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IEC 17025:1999 的意图和主要特点

ISO/IEC 17025:1999 的意图和主要特点

一、ISO/IEC17025:1999的意图和主要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曹蒙[1](2021)在《B公司试验平台信息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闪红光,杨进,邢军,禹舰,周明珠,董浩,谭晓东[2](2020)在《浅谈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遵循普遍适用的设计理念,浅述实验室检测能力设计的必要性、原则和相关步骤,阐述了设计是保证检测结果质量的前提,并从方法选择、测量原理的理解、试验、资源和供给、检测流程设计、控制策略、实验等方面,介绍了如何通过规划、方案设计、详细设计、改进设计等阶段进行检测能力的设计。

刘可[3](2019)在《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修订草案。新修订的《标准化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新《标准化法》共增加了19条规定,并在原来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种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中,新增了团体标准这一新的标准类型。团体标准法律地位的确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我国从旧的标准体系向新型标准体系过渡的关键点,是我国的标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突破口。团体标准作为一种新的标准,在我国施行的时间较短,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团体标准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到团体标准的监管,系统的分析我国已经出现的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问题和尚未出现在我国但在国外已有实践经验的团体标准法律问题,完善我国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团体标准能够更好地发展保驾护航。研究我国团体标准的法律问题首先应厘清团体标准在我国的概念以及它区别于其他四种标准的特征。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团体标准的起源与发展,认为团体标准是具有规范性、自愿性、市场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由市场主导的、社会团体制定的一种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的团体标准在制定、实施和监管中的法律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团体标准健康发展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对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法律问题的研究发现,本文认为除了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以外,与团体标准化活动相关的、能够满足国家发展团体标准的原则与目的的市场主体,均可以参与制定。团体标准在制定时,可能会需使用他人专利,这就要求制定主体获得专利权人的许可,如果专利权人拒绝许可,制定主体可以根据事实寻求反垄断法进行规制。团体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专利问题除了拒绝许可,还有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不完全的信息披露会给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带来较高的法律风险,因此,专利信息的披露需要更加明确和完善的程序加以保障。基于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团体标准在实施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垄断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方面团体标准化组织的成员众多,具备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潜力,团体标准的实施方式相对市场化,就可能会出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需要反垄断机构进行规制。另一方面,实施者可能会出现侵犯专利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司法机构根据我国停止侵权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适用专利侵权禁令。在团体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上,除了专利权外,着作权与团体标准也密切相关,制定团体标准的版权政策能够有效保护团体标准化组织的权益。此外,为鼓励团体标准的实施,应扩大团体标准的实施途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援引团体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团体标准的实施,从而鼓励团体标准的制定和整体的发展。在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中,政府和团体标准化组织自身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政机关应对团体标准进行全面的监管,包括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并通过主动检查和接受社会投诉、举报等方式,对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团体标准化组织的自我治理对于团体标准的监管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确、严格的内部章程可以保障社会团体依法顺利的开展团体标准化活动,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完善我国团体标准相关的制度建设,需要团体标准化组织、政府机关、司法部门的共同努力。团体标准化组织要制定严谨的团体标准制定程序,保障专利信息的披露;制定具体的团体标准管理章程,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机关应明确团体标准中专利许可的相关要求;确立竞争效应事前咨询制度;制定团体标准的援引规则,激励团体标准的实施。司法部门应完善团体标准的专利滥用抗辩制度、明确团体标准实施中垄断行为的违法性认定原则,降低团体标准的法律风险。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论文探讨了团体标准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内容、程序和编号;其次,论文分析了在制定团体标准过程中,团体标准化组织会遇到哪些法律风险,应如何规避法律风险,以保护自身权益不被侵害;第三,论文总结了在团体标准实施阶段,团体标准化组织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具体分析了各违法行为的表现方式和遭受不法侵害时的救济方式;最后,论文首次提出了我国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规则。

苏章庭,周露[4](2019)在《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文件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深入调研文件控制的管理现状。方法分析实验室在文件的理解、获取和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查阅文件管理方面的文献,采取分类管理、文件跟踪等措施,增强文件的执行力。结果分析对比现有标准对于文件控制的相关条款,总结了相关着作对于文件控制的理解和做法;结合档案管理的理论,对于文件控制提出一种设想。结论提出了使用分类标记、跟踪监督促的方法促进文件控制的管理工作。

关颖雄[5](2016)在《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笔迹鉴定,以解决可疑文书证据上的字迹是否为某人所写,以及多份可疑文书证据上的字迹是否为同一人所写等专门问题为任务,属于物证技术司法鉴定领域内文书司法鉴定类别当中的一个主要鉴定项目。从历史发展上看,笔迹鉴定也是司法鉴定(法庭科学)学科内少数几个因解决法律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专业。对笔迹鉴定人实施鉴定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其实质是讨论鉴定人如何实施道德上的自律和技术权(力)的自我规则问题。笔迹鉴定的质量,客观上就是反映笔迹鉴定意见满足司法活动中案件事实认定环节的需求的程度。要保障司法鉴定质量,可行的途径是对影响司法鉴定的所有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笔迹鉴定的质量目标,就是为案件的事实认定者准确认定某份文书上的笔迹是否为某人所写的基本事实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笔迹鉴定质量监控,是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在笔迹鉴定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具体是指针对笔迹鉴定人运用笔迹鉴定方法从事鉴定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否能够满足司法活动中案件事实认定环节的需求而采取的监督和控制活动(措施)的总称。本文利用文献调查回顾、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三种主要方法,从公开的司法判决中,寻找、识别司法人员审查、评断、运用笔迹鉴定意见过程之中所在意的方面入手,逐步构建起关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框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即引言、笔迹鉴定概述、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依据、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控制和能力监督、笔迹鉴定方法及其确认、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的监控,以及结语。在引言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界定,并且通过相关中外文文献的调查和回顾后发现,当今尽管各界对于司法鉴定(法庭科学)质量的重视已成为各界的共识,然而,针对笔迹鉴定开展质量监控的相关理论研究总体仍是“稀缺”,难以满足实践的需求。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向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笔迹鉴定而言,有正确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只是保障笔迹鉴定工作质量的基本条件,从鉴定机构和鉴定管理的立场和角度看,人们仍需要运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保证鉴定人科学运用鉴定方法,以期实现笔迹鉴定之任务。本文的第一章是笔迹鉴定概述。要实现对笔迹鉴定进行有效管理,特别是就质量方面进行有效监控,则必须跳出单纯地“就技术论技术”的讨论。因此,有必要从开展鉴定质量监控的视角观察笔迹鉴定技术运行中的所涉及的基本要素。本章将鉴定技术和鉴定管理的视角加以整合,对笔迹鉴定进行概述,主要思路是从笔迹鉴定的对象和任务入手,对笔迹鉴定中的人员、材料、方法、实施过程以及鉴定结果当中的发现和解释等方面依次进行分析,为后续讨论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依据奠定基础。可以说,正是笔迹鉴定的对象和任务决定了其自身活动的范围和边界。在开展鉴定质量监控的过程中,有必要针对鉴定活动的基本特点,包括其鉴定方法、鉴定人从事专业判断的内容,鉴定结果中的发现和解释等方面,并需要按照笔迹鉴定过程的要求进行相应布局,保证鉴定人员的能力持续满足实施鉴定的要求,确保鉴定材料满足法律和技术要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识别出影响笔迹鉴定质量的“人员”、“材料”、“方法”等因素的基本面貌。本文的第二章是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依据。对笔迹鉴定开展质量监控的活动,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管理。在论及如何应当如何开展笔迹鉴定质量监控时,必须考虑到什么是笔迹鉴定的质量,以及究竟为“谁”而实施质量监控。在本部分,笔者通过考察公开报道的司法判决文书中,法官对于笔迹鉴定意见所采纳或排除的基本态度和观点,从而识别出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可信”。笔迹鉴定意见的“可信”,构成了法官之所以采纳或不采纳某份笔迹鉴定意见的最为基本的依据。也就是说,说服法官采纳笔迹鉴定意见的核心因素,不是专家的资格和所谓的是否技术权威,而是要通过技术报告以及出庭作证,由鉴定人阐明其所得之结果,是基于应用普遍被认同的科学方法论而得到的。笔迹鉴定质量监控之目的,可以归结为:通过控制、监督,使得鉴定机构所出具的每一份笔迹鉴定意见,均是由具备能力的笔迹鉴定人,以符合学理和法理之方式,应用经过证实的可靠的鉴定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且该结果能够有效地让笔迹鉴定意见使用者所理解。从司法鉴定机构管理的立场来看,首先,有必要确保鉴定人满足应用鉴定方法的能力,对拟采用的鉴定方法进行有效管理,包括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鉴定方法、按预期用途对鉴定方法进行确认等。笔迹鉴定实施过程中,鉴定人运用鉴定方法的过程必然涉及到诸多方面专业判断,需要鉴定人进行辩证思考和综合权衡。笔迹鉴定人实施鉴定的过程也必须接受法律规范的调控。鉴定实施前的预备阶段、分别和比较检验阶段、综合评断等阶段,无不涉及技术判断权的运用。而从管理实施之目标角度看,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主要是根据学理、法理以及本机构的实践惯例,去管控、约束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之权利。最后,由于鉴定意见最终是被侦查人员、检察官、律师、法官等非内行人使用的,鉴定意见当中蕴含的信息应当具备可被理解的特性,以清晰、准确的方式向通常而言是未经受过专门科学训练的“听众”,传递其发现和形成的专家意见。对笔迹鉴定意见文书可读性的评判,应当成为质量监督、控制的必然内容。理解笔迹鉴定质量监控之目的,明确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之关系,厘清看待笔迹鉴定质量的观点,最终是为了提出实施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对于司法鉴定机构而言,对鉴定人所采用的质量监控手段,主要是岗位授权控制和执业过程中的能力水平监督两条主要途径。前者的关键点,在于通过设置机制以确认、验证某人是否符合从事本鉴定项目的必要能力,即是否具备从事笔迹鉴定的能力的初始条件;而后者的关键点,则在于如何通过设置一定的机制并运用鉴定机构内部、外部的相关资源、途径,以确认、验证鉴定人是持续满足适用特定方法开展特定鉴定项目的能力,即能力是否持续获得满足。贯穿其中的主线是笔迹鉴定人的技术能力及其评价。而对笔迹鉴定实施活动的监控,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第一个角度,属于“方法运行”的视角,即以鉴定方法为观察、描述的对象,其优点在于较为客观反映鉴定方法运行过程中的基本流程,有利于从技术的角度揭示方法运行之规律。第二个角度,属于“行为”的视角,即以鉴定人及其行为作为观察、描述的对象,其优点在于变换成为主体的视角后,能够较为容易揭示鉴定过程中的属于思维、感知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深化对鉴定人运用鉴定方法的认识。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需要整合上述两个视角。本文的第三章是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与能力监控。实践证明,单纯地依靠鉴定人“自律”,难以实现质量控制和监督的目的,“他律”有其现实之必要性。所谓“他律”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规制,体现在入口和过程两个方面。对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控制及其能力监控,是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核心内容,其落脚点,就是确保笔迹鉴定人始终满足“可信”的状态。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控制,就是指鉴定机构的管理层通过培训、考核,承认某人是否满足应用笔迹鉴定方法开展鉴定所需能力,并正式准许其履行鉴定岗位职责。在我国现阶段的司法鉴定人管理体制下,司法鉴定人获得行政许可是执业的前提,但获许可颁证仅为执业的充分条件,而且主管部门的审查以形式审查为主,单纯的法律控制有其局限性,因此,必要条件应是司法鉴定机构对鉴定人能否开展进行正式的承认。按照我国合格评定机构颁布的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精神,鉴定机构必须对鉴定人能否满足岗位需求进行管理,即岗位授权。司法鉴定机构有责任确保,笔迹鉴定人是有能力应用本机构采用的鉴定方法实施鉴定的。确保鉴定人的能力持续满足方法适用之要求,需要建立基本的程序和制度,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最终形成关于鉴定人是否满足要求的判定。而对笔迹鉴定人实施的岗位授权和控制,牵涉到的主要问题就是鉴定人的能力评价。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鉴定人执业的条件,是行政许可的条件,其反映但绝对不能等同于鉴定人技术能力的条件。笔迹鉴定人是否确实具备开展鉴定的技术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同行加以评判,尤其是在专业团体并未就该方面取得一致意见以及专业团体在鉴定行业中所扮演之角色并未明确时,每个司法鉴定机构自身管理层的判断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迹鉴定人的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执行岗位任务,即实施鉴定的过程之中,评价主要就应当围绕鉴定实施的各个阶段而展开。同时,对于原来未取得鉴定人执业资格的评价对象,有必要结合执业前所参加的培训中的表现,通过多种具体的依托形式,以实现整体的、连续性的评价。无论是司法鉴定机构还是笔迹鉴定人,具备持续不断提升其专业技术的意愿,并积极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措施,保证可靠地运用鉴定方法所需之能力,这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司法的内在需求。在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和控制的技术评价整体模型中,总体上,每一环节均可以识别出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意识三个方面。各个阶段之间所需求的知识、技能和意识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在鉴定人技术能力的持续保证问题上,则需要变换为综合的视角,将各个阶段所需求的知识加以梳理、归类。经验表明,对笔迹鉴定人而言,保持其判断和评估的专门能力水平和层次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实践的磨练。对于新晋升的笔迹鉴定人,监督重点是其每年从事鉴定检案的数量,而且应当区分其在个案鉴定中所起的实际作用。对于鉴定人的出庭作证技能,则需要通过现场目击,以及对出庭作证准备材料进行技术审核的方式,结合其在资深邀请鉴定人指导下的工作阶段的技能表现,加以综合评估。同时,近年来,为落实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要求,我国司法鉴定领域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获实验室认可的司法鉴定机构数量逐年提升,定期参加能力验证计划,成为司法鉴定机构监控质量的必要的手段;司法鉴定机构参加能力验证计划所获得的评价结果,已经成为司法鉴定行政管理机关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按照学理的要求,能力验证作为一种质量控制手段,是需要与本机构的质量体系建设和运行结合起来的。将能力验证与笔迹鉴定人技术能力保证的若干监控依托形式的结合上,采用“盲测”的方式,可能在现阶段较为难以实现,但可以逐步过渡。实际上,将能力验证当成一种对笔迹鉴定人的“考试”并无任何问题,能力验证本身在笔迹鉴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可以很广,包括确认鉴定方法是否可靠,确认鉴定人是否能够按照本机构所采用的鉴定方法实施鉴定,以及识别鉴定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潜在致错因素等方面,其的确是质量控制的良好外部资源。然而,实验室管理者无法按照符合学理精神之要求运用能力验证计划,特别是强行将某些不属于其应有之功能加在其身上的话,这会带来潜在的反作用。本文的第四章是笔迹鉴定方法及其确认。按照现阶段我国笔迹鉴定技术标准化的总体架构,司法部部颁技术规范《笔迹鉴定规范》在内容上主要包括:笔迹特征的分类标准、《笔迹特征比对表》的制作规范、笔迹鉴定结论的种类及判断标准、笔迹鉴定规程、以及签名鉴定规程等五个具体方面,其主要是适应现阶段我国笔迹鉴定的实践特点而设置的,是协调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将来之间的一个历史的产物,有其必要性,是我国广大文件鉴定工作者的智慧结晶。从流程上看,在笔迹鉴定实施过程包括鉴定材料的勘验、检查,分别检验过程中的观察、文件其他要素的检测(检验),比较检验,以及综合评断等环节,均涉及具体的方法。从方法所涉及内容的角度看,笔迹鉴定中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征分类的方法、特征确定的方法、特征比较的方法,以及综合评断方法等。对于司法鉴定机构而言,标准化工作的进展和成果,能够为其带来科学的、行内一致认同的鉴定技术(方法),并供其选择、采用。但是,方法(技术)之存在,仅为开展笔迹鉴定的充分条件,司法鉴定机构需要根据认可准则以及质量管理体系之精神,对笔迹鉴定人是否能够可靠地应用鉴定方法,满足鉴定要求进行确认。对于诸如笔迹鉴定、指纹鉴定、印章印文等同一认定类型的鉴定项目,其之所以出现人们常说的“失误”、“错误”,与其说是方法本身之科学基础存疑、不可靠,倒不如说是由于鉴定人运用方法过程之“不当”而导致的。笔迹鉴定方法确认的过程,是验证并提供可以客观评价之确凿依据,证明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对于某一个特定的鉴定方法(技术),是能够按照本机构已确立之流程、规范而实施,并满足检验、鉴定要求的。同时,对于笔迹鉴定人而言,其通过参加能力验证等外部活动,不断证实其自身是能够掌握并应用某一特定鉴定方法的。方法确认/验证的思想,就是需要鉴定机构运用资源和设置制度,通盘考虑技术运行中的各种因素,如“人员能力、设备条件、环境、方法设定条件参数的可靠性”等方面,从“法”的角度对影响鉴定质量的因素进行管控。笔迹鉴定中,鉴定人运用方法的过程,是理解、把握鉴定方法运行过程中的若干环节的过程,其是否确实能够满足鉴定需求,需要客观证据加以证实。由于方法确认本身是一项长期的研究和技术应用工作,需要鉴定机构投入大量的资源。现阶段,我国司法鉴定机构的实际发展状况,决定了大多数从事笔迹鉴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可能并不具备开展方法确认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应用方法前,其主要通过内部验证的方式,对《笔迹鉴定规范》所确立的技术方法是否符合预期检验目的和具体要求开展验证,并形成客观证据。也就是说,司法鉴定机构若需要采用《笔迹鉴定规范》作为本机构开展笔迹鉴定实施的具体方法,有必要对上述规范中建立的特征体系、特征确定方法、特征比较方法等方面是否能够满足笔迹同一认定的需求进行验证,并将相关过程记录归档保存,作为客观验证的证据。本文的第五章是笔迹鉴定过程的监控。笔迹鉴定过程,对笔迹鉴定人而言,其就是根据委托方所列的委托要求,对提交鉴定的检材笔迹和样本笔迹进行分别检验、比较检验和综合评断,最后形成鉴定意见报告的一组活动,必要时,这组活动的范围还会延伸到出庭接受质证的活动。笔迹鉴定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其目的在于向“司法”这一母系统证明,“鉴定”子系统所出具之书面报告,是鉴定人符合法理和学理要求地运用可靠鉴定方法而得到的结果。笔迹鉴定的实践表明,鉴定中潜在的导致错误的因素,主要分布在鉴定受理、鉴定中的检验、综合评断三个环节中,其中某些因素相对较为容易控制,如对于伪装笔迹的识别,通过持续训练、广泛讨论,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而某些因素,如综合评断中鉴定人形成主观确信程度的形成以及具体结论种类之选择,有时候就会显得较难控制和监督。通过识别出的“点”和监控“面”,建立“客观证据”为抓手,落实独立检验以及技术评审机制,是有可能对这些潜在的消极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和监督的。笔迹鉴定人在严以律己之“自律”精神的指导下,需要就笔迹鉴定过程的所见、所想、所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述和记载,并保证其合理、可靠性,这不仅是出于满足监管需求的形式化的“仪式”,更应是履行鉴定人“明智、诚实”运用专门知识之职责的实质表现。除了鉴定人本身的自律以外,技术复核人在笔迹鉴定实施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对鉴定人技术判断权之运行,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在根本上,技术复核人所扮演的,就是相对“超脱”于鉴定组或原鉴定人的客观的评审者的角色,需要其挑出某些原鉴定人可能忽略的方面,甚至纠正某些不客观的偏见。若鉴定组内意见不一致时,技术复核人在一定程度上会扮演着相对积极的中间人的角色,既主持讨论,引导鉴定组识别出分歧点之所在,又可以提供技术方面的参考线索,更可以根据司法鉴定机构质量体系文件所设定的政策,提请进入文件鉴定的特别程序。受理后的笔迹鉴定案件,最终是由具体的各个鉴定人完成,由不同的鉴定人组成鉴定组并作为承办案件的基本单位,是我国笔迹鉴定的特色。本门学科、专业的特点,决定着每一个笔迹鉴定人之“成长”过程和能力层次所处的相对“位置”,的确存在客观差别。也就是说,从开展鉴定质量监控的角度看,鉴定机构及其管理层必须承认各个鉴定人,在能力层次上和本领域中专业特长方面的差别,并根据这种差别,在实施具体的检验、鉴定工作前,在法律、技术规范等外部条框的限定下,作出最为符合本机构实质的具体选择。同时,司法审判活动所运用之实物证据,在被呈交法庭之前,大多经历调查(侦查)人员收集、运输、保管以及实验室检验、鉴定等一系列流程,这一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发生影响实物证据证明价值之可能性,确立笔迹鉴定材料流转的监督、控制规则,既是确保司法、执法活动中对证据保管(监管)记录链要求得到满足的重要措施,更是防止将不相关材料与鉴定材料相互混杂,或者防止将检材、样本相互混淆,影响鉴定的实施。由于在涉及其他理化检验项目时,需要对检材、样本材料采取有损检验,需要通过监督、控制规则,将鉴定实施过程中,针对鉴定材料所进行的处理、引起的变化等有效记录,以确保鉴定意见的可靠性。笔迹鉴定材料流转过程记录,需要遵循“流转过程记录的同步规则”以及“流转过程记录的充分性规则”。司法鉴定机构应当针对笔迹鉴定专业的特点,通过设置制度和程序,建立起多道“防火墙”,充分地信任、依靠同行的力量为鉴定技术应用过程的可靠性提供保证。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实施主体所开展的全部工作,就是代表鉴定机构对鉴定组在实施环节中形成的鉴定意见和制作的技术记录进行复核和评审,以实现技术“把关”的目的,并使之符合本机构的质量方针和体系。这一环节所开展的监督、控制工作,应当遵从“全面覆盖,重点突出”、“遵从学理,讲求依据”等原则。笔迹鉴定材料流转至鉴定组后,由第一鉴定人首先按照各鉴定机构设定的内部作业流程开展检验。一般地,鉴定人在实施检验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包括管理方面的记录以及技术方面的记录,前者如鉴定材料流转记录、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以及相关取样记录等,而后者主要就是指检验原始记录、特征比对表,必要时,还可能包括鉴定组内的鉴定人就具体个案进行讨论而形成的讨论记录等。笔迹鉴定组内的第一鉴定人完成鉴定并形成相应的结论后,其需要将鉴定材料流转至鉴定组内的其他鉴定人处,由其进行独立鉴定。鉴定组内的其他鉴定人形成的鉴定结论可能会与第一鉴定人所形成的鉴定结论产生分歧。另一方面,当鉴定组内形成一致意见后,案件材料和鉴定意见初稿将流转至技术复核人处,进入复查流程。在此过程中,技术复核主体也可能形成与鉴定组不一致的意见。司法鉴定机构应当针对本机构鉴定人构成条件和实际,以及笔迹鉴定专业的特点,设置鉴定结论分歧解决机制,作为质量监控的组成部分。笔迹鉴定意见报告形成后,经过授权签字和程序审核后,最终就形成本系统向司法系统的输出。在鉴定质量监控的视角下,笔迹鉴定意见报告文本除了应当符合规范的“刚性”要求外,还需要从可读性方面进行审查。笔迹鉴定意见的可读性,即鉴定意见的使用者可从鉴定意见文本中解读出鉴定实施过程,并对鉴定人的主观推论过程(论点、论据和解释等)有较为全面的理解。笔迹鉴定意见文书所承载的内容,既反映检验、鉴定的客观过程,也反映鉴定人逻辑推论过程和结果,前者与后者是相互连结的统一整体,鉴定意见文书中的文字和图片部分互为支撑,相互对照。结论部分,笔者提出了在开展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关键点就是笔迹鉴定人、笔迹鉴定方法运作两个要素,并梳理、提出了关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总体框架。下一步研究的方向,首先是关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全面提升。笔迹鉴定专业实践的特性决定了只有通过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综合协调,从“人”的角度出发,将笔迹鉴定作为系统看待的同时,也能准确把握笔迹鉴定运行的关键条件,充分运用“质量三角”模型提供的制度基础,切实推动笔迹鉴定人技术能力的提升,结合鉴定教育和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笔迹鉴定质量的提升形成坚实基础。同时,由于理论研究本身的系统性要求,在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基础上,需要将研究视野延伸至物证技术司法鉴定的各个领域,研究带有共性的问题,实现物证技术司法鉴定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不断丰富、完善我国司法鉴定质量管理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司法鉴定实践。

杨宗辉[6](2014)在《N公司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采用的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质量管理体系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概念的基础理论,然后,基于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个人在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积累的实践认识,选择对N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调研目前N公司实验室现状,针对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并组织实施,以期达到全面提升实验室总体质量水平,提高实验室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效果。本文采用了适当的方式对改进的效果进行了验证。同时也希望本论文的有关内容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质量改进活动有所帮助。

毛卫林[7](2013)在《KS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检测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日益加剧,检测机构作为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的技术组织,根据检测实验室的国际认可准则,建立和运行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测服务科学、公正、高效、准确的必由之路。本文在总结了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理论与方法,总结了质量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发展、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以KS质检所为研究背景,阐述了其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通过内外审情况和顾客满意度调查,对KS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KS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的改善策略和建议。研究对相关检测机构或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改进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王艳青[8](2012)在《基于检测和校准功能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某国家大型企业检测中心管理体系建设为案例,分析了检测中心现状与体系建立要因,通过理顺职责与定义职能,结合检测中心原有的质量、安全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导入了ISO/IEC17025国际标准及国家《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在检测中心原有的CMA计量认证、ISO10012、IS09001、IRIS以及IS010015等管理体系基础上,理顺管理要求,统筹兼顾,严格整合,优化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设计了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组成的4个层次构架的文件体系。建立质量活动流程,采取过程控制方法控制检测中心检测和校准质量活动,从而达到检测中心所出具的检测、校准结果准确可靠。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及适宜性、有效性验证,通过了国家认监委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审核,相继取得了CMA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资质,同时取得了CMA计量认证和ILAC-MRA/CNAS国际互认联合标识协议使用权,提高了检测中心检测、校准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更充分体现了检测、校准结果的公正性。本论文研究成果为提升检测中心和母体企业在国家相关机构和社会各界以及国际同行当中的知名度和信任度、为检测中心母体企业产品广泛进入国际市场、消除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的技术壁垒、为母体企业产品的终端质量持续有效提供了基本保证。

容理强[9](2012)在《5S现场管理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检测实验室的现场管理是最简单的管理,但同时也是检测实验室管理的基础。现场管理的状况间接反映了检测实验室内部管理的水平,也是体现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检测工作效率和检测实验室经济效益。在我国实验室认定评审准则或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中,都对检测现场管理提出了要求。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的检测实验室在现场管理还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情况。加强检测实验室的现场管理,是检测实验室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质量,消除浪费,降低成本及树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关键管理途径。SY检测公司是一个综合性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公司在2012年年开始制定、执行了5S现场管理标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需改进的地方。本文针对性地研究SY检测公司现场管理的现状,并对SY检测公司推行5S现场管理的活动进行系统性研究,提出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实施5S现场管理的方法和步骤。最后提出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5S现场管理有效性的概念,分析了5S现场管理有效性的涵义和特点,提出有效性的具体内容,并建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5S现场管理有效性评价体系。本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的5S现场管理方法和步骤从SY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公司开展5S现场管理的实践中来,也用于指导SY检测公司5S现场管理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为其他检测实验室实施5S现场管理提供借鉴。

陈燕娜[10](2012)在《ISO 17025在食品企业实验室的应用探讨》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国际实验室间的相互承认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国的实验室认可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实验室认可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室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准则建立和运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出具科学、公正、高效、准确的报告,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检测服务。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相关理论,详细说明了技术要求相关内容,分析比较了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与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计量认证(CMA)的逻辑关系。其次,本文依据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了厦门古龙食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对体系进行实施和运行。最后,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第三方能力验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了评价分析,本文提出了实验室应加强检测工作的监督检查及各项制度的落实、着重学习理解CNAS-CL01:2006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加强测量设备的定期核查并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等措施。总的来说,本研究结果可望为食品企业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二、ISO/IEC17025:1999的意图和主要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IEC17025:1999的意图和主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浅谈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检测实验室能力与其检测能力
2 检测能力设计是实验室的关键工作
    2.1 当前管理体系运行和实施现状
    2.2 设计对建立检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3 产品设计原则和相关步骤
        2.3.1 产品规划阶段
        2.3.2 方案设计阶段
        2.3.3 详细设计阶段
        2.3.4 改进设计阶段
3 检测能力设计
    3.1 规划阶段
    3.2 方案设计阶段
        3.2.1 方法选择
        3.2.2 方法测量原理的理解
        3.2.3 试验方案
        3.2.4 试验资源的配置
        3.2.5 试验
        3.2.6 不确定度分量来源分析
        3.2.7 检测流程的初步确定
        3.2.8 控制策略
    3.3 详细设计阶段
        3.3.1 资源和供给
        3.3.2 检测流程设计
        3.3.3 检测能力实验
        3.3.4 检测能力水平评估
    3.4 改进设计阶段
    3.5 检测能力的不确定度评定
4 检测能力确认
5 结束语

(3)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团体标准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团体标准的定义
        一、我国《标准化法》中定义的团体标准
        二、团体标准的法律属性
    第二节 团体标准的特征
        一、团体标准的具体特征
        二、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比较
        三、团体标准的作用
    第三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起源与发展
        一、团体标准的形成背景
        二、团体标准法律地位的确立
        三、团体标准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我国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制定概况
        一、团体标准的制定主体与制定程序
        二、团体标准的制定现状
    第二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制定原则与构成要素
        一、制定团体标准的三原则
        二、构成团体标准的四要素
    第三节 团体标准制定主体的范围探讨
        一、团体标准制定主体的资格要求
        二、社会团体作为制定团体标准的主体资格问题
        三、参与团体标准化活动的相关市场主体的主体资格问题
    第四节 团体标准制定中的拒绝许可
        一、制定主体被拒绝许可的问题
        二、拒绝许可的行为
        三、拒绝许可的救济方式
    第五节 团体标准制定中的专利隐瞒
        一、制定程序中隐瞒专利的问题
        二、信息披露环节中隐瞒专利的行为分析
        三、专利权人隐瞒专利行为的规制
第三章 我国团体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实施概况
        一、团体标准实施的意义与途径
        二、团体标准实施的现状与成效
    第二节 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反垄断问题
        一、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垄断行为
        二、团体标准化组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
        三、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垄断协议问题
    第三节 团体标准实施中专利侵权禁令适用问题
        一、标准必要专利的认定
        二、美国“eBay案”的启示
        三、我国停止侵权民事责任的适用
    第四节 团体标准的着作权保护问题
        一、团体标准着作权的一般规则
        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版权政策
        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版权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节 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规则问题
        一、团体标准援引制度的基本概念
        二、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三、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域外规则分析
第四章 我国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
    第一节 行政机关对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
        一、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一般规则
        二、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现状
        三、对团体标准化组织制定团体标准的监管
        四、对团体标准化组织实施团体标准的监管
        五、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奖罚机制
    第二节 团体标准化组织的自我治理机制
        一、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的理论基础
        二、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机制的规则
第五章 完善我国团体标准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团体标准的制定程序
        一、明确团体标准专利许可相关要求
        二、细化团体标准专利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节 降低实施团体标准的法律风险
        一、确立团体标准竞争效应事前咨询制度
        二、明确团体标准实施中垄断行为的违法性认定原则
    第三节 完善团体标准相关法律规范的体系建设
        一、完善团体标准的专利滥用抗辩制度
        二、制定团体标准的援引规则
        三、制定团体标准的版权保护政策
        四、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的政策引导与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文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的要求
    2.1 文件的分类与结构
    2.2 不同标准对于文件控制的规定
3 文件管控工作的展开
    3.1 文件的分类
    3.2 文件的标记
    3.3 文件的跟踪
    3.4 文件的保管
    3.5 文件控制与生物安全
4 结语

(5)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笔迹鉴定概述
    第一节 笔迹鉴定的对象和任务
        一、笔迹鉴定的对象
        二、笔迹鉴定的任务
        三、明确笔迹鉴定对象和任务的意义
    第二节 笔迹鉴定的人员与材料
        一、笔迹鉴定人
        二、笔迹鉴定材料
    第三节 笔迹鉴定的方法与过程
        一、笔迹鉴定的方法
        二、笔迹鉴定的过程
    第四节 笔迹鉴定结果中的发现、解释及其表述
        一、笔迹鉴定结果中的发现
        二、笔迹鉴定结果中的解释
        三、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的关系
        一、讨论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的意义
        二、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之间的互动
        三、笔迹鉴定对司法活动的意义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被采纳原因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二、笔迹鉴定意见被采纳的原因讨论
    第三节 笔迹鉴定质量的内涵
        一、讨论笔迹鉴定质量内涵的意义
        二、笔迹鉴定的固有特性
        三、笔迹鉴定系统所满足的要求和满足的程度
    第四节 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念和制度基础
        一、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理念的意义
        二、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理念的实质
        三、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制度基础
    第五节 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目的和手段
        一、笔迹鉴定质量监控之目的
        二、笔迹鉴定质量监控之手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与能力监控
    第一节 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与能力监控的理论前提
        一、看待、理解笔迹鉴定人的方式
        二、看待、理解笔迹鉴定人的具体观点
        三、诉讼模式关注笔迹鉴定人的环节
    第二节 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和控制
        一、实施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的依据
        二、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中的技术能力评价依据
        三、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的实施主体
        四、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的依托形式
        五、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的暂停、取消
    第三节 笔迹鉴定人的技术能力监控
        一、笔迹鉴定人技术能力的持续保证
        二、能力验证计划对保证笔迹鉴定人技术能力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笔迹鉴定方法及其确认
    第一节 笔迹鉴定中的方法论
        一、笔迹鉴定方法论是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笔迹鉴定方法论中的辩证概念(关系)
        三、笔迹鉴定方法论的运用
    第二节 笔迹鉴定的方法
        一、笔迹鉴定材料实地勘验的方法
        二、笔迹特征的发现、记录方法
        三、笔迹特征的比较方法
        四、笔迹鉴定中的综合评断方法
    第三节 笔迹鉴定方法的确认和验证
        一、鉴定方法确认和验证概述
        二、笔迹鉴定方法的确认和验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的监控
    第一节 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监控概述
        一、笔迹鉴定实施过程中的潜在致错因素
        二、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监控中的“点”与“面”
        三、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监控的主体及其角色
    第二节 笔迹鉴定受理环节的质量监控
        一、笔迹鉴定受理环节质量监控的目标
        二、笔迹鉴定受理环节质量监控的内容
        三、笔迹鉴定组的构成及其控制
        四、笔迹鉴定材料流转的监督、控制
    第三节 笔迹鉴定实施环节的质量监控
        一、笔迹鉴定实施环节质量监控的原则
        二、对笔迹鉴定检验过程记录的监督和控制
        三、笔迹鉴定结论分歧的解决机制
    第四节 对笔迹鉴定意见文书的质量监控
        一、设立笔迹鉴定意见文书可读性评价准则的理论依据
        二、笔迹鉴定意见文书可读性的内涵
        四、笔迹鉴定意见文书可读性的基本要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二、今后研究方向:笔迹鉴定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附录一 NIST“笔迹鉴定流程图”
附录二 ILAC指南《法庭科学过程模块》(摘译)
附录三 ASCLD/LAB Legacy(2005 版)准则(摘译)
附录四 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和控制的相关规范性要求
附录五 笔迹鉴定人能力要求框架
附录六 ASTM制定的笔迹检验、鉴定相关标准体系
附录七 笔迹鉴定科学方法应用逻辑进路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N公司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
        1.2.2 国内文献研究
        1.2.3 文献评论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流程
        1.3.1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2 研究的流程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1 质量管理发展概况
        2.1.1 质量管理基本概念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2.1.3 质量管理原则与全面质量管理
    2.2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概况
        2.2.1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2.2.2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2.2.3 ISO/IEC 17025 标准简介
第3章 N 公司所处的行业分析
    3.1 N 公司情况简介
        3.1.1 N 公司基本情况
        3.1.2 公司主要产品服务及市场
    3.2 公司所处行业整体概况
        3.2.1 公司所处行业基本情况
        3.2.2 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
    3.3 公司竞争对手概况
        3.3.1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
        3.3.2 公司在竞争中的地位
第4章 N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4.1 N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概况
        4.1.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相关流程和标准
        4.1.2 N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4.1.3 N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4.2 N 公司质量体系的评价
        4.2.1 质量体系的内外部审核
        4.2.2 质量体系的管理评审
    4.3 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组织及人员问题分析
        4.3.2 体系管理问题分析
        4.3.3 其他管理问题分析
第5章 N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对策
    5.1 强化组织人员作用、全面提升组织效能
        5.1.1 优化组织架构、相关流程及职责
        5.1.2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5.1.3 提高人员质量意识
    5.2 加强质量总体策划,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5.2.1 加强质量管理总体策划,拓展质量改进途径
        5.2.2 优化文件体系,与实验室实际运作完美融合
        5.2.3 合理布局质量监控点,构建质量改进体系
    5.3 突出产品开发管理、规范仪器设备等管理
        5.3.1 加强产品开发管理
        5.3.2 规范仪器设备管理
        5.3.3 规范实验室现场、样品等管理
第6章 质量改进对策实施及效果验证
    6.1 改进活动实施计划
        6.1.1 改进活动实施的组织保障
        6.1.2 活动实施的制度保障
        6.1.3 对策实施的步骤
    6.2 改进对策效果验证
        6.2.1 组织效能改善方面
        6.2.2 质量管理体系效果验证
        6.2.3 其他改进项目进展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KS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
    2.1 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2.1.1 质量的概念
        2.1.2 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
    2.2 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2.2.1 检测实验室
        2.2.2 检测实验室认可标准
    2.3 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3 KS质检所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3.1 KS质检所概况
    3.2 KS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3.2.1 质量方针
        3.2.2 质量目标
        3.2.3 组织机构
        3.2.4 相关职责
        3.2.5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其结构
    3.3 KS质检所检测过程的关键控制要素
4 KS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评价与改善
    4.1 KS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4.2 KS质检所内外审情况
        4.2.1 KS检测实验室外审情况
        4.2.2 KS检测实验室内审情况
        4.2.3 内外审情况总结与分析
    4.3 KS质检所顾客满意度调查
        4.3.1 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及数据的收集
        4.3.2 数据的整理
        4.3.3 调查结果分析
    4.4 改善策略和建议
        4.4.1 确立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4.4.2 注重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完善和培训
        4.4.3 健全和强化内部审核工作
        4.4.4 注重仪器设备管理
        4.4.5 不断培训和提高人员技术能力水平
        4.4.6 以关注客户为焦点,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及变化
        4.4.7 提高检验报告质量及检测服务的时效性
        4.4.8 完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促进量化管理
        4.4.9 强化日常监督和体系考核机制
        4.4.10 持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KS质检所顾客满意度调查表

(8)基于检测和校准功能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来源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一章 管理体系建立的需求分析和要因确定
    2.1 检测中心概况
    2.2 企业现有体系运行情况
    2.3 市场环境分析
        2.3.1 企业市场环境需求
        2.3.2 检测中心自身市场环境需求
    2.4 管理体系建立的几个重要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理体系策划
    3.1 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主要依据
        3.1.1 国际标准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3.1.2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
        3.1.3 ISO9000族标准
        3.1.4 认可机构的规定和要求
        3.1.5 ISO/IEC17025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异同分析
        3.1.6 特殊领域应用说明总结分析
    3.2 管理体系组织机构设置和优化
    3.3 理顺职责与定义职能
    3.4 资源配置
    3.5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定
        3.5.1 质量方针的制定
        3.5.2 质量目标的制定
        3.5.3 服务承诺的制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件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4.1 文件编写的主线依据和标准、法规确定
    4.2 文件体系架构
        4.2.1 质量手册
        4.2.2 程序文件
        4.2.3 作业指导书
        4.2.4 记录表格
        4.2.5 质量计划
        4.2.6 外来文件
    4.3 体系文件的编写
        4.3.1 概述
        4.3.2 文件编写的原则
        4.3.3 文件编写的流程
        4.3.4 体系文件的编写要点
        4.3.4.1 质量手册的编写要点
        4.3.4.2 程序文件的编写要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5.1 全员参与
    5.2 采用过程方法加强质量活动控制
        5.2.1 过程方法简述
        5.2.2 过程方法导入
        5.2.3 管理体系过程的识别
        5.2.4 控制对象确定和过程的改进
        5.2.4.1 控制对象确定
        5.2.4.2 过程改进
    5.3 管理体系的分析改进
        5.3.1 质量改进的三个基本过程
        5.3.2 管理体系改进实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管理体系运行的监督机制
    6.1 内部审核
    6.2 质量监督
    6.3 实施结果保证措施
    6.4 外部监督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5S现场管理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5S现场管理体系概述
    2.1 5S现场管理体系的来源
    2.2 5S现场管理体系的概念
        2.2.1 整理的含义
        2.2.2 整顿的含义
        2.2.3 清扫的含义
        2.2.4 清洁的含义
        2.2.5 素养的含义
        2.2.6 5S之间的关系
    2.3 5S 现场管理的主要推行技巧
        2.3.1 定点拍照
        2.3.2 红牌作战
        2.3.3 看板作战
        2.3.4 定置管理
        2.3.5 标识管理
    2.4 5S现场管理的在实验室的作用和任务
        2.4.1 5S现场管理的作用
        2.4.2 5S 现场管理的任务
    2.5 5S现场管理在检测实验室的地位
        2.5.1 ISO/IEC 17025 的发展沿革
        2.5.2 ISO/IEC 17025 在我国的应用
        2.5.3 将 5S作为实验室管理的辅助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Y检测公司 5S现场管理的推行
    3.1 SY检测公司情况介绍
    3.2 SY检测公司检测现场管理状况分析
    3.3 SY检测公司对 5S 的理解和认识
    3.4 SY检测公司推行 5S的步骤
        3.4.1 成立推行组织
        3.4.2 拟定方针及目标
        3.4.3 拟定活动方案
        3.4.4 培训、宣传
        3.4.5 全面实施
        3.4.6 监督检查
        3.4.7 奖励与惩罚
        3.4.8 检讨与修正
    3.5 SY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公司 5S现场管理的实施效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SY检测公司 5S现场管理有效性评价
    4.1 5S现场管理有效性的概念
    4.2 5S现场管理有效性的内涵
    4.3 建立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4 建立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和方法
        4.4.1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4.4.2 设定有效性评价指标权重
    4.5 SY检测公司 5S现场管理有效性评价
        4.5.1 评价标准的确定
        4.5.2 设计评价打分表格
        4.5.3 5S现场管理有效性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下一步应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ISO 17025在食品企业实验室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ISO 17025 简介
    1.2 范围
    1.3 管理要求
    1.4 技术要求
    1.5 ISO 17025 在国际上应用
    1.6 ISO 17025 在中国的应用
    1.7 ISO 17025 与 CMA 的逻辑关系
    1.8 ISO/IEC 17025 与 ISO9000:2008 的对比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ISO/IEC 17025 在食品企业实验室的实施
    2.1 授权令
    2.2 公正性声明
    2.3 质量方针:公正、准确、优质、高效
    2.4 质量目标
    2.5 组织机构图
    2.6 人员
        2.6.1 概述
        2.6.2 关键岗位人员任职要求
        2.6.3 人员培训和考核
        2.6.4 监督机制
        2.6.5 人员记录
    2.7 设施和环境条件
        2.7.1 概述
        2.7.2 设施和环境条件的建立
        2.7.3 环境条件的监测、控制和记录
        2.7.4 相邻区域影响的隔离措施
        2.7.5 实验室的内务管理
        2.7.6 安全与健康
    2.8 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确认
    2.9 设备
        2.9.1 职责
        2.9.2 设备采购
        2.9.3 设备的验收、安装和调试
        2.9.4 标识
        2.9.5 建档
        2.9.6 检定和校准
        2.9.7 使用
        2.9.8 使用中的检查验证
        2.9.9 期间核查
        2.9.10 储存
        2.9.11 运输
        2.9.12 维护、维修
        2.9.13 封存、报废和调出
第3章 ISO 17025 在食品企业实验室中应用的评价
    3.1 内部审核
    3.2 管理评审
    3.3 CIQ 测量审核报告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ISO/IEC17025:1999的意图和主要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B公司试验平台信息化战略研究[D]. 曹蒙.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浅谈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的设计[J]. 闪红光,杨进,邢军,禹舰,周明珠,董浩,谭晓东. 中国检验检测, 2020(05)
  • [3]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D]. 刘可.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 [4]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文件控制研究[J]. 苏章庭,周露.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13)
  • [5]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研究[D]. 关颖雄.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7)
  • [6]N公司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对策研究[D]. 杨宗辉. 苏州大学, 2014(04)
  • [7]KS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毛卫林.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8]基于检测和校准功能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案例研究[D]. 王艳青. 大连交通大学, 2012(07)
  • [9]5S现场管理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的应用研究[D]. 容理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10]ISO 17025在食品企业实验室的应用探讨[D]. 陈燕娜. 集美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ISO/IEC 17025:1999 的意图和主要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