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纵隔巨大肿瘤术中气道完全梗阻1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如[1](2021)在《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局部晚期胸腺肿瘤(locally advanced thymic malignancy,LATM)一般是指Masaoka III期及以上、但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胸腺肿瘤,是一种相对少见且疑难的疾病,其全胸腔镜下(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的手术治疗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争议,主要争议点在于手术的肿瘤学效果和手术安全问题。近年来剑突下入路胸腔镜(subxiphoid VATS,SX-VATS)发展迅速,临床证明其在胸腺肿瘤的外科治疗中极有优势。然而,目前基于VATS入路的LATM治疗的报道均局限于病例报道,缺少临床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特别是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而且临床上对于如何“严格”选择适宜的LATM病例使用VATS治疗仍然没有明确的标准,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等合并症对LATM的围手术期以及预后的影响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拟纳入近年来某省级胸腺肿瘤领先学科所在科室经治的LATM病例,进行单中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围手术期研究,以评价VATS治疗LATM的优势,探讨LATM进行VATS治疗的适应症、围手术期评估和合并症管理,为提高VATS治疗LATM的安全性、围手术期效果和远期效果提供参考。第一部分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在我院曾行胸部CT检查的40例LATM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CT和手术/病理资料,对不同就诊症状和CT特征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就诊时主诉包括非MG症状、MG症状和检查发现三类,三者的大血管侵犯率依次为62.5%、23.1%和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两比较,非MG症状就诊者大血管侵犯多于MG症状就诊者和检查发现者(非MG症状vs MG症状P=0.034,非MG症状vs检查发现P=0.008),检查发现者心包侵犯少于非MG症状就诊者(P=0.049)、其他周边组织结构侵犯情况在三者或两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对肺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9%、62.5%和90%,CT扫描对心包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为:88.5%、57.1%和77.5%;CT增强扫描对大血管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9%、75%和82.4%;CT扫描对膈神经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5%、62.5%和65%;CT扫描对种植转移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7%、100%和97.5%。结论: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对LATM的侵袭性评估、可切除性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二部分SX-VATS治疗LATM的临床研究目的:1.探讨SX-VATS治疗LATM的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肿瘤学效果,并总结相关手术经验和技巧;2.分析胸骨下角(substernal angle,SA)、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手术经验等对SA-VATS治疗LATM围手术期结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经SA-VATS治疗的20例LATM病例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合并切除的周围组织结构、术中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等。同时根据胸骨下角(SA)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小角组(SA<77°)和大角组(SA>77°),以及根据BMI大小,将两组患者均分为低体重组(BMI<22.7kg/m2)和高体重组(BMI>22.7kg/m2),通过分别对比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研究分析SA和BMI对SX-VATS治疗LATM近期结果的影响。此外,还依据患者手术日期分为前期组和后期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探讨手术经验对近期结果的影响。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在SX-VATS下完成手术,均达到R0切除状态。术中结果:手术时间120-360min,平均190±64min,术中出血量10-650m L,平均130±160m L;术中切除的周围组织结构包括肺楔形切除15例,心包部分切除10例,左侧无名静脉切除3例(包括1例合并切除了上腔静脉侧壁切除),左侧无名静脉侧壁切除2例,左侧受侵犯膈神经切除3例,升主动脉外膜部分切除1例。术后结果:无手术相关死亡;6例出现了并发症,分别为:1例术后肌无力危象(postoperative myasthenia crisis,POMC),经血浆置换治疗等MG综合治疗,于术后19天康复出院;1例术后2周发生POMC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出现左上肢及左侧颈部、颜面部肿胀,术后1周内逐渐缓解消退;3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经加强抗感染治疗后好转;除自动出院的患者,其余19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6-20天,平均12.1±4.2天。术后随访1-48个月,平均15.7±13.0个月。死亡2例,均因MG危象及相关并发症死亡;复发1例,为肺内及胸腔转移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存活至今。分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SA和BMI大小对手术操作及术后近期结果无显着影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除了BMI大小与手术时间有正相关外(r=0.458,P=0.043),患者的SA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相关性,BMI与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相关性。手术经验对SX-VATS治疗LATM的影响表现为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和住院时间缩短,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X-VATS治疗经过选择的LATM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良好的近期治疗结果;2.患者的SA和BMI对近期手术结果无明显影响,但BMI与手术时间有正相关关系。第三部分MG对胸腺肿瘤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目的:分析MG对胸腺肿瘤患者VATS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并探讨LATM患者围手术期MG相关风险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行VATS手术治疗的91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术前病史和诊断分为三组。A组:不伴任何类型MG(n=35);B组:伴轻症MG的患者,即伴单纯眼肌型MG(Osserman I型)或轻度全身性MG(Osserman IIA型)的患者(n=24);C组:伴有中度全身性MG以上类型的患者,包含Osserman IIB型、III型或IV型(n=32)。对比分析各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分析MG对胸腺肿瘤VATS围手术期的影响,及其对LATM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并按并发症分组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在Masaoka分期、WHO病理分型及术后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合并Osserman IIB以上类型的MG使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术后呼吸机治疗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均明显增加(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外科临床分期在发作/进展期、术前肌无力危象史、ASA分级III级以上和Osserman IIB以上类型MG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serman IIB型以上MG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30天时B组与C组MG症状有效率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单独对LATM病例术后指标分析,发现合并MG使LATM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治疗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和总住院天数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并MG使胸腺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2.合并Osserman IIB型以上类型MG是胸腺肿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积极呼吸支持和监护治疗或有利于降低MG对LATM患者术后的不利影响。第四部分VATS与开放术式治疗LATM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目的:1.进一步评价VATS治疗LATM的安全性和肿瘤学效果;2.探讨LATM进行VATS治疗的适应症选择标准。方法:入选我院2016年6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入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45例LAT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随访至2021年3月1日。依据患者手术治疗的方式分为全胸腔镜手术组(VATS组,n=25)和开胸手术组(open thymectomy,OT组,n=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结局的差异。结果:VATS组与OT组对比,VATS组术前接受穿刺或腔镜活检、新辅助化疗的比例明显少于OT组,肿瘤大小(CT测量最大直径)比OT组小(P<0.05)。两组患者术中指标对比,VATS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其中手术时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VATS在处理心包、肺、单侧膈神经等导致的外科性困难方面与OT组类似(P>0.05),在处理胸腔种植结节方面也相仿(P>0.05),但VATS在处理大血管相关的外科性困难方面劣于OT组,而且当外科性困难超过3处时VATS也处于劣势(P<0.05)。术后相关指标对比:两组的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OT组低,VATS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总住院费用均少于OT组(P<0.05)。两组病例在淋巴结阳性/切除例数比、WHO分型、切缘状态、Masaoka分期和TNM分期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全部患者随访1-57个月,平均19±16.9个月,随访中VATS组死亡3例,复发1例,OT组死亡4例,复发1例;VATS组与OT组的生存曲线提示两组间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X 2=0.216,P=0.642)。单因素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史、肿瘤大小(>5cm)、左无名静脉外科性困难、左无名静脉以外大血管外科性困难和外科性困难数超过3处(含3处)以上是选择开放手术的考虑因素(P<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式选择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OR=2.207,95%CI:1.152-3.567,P=0.014)、左无名静脉以外的大血管外科性困难(OR=0.130,95%CI:0.020-0.860,P=0.034)和术中外科性困难≥3处(OR=8.778,95%CI:1.105-69.731,P=0.040)。结论:1.对于经过严格选择的LATM病例,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效果优于传统手术,同时远期肿瘤学效果与开胸术式相当。2.VATS治疗LATM需要严格选择适应症,符合以下条件的LATM可考虑选择VATS治疗:(1)肿瘤大小(CT测量最大直径)≤5cm,(2)无左无名静脉以外的大血管导致的外科性困难,(3)外科性困难<3处,(4)无新辅助化疗史。
吴钟凯[2](2021)在《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评估手术安全性,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方法对于我科近15年来住院手术的51例侵犯颈根部的占位性病变病人的相关病例信息进行分析,其中良性病变24例,恶性肿瘤27例。术前行增强CT和(或)CTA检查,了解肿瘤和/或复发灶或转移灶与颈根的无名动静脉、颈内动静脉、锁骨下动静脉、甲状颈干以及椎动脉的关系,根据术前增强CT和(或)CTA分别采用单纯颈部切口入路、内镜辅助下颈部切口入路、颈胸联合(胸锁关节切除、部分锁骨、胸骨柄切除或胸骨正中裂开)入路切除肿瘤。结果患者随访6个月到10年,24例良性病变全部完整切除。27例侵及颈根部的恶性占位有22例被完全切除,3例行次全切除术,2例姑息减瘤切除,无术中死亡病例;本组27例恶性肿瘤中术后出现发音较术前明显嘶哑2例;甲状旁腺因手术中误切至甲状旁腺激素分泌永久性减少1例,术后1年死于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破损1例,锁骨下动脉损伤1例,术中缝扎封闭后无明显出血;乳糜漏2例,术后及时负压吸引和加压后痊愈;胸膜顶(颈胸膜)损伤1例,术中行缝合修复后未见气胸等并发症;臂丛神经和膈神经损伤各1例。1例胸骨正中裂开后纵膈感染,3个月治疗,痊愈。结论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颈胸交界处肿瘤应根据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的结果,采用恰当的径路完全暴露病变组织,分离并保护关键结构同时有效处
张蕾[3](2020)在《小剂量咪达唑仑静脉泵注联合舒芬太尼在支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静脉泵注联合舒芬太尼的麻醉方式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评价其对患者耐受性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间,因肺部疾病需行支气管镜检查的住院患者数据,总计90例。静脉泵注组(n=30)在2%利多卡因喷雾局部表面麻醉的基础上,检查前5分钟静脉推注咪达唑仑(1mg)和舒芬太尼(5ug),检查过程中持续静脉泵注咪达唑仑(1mg/h);静脉推注组(n=30)在2%利多卡因局麻的基础上,检查前5分钟静脉推注咪达唑仑(2mg)和舒芬太尼(5ug),检查过程中酌情加推咪达唑仑(1-2mg);对照组(n=30)检查前仅给予2%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所有患者在气管镜检查前,均需提前签署支气管镜检查知情同意书。检查期间,监测并记录患者四个时间段(检查前、入声门、检查中及检查后)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血氧饱和度(Sp O2),分别计算各项指标的波动值(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根据支气管镜检查评分和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The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评价患者麻醉期间的镇静镇痛效果。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反应。检查结束后,就患者关于该项检查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现各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既往病史、操作项目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支气管镜检查评分、OAA/S评分比较显示,静脉泵注组的镜检评分及OAA/S评分均低于静脉推注组和对照组(P<0.05)。分析检查前的生命体征,发现三组患者检查前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基本相似,无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三组患者检查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在检查过程中,静脉泵注组的收缩压波动值、舒张压波动值、心率波动值、呼吸频率波动值及血氧饱和度波动值均小于静脉推注组和对照组(P<0.05)。检查中不良反应的比较显示,静脉泵注组和静脉推注组患者发生体动、呛咳、憋气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但头昏欲睡、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满意度方面,静脉泵注组的术后满意度高于静脉推注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大多不愿再次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结论:在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小剂量咪达唑仑静脉泵注联合舒芬太尼的静脉麻醉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改善患者不适,提升其耐受性和配合度,推荐在临床上使用。
李雪[4](2020)在《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发生气体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术中气道峰压监测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术中发生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可能导致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如何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2.评估POEM术中监测气道峰压(Ppeak)的变化对预测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探讨POEM术中气体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意义。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7月在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西部战区总医院行POEM治疗的115例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11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时间、既往治疗史;术前评估资料: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食管管腔形态形态;内镜手术资料:隧道入口建立方式、隧道建立长度、肌层切开方式、是否使用海博刀、手术时间。根据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存在气体相关并发症者和无气体相关并发症者,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差异,探讨影响发生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因素,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独立危险因素对气体相关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第二部分:观察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在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行POEM治疗的38例AC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根据有无气体相关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组,A组,无气体相关并发症,B组,轻度气体相关并发症(纵隔气肿或/和皮下气肿),C组,中度(纵隔、皮下气肿合并气腹),D组,重度(合并气胸)。密切监测术中Ppeak的变化,并记录每例患者麻醉插管成功后1min(T1)、隧道建立10min(T2)、隧道建立完成(T3)、肌层切开10min(T4)、肌层切开完成(T5)相应时间点的Ppeak值。同时以Ppeak在1min内升高≥30%,设定为显着升高。对各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Ppeak值进行比较,同时计算Ppeak发生显着升高对预测气体相关并发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纳入的111例患者,51例(45.9%)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存在并发情况),其中皮下气肿32例(28.8%),纵隔气肿21例(18.9%),气腹16例(14.4%),气胸9例(8.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时间、既往治疗史、Eckardt评分、S形食管、隧道入口建立方式、手术总时间、海博刀使用情况与POEM治疗AC患者发生气体相关并发症有关(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既往治疗史(OR值,0.057;95%CI,0.0140.233;P<0.001)、S形食管(OR值,0.12;95%CI,0.0160.918;P=0.041)及手术总时间(OR值,0.969;95%CI,0.9410.997;P=0.031)与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有关,存在既往治疗史、食管重度扭曲呈S形、手术总时间过长为术中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ROC曲线分析手术时间预测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AUC=0.755(P<0.001),采用Youden指数法计算最佳截断值为82.5min,此时预测发生气体相关并发症的灵敏度为52.9%,特异度为91.7%。2.术中Ppeak变化与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关系:观察分析的38例手术患者,28例(73.68%)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其中轻度15例(39.47%),中度8例(21.05%),重度5例(13.16%)。(1)各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Ppeak比较:组内比较显示四组患者的Ppeak在T1-T3、T4-T5时间段内均呈上升趋势,T3-T4时间段内均呈下降趋势,并且C组与D组在T2-T3时间段内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A组与B组;组间比较提示四组患者在T1、T2时P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两组Ppeak在T3、T4和T5时明显高于A、B两组(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在T3、T4时P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时B组高于A组,D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peak出现显着升高预测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准确性:术中Ppeak显着升高预测气体相关并发症的灵敏度为(78.6%,22/28),特异度(80%,8/10),阳性预测值(91.7%,22/24),阴性预测值(57.1%,8/14)。结论:1.气体相关并发症,包括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腹、气胸是POEM操作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症状较轻者可不予处理,较重者需行紧急处理,如:胸腔闭式引流和腹腔穿刺放气,甚至终止手术。2.存在既往治疗史、食管重度扭曲呈S形、手术时间过长是影响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评估患者有既往治疗史及食管形态为重度扭曲者,需详细进行术前讨论,制定安全有效且能缩短手术时间的方案,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3.POEM术中Ppeak监测在预测气体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通过早期预防及干预可降低手术风险。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应密切关注Ppeak的变化,特别是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当Ppeak出现显着变化时,需及时按压患者颈、面部等皮下疏松组织,同时观察患者腹部形态,并积极进行肺部听诊,警惕有无皮下气肿、气腹、气胸的出现。
储芳芳[5](2020)在《软式支气管镜术对小儿喉喘鸣的病因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软式支气管镜术对小儿喉喘鸣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因喉喘鸣行软式支气管镜检查的40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2例喉喘鸣患儿经软式支气管镜检查诊断:呼吸道发育异常317例(78.8%),其中先天性喉软骨软化200例(49.7%,包括单发喉软骨软化132例,喉软骨软化合并他气道发育异常68例),除喉软骨软化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117例(29.1%);喉部炎症46例(11.5%);呼吸道获得性狭窄28例(7.0%);异物11例(2.7%)。对发现的呼吸道异物11例均在支气管镜术中顺利取出。402例喉喘鸣患儿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胸片、胸部CT、CTA、心脏彩超等影像学资料,诊断为:先天性喉软骨软化335例(83.3%);除喉软骨软化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16例(4%),包括声门下及气管狭窄6例,喉占位5例,气管支气管畸形4例,声门下血管瘤1例;喉部炎症35例(8.7%);获得性气道狭窄15例(3.7%),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3例,肺动脉吊带1例,纵膈囊肿1例;气管异物1例。先天性喉软骨软化、除喉软骨软化外其他气道发育异常及气道异物经软式支气管镜检出与临床及影像检查检出比一致性较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喉软骨软化是喉喘鸣最常见的病因,但其常常合并其他呼吸道发育异常;软式支气管镜检查可以为喉喘鸣患儿病因诊断提供依据,尤其在诊断气道发育异常、气道异物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黄凯,孙瑗,张云倩,赵娣,沈赛娥[6](2019)在《55例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麻醉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临床麻醉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前纵隔肿瘤患儿的麻醉管理资料。患儿根据纵隔肿瘤全身麻醉风险分级表分为安全组(n=22)、不确定组(n=19)及不安全组(n=14),并根据不同的分级予以不同的麻醉策略。记录3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标准化肿瘤体积(standardized tumor volume, STV)、麻醉期间与肿瘤相关的不良事件及术后拔管时间。结果·安全组、不确定组及不安全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STV及术后拔管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麻醉维持阶段均发生与肿瘤相关的不良事件,及时处理后均安全完成手术麻醉。结论·结合纵隔肿瘤患儿全身麻醉风险分级,有利于麻醉的管理;麻醉过程中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何万伦[7](2019)在《外科手术治疗食管异物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对食管异物的治疗效果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2年12月至2018年1月收治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食管异物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异物种类、异物嵌顿部位及时间、术前并发症),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治疗结局。结果:8例颈段异物中6例选择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2例选择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13例胸段异物中1例选择左侧第6肋间进胸;4例选择右侧第4肋间;7例选择右侧第5肋间;3例选择右侧第6肋间。术后出现并发症共8例(38.09%),其中食管瘘2例(9.52%),右侧脓胸2例(9.52%),肺部感染6例(28.57%);切口感染6例(28.57%)。本研究中15例患者治愈出院,6例经手术治疗后转入当地医院继续静脉营养支持、抑酸治疗,无一死亡。随访7个月至5年,除1例因食管癌去世,余均无任何吞咽困难、进食哽噎感等症状,生活质量未受影响。结论:根据食管解剖,异物嵌顿位置,术前并发症,患者自身情况四因素共同决定手术路径和手术方法。外科手术治疗食管异物有效,及时的外科手术干预后还需要重视术后并发症及患者的营养状况。
王石鸣[8](2019)在《探讨两种胃造瘘术在晚期肿瘤伴进食障碍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指出目的 为了满足各种晚期肿瘤伴进食障碍患者的长期肠内营养需求,探讨经皮内镜下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Introducer-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Introducer-PEG)和胃造瘘手术对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行胃造瘘的18例晚期肿瘤伴进食障碍患者,分为Introducer-PEG组和胃造瘘手术组。Introducer-PEG组9例患者包括喉癌1例、颈段食管癌1例、胸段食管癌4例、肺癌伴转移2例和直肠癌伴转移1例;胃造瘘手术组9例患者包括鼻咽癌2例、下咽癌2例、喉癌1例、胸段食管癌2例和贲门癌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血常规、血凝常规、胸片和心电图等检查排除禁忌。Introducer-PEG组中,6例患者先行食管扩张至超细胃镜顺利通过狭窄段,再行Introducer-PEG。其余3例患者超细胃镜勉强通过狭窄段,直接行Introducer-PEG;胃造瘘手术组中,8例患者行开腹胃造瘘手术,1例患者行腹腔镜胃造瘘手术。所有患者术后予心电监护、禁食、吸氧、抑酸和抗感染等治疗。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瘘口情况,并注意有无腹痛、呕血、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或体征。Introducer-PEG组术后观察患者24小时生命体征平稳后开放管饲;胃造瘘手术组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排气排便恢复后开放管饲。最后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开放管饲时间,同时观察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Introducer-PEG组和胃造瘘手术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Introducer-PEG组手术时间为(24.93 ±5.83)min,胃造瘘手术组手术时间为(67.33±40.07)min。Introducer-PEG组中无患者发生腹腔内脏器损伤、瘘口感染、急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概率为0%;胃造瘘手术组中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分别为术中咽部出血1例、术后气管造管脱出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和术后气道梗阻1例,概率为44.44%。Introducer-PEG组均为术后第1天开放管饲,胃造瘘手术组开放管饲时间为(2.78±2.17)天。结论 Introducer-PEG是一种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它与胃造瘘手术相比,有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并发症出现概率更低和术后开放管饲更快等优势。在联用食管扩张术的情况下,其适应症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和单纯的Introducer-PEG相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伏桂明,王朝晖,陈锦,包郁,陈义波,李春华,张可贤[9](2019)在《伴有呼吸道梗阻的晚期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多学科协同处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MDT)在伴有呼吸道梗阻的局部晚期甲状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31例局部晚期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伴有明显呼吸道梗阻症状(Shin分级Ⅳ级)13例。术前支气管镜及CT检查均明确诊断为肿瘤压迫或侵犯气管伴严重狭窄,所有患者术前经MDT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后期9例手术治疗,4例非手术治疗。结果乳头状癌7例,乳头状癌合并鳞癌1例,低分化癌3例,未分化癌1例,淋巴瘤1例。根据2017年AJCC第8版临床肿瘤分期:Ⅲ期4例,Ⅳa期7例,Ⅳb期1例,淋巴瘤为Ⅳ期。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均在急症气管支架置入后明显改善,9例限期完成手术,其中8例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及气管袖状切除一期气管重建,1例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及全喉、颈段及部分胸段气管切除、气管-胸骨柄低位造瘘。除1例患者术后第7天死于心肺功能衰竭外,7例气管切除端-端吻合重建者均一期愈合,无气管瘘发生。气管-胸骨柄低位造瘘者术后19 d出院。所有患者术后予以131I治疗和TSH抑制治疗。随访时间4~22个月,均无瘤生存。4例未手术治疗者中2例后期行局部放射治疗,生存期分别为1年及9个月;1例甲状腺淋巴瘤行化疗;1例未分化癌仅姑息对症治疗,生存期3个月。结论晚期甲状腺恶性肿瘤侵犯气管导致的气道梗阻直接危及患者生命,MDT并拟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具有显着优势。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MDT模式的开展能显着减低围术期风险,提高生存率;对于无手术指征的患者,MDT可详细评估病情,制定对应的合理治疗方案,为患者姑息治疗提供机会,延长患者生命。
蒋连勇,沈赛娥,梅举,王明松,肖海波,胡丰庆,胡睿,李国庆,谢晓[10](2017)在《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介绍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上海市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治疗21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1个月79岁,平均年龄(34.62±22.95)岁,体质量10.890.5(58.07±22.24)kg。分析其临床表现、麻醉方法、外科治疗及预后。结果肿瘤体积最大25 cm×25 cm×8 cm,最小8 cm×6 cm×6 cm。胸部正中切口12例,前外侧切口5例,后外侧切口1例,胸骨"L"型切口2例,颈胸联合"]"型切口1例。所有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其中1例分期完成手术,12例肿瘤侵犯其他组织需同时切除。手术时间55480(207.86±87.67)min,术中出血量600(104 000)ml,术中输血量800(04 100)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75(087)h,术后引流时间312(7.43±2.66)d,术后总引流量2954 940(1 584.76±1 173.98)ml,平均日引流量62494(204.90±105.76)ml,术后住院时间747(11.86±8.51)d。术后并发症包括:心包积液1例,霍纳综合征1例,左侧喉返神经损伤合并左侧膈神经损伤1例,右侧膈神经损伤1例和切口愈合不良1例。其余患者恢复顺利。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9年,截至2016年9月1日,5例死亡,2例肿瘤复发,其余患者目前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巨大纵隔肿瘤患者经充分评估后进行手术治疗安全性好,围术期死亡率低,良性肿瘤治疗效果好。
二、纵隔巨大肿瘤术中气道完全梗阻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隔巨大肿瘤术中气道完全梗阻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诊断 |
1.1.3 CT检查 |
1.1.4 CT征象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不同就诊主诉患者周边组织结构侵犯的对比 |
1.2.2 包膜及肺组织受侵犯评估情况 |
1.2.3 心包受侵犯评估情况 |
1.2.4 血管受侵犯评估情况 |
1.2.5 膈神经受侵犯评估情况 |
1.2.6 胸膜种植结节评估情况 |
1.3 讨论 |
1.3.1 术前症状学评估 |
1.3.2 术前CT轮廓分析 |
1.4 结论 |
第二部分 SX-VATS治疗LATM的临床研究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观察指标 |
2.1.3 手术方法 |
2.1.4 术后处理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手术相关指标 |
2.2.2 术后恢复情况 |
2.2.3 病理结果 |
2.2.4 随访结果 |
2.2.5 胸骨下角对近期手术结果的影响 |
2.2.6 BMI对近期手术结果的影响 |
2.2.7 手术经验对手术指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SX-VATS治疗LATM的历史和现状 |
2.3.2 SX-VATS治疗LATM的病例选择 |
2.3.3 SX-VATS手术的安全性 |
2.3.4 侵犯周围组织结构的处理方法与技巧 |
2.3.5 SX-VATS治疗LATM的优势 |
2.3.6 剑突区解剖及胸骨下角对SX-VATS手术的影响 |
2.3.7 BMI对 SX-VATS手术的影响 |
2.3.8 SX-VATS的学习曲线 |
2.3.9 SX-VATS切除LATM时特殊情况的处理 |
2.4 结论 |
第三部分 MG对胸腺肿瘤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 |
3.1 资料和方法 |
3.1.1 临床资料 |
3.1.2 方法 |
3.1.2.1 围手术期胸腺肿瘤与MG处理方案 |
3.1.2.2 分组 |
3.1.2.3 观察指标 |
3.1.3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2.2 三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
3.2.3 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3.2.4 MG治疗效果 |
3.2.5 MG对 LATM围手术期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前的影响 |
3.3.2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中的影响 |
3.3.3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后及预后的影响 |
3.3.4 VATS治疗LATM围手术期MG的管理 |
3.4 结论 |
第四部分 VATS与开放术式治疗LATM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4.1 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资料收集 |
4.1.3 分组 |
4.1.4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术前基线资料对比 |
4.2.2 术中相关指标比较 |
4.2.3 术后相关指标的对比 |
4.2.4 术后病理对比 |
4.2.5 影响手术入路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
4.2.6 随访 |
4.3 讨论 |
4.3.1 LATM手术治疗的趋势 |
4.3.2 VATS治疗LATM的围手术期效果 |
4.3.3 VATS治疗LATM的肿瘤学效果 |
4.3.4 VATS治疗LATM的不足 |
4.3.5 VATS治疗LATM的适应症 |
4.4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局部晚期胸腺上皮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2)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法及选择标准 |
3.术后并发症 |
3.1 出血 |
3.2 咽瘘 |
3.3 喉返神经损伤 |
3.4 乳糜漏 |
3.5 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
3.6 其他 |
4.结果 |
5.讨论 |
5.1 颈根部解剖 |
5.2 颈根部肿物类型 |
5.3 临床表现 |
5.4 CT和CTA |
5.5 治疗 |
5.6 并发症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颈根部肿物检查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小剂量咪达唑仑静脉泵注联合舒芬太尼在支管镜检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研究资料 |
1.1 研究内容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药品 |
2.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术前及术中用药 |
2.3 术前记录 |
2.4 术中观察 |
2.5 术后观察 |
2.6 观察指标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镜诊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发生气体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术中气道峰压监测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发生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POEM术中气道峰压监测对气体相关并发症预测价值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食管隧道内镜技术的应用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软式支气管镜术对小儿喉喘鸣的病因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总结 |
6.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支气管镜术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6)55例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麻醉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麻醉期间与肿瘤相关的主要并发症 |
2.3 气管导管拔除时间 |
3 讨论 |
3.1 麻醉前评估 |
3.2 麻醉管理 |
3.2.1 麻醉方法的选择和麻醉前准备 |
3.2.2 麻醉诱导 |
3.2.3 麻醉维持阶段与肿瘤相关的不良事件 |
3.2.4 术后拔管 |
(7)外科手术治疗食管异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食管异物的诊治流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探讨两种胃造瘘术在晚期肿瘤伴进食障碍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数字处理 |
结果 |
1 手术成功率对比 |
2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
3 并发症出现率对比 |
4 开放管饲时间对比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营养支持对晚期肿瘤患者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致谢 |
(9)伴有呼吸道梗阻的晚期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多学科协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MDT术前评估及处理 |
三、围手术期术后管理 |
结果 |
讨论 |
一、甲状腺恶性肿瘤侵犯气管的特点 |
二、MDT协作诊疗的开展 |
(10)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麻醉及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检查及诊断 |
3.2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
3.3 麻醉 |
3.4 手术 |
3.5 术后管理 |
四、纵隔巨大肿瘤术中气道完全梗阻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陈立如. 南昌大学, 2021(01)
- [2]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意义[D]. 吴钟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小剂量咪达唑仑静脉泵注联合舒芬太尼在支管镜检查中的应用[D]. 张蕾. 皖南医学院, 2020(04)
- [4]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发生气体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术中气道峰压监测的预测价值研究[D]. 李雪.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5]软式支气管镜术对小儿喉喘鸣的病因诊断价值[D]. 储芳芳.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55例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麻醉经验总结[J]. 黄凯,孙瑗,张云倩,赵娣,沈赛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11)
- [7]外科手术治疗食管异物的临床研究[D]. 何万伦.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8]探讨两种胃造瘘术在晚期肿瘤伴进食障碍中的疗效及安全性[D]. 王石鸣. 苏州大学, 2019(02)
- [9]伴有呼吸道梗阻的晚期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多学科协同处理[J]. 伏桂明,王朝晖,陈锦,包郁,陈义波,李春华,张可贤.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9(01)
- [10]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J]. 蒋连勇,沈赛娥,梅举,王明松,肖海波,胡丰庆,胡睿,李国庆,谢晓.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7(10)