章 台州港溢油应急能力评价模型建立及评估 |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2 港口溢油应急能力评估模型 |
4.2.1 建立权重集 |
4.2.2 建立评价等级 |
4.2.3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
4.3 台州港溢油应急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
4.3.1 评价结果 |
4.3.2 结果分析 |
第5章 加强台州港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对策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各因素指标重要性专家调查表 |
附录B 层次分析法赋权专家调查表 |
附录C 评价指标隶属度专家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学者对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的研究 |
1.2.2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模式的构建 |
2.1 理论基础 |
2.1.1 外部性理论 |
2.1.2 治理理论 |
2.2 指导思想 |
2.2.1 法律层面 |
2.2.2 经济层面 |
2.2.3 管理层面 |
2.2.4 生态层面 |
2.3 治理主体 |
2.4 治理渠道 |
2.4.1 赔偿制度 |
2.4.2 科学决策 |
2.4.3 协同治理 |
2.5 治理模式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深水地平线事故案例分析 |
3.1 前言 |
3.2 深水地平线事故概述 |
3.3 深水地平线事故治理渠道 |
3.3.1 赔偿制度 |
3.3.2 科学决策 |
3.3.3 协同治理 |
3.4 深水地平线事故治理的不足及改革措施 |
3.4.1 深水地平线事故治理的不足 |
3.4.2 深水地平线事故后的改革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蓬莱19-3事故案例分析 |
4.1 前言 |
4.2 蓬莱19-3事故 |
4.3 蓬莱19-3事故的治理渠道 |
4.3.1 赔偿制度 |
4.3.2 科学决策 |
4.3.3 协同治理 |
4.4 蓬莱19-3事故后我国的改革措施 |
4.4.1 赔偿制度的改革 |
4.4.2 科学决策的改革 |
4.4.3 协同治理的改革 |
4.5 当前我国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的不足 |
4.5.1 协同治理渠道欠缺 |
4.5.2 科学决策不充分 |
4.5.3 赔偿制度不完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化我国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的建议 |
5.1 完善赔偿制度 |
5.1.1 设置责任限制,创立海上钻井平台油污基金 |
5.1.2 改良赔偿金管理机制 |
5.2 增强科学决策 |
5.3 健全协同治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海上溢油事故应急反应系统的框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上溢油突发事件的情景表达与最优应对措施研究[D]. 黄奎. 武汉大学, 2020(06)
- [2]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研究[D]. 宋文波.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3]基于大数据的船舶海洋溢油扩散分析与应急处理研究[D]. 孙颖钰. 山东交通学院, 2020(04)
- [4]海上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协同调度研究[D]. 朱雪斌.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我国专属经济区船舶污染应急合作机制研究[D]. 陈志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长江船舶污染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B海事局为例[D]. 胡亮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7]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研究[D]. 崔晓轩.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8]跨界危机应对中组织协同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基于两起海洋溢油事件的比较案例研究[J]. 赵玲.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 2019(01)
- [9]台州港溢油应急能力评估研究[D]. 金浏夏.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6)
- [10]海上钻井平台溢油治理模式研究[D]. 黄子鉴. 厦门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