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液体石蜡清除急诊烫伤创面的沥青(论文文献综述)
耿晨[1](2021)在《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轻度烧伤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并验证其有效性,探索针对轻度烧伤患者的规范化、标准化护理路径。方法:以需求层次理论、整体护理作为理论依据,以现况调查、文献分析、病历回顾的结果作为构建依据,通过作业流程重组,初步构建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经过专家咨询法确定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于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选择某三甲医院伤口造口治疗中心患者参与半随机对照试验,经样本量公式计算得每组需31人,共62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分别于第1次就诊时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在第4次就诊、第7次就诊时采用成人烧伤结果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护患信任度量表收集数据并采用伤口尺测量伤口面积。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效果。结果:本研究构建了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其内容形成了以就诊时间为纵轴,诊疗护理项目为横轴,集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预期目标、结果评价、变异为一体的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共纳入轻度烧伤患者69例,其中4例在研究后期选择下级医院就诊,按照就诊时间分组,干预组32例,对照组33例,共65例患者同意参加研究。采用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对干预组患者进行系列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初次就诊时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护患关系信任度均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护患关系信任度得分比较的组间效应、组内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伤口面积缩小率较高,伤口愈合较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有效提高了轻度烧伤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增加了护患信任度,促进了伤口愈合,加速了康复进程。
谢江山,杨浩然,雷贝妮[2](2020)在《钠冷快堆人员沾钠处理与急救策略初探》文中指出钠冷快堆的冷却剂为液态钠,液态钠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人员如意外沾钠需要进行处理与急救,但目前国内外尚无明确可循的标准规范。本文调研了国内外钠设施沾钠急救经验,对分分析化学烧伤的处理经验,提出钠冷快堆的人员沾钠处理及急救策略,以及适用于不同场所的涉钠急救物资。
李述光[3](2020)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改善微循环治疗化学烧伤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化学烧伤患者创面微循环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化学烧伤的治愈率,及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烧伤外科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9年9月约11年间的住院患者,病例共计91人,通过对轻度和中重度化学烧伤的两样本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使用和未使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轻度化学烧伤样本和中重度化学烧伤样本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可以缩短化学烧伤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促进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可减轻创面微循环障碍,改善创面微环境,促进化学烧伤患者创面的组织血供细胞与血液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从而促进化学烧伤患者的创面修复,缩短化学烧伤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
张晓艺[4](2019)在《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3期压疮的疗效,探索临床外治3期压疮的方法,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湖南省某三甲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心血管内科、烧伤科、中心ICU、急诊ICU、脑病科、老年病科、骨科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压疮患者,随机为磺胺嘧啶银联合云南白药粉组(观察组)、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2)观察组予以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粉进行干预,将磺胺嘧啶银与云南白药充分混合,根据创面大小,在其外层均匀涂以1-2mm混合后的药物,用凡士林纱块覆盖;对照组予以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进行治疗,将磺胺嘧啶银霜5克与湿润烧伤膏5克充分混合,根据创面大小,在其外层均匀涂以1-2mm混合后的药物,用无菌纱块覆盖。两组均需保持药物与创面充分接触,每日换药一次。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对伤口面积变化、PUSH评分变化、压疮愈合率和治疗有效率进行测量。(3)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x?描述,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描述;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球形性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压疮面积、PUSH评分、Braden评分、APACHE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空腹血糖正常并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疗效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PUSH评分治疗前、治疗1周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818,P>0.05;t=0.254,P>0.05),治疗2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5),治疗4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治疗前、治疗1周、2周后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治疗1周、2周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1,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对照组内患者各时间点PUSH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增加,患者PUSH评分明显降低;不同时间患者压疮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7,P<0.05);患者创面愈合效果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1,P<0.05),即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患者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3)两组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6.391,P<0.05),即观察组与对照组PUSH评分变化幅度与治疗时间有关、治疗时间对PUSH评分的结果有显着性影响(F=115.902,P<0.05)、不同组别间的PUSH评分无显着性差异(F=2.210,P>0.05)。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F=1.103,P>0.05),即暂不能确定观察组与对照组压疮面积变化与治疗时间有关;治疗时间对压疮面积的结果有显着性影响(F=55.915,P<0.05);两组压疮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771,P>0.05)。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比较发现治疗时间与组别不存在交互作用(F=0.030,P>0.05);治疗1周和2周创面愈合率有差别(F=63.223,P<0.05);治疗1周和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未见差别(F=1.588,P>0.05)。结论: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粉治疗3期压疮,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相比,能更快降低PUSH评分。3期压疮的疗效与治疗时间有关。压疮面积、压疮面愈合率、治疗效果在短时间内(2周)两种疗法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是治疗4周后两种疗法比较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赵占娟[5](2014)在《新型光敏抗菌药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超级细菌”(superbug)的出现和传播。所谓“超级细菌”是指这些细菌对于目前的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的特性,这对于临床创伤感染的治疗增添了很大的难度。且耐多重抗生素的超级细菌的爆发性流行尽管只是有潜在的可能,但其可怕之处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恐慌。因此发展新的抗感染策略迫在眉睫。光动力抗菌治疗方法(photodynamic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PACT)就是其中最具前景的新疗法之一,对于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特别是对于耐药菌感染均显示很好的疗效。光动力灭菌是基于光、光敏剂和氧三种因素协同作用的氧化损伤机制,不会因为单一用药、光敏剂的浓度、曝光时间不足等因素产生耐药问题。且超级细菌多发生在伤口、肺部以及血液和尿道中,除了血液感染外,其它部位采用PACT还是易于实现的,因而无论从耐药性、杀菌性以及效果和方便考虑,PACT均有很大的优势。PACT的关键是光敏药物。目前,国外利用不同光敏剂对不同细菌的光动力灭活作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旨在发现理想的光敏药物。理想的抗菌光敏剂,应具有高效低毒和好的选择性,对细胞壁的通透性强,高效灭活微生物,而对于正常组织伤害较小。在国内外以往的文献报道中,作为抗菌的光敏药物选择性不够突出,有些对于革兰氏阳性菌有效,有些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对于上述两类菌群均有效的高效光敏剂尚不多见,因而设计和发现可以有效治疗上述两类细菌的光敏药物,将会大大拓展PACT的应用。基于上述研究目标,我们开展了体内体外光敏抗菌药物的筛选,具体研究内容涵盖以下两部分:1.高效抗菌光敏剂的设计与筛选1.1水溶性糖酞菁类光敏剂的光动力抗菌作用研究酞菁类光敏剂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水溶性差、易聚集的缺点限制了酞菁的使用。考虑到细菌代谢和繁殖较快,我们利用半乳糖作为修饰基团,不仅可以改善酞菁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而且可以提高细菌的选择性摄取可使光敏药物优先聚集于细菌内而非周围组织或细胞中,从而实现选择性灭菌。研究结果表明:细菌对四种酞菁类化合物(T1-T4)的吞噬量在30min时达到最大,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菌落数呈下降趋势,在能量密度达到6J/cm2后,灭活率达到最大,且细菌的灭活率不再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四种半乳糖取代的酞菁化合物(T1-T4)中,光照T1对革兰氏阳性耐药菌MRSA有很好的灭活作用且暗毒性较低,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却很低。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显示MRSA对T1的吞噬量最多,T1的荧光最强。1.2卟啉类光敏剂的光动力抗菌作用研究由于半乳糖酞菁类光敏剂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好的杀菌效果,但对革兰氏阴性菌杀菌效率很低,极大的限制了此类光敏剂的使用。卟啉类化合物是源于天然的另外一类光敏剂,但其母核的光敏效率与选择性均不够理想,考虑到细菌的增长分化需要大量的碳源和氮源。我们选择双乙二胺为对原卟啉化合物进行修饰,得到一类新型的抗菌光敏剂。体外研究表明其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在体外均有高效的抗菌灭活作用,以小鼠急性创伤感染为模型的在体实验表明,双乙二胺的PACT作用可以明显的杀死绿脓杆菌,促进创伤面的愈合。双乙二胺光敏剂有其特有的抗菌优势,但是不稳定,见光容易分解的缺点限制了其使用。为了进一步研究氨基数目的取代关系对卟啉光敏剂的稳定性、生物活性的影响,本实验室对双乙二胺进一步设计,得到了五种氨基卟啉类化合物,体外实验表明:该五种卟啉类化合物PAl-PA5均具有较缓慢的光漂白率和较强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其中PA1的单线态氧产生率最高(0.69),高于四苯基卟啉(0.64),其余化合物PA1-PA4单线态氧产率在0.15-0.37之间。细胞吞噬实验表明MRSA,E.coli, P.aeruginosa在30min即对上述五种化合物的吞噬量达到最大。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显示上述三种菌株对五种化合物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对化合物PAl-PA2吞噬较强,而对PA3-PA5吞噬却较弱。光敏抗菌实验表明PA1产生的灭菌效果较其他四种化合物好,对三种菌的MIC均为16μM,对MRSaA,E.coli的MBC为31μM,对P.aeruginosa的MBC为62.5μM。PAl的暗毒性也低(MBC>500μM)。利用菌落计数法检测了PA1-PA5对三种细菌的光反应、暗反应浓度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PA1表现出明显的杀菌效果,对MRSA的杀菌效果最强,当浓度为15.6μM时,全部杀死革兰氏阳性菌MRSA.当浓度上升为31.25μM时,PA1几乎能全部杀死E.coli,P.aeruginosa。但在此浓度范围内对3T3成纤维细胞的损伤却很小。以上结果表明PA1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性能,可作为一种新型广谱的抗菌光敏剂使用,具有广阔的前景。2卟啉类抗菌光敏剂在皮肤感染类疾病中的光敏抗菌效果评价2.1光敏抗菌对创伤感染的效果评价皮肤破损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临床治疗面临很大的难度。以筛选出的苗头化合物PA1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PA1对由MRSA,E.coli,P.aeruginosa混合感染的大鼠创面模型的PACT作用,结果表明:PA1介导的PACT能促进大面积创伤感染的大鼠皮肤愈合.其机制可能与诱导bFGF,TGF-β1的高表达,促进创面纤维合成和重新分布有关。造模后4,10及14天,高剂量PACT组的bFGF和TGF-β1的表达最高,模型对照组最低(P<0.01).PACT能显着改善创面感染组织炎症状况,降低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TNF-a和IL-6含量。减少创面组织中细菌的数量,加快创面愈合的速率。PACT的效果与PA1的浓度呈正相关,表现出较好的剂量依赖关系。大面积创伤发生时,由于屏障系统被破坏,细菌很容易穿透屏障,造成败血症。尽管PACT可以外用,体内却只能靠自身免疫力清除细菌,如果感染程度超过自身免疫力则容易引起败血症。基于这种考虑将PACT和抗生素的优势结合起来,PACT可以清除外表细菌,而体内细菌则由抗生素清除。基于大鼠创伤模型的实验表明:PACT联合抗生素治疗能显着降低大鼠大面积重度感染组织的炎症表达;减少创面组织中细菌数量,促进创面愈合,结果优于PACT治疗组和抗生素治疗组。PACT联合抗生素治疗大鼠大面积重度感染,死亡率为20%,而模型对照组的死亡率是60%,表明PACT联合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免疫组化分析表明PACT联合抗生素治疗可显着提高创面组织中bFGF(?)TGF-β1的含量表达,促进创面纤维合成和重新分布,加快创面愈合的速率,同时显着降低创面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TNF-α和IL-6含量,减少创伤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助于创伤组织的修复。2.2光敏抗菌作用在烧伤感染中的效果评价烧烫伤(bums/scalds)是皮肤创伤的一种常见形式,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细菌感染是烧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发病率高,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抗感染成为治疗烧伤病人的重要环节。PACT联合抗生素治疗大鼠Ⅲ度烧伤感染结果表明,PACT联合抗生素治疗能显着降低烧伤感染组织的炎症表达;减少创面组织中细菌数量,促进创面愈合,结果优于PACT治疗组和抗生素治疗组。(?)PACT联合抗生素治疗大鼠Ⅲ度烧伤感染,死亡率为0%,而模型对照组的死亡率是50%。免疫组合分析表明PACT联合抗生素治疗可显着提高创面组织中bFGF和新生血管数CD31的含量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促进了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可以提高机体的自身免疫能力显着降低烧伤创面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TNF-α和IL-6含量,减少创伤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助于创伤组织的修复。综上所述,PA1是一种具有良好抗菌效果的广谱光敏剂,体内、体外实验表明,该光敏剂具有高效、低毒的性质,可作为一种新型广谱的抗菌光敏剂使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马俊勋[6](2012)在《严重创伤后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严重创伤后应激性高血糖将导致创伤患者死亡率增加和预后不良。研究表明,严重创伤后患者可产生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加重内皮系统与肝组织损伤,最终导致机体凝血功能紊乱,死亡率明显增加,具体机制可能与核转录因子NF-κB有密切关系,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严重创伤后胰岛素强化治疗降低死亡率是否与抑制高炎状态、降低NF-κB水平、保护危重患者内皮及肝功能有关联,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本研究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否抑制创伤后NF-κB水平,保护内皮细胞、纠正凝血功能紊乱、保护脏器及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炎症介质、内皮系统及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实验研究;第二部分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高血糖大鼠模型肝损伤保护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目的:1、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临床严重创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炎症介质、外周血核转录因子κB的影响;2、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临床严重创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内皮系统、凝血功能的影响;3、从动物学水平研究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第一部分中,实验一TNF-α、IL-6和NF-κB分别通过ELISA和PCR检测;实验二VEGF、ET-1、CRP和CEC计数分别通过ELISA检测、梯度密度分离计数;实验三PC、PS、TM、t-PA和PAI-1通过ELISA检测,AT(III)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第二部分中,实验一的ALT、 AST、TBi、ALB、TP和ALP全自动生化仪检测;通过HE染色和组织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实验二NF-κB表达通过组织免疫组化、IκB通过蛋白电泳检测表达。结果:在第一部分临床实验研究中,胰岛素强化治疗能缩短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入住ICU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降低院内感染、多脏器衰竭发生率,降低死亡率;能降低血清炎症介质TNF-α、IL-6水平;能显着降低NF-κB表达;能降低VEGF、ET-1、CRP和外周血CEC计数;能显着缩短APTT、PT、TT,升高FBG、PC、PS,降低TM、PAI-1、DD。在第二部分动物实验研究中,成功建立高血糖肝损伤大鼠模型,胰岛素强化治疗能保护大鼠受损伤肝脏功能,增加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含量;病理及透射电镜显示能有效减轻肝细胞的损伤,促使肝细胞再生;免疫组化能明显降低肝细胞NF-κB的表达;能使肝细胞内磷酸化的IκB表达减少,有效保护肝脏功能。结论:1、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下调创伤后炎症介质水平,降低NF-κB的转录水平;2、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保护创伤后机体内皮细胞损伤;3、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有效改善严重创伤凝血系统功能紊乱;4、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显着降低高血糖肝损伤模型大鼠的肝功能,有效保护肝细胞。
李杏萍,黄丽萍,程红霞[7](2010)在《口腔癌手术缺损同期胸大肌皮瓣移植修复术的术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37例口腔癌手术缺损同期胸大肌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严密观察皮瓣状况,加强体位护理、口腔护理、负压的护理,营养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预防血管痉挛及皮瓣感染等。结果36例移植皮瓣成活,1例二次手术皮瓣移植成功。出院时伤口一期愈合,皮瓣成活率100%。随访15年,患者吞咽、进食、舌活动及发音功能正常,面容外形恢复较好,瓣膜修复处完整。提示加强术后护理,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是确保移植皮瓣成功的关键。
黄爱玲,罗银卿[8](2009)在《龙血竭联合金霉素眼膏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度(Ⅲ-Ⅳ期)压疮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38例Ⅲ-Ⅳ期压疮采用区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及雷佛奴尔液湿敷创面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加上龙血竭与金霉素眼膏外敷创面治疗。结果观察组的疗效及愈合时间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龙血竭与金霉素眼膏外敷创面可以显着提高Ⅲ-Ⅳ期压疮疗效。
吴敏,郑惠芳,李春娣,朱静芬[9](2008)在《沥青烧伤的早期处理》文中认为
黄素群[10](2006)在《0.5%碘伏石蜡油纱用于烧伤创面处理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0.5%的碘伏石蜡油纱对烧伤创面处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烧伤患者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0.5%碘伏石蜡油组)30例和对照组(紫草油组)26例,观察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0.5%碘伏石蜡油组)的患者,从热感疼痛、消肿时间、创面感染、创面愈合均优于对照组(紫草油组)。结论0.5%碘伏石蜡油纱处理烧伤患者的创面,能缩短烧伤创面水肿、渗出时间,减少创面感染,并能促进创面的愈合,是一种较好的处理烧伤创面的临床方法。
二、使用液体石蜡清除急诊烫伤创面的沥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液体石蜡清除急诊烫伤创面的沥青(论文提纲范文)
(1)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临床护理路径 |
1.2.2 临床护理路径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1.4.1 轻度烧伤 |
1.4.2 临床护理路径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 |
2.1 理论依据 |
2.2 准备阶段 |
2.2.1 选择病种的原则 |
2.2.2 确定研究病种 |
2.3 研究过程和方法 |
2.3.1 构建临床护理路径的组织体系 |
2.3.2 构建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 |
2.4 研究结果 |
2.4.1 现况调查结果 |
2.4.2 文献分析结果 |
2.4.3 病历回顾结果 |
2.4.4 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初稿 |
2.4.5 专家咨询结果 |
2.4.6 构建结果 |
2.5 讨论 |
2.5.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2.5.2 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2.5.3 临床护理路径必要性分析 |
2.5.4 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分析 |
第三章 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的初步应用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来源 |
3.1.2 样本量估计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分组 |
3.2.2 干预方案 |
3.2.3 研究工具 |
3.2.4 结局指标 |
3.2.5 质量控制 |
3.2.6 伦理学问题 |
3.2.7 统计学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3.2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伤口面积缩小率比较 |
3.3.3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3.3.4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 |
3.3.5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护患关系信任度得分比较 |
3.4 讨论 |
3.4.1 标准化路径管理的有效性 |
3.4.2 标准化路径管理的适用性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性 |
4.3 局限性 |
4.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改善微循环治疗化学烧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化学烧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压疮的定义 |
1.1.2 压疮流行病学研究 |
1.1.3 压疮的形成机制 |
1.1.4 压疮的分期 |
1.1.5 压疮的治疗 |
1.1.6 存在的不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医治疗压疮进展 |
1.2.2 西医治疗压疮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6 研究方法 |
2.6.1 分组 |
2.6.2 干预方法与内容 |
2.6.3 研究指标与工具 |
2.6.4 资料收集方法 |
2.6.5 资料分析 |
2.7 技术路线图 |
2.8 质量控制 |
2.8.1 研究设计阶段 |
2.8.2 数据收集阶段 |
2.8.3 数据录入与分析阶段 |
2.9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
3.2.1 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 |
3.2.2 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3.2.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3.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3.2.5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PUSH评分比较 |
3.2.6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3.2.7 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3.3 两组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3.3.1 两组患者PUSH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患者压疮面积变化比较 |
3.3.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
4 讨论 |
4.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4.2 安全性分析 |
4.3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对患者压疮PUSH评分的影响 |
4.4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对患者压疮面积的影响 |
4.5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三期压疮对患者压疮愈合效果的影响 |
4.6 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与磺胺嘧啶银霜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3期压疮对治疗效果影响 |
4.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4.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9 对今后研究的意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伦理审查表 |
附录三:入组选择表 |
附录四:病例报告表 |
附录五:危重病人APACHE评分表 |
附录六:Braden评分量表 |
附录七:PUSH压疮评估量表 |
附录八:疗效观察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型光敏抗菌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PACT的作用机制 |
1.1.1 光动力疗法的原理 |
1.1.2 PACT的可能机制 |
1.2 PACT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 |
1.2.1 吩噻嗪类光敏剂对革兰氏阳性菌的光动力作用 |
1.2.2 卟啉,酞菁,二氢卟吩类光敏剂对革兰氏阳性菌的光动力作用 |
1.2.3 其他光敏剂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 |
1.3 PACT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 |
1.4 PACT的体内研究 |
1.4.1 PACT治疗创伤感染模型 |
1.4.2 PACT治疗烧伤感染模型 |
1.4.3 PACT治疗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软组织感染 |
1.5 PACT对真菌的作用 |
1.5.1 吩噻嗪类光敏剂 |
1.5.2 卟啉类光敏剂 |
1.5.3 氨基酮戊酸类光敏剂 |
1.5.4 酞菁类光敏剂 |
1.6 PACT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1.6.1 PACT用于血液净化 |
1.6.2 PACT治疗口腔感染 |
1.6.3 PACT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应用 |
1.7 展望 |
1.8 课题的提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新型水溶性酞菁类光敏剂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化合物 |
2.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3 实验菌株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MRSA生长曲线测定 |
2.3.2 麦氏比浊法工作曲线 |
2.3.3 吸收量的测定 |
2.3.4 激光能量密度对MRSA的PACT影响 |
2.3.5 不同浓度T1-T4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的PACT作用 |
2.3.6 激光共聚焦检测T1-T4在MRSA中的定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动力抗菌疗法治疗小鼠急性创伤感染的初步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化合物 |
3.2.2 实验菌株 |
3.2.3 主要仪器、药品与试剂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统计方法 |
3.4 结果 |
3.4.1 双乙二胺的单线态氧的测定 |
3.4.2 双乙二胺的光漂白动力学研究 |
3.4.3 MRSA,E.coli,P.aeruginosa对双乙二胺吸收量的测定 |
3.4.4 双乙二胺光毒性和暗毒性的研究 |
3.4.5 激光共聚焦检测化合物在细菌、细胞中的定位 |
3.4.6 PACT的体内抗菌实验结果 |
3.4.7 PACT治疗后光敏剂对小鼠内脏影响的观察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新型水溶性卟啉类光敏剂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化合物 |
4.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2.3 实验菌株 |
4.2.4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五种卟啉类化合物光漂白动力学研究 |
4.3.2 单线态氧产生量的测定 |
4.3.3 五种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的吞噬量的测定 |
4.3.4 五种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比较 |
4.3.5 五种化合物光动力抗菌的活性研究 |
4.3.6 五种化合物的毒性检测 |
4.3.7 激光共聚焦检测PA1-PA5在三种细菌中的吞噬情况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光动力抗菌治疗大鼠大面积创伤感染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动物模型的制备 |
5.3 统计学处理 |
5.4 结果 |
5.4.1 整体体征和创面局部观察 |
5.4.2 造模后48h血常规比较 |
5.4.3 创面愈合率比较 |
5.4.4 不同时间创面下菌落计数的比较 |
5.4.5 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创伤组织中因子的变化 |
5.4.6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bFGF,TGF-β1,TNF-α表达 |
5.4.7 实验结束各组大鼠脏器指数的变化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光动力抗菌联合抗生素治疗重度感染大鼠疮疡模型的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剂与仪器 |
6.2.2 动物模型的制备 |
6.3 统计学处理 |
6.4 结果分析 |
6.4.1 整体体征和创面局部观察 |
6.4.2 造模后48h感染大鼠血常规比较 |
6.4.3 创面愈合率比较 |
6.4.4 不同时间点创面下菌落数的比较(中度创伤感染) |
6.4.5 ELISA检测创面周边组织因子含量变化 |
6.4.6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创伤皮肤组织中的bFGF,TGF-β1,TNF-α表达情况 |
6.4.7 重度感染创伤各组大鼠生存率分析 |
6.4.8 治疗后大鼠脏器指数变化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光动力抗菌疗法对Ⅲ度烫伤大鼠感染创面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剂与仪器 |
7.2.2 动物模型的制备 |
7.2.3 大鼠烫伤创面检测指标 |
7.3 统计学处理 |
7.4 结果 |
7.4.1 整体体征和创面局部观察 |
7.4.2 创面愈合率比较 |
7.4.3 不同时相点血培养细菌检出率 |
7.4.4 不同时间点痂下组织细菌计数的比较 |
7.4.5 ELISA检测不同时间点创伤组织中TNF-α和IL-6因子的变化 |
7.4.6 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相点烧伤创面组织bFGF,CD31的表达 |
7.4.7 光动力抗菌治疗安全性分析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严重创伤后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 TNF-α、IL-6 及外周血 NF-κB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内皮系统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高血糖大鼠肝损伤模型基础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高血糖大鼠肝损伤模型建立和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其肝功能影响及病理、电镜的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高血糖大鼠肝损伤模型 NF-κB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严重创伤后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价值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胰岛素强化治疗在创伤中的最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三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后应激性高血糖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口腔癌手术缺损同期胸大肌皮瓣移植修复术的术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结果 |
2 术后护理 |
2.1 采取合适的体位 |
2.2 预防感染 |
2.3 口腔护理 |
2.4 保持有效引流 |
2.5 营养支持 |
2.6 用药护理 |
2.7 预防血管痉挛 |
(8)龙血竭联合金霉素眼膏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评价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雷佛奴尔外敷创面效果欠佳 |
3.2 红外线灯照射有利于创面愈合 |
3.3 龙血竭联合金霉素眼膏治疗压疮的有效性 |
(9)沥青烧伤的早期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治疗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0)0.5%碘伏石蜡油纱用于烧伤创面处理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0.5%碘伏石蜡油纱的制备 |
1.2.2 实验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使用液体石蜡清除急诊烫伤创面的沥青(论文参考文献)
- [1]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研究[D]. 耿晨. 兰州大学, 2021(09)
- [2]钠冷快堆人员沾钠处理与急救策略初探[J]. 谢江山,杨浩然,雷贝妮. 中国辐射卫生, 2020(03)
- [3]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改善微循环治疗化学烧伤的临床分析[D]. 李述光.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磺胺嘧啶银霜联合云南白药对3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D]. 张晓艺.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新型光敏抗菌药物的研究[D]. 赵占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11)
- [6]严重创伤后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实验研究[D]. 马俊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2(11)
- [7]口腔癌手术缺损同期胸大肌皮瓣移植修复术的术后护理[J]. 李杏萍,黄丽萍,程红霞. 护理学杂志, 2010(12)
- [8]龙血竭联合金霉素眼膏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J]. 黄爱玲,罗银卿.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14)
- [9]沥青烧伤的早期处理[J]. 吴敏,郑惠芳,李春娣,朱静芬. 江苏医药, 2008(11)
- [10]0.5%碘伏石蜡油纱用于烧伤创面处理的疗效观察[J]. 黄素群. 重庆医学, 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