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卢成[1](2019)在《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反应谱法研究》文中指出隔震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减震效果的抗震技术,且在许多的国家得到了认可与应用。随着隔震技术的普及推广,高效可靠的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研究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主要有三大类:时程分析法、随机振动分析法和反应谱法,而这几类方法中较常用的方法各具特色,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复模态法可以准确的处理结构响应分析中存在的非经典阻尼问题,隔震结构也是一种具有非经典阻尼特性的结构。本文主要是针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反应谱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有:(1)对隔震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并对隔震橡胶支座的构造、特性及非线性恢复力模型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对复模态分析法和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时程分析法,随机振动分析法和反应谱法的发展过程及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2)研究复模态分析方法,并在常规的CCQC(Complex Complete Quadratic Combination)反应谱法的基础上,结合隔震支座的等效线性化,提出一种用于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修正的CCQC反应谱法——等效迭代CCQC反应谱法。(3)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在MATLAB数值分析软件平台上,采用提出的等效迭代CCQC反应谱法用于简单数值算例的动力响应分析;根据设计反应谱模拟合成100条人工地震波,用于简单算例模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以非线性时程法计算的响应最大值的平均作为参考值,与本文方法的结果及常规CCQC反应谱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4)将提出的方法用于三维基础隔震结构的响应分析。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验证自编MATLAB程序建立的三维基础隔震弹性模型正确性,然后采用等效迭代CCQC反应谱法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该三维算例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并比较,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丁昊[2](2017)在《一般线性粘弹性耗能系统随机响应精确解及地震作用取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带支撑一般线性粘弹性耗能系统在地震激励下的响应及其基于抗震规范的地震作用取值方法,分别对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结构设置支撑的一般线性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系统随机地震响应问题进行系统研究。1、本文考虑支撑的影响,并引入线性粘弹性阻尼器最具一般性的精确的积分型本构模型对粘弹性阻尼器进行模拟。利用拉氏变换法,对阻尼器的本构模型进行转换,在拉氏域内得到了其等效平衡刚度及松弛函数,从而将带支撑的一般积分型阻尼器模型完全转化为等效的转换阻尼器模型。2、建立了一般线性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的时域微分积分动力方程,对一般线性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实现了精确的时域建模。然后,对耗能系统的动力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利用非扩阶的传递矩阵法(传递函数法),在耗能系统动力方程的原始空间直接获得减震系统在任意激励和非零初始条件下结构位移与速度、支撑和阻尼器位移与速度、以及支撑和阻尼器受力的时域瞬态响应精确解。3、为验证传递矩阵法(传递函数法)求解带支撑一般线性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响应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分别对于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耗能系统基于扩阶复模态法进行了验证。对于单自由度耗能系统,分别采用带支撑的Maxwell模型、GHM模型和带支撑的广义Maxwell模型;对于多自由度耗能系统,采用了带支撑的Maxwell模型,并采用两种方法对阻尼器力进行处理。对于上述同一耗能系统,传递矩阵法(传递函数法)和扩阶复模态法所得的结构位移与速度、支撑和阻尼器位移与速度、以及支撑和阻尼器受力的时域瞬态响应解析式完全一致,从而验证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4、基于传递矩阵法(传递函数法)所获得的耗能系统时域瞬态响应精确解,针对3种平稳地震激励模型和3种非平稳地震激励模型,分别获得了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带支撑一般线性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的结构位移与速度、支撑和阻尼器位移与速度、以及支撑和阻尼器受力的平稳与非平稳均方响应的解析表达式,建立了此类耗能系统的平稳与非平稳地震响应的精确分析法,并给出算例。5、利用积分变换法将带支撑一般线性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的结构位移与速度、支撑和阻尼器位移与速度、以及支撑和阻尼器受力完全分解为一阶和二阶系列标准振子响应的线性组合;然后,将系统响应极值的平方分解为一阶和二阶系列标准振子极值响应平方的线性组合,并利用工程常用的平稳白噪声模型建立了一阶标准振子和二阶标准振子总极值响应的比例关系,将系统响应的极值完全由二阶标准振子的总极值响应表出;最终,获得了带支撑一般线性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基于规范反应谱的地震极值响应近似解析解,并给出算例。
吴泽[3](2017)在《基于粘弹性阻尼器的弱非线性结构在水平与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的随机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带支撑的粘弹性阻尼器弱非线性结构体系在水平与竖直双向随机地震相互关系的作用下结构随机响应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水平与竖向双向地震作用,以及结构振动控制原理和理论方法,对比分析Kelvin模型,Maxwell模型,标准线性固体模型三种阻尼器模型。本文通过分析等效线性化法,与采用的基本摄动法相对比,验证了等效线性化法的运用以及处理方程得到结构响应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通过建立带支撑阻尼器与原阻尼器及其支撑的性能参数的转换关系将阻尼器化为形式上不含支撑的新的积分型阻尼器;基于阻尼器的一般积分型本构关系和等效线性化法,建立单自由度带支撑广义Maxwell型阻尼器弱非线性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得到如下结论:1.基于随机平均法,建立任意单自由度带支撑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的弱非线性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瞬态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与位移与速度响应的统计特性的一般解析式。得到单自由度带支撑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的弱非线性结构在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下的等效结构运动方程;等效结构运动方程求出的位移响应方差在一定范围内随阻尼器系数的增加而减小。2.基于耗能结构非扩阶方法,建立任意单自由度带支撑广义Maxwell型粘弹性阻尼器的弱非线性结构在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与速度时域随机响应的一般解析式。基于耗能结构非扩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析和扩阶结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析,求出扩阶结构响应的降阶解析式:耗能结构位移响应,耗能结构速度响应和耗能结构阻尼器受力响应;在此基础上求得一般随机响应非平稳协方差函数的解析式。
谢小龙[4](2015)在《基于扩阶复模态法的Maxwell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计算结构地震响应的各种方法中,模态应变能法和振型分解法的应用最为普遍。对于Maxwell型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由上述两种方法建立的等效系统,具有较多的假设条件,对结构响应和响应方差的计算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因而,获得便于工程设计人员使用且计算精度高的等效系统,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应用扩阶复模态法,对于在建筑结构中安装了Maxwell阻尼器的耗能减震结构,将阻尼器的本构方程引入到结构的运动方程中,然后再利用结构的原方程与阻尼器的本构方程建立一个状态矢量,对方程进行扩阶处理,把结构的运动方程变为时不变的一阶微分方程,进而解出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带Maxwell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随机地震响应的精确解析解,并分别对它在平稳和非平稳的随机地震激励下的结构响应进行了分析。通过随机平均法,对带Maxwell型粘弹性阻尼器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耗能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随机平均法对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进行了等效自振和等效强振分析,并且还对带Maxwell型阻尼器耗能结构在平稳随机地震激励下的结构响应进行了分析。对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带Maxwell型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分别采用了近似法和精确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近似法为随机平均法、模态应变能法和复模态法,精确法为扩阶复模态法。通过这四种方法,分别对安装了Maxwell型阻尼器的耗能结构进行了随机地震响应分析,并且通过工程实例,还对其在平稳白噪声地震激励下的随机地震响应进行了精度分析。
陶欣欣[5](2015)在《基于随机平均法的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利用随机平均法将Maxwell粘弹阻尼耗能隔震结构转变为二阶近似等效定常系统,并获得了结构地震作用取值的解析法,其主要内容为:1.运用随机平均法将Maxwell粘弹阻尼隔震结构的频域运动方程转变为近似等效定常系统二阶运动方程,二阶近似等效定常系统考虑了原结构的耦连性。2.分别运用扩阶复模态法,模态应变能法以及随机平均法将Maxwell粘弹阻尼高层隔震结构转化为三种等效系统;然后通过结构等效系统与模态变换方程,进一步求解得结构的随机地震位移响应解析解;最后通过算例,在结构的阻尼耦合和非耦合情况下,参照基于扩阶复模态法获得的精确等效系统,对比分析了分别基于随机平均法和模态应变能法获得的两种近似等效系统求得的结构位移响应的误差值;由此可知:在非耦合阻尼隔震结构中,基于随机平均法的近似等效系统的计算精度与基于模态应变能法的近似等效系统的计算精度基本一致;在耦合Maxwell粘弹阻尼隔震结构中,基于随机平均法的近似等效系统的计算精度比基于模态应变能法的近似等效系统的计算精度有较大提高。3.将基于随机平均法的Maxwell粘弹阻尼隔震结构二阶近似等效定常系统的位移响应表示为系列独立单自由度二阶标准振子的位移和速度响应的线性组合式,获得了主体结构各层间位移及隔震层相对于地面的相对位移响应统一表达式,获得了高层Maxwell粘弹阻尼耗能隔震结构位移响应方差按标准振子位移、速度响应方差分解及其相关组合系数的解析式;根据系列二阶标准振子位移和速度最大响应值与抗震规范加速度反应谱的对应关系,获得了结构最大地震层间位移;最终,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基于随机平均法的Maxwell粘弹阻尼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取值的解析分析法。
陈晶林[6](2015)在《带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的平稳与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今的计算结构地震响应的各种方法中,模态应变能法和以第一频率为基本固有频率的振型分解法是应用的最普遍的方法,对于Maxwell型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由上述两种方法建立的等效系统,它的假设条件较多,对结构位移响应和响应方差误差较大。故而,获得便于工程设计人员使用且计算精度高的等效系统,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随机平均法,对带Maxwell型粘弹性阻尼器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耗能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随机平均法对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进行了等效自振和等效强振分析,并且还对带Maxwell型阻尼器耗能结构在平稳随机地震激励下的结构响应进行了分析。应用扩阶复模态法,对于在建筑结构中安装了Maxwell阻尼器的耗能减震结构,将阻尼器的本构方程引入到结构的运动方程中,然后再利用结构的原方程与阻尼器的本构方程建立一个状态矢量,对方程进行扩阶处理,把结构的运动方程变为时不变的一阶微分方程,进而解出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带Maxwell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随机地震响应的精确解析解,并分别对它在平稳和非平稳的随机地震激励下的结构响应进行了分析。对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带Maxwell型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分别采用了近似法和精确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近似法为随机平均法和模态应变能法,精确法为扩阶复模态法。通过这三种方法,分别对安装了Maxwell型阻尼器的耗能结构进行了随机地震响应分析,并且通过工程实例,还对其在平稳白噪声地震激励下的随机地震响应进行了精度分析。
潘相锋[7](2015)在《粘弹性阻尼耗能减震结构随机响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粘弹性耗能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随机响应分析,本文采用了粘弹性材料的具有一般性的积分型本构模型,采用积分微分混合型非定常运动方程对一般粘弹性耗能结构实现了精确建模。1、本文采用最一般的积分型广义Maxwell模型来对粘弹性阻尼器进行模拟,阐述了积分型广义Maxwell模型的特点及优越性。2、采用一种精确方法—传递矩阵法解耦积分微分型运动方程,基于拉普拉斯变换,使用矩阵传递法对耗能结构运动方程在非扩阶空间上实现了精确解耦,将求解非定常结构瞬态响应的复杂问题归结于结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分析,并得到了结构非零初始条件下位移瞬态响应与速度瞬态响应的解析表达式;3、针对一般粘弹性阻尼耗能结构的扩阶复模态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降阶复模态法,建立了原始方程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与扩阶运动方程左右模态向量的关系式,简化了计算过程,赋予了模态向量明确的物理含义。4、基于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得出了与传递矩阵法完全一致的结构瞬态响应解析式,验证了传递矩阵法的正确性与适用性,并得出了阻尼器瞬态响应的解析式。5、为研究耗能结构随机响应特性,根据所得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瞬态响应的解析式推导并获得了结构在平稳与非平稳地震模型激励下随机响应方差的解析表达式。
尉霄腾[8](2015)在《一般积分型粘弹性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及地震作用取值的解析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研究粘弹性耗能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响应及其基于抗震规范的地震作用取值方法,本文采用了粘弹性材料的具有一般性的积分型本构模型,采用积分微分混合型非定常运动方程对一般粘弹性耗能结构实现了精确建模。首先,基于拉普拉斯变换,使用传递矩阵法对耗能结构运动方程在非扩阶空间上实现了精确解耦,将求解非定常结构瞬态响应的复杂问题归结于结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分析,并得到了结构非零初始条件下位移瞬态响应与速度瞬态响应的解析表达式。同时对针对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的传统扩阶复模态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降阶复模态法,建立了原始方程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与扩阶运动方程左右模态向量的关系式,简化了计算过程,赋予了模态向量明确的物理含义。且基于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得出了与传递矩阵法完全一致的结构瞬态响应解析式,验证了传递矩阵法的正确性与适用性,并首次得出了阻尼器瞬态响应的解析式。其次,为研究耗能结构随机响应特性,根据所得一般积分型粘弹性阻尼耗能结构瞬态响应的解析式推导并获得了结构在平稳与非平稳地震模型激励下随机响应方差的解析表达式。最后,为研究结构响应设计值基于抗震规范的地震作用取值方法,将耗能结构位移和速度响应方差解析式精确分解为一阶和二阶标准振子响应方差的线性组合,利用工程常用的平稳白噪声模型近似得到一阶和二阶标准振子响应方差比值的计算公式,使结构响应的设计值表示为仅含二阶标准振子位移谱和速度谱平方的函数,从而得到结构响应的近似设计值及其对应的地震荷载近似取值的分析方法。
陆进[9](2014)在《两自由度广义Maxwell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及近似地震作用取值》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带支撑的线性粘弹性阻尼耗能结构,本文介绍并且使用了较精确的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模型,研究阻尼耗能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的解析解,并且研究地震作用取值的近似分析方法。首先介绍了支撑刚度对阻尼耗能结构的减振和位移响应的影响,描述了设置支撑的粘弹性阻尼器的本构关系,并且阐述了粘弹性阻尼器的Maxwell微分本构模型和广义Maxwell微分本构模型。研究了单自由度和两自由度广义Maxwell模型粘弹性阻尼耗能结构的平稳响应的精确解析法。采用广义Maxwell微分本构模型及白噪声随机地震动模型对结构进行详细地分析。利用扩阶法将结构的二阶变频运动方程和广义Maxwell微分型本构方程等转化为一阶时不变线性状态方程组。采用复模态方法进行精确解耦,得出复模态响应的精确值,从而可以精确地得到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反应。然后通过时域法得到结构平稳响应的方差。并在频域内将结构响应方差精确表示为一阶标准振子的位移响应方差和二阶标准振子的随机响应方差的线性组合。同时研究负实数特征根产生的总响应、共轭复特征根引起的总响应以及负实数特征根与共轭复特征根相互耦联所产生的总响应,得到其精确的表达式。然后将结构的平稳响应最大值表示为一阶标准振子产生的精确的最大响应和二阶标准振子产生的精确的最大响应之和,并且通过分析得到二者之间存在的确定的比例关系。利用设计反应谱和二阶标准振子最大响应之间的联系关系,基于二阶标准振子的加速度反应谱精确地计算出二阶标准振子产生的最大响应,根据经常使用的白噪声随机地震动模型近似得到一阶标准振子产生的总的最大响应和二阶标准振子产生的总的最大响应的比值的计算公式。从而得到结构响应的近似设计值及其对应的地震荷载近似值的分析方法。最后通过算例验证这些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分析阻尼器阻尼的变化对共轭复特征根产生的响应的影响,同时分析负实数特征根与共轭复特征根耦联产生的响应的变化趋势。从而工程设计人员可以容易掌握这种有物理含义的分析方法,然后应用这种方法,并将其与抗震理论结合起来对阻尼耗能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薛建朝[10](2014)在《标准固体阻尼器减震结构随机响应及地震作用取值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随机平均法将标准固体阻尼减震结构转化为近似等效定常系统,并给出了结构地震作用取值解析方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随机平均法将标准固体阻尼减震结构变频运动方程转化为二阶近似等效定常系统微分方程,近似等效系统考虑了方程的耦连性。2.通过扩阶法、模态应变能法、随机平均法、振型分解法将标准固体阻尼减震结构运动方程化为等效系统方程,再通过等效系统进一步求得结构随机地震位移响应的解析解,最后通过算例对各等效系统获得的结构位移响应精确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精确的扩阶复模态法进行比较,得出随机平均法精度高于振型分解法和模态应变能法的结论。3.将基于随机平均法的标准固体阻尼减震结构等效定常系统的位移响应表示为系列标准振子的位移和速度响应的线性组合,获得了层间位移响应及各类相关组合系数的解析表达式;根据系列标准振子位移响应方差的最大值与抗震规范反应谱的对应关系,基于最大层间位移响应的工程结构地震作用新定义,获得了结构地震作用取值,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基于随机平均法的近似等效系地震作用取值的解析分析方法。
二、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法(论文提纲范文)
(1)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反应谱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隔震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隔震技术发展 |
1.2.2 国内隔震技术发展 |
1.2.3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隔震结构的组成 |
1.3 复模态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
1.4 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
1.4.1 时程分析方法 |
1.4.2 随机振动分析方法 |
1.4.3 反应谱方法 |
1.5 本文研究的背景以及主要内容 |
1.5.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1.5.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隔震橡胶支座基本特性及恢复力模型 |
2.1 引言 |
2.2 隔震橡胶支座分类 |
2.3 隔震橡胶支座的基本构造 |
2.4 隔震橡胶支座的基本特性 |
2.4.1 竖向变形特性 |
2.4.2 水平变形特性 |
2.4.3 拉伸特性 |
2.4.4 压剪特性 |
2.4.5 耐久性 |
2.5 隔震橡胶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
2.5.1 双线性模型 |
2.5.2 等效线性模型 |
2.5.3 Bouc-Wen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隔震结构响应分析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时程分析法 |
3.2.1 四阶定步长Runge-Kutta法 |
3.2.2 Newmark-法 |
3.2.3 人工地震波的合成 |
3.3 复模态分析法 |
3.3.1 复模态分解法 |
3.3.2 基于设计反应谱的CCQC法 |
3.4 等效迭代CCQC反应谱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算例分析 |
4.1 引言 |
4.2 分析模型的建立 |
4.2.1 一维基础隔震结构模型 |
4.2.2 三维基础隔震结构模型 |
4.3 简单数值算例 |
4.3.1 结构动力响应求解方法 |
4.3.2 算例1 |
4.3.3 算例2 |
4.3.4 算例3 |
4.4 三维基础隔震结构算例 |
4.4.1 工程概况及参数 |
4.4.2 弹性模型验证 |
4.4.3 结构响应求解算法及流程 |
4.4.4 算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一般线性粘弹性耗能系统随机响应精确解及地震作用取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震震害的启示 |
1.1.1 我国严重的地震灾害 |
1.1.2 地震震害的启示 |
1.2 抗震设计方法的演变 |
1.3 被动减震控制的发展简况 |
1.4 粘弹性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
1.4.1 复模量模型 |
1.4.2 分数导数模型 |
1.4.3 一般微分型及其近似模型 |
1.4.4 一般积分型模型 |
1.5 耗能系统解析分析法 |
1.5.1 扩阶复模态法 |
1.5.2 传递矩阵法 |
1.5.3 模态应变能法(MSE) |
1.5.4 强行振型分解反应谱 |
1.5.5 一阶标准随机平均法 |
1.6 问题的提出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7.1 本文主要内容 |
1.7.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一般线性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瞬态响应精确解 |
2.1 考虑支撑影响的线性粘弹性阻尼器 |
2.2 单自由度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瞬态响应解析解 |
2.2.1 结构运动方程 |
2.2.2 耗能系统特征值和传递函数 |
2.2.3 耗能系统传递函数 |
2.2.4 耗能系统时域瞬态响应精确解 |
2.3 多自由度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瞬态响应解析解 |
2.3.1 结构运动方程 |
2.3.2 耗能系统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析 |
2.3.3 耗能系统传递矩阵 |
2.3.4 耗能系统时域瞬态响应精确解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般线性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瞬态响应精确解正确性的验证分析 |
3.1 单自由度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 |
3.1.1 单自由度带支撑Maxwell阻尼减震系统 |
3.1.2 单自由度GHM阻尼减震系统 |
3.1.3 单自由度带支撑广义Maxwell阻尼减震系统 |
3.2 多自由度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 |
3.2.1 多自由度带支撑Maxwell阻尼减震系统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一般线性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随机地震响应分析 |
4.1 单自由度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随机响应分析 |
4.1.1 平稳激励随机响应分析 |
4.1.2 非平稳激励随机响应分析 |
4.2 多自由度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随机响应分析 |
4.2.1 平稳激励随机响应分析 |
4.2.2 非平稳激励随机响应分析 |
4.3 算例 |
4.3.1 算例1(单自由度耗能系统平稳随机响应分析) |
4.3.2 算例2(单自由度耗能系统非平稳随机响应分析) |
4.3.3 算例3(多自由度耗能系统平稳随机响应分析) |
4.3.4 算例4(多自由度耗能系统非平稳随机响应分析) |
4.3.5 算例对比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一般线性粘弹性耗能系统地震作用取值 |
5.1 单自由度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地震作用取值 |
5.1.1 耗能系统响应的标准振子分解 |
5.1.2 耗能系统响应方差的标准振子分解 |
5.1.3 基于抗震规范的系统响应设计值 |
5.1.4 二阶标准振子R_(21)(ω_1,ξ_1)和R_(22)(ω_1,ξ_1)的计算 |
5.1.5 结构响应设计值的近似计算 |
5.1.6 基于结构响应设计值的地震作用取值 |
5.2 多自由度粘弹性阻尼耗能系统分析 |
5.2.1 耗能系统响应的标准振子分解 |
5.2.2 耗能系统响应方差的标准振子分解 |
5.2.3 基于抗震规范的系统响应设计值 |
5.2.4 二阶标准振子和的计算 |
5.2.5 结构响应设计值的近似计算 |
5.2.6 结构等效静态地震作用计算 |
5.3 算例 |
5.3.1 算例1(单自由度耗能系统地震作用取值) |
5.3.2 算例2(多自由度耗能系统地震作用取值)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关于T_(i1)分项分式变换的推导 |
附录B: 关于T_(i2)分项分式变换的推导 |
附录C: 关于T_(i3)分项分式变换的推导 |
附录D: 关于N_i(ω))|H_(2j)(ω))|~2|H_(2k)(ω)|~2分项分式变换的推导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基于粘弹性阻尼器的弱非线性结构在水平与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的随机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双向地震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粘弹性阻尼器振动控制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1 粘弹性阻尼器计算模型 |
1.2.2.2 粘弹性耗能结构响应分析方法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耗能减震结构模型及分析 |
2.1 前言 |
2.2 耗能减震结构模型及分析方法 |
2.2.1 Kelvin模型 |
2.2.2 Maxwell模型 |
2.2.3 广义Maxwell模型 |
2.2.4 含支撑的Maxwell模型 |
2.2.5 线性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等效线性化法的弱非线性体系下的地震响应分析 |
3.1 前言 |
3.2 弱非线性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方程及其线性化 |
3.2.1 对于弱非线性单自由度非自由振动系统 |
3.2.2 激励分析 |
3.3 弱非线性系统线性化的地震响应 |
3.4 Duffing体系算例 |
3.4.1 摄动法求解 |
3.4.2 等价线性化法求解 |
3.5 算例 |
3.6 小结 |
第四章 实弱非线性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随机响应特性与等效阻尼 |
4.1 前言 |
4.2 含支撑阻尼器的本构方程 |
4.3 弱非线性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方程及其线性化 |
4.4 弱非线性耗能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位移与速度响应的统计特性 |
4.4.1 随机平均方程 |
4.4.2 带支撑的非线性结构的各振型的瞬态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
4.5 带支撑阻尼器的弱非线性结构的等效阻尼 |
4.6 算例 |
4.7 小结 |
第五章 弱非线性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随机响应的精确解 |
5.1 前言 |
5.2 含支撑阻尼器的本构方程 |
5.3 弱非线性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方程及其线性化 |
5.4 弱非线性耗能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时域随机平稳响应的解析解 |
5.4.1 结构随机平稳响应的传递函数法 |
5.4.2 传递函数解析式 |
5.4.3 结构位移和速度平稳响应的解析解 |
5.5 算例 |
5.6 单自由度耗能结构随机非平稳响应解析式 |
5.6.1 结构运动方程 |
5.6.2 原始结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析 |
5.6.3 扩阶结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析 |
5.6.4 扩阶结构响应的降阶解析式 |
5.7 算例 |
5.8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扩阶复模态法的Maxwell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结构的振动控制和阻尼器的应用 |
1.2.1 振动控制的概念 |
1.2.2 振动控制的分类 |
1.2.3 阻尼器的应用 |
1.3 耗能减震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情况 |
1.4 结构振动控制的发展趋势 |
1.5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5.1 问题的提出 |
1.5.2 本文主要内容 |
1.5.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耗能结构模型及分析方法 |
2.1 随机地震动模型 |
2.1.1 平稳白噪声模型 |
2.1.2 有限带白噪声 |
2.1.3 金井清模型 |
2.1.4 胡聿贤-周锡元模型 |
2.1.5 Penzien-Clough模型 |
2.1.6 欧进萍模型 |
2.1.7 杜修力模型 |
2.1.8 洪峰模型 |
2.1.9 李春祥模型 |
2.1.10修正金井清谱 |
2.2 建筑结构分析模型 |
2.2.1 层模型 |
2.2.2 杆系模型 |
2.2.3 杆系-层模型 |
2.2.4 有限元模型 |
2.3 耗能阻尼器的分析模型 |
2.3.1 粘弹性阻尼器的本构方程 |
2.3.2 设置支撑的粘弹性阻尼器的本构关系 |
2.3.3 Maxwell阻尼器的微分本构模型 |
2.4 耗能结构分析方法 |
2.4.1 复模态分析 |
2.4.2 模态应变能法 |
2.4.3 扩阶法 |
2.4.4 随机平均分析 |
第三章 单自由度Maxwell阻尼减震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 |
3.1 扩阶复模态法分析 |
3.1.1 结构运动方程 |
3.1.2 结构随机响应的复模态分析 |
3.2 随机平均法分析 |
3.2.1 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等效自振系统 |
3.2.2 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强振系统 |
3.2.3 Maxwell阻尼器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强振系统的复模态解 |
3.3 复模态法分析 |
3.3.1 复模态分析 |
3.3.2 结构响应分析 |
3.4 算例 |
第四章 多自由度Maxwell阻尼减震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 |
4.1 扩阶复模态法分析 |
4.1.1 结构运动方程 |
4.1.2 结构随机响应的复模态分析 |
4.2 随机平均法分析 |
4.2.1 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定常自振系统 |
4.2.2 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定常强振系统 |
4.3 复模态法分析 |
4.3.1 复模态法分析 |
4.3.2 结构响应分析 |
4.4 算例 |
第五章 广义Maxwell阻尼减震结构随机的地震响应分析 |
5.1 结构运动方程 |
5.2 结构随机响应的复模态法 |
5.3 结构响应分析 |
5.3.1 非平稳响应分析 |
5.3.2 平稳响应分析 |
5.4 算例 |
算例 1 |
算例 2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基于随机平均法的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抗震结构的被动控制方法 |
1.2.1 基础隔震 |
1.2.2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减震 |
1.2.3 调谐液体阻尼器(TLD)减震 |
1.3 多高层隔震结构发展现状 |
1.4 粘弹阻尼隔震结构研究现状 |
1.4.1 理论研究情况 |
1.4.2 试验研究情况 |
1.5 粘弹阻尼隔震结构的分析方法 |
1.5.1 扩阶复模态法 |
1.5.2 模态应变能法(MSE) |
1.5.3 随机平均法 |
1.6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工作 |
1.6.1 问题的提出 |
1.6.2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线性粘滞粘弹性阻尼器的本构方程及工程应用分析 |
2.1 线性粘滞粘弹性阻尼器本构方程 |
2.1.1 阻尼器本构方程基本形式 |
2.1.2 标准流变学模型 |
2.1.3 微振子型模型 |
2.1.4 积分型模型 |
2.1.5 微分型模型 |
2.2 两种典型粘弹性阻尼器本构模型 |
2.2.1 带支撑广义Maxwell积分型阻尼器 |
2.2.2 广义Maxwell微分型阻尼器 |
2.3 粘弹性阻尼器工程应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对称非经典结构实空间解耦及地震作用取值分析 |
3.1 非对称非经典结构的运动方程 |
3.2 非对称非经典结构的实空间解耦 |
3.3 非对称非经典结构各层间响应方差标准阵子精确分解 |
3.4 基于规范加速度反应谱的非对称非经典结构的结构设计响应 |
3.4.1 结构的设计响应计算式 |
3.4.2 系列标准阵子的0( , )j j jR ? ? 和2( , )j j jR ? ? 计算 |
3.5 基于最大层间位移响应的非对称非经典结构的地震作用取值 |
第四章 单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扩阶复模态法解耦及地震作用取值 |
4.1 扩阶复模态法求解单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 |
4.1.1 单层隔震结构运动方程 |
4.1.2 单层隔震结构基于扩阶复模态法的响应分析 |
4.2 单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响应分析 |
4.3 上部结构及隔震层各层间响应的标准振子分解 |
4.4 上部结构及隔震层各层间平稳响应方差解析式 |
4.5 上部结构及隔震层各层间平稳响应方差频域分解 |
4.6 单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基于规范加速度反应谱的设计响应 |
4.7 单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基于最大层间位移的地震作用取值 |
4.8 算例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随机平均法解耦及地震作用取值 |
5.1 地震作用新定义 |
5.2 高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运动方程 |
5.3 高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系统 |
5.3.1 结构运动方程 |
5.3.2 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结构近似等效系统 |
5.3.3 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结构近似等效定常系统 |
5.4 高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基于规范加速度反应谱的设计响应 |
5.5 高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基于最大层间位移响应的地震作用取值 |
5.6 算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似等效系统精度对比分析 |
6.1 高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运动方程 |
6.2 高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基于扩阶法的位移及方差响应分析 |
6.2.1 高层隔震结构运动方程的转化 |
6.2.2 高层隔震结构基于扩阶法的等效系统运动方程 |
6.2.3 高层隔震结构等效系统基于复模态法精确解耦 |
6.2.4 基于扩阶复模态法的结构响应分析 |
6.3 高层粘弹阻尼隔震结构基于随机平均法的位移响应及其方差 |
6.3.1 基于随机平均法的近似等效系统 |
6.3.2 基于随机平均法的近似等效系统运动方程的复模态法解耦 |
6.4 算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带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的平稳与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震作用 |
1.2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1.2.1 静力理论阶段 |
1.2.2 反应谱理论阶段 |
1.2.3 动力理论阶段和时程分析法 |
1.2.4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 |
1.3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的发展现状 |
1.3.1 被动控制 |
1.3.2 主动控制 |
1.3.3 半主动控制 |
1.3.4 混合控制 |
1.3.5 智能控制 |
1.4 阻尼器的特点 |
1.5 问题的提出以及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耗能减震结构模型及分析方法 |
2.1 阻尼器的力学分析模型 |
2.1.1 线性模型 |
2.1.2 开尔文模型 |
2.1.3 Maxwell模型 |
2.1.4 标准线性固体模型 |
2.1.5 分数导数型 |
2.1.6 积分型模型 |
2.1.7 有限元模型 |
2.2 随机地震动激励模型 |
2.2.1 白噪声模型 |
2.2.2 Kanai-Tajimi模型 |
2.2.3 非平稳模型 |
2.3 耗能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 |
2.3.1 随机平均法 |
2.3.2 模态应变能法 |
2.3.3 扩阶复模态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自由度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 |
3.1 结构运动方程 |
3.2 扩阶复模态法分析 |
3.2.1 结构状态方程 |
3.2.2 结构响应分析 |
3.3 随机平均法分析 |
3.3.1 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等效自振系统 |
3.3.2 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强振系统 |
3.3.3 Maxwell阻尼器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强振系统的复模态解 |
3.4 工程算例 |
算例一 |
算例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自由度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 |
4.1 结构运动方程 |
4.2 扩阶复模态分析 |
4.2.1 结构状态方程 |
4.2.2 结构响应分析 |
4.3 随机平均法分析 |
4.3.1 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等效自振系统 |
4.3.2 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强振系统 |
4.3.3 Maxwell阻尼器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强振系统的复模态解耦 |
4.4 工程算例 |
算例一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粘弹性阻尼耗能减震结构随机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现状 |
1.3 抗震结构的被动控制方法 |
1.4 结构耗能减振设计 |
1.4.1 结构的耗能减振原理 |
1.4.2 耗能减振结构的适用范围 |
1.4.3 耗能减振装置的选择 |
1.5 非经典阻尼结构动力分析方法 |
1.6 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响应分析的现状与发展 |
1.7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工作 |
1.7.1 问题的提出 |
1.7.2 本文主要内容 |
1.7.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耗能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 |
2.1 随机地震动模型 |
2.1.1 白噪声模型 |
2.1.2 Kanai-Tajimi模型 |
2.1.3 非平稳模型 |
2.2 粘弹性阻尼器的本构模型 |
2.2.1 积分型本构方程 |
2.2.2 微分型本构方程 |
2.2.3 考虑支撑影响的积分型本构方程 |
2.3 耗能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 |
2.3.1 扩阶解法 |
2.3.2 结构模态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自由度广义Maxwell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 |
3.1 结构运动方程的建立 |
3.2 结构随机响应的传递矩阵法 |
3.2.1 结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析 |
3.2.2 传递系数解析式 |
3.2.3 结构位移和速度瞬态响应的解析解 |
3.3 结构随机响应的复模态分析 |
3.4 结构在平稳激励下的随机响应方差 |
3.4.1 平稳白噪声激励 |
3.4.2 平稳滤过白噪声激励 |
3.5 结构在非平稳激励下的随机响应方差 |
3.5.1 均匀调制白噪声激励 |
3.5.2 均匀调制滤过白噪声激励 |
3.6 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自由度广义Maxwell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 |
4.1 结构运动方程的建立 |
4.2 结构随机响应的传递矩阵法 |
4.2.1 结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析 |
4.2.2 传递系数解析式 |
4.2.3 结构位移与速度瞬态响应的解析解 |
4.3 结构随机响应的复模态法 |
4.4 结构在平稳激励下的随机响应方差 |
4.4.1 平稳白噪声激励 |
4.4.2 平稳滤过白噪声-Kanai-Tajimi激励 |
4.5 结构在非平稳激励下的随机响应方差 |
4.5.1 均匀调制白噪声激励 |
4.5.2 均匀调制滤过白噪声激励 |
4.6 算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一般积分型粘弹性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及地震作用取值的解析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1.3 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 |
1.3.1 基础隔震技术 |
1.3.2 吸能减震技术 |
1.3.3 耗能减震技术 |
1.4 粘弹性阻尼器的特性与应用开发 |
1.4.1 粘弹性阻尼器特性分析 |
1.4.2 粘弹性阻尼器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5 耗能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方法 |
1.5.1 非经典阻尼结构体系的动力响应分析 |
1.5.2 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响应分析的现状 |
1.6 带支撑粘弹性阻尼器的本构关系 |
1.7 问题的提出 |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8.1 本文主要内容 |
1.8.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一般粘弹性耗能结构瞬态响应的传递矩阵法 |
2.1 单自由度粘弹性耗能结构瞬态响应的传递函数法 |
2.1.1 结构的运动方程 |
2.1.2 结构特征值分析 |
2.1.3 传递函数的解析式 |
2.1.4 结构位移和速度瞬态响应的解析解 |
2.1.5 单自由度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瞬态响应的解析解 |
2.2 多自由度粘弹性耗能结构瞬态响应的传递矩阵法 |
2.2.1 结构的运动方程 |
2.2.2 结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分析 |
2.2.3 传递矩阵的解析式 |
2.2.4 结构位移与速度瞬态响应的解析解 |
2.2.5 多自由度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瞬态响应的解析解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瞬态响应的降阶复模态法 |
3.1 单自由度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 |
3.1.1 结构特征根与复模态向量求解的降阶复模态法 |
3.1.2 结构的瞬态响应分析 |
3.2 多自由度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 |
3.2.1 结构特征值与复模态向量求解的降阶复模态法 |
3.2.2 结构的瞬态响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般积分型粘弹性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 |
4.1 单自由度系统的随机响应分析 |
4.1.1 结构在平稳激励下的响应方差 |
4.1.2 结构在非平稳激励下的响应方差 |
4.1.3 单自由度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 |
4.2 多自由度系统的随机响应分析 |
4.2.1 结构在平稳激励下的响应方差 |
4.2.2 结构在非平稳激励下的随机响应方差 |
4.2.3 多自由度广义Maxwell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 |
4.3 算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般粘弹性耗能结构随机响应的方差分解及地震作用取值 |
5.1 单自由度结构分析 |
5.1.1 结构响应方差的恒等分解 |
5.1.2 基于抗震规范的结构响应设计值 |
5.1.3 二阶标准振子的R_(21)(ω_1,ξ_1)和R_(22)(ω_1,ξ_1)的计算 |
5.1.4 结构响应设计值S_(I.max)的近似计算 |
5.1.5 结构等效静态地震作用计算 |
5.2 多自由度结构分析 |
5.2.1 结构响应方差的恒等分解 |
5.2.2 结构层间响应方差的恒等分解 |
5.2.3 基于抗震规范的结构响应设计值 |
5.2.4 系列二阶标准振子的R_(21j),(ω_j,ξ_j)和R_(22j)(ω_j,ξ_j)的计算 |
5.2.5 结构响应设计值和层间响应设计值的近似计算 |
5.2.6 结构近似等效静态地震作用计算 |
5.3 算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两自由度广义Maxwell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及近似地震作用取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粘弹性阻尼减振结构的分析方法 |
1.3 耗能减振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情况 |
1.3.2 国外研究情况 |
1.4 结构振动控制的发展趋势 |
1.5 问题的提出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耗能阻尼器的分析模型 |
2.1 粘弹性阻尼器的本构方程 |
2.2 设置支撑的粘弹性阻尼器的本构关系 |
2.3 粘弹性阻尼器的微分本构模型 |
2.4 设置支撑的 Maxwell 阻尼器的本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自由度广义 Maxwell 阻尼耗能结构的随机响应 |
3.1 结构运动方程 |
3.2 结构随机响应的解析式 |
3.3 结构随机响应的复模态法 |
3.4 结构响应的标准振子分解 |
3.5 结构平稳响应方差解析式 |
3.6 结构平稳响应方差的频域分解 |
3.7 基于抗震规范加速度反应谱的结构响应设计值 |
3.7.1 二阶标准振子的R_(01)(ω_1,ξ_1 )和R_(21) (ω_1,ξ_1 )的计算 |
3.7.2 结构响应设计值S_(n,max)的近似计算 |
3.7.3 结构等效静态地震作用计算 |
3.8 算例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自由度广义 Maxwell 阻尼耗能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 |
4.1 结构运动方程的建立 |
4.2 结构随机响应的复模态法 |
4.3 结构随机响应及层间响应的标准振子分解 |
4.4 结构平稳响应方差及层间响应方差的解析式 |
4.5 结构平稳响应方差的频域分解 |
4.6 结构层间响应方差的频域分解 |
4.7 基于抗震规范加速度反应谱的结构响应设计值 |
4.7.1 系列二阶标准振子的R_(01)(ω_1,ξ_1 )和R_(21) (ω_1,ξ_1 )的计算 |
4.7.2 结构响应设计值和层间响应设计值的近似计算 |
4.7.3 结构近似等效静态地震作用计算 |
4.8 算例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标准固体阻尼器减震结构随机响应及地震作用取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地震作用 |
1.2 结构抗震理论分析方法 |
1.2.1 静力法 |
1.2.2 反应谱法 |
1.2.3 时程分析法 |
1.2.4 随机振动法 |
1.3 结构振动控制的国内外现状 |
1.4 耗能减震结构分析方法 |
1.5 问题的提出 |
1.6 本文工作 |
1.6.1 本文主要内容 |
1.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耗能减震结构模型及分析方法 |
2.1 粘滞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模型 |
2.1.1 粘滞阻尼器: |
2.1.2 粘弹性阻尼器: |
2.1.3 粘滞粘弹性阻尼器的本构方程 |
2.2 随机地震动模型 |
2.2.1 白噪声模型 |
2.2.2 Kanai-Tajimi 模型 |
2.2.3 非平稳模型 |
2.3 耗能减震结构分析方法 |
2.3.1 结构模态分析理论[15]: |
2.3.2 振型分解法[60] |
2.3.3 耗能减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模态应变能法[55] |
第3章 非对称非经典结构地震作用的新定义及其取值 |
3.1 地震作用新定义 |
3.2 非对称非经典结构地震作用取值[58] |
第4章 线性固体阻尼器减震结构复模态解 |
4.1 耗能减震结构运动方程 |
4.2 复模态法结果 |
4.2.1 结构状态方程 |
4.2.2 结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析 |
4.2.3 结构响应分析 |
4.2.4 阻尼器响应分析 |
4.3 算例 |
4.3.1 算例一 |
4.3.2 算例二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随机平均法近似等效系统的随机响应 |
5.1 线性固体阻尼器减震结构地震响应的运动方程 |
5.2 线性固体阻尼器减震结构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自振系统 |
5.2.1 基于随机平均法粘滞阻力的等效阻尼力和弹性力 |
5.2.2 基于随机平均法减震结构的等效自由振动方程分析 |
5.3 线性固体阻尼器减震结构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强振系统 |
5.3.1 基于随机平均法粘滞阻力的等效阻尼力和弹性力 |
5.3.2 基于随机平均法减震结构的等效强迫振动方程 |
5.4 线性固体阻尼器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等效强振系统的复模态解耦 |
5.5 小结 |
第6章 近似等效系统精度分析 |
6.1 基于扩阶精确法的随机地震位移响应 |
6.2 基于近似法的等效系统随机地震位移响应 |
6.2.1 基于振型分解法的结构随机地震位移响应 |
6.2.2 基于模态应变能法的结构随机地震位移响应 |
6.2.3 基于随机平均法的结构随机地震位移响应 |
6.3 算例 |
6.4 小结 |
第7章 基于随机平均法等效系统减震结构地震作用取值 |
7.1 耗能结构随机平均法强振系统随机响应的频域分解法 |
7.2 结构地震极值响应解析计算式 |
7.3 二阶标准振子R_(1j)(ω_j , ζ_j) 和 R_(2j)(ω_j,ζ_j )的计算 |
7.4 结构层间剪力地震作用取值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反应谱法研究[D]. 胡卢成. 广州大学, 2019(01)
- [2]一般线性粘弹性耗能系统随机响应精确解及地震作用取值分析[D]. 丁昊.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3]基于粘弹性阻尼器的弱非线性结构在水平与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的随机响应分析[D]. 吴泽. 广西科技大学, 2017
- [4]基于扩阶复模态法的Maxwell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D]. 谢小龙. 广西科技大学, 2015(08)
- [5]基于随机平均法的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D]. 陶欣欣. 广西科技大学, 2015(08)
- [6]带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的平稳与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分析[D]. 陈晶林. 广西科技大学, 2015(07)
- [7]粘弹性阻尼耗能减震结构随机响应分析[D]. 潘相锋. 广西科技大学, 2015(08)
- [8]一般积分型粘弹性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及地震作用取值的解析法研究[D]. 尉霄腾. 广西大学, 2015(02)
- [9]两自由度广义Maxwell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及近似地震作用取值[D]. 陆进. 广西科技大学, 2014(05)
- [10]标准固体阻尼器减震结构随机响应及地震作用取值研究[D]. 薛建朝. 广西科技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