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黄精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朱成香[1](2021)在《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黄精(Polygonati Rhizoma)为常用药食同源性植物,主要含有多糖、皂苷、生物碱等化学成分,其中多糖(Polygonatum sibiricum Polysaccharides,PSP)是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现代研究表明,PSP具有保护肝脏、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铅镉是贵州环境污染中常见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危害。研究发现,少量铅镉累积可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目前临床上常采用金属螯合剂、营养元素和维生素等治疗,但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亟需开发新型的治疗药剂。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PSP对铅镉复合重金属造成的肝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其药效学特征、相关作用机制不清楚,阻碍了PSP深度开发利用。因此,本研究基于贵州铅镉复合重金属污染情况探究中药黄精提取物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作用,以深入评价其药效学特征和探索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以及PSP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采用热水提取法,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PSP最佳提取条件,然后进行纯化研究,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明确基本的化学组成。在此基础上,采用灌胃方式建立铅镉复合重金属肝损伤模型,从各组小鼠基本行为特征,体重和脏器指数,血常规,肝组织AST、ALT指标以及肝组织病理切片进行较为系统的药效学评价,基本阐明PSP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的药效学特征。最后从传统氧化应激靶标和非靶向脂质组学两个角度进行PSP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作用机制探索。通过本研究以深入评价PSP对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的药效特征及作用机制,为其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黄精生药材经切厚片、碎成粗粉、脱脂后,通过单因素考察和响应面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可得PSP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2 g?m L-1,时间2 h,温度72oC,并进行3次平行实验验证,得到PSP提取率为21.00±0.03%,与模型预测值接近,表明模型可靠。采用最佳方法提取制备PSP,得率为2.08%,并对其纯化后,可得PSP总糖含量64.70%;然后从理化性质分析PSP组成,可得蛋白质含量1.45%,糖醛酸含量0.30%,单糖主要含有Man、Glc、Gal和Arb,还含有少量的Rha、Glc A,主要摩尔比值为76.4:8.9:2.8:1.2。上述研究结果可基本明确PSP的组成,为后续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奠定基础。2.通过建立铅镉复合重金属肝损伤KM小鼠模型,探究PSP对铅镉复合重金属肝损伤的作用效果。造模和给药5周后,观察到PSP治疗组小鼠体重增加、心脏脏器指数增加和肝肾脏器指数降低,同时发现肝脏组织中AST、ALT表达降低(P<0.05),红细胞(RBC)数量增加,对肝脏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PSP组小鼠在肝脏组织细胞坏死、排列以及水泡变性方面均有较好的改善,表明PSP对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有较好的作用效果。3.通过检测肝脏组织中氧化指标发现,铅镉模型组能降低肝脏组织中GSH-PX活力值(P<0.05),增加SOD、LDH活性和MDA含量;PSP组能降低SOD、LDH、GSH-PX活性和MDA含量,表明PSP能通过降低SOD、LDH活性和MDA含量来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以提高机体抗氧化活力。4.通过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各组小鼠肝脏组织差异脂质代谢,结果显示,空白组和模型组共筛选出24种差异脂质代谢物,包含4种脂肪酰基(FA)、13种甘油磷脂(GP)、4种烯醇酯(PR)和3种鞘脂(SP)。通过分析发现PSP能调节铅镉复合重金属造成的代谢紊乱,与铅镉模型组相比,PSP治疗组3种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Ginkgolide B、和Sphingosine-1-Phosph-ate6种脂质上调,3种磷脂酰乙醇胺(PE)、2种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SM、Bexarotene和Abietic acid 8种脂质下调,差异性脂质代谢物趋于空白对照组。对筛选的24种差异性脂质进行通路分析,发现主要与亚油酸代谢通路、鞘脂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相关。研究结果表明PSP能调节铅镉重金属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可能是通过调节亚油酸代谢通路、鞘脂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调节机体脂质代谢紊乱。本研究为临床治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潜在治疗性药剂的研发以及PSP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钱红月,肖移生[2](2021)在《黄精防治神经系统类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我省多地盛产黄精,其药理作用较多,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黄精防治神经系统类疾病的研究报道,对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黄精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症状,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凋亡,降低脑内Aβ含量及减轻Tau蛋白过磷酸化,改善脑内神经递质,恢复脑血流,调控信号通路等重要功能。黄精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血管损伤类疾病、抑郁及衰老等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药效,这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开发。本综合以期为临床研发疗效确切的神经保护功能中药提供依据和参考,并为扩大我省黄精产量提供理论支持。
南易[3](2021)在《黄精属中药玉竹和黄精的质量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中药玉竹和黄精均为来源于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植物的干燥根茎,富含皂苷、黄酮和多糖类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衰老、抗疲劳、降脂、降糖等作用,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及中成药和保健食品的开发。第一部分:中药玉竹为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的干燥根茎,市场上有2个商品规格,分别为湘玉竹和关玉竹,其中主要为“湘玉竹”。“关玉竹”生长缓慢,不具有价格优势,但因其含糖量较高,同样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不同规格玉竹的化学成分是否存在异同,如何建立快速的鉴别分析方法,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运用固相萃取技术结合UHPLC-Q-TOF/MS对多批不同规格玉竹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质谱提供的精确分子质量及裂解碎片等信息,结合对照品的质谱裂解规律及色谱规律,从湘玉竹、关玉竹中共鉴定了83个成分,其中包括21个可能的新化合物。结合PCA和OPLS-DA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得到离散程度较大,VIP值大于3.5的差异性成分24个;对上述成分进行了鉴定和结构推导,确定了共有成分为生物碱,如:对香豆酰基章鱼胺、阿魏酰真蛸胺等,而差异成分主要集中在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例如Polygodoraside G、(3R)-5,7-dihydroxy-6-methyl-3-(4′-hydroxybenzyl)-chroman-4-one和(3R)-5,7-dihydroxy-6,8-dimethyl-3-(4′-hydroxybenzyl)-chroman-4-one为湘玉竹中普遍存在且响应较高的特征成分,Polygonatumoside G、Timosaponin H1和(3β,25S)-26-(β-D-gluco--pyranosyloxy)-22-hydroxyfurost-5-en-3-yl 4-O-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为关玉竹中普遍存在且响应较高的特征成分,以此可以区分湘玉竹与关玉竹。通过UHPLC-CAD结合反梯度补偿技术建立了玉竹的半定量指纹图谱,分析确定两种规格玉竹中主要的共有成分为Polygonatumoside F,可作为玉竹的特征性成分和质控成分。Timosaponin H1/Polygodoraside G的相对含量比值可作为鉴别不同规格玉竹的重要指标,比值2以下为湘玉竹,比值10以上为关玉竹。第二部分: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和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三种植物的根茎作为中药黄精,性状上有所差异,但在饮片使用时很难进行区分,本部分将系统分析不同基原植物间成分的异同。同样利用上述分析方法从滇黄精、多花黄精和植物黄精中共鉴定了80个成分,其中包括24个可能的新化合物。通过PCA分析可知,3种基原间成分差异较大,通过OPLS-DA对三种基原黄精分别进行差异性成分分析。在滇黄精和多花黄精间,得到VIP大于3.5的差异性成分15个;在滇黄精和植物黄精间,得到VIP大于4.0的差异性成分21个;在多花黄精和植物黄精间,得到VIP大于4.0的差异性成分23个。对上述成分进行了成分鉴定,确定了不同基原黄精中共有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如对香豆酰基章鱼胺、阿魏酰真蛸胺等,而差异成分主要主要为在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例如(3β,25R)-26-(β-Dglucopyranosyloxy)-22-hydroxyfurost-5-en-3-yl 4-O-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dispropsin、protodioscin为滇黄精响应较高的特征成分,(25S)-kingianoside E、cyrtonemoside A、(25S)-spirostan-5-en-12-one-3-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3)]-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为多花黄精中响应较高的特征成分,滇黄精与多花黄精中皂苷类成分在C-3位糖链内侧多为半乳糖,在C-12位多存在羰基;分析鉴定的植物黄精中皂苷类成分大多存在乙酰基,同时在C-3位糖链内侧多为岩藻糖,C-1位和C-12位多为羟基取代,以此可以阐明不同基原黄精的成分结构特点与差异。第三部分:黄精通常需要炮制来消除麻味,改善功效,传统炮制工艺为“九蒸九制”,探究炮制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有助于了解成分变化规律,使炮制工艺规范化、标准化。通过HPLC-UV-CAD对滇黄精中3种主要特征性成分进行相对含量比较,其中黄酮苷代表成分disporopsin和皂苷类代表成分protodioscin在蒸制后含量显着降低,美拉德反应产物五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随着炮制次数不断升高;对糖类成分进行表征和半定量分析,发现蒸制过程使滇黄精中寡糖降解,部分单糖含量增加,如葡萄糖和果糖;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醇浸出物含量降低,水浸出物先升高后减低;基于液质数据的PCA分析结果表明5次蒸制后的炮制品能够聚类。本研究阐述了蒸制过程中的各类成分的变化,同时指出在一定蒸制次数后各类成分含量变化无明显差异。缩短炮制过程可以提高效率,减小成本,为炮制终点指标的确定和工艺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技术,了解了玉竹的成分组成,确定了不同规格玉竹间的差异成分,建立了UHPLC-CAD半定量指纹图谱,根据Timosaponin H1/Polygodoraside G的相对含量比值区分湘玉竹和关玉竹。通过对不同基原黄精成分的系统分析,明确了3种不同基原黄精的成分异同,相同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成分,差异成分主要在于皂苷类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不同,植物黄精皂苷类成分乙酰化较为普遍,滇黄精特征成分为protodioscin,而多花黄精特征成分为cyrtonemoside A。通过多种分析方法,明确了滇黄精在九蒸九制炮制过程中原生皂苷和黄酮苷成分减少,5-HMF增加,寡糖降解,部分单糖增加,以及无论是浸出物还是小分子化合物在蒸制5次后不再有明显变化。综上所述,本课题对黄精属中药材玉竹和黄精进行了全面质量分析,为两者的质量控制和利用开发奠定了基础。
穆健康[4](2021)在《九转黄精丸复方调节线粒体功能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药效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既往被称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九转黄精丸复方记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黄精(Polygonati Rhizoma)和当归(Angelicae Sinensis Radix)两味药材配伍而成,用于补气养血。方中黄精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和益肾之功;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和润肠通便之功,为补血、活血行瘀之要药;二者配伍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肾和活血行瘀之功。研究表明,黄精主要由皂苷、多糖组成及黄酮组成,具有抗衰老、调节免疫力、调血脂等药理活性;当归主要由多糖和挥发油组成,具有增强造血功能、抗血栓、增强免疫力等药理活性。然而,九转黄精丸复方是否可以缓解MAFLD及相关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目的: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探究九转黄精丸复方缓解MAFLD的药效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实验:将肝L-02细胞接种至6孔板中,分为正常组(正常培养液)、模型组(正常培养液)、非诺贝特组(150μmol/L)和九转黄精丸复方提取物组(10μg/m L、50μg/m L、100μg/m L)。肝L-02细胞先用5%医用脂肪处理24 h诱导脂肪变性L-02细胞模型,脂肪变性后的肝L-02细胞用含药培养液处理24h(正常组用正常培养液处理)。收集细胞,检测细胞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SH)和ATP合酶活性。动物实验: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白藜芦醇组(阳性对照,40 mg/kg)、九转黄精丸复方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2、4、8 g/kg),连续灌胃给药12周,每天1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诱发MAFLD大鼠模型。12周后,戊巴比妥钠麻醉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和脏器。检测血清TG、TC、AST、AL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测定脏器(肝、脾、肾)指数;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镜扫描观察肝细胞线粒体结构;检测肝脏中TG、TC、HDL-C、LDL-C、AST和ALT水平,检测肝脏线粒体中丙二醛(MDA)、SOD、ATP合酶及呼吸链复合物Ⅰ、Ⅱ水平;qPCR检测大鼠肝脏中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PGC-1α、ACADL、CPT1A、CPT1 B、PPARα和ACADM的表达量。采用UPLC/MS对九转黄精丸复方进入MAFLD大鼠肝线粒体的组分进行分析,探究九转黄精丸复方调节线粒体治疗MAFLD的活性物质。结果:细胞实验:采用5%医用脂肪乳处理L-02细胞24 h后成功诱导脂肪变性L-02细胞模型。给予九转黄精丸复方提取物后,细胞中TC、TG、AST和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P<0.001),SOD、GSH和ATP合酶活力显着升高(P<0.05,P<0.01,P<0.001)。动物实验: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成功诱导大鼠MAFLD模型。给予九转黄精丸复方提取物后,大鼠肝指数降低,肝细胞内脂滴聚积减少,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有所改善,血清TG、ALT和AST显着降低(P<0.05,P<0.01,P<0.001)及HDL-C显着升高(P<0.001),肝脏TC、TG、LDL-C和MDA显着降低(P<0.05,P<0.01,P<0.001)及SOD显着升高(P<0.001),肝线粒体中MDA水平显着降低(P<0.01)及SOD、GSH、ATP合酶与complexⅡ活性显着升高(P<0.05,P<0.01,P<0.001),肝脏中PGC-1α、ACADL、CPT-1A、CPT-1B和PPARα的m RNA水平增加(P<0.05,P<0.01),而ACADM的mRNA水平显着降低(P<0.01,P<0.001)。从给予九转黄精丸复方提取物的MAFLD大鼠肝线粒体中指认出12种药源成分,分别为5-羟基麦芽酚、5-羟甲基糠醛、黄精素A、3,8-epoxy senkyunolide E-9-sulphate/Hydroxyl phthalide-o-sulphate、3-hydroxyl-3,8-dihydrogen senkyunolide E-9-sulphate、阿魏酸、6/7-hydroxyl-6,7-dihydrogen-Z/E-ligustilide-6/7-glutathione、天师酸、Senkyunolide F acetylcysteine、Senkyunolide D-O-sulphate、薯蓣皂苷元和Z/E-藁本内酯。结论:研究表明,九转黄精丸复方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MAFLD和多种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与保护线粒体超微结构,减少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能量代谢和调节脂肪酸β氧化基因表达有关;同时,我们指认出九转黄精丸复方进入MAFLD大鼠肝线粒体的12个药源成分,它们可能是复方通过调节线粒体治疗MAFLD的主要活性物质。结果将为古方九转黄精丸的临床应用及深入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郑晓丹[5](2021)在《三种云南道地药材碳点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文中提出碳点(CDs)作为零维纳米材料具有发光性能好、低毒、生物相容性好等优良性质而被广泛运用。我国中药(TCM)资源丰富,功能多样,但由于粒径大,溶解度低,药效难以充分发挥,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如何利用现代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对现有中草药资源进行再开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论文首先以一步水热法将三七、滇黄精和天麻制备成四种中药碳点(TCM-CDs,Pn-CDs、Pn N-CDs、Pk-CDs和Ge-CD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等表征等对制备的TCM-CDs的结构及光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四种TCM-CDs平均粒径均为4~7 nm,分子间距约0.21 nm,衍射峰宽约21°,富含氨基、羧基、羟基及羰基等功能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论文随后对TCM-CDs的生物活性开展了研究。研究从抑菌和抗氧化活性两方面探究了三种TCM-CDs(Pn-CDs、Pk-CDs和Ge-CDs)的生物活性。抑菌实验表明,三种TCM-CDs对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k-CDs对Bacillus cere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25 mg/m L;且通过SEM和qRT-PCR证明TCM-CDs通过主要破坏细胞膜的形成和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起到抑菌作用。抗氧化实验表明,三种TCM-CDs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64、2.99和14.33 mg/m L,对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0.20、0.30和0.18 mg/m L;小鼠氧化损伤衰老模型实验证明,D-半乳糖能有有效诱导小鼠产生氧化损伤,三种TCM-CDs的中高剂量组显着地增加了小鼠体重(p<0.05),显着地提高了血清及心、肝和脾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p<0.05)水平,同时极显地降低了血清及心脏、肝脏和脾脏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说明三种TCM-CDs在小鼠体内也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说明,中药碳点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为中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最后对中药碳点在生物成像和环境污染物检测上的应用开展了研究。由于N掺杂的三七碳点(Pn N-CDs)的量子产率为18.41%,最大激发波长348 nm,最大发射波长437nm,荧光性能最好,适用于生物成像研究。Pn N-CDs能对细胞膜及核膜染色,可应用于微生物、植物和小鼠活体成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此外,Pn N-CDs的荧光能被Cr6+特异性淬灭,线性范围为0~6μM(R2=0.996),具有用于有效检测Cr6+的应用潜能。本文以云南省特有的道地药材三七、滇黄精和天麻三种中药为材料制成了纳米碳点,并对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为中药材资源的再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章小雨[6](2021)在《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种质资源异质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多花黄精在我国广泛分布,不同产区生态条件差异巨大,各种质间差异大,质量参差不齐,为系统研究不同黄精种质资源,建立一套合理的黄精种质资源评价体系,研究不同产地黄精的差异,以及土壤,气候条件等对黄精种质资源的影响,又通过代谢组学手段对多花黄精次生代谢产物的差异研究,筛选出标志性差异代谢产物,为区分多花黄精质量和建立黄精药材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也为不同产地环境下的多花黄精质量进行阐释。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生理特性存在差异。安徽产地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强,福建产地酶活性较弱;而丙二醛含量福建产地黄精较高,其他产地较低;植株形态上江西鄱阳、铜鼓和靖安三地产黄精植株高大;在多糖含量上,31个野生多花黄精种质均达到药典7%要求,平均为13.53%,安徽金寨多糖含量最高、湖南安化的黄精多糖含量最低;总黄酮含量安徽歙县的最低,浙江武义总黄酮含量最高。2.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生态因子中海拔是影响黄精形态特征的主导因子,纬度和叶片宽度之间存在着呈显着正相关,年平均温度与叶片宽度之间呈负相关。7月份的平均气温和多糖含量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叶片数量和日照时数之间有显着的负相关,与积温和无霜期有显着正相关。七月均温是影响不同产地黄精多糖含量的主导因子。黄精生长地土壤偏酸性,土壤中有效磷、速效钾有利于黄精株高、根茎和叶片的生长。3.采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对不同种质黄精差异性形成机制研究,共筛选出25种代谢差异产物,包括氨基酸相关化合物5种:大麦芽新碱B,N-氨基甲酰丁二胺,(4-氨基丁基)胍,海韭菜苷,路枯马木苷;萜类化合物11种:Alpha-姜黄烯,竹节参皂苷la,葫芦素B,薯蓣皂甙元,Ent-16-Kauren-19-ol,赤霉素A53,水晶兰苷,纽替皂苷元,香紫苏醇,戊曲酯,Mascaroside;生物碱2种:长春花碱和DL-3-苯基-2-羟丙酸;苯丙烷类4种:肉桂酸,香豆素,2-羟基肉桂酸,芥子酸;类黄酮类2种:芹菜素,黄豆黄苷;聚酮化合物1种:α-倒捻子素。且各组分间差异代谢产物均有不同,将不同产区的多花黄精做对比,也能看到明显差异,不同产地间的明显差异也说明,次级代谢产物影响着多花黄精的品质。不同代谢产物可以被富集到9条通路上,其中4条通路对不同产地花黄精代谢产物影响显着。
杨晶莹[7](2021)在《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本实验验证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用的可重复性及探讨该组方治疗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及分组:将140只SPF级、体重(26±2)g、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AD模型组,阳性药组(实验一为六味地黄丸,实验二为多奈哌齐),黄精丸组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相当给药丸剂量1.25、2.5、7.5 g·kg-1·d-1),每组10只;分为实验一、实验二两部分进行。2.AD造模及试验药物干预:实验一:给AD模型组、各试验药物组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无菌0.9%Na Cl溶液配制的1%D-半乳糖液(0.14 g.kg-1.d-1),假手术对照组小鼠相同部位给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连续注射4周后,AD模型组、各试验药物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1μg Aβ1-42以制作小鼠AD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0.1μL生理盐水作造模对照。AD模型制作进行14 d后,每天给各试验药物组小鼠灌予相应药物及剂量1次,假手术对照组及AD模型组各小鼠灌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持续28 d;正常对照组小鼠无特殊处置,仅日常饲养。实验二:给AD模型组及各试验药物组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无菌0.9%Na Cl溶液配制的1%D-半乳糖液(0.14g.kg-1.d-1),持续注射21 d以造成小鼠衰老;第22 d开始改为用2.0×10-3g·kg-1·d-1的东莨菪碱腹腔注射,持续14 d,以造成小鼠AD痴呆病变。每日给假手术对照组小鼠相同部位给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注射1次。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3.检测方法:采用跳台实验及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差异;HE染色和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的数量变化;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海马组织和血清SOD、GSH-Px酶活性改变;ELISA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组织及血清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组织Aβ1-42蛋白表达变化;Brd U免疫组化及Brd U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DG)区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情况。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着下降,痴呆状态较明显(分别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的痴呆症状明显改善,学习记忆成绩显着提高,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2.生化各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的大脑组织和血清内SOD、GSH-Px酶活性明显降低,IL-1β、TNF-α炎症因子水平显着升高(分别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组织和血清内SOD,GSH-Px活性增高,IL-1β、TNF-α水平下降,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3.大脑组织Aβ1-42蛋白含量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大脑组织Aβ1-4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组织内Aβ1-42蛋白含量显着降低,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4.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计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5.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1.25-7.5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结论:1.黄精丸具有良好的治疗AD作用,其药效功能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2.黄精丸防治AD的作用与其发挥抗氧化抗炎、缓解中枢神经氧化应激、减轻Aβ蛋白沉积,维护中枢神经内环境稳定以促进海马NSCs增殖等机制有关。
包智影[8](2021)在《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及其降脂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鲜黄精为原料,探究热水浸提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和微生物法对黄精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确定黄精多糖的提取技术。利用单因素响应面试验确定黄精多糖提取技术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体外胆固醇和胆酸盐结合能力考察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黄精多糖的降脂活性。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探究黄精多糖的纯化工艺。最后,进行小鼠试验验证黄精多糖的降血脂功能,并且探讨黄精多糖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中药黄精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发酵菌种及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采用热水浸提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和微生物法,进行多糖含量、得率及提取率的测定。其中采用微生物法提取的黄精多糖含量及得率最佳,比热水浸提法分别提高了 0.50倍和1.11倍,因此对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工艺进行优化。以总糖含量为考察指标,首先选择植物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面包酵母及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单菌株及复合菌株的筛选,实验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发酵后的多糖含量最高,可达30.41%,因此确定后续实验的发酵菌种为植物乳杆菌。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原料添加量、接种量、葡萄糖添加量为考察对象,并通过单因素响应面方法进一步优化,确定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26 h、发酵温度37℃、接种量7%、黄精粉添加量4%、葡萄糖添加量0.40%,在此条件下黄精多糖含量可达33.1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黄精多糖工艺的确定。首先在5种型号大孔树脂中进行筛选,实验结果显示AB-8型大孔树脂的纯化效果最优,其对多糖的吸附量、吸附率和解析率分别为1.73±0.23mg/g、89.09±1.75%、83.38±2.49%。以吸附率及解析率为指标,考察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及解析工艺。试验研究表明,微生物法提取的黄精多糖的纯化工艺为:上样浓度1.50 mg/mL、上样流速2 BV/h、上样体积55 mL、上样液pH为7.0,洗脱液乙醇浓度30%、洗脱流速1 BV/h、洗脱体积140 mL,经纯化后的黄精多糖含量提高3.88倍。以胆固醇及胆酸盐的结合能力为指标考察三种方法制备的黄精多糖的体外降脂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的黄精多糖对胆固醇和胆酸盐(pH为7.0)结合量最高,分别为297.10±0.71 mg/g、96.58±0.48 mg/g,因此选择微生物法制备的黄精多糖进行纯化工艺的探究。动物试验考察微生物法提取的黄精多糖的降脂功能,及其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高脂饮食建立高脂模型小鼠,对试验小鼠进行为期8周黄精多糖的干预。试验结束时记录小鼠的体质量、脂肪指数、肝脏指数以及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发现经黄精多糖干预后对高脂小鼠均有显着作用,分别可降低16.13%、18.79%、15.70%、43.19%、23.07%、10.90%;另外对试验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指标也进行了测定,发现经微生物法制备的黄精多糖干预后两指标分别降低26.48%和37.70%;同时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经黄精多糖干预后,在门水平上,小鼠粪便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总相对丰度增加至91.94%;在属水平上,高脂饮食喂养后小鼠肠道菌群中乳酸菌属比例从58.39%降至1.72%,经8周干预后乳酸菌属比例升高了 20.51%;另外,一些致病菌的相对丰度有降低趋势。
高韵[9](2021)在《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红外光谱法对中药黄精进行质量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十个不同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进行鉴别研究,从而为黄精药材建立鉴别和初步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应用电化学指纹图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以及显微红外光谱法三种技术对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进行鉴别和初步质量评价。结果通过对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进行分析比较,获得了最佳检测条件,即往体系中加入0.1000 g黄精粉末、超级恒温槽温度设置成310 K、磁力搅拌器转速为500 r/min。并在最佳检测条件下对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电化学指纹图谱的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和讨论。分别研究不同产地多花黄精和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可以发现,每个谱图之间的峰形整体较为相似,其中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吸收峰主要分布在3369、2929、2159、2031、1974、1620、1407、1018、930、866 cm-1附近,黄精属植物的吸收峰主要分布在3301、2978、2159、1627、1407、1018、928cm-1附近,但谱图中主要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度、位置、形状都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其对应的相关化学成分的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除此之外,还对其进行了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的对比,经过导数处理以后的光谱图能将最初谱图中堆叠的以及过于宽大和细小的峰更好的分离开来,减少重叠谱带引起的干扰和背景吸收,使得红外光谱法能够抗干扰,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的对比分析也进一步的验证了上述结果。通过比较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显微红外光谱图,获得了最佳检测条件,即药材切片厚度为30μm,透射的检测模式,BaF2窗片。由于糖类C-O-C伸缩振动吸收峰所对应的是1018 cm-1处的吸收峰,在该波数下观察显微红外图像,发现样品的图像之间有明显差别,表明其多糖类含量有差异。在十个产地多花黄精中,贵州省铜仁市、安徽省祁门县、湖北省赤壁县糖类成分较高;其次为浙江省天目山、江西省瑞昌市、湖南省怀化市、湖北省崇阳县、安徽省合肥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和安徽省九华山最少。而不同种属黄精植物中,黄精和长梗黄精多糖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轮叶黄精,滇黄精多糖类含量居中,含量最低的是多花黄精。结论根据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电化学指纹图谱之间各项特征信息参数的差异,从而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电化学指纹图谱技术是一种能快速鉴别黄精并且方便和经济的方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与经过了导数处理以后的二阶导数光谱图相结合,既可以得到黄精含有的相关化学成分的主要信息,同时也可以根据吸收峰强度、位置和形状的差异对不同产地多花黄精以及不同种属黄精植物进行鉴别和区分,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能够将最初谱图中掩盖部分的斜率变化表现出来从而获得谱图之间更为细小的差异特征,可做到对黄精进行快速鉴别和区分。显微红外光谱法可以观察黄精在不同扫描微区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情况,它既能对黄精植物根茎的横切面局部形状面貌进行显微成像,也能显示出空间不同位置的相关红外光谱信息,能够直观的对黄精进行鉴别区分和含量分析,该方法灵敏度高,具有可视性。
徐如静[10](2021)在《多花黄精多糖干预营养性肥胖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肥胖是由于机体能量摄入高于能量消耗,导致脂肪过度堆积而引发的一种营养代谢综合征。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增加,肥胖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黄精作为药食两用中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其“久服轻身”作用早在《名医别录》就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精具有降糖、降脂、改善心血管疾病等功效,多糖是黄精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关黄精多糖的抗肥胖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首先考察黄精多糖对营养性肥胖小鼠的干预作用,进一步结合代谢组学方法探究黄精多糖抗肥胖的作用机制。方法:生黄精经水提醇沉和真空冷冻干燥,得到黄精多糖(PCP)冻干粉,用于动物实验;PCP经脱蛋白、脱色、透析、冻干后用于多糖的成分及结构分析,包括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总多糖含量,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气相色谱(GC)、红外光谱(FT-IR)对多糖的分子量、单糖组成及结构进行解析。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蒸馏水)、HFD组(蒸馏水)、黄精多糖高剂量组(1000 mg/kg)、黄精多糖中剂量组(500 mg/kg)、黄精多糖低剂量组(250 mg/kg),每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12周,除了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它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诱导肥胖模型。每周检测各组小鼠的体重和摄食量,12周小鼠断尾取血测定空腹血糖,于12周末麻醉小鼠后将其处死,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瘦素和胰岛素的水平。利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代谢组学方法对各组小鼠肝脏和血清中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进行检测,Progenesis QI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并与HMDB在线数据库匹配,初步筛选出生物样本中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进一步利用MSE模式二级信息验证代谢物的结构,筛选出肝脏和血清生物样本中受高脂饮食诱导且被PCP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再利用Metaboanalyst 5.0软件对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探究黄精多糖对HFD诱导小鼠体内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所得到的黄精多糖为分子量5.1 k Da,主要由半乳糖(37.30%)、甘露糖(19.45%)、鼠李糖(18.78%)、半乳糖醛酸(15.62%)和葡萄糖(15.09%)组成,含有α-糖苷键和β-糖苷键的吡喃环杂多糖,多糖得率为25.6%。药效学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的每日能量摄入没有显着差异,与正常组比较,HFD组小鼠体重、体重增加量、Lee’s指数及脂肪指数均显着增加,空腹血糖浓度较高,血清中TC、TG、LDL-C、瘦素、胰岛素水平显着升高,肝脏有明显的脂肪变性和脂滴浸润现象,脂肪细胞明显增大。黄精多糖干预显着降低肥胖小鼠的体重及脂质沉积,降低空腹血糖、TC、TG、LDL-C、瘦素及胰岛素水平,减轻HFD诱导的肝脏脂肪变性及脂肪细胞体积,提示黄精多糖对HFD小鼠有明显的减肥降脂作用。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肝脏和血清中共鉴定出69个受高脂饮食诱导的差异代谢物。经PCP干预后,能回调肝脏中19个差异代谢物趋向正常水平,血清中11个差异代谢物趋向正常水平。30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亚麻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途径。结论:黄精多糖能够显着降低肥胖小鼠体重和血脂水平,缓解肝脏脂肪变性,减小脂肪细胞体积,并通过抑制肥胖小鼠血清中瘦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主要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亚麻酸代谢等代谢途径发挥抗肥胖作用。
二、中药黄精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黄精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
本文主要使用仪器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黄精及黄精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1 中药黄精概述 |
1.1.2 黄精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 铅、镉重金属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1.2.1 镉的毒性研究 |
1.2.2 铅的毒性研究 |
1.2.3 铅镉复合致肝损伤研究 |
1.3 脂质组学的概述 |
1.4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黄精多糖的提取纯化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黄精生药材预处理 |
2.2.2 黄精生药材水分测定 |
2.2.3 黄精药材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
2.2.4 黄精多糖提取单因素设计 |
2.2.5 响应面分析方法设计 |
2.2.6 响应面分析方法的验证 |
2.2.7 黄精多糖的提取 |
2.2.8 黄精多糖的分离纯化 |
2.2.9 黄精多糖的理化性质 |
2.2.10 柱前衍生化法测黄精多糖的单糖组成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2 黄精药材总糖含量 |
2.4.3 单因素实验对黄精多糖得率的影响 |
2.4.4 响应面优化黄精多糖提取工艺 |
2.4.5 响应面分析模型验证 |
2.4.6 黄精多糖的的提取量与得率分析 |
2.4.7 黄精多糖的理化性质 |
2.4.8 黄精多糖的单糖组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药效学评价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1.3 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2.2 铅镉复合重金属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
3.2.3 实验样本的采集 |
3.2.4 全血的制备与血常规测定 |
3.2.5 小鼠肝脏组织中AST、ALT活性的测定 |
3.2.6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 |
3.3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
3.4.1 体重与脏器指数分析 |
3.4.2 血常规分析 |
3.4.3 小鼠肝脏组织中ALT、AST分析 |
3.4.4 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氧化应激指标探究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作用机制 |
4.1 仪器与试药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本采集 |
4.2.2 小鼠肝脏组织中SOD、GSH-PX、LDH活性和MDA含量测定 |
4.3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小鼠肝脏组织中SOD、GSH-PX、LDH活性和MDA含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非靶向脂质组学探究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作用机制 |
5.1 仪器与试药 |
5.2 实验方法 |
5.3 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 |
5.3.1 非靶向脂质组学样本处理 |
5.3.2 非靶向脂质组学色谱质谱条件 |
5.3.3 非靶向脂质组学数据处理 |
5.4 统计学分析 |
5.5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
5.5.1 非靶向脂质组学数据质量控制 |
5.5.2 多元统计分析 |
5.5.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结构的鉴定 |
5.5.4 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脂质代谢的影响 |
5.5.5 通路分析及生物学解释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实验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黄精防治神经系统类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精防治老年痴呆研究 |
2 黄精防治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研究 |
3 黄精治疗抑郁症研究 |
4 黄精治疗脑血管损伤类疾病研究 |
5 黄精抗氧化、抗衰老研究 |
6 小结、问题与展望 |
(3)黄精属中药玉竹和黄精的质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不同规格玉竹的质量分析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样品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玉竹数据库的建立 |
2.2 玉竹中甾体皂苷质谱裂解规律及色谱规律研究 |
2.3 玉竹来源甾体皂苷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2.4 玉竹中甾体皂苷的色谱规律研究 |
2.5 不同规格玉竹样品中化学成分的表征鉴定 |
2.6 不同规格玉竹样品的差异成分分析 |
2.7 不同规格玉竹化学成分半定量鉴别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不同基原黄精的质量分析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样品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药用黄精数据库的建立 |
2.2 黄精皂苷类成分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2.3 黄精皂苷类成分色谱规律研究 |
2.4 不同基原黄精样品中化学成分的表征鉴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蒸制次数滇黄精的质量分析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样品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醇提浸出物与水提浸出物的含量测定 |
2.2 UHPLC-ELSD对糖类成分的表征半定量分析 |
2.3 UHPLC-UV-CAD对特征成分的含量分析 |
2.4 主成分分析(PCA)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炮制对黄精化学成分影响研究进展 |
引言 |
1 对糖类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 |
2 对皂苷类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 |
3 新产生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 |
4 对氨基酸成分和含量的影响 |
5 对挥发性成分和含量的影响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九转黄精丸复方调节线粒体功能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药效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创新点 |
符号与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九转黄精丸复方对脂肪变性肝L-02 细胞的干预作用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一)实验细胞 |
(二)实验样品 |
(三)主要试剂 |
(四)实验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一)试液配制 |
(二)九转黄精丸复方提取物的制备 |
(三)肝L-02 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复制及给药 |
(四)肝L-02 细胞内TC、TG、AST、ALT、SOD、GSH和 ATP水平测定 |
(五)统计处理 |
三、实验结果 |
(一)九转黄精丸复方对脂肪变性肝L-02 细胞中TC、TG、AST和 ALT的影响 |
(二)九转黄精丸复方对脂肪变性肝L-02 细胞中SOD和 GSH的影响 |
(三)九转黄精丸复方对脂肪变性肝L-02 细胞中ATP合酶的影响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九转黄精丸复方对MAFLD大鼠的干预作用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一)实验样品 |
(二)实验动物 |
(三)主要试剂 |
(四)实验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一)九转黄精丸复方提取物的制备 |
(二)病理动物模型复制、分组及给药 |
(三)样品采集 |
(四)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肝线粒体电镜观察 |
(五)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六)脏器指数测定 |
(七)肝组织生化指标测定 |
(八)肝细胞线粒体相关指标 |
(九)肝脏中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m RNA表达量测定 |
(十)统计处理 |
三、实验结果 |
(一)九转黄精丸复方对MAFLD大鼠体重增长的影响 |
(二)九转黄精丸复方对MAFLD大鼠血清TC、TG、HDL-C、LDL-C、AST和 ALT水平的影响 |
(三)九转黄精丸复方对MAFLD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四)九转黄精丸复方对MAFLD大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五)九转黄精丸复方对MAFLD大鼠肝脏TG、TC、LDL-C和 HDL-C的影响 |
(六)九转黄精丸复方对MAFLD大鼠肝脏MDA、GSH和 SOD的影响 |
(七)九转黄精丸复方对MAFLD大鼠肝脏线粒体的影响 |
(八)九转黄精丸复方对MAFLD大鼠肝脏线粒体中ATP合酶与ComplexⅠ、Ⅱ的影响 |
(九)九转黄精丸复方对MAFLD大鼠肝脏线粒体中MDA、GSH与 SOD含量的影响 |
(十)九转黄精丸复方对MAFLD大鼠肝脏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进入MAFLD大鼠肝脏线粒体的九转黄精丸复方化学组分分析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一)实验试剂 |
(二)实验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一)九转黄精丸复方提取物的制备 |
(二)肝线粒体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三)供试品溶液配制 |
(四)UPLC/MS分析条件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文献综述 中药调节线粒体治疗疾病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三种云南道地药材碳点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药的概述 |
1.1.1 三七 |
1.1.1.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活性 |
1.1.1.2 抗肿瘤活性 |
1.1.1.3 其他活性 |
1.1.2 滇黄精 |
1.1.2.1 抗氧化活性和抗衰老活性 |
1.1.2.2 抗疲劳活性 |
1.1.2.3 抗菌抗炎作用 |
1.1.3 天麻 |
1.1.3.1 抗癌活性 |
1.2.3.2 抗氧化活性 |
1.1.3.3 免疫活性 |
1.2 碳点的概述 |
1.2.1 纳米材料 |
1.2.2 碳点 |
1.2.3 碳点的制备 |
1.2.4 碳点的应用 |
1.2.4.1 生物成像 |
1.2.4.2 药物传输 |
1.2.4.3 分析检测 |
1.2.5 中药碳点 |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三七、滇黄精和天麻碳点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材料 |
2.1.2 仪器 |
2.1.3 方法 |
2.1.3.1 Pn-CDs、Pn N-CDs、Pk-CDs和 Ge-CDs的制备 |
2.1.3.2 Pn-CDs、Pn N-CDs、Pk-CDs和 Ge-CDs的结构表征 |
2.1.3.3 Pn-CDs 和 Pn N-CDs、Pk-CDs 和 Ge-CDs光学性能表征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Pn-CDs和 Pn N-CDs表征分析 |
2.2.1.1 Pn-CDs和 Pn N-CDs的结构表征 |
2.2.1.2 Pn-CDs和 Pn N-CDs的光学表征 |
2.2.2 Pk-CDs表征分析 |
2.2.2.1 Pk-CDs的结构表征 |
2.2.2.2 Pk-CDs的光学表征 |
2.2.3 Ge-CDs表征分析 |
2.2.3.1 Ge-CDs的结构表征 |
2.2.3.2 Ge-CDs的光学表征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三七、滇黄精和天麻碳点的生物活性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材料 |
3.1.2 仪器 |
3.1.3 方法 |
3.1.3.1 抑菌活性 |
3.1.3.2 抗氧化活性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抑菌活性研究 |
3.2.1.1 抑菌活性 |
3.2.1.2 细菌生长曲线 |
3.2.1.3 细菌形态变化 |
3.2.1.4 细菌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 |
3.2.2 抗氧化活性 |
3.2.2.1 体外抗氧化活性 |
3.2.2.2 体内抗氧化活性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中药碳点的应用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材料 |
4.1.2 仪器 |
4.1.3 方法 |
4.1.3.1 生物成像 |
4.1.3.2 环境污染物的检测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中药碳点在生物成像上的应用 |
4.2.1.1 微生物染色 |
4.2.1.2 草履虫染色 |
4.2.1.3 植物染色 |
4.2.1.4 动物染色 |
4.2.2 中药碳点作为环境污染物的探针 |
4.2.2.1 PnN-CDs对 Cr~(6+)的分析检测 |
4.2.2.2 荧光猝灭机理初步探讨 |
4.2.2.3 实际水样检测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6)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种质资源异质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立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黄精本草考证 |
1.2.2 黄精种植资源调查及收集 |
1.2.3 黄精生物学特性 |
1.2.4 黄精药理学研究 |
1.2.5 黄精种质资源的研究 |
1.2.6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差异特征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采样 |
2.1.2 采样地生态信息 |
2.2 方法 |
2.2.1 土壤理化性状测定 |
2.2.2 表型性状测定方法 |
2.2.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2.4 药用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多花黄精产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 |
2.3.2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种质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与分析 |
2.3.3 不同产地黄精形态特征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2.3.4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相关聚类分析 |
2.3.5 灰色关联法分析黄精药材质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
2.3.6 生态因子与黄精植株性状及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2.3.7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种质的差异性形成机制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前处理 |
3.3.2 色谱条件 |
3.3.3 质谱条件 |
3.3.4 质控 |
3.3.5 数据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总离子色谱图 |
3.4.2 六个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总比较 |
3.4.3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代谢组比较 |
3.4.4 差异代谢物与代谢通路 |
3.5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黄精丸治疗AD小鼠的药效探讨及其对抗氧化、抗炎、抗Aβ蛋白的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试验药物 |
1.1.3 实验试剂 |
1.1.4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试验药液制备与使用剂量 |
1.2.2 动物造模与试验药物干预方法 |
1.2.3 各组小鼠行为学差异检测(跳台实验) |
1.2.4 取材及样本制备 |
1.2.5 各组小鼠大脑组织及血清抗氧化酶系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检测 |
1.2.6 各组小鼠大脑Aβ蛋白含量差异检测 |
1.2.7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黄精丸对AD小鼠学习、记忆等行为学成绩的影响 |
1.3.2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1.3.3 黄精丸对AD小鼠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1.3.4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组织Aβ毒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1.4 小结 |
第二章 黄精丸治疗AD小鼠作用的药效可重复性探讨及其对AD小鼠大脑海马神经元数量、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影响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试验药物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验药液制备与使用剂量 |
2.2.2 动物造模与试验药物干预方法 |
2.2.3 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 |
2.2.4 各组小鼠水迷宫行为学差异检测 |
2.2.5 取材及样本制备 |
2.2.6 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变化检测 |
2.2.7 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NSCs增殖差异检测 |
2.2.8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黄精丸对AD小鼠学习、记忆等行为学成绩的影响 |
2.3.2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变化的影响 |
2.3.3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海马DG区 NSCS增殖的影响 |
2.4 小结 |
讨论 |
1 黄精丸治疗AD的理论可行性讨论 |
2 黄精丸治疗AD疗效的可重复性讨论 |
3 黄精丸治疗AD作用机制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黄精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刍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及其降脂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黄精概述 |
1.1.1 黄精的活性成分 |
1.2 黄精多糖的药理活性 |
1.2.1 调节脂代谢 |
1.2.2 调节血糖 |
1.2.3 抗癌 |
1.2.4 提高免疫力 |
1.2.5 抗氧化 |
1.2.6 抗骨质疏松 |
1.2.7 其它 |
1.3 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
1.3.1 溶剂提取法 |
1.3.2 辅助提取法 |
1.3.3 微生物发酵法 |
1.4 植物多糖调节肠道菌群研究现状 |
1.4.1 肠道菌群 |
1.4.2 肠道菌群与肥胖 |
1.4.3 肠道菌群与脂代谢 |
1.4.4 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 |
1.4.5 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1.4.6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菌群中的应用 |
1.5 立题的意义和目的 |
1.6 研究内容 |
2 黄精发酵菌种及其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及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原料预处理 |
2.3.2 多糖含量测定 |
2.3.3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2.3.4 发酵菌种的筛选 |
2.3.5 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的工艺优化 |
2.3.6 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提取方法对黄精多糖含量的影响 |
2.4.2 黄精发酵菌种的优化 |
2.4.3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4.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2.4.5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
2.4.6 最佳工艺参数及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的纯化工艺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 |
3.3.2 大孔树脂初步筛选树脂 |
3.3.3 AB-8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与解析的研究 |
3.3.4 AB-8型大孔树脂动态吸附实验 |
3.3.5 AB-8型大孔树脂的动态解析试验 |
3.3.6 胆固醇结合试验 |
3.3.7 胆酸盐结合试验 |
3.4 实验结果 |
3.4.1 大孔树脂初筛 |
3.4.2 静态吸附与解析试验的研究 |
3.4.3 动态吸附试验的研究 |
3.4.4 动态解析试验 |
3.4.5 验证纯化实验 |
3.4.6 体外胆固醇、胆酸盐结合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4 微生物法提取的黄精多糖对高脂血症小鼠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及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黄精多糖的制备 |
4.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3.3 血清和肝脏中生化指标的确定 |
4.3.4 肠道菌群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FPSP对体重及内脏指数的影响 |
4.4.2 FPSP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
4.4.3 FPSP对促炎因子水平的影响 |
4.4.4 FPSP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9)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红外光谱法对中药黄精进行质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tion) |
第一章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1 研究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 |
2.2 研究黄精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 |
2.3 研究黄精的显微红外光谱图 |
第二章 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加入量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
2.2 温度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
2.3 搅拌速度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
2.4 电化学指纹图谱的重现性 |
2.5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 |
2.6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电化学指纹图谱 |
3 结论 |
第三章 黄精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 |
1.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
2.2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分析 |
2.3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
2.4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分析 |
3 总结 |
第四章 黄精的显微红外光谱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 |
1.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采集模式的选择 |
2.2 窗片材质的选择 |
2.3 切片厚度的选择 |
2.4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显微红外图像研究 |
2.5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显微红外图像研究 |
3 总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材黄精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多花黄精多糖干预营养性肥胖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前言 |
2.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 实验药材 |
2.2 试剂和材料 |
2.3 仪器和设备 |
2.4 实验动物 |
3.实验方法 |
3.1 多花黄精多糖的制备与表征 |
3.1.1 黄精多糖的制备 |
3.1.2 总糖、糖醛酸和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
3.1.3 分子量排布测定 |
3.1.4 单糖组成分析 |
3.1.5 红外光谱分析 |
3.2 多花黄精多糖对饮食诱导性肥胖小鼠的干预作用 |
3.2.1 HFD小鼠造模、分组及给药 |
3.2.2 体重、摄食量、Lee’s指数的测定 |
3.2.3 空腹血糖的测定 |
3.2.4 生物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
3.2.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3.2.6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计算 |
3.2.7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3 多花黄精多糖干预饮食诱导性肥胖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
3.3.1 肝脏样品和血清样品的处理 |
3.3.2 QC样品的制备 |
3.3.3 UPLC-Q-TOF/MS检测方法 |
3.3.4 方法学考察 |
3.3.5 代谢轮廓分析 |
3.3.6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鉴定 |
3.4 数据处理 |
4.实验结果 |
4.1 多花黄精多糖的制备与结构分析 |
4.1.1 总糖、糖醛酸、蛋白质含量 |
4.1.2 黄精多糖分子量排布 |
4.1.3 单糖组成分析 |
4.1.4 红外光谱分析 |
4.2 多花黄精多糖对饮食诱导性肥胖小鼠的干预作用 |
4.2.1 黄精多糖对肥胖小鼠体重、摄食量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2 黄精多糖对肥胖小鼠血脂的影响 |
4.2.3 黄精多糖对肥胖小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
4.2.4 黄精多糖对肥胖小鼠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 |
4.2.5 不同组别肥胖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的病理学分析 |
4.3 多花黄精多糖干预饮食诱导性肥胖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
4.3.1 代谢组学方法学考察 |
4.3.2 代谢轮廓分析 |
4.3.3 肝脏代谢物的多元统计分析 |
4.3.4 血清代谢物的多元统计分析 |
4.3.5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
4.3.6 差异代谢物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
5.小结与讨论 |
5.1 多花黄精多糖的结构分析 |
5.2 多花黄精多糖对HFD小鼠的干预作用分析 |
5.3 通过整合数据分析黄精多糖调节的代谢通路 |
5.3.1 亚麻酸代谢 |
5.3.2 花生四烯酸代谢 |
5.3.3 甘油磷脂代谢 |
5.3.4 整合分析HFD小鼠肝脏及血清的代谢通路分析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 LC-MS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四、中药黄精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D]. 朱成香.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黄精防治神经系统类疾病的研究进展[J]. 钱红月,肖移生.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
- [3]黄精属中药玉竹和黄精的质量分析研究[D]. 南易.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九转黄精丸复方调节线粒体功能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药效和机制研究[D]. 穆健康.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三种云南道地药材碳点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 郑晓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种质资源异质性及其机制研究[D]. 章小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杨晶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微生物法提取黄精多糖及其降脂功能的研究[D]. 包智影.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9]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红外光谱法对中药黄精进行质量的初步研究[D]. 高韵.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多花黄精多糖干预营养性肥胖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D]. 徐如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